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4 09:15:48

经济管理理论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1

1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1.1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公共经济主体对国家整个公共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但由于不同的人们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理解的意义不同,其解释的差别过大,导致内涵存在不同的表达和认知。例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认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公共经济相关部门所从事的活动以及组织活动的手段、预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其他成果、评价如何选择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政策以及如何解释工作的政治程序等。国内的相关学者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也有自己的独到看法,黄恒学认为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三种关系:首先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其次是公共部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和存在的要素,最后是公共部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工作等。以上不同的说法都具有一定道理,但公共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必须要加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并有效实施相关政策才能够充分发挥相关作用,使经济建设工作持续稳定运行。1.2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功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是实现公共经济目标的运载体,能够有效满足民间经济主体的公共需求和利益,有效实现公民利益,增加社会成员的相关福利;(2)公共经济管理是协调各经济生产力之间的共同要素,并实现各个要素之间联合的纽带,若没有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纽带进行连接,即使有再多的生产要素也很难形成与生产力相匹配的标准。因此,其配置和联系的比例决定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程度;(3)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正确处理好公共经济之间的生产关系,使其能够实现和谐、融洽的基本状态,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体制、制度以及人力资源和机制等是决定能够达成公共经济生产关系之间能否达成融洽关系的重要因素;(4)公共经济管理机制是经济机体内部的组织液,公共经济管理需要将不同的子系统组织起来完成整体的整合,并确保整合的机制健全有力,其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能力的发挥及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2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1)民本性原则:实现以民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利尺度的同时,为谈判公平设置标准,事事为民所想,杜绝结党营私。(2)公共性原则:不得插手个人、家庭、民间组织内部的事物,不侵犯民间经济主体自由权利,避免产生依赖性。(3)民主性原则:由人民当家做主,避免相关委托机构越俎代庖,杜绝反客为主,共同遵守规则完善公共选择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活动信息,力求工作整个过程都在群众的监督之下。(4)法治性原则:依法治理,实现按照原则行事,必须受到法律条款的约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5)公正性原则:公共物品所需资源的筹集工作必须由民间经济主体按能力进行承担,充分利用各种条款、规章制度实现分配公平制度。(6)科学性原则:实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各项构成因素讲求科学性、条理性,按照规章制度办事。(7)系统性原则:按照分支内在联系对整个系统加以整合,形成合理的结构体系,充分发挥积极功能。(8)绩效性原则:围绕实现较高公共经济绩效制度进行整体工作,实现所有环节和过程中都必须以最佳绩效为中心。(9)激励相容性原则:遵从激励相容性原则,避免出现不相容机制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与基本目标之间背道相驰,产生负面诱导现象。(10)和谐合作原则:内部分工之间密切合作,确保整个机构高效运转,按照组织管理理论,使内部秩序井然有序、充满活力。

3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独立化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结构逐渐以复杂化的状态继续发展,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且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不断苏醒,对社会经济之间的公平分配、公正态度管理难度日益增加。在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公共经济活动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超过传统经济活动,也将公共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重要性重新体现出来。为了面对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挑战,相关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利用科学哲理和研究成果,吸收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治理经验,结合完整的系统理论和独立的公共经济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需求。

4结束语

公共经济管理理论是一项需要迫切详细研究的重点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科学治理理论去实现,以科学、系统的理论实现现代化管理理论实践的指南。

参考文献:

[1]熊景维.公共经済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齐守印.公共经济思想理论源流考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3.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民生关系;影响;探讨

伴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升,政府单位加大了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重视度,与此同时,实施了一整套有助于提升社会百姓生活质量的政策。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由此产生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

一、在优化民生中,应用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

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主要的目标是把百姓生活与国家发展相互结合,以此实现富民强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全面探究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大部分专家认为公正性是公共经济管理理论最应该遵循的理念,需要公平、公正的分配百姓生活的福利。政府部门要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负责任,要合理公正的配置资源与共同权利,以此制定合理的实行方案。伴随民生观念的提出,自身的利益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以往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经济理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提出了关于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政策,不但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力,也促使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系统介绍了百姓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卫生等问题,并且明确指出了我国民生政策的改革方向,把百姓需求作为根本,规划制定出科学的方案,在公共管理单位创建的过程中要与科技相互结合,充分应用原有资金,创建公共监督管理单位。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之间的联系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有序的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问题。在我国民生构建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但需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还需要总结人民需求,探究出百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严禁盲目、无针对性的对民生关系实施改革政策。正确的做法是,要和公共经济管理相互结合,实时监督民生建设,使两者相互结合,提升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能力。

