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本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04

经济本科论文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30年12月,弗瑞希和丁伯根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被正式确立。此后,计量经济学迎来蓬勃发展。根据《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列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这意味着,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比例为100%。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本科院校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为背景,调查对象为广州工商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体本科学生,回收问卷173份,以计量经济学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目前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案。

二、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现状分析

(一)对计量经济学存在认识偏差。对于计量经济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有帮助,大多数学生并未持认可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约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不及本科所学习的其他课程。同样,约64%的学生并不认可计量经济学有利于从量化分析的角度深入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也意味着,仅有少数学生认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这一数据显然与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三大核心课程之一的地位相悖。(二)对计量经济学兴趣缺乏。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内容、课程难易程度、课程理论性、课程实用性、课程满意程度以及课程期望六个方面考察计量经济学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持中立观点,比如:教学内容方面,25%的学生表示内容既不陈旧也不新颖;课程理论性方面,2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理论性;课程实用性方面,26%认为有一定的实用性;课程满意程度方面,2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课程难易程度方面则出现明显的数据倾斜,62%的学生认为课程十分困难,17%的学生认为课程相当困难,仅有不到3%的学生认为课程相对简单;同样,在课程期望方面,2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该课程。(三)学习主动性不够。调查问卷主要从完成作业的独立性和上机练习次数考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约32%的学生基本独立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大部分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比为17%,仅10%的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完成作业。从完成作业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比较主动,但是这里完成的作业并不包括上机练习(主要是EViews操作)。约37%的学生上机练习次数为2次,38%的学生小于2次。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约47%的学生并未能从中收获知识,其中约19%的学生表示上机练习毫无收获。(四)学习效果不理想。调查问卷主要从自我评价分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1至10分的区间内,72%的学生给出了不及格分数,其中21%的学生仅给了1分;仅5%的学生给出了9分及以上。

三、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从问卷结果来看,计量经济学并不受欢迎且难度系数较大。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效果,让计量经济学更加深入人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夯实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三者结合起来,就有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那么,如果在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夯实的情况下,再传道授业,则可事半功倍。根据调查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显著影响的课程,结果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得分全在平均分以上,其中高等数学最高。由此可见,夯实基础之重要性,无基础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加强实训。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果偏重课堂讲授忽视实验教学,则偏离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学习EViews软件。根据调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最好的方式,得分最高的为上机练习,其次为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显然,调查对象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广州工商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2学时,在课时较少、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多安排实训作业、课程论文的形式,使学生多接触EViews,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本科所学习的各门课程相比较而言,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综合评价分数较低,3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显然,计量经济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中对任课教师数理能力、经济学基础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各高校需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FrischR.Anoteontheterm“econometrics”.Econometrica,1936(1):95

[2]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2

与研究型高校的专业法学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法课程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通常为32-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清楚庞杂的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择适合该专业学生需要的相关经济法知识;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主要是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比较缺乏,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比较被动,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组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

3.经济法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法学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普及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等基本法学概念。要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务”等要求,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运用

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1870年创造的,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价值一直体现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的一线一直得到师生的欢迎。案例分析法和经济法课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笔者在这些年讲授经济法课程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提高的阶段,仍面临诸多困惑。

(一)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经验

我国是以制定法为主要特点,判例法尚未取得法定地位,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上存在和普通法系国家不同的地方。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一些简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选择和搜集经典经济法案例,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演示案例,主要采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把握的因素: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案例应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所以应选择内容相对简单、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同时兼具一定趣味性的案例。在取材上,可以引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比如《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选取的案例应是近期发生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所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和理解。

2.课前准备工作需充分。

主讲教师应在课前将下次课程主要讲授的案例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按分组以PPT形式来准备课堂发言。师生之间有诸如QQ群之类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的技术指导。

3.课堂讨论中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灵活开展案例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起到理性主持人的作用,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讲授清楚,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到该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4.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需条理清楚。

教师在总结案例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例与所涉及的法学原理、法律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基本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占主导地位,我国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上都存在差异,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后很难适应开放式的案例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还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课前准备过程难以控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好的课前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这些有赖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条件和实施是否完善,同时,还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课堂中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缺乏主动提问和探讨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无法热烈和深入。再次,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限制,过程考核给老师增加很多工作量且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笔试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因此,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讲授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极好的课堂管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的脑细胞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展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主题或模块,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课程分为导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组总结发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节奏。比如,理论性强的内容,比如经济法总论,教师讲授的时间应多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把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和阐述。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择动态化,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经济法律法规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也应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为着眼于应用,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始终保持对经济法理论前沿、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与行业需求乃至社会热点的及时响应,所以要对案例进行时时更新,教师要具有对经济法学前沿知识的敏感性,对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保持关注,从而将最新的案例设计到课程教学中去,构建起主动适用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过程化,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

要开展互动式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讲,对教师的考核应重点体现在其教学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学型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定位,以教育的“产品”质量,即学生的质量而非论文的质量去评价教师。以此为标杆,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使得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成为教师们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要提高课堂表现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和比重,应对课堂讨论认真参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3

