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施工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19

基坑施工总结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1

1工程概况

该车站东西向设置,全长153m、标准段宽21.9m、基坑深23.2~23.558m,采用地下连续墙+首道混凝土支撑+4道钢支撑围护结构形式,为3层双柱三跨箱型框架结构,坑内管井降水。车站西南角净距11.45m为快捷宾馆,南侧净距13.03m为7层老旧住宅楼和服饰城,东南角净距3.94m为医院,东北角净距10.71m为小学,西侧净距3.88m为在建高层深基坑。基坑范围穿越地层主要为11杂填土(松散)、25-2粘质粉土(稍密)、26粉砂(密实)、24-3粘土(可塑)、24-4粘土(硬塑)、53-4粘土(硬塑)、122A溶洞、122-3中风化灰岩,场地在-3.4~-14.9m范围分布的25-2粉土层、26粉砂土层均为液化土,在一定动水头差压力下,易产生流砂、管涌现象。

2监测内容及技术标准

该基坑安全等级、变形控制保护等级和监测等级均为一级,根据设计部门监测要求,结合本工程自身结构特点、基坑开挖特色、周边环境和地质情况及已有工程类比经验,经监测优化完善后确定本基坑监测内容及技术标准见表1。

3监测数据分析与变形规律总结

3.1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端头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变形关系分析,施工工况与墙体测斜变形见图1。图1基坑东端头墙体测斜ZQT-09在深度-14m处变形由图1可知:1)基坑开挖与支撑架设的工序衔接十分关键,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长短与围护结构、周边地层变形存在密切相关性,充分利用基坑开挖“时空效应”是一项安全而又经济的技术措施;2)当支撑及时架设后或基坑短暂停止开挖期间,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会短暂处于变形收敛或基本稳定状态;3)该测斜对应竖向部位共布设4道斜支撑轴力,其中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实测轴力-1679kN,第二道钢支撑实测轴力-1004kN(设计预加力-1867kN),第三道钢支撑实测轴力-1521kN(设计预加力-2333kN),加密第四道钢支撑实测轴力-684kN(设计预加力-2333kN),远低于设计要求预加力标准,基坑开挖后钢支撑施加预应力的大小、预应轴力的损减及支护结构变形能否转化为支撑的有效受力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大小和变形趋势有较大影响;4)墙体测斜ZQT-09在深-14m处累计最大值为53.4mm,开挖面(-19m位置)累计变形量为42.1mm,占比79%,即开挖面部位变形占总变形量过大,易产生“踢脚”变形引发基坑整体失稳,参照类似基坑工程,推荐控制踢脚部位变形占比60%以下为宜;5)该测斜对应位置立柱沉降ZCL-06累计隆起12.4mm,已达设计给定控制值60%左右,除因基坑土体卸载引发应力释放造成立柱隆起因素外,经监测数据分析对比也与基坑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长时间停工暴露有一定联系,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同样会造成基坑底部持续隆起现象,而基坑无支撑状态下长期暴露更会加剧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和侧壁水平方向变形;6)测斜变形最大部位基本位于26粉砂层,这与该地层在坑内表现的失水压缩性大、受振动易液化、降水易流失的特性以及坑外表现的受振动易产生位移、丧失稳定的特性有关;7)后期对该部位跟踪监测,基坑底板(侧墙)结构施工完成对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和支护结构变形发展能有效抑制。

3.2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周边地层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该车站基坑地表测点预警点位约占地表总点位31%,墙体测斜约占94%,排水管线约占15%,给水管线约占9%,热力管线约占28%,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段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周边地层变形关系分析,见图2。由图2可知:1)单从测斜数据来看基坑南北两侧不对称变形,已开挖部位同等深度北侧较南侧大,这与基坑北侧临边机械停放、材料堆载、出土渣车运行有关,北侧地表沉降相对南侧大,亦与此有关;2)基坑南侧地表与地下管线累计沉降基本超过-20mm,66%测点均橙色预警,最大变形点为DBC-14-02(累计-48.7mm),变形较大位置主要介于DBC-14-01~DBC-14-03之间,相对基坑边线约12m左右,时间上测斜变形在先、地表变形滞后约3~5d,也侧面验证了基坑开挖阶段因坑内外水土压力差造成支护结构变形,继而引发周边地层损失、土体松散、位移变形,造成附着在地层上的管线、建筑等产生变形位移的规律;3)统计基坑周边第3排共计18处地表沉降测点变形情况,累计沉降-2~-5mm,平均-3.12mm,统计基坑南侧距基坑边线约18~20m范围的共计23处管线沉降情况,累计沉降-4~-12mm,平均-6.26mm;结合GB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的“基坑变形主要影响区为0.7H(H为基坑设计深度)”,根据监测基坑周边沉降监测数据统计,本工程变形主要影响区宜调整为0.85H,即距基坑边线约0~20m。随着基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经后期监测跟踪,地表、管线等几何监测项目变形均能稳定,原基坑开挖期已产生的变形量基本维持不变,无法恢复至变形初始状态。

4结语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2

1成孔咬合桩技术

1.1应用原理

建筑工程现场通过双动力头全套管钻机进行咬合桩的施工,通过利用桩与桩的互相咬合排列,搭建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原理如图1所示)。设定钻孔咬合桩排列模式,其中第一序素混凝土桩(A1)、第二序钢筋混凝土桩(B1),按照施工顺序,素混凝土桩运用超缓凝混凝土,在初凝前结束钢筋混凝土桩项目施工。进行到钢筋混凝土桩的施工环节,通过套管钻机所具备的切割功能,将临近素混凝土桩部分混凝土切割掉,从而达到咬合的效果。素混凝土桩通过长螺旋钻孔浇筑桩进行施工,而钢筋混凝土桩则选择旋挖钻孔浇筑桩[1]。实施咬合桩施工,其中第1序桩需要进行C30水下混凝土的浇筑,当素桩处于缓凝状态,要求初凝时间大于60h,终凝时间小于72h,混凝土素桩部分,3d内强度小于3MPa,5d检测强度小于10MPa,28d强度达到设计规范;第2序桩应该密切跟进、钻进施工,期间还需要浇筑混凝土,确保第2序桩混凝土完全融合,并完全转变成嵌入咬合状态,排桩结构为连续性[2]。

1.2成孔咬合桩工艺

因为基坑的平面规模比较大,开挖较深,所以基坑围护结构也被赋予了良好的止水性和安全性,咬合桩施工方案可行性提高。采用咬合桩成孔工艺,按照基坑支护要求,选择双动力头钻机成孔,确保基坑支护整体安全性与平稳性。经过深基坑支护施工总结的经验,咬合桩选择双动力头钻机成孔,有利于提高钻进效率、节省成本。即便是在砂层钻进中应用,也可以保障成孔施工质量。

2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深基坑支护技术方案

2.1施工流程

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施工,需要按照如下流程进行:(1)准备阶段需测量放样;(2)组织导墙混凝土部分施工;(3)施工现场放置钻机,完成螺旋钻杆、套管安装,由施工人员检查垂直度;(4)套管与螺旋钻头双动力钻孔作业,直至满足设计深度要求,采用旋挖钻方式,将孔底的虚土全部清理,在内部浇筑超缓凝混凝土,随后按照顺序将管拔出;(5)浇筑混凝土桩并且将导管、全套管拔出;(6)将钻机移动到后续施工位置,开始套管和螺旋钻头双动力钻孔施工,直至满足设计深度要求[3]。孔内浇筑超缓凝混凝土,并且按照顺序拔管,结束素混凝土桩的浇筑施工;(7)钻机移动到钢筋混凝土桩施工位置,采取旋挖陶土的方式,直到满足设计孔深要求,随后由施工人员对孔深进行测量,在内部放置钢筋笼,并且安装导管。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后,依次将导管、套管拔出,结束浇筑,最后转移钻机位置即可结束。

