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3:09:27

竹产品国际贸易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1

1.竹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竹产业实现产值660多亿元人民币。2004年竹子产品出口创汇12.8亿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10.5亿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强的自然环境保护性和对退化环境的修复作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唤起了人们生态意识的加深,人们关注竹子资源,开发利用竹子资源,希望竹子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竹产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竹产品贸易由亚洲,东南亚市场向欧美乃至全球市场不断扩展。

2.竹产品不断开发,注入生态概念。竹子从竹叶到竹根都可以开发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类;竹材加工类(竹编、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窗帘);竹笋加工类(鲜笋,水煮笋罐头)。近年开发了竹材化工类产品(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竹叶黄酮等)国际市场走俏。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战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强烈的生态概念。对竹产品的渴望就是对生态与绿色的渴望,对竹产品的关注就是对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竹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由于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绿色消费运动越来越高涨,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品的增加,绿色产业的发展对贸易产品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如果这些商品有助于保护环境,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产品效应,贸易作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的影响[2]。竹产品正好迎合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的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正产品效应。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笋等竹产品引领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

1.中国成为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数量急剧减少和环保热情高涨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涨价以及实木地板征税的影响,竹材正迅速成为地板行业不可忽视的资源。竹地板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国际市场非常走红,其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强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业忙于出口,无暇顾国内市场[3]。竹地板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竹地板年产销量已达3000多万立方米,占中国木质地板总销量10%,其中60%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价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2.竹笋产品国际市场稳定拓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其中水煮笋是中国重点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浙江、福建是最主要的水煮笋出口加工基地,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煮笋进口国。水煮笋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长,同时出口欧洲和美国不断增长。

3.竹炭、竹醋和竹纤维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竹炭外销量占总产量90%以上,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外销日韩的数量又占外销总量的90%以上。世界最大的竹炭出口基地浙江衢州的衢江在2005年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据统计,衢州竹炭年产值已达3.6亿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5]。现在市场开始投向中东、欧洲和北美。

竹醋液是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副产品,可用做土壤杀菌剂、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剂、美容化妆品、健康饮料等。国内经营竹炭的每家企业基本上有稳定的外贸订单,2004年仅浙江龙游县竹炭出口创汇就达到了300万美元。

竹纤维是从原竹中提炼出来的绿色环保材料,它具有天然的防螨、防臭、防虫和产生负离子作用。浙江、江西、湖南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竹纤维面料和竹纤维服装。2006年7月,浙江东新公司出口竹纤维衬衣到意大利,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欧盟的竹纤维服装。欧盟消费者青睐环保产品,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竹纤维服装有着巨大的市场。

4.原竹植物贸易活跃,竹子文化广泛传播。近年,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从中国进口大量原竹竹苗,建立竹子观赏园,或由中方承接园林工程,用竹子造景。通过园林苗木贸易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同时传播了竹子文化。竹子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而竹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态性,又恰好符合健康、自然、环保的理念。出口到欧美的竹制工艺品,被当作工艺品卖,价格很高。

三、竹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兴非关税贸易壁垒兴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取代了传统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是进口国对各类进口商品颁布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造成进口障碍以限制商品进口;绿色壁垒又称环保壁垒,各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主要有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0,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卫生检疫,绿色补贴等。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受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对竹材加工、竹地板、竹笋、竹炭和竹纤维等竹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是零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以外销为主。随着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兴起,竹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盛行这一大环境对出口的限制。

2.主要市场对竹产品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限制。以下是竹产品出口各大市场涉及到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行和无形削弱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竹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1)美国,加拿大。2003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了《关于食品企业注册的法规》、《关于建立与保持记录的法规》、《进口食品预先通报法规》和《关于人类或动物消费的食品行政扣留法规》,要求制造、加工、包装或仓储供美国境内人或动物消费食品的企业需向FDA申请注册;并建立和保持记录;在入境前向FDA通报;FDA可对有疑问的货物实施扣留[6]。竹笋食品出口到美国的限制越来越多。美国曾从中国进口竹制苗圃桩杆。2005年底美国规定到达其港口的用作花园和苗圃桩杆的竹制品将接受强制熏蒸。竹制品中合成树脂中的游离甲醛问题,竹材防腐处理的药剂问题都会面临严格的海关检疫。出口到加拿大的竹产品都遭遇到类似的技术壁垒的限制。

(2)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食品实行联合管理制度,对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必须加贴强制性标签;采用生物技术产生的进口食品,只有经澳新食品局评估和批准,并列入食品标准法典后,才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和消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竹笋类食品主要进口国,联合管理制度无形筑高了进口门槛。2006年1月1日起,输往新西兰的竹木制品必须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CIQ)考核认可的检疫除害处理企业进行熏蒸或热处理,除害处理合格的,由CIQ出具熏蒸/消毒证书,方可出口到新西兰。

(3)欧盟。欧盟规定自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可能分解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2004年6月30日,欧盟实施了2003/3/EC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中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金属铬的“蓝色染料”。2004年4月,欧盟对所有生物技术产品和下游产品的强制性可追溯性和标签加贴要求的新法规((EC)641/2004)生效,增加了程序,提高了成本。[6]无疑,出口到欧盟的竹制品、竹笋、竹纤维等产品受到以上技术壁垒的严格限制。

(4)日本,韩国。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水煮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出口9.44万吨,金额8.621万美元。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著名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集成了国际上所有的农药残留标准,堪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水煮笋的市场准入与风险。韩国制订的合格评定程序则异常繁琐,对进口造成了许多障碍;卫生与植物卫生认证要求苛刻,限制了农副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韩国对包装材料要求极高。2001年1月1日,韩国的新食品包装和标签标准开始生效,禁止使用PVC收缩包装和包装中含有超过20%“死空间”的促销包装,以保护环境。韩国是中国竹炭和竹醋液开拓的主要进口国,要遭遇到以上贸易限制,必须引起企业重视。

TBT和SPS通报都涉及安全、健康和环保问题。目前看,竹材加工和竹笋制品这些传统产品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限制较大。竹炭和竹纤维等新开发的产品受技术壁垒影响不大。竹地板2006年实施了竹地板国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要求,有效预防技术壁垒。SPS协定,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其宗旨是不应阻止任何成员采用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SPS通报是指对那些没通过SPS协定所规定的卫生检疫标准的产品,采取通报方式公布,从而影响产品的出口。大多数竹产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标准低,容易遭SPS通报。2004年到2006年,中国竹产品出口企业多次遭受SPS通报,增加了竹产品出口难度。

四、突破竹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

1.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森林认证与生态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中国出口的竹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各进口国最敏感的问题。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竹加工出口企业要积极参加IS09000质量认证和IS014000环境认证,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认证,主动预防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外市场对地板的环保特性非常关注,竹地板企业应加强森林认证。目前中国竹材加工企业只有几家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COC。经过FSC认证的森林和产品获得证书,并贴上标签,相当于获得通行证,有效规避国际市场的技术性壁垒。FSC认证等生态标签是中国竹产品加工出口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要素。

同时,竹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应加强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对于设计的投入可能带来质的飞跃。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为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这是近年来工业界出现的新事物,被称为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欧洲和日本竭力把生态技术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以形成极大的市场竞争力[7]。

