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7:27:28

总额范文篇1

为依法规范出资人、企业和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省属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机制,调动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就做好省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工作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工资总额管理的指导原则

(一)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

企业的工资总额与其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工资总额随着经济效益增减而上下浮动。

(二)“两个低于”的原则

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企业工资增长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通过效益增长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于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通过工资与效益挂钩的约束机制,相应核减企业工资总额。切实做到企业工资水平随经济效益状况浮动,建立起能升能降的工资机制。

二、工资总额管理适用范围和分类

(一)管理范围

省国资委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集团公司,包括省属集团公司本级及其下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子孙公司实行工资总额管理。

(二)管理方式

工资总额管理采取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两种方式。

1、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

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以下简称工效挂钩办法),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进行调控的重要方式。工效挂钩办法的形式可分为总挂和分挂两种。总挂是指以集团公司为挂钩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分挂是指以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或孙公司等分别为挂钩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2、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办法。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办法是出资人对所出资企业的工资总额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具体调控方式以当年省劳动保障厅公布的全省工资指导线和企业利润总额作为调控依据。

三、工效挂钩具体办法

已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继续实行工效挂钩;符合工效挂钩条件,而尚未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从**年开始实行工效挂钩。

(一)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是指由企业按照工效挂钩办法规定,与企业工资总额挂钩的经济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的选择应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利润为主要挂钩指标。对实现利润与实物量复合指标挂钩的企业,要降低实物量挂钩指标所占的比重,并逐步转为以实现利润为主要挂钩指标。当年没有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企业,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二)经济效益指标基数的确定

经济效益指标基数一般以上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的财务决算报表中实际完成数为基础,剔除不可比因素或不合理部分进行核定。

1、已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核定经济效益指标基数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新建扩建项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应参照同行业或该企业人均效益水平核增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企业之间成建制划入划出职工,应按上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的会计报表数据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3)因自然灾害等不抗力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时,可适当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新挂钩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如果上年实际完成数低于前三年平均数,则以前三年平均数为基础核定。

(三)工资总额及基数

1、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工资总额的组成包括:计时工资(包括经营班子成员年薪)、计件工资、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奖金、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2、挂钩工资总额基数是指经省国资委按照工效挂钩政策审核确定的企业用以计算年度工资总额提取量的基数。企业经营班子成员的基本年薪计入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四)工资总额基数的确定

1、已实行工效挂钩办法的企业,其工资总额基数以上年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在坚持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原则下,可考虑以下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1)上年企业新建扩建项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和按国家政策接收复转军人,应按照企业上年人均挂钩工资水平的标准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2)上年成建制划入划出人员工资,应按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一定比例核增核减工资总额基数。

2、新挂钩企业的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上以企业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的工资总额实发数为基础,核减一次性补发上年工资、经营班子成员的效益(奖励)年薪、成建制划出职工工资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核增上年增人、成建制划入职工的工资,结合当地同行业、企业的工资水平加以确定。

(五)挂钩浮动比例的确定

浮动比例是指工效挂钩企业工资总额随挂钩经济指标变化而浮动的比例系数或工资含量系数。

1、对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较高的企业,挂钩浮动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7以内。

2、对于垄断行业(企业),以及在同地区、同行业中工资水平较高、增长过快,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较低的企业,挂钩浮动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3、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企业,应适当下调浮动比例。

(六)应提工资总额及清算

1、企业挂钩的工资总额,应严格根据企业挂钩效益指标当年实际完成情况,按批复的工效挂钩方案计算提取。经济效益增长的按核定的比例增提工资总额,下降的按核定比例减提工资总额,做到既负盈又负亏。

2、企业当年列入国家或省计划的新建扩建项目,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和按国家政策接收复转军人,当年未列入工挂方案的,可按照企业挂钩工资基数人均水平标准按实际月份在挂钩的应提工资总额外当年单列,次年调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当年兑现经审核批复的以前年度经营班子成员的效益年薪,计入当年工资总额,并在工资总额中计划单列。

4、企业当年应计提的工资总额为经省国资委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新增效益工资和计划单列工资的合计数。

应计提的工资总额的计算方法:

利润增长率={[实现利润-利润基数+已提工资总额(不含单列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利润基数+工资总额基数×浮动比例)}×100%