(一)公共经济管理会对民生关系有协调价值

对我国民生关系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条件是公共经济管理。在公共经济管理中,我国市场有责任人模糊的状况,未配备特定的管理者,分工较为混乱,易出现滥用职权的状况,促使社会百姓降低了公共管理单位的信任度。政府若想全面展现公共经济价值的前提是,创建有序科学的市场体制,借助相关政策措施,监督公共管理单位的资金配置,确保资金得到有效科学的应用,不出现浪费状况。

(二)促使公共经济管理更具法制化

国家各行各业的有序发展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与规定。每一项事物的出现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与标准制度。与此同时,国家管理需要法制化制度,公共经济管理单位若想科学有序的工作,便要具备法制化的制度。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工作者实施廉政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政府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百姓,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严格监督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职能,促使整体工作人员能够深入社会百姓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百姓的需求,这样才能够规划出最科学、最合理的改革规划,才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法律制度进行工作,站在法律层面,客观公正的对待民生问题。

(三)公共经济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民生改革

伴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国家政策中,加大了对惠民政策的投入力度,具体包含教育、就业、医疗等。政府都实施了一定的补贴,但是政策的出台,都务必要经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支出,由此可见,公共经济管理为民生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此过程中,市场具有不可预测性,由此增加了风险,而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出现,能够有效控制经济风险,与此同时,也会促使市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确保公共产品得到科学供给,也会提升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权威性。

(四)公共经济管理对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单位加强了对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步实施了惠民政策,由此提升了百姓生活水平,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譬如:大部分百姓有了积蓄,脱离原本困顿的生活状况,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显著,伴随逐渐上涨的物价,有部分人负担不起上学费用、医疗救治费用,其生活福利未获取显著的改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工作质量低下,不能实现百姓生活所提出的标准,缺少对经济市场的约束力,长此以往,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信誉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百姓会降低对政府单位的信任度,因此,公共经济管理会对民生状况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根据这样的现状,政府单位要把民生问题落实到个人,严禁出现形式化,要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结语综上所述,文章是针对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影响展开的深入探究。政府单位若想改变民生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以往的执政方式,要针对时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此同时,要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相互融合,制定出适应我国发展的改革措施,提升政府工作者的执政力,应用法律制度监督公共经济管理单位的职权,促使政府公共管理制度能够有序合理的实施。

作者:李影 单位:中共前郭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马继华,王春燕.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13)

[2]商立巨.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的探讨[J].同行,2016(03)

[3]陈天恩.论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07)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措施;分析

一、引言

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要求我们充分了解房地产行业,并对房地产经营理论研究和实物相关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房地产制度、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理论、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金融等主要方面,同时这些方面又可以细分为很多下属内容。比如,房地产制度又包括房地产产权制度、开发制度、转让制度、租赁制度、低压制度、税收制度和中介服务制度等内容,房地产价格理论包括地租理论、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房地产价格、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等内容。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为了解房地产行业发展、揭示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律和本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该理论具有系统性,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因此对其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房地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介绍

为了对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普及,并为了培养房地产经营管理人才,较多的高校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是房地产企业和相关企业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导向和指导,对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分析有助于为相关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和想要了解房地产行业运作模式的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渠道,对揭示房地产行业发展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较多的高校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该类专业属于管理学专业,培养具有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营销、经营管理、咨询、评估等专业技能,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是该类专业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该类专业培养房地产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该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房地产的估价和依法处理房地产相关问题的能力,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

