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建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1:51:10

中庭建筑

中庭建筑范文篇1

1某中庭建筑的基本情况

某建筑是一幢通过中庭贯通的四层商场,其平面如图1所示,每层建筑面积4325rn,层高4.5m,建筑内部设有6座疏散楼梯,疏散楼梯总宽度为7.2m。中庭内设有一座步行梯(以下简称步梯),宽度为2.4m,步梯人口距楼层内最近商业单元的距离为2.3m。商场主要经营服装、日用百货、床上用品等,由于是个体承包经营,因此每个摊位都堆积了大量的商品,火灾荷载较大。且各个店铺之间没有用防火板分隔,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在店铺间蔓延。

2中庭消防设计方案

2.1防排烟设计

目前,中庭建筑防排烟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排烟就是在中庭顶部设置排烟口,利用自然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中庭内的烟气排出。其优点是设计简单,投入少,维护管理方便,安全可靠,因此应用比较广泛。但对于中庭四周各层房间及小规模火灾排烟效果较差,因此运用又受到了一定限制。分散式排烟是在建筑内各部位设置排烟风管,直接将着火处的烟气排出。其优点是能有效排除中庭四周各层火灾烟气。但设计、施工复杂,投入大,日常维护困难,对建筑功能和美观有一定影响,且不能排除中庭内的烟气。综合该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和分散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用。对于该中庭建筑,分散式排烟可将排烟口选择在起火区或回廊部位。为充分利用建筑层高,同时降低投入,中庭四周各层排烟口设在回廊。如图2所示,在中庭四周每层走廊两侧、吊顶下方设置挡烟垂壁,高度为0.6m,防烟分区间采用到顶实体墙分割,这样在走廊内形成了4个宽2m、高2.1m的蓄烟池。当某个店铺发生火灾后,烟气首先在防烟分区内蓄积,烟气层下降到挡烟垂壁以下高度时,烟气开始进入走廊的蓄烟池,通过走廊即回廊内的机械排烟系统排出。如果走廊机械排烟量不足,烟气将溢入中庭,由中庭内的排烟风机排出。设计排烟方案如下:在各楼层的蓄烟池内设置机械排烟口,哪个区域起火,就在其相邻的蓄烟池内排烟;同时对中庭进行机械排烟。排烟量按照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的有关规定确定。该建筑中庭体积为12m×64m×21m:16128m,中庭每小时换气次数为6次,折算成排烟量为96768m/h,取100000m/h。各回廊内的排烟量定为20000m/h。运用数值模拟计算进行验证,判定条件是若第四层的烟气下降到危险高度1.5m时,第四层人员已全部撤离该层,则该方案可行。反之,各区域的机械排烟量要重新确定。

2.2防火分区的划分

该建筑按照规范要求,已设计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装修也符合GB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每层建筑面积为4325m。,因此每层可划为一个防火分区。在中庭连通部分,考虑到中庭四周有2m宽的走廊,走廊外沿还设有1.2m高的钢筋混凝土护栏,商铺着火时,火焰难于通过中庭向上蔓延。本研究中,中庭内要求不设置固定商铺,为防止走廊和中庭内流动可燃物起火时的火灾蔓延,在中庭四周设置了自动消防水炮和双波段光截面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根据已阐述的火灾防排烟设计,中庭四周可不设置防火卷帘。

2.3人员疏散设计

如图1示,建筑每层设计了6座疏散楼梯,总宽度为7.2m。中庭内有一步梯,宽度为2.4m。按照JGJ48—8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3.1.2条、第4.2.5条和《建规》第5.3.17条的规定,商业建筑的疏散宽度应按疏散人数和每百人疏散宽度指标计算,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疏散人数换算系数,第一、二层为0.85、第三层为0.77,第四层及以上各层为0.60;面积折算值取0.5;每百人疏散宽度指标,地上一、二层0.65m/百人、地上三层0.75m/百人,地上四层及以上各层1.00m/百人。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和前述疏散楼梯的设计可知,存在疏散宽度不足的问题。若将中庭步梯用于初期的人员疏散,将大幅改善疏散需要。影响中庭步梯疏散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火灾烟气的直接危害(这在后面的烟气运动分析中将会说明),但在正常情况下,火灾初期的烟气运动难以对使用中庭步梯人员构成较为严重的危险。二是火焰辐射危害。为减少火焰辐射危害,在楼层到中庭步梯人口处设置了水幕保护。参见图1中虚线位置,设置了两排水幕,水幕与回廊的外梁平齐。据有关研究,当水幕喷头的流量为2L/(S•m),喷头工作压力在0.1MPa时,水幕可降低火焰辐射强度的一半,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减少火焰辐射的危害。

3分析与探讨

3.1火灾烟气流动预测分析

根据建筑内可燃物的分布,本研究设置了典型火灾场景,并使用CFAST区域模拟软件进行了烟气流动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水喷淋正常工作乃至水喷淋局部失效的情况下,烟气要在950s后,才能下降到1.5m的人员疏散的危险高度。在最危险情况水喷淋大面积失效时,烟气也要在720s时达到这一高度。在此场景下,顶层烟气不会达到180℃

3.2人员疏散预测分析

根据建筑单位提供的人员载荷数据,使用EVACNET4(人员疏散模拟软件)对人员疏散进行了模拟数值分析,表3中列出了不使用和使用中庭步梯的计算结果。可见,采用中庭步梯进行疏散,能减少疏散时间150S左右,有利于提高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如果人员载荷没有超过设计疏散人数,疏散用时将更少,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将能更好地得到保障。

3.3结论

由上述的火灾烟气运动预测分析和人员疏散预测分析可知,对于周围楼层起火的情况,即使在水喷淋局部失效时,即在最危险状态下,烟气下降到威胁人身安全的1.5m的时间超过950s。而根据建筑单位提供的人员载荷数据计算得出的时间(见表3),第四层人员疏散时间,在不使用中庭步梯时疏散时间为788s,使用中庭步梯时疏散时间为620s。显然,该方案是能保证人员安全疏散要求的。因此,中庭的防排烟设计、防火分隔设计和人员疏散设计等方案是可行和有效的。

中庭建筑范文篇2

(一)中庭建筑的定义

《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规程》中给出的中庭的定义为:三层或三层以上、且短边不小于6m的大容积空间,即称为中庭。

(二)中庭建筑火灾中烟气层的形成

中庭建筑的烟气流动不同于普通建筑,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卷吸大量周围冷空气,并可能导致以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火灾产生的高温气体上升到火焰上方形成烟羽流,烟羽流受热浮力驱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的空气,在浮力、膨胀力和“烟囱效应”等作用下,烟气上升到顶棚,进而沿顶棚四周向下扩散填充,形成烟气层。随着火灾的发展,烟气层厚度不断增加,当烟气层下降到其它层顶棚以下时,热烟气就会逐渐蔓延到着火层以上各层。另一方面,烟气在中庭的上升过程中,由于层高较高,随着高度的增加,烟气通过上部墙壁开口、缝隙、建筑导热构件等散热很大,烟气温度逐渐降低,其上浮力越来越小,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会出现“层化”现象,即在火灾初期火场温度较低,同时烟气在上升过程中被不断卷入的低温空气冷却,部分下落,在未达到顶部空间时就横向扩展,逐步停止上升,从而在中庭的中间或稍底位置,在热对流的作用下形成混合气流,致使烟流方向倒转。实验证明,相当多的烟气在上升到22m后,再上升的速度已相当缓慢,常常无法到达中庭建筑顶部而悬浮在中庭中部偏高处形成烟气层。

