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2:47:49

猪病防控范文篇1

一、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猪生产稳步增长。2009年1-7月份,全县出栏生猪13.6万头,实现产值2.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8.1%;生猪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撑点。

(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推行大户带动,发展适度规模,有效提高了生猪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目前,全县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473户,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栏生猪9.2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26.1%。

(三)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目前我县万头养猪场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生猪产品注册商标3个,成立生猪协会5个。

(四)防疫体系逐步完善。从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着重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队伍体系上,全县组建了283人的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经费按省定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冷链体系上,县畜牧局装备了疫苗冷库,乡镇站均配备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员配备了摩托车。在全面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标准化乡镇站建设,今年全县已建成的标准站12个,还有9个站正在建设中。动物防疫基础的夯实,有效提升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制定产业规划。2006年,根据枞阳实际,我们编制了《枞阳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年结合市“361”计划,我县提出了《生猪产业发展4619计划》(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生猪4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60%,年加工能力达10万头,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立重点建设内容,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奠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县、乡(镇)成立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生猪产业规划指导、养殖小区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一项产业、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先后出台了《枞阳县“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意见》、《关于做好2008年全县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枞阳县生猪产业4619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扶持政策,对利用“四荒”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改造猪舍的,按照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改变既定用途的原则,列为农业用地完善相关土地使用手续,免交各种费用;建设养殖小区的,享受扶持个私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并给予财政扶持。三是创新投入机制。通过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补助、社会投资等方式,初步建立“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吸引商家资本,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比、奖励。对省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12万元,二等奖奖励10万元;对市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8万元,二等奖奖励6万元,三等奖奖励5万元;对县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先进单位一等奖奖励4万元,二等奖奖励3万元,三等奖奖励2万元;对当年获得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万元、4万元和0.5万元;对当年注册商标的奖励0.1万元,对农民创业带头人奖励0.1万元;对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每年的奖励奖金重点扶持生猪产业,几年来,共有21个规模猪场、3个养猪协会及1个仔猪交易市场被评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养猪大户被评为农村致富带头人;2个规模猪场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家国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建立联动机制。农业、扶贫、国土、财政、建设、电力、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抓好安徽省家国牧业公司生猪扩繁场建设。已拨付资金100万元,项目按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健全,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对2007年建设4个项目、2008年建设6个项目,已拨付资金17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0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8个。

(四)强化服务,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为企业和广大养殖户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抓良种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人工授精站点2个、扩繁场4个,安徽省家国牧业和枞阳县新丰牧业取得了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12个规模猪场分别取得了市、县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完备的良繁体系每年可提供优良仔猪50万头,使生猪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枞阳黑猪已上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录,于6月18日通过了部级畜禽品种资源专家组鉴定,有望进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志。二是兑现能繁母猪补贴,推进能繁母猪保险。两年来,全县共计补贴能繁母猪53327头(次),落实补贴资金434.17万元,完成母猪保险51451头(次),帮助理赔2420头,赔付资金242万元。2009年8月份,对全县存栏的能繁母猪重新进行摸底登记和保险工作。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在全县公开招聘283名村级防疫员,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处置及防控办法,初步形成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对国家规定的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了强制免疫,而且保证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并加强了生猪疫情监测。四是建立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县养猪协会、麒麟镇养猪协会、白湖乡养猪协会、钱桥镇养猪协会、枞阳镇养猪协会、汤沟镇养猪协会,每年协会邀请省内技术专家对小区业主和养殖大户开展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生猪购销等技术培训服务。

猪病防控范文篇2

(一)生猪生产稳步增长。2009年1-7月份,全县出栏生猪13.6万头,实现产值2.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8.1%;生猪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撑点。

(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推行大户带动,发展适度规模,有效提高了生猪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目前,全县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473户,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栏生猪9.2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26.1%。

(三)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目前我县万头养猪场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生猪产品注册商标3个,成立生猪协会5个。

(四)防疫体系逐步完善。从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着重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队伍体系上,全县组建了283人的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经费按省定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冷链体系上,县畜牧局装备了疫苗冷库,乡镇站均配备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员配备了摩托车。在全面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标准化乡镇站建设,今年全县已建成的标准站12个,还有9个站正在建设中。动物防疫基础的夯实,有效提升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制定产业规划。2006年,根据枞阳实际,我们编制了《枞阳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年结合市“361”计划,我县提出了《生猪产业发展4619计划》(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生猪4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60%,年加工能力达10万头,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立重点建设内容,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奠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县、乡(镇)成立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生猪产业规划指导、养殖小区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一项产业、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先后出台了《枞阳县“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意见》、《关于做好2008年全县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枞阳县生猪产业4619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扶持政策,对利用“四荒”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改造猪舍的,按照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改变既定用途的原则,列为农业用地完善相关土地使用手续,免交各种费用;建设养殖小区的,享受扶持个私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并给予财政扶持。三是创新投入机制。通过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补助、社会投资等方式,初步建立“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吸引商家资本,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比、奖励。对省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12万元,二等奖奖励10万元;对市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8万元,二等奖奖励6万元,三等奖奖励5万元;对县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先进单位一等奖奖励4万元,二等奖奖励3万元,三等奖奖励2万元;对当年获得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万元、4万元和0.5万元;对当年注册商标的奖励0.1万元,对农民创业带头人奖励0.1万元;对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每年的奖励奖金重点扶持生猪产业,几年来,共有21个规模猪场、3个养猪协会及1个仔猪交易市场被评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养猪大户被评为农村致富带头人;2个规模猪场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家国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建立联动机制。农业、扶贫、国土、财政、建设、电力、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抓好安徽省家国牧业公司生猪扩繁场建设。已拨付资金100万元,项目按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健全,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对2007年建设4个项目、2008年建设6个项目,已拨付资金17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0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8个。