2.2应用要点

选择导槽模板时应该定制钢模,每段钢模长度以3m为宜,支撑模板则要采用地脚锚杆和方木。根据咬合桩位,采取轴线·158·FoundationandBasementBuildingTechnologyDevelopment第48卷第9期2021年5月定位的方式选定模板位置,要求内径超过设计桩径约30mm,设计到槽结构时,可以选择HPB30010钢筋、HRB40012钢筋,前者横向间距控制在30cm,后者横向间距则要控制在16cm[4]。建议提前在加工厂将钢筋加工成为网片半成品,运输到施工现场集中安装。确定导墙强度符合要求,便可以在外侧铺设钢板双动力。全套管钻机放置在导墙边缘处,并且要将导墙孔位的中心对准双动力全套管钻机外侧动力头带钢护筒,确定桩位之后,采用钻机内外动力头可以起到螺旋钻套罐驱动钻进的效果。内外动力头通过驱动作用运转,旋挖钻杆取土钻进以驱动套管钻进,期间螺旋钻头突进至设计深度便可完成钻进施工。进行到外侧动力头驱动护筒这一环节,要分别从x,y轴线方向实施套管垂直度的检测。如果发现垂直度偏斜,那么工作人员便要观察仪表,将桅杆垂直度与套管垂直度及时调整。当钻孔满足设计深度要求,便可采用螺旋钻机、旋挖钻机实施清孔作业,检查孔深与垂直度,确定合格便可进入后续施工阶段。在终孔环节,应用全套管法进行施工,如果孔内无水或者只有少量的地下水,可以直接将钢筋笼和下导管吊放至孔内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如果孔内有大量积水,需先检测孔底沉渣厚度,如果厚度超过20cm便要及时清孔。除此之外,现场施工人员还应该按照设计规范检查孔深、孔径等参数。确定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方可安放钢筋笼。施工过程中,吊放钢筋笼要在加工厂提前制作完成,确保钢筋骨架平整,随后集中运输到施工现场。吊装钢筋笼建议选择3点起吊法,通过大钩平行起吊,再利用旋转平移的方式将钢筋笼转移到桩孔位置。小钩、大钩间的有效配合,使钢筋笼竖起调放置孔内[5]。完成钢筋笼吊放之后便可浇筑混凝土,正式浇筑之前施工人员连接漏斗,连接工具一般会选择套扣和导管活节。其中导管底口须要超过孔底0.25~40cm。导管内部采用钢丝悬吊的方式固定吊球,当漏斗内部混凝土填满,而且混凝土拌合运输车中的混凝土、漏斗混凝土量总和超过4m3,便可将吊球拔起,压出导管内部的水。混凝土拌合运输车持续作业,使第一批混凝土拌合物能够灌入孔底。随后马上测量孔内部混凝土高度,要求灌入施工结束后的导管埋深超过1m。经过计算,导管埋置深度符合常规要求便可持续性浇筑混凝土,导管埋深按要求埋深在2~4m。一旦开始浇筑混凝土,便要保证持续性,导管拔出也要快速。浇筑期间需实时探测孔中孔内部混凝土面所在位置,并且将导管埋置深度进行调整。考虑到桩顶部为混凝土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桩顶标高必须要超过设计桩顶标高大约0.5m。完成浇筑混凝土之后操作全套管钻机将套管拔出,随后混凝土面有可能出现下沉,此时施工人员须马上补方。

3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建议

(1)要注意桩体咬合时间的精准控制。钻机就位之前施工人员需关注导墙施工情况,了解导墙位置放样、模板基地及混凝土养护等,是否满足规定。组织双动力头施工,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钻进需要保证时间间隔的控制,其中素混凝土桩建议应用超缓凝混凝土,且初凝时间超过60h,终凝时间不能超过72h,3d强度小于3MPa,5d强度不大于10MPa,28d强度则要满足设计规范[6]。第1序桩施工进行到48h,便可以开始第2序桩的施工作业。开挖基坑过程中,时刻关注是否有渗漏问题,保证围护结构质量及止水帷幕的施工效果。咬合质量控制除了要关注咬合时间间隔这一项因素之外,还须对套筒垂直度、钢筋笼吊放及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等加以重视。基坑转角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桩,保证素装外套筒旋转期间可以对称咬合。(2)桩体钻孔这一施工环节确定导墙的强度符合规定,便可将钻机转移到导墙的边缘处,以免在后续施工期间出现导墙破损问题。当钻机定位后,外套筒通过钻进过程接管或者一次焊接这两种方式,一次装入驱动钻头内保部,接管过程要保证外套管钻进到与地面相离一定高度。分离外套筒之后,现场可以操作卷扬机,将套筒接长节段吊起对接,转入地下套筒,随后便可实施焊接。外套管钻进期间若有坚硬岩石或者是粘度层存在,致使外套筒扭距提升而增加钻劲难度,在不拔出外套筒的情况下,建议钻机更换旋挖钻头、短螺旋钻头。也可以直接采取双动力头钻机。但在选择时要注意,双动力头钻机更适用于因粘土引发的钻进问题。当钻进到设计深度便要注意观察钻杆垂直度,在调整垂直度时需要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轻微偏斜,便要利用钻机上方的仪表及时调整。(3)基坑支护施工过程的监测,通常会选择坡顶水平位移监测、附近地表监测、坡顶沉降监测等方法。在施工现场设置监测点,例如,基坑各个边的两端位置与中间分别设置沉降监测点与位移监测点,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可在基坑的4边中间部位与短边端部设置监测点,对于每层支撑监测点的设置,可在各层斜撑与基坑中间部位对撑端头设置监测点,地表监测点建议在基坑各边的中间位置设置,对于剖面的监测,需要和坑边保持垂直。各个监测剖面所有监测点数量不能少于5个,与基坑边之间的距离也要精准计算后确定。通过监测总结所有监测点数据是否处在警戒值范围内,由此也可以认识到通过双动力头长孔咬合桩这一深基坑支护技术,有利于加强基坑支护稳定性及施工的安全性。(4)如果外套管旋转上升期间混凝土面突然下沉且下沉的深度超过2.5m,此时施工人员须及时总结原因。可能与套管孔壁间隙有直接关系,或者螺旋钻头在钻进期间有塌孔现象产生,当套管上升便会产生空洞。若外套管旋转上升期间遇到流砂层,此时拔管产生扩孔现象均会导致混凝土面下沉。施工人员可再次插入导管,并且将下沉的混凝土补足,双动力头钻机在钻进至流砂层之后,套管钻进对比螺旋钻头的钻进需更为前突,以免出现螺旋钻头前突钻孔坍塌这一现象[7]。与此同时,双动力头咬合桩进行施工,期间外套筒接缝位置有裂缝出现,可能是焊接质量影响,或外动力头驱动套管进行旋转与钻进,增加了和地层中砂摩擦力,从而因套管接缝处磨损导致裂缝。建议提升接头焊缝施工质量,并且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严重磨损,须马上补焊。套管的两端位置应该定期更换,使套管接缝部位磨损周期延长。

4结束语

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在深基坑支护中运用,是现阶段建筑领域基坑支护的常见方法,有利于提高基坑支护施工质量。为发挥出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的作用,施工人员在开始支护前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双动力头成孔咬合桩方案,对比其他基坑支护技术,挡土、止水效果更加理想,为今后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提供技术参考,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军新,黎鸿,宋志坚,等.成都地区常见深基坑支护措施及其运用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20,46(S1):90–96.

[2]王琦芳.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4):151–152.

[3]卓宗琪,蔡磊,彭川海.混合配筋预制工字桩在高灵敏度软土深基坑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J].工程勘察,2020,48(11):24–29.

[4]王金龙,朱利民,谢毅洋,等.钻孔桩咬合搅拌桩支护在超深基坑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20,36(S1):174–179.

[5]王恒.试论复杂地质深基坑咬合支护体系新型施工工艺[J].建材与装饰,2019(36):3–4.

[6]吕成炜.全套管钻孔咬合桩在深基坑支护的应用探讨[J].安徽建筑,2019,26(12):141–142.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风险;风险控制;基坑支护体系

1引言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推进,城建项目中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并表现出坑深越来越深、地质条件和邻近地下管廊设施及管线庞杂的特点。一般来说,深基坑工程特指开挖深度超过5m或地下室超过三层,或深度虽未超5m然而周边环境极其复杂的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于深基坑支护体系是地下工程施工完结后便不再需要的临时性结构,各项安全储备工作往往难以做到细致扎实,加之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导致的区域性差异较强,个案周边条件千差万别导致难以制定实施统一的施工操作标准,基坑空间与软黏土蠕变性所形成的压力随时间变化共同作用于支护体系的时空效应,更是增加了导致支护体系变形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基坑开挖所引发的地下水位及地质应力场的变化,也都会导致周边地基土体变形从而对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及管线产生较大影响,由此积淀形成的工程安全管理高风险性必然造成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多发。因此,为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分析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和应对之策很有必要,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和安全施工提供借鉴。

2深基坑工程的显著特性

2.1与周边环境关联性强。位于城市繁华区域的基坑项目往往邻近地下轨道交通、管廊管线、民宅、历史古迹和其它大型建筑物等。深基坑的开挖会对周边的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如设计施工不符合规范,容易引发周边地面下沉等安全事故。2.2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城市商业服务用地寸土寸金,在既定规划面积和高度的前提下,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在地下空间拓展利用方面多做文章,相应基坑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超过20m的基坑并不鲜见,很多摩天大楼(如上海中心)和大型商住一体建筑(如无锡恒隆广场)的基坑都深达30m,已经触及软土区甚至承压水层,设计和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2.3单体规模过大导致施工难度大。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导致基坑尺寸面积越来越大,比如地下轨道交通的基坑面积能达到10m×100m以上,围护墙固定和坑底隆起防控的要求很高,蕴含着极高的安全管理风险;由于商住建设用地稀缺、地价高企,大型建筑项目总会尽量做足用地边界线,致使深基坑施工腾挪空间逼仄造成难度和风险骤增。