2.注重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竹加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效克服技术壁垒。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价值,不断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竹笋,竹制品,竹材加工类属于高检疫风险的竹产品,标准高,检测项目多,出口困难较大。如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口结构将由高检疫风险低的产品转向低检疫风险的产品,以利于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开发的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叶黄酮等系列精加工产品出口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克服贸易壁垒。2007年3月,中国成立碳基金,成为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组成部分。国际碳汇是指把发展中国家森林的固碳功能(碳汇)所产生的信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转化成在市场上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生态效益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造林成本低,具有优势。中国的竹加工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设备、技术、资金,借此提升产业水平与出口创汇能力。利用国际基金,发展竹产业,开发竹产品,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也是一条有效的克服贸易壁垒的渠道。碳汇是当下中国林业及林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涉及到许多经济、技术问题,值得探讨。

4.构建竹产品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建立竹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和信息中心,对进口国技术壁垒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预警机制。企业或企业联合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国正在或将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竹产品企业,以便及时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贸易损失。目前已经建立国际竹藤组织网络、世界竹藤通讯、中国竹业信息网、中国竹子网等更多是收集竹子研发与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等,有待建立技术壁垒预警系统,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刘俊昌.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丽立.竹地板将是地板行业新的增长点[J].中国林业产业,2006,(7).

[4]马丁华.《中国竹地板消费白皮书》[J].中国人造板,2007,(3).

[5]林其盛,浙江成功举办竹炭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绿色中国[J].绿色中国,2007,(13).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2

1.竹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竹产业实现产值660多亿元人民币。2004年竹子产品出口创汇12.8亿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10.5亿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强的自然环境保护性和对退化环境的修复作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唤起了人们生态意识的加深,人们关注竹子资源,开发利用竹子资源,希望竹子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竹产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竹产品贸易由亚洲,东南亚市场向欧美乃至全球市场不断扩展。

2.竹产品不断开发,注入生态概念。竹子从竹叶到竹根都可以开发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类;竹材加工类(竹编、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窗帘);竹笋加工类(鲜笋,水煮笋罐头)。近年开发了竹材化工类产品(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竹叶黄酮等)国际市场走俏。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战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强烈的生态概念。对竹产品的渴望就是对生态与绿色的渴望,对竹产品的关注就是对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竹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由于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绿色消费运动越来越高涨,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品的增加,绿色产业的发展对贸易产品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如果这些商品有助于保护环境,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产品效应,贸易作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的影响[2]。竹产品正好迎合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的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正产品效应。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笋等竹产品引领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

1.中国成为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数量急剧减少和环保热情高涨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涨价以及实木地板征税的影响,竹材正迅速成为地板行业不可忽视的资源。竹地板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国际市场非常走红,其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强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业忙于出口,无暇顾国内市场[3]。竹地板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竹地板年产销量已达3000多万立方米,占中国木质地板总销量10%,其中60%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价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2.竹笋产品国际市场稳定拓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其中水煮笋是中国重点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浙江、福建是最主要的水煮笋出口加工基地,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煮笋进口国。水煮笋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长,同时出口欧洲和美国不断增长。

3.竹炭、竹醋和竹纤维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竹炭外销量占总产量90%以上,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外销日韩的数量又占外销总量的90%以上。世界最大的竹炭出口基地浙江衢州的衢江在2005年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据统计,衢州竹炭年产值已达3.6亿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5]。现在市场开始投向中东、欧洲和北美。

竹醋液是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副产品,可用做土壤杀菌剂、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剂、美容化妆品、健康饮料等。国内经营竹炭的每家企业基本上有稳定的外贸订单,2004年仅浙江龙游县竹炭出口创汇就达到了300万美元。

竹纤维是从原竹中提炼出来的绿色环保材料,它具有天然的防螨、防臭、防虫和产生负离子作用。浙江、江西、湖南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竹纤维面料和竹纤维服装。2006年7月,浙江东新公司出口竹纤维衬衣到意大利,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欧盟的竹纤维服装。欧盟消费者青睐环保产品,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竹纤维服装有着巨大的市场。

4.原竹植物贸易活跃,竹子文化广泛传播。近年,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从中国进口大量原竹竹苗,建立竹子观赏园,或由中方承接园林工程,用竹子造景。通过园林苗木贸易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同时传播了竹子文化。竹子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而竹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态性,又恰好符合健康、自然、环保的理念。出口到欧美的竹制工艺品,被当作工艺品卖,价格很高。

三、竹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兴非关税贸易壁垒兴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取代了传统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是进口国对各类进口商品颁布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造成进口障碍以限制商品进口;绿色壁垒又称环保壁垒,各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主要有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0,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卫生检疫,绿色补贴等。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受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对竹材加工、竹地板、竹笋、竹炭和竹纤维等竹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是零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以外销为主。随着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兴起,竹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盛行这一大环境对出口的限制。

2.主要市场对竹产品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限制。以下是竹产品出口各大市场涉及到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行和无形削弱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竹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1)美国,加拿大。2003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了《关于食品企业注册的法规》、《关于建立与保持记录的法规》、《进口食品预先通报法规》和《关于人类或动物消费的食品行政扣留法规》,要求制造、加工、包装或仓储供美国境内人或动物消费食品的企业需向FDA申请注册;并建立和保持记录;在入境前向FDA通报;FDA可对有疑问的货物实施扣留[6]。竹笋食品出口到美国的限制越来越多。美国曾从中国进口竹制苗圃桩杆。2005年底美国规定到达其港口的用作花园和苗圃桩杆的竹制品将接受强制熏蒸。竹制品中合成树脂中的游离甲醛问题,竹材防腐处理的药剂问题都会面临严格的海关检疫。出口到加拿大的竹产品都遭遇到类似的技术壁垒的限制。

(2)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食品实行联合管理制度,对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必须加贴强制性标签;采用生物技术产生的进口食品,只有经澳新食品局评估和批准,并列入食品标准法典后,才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和消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竹笋类食品主要进口国,联合管理制度无形筑高了进口门槛。2006年1月1日起,输往新西兰的竹木制品必须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CIQ)考核认可的检疫除害处理企业进行熏蒸或热处理,除害处理合格的,由CIQ出具熏蒸/消毒证书,方可出口到新西兰。

(3)欧盟。欧盟规定自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可能分解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2004年6月30日,欧盟实施了2003/3/EC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中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金属铬的“蓝色染料”。2004年4月,欧盟对所有生物技术产品和下游产品的强制性可追溯性和标签加贴要求的新法规((EC)641/2004)生效,增加了程序,提高了成本。[6]无疑,出口到欧盟的竹制品、竹笋、竹纤维等产品受到以上技术壁垒的严格限制。

(4)日本,韩国。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水煮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出口9.44万吨,金额8.621万美元。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著名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集成了国际上所有的农药残留标准,堪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水煮笋的市场准入与风险。韩国制订的合格评定程序则异常繁琐,对进口造成了许多障碍;卫生与植物卫生认证要求苛刻,限制了农副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韩国对包装材料要求极高。2001年1月1日,韩国的新食品包装和标签标准开始生效,禁止使用PVC收缩包装和包装中含有超过20%“死空间”的促销包装,以保护环境。韩国是中国竹炭和竹醋液开拓的主要进口国,要遭遇到以上贸易限制,必须引起企业重视。

