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4:20:14

竹业范文篇1

一、规划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的三个理由

1、规划与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是竹产业快速增长、内外销日趋旺盛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必然选择。竹产业正从竹子的传统利用阶段、竹制品精深加工阶段,向竹化工、竹商贸、竹装饰材料等方向发展。我省有竹林面积1200万亩,竹业经济180亿元,形成了以**、**、**、**为主的浙北竹区,**、**为主的浙中竹区和**、**、**为主的浙南竹区。浙北是我国竹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五个“中国竹子之乡”中有四个集聚在浙北地区。浙北竹区有着完备的产业体系,仅用占全省20%的竹子资源,就创造了占全省55%的竹业产值。而我区是浙北竹区的主产区,竹业产值和竹区面积均名列全省前五位。近几年来,我区的竹业蓬勃发展,出口成倍增长,内销十分兴旺,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竹制品加工企业有30余家,其中出口加工企业5家,年出口总额约三千万美元。20*年竹业总值占全区农业总值33.7%,竹业已成为我区都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彭公竹制品市场是我区最大的竹制品商贸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竹制品集散中心,该市场竹制品年销售量约占我区竹产值的70%,20*年市场交易额达5亿元。因此,规划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改善市场硬件设施,提升市场服务档次,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竹制品商贸物流市场,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2、规划与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是加快发展我区生态经济、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西部生态经济区是**最具生态活力的地区,其竹林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44.11%、森林面积的59.80%,竹业已是西部生态经济区中最具规模、优势最为明显的产业。该区域集聚了**区70%以上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对我区竹业经济贡献率达90%以上。而彭公竹制品市场在带动我区竹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竹农收入等方面,作用十分明显,规划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是保持我区生态经济持续增长的生态项目,更是民生项目。据估算,市场建成后至少可为西部四镇7万农业人口贡献30-50%的经济收益,人均收益可达2000-3000元。

3、规划与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是发挥我区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传统优势必然要求。彭公竹制品市场位于104国道**与**接壤处,是浙北竹制品外运的必经之处,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竹制品集散地。经历了20多年兴衰变迁,市场不断成长,“彭公”已经成为浙北竹制品集散中心的代名词。目前,彭公竹制品市场已培育了一批熟悉竹制品生产和经营、销售网络稳定的经营商户,这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造出来的竹制品经营团队,是市场赖以成长的基础,也是我们的优势与潜力所在。

二、彭公竹制品市场的现状

1、经营户数量:常年经营户376家,高峰期有500家,60%的经营户有10年以上经营历史。

2、经营户组成:外地经营者为多,约占总经营户80%。其中嵊州人约有200户,**本地经营户不到100户,其他经营者来自省内天台、**、**、**以及省外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此外,竹制品企业设立的窗口约占20%。

3、经营规模:竹制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年交易量达到11.88万吨,占我区整个销售量的70%,交易额达5亿元,被称作目前中国最大的竹产品交易市场。

4、市场规模:沿104国道二边,从彭公叉路口到东篁坞马铁关连绵5公里,摊位占地面积约60-80亩,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

5、市场带动效益:该市场每年直接带给当地农民约2600万元的经济收益。收益的主要组成有二个部分:一是在市场从事装卸、运输、餐饮等服务工作的当地农民约1000多人,每年可从市场得到劳务收益约1200万元。二是当地农民出租土地、房屋的收益约1400万元。

三、彭公竹制品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不规范。彭公竹制品市场是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市场内的商贩均是无证经营。由于没有主管单位,市场缺乏日常管理,始终处于无序状态。

2、设施不齐全。市场缺少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如水、电、卫等基础设施和吃、住等配套设施十分缺乏,无法为外地经营者安居乐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3、安全没保障。市场缺少银行、税务、消防、医卫和物业等服务型机构,商户拉帮结派,互相之间的协调工作难以开展。尤其是市场在提供纳税服务、安全巡视、内部矛盾调解和预防等方面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更没有安全服务。在05年3月11日,市场就曾发生严重火灾,30多个商铺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商户损失惨重。

4、交通肠梗阻。彭公竹制品市场在沿彭公村104国道两侧3-5公里路段上的布局已基本成型。而市场所在区域是车来人往的交通要道,加上市场场地狭小,又常有大货车来往装货卸货,交通隐患较多,迄今已发生多次严重的交通事故。

四、周边县、市竹制品商贸发展对规划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的影响

1、**的因素。**是我国竹产业的重要基地。今年7月,**已完成“中国国际竹艺商贸城”一期100亩约8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目前已开始大举招商。该项目在递铺到孝丰路旁,是一个定位为国际精品竹制品市场的大型商贸项目,包括商住酒店和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商贸城配套设施,规划面积约500亩。但是,由于交通、市场传统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这一商贸项目定位与追求的目标与彭公竹制品市场的冲突不是十分明显,但还是会带来一些竞争。

2、**的因素。**的竹制品加工业产业发展比较单一,在规模和效益上落后于**和**。但是,其区位优势、市场传统与我们相当,该县已在武康镇104国道旁建成了“南方家园建材市场”,目前正在着力将该市场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竹制品市场,并已多次组团到我区彭公市场开展招商活动。另外,该县原有的浙北竹材市场(位于武康镇,104国道和水运、铁路旁)也正在规划发展中,**县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杭州北大门优势,完善服务、提供优惠,吸引彭公的经营商户去**设摊交易。**县的竹制品市场的定位与彭公市场有同质性,具有很大的冲突性、竞争性。

3、**的因素。**的竹制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正旺,在浙北竹区,**的竹制品加工业发展排在**之后。**还没有形成竹制品加工的集聚区,尚不具备形成竹制品商贸市场产业条件和区位条件。

鉴于上述分析,从竹业发展情况来看,周边县、市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迅猛发展的竞争态势,我区面临着不进则迟、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加快彭公竹制品市场的规划与建设迫在眉睫。我区竹行业协会、竹制品加工企业、彭公市场经营商户、当地村民和村民组织,以及商贸物流业界专家,都已有充分的认识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求规划与建设彭公竹制品市场的呼声日盛。他们一致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彭公竹制品市场的帮助扶持和规划管理,将这一市场打造成集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产品研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市场。

五、四项建议

1、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班子。建议成立彭公竹制品市场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由区贸易局、发改局、林水局、环保局、交通局、国土分局、工商分局、财政局、瓶窑镇政府等部门组成,领导和协调“彭公竹制品商贸市场”规划建设。下设办公室,由瓶窑镇确定一位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3-5名业务骨干,开展先期工作。也可先在区政府授权下,由区竹业协会负责运作的前期工作,时机成熟时也可通过成立市场开发管委会形式运作。