3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风险

3.1投入不足风险。建设开发单位作为项目法人对工程安全负有首要责任,理当把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控制摆在首位。然而实际运作中,部分建设开发单位受利益驱使往往更偏重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而忽视安全管理,对于深基坑这类临时性分项工程的安全性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愿按设计规范投入过多资金,刻意压低深基坑工程造价,人为压减管理费用,岩土工程师聘用配备不到位,导致深基坑现场管理指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遇有事故苗头不能及时识别、妥善处置,为支护系统失稳、塌方、管涌和坑底隆起等深基坑事故的发生埋下安全隐患。3.2勘察设计风险。现阶段岩土工程的设计计算多以强度和稳定性为主要考量因素,很少从周边环境实际出发重视变形控制,设计结果难免与深基坑实际工程状态产生一定偏差;深基坑的设计有时过分依赖过往经验和专家意见,对项目实际所处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因素考虑不细、估计不足。然而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和专家观点也并非金科玉律,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往往导致随意性过大,而勘察设计对于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尤为关键,一旦勘察不细、设计失当都可能给后续岩土工程带来事故风险。3.3施工质量风险。深基坑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涉及的管理主体和参与方较多,彼此之间的信息阻塞和现场作业协调不当都可能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深基坑工序之间的分工不明确、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通常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安装分别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实施作业,如此一来开挖与支护的分工协调以及作业衔接问题就亟待解决,而不同管理主体下,少数施工单位并不具备深基坑施工专业技术条件,片面追求经济收益或一味迁就业主意图,难免出现施工现场协调混乱、工序衔接滞后等作业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深基坑的安全系数。此外,各责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边坡堆载缺少统一规范,各施工单位出于自身作业方便,随意在深基坑上口线附近搭建临时工棚、大量堆放建材、停放大型机械设备,常常导致边坡承压过重而发生意外坍塌等安全事故。3.4监测质量风险。技术手段落后、监测能力不足,常常导致监测不力和险情预警不及时,也是未能有效预防遏制深基坑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基坑监测本应是一个基于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估与决策的过程,然而受制于监测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只是承担起测量员的职能,简单报告相关测量结果了事,并不能在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科学评估事故风险,更提不出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预防处理措施;少数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长时间从事简单机械的监测工作,往往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致使深基坑安全风险预警未能做到实时动态,加之信息化程度较低,相关安全监测数据也无法在各安全管理主体之间实现共享。3.5监理失察风险。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监理单位,在施工安全监督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督促把关重责,然而现实中监理单位为多延揽项目份额往往主动讨好迎合建设和施工方,在深基坑工程日常巡检中存在“走过场、应付事”的问题,未能及早识别事故苗头;现场监理人员有的并不具备岩土工程专业知识,无法识别确认深基坑潜在风险问题,提不出有价值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见;监理单位及其人员怕担责、怕损失,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担当,遇到问题只会推诿扯皮;监理职责和安全意识淡薄,对深基坑相关关键工序未能施行旁站监理和跟踪督导制度,对施工单位的不当操作未能及时加以制止纠正,致使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4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风险的应对

4.1加大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力度。4.1.1确保深基坑工程投入。要在合理预算和抓好成本控制的前提下,足额确保深基坑工程材料、人工和机械设备使用等各项费用支出项目的资金投入到位。特别是要配齐配强岩土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保持强有力的施工现场指挥管理能力;采购部门要择优选购质量上乘的工程材料,并在进场之前向监理部门提交样品和质量证明材料,经监理方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场,要严把发货、入库和使用前三道工程材料查验关口,杜绝深基坑项目建设中单纯为节省资金而产生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现象。4.1.2在细致勘察的基础上优选支护设计方案。要在对深基坑地基土的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细致勘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和精密验算后,制定优选最适合工程项目实际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深基坑支护设计必须严格以勘察报告核实提供的土质参数为依据,协调平衡好地连墙单元计算与内支撑平面整体计算的位移数值比例关系,遇有严重不匹配情况应通过调整支撑刚度系数、支撑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有效手段加以优化;设计方案要将支撑杆件的轴压比控制在0.7以内,还要防止角撑体系中联系杆件轴压比过大,以免干扰主撑力的传递。要对深基坑各种变形进行精密计算,确保不超出本工程设定的变形控制目标值。4.1.3强化施工现场协调调度。建设开发单位要提早成立深基坑施工作业现场协调指挥部,负责开挖和支护安装不同作业部分以及上下工序之间的组织衔接,借助BIM安全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及时全面掌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况,动态调度施工进度,下达安全施工作业指令,对于违规操作第一时间予以叫停并责令整改;制定安全施工制度规范,严禁施工单位边坡随意堆载,立足防范及早清除控制深基坑安全事故风险隐患。4.1.4实施动态跟踪监测监理。要进一步落实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监测和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抓好深基坑监测、监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引导监测和监理人员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监测和监理单位要提高从业人员入职门槛,不能满足停留于充当测量员和监督员的初始水平,而应成为通晓本专业和邻近专业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全才。要善于引进依托BIM技术和利用其它信息化手段,对深基坑工程施工作业以及各项潜在安全风险实施全程动态跟踪监测和监理,确保监测预警及时到位、监理责任落实到位,实现深基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监测和监理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4.1.5政府牵头构建多元共管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涵盖支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深基坑工程施工工序庞杂繁复,参与管理主体众多,安全管理不确定影响因素复杂,责任界限不够清晰,必须构建落实政府牵头、建设开发单位负总责、监理等各方主体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创新监管机制,盯紧建设开发单位安全管理责任根源,重点围绕工程造价、合同履行、施工管理等环节开展深基坑工程全程动态跟踪监管;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各责任主体单位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方能有效管控深基坑复杂支护系统的安全风险。政府牵头的多元共管机制下,建设开发、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单位之间互为协作依托又相互独立制衡,不存在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各方都严格依照合同约定履行好自身担负的安全、质量管理责任,立足防范共同做好深基坑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确认和管控,而深基坑安全管理效果的优劣则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机构来负责评判。4.2强化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工程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BIM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优化性等技术特性,发挥其在人员、材料、机械、施工作业方法和环境模拟等方面的优势,对深基坑工程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三维+安全管控的4D模拟,以直观形象的安全动漫视频形式在施工前对全员进行安全教育。依托BIM技术将深基坑安全要点制成二维码置放于施工现场,便于施工人员随时扫码获取,不间断完成安全技术交底。监测人员将深基坑监测数据实时导入BIM模型中,通过可视化转换便于各责任主体和有关部门动态掌握各监测点实况,提早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方案措施。日常巡检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随时标注在BIM模型的相应位置,提醒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限时整改解决。各级政府要加大深基坑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给予必要的财政及优惠政策扶持,并适时牵头构建多方互联互通的深基坑安全管理云平台,真正实现深基坑工程的远程安全监控、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安全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安全管理信息集成大致分三个层面:一是深基坑工程项目信息采集系统。依托BIM将深基坑勘测、设计、材料采购、开挖施工、监理和监测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上传安全管理信息集成平台。二是深基坑工程质量管理职能信息集成。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可大致细分为岩土勘测、整体设计、材料管理、材料进场后质量控制、材料设备交货验收、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内支撑竖向配置、三轴搅拌桩关键点控制、地下连续墙关键点控制和周边环境安全监控十项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不同环节阶段的工程安全管理职能划分。各项安全管理职能及其安全质量责任目标数据上传安全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后,在集成平台的BIM模型内形成各职能单元安全控制职责和计划,随着后续导入信息数据的渐次增多,经过大数据筛选挖掘后生成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各职能分布式数据库,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全过程安全管控职能落实提供实时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三是安全管理主体信息集成。信息中梗阻、信息不对称或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是以往深基坑工程项目勘测设计、施工和监理监测中的常见问题。构建涵盖各安全管理主体的信息集成平台后,可以疏淤导阻有效化解各参与方、各部门因信息不对称、中梗阻而产生的工程安全信息交互障碍。安全管理主体集成系统由交互层、区块链层、感知层和实体层构成,其中的实体层涵盖深基坑工程所有安全管理主体的相关信息,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源头和依托。感知层嵌入了物联网、二维码扫描、RFID和GPS/GIS等技术,可以全程获取工程材料等产品的实物及空间位移等方面信息,并及时向上一层区块链层导入。区块链层由分布式弱中心化的无数交易区块构成,加盖时间戳的每个交易区块都是相对独立的、经过加密验证可以充当数据库有效信息记录的数据单元,确保包括安全质量信息在内的所有项目信息公开真实。交互层主要为政府监管部门、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运行维护者以及深基坑工程各参与主体提供信息输入输出和共享服务。

5结语

通过深基坑工程显著特性分析,总结梳理其安全管理风险问题并逐一提出应对策略。我们发现该类工程安全组织管理责任落实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牵头组织构建起建设开发、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单位之间互为协作依托又相互独立制衡的安全管理运作模式。此外,优化深基坑工程专业技术管理也迫在眉睫,在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尤其要引进依托BIM技术推动深化深基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水平,为工程项目安全和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绍清,熊思斯,何朝远,兰彪.地铁深基坑坍塌事故安全风险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0(1):52-58.