TBT和SPS通报都涉及安全、健康和环保问题。目前看,竹材加工和竹笋制品这些传统产品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限制较大。竹炭和竹纤维等新开发的产品受技术壁垒影响不大。竹地板2006年实施了竹地板国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要求,有效预防技术壁垒。SPS协定,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其宗旨是不应阻止任何成员采用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SPS通报是指对那些没通过SPS协定所规定的卫生检疫标准的产品,采取通报方式公布,从而影响产品的出口。大多数竹产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标准低,容易遭SPS通报。2004年到2006年,中国竹产品出口企业多次遭受SPS通报,增加了竹产品出口难度。

四、突破竹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

1.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森林认证与生态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中国出口的竹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各进口国最敏感的问题。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竹加工出口企业要积极参加IS09000质量认证和IS014000环境认证,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认证,主动预防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外市场对地板的环保特性非常关注,竹地板企业应加强森林认证。目前中国竹材加工企业只有几家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COC。经过FSC认证的森林和产品获得证书,并贴上标签,相当于获得通行证,有效规避国际市场的技术性壁垒。FSC认证等生态标签是中国竹产品加工出口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要素。

同时,竹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应加强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对于设计的投入可能带来质的飞跃。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为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这是近年来工业界出现的新事物,被称为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欧洲和日本竭力把生态技术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以形成极大的市场竞争力[7]。

2.注重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竹加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效克服技术壁垒。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价值,不断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竹笋,竹制品,竹材加工类属于高检疫风险的竹产品,标准高,检测项目多,出口困难较大。如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口结构将由高检疫风险低的产品转向低检疫风险的产品,以利于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开发的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叶黄酮等系列精加工产品出口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克服贸易壁垒。2007年3月,中国成立碳基金,成为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组成部分。国际碳汇是指把发展中国家森林的固碳功能(碳汇)所产生的信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转化成在市场上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生态效益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造林成本低,具有优势。中国的竹加工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设备、技术、资金,借此提升产业水平与出口创汇能力。利用国际基金,发展竹产业,开发竹产品,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也是一条有效的克服贸易壁垒的渠道。碳汇是当下中国林业及林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涉及到许多经济、技术问题,值得探讨。

4.构建竹产品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建立竹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和信息中心,对进口国技术壁垒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预警机制。企业或企业联合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国正在或将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竹产品企业,以便及时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贸易损失。目前已经建立国际竹藤组织网络、世界竹藤通讯、中国竹业信息网、中国竹子网等更多是收集竹子研发与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等,有待建立技术壁垒预警系统,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刘俊昌.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丽立.竹地板将是地板行业新的增长点[J].中国林业产业,2006,(7).

[4]马丁华.《中国竹地板消费白皮书》[J].中国人造板,2007,(3).

[5]林其盛,浙江成功举办竹炭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绿色中国[J].绿色中国,2007,(13).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3

1.竹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竹产业实现产值660多亿元人民币。2004年竹子产品出口创汇12.8亿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10.5亿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强的自然环境保护性和对退化环境的修复作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唤起了人们生态意识的加深,人们关注竹子资源,开发利用竹子资源,希望竹子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竹产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竹产品贸易由亚洲,东南亚市场向欧美乃至全球市场不断扩展。

2.竹产品不断开发,注入生态概念。竹子从竹叶到竹根都可以开发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类;竹材加工类(竹编、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窗帘);竹笋加工类(鲜笋,水煮笋罐头)。近年开发了竹材化工类产品(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竹叶黄酮等)国际市场走俏。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战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强烈的生态概念。对竹产品的渴望就是对生态与绿色的渴望,对竹产品的关注就是对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竹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由于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绿色消费运动越来越高涨,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品的增加,绿色产业的发展对贸易产品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如果这些商品有助于保护环境,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产品效应,贸易作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的影响[2]。竹产品正好迎合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的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正产品效应。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笋等竹产品引领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

1.中国成为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数量急剧减少和环保热情高涨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涨价以及实木地板征税的影响,竹材正迅速成为地板行业不可忽视的资源。竹地板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国际市场非常走红,其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强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业忙于出口,无暇顾国内市场[3]。竹地板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竹地板年产销量已达3000多万立方米,占中国木质地板总销量10%,其中60%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价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2.竹笋产品国际市场稳定拓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其中水煮笋是中国重点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浙江、福建是最主要的水煮笋出口加工基地,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煮笋进口国。水煮笋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长,同时出口欧洲和美国不断增长。

3.竹炭、竹醋和竹纤维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竹炭外销量占总产量90%以上,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外销日韩的数量又占外销总量的90%以上。世界最大的竹炭出口基地浙江衢州的衢江在2005年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据统计,衢州竹炭年产值已达3.6亿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5]。现在市场开始投向中东、欧洲和北美。

竹醋液是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副产品,可用做土壤杀菌剂、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剂、美容化妆品、健康饮料等。国内经营竹炭的每家企业基本上有稳定的外贸订单,2004年仅浙江龙游县竹炭出口创汇就达到了300万美元。

竹纤维是从原竹中提炼出来的绿色环保材料,它具有天然的防螨、防臭、防虫和产生负离子作用。浙江、江西、湖南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竹纤维面料和竹纤维服装。2006年7月,浙江东新公司出口竹纤维衬衣到意大利,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欧盟的竹纤维服装。欧盟消费者青睐环保产品,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竹纤维服装有着巨大的市场。

4.原竹植物贸易活跃,竹子文化广泛传播。近年,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从中国进口大量原竹竹苗,建立竹子观赏园,或由中方承接园林工程,用竹子造景。通过园林苗木贸易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同时传播了竹子文化。竹子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而竹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态性,又恰好符合健康、自然、环保的理念。出口到欧美的竹制工艺品,被当作工艺品卖,价格很高。

三、竹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兴非关税贸易壁垒兴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取代了传统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是进口国对各类进口商品颁布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造成进口障碍以限制商品进口;绿色壁垒又称环保壁垒,各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主要有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0,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卫生检疫,绿色补贴等。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受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对竹材加工、竹地板、竹笋、竹炭和竹纤维等竹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是零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以外销为主。随着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兴起,竹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盛行这一大环境对出口的限制。

2.主要市场对竹产品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限制。以下是竹产品出口各大市场涉及到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行和无形削弱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竹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1)美国,加拿大。2003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了《关于食品企业注册的法规》、《关于建立与保持记录的法规》、《进口食品预先通报法规》和《关于人类或动物消费的食品行政扣留法规》,要求制造、加工、包装或仓储供美国境内人或动物消费食品的企业需向FDA申请注册;并建立和保持记录;在入境前向FDA通报;FDA可对有疑问的货物实施扣留[6]。竹笋食品出口到美国的限制越来越多。美国曾从中国进口竹制苗圃桩杆。2005年底美国规定到达其港口的用作花园和苗圃桩杆的竹制品将接受强制熏蒸。竹制品中合成树脂中的游离甲醛问题,竹材防腐处理的药剂问题都会面临严格的海关检疫。出口到加拿大的竹产品都遭遇到类似的技术壁垒的限制。

(2)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食品实行联合管理制度,对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必须加贴强制性标签;采用生物技术产生的进口食品,只有经澳新食品局评估和批准,并列入食品标准法典后,才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和消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竹笋类食品主要进口国,联合管理制度无形筑高了进口门槛。2006年1月1日起,输往新西兰的竹木制品必须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CIQ)考核认可的检疫除害处理企业进行熏蒸或热处理,除害处理合格的,由CIQ出具熏蒸/消毒证书,方可出口到新西兰。