三、关于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分析

1.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优化,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同时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比较热门的学科之一。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房地产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方式。房地产经营管理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涉及到基本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教育,并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来强化课程的特点,对提升课程的应用性有着重要作用。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比较实用,精炼,简洁明了,该理论的内容符合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讲授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必须掌握的房地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帮助学生联系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的实用性较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其次,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房地产活动基本规律的掌握和了解深度,有助于为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房地产经营管理阐述了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和特点,并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了解并分析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律提供了渠道。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和相关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控制力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增长放缓,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还是施工,亦或是房地产销售和土地购置都处于停滞甚至是下降趋势,仅仅从房地产产业土地购置来看,其下降幅度达30%以上,因此国内房地产市场难以吸引房地产开发商的兴趣。同时,目前房地产存在着过度开发问题,新建的房屋空置率较高。房地产行业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少数的房地产厂商掌控着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资源,并且将会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基点出发制定房产交易价格。由于房产价格较高,供给大于需求,但是仍然是卖方市场,因此企业将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制定价格。为了保证房产的高价格以便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房地产开发商并不会降价出售全部的房产。如果国内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不能再吸引房地产开发商的兴趣,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难以在短期内再次出现繁荣的景象,投资活动将进一步减少,国内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在开发投资还是房地产销售工作方面将出现萎靡态势,这对降低国内的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要根据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内容更新,并要根据该理论的特点选择科学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将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坚持的原则。根据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可知,该理论要求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动态管理和优化最后为基本特征的项目管理思路。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为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在房地产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经营管理者要重视经营管理理论的重要性,要明确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原则,坚持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揭示了房地产行业经济交易活动的规律和准则,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房地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在分析经营管理理论过程中要有项目成本核算意识,要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落实到具体的项目经理身上,提高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执行力度和应用性。其次,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要求房地产企业坚持项目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原则,要求企业认识到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利润与风险并存,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直接体现着房地产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包括投标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坏账损失风险等内容,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面临着管理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施工技术风险等,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的原则,做好风险识别和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国内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比较复杂,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重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按照笔者的观点,做对的事情远远比努力更重要,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把控好行业发展大势,顺应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制度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优化经营管理工作机制。

四、结语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态势较好,对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房地产的经营管理尤为重要,由此产生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理论。该理论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情况提供了渠道。

作者:孙志刚 单位:德州市房屋建设综合开发集团总公司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4

1.经济管理的含义。经济管理是在企业等组织的主体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组织、引导、调节、监督等管理工作的总称。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出发,对经济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管理与很多具体管理活动一样隶属于企业管理理论之中,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的目标在于优化企业内各项资源配置,从而使得企业等组织能够更好地进行利润获取与发展。由于企业管理理论本身处于不断成熟和发展之中,企业等组织进行的经济管理其实际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从经济管理的特征上来看,经济管理通常与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而言,其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也要考虑到具体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两个基本特征的兼具。2.建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建工企业在发展上受宏观经济及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在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建工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竞争也十分激烈。建工企业之所以要进行高效的经济管理,与其自身的发展诉求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在建工企业能够较好进行经济管理的情况下,其经营发展能够更加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建工企业内所掌握与拥有的各项资源在配置与应用上也能更加趋于合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建工企业而言,其本身业务较为单一且利润获取能力较为低下,在行业竞争压力逐渐攀升下经营发展压力也不断增加。依托较为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中小型建工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具有更多的相对优势。另外,很多建工企业盲目进行的经济管理已经对企业内部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建工企业自身自然需要通过加强经济管理对经营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予以对应解决。

