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公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2:57:01

资讯公开

资讯公开范文篇1

(一)行政资讯公开界说

行政资讯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记录”,它包括笔录、书信、书籍、图片、刻印、照片、微缩影片、录音带、可以机器读出的记录与其他非具有固定形式或特征的文件资料及记录影印或复制的各种信息。行政资讯公开是行政主体根据职权或者行政相对人请求,将行政资讯向行政相对人或者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专制政府的习惯于秘密行政的各种制度显然排斥了公民对国家事务有知的权利,相应地,行政资讯公开也就无从谈起。凡是民主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承认公民有要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从历史上看,瑞典于1766年通过《新闻自由法》(FreedomofPressAct)承认公民有请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美国在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也作出相应的规定。但因该法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提供行政资讯,所以它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强烈指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66年制定了“资讯自由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简称FOIA)。即便如此,“美国在行政公开方面的立法比其它西方国家早,而且更为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西方国家起了示范作用。”[1]至今,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有关行政资讯公开的立法。[2]

行政资讯公开之所以成为20世纪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成为法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至少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公民知情权获得了宪法确认。20世纪50年代之前,公民知情权在宪法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被排除在基本权利之外。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号决议宣布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进一步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而当时的西德基本法则在第5条第1项以“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之表述,确立了知情权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且西德基本法第1条第3项的规定:“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承担义务。”之后,许多国家的宪法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确认了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二战之后,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效力即可以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在发达国家已少有例外,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群起效法。时至今日,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宪政惯例。”[3]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机关公开资讯成了法律上的义务,成为公民可以直接请求的权利。

2.WTO对各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冲击。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以克服贸易壁垒为目标,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为此,WTO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决等必须迅速加以公开,以确保各成员方之间贸易行为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透明度原则。“WTO透明度原则与行政法上的信息公开原则异曲同工。透明度原则虽然只是一项程序性要求,直接促成了各国外贸行政法共同朝着程序公开的方面发展,但透明度原则对于各国外贸行政法趋同的推动意义却不限于程序,还包括实体。因为无论外贸行政法的实体部分还是程序部分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这就使得各国既有的未公布的作为‘秘密武器’使用的大量内部规则失去正当性,并因不便于公布从而不再能够一如既往地影响国际贸易。”[1]

3.政府丑闻迭出引发民众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20世纪以来,在西方法治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涉及到政府腐败的各种丑闻不断曝光,从而引发了社会民众对行政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如日本1972年发生外务省关于冲绳返还密约公文电报的泄露事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国民“知的权利”的议论。同年田中首相的金库问题、1976年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行贿事件、1979年铁路集团等特殊法人公费不当支出问题等,是引发日本行政资讯公开法制定的社会原因。在美国,虽然其法制相对比较完善,但政治丑闻依然时有发生。因此,“美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政治观念,认为公开可以作为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2]

作为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行政资讯公开制度承载了这一重任。虽然行政资讯公开具体制度上的安排因域而异,但其所蕴含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公民宪法的基本权利。宪法虽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它是否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呢?这仍然是宪法学上有争议的问题。“直接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它可以如民法、刑法、行政法那样作为处理个案的依据,而不需要通过部门转换。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但是也存在着宪法丧失其最高法律效力的危险。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未设立宪法法院),那么,通过行政法将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体化应是一种较好的保障路径。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宪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的法律,是静态的法;行政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活动的法律,是动态的法。这个定义虽然有缺点,但基本上正确。”[3]这充分说明了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重要地位。就知情权与行政资讯公开法之间的关系而言,行政资讯公开表达了它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克罗姆林对此有如下恰如其分的认识:“情报自由法并不是达到政府公开和责任政府、传播情报和保护隐私的目的的唯一办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项有执行力的获得政府情报的权利。它使得公众根据法律可以接触到那些以前只能依从政府的自由裁量决定的情报。”[4]通观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以行政资讯公开法将公民宪法上的知情权加以细则化、程序化,是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国情的。

2.提升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并不必然取决于法律授予其权力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政府的社会形象与亲和力是具有决定性的。而这样的政府必须能公开其行政权力行使所依赖的资讯,让公民有参与其行政权行使过程的机会。行政资讯公开可以“用一个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术语来替代,即透明度,它是作为真正的行政公正的先决条件;没有它真正参与行政决定的作出过程,或者纠正基于公共利益而作出的专横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5]然而,“在传统社会,政策参与对公众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在中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千代古训。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参与充其量经过君臣的私访来实现,而这又是官方惧怕‘水可覆舟’之后果而采取的预应措施。”[6]历史也证明,传统社会中的政府虽然拥有可以支配个人一切的巨大权力,但其整合社会的能力却是很弱的。这一点麦迪逊早已看到:“如果一个全民政府没有全民信息,或者说缺乏获取这种信息的途径,那么它要么是一出闹剧的序幕,要么就是一出悲剧-也可能两者都是。”[7]因此,一个没有社会民众支持的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整合社会的,而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开放政府。1967年6月美国司法部就《情报自由法》发表的一份说明书中,司法部部长克拉克说“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

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民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受管理,我们怎么能够管理自己呢?”[1]

3.匹配行政程序立法。行政程序法系一国行政程序的基本法,其基本任务往往是确立有关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而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的立法加以进一步落实。结果是,一国的行政程序法总是由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匹配若干单行的行政程序法构成。如美国在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后,又分别制定了《资讯公开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1996)、《隐私权法》(PrivacyAct,1974)和《政府阳光法》(GovernmentintheSunshineAct,1976)。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也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资讯公开法》。我国的台湾地区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在2000年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行政资讯公开法是行政程序法所确立的行政公开原则和听证制度的具体化,是行政程序法典之下的一部重要的单行行政程序法。我国虽然没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典,但可以肯定我们也会步入这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与方式

(一)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中已制定的行政资讯公开法,对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基本上都遵循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之所以确立这一基本原则,是“因为行政资讯是由公民交纳的税金而形成,应当属于公共财产,因此应当开放给公民使用,不应当由政府机关封存、废弃或处置。”[2]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各国立法首先是以列举的方式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而将没有列入的行政资讯全部划入可以公开的范围。[3]其次在决定某一行政资讯是否可以公开时,将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的自由度尽可能收缩到最小程度,防止行政机关通过自由裁量权裁剪公民的知情权。[4]以下着重讨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

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范围的立法目的不应定位于提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效率,而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宪法上知情权的实现,尽可能减少秘密行政。虽然公共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在道义上也是不具有正当性的。因此,通过立法的技巧平衡行政资讯公开中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立法政策。“然而,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在这种平衡中,尽量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权利,限制官僚秘密活动的范围。”[5]

根据上述论及的确定行政资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不公开的立法目的,我以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1.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6]国家秘密之所以纳入不公开的范围,是因为这类资讯公开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产生无法预测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国家法律、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各国的行政资讯公开立法中,都首先将国家秘密排除在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之外。国家秘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事务中的保密资讯;(2)国防、外交事务中的保密资讯;(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保密资讯;(4)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保密资讯;(5)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密资讯。(6)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资讯。[1]但这里的“法律”应当限于代议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个人隐私。现代行政机关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其行政权日益扩大。它在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了个人的私生活领域,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成为行政机关行政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脑广泛运用于记载、传播个人隐私方面行政资讯,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Whalenv.Roe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Stevens就隐私权的保护发表了如下判词:“本院不是不知道电脑资料库或其他政府档案中大量累积的个人资料对隐私权的潜在威胁。征收税负、发放社会福利津贴、督导公共健康、指挥军队、以及执行刑法全部需要有秩序地保存大量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多半涉及隐私且于揭露时很可能造成当事人的困窘或伤害。为公共目的而收集或使用这些资料的权利通常伴随着不可非法揭露资讯的法规上的义务。”[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在个人权利谱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诸如个人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社会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

在行政法上,当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之一时,根据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其行使职权的依据。但是,行政机关主动或者经请求对第三人公开了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虽然满足了行政公开的要求,但个人隐私权已受到侵害。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某人权利的需要,显然不具有法律正当性。任何权利主体都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个人隐私谋取利益。因此,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公开必须受到限制。当然,行政法上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并不是绝对不能公开。我们知道,隐私权是保护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不为他人了解,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而知情权则在于保障公民知的权利,因此这种权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解决此冲突的方法是,“在行政机关认定个人的隐私权存在以后,就应当平衡个人隐私的利益与公开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孰轻孰重,并不是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权时候,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3]

3.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4]商业秘密具有经济利益性,私人严守商业秘密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但是,行政机关在对市场进行管制时,依职权可以获取私人拥有的商业秘密。同时,私人请求行政机关提供服务时通过登记报表也会将有关商业秘密报告给行政机关,因此商业秘密成了行政资讯的一部分。

私人固守商业秘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只有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有效率的。作为行政资讯的商业秘密如果被公开,那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将不复存在,通过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谋取利益的行为必将使市场丧失信用,危及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因此,当公民请求行政机关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行政资讯时,“行政机关必须证明,如果公开私人提供的某项商业或金融信息,会导致提供信息的人在商业竞争中处于重大的不利地位,竞争的对手由于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文件中,知道他本不知道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私人向行政机关提供的信息已为社会一般人所知悉,或者已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行政机关公开这项信息对提供信息的人没有损害时,则行政机关在有人要求得到这项信息时,不能拒绝公开。”[1]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方式

1.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依职权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人的请求下,主动将其所拥有的行政资讯根据法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根据行政资讯的内容不同,依职权公开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必须将行政资讯公布于某一法定的、连续公开出版的刊物上,以便让公众便利地了解、知悉。如美国《情报自由法》规定诸如机关组织、职能、工作方法以及实体规则、政策和影响公众权利的法律解释等,必须公布在联邦登记上。[2]我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3]国务院部门制定的部门规定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有关报纸”[4]这一类行政资讯对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公布这些文件的目的是让公众知道怎样对行政机关提出意见和请求,行政决定由谁作出,在什么地方作出,根据什么程序作出,以及行政机关一般性的政策和法规等最基本的问题。”[5]第二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资讯以其他方式公布于社会。如公众需要了解这方面的行政资讯即可便捷取得。这类行政资讯对于公众的重要性不如前者(如典型案件处理的理由与结论),且数量巨大,用第一种方式公开将给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不少国家采用将行政资讯放置公共场所供公众查阅、复制。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政府公报放置指定的邮政局、书店和书报亭。[6]20世纪后期英特网的发展与普及,政府已开始通过网站公开行政资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7]

WTO规则中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正式实施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和行政裁决。作为一个法律制度,透明度的主要功能是规定成员方政府的公布和通知义务,使各成员方贸易管理制度具有透明度。因此,WTO规则对国内法上的行政资讯公开制度的完善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2.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依申请公开是指因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指定的行政资讯,供行政相对人复印、摘抄、查阅。凡是依职权公开的,且属于法定可以公开的行政资讯,都是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如下依申请公开的三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1)因这类行政资讯数量巨大,变动频繁,行政相对人在请求公开的申请中应当合理地说明需要的文件,使行政机关尽快知道该文件所在地方,并及时提供给申请人。(2)行政机关可以收取必要的费用。如美国在依请求公开行政资讯中,依法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服务费。但如果申请人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请求公开行政资讯的,可以提出减免费用的申请。[8](3)行政机关拒绝行政相对人公开行政资讯的申请,申请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如美国。不过,也有国家如挪威行政公开法规定,此类行政争议是通过行政申诉解决。[9]与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相比,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构成了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行政资讯公开的相关问题

(一)两则“奇闻”引发的问题

之一:据《南方周未》2000年10月12日报道,中共江西省委农工委机关杂志《农村发展论丛》杂志社,以2000年增刊的形式,出版了书名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手册》。不到半个月,卖了近12000册,遍布江西省11个地区,购书者几乎全都是农民。8月11日,杂志社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停止销售,并收回已售的书。有关部门依据购书农民的登记地址,分头下乡,“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手册》;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也接到指令,要求“挨家挨户”收回《手册》,不可遗留。他们的口号是“书卖到哪里,(不良)影响消除到哪里。”到8月底,有11000余册《减轻农民负担手册》在农村走了一圈后又被送回南昌,存在仓库等待销毁。

之二:据《重庆晚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巫溪县通城区通城乡清池村农科社农民马绊银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后,认为当地政府的某些收费显然与“决定”内容背道而驰。于是,马绊银和胡绍银(通城区通城乡天池村剑楼社农民)将报纸拿到巫溪县城去把字号打大,复印8份拿回来分给大家,每人分摊费用6.8元。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看到这份复制件后,称“这文件是假的,是黑传单。”几天后,马绊银被“请”进派出所。之后巫溪县文化局发出2000年001号《文化行政处罚决定书》,称“马绊银、胡绍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复制、销售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决定对其处以1500元罚款,并没收其所有非法出版物。”

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突发的这两起涉及行政资讯公开的案件,至少透露出如下几个信息:

1.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不能平等地获取行政资讯。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一直是弱势群体,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依然如此。虽然在法律上农民、工人、干部、军人、商人等具有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与其他身份的公民同享法定的自由和权利。虽然近几年一些政策的出台改善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依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上述两则“奇闻”中,农民只是想了解国家公开的关于他们税费负担的一些法规政策,却付出了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沉重代价。对如此无法无天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没有任何自卫的力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这个占了国家人口三分之二的弱势群体那么无助?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抨击旧制度如何欺压百姓时说道“旧制度的这个政府,如同我说过的那样,在那些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面前是那样温良恭俭让,当它对下层阶级尤其是对农民下手时,却常常是冷酷无情,并且总是猝不及防。”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却早异化为人民的对立面了。[1]