(3)欧盟。欧盟规定自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可能分解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2004年6月30日,欧盟实施了2003/3/EC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中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金属铬的“蓝色染料”。2004年4月,欧盟对所有生物技术产品和下游产品的强制性可追溯性和标签加贴要求的新法规((EC)641/2004)生效,增加了程序,提高了成本。[6]无疑,出口到欧盟的竹制品、竹笋、竹纤维等产品受到以上技术壁垒的严格限制。

(4)日本,韩国。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水煮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出口9.44万吨,金额8.621万美元。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著名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集成了国际上所有的农药残留标准,堪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水煮笋的市场准入与风险。韩国制订的合格评定程序则异常繁琐,对进口造成了许多障碍;卫生与植物卫生认证要求苛刻,限制了农副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韩国对包装材料要求极高。2001年1月1日,韩国的新食品包装和标签标准开始生效,禁止使用PVC收缩包装和包装中含有超过20%“死空间”的促销包装,以保护环境。韩国是中国竹炭和竹醋液开拓的主要进口国,要遭遇到以上贸易限制,必须引起企业重视。

TBT和SPS通报都涉及安全、健康和环保问题。目前看,竹材加工和竹笋制品这些传统产品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限制较大。竹炭和竹纤维等新开发的产品受技术壁垒影响不大。竹地板2006年实施了竹地板国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要求,有效预防技术壁垒。SPS协定,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其宗旨是不应阻止任何成员采用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SPS通报是指对那些没通过SPS协定所规定的卫生检疫标准的产品,采取通报方式公布,从而影响产品的出口。大多数竹产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标准低,容易遭SPS通报。2004年到2006年,中国竹产品出口企业多次遭受SPS通报,增加了竹产品出口难度。

四、突破竹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

1.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森林认证与生态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中国出口的竹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各进口国最敏感的问题。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竹加工出口企业要积极参加IS09000质量认证和IS014000环境认证,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认证,主动预防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外市场对地板的环保特性非常关注,竹地板企业应加强森林认证。目前中国竹材加工企业只有几家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COC。经过FSC认证的森林和产品获得证书,并贴上标签,相当于获得通行证,有效规避国际市场的技术性壁垒。FSC认证等生态标签是中国竹产品加工出口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要素。

同时,竹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应加强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对于设计的投入可能带来质的飞跃。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为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这是近年来工业界出现的新事物,被称为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欧洲和日本竭力把生态技术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以形成极大的市场竞争力[7]。

2.注重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竹加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效克服技术壁垒。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价值,不断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竹笋,竹制品,竹材加工类属于高检疫风险的竹产品,标准高,检测项目多,出口困难较大。如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口结构将由高检疫风险低的产品转向低检疫风险的产品,以利于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开发的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叶黄酮等系列精加工产品出口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克服贸易壁垒。2007年3月,中国成立碳基金,成为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组成部分。国际碳汇是指把发展中国家森林的固碳功能(碳汇)所产生的信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转化成在市场上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生态效益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造林成本低,具有优势。中国的竹加工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设备、技术、资金,借此提升产业水平与出口创汇能力。利用国际基金,发展竹产业,开发竹产品,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也是一条有效的克服贸易壁垒的渠道。碳汇是当下中国林业及林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涉及到许多经济、技术问题,值得探讨。

4.构建竹产品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建立竹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和信息中心,对进口国技术壁垒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预警机制。企业或企业联合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国正在或将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竹产品企业,以便及时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贸易损失。目前已经建立国际竹藤组织网络、世界竹藤通讯、中国竹业信息网、中国竹子网等更多是收集竹子研发与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等,有待建立技术壁垒预警系统,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刘俊昌.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丽立.竹地板将是地板行业新的增长点[J].中国林业产业,2006,(7).

[4]马丁华.《中国竹地板消费白皮书》[J].中国人造板,2007,(3).

[5]林其盛,浙江成功举办竹炭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绿色中国[J].绿色中国,2007,(13).

[6]壁垒当道,外贸何处去?——2002-2004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年度报告[J].企业标准化,2005,(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际贸易;进出口结构;跨国电子商务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深化推进国际贸易产业结构改革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的纵深化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也逐渐由低端出口结构转变为向中高端出口发展,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失去了资源优势以及人口红利优势,因此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出口的商品或服务为主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1]。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在逐步的优化变革,但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科技含量以及创新含量亟待提升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来,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结构和交易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

一、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以及跨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产品结构的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国际贸易经济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相较于前几年来说,我国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都得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水平。(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我国国际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转型,我国产品也在不断的升级,其所含的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中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所占出口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相较于出口结构,我国国际贸易进口结构呈也呈现出技术引进等趋势[3]。(三)国际贸易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增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跨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跨国电子贸易的规模总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说明,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给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经济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程度进一步深化,面对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资源的日益紧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产能过剩、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国内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传统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中很大比例的工业产业所含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量大、科技含量较低,不利于我国当前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二)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发展迅猛,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三)以文化产业、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必须对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进行调整,伴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调整,我国的生产结构也呈现出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特点,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和产品的支撑。

三、经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的变动

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以及结构调整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跨境电子贸易的发展对变革国际贸易模式、节省交易成本、增加交易便捷度、实现国际贸易贸易模式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际贸易的地理局限性,加强了贸易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双方之间合作的便捷性,跨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凭借着全球完善的物流体系,将贸易产品进行运输,科学的物流技术以及优化的物流路线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控制双方贸易的成本。(二)跨境电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参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各国产业结构都在不断的升级,尤其是旅游、咨询、金融等一系列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且呈现出综合化和细分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各个国家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全球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趋势之下,国际贸易在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产业优势资源相互流通的基础之上,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参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分工的细化也有利于发挥不同国家的经济优势。(三)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和结构升级。当前,面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应当首先在国内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和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之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进以文化产业、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用科技创新和贸易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树华,蒙昱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开放型战略调整前沿:综述与评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72-78.

[2]熊勇清,胡娟.新兴产业国际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端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比较[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4(3):11-21.

[3]张捷,周雷.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38-49.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5

亚洲是世界上竹藤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具有竹资源出口优势,但在藤资源方面,东盟是最重要的出口地区。国际竹藤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逐渐减少竹藤原材料的出口数量,转而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扩大竹藤制品出口。

中国和东盟具有丰富的竹种资源和巨大的竹林面积。无论竹种还是竹林面积都占了全世界的绝大部分。中国和东盟可以称为“竹子之乡”或“竹类文明之地”。竹种约有4/5为丛生竹,而散生竹种仅占1/5。其中秆形高大通直,材质优良或笋味鲜美可食的竹种数量上100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相比东盟,中国的竹材出口更占绝对优势(图1)。中国在1991年之前的竹材净出口额还不到30万美元,1992年净出口跳跃式增长到2084万美元,1995年达到峰值3321万美元之后逐渐回落,但也维持在1900万美元左右。与此相比,东盟的竹材净出口一直不超过400万美元,最高年份为2002年,为379万美元。在个别年份,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的1998年,其净出口额甚至为负数(净进口12.7万美元)。主要原因是,东盟的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均为竹材净进口国家,印度尼西亚、越南和缅甸虽为净出口国家,但出口数量不多。