毕业论文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毕业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展示,它更侧重于体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它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或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并没有达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缺乏创新性。因此,有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话题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笔者设计了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看法、毕业论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服务环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7个方面,30多个问题。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教学条件、论文管理、社会实践、就业环境等方面问题,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重要性、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毕业论文完成周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监督与评价等6个方面,30多个问题。其中,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指导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采用了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中旬。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回收率96.50%;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3%。

3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存在题目太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因为自身知识有限和能力不足,使论述难以深入,要么难以继续写作,要么解决不了问题。此外,选题模糊、题目过于陈旧、选题雷同、与学生志趣或优势脱节等问题也不少见。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选题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普遍存在选题宽泛、选题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限,使得对于所选题目的研究很难深入,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也存在选题滞后于现实需要、雷同性强等问题。

3.2论文写作的表达能力偏弱毕业论文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的匮乏、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得毕业论文出现理论基础性不强、前后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另外,由于毕业生很少能够做到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得到真实数据,因此毕业论文呈现出的内容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等情况。

3.3论文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论文时已经养成了借助搜索引擎和大量借鉴其他网络资源的习惯,以至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也会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中他人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导致毕业论文中缺乏自己的理论观点,创新性更是难以达到要求,反而大量出现抄袭、拼凑和雷同等现象。对此,学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加大监督力度并建立起合理的惩罚机制。

4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学生自身因素

4.1.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从结构、字数等形式上符合规范要求即可,忽视了论文的实践功能和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的训练。通过对2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一种形式,只要完成的差不多,教师都会同意毕业,因此“敷衍对付一下”就可以;但是也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一种体现,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是检验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写作能力的绝佳机会,认为“一定要认真完成”;另外,有6%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这些环节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他们找工作或者考研等等,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

4.1.2学生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虽然学校下达撰写论文任务是在大四上学期,但是学生实际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多是在大四下学期,而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或证书、跑人才市场、面试、实习等的时间,占用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对毕业论文投入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投入时间在1周以内的占24.38%,1~2周的占31.67%,2周~1个月的占21.21%,1~2个月的占16.42%,2个月以上的占6.32%。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都在半个月以内,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此悬殊的时间差可以看出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但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少并不是因为真的忙到不可开交,上文提到的“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往往只是学生拖延和懒惰的借口。其实,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首先要使毕业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

4.1.3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各个求学时期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部分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大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日益散漫,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因此论文中会出现许多抽象空洞的理论。虽然学校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过经贸应用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等课程,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和学生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等,并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4.2指导教师因素

4.2.1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本科生论文思想和观点的形成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甚至包括思维方式。本科生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其毕业论文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体系,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特别是对于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指导教师来说,他们本身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他们投入在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关于教师指导的调查中发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感觉很满意”的学生占到90.26%,“感觉一般”的学生占到6.42%,“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占到3.32%。在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次数上,指导“3次以下”的占36.82%,指导“3次以上”的占63.18%。在指导方式上,最普遍的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其次,当面指导的也有很多。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持肯定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存在质疑。

4.2.2青年教师增多,指导经验不足近年来,为了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许多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本科教学的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并不全面,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同时,由于青年教师与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对学生要求不十分严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监管没有完全的主动性,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3学校方面的因素

4.3.1可供查阅的资料和渠道有限关于“查找文献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8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查询资料”,但学生们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拘泥于“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还很低,这与学生平时缺少关于查找文献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关。仅有14.38%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仍然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由于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经济管理类资料有限,并且更新速度滞后于实际需要,因此只有少数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作为参考。仅有极少数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实习单位的一手资料,根据所掌握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论文写作。这一调查结果暴露出学生日常写作的欠缺以及文献检索与利用效率的低下,学校应开设相应社会调查、文献查阅和写作等课程,教师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目标。

4.3.2缺少实践和调研的机会现在企业和公共组织对大学生实习和调研大多采取婉言拒绝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出面联系有合作关系或者相关的单位,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调研。但近些年来,学校出于学生安全和经费的考虑,组织学生实习和调研活动普遍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现象。

4.3.3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当前很多院校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标准,仅仅只有成绩评定的等级设置,对各等级比较详细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晰,一般只有对论文评定的等级,缺少细则性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类这种社会科学类的毕业论文,本身主观评价差异比较大,容易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样一来,各指导教师无法根据相关标准来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定,不同指导教师的评定标准不一致,有的指导教师要求较严,有的指导教师要求松,出现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如果没有一套统一详细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的话,各指导教师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按照评分标准判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同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观要求的严格或放松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

5解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改进路径

5.1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5.2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不应该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把对本科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的培养和锻炼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日常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日常能力的锻炼激发学生完成科研工作中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指导教师对于因未掌握专业和实践能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对于违反毕业论文写作诚信机制、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应制订严格的惩罚机制。