工资增长率=利润增长率(下降率用负数反映)×浮动比例

新增效益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工资增长率

应提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基数+新增效益工资+单列工资

5、在计提新增效益工资时要严格执行分档计提办法:新增效益工资相当于工资总额基数20%以内的部分可以全额提取(速算修正率0);20%~30%(含30%)的部分可提取80%(速算修正率4%);30%~40%(含40%)的部分可提取60%(速算修正率10%);40%~50%(含50%)的部分可提取40%(速算修正率18%);50%以上部分可提取20%(速算修正率28%)。

实际新增效益工资增长率=新增效益工资增长率×可提效益工资的比例+速算修正率

6、企业应当合理使用效益工资,妥善处理工资增长部分的发放与工资储备基金的比例关系,做到留有结余,以丰补歉。

四、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具体办法

对于暂不具备工效挂钩条件的企业,实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

(一)利润总额基数

利润总额基数一般以上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的财务决算报表中实际完成数为基础,剔除不可比因素或不合理部分进行核定。

1、已实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企业,核定利润总额基数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新建扩建项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应参照同行业或该企业人均效益水平核增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企业之间成建制划入划出职工,应按上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的会计报表数据调整利润总额基数。

(3)因自然灾害等不抗力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时,可适当调整企业利润总额基数。

2、新实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企业,如果其利润总额上年实际完成数低于前三年平均数,则以前三年平均数为基础核定。

(二)工资总额基数的确定

1、已实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企业,其工资总额基数以省国资委核定的上年工资总额使用数为基础核定。在坚持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原则下,可考虑以下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1)企业上年新建扩建项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和按国家政策接收复转军人,应按照企业上年人均挂钩工资水平的标准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2)企业上年成建制划入划出人员工资,应按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的一定比例核增核减工资总额基数。

2、第一年实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办法的企业,其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上以企业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的工资总额实发数为基础,核减一次性补发上年工资、成建制划出职工工资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核增上年增人、成建制划入职工的工资后确定。

(三)工资增长率的确定

企业当年工资增长率(或下降率)按当年利润总额增长率(下降率)的50%确定。工资增长率最高不得高于当年省劳动保障厅公布的全省平均工资增长上线-预警线(当年预警线未公布之前,沿用上年预警线)。

(四)工资总额使用数清算

1、企业计提效益工资,应严格根据企业当年利润总额实际完成情况,按批复的工资总额基数及相应的效益工资计算办法计提。

2、企业当年列入国家或省计划的新建扩建项目,基建正式移交生产后的增人和按国家政策接收复转军人,应按照企业工资总额基数人均水平标准按实际月份在工资总额中当年单列,次年列入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当年兑现经审核批复的以前年度经营班子成员效益年薪,计入当年工资总额,并在工资总额中计划单列。

4、企业当年工资总额可使用数为经省国资委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新增效益工资和计划单列工资的合计数。

工资总额可使用数的计算方法:

利润增长率={[实现利润-利润基数+已提工资总额(不含单列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利润基数+工资总额基数×0.5)}×100%

工资增长率=利润增长率(下降率用负数反映)×0.5

新增效益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工资增长率

工资总额可使用数=工资总额基数+新增效益工资+单列工资

五、工资总额的监督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工效挂钩政策或工资总额使用计划规定,认真编报工效挂钩方案或工资总额使用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报省国资委审批。对于实行工效挂钩总挂的集团公司,应在上报集团总挂方案的同时,上报所属挂钩子孙公司的工效挂钩基数分户汇总表。

(二)企业应严格执行省国资委批复的工效挂钩方案或工资总额使用计划,并做好工资总额的清算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工资总额清算结果报省国资委审批。

(三)企业应当将职工全部工资性收入纳入工资总额,不得再以其他形式在工资总额外提取和列支任何工资性项目。

(四)省国资委按照国家工效挂钩等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工资总额使用计划管理规定,对企业工资收入水平进行宏观调控,并对企业申报的工效挂钩方案或工资总额使用计划及清算结果进行审核批复。

(五)省国资委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工资总额管理规定超提工资总额,侵犯所有者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总额范文篇2