原藤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林产品,原藤中分布最为广泛、应用最广泛的属棕榈藤。棕榈藤是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的主要藤资源,东盟国家是其密集分布区域。据估计,全球棕榈藤的分布大约为3500万hm2,而东盟国家的分布为2570万hm2,占全球分布的约80%。毫无疑问,东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藤材出口地区(图2)。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两个藤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其天然藤林面积、人工藤林面积、资源总量以及产量位居世界前两位。其次是菲律宾、老挝。然而,为了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相继限制本国的原藤及半成品出口,其藤原材料出口额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6年东盟藤材出口达到最高值(约9087万美元),从那之后,东盟的藤材出口一路下调,2000年为4909万美元,2005年4437万美元。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国内没有藤资源,但是,该国在2002年之前的原藤出口额一直居东盟国家首位,主要原因是该国贸易、运输发达,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进行原藤出口。新加坡在1990年原藤出口额占东盟国家的71.99%,1995年为46.36%,2002年为37.12%。之后,印度尼西亚的原藤出口额超过新加坡,达到1360万美元。

相反,中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藤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到1995年,中国进口额超过新加坡,成为最大的藤进口国。2005年中国进口额达到3637万美元,占整个东南亚地区的80%以上。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进口额则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中国在原藤供应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

二、东盟-中国竹藤产品贸易结构比较

竹藤产品可以划分为三类:食用竹笋、竹藤原材料和竹藤制品。食用竹笋主要包括鲜或冷藏的竹笋、盐水竹笋、笋干丝;竹藤原材料主要包括竹材、藤材和其他编织用植物;竹藤制品主要包括藤制的席子、席料及帘子,藤编成的缏条及类似产品,藤制篮筐及其他编织品,竹制的篮筐及其他编织品,藤、柳条、竹及类似材料制的坐具,藤、柳条、竹及类似材料制的家具。在这三类竹藤产品中,竹藤原材料的价格最低,竹藤制品的附加值最高,食用竹笋次之。

比较起来(表1和表2),首先,中国竹藤产品的加工深度明显低于东盟,主要原因是竹藤制品净出口占中国竹藤净出口总额的比例相对东盟太低。这一比例在中国平均为50%左右,最高为(2004年)59.69%,不曾超过60%,在东盟,该比例平均为80%,最低为(1998年)68.89%,也大大超过中国的最高值。其次,食用竹笋的净出口比例在中国则远远高于东盟。该比例在中国平均约为44.5%,最高为(1998年)52.10%,最低(2004年)40.75%,在东盟,该比例平均只有11%左右,最高为19.78%,不到中国平均值的一半,最低为5.15%。最后,中国和东盟竹藤原材料净出口的比重都很低,中国比东盟更低。中国的竹藤原材料出口比重平均不超过1%,最高为(1995年)1.34%,最低为(1991年)0.07%,在东盟,竹藤原材料净出口比重平均超过了5%,最低为(2005年)2.60%,大于中国的最高值,最高为(1998年)11.33%。不过,东盟的这一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53%到2005年的2.60%,下降了一半多。

三、东盟-中国在世界竹藤产业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比较

从整个产业总出口额来看,近年来,世界竹藤产品的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表3)。1990年世界竹藤产品出口总额29.56亿美元,2005年达到90.67亿美元,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率约8.21%。中国+东盟竹藤出口之和占世界竹藤出口总额的比例在36%~44%之间,1990年为12.24亿美元,2005年达到37.07亿美元。其中,中国竹藤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1990年,中国竹藤产品出口总额5.80亿美元,2005年为26.3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率约1O.22%,高于世界出口增长速度。中国竹藤出口的快速增长集中表现在两个时间阶段,一是1990~1995年,二是2003~2005年,其间的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中国竹藤出口总额占世界竹藤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从1990年的19.62%上升到2005年的29.05%,稳居世界第一。相对来说,东盟竹藤出口的增长步伐缓慢,1990年东盟竹藤出口总额6.44亿美元,2005年10.73亿美元,增长不到2倍,年均增长率约5.13%,其增长速度不仅大大低于中国,而且低于世界平均值。与中国相反,东盟竹藤出口总额占世界竹藤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升反降,从1990年的21.78%下降到了2005年的11.8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年,东盟的竹藤出口额还超过中国,处于世界首位,但是从次年开始,东盟就被中国超越并甩到后面了。

四、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东盟和中国竹藤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看到:第一,在竹藤资源禀赋方面,东盟在总体上稍占优势,主要原因是东盟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棕榈藤资源,而中国在竹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盟在限制原材料出口和促进竹藤制品深加工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则略显不足,且藤材供应的外部依赖性较大。第二,由于中国相比东盟竹林面积占比大,竹种多,食用竹笋出口比重较高。第三,尽管中国在竹藤产品出口总量和金额上远远超过东盟,但在出口附加值方面,中国明显不如东盟。东盟80%以上的竹藤出口集中在加工制成品,而中国的竹藤制成品出口比重不到60%。可见,中国迫切需要提升竹藤产业的结构。

参考文献:

[1]USDA.ResentreportsfromFASoverseasof-fices.Woodproducts:Internationaltradeandforeignmarkets.2001(3):7-30.

[2]AntalyaDeclarationoftheXIWorldForestryCongress1997,Non-WoodForestProducts;Outcomeofthesession.FederalMinistryofAgriculture,WaterResourcesandRuralDevelopment,Lagos1988.AgriculturalpolicyforNigeriaForestrySubsector,StrategiesforImplementation.19pp.

[3]Okiriguo,Mabel(1995).EconomicAspectsofcaneproduetindustriesinselectedLocalGovernmentAreasofDeltaState:UnpublishedM.Sc.ThesisattheUniversityofIbadan,DepartmentofForestryResourcesManagementintheFacul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77pp.

[4]江泽慧.世界竹藤[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陈绪和,郝颖.21世纪的竹藤产业[J].人造板通讯.2001。(6).

[6]张新萍.世界竹藤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3。(1).

[7]校建民,等.东南亚主要国家棕榈藤原材料国际贸易[J].世界竹藤通讯.2005,(3).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研究进展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成为了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关键。在实际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人员并不能对金融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分析。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的人员一定要加强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地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一、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变化在一成程度上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造成了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推动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融合,就要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发展形势进行一定的研究,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在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出口贸易融资水平是决定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进展的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机理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管是出于拓展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还是完善我国金融系统的条件,相关人员都要加强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为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

二、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一定的贸易障碍。在实际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贸易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金融系统的完善。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贸易壁垒还没有完全的消除,而新的贸易壁垒又在不断地出现,所以这样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更加地阻碍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二)贸易保护政策制约了其研究进展。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系也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的发展趋势更是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在目前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一些措施限制了金融的发展,更加阻碍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为了保护金融的发展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制定一些相关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制约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互动。(三)不能对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进行准确定位。在实际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研究人员不能根据我国金融的具体情况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对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在贸易开放在前,把本国的产品销售出去,然后再进行金融开放,有的研究人员和这样的观点恰好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阻碍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进展。实际上金融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国际贸易互动就是为了促进金融的发展,它为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进展

(一)金融货币流动性。在实际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的过程,货币流动对其互动过程有大的影响。同时,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金融货币的流动性。所以,在实际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以及金融货币的流行性对其进行分析,充分地了解金融货币流动性与贸易融资方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地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二)产业部门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结构。产业部门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结构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关键,也可以说金融发展对产业部门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结构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对产业部门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产业融资借贷能力也会越高。(三)贸易融资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从贸易融资成本等方面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进行一定的研究。当贸易融资成本上升的时候,国际间价格差将会不断减小,金额也在这一发展模式下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减少贸易融资成本对我国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进行研究,为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加强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就要了解其中的问题,清楚外界因素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研究的影响,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和解决,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景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商论,2018(2):43-44.