2、明确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将彭公竹制品市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竹制品商贸物流园区,是该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市场规划面积300亩,位于彭公村东篁坞自然村,一期开发面积为100亩,定位于内销竹制品集散中心,以商铺为主。二期开发面积为200亩,定位为中高档竹产品经营与销售,配套旅游购物、产品研发等竹产业综合性功能,100亩为商铺,100亩为仓储用地。

竹业范文篇2

一、毛竹产业现状

**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毛竹林6.7万亩,至今,面积略有增加。据主管部门统计,现有毛竹林面积10万亩,集中分布在“五乡三场”,占全市毛竹面积的91.4%。其中:泽覃乡及原绵江林场5万亩;拔英乡及原拔英林场1万亩;日东乡及日东林场2万亩;大柏地乡1万亩;岗面乡1万亩。毛竹林面积仍然只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6%,蓄积量约1000万根。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买竹山搞低改万亩以上大户3户;毛竹加工企业13家,其中:大柏地2家、泽覃4家、拔英2家、日东1家、城区4家,包括6家外商企业。毛竹新植(连片30亩以上),从**年至**年,全市仅3694亩,其中,沙洲坝七堡村境内一种植大户就新植毛竹实生苗2000多亩,占新植面积的一半以上。

二、毛竹发展趋势

毛竹发展逐步为各级党政所重视,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的意见》(瑞发[2006]11号)文件,成立了专门机构,提出了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竹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确定了2015年毛竹面积增至30万亩的发展目标,并在政策扶持、科技指导、优化服务及奖、补激励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做大做强毛竹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是今后我市毛竹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趋势之二,随各级、各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毛竹种植大户典型示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竹农,对发展毛竹产业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强。大柏地乡领导认为应把毛竹作为山区主导产业来抓,并提出“把竹山当田耕、把竹子当菜种、把竹林当果护”。

趋势之三,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致富群众和新农村建设,各级抓毛竹生产发展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一些乡镇按照市委文件要求,及时贯彻,分解任务,制订了具体的毛竹发展方案。拔英乡领导决心象抓烟叶生产一样,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群众抓好毛竹产业发展。

趋势之四,通过政策优惠及招商引资等措施,吸引了不少外来及本地种植大户,在毛竹低改和新植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外商吴土金以大投入,在泽覃境内多处进行毛竹低改,面积达一万多亩;“内商”张贤传在日东境内毛竹低改达三千多亩;种植大户黄木生在沙洲坝境内新植毛竹实生苗2000亩基础上,准备在岗面再发展1000亩。

趋势之五,目前毛竹面积虽号称10万亩,但在全市山地总面积所占比例仍然甚微,宜竹山地大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且各乡镇都有,面积不等,对我市竹业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趋势之六,为推动毛竹产业发展,各级对笋、竹加工企业十分重视和支持,加工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拉动随之增强,全市13家毛竹加工企业,在安排就业、毛竹增值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存在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落实还不到位。去年年底,市委下发11号文件后,至今已过半年,不少乡镇包括一些重点乡镇,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未作广泛宣传形成氛围;没有按文件要求,设立专门机构,落实人员,制订方案,尤其是分解任务,落实面积;思路不清、认识不一、导向不强,市里检查督促也不够。

2、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市委文件下发后,相关部门工作仍未启动,缺乏协调沟通,以致目标不明,职责不清,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成员单位,如何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开展指导和服务将成一句空话。

3、服务意识不是很强。市委提出把毛竹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一些部门和个人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这一重大决策上来,仍未跳出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小圈圈,在主动服务、积极帮助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有的甚至人为设置障碍,不吃不请不给办,没有“好处”拖着办,挑出毛病就“罚”办,使得竹农,尤其一些种植大户包括外商觉得心寒、担忧。

4、经营理念仍很陈旧。这些年毛竹面积虽有增加,但多为产低质劣的残次林,诸多因素当中,粗放经营最为突出。据主管部门调查,绝大部分低产竹林均为长期乱砍竹、滥挖笋和培育粗放造成。一些竹农更是只顾眼前利益,砍大留小,只砍不育。

5、加工企业基础薄弱。我市13家毛竹加工企业,多为作坊式小规模企业,设备简单落后,加之本地竹源供给不足,常常停停打打,半年收购半年生产,且都是一些粗加工,半成品往外拉。

三、几点意见建议

1、抓启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毛竹发展作为一个产业体系,需要各方的关心关注,单靠主管部门不行。务必由竹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力量,启动运行,群策群力,做好服务毛竹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2、抓督促,实行级级负责,重在落实。市委提出2015年毛竹面积增至30万亩的任务艰巨,说了就要做到。市里要加强检查督促,在落实上下功夫,象抓脐橙,抓新农村建设一样抓竹业发展,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和潜力,采取重点、非重点并进,低改、新植并举的措施,做到级级负责、层层落实。尤其要抓好示范引导,按照文件要求,建好领导示范点,明确规定市挂点领导要有连片500亩以上低改示范点,连片200亩以上的新植示范点;乡镇主要领导要有连片300亩以上的低改示范点,连片100亩以上的新植示范点。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及大户的带头、带动作用,以调动广大竹农发展竹业的积极性。

3、抓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兑现政策。要切实按照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让利于民,从政策、资金、技术各方面予以扶持。要多站在竹农角度想事谋事,加强平时的指导,确保毛竹生产健康发展,以免一出问题就是处罚。尤其是业务主管部门,更要加强全程种、管安排和技术指导,转变竹农经营理念,“精耕细作”竹山。目前,我市毛竹资源处恢复性增长阶段,要想方设法为竹农搭建创业平台,一些方面既要把关,一些方面也应适当放宽。“四个打造”既学温州,就要学学温州的谋事之略和成事之魄,在采伐审批、税费收取、斩杂抚育等方面予以方便,尤其是季节性强的低改斩杂抚育上,恢复增长阶段应有恢复增长手段,即审即批,急报急办。斩杂低改是增扩面积、改变林相、提高竹质的有效措施。主管部门应主动做好全程服务工作,优先搞好作业设计,优先定好采伐指标,优先做好政策兑现。