[关键词]医疗保险;总额预算;总额确定;基金分配;监管

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2012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总额控制[1],并明确了医保基金年度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目标确定、总额控制指标分解、费用结算及监管等相关规定。总额预算是指医保部门依据一定的参考指标、计算方法及考核办法,确定并提供给定点医疗机构一定时期内的医保基金额度[2]。其目的是在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并切实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目前,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控制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降低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抑制患者合理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3]。为了更好地发挥总额预算控制的优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本文对国内外医保总额预算制度设计中预算总额的确定及分配、监管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完善我国医保总额预算制度提供借鉴。

1资料来源与方法

以“globalbudget”“globalbudgetallocation”“总额预算”或“总额控制”为关键词,通过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搜索引擎中的中文、英文期刊文献,以及国家和各市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中的政策文件,采用定性描述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并总结国内外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实施的经验。

2国内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制度比较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部分发达国家陆续开展医保总额预算控制[4]。我国从1998年起,在江苏镇江开展医保总额预付的试点工作后,逐步扩大至全国,截至2016年,全国85%的统筹地区已实行医保总额控制[5]。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医保基金总额的确定及分配、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

2.1总额的确定及分配

西方国家的总额预算控制早于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6]。受医保体系和国情的影响,各国的总额预算模式、总额确定及分配依据、预算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均有所不同(见表1)。

2.2总额预算的监管

为保障总额预算制度的顺利执行,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见表2),总体来看大同小异。我国与德国、加拿大均通过指标考核对医疗全过程进行监督、处罚与奖励;与英国相比,我国同样设立了监管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数量进行监管,第三方组织机构也参与监督,但相关的法规还不健全。

3我国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3.1预算总额与实际所需存在偏差

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参考历史数据测算预算总额,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历史费用中的不合理部分难以区分,也未考虑未满足的医疗服务需求,测算出的总额数值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不能准确反映出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而英国医保基金以需求为基础,同时参考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进行预算分配,能在保障参保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医保基金总额控制的作用,避免部分地区片面追求费用控制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3.2总额控制未实现全面覆盖

我国很多地区只针对住院项目进行总额预算,控制范围没有从住院延伸至门诊,忽视了医保基金在门诊项目中的不合理支出,没有实现总额控制的全覆盖,使控费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而德国医保预算总额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通过住院按DRG、门诊按人头分别预算,同时辅以配套措施,较好地实现了总额控制。

3.3总额确定及分配过程具有主观性

在医保基金总额的确定过程中,往往会考虑一些影响因素,如参保人数、医疗费用、医疗机构等,同时也会选择某些指标对总额进行调整或修正,各地考虑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指标选择上具有主观性。指标选取后,需要转化为量化数据调整总额,在量化过程中也会涉及主观因素,进而影响预算总额的准确性。此外,部分地区通过协商谈判分配总额,缺乏科学性。

3.4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存在弊端

我国医保基金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主要有按人头预算、医院协商、历史数据测算和点数法四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人头预算主要应用于门诊服务项目,优点是基金测算和分配方便快捷,在理论上公平性较好;缺点是忽略了人群之间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同时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问题也难以解决。医院协商是通过医疗机构自主协商实现医保基金总额的合理有序分配,以上海为代表[21]。该方法能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的主动性,但预算分配指标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历史数据测算被广泛应用,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缺点是难以区分历史费用中的不合理支出部分,指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点数法是将病种或医疗服务项目转化为点数,然后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数进行付费的一种方法。江苏淮安早在2003年便开始探索点数法[22],2020年11月我国选取了71个城市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该方法能充分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提高医疗机构控制成本和费用的主动性,同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但也存在无法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容易出现高套分值等弊端。我国各地区将四种方法选择搭配应用,有效发挥了总额控制的作用,但各种方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规避,导致总额测算及分配不科学,无法有效激励约束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医疗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3.5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意味着医保基金监管终于纳入法制化轨道。但具体到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各地区在监管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引入第三方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面临公平性、公正性的挑战;对“医疗合理费用”的理解不同,导致鉴定审核存在主观性;各地区及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限,不便于医保相关部门对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和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管;医疗机构的“自我监管”不足,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无法实现控费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双重保障。