[2]焦熙琳.金融发展对中国贸易失衡的影响分析——以高中生视角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17(18):135-135.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走向;国际贸易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主要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亚太经济圈,途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最终抵达波罗的海、地中海以及印度洋沿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中国东南沿海,途径东南亚、南亚以及西亚等国家,终点为非洲,是一条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经过孟中印缅、中巴等经济走廊[1]。“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线50多个亚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力,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现状

1.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增大。自我国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政策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等资源,而我国的轻工业、制造业商品以及资本的出口量较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实现了各国关系、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2]。1.2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结构集中在制造业产品和机械设备方面,特别是对于西亚,在机械设备方面的出口量非常可观,同时,对于出口的原料制造品的占比正在逐年下降,出口商品的结构正在不断升级,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等也在明显增加。1.3进口商品结构稳定。中国进口“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主要商品包括能源、燃料以及化石等方面,原油进口占比达到8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沿线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单一[3]。

2“一带一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战略的实施,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要实现沿线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货币流通以及人员交流,就必须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而“一带一路”政策正好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此外,“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得国际贸易往来的交通更加便利。大大提升了物流速度,降低了物流成本,进而提升了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不能够缺少金融方面的支持,“一带一路”的实施实现了货币在不同地域中的顺利流通,使得贸易结算工作变得更加便捷、简单,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之间的融资和投资行为,进一步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4]。

3基于“一带一路”导向的国际贸易走向

3.1国际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指的是国际贸易在进行过程中的各项程序以及行政障碍能够得到统一和简化。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之初,其就面临着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隔阂,特别是目前很多国家出台大量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来引导和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增加了非市场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各国都分别具有其特有的国际贸易程序和行政管理措施,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程序能够规范国际贸易的相关功能,但是,也会对别国产生较多的程序成本以及行政障碍,而国际贸易便利化主要是通过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减少冗余的程序和行政障碍从而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推动双边贸易增长,促进国家经济发展[5]。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多发达国家向我国开展反倾销贸易,这就使得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较多的争端,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得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对市场准入制度、边境管理工作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能力,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自由度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降低了关税,削弱了关税壁垒,进一步提升了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发展,促进中国的出口贸易。总的来说,在“一带一路”的导向下,能够显著改善现阶段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条件,促进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使得其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3.2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和推进使得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导向下,我国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均能够遵守最优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形成关税同盟,建立共同市场或者经济联盟等形式,它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通过商品、要素、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贸易往来从而对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片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将会大幅度提升。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够使得国际贸易在短期内的贸易流量增多,参与贸易的国家的经济显著增长[6]。“一带一路”的建设连通了整个亚欧非大陆,从而促进整个区域内的经济要素能够有序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高度融合区域内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在“一带一路”导向下,沿线国家能够建立其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商议,建立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合作区等,可见,其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实现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更加畅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战略导向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正视国际贸易发生的变化,结合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应丽竹.一带一路导向的国际贸易走向探讨[J/OL].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2):3.

[2]杨韶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6):38-42.

[3]余淑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7,(02):35+38.

[4]李军,蔡春林.“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贸易效应评述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6,32(07):150-154.

[5]方婷婷.“一带一路”对发展中部地区国际贸易的作用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96-98.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8

【关键词】出口持续期;贸易持续期;发达国家;理性成瘾

文化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文化贸易的发展壮大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效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使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但是与我国贸易大国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文化贸易额占比水平较低,2012年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额仅为274.55亿美元。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文化产业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在我国工业贸易中粗放式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状况下,研究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加强烈,不论是工业品贸易还是文化品贸易,未来以低端品的价格竞争来促进出口增长的模式,必然受到极大挑战。提高贸易品的质量,以质取胜才是未来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体发展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文化产品是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对于文化产品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主要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其中UNESCO定义的核心文化产品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类、出版物类、音乐和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和视听艺术类;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是指那些用以支持核心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和销售的辅助设备、材料以及服务等。其中,在每类的文化产品中均有对应的名称和每一类产品的HS96—6位数编码,根据编码和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本文整理了中国对世界各国进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基于此,本文将在1996至2013年文化贸易产品品质特征事实基础上,探讨我国文化贸易产品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从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状况来看,1996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远高于进口,顺差趋势明显。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1996年4238.31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1210亿美元,增长近5倍。此外,文化贸易进口额同样呈现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990.13亿美元上升至6740.77亿美元。增长近7倍之多,但文化贸易进口绝对额仍远低于出口额,我国文化贸易顺差趋势明显.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趋势图来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除在2004年与2011年出现回落下降趋势外,在1996至2013年其他年份,文化产品出口额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图1)。此外,自2011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出现了短期的回落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我国当前的传统货物贸易的变化是相一致的,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新常态密切相关。从我国文化贸易产品的进口趋势图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额仍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分为两个阶段:1996至2006年和2007至2013年。在第一个阶段1996至2006年期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峰值为7407.41亿美元。而2007至2013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2008年呈现回落现象(图2)。总体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进口增长趋势明显,自1996年以来增长近6倍多。

二、文化贸易的联系持续期状况

(一)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定义

在上文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梳理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中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纳。众所周知,从出口贸易联系的持续期新视角来研究优化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已成为当前文化贸易研究的必要措施和手段。所谓贸易联系的持续期,是指某个产品从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到退出该市场所持续的时间,本文对于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文化产品——目的国”角度,即某个文化产品在某一年开始进入某个国家——该文化产品的持续期起点,直到某一年退出,所持续的时间年份,即该文化产品的贸易联系持续期。从持续期的角度对文化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与传统文化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偏好呈现“理性成瘾”的特性,即当前对某一文化产品的消费,对未来或者终生的文化产品消费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效应。原因在于,随着消费者对于特定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消费的知识、偏好、理解力等逐步积累起来,其边际消费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理性偏好逐步增强。此外,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内涵和民族传统等,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距离,由此导致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偏好等状况,使文化贸易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障碍和困难。但文化消费的理性偏好导致的“理性成瘾”特征,恰恰为这一障碍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可能。如果某一文化产品能够持续地进入某一市场,从而导致该国消费者形成良性的偏好循环和积累,那么通过文化消费带来的新偏好和理性成瘾特征,将极大促使该国消费者扩大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对文化贸易进出口形成正向效应。因此,在对于文化产品贸易研究中,文化贸易持续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测算