5.3加强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强的学科,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选题大都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拥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向,而不应只是身居象牙塔。因此,要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把符合条件的一线教师列入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队伍中,特别是要发挥一些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把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表现的重要考评标准,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增强师资力量;第二,青年教师可以以毕业论文副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主要负责论文的格式排版等,同时要在指导过程中向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积累论文指导经验,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以使论文指导工作的代际过度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断档现象;第三,可以外聘一些校外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在岗人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既可以补充高校师资力量,又可以实现指导教师多层次、多元化;第四,要在增加指导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保持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5.4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要达到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效果,就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连续的过程控制。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检查、指导、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表现要进行书面的记录,以便掌握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实时动态。具体来说,学校、学院、专业这三个层级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考核监督标准,分期、分批地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教学督导,以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新型经济数据;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型学习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数据的学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1]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数据,其位于全书的第二章,仅在“宏观经济学的科学”一章之后,可见数据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旨在解释总体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规律。一百多年前,经济学家主要依靠偶然的观察来监控经济,难以全面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而当今,我们对经济系统特别是宏观经济系统的理解几乎完全基于各种经济数据。近年来,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经济学科当中相当受欢迎的课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经济运行高度联系的学科,贴近现实,聚焦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原则。但是,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各类经济数据持续增长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探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如何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新型的经济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宏大现实及具体细节,展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研究兴趣。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经济数据和资料不断涌现,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选择。基于此,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分析上的应用愈加丰富,宏观经济分析再次呈现勃勃生机。如果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则无法向学生呈现当今宏观经济分析的巨大魅力。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趋势,进而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运用新型经济数据,最后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进行说明。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何在当代科技与信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应当重视新型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供了理念指导以及经验分析。

1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

在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着力于解释总体经济运行。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主要表现为时间序列数据。正因如此,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方法、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宏观经济学教材和教学当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就是以时间为横轴,以特定的经济指标为纵轴的图形。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统计体系的长期建设,宏观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所可以获取与应用的数据大幅增长。宏观经济分析不再局限于总体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而可以依赖更加多层次与多元化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背后的丰富经济内涵。首先,宏观经济学日渐强调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问题最终发展成为与微观经济理论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微观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就愈加重要。宏观经济学当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其中的经济增长核算(economicgrowthaccounting)为例,其基本方法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增强型)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学者们越来越将研究重点放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早期的研究仅仅采用宏观经济数据测算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宏观经济增长是由微观经济主体所驱动的,特别是在生产侧的角度,宏观经济效率是由企业效率所驱动的。在经济效率理论上,宏观经济效率取决于存活企业的生产率以及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的动态。因此,采用微观经济数据展现微观层面的效率动态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做法。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我们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会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表现,也会讲述中国当前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为了能够将课程推向前沿,有必要基于中国数据展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微观动力机制。在经济学领域,应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进行生产率分析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当属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Hsieh和Klenow使用了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来测算制造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对生产率的影响。[2]他们发现,1998-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内部企业间资源错配程度逐渐缩小,但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上述论文当中的图标进行摘录,以PPT形式呈现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现实运行。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数据积累、搜集乃至指标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ScottR.Baker、NicholasBloom和StevenJ.Davis三位学者[3]利用各种来源的数据,开创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个指数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因此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讲授再适合不过。他们的研究表明,EPU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甚至对金融市场(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该指数的构造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指数,即通过统计大型报社中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的文章数目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第二部分是税法法条失效指数,即通过统计每年失效的税法法条数目来衡量税法变动的不确定性;第三部分是经济预测差值指数,即通过考察不同经济预测机构对重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差异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上述子指数的加权之和构成了EPU总指数。他们采用相同的思路,构造了欧洲EPU指数和中国EPU指数。中国的EPU指数仅指综合指数的第一部分,即新闻指数,所以称作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具体而言,他们选取中国的大型报纸,通过搜索“不确定性”,“经济”,“政策”、“税收”、“支出”、“管制”、“中央银行”、“预算”和“赤字”等关键词,筛选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相关的文章,并进行统计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与综合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依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学家监测和分析乃至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框架、工具和数据。在讲授本科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基于三位经济学者的开创性研究,展现了如何利用更加丰富的数据,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与评估。这个指标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典型事实素材,还能够给学生呈现如何将海量的资料文本转化为科学的经济指标。最后,经济社会统计愈加得到各界重视,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愈加丰富。首先,政府经济社会统计部门积累起了许多庞大的基础性数据,有待整理、开发和利用,比如工商管理部门拥有大量的企业开办信息数据,税务部门拥有庞大的企业纳税信息数据。另外,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在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抽样调查,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微观调查数据库,特别是在家庭和个人微观调查方面进步明显。在中国现有的众多的微观数据库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最为著名,该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其企业样本是中国所有的国有制造业企业以及销售额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当前可以获得的样本涵盖1998-2013年,数据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来源。正是由于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极大丰富,使得我们可以从更加丰富的视角了解宏观经济运行。