(四)强化服务,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为企业和广大养殖户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抓良种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人工授精站点2个、扩繁场4个,安徽省家国牧业和枞阳县新丰牧业取得了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12个规模猪场分别取得了市、县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完备的良繁体系每年可提供优良仔猪50万头,使生猪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枞阳黑猪已上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录,于6月18日通过了部级畜禽品种资源专家组鉴定,有望进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志。二是兑现能繁母猪补贴,推进能繁母猪保险。两年来,全县共计补贴能繁母猪53327头(次),落实补贴资金434.17万元,完成母猪保险51451头(次),帮助理赔2420头,赔付资金242万元。2009年8月份,对全县存栏的能繁母猪重新进行摸底登记和保险工作。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在全县公开招聘283名村级防疫员,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处置及防控办法,初步形成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对国家规定的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了强制免疫,而且保证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并加强了生猪疫情监测。四是建立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县养猪协会、麒麟镇养猪协会、白湖乡养猪协会、钱桥镇养猪协会、枞阳镇养猪协会、汤沟镇养猪协会,每年协会邀请省内技术专家对小区业主和养殖大户开展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生猪购销等技术培训服务。

猪病防控范文篇3

猪瘟又叫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黏膜发绀。春季前后进入猪瘟发病高峰期,在该病的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要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l次;仔猪于20~25日龄进行首免,50~60日龄二免。在非疫区,应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1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l次;仔猪断奶后免疫1次。另外,可以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头份,2h后再喂初乳),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应做好猪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猪圈内勤换勤垫,圈舍周围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碱水等消毒。饲料要多样化,常喂些胡萝卜、白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防治上肌肉注射抗毒免疫增强针,用量为0.1mL/kg体重。分点注射冰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用量为0.2mL/kg体重。若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细菌性病混合感染可肌肉注射咳喘康(主要成分为胆酸、地龙)效果更佳。同时,用派毒杀(主要成分为聚维铜碘)每3d给猪舍消毒1次。

2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发病猪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整个猪群,发病率高达100%,潜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预防还应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5%的火碱对猪舍消毒,在天气突变或湿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环境稳定。尤其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但要防贼风、防潮。此外,在发病季节不可从外地引进新猪,凡引进新猪必须隔离饲养,待1周确认无病后再并入原猪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拌料预防。一旦发生猪流感,首先应供给富含营养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查明病猪与可疑病猪,隔离治疗。猪舍用2%烧碱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病初给以缓泻,以后解热镇痛,抑菌消炎。可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3~5mL/头,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注射液5~10mL/头,另外添加适量抗菌素或碘胺类药物,以减轻并发症。或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对病重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用5d。还可用精通一号(主要成分为柴胡)+热毒5号(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体重,或用病寄灵(主要成分为蒽诺沙星)+病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

3猪肺疫

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以仔猪和架子猪发病率较高。以灰色水泥状下痢、呕吐、脱水为主,大猪很少死亡,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达50%~100%。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1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仔猪断奶时肌肉注射猪肺疫弱毒苗,种猪于春秋两季注射猪瘟、猪肺疫二联苗。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治疗可采用青霉素80~240万单位/头肌注,同时用10%磺胺嘧啶10~20mL/头加注射用水5~10mL肌注,12h用1次,连用3d;45kg以上猪用氯霉素2500mg/头、链霉素3000mg/头、10%氨基比林20mL/头肌注,6h用1次,

连用2次。还可用庆大霉素1~2mg/kg体重、四环素7~15mg/kg体重肌注,每天2次,直到体温下降为止。

4仔猪副伤寒

该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1个月以下和6个月以上的猪很少发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急性型初期便秘,后下痢,拉恶臭血便,腹下、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体温升高。慢性者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上有湿疹。在非疫区仔猪断奶后要接种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疫区要对20~30日龄的仔猪用副伤寒甲醛苗首免,间隔5~8d再免疫1次。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等对该病无效,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5大肠杆菌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以1~3日龄仔猪多见)、仔猪白痢(以10~30日龄仔猪多发)、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体质健壮的仔猪)。仔猪黄痢的免疫是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0d肌肉注射2mL仔猪黄痢油剂苗;仔猪白痢的免疫是让怀孕母猪于产前40d口服遗传工程活菌苗,产前15d进行加强免疫;仔猪水肿病的免疫是对妊娠母猪注射病猪分离的致病菌株制备的灭活苗。应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清洁卫生和圈舍干燥。防寒保温,母猪产前30~45d注射大肠杆菌病预防苗,仔猪抓好7d补料和过好“三关”(初乳关、初料关、断乳关)。发病仔猪的治疗要实行消炎抗菌、止泻、强心、补液等综合疗法,注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猪病防控范文篇4

