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病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6:43:50

中毒病人

中毒病人范文篇1

【关键词】肾透析;灌流;中毒;护理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日常生活当中接触毒物、药物的机会也不断增加,如不注意防范,很容易发生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对于危重患者,以往在经过常规洗胃、给解毒剂、拮抗剂、补液及利尿的基础上,只是根据药物或者是毒物的理化特性,选用单纯的血液透析(HD)或血液灌流(HP)进行救治,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对于多种药物(水溶性和脂溶性)混合中毒,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了HD和HP联合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一、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2002年1月~2006年9月应用HD加HP治疗急性中毒30例,共60人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80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银环蛇中毒3例,草鱼胆中毒5例,马蜂蛰伤中毒3例,安定、阿米替林等药物中毒4例。

1.2方法

1.2.1材料我们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中空纤维透析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聚砜膜透析器)及宁波亚泰公司生产的160g或250g重活性炭灌流器。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动脉、静脉透析管路各1条,16号穿刺针2枚,双腔留置导管1副。

1.2.2操作方法HD和HP同时进行,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前,HP加HD持续2.0~2.5h,最长不超过3h。因灌流器2h炭已趋于饱和,血浆清除率显著降低。如经一次透析及灌流患者意识转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可不进行第2次透析及灌流。对病情较重及意识改善不明显者,可于6h后或次日再更换灌流器进行HD及灌流,连续2~3次。具体操作方法:把灌流器置于相当于患者心脏水平的位置,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取出灌流器中配好的连接管,将灌流器置于透析器前用连接管串联好。首先用5%的葡萄糖溶液500ml灌注灌流器,并静置20~30min,使炭和葡萄糖充分结合以防灌流时血糖水平下降,继而用含肝素钠80mg的生理盐水2000ml自下而上冲洗灌流器,透析器流量50~150ml/min,轻拍除去灌流器及透析器中的气泡及脱落的微粒,冲洗完毕后,关闭所有通道,待透析机调整到透析状态时,先建立血管通路,将灌流器动脉端调转向上,静脉端向下,垂直固定于支架上,开动血泵,过程与HD相同。治疗过程中约15~20min观察炭肾颗粒是否凝结,保证炭肾颗粒不凝结。

1.2.3血路的建立行中心静脉经皮插管,如股静脉、颈静脉插管或取前臂或下肢的动、静脉直接穿刺。

1.2.4抗凝方法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者采用全身肝素化,首剂肝素按1.0~1.5mg/kg体重计算,以后每小时追加肝素钠8~10mg,因个体差异较大,可根据凝血时间来调整肝素用量。原有凝血时间延长者则进行无肝素治疗。

二、结果

药物、毒物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30例患者中,有1例因毒蛇咬伤时间过久,2天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9例均治愈,肾功能恢复正常。

三、护理

3.1心理护理急性中毒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重,病人多无心理准备,往往表现为恐慌、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且病人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症状加重。这时作为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向病人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和思想负担,安心地接受治疗。

3.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血压、呼吸、脉搏的监测,如血容量不足,血压低的患者,在灌流开始时动脉端引出血液后,静脉端应及时接到血管通路上,将预冲液全部输回体内。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压,应立即减慢血流,去枕平卧,头低位,快速静脉输入0.9%氯化钠或25%的葡萄糖溶液250~500ml,以维持一定的血容量,也可以持续静脉滴注白蛋白、血浆等。或使用升压药,对无自主呼吸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并根据其强弱调整呼吸机的工作状态,使二者同步,对于心功能不全、心率较快的患者,血流量不超过150ml/min为宜,并行心电监护。

3.3防止体外循环凝血凝血发生常见的原因是血流量不足或抗凝剂用量不足,透析与灌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循环管道的血液颜色变化,动、静脉壶壁滤网有无凝血块,若动脉压升高,提示灌流器内阻力增加,有凝血倾向,应增加肝素用量。若静脉压持续升高,可能是静脉管道凝血或滤网堵塞。若动脉压持续升高而静脉压降低提示体外循环系统凝血,应立即处理。

3.4严密观察病情血小板减少是HP典型副作用,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若患者在HP后0.5~1h出现寒战发热,提示吸附剂生物相容性差,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若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应考虑炭栓塞的可能应立即终止灌流,并吸氧及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3.5危重患者的处理对于服毒量大、服毒时间长,尤其是有机磷中毒的患者,其病情危重。在就诊后应尽快、尽早彻底地洗胃,并留置胃管,反复多次洗胃,同时连接胃肠减压器将胃液吸出,胃液引流需注意离子紊乱及酸碱失衡。在洗过胃后及时给患者予HP加HD治疗。灌流器的选择根据患者体重来选择,体重小的选160g重的灌流器,体重大的及服毒量大的选250g重的灌流器。灌流器不但吸附有机磷,对解毒剂如解磷定、拮抗剂阿托品也有吸附作用,要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公务员之家