2.专制治理的人治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农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权利。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机关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官而不是治民?从叫喊遍了神州大地的“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林”等口号声中,我们是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既然农民成为被治的对象,成为行政权任意支配的客体,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了解行政资讯呢?况且,农民了解更多的行政资讯,就可能不再听话了,变成难管的“刁民”。于是对农民封锁行政资讯是防止“刁民”向政府发难的最好途径。这就不难理解有的地方政府竟然动用专政工具对付农民的正当要求的行动了。

3.现行行政体制上的弊端给农民获取行政资讯设置重重障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但现有的行政体制却在民主化改革进程中依然步履艰难。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信息的垄断者,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资源,我们各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目前政府提出的行政公开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务公开”层面,如政府上网工程是当成形象工程展示政府形象,很多时候公开的仅仅是老百姓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这与中国历史文化中“法藏官府,威严莫测”的传统显然是有关的。另外,县、乡(镇)两级领导的任用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负责体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让农民知道更多的行政资讯是自找麻烦。农民知道得越少,他们的“位子”就越稳固。因为他们的“位子”并不是以公众的信赖与忠诚为基础的。因此,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农民了解行政资讯的渠道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时常梗塞。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获取行政资讯上的困难,并不能反证其他社会阶层的公民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行政资讯,《保守秘密法》、《档案法》等法律的规定已成为我国公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法律障碍。迄今为止的不少立法在指导思想上仍是强调保守国家秘密。如对互联网络的规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限制上网浏览、限制网络信息的法规,但却没有信息公开法。各级政府对行政资讯公开基本上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能公开就公开,而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虽然现在报刊上经常在宣传各种“公开”制度,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但问之何谓“公开”则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静下来认真检视一下这种“公开”制度,实际是一种自我宣传或者是应付上级领导的要求罢了。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的“二公开一监督”的办事制度,似乎是一种公开、民主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实不然,因为它对违反者并不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公民对于违反者的投诉也无法律保障,况且,行政机关随时可以收回这一办事制度。从本质上讲,它仍旧是以维护行政权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开明的专制。这样的“公开”完全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中国行政资讯公开法的立法

或许是受专制流毒影响太久,我们在观念上总是无法接受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各种资讯公诸于众的做法,而对保守上述资讯的态度却总是积极有效的。只要读一读现行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就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法条中的“防民”思想。1987年1月27日公安部曾专门发文规定,不宜对收容审查进行公开报导。[1]这里不评判这样的文件是否涉嫌违反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关行政资讯公开从观念到制度严重背离的国家性质。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开始学习外国法治的一些好经验、好制度。如为了反腐败的需要,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虽然这两个规定对领导干部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讯仍处于国家控制下,公众无法知情,产生的约束力量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流于形式。

进入21世纪之后,行政资讯公开可谓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国第一个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规章-正式实施。作为行政法规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作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母法”的行政程序法立法,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多达103条的试拟稿。[1]这都预示着中国行政资讯立法时代的到来,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使行政资讯立法更显其迫切性。因此,价值层面上的问题现实已经作了很好的应答,不展开议论也不会妨碍人们对行政资讯公开立法必要性的认识。

然而,我们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实施准备好条件了吗?我以为还没有。因此我们不妨先做以下几件事:

1.将知情权列入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之一。迄今为止的宪法修正案没有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这显然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宪法应当对此及时作出回应。反腐败成为这几年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正是公民知情权要求的具体表征。将公民知情权列入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可以为行政资讯公开立法提供宪法上的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立法中并不重视,虽然我们的立法照例写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但细究起来很牵强。尽管这样的表述事后被学者解释得那么玄妙,但仍然让人无法寻找到宪法的踪影。这可能也是宪法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部门法只有扎根于宪法那丰腴的沃土,才能生长出繁枝密叶。

2.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关系是行政资讯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与保密有关的《保守国家秘密法》[2]和《档案法》[3]分别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立法指导思想而言,《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资讯,即使是《档案法》也是如此。如该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规定,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30年的,原则上也是不公开的。因此,如果要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先解决这两部法律中不利于行政资讯公开的规定。

3.政府治理社会的观念需作必要的转变。或许是悠久的专制传统,或许是计划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也一直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通过“治民”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一直是政府秘而不宣的施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欲“治民”必先“愚民”,只有愚民才能成为“顺民”。这样的认识在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中,如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这样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如果我们的政府运转仍然是依靠这样的地方党政干部,那么制定最先进的行政资讯公开法也无济于事。

行政资讯公开对于法治行政的形成确实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必要的立法是这一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而上述三件事能否做好,对能否成功地进行行政资讯立法确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35页。

[2]法国1978年制定了《行政和公众关系法》,日本1998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加拿大1982年制定了《资讯取得法》,澳大利亚1982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中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也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

[3]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基本效力》,《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袁曙宏、宋功德:《WTO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0页。

[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4]《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于上海),第76页。

[5]DianeLongley&RhodaJames,AdministrativeJustice,CavendishPublishingLimited,1999,P6.

[6]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王思斌序。

[7]麦迪逊1822年8月2日致W.T?巴里的信,转引自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560页。

[2]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美国是这种立法模式的典型。美国《情报自由法》在确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之后,明确规定了下列9种资讯属于不公开范围:(1)国防或外交政策;(2)行政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习惯;(3)国会在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文件;(4)商业和金融资讯;(5)行政机关内部或者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往来的备忘录或者书信函;(6)个人隐私;(7)为执法目的而收集,且公布会妨碍执法的资讯;(8)有关金融信息;(9)有关地质信息。

[4]如美国1946年行政程序法虽然也规定了“情报公开”,但同时该又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基于“正当理由”拒绝公开资讯。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公布1989年5月1日起施行)第2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八条第(七)项规定的“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是授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在确定资讯保密范围的自由裁量权。为了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这一条文表述应改为“其他法律规定的保密资讯”。

[2]施文森编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判决选译》(第三辑),台湾司法院编印2002年,第51页。

[3]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和商业秘密。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88页。

[2]参见美国联邦《情报自由法》第1条第1项规定。

[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8条。

[4]《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1条。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3页。

[6]/gb/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userobject26ai129.html

[7]《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3年1月1日实施)第15条规定了以下6种公开办法:(1)设立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2)定期公开发行政府信息专刊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政府信息;(3)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4)定期召开政府新闻会;(5)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6)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形式。

[8]日本《资讯公开法》第16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9]参见《挪威行政公开法》第9条。

[1][法]:《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

[1]《公安部关于不宜公开报道收容审查的通知》([87]公[法规]字5号)

[1]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在2002年9月提出了共计103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搞)。

资讯公开范文篇2

(一)行政资讯公开界说

行政资讯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记录”,它包括笔录、书信、书籍、图片、刻印、照片、微缩影片、录音带、可以机器读出的记录与其他非具有固定形式或特征的文件资料及记录影印或复制的各种信息。行政资讯公开是行政主体根据职权或者行政相对人请求,将行政资讯向行政相对人或者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专制政府的习惯于秘密行政的各种制度显然排斥了公民对国家事务有知的权利,相应地,行政资讯公开也就无从谈起。凡是民主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承认公民有要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从历史上看,瑞典于1766年通过《新闻自由法》(FreedomofPressAct)承认公民有请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美国在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也作出相应的规定。但因该法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提供行政资讯,所以它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强烈指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66年制定了“资讯自由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简称FOIA)。即便如此,“美国在行政公开方面的立法比其它西方国家早,而且更为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西方国家起了示范作用。”[1]至今,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有关行政资讯公开的立法。[2]

行政资讯公开之所以成为20世纪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成为法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至少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公民知情权获得了宪法确认。20世纪50年代之前,公民知情权在宪法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被排除在基本权利之外。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号决议宣布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进一步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而当时的西德基本法则在第5条第1项以“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之表述,确立了知情权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且西德基本法第1条第3项的规定:“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承担义务。”之后,许多国家的宪法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确认了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二战之后,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效力即可以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在发达国家已少有例外,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群起效法。时至今日,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宪政惯例。”[3]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机关公开资讯成了法律上的义务,成为公民可以直接请求的权利。

2.WTO对各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冲击。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以克服贸易壁垒为目标,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为此,WTO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决等必须迅速加以公开,以确保各成员方之间贸易行为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透明度原则。“WTO透明度原则与行政法上的信息公开原则异曲同工。透明度原则虽然只是一项程序性要求,直接促成了各国外贸行政法共同朝着程序公开的方面发展,但透明度原则对于各国外贸行政法趋同的推动意义却不限于程序,还包括实体。因为无论外贸行政法的实体部分还是程序部分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这就使得各国既有的未公布的作为‘秘密武器’使用的大量内部规则失去正当性,并因不便于公布从而不再能够一如既往地影响国际贸易。”[1]

3.政府丑闻迭出引发民众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20世纪以来,在西方法治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涉及到政府腐败的各种丑闻不断曝光,从而引发了社会民众对行政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如日本1972年发生外务省关于冲绳返还密约公文电报的泄露事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国民“知的权利”的议论。同年田中首相的金库问题、1976年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行贿事件、1979年铁路集团等特殊法人公费不当支出问题等,是引发日本行政资讯公开法制定的社会原因。在美国,虽然其法制相对比较完善,但政治丑闻依然时有发生。因此,“美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政治观念,认为公开可以作为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2]

作为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行政资讯公开制度承载了这一重任。虽然行政资讯公开具体制度上的安排因域而异,但其所蕴含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公民宪法的基本权利。宪法虽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它是否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呢?这仍然是宪法学上有争议的问题。“直接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它可以如民法、刑法、行政法那样作为处理个案的依据,而不需要通过部门转换。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但是也存在着宪法丧失其最高法律效力的危险。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未设立宪法法院),那么,通过行政法将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体化应是一种较好的保障路径。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宪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的法律,是静态的法;行政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活动的法律,是动态的法。这个定义虽然有缺点,但基本上正确。”[3]这充分说明了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重要地位。就知情权与行政资讯公开法之间的关系而言,行政资讯公开表达了它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克罗姆林对此有如下恰如其分的认识:“情报自由法并不是达到政府公开和责任政府、传播情报和保护隐私的目的的唯一办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项有执行力的获得政府情报的权利。它使得公众根据法律可以接触到那些以前只能依从政府的自由裁量决定的情报。”[4]通观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以行政资讯公开法将公民宪法上的知情权加以细则化、程序化,是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国情的。

2.提升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并不必然取决于法律授予其权力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政府的社会形象与亲和力是具有决定性的。而这样的政府必须能公开其行政权力行使所依赖的资讯,让公民有参与其行政权行使过程的机会。行政资讯公开可以“用一个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术语来替代,即透明度,它是作为真正的行政公正的先决条件;没有它真正参与行政决定的作出过程,或者纠正基于公共利益而作出的专横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5]然而,“在传统社会,政策参与对公众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在中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千代古训。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参与充其量经过君臣的私访来实现,而这又是官方惧怕‘水可覆舟’之后果而采取的预应措施。”[6]历史也证明,传统社会中的政府虽然拥有可以支配个人一切的巨大权力,但其整合社会的能力却是很弱的。这一点麦迪逊早已看到:“如果一个全民政府没有全民信息,或者说缺乏获取这种信息的途径,那么它要么是一出闹剧的序幕,要么就是一出悲剧----也可能两者都是。”[7]因此,一个没有社会民众支持的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整合社会的,而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开放政府。1967年6月美国司法部就《情报自由法》发表的一份说明书中,司法部部长克拉克说“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民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受管理,我们怎么能够管理自己呢?”[1]

3.匹配行政程序立法。行政程序法系一国行政程序的基本法,其基本任务往往是确立有关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而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的立法加以进一步落实。结果是,一国的行政程序法总是由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匹配若干单行的行政程序法构成。如美国在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后,又分别制定了《资讯公开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1996)、《隐私权法》(PrivacyAct,1974)和《政府阳光法》(GovernmentintheSunshineAct,1976)。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也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资讯公开法》。我国的台湾地区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在2000年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行政资讯公开法是行政程序法所确立的行政公开原则和听证制度的具体化,是行政程序法典之下的一部重要的单行行政程序法。我国虽然没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典,但可以肯定我们也会步入这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与方式

(一)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中已制定的行政资讯公开法,对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基本上都遵循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之所以确立这一基本原则,是“因为行政资讯是由公民交纳的税金而形成,应当属于公共财产,因此应当开放给公民使用,不应当由政府机关封存、废弃或处置。”[2]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各国立法首先是以列举的方式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而将没有列入的行政资讯全部划入可以公开的范围。[3]其次在决定某一行政资讯是否可以公开时,将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的自由度尽可能收缩到最小程度,防止行政机关通过自由裁量权裁剪公民的知情权。[4]以下着重讨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

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范围的立法目的不应定位于提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效率,而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宪法上知情权的实现,尽可能减少秘密行政。虽然公共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在道义上也是不具有正当性的。因此,通过立法的技巧平衡行政资讯公开中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立法政策。“然而,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在这种平衡中,尽量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权利,限制官僚秘密活动的范围。”[5]