关键词:常见猪病;诊断;防治措施

众所周知,猪瘟、猪流感等疾病是威胁猪养殖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这些猪病,就会导致猪的大量死亡,人吃了这些不健康的猪肉,会危害身体健康,同时,也会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当前猪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分析,并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常见猪病的诊断

1.1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以仔猪患病较为严重,常呈急性经过,病猪表现发热,温度升高至40℃以上,出现呼吸不畅,皮肤有瘀斑,内脏有出血,尤其是膀胱和肾脏。该病常突然暴发,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死亡率可达60%。小猪患病,则会出现咳嗽、呕吐等状况。由于该病与猪瘟有相似的症状,因此在诊断时要注意区分。1.2猪喘气病。该病具有和猪流感比较相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很多猪会呈隐性感染,需加以重视。对隐性感染猪,需采取X线检查进一步确诊。1.3猪流感。该病传播非常迅速,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其死亡率不高。其诊断一般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和该病的病史调查等。

2常见的猪病防治措施

2.1弓形虫病是可以进行前期的预防的,预防的主要措施就是防止猫与猪进行直接接触,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同时,饲养员也应该防止与猫进行接触,以防止将病菌传染给猪。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给猪食用碎肉。2.2我们还应对猪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可定期对猪进行抽样检查,以掌握其体内抗体的情况,一旦发现不符合健康标准,需及时采取紧急免疫补种,增强猪群的免疫力,以保证猪群整体的健康。2.3要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不能给猪吃带有激素类食物,以防止猪群免疫力下降。要保证猪群营养的均衡合理,对猪圈应该做好清洁措施,定期清理消毒,减少环境中病毒含量,减少感染几率,保证猪群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对猪水分的补充,增强猪群的免疫力,降低病情出现的概率,使得猪群可以健康的生长。2.4做好猪病情况的相关调查,调查清楚哪个区域是猪病的多发区,针对这些区域,应该重点进行排查和检测,分析猪病多发的原因,并且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尤其要针对野猪群进行检测,这主要是因为野猪经常隐藏着猪病毒,一旦传染开来,将会造成猪群很大的损失,因此也要重点进行监测。

3结束语

猪病防控范文篇5

一、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猪生产稳步增长。20**年1-7月份,全县出栏生猪13.6万头,实现产值2.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8.1%;生猪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撑点。

(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推行大户带动,发展适度规模,有效提高了生猪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目前,全县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473户,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栏生猪9.2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26.1%。

(三)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目前我县万头养猪场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生猪产品注册商标3个,成立生猪协会5个。

(四)防疫体系逐步完善。从2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着重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造。队伍体系上,全县组建了283人的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经费按省定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冷链体系上,县畜牧局装备了疫苗冷库,乡镇站均配备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员配备了摩托车。在全面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造的同时,加快标准化乡镇站建造,今年全县已建成的标准站12个,还有9个站正在建造中。动物防疫基础的夯实,有效提升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为全县经济建造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制定产业规划。20**年,根据**实际,我们编制了《**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年结合市“361”计划,我县提出了《生猪产业发展4619计划》(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生猪4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60%,年加工能力达10万头,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立重点建造内容,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奠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县、乡(镇)成立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生猪产业规划指导、养殖小区建造等重大问题的调解处理,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一项产业、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先后出台了《**县“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意见》、《关于做好20**年全县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县生猪产业4619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扶持政策,对利用“四荒”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改造猪舍的,按照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改变既定用途的原则,列为农业用地完善相关土地使用手续,免交各种费用;建造养殖小区的,享受扶持个私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并给予财政扶持。三是创新投入机制。

通过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补助、社会投资等方式,初步建立“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吸引商家资本,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从20**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选、奖励。对省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12万元,二等奖奖励10万元;对市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8万元,二等奖奖励6万元,三等奖奖励5万元;对县级龙头企业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造先进单位一等奖奖励4万元,二等奖奖励3万元,三等奖奖励2万元;对当年获得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市闻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万元、4万元和0.5万元;对当年注册商标的奖励0.1万元,对农民创业带头人奖励0.1万元;对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3万元,每年的奖励奖金重点扶持生猪产业,几年来,共有21个规模猪场、3个养猪协会及1个仔猪交易市场被评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养猪大户被评为农村致富带头人;2个规模猪场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家国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建立联动机制。农业、扶贫、国土、财政、建造、电力、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抓好养殖小区建造和产业发展。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造。一是抓好安徽省家国牧业公司生猪扩繁场建造。已拨付资金100万元,项目按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治理制度健全,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造。对20**年建造4个项目、20**年建造6个项目,已拨付资金17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0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8个。