2应用新型经济数据的必要性与效果

合理和充分应用新型经济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具有一系列的必要性,也能够在本科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一,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在讲解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的现象时,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是GDP。这时,我们通过引入卫星灯光亮度,采用灯光数据来衡量经济增长及经济波动,更加生动地反映相关经济现象。[4,5]灯光亮度指标对于本科生的最大优势是直观可视。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有很大部分反映在夜间经济活动上,经济活动越活跃则夜间灯光亮度越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朝鲜半岛的夜间灯光图,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的夜间灯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韩国几乎所有的国土都灯火通明与亮如白昼,而朝鲜除了首都平壤外漆黑一片。这非常直接地显示出两国尽管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通过卫星灯光亮度数据,学生还能够感受到科技发展对各个学科的交叉影响。卫星灯光数据的产生依靠的是空间遥感学,而其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等各个学科。这反映出当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融合,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此激发学生对相关科学的兴趣。第二,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GDP指标在整个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当中具有核心地位。人类在社会科学层面构造的指标是不完美的。对于该指标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上就通过案例和习题等多种形式探讨了GDP指标的细节及其局限性。由于GDP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其统计方法和规则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套科学标准。但是,这样一套标准的科学性及其实际执行程度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将眼光放到中国,就会发现在国际上,各国和各届人士不乏对中国经济增长成就的质疑,其中针对中国GDP数据的可信性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短期冲击的情况下,对GDP数据的可信性的质疑更加严厉。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正是不断地完善范式、框架、方法和技术,力图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规律,尽管远没有达到完美,但科学研究者从没有放弃精益求精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Pin-kovskiy和Sala-i-Martin两位学者[6]借助夜间灯光数据,提出了一个评估宏观经济指标(最为重要的是GDP)准确性的思路,并且给出了构造度量真实经济活动的最优指标的理论框架。他们的逻辑是,如果存在一个与真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的变量,并且其对真实经济活动的测量误差与GDP对真实经济活动的测量误差不相关,那么这个变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照,用以判断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准确度,以及帮助构建衡量真实经济活动的最优无偏线性指标。他们注意到夜间灯光亮度数据既与真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并且其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度量误差与GDP的度量误差相关度较低,因此将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照。这表明了,在科学研究当中,要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规律,就必须具有探索和开拓精神,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三,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更好地和更深入地讲授相关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前沿进展。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消费理论当属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指出,消费者的持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指出,人们的决策具有预期性与计划性,其不仅追求当前的享受,更加会通过合理计划,争取在一生当中均实现较高的福利。具体在消费决策当中,人们会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尽量实现一生当中的消费平滑和稳定,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福利最大化。持久收入理论及生命周期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7]首先是指出了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会追求消费的平滑;其次是消费和储蓄紧密相关,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未来的消费;最后是消费者决策必须进行跨期选择,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根据标准或扩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为追求预期一生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会根据一生收入来平滑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路径,理性消费者在可预期的收人冲击下会利用储蓄和信贷实现各期消费的平滑稳定。这些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标尺。在讲授基准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的介绍。这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意味着总会有一些事实与基准理论不一致。其中,很多研究发现居民在退休时其消费会发生一次性的下降,这一现象和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平滑或消费最优化行为的观点并不一致,被称为“退休消费之谜”(retirementconsumptionpuzzle)。基于邹红和喻开志[8]等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的家庭调查数据,呈现男性户主退休后家庭消费降低的事实。在提出退休消费之谜现象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起背后的原因了。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退休消费骤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储蓄不足或者流动性约束。如果退休前的储蓄不足,那么退休后就不得不减少消费,特别是对于处于最低财富1/3的贫困家庭,退休储蓄不足更大程度地导致消费下降。(2)工作相关支出降低。退休后家庭消费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在外就餐、交通费等于工作相关支出的减少,这种变化与家庭财富或者流动性约束无关。(3)未预期的负面消息冲击。包括个人健康状况等新的负面信息的出现,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4)家庭人口特征的异质性。例如,丈夫退休后,妻子往往寿命更长会削减家庭消费支出。当然,一些研究认为退休消费支出减少并不意味着家庭消费效用的下降,退休后与工作相关支出大幅减少,可能是由于部分商品通过家庭自我生产取代了市场购买,从而减少了消费支出;退休使得消费者闲暇增加,时间充裕使得各种消费行为物超所值,更有效率。邹红和喻开志[8]基于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2000—2009年10个年份的家庭样本数据,利用退休制度对城镇男性户主退休决策的外生冲击,基于断点回归框架发现,退休显著降低了城镇家庭非耐用消费支出,消费骤降主要源于退休后与工作相关支出和文化娱乐支出的减少;企业职工、单身独居、教育水平较低和储蓄不足的老年家庭,退休后更易于降低非耐用消费支出;从非耐用消费支出中减去与工作相关支出、文化娱乐支出、在家食物支出和医疗支出之后,家庭其他消费支出在退休前后基本平滑。由此可见,在中国也存在着退休消费之谜,但是深入和严谨的研究之后可以发现,退休消费之谜实际上并非与生命周期假说一致,而是因为更加具体的外部条件和约束,导致了家庭消费行为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理性特征。基于上述脉络讲述消费理论,顺理成章地将相关研究前沿带给了学生,更有深度和力度。第四,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型和研究型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正如上面所述,GDP是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指标,但其不完美性使得各界寻找补充或者指标。近年来,中国用来替代或者补充GDP以度量经济表现的最重要指标当属“指数”(Likeqiangin-dex)。总理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掌握辽宁省经济运行状况,创新性地借助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等三项指标进行分析。的这一衡量思路提出之后,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开始使用该思路构造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花旗银行基于这一思路编制了“克强指数”算法,分别采用了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及银行中长期贷款三个方面的信息,并将此三个方面的信息按比例折算后汇总,得出当期“克强指数”。“克强指数”提出后,较好地反映了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并且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功能。对于学生而言,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克强指数相对于GDP,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具有怎样的内涵关系?我们进而可以阐释:第一,“克强指数”构造于3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内涵,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契合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现代工业生产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活动与“耗电量”高度相关,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经济表现比如与耗电量密切相关。铁路是承担我国货运的最大载体,并且铁路货运中存在“二八定律”,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矿建材料等五大品类合计运量约占总运量的八成,这些大宗物资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中国的社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并且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贷款发放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乃至未来的经济表现。第二,“克强指数”所采用的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分别来自电网、铁路、银行系统,这些系统的部门和管理层考核基于更多元化的指标,加之相应的数据产生于更加客观过程和流程,近乎没有作假掺水的空间和动机,因此所取得的具体数据也更为真实和可信,能更客观地反映经济的走势。既然“克强指数”具有上述特点,那么其是否就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优指标呢?实际上,学界已有测量中国真实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对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与真实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特定假设。然而,宏观经济指标与真实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可信性往往难以评估,而只能更多地作为一种前提假设。Clark等学者[9]另辟蹊径,以夜间灯光亮度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照,评估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可信度。他们还重点考察了克强指数反映中国真实经济增长的可靠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克强指数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夜间灯光强度变动。但是,在克强指数的三个构成指标当中,银行信贷总量、耗电量与铁路货运量三个指标的权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银行贷款总量权重赋值最高,而铁路货运量所获权重很小。基于此,他们认为,修正权重后的克强指数能够有效预测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引入克强指数和夜间灯光亮度,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现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实际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做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克强指数的出现具有较强的中国故事性,体现中国道路自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构建克强指数的三项指标较为具体,与实际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经济涵义上较为容易理解;第三,克强指数中的耗电量与夜间灯光亮度之间在理论上存在密切关联。正因如此,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新近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解,鼓励他们研读文献与分析数据,寻找可能的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第五,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及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伟大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这些改革进程应当为当代大学生所了解。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上,应当采用数据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发展经济的宝贵经验。以上述的卫星灯光亮度数据为例,以中国地图版图为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自1992年以来,中国版图上的卫星灯光亮度越来越强,呈现以下两大特点。第一是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无灯光亮度发展为有灯光亮度;第二是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域,夜间灯光亮度不断提升,并且有灯光亮度的地区开始更大片地连接在一起。这表明了中国的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也表明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开始进入人口集聚发展和城市群连片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这些数据可视化方式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升级的过程。显然,以地图结合灯光亮度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新型经济数据的经济学教学应用建议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5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选题也是比较容易的。关键的是,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即知识、信息、理论水平及分析提升的能力。“热点”问题有大有小,要选择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安徽省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要以不多于200字的语汇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3)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6