(三)中庭建筑火灾条件下烟气的流动特性

通过对烟气层的受力分析,不难看出,中庭建筑发生火灾时,悬浮的烟气层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本身重力,二是上浮力。二力平衡的支撑面则是“中性面”。“中性面”对人的危害作用是很大的。中性面的主要特征是:在中性面的范围内,既不进风,又不排气。人处在中性面范围内将很难生存。中性面越低,对人的危害越大。“中性面”的基本含义是室内压力等于室外压力的一个理论分界面。一般情况下,中性面以下空间,空气从外部通过门窗、缝隙等向内部渗入;中性面以上空间,空气则由内部向外部渗出。而处在中性面范围内的空气却几乎是不流动的。中庭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量越大,其本身重力越大,中性面越低;反之,烟气排出量越大,烟气重力越小,中性面越高。中庭建筑底部开口越多(大),进入的空气量越多,燃烧越猛,烟气温度越高,上浮力越大,中性面越高;反之,下部开口越少(小),进入的空气量越少,物质燃烧越不完全,产生的温度越低,烟气的上浮力越小,中性面越低。再次,外部风力对中庭建筑内部的烟气中性面也有较大的影响。上部迎风面若开口,大量空气被压入,烟气层下移,中性面下降。因此,上部迎风面开口,不仅不利于排烟,反而促使烟气向下运动,中性面降低,对人员的危害也就越大。

(四)中庭建筑排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庭建筑空间高大,机械排烟效率低,难以达到控制烟气层降低的要求实验证明,排除空间较高建筑内的烟气比排除空间较低建筑内的烟气要困难得多。对大空间中庭建筑顶部排烟而言,较低的中庭建筑可以直接在屋顶设天窗进行自然排烟,较高的中庭建筑往往不能进行自然排烟,其机械排烟效率也随其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主要原因是:上部空气温度比下部空气温度高。一般情况下,这个差值随着中庭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从而导致其内部烟气层比贴近屋顶的空气层的温度低,在离屋顶一定距离处,烟气层便失去了浮力作用,烟气层将很难上升到屋顶,并且上升到一定高度转而下沉。另外,目前一些中庭建筑设置的排烟机,从其实际动作看,排出的除烟气外,还有大量渗入空气。且建筑高度越高,渗入的空气量越大,烟气将被大量空气稀释,大大减少了排烟机的排烟量,降低了排烟效率。

2.排烟口设置不合理,烟气难以有效通过排烟口而排出据调查,中庭建筑的排烟口都是按目前《高规》的要求,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若按这一规定设置排烟口,对大空间中庭建筑来说,是难以达到排烟要求的。因为大空间中庭建筑内的烟气层不可能到达其顶部,因而也就不可能接近排烟口,烟气也就难以高效通过排烟口而排出。

(五)中庭建筑火灾中的排烟对策

1.设置伸缩式排烟管道的活动排烟口,插入烟层内机械排烟。大空间中庭建筑本身的建筑特点及发生火灾时烟气的流动特点告诉我们,对中庭建筑仅设简单的自然排烟方式是不够的,应在自然排烟方式的前提下,采取特有的机械防排烟方式。即:带有“伸缩式排烟管道的排烟口”设置在大空间中庭建筑顶部,火灾时,通过手动、自动按钮,位于大空间中庭建筑顶部的排烟口下移,伸入到下部烟层内进行排烟,把烟气层底面高度控制在对人员没有危害的高度。

2.设置软质活动式挡烟重壁与水幕联合系统,将烟气团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内,建立中庭中上部防烟分区,为实施有效机械排烟创造条件。软质活动式挡烟垂壁,平时卷缩在中庭建筑顶部;火灾时,通过自动、手动按钮,使软质活动式挡烟垂壁下降至有效防排烟的高度。同时,水幕系统开启,对其进行保护。

3.对于中庭式大空间建筑这类特殊建筑,只设置一种探测器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必须对火灾中出现的多种物理现象进行多参量复合监测,以降低误报警。因此,中庭式大空间建筑可以在与其相连的各个楼层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和CO气体探测器,由于CO是火灾烟气的主要产物,也是危害人员生命的主凶,当可见烟气被发现时,CO可能早就扩散到人员所在区域,在火灾案例中,常有当人们发现浓烟时,有人已经因吸入CO而无力逃生;在中庭墙壁的适当位置布置线型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在中庭高度1/2的墙上和顶棚布置烟雾图象探测器和火焰图象探测器。装有热像仪的图象探测器,其红外摄像头接收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由图像处理器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予以存储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图象探测器可以在大空间、大面积、多粉尘、高湿度及室外环境中使用,可对火灾现象中的图象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并提供直观的火灾信息。

中庭建筑范文篇3

1工程概况

某商业中心作为商业部分面积达到10万m2以上的大型综合商业建筑,还结合了超高层写字楼,而且商业部分布置餐饮、精品店、超市、影院等多种业态,这些区域不但使用功能复杂,而且建筑内日常容纳人员数量巨大。中部超大中庭就是其中难以按现行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部位之一,见图1所示。按照规范要求,中庭应使用耐火极限大于3h的防火卷帘分隔,但本工程中为解决与中庭邻近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不足的问题,性能化设计过程中决定把中庭及回廊作为亚安全区使用,见图2所示。采取措施让该区域在火灾时成为能暂时供人员停留的疏散缓冲区域,减小某些商业防火分区中楼梯宽度不足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图2二层亚安全区示意图要形成亚安全区,主要是使用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把中庭(包括中庭每层回廊)与商业区域分隔,但由于本工程中需形成的亚安全区面积较大、结构复杂且形状极不规则,若全部使用防火卷帘进行分隔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性能化设计中拟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以及“安全玻璃(钢化玻璃)+水喷淋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将形成的亚安全区进行保护,防火分隔设置位置见图2所示。同时,在疏散过程中人员由相邻防火分区疏散至亚安全区后最终仍需疏散至室外,为保证疏散至亚安全区的人员能顺利到达室外,要求在亚安全区内设计独立使用的楼梯,见图2所示。鉴于亚安全区的重要作用,虽然提出了相应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但由于本工程中亚安全区作为解决相邻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不足的重要方式,两侧商铺不可避免地需向亚安全区开设出口,一旦商铺发生火灾将有可能对亚安全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着重对这一点进行计算模拟分析,以确定发生这种情况时亚安全区内的消防系统能否有效控制火灾及烟气蔓延。

2模拟分析

2.1火源设置

模拟对象包含区域为首层发生火灾的零售商铺以及整个亚安全区,如图3(a)所示。其中,首层起火店铺面积约为117m2,整个亚安全区(包括首层~五层)总面积约为18978.06m2,主要是验证分析亚安全区两侧中小型商铺发生火灾时对亚安全区的影响。起火点在零售店铺中间位置,如图3(b)所示。在模拟中设置当店铺发生火灾时,店铺前门作为与亚安全区连通的开口面。根据建筑设计图,该开口面尺寸为1.8m×2.4m。零售店铺层高约为6m,店铺内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为60m3/(m2•s)。同时,店铺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2.2火灾规模确定

火灾规模的确定参照了上海市地方标准DGJ08-88-2006《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中对各类火灾规模取值的规定,如表1所示。笔者所考虑的火灾场景为零售商店,参照表1中设有喷淋的商场确定其火灾规模为3MW。

2.3结果及分析

中庭建筑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筑;中庭空间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的提倡和高校建筑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也在不断提升。中庭空间作为高校教学建筑的组成部分,不再仅仅是承载交通功能的公共空间,其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也更加多样和丰富,中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凸显。

一、中庭空间的发展历史

中庭的原型源自古罗马时期的中心庭院式建筑,而后出现在教堂及神庙。现代中庭始于19世纪,1849年建成的利物浦海员之家是一个拥有五层高玻璃顶庭院的中庭式旅馆建筑,1903年建成的位于洛杉矶布拉德伯里大楼有着种植了棕榈树和蕨类的四层顶面采光中庭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把室外庭院引入亚特兰大市的海特•摄政旅馆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庭就此诞生了。现今,中庭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建筑公共空间而迅速发展,出现在各类型的建筑之中。它既具有室内的特性,给人们遮风避雨,还具有城市化、室外化的空间特性,有植物花草、光影变化甚至还有山石流水,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舒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二、中庭空间在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建筑中,中庭空间多作为建筑的辅助空间和交通场所存在。与一些商业建筑的中庭空间相比较,中庭空间的使用率及使用效果仍需提升和加强。在强调高效利用建筑空间,以及现代教育建筑设计的理念影响下,教学建筑中庭空间的性质、功能及如何组织,需要进一步的定位、拓展和规划。