(四)强化服务,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治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为企业和广大养殖户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抓良种建造。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人工授精站点2个、扩繁场4个,安徽省家国牧业和**县新丰牧业取得了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12个规模猪场分别取得了市、县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完备的良繁体系每年可提供优良仔猪50万头,使生猪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黑猪已上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录,于6月18日通过了部级畜禽品种资源专家组鉴定,有望进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志。二是兑现能繁母猪补贴,推进能繁母猪保险。两年来,全县共计补贴能繁母猪53327头(次),落实补贴资金434.17万元,完成母猪保险51451头(次),帮助理赔2420头,赔付资金242万元。20**年8月份,对全县存栏的能繁母猪重新进行摸底登记和保险工作。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在全县公开招聘283名村级防疫员,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处置及防控办法,初步形成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对国家规定的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了强制免疫,而且保证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并加强了生猪疫情监测。四是建立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县养猪协会、麒麟镇养猪协会、白湖乡养猪协会、钱桥镇养猪协会、**镇养猪协会、汤沟镇养猪协会,每年协会邀请省内技术专家对小区业主和养殖大户开展饲养治理、疫病防治、生猪购销等技术培训服务。

猪病防控范文篇6

关键词:猪瘟;猪蓝耳病;混合感染;诊断;防控

病害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旦出现势必会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猪病单一典型病例逐渐减少,混合感染或者是多重感染却随之增加。猪瘟、猪蓝耳病是常见猪病类型且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由此导致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及早诊断、积极防控是降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带来危害的重要手段。故本文从当地实际出发,对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方法、防控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生猪养殖业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帮助,最大限度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1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虽然近些年我国诸多猪场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养殖管理,但由于猪自身生长习性及其特殊养殖条件所限,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猪瘟病毒以及猪蓝耳病毒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生猪养殖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就需要扩大养殖规模,在生猪接触过程中容易因咳嗽或者是打喷嚏而导致以上2种病毒交叉感染,仅有呼吸道侵入体内后发病。一旦发生混合感染,在短时间内即可大面积的扩散和蔓延,当前混合感染发病率约为60%,死亡率则高达80%[1]。一般情况下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生猪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1℃,如果是母猪则表现出明显的厌食情形,症状持续时间为7~14d。部分生猪表现为耳朵发红并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病情的加重而转为淡蓝色。仔猪的潜伏期多在4~7d,具有起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伴有明显的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厌食等症状表现,有超过1/3的猪群死于起病72h内。经解剖病死猪进行医学观察和判断发现,一般情况下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侵犯的主要器官为肺部,肺间质增大为其病理改变,切开气管可见内部存在大量的泡沫状液体,全身的淋巴结明显肿大,肾脏形态结构异常,以凹凸不平为主,在肾脏表面广泛分布有出血点。

2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关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包括症状体征、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对混合感染的生猪症状体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但除了猪瘟以及猪蓝耳病外,尚有其他猪病会导致生猪出现高热、厌食、呼吸急促等症状,误诊风险高,故单纯依靠症状体征不足以确诊。血清学抗体检测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对生猪体内相应病毒抗体进行测定的一种检测手段。感染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后激活了生猪体内免疫系统,在病毒刺激下源源不断地形成相应抗体。在收集生猪血液样本之后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后收集血清并进行稀释处理,将稀释之后的血清样本分别滴在检测板上进行ELISA检测,利用酶标仪对各个检测孔中的光密度(OpticalDensity,OD)值测定即可[2]。如果检测2种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表明感染相应病毒且为混合感染,某一个结果呈阳性则为单一病毒感染,均为阴性则表明未发生感染。病毒核酸检测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在采集生猪血样后进行扩增处理,利用猪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试剂盒、猪蓝耳病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即可[3]。相较于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但检测费用相对较为昂贵,故各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3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防控措施

由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往往具有高致命性,一旦扩散蔓延势必会对养殖户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予以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①及时隔离。生猪间相互接触是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感染、扩散的重要途径,故在发现病猪或者是疑似病猪后迅速采取隔离处理有助于避免病毒在不同生猪之间的传播[4]。隔离疑似病猪或病猪的房间需要远离猪舍,并且做好消毒工作,利用具有杀菌功效的消毒液仔细清洁隔离间的每个角落,利用空气消毒灯对空气进行消毒,最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的致病菌浓度。对于隔离期间死亡的生猪,除了对隔离间进行彻底消毒外还需要无公害处理病死猪。②接种疫苗预防。紧急接种猪瘟活疫苗、猪蓝耳病疫苗是预防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重要的防控措施,在猪群中一旦发现疑似或者是确诊病猪后迅速对尚未发病的生猪100%接种相应疫苗,以增强每头猪的免疫抵抗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蔓延和再次出现。如果为健康母猪,则在猪蓝耳病疫苗接种前需要先接种猪瘟脾淋苗,7d后再接种猪蓝耳病灭活苗。③强化管理。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容易在脏乱差的猪舍环境中扩散传播,所以强化猪舍环境管理对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提升养殖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规范养殖相关制度,科学饲养,专业消杀,即每天定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管理,包括地面消毒、空气消毒、粪水的无公害处理等,每次喂养完毕后彻底清洗喂养用具[5]。生猪饮用水的消毒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需要定期采集水样本进行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基地/中心可以专门划出特定区域作为生猪的活动区域,通过适度运动以增强其体质。④对症用药。对症治疗是治疗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重要举措,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在发现病猪后需要第一时间将黄芪多糖、支原净、阿莫西林等药物搅拌于饲料中饲喂,连续7d。同时对病猪进行肌注黄芪多糖、抗生素等药物5d左右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4结语