四、讨论

HD通过溶质弥散作用清除水溶性、小分子、不与蛋白或血浆其他成分结合的物质,对中、大分子量的物质无效;而HP则能清除脂溶性、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或药物,且能清除中分子物质。另外,某些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或在原有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又发生急性药物或(和)毒物中毒时,HD与HP有机地结合,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毒物的血浆清除率。对于水潴留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过多的水份,减轻容量负荷,改善心功能,并能清除尿毒症毒物的目的。HD与HP联合应用,利用血液透析机的温控装置,避免了单纯灌流时患者的低温问题。二者联合应用起到优势互利、安全、有效、快速、疗效显著的作用,能明显改善急性中毒所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中分子物质,提高毒物的血浆清除率,提高了重度药物及毒物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中毒病人范文篇2

关键字: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

根据二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一般有二个死亡期,即从服药起至十八小时内为第一死亡期,72小时至168小时为第二死亡期。在第一死亡期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患者,一般均是因为中毒症状过重或者服药时间长毒物已经完全吸收所致。第二死亡期是指反跳的发生或者患者再次服药所致,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治疗,做好心理护理,都能安全渡过。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自服“3911”约200ml,半小时后家人发现急送我院救治。查体:T36.2℃,P110次/分,R30次/分,Bp110/90mmHg,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对光反射消失,口唇颜面发绀,呼吸急促,闻及浓烈大蒜味,双肺布满水泡音,四肢抽搐,肌颤明显。即刻给予清水洗胃、利尿,反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阿托品及解磷定反复静脉滴注,同时进行换血疗法,病情多次反复,期间行气管切开,呼吸机机械通气。静脉应用阿托品总量累计达73500mg,解磷定14g,解磷注射液52ml,换血2000ml。经过80天的抢救治疗及护理,患者病愈出院。

2讨论

通过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给予正确的评估而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拟订护理计划,采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效果及时给予评价,根据病情变化,提出新的护理问题。在这期间,应特别注意要严密观察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化的指征: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口干,皮肤干;肺部湿罗声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等。当患者达到阿托品化或者毒菌碱样症状明显好转,报告医生,将阿托品改为维持量并注意阿托品减时间不能减量,减量不能减时间,同时应控制输液滴速,每分钟不能超过60滴,并在24小时内暂禁食。

在病情缓解阶段为防止反跳的发生,应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反跳先兆症状出现。反跳先兆症状:精神萎靡、胸闷憋气、出汗、流延、面色由红转白,瞳孔缩小,肌肉震颤等。一般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患者神志清楚后又转入嗜睡,神志模糊或者由安静状态突然转为烦燥不安;b,瞳孔,患者已经散大的瞳孔又逐渐缩小时,应特别注意;c,血压及其他生命征,血压正常后又突然升高,体温骤降(低于36摄度)并持续不回生;如再次出现心率增快、胸闷、憋气等应该考虑为反跳先兆的预兆。所以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七天内应严密观察病情,警惕反跳先兆的发生。

2.1作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再次自杀。对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探讨中毒的原因。此类患者一般情绪不稳定,因情绪激动、抑郁、焦虑、紧张、愤怒而产生绝望的心态。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待其热情、和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患者社交能力,缓解精神痛苦,使其情绪稳定,坚定信心,使患者能正确估计自己,调整目标,用笑脸来迎接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消除患者再次自杀的心理因素。

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使有限的人力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先后调配护理人员达300余人次;方法为在最初的20天,将人员分为两组,一组保证每班有2人上特护,1人专管阿托品组液体,使其能够及时足量进入患者体内,并准确记录;另1人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基础护理。第二组由4~6人组成,将所需的阿托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入到未启用的无菌的500ml生理盐水空瓶内,并在标签上注名药名、剂量、准备的时间,瓶盖上压消毒棉球。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家庭纠纷等诸多矛盾的出现,使部分人不能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在基层医院经常碰到许多自杀或误服有机磷的患者,而在抢救此类患者中,阿托品是首选的抢救用药。因此,笔者建议药品生产厂家能否生产少量规格为:100mg/100ml瓶装的阿托品,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抢救的速度及质量,而且能够大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能够减少医务人员医源性损害及由于准备药物不当而发生感染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夏仲芳,马爱闻,耿平,徐继扬,吉孝祥,胡建兵,王晨,杨燕.长托宁替代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1).

[2]宋国莲,黄晓玲.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05).

[3]吴东升.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10例误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03).

[4]赵仕玉.69例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救治体会[J].重庆医学,2008,(10).