摘要: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最后,对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经济法;模拟法庭;微课;微信

一、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与教育理念应运而生,E-learning这个名词由美国学者JayCross于1998年最先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在对E-Learning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中提出了混合式学习(Blendinglearning)的概念。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种学习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比较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缺乏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创作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因素。西方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存在“重学轻教”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可见,单纯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都有其弊端,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排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突出教师在课堂组织上的主导性。因此,将中国传统的“重教轻学”与西方片面建构主义理论所导致的“重学轻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基于“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科学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混合式教学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整合,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涵盖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实务性很强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了多媒体和案例教学法,但主要的方式还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互动比较欠缺。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了十几年经济法课程教学工作的专业老师,于2016年开始混合式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教学尝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经验。1.在教学理念上完成从“我教了什么”到“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按照教学计划讲授每堂课的知识点,教师会在乎我今天教了什么,有没有完成课程的计划进度,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混合式教学的课堂首要目标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要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要通过充分的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包括练习等方式体现出来。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在每次上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将讨论内容发给学生;上课开始后,学生按小组对制定内容(通常是案例分析)在组长的负责下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是教师评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2.开展“模拟公司”、“模拟法庭”的课堂实践在讲授《公司法》的主要理论内容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实践调研的方式,到真实的公司了解公司治理制度,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公司”的实践。将学生分组,一般7-9人为一组,要求学生“自主创业”,拟定公司名称、公司章程和股权转让协议等。这种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公司实务操作能力。模拟法庭是法学类课程实践环节的常用形式。在开展“模拟法庭”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通常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自行查找资料及学习;第三,做到全员参与,角色互换。一个学期可以开设2次模拟法庭,第一次担任审判员的同学,在第二次模拟法庭中可以担任原(被)告或诉讼人,总之,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定位;第四,教师的全程指导和总结评析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法官或律师到现场指导;第五,每次模拟法庭,要求学生写作相应的诉讼文书,最后每个小组装订成“模拟卷宗”。3.微课的适当运用微课的特征是“短小精悍”,即时间短、内容精炼,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教育需求。经济法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公司的法律特征、合同的类型、劳动合同的解除等内容可以通过制作成微课的方式,供学生课前或课后观看。线上的微课学习在教学中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经济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还是应该以面对面的授课为主。4.课件与案例数据库等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毕博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课程资料的线上与线下共享。教师可以先将自己的资源诸如: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等上传到后台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在于案例教学的设计,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与解答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三、对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如何进一步应用的反思