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已经成为困扰生猪养殖业的常见病害之一,近些年来更是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及早预防、对症治疗成为降低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危害性的重中之重。血清学抗体检测以及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混合感染的发生,而及时隔离、接种疫苗预防、强化管理、对症用药则是防控的重要举措,对于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新霞,陈双庆.2016-2019年贵州重要猪源病毒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9):177-180.

[2]宋宏立,崔欢,张诚.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血清抗体检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9,11(12):84-87+171.

[3]周怡,杨美,王柏林,等.猪瘟、猪蓝耳病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9,4(5):81-84.

[4]金磊,朱肖亭,李玉龙,等.一例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J].猪业科学,2020,37(8):80-82.

猪病防控范文篇7

作为养殖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不能独立工作,接受实习学生会增加养殖场在硬件设施、管理、防疫方面的负担,因而对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缺乏热情,实习基地联系困难的主要原因。即便有养殖场同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只允许进行参观性学习,很少能为学生提供真正动手实践机会,很难保证实习质量。但是养殖场养殖的风险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疫病的防控方面需要一个技术力量雄厚部门或单位支撑,这些包括养殖场有效免疫程序制订、正确的药物预防、疫病发生时需要细菌药敏实验、疫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很多养殖场都缺乏细菌药敏试验和实验室诊断设备和技术,而作为学校方应从这些方面与养殖场方探讨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校外养殖实习基地是指校外养鸡场、养牛场、养猪场等。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养殖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从学生的发展观出发,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有校外当地养殖基地(中等规模养殖场),省内养殖实习基地(大型规模养殖场),发达省份或沿海养殖实习基地(集约化、工厂化的现代化养殖场)发展思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参观、实习、见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甚至就业创业等。校外养殖实习基地不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练习实践操作的全部平台,既不要在黑板上画养猪,在教室里放牧,也不要在养猪场里面制作培养基接种细菌,在牛栏养圈里面练习肌肉注射。而应循序教育教学规律,先简单后复杂,先学容易的后学困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检验理论,完善提高理论,再实践并不断提高创新等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方法。应先在教室里上好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够用的畜禽饲养和疾病诊治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验室重点训练常用的实用的血清学,微生物,寄生虫等实验室诊断方法,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用的常用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比如笔者教的养猪与猪病防治课就应在校内实训室训练公母猪阉割、免疫程序的制订,肌肉、皮下、静脉、腹腔注射方法,合理配伍用药、正确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猪病,封锁消毒,控制消灭疫病,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污染物。最后才到校外养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所以学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小养殖场等都一同考虑建设,科学协调良性可持续发展。

校外养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河池民族农业学校具体情况可以细化为校外养猪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养牛(羊)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养禽(鸡鹅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特种养殖实习基地建设等,并由相应任课教师与对应的养殖场进行合作,具体参与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养殖企业经济效益。如养猪与猪病防治课老师负责校外养猪实习基地建设,养禽与禽病课老师负责校外养禽基地建设,养牛与牛病课老师负责校外养牛实习基地建设,特种养殖课老师负责校外特种养殖基地建设。这种细化校外养殖实习基地建设好处有:①可以使专业教师朝某一领域集教学、科研、生产等专业化发展,最后成为集名师、专家于一身的真正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硬件;②可以提高专业课的有效教学。任课教师通过参与相应校外养殖基地建设,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知道养殖企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从而对原有的教材进行筛选整合并适当的补充最新知识和技能,形成满足养殖企业需要的有效教学内容。在参与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照相和摄影把关键的生产技术环节或典型病例拍摄下来进行课堂ppt展示的直观动态教学,还可以依托养殖实习基地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情景模式教学,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病例教学等来提高专业课的有效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养殖基地建设,能提高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有效教学。教师的工作效率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③专业教师在与具体的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体会到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有效教学有帮助,反过来又促进自己更加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老板满意,形成良性的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校外养殖基地建设对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师生的教学、科研、生产有很大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如何建设好和利用好校外养殖实习基地,真正的为学校教学服务,为畜牧兽医师生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为养殖企业健康发展,为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需要进一步摸索探讨。

本文作者:唐旭平牙海宁廖玲玉赵湘萍高京红工作单位: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猪病防控范文篇8