根据上述论及的确定行政资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不公开的立法目的,我以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1.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6]国家秘密之所以纳入不公开的范围,是因为这类资讯公开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产生无法预测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国家法律、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各国的行政资讯公开立法中,都首先将国家秘密排除在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之外。国家秘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事务中的保密资讯;(2)国防、外交事务中的保密资讯;(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保密资讯;(4)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保密资讯;(5)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密资讯。(6)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资讯。[1]但这里的“法律”应当限于代议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个人隐私。现代行政机关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其行政权日益扩大。它在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了个人的私生活领域,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成为行政机关行政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脑广泛运用于记载、传播个人隐私方面行政资讯,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Whalenv.Roe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Stevens就隐私权的保护发表了如下判词:“本院不是不知道电脑资料库或其他政府档案中大量累积的个人资料对隐私权的潜在威胁。征收税负、发放社会福利津贴、督导公共健康、指挥军队、以及执行刑法全部需要有秩序地保存大量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多半涉及隐私且于揭露时很可能造成当事人的困窘或伤害。为公共目的而收集或使用这些资料的权利通常伴随着不可非法揭露资讯的法规上的义务。”[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在个人权利谱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诸如个人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社会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

在行政法上,当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之一时,根据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其行使职权的依据。但是,行政机关主动或者经请求对第三人公开了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虽然满足了行政公开的要求,但个人隐私权已受到侵害。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某人权利的需要,显然不具有法律正当性。任何权利主体都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个人隐私谋取利益。因此,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公开必须受到限制。当然,行政法上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并不是绝对不能公开。我们知道,隐私权是保护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不为他人了解,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而知情权则在于保障公民知的权利,因此这种权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解决此冲突的方法是,“在行政机关认定个人的隐私权存在以后,就应当平衡个人隐私的利益与公开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孰轻孰重,并不是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权时候,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3]

3.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4]商业秘密具有经济利益性,私人严守商业秘密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但是,行政机关在对市场进行管制时,依职权可以获取私人拥有的商业秘密。同时,私人请求行政机关提供服务时通过登记报表也会将有关商业秘密报告给行政机关,因此商业秘密成了行政资讯的一部分。

私人固守商业秘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只有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有效率的。作为行政资讯的商业秘密如果被公开,那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将不复存在,通过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谋取利益的行为必将使市场丧失信用,危及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因此,当公民请求行政机关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行政资讯时,“行政机关必须证明,如果公开私人提供的某项商业或金融信息,会导致提供信息的人在商业竞争中处于重大的不利地位,竞争的对手由于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文件中,知道他本不知道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私人向行政机关提供的信息已为社会一般人所知悉,或者已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行政机关公开这项信息对提供信息的人没有损害时,则行政机关在有人要求得到这项信息时,不能拒绝公开。”[1]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方式

1.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依职权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人的请求下,主动将其所拥有的行政资讯根据法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根据行政资讯的内容不同,依职权公开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必须将行政资讯公布于某一法定的、连续公开出版的刊物上,以便让公众便利地了解、知悉。如美国《情报自由法》规定诸如机关组织、职能、工作方法以及实体规则、政策和影响公众权利的法律解释等,必须公布在联邦登记上。[2]我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3]国务院部门制定的部门规定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有关报纸”[4]这一类行政资讯对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公布这些文件的目的是让公众知道怎样对行政机关提出意见和请求,行政决定由谁作出,在什么地方作出,根据什么程序作出,以及行政机关一般性的政策和法规等最基本的问题。”[5]第二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资讯以其他方式公布于社会。如公众需要了解这方面的行政资讯即可便捷取得。这类行政资讯对于公众的重要性不如前者(如典型案件处理的理由与结论),且数量巨大,用第一种方式公开将给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不少国家采用将行政资讯放置公共场所供公众查阅、复制。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政府公报放置指定的邮政局、书店和书报亭。[6]20世纪后期英特网的发展与普及,政府已开始通过网站公开行政资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7]

WTO规则中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正式实施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和行政裁决。作为一个法律制度,透明度的主要功能是规定成员方政府的公布和通知义务,使各成员方贸易管理制度具有透明度。因此,WTO规则对国内法上的行政资讯公开制度的完善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2.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依申请公开是指因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指定的行政资讯,供行政相对人复印、摘抄、查阅。凡是依职权公开的,且属于法定可以公开的行政资讯,都是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如下依申请公开的三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1)因这类行政资讯数量巨大,变动频繁,行政相对人在请求公开的申请中应当合理地说明需要的文件,使行政机关尽快知道该文件所在地方,并及时提供给申请人。(2)行政机关可以收取必要的费用。如美国在依请求公开行政资讯中,依法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服务费。但如果申请人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请求公开行政资讯的,可以提出减免费用的申请。[8](3)行政机关拒绝行政相对人公开行政资讯的申请,申请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如美国。不过,也有国家如挪威行政公开法规定,此类行政争议是通过行政申诉解决。[9]与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相比,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构成了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行政资讯公开的相关问题

(一)两则“奇闻”引发的问题

之一:据《南方周未》2000年10月12日报道,中共江西省委农工委机关杂志《农村发展论丛》杂志社,以2000年增刊的形式,出版了书名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手册》。不到半个月,卖了近12000册,遍布江西省11个地区,购书者几乎全都是农民。8月11日,杂志社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停止销售,并收回已售的书。有关部门依据购书农民的登记地址,分头下乡,“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手册》;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也接到指令,要求“挨家挨户”收回《手册》,不可遗留。他们的口号是“书卖到哪里,(不良)影响消除到哪里。”到8月底,有11000余册《减轻农民负担手册》在农村走了一圈后又被送回南昌,存在仓库等待销毁。

之二:据《重庆晚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巫溪县通城区通城乡清池村农科社农民马绊银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后,认为当地政府的某些收费显然与“决定”内容背道而驰。于是,马绊银和胡绍银(通城区通城乡天池村剑楼社农民)将报纸拿到巫溪县城去把字号打大,复印8份拿回来分给大家,每人分摊费用6.8元。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看到这份复制件后,称“这文件是假的,是黑传单。”几天后,马绊银被“请”进派出所。之后巫溪县文化局发出2000年001号《文化行政处罚决定书》,称“马绊银、胡绍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复制、销售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决定对其处以1500元罚款,并没收其所有非法出版物。”

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突发的这两起涉及行政资讯公开的案件,至少透露出如下几个信息:

1.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不能平等地获取行政资讯。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一直是弱势群体,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依然如此。虽然在法律上农民、工人、干部、军人、商人等具有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与其他身份的公民同享法定的自由和权利。虽然近几年一些政策的出台改善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依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上述两则“奇闻”中,农民只是想了解国家公开的关于他们税费负担的一些法规政策,却付出了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沉重代价。对如此无法无天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没有任何自卫的力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这个占了国家人口三分之二的弱势群体那么无助?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抨击旧制度如何欺压百姓时说道“旧制度的这个政府,如同我说过的那样,在那些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面前是那样温良恭俭让,当它对下层阶级尤其是对农民下手时,却常常是冷酷无情,并且总是猝不及防。”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却早异化为人民的对立面了。[1]

2.专制治理的人治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农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权利。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机关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官而不是治民?从叫喊遍了神州大地的“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林”等口号声中,我们是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既然农民成为被治的对象,成为行政权任意支配的客体,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了解行政资讯呢?况且,农民了解更多的行政资讯,就可能不再听话了,变成难管的“刁民”。于是对农民封锁行政资讯是防止“刁民”向政府发难的最好途径。这就不难理解有的地方政府竟然动用专政工具对付农民的正当要求的行动了。

3.现行行政体制上的弊端给农民获取行政资讯设置重重障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但现有的行政体制却在民主化改革进程中依然步履艰难。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信息的垄断者,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资源,我们各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目前政府提出的行政公开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务公开”层面,如政府上网工程是当成形象工程展示政府形象,很多时候公开的仅仅是老百姓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这与中国历史文化中“法藏官府,威严莫测”的传统显然是有关的。另外,县、乡(镇)两级领导的任用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负责体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让农民知道更多的行政资讯是自找麻烦。农民知道得越少,他们的“位子”就越稳固。因为他们的“位子”并不是以公众的信赖与忠诚为基础的。因此,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农民了解行政资讯的渠道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时常梗塞。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获取行政资讯上的困难,并不能反证其他社会阶层的公民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行政资讯,《保守秘密法》、《档案法》等法律的规定已成为我国公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法律障碍。迄今为止的不少立法在指导思想上仍是强调保守国家秘密。如对互联网络的规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限制上网浏览、限制网络信息的法规,但却没有信息公开法。各级政府对行政资讯公开基本上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能公开就公开,而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虽然现在报刊上经常在宣传各种“公开”制度,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但问之何谓“公开”则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静下来认真检视一下这种“公开”制度,实际是一种自我宣传或者是应付上级领导的要求罢了。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的“二公开一监督”的办事制度,似乎是一种公开、民主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实不然,因为它对违反者并不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公民对于违反者的投诉也无法律保障,况且,行政机关随时可以收回这一办事制度。从本质上讲,它仍旧是以维护行政权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开明的专制。这样的“公开”完全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中国行政资讯公开法的立法

或许是受专制流毒影响太久,我们在观念上总是无法接受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各种资讯公诸于众的做法,而对保守上述资讯的态度却总是积极有效的。只要读一读现行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就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法条中的“防民”思想。1987年1月27日公安部曾专门发文规定,不宜对收容审查进行公开报导。[1]这里不评判这样的文件是否涉嫌违反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关行政资讯公开从观念到制度严重背离的国家性质。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开始学习外国法治的一些好经验、好制度。如为了反腐败的需要,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虽然这两个规定对领导干部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讯仍处于国家控制下,公众无法知情,产生的约束力量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流于形式。

进入21世纪之后,行政资讯公开可谓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国第一个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规章——正式实施。作为行政法规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作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母法”的行政程序法立法,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多达103条的试拟稿。[1]这都预示着中国行政资讯立法时代的到来,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使行政资讯立法更显其迫切性。因此,价值层面上的问题现实已经作了很好的应答,不展开议论也不会妨碍人们对行政资讯公开立法必要性的认识。

然而,我们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实施准备好条件了吗?我以为还没有。因此我们不妨先做以下几件事:

1.将知情权列入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之一。迄今为止的宪法修正案没有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这显然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宪法应当对此及时作出回应。反腐败成为这几年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正是公民知情权要求的具体表征。将公民知情权列入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可以为行政资讯公开立法提供宪法上的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立法中并不重视,虽然我们的立法照例写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但细究起来很牵强。尽管这样的表述事后被学者解释得那么玄妙,但仍然让人无法寻找到宪法的踪影。这可能也是宪法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部门法只有扎根于宪法那丰腴的沃土,才能生长出繁枝密叶。

2.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关系是行政资讯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与保密有关的《保守国家秘密法》[2]和《档案法》[3]分别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立法指导思想而言,《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资讯,即使是《档案法》也是如此。如该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规定,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30年的,原则上也是不公开的。因此,如果要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先解决这两部法律中不利于行政资讯公开的规定。

3.政府治理社会的观念需作必要的转变。或许是悠久的专制传统,或许是计划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也一直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通过“治民”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一直是政府秘而不宣的施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欲“治民”必先“愚民”,只有愚民才能成为“顺民”。这样的认识在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中,如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这样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如果我们的政府运转仍然是依靠这样的地方党政干部,那么制定最先进的行政资讯公开法也无济于事。

行政资讯公开对于法治行政的形成确实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必要的立法是这一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而上述三件事能否做好,对能否成功地进行行政资讯立法确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35页。

[2]法国1978年制定了《行政和公众关系法》,日本1998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加拿大1982年制定了《资讯取得法》,澳大利亚1982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中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也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

[3]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基本效力》,《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袁曙宏、宋功德:《WTO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0页。

[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4]《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于上海),第76页。

[5]DianeLongley&RhodaJames,AdministrativeJustice,CavendishPublishingLimited,1999,P6.