竹业范文篇3

一、竹业协会基本情况

治平畲族乡乡域面积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积14.5万亩。现有1个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村协会会员382个,会员占全乡农村人口总户数的12.7%,其中党员96个。通过协会的引导带动农户2000余户大力开发竹业,一年多的竹业协会动作,有力地促进了竹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9元,而协会会员的人均纯收入达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切实加快我乡经济发展,根据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2005年3月中旬,我乡分别成立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竹业协会由分管林业乡党委副书记任协会会长,乡直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主任为成员。各村竹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任会长,按“党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领导机制和服务机构,制定了协会章程,明确了会员权利与义务。为广大竹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竹业产化经营。通过建立竹业协会,把广大竹农组织起来,提高了竹业的规模化程度,在不违背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畅通了产品流通渠道,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竹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社福村竹业协会,通过深入市场分析和行情调查,把带领竹农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组织广大竹农大力发展竹胶板半成品,采取“协会会员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竹农贷款”的方法,帮助竹农解决购买生产竹胶板半成品机器设备的难题。组织10位文化程度较高的会员到外地培训加工技术,学成后回村帮助村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生产的竹胶板半成品由村竹业协会统一收购,销售到三明、永安和沙县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内发展会员45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75万套,实现产值70万元,同时带动全乡10个行政村生产加工竹胶板半成品。2005年全乡竹胶板半成品加工户达320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5万套,产值达600余万元。

2、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全方位为会员服务。一年多来,先后邀请了省林学院竹业专家陈存及教授、市高级工程师周东雄等省市县竹业专家到我乡进行培训授课,现场指导,共举办了8期毛竹丰产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发放相关资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电脑竹业,制作畲乡竹业网,将各行政村的产业特点制作成“各村特色产业”版块,积极向外推介治平。乡竹业协会定期为会员刊发“治平竹业简报”让会员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产品供求信息,经常跟踪走访会员,及时传递会员的困难和需求,形成了乡、村、协会三级之间真正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进了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竹业协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业协会,充分认识到竹山公路对改善竹山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众筹集一点、政府补助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的筹资方法,积极带领群众开通竹山公路5条18公里;治平村竹业协会针对市场闽笋干畅销行情,鼓励广大竹农并率先关闭小型造纸厂,大量生产闽笋干,协会组织人员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销售,2005年治平村生产闽笋干达150吨,实现产值300万元。2005年三节岌组笋干加工大户刘尧林仅这项达4万元。

3、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品牌对专业组织能否具有竞争力、能否发展壮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乡竹业协会成立后就把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治平的竹凉席、笋干等笋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没有统一的品牌,常借用他人的品牌包装自己的产品,因而无法形成产品市场,影响治平笋竹产品的销路。为此协会积极同笋竹产品加工户沟通,为其实行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呼吁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在畲乡竹业网上加大治平笋竹产品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销售渠道。

4、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培育新型农民。依托乡林业站,每个墟天上午对协会会员进行丰产林培育、病虫害管理等知识进行培训。竹业协会运作一年多以来,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目前已有一支由12人组成的“土专家、竹秀才”队伍,治平畲族乡已逐步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大批协会中的骨干分子和优秀会员被选拔到乡村干部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会员通过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同管理协会的事务,协会与会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培养了农民参与管理经生活的民主意识,保进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5、切实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治平竹业协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广大竹农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

三、几点启示

1、竹业协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小规模、家庭化生产越来越难以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指导生产,使得一家一户的竹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竹业协会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集合广大农民的力量来调节产、供、销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转,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改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使他们获得相对较高回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发展竹业协会成为实现我乡富裕农民目标的重要措施。

竹业范文篇4

一、竹业协会基本情况

治平畲族乡乡域面积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积14.5万亩。现有1个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村协会会员382个,会员占全乡农村人口总户数的12.7%,其中党员96个。通过协会的引导带动农户2000余户大力开发竹业,一年多的竹业协会动作,有力地促进了竹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9元,而协会会员的人均纯收入达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切实加快我乡经济发展,根据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2005年3月中旬,我乡分别成立乡竹业协会和12个村竹业协会,乡竹业协会由分管林业乡党委副书记任协会会长,乡直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主任为成员。各村竹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任会长,按“党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领导机制和服务机构,制定了协会章程,明确了会员权利与义务。为广大竹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竹业产化经营。通过建立竹业协会,把广大竹农组织起来,提高了竹业的规模化程度,在不违背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畅通了产品流通渠道,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竹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社福村竹业协会,通过深入市场分析和行情调查,把带领竹农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组织广大竹农大力发展竹胶板半成品,采取“协会会员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竹农贷款”的方法,帮助竹农解决购买生产竹胶板半成品机器设备的难题。组织10位文化程度较高的会员到外地培训加工技术,学成后回村帮助村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生产的竹胶板半成品由村竹业协会统一收购,销售到三明、永安和沙县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内发展会员45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75万套,实现产值70万元,同时带动全乡10个行政村生产加工竹胶板半成品。2005年全乡竹胶板半成品加工户达320户,年产竹胶板半成品15万套,产值达600余万元。

2、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全方位为会员服务。一年多来,先后邀请了省林学院竹业专家陈存及教授、市高级工程师周东雄等省市县竹业专家到我乡进行培训授课,现场指导,共举办了8期毛竹丰产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发放相关资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电脑竹业,制作畲乡竹业网,将各行政村的产业特点制作成“各村特色产业”版块,积极向外推介治平。乡竹业协会定期为会员刊发“治平竹业简报”让会员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产品供求信息,经常跟踪走访会员,及时传递会员的困难和需求,形成了乡、村、协会三级之间真正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进了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竹业协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业协会,充分认识到竹山公路对改善竹山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众筹集一点、政府补助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的筹资方法,积极带领群众开通竹山公路5条18公里;治平村竹业协会针对市场闽笋干畅销行情,鼓励广大竹农并率先关闭小型造纸厂,大量生产闽笋干,协会组织人员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销售,2005年治平村生产闽笋干达150吨,实现产值300万元。2005年三节岌组笋干加工大户刘尧林仅这项达4万元。

3、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品牌对专业组织能否具有竞争力、能否发展壮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乡竹业协会成立后就把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治平的竹凉席、笋干等笋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没有统一的品牌,常借用他人的品牌包装自己的产品,因而无法形成产品市场,影响治平笋竹产品的销路。为此协会积极同笋竹产品加工户沟通,为其实行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呼吁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在畲乡竹业网上加大治平笋竹产品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销售渠道。

4、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培育新型农民。依托乡林业站,每个墟天上午对协会会员进行丰产林培育、病虫害管理等知识进行培训。竹业协会运作一年多以来,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目前已有一支由12人组成的“土专家、竹秀才”队伍,治平畲族乡已逐步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大批协会中的骨干分子和优秀会员被选拔到乡村干部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会员通过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同管理协会的事务,协会与会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培养了农民参与管理经生活的民主意识,保进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5、切实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治平竹业协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广大竹农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

三、几点启示

1、竹业协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小规模、家庭化生产越来越难以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指导生产,使得一家一户的竹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竹业协会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集合广大农民的力量来调节产、供、销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转,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改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使他们获得相对较高回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发展竹业协会成为实现我乡富裕农民目标的重要措施。