一、奶牛改良与规范化饲养技术

奶业是我市畜牧生产重点产业。为进一步提高奶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要继续实施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推广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加速品种改良。坚持高产奶牛冻精细管畜牧系统主渠道供应,争取高产细管冷配改良奶牛数占适龄奶牛90%以上。要以奶牛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广科学饲养、集中挤奶技术,建立规范化饲养管理及生产方式。根据奶牛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与饲喂方法,确保奶牛的营养品充足与均衡。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优质青贮饲料的应用比例。推广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奶牛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合理用药,减少兽药残留,提高乳品质量和安全性。组织专家进行知识培训,提高奶农科技素质。

二、水貂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

水貂是我市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配方,重点推广母貂产仔前后的饲养技术,仔貂的护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对母貂应用配合饲料进行饲喂,降低饲养成本,保证营养价值的全面,生长状况良好。搞好仔貂疫病综合防治,降低仔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争取仔貂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做好传染性疫病防控工作。

三、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

以环山原种猪场为依托,发展和建设父母代扩繁场,向全市提供良种商品代仔猪,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市生猪产销协会的作用,扩大生猪外销份额。积极推广普及生猪生产配套技术,推广“洋三元”杂交改良技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普及仔猪“三早”(早补铁、早断奶、早补料)饲养技术,普及配合饲料全价营养技术,以提高商品猪的出栏率、瘦肉率、饲料转化率和猪肉品质。

四、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生产体系。要把饲养小区建成推广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平台,不断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饲料安全监测,推进安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兽药残留监测,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兽药、添加剂及其它化合物。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广无公害生猪、蛋鸡养殖技术及加工技术。按照市超市无公害菜肉蛋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养殖场产地环境、场房建设、饲料、用药、疫病防控、排泄物处理、屠宰加工等,全部推行标准化管理。

五、动物疫病“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

2011年我市推行了消毒、免疫、检疫、检测、管理“五位一体”的防控工作新举措,保证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2012年要进一步规范防控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一是消毒打基础。春秋集中免疫的同时,要对社会养殖环境进行消毒灭源,8月份要在全市开展一次高温季节消毒灭源。二是免疫抓关键。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春、秋两次集中进行,平时依据免疫档案搞好补充免疫,规模饲养场推广程序化免疫,免疫密度100%。三是检疫作保障。围绕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路港检疫、市场监督“四到位”开展工作。四是检测看效果。在完成计划免疫的同时,每次集中防疫过后应进行抗体检测。五是管理促规范。市和市区要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巡回督导各市、镇、村、场。各级要规范免疫档案和证照、疫苗管理。

猪病防控范文篇9

去年下半年,我省部分市县发生了以高热、皮肤发红和出现呼吸道症状等特征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该病由东向西,呈蔓延之势,目前已波及到我区。为了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工作,促进我区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高致病免疫抑制性疫病,是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呈区域性流行,发病急、传播快,对母猪和仔猪危害较大,仔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今年1—5月全国已有22个省194个县区先后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其中我省西安、渭南、安康等5地市8个县区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我区目前已经发现疑似疫情。当前已进入高温、高湿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发季节,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镇、乡、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疫情带来的危害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及对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促进养殖户增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保证我区生猪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二、明确重点,认真落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各项措施

当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要严格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从防控疫情暴发流行出发,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密切配合,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夯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消除疫情隐患。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防控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完善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程序,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应急预备队人员的组织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反应,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强化疫情监测,严格疫情报告。畜牧兽医部门要继续坚持动物防疫监督员兼疫情观察员派驻制度不动摇,向种猪场、繁育场、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专业村等重点区域派驻动物防疫监督员,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各镇乡办事处要于每日15:00前将疫情报告区农业局。一旦发现可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要在2小时内报告至区畜牧兽医中心和区农业局,并按程序及时采集病料送市、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区农业局对各种渠道举报的疫情,要及时认真进行核查,确保不漏掉一起可疑疫情。同时,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在7月15日前对辖区内的生猪存栏和疫情情况进行一次大面积的普查,掌握疫情动态,并将结果报区农业局。

(三)做好免疫工作,建立免疫屏障。区农业局要在当前疫苗紧张的情况下迅速制订出疫苗使用计划,想方设法组织调运疫苗,优先保证种猪场、规模养殖场和商品仔猪生产场(户)等对疫苗的需求。各镇、乡、办事处要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猪蓝耳病免疫的组织实施工作,要把种猪场、繁育场和规模养殖场商品仔猪的免疫作为工作重点,尽快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同时,要认真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加强对免疫环节的监督管理,对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免疫效果。