(一)中庭空间对建筑品质的提升

波特曼在中庭设计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将中庭塑造为一个微观意义上的,城市从里到外最需要的公共空间——一个为城市服务的“肺”②,波特曼在自己的建筑中对中庭进行了许多设计,将室外的城市生活引进中庭,例如散步、交谈、表演以及露天的商业行为等,将中庭作为室内的城市广场,使得室内空间更加丰富和复杂起来。室外设计元素在室内的运用,如绿化植被、水景池塘、雕塑作品以及自然光线的引入和气流的调节,令人们置身其中既得到了室内空间带来的遮风避雨,又得以体会室外的放松开阔。这种集交通、交流、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的“共享性”空间也使得建筑本身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建筑的品质也达到了空前的提升。

(二)中庭空间在高校教学建筑中的功能特点

作为高校建筑组成部分的中庭空间,除了需要具有空间过渡、集散人流、协调空间组合等作用,解决建筑采光、气流调节、气候缓冲等问题以外,重要的功能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辅助教学。运用中庭的公共空间属性,体量容积也较大,在此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跨越班级的划分,加强班级间、年级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获取更多地评价和建议。通过调研发现,普遍的国外院校对中庭空间的设计非常重视,空间利用率较高。中庭既是表达学校、系部、专业信息和知识的宣传空间,还是传递教学通知和交换消息的展示空间,此外,也可以作为第二课堂,广泛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美国高校教学中常见的pinup——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用钉子钉在墙上进行展示,并伴随着教师讲评、学生演讲、共同交流、积极讨论甚至开展会议等教学行为。在中庭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外向性,开阔的场所极便于互相欣赏作品、便于进行广泛地讨论、便于扩大对外展示的影响和力度。在此空间进行学生的作品展示是对他们学习的更高要求,是对他们包括书面、画面以及口头等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对他们成果的肯定,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综合提升学生素质。此外,中庭还是传达文化和情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课外学习、社交、休闲、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的好去处。在国外高校,中庭成为建筑中人流最多的空间之一,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到学生们忙碌地身影。反观我国高校教学建筑,往往缺少充分使用的中庭空间,中庭似乎仅仅是交通集散地的存在,既很少在上课期间发挥作用,下课闲暇了,学生也很少到中庭进行活动。更遑论营造校园文化,塑造校园精神和展示教育理念了。

三、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分析及规划

在进行中庭空间规划时,我们需要整体考虑空间的特征及属性,考虑空间的功能及精神。既做到空间统一完整、划分合理、界面美观、节能环保,又要做到体现人文关怀、符合现代高校教学理念,满足师生的需求。

(一)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人性化原则

人是空间的创作者也是使用者,高校建筑的中庭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到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将学生的因素摆在首位,将中庭空间设计要求与学生各种行为活动紧密结合。如综合考虑展示、研讨、检索等教学活动和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行为,规划出动静结合、收放有序、丰富多彩、便捷舒适和亲切自然的中庭空间,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中产生的各种要求。此外在进行交通路线规划时,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令使用者无论是在水平还是垂直交通线路都可以顺畅地到达目的地,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原则。

(二)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开放性原则

在进行中庭空间设计时,我们还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高校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发展,把握住高校教学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在空间设计上要把握住强调开放、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思想,并做到有效控制公共空间中各种行为的相互联系和干扰。

(三)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高效利用建筑,即中庭设计应当具有高度的多元化和多层性,以满足公共空间使用功能的需求,使之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成为灵活、丰富的“复合空间”;二是节能环保,由于中庭空间体量大,且在围合的界面上大量采用玻璃材质,如果设计不当,极易造成巨大的能耗。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因地制宜,主动利用各种日照条件、气候特征进行采光、遮阳、保温、通风,并通过对中庭的合理布局,发挥空间自身结构的作用。如根据不同平面方位、不同剖面结构的中庭具备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规划,形成有效的“烟囱效应”,加强自然通风,使中庭成为调节整个空间的“肺”,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做的帕雷克住宅,他从德里历史上著名的宫殿建筑“红堡”中得到启发,将“空间转换”的启示应用在帕雷克住宅的设计中。通过两个不同形态的剖面并置,分别来适应夏季和冬季两种不同的气候条件:金字塔形的夏季剖面使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开来,可以减少夏日热量的袭入,主要适应于炎热夏季的午后使用;相反,倒转金字塔形的冬季剖面,使室内向天空开敞,以适应严寒季节和在夏季的夜晚使用。③

1.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个性化原则中庭空间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文化属性,要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个性化的空间氛围可以增强视觉体验和带来象征性的意味,使师生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我们在进行中庭空间设计时,需要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基础上,牢牢把握住校园独具个性的精神、文化和学术氛围。

2.高校教学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智能化原则当代的教学活动已经开始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人们注重电脑、网络技术的使用和交流并且影响到了教学建筑的变化和发展。在中庭空间中设置计算机控制系统,支持实时交互、多媒体教学以及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趋势。

四、结语

中庭空间不仅是教学建筑中景观、气候调节、休憩的公共场所,合理设计的中庭空间能在建筑运用和管理中起到提升教学空间品质、高效利用建筑和发挥生态效能的作用,其形态和发展对塑造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宣传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建设、加强师生交流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英]查理•萨克森.“中庭建筑——开发与设计”[M].戴复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石铁矛,李志明.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第一辑——约翰•波特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中庭建筑范文篇5

关键词: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

图书馆为资源中心以及公关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信息时展产生的挑战,需要在根本上做好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保证每个节点均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作为读者集中使用的场地,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与态度,因此中庭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设计要点。

1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中庭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建筑内部所有走廊过道的交通枢纽,决定着整个建筑内部的交通性能。设计时,需要基于内部空间流动性、丰富性等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基于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中庭空间可为读者提供心理过渡空间,作为行为转换场所存在,便于读者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更舒适的使用并享受图书馆。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图书馆要点,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在基础功能前提下,结合不同人群特征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来反映出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可识别性,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又可以突出人文特点[1]。

2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2.1宽敞性

中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穿插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宽敞的空间,无论是从内部任何位置望去均可以给人带来开阔感觉。为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以及交通的顺畅性,经常会选择桥、廊、平台等形式对不同空间进行连接,根据需求营造出重叠、贯通等形式,视觉上具有更强烈的穿透与开阔感。中庭空间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连续、共享大空间,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觉更为放松和自由,不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员活动,且从视线上可以看到很远。

2.2流动性

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可以通过梯道实现不同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交叉,引导人们在建筑内不断前进,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无限效果。多个空间间相互渗透、延伸、过渡,即实现了中庭空间的流动性,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性与流畅性,空间变化更为丰富,空间组合方式也更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水平流动即在空间水平方向利用渗透、引导、联系、分隔等方法创造出多层次空间,使得水平空间得到有效扩展[2];垂直流动则主要体现在层与层间贯通,利用连续的序列变化产生竖向流动,并借助水平流动逐渐向上发展,形成有效的垂直流动空间。

2.3复合性

中庭空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与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以及时期不同的建筑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基于图书馆功能需求,通过设计使得人们可在中庭空间内进行阅读、休息、交流以及咨询等多项功能,且因为中庭空间未设置任何边界,人们的行为更为自由,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更为紧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庭空间实现新老建筑结合的桥梁,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兴专业技术,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丰富化设计与更新。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3.1整体化设计

(1)形式设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时经常会选择应用几何形状,对基本几何体量进行切割和增减。基于简单几何形状,添加多种有机形态变形后不规则形状,使得空间形式更为多样化,例如最基本的直线、曲线、斜线等灵活应用,提高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实际需求中庭空间所处位置不同,对应的设计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设计形式时,需要确定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满足使用者功能追求为核心,如垂直式可以确保最多量阳光在顶面天窗或侧面幕墙射入,满足光照要求。空间形式处理简单,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自己位置,实现中庭空间核心空间作用。(2)交流组织。水平交通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点,中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休息场所,还可以实现自然过渡,具有较高的空间文化性。天桥主要用于调节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有效缩短直线距离,且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提高内部空间丰富度,还可以对空间比例尺寸进行调整。廊道最大的特点的是通风和采光,与中庭空间有着密切联系,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围绕其座。