竹业范文篇5

关键词:参与式机制创新技术推广竹产业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距县城妙高镇6公里,总面积79km2,辖十四个行政村,总人口0.83万人。全乡林业用地面积0.56万公顷,其中竹林面积0.1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0%。竹林基本集中分布在县道三石公路两侧,立地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带,是我县的主要竹产区之一。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乡竹业产值1700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4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081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竹产业。竹产业已经成为遂昌县三仁乡广大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竹子真正成为遂昌县三仁乡人民的“聚宝盆”。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开展竹类经营历史悠久。早在清朝,遂昌县三仁小忠的“龙藏”冬笋即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说明当时三仁的竹笋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重视、扶持下,遂昌县三仁乡的竹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自2000年开始,围绕竹业发展,在遂昌开展了参与式林业体系建设[1],通过竹林高效经营示范与推广,竹林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据调查,高效经营的竹林年产值达到3.0-4.5万元/公顷,最高产值仅竹笋一项就达6.0万元/公顷,竹林经营效益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户参与竹林高效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化发展对推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遂昌县三仁乡在竹业发展过程中机制创新的实践和效果进行总结。

1问题提出

竹业是浙江省主要林业产业之一,竹产业对我省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竹业在我省实行的是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属于“超小型”经营组织规模。小规模经营政策,使土地生产经营缺少规模效应,减缓了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替代步伐。从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上,由于农业制度的不完善,林地承包到户后,林地经营主体不明确,使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基本建设投资,使林地病虫害统一防治、农业科技推广等现代化集约经营技术措施难以实施,农业生产的计划性下降。其次,小规模农户经营使每个农户在信息获得、农产品生产、搜寻消费者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市场化过程中,交易成本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土地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对土地的使用完全依据农户自己的意愿,农户对自己经营的土地可以采取精耕细作,也可以粗放经营,甚至搁荒,还可以进行短期化掠夺式经营,无论是从土地资源,还是从农户行为,都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社区的发展中,经营者不仅从对林地的经营中获取较优的经济收入,而且,就社区的全面发展而言,如环境、基础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同样是社区或农户生产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建立多元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投入机制的创新

几十年来,受经营主体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对竹业的投入,上到国家,下到省、县、乡镇,其投入竹产业的主要形式为对经营者竹林的经营补助。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凡符合规定,达到一定经营标准的,均可享受一定的资金补助。广大经营者或仅为了得到政府补助,对竹林进行一定的经营管理——做“政府部门所要求做的事”。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投入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从根本上讲,是经营者(农民)和管理者(政府部门)对经营主体的认识偏差[2]。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林农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林农对竹林经营的积极性。

为了扭转上述不合理投入机制在林农中所形成的观念,遂昌县三仁乡在竹产业的投入机制和观念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彻底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政府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引导和形成经营者主动投入并成为投入主体。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为:

2.1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针对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的实际,重点开展了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的试验发展。应用推广的技术成果面向农户、面向生产,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而可见。近年来,在遂昌县三仁乡投入技术发展资金达8万元,重点开展了竹林高效经营技术试验与示范、区域性土壤测试分析、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建设与评估等项目的试验和研究工作,为竹业发展提供管理和生产的技术保障。

2.2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根据三仁乡具体情况,开展了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投入资金15万元,基本完善了道路、水分管理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将新技术在示范园区内率先进行推广和示范,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改善了生产环境,使当地老百姓能够直观的看到通过应用竹林经营新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园区的可视性,对外展示和宣传了三仁乡竹业发展的良好效果。

2.3激励机制建设

实行以奖代补、重奖示范户和奖励积极参与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的政府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当地树立应用新技术出效益、技术致富新观念。三年来,用于奖励的资金3万元,其中对2001年实行示范户重奖2户,每户奖励0.5万元。

2.4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和社会化服务建设

三年来共投入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和社会化服务建设资金32万元,其中遂昌小忠竹笋市场建设投入资金12万元,品牌宣传等投入资金10万元,竹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投入10万元。

自开展项目以来,在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上共投入资金58万元,95%资金投入属于公益性投入。政府资金投入转向的根本改变是,投资主体发生质的转变,由林农依赖政府投入为主发展为农户主动投入并成为投入主体。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表明,三年来林农自发投入在竹林管理上的资金达327.5万元,其中肥培管理投入资金120万元;共计对1000公顷竹林进行了垦复改造,投入资金187.5万元;新造毛竹林33公顷,投入资金20万元。政府投入和林农投入两者的投资比例为1:5.6,也就是说政府只要投入1元钱,可以引导农户投入5~6元。

3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3、4]

长期以来,林业技术推广实行的是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推广方法,即对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下达的过程。技术推广体系为政府组织建设的县——乡——村各级技术推广机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和主体。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或科技人员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举办培训班、讲座、技术咨询和印发技术资料等传播经营技术。专家和科技人员对广大经营来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林农处于被动接受新技术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尽管政府及科技人员花了很大力气,但往往收不到如期效果。为了克服这种弊端,遂昌县三仁乡在技术推广机制上进行创新,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推广新机制。

3.1推广主体即技术本身的参与式设计

围绕推广实施的竹林经营新技术,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技术,对当地竹林经营现状、社会、经济基础和经营者经营方式取向等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评估和反馈结果,技术专家组应用参

与式设计的原则,吸收经营者参与,根据不同推广实施时期,采用“阶梯式”技术推进方式,设计推广的新技术措施,使推广实施的技术具备相对先进、可操作性强、关键技术准确、及与经营者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适宜等特征,分阶段进行推广、落实,从而能被经营者真正快速、准确地接受和使用。

3.2建立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互动式的伙伴关系

在以往的技术推广工作中,专家、技术人员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居于经营者之上,与林农在心理上产生了距离和隔膜,并形成技术推广人员和林农之间的认识矛盾。推广人员认为农民不接受科技成果是农民自身的问题,因为农民“素质低、思想落后、保守、僵化”;农民则认为研究和推广人员根本不了解他们,技术推广的方法及技术本身和他们的经营状况及经济和文化环境现状不符合。基于此,浙江林学院和县林业局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与林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起政府官员(决策者)、管理人员(执行者)、研究人员(技术拥有者)、技术推广人员和经营主体——广大经营者的双向互动,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共同参与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农户就生产、新技术的实施和竹业发展过程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发表意见和建议。针对林农的困难和建议,专家和技术人员,不厌其烦,一一予以解答或协同有关部门解决。目前,遂昌县三仁乡的林农,特别是一些示范户,与专家技术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关系融洽的好朋友。有的示范户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做法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专家进行探讨,这是技术推广工作到位的一种具体表现。