[2]陈鲁,周莹,程智伟.深大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9(S1):763-767.

[3]潘梦真,虢成功.基于改进相互作用矩阵的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3):125-130.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4

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分析好其处在的地质情况,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地基的主要土质有三种,分别是弱透水性,还有强透水性和不透水性。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地基土质的不同,同时也就导致了对其排水施工的不同。因此在这方面的施工之前,对该地区的土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收集土质样本的时候,就是利用钻探或者是挖掘的方法进行,然后相关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设备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作为排水施工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我国是一个大国,因此在不同的河流和山脉中,土质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的土质资料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数据资料不能及时的更新,那么在之后的排水施工中,会造成很严重的制约,所以在施工之前,有效的勘察地质和地形,了解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很重要,结合这些信息才能继续下面的施工操作。

2基坑排水方案的设计

2.1基坑对沉降量的要求

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对基坑进行深层的挖掘工作,在此期间,也会导致有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涌入基坑中,这会给基坑的开挖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为了确保之后挖掘工作的安全和稳定,在对基坑四周做好支护操作的过程中,还要予以有效的排水施工。但是实际的设计方案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确保排水的总量在基础桩承台底半米以下,然后还要对支护做综合考虑,在进行底部的挖掘工作中,确保把基坑中心线的位置进行降低。

2.2有效的基坑排水方案制定

在设计基坑的排水方案中,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两种方案,一种是管井排水法,另一种是明沟排水法,具体而言,比如所建设的排水深度比较小的工程,使用明沟排水的方案利益比较大,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整体工程的降深情况,可以使用不同的降排方案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确保施工质量。

3基坑排水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3.1明沟排水施工的应用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坑开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有效保证基坑的整体质量水平。基坑的排水工作必须要先于基坑开挖的工作,这样可以做到有备无患,而下面就先分析明沟排水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在挖掘基坑的过程中,其汇成的积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其次是地表水,还有雨水和其他的渗水。而在选择使用排水方法时,需要对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地形,还有具体的施工大小,以及地基的土质情况来确定。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施工的方法和排水沟的深度。对进行完施工的挖掘工作,而且后期的围堰工作也做好之后,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基坑中的水排出。如果下游的水位比上游的低,同时都是使用这种明沟排水方案,实际应用中会形成自流水,方便基坑的排水。如果排水不彻底,还有一定的余水存在,那么就要挖掘排水沟进行排水,首先在挖掘沟渠的时候,通常是先结合基坑具体情况,挖掘的位置也要确定好,在确定好沟渠位置后进行挖掘,明沟的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水沟施工完毕后,就可以把坑内的积水做集中处理,然后利用水泵排出。在施工中如果遇到难度非常大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基坑的等高线,然后设置排水井,再使用水泵把水排出来。在设置排水沟的时候,因为有些水是很难排出的,因此有必要把其设计成纵坡,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渗水量,确定最终的断面情况。在进行排水量的估算中,必须按照抽水时间内,最大的降水情况来计算,这种才能保证沟渠排水的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排水工作要尽早完成,不仅是为了保证后续的工作,同时也是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避免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3.2井管施工的应用情况

在进行井管施工中,使用到的方法有钻井工具方法和水冲沉井方法。使用钻井施工中,如果工程要求井管的外直径是45厘米,那么所使用的工具直径要在75厘米左右,在钻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规避井壁发生坍塌的问题,如果井口边沿的泥浆比地下水要高,那么就需要使用水泥,对井壁进行加固处理,确保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如果施工中井里面的泥浆高出井口,那么就立即进行下放操作。在此期间也要保证钻孔的深度满足工程的要求和标准,在下放无砂混凝土管的施工中,通常下面都是安排比较好的混凝土管道,而普通的混凝土管道放到上面,因为下面的情况比上面复杂,因此保证下面的排水安全是优先的选择。在进行井管施工过程中,出现滤水管的位置,要配置配套的扶正器,中间的距离要保证在五米左右,可以有效避免在孔内滤水管发生偏移的情况,而且还确保了有效的过滤功能。安放井管的时候,必要的安全防范不容忽视,同时还要设置一些标识引起工人和经过人员的注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3.3基坑的基础施工应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施工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会遇到地质是粉土或者是粉砂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基坑挖掘工作不长时间,就有大量渗水问题的发生,那么随之而来的还有流沙河管涌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管涌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而引起,那么基坑周围的沙粒就会随着渗水的情况而流动,严重的情况会把基坑的支护破坏,所以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对地下水的水位进行全程的监控,如果发现水位达到警戒高度,立即进行排水工作。发展严重的时候,就形成了管涌那么地下水就会顺着排水井喷上来,因此要对其进行水泵排水的工作。如果这些问题在之前没有控制住,不仅会耽误工作的进度,同时还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额外工作量,那么施工成本就会随之增加,最终的施工质量也就保证不了,在这方面加快新工艺的研发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4总结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升,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深基坑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工程。依托科学的方式进行深基坑支护,不仅关乎施工安全,更能增加建筑物综合建设效益。因此,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应理解深基坑施工的操作要点,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安全管理。

1工程概况

无锡蠡湖世茂“XDG-2018-22号地块D地块项目”,该项目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蠡溪路和老湖滨路交叉口,总用地面积16041m2,总建筑面积为76440m2,由4栋高层住宅楼,配套商业(4F)、配电房、水泵房等4栋配套建筑组成。其中1#、4#楼地上32层,2#、3#楼地上25层,地下2层(无人防)。场地为南北狭长地形,西侧紧邻地铁4号线,重型车辆无法通行。东侧为蠡溪河并紧邻小区,南侧道路允许轻型车出入。西侧有电信管线,距离基坑边约10m,埋深为0.1~2m;距离基坑边约13m处有一根铸铁DN100给水管线(铸铁材质),埋深约1.2~4m;距离基坑边约18m为800mm×600mm综合弱电管网;距离基坑边约22m处为PEDN160燃气管线,埋深约1.2~1.6m,距离基坑边约24m处为800mm×600mm3根10KV电力管线,为架空线路,高度约为6m。基坑西北角,地铁附属结构范围内还有DN225PVC雨水,100mm×150mm监控等弱电管线,150mm×100mm1根0.22KV电力等管线,本工程±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5.15m,该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放坡锚喷和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形式,基坑侧壁按二级考虑,西侧临近地铁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基坑实际大面积开挖深度约为-9.35~-10.35m。因此,为了基坑开挖时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必须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基坑支护断面图如图1所示。根据该工程特点,着重分析该项目深基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及加强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2深基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的深基坑作业通常指的是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者深度没有满足5m但工程地质环境与附近环境制约邻近建筑物的一项工程,特别是土方开挖工程、支护工程与降水工程。深基坑工程体现出较强的综合化特征,工程存有一定难度,管理环节也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会面临巨大损失。深基坑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支护组织结构匮乏,使支护结构失稳,原因是设计过程不够完整[1];其次是围护结构渗漏水引发水土流失;最后是基坑隆起面积较大,原因是围护墙深度无法达到条件需求,承压水降水不能满足深基坑作业操作计划,最终造成土体失稳。本项目基坑支护结构剖面图如图2所示,分层开挖工况图如图3所示。