二、建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意识薄弱。虽然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但很多建工企业在自身运转和发展中并未对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予以应有关注,建工企业自上而下对经济管理缺乏重视也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环境并不良好。也有部分建工企业虽然在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管理尝试,但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的偶发性特征十分明显,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也几乎难以取得预期经济管理成效。由于建工企业大多是一种垂直式组织管理构建,建工企业内领导层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会直接导致经济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极为薄弱,具体的经济管理策略在贯彻和实施上也会有很大难度。很多建工企业内尚未确立出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管理权责关系更是十分混乱,此类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建工企业经济管理也很难取得突破。2.财务管理开展状况差强人意。财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在经济管理范畴下,财务管理中的很多管理活动开展实际上也是企业所进行的一种经济管理,建工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达成更加需要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对部分建工企业内部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这一核心管理活动开展状况差强人意,由于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较低,建工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达成也具有较大难度。例如,很多建工企业内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较低,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无法顺利进行。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依然被广泛应用到建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之中,这也严重削弱了建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致使建工企业财务管理无法为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帮助。3.经济核算准确率偏低。建工企业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经济核算准确率低下这一具体问题,由于经济核算的准确率相对较低,依托经济核算所进行的各种经济管理尝试在操作上也会困难重重。建工企业内,经济管理范畴下的经济核算主要包括原材料核算及工程造价核算等内容,方法主要有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等。虽然很多建工企业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都会进行一定的经济核算,但其经济核算所选择与应用的方法较为陈旧,经济核算结果往往也与实际间存在一定出入。大多数建工企业均会在经济核算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经济管理尝试,这也使得经济核算相关工作的开展以及经济核算的最终结果会成为经济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参考。也正是由于经济核算本身对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具有这样直接的影响,经济核算准确率较低这一问题也会对建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产生直接影响。4.成本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建工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粗放式经营管理理念在中小型建工企业内的广泛存在,这更加导致其成本管理能力无法获得明显提升。建工企业与一般性生产销售企业在业务开展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上均存在明显不同,其所进行的成本管理也具有一定行业特殊性。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发展使得建工企业盈利空间十分巨大,成本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也不会对建工企业利润获取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但在现阶段,建工企业内普遍存在的成本管理能力不足这一问题逐渐凸显,成本管理能力偏低的负面影响也呈现出了扩大化趋势。在成本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的状况下,建工企业很难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应用,在进行具体工程项目建设时,较高的成本消耗与支出也会对建工企业自身进行的经济管理产生制约。

三、建工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对策

1.依托内部控制提升经济管理意识。建工企业加强经济管理首先要自上而下提升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并在思想意识上给予经济管理充分关注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经济管理尝试。建议建工企业依托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逐渐提升经济管理在企业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并通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与联系,为经济管理相关活动的开展、经济管理策略的贯彻与执行营造良好内部环境。例如,建工企业可以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确立,并将经济管理的原则、内容以及权责关系等作为经济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出一般性经济管理制度后,建工企业自上而下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推行,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能够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指导与要求下进行,进而不断提升建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的规范性与有效性。2.注重财务管理等重要管理活动的科学开展。建工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可以将财务管理作为切入点,并通过财务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带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建议建工企业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进行财务管理环境的重塑,在当前财务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这一情形下,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能够帮助建工企业更好进行财务管理事务处理。当前,各种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类型企业也能较好借助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事务进行处理。建工企业同样可以逐渐提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借助各种财务管理软件实行更为高效的财务管理。一旦财务管理相关活动开展得更加具有条理,建工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则能得到更多支持与帮助。3.科学进行经济核算与企业发展规划。在建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核算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加强经济管理自然要求建工企业更为科学地进行经济核算,并使得经济核算准确率提升能够带动企业自身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建议建工企业将管理会计引入并应用到企业内部经营发展中,并借助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具体的经济核算。在进行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时,建工企业可以结合项目实际进行对应的经济核算,并形成经济核算结果以供建工企业领导层进行经济管理参考。在科学进行经济核算下,建工企业也要更为科学地对建工企业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内各类型资源的配置与使用。通过不断强化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与方向性,建工企业也能更为妥善地处理各种经济管理事宜。4.推行全面成本管理。现代企业为了更好进行利润获取务必要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建工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更加强对成本的管控,并不断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很多建工企业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地建设,单纯依托某一个部门与人员进行成本管理的做法并不可取。建议建工企业在全面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将成本管理责任制落实好,从而使得各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中都能够得到成本管理体系的覆盖。建工企业不仅要关注于具体工程建设中的成本管理,在全面成本管理视域下,也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等各种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使得较强的成本管理能力能够成为建工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有效帮助,进而帮助建工企业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筹划和具体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建工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使得其不能简单地对经济管理理论进行套用,特别是在不同规模建工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的状况下,加强经济管理也需要进行区别思考与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本身较为宽泛,其涵盖的管理事宜较之常规企业管理多出许多。这一因素影响下,建工企业需要更为清晰地认清自身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管理相关尝试,从而使得经济管理相关努力能够切实转化为成经济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燮.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0):166.