3.3转变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作风

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林农对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不但要使林农知道竹林经营新技术,还要林农能熟练掌握使用新技术,使新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专家和技术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观念,在不同生产环节,到村、到户、到山片进行技术指导。以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方伟教授为首的技术专家组,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无论人员培训、举办讲座、还是座谈会、走访林农、查看现场,工作踏实、负责,深入农户、基层技术人员,从早到晚,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连饭后的休息时间也与县里有关技术人员探讨技术推广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项目实施的这几年中,技术专家每年在各生产季,如春节前后就深入到重点村组和示范户进行走访,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服务。通过改变工作作风,带动广大基层管理人员和林业技术人员,把技术推广工作做细、抓实。

3.4建立以人为本的传播机制[6]

改变原有技术推广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经营者为主体,乡镇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推广机制。采用技术研讨、技术培训、技术座谈和现场指导及推广效果评估与反馈等形式,建立多学科、多层次技术推广与社区发展管理技术新体制。针对乡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主要采取技术研讨、技术培训的方式,传播管理和竹林经营新技术,使管理干部和技术推广人员在竹林经营的观念认识上得到提高和转变。使管理人员对竹材高效经营的技术有所了解,便于指导农村工作;使技术推广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竹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竹林高效经营的原理和技术,不但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树立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竹林经营与推广新理念。对经营主体——广大经营者,主要采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座谈、现场指导和技术资料等形式,建立技术二级流动体系,传播经营新技术。通过多层次的培训、示范户示范作用及农户间的人际传播,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在全乡的普及面达到90%,竹林高效经营面积实施率达到76.9%以上。

4服务机制的创新

竹林培育业发展如何和二产、三产联动,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又一重要任务。遂昌县三仁乡在竹产业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服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林农想做,但各家各户难以做好的事。

4.1品牌建设

遂昌县三仁乡“小忠”冬笋是遂昌传统名品,近年来政府通过注册了商标和各种途径宣传“小忠”品牌,在市场树立了良好声誉。2001年在杭州的“丽展会”和北京的“全国林产品博览会”上,“小忠”牌冬笋深受各地客商欢迎,并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银奖和被认定为中国名优经济林产品,增加了“小忠”品牌的知名度。

4.2市场建设和培育

竹林培育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竹林产品生产和经济产量。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市场培育对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时在该乡的小忠村投资12万元,建立竹笋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480万公斤以上。在搞好市场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户经营和外销鲜笋,现有市场经营户26户,外销经营户19户。鲜笋市场初具规模及“小忠”笋的品牌效应,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商到遂昌县三仁来收购鲜笋,使市场鲜笋购销价始终高于本县其它地方和周边县市,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使林农在经营中通过品牌效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经营效益。

4.3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

成立了遂昌县竹产业协会和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协会,建立了遂昌县科兴竹类研究所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在无公害竹笋生产上,以浙江省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为依据,建立监督机制和体系,开展了以竹笋病虫害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与调控服务。受竹林病虫害为害区域性和防治区域性等条件限制,一家一户很难开展综合防治。2001年为了有效控制竹林病虫危害,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行有偿服务。起到防治效果好,单位成本低的效果,深受林农欢迎。该项工作仅为初步尝试,有关有偿防治的收费标准,林农的接受程度等都有待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5技术创新

根据当前竹业发展现状,围绕竹林高效经营,以无公害竹笋(特别是冬笋)为突破口,对竹林平衡施肥技术、水分定量管理技术、竹林结构动态管理技术、竹林生态经营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发展[7],并综合配套形成竹林分类定向培育技术包,为竹林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2001——2002年生产季,结合现场会等形式,对毛竹高效经营笋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产量、产值验收,结果表明,试验示范基地平均产值达2488.5元/年?666.7m2,最高可达4191.9元/年?666.7m2,平均亩成本为705.2元,平均劳动盈利率77.6%,最低为76.9%,示范基地竹林产值平均高出对照区2.1倍,最高达3.9倍,竹林经营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试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刘金龙,林志斌.参与?组织?发展:参与式林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李小云.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邵小根,金爱武.毛竹笋竹林技术推广模式调查与分析,经济林研究,2000,18(4):64~66

[4]李明华,钱杭园.参与式的农村技术传播机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1):1~4

[5]吴礼栋,金爱武.遂昌县三仁乡毛竹笋用林开发经济技术需求分析,见:沈璇,汪奎宏,周晓丽.新世纪浙江林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259~263,

竹业范文篇6

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日益凸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作为林业大县,林业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尤显重要,为适应新形式要求,抢抓发展机遇,立足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我县林业产业,特编制本发展规划。

一、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情况

一森林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520.6万亩,县具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有林地面积476.2万亩,占林业用地91.4%疏林地面积3.85万亩,占0.7%灌木林地面积17.3万亩,占3.3%未成林造林地3.68万亩,占0.7%宜林荒山7.54万亩,占1.4%有林地蓄积1397.13万立方米,有林地以杉松为主,残次林、低产林所占比重较大。有林地平均每亩蓄积2.68立方米。

全县森林覆盖率72.8%林木绿化率74.5%

二林业产业现状

生产商品木材66957立方米,商品竹材2.1万根,鲜竹笋、油茶籽等主要林产品3300吨,各类水果2500吨;现有已经注册并发放了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的木竹加工、林产化工企业有32家,年加工木材28150立方米,2010年我县采伐限额11万立方米。毛竹2.04万根,林化产品500吨。主要产品有:杉木齿接板、杉木细木工板、竹地板、松香、童床、特种艺术品等。

经营面积3.31万亩;现有林业产业专业户366户,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面积77206亩。其中果业68户经营面积7909亩,药材41户经营面积5527亩,经济林66户经营面积13547亩,用材林155户经营面积50073亩,种苗专业户2户经营面积150亩。

二、存在问题

且分布不均、质量差,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全县每亩林分蓄积2.6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3%且可采林木资源少。

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分散落后的小作坊式生产占有相当比重,二林产加工企业规模小。全县32家林产加工企业中年产值3000万以上的只有4家。

深加工精加工少,三林产加工企业粗加工多。没有形成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加工方法单一,产品趋同化严重,全县32家林产加工企业中生产齿接板、细木工板的就有23家。

附加值低,四是林产工业产品整体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大量小厂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造成资源的无形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

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加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林业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林业产业战略性调整、提高林业产业竞争力和有效增加林产品市场占有为主线,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提升林业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

二基本原则

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1坚持生态优先。

2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多种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利用并重3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4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三发展目标