[6]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王思斌序。

[7]麦迪逊1822年8月2日致W.T•巴里的信,转引自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560页。

[2]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美国是这种立法模式的典型。美国《情报自由法》在确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之后,明确规定了下列9种资讯属于不公开范围:(1)国防或外交政策;(2)行政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习惯;(3)国会在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文件;(4)商业和金融资讯;(5)行政机关内部或者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往来的备忘录或者书信函;(6)个人隐私;(7)为执法目的而收集,且公布会妨碍执法的资讯;(8)有关金融信息;(9)有关地质信息。

[4]如美国1946年行政程序法虽然也规定了“情报公开”,但同时该又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基于“正当理由”拒绝公开资讯。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公布1989年5月1日起施行)第2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八条第(七)项规定的“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是授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在确定资讯保密范围的自由裁量权。为了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这一条文表述应改为“其他法律规定的保密资讯”。

[2]施文森编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判决选译》(第三辑),台湾司法院编印2002年,第51页。

[3]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和商业秘密。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88页。

[2]参见美国联邦《情报自由法》第1条第1项规定。

[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8条。

[4]《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1条。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3页。

[6]/gb/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userobject26ai129.html

[7]《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3年1月1日实施)第15条规定了以下6种公开办法:(1)设立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2)定期公开发行政府信息专刊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政府信息;(3)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4)定期召开政府新闻会;(5)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6)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形式。

[8]日本《资讯公开法》第16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9]参见《挪威行政公开法》第9条。

[1][法]:《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

[1]《公安部关于不宜公开报道收容审查的通知》([87]公[法规]字5号)

[1]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在2002年9月提出了共计103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搞)。

资讯公开范文篇3

(一)行政资讯公开界说

行政资讯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记录”,它包括笔录、书信、书籍、图片、刻印、照片、微缩影片、录音带、可以机器读出的记录与其他非具有固定形式或特征的文件资料及记录影印或复制的各种信息。行政资讯公开是行政主体根据职权或者行政相对人请求,将行政资讯向行政相对人或者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专制政府的习惯于秘密行政的各种制度显然排斥了公民对国家事务有知的权利,相应地,行政资讯公开也就无从谈起。凡是民主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承认公民有要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从历史上看,瑞典于1766年通过《新闻自由法》(FreedomofPressAct)承认公民有请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美国在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也作出相应的规定。但因该法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提供行政资讯,所以它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强烈指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66年制定了“资讯自由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简称FOIA)。即便如此,“美国在行政公开方面的立法比其它西方国家早,而且更为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西方国家起了示范作用。”[1]至今,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有关行政资讯公开的立法。[2]

行政资讯公开之所以成为20世纪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成为法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至少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公民知情权获得了宪法确认。20世纪50年代之前,公民知情权在宪法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被排除在基本权利之外。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号决议宣布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进一步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而当时的西德基本法则在第5条第1项以“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之表述,确立了知情权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且西德基本法第1条第3项的规定:“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承担义务。”之后,许多国家的宪法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确认了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二战之后,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效力即可以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在发达国家已少有例外,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群起效法。时至今日,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宪政惯例。”[3]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机关公开资讯成了法律上的义务,成为公民可以直接请求的权利。

2.WTO对各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冲击。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以克服贸易壁垒为目标,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为此,WTO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决等必须迅速加以公开,以确保各成员方之间贸易行为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透明度原则。“WTO透明度原则与行政法上的信息公开原则异曲同工。透明度原则虽然只是一项程序性要求,直接促成了各国外贸行政法共同朝着程序公开的方面发展,但透明度原则对于各国外贸行政法趋同的推动意义却不限于程序,还包括实体。因为无论外贸行政法的实体部分还是程序部分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这就使得各国既有的未公布的作为‘秘密武器’使用的大量内部规则失去正当性,并因不便于公布从而不再能够一如既往地影响国际贸易。”[1]

3.政府丑闻迭出引发民众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20世纪以来,在西方法治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涉及到政府腐败的各种丑闻不断曝光,从而引发了社会民众对行政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如日本1972年发生外务省关于冲绳返还密约公文电报的泄露事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国民“知的权利”的议论。同年田中首相的金库问题、1976年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行贿事件、1979年铁路集团等特殊法人公费不当支出问题等,是引发日本行政资讯公开法制定的社会原因。在美国,虽然其法制相对比较完善,但政治丑闻依然时有发生。因此,“美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政治观念,认为公开可以作为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2]

作为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行政资讯公开制度承载了这一重任。虽然行政资讯公开具体制度上的安排因域而异,但其所蕴含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公民宪法的基本权利。宪法虽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它是否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呢?这仍然是宪法学上有争议的问题。“直接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它可以如民法、刑法、行政法那样作为处理个案的依据,而不需要通过部门转换。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但是也存在着宪法丧失其最高法律效力的危险。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未设立宪法法院),那么,通过行政法将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体化应是一种较好的保障路径。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宪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的法律,是静态的法;行政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活动的法律,是动态的法。这个定义虽然有缺点,但基本上正确。”[3]这充分说明了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重要地位。就知情权与行政资讯公开法之间的关系而言,行政资讯公开表达了它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克罗姆林对此有如下恰如其分的认识:“情报自由法并不是达到政府公开和责任政府、传播情报和保护隐私的目的的唯一办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项有执行力的获得政府情报的权利。它使得公众根据法律可以接触到那些以前只能依从政府的自由裁量决定的情报。”[4]通观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以行政资讯公开法将公民宪法上的知情权加以细则化、程序化,是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国情的。

2.提升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并不必然取决于法律授予其权力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政府的社会形象与亲和力是具有决定性的。而这样的政府必须能公开其行政权力行使所依赖的资讯,让公民有参与其行政权行使过程的机会。行政资讯公开可以“用一个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术语来替代,即透明度,它是作为真正的行政公正的先决条件;没有它真正参与行政决定的作出过程,或者纠正基于公共利益而作出的专横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5]然而,“在传统社会,政策参与对公众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在中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千代古训。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参与充其量经过君臣的私访来实现,而这又是官方惧怕‘水可覆舟’之后果而采取的预应措施。”[6]历史也证明,传统社会中的政府虽然拥有可以支配个人一切的巨大权力,但其整合社会的能力却是很弱的。这一点麦迪逊早已看到:“如果一个全民政府没有全民信息,或者说缺乏获取这种信息的途径,那么它要么是一出闹剧的序幕,要么就是一出悲剧----也可能两者都是。”[7]因此,一个没有社会民众支持的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整合社会的,而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开放政府。1967年6月美国司法部就《情报自由法》发表的一份说明书中,司法部部长克拉克说“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民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受管理,我们怎么能够管理自己呢?”[1]

3.匹配行政程序立法。行政程序法系一国行政程序的基本法,其基本任务往往是确立有关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而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的立法加以进一步落实。结果是,一国的行政程序法总是由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匹配若干单行的行政程序法构成。如美国在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后,又分别制定了《资讯公开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1996)、《隐私权法》(PrivacyAct,1974)和《政府阳光法》(GovernmentintheSunshineAct,1976)。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也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资讯公开法》。我国的台湾地区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在2000年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行政资讯公开法是行政程序法所确立的行政公开原则和听证制度的具体化,是行政程序法典之下的一部重要的单行行政程序法。我国虽然没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典,但可以肯定我们也会步入这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与方式

(一)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中已制定的行政资讯公开法,对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基本上都遵循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之所以确立这一基本原则,是“因为行政资讯是由公民交纳的税金而形成,应当属于公共财产,因此应当开放给公民使用,不应当由政府机关封存、废弃或处置。”[2]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各国立法首先是以列举的方式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而将没有列入的行政资讯全部划入可以公开的范围。[3]其次在决定某一行政资讯是否可以公开时,将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的自由度尽可能收缩到最小程度,防止行政机关通过自由裁量权裁剪公民的知情权。[4]以下着重讨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

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范围的立法目的不应定位于提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效率,而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宪法上知情权的实现,尽可能减少秘密行政。虽然公共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在道义上也是不具有正当性的。因此,通过立法的技巧平衡行政资讯公开中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立法政策。“然而,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在这种平衡中,尽量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权利,限制官僚秘密活动的范围。”[5]

根据上述论及的确定行政资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不公开的立法目的,我以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1.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6]国家秘密之所以纳入不公开的范围,是因为这类资讯公开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产生无法预测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国家法律、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各国的行政资讯公开立法中,都首先将国家秘密排除在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之外。国家秘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事务中的保密资讯;(2)国防、外交事务中的保密资讯;(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保密资讯;(4)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保密资讯;(5)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密资讯。(6)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资讯。[1]但这里的“法律”应当限于代议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个人隐私。现代行政机关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其行政权日益扩大。它在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了个人的私生活领域,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成为行政机关行政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脑广泛运用于记载、传播个人隐私方面行政资讯,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Whalenv.Roe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Stevens就隐私权的保护发表了如下判词:“本院不是不知道电脑资料库或其他政府档案中大量累积的个人资料对隐私权的潜在威胁。征收税负、发放社会福利津贴、督导公共健康、指挥军队、以及执行刑法全部需要有秩序地保存大量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多半涉及隐私且于揭露时很可能造成当事人的困窘或伤害。为公共目的而收集或使用这些资料的权利通常伴随着不可非法揭露资讯的法规上的义务。”[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在个人权利谱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诸如个人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社会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

在行政法上,当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之一时,根据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其行使职权的依据。但是,行政机关主动或者经请求对第三人公开了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虽然满足了行政公开的要求,但个人隐私权已受到侵害。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某人权利的需要,显然不具有法律正当性。任何权利主体都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个人隐私谋取利益。因此,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公开必须受到限制。当然,行政法上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并不是绝对不能公开。我们知道,隐私权是保护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不为他人了解,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而知情权则在于保障公民知的权利,因此这种权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解决此冲突的方法是,“在行政机关认定个人的隐私权存在以后,就应当平衡个人隐私的利益与公开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孰轻孰重,并不是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权时候,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3]

3.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4]商业秘密具有经济利益性,私人严守商业秘密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但是,行政机关在对市场进行管制时,依职权可以获取私人拥有的商业秘密。同时,私人请求行政机关提供服务时通过登记报表也会将有关商业秘密报告给行政机关,因此商业秘密成了行政资讯的一部分。

私人固守商业秘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只有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有效率的。作为行政资讯的商业秘密如果被公开,那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将不复存在,通过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谋取利益的行为必将使市场丧失信用,危及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因此,当公民请求行政机关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行政资讯时,“行政机关必须证明,如果公开私人提供的某项商业或金融信息,会导致提供信息的人在商业竞争中处于重大的不利地位,竞争的对手由于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文件中,知道他本不知道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私人向行政机关提供的信息已为社会一般人所知悉,或者已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行政机关公开这项信息对提供信息的人没有损害时,则行政机关在有人要求得到这项信息时,不能拒绝公开。”[1]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方式

1.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依职权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人的请求下,主动将其所拥有的行政资讯根据法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根据行政资讯的内容不同,依职权公开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必须将行政资讯公布于某一法定的、连续公开出版的刊物上,以便让公众便利地了解、知悉。如美国《情报自由法》规定诸如机关组织、职能、工作方法以及实体规则、政策和影响公众权利的法律解释等,必须公布在联邦登记上。[2]我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3]国务院部门制定的部门规定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有关报纸”[4]这一类行政资讯对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公布这些文件的目的是让公众知道怎样对行政机关提出意见和请求,行政决定由谁作出,在什么地方作出,根据什么程序作出,以及行政机关一般性的政策和法规等最基本的问题。”[5]第二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资讯以其他方式公布于社会。如公众需要了解这方面的行政资讯即可便捷取得。这类行政资讯对于公众的重要性不如前者(如典型案件处理的理由与结论),且数量巨大,用第一种方式公开将给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不少国家采用将行政资讯放置公共场所供公众查阅、复制。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政府公报放置指定的邮政局、书店和书报亭。[6]20世纪后期英特网的发展与普及,政府已开始通过网站公开行政资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7]

WTO规则中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正式实施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和行政裁决。作为一个法律制度,透明度的主要功能是规定成员方政府的公布和通知义务,使各成员方贸易管理制度具有透明度。因此,WTO规则对国内法上的行政资讯公开制度的完善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2.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依申请公开是指因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指定的行政资讯,供行政相对人复印、摘抄、查阅。凡是依职权公开的,且属于法定可以公开的行政资讯,都是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如下依申请公开的三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1)因这类行政资讯数量巨大,变动频繁,行政相对人在请求公开的申请中应当合理地说明需要的文件,使行政机关尽快知道该文件所在地方,并及时提供给申请人。(2)行政机关可以收取必要的费用。如美国在依请求公开行政资讯中,依法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服务费。但如果申请人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请求公开行政资讯的,可以提出减免费用的申请。[8](3)行政机关拒绝行政相对人公开行政资讯的申请,申请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如美国。不过,也有国家如挪威行政公开法规定,此类行政争议是通过行政申诉解决。[9]与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相比,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构成了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行政资讯公开的相关问题

(一)两则“奇闻”引发的问题

之一:据《南方周未》2000年10月12日报道,中共江西省委农工委机关杂志《农村发展论丛》杂志社,以2000年增刊的形式,出版了书名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手册》。不到半个月,卖了近12000册,遍布江西省11个地区,购书者几乎全都是农民。8月11日,杂志社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停止销售,并收回已售的书。有关部门依据购书农民的登记地址,分头下乡,“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手册》;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也接到指令,要求“挨家挨户”收回《手册》,不可遗留。他们的口号是“书卖到哪里,(不良)影响消除到哪里。”到8月底,有11000余册《减轻农民负担手册》在农村走了一圈后又被送回南昌,存在仓库等待销毁。

之二:据《重庆晚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巫溪县通城区通城乡清池村农科社农民马绊银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后,认为当地政府的某些收费显然与“决定”内容背道而驰。于是,马绊银和胡绍银(通城区通城乡天池村剑楼社农民)将报纸拿到巫溪县城去把字号打大,复印8份拿回来分给大家,每人分摊费用6.8元。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看到这份复制件后,称“这文件是假的,是黑传单。”几天后,马绊银被“请”进派出所。之后巫溪县文化局发出2000年001号《文化行政处罚决定书》,称“马绊银、胡绍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复制、销售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决定对其处以1500元罚款,并没收其所有非法出版物。”

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突发的这两起涉及行政资讯公开的案件,至少透露出如下几个信息:

1.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不能平等地获取行政资讯。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一直是弱势群体,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依然如此。虽然在法律上农民、工人、干部、军人、商人等具有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与其他身份的公民同享法定的自由和权利。虽然近几年一些政策的出台改善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依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上述两则“奇闻”中,农民只是想了解国家公开的关于他们税费负担的一些法规政策,却付出了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沉重代价。对如此无法无天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没有任何自卫的力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这个占了国家人口三分之二的弱势群体那么无助?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抨击旧制度如何欺压百姓时说道“旧制度的这个政府,如同我说过的那样,在那些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面前是那样温良恭俭让,当它对下层阶级尤其是对农民下手时,却常常是冷酷无情,并且总是猝不及防。”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却早异化为人民的对立面了。[1]

2.专制治理的人治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农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权利。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机关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官而不是治民?从叫喊遍了神州大地的“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林”等口号声中,我们是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既然农民成为被治的对象,成为行政权任意支配的客体,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了解行政资讯呢?况且,农民了解更多的行政资讯,就可能不再听话了,变成难管的“刁民”。于是对农民封锁行政资讯是防止“刁民”向政府发难的最好途径。这就不难理解有的地方政府竟然动用专政工具对付农民的正当要求的行动了。

3.现行行政体制上的弊端给农民获取行政资讯设置重重障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但现有的行政体制却在民主化改革进程中依然步履艰难。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信息的垄断者,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资源,我们各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目前政府提出的行政公开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务公开”层面,如政府上网工程是当成形象工程展示政府形象,很多时候公开的仅仅是老百姓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这与中国历史文化中“法藏官府,威严莫测”的传统显然是有关的。另外,县、乡(镇)两级领导的任用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负责体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让农民知道更多的行政资讯是自找麻烦。农民知道得越少,他们的“位子”就越稳固。因为他们的“位子”并不是以公众的信赖与忠诚为基础的。因此,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农民了解行政资讯的渠道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时常梗塞。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获取行政资讯上的困难,并不能反证其他社会阶层的公民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行政资讯,《保守秘密法》、《档案法》等法律的规定已成为我国公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法律障碍。迄今为止的不少立法在指导思想上仍是强调保守国家秘密。如对互联网络的规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限制上网浏览、限制网络信息的法规,但却没有信息公开法。各级政府对行政资讯公开基本上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能公开就公开,而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虽然现在报刊上经常在宣传各种“公开”制度,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但问之何谓“公开”则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静下来认真检视一下这种“公开”制度,实际是一种自我宣传或者是应付上级领导的要求罢了。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的“二公开一监督”的办事制度,似乎是一种公开、民主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实不然,因为它对违反者并不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公民对于违反者的投诉也无法律保障,况且,行政机关随时可以收回这一办事制度。从本质上讲,它仍旧是以维护行政权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开明的专制。这样的“公开”完全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中国行政资讯公开法的立法

或许是受专制流毒影响太久,我们在观念上总是无法接受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各种资讯公诸于众的做法,而对保守上述资讯的态度却总是积极有效的。只要读一读现行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就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法条中的“防民”思想。1987年1月27日公安部曾专门发文规定,不宜对收容审查进行公开报导。[1]这里不评判这样的文件是否涉嫌违反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关行政资讯公开从观念到制度严重背离的国家性质。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开始学习外国法治的一些好经验、好制度。如为了反腐败的需要,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虽然这两个规定对领导干部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讯仍处于国家控制下,公众无法知情,产生的约束力量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流于形式。

进入21世纪之后,行政资讯公开可谓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国第一个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规章——正式实施。作为行政法规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作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母法”的行政程序法立法,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多达103条的试拟稿。[1]这都预示着中国行政资讯立法时代的到来,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使行政资讯立法更显其迫切性。因此,价值层面上的问题现实已经作了很好的应答,不展开议论也不会妨碍人们对行政资讯公开立法必要性的认识。

然而,我们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实施准备好条件了吗?我以为还没有。因此我们不妨先做以下几件事:

1.将知情权列入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之一。迄今为止的宪法修正案没有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这显然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宪法应当对此及时作出回应。反腐败成为这几年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正是公民知情权要求的具体表征。将公民知情权列入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可以为行政资讯公开立法提供宪法上的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立法中并不重视,虽然我们的立法照例写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但细究起来很牵强。尽管这样的表述事后被学者解释得那么玄妙,但仍然让人无法寻找到宪法的踪影。这可能也是宪法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部门法只有扎根于宪法那丰腴的沃土,才能生长出繁枝密叶。

2.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关系是行政资讯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与保密有关的《保守国家秘密法》[2]和《档案法》[3]分别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立法指导思想而言,《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资讯,即使是《档案法》也是如此。如该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规定,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30年的,原则上也是不公开的。因此,如果要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先解决这两部法律中不利于行政资讯公开的规定。

3.政府治理社会的观念需作必要的转变。或许是悠久的专制传统,或许是计划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也一直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通过“治民”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一直是政府秘而不宣的施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欲“治民”必先“愚民”,只有愚民才能成为“顺民”。这样的认识在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中,如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这样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如果我们的政府运转仍然是依靠这样的地方党政干部,那么制定最先进的行政资讯公开法也无济于事。

行政资讯公开对于法治行政的形成确实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必要的立法是这一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而上述三件事能否做好,对能否成功地进行行政资讯立法确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35页。

[2]法国1978年制定了《行政和公众关系法》,日本1998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加拿大1982年制定了《资讯取得法》,澳大利亚1982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中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也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

[3]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基本效力》,《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袁曙宏、宋功德:《WTO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0页。

[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4]《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于上海),第76页。

[5]DianeLongley&RhodaJames,AdministrativeJustice,CavendishPublishingLimited,1999,P6.

[6]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王思斌序。

[7]麦迪逊1822年8月2日致W.T•巴里的信,转引自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560页。

[2]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美国是这种立法模式的典型。美国《情报自由法》在确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之后,明确规定了下列9种资讯属于不公开范围:(1)国防或外交政策;(2)行政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习惯;(3)国会在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文件;(4)商业和金融资讯;(5)行政机关内部或者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往来的备忘录或者书信函;(6)个人隐私;(7)为执法目的而收集,且公布会妨碍执法的资讯;(8)有关金融信息;(9)有关地质信息。

[4]如美国1946年行政程序法虽然也规定了“情报公开”,但同时该又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基于“正当理由”拒绝公开资讯。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公布1989年5月1日起施行)第2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八条第(七)项规定的“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是授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在确定资讯保密范围的自由裁量权。为了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这一条文表述应改为“其他法律规定的保密资讯”。

[2]施文森编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判决选译》(第三辑),台湾司法院编印2002年,第51页。

[3]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和商业秘密。

资讯公开范文篇4

(一)行政资讯公开界说

行政资讯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记录”,它包括笔录、书信、书籍、图片、刻印、照片、微缩影片、录音带、可以机器读出的记录与其他非具有固定形式或特征的文件资料及记录影印或复制的各种信息。行政资讯公开是行政主体根据职权或者行政相对人请求,将行政资讯向行政相对人或者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专制政府的习惯于秘密行政的各种制度显然排斥了公民对国家事务有知的权利,相应地,行政资讯公开也就无从谈起。凡是民主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承认公民有要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从历史上看,瑞典于1766年通过《新闻自由法》(FreedomofPressAct)承认公民有请求政府公开资讯的权利。美国在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也作出相应的规定。但因该法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提供行政资讯,所以它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强烈指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66年制定了“资讯自由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简称FOIA)。即便如此,“美国在行政公开方面的立法比其它西方国家早,而且更为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西方国家起了示范作用。”[1]至今,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有关行政资讯公开的立法。[2]

行政资讯公开之所以成为20世纪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成为法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至少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公民知情权获得了宪法确认。20世纪50年代之前,公民知情权在宪法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被排除在基本权利之外。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号决议宣布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进一步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而当时的西德基本法则在第5条第1项以“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之表述,确立了知情权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且西德基本法第1条第3项的规定:“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承担义务。”之后,许多国家的宪法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确认了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二战之后,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效力即可以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在发达国家已少有例外,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群起效法。时至今日,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宪政惯例。”[3]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机关公开资讯成了法律上的义务,成为公民可以直接请求的权利。

2.WTO对各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冲击。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以克服贸易壁垒为目标,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为此,WTO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决等必须迅速加以公开,以确保各成员方之间贸易行为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透明度原则。“WTO透明度原则与行政法上的信息公开原则异曲同工。透明度原则虽然只是一项程序性要求,直接促成了各国外贸行政法共同朝着程序公开的方面发展,但透明度原则对于各国外贸行政法趋同的推动意义却不限于程序,还包括实体。因为无论外贸行政法的实体部分还是程序部分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这就使得各国既有的未公布的作为‘秘密武器’使用的大量内部规则失去正当性,并因不便于公布从而不再能够一如既往地影响国际贸易。”[1]

3.政府丑闻迭出引发民众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20世纪以来,在西方法治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涉及到政府腐败的各种丑闻不断曝光,从而引发了社会民众对行政资讯公开的强烈要求。如日本1972年发生外务省关于冲绳返还密约公文电报的泄露事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国民“知的权利”的议论。同年田中首相的金库问题、1976年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行贿事件、1979年铁路集团等特殊法人公费不当支出问题等,是引发日本行政资讯公开法制定的社会原因。在美国,虽然其法制相对比较完善,但政治丑闻依然时有发生。因此,“美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政治观念,认为公开可以作为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2]

作为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行政资讯公开制度承载了这一重任。虽然行政资讯公开具体制度上的安排因域而异,但其所蕴含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公民宪法的基本权利。宪法虽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它是否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呢?这仍然是宪法学上有争议的问题。“直接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它可以如民法、刑法、行政法那样作为处理个案的依据,而不需要通过部门转换。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但是也存在着宪法丧失其最高法律效力的危险。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未设立宪法法院),那么,通过行政法将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体化应是一种较好的保障路径。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宪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的法律,是静态的法;行政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的活动的法律,是动态的法。这个定义虽然有缺点,但基本上正确。”[3]这充分说明了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重要地位。就知情权与行政资讯公开法之间的关系而言,行政资讯公开表达了它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克罗姆林对此有如下恰如其分的认识:“情报自由法并不是达到政府公开和责任政府、传播情报和保护隐私的目的的唯一办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项有执行力的获得政府情报的权利。它使得公众根据法律可以接触到那些以前只能依从政府的自由裁量决定的情报。”[4]通观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以行政资讯公开法将公民宪法上的知情权加以细则化、程序化,是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国情的。

2.提升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并不必然取决于法律授予其权力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政府的社会形象与亲和力是具有决定性的。而这样的政府必须能公开其行政权力行使所依赖的资讯,让公民有参与其行政权行使过程的机会。行政资讯公开可以“用一个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术语来替代,即透明度,它是作为真正的行政公正的先决条件;没有它真正参与行政决定的作出过程,或者纠正基于公共利益而作出的专横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5]然而,“在传统社会,政策参与对公众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在中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千代古训。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参与充其量经过君臣的私访来实现,而这又是官方惧怕‘水可覆舟’之后果而采取的预应措施。”[6]历史也证明,传统社会中的政府虽然拥有可以支配个人一切的巨大权力,但其整合社会的能力却是很弱的。这一点麦迪逊早已看到:“如果一个全民政府没有全民信息,或者说缺乏获取这种信息的途径,那么它要么是一出闹剧的序幕,要么就是一出悲剧----也可能两者都是。”[7]因此,一个没有社会民众支持的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整合社会的,而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开放政府。1967年6月美国司法部就《情报自由法》发表的一份说明书中,司法部部长克拉克说“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民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受管理,我们怎么能够管理自己呢?”[1]

3.匹配行政程序立法。行政程序法系一国行政程序的基本法,其基本任务往往是确立有关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而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的立法加以进一步落实。结果是,一国的行政程序法总是由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匹配若干单行的行政程序法构成。如美国在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后,又分别制定了《资讯公开法》(FreedomofInformationAct,1996)、《隐私权法》(PrivacyAct,1974)和《政府阳光法》(GovernmentintheSunshineAct,1976)。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也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资讯公开法》。我国的台湾地区在1998年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之后,在2000年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行政资讯公开法是行政程序法所确立的行政公开原则和听证制度的具体化,是行政程序法典之下的一部重要的单行行政程序法。我国虽然没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典,但可以肯定我们也会步入这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与方式

(一)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中已制定的行政资讯公开法,对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基本上都遵循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之所以确立这一基本原则,是“因为行政资讯是由公民交纳的税金而形成,应当属于公共财产,因此应当开放给公民使用,不应当由政府机关封存、废弃或处置。”[2]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各国立法首先是以列举的方式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而将没有列入的行政资讯全部划入可以公开的范围。[3]其次在决定某一行政资讯是否可以公开时,将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的自由度尽可能收缩到最小程度,防止行政机关通过自由裁量权裁剪公民的知情权。[4]以下着重讨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

确定行政资讯不公开范围的立法目的不应定位于提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效率,而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宪法上知情权的实现,尽可能减少秘密行政。虽然公共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在道义上也是不具有正当性的。因此,通过立法的技巧平衡行政资讯公开中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立法政策。“然而,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在这种平衡中,尽量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权利,限制官僚秘密活动的范围。”[5]

