以礼为重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2-07-08 05:15:17

以礼为重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

摘要:儒家对人的道德教育是从“礼”开始的,“礼”不仅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们内在的性情品德、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道德教育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礼之德性修养和道德自觉性,健全大学生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等道德人格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儒家;以礼为重;道德教育;价值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抓好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礼之德性修养,健全知书达礼、文明高雅、境界高尚的道德人格、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以礼为重,推崇礼义

在中国古代,礼作为一种规范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认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礼记·曲礼上》)古人制定的礼仪种类繁多,有祭礼、朝觐礼、饮酒礼、丧葬礼等,囊括了人们家庭、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既是约束人们政治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是各项礼仪活动应遵循的典章制度,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准则。古人以礼为重,不仅体现在遵守礼仪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注重礼仪背后的礼义,有礼有节的行为表达的是人发自内心对待他人的恭敬辞让。“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义备”的意思是成人在礼仪上要表现为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可见,儒家的“以礼为重”思想就是推崇“敬、孝、和、忠、义、信”等礼义精神。

(二)以礼为重,立德修身

《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耿有权说:“在儒家看来,‘德’始终是最重要的人性因素,是人终身应该追求的目的。”[1]因此,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价值追求在于立德修身,认为用道德去引导、用礼制去同化人们,可以使人们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循规蹈矩。例如,“儒有澡身而欲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礼记·儒行》)。意思是自己的善言谏言如果不被国君知道或者重视,也不会着急解释,而是选择恰当的时候再委婉地加以提醒;遇见地位较低的人不会自高自大,也不会向功劳较少的人吹嘘炫耀;身处盛世不轻视自己,身处乱世也不会放弃信念;就算别人观点与自己相同也不会盲目吹捧,别人与自己观点相左也不会非议嘲笑。可见,修身之道,在于提高品德修养,也在于磨炼心性、持之以恒,永葆气节。

(三)以礼为重,仁礼统一

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礼的灵魂和核心,礼是达到仁的基础和条件”[2],儒家之“礼”之所以具有经久流传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其“仁”的核心。孔子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对于孔子“克己复礼”的解释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克制、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性和私心,恢复周礼以达到仁的境界,“复礼”指的是孔子早期“恢复周礼”的政治追求。第二种是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复礼”又被理解为“符合礼义”,即行为符合礼义、社会公理,人人都不做失礼的行为,则可天下归仁。第三种是宋代朱熹的解释,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在这里“克己”是指克制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以为所欲为,“复礼”是指符合天理。此三种解释的“克己复礼”,其实质都归于人内心的“仁”,即孔子主张“仁”与“礼”相统一,而且“为仁”只在于个人的自觉行为,与他人无关,强调了人的道德自觉性。

二、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道德教育目标

“古之教者,莫不以德行为先。若舜之命司徒以敷五教,命典乐以教胄子,皆此意也。”(《朱子》)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始终秉承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儒家之礼无所不在的行为规范及其礼义精神,是成就儒家培养人具有良好德性修养这一道德教育目标的坚实路径。而人在各种角色中遵循礼义就会使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十义”代表着儒家“推崇礼义”的道德教育目标,每个人担任着不同的角色,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有礼则能立足社会而自得其乐,社会也能因而安宁有序。

(二)道德教育方式

为维持封建社会的公序良俗,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对人的道德教育方面采用的是政治教化,即礼乐教化方式。礼乐、礼乐教化,以及儒家礼乐教化方式的历史发展与内涵,实质上与礼、礼学,以及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互相包含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乐教化传统予以继承和发展,不仅关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格,还注重人的艺术审美和情感体验,追求内外兼修的道德境界。同时,“知乐”是儒家“君子”形象的代表品德之一,“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礼记·乐记》)。礼乐都能够懂得,其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就会比常人要高。礼乐对于个人、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人人都能知乐、有礼、有德,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三)道德教育内容

儒家“以礼为重”思想蕴含的礼义精神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父子、夫妇、君臣、长幼、朋友”这五伦关系的教育,以个人“克己修身”、家庭“敬亲孝悌”、社会“忠诚信义”、天下“仁义和平”等方面为主要道德教育内容。在教育阶段上,宋朝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七中记载,“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可见儒家也有“大学”“小学”之分。“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悌者。”[3]因此,儒家的“大学”阶段则是教会人以寻求知识的真理、探寻事物的根本,以及之所以要具备忠、信、孝、悌等德行的道理。