以毛竹为主的竹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以工业原料林等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重点的商品林培植业。以油茶为主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业,苗木花卉业,森林旅游业和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等六大林业支柱产业。至2015年,培植用材林和特色产业林面积300万亩,年产商品材20万立方米。全县培植省、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10家,创省级以上民营林场10个,森林工业产值10亿元,年创税5000万元。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各类原料林基地建设

鼓励企业和大户创办民营林场,培育松、杉、光皮树等工业原料林2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培育以企业和大户为主。建立“企业民营林场林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对外来流转山场造林及培育资源的公司或个人,不符合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应从宏观上给予控制,限制森林资源向其流转,对符合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给予扶持。山林流转后应签订协议,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按我县林业发展规划实施,对无力按我县林业发展规划实施造林的由林业局按350元/亩标准收取造林费用后委托其他公司代造。

商品林经营区,二新造、低改毛竹10万亩。选择土壤肥沃、坡度平缓的地段,采用毛竹大径材丰产培育等先进实用技术,高质量人工营造竹林5万亩;同时在竹林资源丰富的山区选择立地条件优越、有培育前途的竹林,实施砍杂抚育、号字经营、科学施肥、禁笋育竹、适度勾梢等经营措施,优化竹龄结构,提高林地产出,低改毛竹5万亩。

推动林农及大户发展。整合林业、农业、水保等项目,三培育油茶、果树、木本药材等高效经济林100万亩。高效经济林培育以项目带动为主。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和带动作用,让项目为林业产业发展服务,做到让项目推动一批、带动一批,避免单纯的项目实施,发展经济林应尽量形成规模,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发生。

面积3000亩。苗木花卉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四发展花卉、优良种苗、珍稀苗木基地20个。以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重点发展优良绿化用樟树、桂花、红花檵木、红豆杉等苗木花卉。

设置准入条件,五全力做强森林工业。按照“规模总量控制。鼓励精深加工,淘汰初始加工”原则发展木竹加工企业,全县林产加工企业控制在10家。建设1个占地1000亩的林业产业园,要求所有林产加工企业全部进入林业产业园。

六加快生态建设、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

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发展与壮大第三产业,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五、区域布局

全部进入林业产业园。入园企业要培植产业基地3万亩以上,六全县林产加工企业控制在10家。加工等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确保项目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加工增值在5倍以上,鼓励现有加工企业靠大联强,采取联营、收购、合股等形式进行整合,坚决关闭违法经营加工企业,淘汰初始加工、附加值低或产品不能升级的加工企业。

六、保障措施

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将林业产业建设纳入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环保、经委、商务、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林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将林业产业建设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并列入对乡镇的年度考核内容,实行政府和部门的双线”目标责任制,年终考评,兑现奖惩。各乡镇根据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本地实际,编制林业产业规划,研究制订和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林业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任,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好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落实配套措施,积极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二落实政策。整合林业工程项目以及国土资源整理、水土保持、扶贫等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发改部门国债资金、财政资金要加大对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名优特经济林发展。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发展信贷规模,支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竹业范文篇7

一、突出一个重点,抓好林权制度改革

根据上坪乡发展实际,镇党委、政府统一认识,抓好林改就是抓住农村工作的中心,牵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抓好林改就能使乡村干部有所作为,真正做到“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抓好林改在林区就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抓早、抓紧、抓好”林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全乡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每人挂包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配有3-5名干部。同时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林改的工作格局,这是搞好林改的前提。二是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广大村民是林改工作的主体,林改工作涉及每户竹农,看山场、签合同,都必须发动竹农共同参与,这是搞好林改的关键环节,我们通过进村入户,开会座谈,印发材料、张贴宣传单等,充分发动竹农参与林改工作,做到林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我们始终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林改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这是搞好林改工作的保障措施。四是落实到户,增效增收。这是林改的目的所在。我们把林改工作当作贯彻去年中央9号文件和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顺从民意,发证到户。林改工作,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

1.确保了林区稳定,人心安定。由于我乡1997年没有进行毛竹山第二轮延包工作,2004年正好是第一轮承包到期,村民思想有所波动,“打乱按人均分山”的想法在一些村民中有一定的影响,乡里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去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林改工作,对上坪乡来讲这好比是一场及时雨,我们抓住这次机会,一步到位,“大稳定、小调整,延包30年”发证到户,群众吃了定心丸,这样确保了林区稳定,人心安定。按群众的话讲就是“山定主,竹定根,人定心”。

2.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群众的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粗放的经营管理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式高效经营管理。体现在“二个提高”:①竹农护笋养竹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过去护笋养竹政府下通告,干部巡山分兵把守,效果还很不理想,现在群众自觉留“大、好、壮”的笋种,插上标签、象选女婿一样。②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老小病竹下山,竹山实行动态管理,示范园区的竹山Ⅰ度、Ⅱ度、Ⅲ度竹的比例基本上达到1:1:1。“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经营理念为越来越多的竹农所接受。二是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转变为指导、引导、帮助、服务。三是干群关系发生转变:过去群众看到干部能躲就躲,群众把乡镇干部看作是“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现在是找干部、盼干部、要干部来帮助解决问题。

3.实现了“三个增加”:一是增加了投入。做到了三个舍得:舍得将钱掏出来,购买笋竹专用肥,搞高效经营;舍得将钱投入开设竹山便道;舍得将钱掏出来搞山地水利、竹山引水喷灌。二是增加了收入。村集体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全乡可增收40万元左右,村均收入4万元,示范园区2000多亩竹山平均亩收入1200元左右,最高亩收入3000元。三是增加了就业。男女老幼齐上山,冬闲变农忙,大部份农户在生产季节都要雇工,同时全乡有20多个竹胶板半成品加工点可增加就业200多人。明新竹业有限公司增加就业近200人。

二、抓好一个示范,建好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

以“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园区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引导竹农高效经营。一是抓宣传,转变经营观念。2000年以前,我乡竹林经营管理粗放,竹山投入少,亩立竹量100株左右,平均竹山亩产量值仅200元左右,2003年以来,积极推广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金爱武教授的“毛竹现代生产经营技术”新观念和“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95次,发放科学育竹服务手册、竹事活动表、施肥方案等材料7700份;先后组织20余户竹业大户到浙江参观“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和“有机笋可持续经营技术基地”,增强对科学育竹的感性认识,提高竹农参与竹业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抓科技,提高经营水平。在实施科技兴竹过程中,与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建立竹林培育技术合作关系,以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载体,走产、学、研的路子,以竹林分类经营为基础,将竹林分为高效笋用林、高效笋材两用林和生态公益林三种经营类型,对笋用林进行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通过合理采伐,调整竹林结构,实施稻草覆盖、平衡施肥和竹山引水喷灌等技术,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园区示范户杨国松在去年冬天旱情严重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上述科学育竹技术,3亩试验地,冬笋产量达600余斤/亩,直接收益2500元/亩。春笋产量达1000多斤/亩,收入约400元/亩,加上竹林收入,每亩收入3000多元。三是抓扶持,促进竹农投入,为调动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市政府出台了有关竹业开发的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办法,分竹林高效经营、低改、新植、加工、营销、竹山便道开设等项目,分别评选出辐射带动力强,成效显著的示范户,给予奖励。我乡也相应制定激励机制,如开竹山便道乡里补助1000元/公里,引导竹农自筹资金投入竹业开发,龙共村杨国松、杨家元等5户竹农利用林权证进行银行抵押贷款20万元,用于扩大竹林高效经营的面积和新开竹山便道、新建竹山引水喷灌。全乡农户采用林权信用互保贷款156万元用于竹业开发。