3.2人性化设计

(1)空间模式设计。空间秩序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得图书馆中庭空间组织模式更为丰富,提高内部空间趣味性,保证读者在长时间阅读后可以在室内通过视觉来体会到一定乐趣,使得整个中庭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设计时可以根据功能、类型以及时期等元素对不同建筑进行有效结合,构造出阅读、交流、休息等功能区域,不设置明确的界限,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更高的自由度。(2)情感体验设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在对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不仅要满足读者生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心理需求,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设计品质。例如通过不规则空间形式向人们提供自然、流畅空间感觉;开敞空间给人自由、流动感觉;高挺空间为人打来崇高、神圣感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向人们传达相应的精神感受,直接影响到读者思想,同时搭配相应家具,全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3生态化设计

中庭空间生态化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来代替传统能源,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的目的。例如设计太阳能中庭,并在室内搭配景观元素,太阳光直射到室内树木上,建筑内外交互性更强,且建筑间阴凉走到与室外空间还具有休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有效缓解了图书馆过于严肃的气氛。另外,还需要提高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的灵活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对中庭空间意境进行有目的的打造,使得读者可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将图书馆中庭空间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利用各项新型技术与材料,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可以满足读者生理与心理需求。

作者:杨静 单位: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中庭建筑范文篇6

关键词:商业建筑商业文化开放空间中庭城市中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社会和市民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它是整个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承接、发送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商业环境是汇集商品,收纳资金之地,是体现竞争的环境,由于它富有吸引力,成为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商业环境中的中庭与室内商业街,是商业环境中非营业性的开放空间。因为它具备舒适的步行条件,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而成为城市中欢乐愉悦的场所,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背景,有"城市大起居室"之称。它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观光会晤的空间,同时,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去。

这种室内开放空间具有解决交通集散、综合各种功能、组织环境景观、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信息交换的作用。沟通了与消费者的促销渠道,随时随地向人们发出商业的信息与动态,对于提高购物活动的效率以及开发商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庭开放空间的形态创造中庭(Atrium)最先见于古罗马时代,由建筑物围起一个院子,有时也采用柱廊式墙体围合,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到十九世纪,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玻璃材料的使用,使人们在露天的中庭加上有玻璃的顶盖,成为室内型公共空间。

中庭为现代商业建筑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中庭空间是商业建筑空间形象的一个精彩高潮,也是创造别致的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空间艺术的创造使中庭形成整个商业建筑独特而别具风格的景观中心。

中庭作为建筑物体内部带有玻璃顶盖的多层内院,多设置垂直交通工具而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在这里交汇,集散。同时,这里也是人们憩息,观赏和交往行为的场所,使中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活动空间。这种新的内部空间形态反映了现代建筑中室内室外化,室外室内化的倾向。因而中庭不同于一般的室内空间,在尺度、形状、内容等方面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室内空间观念。

1、内院式中庭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中庭形式,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宽大的直通屋顶的"内院",各层营业厅向中庭开敞,顶部通常为大面积的采光顶,通过扶梯式观赏电梯做为垂直交通,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

①例如:日本的MYCAL桑名市郊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其中1号街的中庭空间贯通四层,四周环以走廊,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中庭营业层面貌,在中庭设置了喷水、画廊和绿化等形成富有活力的商业气氛。

②大阪的亚太贸易中心的ITM中心共享空间相配合,使庞大的空间有了变化,设计上不采用昂贵的材料,为表现空间的活力,着重以色彩为主。强烈的原色创造了很有活力的空间氛围,增强了空间的跃动感。

2、建筑间相联系的中庭这种中庭形式往往存在于两段或几段建筑实体之间。以高架的玻璃采光顶和围护结构将建筑空间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最佳的气候环境。空间相当高大通透,使人有种身处室外的感觉,中庭内的巨大空间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人们游憩、娱乐、餐玩、交谈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为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加入提供了空间。

日本京都港区的浮桥大厦连接两栋建筑中间的拱形共享空间是南北两广场室外空间的延伸,设计尽力创造丰富的都市中心生活,使特有的各种价值观都可以共同欣赏,这样的空间同时为外来者和在此工作者创造了交流的场所,实现了充满阳光的开放空间设想。

3、沿街中庭如果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公共空间置于购物中心一侧,形成沿街中厅,并以大面积的玻璃窗向外展示,非常有利于提高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在这种中庭中向各层开放的走廊有的设计得层层后退式叠错有致,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温室花园。由于采光极好,又亲近室外,亭阁、绿化、流水、山石…常常是中庭置景的主角,甚至可以引进大自然的景色,使人置身中庭犹如处在湖畔山川之间。

4、建筑顶部的采光顶中庭当建筑要追求尽量大的使用面积时,中庭就上升到建筑的顶部一层或几层作为一片相对独立的休息和接受阳光的空中花园,相当于空中商业街的交汇广场,消除了高层与地面的隔绝感,这种中庭虽然没有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商业色彩,但仍给人一种空间开朗,阳光融融的愉悦。

5、线状中庭线状中庭的特色在于创造一种以人深邃的纵深感的空间并诱发人产生走向尽端的心理。通过色彩纷呈的广告,店面,独具特色的采光顶棚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气氛,形成一种全天候立体化商业街式的中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尼卡市圣卡广场,中间的双层线式中庭,上空是高耸的玻璃拱廊,每层开放的挑廊上都种植花草,垂挂在廊外,从中庭下方看去是一片生机盎然,这个中庭还是一个多层的中心枢纽,通过电梯和扶梯与地下各层停车场相连通,每层都有相应的观赏平台,这个空间如同一条热闹非凡的全天候市场,连接着两端的商业综合体。

6、相对独立的中庭所谓相对独立是指这种中庭往往拥有四个采光的墙面,使中庭内的空间与其它部分相对独立开来,也有些中庭在处理上用相对独特的语言使自身空间得到强调。

德国杜塞尔多大商业综合体中的中庭是东西南北四条商业步行街的交汇之处,周围多家店面,咖啡馆,露台,将它全部环绕起来,这种核心的位置强调了中庭空间的向心感,通过对称性的阶梯布局以及向心性的地面铺装强调自

身空间。顶部是一个高出其它营业厅二层高度的巨大半球形玻璃穹顶,将中庭完全遮罩起来,更加强了空间的内聚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

以上几种中庭在空间上各具特色,在使用功能与视觉效果上也是各有利弊,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一个中庭往往兼具备上述的几种空间特色,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它们在商业建筑中以全天候的条件,千变万化的空间形象以及巨大的玻璃天棚将建筑空间变成富有休闲情调的购物世界。

二、创意的空间--商业文化以及空间多元趋势商业建筑的中庭是商业建筑关注公共性、舒适性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人们追求"安全、舒适、愉快的购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放空间创造中关注历史性、民族性、地方特色以及个性表现已经成为空间创意的重要内容。

地方建筑材料有助于突出地方特色和色彩的统一,圣地亚哥郊外的乡村广场以木构创造出质朴的商业空间,这显示了商业设施构成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定位。又如日本的一些商店,为了创造吸引人的交往环境,内装修变化很快,同时用园艺设计等简便的方法更高频率变换面貌,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鲜感。

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成熟,单一的购物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越便宜越好的时代过去了,商业设施的魅力在于娱乐性,多种选择,空间舒适。包括吃喝玩乐的所有内容。因此,商业广告、餐饮娱乐展示,演艺等多种商业形式也加入进来,愈来愈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形成老少皆宜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进程的发展中,呈现出几种趋向:

1、餐饮化从80年代开始,大都市中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把购物与餐饮结合在一起,如在中庭中设置冷热饮,咖啡座或者开辟出独具风味的快餐广场,休闲茶座等,甚至特色餐馆也挤入购物中心,以尽量为人群提供方便。

2、娱乐化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呈现出"购物+N种娱乐"的模式,电影院、夜总会、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也走进购物中心,中庭的设计创意空前大胆,甚至是蒙太奇式的。特色上有彻底的"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叫人仿佛走进了童话的乐园,体验时空的错觉。也有一些开放空间内容包括了溜冰场和游泳池,休斯顿加勒里亚购物中心(HoustonGallena1997年)就是以溜冰场为中心构成的,上方有架空在冰场上的走廊,顶棚为采光拱顶,购物的游客与冰上的溜冰者相望,形成奇妙的景观。