对于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测算,笔者主要从“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三个角度进行衡量。本文的测度时期为1996至2013年,即默认文化产品持续期起始时间该文化产品6位码在数据库中首次出现的时间,因此某一文化产品的持续期起始时间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持续期结束时间即“产品——出口目的国”存在缺失的年份,如果某一文化产品在某一国家A从1996年开始出口,而2003年没有进行出口,那么该文化产品的出口到国家A的持续期为1996-2003年。通过测定,本文获得的“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角度下的出口持续期条目为105346条,从而为本文的持续期现状分析奠定了充足的数据基础。此外,在持续期测度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细分了“进入”“退出”以及“连续存在两年以上”等三个样本。其中,对于“进入”样本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持续期起始年份,即文化产品在样本期的某一年开始进行出口行为,界定为“进入”样本。同样,某一文化产品在持续期内结束的年份为“退出”样本。最后,如果持续期持续的年份大于两年含两年以上的样本,界定为“连续存在两年以上”样本。

(三)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现状

基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性质,笔者从“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组合角度定义出口贸易持续期。表2中,统计了核心文化出口品和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不同国别状况。首先,从文化出口品的总体贸易持续期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普遍较短。从表中贸易联系持续期来看,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为0.568,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如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音乐制品等,这与上文中相关文化贸易出口的发展状况相一致。同样,从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持续期来看,遗产物品、摄影、电影等持续期均远高于0.5,均高于相关文化出口品,这也说明我国核心文化出口品中摄影、电影等文化品的接受度较高,文化消费偏好的持续期较长。但是从表中文化贸易持续期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消费品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化持续期较短,均远低于0.5,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出口产品存在“短期”现象,即不能维持对出口目的国的持续出口行为,这也与上文的核心文化出口额较低的现状保持一致。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核心文化出口持续期,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尤其是核心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此外,从不同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联系持续期与发达国家持续期均值均高于发展中国家。从表2中不同国别出口持续期横向比较而言,不管核心文化产品还是相关文化产品,发达国家类别的出口持续期均高于0.5,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期总体均值低于0.5。具体来看,发达国家出口持续期高于1的主要有图书、报纸期刊、摄影以及其他印刷品等文化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期高于1的主要文化产品类别集中在图书、报纸期刊和摄影等产品类别,这与总体的出口持续期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图书、报纸期刊等产品类别较多有关,导致总体出口持续期较低。进一步从不同样本各类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均值来看,不同样本间贸易联系持续期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表2中统计数据来看,至少存在两年的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基本高于0.5,而退出与进入样本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大部分低于0.5,这说明在出口产品的持续出口能够有效的提高该产品在出口目的国的出口存续期。进入样本的持续期高于退出样本的持续期,这说明如果某一产品能够有实现出口行为,那么对于该产品的持续期的提高具有正向积极效应。从具体产品类别来看,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如图书、其他印刷品、音乐制品等,这与上表中总体贸易出口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同样,从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持续期来看,遗产物品、摄影、电影和报纸期刊等持续期均远高于0.5,即均高于相关文化出口品,这也说明我国核心文化出口品中摄影、电影等文化品的接受度较高,文化消费偏好的持续期较长。此外,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和音乐制品等文化产品出口持续期在三类样本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对样本出口持续期总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表3)。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理应首先着眼于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和音乐制品等文化产品,促进上述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吸引力。

三、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和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我国对世界各国进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分析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远高于进口,顺差趋势明显。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文化贸易进口额同样呈现上升趋势,但文化贸易进口绝对额仍远低于出口额,我国文化贸易顺差趋势明显。进一步从贸易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普遍较短。其中,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出口产品存在“短期”现象,即不能维持对出口目的国的持续出口。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核心文化出口持续期,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尤其是核心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此外,从不同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联系持续期与发达国家持续期均值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处于中华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出口持续期并未高于德国、法国,这种现象可能与欧洲文化额更加开放、包容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使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类别持续期为0,说明部分文化贸易品并未有效进入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文化产品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奢侈品”或者高档消费品的色彩,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消费偏好的积累存在显著的不足和缺陷。本文提供的政策启示主要有:第一,进一步挖掘发达市场的文化贸易潜力,助推文化贸易品质提升。从进出口规模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贸易均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不仅具有较高的购买力,而且由于文化消费具有“理性成瘾”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对于文化产品品质的提升,具有间接的促进效应。因此在出口市场选择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我国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向发达国家进行倾斜,重点研究发达国家市场动态,这对于我国文化贸易的品质提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二,充分利用“地缘”文化优势,提高我国文化贸易联系的持续期。针对我国文化贸易联系的持续期较短,即出口品国外市场“生存期”较短的现象,要提高文化贸易产品的市场范围和出口时期,就要有选择地开拓国外市场。首先,要充分利用我国与部分国家文化社会相近的“地缘”文化优势,特别是针对中华文化圈的地区的出口贸易,在继续巩固原有的文化产品出口同时,进一步发挥这些区域中华文化的外溢效应,拓展对其文化贸易出口的市场和份额。其次,应深入把握文化产品的本质特征和消费偏好特点,此前有过出口贸易的区域对于继续构建和开拓国际市场作用重大,因此国内文化贸易企业不仅仅要从利润角度出发,而且要借力各种渠道,比如大使馆等开拓国外市场。第三,综合多种手段,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感染力。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演出和图书出版等传统方式。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重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赋予文化产品栩栩如生的气质和昂扬向上的生命力,用夺人眼球的形象和别具风格的表演,直接与观众互动,拨动观众的情感,直入人们的内心。同时要学会打“组合拳”,学会集成,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用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和打动外国观众的心。

参考文献:

[1]施炳展,王有鑫,李坤望.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测度及其决定因素.世界经济,2013(9).

[2]汪颖,黄建军.消费网络外部性,文化亲近与文化产品贸易——基于中国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4(4).

[3]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

[4]闫玉刚,李怀亮.中美文化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8(10).

[5]叶凤仙.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大学,2013.

[6]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

[7]詹小琦.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8]张海涛,张云,李怡.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2007(2).

[9]赵有广,盛蓓蓓.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国际贸易,2008(10).

[10]周升起,兰珍先.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1).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9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能够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更能够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同时,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期以加强经济合作,实现贸易互惠。

2文献回顾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学者是Tinbergen(1962),他选用贸易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家GDP和国家距离作为解释变量,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家GDP对贸易量有显著正向作用,国家距离对贸易量有显著的负向作用。Bergstrand(1989)扩展了原有模型,Evans(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使用共同的语言能够有效减少边境效应。姜书竹等(2003)利用贸易数据等影响因素建立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张丽丽等(2015)构建因素矩阵,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研究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因素。

3理论模型

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公式,Tinbergen(1962)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两国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总量即GDP正相关,与两国的距离负相关。传统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其中,Fij为两国的贸易量,Gi为贸易国i的GDP,Gj为贸易国j的GDP,Gij为两国的距离,参数α。之后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人口变量、贸易限制措施、共同语言、贸易协定等指标,以检验政策、文化等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综合前人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研究重点,本文选取的自变量有:GDP、距离、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使用一年期的截面数据作为GDP数据,采用当期名义美元值。综上所述,建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引力模型如下:其中,Fcj是中国和j国的贸易总额,Gc是中国的GDP,Gj是j国的GDP,Gcj是中国与j国的距离,FATs是虚拟变量,若j国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则取值1,否则取值0,为随机误差项。中国与贸易国签订自贸协定代表着两国之间有贸易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促进贸易的因素,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H1:中国与贸易国j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4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一共选取了蒙古、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60个国家。其中,东盟十国和巴基斯坦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两国贸易额数据来自UNcomtrade数据库;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两国距离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相关信息来自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4.1回归分析