4对策建议

4.1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全面覆盖的总额预算制度

当前的总额预算制度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总额控制范围也局限于住院,导致部分医院将超支风险转嫁给患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利于我国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总额预算要切实考虑参保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可借鉴英国“加权按人头付费”模式,在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特征、患病状态时,也要将未满足的需求作为参考因素纳入指标测算中。同时,将总额控制的实施范围从住院延伸至门诊,对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均进行总额测算,实现总额控制的全覆盖,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4.2科学测算及分配总额

要规避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的局限性,减少主观性,可通过缩短预算调整周期、利用数学模型测算来实现。首先,总额确定周期越长,测算结果偏差越大,故合理缩短预算调整周期,可减少时间因素带来的总额测算偏差。其次,上海市医保依托复旦大学开发的大数据数学模型来确定各医疗机构预算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对此,应重视大数据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保证医保预算总额测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4.3总额预算制度与相关配套措施应“并驾齐驱”

总额范文篇3

关键词: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编制要点

2010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在央企首次试点工资预算管理制度,2012、2013年分别对企业强化工资增长机制与健全人力资源体系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也推动了部分企业由原来的工效挂钩工资机制转变为预算管理工资机制。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这也是由预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预算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必须对集权化的企业进行分权化处理,导致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新老员工收入的处理不恰当等。因此,梳理与明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流程及具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内容及流程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主要包含工资增长调控制度、工资效益联动制度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三部分,其中,前者是为了避免出现个体吃空饷的现象而设置的,中者是为了实现薪酬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而设置的,后者是为了对企业的宏观财务进行管理而设置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地缘工资、效益工资、规模工资、效率工资及工资总额基数。在企业实践中,地缘工资的比例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体现为最低工资标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等;效益工资占比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有业绩考核得分率、可控成本节约率等;规模工资占比约为10%,其测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规模和设备数量等。而效率工资占比约为30%,其计算基础主要为企业的核定定员与实际人员的大小关系;工资总额基础占比40%,主要基于企业的历史工资水平,避免工资收入出现大幅度波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流程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部分差别,以某地区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为例,主要包含预算、调整、清算和备案。其中,预算主要按照逐级汇总、分级编制、上下结合的原则,根据预算增长与预算基数进行编制;调整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资产重组、企业效益变动较大、收入分配具有重大变化;企业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清算,形成报告上报国资委等上级部门;企业内部收入调整必须经过上级部门统一,按照相应程序备案。

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及难

(一)编制要点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主要包含职工类别与时间范围,其中,国有企业的员工是由国资委核定的,不可以随意进行调整,同时,纳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职工类别主要是一般职工、中层及经营层,一般职工主要包含了三级及以下企业的普通职工、中层及管理层,二级企业中的普通职工及中层,一级企业的普通职工;中层主要包含了二级企业的管理层及一级企业的中层;经营层主要包含一级企业的管理层。工资总额预算编制的时间一般为一个会计年度,但若出现延迟发放工资的情况,应该将延迟工资一并纳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范围。但由于企业存在合理避税的情况,通常会将预提的年终奖金不计入工资总额。

(二)编制难点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难点主要体现于五种关系的处理。一是新老员工的工资水平关系。不再论资排辈,而是在承认年长员工贡献的基础上同岗同酬,基本理念是:同岗同酬,但必须承认工龄的补偿。这虽然是对老员工的激励,但同时也是对新员工的负激励。因此,这是编制的难点之一。二是不同岗位间的收入水平关系。由于技能需求水平间的差异,致使基础性岗位与专用性岗位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很大,如何将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三是绩效提成工资制与职能部门固定工资制的关系,二者的职工人数比例如何确定,在不同岗位、部门间如何分配这种关系是预算编制的难点。四是管理层与一般职工间的收入水平关系,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工资水平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员工的收入水平需要与社会水平平衡,这也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五是奖惩关系,奖惩标准如何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何设计与测量预算指标仍然是预算编制的难点之一。