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践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互动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质推进,笔者有以下两点反思,期待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探求出更完善的方案。第一,微信公众号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在移动学习的需求下,微信作为一种专注移动终端功能的软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应用创新空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中国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2小时。大学生在上网期间用来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专业知识的不足10%。通过微信公众号,使用者可以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通过标题加图片的推送,可以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每次推送的知识点阅读时间3分钟左右。微信公众号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在上网期间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比较符合当下大家都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当然,对微信公众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问题,目前褒贬不一。眼下,为了克服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老师往往视手机为课堂教学的“敌人”,因此,手机作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本身不是问题,但如何合理利用手机资源确实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论证的问题。第二,课程评价体系的标准化问题。混合式教学更加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实践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期末考试给学生以总结性评价;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相关技术,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作业、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标准比较难以量化,通常会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性。在高校管理越来越要求指标体系标准化的今天,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也是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齐振国,汪琼.E-Learning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9(7):21.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与行政学院学报,2005(9):47.

[3]王一帆.互动与参与.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混合式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72.

[4]人民网.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EB/OL].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2017-8.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8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需要依托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对于成熟学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其内涵外延学界已有定论,尽管理论和写作水平有高低之分,各教材在侧重点和某些理论观点上存在的差异不会过大,当然在教学体系上也不会有太大差异。然而,对于经济法学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以我国经济法学界主流教材来看,漆多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有总论、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调控法的原理和基本法律制度等四编20章组成;[1]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有经济法的一般理论、经济法主体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经济监管法律制度、经济法责任与司法救济等6编33章;[2]史际春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则分为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制度、公共经济管理法、经济活动法等四编;[3]而潘静成、刘文华教授主编的《经济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共4编20章,第一编经济法总论,第二编经济法主体,第三编市场规制法,第四编宏观调控法;[4]杨紫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则分别对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法主体制度、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进行了讨论;[5]王保树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原理》则由总论、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对外经济法、经济监督法等五大部分23章构成;[6]顾功耘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教程》则有7编37章,分别是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律制度变迁史、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国有经济参与法律制度、对外经济管制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监管法律制度等7大块。[7]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到,我国主流的经济法学教材体系极为不同,以至于难以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这源于学者们对于经济法学的不同见解。尽管比起30乃至20年前,对于什么是“经济法”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共识,但就其内涵和外延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直接导致了经济法究竟包括哪些制度、经济法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经济法学教学究竟应该采取何种体系的大问题,也为我们选取合适的教材带来了难题。本文没有能力、也无意比较各理论体系和各种教材的优劣。但是,从完成经济法教学的实用立场出发,在考虑到学时约束的条件下,对于教材选用来说,可以考虑以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找出主流学者们共同承认的部分,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经济法总论或者说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规制法或者说市场管理法,以及宏观调控法这三大块属于经济法学的固有内容业已成为学界共识,那么主要围绕以上三大部分构建经济法学教学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至于漆多俊教授和顾功耘教授主张的国家投资经营法或者国有经济参与法部分,在其他学者教材中,有的部分体现在经济法主体制度之中,有的则分解到宏观调控法之中。这部分亦应考虑纳入教学之中。以上选择的几个考虑因素是:第一,最大限度地回避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让学生主要掌握经济法学界业已获得共识的部分,并了解那些有理论争议之处,其中后者为任课老师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可以就个人心得予以发挥,如此可以较好地平衡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老师在经济法学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第二,符合减少学时的客观需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专业培养目标也在发展变化,专业课时的减少也是一个趋势,因此,选择最为简洁的经济法学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也能够符合这一趋势,在减少的课时中把有限的内容更深入地传授给学生;第三,可以借机完善整个经济法学的课程群。尽管专业课时的减少是一个现象,但是,另一个应有的趋势则是多设选修科目。因此,如果就名为“经济法学”的课程予以简化,则也为开设更多的与经济法相关的选修课程留下了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包括“经济法学”、“竞争法学”、“金融法学”、“财税法学”、“消费者保护法学”、“房地产法学”等在内的经济法课程群,为对上述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教育。

二、从人才培养目标之争看经济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经济法学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直接由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法律事务从业人士?法学理论的研究者?亦或仅仅是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环?还是兼而有之?根据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国法学专业的任务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不少较具历史的法学院的培养目标选择了与教育部保持一致。例如:四川大学法学院提出,其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学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从事法律工作及法学教育。[8]安徽大学法学院提出,其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理论法学、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法规和法学原理处理各类法律事务的高级法律人才。[9]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全国法学院系和法学本科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国家司法考试改革,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人们对于法学本科培养目标的思考。