3加强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编制深基坑施工计划,明确深基坑施工目标。其一,进行基坑施工计划编制,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基础条件,深基坑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水文地质现象相对繁琐,存在一定高风险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深基坑支护。强化深基坑作业的安全管理,分析深基坑施工的流程,明确所涉及的质量活动,深虑相互间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制定规范化的专项工程计划,做好深基坑施工准备。其二,进行专家审查查证,为加强对深基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若深基坑工程大于等于5m,施工者编制的专项支护文件要建立在专业论证基础之上,获取多个机构的审批,同时在审批中标志期限信息[2]。若尚未得到审批与论证,便无法办理施工建设的许可证。其三,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基坑情况会在施工的进展中有所变化,无形中和深基坑施工方案存在出入。管理人员需进行动态跟踪,监督检查深基坑施工专项计划的执行情况,收集、分析、反馈过程质量信息,若没有有效优化深基坑支护计划及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深基坑支护结果很有可能产生偏差,继而增加深基坑安全隐患,所以施工机构应保障全过程监督工程现场,持续改进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在异常状态下整合工程方案,及时进行深基坑应急处理。本项目坑中坑井点降水如图4所示。(2)安全管理工程现场,促进工程顺利进行。深基坑工程中,相关人员应确保基坑建设具备稳定性,全体员工要从安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根据深基坑施工生产特点,确定安全检查的项目和检查标准,并确定过程中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开挖深基坑之后若存在抗剪强度弱的问题,会表现出深基坑滑动情况,威胁施工者的生命安全。通常土壤具备的抗剪强度涉及内阻摩擦力和粘聚力,内阻摩擦力在一般条件下要结合外界条件变动而变动,特别是土体含水量的变动,土体自重力指数有所变化,不利于保障土地抗剪强度[3]。并且深基坑排水作业中,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促进排水作业,科学的设置地下水位高度,体现深基坑建设的安全性。实际施工作业依托降水井和排水沟的模式实现水位降低。除此之外施工者全面探索深基坑地质条件,制定科学的计划处理基坑开挖工程,思考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创设,合理控制上部位移指数。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好深基坑工程的基坑边堆载,开挖深基坑期间时常把土料摆放在周围地区中,缺少合理性,土体荷载增加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对应土体剪应力有所提升,关联着深基坑工程的作业稳定性。在条件受到制约的情况下,相关人员要将施工材料摆放在基坑附近,对深基坑边缘和施工材料的距离进行调整,保持至少1.5m的距离。施工中机械设备存有的振动现象,很有可能产生土质液化的结果,土体的抗剪承载力有所降低[4],工作者要复核土质与设备实际重量,以安全位置为主进行摆放,规避基坑边荷载过量影响深基坑工程有效性的现象。(3)对施工作业进行安全监督,巩固施工作业体系。深基坑工程作业中,大多数情况的实际施工结果无法和图纸保持相同,工程建设期间要尽可能增强现场监测质量,工作者要随时掌握深基坑工程的环境变化,根据施工需求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案。监督与改进工程工艺,促使施工流程足够安全,掌握好工程要点,尤其是监督地下水位与深基坑的工程,还应掌握地下管线直径指标的控制技巧,开展附近土体结构监测方案[5]。工作者编制监督内容,全方位规定监测周期与具体内容,参考监测信息,明确图形曲线,描述沉降曲线和位移曲线,技术工作者若发现存在超过警报指标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告知施工者停止工程作业,采取对应措施整合工程计划,凸显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建设。针对混凝土工程优化,认真做好砼的养护工作。一般采取洒水养护,需做到勤洒水,防止砼早期脱水,影响砼强度发展。并且待砼强度达1.2MPa以上,即可拆除侧模,但必须确保砼棱角不损坏。砼浇捣完成后,砼达到终凝时,应开始浇水养护,不少于7天时间。本项目钢管支撑如图5所示。(4)创设事故应急文件,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培训、交底,强化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深基坑施工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科学地明确应急预案。首先是总结深基坑施工作业的事故应急方式,若施工内存在较大危险源,首先,进行危险源辨识,这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企业应该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负重要责任,应对辨识、评价后的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保证其安全,工作者要严格控制和管理好危险源;其次是施工期间形成目的性的应急预防思路,参与建设的机构全方位综合安全事故的特征形成预案,若产生安全事故,则对应机构要迅速启动预案,循序渐进地完成深基坑救援[6]。最后是减少参与建设方的经济损失,确保工程建设高效运作,由此密切梳理工程建设与应急预案的关联点,凸显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带动深基坑工程规范化调整。本项目支护效果图如图6所示。

4结论

综上所述,深基坑施工操作中,工程管理者要考虑到工程的高危性,若尚未引进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会大大增加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每一位工作者都应思考深基坑施工的管理要点,明确深基坑施工目标,对施工作业进行安全监督,从多个维度上确保深基坑工程建设具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吴波,吴昱芳,黄惟,等.基于模糊综合判定法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50(02):179-187.

[2]张立天.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建筑经济,2020,41(11):38-41.

[3]张鑫磊.新形势下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安全管理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重庆),2020(04):123-125.

[4]王杰钦.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的工程技术[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4):176-177.

[5]张斯曼,杨学祥.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用探索[J].价值工程,2020,39(05):229-231.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地铁车站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优化

1工程概况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进乡街站位于进乡街与通乡街交叉口处,沿通乡街南北方向敷设,布置于通乡街西侧,车站西北角为绿地及小区住宅,东北角远东心脑血管医院,东南侧为中国联通分公司。车站位于进乡街高架桥下方,在通向通乡街匝道桥西侧,交通流量大。车站为地下双层3跨岛式站台,中间部分为3层3跨,车站起点里程DK16+141.916,车站终点里程DK16+412.566,车站全长270.65m,车站结构标准段宽度22.7m,车站2层结构开挖深度为16.3~18.9m。中间3层3跨段长度为50.25m,开挖深度为25.97~26.35m,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加内支撑的形式。主要地层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

2工程特点

该工程有以下特点:1)车站位于城市主要道路路口,交通量大。业主方管线迁改进度慢,场地移交滞后,道路恢复节点任务重;2)基坑开挖深度大,其中,3层结构段基坑深度达26m,易引起土体变形,施工中需根据土体时空效应,分段、分层均衡开挖,并及时进行支护体系施工;3)该地区域地势较低,在雨季需考虑强降雨汇集的地表水,做好地表水疏导的准备工作,基坑积水及时清理,避免积水倒灌进入基坑造成事故。妥善处理开挖出的弃土,禁止在基坑周围堆放弃土及其他附加荷载。

3方案优化

3.1原设计方案简介。原设计方案中,负3层段基坑长度为50.25m,宽度为24.7m,深度为26.23m。两端设置F型围护桩,结构两侧设置临时底板,土方采用垂直开挖方式出土:施工流程:WZF型桩施工临时底板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围护桩:基坑开挖前在负3层结构两端沿基坑横向施工F型围护桩,F型桩长13m,桩径1m,桩顶设冠梁(1m×1m)。临时底板施工:负2层开挖至基坑底部后,采用人工清底,挖至设计标高。在负3层段两侧施工临时底板,临时底板结构分别为17.5m×24.7m×0.4m和17.5m×24.7m×0.4m。负3层基坑开挖:临时底板强度达到80%后,方可开挖负3层基坑,采用伸缩臂挖掘机垂直进行开挖出土,基坑开挖应从上到下依次进行。3.2施工方案优化。取消原负3层结构段两端WZF桩,采用放坡开挖,放坡比例为1∶0.9,节约了围护桩施工时间,提高深基坑土方开挖及出土的效率。取消原临时底板结构,边坡防护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节约了临时底板结构施工、养护的时间,钢筋网规格为A6.5mm/150mm×150mm,喷射混凝土为C20,厚10cm[1]。基坑开挖分层施工,开挖时严格控制开挖标高,先开挖基坑中间土方,两侧预留土堤,以抵抗外侧土体主动土压力,防止基坑变形过快过大;挖掘机放长坡开挖,设置渣土车运输通道,坡上放置防滑钢板,渣土车进入基坑内装车运输土方。中部抽条完成后安装支撑,最后进行该层范围内土体的全面开挖。在开挖至基坑底面标高300mm后,改用人工开挖。纵向中部拉槽开挖车道放坡坡度为1∶8。步骤一:基坑开挖至第一道钢支撑中心线下0.5m处,中部拉槽纵向放坡,注意两边平台的留置,安装第一道钢支撑(见图1)。步骤二:基坑开挖至第二道钢支撑中心线下0.5m处,中部拉槽纵向放坡,注意两边平台的留置,挂网喷射混凝土,安装第二道钢支撑(见图2)。步骤三:基坑开挖至第三道钢支撑中心下0.5m处,中部拉槽纵向放坡,注意两边平台的留置,挂网喷射混凝土,安装第三道钢支撑(见图3)。步骤四:地下3层基坑开挖采用中部拉槽放坡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开挖基坑,架设第四道钢支撑同时架设该道支撑的钢横梁。第四道钢支撑架设完成后继续开挖,然后架设第五道钢支撑,而后开挖基坑至基底设计标高处(见图4)。基坑开挖不仅要严格遵守“分层开挖”的原则、还应利用土层的“时空效应”即土层的分层、分段、分条原则,单步开挖深度控制在2m以内,严禁超挖。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分段开挖,切勿全长同步一次开挖。土方开挖应结合钢支撑布置分层进行,切实做到先撑后挖,严禁超挖。钢支撑施作与土方开挖密切配合,基坑开挖至各道支撑中心线500mm位置处后,及时架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基坑开挖过程中,机械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以上300mm后,改用人工开挖,普遍进行钎探后,立即通知勘探设计单位,并会同各有关部门,做好验槽工作。基坑开挖完成并验槽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基础施工,防止暴晒和雨水浸泡对地基土的破坏。

4结语

项目部通过方案优化,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同时合理缩短了施工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围护桩施工:按照原设计方案负3层结构段两端WZF型桩共33根,根据施工经验,现场旋挖钻每天可施工6根围护桩。通过优化方案,取消后WZF型桩后,可节约6d施工时间。临时底板:按照原设计方案负3层结构两侧有两段临时底板,根据施工经验,每段底板的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需要5d。当临时底板强度达到80%时才可进行下一步土方开挖,养护时间按照14d计,而喷射混凝土护坡可随挖随喷,不单独占用施工时间。通过优化方案,取消临时底板后,可节约19d施工时间。放坡开挖出土:根据哈尔滨当地情况,仅夜间允许出土,按照原设计方案采用伸缩臂垂直出土,每天可出土约500m3。优化方案后,采用放坡开挖出土,每天可出土约1200m3。负3层结构段土方共计10647m3,优化方案后,可以节约12d施工时间。