三、提升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正确处理几种工资关系

针对以上几种工资关系在预算编制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正确处理。一是制定与细化新老员工间的工资指标,指标的基础是同岗同酬,在此基础上增加老员工比新员工的工资加成,但这种工资加成指标是基于工龄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设的。二是控制企业收入水平差距,将其控制在10倍以内,企业内部最低工资水平应该在平均水平的2倍以内,最高工资水平在4倍以内。三是绩效提成工资总额应该与固定工资职工人数比例为4:6,若企业内部生产任务加重,可以适当加大绩效、提成工资比例。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文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细化奖惩指标,但奖惩金额不宜过大。

(二)强化工资总额控制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控制指标是推进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主要可以着手于以下几点:一是部分联动制定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劳动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合制定,结合企业的往年的经营状况及下一会计年度的经营目标、平均工资发展趋势等核算预算指标;二是实时监控指标执行状况,对工资总额超标情况及时纠正,并查找原因,确保企业工资预算控制与管理的连续性;三是构建严格的个体预算违规机制,企业工资预算应当在上述预算范围及比例之内,若出现比例偏差较大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对违规操作员工进行经济惩罚,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纪律处分,并对其上级主管人员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四是运用互联网工具建立数据模型,以当地平均工资为标准,构建数据模型,使工资总额预算更准确合理。

(三)加大数据管理与培训力度

数据是企业预算、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趋势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首先,积极拓展和提高计算机在财务预算领域的应用和使用层次,搭建业务、财务数据平台,利用企业预算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或者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指导企业预算部门及时处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实施重大项目预算联动监管机制,在企业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充分实现横向、纵向的协调配合,甚至可以引入经济审计监管,对预算及相关执行部门进行过程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共享监督成果。其次,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的手工预算方式,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确保财务人员按照“实、高、新、严、细”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减少预算管理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预算偏差。

四、结语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青睐的工资预算管理方式,也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预算方式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预算环境不断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编制难点。为此,本文着重提出了各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处理、控制方法与数据管理三项措施。但限于实践案例不足,并未进行多案例分析,建议后续可以展开案例研究。

作者:张转红 单位:柳州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一农.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4).

总额范文篇4

第二条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在计划、统计、会计上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第二章工资总额的组成

第四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五条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二)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

(三)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四)运动员体育津贴。

第六条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二)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三)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第七条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生产奖;

(二)节约奖;

(三)劳动竞赛奖;

(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五)其他奖金。

第八条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一)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二)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第九条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第十条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二)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第三章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第十一条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一)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发明创造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第十二条前条所列各项按照国家规定另行统计。

第四章

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私营单位、华侨及港、澳、台工商业者经营单位和外商经营单位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参照本规定执行。

总额范文篇5

1总额预付价值

总额预付是医保结算方式之一,经办机构定期拨付,实行总额控制、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医保结算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按服务项目、单病种、按总额预付结算,目的是掌握、合理控制医院医疗费用,强效控制医疗费用超标,避免医院以检查、用药等名义随意违规收费的情况。

2总额预付下医院管理情况

2.1医护人员压力变大总额预付条件下,医院综合科室下达年度、月度的基金指标,并进行考核,以达到控制医院基金增长的目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需计算患者费用,而随着患者就诊人次的增多、医疗服务要求的增高,基金计划显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2.2正常运营受影响目前,人们保健需求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各类慢性病增多等现状,导致诊疗患者一直呈递增趋势。另外,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公立医院规模扩大等因素,均导致总额预付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偿付超额部分基金,进而影响医院内部资金流通以及医院的长期发展。2.3服务效率下降因缺少市场作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效率下降,失去发展的自主性,这显然无法满足患者对医院、科室的需求,进而增加了医患、护患纠纷问题。

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医院组织管理体系医院管理者需明确医院、医保、患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诊疗患者的需求,在综合医院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强化管理,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医保工作,配备专职人员服务临床,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制度细则,组织监管,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医保政策的执行效率。3.2不断优化医保管理途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排查潜在风险,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矛盾和隐患,进一步规范医保管理。另外,对医院药品、材料、诊疗费用定期进行统计研究,并根据政策规定加以管理,向医保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以便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3.3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医保管理工作量较大,以信息化系统辅助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完成资源共享,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负担。另外,加强医疗行为的监控,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医院服务流程网络化、简单化,促进医保工作高效开展。3.4强化医保政策普及医院积极宣传医保知识,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医保意识。做好参保者宣传工作,根据入院患者与家属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主动普及相关医保知识,并根据医保类别讲解报销流程、比例等知识。另外,与社会医保相关部门合作,以网络、电视、微信等形式加大医保知识宣传,提高参保者的医保认知度,进而更好的配合医院工作的开展。