3、展示演艺的加入在中庭内设时装表演在购物中心已经非常普遍,这种表演使营销形象变得引人入胜,这种免费的演艺形式是消费者不花钱就能享受到的娱乐。

中庭还是购物中心多功能的展览空间,信息在这里千变万化,商业广告更是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中庭内的巨型屏幕随时报导着从世界大事到总统绯闻,从天气预报到商品价格无所不包的信息,人们来到这个空间,有如身在世界中心,世界在这一方庭院里大同起来了。

中庭建筑范文篇7

1.建筑光环境

建筑光环境是指由光、颜色与室内外环境共同建立的与空间形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建筑光环境与多门学科,例如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息息相关,可见建筑光环境与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筑设计仅仅把对光的要求停留在“照亮”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建筑光环境的来源粗略地可分为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本文重点分析湖大工管院对自然光的运用并进行评价。

2.自然光源的组成、意义与应用原则

(1)自然光源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自然光源,常常指由太阳发出的光,首先,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光谱具有连续性,这一特是人们心里舒适度获得满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容易营造出舒适和谐的空间氛围;其次,光线的昼夜节律、增减变化也能成为空间的有趣点缀,成为点睛之笔;最后,合理运用自然光源不仅能使空间满足使用要求,为建筑设计增添亮点,同时也起到节约能源的功用。即便人工光源有如受建筑空间设计影响较小、控制方便、不与遮阳相互矛盾等诸多优势,但自然采光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难以取代,并越来越受到设计界的重视,许多知名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常常由于对自然光源的巧用而达到精妙的效果,使得感性与理性能交融平衡,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万神庙等。

(2)自然光的组成

自然光的组成大致分为太阳直射光、天空漫射光与大地反射光。太阳直射光,即光源为太阳的平行光,影响光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季节与时间等。太阳直射光在表现建筑外部立面与建筑体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营造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然而太阳直射光的光照强度通常较强,稳定性也不足,产生眩光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设计中对太阳直射光的利用需要谨慎。天空漫射光,即太阳直射光经过天空中的微粒的散射等光学作用后形成的不具有矢量方向的光。一般地,天空漫射光比太阳直射光更为柔和,是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的主要来源。在长沙地区的地表反射光相较太阳直射光与天空漫射光太弱,因此考虑较少,在此不予讨论。

(3)自然光的应用原则

建筑设计中采用自然光的第一条原则即是因地制宜,考虑所设计建筑所处的光气候区域,长沙处光气候IV区,采光时既要考虑冬季的采光,也要考虑到采光对夏天炎热天气下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基地周围对光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如山体、树林、大体量建筑等)等,据图1,湖大工管院处于湖大主干道上,道旁树林较密,不远处有植被葱郁,300m左右高的岳麓山,这些因素对于建筑低层的采光形成了不利因素;同时基地偏北的中央有一株树冠巨大的古樟树,业主和设计师达成共识要保留此处古樟树,这也使得建筑的平面布置颇费周折。其次要考虑的是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功能、形式与人的活动性能相契合,不同的行为所对应的光环境自然不同,文教建筑对此的要求也较高,在设计中应按工作学习、集会休闲、运动交通对光照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建筑师在设计时也要在采光的同时有足够的预见性,平衡好与遮阳的关系,不能为了采光效果一味增大开窗面积,开窗面积的增大一方面可能满足了冬季的采光,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夏季室内空调负担的增加。

二、湖大工管院自然采光的应用

1.湖大工管院概况

湖大工管院位于湖南大学核心教学区,北临复临舍,东临前进楼,西边是湖南大学主干道,南北向的麓山南路,四周绿植葱茏,环境优美,且场地偏北的中央有一株古樟树,枝繁叶茂,甚是壮观,从多种角度上考虑予以保留。

2.湖大工管院自然采光的应用

(1)中庭设计与高侧窗采光

湖大工管院在设计时,由于古樟树的影响,建筑采用了横向S型的平面布置,空间更多地呈现出线性的状态,这对采光通风形成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却略显平淡,所以在设计时,依靠一个中庭衔接各级的单层空间,既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也使空间内更丰富。湖大工管院的中庭剖面形式上属于垂直型中庭,其在交通流线上的组织为回廊的形式,即中庭四周皆布置廊道,那么,从四周采得自然光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顶面采光成为为中庭采光的首选(如图2所示)。湖大工管院采用的引光策略为在顶部开高侧窗引光,并在3楼位置设置空中廊道,廊道底部设人工光源作为辅助采光。中庭的设计不仅营造了舒适的空间氛围,同时,能够平衡不同季节对于建筑能耗的影响,对建筑热环境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在冬季,长沙天气多以湿冷为主,中庭不仅可以将光线引入室内,同时能加强中庭空间的温室效应,形成较好的建筑热环境,图3简绘了高侧窗与中庭的设置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夏季长沙酷热难耐,为了防止建筑室内温度过高,而使得制冷能耗过高,建筑中庭的采光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平衡好采光与遮阳的关系,并利用烟囱效应在建筑内部形成自然通风,增强室内空气流动,在形成良好光环境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建筑热环境。湖大工管院在设置高侧窗采光时,兼顾了长沙夏日炎热的天气特点,利用弧面的墙体引导光线漫射,充分照亮中庭空间,使得室内光线分布更加稳定。在晴朗的天气里,还能在墙面上形成光斑(如图4),增加了建筑环境中的趣味。阴天中,架设于3楼的廊道下设置的人工光源便能起到补充光照的作用。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光线引入的方向其实与中庭的方向暗中契合。笔者注意到,中庭中设置了一个讲台,讲台背后设置了小景观水池,讲台的朝向与水池的设置暗示了中庭的方向,开窗引光的方向与中庭的方向一致,形成呼应。

(2)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应用

湖大工管院的玻璃幕墙设置于围绕古樟树的三个方向的立面上。设计者将大楼的西立面打开,并将底层架空,这一设计不仅使链接线性空间的走道光线充足,而且能将古樟树的景观引入室内,而室内相对应多为灰空间(如图5所示),这样的应用使得灰空间中充满趣味而不至于单调。工管院玻璃幕墙大面积的应用,因围绕古樟树而立,在平衡遮阳与采光上达到较好的平衡,不仅在光学的物理环境上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室内的照度等物理指标达到要求,而且也体现了建筑的虚实节奏,在外立面上暗示了建筑的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对比,使得建筑的节奏鲜明确定,并让室内外空间视觉上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外立面的亲和感。

(3)复合界面

由于工管院西侧的麓山南路是校园主干道,也是城市的主要干线,每日的交通量并不小,而业主在委任时,要求大楼使用舒适,并能与高等学府精英专业的身份相契合。所以由图6所示的外立面可见,西侧立面则是大面积实墙,基本不设开窗,此设计将其他喧嚣烦恼阻隔,以相对封闭的态度对业主的设计要求做出了应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形体与环境界面的复合化处理,在喧嚣与封闭间形成了新的场所感。例如西立面并不是一面长形的实墙,而是向内凹陷,产生三个小竹庭,并设置矮墙、花坛与水池,将实墙给人的封闭感进行削弱;北立面采用双重界面,在建筑与道路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层次,逐步由外界的喧嚣过渡到内界的宁静。

(4)垂直交通中自然采光的点缀

从平面图可看出,湖大工管院在6处设置了垂直交通,各个垂直交通都设置了有趣的开窗,如图7所示的电梯轿厢内的玻璃开窗。例如建筑西北角楼道的开窗位置的选择并没有选择在靠近主干道的一面,而是在工管院与复临舍中间的道路上,笔者认为此处开窗与景观的联系更大,此处可以远眺岳麓山的葱茏美景,亦可将绿叶红枫的近景尽收眼底,可谓颇具匠心。电梯内的开窗更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在与电梯开门平行的一面上,轿厢上开了一个洞口,将金属置换成了玻璃。这一设计可谓精妙,首先这一设计将室外的美景引入轿厢,使其成为一个活动的观景台,轿厢在活动的同时,人眼在视觉上能够欣赏不同高度的美景;将轿厢的该面设置成玻璃大大减少了乘电梯者在轿厢这一狭小空间中的紧迫感,充满人性关怀;同时在外立面上,电梯轿厢实的突兀感对玻璃幕墙整体通透的冲击也得到缓和。可见,在垂直交通上,湖大工管院的开窗的确也颇具匠心,有很好的收效。