[2]郭春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166.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6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趋势背道而驰,然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同样也存在很多优秀的观点,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内涵丰富,这些丰富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创新的建设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我们都应取其精华,传承其中优秀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将传统思想应用于当代经济管理中值得我们思考。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无处不在的出现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富强为主的治国之道,使人们的生活富足、自由、快乐;“仁”与“礼”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还是君臣们执政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君臣们要尊重民众的自由意志而不倡导家天下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提出了举直任贤,以正行政;重视制度,寓德于政;以礼致和,以恕息争端的思想。另外也有要促进经济的繁荣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民力要有量、时及法,以道致富;无为而治,在结合以上原则并实施,国家将无为而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仁为本。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天地之间人为贵”。他认为假如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有能够济周济众,那么这个人不仅是“仁人”还是“圣人”,因此,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管理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告诫了数历朝历代的管理者要实施仁政,爱抚百姓才能统一好天下,达到收复民心的目的,就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实现对国家的治理的包袱。2.中庸之道。大多数人立身做事的原则都是儒家学派的中庸之道。克己(恕)尽己(忠),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而中庸之道要求管理者既能坚持正义,又能通权达变,追求整体和谐。3.无为而治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想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就要求管理者要合理的抓住重要事件,把具体工作分配给相关人员和机构,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管理工作的目的,获得优秀的效果。海尔集团在管理过程中就运用了“无为而治”,为员工创造自由空间,管理层给予了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真正地做到了人性化。4.以德服人。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秀思想就是要注重领导阶层的自身教养,强调了领导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及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自我时要达到理想化的目的。主张要注意自身修身、要热爱家庭、要治理国家、要统一天下。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因此,自觉地协调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重要法宝,以身作则,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首先,中国农业社会以分散和小型为基础,就必定要求有一个能进行有效管理的经济思想来指导,从秦汉开始就有这种经济管理制度的存在了并且延续至今日。其次,在经济管理的方法上,管理者要理性对待,把经验和理性相结合,始终坚持要对经验、实际应用加以重视,管理者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农业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综合的应用兵、医、农以及艺来进行比较分析的,这在现代农业管理上也尤为重要。其次,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反复性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就行形成了在经济管理上,始终保持稳步前行,不偏离,始终以中和、适度、协调以及平衡的中庸思想的管理精神,不断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可见,中庸思想在现代农业也同意运用。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管理学是在20世纪初由费雷德里克.泰勒提出来的,这是人类开始凭借行事的行为模式的代表,按照了一定科学的规范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是他的以经验转向科学的系统管理理论。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管理思想归结为古典理论,在此后出现的大部分的学派都是围绕这些理论不断的创新。因此,企业管理的发展史是从古典理论阶段转向行为科学的阶段再转向现代管理理论,这些转变其实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逐渐的形成了管理学为主的知识体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出来,这些体系归根结底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来的。随着世界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要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1.农业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经济管理始终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的管理力度。因此,结合传统的农业管理思想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利用传统管理经验去改革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把传统农业思想的优势运用到当下最流行的“互联网+”模式中,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现代企业方面。在企业管理中,经济管理是其核心组成,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能够推动企业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在企业管理相关理论中,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演变过来,从最初的古典理论,进阶为科学化的提升,再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每个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结合时代特征及自身特点,更新传统经管思想,提出适合企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企业管理方法。3.构建国家经济管理思想。我国经济管理思想的重大转折点就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建立的附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路线。邓小平同志把传统经管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和经济管理方法,在他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结合相关的制度及保障措施,如:经济管理办法、法律制度等等。在合理适当的制度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平台及空间,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弊端日渐显出,我们应该详细了解传统经管思想的内涵,摒弃一些弊端的思想,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特点,选择优秀的并且有益于现代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方法进行利用,完善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作者:胡煜辉 单位:湖北省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秋霞.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J].理论探索,2004(3).

[2]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3]陈勇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4).

[4]蔡厚清.孔子管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管理思想之异同[J].经济师,2000,(12).

[5]李杰敏.儒家管理哲学对现代化管理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2001,(10).

[6]朱静.古代循环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