[5]李霞,史忠,周坤,刘波,尤在春,卢玉宝.序贯通气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8,(22).

[6]王香,李梅红.基层医院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1).

[7]杨媛,李玲玲.急性有机磷中毒致中间综合征的抢救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5).

[8]王琴.2型糖尿病足57例护理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04).

中毒病人范文篇3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首诊负责者,如何正确及时处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现结合作者30多年来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分析,着重讨论中毒病人的瞳孔变化、洗胃及阿托品用量三个问题。

1瞳孔变化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由于乙酰胆碱增多,作用于瞳孔括约肌细胞并刺激副交感神经使之高度兴奋,所以瞳孔括约肌便强力收缩而使瞳孔缩小。但在中毒早期,瞳孔收缩不一定出现,或反而扩大;严重中毒的晚期病人,由于缺氧、脑水肿和毒素累及中枢使动眼神经麻痹,瞳孔失去收缩功能,也可不缩小;此外,巴比妥、氯丙嗪、溴剂、麦角等,也可引起瞳孔缩小,因此要仔细鉴别。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双侧瞳孔大小往往一致,但如果中毒前眼睛曾被农药局部污染,也可出现瞳孔大小不等的表现。瞳孔由中毒时缩小到散大并不再缩小是阿托品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但也不能只根据瞳孔散大这一特征,就认为已达阿托品化,还需要结合其它阿托品化的表现来综合判断。

2洗胃

对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者,不论病情如何都要尽早插胃管洗胃,如现场无胃管,则应设法先催吐,但不能代替洗胃。胃管应争取在使用阿托品前插入,因为用阿托品后咽部肌肉松驰,插管不易成功。插胃管后,首先灌注含去甲肾上腺素的洗胃液(500ml洗胃液加去甲肾上腺素8mg,分二次灌注),可促进胃黏膜局部小血管收缩,减缓有机磷吸收;对于服毒量大、中毒时间短和空腹服药者,灌入这种溶液更有意义,对于因有机磷所致胃黏膜腐蚀引起消化道出血者,还可收到止血效果。洗胃要彻底,要反复洗胃[1],待胃内抽出液清亮且无药味时才可暂停洗胃,但仍应留置胃管并观察2h以上〉拔管,以供反复洗胃之用。

洗胃液多为低渗溶液,如所用的液体较多,可使体内丧失过多电解质,引起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现象,因此要及时查验电解质,并酌情补充矫正。洗胃时出入水量要保持平衡,如灌洗胃液进入过多,可使细胞外液呈低张状态,肾脏排尿功能失去正常时,多余的水分不能排出,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可出现水中毒症状。一旦发生水中毒应停止或限制水的摄入。如果病人肾功能正常,水中毒可在短时间内自行好转,必要时可输入高渗盐水、高渗葡萄糖或20%甘露醇。

3阿托品用量

救治有机磷中毒时,在严密观察病情、仔细分析药物疗效的情况下,根据阿托品的多项特征决定其用量,剂量不足或严重过量都很有害[2]。作者认为,阿托品的应用一般以3h内为宜,总量要足,但首剂不宜大剂量,首剂大剂量会导致病人烦燥和影响呕吐反射,不利于毒物排出,更重要的有引起阿托品中毒的可能。中重度中毒病人,首剂采用阿托品5~10mg静脉注射,然后15min重复使用一次,直至阿托品化。停药不宜过早,以免病情反复。在应用阿托品时应注意:(1)积极纠正缺氧:因缺氧可影响胆碱脂酶的生成,使乙酰胆碱不能充分水解而加重积聚,同时严重缺氧有明显紫绀的病人,使用阿托品易致心室颤动而死亡;(2)注意纠正酸中毒[3]:严重的有机磷中毒病人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体交换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和微循环障碍,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胆碱酯酶在酸性环境中活性大为减弱,因此对有的中毒病人使用阿托品剂量估计已足但病情仍不见改善时,应考虑酸中毒,可给予5%碳酸氢纳100ml静脉快速滴注,然后参考血气分析并根据对阿托品治疗反应,决定继续用量;当病人出现烦燥不安时,也不要只考虑阿托品过量,还应考虑有无其它原因,要针对病因给予恰当处理。许多病人出现烦燥不安,开始时总认为是阿托品过量,但减量或者应用镇静剂无效,这时需要仔细观察,如果是由于阿托品的使用造成尿潴留所致的烦燥,导尿后病人即可转为安静。另外,在抢救有机磷中毒病人时要实行三定措施,即定人、定时、定方案,要有专人监护,要早期正确使用解磷定等药物,要按时测血压、脉搏、呼吸,观察神志、面色、尿量,以及出汗情况,并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正确。

【参考文献】

1叶任高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8.