(5)对湖大建筑院采光问题的启示

湖大建筑学院的自然采光并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建筑学院室内外均采用深色水刷石作为饰面,使得空间整体色调较为暗沉,而工管院内墙粉刷成白色,对光线的反射能力较强;而且,湖大建筑院的平面基本形态为矩形,而工管院采用横向S形,并以带有采光高侧窗中庭进行连接,采光效果确实优于湖大建筑院。由湖大工管院获得启示,由此笔者对建筑院的采光问题提出几点愚见。首先,减少边庭外竹庭内的植物密度,贯通建筑学院一、二层的边庭是建筑学院公共空间内采光较好的区域,而边庭外的绿化却遮挡了较多的阳光,从图8可以看到,这对距边庭较远的走道等位置产生了一定不良的因素。其次,建筑学院的走道采光一直不够好,由于走道两边都设置了厕所、办公室、教室等,而这些空间的光线并不能很好渗透进入走道,所以可以在走道中设置表面较为粗糙的凸镜面或其他可将光线引入的装置等,将走廊镜头玻璃幕墙引入的光进一步导向交通空间内。最后,由于建筑学院整体色调的关系,适当补充人工光源应当提上日程。

三、浅析自然采光的发展

1.天然光气候研究的深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光气候的大致分布情况,然而某一特定的光气候区域中的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小光气候的因素影响,仍然有较大的不同。笔者认为,利用数据对小区域的光气候进行分析,将光气候的研究进行不断深化,获得各个地区精细的光气候数据不是没有可能的,并且随着学科的相互借鉴利用的程度加深,数字建模能力不断取得进步,将来对建筑基地进行精确的光气候建模并无可能。

2.新型的采光方法在建筑实践中不断出现

近年来国内外对建筑自然采光进行研究的工作者对天然采光提出了很多方法与设想,其中较为有可能实现的有使用特殊反射介质、棱镜或透镜、光纤或其他材料将光线引入建筑的方法,抑或是利用能量转换,采用“曲线救国”达到采光的效果,例如光伏照明等。笔者认为,更为绿色与精确的照明体系将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3.采光的观念与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一般地,采光的任务主要由窗承担,当下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仅利用常见的侧窗与天窗进行采光之外,更多的采光样式也出现在建筑之中,例如天穹式采光窗、带反射挡板的采光窗、薄膜采光窗、阳光凹井采光窗等;并且在以往建筑设计中,开窗均以阴天的天空条件作为考虑,对阳光的利用考虑甚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利用晴天采光及计算方式进行设计,约可减少15%的开窗面积,具有重要的节能与经济意义,以上的发现正在改变一些建筑的设计,更多关于建筑采光的发现与理论更也可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对建筑的采光设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楼内对自然采光运用的策略,对该建筑的光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引用自然光上采用了多种策略,如采用高侧窗、设置中庭、采用玻璃幕墙等不同方式,对空间的划分,景观的引入,氛围的营造都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并对建筑光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希望建筑自然采光的发展能对将来的建筑设计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将来能看到在自然采光上有更优异表现的建筑。

作者:张思源 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基于自然光环境分析的教学建筑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1.12.

[2]折建荣.城市公共建筑中庭空间探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魏春雨,宋明星,李煦,齐靖.与树有关——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楼设计方案[J].城市建筑,2006(2).

[4]任相松,崔博.浅析公共建筑中庭的空间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1(2).

中庭建筑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应用策略

1人、建筑、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c建设,每一个建筑都消耗着各种资源,如何平衡这一关系,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问题。另一方面,环境不同,对建筑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在我国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太阳入射角很小,冬季漫长,建筑朝向注重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避免相互遮挡,形成了东北大院;华南亚热带地区,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空气湿度大,热量不易散发,因此,该地区的宅院的主要目的为遮阴、避阳,建筑物间距尽可能缩小,借助建筑间互相遮挡获得较大的阴影区,因此这一地区的合院就演变成了明堂;而热带地区合院民居的院落演变为小小的采光天井。除了采暖、遮阳、通风等基本功能外,即使在同一气候区其他条件的变化,也使得建筑的构造形式或功能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水文、地质、人文等条件的不同。因此人类既不能无休止地因建筑而消耗其他资源,也不能用一种建筑和构造形式去适应所有地区,因而这就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状况、气候温度、资源环境、生产力水平、人文特质等因素来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能量转换、材料结构、建造技术手段等要素。

2生态建筑要点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环境的分析,得出其以高原、山地结合等地形地貌为特点,具有风大沙多,雨雪较少而集中,空气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夏季阳光充足的气候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丰富且储备量大,游牧与定居的双重人文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和保护留有原生态要素,维护其完整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有序、平衡、循环再生的原则,实现低能耗,从而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输出;环境气候的变化也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地域文化是在千百年来环境气候的影响下形成的。