【参考文献】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特点;方式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基建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迎来崭新机遇。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带来了诸多施工管理问题和质量安全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注重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不断改进施工工艺,促进施工质量安全的提升。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因素不胜枚举,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便是确保基坑的安全稳固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从功能、工艺、美学、规模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代表着城市特色、展现城市魅力的地标性建筑。然而,要保证这些高楼大厦的质量安全,必须打好基础工程,即提高基坑施工质量,确保基坑安全稳固,特别是对于地质自稳性差或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在深挖基坑过程中,更要做好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以确保建筑工程底层结构安全稳固。工程施工边坡支护主要通过加固或防护基坑边坡的形式,防止基坑边坡出现滑塌现象,提高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在工程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对工程规模、基坑深度、地质岩土水文状态以及周边施工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确定边坡支护技术,确定边坡支护施工工艺,避免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边坡支护技术应用现状和工程施工实践经验,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推广。

1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方式及技术形式

工程施工中会涉及深基坑开挖的项目,为保障边坡安全稳定,就要做好边坡支护工程。现阶段,施工单位采用边坡支护的措施多种多样,具体选用时需根据项目特点、地质条件和场地限制等认真分析、科学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边坡支护方案。目前,放坡开挖支护形式其技术等级不高、施工要求较低,在小型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较为常用。除此之外,下面将介绍几种施工单位常用的边坡支护方式。

1.1地下连续墙支护形式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图1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示该形式支护结构需要构建地下连续墙,利用挖槽机械设备在地下挖出一条相应的沟槽,沟槽尺寸根据设计需要而定,然后用混凝土泥浆喷涂,形成连续墙结构的支护体,以保证沟槽周围土体的稳定性。由于水泥具有固化的特点,通过适当添加软土剂和水泥浆,并搅拌均匀,最终可在沟槽内形成水泥土柱状和挡墙状。该形式构建的连续墙需要满足边坡支护所需的承载能力和降水要求等技术指标,要求支护墙体结构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并具备适应性强、抗扰动高、震动量小、防渗性好等特点,否则不能保证边坡支护的安全稳定。但要达到以上设计要求,其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对施工技术要求标准也较高,同时工程造价方面也不低。因此,这种支护方式在大型建筑项目施工中如地标建筑或大型高层建筑的地下防护工程、地铁工程、矿井工程等项目上较为常用。

1.2排桩式支护形式

排桩式支护方式主要是建立支护桩的形式,通过沿着基坑周围打桩,并利用锚固构件共同作用形成支护结构,从而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采用排桩支护形式对基坑深度有一定要求,一般在基坑深度6m以上采用排桩锚固的边坡支护方式。由于采用排桩+锚固构件组成,对排桩的变形控制要求较高,因此对排桩平面布局形式的选择要慎重考虑。目前,常见的排桩形式分为隔排列、一字形排列、交错相切排列等,具体可根据不同土质、地下水防渗要求等选用不同的布置方式,并确保排桩支护在控制变形量上满足相应的技术条件。

1.3土钉墙式支护形式

土钉墙式支护形式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中也较常用,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首先,在边坡上下斜面喷射一定厚度的细石混凝土面,混凝土厚度根据边坡大小、斜度等计算确定。其次,等混凝土凝固以后,在斜面铺设垫板。最后,在基坑边坡上钉入不同数量的钢钉,以达到固定周围土体的支护方式。这种支护方式具有承载能力强、边坡稳定性高、空间占用小、安全、经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人工降水后的黏性土、粉土、杂填土及非松散的卵石土等土质结构。

2深基坑工程中喷锚支护施工技术实例应用

某高楼建设项目高88m,由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37m和40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相连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前根据极限平衡法计算出基坑应该挖10m,但是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开挖,开挖和支护需要同步进行,且每层开挖深度不能超过3m。

2.1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首先要根据工程的整体结构、周边环境、地质状况、水文和施工条件等制定施工设计方案。开始施工准备、平面布置、区段划分,在施工区域内搭建临时设施、搭设钻机平台,以及相关施工设备的安装和试运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技术设计,确定锚杆数量和类型,以及钻孔位置、孔距、孔深。然后开始施工放线,找到每个锚杆的位置和倾斜角。建筑工程所处的地方由第四系冲积层(见表1各土层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构成:填土,大多是由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构成,相对松散;粉土,由氧化铁小姜石及碎风壳构成,砂感强、分布散;粉砂,不稳定层厚变化大,有些致密;黏土,厚度变化大,但底板较稳定。层底埋深比较致密,中等压缩性。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工程的地下水为潜水,靠大气降水供给。岩土勘察报告显示地下静止水位为10m左右,且不会对混凝土造成侵蚀影响。

2.2施工程序

钻孔的设备和方法:在黄土地区一般可以使用洛阳铲进行钻孔(孔径70mm~80mm),国外普遍采用的是全液压钻机(孔径50mm~320mm),不仅使用方便,造孔率高,还可以适用于各种土层。钻孔主要有水作业和干作业两种方法,此工程主要使用干作业法。干作业钻孔法,首先用螺旋钻孔,然后去除多余土方,插入拉杆。拉杆安装:在拉杆的制作过程中要保持平直,保证能够顺利进入。钻完后尽快安装,以免钻孔发生塌陷。拉杆使用前要去除其表面的铁锈,避免对锚固体的黏结造成不利影响。拉杆焊接使用对焊,也可以在工地用两个帮条焊焊接(焊高≥8mm,焊缝≥16mm)。灌浆:进行高压灌浆的材料大多都是纯水泥浆(425号以上),假如地下水有腐蚀性,则要使用抗腐蚀水泥浆。一般水和水泥的比值控制在0.4~0.45之间,这样的泥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灌浆也可以使用水泥砂浆,灰砂重量比控制在l~2,水灰重量比控制在0.4~0.5。灌浆的方法是一次性灌浆,由压浆泵将水泥浆压到拉杆管,然后从拉杆管注入锚孔中(管端高度150mm,压力0.4MPa)。由于泥浆的不断灌入,孔内部压力变大,应当在灌浆过程中保证管口始终在泥浆中逐渐把管拔到孔口。压力应始终保持适中,假如压力太大,就会导致吹散泥浆。最后支护面上的钢筋网片需要被固定在锚杆上,一般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实现。并且可以将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过程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2.3基坑排水设施

根据设计方案,沿基坑坡顶建立一个保护层(1m宽,100mm厚),以防止地表水对土体产生破坏及对基坑边坡的冲刷。还需要沿基坑周边建设排水沟,把地表水和基坑水经过处理后排进下水管道。另外,要在基坑内周边挖6~8个临时集水坑,集水坑的深度由基坑的深度确定。通过集水坑把基坑渗水和施工废水收集起来,再经过处理之后使用水泵排入下水管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对排水沟进行检查,以保证排水沟时刻处于通畅状态。

3结语

现代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规模和工程形式的要求,往往应用边坡支护技术。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是工程施工安全稳固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对边坡支护技术的实施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提高边坡支护技术应用质量,施工单位应及时总结相关工程经验,加强边坡支护技术培训,合理选择边坡支护施工形式,确定边坡支护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机械等各方面的管理井然有序,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小涛,周文,袁丽佳,等.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支护结构中钢支撑性能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2]牛新会.浅析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J].建筑施工,2021,43(3).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基坑开挖;竖向位移;地下水;数值模拟

一、前言

基坑工程因其能够大量利用地下空间而被广泛应用,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闫兵兵[1]对深基坑的施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认为对深基坑周围岩土体的勘察是基坑施工的重点,对深基坑的勘察须加以重视。张柏滔等[2]针对青藏铁路基坑的施工,研发了接触网基坑挖掘装备,此装备能够保证基坑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正常被开挖。吴林河[3]对深基坑开挖对地铁运营安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坑的支护是保证基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韦康等[4]研究围护桩插入比和见岩面深度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认为岩面深度较浅的桩撑式深基坑工程,可采取降低围护桩插入比的方法来控制施工成本。何凤等[5]对基坑开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认为不同开挖深度下,基坑周围岩土体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及内力变化规律一致。杨勇波[6]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此总结可为类似的基坑工程提供参考。杨冠宇等[7]将遗传算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了基坑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对计算结果和实测值的对比说明其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凌壮志[8]通过在某深基坑工程,布置静力水准仪监测系统与视觉监测设备,并对该基坑周围土体进行沉降监测。以上的研究并没有研究每次基坑开挖对基坑周围岩土体竖向位移的影响,此位移的影响可间接反映基坑开挖和排水的效果。本文结合基坑开挖工程,利用MIDASGTS软件还原基坑开挖的全过程,并对基坑周围岩土体的位移进行分析,以评估基坑开挖和排水的效果。