近些年来,法学教育界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性质地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改革、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与会代表通过交流、研讨,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观点:第一,精英说,即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应定位为法律精英教育,认为法学教育在于培养具有高度经验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的法律人才;第二,职业教育说,即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职业法律人才;第三,通识说,即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10]经过多年讨论后,2012年教育部最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活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就教育部2012版本的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文中强调的诸如“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等用语,无疑偏向了前面三种观点中的“精英说”。然而,在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该要求与现实有相当距离: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600余家法学院系,各培养单位之间水准参差不齐,毕业生的素质也层次分明,有相当数量的法学院系从师资到生源,根本上难以达到教育部的高要求;第二,在目前中国一流的法学院系中,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上述高标准,特别是那些招生人数较多的培养单位,很难保证足够的资源投入去帮助每一位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教育部是本着“宁缺毋滥”的标准痛下杀手,停止一批根本无法达到上述目标的法律院系的招生资格、严格法学毕业生毕业条件,还是承认现实、维持现状,而将“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仅仅是作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更有一个特别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那些办学较早、具有法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资格的法学院,博硕士生的人数往往数倍于法学本科生。在各类法学专业研究生人数极大扩张的今天,在法律硕士乃至法学硕士已经无法被社会普遍承认为“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情况下,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另外,教育部2012年版的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还有“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之说,显然这也非常不具有现实性。从高等院校来看,普通本科院校大多已经将新进教师门槛提高到法学博士,在法学硕士都难有机会走上讲台的今天,很难想象法学本科毕业生会有这个机会;从中等学校的教师需求来看,也基本上没有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用武之地。与之有关的是,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目标,并在此后开始在全国遴选,并在2012年11月公布了首批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8所高校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22所高校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2所高校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期为5年。就上述入选的法学院而言,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基于自身较为雄厚的师资条件,加上进行4+2等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连续培养,①更有可能实现教育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本科阶段能够独立完成的了。

对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应着手构建分层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985”、“211”工程高校应偏向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应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至于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法律人才。[11]笔者以为,这是对中国现阶段法学教育的更清醒的认识,也是更好的解决办法。无论如何,今后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面,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将会大大增强,从而需要对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例如强调案例教学,开展更多的模拟法庭活动,引入诊所式教学,等等。经济法学的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司法体制下,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仍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就经济法学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究竟如何在课堂传授理论教学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分配,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毕竟现代各国调节经济已是常态,这方面立法极为发达,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需要传授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之多可想而知。在法学各门专业课课时一直在减少的背景下(例如不少院系经济法学教学时间都从原有的108课时甚至更多,减少到了72甚至54课时),如何从本已有限的经济法学教学时间中拿出相当部分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第二,经济法学中的很多内容,具有交叉学科的色彩,这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难题。例如,就国内外发生的反垄断案件来说,往往需要结合经济分析才能定案,竞争法学中的不少理论也直接与经济学理论相关,其复杂性导致无论是经济法模拟法庭还是经济法法律诊所,都难免出现力所不逮的现象。第三,对于最接近“实战”的实践教学环节———法律诊所而言,源自美国。但是,美国社会,特别是司法界对于诊所式教学普遍认同和支持,使得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准律师”的地位,有资格提供法律意见和服务,这为法律诊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司法环境。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9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本科论文范文篇10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从高校本科教学四个环节作出严格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通知》要求“高校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严格实行论文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面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有学者争论是否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饶家辉和张乃生,2014),但是,在贯彻新时代大学教育“以本为本”理念之下,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没有退路可言的。各高校纷纷开展管理制度建设来严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能够起到严守毕业论文质量底线的目的(侯晓华,2011),也有学者认为完善导师制度,改进指导方法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路径(崔嵘等,2013;孔翠英,2018)。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之前,普遍有“三不知”:不知论文是什么样子的、不知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不知应该怎么选题。本科生的“论文零基础”是造成其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反思本科生培养方案不难发现,针对本科生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训练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足,是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关键原因。因此,专门针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必经之路。笔者承担了财政税收类专业本科生《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教学,从2017年起对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经过5个学期的持续探索,改革颇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专业选题储备三方面的缺失。本文以《财税计量分析》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视角讨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首先,本文梳理了财税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偏低的表现,剖析其多层次原因,这为《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提供了现实背景和重要靶点。然后,本文将详细报告本课程建设情况。最后,以笔者所在学院的财税专业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对《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展望。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笔者汇总了我院财税专业2015届至20共计744篇本科毕业论文,重点分析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我们选择了某985大学财税专业的10篇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满分参照,邀请5位专任教师对从744篇论文中随机抽取的100篇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三个角度重新打分。结果显示,从年份时间序列上看,论文质量逐年有上升趋势,但总体质量仍偏低,60%的论文严格来说达不到及格线。论文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题过“大”。以2015届毕业论文为例,大量充斥着诸如“某财政税收问题研究”、“完善我国某税制研究”等题目。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题堪比博士论文选题,事实上,作为本科生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题目。第二,研究方法陈旧。财税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学研究范式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国内外主流期刊来看,实证研究是当前主流研究范式,其中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占比最高。然而,我们的样本中,选择实证研究范式的论文数量极少。2015-2019年间,实证研究论文篇数/总篇数分别为6/175、6/168、6/162、15/115、33/124。第三,写作水平低。我们主要观察了论文结构、格式和绪论部分的文字表达逻辑性,发现各方面都十分欠缺。••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激励制度是其中之一。我院从2017年开始实行论文制度,2018年和2019年的论文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但论文总体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足。我们将观察视角聚焦于此,通过QQ群的投票功能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回访,结合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在毕业论文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论文是十分陌生的。首先,学生普遍不知道论文是什么,在毕业设计之前从来没有阅读过期刊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很多来自搜索知网得到的一些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其次,没有掌握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如何实现一项研究知之甚少,迫于无奈使用“东拼西凑”方法来完成论文;再次,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训练经历。培养方案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