3鄂尔多斯地区生态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3.1风对建筑形体的影响和利用。环境气候的变化也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地域文化是在千百年来环境气候的影响下形成的。草原蒙古包就是反映建筑形体与风环境关系最生动的例子。蒙古包的形体是智慧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被称为哈那墙的木龙骨,它可以轻松打开与合拢,便于移动安装的同时保持了极轻的结构状态,在受到风荷载的时候,依靠自身的弹性抵抗风力,整体性的支撑结构及曲线的表现随风力的变化而出现弯曲,可以较好地化解风对建筑的影响。蒙古包圆形的平面与类锥形的屋顶在获得最大空间的同时围合成较少的外表面积,多曲率的形体也减弱或化解了风的不利影响,是轻质结构利用整体结构和形体选择适应环境的完美建筑,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建筑学界热衷的研究对象。此外建筑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地形、植被等减少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如遮挡、覆土、设置风障等。总的来说,鄂尔多斯地区寒冷,受开窗面积不宜过大、建筑平面尽量规整的节能要求影响,建筑的形式受到较大的制约,如此一来,利用更为有效的通风方式不仅可以使建筑从形式中解放出来,如设置可调节的通风口、利用风井、中庭等空间来组织通风,高效的同时使建筑产生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也有效控制了风大、沙多等不利因素的困扰,并且风井、中庭等空间与其他外在条件的组合也可为建筑带来众多的附加效益,如除沙、过滤、加湿、加热或冷却空气等,起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多数情况下,建筑通风是比较复杂的,由于风是受温度差及气压差所产生,研究建筑通风的前提就必须了解风流动的特点及规律,这其中主要有热压通风、风压通风、混合通风等。(1)热压通风:理论上建筑物的通风口满足进风口低于出风口时就会形成热压通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较低地方设通风口可将上升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从建筑底部较低的通风口被吸入。通风的效果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这种的通风方式常用于有足够高的室内空间,如厂房、体育馆等。(2)风压通风:风压通风是指风在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会承受正压力,受建筑的遮挡风会在绕过建筑的同时在各个侧面及背面产生负压。如果利用建筑设计在不同方向的表面设置不同的通风口,或利用形体设计控制通风的形式,就会放大或减小这种通风的效果。在鄂尔多斯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传统民居建筑中往往会在南向开较大的窗户以获得冬季的日照,北侧的窗户非常小,以减少冬季散热,而夏季则有凉爽的“穿堂风”,就是利用了不同迎风面与背风面的压差,设置不同的大小洞口,很好地满足了冬季的保温与夏季的通风需求。(3)混合通风: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筑热压通风与风压通风常常是一起出现的,两种作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有时会放大通风的效应,有时则会相互抵消。由于风压受季节、风向、环境、建筑物外形等影响,风压与热压的通风作用会呈现千变万化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夏季在利用“穿堂风”形成通风效果时,要注意建筑的迎风面要与夏季主导风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且不宜小于45度,群体建筑的布局也应优先考虑错列式、斜列式等布置方式。在鄂尔多斯这样的寒冷地区还应该考虑冬季通风口的保温措施。3.2“烟囱”效应的利用。传统的烟囱是利用气压在空间中产生“抽拔”效应的典范,这在鄂尔多斯地区乃至北方都极为普遍。同时这一形式的意义也包括气井、风井、通风塔等多种建筑元素。在鄂尔多斯地区受气候和地区习惯的影响,夏季室内空气干燥,冬季则很少开窗通风,很难保证室内空气的舒适性。如果将气井、风井等要素引入建筑中,不仅可保证室内的新鲜空气流通,在釆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下,还可解决室内舒适性的问题,如在一些公共建筑中利用形体设计将风引入地下,冷却的风带着地下潮湿的空气通过风井进入室内,起到室内通风及加湿的效果;冬季如果在建筑外墙设置有气流控制阀的通风口,经过风井将新鲜空气导入地下室升温后再进入室内,即使在冬季保证门窗气密性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室内自然通风。可将风井分为进风井和出风井两种类型(见图1)。3.3建筑中庭设计。(1)中庭的产生。受地区气候的影响(冬季漫长、气温低),这就对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舒适性提出较高的要求。中庭空间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室内、外空间的多样性,减少了外部空间舒适度较低的遗憾;另一方面,在节约城市用地及节能的要求下,建筑的进深不断加大,而建筑的外界面的量与空间的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外界面过剩则产生资源与能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寒冷地区;外界面不足时,受经济技术手段的制约(如采光、通风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矛盾)就会提出为改善内部环境而进行的人工补偿。这样中庭就成为建筑内部空间体量扩大后,舒适度降低和外界面不足而进行协调的结果。中庭的形式主要有围合型与周边型(见图2)。(2)中庭对外界环境的冷热缓冲作用。建筑中中庭的引入起到了对外界环境的冷热缓冲作用,中庭相当于建筑的温度调节器,夏季,顶部开有天窗的中庭由于烟囱效应加强了室内通风的效果,带走室内热量;冬季封闭中庭的“温室效应”又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但鄂尔多斯地区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夏季的中庭室内的通风效果得到了加强,冬季的夜晚中庭会由于较高空间会将室内热量向屋顶聚集,消耗更多的热量,所以该地区的中庭设计体量不应过大。(3)促进自然通风。中庭的存在相当于减少了建筑的进深,恰当的形式可有效促进自然通风,同时结合局部的水体,有利于调整内部环境的舒适性,但中庭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中和面效应的不利影响。在压差的作用下,空气经过中和面以下的洞口从室外流入中庭,再从中和面以上的洞口流到室外。在某些情况下利用中庭烟囱效应只能对建筑的一部分房间实现自然通风,为避免污浊空气的回灌,上层房间与中庭相邻的窗口应关闭,或者将通风窗像烟囱一样高高地顶出屋面,通过提高出风口的高度来提升中和面高度,从而强化中庭的通风效果。(4)中庭中的水。中庭中水的引入,一方面,活化了空间,使其更具趣味性,另一方面,处于气候较干燥地区,水可以为建筑内部增加一定湿度,从而提高了建筑内部的舒适性。3.4建筑能耗的高效性。受鄂尔多斯地区气候特点的影响,建筑的围护体系包括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对此可釆取以下生态策略。(1)墙体保温技术。建筑护结构中,墙体所占比重最大,冬季通过墙体流失的热量,研究表明约为建筑总散热量的20%,这样单一的材料很难满足室内环境舒适的要求,需要通过与其他材料结合起来实现保温的目的。复合墙体保温主要有三种形式: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三种。在围护结构中,应采用轻质高效的玻璃棉、岩棉、聚苯板等作为保温材料。而加气混凝土既可作为承重墙体结构,也可兼作保温结构。在一般墙体材料中,加气混凝土是可以满足50%节能要求的外墙保温材料,但大多外墙材料还需要结合保温材料来达到节能目的。目前,该地区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在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或钢筋混凝土外做聚苯板薄抹灰系统(见图3)在特殊的构造部位采用保温砂浆处理,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双层墙,这种墙体由内外双层墙和中间的可调节百叶组成。夏季内层可开启,允许自然通风;春季由在两层之间的百叶墙面调节;到了冬季,百叶窗关闭阻挡寒风的进入。两层通气幕墙系统具有非常大的节能能力,对提高幕墙的保暖、降噪等功能起很大的作用。(2)门窗技术策略。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影响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耗能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门窗的耗能占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的40%~50%。这一地区的门窗设计策略中应主要考虑窗墙比设计和窗的材料选用。建筑物开窗过小不能满足采光与通风的要求,过大则造成能源的浪费,经研究,我国的建筑规范中给出了不同类型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比(见表1)。门窗材料选择方面采用保温玻璃,如双层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等。(3)屋面技术策略。屋面既承受各种荷载的作用,还要抵御各种环境变化对建筑内部空间热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屋面的热工性能上。屋面保温应选择密度大、传热系数较低的保温材料,应优先考虑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的能耗。从传统民居可看出,长短坡屋顶这一形式有利于防水、防裂、防渗,同时由于南向屋顶面积较大能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更好地调节室内温度;而北向的屋顶面积较小,从而减少了冬季的热损失。屋顶绿化可以起到保温保湿、减噪消毒、净化空气,吸附周围的颗粒和悬浮尘的作用。屋顶绿化还有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植被覆满的屋顶能吸收夏季阳光的辐射所带来的热量,可以阻挡屋顶面层温度攀升,免去辐射强烈所引发的热胀冷缩和风沙侵蚀,从而保护顶面而得以延长建筑物寿命。在我国北方冬天花草树木枯死,气候干燥,保温性能显现;而夏季经过绿化后的屋顶可明显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3.5太阳能技术太阳墙被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评为与蒸汽机、电灯、汽车、电脑等过去两个世纪最有意义的八十件发明之一,是一项用于提供经济适用的采暖通风解决方案的太阳能高科。技新技术(见图4)。太阳墙全新通风供暖系统核心组件是太阳墙板。太阳墙板表面镀有一层热转换效率达80%的高科技涂层,并在板上穿有许多微小孔缝,经过特殊设计和加工处理制成的,能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太阳墙板是太阳墙系统的外表皮,安装后与传统的金属幕墙相似,并且有多种色彩选择,可与建筑形成较好的协调效果。太阳墙系统的工作原理:将室外新鲜空气经太阳墙系统加热后由风机泵入室内,置换室内污浊空气,起到供暖和通风的双重效果。在德国,政府为了体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表率作用,德国政府大力提倡在政府项目中使用太阳墙系统为建筑提供采暖,并把建筑的节能和减少运行费用作为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建筑设计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能源,还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能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立面有机结合。太阳墙系统作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系统,除了具有供热量大、二氧化碳减排量大的优点,还具有无需维护和无运动部件等特点。太阳墙系统在夏季可以为建筑起到遮阴的作用,相比没有太阳墙覆盖的墙面低5℃左右,间接地为空调节约了能源。由于太阳墙系统增加了墙面的隔热系数,可使室内冬暖夏凉,这是其他采暖设施无法比拟的。太阳墙技术目前已广泛使用于加拿大、美国、欧洲及日本的住宅、厂房、学校、办公楼等不同用途的建筑上。它已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并被美国能源部评为先进节能供暖技术发明。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先行先试推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的示范区,建筑项目利用独特的绿色能源,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及社会经济效益。据测算,安装1m2太阳墙板需要1600元,安装1m2玻璃幕墙需要800元左右(高档的玻璃幕墙造价可达1000元/m2以上),用太阳墙板代替玻璃幕墙只需要多花800元。而太阳墙板在冬季会以每天3.9元的回报速度来回馈用户,以此速度来计算只需要205d便能收回太阳墙板的投资。太阳墙板的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无须维护,按每年能源价格上涨幅度为3%、通货膨胀率为2.5%、银行折现率(长期)为9%来计算,太阳墙系统在30年内给业主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7.5%。同时每百平方米太阳墙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t,对环保和社会的效益贡献巨大。

4结束语

文章针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环境特征,从风对建筑形体的影响和,“烟囱”效应的利用,建筑中庭设计,建筑能耗的高效性,太阳能技术利用这五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在特定的环境下,建筑设计对环境的回应。呼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和保护留有原生态要素,维护其完整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并遵循整体有序、平衡、循环再生的原则,实现低能耗,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占江.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235.