中毒病人范文篇4

一、轻度煤气中毒,可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就能缓解,较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二、一旦发现中毒病人,首先要尽快使其脱离中毒环境,不再吸入一氧化碳,可以迅速打开门窗,或将病人移到温暖通风的房间里,据研究,当病人不再吸入一氧化碳而吸入新鲜空气,在第一小时内,碳氧血红蛋白就50%被离解。所以一般中毒病人只要尽快通风,及时急救,对轻病人再给一点热饮料,应能较快恢复。

三、对中毒较重的病人,除了让他吸入新鲜空气外,还要让其吸入氧气,使血液中氧含量增高,更快的驱赶一氧化碳。病人如已经陷入昏迷,可以针刺人中(鼻沟上1/3处),十宣(十指指尖)。涌泉(足底1/3,人字纹下)等穴位。如果病人呼吸心跳不规则或刚刚停止,就要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坚持进行不要中途轻易放弃抢救。

四、在给病人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防止煤气中毒,预防最重要,冬天取暖千万要注意开窗通风。

中毒病人范文篇5

一、职责

(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1、总结、统计分析本地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对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食物中毒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例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例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准备

(二)食物中毒事件组织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法定报告人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和培训工作,制订食物中毒

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紧急事件值班制度。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实验室做好随时接收和检验中毒样品的准备。

各有关卫生、医疗机构应制定食物中毒报告和抢救、处理制度,保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交通、通讯、调查和采样设备的基本需要。

(二)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准备

表1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

种类主要物品

采样工具

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镊子、剪刀、屠工用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隔离衣、口罩、白帽子、手套、靴子等

调查用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卫生监督文书等

检验设备毒物快速分析设备、深部温度计等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参考资料各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卫生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应指定一个科室负责配备保管,并保持用品齐全,需要消毒用品由检验室负责消毒,每周消毒一次。检验室应常备毒物检验试剂,配制好的试剂应单独存放,国家法定长假和重大活动开始前,微生物检验室应准备充足样品保存液和培养基。

(三)食物中毒事件抢救物品准备

各级医疗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催吐、洗胃、导泻设备和特殊治疗药品,并不断补充更××,用于食物中毒事件抢救和治疗。

三、报告登记

(一)报告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登记

接报后,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1、发生单位及地址

2、发病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3、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

4、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四、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致病因素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5、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6、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表1所列的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小组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由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检验人员和流行病学医师组成。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三)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病人、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样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提出可能的发生经过及防止中毒扩散的控制措施等。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应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病人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调查人员在协助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与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以及呕吐、排泄物的性状;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等,并将调查结果认真登记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个案调查登记表上签字认可。

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

应十分重视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前的症状、发病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厨师、原料处理人员和食品采购人员等)的发病情况。如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存放条件和食用方法、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的贮存(例如:非灭菌食品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以及剩余食品是否重××加热后食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加工时间——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按可疑食品原料来源和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容)具等样品进行检验。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表2。

表2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采样数量采样方法

粪便2ml(g)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50—200g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不少于3ml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30-50ml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200—500g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200—500g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

采样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如:对腹泻病人要注意采集粪便和肛拭;对发热病人注意采集血液样品;对怀疑化学性食物中毒应采集血液和尿液;无剩余可疑食品时应采集相关容器、用具、抹布等涂抹样品。

采样方法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

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采样时应注明样品名称、来源、建议检验项目等。

采样人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

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对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1)按病例发病绘制发病流行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2)绘制病例发病场所或地点分布图,分析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特点及其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或地点。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根据确定的病例标准和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应提出是否是同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意见,并就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疑中毒食品及其来源、中毒原因,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时间、地点等提出假设,以指导抢救病人和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及中毒控制工作。

(四)中毒的控制和处理

对可疑食物中毒事件应尽早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

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五、技术处理

(一)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检验。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3、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六、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使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三)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以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病原。

(六)未取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七、实验室检验

(一)送检样品应在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送检实验室检验。不能及时送样的应在现场对样品进行冷藏。

(二)检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的性质和中毒原因,确定检验项目。

(三)实验室在收到中毒样品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应果断地请求有条件的部门予以支持。

(四)必要时对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现场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八、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

(一)对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可疑食品加工制作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有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判定依据和原则做出综合判定。

(二)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中毒食品和肇事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三)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和善后处理意见。

(四)