根据上述论及的确定行政资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不公开的立法目的,我以为行政资讯不公开的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1.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6]国家秘密之所以纳入不公开的范围,是因为这类资讯公开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产生无法预测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国家法律、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各国的行政资讯公开立法中,都首先将国家秘密排除在行政资讯公开的范围之外。国家秘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事务中的保密资讯;(2)国防、外交事务中的保密资讯;(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保密资讯;(4)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保密资讯;(5)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密资讯。(6)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资讯。[1]但这里的“法律”应当限于代议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个人隐私。现代行政机关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其行政权日益扩大。它在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了个人的私生活领域,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成为行政机关行政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脑广泛运用于记载、传播个人隐私方面行政资讯,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Whalenv.Roe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Stevens就隐私权的保护发表了如下判词:“本院不是不知道电脑资料库或其他政府档案中大量累积的个人资料对隐私权的潜在威胁。征收税负、发放社会福利津贴、督导公共健康、指挥军队、以及执行刑法全部需要有秩序地保存大量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多半涉及隐私且于揭露时很可能造成当事人的困窘或伤害。为公共目的而收集或使用这些资料的权利通常伴随着不可非法揭露资讯的法规上的义务。”[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在个人权利谱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诸如个人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社会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

在行政法上,当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之一时,根据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其行使职权的依据。但是,行政机关主动或者经请求对第三人公开了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虽然满足了行政公开的要求,但个人隐私权已受到侵害。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某人权利的需要,显然不具有法律正当性。任何权利主体都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个人隐私谋取利益。因此,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公开必须受到限制。当然,行政法上有关个人隐私的行政资讯并不是绝对不能公开。我们知道,隐私权是保护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不为他人了解,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而知情权则在于保障公民知的权利,因此这种权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解决此冲突的方法是,“在行政机关认定个人的隐私权存在以后,就应当平衡个人隐私的利益与公开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孰轻孰重,并不是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权时候,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3]

3.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4]商业秘密具有经济利益性,私人严守商业秘密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但是,行政机关在对市场进行管制时,依职权可以获取私人拥有的商业秘密。同时,私人请求行政机关提供服务时通过登记报表也会将有关商业秘密报告给行政机关,因此商业秘密成了行政资讯的一部分。

私人固守商业秘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只有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有效率的。作为行政资讯的商业秘密如果被公开,那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将不复存在,通过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谋取利益的行为必将使市场丧失信用,危及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因此,当公民请求行政机关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行政资讯时,“行政机关必须证明,如果公开私人提供的某项商业或金融信息,会导致提供信息的人在商业竞争中处于重大的不利地位,竞争的对手由于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文件中,知道他本不知道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私人向行政机关提供的信息已为社会一般人所知悉,或者已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行政机关公开这项信息对提供信息的人没有损害时,则行政机关在有人要求得到这项信息时,不能拒绝公开。”[1]

(二)行政资讯公开的方式

1.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依职权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人的请求下,主动将其所拥有的行政资讯根据法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根据行政资讯的内容不同,依职权公开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必须将行政资讯公布于某一法定的、连续公开出版的刊物上,以便让公众便利地了解、知悉。如美国《情报自由法》规定诸如机关组织、职能、工作方法以及实体规则、政策和影响公众权利的法律解释等,必须公布在联邦登记上。[2]我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3]国务院部门制定的部门规定其法定公布的刊物是“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有关报纸”[4]这一类行政资讯对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如王名扬教授所说:“公布这些文件的目的是让公众知道怎样对行政机关提出意见和请求,行政决定由谁作出,在什么地方作出,根据什么程序作出,以及行政机关一般性的政策和法规等最基本的问题。”[5]第二种方式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资讯以其他方式公布于社会。如公众需要了解这方面的行政资讯即可便捷取得。这类行政资讯对于公众的重要性不如前者(如典型案件处理的理由与结论),且数量巨大,用第一种方式公开将给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不少国家采用将行政资讯放置公共场所供公众查阅、复制。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政府公报放置指定的邮政局、书店和书报亭。[6]20世纪后期英特网的发展与普及,政府已开始通过网站公开行政资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7]

WTO规则中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正式实施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和行政裁决。作为一个法律制度,透明度的主要功能是规定成员方政府的公布和通知义务,使各成员方贸易管理制度具有透明度。因此,WTO规则对国内法上的行政资讯公开制度的完善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2.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依申请公开是指因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指定的行政资讯,供行政相对人复印、摘抄、查阅。凡是依职权公开的,且属于法定可以公开的行政资讯,都是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如下依申请公开的三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1)因这类行政资讯数量巨大,变动频繁,行政相对人在请求公开的申请中应当合理地说明需要的文件,使行政机关尽快知道该文件所在地方,并及时提供给申请人。(2)行政机关可以收取必要的费用。如美国在依请求公开行政资讯中,依法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服务费。但如果申请人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请求公开行政资讯的,可以提出减免费用的申请。[8](3)行政机关拒绝行政相对人公开行政资讯的申请,申请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如美国。不过,也有国家如挪威行政公开法规定,此类行政争议是通过行政申诉解决。[9]与依职权公开行政资讯相比,依申请公开的行政资讯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构成了依申请公开行政资讯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行政资讯公开的相关问题

(一)两则“奇闻”引发的问题

之一:据《南方周未》2000年10月12日报道,中共江西省委农工委机关杂志《农村发展论丛》杂志社,以2000年增刊的形式,出版了书名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手册》。不到半个月,卖了近12000册,遍布江西省11个地区,购书者几乎全都是农民。8月11日,杂志社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停止销售,并收回已售的书。有关部门依据购书农民的登记地址,分头下乡,“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手册》;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也接到指令,要求“挨家挨户”收回《手册》,不可遗留。他们的口号是“书卖到哪里,(不良)影响消除到哪里。”到8月底,有11000余册《减轻农民负担手册》在农村走了一圈后又被送回南昌,存在仓库等待销毁之二:据《重庆晚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巫溪县通城区通城乡清池村农科社农民马绊银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后,认为当地政府的某些收费显然与“决定”内容背道而驰。于是,马绊银和胡绍银(通城区通城乡天池村剑楼社农民)将报纸拿到巫溪县城去把字号打大,复印8份拿回来分给大家,每人分摊费用6.8元。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看到这份复制件后,称“这文件是假的,是黑传单。”几天后,马绊银被“请”进派出所。之后巫溪县文化局发出2000年001号《文化行政处罚决定书》,称“马绊银、胡绍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复制、销售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决定对其处以1500元罚款,并没收其所有非法出版物。”

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突发的这两起涉及行政资讯公开的案件,至少透露出如下几个信息:

1.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不能平等地获取行政资讯。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一直是弱势群体,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依然如此。虽然在法律上农民、工人、干部、军人、商人等具有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与其他身份的公民同享法定的自由和权利。虽然近几年一些政策的出台改善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依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上述两则“奇闻”中,农民只是想了解国家公开的关于他们税费负担的一些法规政策,却付出了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沉重代价。对如此无法无天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没有任何自卫的力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这个占了国家人口三分之二的弱势群体那么无助?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抨击旧制度如何欺压百姓时说道“旧制度的这个政府,如同我说过的那样,在那些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面前是那样温良恭俭让,当它对下层阶级尤其是对农民下手时,却常常是冷酷无情,并且总是猝不及防。”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却早异化为人民的对立面了。[1]

2.专制治理的人治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农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权利。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机关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官而不是治民?从叫喊遍了神州大地的“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林”等口号声中,我们是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既然农民成为被治的对象,成为行政权任意支配的客体,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了解行政资讯呢?况且,农民了解更多的行政资讯,就可能不再听话了,变成难管的“刁民”。于是对农民封锁行政资讯是防止“刁民”向政府发难的最好途径。这就不难理解有的地方政府竟然动用专政工具对付农民的正当要求的行动了。

3.现行行政体制上的弊端给农民获取行政资讯设置重重障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但现有的行政体制却在民主化改革进程中依然步履艰难。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信息的垄断者,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资源,我们各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目前政府提出的行政公开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务公开”层面,如政府上网工程是当成形象工程展示政府形象,很多时候公开的仅仅是老百姓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这与中国历史文化中“法藏官府,威严莫测”的传统显然是有关的。另外,县、乡(镇)两级领导的任用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负责体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让农民知道更多的行政资讯是自找麻烦。农民知道得越少,他们的“位子”就越稳固。因为他们的“位子”并不是以公众的信赖与忠诚为基础的。因此,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农民了解行政资讯的渠道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时常梗塞。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获取行政资讯上的困难,并不能反证其他社会阶层的公民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行政资讯,《保守秘密法》、《档案法》等法律的规定已成为我国公民获取行政资讯的法律障碍。迄今为止的不少立法在指导思想上仍是强调保守国家秘密。如对互联网络的规制,我们制定了一些限制上网浏览、限制网络信息的法规,但却没有信息公开法。各级政府对行政资讯公开基本上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能公开就公开,而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虽然现在报刊上经常在宣传各种“公开”制度,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但问之何谓“公开”则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静下来认真检视一下这种“公开”制度,实际是一种自我宣传或者是应付上级领导的要求罢了。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的“二公开一监督”的办事制度,似乎是一种公开、民主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实不然,因为它对违反者并不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公民对于违反者的投诉也无法律保障,况且,行政机关随时可以收回这一办事制度。从本质上讲,它仍旧是以维护行政权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开明的专制。这样的“公开”完全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中国行政资讯公开法的立法

或许是受专制流毒影响太久,我们在观念上总是无法接受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各种资讯公诸于众的做法,而对保守上述资讯的态度却总是积极有效的。只要读一读现行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就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法条中的“防民”思想。1987年1月27日公安部曾专门发文规定,不宜对收容审查进行公开报导。[1]这里不评判这样的文件是否涉嫌违反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关行政资讯公开从观念到制度严重背离的国家性质。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开始学习外国法治的一些好经验、好制度。如为了反腐败的需要,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规定》。虽然这两个规定对领导干部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讯仍处于国家控制下,公众无法知情,产生的约束力量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流于形式。

进入21世纪之后,行政资讯公开可谓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国第一个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规章——正式实施。作为行政法规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作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母法”的行政程序法立法,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多达103条的试拟稿。[1]这都预示着中国行政资讯立法时代的到来,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使行政资讯立法更显其迫切性。因此,价值层面上的问题现实已经作了很好的应答,不展开议论也不会妨碍人们对行政资讯公开立法必要性的认识。

然而,我们为行政资讯公开法的实施准备好条件了吗?我以为还没有。因此我们不妨先做以下几件事:

1.将知情权列入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之一。迄今为止的宪法修正案没有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这显然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宪法应当对此及时作出回应。反腐败成为这几年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正是公民知情权要求的具体表征。将公民知情权列入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可以为行政资讯公开立法提供宪法上的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立法中并不重视,虽然我们的立法照例写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但细究起来很牵强。尽管这样的表述事后被学者解释得那么玄妙,但仍然让人无法寻找到宪法的踪影。这可能也是宪法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部门法只有扎根于宪法那丰腴的沃土,才能生长出繁枝密叶。

2.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档案法》。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关系是行政资讯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与保密有关的《保守国家秘密法》[2]和《档案法》[3]分别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立法指导思想而言,《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为了保密而不是公开资讯,即使是《档案法》也是如此。如该法第1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规定,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30年的,原则上也是不公开的。因此,如果要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必须先解决这两部法律中不利于行政资讯公开的规定。

3.政府治理社会的观念需作必要的转变。或许是悠久的专制传统,或许是计划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也一直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通过“治民”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一直是政府秘而不宣的施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欲“治民”必先“愚民”,只有愚民才能成为“顺民”。这样的认识在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中,如巫溪县通城区政法书记乔宁这样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如果我们的政府运转仍然是依靠这样的地方党政干部,那么制定最先进的行政资讯公开法也无济于事。

行政资讯公开对于法治行政的形成确实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必要的立法是这一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而上述三件事能否做好,对能否成功地进行行政资讯立法确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35页。

[2]法国1978年制定了《行政和公众关系法》,日本1998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加拿大1982年制定了《资讯取得法》,澳大利亚1982年制定了《资讯公开法》,中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也公布了《行政资讯公开办法》。

[3]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基本效力》,《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袁曙宏、宋功德:《WTO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0页。

[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4]《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于上海),第76页。

[5]DianeLongley&RhodaJames,AdministrativeJustice,CavendishPublishingLimited,1999,P6.