通过Eviews统计软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回归方程的R2约为78%,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R2约为75%,拟合优度较高。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国家经济体量和FATs对贸易额有正向作用,距离对贸易额有负向作用,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回归结果与现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另外,DW值约为2.24,查表可知回归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得到回归方程:

4.2怀特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必须检验回归分析模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若存在异方差,会使得模型的参数估计无效,即使参数估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也不是有效的估计。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怀特检验后发现,Observation*R-squared=5.92,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1.34>5.92,即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也即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量是有效的。

4.3基于总量的贸易潜力

由前文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可以测算,即运用引力模型预测潜在贸易额,将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小于预测值,称为贸易不足,即存在某些因素抑制了双边贸易发展,双边贸易有长足的进步空间;反之为贸易过度,即双边贸易规模较大,进步空间较小。本文将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值作为贸易潜力值,若潜力值小于1,为贸易不足,潜力值大于1,为贸易过度。将2015年的各类数据代入方程后进行对比后得到以下结论。双边贸易不足的国家有29个,贸易潜力均值约为0.63,其中贸易潜力最低的是阿富汗,仅为0.18,最高的是以色列,为0.96。可见,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潜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双方应该采取更多鼓励措施促进贸易发展,加强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双边贸易过度的国家有31个,贸易潜力均值约为2.23,中国与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也门共和国、马来西亚、老挝等近十个国家的贸易潜力值接近甚至超过3,即贸易实际值远高于预测值,可见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很大,贸易量十分庞大。

5结论

(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告诉我们,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削减甚至取消关税、扩大各类贸易产品规模、打击贸易保护主义、降低进入门槛、减少贸易摩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从前文的实证分析来看,双方签订自贸协定对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与更多国家对话,推动更广泛、更深刻而的经济合作。(2)通过前文的估算可知,在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中,马来西亚、老挝、越南和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均值超过3,处于贸易过度状态,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得到较大的开发,贸易潜力充分发挥;另外7个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其贸易潜力均值平均在0.8,处于贸易不足状态,这说明只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自贸协定也不足以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中国与贸易伙伴应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激发贸易潜力。

6建议

(1)加强双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前人关于贸易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结论,从回归分析出可以看出,签订自贸协定的重要性与国家经济体量几乎相当。目前,中国已签订自贸协定14项,涉及22个国家地区,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地区11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区有11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11个,可见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应该坚持与更多贸易伙伴对话,推进双边经济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2)发挥电商优势,消除贸易阻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贸易的一大助推器。目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用户在全球用户中的占比超过45%。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向全世界呼吁建立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并开始积极推进EWTP的试点建设。中国应该发挥移动电商的优势,夯实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贸易增长。

作者:缪旖璇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竹产品国际贸易范文篇10

一、引言

郭纪金先生在他的《企业文化》书中,曾经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航行时船出了故障,必须让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证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长,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对英国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有人跳了吗?”法国人追求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了命令;对现实的美国人说:“反正你买了人寿保险,跳了不亏。”对中国人说:“你家不是有80岁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人也跳了。这则幽默生动说明世界上存在众多文化类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优势、管理文化差异、消弭文化冲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成功。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外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是贸易创新的源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触觉概述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上作用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与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融合,“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曾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广增、沈山,2004)。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文化的层次如图1所示。

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如果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冰山的上层为文化的外在表现,下部为文化的隐藏部分。如果想了解冰山上有形事物的影响力,就必须潜入水底去了解冰下隐藏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差异中文化因素而非心理因素有时会妨碍贸易的交流和前进。消除文化差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在对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客体开展国际交往时,依据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展活动,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往、沟通与合作。当今研究跨文化众多理论中,大都强调一些外在的素质,例如外语能力、国际知识储备等,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笔者倡导的外贸“文化触觉”这一理念主要是想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内在情感的思考,促进开放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触觉是自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感受能力。贝伦森曾在“四福音”中论述了“触觉想象”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触觉值”的概念。他认为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观赏者通过“想象感觉”设想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身体遭遇,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付竹,2007)。对于跨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触觉,就是在认识全球化文化中,通过激发其触觉想象感觉,创造出能使主体感觉触摸到客体文化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把握贸易动态,适时捕捉商机。文化触觉并不是虚无飘渺以及不可触摸。它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将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获取与贸易对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它要求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分离:它是一种建立在客观感知基础上的主观认知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们利用已有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三、文化触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触觉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垒和冲突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动态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而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差异总和就构成了文化壁垒,具体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等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当不同时空的文化发生关系时,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文化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遏制的后果。外贸人才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满足贸易的需要。举个简单的关于文化敏感性的例子,当年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业务时,最初品牌的名译为“是必利”,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文化习惯,这个名字显得俗气而且不容易记住,贸易量十分有限,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改名为“雪碧”,这个名称显得高雅和新潮,立刻受到中国香港、大陆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文化触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需求。发现商机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如果未来能利用触觉感受,引发人对产品的情感联系,并通过有效方式聆听消费者声音,将获得巨大的商机。过去几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家电,即智慧型吸尘器,Roomba这台吸尘器可以自行侦测家里的行动路线,避开古董、小孩、宠物等,并完成打扫的任务。这种设计得益于设计师对人情感诉求的敏锐性,将这种触觉感融入设计,获得成功,得益于触觉具有引发人情感面的特点,让商品具有了情感诉求的特征。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或者服务贸易。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说起意大利,大家就想到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多商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设计与提供的服装如果更多融合武术、东方特色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触觉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

以“海尔”、“TCL”、“格兰仕”为例,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分别遇到了困境,其中共同的困境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所谓的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的国际化,而非产品的国际化。国际化必然要求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建立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客户现在何未来需要的产品,而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让对销售国的语言风格、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都掌握。我们可以从一些营销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触觉的重要。Pepsodem牙膏在东南亚销售不畅,主要是因为他许诺的洁白牙齿与视黑黄牙齿为威望象征的当地文化相冲突。一家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次广告活动因为使用许多暗绿色而惨遭失败,因为在马来西亚暗绿色象征疾病和死亡。如果理解了销售国的价值观,就会在销售外贸产品时事半功倍。比如美国的文化价值中心在于个人活动和主动性上,而亚洲社会强调合作和服从集体等等。很多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消费者对购买美国的品牌很勉强和犹豫,因此很多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做生意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过分宣扬自己的美国根源。近年来,美国品牌的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美国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在全球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美国旅游增加,这些得益于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加熟悉美国的文化(陈希,1999)。

行为传导理论认为,一国文化将最终影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影响其对贸易产品、地区、方式等多方面的选择,导致各自偏好差异。这些差异则构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进入成本。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两难的结果,当专业化分工水平一定或者说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至关重要(杨小凯,2003)。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传统是对交易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备敏锐的文化触觉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有利于将交易产品更加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四、文化触觉的生成及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一)文化触觉的生成方式

文化触觉作为开放型经济人才必备素质,也是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开放型经济人才敏锐的文化触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文化触觉是建立在文化相互尊重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主体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文化触觉还要求主体具有对文化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二)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文化触觉。

首先,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意识。国际贸易中是一种互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触觉,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既是要反对文化自卑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因经济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常常采用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视自己文化最优越,而导致的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在任何国际贸易中,都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而应该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传授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的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有不少是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在内涵上难免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尤其是指妇女,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放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方可充分理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讲授,还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