中毒病人范文篇6

我区是全省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鼠疫5种。2010年以来,全区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使用率稳定在97.2%以上,较“十五”提高了7.2个百分点,碘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治疗甲状腺肿患者12423例,占患病总数的48.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8.1%下降到5.4%;完成了氟病区8个乡镇、208个村的改水工程,占改水计划的90%,受益群众3555人;引导群众食用非病区面粉、大米,并在6个乡镇14个村实施了人饮解困项目,收到了较好效果;免费治疗大骨节病患者400例,有效率为86.75%,达到了国家稳定期控制标准;大骨节病病区11个乡镇坚持食用硒碘盐,覆盖率达到98%;采取以畜间“检、免、处、消”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确诊患者给予全程免费治疗,5年累计治疗116例,治愈率达到95%,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开展鼠情排查、病媒生物监测和群众性灭鼠灭蚤工作,杜绝了鼠疫的发生。

虽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致病因子具有难以消除的特性,决定了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全区还有各类地方病患者2.5万余人;私盐案件时有发生,合格碘盐免费供应需长期坚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尚未全部完成改水,少部分改水工程的氟含量仍然超标,已改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亟待修缮,长期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大骨节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探索还需积极努力;畜牧业迅速发展及牲畜的频繁交易严重挑战着布病防控工作;鼠疫宿主动物的长期存在,空港航线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鼠疫的跳跃式传播的机会,防控工作不可松懈。

二、防治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从实现消除地方病目标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现有防治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着力解决防治工作难点问题。

(三)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防治现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科学制定相关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监测、有效处置。加强对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强化鼠疫和布病疫情监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增强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疫情发生,控制疫情流行,减轻疫情危害。

(五)预防为主、防管并重。加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造,广泛深入开展宣传与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加强防治措施后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果,推动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模式。以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和控制鼠疫、布病疫情为重点,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巩固大骨节病防治成果,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到“十二五”末,使我区主要地方病(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的危害得到基本消除,自然疫源致病菌引发的鼠疫和布病达到阶段性控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碘缺乏病。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区域内碘盐覆盖率保持在100%,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稳定在95%以上,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保持适宜状态,有效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免费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人不少于6000例,有效率达到80%以上,治愈率达到半数以上。小学4-6年级学生和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完成饮水含氟量在1.0毫克/升以上病区村的全部改水任务,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强化已建改水工程的后期管理,对已建改水工程水氟含量仍然超标(1.2毫克/升以上)的要更换水源,对运行不正常、停用、报废的改水工程要进行修复、重建或改建,确保90%以上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应卫生标准。广泛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中小学生达到85%以上。完成1000例氟骨症病人的免费药物救治,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3、大骨节病。全区85%以上的病区村要达到消除大骨节病标准,免费药物治疗大骨节病患者不少于1500例,有效率达到80%以上。继续利用退耕还林(草)、换粮、打深井等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4、布鲁氏菌病。全力控制畜间疫情,加强人畜同步监测,“十二五”末平均阳性率(羊、牛)控制在达标范围内。人间布病总报告率降到2/10万以下,重点人群感染率稳定控制在0.5%以下。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布病患者全部实施免费药物治疗,力争早期治愈,治愈率达到90%以上。广泛宣传,提高疫区群众对布病的知晓率,到2015年末,农村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0%,中小学生达到80%以上。

5、鼠疫。不断完善鼠疫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动物间、人间鼠疫监测预警水平,加强鼠疫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控制鼠疫疫情,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加强培训宣传,到“十二五”末,全区所有的鼠疫防治专业人员均通过鼠疫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其中接受过规范化培训人数要达到20人以上;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鼠疫防治知识群众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四、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疫)情监测。进一步完善防治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灵敏度和覆盖面,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病种、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加大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监测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加强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全区地方病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为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落实防控措施。根据我区地方病流行现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干预力度,务求取得实效。

1、碘缺乏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原则,继续实施以食用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对碘盐生产、销售的监管,确保合格碘盐持续供应,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在普及碘盐的同时,合理布设不加碘食盐的销售网点,方便因疾病等原因不宜食用碘盐的居民购买。动态监测人群碘营养状况,适时调整食盐加碘浓度,根据不同地区各类人群的不同碘营养需求,提供不同含碘量的碘盐,供消费者知情选购。

2、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在尚未落实防治措施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完成改水降氟工程建设,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监测工作,防止因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氟超标情况发生,确保病区生活饮用水含氟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通过财政补贴,在已经落实防治措施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落实改水工程大修基金和管理人员工资,切实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做好改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及时修复或重建已损毁的改水工程,确保病区改水工程达标运行,持续巩固防治成果。

3、大骨节病。加强对重点病区的病情监测,在大骨节病活跃病区乡镇有效落实转产换粮、易地育人等综合防控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膳食营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出现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

4、布鲁氏菌病。采取“人畜同步、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认真落实畜间“检、免、处、消”综合防控措施,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实行出入境、市场、屠宰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强化免疫接种,设立人畜布病同步监测点,建立病畜扑杀补偿机制。积极开展人畜同步监测、高危人群筛查和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同时,加大宣传与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布病患者给予全程足量的免费药物治疗。