二、工程概况

该基坑位于天津市内,如图1所示,基坑开挖长度×深度为30m×20m,选择的研究区域长度×深度为200m×100m,地下水在地面以下10m处,从地面往下依次为风化土、风化岩和硬岩,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考如表1所示。

三、数值模拟

1.模型的建立选择的研究区域中长度是基坑长度约7倍,深度为基坑深度的5倍,此边界条件通过试算可行,基坑共开挖5次,每次开挖的深度为4m,每次开挖完成后立即对基坑进行支护,选择MIDASGTS对基坑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共计6,192个单元,5,940个节点,数值模拟计算至基坑平衡时结束。2.竖向位移为控制基坑开挖对周围岩土体位移的影响,因此选择分5次进行开挖,将每次开挖后的位移云图展示如图2~图6。第一次开挖4m,深度虽只有4m,但因为要留足够的开挖面,因此开挖宽度较剩余4次要大,第一次开挖后随即对基坑进行了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周围岩土体沉降稳定时,对基坑进行沉降位移分析,如图2所示,基坑最大竖向位移为1mm,这个区域仅占研究区岩土体的0.1%,因此几乎可以忽略此位移的影响;基坑的竖向位移主要集中于基坑左右4m处,沉降约为0.3mm,此区域不超过8%,84.1%的岩土体几乎不发生竖向位移变化,说明了基坑的第一次开挖是成功了,此次开挖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次开挖4m,深度为4m,因为第一次开挖已留足了施工空间,因为此次开挖范围明显较第一次小。第二次开挖后随即对基坑进行了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周围岩土体沉降稳定时,对基坑进行沉降位移分析,如图3所示,基坑最大竖向位移为1.8mm,这个区域仅占研究区岩土体的0.2%,同样可认为不必考虑此位移的影响;基坑的竖向位移主要集中于基坑左右4m处,沉降约为1.3mm,此区域不超过2%,因为没有超过2mm,可认为此沉降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不超过1mm的岩土体约占6%,此影响也可忽略,77.9%的岩土体几乎不发生竖向位移变化,说明了基坑的第二次开挖是成功了,此次开挖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第三次开挖4m,深度严格控制在4m,第三次开挖后随即对基坑进行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周围岩土体沉降稳定时,对基坑进行沉降位移分析,如图4所示,基坑最大竖向位移为1.9mm,这个区域仅占研究区岩土体的0.2%,几乎可以忽略此位移的影响;基坑的竖向位移主要集中于基坑左右4m处,沉降约为1.6mm,此区域不超过4%,不超过1.2mm的岩土体约占5%,此影响也可忽略,71.5%的岩土体几乎不发生竖向位移变化,说明了基坑的第三次开挖是成功了,此次开挖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第四次开挖4m,深度严格控制在4m,第四次开挖后发现了地下水,此地下水所处位置与勘察结果一致,结合设计方案随即对基坑进行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周围岩土体沉降稳定时,对基坑进行竖向位移分析,如图5所示,基坑最大竖向位移为8.8mm,这个区域仅占研究区岩土体的0.7%,几乎可以忽略此位移的影响;基坑的竖向位移主要集中于基坑左右4m处,沉降约为6.0mm,此区域约为31%,说明地下水确实对周围的岩土体的沉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沉降不超过1cm,可认为此沉降依然不会对工程造成不良影响。不超过4mm的岩土体约占17%,此影响也可忽略,65.1%的岩土体几乎不发生竖向位移变化,说明了基坑的第四次开挖是成功了,此次开挖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第五次开挖4m,深度依然严格控制在4m,第五次开挖后随即对基坑进行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周围岩土体沉降稳定时,对基坑进行沉降位移分析,如图6所示,基坑最大竖向位移为2.8mm,这个区域仅占研究区岩土体的0.2%,几乎可以忽略此位移的影响;基坑的竖向位移主要集中于基坑左右4m处,沉降约为1.7mm,此区域不超过12%,88.9%的岩土体几乎不发生竖向位移变化,说明了基坑的第五次开挖是成功了,此次开挖不会对周围岩土体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

四、结论

基坑进行了五次开挖,为保证基坑开挖不对临近结构物的位移造成不良影响,对此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竖向位移主要表现为沉降位移,并没有出现底鼓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岩土体性质较稳定,另一方面说明设计和施工措施是合理的。(2)前三次开挖后基坑的沉降均不超过工程允许的范围,说明前三次开挖基坑的施工是成功的。(3)第四次开挖后基坑周围岩土体的沉降明显增加,因为此处有地下水,通过井点排水法进行排水,因此导致此次开挖基坑周围岩土体的沉降增加,但是此沉降依然控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对工程造成不良的影响。(4)最后一次开挖基坑的沉降较第四次小,说明基坑的排水是成功的,基坑周围的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基坑的开挖均不会对基坑周围的岩土体的竖向位移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兵兵.深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及对支护施工的影响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1,(12):42-43.

[2]张柏滔,陈桀,苗俊波.浅谈青藏铁路电气化施工接触网基坑开挖机的设计[J].电气化铁道,2021,32(S1):59-61.

[3]吴林河.邻近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变形控制实践与探讨[J].江西建材,2021,(12):226-228.

[4]韦康,王立峰,王珂等.土岩组合深基坑桩撑式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1,33(6):496-503.

[5]何凤,苏波,任刃.明挖施工对近接地铁车站结构影响效应研究[J].四川建筑,2021,41(6):140-143.

[6]杨勇波.土木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24):252-253.

[7]杨冠宇,梅军.基于遗传算法的基坑岩土参数反演优化[J].煤炭科技,2021,42(6):37-40+48.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人地矛盾,高层建筑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主要建设形式。基础施工安全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深基坑支护施工是保障高层建筑地下结构以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工序。深基坑支护施工作业的开展能够有效改善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质量,但目前我国深基坑支护施工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作用,保障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安全,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研究。

1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式

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主要目的是对一些不平整的土地进行临时支护施工,保障建筑基础结构的安全。根据具体施工环境的不同,深基坑支护方式也分为很多种,如人工挖孔支护、钢丝网和混凝土浇筑共同支护、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支护等方式。

1.1人工挖孔支护方式

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是人工挖孔支护方式。人工挖孔支护方式主要应用于建筑基础较深的情况。采用人工挖孔支护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出现移动,还可以提高建筑基础的稳定性[1],使建筑基础有能力抵抗外部的干扰。另外,采用这种方式,还能够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人工挖孔支护方式的应用环境相对较宽松,其不仅能够应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深基坑工程中,还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总之,在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人工挖孔支护方式在各种地质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支撑作用。

1.2钢丝网与混凝土浇筑共同支护方式

在实际的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钢丝网和混凝土浇筑共同支护方式也较为常见。这种支护方式通常用于地下水位的上方或者一些已经完成填土作业的地底层。如果地下水位较高,那么普通的支护方式就无法充分发挥应用的作用。另外,泥土等支护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会存在风险并无法长期发挥作用。而采用钢丝网以及混凝土浇筑共同支护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土壤出现粘连,有利于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灵活性。[2]当然,这种支护方式也有一定不足,例如,其容易造成施工建筑基坑壁变形等问题,并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施工范围,从而导致后续施工成本增加。

1.3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支护方式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支护方式是利用长螺旋钻孔机在土层中钻至预定深度,并向其中注入超流态混凝土以形成桩体的一种支护手段。超流态混凝土流动性强,灌注速度快,成桩质量好,能够降低造价。此外,这种支护方式具有穿越土层能力强、施工效率高、支护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噪声低、污染小等优点,适用于软黏土质和沙土地区。但是这种支护方式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施工人员采用这种方式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挡水问题。

2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2.1深基坑支护施工现状

在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是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建筑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加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提高岩土工程基础施工质量。但从当前的建筑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岩土工程的项目建设经验较为落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施工操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施工环境,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应用要求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已经引进一些先进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适宜性和灵活性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现阶段,大部分岩土工程中,施工人员都是凭借自己以往的施工经验以及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开展深基坑支护施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深基坑支护施工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影响因素

2.2.1设计参数岩土工程的各项设计参数对于工程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时要对各项参数进行反复确认。[3]在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压力参数是一项重要的指向性参数,会对支护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整体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施工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深层开挖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压力参数计算不准确,会导致施工人员在后期进行支护设计时,无法确保地基受力值的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4]2.2.2取样在进行深基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取样,明确样品的物理性能,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支护设计。在取样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钻探取样,确保取样的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果工作人员不深入施工现场,或者在取样过程中敷衍了事,就无法保证样品检测的准确性,这会导致结构设计不科学,影响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2.2.3基坑位移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基坑位移的问题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稳定性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它会造成整体结构偏差,这种偏差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特点。因此,在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实时观察基坑的变化情况,并且结合基坑实际位移情况进行调整,以保障施工质量。