4医保统筹基金使用原则

4.1保障基本医保统筹基金的使用需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提高基金使用率,最大程度保障参保者的医疗需求。另外,规范医保责任边界,重点保障临床必需品服务设施费用。4.2完善机制完善医疗行为激励约束机制,以此提高医院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保障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情况,保障医院工作健康、可持续开展。另外,以精细化管理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医疗行为,合理控制成本,保障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有效的救治。

5提高医保统筹基金管理的措施

总额范文篇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工作,顺利实施社零总额统计新方案,不断提高社零总额统计数据质量,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商贸流通业统计工作建立“双十百千”工程统计跟踪体系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3]18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统计法治意识,增强依法治统观念

依法统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统计法律法规。各统计调查对象,特别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以及被抽中的限额以下批零、餐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认真履行统计法定义务,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如实申报营业额、销售额,不得虚报、瞒报,更不得拒绝接受统计调查。

二、落实责任,分工协作,切实搞好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

按照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办法,今后全县社零总额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直报数据;二是限额以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个体户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各相关部门和街镇乡要按照“谁主管、归口谁、谁统计”的原则落实责任,分工协作,认真搞好我县的社零统计工作。

(一)县统计局负责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的布置、汇总、审核和上报工作。

(二)县贸易局、县统计局共同负责对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企业的清理、推荐;县贸易局负责对本系统社零总额等统计数据的收集、审核、汇总及上报。

(三)县供销社、粮食局协助县统计局完成本系统限额以下批零、餐饮企业报表的收集、初审工作,负责对本系统社零总额等统计数据的收集、审核、汇总和上报。

(四)各街镇乡和县工商局要积极协助县统计局搞好限额以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抽样调查工作。

(五)县计经委要加强全县乡镇贸易企业统计,正确核算商业、餐饮业的总产值、总收入和增加值,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三、认真组织实施限额以下批零、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工作

限额以下批零、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调查对象的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了全县社零总额的推算,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一)统计局要认真制定抽样方案,科学抽取调查户,搞好具体业务培训和指导,做好社零总额统计的过渡工作,把好月度、年度数据推算质量关。

(二)各抽中街镇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街镇乡作为数据的第一关,要切实做好调查表的初审和复核工作。

(三)县工商局按照县统计局的要求,负责市场抽样调查的布置、收集和审核,并准时报县统计局。

(四)工商、税务和被抽中的街镇乡,要从有利于促进调查户如实上报数据出发开展相关工作,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征收税费不得以统计数据作为依据。

(五)县财政本着节约原则对此项抽样调查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总额范文篇7

一、一季度商务经济形势

从总体看,社消零总额任务完成好,增幅低。一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8亿元(上报数为10.88亿元,增速达17.7%),占目标任务39.6亿元的25.7%,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超时序进度0.7%,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一;累比增长10.2%,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5个百分点。

从区域看,城镇好于农村。1-3月,城镇实现8.01亿元,占比78.7%,累比增长7.6%,乡村实现2.17亿元,仅占21.3%。

从行业看,零售增幅放缓。1-3月,全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分别实现0.73亿元、8.51亿元、0.0053亿元、0.89亿元,与去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10%、9.5%、60.1%、15.2%。零售总量大,增速放缓仅为9.5%,直接影响了社消零整体增速。

从企业看,限上好于限下。本月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12亿元,占比45.2%,累比增长61.9%,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分别增长127.5%、59.5%、18.9%、86.8%;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1.36亿元,累比增长0.4%。,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分别增长10.0%、-22.6%、20.0%、14.4%。

二、一季度商务经济运行特点

(一)限上部分增速实现重大突破。一季度,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77亿元,去年同期1.87亿元(由于4家企业退出,自然减少5902.4万元)增长48.1%,增速迅速飙升。