三、课程建设情况报告

(一)课程基本情况。《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开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学生人数20-35,课时52(课堂36+上机16),先修课程为财政学、税收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课程以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训练学生使用微观计量模型对财税领域选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与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培养(4课时);第二,论文解读(24课时);第三,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16课时);第四,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8课时)。通过完整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和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研究设计、阅读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掌握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应用主流研究方法,写出框架完整、逻辑通顺、形式规范的毕业论文。(二)教学方法。针对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堂讲授法。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和实证研究思维、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均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使用自制讲义,推荐参考书目为《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陈强著)。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实证研究思维,了解选题的方法、论文创新的来源。通过拆解数篇典型的实证研究论文,使学生熟悉论文框架结构,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第二,翻转课堂。论文解读是通向论文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这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解读论文。首先,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课前预先浏览《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四种期刊①近3年发表的所有财税领域论文,根据兴趣从中选出5篇并写出推荐理由。然后,教师讲授解读文献的方法和要点,选择24名学生分别解读指定的1篇论文。每堂课解读1篇文献,约25分钟,教师围绕选题、方法、研究设计和写作三方面进行点评,时间约10分钟,引导学生互动问答约10分钟。未上台解读文献的学生,也由教师指定1篇论文,提交一份2500字以上的书面文献解读报告。第三,实践教学法。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由教师讲授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微观计量分析的完整过程和常用命令。然后,以教师本人的科研项目为案例,演示一篇论文的数据获取、数据清理、描述统计、回归分析以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6组,选取具有数据可获得性的6篇发表在顶级中文期刊的论文,将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或数据来源提供给学生,要求每个小组将论文中的数据分析过程复刻出来。学生利用上机课和课外时间完成作业,分组在课堂上汇报成果,分享遇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四、课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一)课程建设成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打造“金课”的首要任务。《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本身践行了教育部关于打造“金课”的高要求,即“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高函[2018]8号)。《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内容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文献,学习软件操作技能,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财税计量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成效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即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能力上面。第一,学生掌握了论文选题的方法,能够提出兼具研究意义和可行性的毕业论文选题。正如前文所述,2018年之前的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的比例是极低的②。2018届之前还没有开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部分20学生选修了改革后的《财税计量分析》,全部选择了实证研究范式的题目。我院2020届财税专业毕业生的开题报告显示,62%的选题为实证研究范式,并且全部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Stata软件。选题类型的显著变化表明,《财税计量分析》课程明显提升了学生独立开展实证研究的自信心。另外,选题过“大”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实证研究是围绕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的,学生的选题来源从过去的硕博论文扩展到高水平期刊论文、最新会议论文以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选题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第二,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实现完整的实证研究。受限于部分论文指导教师在实证研究能力上的缺失,学生在得不到充分指导的情况下,不敢选择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而选修过《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学生,具备了自主选题能力、Stata软件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足以支撑他们完整地开展实证研究。第三,论文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相对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基本框架是固定的。课程所详细解读的“引言”、“文献综述”、“实证研究设计”、“回归结果分析”等每个章节的“规定动作”,不仅有章可循,而且其逻辑完全符合人类对事物和规律的认知习惯。因为论文中大部分的段落是“必须写”,也就不存在论文写作“无话可说”了。事实上,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更注重逻辑严谨性和形式规范性,学生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此外,初次的结果也大为改观。对20毕业生的在线调查发现,实证研究类选题的初次重复率全部低于30%,而非实证类的研究初次重复率普遍高于60%,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无法驾驭规范研究方法来研究财税领域的问题。(二)课程建设展望———打造“金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以切实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针对学生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训练设计课程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满足“金课”所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本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金课”所要求的“挑战、难度、深度与质量”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适度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和难度。一方面,目前要求学生浏览4本期刊,筛选5篇文献,最后解读1篇文献。除了解读文献可控,学生在其他环节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指导和要求学生根据所解读的一篇论文的主题,收集10篇以上与这个主题相似的其他论文并写出文献梳理报告,在解读论文的过程中做出报告。另一方面,目前用Stata“复制论文”时所选的文献都是使用的最简单的横截面数据,并且给学生提供了Stata版本的数据,缺少数据归集与整理的过程。事实上,这部分工作是一项实证研究的开端,也是使学生熟悉数据的重要环节。以后在选择样板论文时,可提供面板数据集,或者指导学生从数据库中自行下载整理所需数据集,全周期全方位地训练实证研究基本能力。其次,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未来可探索并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项实证研究,学期末段,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报告工作论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课堂讲解自己的工作论文,与学生面对面讨论研究选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项最新的研究是如何选题、设计和实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教高函[2018]8号.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4.

[3]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4-65,68.

[4]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