[6]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王思斌序。

[7]麦迪逊1822年8月2日致W.T•巴里的信,转引自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560页。

[2]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美国是这种立法模式的典型。美国《情报自由法》在确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之后,明确规定了下列9种资讯属于不公开范围:(1)国防或外交政策;(2)行政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习惯;(3)国会在其他法律中规定应当保密的文件;(4)商业和金融资讯;(5)行政机关内部或者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往来的备忘录或者书信函;(6)个人隐私;(7)为执法目的而收集,且公布会妨碍执法的资讯;(8)有关金融信息;(9)有关地质信息。

[4]如美国1946年行政程序法虽然也规定了“情报公开”,但同时该又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基于“正当理由”拒绝公开资讯。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公布1989年5月1日起施行)第2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八条第(七)项规定的“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是授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在确定资讯保密范围的自由裁量权。为了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这一条文表述应改为“其他法律规定的保密资讯”。

[2]施文森编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判决选译》(第三辑),台湾司法院编印2002年,第51页。

[3]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和商业秘密。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88页。

[2]参见美国联邦《情报自由法》第1条第1项规定。

[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8条。

[4]《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1条。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63页。

[6]/gb/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userobject26ai129.html

[7]《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3年1月1日实施)第15条规定了以下6种公开办法:(1)设立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2)定期公开发行政府信息专刊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政府信息;(3)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4)定期召开政府新闻会;(5)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6)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形式。

[8]日本《资讯公开法》第16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9]参见《挪威行政公开法》第9条。

[1][法]:《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

[1]《公安部关于不宜公开报道收容审查的通知》([87]公[法规]字5号)

[1]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在2002年9月提出了共计103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搞)。

资讯公开范文篇5

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演讲。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咨询情况、复议、诉讼和申诉、费用的情况,本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方法》要求。以及年工作重点,并附相关的说明和指标统计表。

一、概述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举措,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一项重要内容。年,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和实施全区《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以街镇政务公开为重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入推进行政管理模块化,切实增强政务公开工作实效,努力促进依法行政、阳光施政。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同比增长82.6%全文电子化100%其中区政府主动公开6443条,本年度全区行政机关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2202条。区属各局委办及街道、镇主动公开15759条。

1﹒区政府门户网站

区政府门户网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公开区政府政府信息6443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开发区”或“市”门户网“政务公开专栏”查阅区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年。其中,公文规章类信息50条,人事信息259条,招标类信息140条,工程建设类信息2300条,规划统计类信息17条,物价信息32条,应急要闻260条,动态类新闻2983条,政务公告401条。

2.新闻媒体

同比增长30%主要涉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经济发展方面、中新知识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春戏禾雀夏啖荔枝秋品甜橙冬赏秋雪》等生态文化资源方面的信息;区电视中心制作节目超越1600多条、专题近50个、公益广告100多条;守业导报》全年发行133期,年.区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刊(播)发新闻报道4700多条次。每期近3万份,成为区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了解区情的重要渠道;e学习”平台每个工作日及时编发区内重要消息,全年254期,新闻信息约2750条,发送范围近4000人。

3.区政务服务中心

同比增长89%受理事项286243件,全年中心共接待280787人次。同比增长192%按许诺期限办结率为100%服务评价满意率100%

4.区长专线

日均受理48宗,全年受理各类投诉、咨询17542宗。内容涉及企业经营、投资守业、拆迁弥补、违法建设、计生社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体育设施、医患纠纷等,投诉的焦点问题涉及股份分红、农村房屋报建、土地承包、人事等。其中,咨询及建议13826宗,投诉案件3716宗,同比下降15%办结率100%对已办结的投诉案件进行了回访,满意或基本满意3550宗,满意率95.5%

5.区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

配备电和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开设区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区级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查阅服务。年共整理上架191件已公开现行文件,并上传到区档案信息网。中心全年接待查阅现行文件和区情资料19人次,共28件(册)网上利用现行文件累计117385人次。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其中通过我区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栏目提交的网上申请有19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的申请有22件,区政府全年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4368件。当面提交的申请有4320件,其他7件。

95.3%属国土房地产及乡村规划建设类信息,从申请的信息内容来看。其余涉及价格补贴、建设项目环评等信息。

同意公开”4356件,申请公开答复率100%其中。占总数的99.7%主要涉及国土房产、乡村规范及建设等信息。信息不存在或“非本机关政府信息”11件,主要是因为要求获取的信息不属于我区政府及区属各单位所掌握的信息,并已告知其于其他单位联系。申请内容不明确”1件,主要是要求获取的政府信息内容描述不清楚。

四、咨询情况

同比增长5.9%其中咨询电话接听110621次(其中区长专线17542次)当面咨询接待156973次,本区政府全年共接受市民咨询285986次。网上咨询18392次。本区政府年度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为151588次,其中按点击率排序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依次是政务要闻、政务公告、人事招考等;各部门网站专栏页面访问量为1632302人次。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全年本区政府未收到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申诉。

六、收费情况

区政府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暂未收取任何费用。目前。

七、年工作重点

建设幸福”中心任务,年全区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要求是紧密围绕“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各项制度,空虚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提升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阳光政府。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分类制作,一是继续深化政府信息主动公开。重点完善目录系统,进一步巩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

切实保证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进一步提升区政府在线依申请公开系统功能,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继续完善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方法,合理分解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依申请公开工作的管理,促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资讯公开范文篇6

一、概述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务公开办的指导下,市侨办坚持依法、公开、及时、利侨的原则,根据《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立足职能、扎实创新,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得到加强。市侨办强化办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完善了市侨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保密审查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核审签流程,并结合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开展自评,自觉查找不足进行整改,进一步强化了各处室政务公开意识,推进市侨办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

(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作得到加强。对侨务各项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全面梳理,将10项行政执法职能及相关资料在侨网进行公开。按照我省对“三侨生”(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实行高考录取“加15分投档”的照顾政策,市侨办对各区、县级市侨办办理“三侨生”证明工作进行规范,明确办理程序,严格审核工作,并实行“三侨生”名单公示制度,防止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三)政务公开栏目建设得到加强。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定位,侨网对“侨务动态”、“区县侨务”、“涉侨事务”、“政策法规”、“专题报道”、“民意调查”等栏目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并通过更新公告栏、电子屏幕、触摸屏的侨务动态内容,编印政务公开指南手册、资料汇编等形式,为社会公众和广大侨胞了解市侨务部门最新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办理涉侨事项及办事结果查询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平台。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为方便公众了解信息,市侨办主要通过在“侨网”上主动公开,在办公地点设立现场查阅点等形式,及时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信息。

截至年月日,市侨办本年度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55条,全文电子化达100%。其中,政策法规类的信息7条,占总体的比例为1.5%;属于本单位业务类信息198条,占总体的比例为43.5%。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市侨办年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0件。

四、咨询处理情况

市侨办年度共接受市民咨询1267件(人次),其中咨询电话接听602人次,当面咨询接待529人次,来信89件,网上咨询47人次。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市侨办年度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0件;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0件;收到各类针对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事务有关的申诉案(包括信访、举控)0件。

六、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市侨办年政府信息公开产生的费用全部在行政经费中列支,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资讯公开范文篇7

一、概述

年,我市行政机关认真执行《条例》规定,高度重视政务资讯公开工作,逐步健全完善政务资讯公开工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在做好政务资讯主动公开的同时,努力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条例》实施第一年开局良好。

(一)坚持"一个规范",促进政务资讯公开工作规范运作。

《条例》施行之初,各行政机关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加强指导,从一开始就规范运作尤为重要。市政府办公厅及时编印了我市政务资讯公开统一参考文本,包括《政务资讯公开指南参考样本》、《政务资讯公开目录参考样本》、《政务资讯公开参考流程》、《政务资讯公开标准文书样本》等四个参考文本,要求各行政机关整合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的公开信息,统一信息类目编排、信息索取码编制,并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以及其他载体上公开。

(二)抓好"两个环节",有力推动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开展。

《条例》的学习和政务资讯公开方式,是《条例》实施初始阶段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紧紧抓好这两个环节,为切实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分类培训,加强针对性。

学习领会《条例》精神,是深入贯彻实施《条例》的基础;准确掌握《条例》规定,是切实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基本保障。我们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条例》的学习培训工作。

按照职责及不同的学习培训目标,将培训对象按照领导干部、政务资讯公开具体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三类,分层次、有所侧重地分别组织学习培训。举办了三种类型的培训班,一是对全市政府系统分管办公室领导、办公室主任进行培训。利用召开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的机会,宣讲《条例》精神和保证《条例》全面贯彻实施的基本要求,侧重于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原则。全市政府系统分管办公室领导、办公室主任共200多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各行政机关进一步落实政务资讯公开制度,做好政务资讯公开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推进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政务资讯协调机制、主动公开机制、保密审查制度、检查考核制度,促进了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对市直行政机关政务资讯公开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务资讯主动公开的方式程序、信息源的扩充和完善、配套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建设、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等。着重提高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三是对市直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培训。大厅管理办与市人事局、普法办于月联合举行了培训班。培训班分为6个班次,共有5000多名行政机关公务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条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侧重于对《条例》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每个班次培训完毕随堂考试,成绩记入《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

2.依托行政服务大厅,拓展政务资讯公开平台。

市行政服务大厅经过五年的运行,其功能、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同,便民利民效应众所周知。拓展行政服务大厅的服务功能,丰富其服务手段,扩大其服务范围,是行政机关和公众的共同需求。对主动公开的政务资讯,我市除了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还把行政服务大厅这一便民高效的服务平台作为政务资讯公开的优质场所。一些进驻单位增加了大厅窗口的职能,大厅窗口既是办理审批业务窗口,同时也是政务资讯公开窗口,使公众获取政务资讯更加便利快捷。市质监局还参照行政服务大厅《办事指南》范本,编印了《政务资讯公开指南》,在大厅窗口摆放,供公众取阅,有效地发挥了行政服务大厅在政务资讯公开中的平台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三)突出"三个注重",加大指导力度。

1.注重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是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重要保证。市政府办公厅及时转发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把上级和权威部门对政务资讯公开的要求传达到各区和市直行政机关。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务资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贯彻意见,建立我市政务资讯公开工作机制。将《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政务资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的通知》转市保密局、法制办、监察局、信息办等单位贯彻执行。月份参加了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常务副市长、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参加了会议。会后,大厅管理办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了会议精神,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受到了市领导肯定。

2.注重沟通协调。

加强沟通协调,有利于行政机关之间情况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政务资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规范开展。一些行政机关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如市人事局、普法办与大厅管理办加强配合,共同推动行政机关公务员《条例》培训工作;市监察局主动与大厅管理办协调,共同推动政务资讯公开的检查督促工作;市法制办积极协助大厅管理办推动政务资讯公开的依法行政工作;市信息办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网上政务资讯公开工作。

3.注重典型案例分析。

做好典型案例分析,对行政机关开展政务资讯公开申请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市具体负责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部门按照申请内容、申请对象、申请方式等进行分类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敏感性较强、影响较大的申请,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召集市政府办公厅、法制办、大厅管理办相关人员研究,制订解决方案。对取消政务资讯相关收费后人员经费的解决办法,由大厅管理办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转市编制、财政部门办理。对申请人反映个别行政机关政务资讯公开申请答复不规范,大厅管理办利用有关会议,对行政机关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公开申请的答复必须严格执行《条例》规定,规范运作。

二、主动公开政务资讯情况

各行政机关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主动公开本部门的政务资讯。

(一)各行政机关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务资讯情况。各行政机关门户网站政务资讯167838条,其中机构职能类信息937条,占0.6%;政策法规类信息6824条,占4.1%;规划计划类信息847条,占0.5%;业务动态类信息138431条,占82.4%;专项统计类信息181条,占0.1%;应急管理类信息431条,占0.2%,其他类信息(含人事、采购、资金、议案提案、通知等内容)20187条,占12.1%。

(二)新闻会主动公开政务资讯情况。召开新闻会26场,通气会18场,内容涉及国民经济运行、教育管理、市政施工、气象预报等工作。

(三)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主动公开政务资讯情况。《南方日报》、《特区报》、电视台、电台等省市主流媒体共播发各行政机关提供的政府新闻信息491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务资讯受理情况

各行政机关政务资讯公开窗口接待咨询投诉165695人次,受理政务资讯公开申请20495宗,主要涉及土地规划、工商登记、教育收费、社保管理等有关数据信息,其中市工商局全年受理依申请公开业务20032宗,涉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信息查询和档案查询的业务占99%以上。所有政务资讯公开申请均已依法答复。

四、政务资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

各行政机关均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转发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取费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没有收取申请人任何费用。

五、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全年,共发生4起因政务资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主要涉及司法、工商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其中,市司法局因回复依申请公开的途径问题和市工商局关于以第三人(即工商物价信息中心)名义收费而发生的行政诉讼,已取得一审胜诉。另外2起行政复议也已妥善处理。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政务资讯公开工作不够规范,必须加强指导,推动政务资讯公开工作规范运作。

从我市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实践看,有些行政机关政务资讯公开工作不规范。我市政务资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指导,督促行政机关按规定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随着机构的建立,编制、人员到位,不断加大指导力度,把指导工作做深做细,使我市政务资讯公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落实情况不均衡,必须切实抓好年度报告的编制和工作。

年是《条例》施行的第一个年度,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是对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条例》的一次检验,也将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关注的热点。因此,行政机关做好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意义重大。部分行政机关高度重视,按时编制政务资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但是,有些行政机关重视不够,未按规定做好年度报告工作。要督促各行政机关按照《条例》规定,把年度报告的编制和作为每年的常规性工作,使这项工作成为总结和推动政务资讯公开工作的有力抓手。

资讯公开范文篇8

由市教育局编制的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演讲。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咨询情况、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本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方法》要求。以及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并附指标统计表。