5、鼠疫。一是加强人间鼠疫疫情控制。做好动物鼠疫的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网,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开展人间鼠疫监测与监视,严防毗邻县区鼠疫波及我区,防止流动人口中发生输入性鼠疫病例流行,提高鼠疫人间远距离传播的应对能力。根据监测结果在高危地段组织实施预防性灭鼠灭蚤,把鼠密度降至安全范围之内。做好疫区人、财、物以及药品、器械等的应急储备,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发生动物或人间鼠疫流行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控制疫情扩大蔓延,有效减轻疫情的危害。二是加强动物间鼠疫疫情监测。扩大流动监测范围,以西北部沿内蒙乡镇为重点,有效组织实施主要宿主动物监测、鼠体媒介监测、巢穴媒介监测及病原学、血清学监测等工作。三是加强联防联控和对外合作交流。继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及时通报鼠疫疫情信息,沟通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区域联防机制,加强联防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及时掌握邻县区疫情动态,有效防范和控制鼠疫疫情的发生、蔓延和远距离传播;加强与兄弟县区鼠疫防治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三)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病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使地方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落实治疗措施。在已改水的氟病区,对氟骨症病人实施药物免费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对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继续采用碘化油治疗;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急性期布病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给予全程足量治疗,并力争做到早期治愈。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要把地方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地方病防治指标、任务纳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执行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和职能分工,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强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区卫生局要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等工作。

区发改局要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国家规划,优先安排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项目;优先考虑安排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地方病病区和无低氟水源的重度氟中毒病区人口搬迁,尤其要将有利于病区综合防治的建设项目投资优先向病区倾斜,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区教育局要配合卫生局开展各项地方病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继续把地方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内容之中,开课率达到100%。

区广电局要配合卫生局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向公众免费宣传普及地方病防治相关知识。

区科技局要积极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区盐务局要加强碘盐加工和市场供应监管,保证碘盐生产企业在国家规定的食盐加碘标准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不同含碘量的合格碘盐。区盐务局、工商分局、质检分局等部门,要加强碘盐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及违法违纪行为查处,确保全区合格碘盐供应,并做好职责范围其它相关工作。

区民政局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地方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

区财政局要将地方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强财政监督,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专项资金,要根据项目执行部门的具体使用计划,及时予以审批下达。

区水务局要将“十一五”期间尚未实施改水工程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已建改水工程的管理,使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正常供水。

区农业局要认真做好鼠疫疫区农田灭鼠工作,将鼠疫防治区域野鼠密度降至安全范围。

区畜牧局要认真做好畜间布病防制工作,控制畜间布病流行以及鼠疫疫区草原灭鼠工作。

区扶贫办要把扶贫工作与地方病防治相结合,将生存条件差的大骨节病区和无低氟水源可饮用的饮水型氟中毒中、重病区的贫困户列为扶贫搬迁对象,优先组织实施;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中,按照当地的实际需要,将地方病防治作为工作重要内容予以实施。

区林业局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对病区给予倾斜支持,改善地方病病区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时,要向大骨节病病区倾斜。

区残联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残疾发生,参与做好氟骨症、大骨节病、地方性克汀病病人的畸残康复。

(三)保障资金投入。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防治专项资金。区本级用于地方病防治的经费,按辖区人口年人均1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投入经费必须用于地方病防治工作,同时按要求落实区政府下达的各年度氟骨症病人治疗经费和城乡居民碘盐配给制补贴资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规划要求和各自承担的防治任务,安排相应的防治资金。要按照“渠道不变、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资金,实施防氟改水、病区搬迁、疫情控制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集中力量努力消除我区主要地方病危害。

中毒病人范文篇7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处理;阿托品;解磷定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农村常见的急诊病之一。在抢救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定病情轻重,进行抢救和处理,重度口服中毒者抢救须分秒必争,有效彻底洗胃是基础,运用解毒剂是否恰当是抢救的关键,积极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疗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也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现将救治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男16例(40.00%),女24例(60.00%),年龄9~75岁,平均28岁;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食物中毒18例(45.00%),皮肤吸收中毒12例(30.00%),误服2例(5.00%),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8例(20.00%);发病以20~30岁组最高,共21例(52.50%),其次是20岁以下组,共11例(27.50%),死亡3例。中毒后入院时间最快30min,最迟3天。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恶心、多汗、瞳孔缩小,有肌束颤动者18例,呕吐者33例,腹痛腹泻者21例,昏迷者17例,精神恍惚语言不清者16例。在治疗的40例中,按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级[1]。轻度中毒21例,中度10例,重度9例。