(四)加强检疫监督,消除疫情隐患。区畜牧中心、兽医卫生监督所要加大疫情封堵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和交接班制度,严格验证查物,切实加强以生猪为主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督检查,规范执法,严把入口关。对出栏或调运的生猪,要强化免疫标识管理,必须派人到场、到户实施检疫,不得漏检。对病死猪和染疫猪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不准转运、不准出售、不准食用、不准宰杀,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果断处理疫情。区畜牧中心要认真对生猪饲养、运输、交易、屠宰、仓储、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查打击。各生猪定点屠宰场,要加强进场生猪的活体检查和产品的质量检验,积极配合驻场动物检疫员检验检疫,严禁收购屠宰染疫生猪和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五)加强防疫管理,落实防疫措施。各镇、乡、办事处要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认真指导养殖场户做好防疫管理,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健全养殖档案,落实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认真记录动物免疫、用药、消毒、诊疗等情况,努力提高防治水平。要教育引导养殖场户转变生猪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养殖,推广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进行程序化免疫、保健和消毒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散养户的高温季节消毒灭源工作,要教育养殖户不要随便进出其他养殖厂,避免接触病死猪,更不要购买外地仔猪,防止造成疫情传播。

(六)严格疫情处置,严防疫情蔓延。要进一步完善区、镇(乡)两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和应急程序,做好应急物资准备,一旦发生疫情,要根据疫情和流行情况,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迅速按照程序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各镇、乡、办事处及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早做应对,周密安排,严密防范,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各镇、乡、办事处行政主要领导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履行防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逐级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组织领导体系,将防控任务逐级分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员,切实做到人员到位、免疫到位、督查到位、责任到位,确保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不致灾。

猪病防控范文篇10

一、**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猪养殖

我省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生猪产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基础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国扶持下,**省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猪产业持续做大,在全国市场波动的形势下稳步前进,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生猪存栏1380万头,出栏1056万头。出栏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作为生猪生产大省,我省每年约52%的生猪及生猪产品销往省外,年生猪出栏量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中上游。据机构统计数据表明,2006我国生猪存栏排名前5位的省分别是四川6184万头、河南5523万头、湖南4027万头、云南3103万头、河北2978万头。国内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最多时四川每年外调肥猪2000万头左右,约占全国省际间调拨的1/3。2008年的地震,使受灾较重的成都、绵阳的产猪地受到一些影响,但并没有发生在养猪基地集中的川南。所以对国内生猪养殖的排名没有太大影响。

二、生猪饲养技术水平

(一)养殖方式明显改变:

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农户不再饲养母猪,专门进行育肥猪生产。

(二)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辽宁省二元杂交可繁母猪存栏120多万头占可繁母猪总量的95%,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出栏2009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90%。四川省在2007年9月末生猪三元杂交面为60.73%,5个省10个县的调查养猪户中,公猪全部为引进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所饲养的母猪中,河南省、陕西省养猪户全部为引进品种二元杂交猪,福建省、辽宁省有少量的土杂猪,四川省约50%的农户饲养含有地方品种血缘的杂交猪。

(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来看,我国生猪饲养出栏期缩短,平均为153天;母猪产仔数增加,平均为12头;平均生猪料肉比下降为3:1;育肥期间的死淘率降低,平均在2%以内,生猪的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养殖投资标准较高:根据5个省的调查,规模小的养猪户,每出栏1头100千克猪需要的流动资金约为1000元;大型规模猪场每出栏1头商品猪需要猪场建设投资50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为1000元。

三、生猪排泄物处理情况

在工程模式设计上。根据养殖场周边不同的种养方式,选择不同的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式。目前有“猪—沼—果”、“猪—沼—茶”、“猪—沼—竹”、“猪—沼—鱼”等模式。一方面有效的促进了周边经济作物产量、品质的提升,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养殖粪污的零排放。

(养殖规模、存栏量在国内排位)20**年各地猪肉产量(万吨)四川480.2湖南429.12河南410.82山东346.42河北313.38湖北240.71广东237.73云南228.34江苏219.75安徽207.57辽宁175.29广西161.74江西161.21重庆137.12浙江126.43福建121.51贵州119.99吉林98.52**93.87内蒙80.79陕西69.92甘肃48.2山西46.82天津33.05海南32.14北京31.81新疆24.58宁夏10.16青海8.01上海5.84西藏1.**

(一)与生猪养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生猪养殖的发达国家主要有美国、丹麦、加拿大。这三国分别位列全球生猪养殖国家的前三名。其次还有荷兰、法国、德国及西班牙。

丹麦、美国和加拿大在全球猪肉出口排名中分别名列一、二、三位。丹麦的猪肉产量虽然只有165万吨(1999年数字),与我国同年产量相比只是我们的二十三分之一,但却是世界上头号猪肉出口大国,丹麦的猪肉在国际上美名远扬,1999年的猪肉出口量高出我国3倍。由此可见生产数量大未必出口竞争力就强,在世界肉类出口市场上“肉不在多而在精”。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生猪饲养的几个指标。一是出栏率。1999年我国生猪的出栏率为120%左右,1998年美国是164%,丹麦是175%,其他如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则在167%一179%之间,差距十分明显。二是出栏畜禽平均胴体重量。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生猪胴体重量低7千克,牛低176千克,家禽低0.33千克,如果我们达到美国的水平,相当于一年多产生猪300万吨,活牛514万吨,家禽227万吨。三是瘦肉率。国内有关专家指出,1999年我国生猪的平均瘦肉率约为46%一48%,而根据美国专家提供的资料,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猪肉的平均瘦肉率约在52%一60%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