[2]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徐昉.计算流体力学(CFD)在可持续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4(8):65-67.

[4]余庄,张辉.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的数字分析和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07(7):42-45.

中庭建筑范文篇9

外向空间的本质是利用不同位置所创造的空间之间相互交融,在扩大整体空间容积的同时又进一步削弱了地下空间中会带来给使用群体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外向空间的营造有以下几种途径:

a.水平方向的交融。在地下建筑中利用多种元素和材质,例如玻璃墙、镜面或透明玻璃等,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界定,使其具有一定的视觉通透性,形成良好的面向建筑内部、中庭甚至更远方向的景观渗透。

b.垂直方向的交融。空间的融会贯通可以通过楼梯、夹层、中庭等竖向空间使地下建筑内部空间数层之间相互穿插。

2动态性空间。

在地下建筑空间中,可以营造动态来对地下空间进行破解。动态性空间的营造可以使用这些手法:

a.径直利用固有的一些建筑内含动态元素,例如将一些观景电梯、垂直扶梯等交通动向功能放在中庭中,再配合流水、动态雕塑等要素来制造出流动的空间效果。

b.利用使用者的活动本身。对使用群体活动的流线进行一定的组织,能够在建筑中衍生出一个人为的“人看人”的空间。

c.光影。光线在不同时段当中被照射进来产生的光影效果,可以给地下空间带来一定的变化和动感。使得空间有多重复合的效果。在地下建筑空间的设计要素中,重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下沉式庭院。

下沉式庭院能够为地下建筑空间提供阳光、景观及和其他空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并在建筑内部加强方向感。并且从地下建筑空间之中能够享受一些外向性的庭院也可以带给使用群体舒适感受。对于下沉式庭院适用尺寸的确定取决于它所预期达成的功能特点。若想使下沉式庭院成为地下建筑的主要休闲处和构成深刻印象的地方,那么首先就应考虑使中庭规模尽可能地扩大。而如果只是希望眼睛能聚焦于远处,那么宽度达到5m左右就能满足要求。在确定尺度之后,还应在下沉式庭院中创造出良好景观。这些景观应当有这几个特征:内容丰富,可以包括建筑外立面、天空、地平线等,尽量利用自然景象。在下沉式庭院中广泛应用绿化是比较理想的。植物可柔化由硬性材料构成的庭院围合界面,与此同时还能加强下沉式庭院作为一个过渡体的形象。人自身在下沉式庭院中的活动也能构成景观,因此为鼓励人们进入到其中就应当提供可满足休憩、就餐、娱乐等功能设施,提高庭院易达程度,并将其放在活动流线与开放区域的交集部分,使主要行走通道毗邻下沉式庭院,这能使人们在地下建筑空间中活动时察觉到其存在,并有机会从其中大量穿过。

2)中庭空间。

在地下建筑中,中庭空间是一种常用的设计要素。它常常成为地下建筑空间中的核心地标,并构建出整个地下建筑的内在形象。由于其外向发射的空间特征,人们往往在很短的体验时间内就能从中庭空间里感受良多,这使得建筑的设计理念更易于被接受。与此同时,在一个内向封闭空间环境中,多种释放信息必须通过在竖向楼层分离的体察中才能得到。中庭可以是主要活动动线的一部分,可以是一个节点,它可以内含标志物或自身就是一个标志物。

3)独特区域。

中庭建筑范文篇10

首先,简单阐述商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主要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来分别阐述。

1.古代的商业建筑

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而集市于殷周时期开始初见雏形,到了汉代开始出现“里坊制”的城市形制。宋代以后,“里坊制”开始消亡,商品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后出现了“街市”,商业活动开始繁荣复杂。商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活动的场所,发展到了酒楼、客栈、娱乐等场所。此时的商业建筑还是比较传统的民居形式,里坊内的人们破墙建店,即“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多为“沿街设店”,商业建筑中间是街道,交通主要以步行、马车为主,交通也不会拥堵。名画“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就是当时那种繁荣的商业景象。

2.现代的商业建筑

到了近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其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1)传统商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杂货店、理发店等,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规模一般很小,抗风险能力低。(2)专业市场主要为数码广场、家具市场等,强调“集群效应”,以某种类型的商品品种齐全的优势获得较高的人气和商气。(3)大型商业中心融合了购物中心、活动中心、集散中心,购物、休闲、娱乐设施齐备的大型商业中心。

二、现代商业建筑的设计

1.商业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

一般来说,大型商业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导、营业和辅助部分。引导部分主要是门厅、中庭等比较宽旷的空间,起到引导顾客消费和提供休息、休闲等功能;营业部分是商业建筑的核心,主要提供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的空间;辅助部分则主要是办公和库房等。当然,商业建筑中的各个空间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而应该在设计时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融合,实现立体的和谐。主要的空间组合有以下几种方式。(1)中庭为中心,营业消费空间布置在其周围这样的构造使各种购物空间既相互贯通,又有分隔。顾客进入的时候通过观察周围的空间布置就可以对构造有大概的了解,为顾客的消费提供了方便。(2)大厅作为中心,成为营业空间的一部分。(3)在室内布置商业街作为主线。(4)也可以结合各种布局方式组成新的布局方式,如中庭与室内商业步行街相结合。

2.商业建筑外部的设计

商业建筑的外部设计应该有广告性、商业化、大众化的特点。以下就简述几种商业建筑外部设计的常用手法。(1)复古利用大众比较熟悉的历史中出现的建筑形式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如“北京茶馆”等。(2)个性突出商业建筑的个性,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标新立异,吸引顾客;运用当代高科技成就,将现代美和科技美融合,典型的例子如香港汇丰银行;运用鲜明、活泼、轻松的卡通形象创造商业建筑的幽默、独树一帜的造型,如迪士尼乐园。(3)与传统美学观念相对立的设计手法古典、传统的美学观念追求的是和谐、统一、对称、完美,而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则可以冲破这种严格的法则。通过刻意的不完美、不对称、不统一、不和谐,甚至是“荒诞”、“怪异”的设计来张扬个性,引起顾客的注意和好感。现代的商业建筑已经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它与社交、休闲等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在商业建筑外部的开放空间,应该多注意广场、庭院、步行街和柱廊等空间的设计。其中,大型商场的露天广场最具有代表性。它是购物消费空间与街道之间的过渡区域,有极大的开放性。可以给顾客提供休息、娱乐的空间,也有利于人流的疏散。

三、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未来商业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1.选址合理

不同的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需求会导致有不同的消费人群,对一个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好的地段是长期、稳定客源的保证,也是商业建筑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选址时也要注重周围的交通条件。应该尽量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以尽可能便利的交通方式到达。因此,周围有地铁站、公交站的地段应该是建筑设计选址时的首选。商业建筑设计中地段的选择对以后的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交通、城市规划甚至政策因素。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的经营效益,也能保证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2.营造中庭

中庭是大型商业建筑中久盛不衰的空间组织,设置大尺度的中庭共享空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空间构架。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建筑美学角度看,中庭都能有效的将复杂的功能和空间相结合,创造舒适、愉快的消费环境。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尤其是高档的购物商场,布置尺度巨大的中庭,增加空间变化的丰富性,更显豪华,也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给顾客创造豪华、舒心的购物消费空间。

3.购物环境的舒适性

购物空间是否能迎合顾客的内心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对顾客的心理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力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舒适的消费环境能增加顾客光顾的次数,也能延长消费时间,从而为增加营业额提供了保证。可以通过提供座椅、儿童游戏空间等措施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打造自然、亲切、温馨的氛围,给人以开阔、富丽堂皇的感觉。增加人们的归属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也能增加购物的舒适性。大量的人流往往是通过私家车到达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购物的心情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增加停车位:以广场停车为主;利用地下室或者楼上屋顶建造停车场;新兴的立体机械车库。

4.休闲和娱乐化设计

现代的商业建筑应该把餐饮、娱乐、休闲等结合起来,如增加咖啡厅、电影院、美食街、美容健身等一系列的休闲和娱乐设施。让人们在购物疲惫时,得以足够的休息,让顾客体会到商家的贴心。这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也增加了顾客对商家的好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