(二)乡村限上销售额增幅明显。4家乡村企业新加入统计联网直报(净增578万元),使得乡村销售总额大幅增加,增速明显提升(达192.6%)。

(三)、限上餐饮业转型见成效。今年,酒店、酒店、下调经营策略,面向大众消费,扩大餐饮经营规模,取得了明显效果,加之,两家餐饮企业新加入联网直报,大力提高了餐饮销售额,助推了餐饮增长速度(达53%),扭转了限上餐饮业负增长的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企业规模小,支撑乏力。全县共41家限额以上企业,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少增长点,对社消零总额的贡献低。同时,部分企业实力弱,经营效益参差不齐,其中2013年3月以后新增限上非批发企业19家(占34家的56%),营业额超过限额标准幅度不大,今年1-3月销售收入仅8567.9万元(占限上总额的30%),对社消零贡献不足,形成了社消零总额偏低的局面。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2%。

二是受政策影响大,转型困难。部分限上企业因不同原因导致经营规模萎缩,甚至歇业、关闭(已在3月退出了限上企业序列),导致总额直接减少6497.4万元。同时,受政策影响,大部分零售、住餐企业经营不景气,营业收入不同程度地下降。

三是缺乏扶持,企业认识不足。由于缺乏专项资金的扶持,很多企业业主不愿纳入限上企业,对社消零统计工作认识不足,主人翁意识缺乏,统计报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同时企业顾虑多,大部分企业业主不愿被纳入规模企业管理,担心与税务挂钩、怕“秋后算账”,导致报表质量不高。

四是目标任务高,完成难度大。今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尽管上报数据能够完成,但是省、市统计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修正。本季度我县上报数据调减9500万元,导致增速下降。

四、促进消费保增长措施

1、加大限上企业培育力度。一是积极培育限上企业,力争数量达到50家(4月份拟将百兴商贸、世纪华联纳入限额以上企业培育)。二是切实摸清家底。按限上企业标准分类,挖掘出能培育成规模企业的个数。三是抓好统计业务培训。协调配合县统计局,按照市上要求,对已纳入限上企业的统计员开展一次集中培训。

2、大力发展会展引导消费。通过县域内展会促销活动,刺激消费、活跃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员和协调超市、家电企业和餐饮企业举办促销活动;鼓励其他零售企业参加县域外的展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以提升企业形象、树立品牌效益、扩大销售收入。

3、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为载体,扩大农村销售,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买难和卖难问题,发挥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功能;加快重点流通设施建设,增加再就业渠道,努力扩大销售,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总额范文篇8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很多解释,这里主要从其一般性的原理和政策性方面加以阐述。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对外升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这将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出口总额下降。反之,如果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这样就能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增加,出口总额上升。

再有,1994年实施的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1993年的5.7620元骤升至8.6187元,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对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使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46.6%。可见政策因素通过对汇率的影响对进出口总额起间接影响作用。

2.一国进出贸易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有效的指标就是GDP。国民经济越发达,与国外的联系也会越紧密,从而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

3.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对进出口贸易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服务不出国”,所以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进出口总额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会越低。例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相比之下,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就比中国要低。

二、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呈负相关关系,GDP与进出口总额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t:进出口总额;Xht:汇率;Xgt:GDP;t:虚拟变量)。

这里将t=1995作为临界点,因为1994年国家实行汇率并轨,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汇率并轨对当年影响不会很大,而1995年之后,这种影响会突显出来。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3.1通过对中国1989年~2005年进出口总额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见表):

从表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表明所选的每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且该方程的F检验也非常显著,表明方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从参数的系数可以看出:GD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GDP每增长1亿元,进出口总额将增加0.9413亿元;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服务业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1618.077亿元。

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总额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受到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在国家实行汇率并轨以前,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3747.442亿元,实行汇率并轨之后,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5951.38亿元。

、政策建议

1.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基础上,再次通过渐进的人民币升值来实现进出口总额的下降,进而促进外贸依存度的降低。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收入提高,这无疑可以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这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

(2)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必然会导致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放弃出口,减少我国的出口额。另外,根据日本的经验来看,本币升值还可以在间接上起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

2.调整国内的产业调整。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进而降低该类产品的进口。

(2)大力发展能够吸纳劳动力的轻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提高国民的收入,进而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证实人民币汇率,服务业比重与我国进出口总额存在负相关关系,GDP与我国进出口总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还进一步表明,政策性因素对进出口总额也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进出口总额人民币汇率GDP服务业比重政策因素多元回归