3具体案例

3.1工程概况及初步准备工作

某大厦建筑的地基基础以岩土为主,建筑主体分为地下三层以及地上部分。整个施工区域的周边布满了地下管线。由于基础施工面积达到了6500m2,按照施工要求,地基深度需要达到23m。施工过程中会用到爆破等技术手段,所以结合地质实际情况,该工程中需要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以保证建筑基础结构的稳定性。3.1.1方案确定通过勘察,工作人员发现工程所在地属于海岸阶地,地面表层是由人工进行回填改造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地貌。而岩石上层为粗沙砾和填土,下层则是花岗岩。工作人员将基岩的中风化带作为支护施工的持力层。在沙石层和素土层,工作人员以钢筋混凝土配合长螺旋灌注桩的方式进行支护,然后辅以高压旋喷止水桩来进行加固。另外,工作人员考虑到后续的爆破施工需求,采用锚喷体系对坡面进行支护施工,同时进行长螺旋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交替施工,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3.1.2基坑支护体系由于施工场地具有一定局限性,工作人员决定采用不放坡开挖。这时,工作人员需要采用长螺旋灌注桩支护方式对基坑边坡位置进行加固。但是该区域的岩体结构存在滑落的情况,所以在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利用锚板墙对岩体结构进行加固,防止垂直开挖时引发支护桩桩脚悬空的情况出现,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3.2具体施工

在采用长螺栓灌注桩方式时,考虑到施工挡水的问题,工作人员利用导管来排放承压水,使承压水能够沿着周边沟渠流出。同时,为了避免支护结构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而影响土体稳定性,工作人员还对深基坑支护工作与基坑土体开挖工作进行协调,并且开展分层支护作业,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进行了预应力抗拔锚杆施工,以确保预应力能够达到施工设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开展了锚板墙体施工工作。当锚板墙体施工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之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锚杆锁定,以提高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4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提高策略

4.1完善施工方案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深基坑的情况以及支护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施工不规范导致的施工结果偏差。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对岩土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情况,从而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4.2加大支护施工变形观测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出深基坑支护施工应有的作用,工作人员应加大支护施工变形观测力度。[5]在支护施工变形观测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观测,了解土方开挖对深基坑支护产生的影响,保障支护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参与观测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提高观测技术应用水平,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单位要做好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支护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筑施工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检查力度,通过巡检和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来检验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是否达标,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其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将相应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6]再次,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最后,建筑施工单位要按照岩土施工工程的要求,编制具体的执行排期表,减少无支撑土体暴露时间,从而提高施工安全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施工过程中相对复杂的工作之一。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研究,提高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总结和分析深基坑支护施工经验,全面提高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为建筑施工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庆保.探讨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问题及对策[J].居舍,2020(20):47-48.

[2]毛建勋.基于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和对策探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5):137-138.

[3]范夏阳.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4):257-258.

[4]马丽珠,赵中华,田悦.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方法探究[J].价值工程,2020,39(04):156-157.

[5]温树锦.试论岩土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问题[J].西部资源,2019(03):98-99.

基坑施工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深基坑支护

为稳步提升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成效,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抗负载能力,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目前主要采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通过对桩锚支护等相关支护技术的针对性使用,改善岩土工程施工环境,科学兼顾施工质量、安全管、建设成本,逐步形成完备、高效的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体系,为后续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深基坑支护施工特点

岩土工程基坑施工作为综合性施工体系,为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施工风险,往往需要施工人员处理变形问题、支护强度、施工难度等一系列问题。深基坑支护是目前成熟的施工技术方案,通过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建筑项目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持续提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建筑结构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现阶段,深基坑支护施工主要依托钢板柱、排桩、搅拌桩、土钉墙等技术方案完成各项基坑施工任务,稳步提升岩土施工成效[1]。从技术层面来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涵盖了基坑开挖、支护、防水以及环境保护等不同的施工环节,施工环节相对较多,施工技术类型较为多元,涵盖了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预制桩等多元化的施工方案。近些年,我国深基坑支护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基坑深度不断增加,基坑环境日益复杂。这种施工特点要求施工人员从工程实际出发,制订针对性的深基坑施工技术方案,以应对岩土工程基础施工要求,在保证基坑自身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对周期建筑物、管线的扰动,推动基坑施工活动的后续开展。

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

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的应用,通过放坡开挖、支护结构保护等多种施工作业方式,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适应不同施工场景下岩土工程的施工要求,实现了施工质量的提升,也达到了压缩施工周期、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2]。例如对于土质较好的区域,在岩土工程施工环节,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放坡开挖方案,对于施工环境复杂的区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支护结构,推动施工活动的高效进行。这种施工技术方案的丰富性与有效性使得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满足岩土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

3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要点

随着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逐步完善,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场景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为实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应用,施工人员应当明确技术要点,形成完备的施工技术应用思路。

3.1旋挖技术的应用要点

旋挖技术是现阶段应用频率较高的施工方案,为确保旋挖施工技术的有效性,避免技术应用出现误差,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做好泥浆制备、钻孔施工、护筒埋设、钢筋笼放置、混凝土浇筑等方面的相关工作[3]。在旋挖施工环节,施工人员需要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的要求,合理选择钻孔的位置点,确保位置点密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钻孔的直径、深度以及旋挖钻机的钻进速度等技术参数进行调控,避免参数调整不合理,造成施工质量下降的问题。护筒的埋设时,首先应进行桩位下的钻头钻进,钻进深度应控制在比护筒的长度少1m左右,然后利用钻机液压系统的作用,将护筒压入土地,直至地面部分为0.3m,最后对护筒四周进行回填并夯实。这种施工作业方式使得主体支护结构与周围岩体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整体性,将基坑的承载力科学分布到支护结构之中,避免支护结构发生变形的情况。

3.2三轴深搅技术的应用要点

当建筑项目所处的地形变化较大,地质情况复杂,为保证岩土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施工人员可以采用三轴深搅技术方案,提升基坑结构的稳定性。例如,施工企业提前组织人员进入施工区域,掌握地质、地形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做好沟槽开挖、桩位确定、钻进搅拌等施工活动。具体而言,施工人员在三轴深挖技术应用环节,应当系统开展沟槽开挖处理工作,沟槽宽度往往不超过2.5m,长度则依据施工要求灵活计算,以此来增强排水能力,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4]。桩机就位后,应当调整桩架的垂直度,当垂直度符合要求后,对桩位进行复核,确保误差不超过2cm。施工完成后,需要开展相应的清洗工作。应当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应对等各方面的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三轴深搅拌施工的有效性。

3.3混凝土支护技术的应用要点

混凝土支护技术应用环节,为保证支护效果,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人员可以采用钢丝网对支护结构进行必要的防护,通过使用钢丝网有效应对深基坑的土壤问题。由于混凝土支护技术构成较为复杂,为保证施工质量,规避支护施工风险,科学排除、应对各类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在应用混凝土支护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全面地评估土壤的平整度,如果土壤平整度较差,需要组织人员开展平整施工。在保证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再进行放线、测量等施工活动,实现对施工区域相关情况的全面掌握,并以此作为放线、测量等相关工作的主要依据,确保钻孔施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在混凝土配置环节,施工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确定混凝土的粗料、细料的配比,以保证混凝土的配比符合支护施工的相关要求。在混凝土配置工作完成后,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要求,开展混凝土的浇筑、振捣以及养护施工,通过系统化、完整化的混凝土支护施工,提高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强度。

3.4组合支护技术的应用要点

在岩土工程基础施工环节,为保证深基坑施工成效,施工人员需要立足于土层环境,采取组合式的支护方案,确保施工方案与基坑支护施工要求相符合,实现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施工人员需秉持着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结合施工区域的土壤环境、地质条件以及设计要求,确定组合支护技术的应用方案,以保证深基坑施工活动的高效进行。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总结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应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能使施工企业在开展施工技术应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规避技术应用、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误区,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应用,确保施工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5]。

4.1理顺深基坑支护施工基本流程

从过往经验来看,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流程较多,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施工差错的出现,施工人员需要认真梳理深基坑支护施工基本流程,明确不同施工流程的施工要求,以确保各个施工流程顺利开展,通过深基坑支护施工流程的完善与优化,使得支护施工流程更为全面、具体,为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6]。

4.2增强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能力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环节,施工企业需要组织人员认真做好施工技术管理、风险防范应对等相关工作,以增强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能力。例如在实际的施工管理环节,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施工管理方案,着眼于不同深基坑支护方案差异性,从人员配置、设备管理等相关角度出发,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以规避深基坑支护施工风险,排除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7]。

5结束语

深基坑支护作为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负荷分配能力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文章从实际出发,在明确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特点、基本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支护施工技术的合理化使用,确保支护施工的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以及深基坑的结构强度、风险防范得到保障,促使形成完善的深基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满足岩土工程基础施工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锦涛.基础工程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2):71-72.

[2]朱雪生.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23):164-165.

[3]石雪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1):35-37.

[4]文建鹏,赵笑鹏,姜晓迪.珠海某混凝土内撑式支护结构深基坑监测与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2):99-103.

[5]李晓辉.高层住宅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466-467.

[6]丁世龙.土建基础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