1.3毒物种类甲胺磷31例,乐果6例,杀虫脒3例。

2抢救与治疗

2.1迅速清除毒物一经确诊,皮肤接触者,为避免毒物继续吸收,要尽快脱离中毒现场,如用农药洗头杀头虱的患者,农田逆风向喷洒农药的患者要立即更换毒物污染衣服,用肥皂水或3%~5%NaHCO3彻底清洗污染部位如皮肤、头发、指甲或伤口,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洗净。彻底洗胃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应立即洗胃。一般胃排空时间约4h,但经验证明,有些病例服毒时间虽超过6h,甚至24h,呕吐物或洗胃液仍可嗅到有机磷农药味,所以不应因为服毒时间较长而放弃洗胃,神志清醒者给刺激咽部催吐或口服洗胃液,神志不清醒者或不能口服者给插胃管洗胃,要反复多次洗胃,直至洗出的胃液无有机磷气味。常用的洗胃液为30~38℃的温清水或生理盐水,每次灌洗注入量200~250ml,使之与胃内容物充分混合后抽出,不宜过多,以免促使毒物进入肠内,每次灌液后尽量排尽。为了保证洗胃效果,在洗胃过程中更换患者体位,并轻轻按摩其胃部,以清除胃皱襞中毒物。彻底洗胃后注入胆碱酯酶复能剂,如解磷定(PAM)1~2g,待15~30min后给予硫酸镁导泻。对于重度口服中毒者在急诊抢救室洗胃后保留胃管,以便必要时再次洗胃。

2.2应用足量解毒药早期正确足量应用解毒药物,是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成功的关键:①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阿托品;②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本组选用PAM,根据病情尽早合理应用。

2.3全面综合治疗各种并发症①呼吸困难或循环衰竭者,给氧或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防止痰液或分泌物阻塞气道,必要时给予洛贝林、可拉明等中枢兴奋剂;对休克者进行抗休克处理。②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忌用吗啡。③对重度中毒病人适当应用激素和脱水剂,有酸中毒者解毒药物易失效,因此要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④补充足够的热量,进行支持疗法。⑤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⑥专人护理,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其它并发症。

3结果

治愈37例(92.50%),死亡3例(7.50%),3例死亡病例中2例是醉酒后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1例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4讨论

4.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及诊断随着农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品种、范围、数量越来越大,在农药的使用量排位中,有机磷农药占首位,常用的有机磷农药有甲胺磷、敌百虫和乐果等,它们大多数对人体有剧烈毒性。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侵入体内,抑制胆碱脂酶活性,使胆碱脂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乙酰胆碱在体内积蓄过多,致使神经系统、骨骼肌、平滑肌和某些腺体发生过度刺激而进入抑制和衰竭,出现轻重程度不等的中毒症状。

对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并不难,根据农药接触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辅以实验室检查便可确诊。近年来,开发和引进一些非有机磷农药类,如氨基甲酸酯类、脒类、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素类、除草剂类、401或402、富士1号等,中毒后,患者具有有机磷中毒临床表现,因此要详细了解毒物的接触史,加以识别。

4.2重视院前急救空腹服有机磷农药20min毒性就可以发作,所以有些重症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到卫生院已经死亡。在农村发现口服有机磷农药病人后家属一般首先找乡村医生,很多病人当时还没有昏迷,若乡村医生立即做简单的催吐处理,明确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及时给以一定量的阿托品,能有效防止病人在运输途中的死亡,或减轻到卫生院时的中毒症状,降低病死率。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由于乡村医生及时使用了阿托品,病人到医院时没有死亡,症状也相对轻一些,而没有用阿托品的病人尽管从发现病人到卫生院时间不是很长,但部分病人送到卫生院症状已经很重,甚至已经死亡,这本质上也是院前急救。阿托品起作用时间1~4min,致死量60mg以上,所以只要确定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乡村医生可以大胆使用一定量的阿托品,途中也可以根据病情重复使用。

4.3合理使用解毒剂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中使用阿托品或PAM是关键[2,3],阿托品可阻断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故可解除患者毒蕈碱样症状(拮抗作用),成为唯一特效急救药。PAM是胆碱酯酶的复活剂,能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从而缓解肌肉挛缩和呼吸麻痹等中毒症状。最理想的治疗是两药联用,能提高疗效。原则上,轻度中毒可单独用阿托品或PAM,中度及重度中毒的联用两种药物。