三、组建一个协会,建立科学育竹协会

林权发换证后,发展和建立配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协会,是新阶段林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乡高度重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成立“上坪乡林业社会化服务总协会”、“上坪乡笋竹营销协会”、指导、引导全乡的科学育竹和笋竹营销工作,在龙共村科学育竹协会的基础上,各村纷纷成立了“科学育竹协会”,协会成立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制定方案。对全村毛竹资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全村科学育竹推广方案。二是信息。加强竹农的互相沟通联系,信息让更多的竹农参与到竹林高效经营生产中来,共同提高科学育竹水平。三是组织培训。组织竹农听专家讲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竹农进行培训指导。四是开展活动。组织会员参与高效经营活动。如龙共村科学育竹协会,召开了百余人参加的竹林高效经营现场会,推广科学育竹新理念,使全村现有高效推广户达1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1%,推广面积5600亩占61.5%。五是提供服务。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促进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龙共、合群、荆坪、联合等村部份竹林出现竹蝗,协会统一购买烟剂,组织竹农上山,统一进行防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竹业范文篇8

一、突出一个重点,抓好林权制度改革

根据上坪乡发展实际,镇党委、政府统一认识,抓好林改就是抓住农村工作的中心,牵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抓好林改就能使乡村干部有所作为,真正做到“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抓好林改在林区就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抓早、抓紧、抓好”林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全乡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每人挂包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配有3-5名干部。同时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林改的工作格局,这是搞好林改的前提。二是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广大村民是林改工作的主体,林改工作涉及每户竹农,看山场、签合同,都必须发动竹农共同参与,这是搞好林改的关键环节,我们通过进村入户,开会座谈,印发材料、张贴宣传单等,充分发动竹农参与林改工作,做到林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我们始终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林改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这是搞好林改工作的保障措施。四是落实到户,增效增收。这是林改的目的所在。我们把林改工作当作贯彻去年中央9号文件和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顺从民意,发证到户。林改工作,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

1.确保了林区稳定,人心安定。由于我乡1997年没有进行毛竹山第二轮延包工作,2004年正好是第一轮承包到期,村民思想有所波动,“打乱按人均分山”的想法在一些村民中有一定的影响,乡里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去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林改工作,对上坪乡来讲这好比是一场及时雨,我们抓住这次机会,一步到位,“大稳定、小调整,延包30年”发证到户,群众吃了定心丸,这样确保了林区稳定,人心安定。按群众的话讲就是“山定主,竹定根,人定心”。

2.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群众的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粗放的经营管理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式高效经营管理。体现在“二个提高”:①竹农护笋养竹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过去护笋养竹政府下通告,干部巡山分兵把守,效果还很不理想,现在群众自觉留“大、好、壮”的笋种,插上标签、象选女婿一样。②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老小病竹下山,竹山实行动态管理,示范园区的竹山Ⅰ度、Ⅱ度、Ⅲ度竹的比例基本上达到1:1:1。“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经营理念为越来越多的竹农所接受。二是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转变为指导、引导、帮助、服务。三是干群关系发生转变:过去群众看到干部能躲就躲,群众把乡镇干部看作是“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现在是找干部、盼干部、要干部来帮助解决问题。

3.实现了“三个增加”:一是增加了投入。做到了三个舍得:舍得将钱掏出来,购买笋竹专用肥,搞高效经营;舍得将钱投入开设竹山便道;舍得将钱掏出来搞山地水利、竹山引水喷灌。二是增加了收入。村集体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全乡可增收40万元左右,村均收入4万元,示范园区2000多亩竹山平均亩收入1200元左右,最高亩收入3000元。三是增加了就业。男女老幼齐上山,冬闲变农忙,大部份农户在生产季节都要雇工,同时全乡有20多个竹胶板半成品加工点可增加就业200多人。明新竹业有限公司增加就业近200人。

二、抓好一个示范,建好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

以“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园区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引导竹农高效经营。一是抓宣传,转变经营观念。2000年以前,我乡竹林经营管理粗放,竹山投入少,亩立竹量100株左右,平均竹山亩产量值仅200元左右,2003年以来,积极推广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金爱武教授的“毛竹现代生产经营技术”新观念和“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95次,发放科学育竹服务手册、竹事活动表、施肥方案等材料7700份;先后组织20余户竹业大户到浙江参观“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和“有机笋可持续经营技术基地”,增强对科学育竹的感性认识,提高竹农参与竹业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抓科技,提高经营水平。在实施科技兴竹过程中,与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建立竹林培育技术合作关系,以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载体,走产、学、研的路子,以竹林分类经营为基础,将竹林分为高效笋用林、高效笋材两用林和生态公益林三种经营类型,对笋用林进行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通过合理采伐,调整竹林结构,实施稻草覆盖、平衡施肥和竹山引水喷灌等技术,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园区示范户杨国松在去年冬天旱情严重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上述科学育竹技术,3亩试验地,冬笋产量达600余斤/亩,直接收益2500元/亩。春笋产量达1000多斤/亩,收入约400元/亩,加上竹林收入,每亩收入3000多元。三是抓扶持,促进竹农投入,为调动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市政府出台了有关竹业开发的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办法,分竹林高效经营、低改、新植、加工、营销、竹山便道开设等项目,分别评选出辐射带动力强,成效显著的示范户,给予奖励。我乡也相应制定激励机制,如开竹山便道乡里补助1000元/公里,引导竹农自筹资金投入竹业开发,龙共村杨国松、杨家元等5户竹农利用林权证进行银行抵押贷款20万元,用于扩大竹林高效经营的面积和新开竹山便道、新建竹山引水喷灌。全乡农户采用林权信用互保贷款156万元用于竹业开发。