总额范文篇9

关键词:进出口总额人民币汇率GDP服务业比重政策因素多元回归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在20多年以来,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出口值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10%上升到了1999年的36%。很显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越来越高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直接的结果就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分对外依赖,国际经济形式的风云变幻在一等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从目前的理论的研究来看,影响我国进出口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汇率,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比重等。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因素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二、各种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很多解释,这里主要从其一般性的原理和政策性方面加以阐述。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对外升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这将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出口总额下降。反之,如果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这样就能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增加,出口总额上升。

再有,1994年实施的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1993年的5.7620元骤升至8.6187元,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对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使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46.6%。可见政策因素通过对汇率的影响对进出口总额起间接影响作用。

2.一国进出贸易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有效的指标就是GDP。国民经济越发达,与国外的联系也会越紧密,从而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

3.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对进出口贸易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服务不出国”,所以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进出口总额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会越低。例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相比之下,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就比中国要低。

三、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呈负相关关系,GDP与进出口总额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t:进出口总额;Xht:汇率;Xgt:GDP;t:虚拟变量)。

这里将t=1995作为临界点,因为1994年国家实行汇率并轨,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汇率并轨对当年影响不会很大,而1995年之后,这种影响会突显出来。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3.1通过对中国1989年~2005年进出口总额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见表):

从表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表明所选的每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且该方程的F检验也非常显著,表明方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从参数的系数可以看出:GD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GDP每增长1亿元,进出口总额将增加0.9413亿元;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服务业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1618.077亿元。

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总额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受到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在国家实行汇率并轨以前,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3747.442亿元,实行汇率并轨之后,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5951.38亿元。

五、政策建议

1.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基础上,再次通过渐进的人民币升值来实现进出口总额的下降,进而促进外贸依存度的降低。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收入提高,这无疑可以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这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

(2)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必然会导致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放弃出口,减少我国的出口额。另外,根据日本的经验来看,本币升值还可以在间接上起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

2.调整国内的产业调整。

总额范文篇10

[关键词]进出口总额人民币汇率GDP服务业比重政策因素多元回归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在20多年以来,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出口值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10%上升到了1999年的36%。很显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越来越高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直接的结果就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分对外依赖,国际经济形式的风云变幻在一等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从目前的理论的研究来看,影响我国进出口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汇率,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比重等。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因素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二、各种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很多解释,这里主要从其一般性的原理和政策性方面加以阐述。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对外升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这将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出口总额下降。反之,如果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这样就能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增加,出口总额上升。

再有,1994年实施的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1993年的5.7620元骤升至8.6187元,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对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使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46.6%。可见政策因素通过对汇率的影响对进出口总额起间接影响作用。

2.一国进出贸易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有效的指标就是GDP。国民经济越发达,与国外的联系也会越紧密,从而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

3.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对进出口贸易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服务不出国”,所以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进出口总额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会越低。例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相比之下,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就比中国要低。

三、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呈负相关关系,GDP与进出口总额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t:进出口总额;Xht:汇率;Xgt:GDP;t:虚拟变量)。

这里将t=1995作为临界点,因为1994年国家实行汇率并轨,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汇率并轨对当年影响不会很大,而1995年之后,这种影响会突显出来。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3.1通过对中国1989年~2005年进出口总额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见表):

从表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表明所选的每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且该方程的F检验也非常显著,表明方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从参数的系数可以看出:GD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GDP每增长1亿元,进出口总额将增加0.9413亿元;服务业比重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服务业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1618.077亿元。

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总额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受到国家汇率政策的影响,在国家实行汇率并轨以前,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3747.442亿元,实行汇率并轨之后,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将会减少5951.38亿元。

五、政策建议

1.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基础上,再次通过渐进的人民币升值来实现进出口总额的下降,进而促进外贸依存度的降低。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收入提高,这无疑可以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这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

(2)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必然会导致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放弃出口,减少我国的出口额。另外,根据日本的经验来看,本币升值还可以在间接上起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

2.调整国内的产业调整。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进而降低该类产品的进口。

(2)大力发展能够吸纳劳动力的轻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提高国民的收入,进而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