关于养殖方式的比较,我们并不简单地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好,当养殖规模扩大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规模扩大就会显得不够经济,何况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前些年在生猪规模饲养方面也曾有过盲目上大型猪场亏损严重、被迫关闭的教训,而且饲养规模、生产集中度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生产方式和配套的服务条件有内在联系,强行超越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但是专业化规模养殖确实是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如果再不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与国外养殖方式上的竞争差距就会继续扩大。

(二)生猪加工工业

近年来,我省的一些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其生产的猪肉优质卫生,备受市民欢迎。全省规模以上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已达20余家,年加工生猪能力达到2000万头以上。目前,我省的“肉联”、“北大荒”和“金锣”三大生猪屠宰企业生产的生鲜肉,已占哈尔滨市场份额的60%。并由城市延伸到大部分县城,以优质、卫生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同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外市场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表现如下:

1.农产品品质和标准低,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要,缺乏优质专用原料;

2.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运作中的采购、运销等环节的成本太高,无法保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3.原料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利益机制发生扭曲,原料供应缺乏信誉保证;

4.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及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加工业模式;

5.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不顺,加工效益和区域优势难以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为判断,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包括:

1.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发,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体系;

2.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化程度;

3.因地制宜地发挥地理、区域、生态优势,建立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4.依托农产品加工、贸易型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系;

动物防疫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仅有的两个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五个未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省份之一。我省8月28日启动了《**省五千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12年,全省将选择在哈尔滨郊区、大庆郊区、牡丹江郊区、佳木斯郊区等39个生猪生产重点市县建成规模化养猪场7177个,将青贮总量由980万吨提高到1920万吨。建成全国性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出栏达到5000万头。

(三)生猪流通领域

龙头控制收购范围

半成品、成品市场占有量,营销手段,冷链情况。

四、我省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不多,没有形成涵盖种猪选育、扩繁和商品猪生产的整体水平。

二是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是龙头企业不健全。广大养猪户与龙头企业联系的不紧密,农民养猪一定的盲目性,生猪市场一旦发生变化,抗风险能力差。举例来说,其实龙头加工企业对周边养殖基地的带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雨润刚一落户双城,周边就建起十几个规模养殖场;北大荒肉业在宝泉岭建厂后,周边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增加到20多个。巴彦县兴隆金锣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头,2006年屠宰加工79万头,2007年屠宰加工21万头,主要产品猪分割肉已远销北京、上海、长沙等多个大中城市,拉动该县3.6万农户发展生猪养殖。

四是防疫体系不健全。随着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的日趋活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生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蓝耳病、园环病毒病、萎缩性鼻炎病等呈多发趋势,且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导致母猪繁殖率下降,仔猪死亡率增高,提高了养殖成本,加大了生产风险。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规模养猪粪尿集中量大,土地难以消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制约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制约着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

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关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抓好繁育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完善现有种猪场,提高种猪质量,通过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的配套建设,形成以省级为主体的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种猪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扩大,开展种猪测定、拍卖,建设种公猪站,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促进联合育种,提高种猪质量和供种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场三站”,即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资源场的建设和完善、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站、省级人工授精中心站、县市改良配种站的建设。保证优良种猪供给,加快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规模饲养。生猪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过去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不适应生猪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等规模养殖场的发展。从品种改良、卫生防疫、饲料配制、养殖方式等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使养猪专业户从居民区分离出来,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采取统一入栏、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出栏的饲养模式,达到生猪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生猪养殖的总体效益。

三是提高生猪防病能力。要按照“市指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户联防”的工作机制,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猪病防控工作力度,建立防近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猪病预测预警能力,提高猪病防控技术水平,努力降低发生疫病的风险。帮助养猪户克服对疫病的畏惧心理。加强产地检疫,严防病死猪流入市场。

四是建立能繁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由于养猪业是个弱质产业,效益与风险并存。养猪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不紧密,龙头企业不能及时返补给养猪户利益,灾害天所的发生,疫病难以有效控制,使养殖户心存芥蒂,在发展的同时担心着风险的降临。保险的出现提高了生猪产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养猪户和养猪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五是大力发展养猪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养殖企业牵头,广大养殖户和小型养殖企业参与,形成生猪养殖全作社,将分散型养殖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

六是培育壮大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步伐。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却肉加工、熟食肉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多层次、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

七是污染防治。在养猪重点县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及养猪大户建设沼气池,用于发电和产生蒸汽,还可利用厌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改良土壤土质。

五、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在扶持养殖业方面,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年出栏量3000——5000头),使养猪专业户从居民区分离出来,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主要在猪舍、饲料库、青贮窖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3.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广膨经饲料及青贮料饲喂等方法,倡导自繁自养,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4.加大小区的疫病力度。配备必要的检验、检疫设备及药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5.加大排泄物的综合治理。用加温厌氧消化的污泥处理和高温厌氧发酵的污泥堆肥处理,形成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料,用于改土壤土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