一、概述

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条例》以及市有关文件精神,年。依照“依法公开、真实公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注重实效”原则,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行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努力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明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水平。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向市属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印发了关于做好年市教育局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落实配套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有方法地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市政府认真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工作,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配合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改版工作,及时将我局相关信息上传,局全年上传信息294条,并配合做好调研工作,拟将两个网站信息实现共享。同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支持我市百项服务网上料理工程建设。年,局纳入百项服务事项共有5个项目:中考报名系统、高考报名系统、自考报名系统,中考网上录取,招生考试网上接访交流,建设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此外,组织研究对局属单位重大投资项目、政府推销、建设工程交易等业务进行监督的可行性,局门户网站系统与市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接,为市民提供行政审批业务状态查询、网上投诉等服务。局网站已完成改版工作,完善了网上办事大厅和政民互动栏目,全面清理、更新网站已收录的行政许可办事事项、办事制度及相关内容,进一步优化网上服务、网上咨询、网上意见征集、网上申办、网上信访、状态查询等栏目。加快推进网上审批,1继续推进我市教育系统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明确责任和要求,统一流程和规范,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加强招生考试、人事任免、重大项目信息等内容的主动公开。统筹做好全市教育系统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包括依申请公开)和办事公开工作,及时响应并有效回复市民群众在依申请公开”网上咨询、信访邮箱等互动栏目提出的咨询、投诉,及时更新办事指南、网上办事表格等信息。依照“联合运作、优势互补、整体效能”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受理、归口分流、催办督办、跟踪回访”运转流程,积极创新工作手段,合理处置群众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市教育局门户网站在教育部“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比”活动被评为地市级五十佳网站。

效果显著:一是进一步加强向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信息工作。以及市教育系统各单位网上信息报送和工作,及时我局文件以及局直属单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相关信息,保证我局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方便群众及时掌握所需的信息。

二是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发展情况。继续坚持以我为主、掌握导向、抢占先机、主导舆论的原则,争取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平台向媒体和社会通报真实、权威信息,以正视听,维护教育的正面形象。局除做好协助媒体日常采访工作外,还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例如:月我局召开了年中小学招生考试新闻会,月召开了关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新闻会;今年我市高考效果实现历史性突破,局组织策划了媒体集体采访;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期间组织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进行采访,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展了对教育一系列的宣传,充分利用中央媒体宣传报道的优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与电台合作的名师名校》栏目开展高考、中考专题节目,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推进阳光招考;与市委宣传部、信息时报联合推出教育素质演讲。

三是做好市教育系统重大新闻和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对社会和新闻媒体包括网络上出现的热点、敏感、不实、负面的报道和言论,及时发现,密切跟踪,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对涉及本部门业务范围、关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舆情动态及时上报。如针对牵动万千家长的学校平安问题,执信中学、市六中是否复办初中等热点、敏感话题,局切实做到及时上报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其中全文电子化达100%局全年向社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38条。

规划计划类的信息9条,主动公开的信息中。占总体的比例为1.21%;属于本单位业务类信息706条,占总体的比例为95%

包括年我局计划规划文件、招生考试政策与实施情况、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收费公示、以及各类公示、人事信息等。主动公开的信息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的信息有76条。

包括:市教育局部门预算文件,主动公开的信息中属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信息4条。进一步加强政府推销管理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政府推销招标投标活动事项等内容的相关文件。此外,局还通过日报、信息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市大、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规范等内容进行了公示,宣传教育收费政策,让学校清清楚楚收费,学生家长明明白白交费。

为方便公众了解信息,主动公开信息工作中。局通过在服务大厅设置电子滚动屏幕、印制《办事指南》宣传单张,公开投诉电话和投诉邮箱地址等,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使服务大厅体现“集中、精简、高效、优质”服务原则。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其中通过我局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栏目提交的网上申请有10件,局全年年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10件。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的申请有0件,通过信函提交的申请有0件,通过公开受理窗口当面提交的申请有0件。

四、咨询情况

其中现场接待人数1454次,局全年共接受市民咨询9161次。咨询电话接听6725次,网上咨询982次。局全年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为48231次,截至日1430局网站访问量为365752人次。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0件;此外,局全年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0件。本单位收到各类针对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事务有关的申诉案(包括信访、举控)0件。

资讯公开范文篇9

一、概述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迎亚运、保平安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工作,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的相关要求,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年来,我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深度、广度和推进力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优化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项目、完善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年月,区政务信息网的IDC机房在IT运行维护方面正式通过了ISO20000服务标准体系的认证,成为国内首个政府机构通过该项认证的单位。

(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协调、保密审查和依申请公开等制度,遵循“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按照有关要求,对各种无密级的通告、通知、通报、意见等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文件及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由专人、专人审核、专人管理,提高信息公开力度,严格对每一条信息进行把关,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一是不断充实区政务信息网建设、完善“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年,在区信息网正式启用全新的“网上服务大厅”,整合了区内15个业务部门的25个场景式服务,包含545个业务分支。市民和企业可通过“网上服务大厅”在线办理37类(市民21类,企业16类)共453项(市民205项,企业248项)业务,其中100项业务是本区自行开发。二是继续发挥便民服务站作用。如流花地区旅客咨询中心,年共提供电话通信服务279万人次,整钞换零185万元,电脑咨询120万人次,人工咨询125万人次。三是搭建各类便民短信平台。发送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办事预约等信息,还可短信接受民众的建议和投诉,仅月份汛期发送暴雨提示信息2万多条。四是大力推动无线城市建设。以“亚运”为契机,由政府出资购买无线宽带网络资源,在区公安、劳动等办事大厅以及部分商业网点、旅游景点、图书馆、人才市场、医院候诊大厅等公共场所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方便市民查询政府信息。

(三)优化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项目。全区22条街道全部应用社区综合受理系统,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可实现91项服务事项综合受理。将社区综合业务受理系统适合网上办理的79项服务事项整合到“号”信息服务直通车的“网上服务大厅”,让居民及居委工作人员均可通过“网上服务大厅”提交办理社区综合业务受理申请。同时,市民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能享受到网上服务大厅提供的所有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使居民享受就近服务,在4个街道开展试点,将居民原来须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理的劳动保障、民政、计生和残联等56项业务延伸到社区居委会,居民群众只要到就近的社区居委会就可办理、查询、办结计生服务证、独生子女光荣证等业务。

(四)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依据制定的《区政务公开考评办法》,由区政务公开办公室、区政务公开监督评议办公室、区电子政务办公室共同负责督促指导各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并进行定期评议和不定期抽查。将全区23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152项审批事项、全区22条街道的共1134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了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实时监察,在5个单位的14个服务窗口试点安装满意度评价器,接受群众满意度的评价。对工作不力,工作质量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批评,督促其认真整改。同时,在信息网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广泛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本区人民政府年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472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3.2%。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政策法规类的信息246条,涉及人权、事权、财权、机构设置统计公报、办事指南等事项,包括综合经济、科教文化、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公安司法等方面内容,基本涵盖了政府所有职能;规划计划类的信息219条;业务类信息4299条。

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的信息有452条。主要是围绕以下的政务信息主动公开:

一是公开有关迎亚运整治工程的信息。主要公开辖区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绿化美化、道路改造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等信息。如在区信息网公开《区目前正在施工的迎亚运道路改造工程公示》等信息,在《羊城晚报》和《日报》刊登《关于区辖内“迎亚运”道路改造工程项目的公告》和《59条道路公示竣工日》等信息。

二是公开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的信息。主动公开了如区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方案、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加强独居老人管理、拥军共建、慈善工作、节假日婚姻登记等情况的信息。在教育方面,公开了中小学生的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实施情况、教育收费管理等信息和我区创建“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工作情况、学校规范化建设、均衡教育的发展以及学区建设方面的信息。

三是公开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信息。如制订《区河涌整治拆迁补偿标准》,明确奖励标准、补偿政策,编印1500多份《区河涌综合整治项目拆迁宣传册》,将拆迁补偿细则发放到每一个被拆迁户手中。同时召开河涌拆迁新闻通报会,邀请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主动公开我区的河涌综合整治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奖励政策等细则,在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中尚属首次。

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属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信息199条。主要是围绕以下的政务信息主动公开:

一是公开重大城市基础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及工程进度工作的信息。我区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进行了招投标,所有辖内工程的招标信息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上公开,实行全程效能监察。如主动公开对辖区建设工程的施工批复,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工地复工申请批复和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工地特许施工申请批复等信息。

二是公开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的信息。公开了如《区计算机采购配置及最高限价标准要求》、《政府采购项目分期结算明细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广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等信息。

三是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等信息。公开了如《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区年经济运行分析及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区水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迎亚运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各种收费问题的复函和商业机构的收费备案表等信息。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本区人民政府年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53件,其中通过当面申请的有46件,通过网上申请有3件,通过信函申请有4件。

从申请的信息内容来看,大约54.7%属城市规划报建、验收类信息,28.3%属事业单位业务类等信息,其余是涉及房屋拆迁、申请、纠纷等信息。

在已经答复的53件申请中:

“同意公开”的52件,占总数的98.1%,主要涉及城市规划报建、验收,房屋拆迁,事业单位业务咨询类等信息。

“非本机关政府信息”的1件,占总数的1.9%,主要涉及他区廉租房申请问题,已告知申请人向有关部门申请。

四、咨询情况

本区人民政府年度共接受市民咨询837555次,其中公共查阅室接待4356次,咨询电话接听326446次,当面咨询接待495160次,网上咨询11593次。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本区人民政府年度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1件、行政诉讼案1件。主要涉及针对区房管部门有关房屋拆迁问题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务。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以及省、市其他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公众需求、群众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信息公开的培训有待加大力度,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仍要完善,听取公众意见方面仍需加强。年将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是加强调研和培训,针对各单位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切实提高全区上下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能力。

资讯公开范文篇10

年来,市供销社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社党组的领导下,在市政务公开领导下组办公室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市社政务公开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

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变动,市供销社于08年年初及时调整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调整了以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调整了以机关纪检组长为组长,监察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监督小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分别下设办公室在市社机关办公室和监察室,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实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制度不断完善

根据《市年政务公开工作安排意见》(市政办发[]1号)文件要求,市供销社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供销社实际认真修改和制定了《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制度》、《市供销社办事公开制度》、《市供销社服务承诺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公示制度》、《市供销社政务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市供销社政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备案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反馈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考核制度》和《市供销社政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等12个制度。特别是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市供销社紧紧围绕贯彻执行《条例》,加强了对政务公开制度的修改和充实,以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以制度来管人、以制度保障工作,使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工作任务不断得到落实

市供销社在年初安排工作时,把政务公开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并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年初有安排、平时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年初市供销社根据《市年政务公开工作安排意见》(市政办发[]1号)文件要求,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制订了《市供销社年政务公开工作安排意见》和《市供销社年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把工作量化分解到科室,责任追究考核到个人,做到了公开工作有人问、具体工作有人抓,为公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规范了公开内容,完善了公开措施。

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是最方便、最有效、最便捷的公开形式,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询。08年10月初,市供销社根据是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安排,认真完成了市供销社政务信息公开上网录入工作。

四、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制定政务公开目录

市供销社本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工作方针,认真结合市供销社实际认真编制和完善政务公开详细目录,规范了对内和对外公开内容。

对外公开目录:以干部职工的热点问题为主要公开内容,主要有:单位简介;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领导成员分工及调整变化情况;内设机构各科室及领导办公室的楼层分布示意图;办事指南;办事人员;办事纪律、服务承诺;单位业务有关所有政策法规;投诉方式、受理投诉机构、投诉举报办理结果;年度工作目标及其完成情况(动态公开);办事项目;应当向社会公告或应当举行听证的事项;突发公共事件时间的预报、发生和处理;专项资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督查经费;其他依法对外公开的内容。

对内公开内容:月财务收支明细情况;工作人员考核、奖励、任免、职称评定、招录用;工资调整情况;出国考察情况;本单位政府采购过程、采购过程、采购结果;本单位项目工程招投标及实施情况;本单位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经济责任自查结果,按程序公开,根据群众意见,及时整改纠正,并公开改正结果,按时上报备案;其他依法应对内公开的内容。

五、公开内容和公开时间符合要求

年,市社政务公开工作认真按照“公开不涉密,涉密不公开的原则”,做到公开内容真实、公开时间及时。在市社政务公开栏固定公开了《市供销社政务公开制度》、《市供销社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市供销社干部职工一览图》、《市供销社领导分管科室及人员图》、《市供销社年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市供销社简介》、《市供销社部门职能》、《市供销社内设机构及职能》、《市供销社领导分工》、《市供销社办事指南》、《市供销社办公楼示意图》、《市供销社政务公开服务承诺、服务纪律》、《对市供销社工作服务不满意的投诉方法》、《市供销社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职责》和《市供销社政务公开监督小组职责》等需长期和固定公开的内容。

市供销社在做好固定公开内容的同时,及时公开了各月的财务公示、考勤公示,临时公开了《市供销社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年度自查报告》、《2007年度考核优秀人员名单》、《市供销社职工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情况》、《市供销社机关规范津补贴职工花名册》、《市供销社系统为绵阳市供销社系统捐款情况》和《干部考察预告》等需要公开的内容。

六、公开形式多样

市供销社完善政务公开栏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宽政务公开方式,如:在市供销社大院张贴(大字)公示、会议公开、政府信息服务中心公开等多种进行公开,密切了干群关系,满足了群众要求,扩大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市供销社的工作不涉及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加之市社直属企业及整个供销系统经营不景气,公布后没有意见或没有反馈意见者居多。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是政务公开工作的基本法规。下一步要把《条例》的各项要求继续贯穿到市供销社的政务公开工作中,突出工作重点,抓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