三、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学礼明礼,以礼待人

1.熟读礼学经典,深谙礼义内涵大学生学礼,首先要深入研读《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诗经》《春秋》等儒家礼学传统典籍,了解古人在各式常见礼仪中的行为规范,掌握古礼背后蕴含的礼义内涵。随着时展,古礼在形式上有所简化甚至消失,但是礼仪背后的礼义精神却是经久不衰,乃至沉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例如祭礼中对离世的父母双亲在忌日时举办的祭祀活动,表达的就是对父母的想念和追思之情:“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详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礼记·祭义》)君子在父母去世忌日时只专注于想念父母而不做其他的事情,是一个孝子终身的服丧活动,这就是在父母忌日这一天的祭祀活动背后的礼义精神,现今也多有在清明节返乡扫墓以表达对先祖及逝世亲人怀念之情的传统。2.践行“仁”礼核心,提升道德自觉性儒家“以礼为重”思想以有效应用为最终目的,若仅拥有礼仪知识而不加以实际运用,那礼义精神将无法寄托,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大学生要践行的正是“仁”的礼义核心,只有在实际运用礼仪的时候怀揣对他人的尊重、敬意,才能做到将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结合。也只有正视个人内心的羞耻、丑恶情感,选择正义的、合乎礼义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做一个礼仪内外兼修的大学生,提升个人的道德自觉。另外,要学会持之以恒。礼的学习和践行不是一日蹴就,也不是短期充电,而是融于日复一日坚持贯穿于每一件小事的日常行为。通过在日常的点滴行为中内化“仁”“义”于礼,将所学到的儒家礼学知识加以练习,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习惯。正如儒者具备的品格“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一样,大学生应当效仿儒者,尽管拥有淳厚的礼义,也仍然坚定执行而不知疲倦。

(二)尊师重教,志向高远

1.“师道尊严”,端正大学生求学目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修养个人道德的重要时期,其心智发育依然需要“人生导师”教师们的谆谆教导。“知敬学”,意即知道要恭敬学习、敬重学问,是大学生对于求学的正确价值认知。要做到“知敬学”,必须做到“道尊”,就是以学道为尊、尊重学习之道。“道”在儒学的含义比较广泛,有“道义”“道理”“道德”等解释。唐代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在传承、教授“道”的职责千百年来未曾更改。因此,儒家认为要做到“道尊”,必先“师严”,“严”指的是尊敬,尊敬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最起码应该做到的。现今,国家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之风,要求大学生尊师重教,本质上就是要尊敬所学专业的学问、尊重大学所学知识的道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沉下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锲而不舍地汲取真才实学;只有在尊敬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尊敬老师,将老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所解的“惑”牢记于心、学以致用。2.“谋道不谋食”,端正大学生求学志向“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道”指的是立足于社会的真本领、也是有“专攻”的某种术业,而不是金钱俸禄本身。只有致力于获得谋生的真本事,并为之付出年复一年的努力;心怀远大志向,才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求学志向的确立,不仅关系大学生求学生涯学习目标的确立,更关系到大学生今后人生的奋斗方向,因此,有必要借鉴儒家有关学习志向的思想,端正大学生对于求学志向的价值认知。大学生效仿古人“谋道不谋食”,应当树立远大志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针对性地扎实积累专业技能。有的大学生担心自己错过所谓的“机会”,几乎所有的文体比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参加;有的大学生热衷“考证”,几乎能考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都去考,认为“有证总比没证好”。他们所追求的“机会”或“考证有用”并非“谋道”,而是“谋食”。端正大学生求学志向的价值认知有助于提高求学效率,辅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求学之路指明正确方向。

(三)孝敬父母,敬爱长者

1.“孝”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美德,它既是古人修行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用来教化社会风气、民风民情的重要道德规范。“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人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孝”乃是人最本质、最原始的道德情感,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从“孝”衍生而发的。从大学生在校期间保护个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纠正他们对于生命健康的价值认知,也是尽“孝”道的要求之一。现代大学生经受挫折、抵抗压力的能力参差不齐,在困难挫折面前时有大学生自暴自弃、甚至采取自残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发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儒家认为“孝”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爱惜父母所赐予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为自己身体的健康担忧。大学生爱惜生命,照顾好自己身体,尽心孝敬父母,既是大学生立足自我、积极向善、担当社会责任的发端,也是大学生以礼为重,认识“孝”的道德价值的重要表现。2.“悌”是大学生敬爱长者的基础儒家伦理范畴中对“悌”的解释是“悌,善兄弟也”(《说文》),指的是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关系和睦,用于维护封建社会家庭宗法关系。现代人们对“悌”思想的传承除了在家庭兄弟之间,也将其关系推广至家庭以外的长者、朋友、同事、邻里等之间。大学生有机会碰到许多父母以外的长者,一个懂得“悌”真谛的大学生,必然心存善念、能够推己及人,做到敬重长辈、爱护幼辈。在儒家的孝悌思想中,不仅要真正孝敬父母、侍奉双亲,还要将此关爱父母之情推及同宗族的长辈们,要求尊敬长辈,关爱亲友。大学生应当以礼相待,学会孝悌之道,敬让谦恭、关怀他人。

四、结语

如前所述,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启示。现代大学生处在世界和平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环境中,呼唤大学生以更高的道德素质肩负起神圣的时代使命。正所谓“德是为人之本,也是礼的核心内容”[4],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其能否担当时代重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弘扬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善于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强化内心道德修养,外化于个人行为,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有权.儒家教育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1.

[2]韩云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3]陈宏谋.养正遗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6.

[4]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礼学研究专号第3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403.

作者:梁春苗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