三、组建一个协会,建立科学育竹协会

林权发换证后,发展和建立配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协会,是新阶段林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乡高度重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成立“上坪乡林业社会化服务总协会”、“上坪乡笋竹营销协会”、指导、引导全乡的科学育竹和笋竹营销工作,在龙共村科学育竹协会的基础上,各村纷纷成立了“科学育竹协会”,协会成立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制定方案。对全村毛竹资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全村科学育竹推广方案。二是信息。加强竹农的互相沟通联系,信息让更多的竹农参与到竹林高效经营生产中来,共同提高科学育竹水平。三是组织培训。组织竹农听专家讲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竹农进行培训指导。四是开展活动。组织会员参与高效经营活动。如龙共村科学育竹协会,召开了百余人参加的竹林高效经营现场会,推广科学育竹新理念,使全村现有高效推广户达1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1%,推广面积5600亩占61.5%。五是提供服务。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促进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龙共、合群、荆坪、联合等村部份竹林出现竹蝗,协会统一购买烟剂,组织竹农上山,统一进行防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竹业范文篇9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的竹林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竹林资源培育与措施

1、目标任务:

全镇留养新竹187万株以上,大年竹林亩均留养新竹胸径在8寸以上的60株,花年竹留养新竹胸径在8寸以上的40株,小年竹林全部留养新竹不得采挖竹笋。

2、技术与措施:

(1)留养新竹:调整竹林结构,促进竹林结构趋向于科学、合理化,一度竹(当年新竹),二度竹(2-3年生),三度竹(4-5年生)的毛竹各占25%;四度竹(6-7年生),五度生(8-9年生)的毛竹占25%;六度以上的毛竹应全部伐除。

(2)竹山抚育管理:结合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抓好竹山责任制的完善工作,动员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因地制宜地采取浅锄、劈草、施肥等抚育措施,努力实现全镇6.2484万亩的竹林达到丰产、优质、高效益的竹林,大力提倡竹阔混交,减少竹林的病虫害。

(3)新竹标号:各村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督促,保质保量地完成新竹标号工作。

竹山机耕道的建设:

1、目标任务:全镇必须完成新开竹山机耕道在20公里以上,路面宽应在3.5米,各村按下达的任务,做好竹山机耕道的规划,于4月20日之前报林业站。

2、技术与措施:竹山机耕道应在规划时,考虑坡度不要太陡,路内侧必须要有边沟,最好一条机耕道能延伸到二重山的竹林,便于今后毛竹的运输,达到标准的每公里补助1000元。

3、验收方法:根据村规划上报的竹山机耕道、完成一条验收一条,最迟在10月底前全面验收结束。

竹山喷灌示范片建设:

竹业范文篇10

一、大力推进毛竹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毛竹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亲睐,广泛用于建材、家俱、医药、造纸、电脑键盘、医疗保健、绿色食品、高分子材料以及旅游观光等,为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新开发的竹产品,如重竹地板、高档竹家俱、竹模压平托盘、侧压板、竹键盘等竹产品已经走上市场,并形成了规模生产和出口创汇。近年来,由于全市加大了竹产品的研发,仅今年投入竹产品开发的资金达到了8.92亿元,明年将突破1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园区就竹产业一项可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综上所述,大力推进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森林、实现绿色崛起、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强县富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引导林农和企业走绿色崛起、低碳环保之路,下大力气培育丰产林基地,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增加毛竹蓄积量,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产品科技研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走出一条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强县富民的新路子,从而打造为全省最大的竹产业加工基地。

2、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1-2015年):采取新造、低产林改造和诱导鞭根扩竹,建设10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使全市丰产毛竹林基地达到200万亩;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植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5个,5000万元-1亿元的骨干企业25个。到2015年,全市毛竹林平均立竹度达到140株/亩,丰产毛竹林达到160株/亩,实现毛竹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加强毛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林生产力,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着力打造赣西北毛竹产业经济带。到2020年,全市毛竹林面积稳定在420万亩以上,丰产林基地进一步扩大,平均立竹度达到150株/亩以上,丰产林达到达200株/亩以上,实现毛竹产业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基本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毛竹产业体系。

三、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资金、科技保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推进毛竹产业的发展,市政府成立毛竹产业推进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工商银行、市中国银行等为成员单位。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协同合作、各负其责、强化服务,认真及时处理毛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持毛竹产业的发展。

(2)科学制订规划。市毛竹产业发展经省级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编制规划任务。各县(市、区)尤其是毛竹主产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当地自然条件、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衔接,制定出相应的毛竹产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3)加大宣传力度。毛竹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柱产业,要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产业论坛等形式,加大对毛竹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大户、企业经营毛竹的积极性,多途径参与毛竹产业的发展建设。

(4)重视社会协作。支持林农、企业发展多形式的毛竹经营或相关协作组织,通过协作组织平台,加强毛竹资源培育、加工利用、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交流和沟通,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和咨询,提供产品的供需信息,开展竹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应对能力。

2、政策保障措施

(1)加大招商力度。毛竹重点产区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用地、供电、供水、税费、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要大力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不断开发毛竹新产品,尤其要鼓励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2)创新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放活经营机制,开展依法、公开、有序的毛竹林地流转,鼓励有实力的大户或企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与林农开展股份合作等形式经营竹林。同时,支持毛竹经营户以资源入股加工企业,促进毛竹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支持企业发展。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引导组建竹产业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统一质量标准,做强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的竹加工企业,从严控制竹坯板加工企业的加工许可证的发放。

3、资金保障措施

(1)争取财政扶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支持毛竹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竹加工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以帮助企业缓解困难;另一方面,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整合退耕还林新增项目资金、长防林荒山造林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以支持对毛竹产业的科技投入、新上或扩建项目,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技术研究与产业经营发展体系。

(2)实行信贷支持。要大力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毛竹资源培育及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信贷支持,实行优惠的利率。要充分利用世行项目贷款、日本政府贷款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等。要鼓励支持毛竹林地、林木使用权进行低押贷款。

(3)放宽税费政策。要进一步放宽税费政策,凡新上项目落户工业园区,要享受其它工业企业的税收政策,严禁产、销环节重复征税。要允许毛竹原材料在市内流通,以提高竞争力、增加林农收入。林业部门要对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放宽准入门槛,实行经营许可证随报随办、即报即办;简化放行手续,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放活企业经营。

4、科技保障措施

(1)强化科技支撑。要依托大专院校和省市科研部门的技术力量,搭建企业与科研单位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基地,组建研发团队,加大科技攻关,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当前,尤其要在竹纤维、竹碳、竹医药、竹家俱、重地板、竹键盘以及竹高分子材料上开发新产品,推动竹产品向“精、深、细”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