本组在救治40例中,轻度中毒立即用阿托品1~2mg,皮下或肌内注射,以后每隔1~2h1次,也可用PAM0.4~0.6g,10min内静脉推注(慢)。中度中毒用阿托品1~2mg,皮下或肌内注射,隔15~30min1次,根据瞳孔及病情变化,逐渐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并用PAM0.8~1g,以后每2h静脉推注0.4~0.8g,或每隔2h静脉推注0.4~0.8g,共用6h。重度中毒用阿托品10~20mg静脉推注,以后每5~10min静脉推注5mg,如瞳孔扩大、心率增快、面色潮红、肺罗音消失,意识恢复则酌情减量,根据具体情况,数小时1次,可持续1~2天。并用PAM,首剂量0.8~1.2g,静脉推注(慢),30min后1次,于注射2g后,改静脉滴注,症状好转,意识恢复,酌情减量。

4.4处理并发症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严重的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其处理仍应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禁用吗啡,并发呼吸衰竭需及时给氧,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或人工呼吸;脑细胞缺氧出现脑水肿,应及时应用利尿剂,同时使用地塞米松,消除脑水肿,保护脑细胞;值得一提的是2例醉酒后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死亡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均出现超高热,可能与醉酒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有关,值得探讨。

总之,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不可忽视每一个环节,需认真细致观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采取有效方法,使病人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杨晓敏.实用急性中毒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8.

中毒病人范文篇8

【关键词】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分析检测;卫生监督管理

在我国化学类食物中毒中,由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事件位居前列。亚硝酸盐是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咸而稍带苦,易溶于水,常用于食品加工防腐,由于物理性状与食盐相似,常导致误食、误用或乱用,甚至引起中毒。现就一起由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以便为此类事故的预防及卫生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8月6日中午,某女士在吉林市某小吃店订购一碗冷面,12点20分送到,该女士就餐后出现乏力、心慌,下午14时到医院就诊。该病人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口唇、颜面、四肢肢端出现紫绀症状,医院确诊为亚硝酸盐中毒。接到食物中毒报告,有关人员赶到现场,并采集可疑中毒物和病人的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验分析。

1.2样品采集及实验检测

采集可能导致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共13件,分别为食盐、冷面汤各2份,白糖、味精、辣白菜、萝卜咸菜各1份,另采集中毒病人2次呕吐物。所有样品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9.332003《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分析。

2结果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化学分析结果如下(以亚硝酸钠计,mg/kg):食盐1,8704;食盐2,12.1;白糖,1.3;味精,1.4;冷面汤1,520.4;冷面汤2,21.3;辣白菜,19.2;萝卜咸菜,7.5;呕吐物1,264.4;呕吐物2,73.3。由检测结果可见,中毒病人2次呕吐物中均检出亚硝酸盐;在所有检测的可疑食物中,冷面汤1的亚硝酸盐含量非常高,超出亚硝酸盐最低中毒剂量为0.2~0.3g,而其他可疑食物不足以引起中毒表现,因此可以认定冷面汤为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同时,中毒病人第一次推注40mg亚甲蓝后[12],症状缓解;第二次推注40mg亚甲蓝后,紫绀症消失,病情好转。根据病人对亚硝酸盐的可能摄入量、使用亚甲蓝后症状消失、缓解等情况,以及综合中毒现场调查结果、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症状等,可以确定本次中毒事故是因使用高含量亚硝酸盐的食盐所致。

3讨论

在本次食物中毒事故中,根据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验分析,可疑中毒食品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以及在现场发现亚硝酸盐原料,基本符合亚硝酸盐中毒,可以断定是一起食用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因为在颜色和晶体形状上,肉眼不易辨别亚硝酸盐与食盐。此次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就是厨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添加到冷面里。

此次食物中毒是违法加工使用亚硝酸盐所造成,与该小吃店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有关。监督人员对此次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及时,采样齐全,个案及流行病调查完整,及时查明原因,有效地控制了中毒事故。

大多数发生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相关知识的匮乏和缺少有效的市场管理所造成。同时也反映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很严重。亚硝酸盐是一种发色剂和防腐剂,并非人体必需,摄入过多对人体极其有害,国家明文规定了可用亚硝酸盐的食品种类和允许量,但个别生产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多用,或者有些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致使消费者亚硝酸盐摄入过多而导致中毒。有些人把亚硝酸盐和调料放在一起,由于它们都是白色粉末,很容易混淆,引起中毒。所以加强食品安全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生产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卫生知识缺乏,在盐加工和食品运输等过程的污染,食品加工中添加量控制不严格,再加上微生物的代谢[3],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再者,亚硝酸盐具有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因此,建议食品生产厂家在购入亚硝酸盐后,添加红色染料,以误食或污染食品。

要提高人们对有毒物质的防范意识,广泛宣传亚硝酸盐的毒性,督导食品加工业不可滥用或禁用,对相关人员要建立上岗证、培训证、个人档案等制度。规范市场管理,从源头上扼制亚硝酸盐的传出,对建筑工地或工厂企业所使用的亚硝酸盐要纳入剧毒药品管理范畴,要有危险品标志及实行专人专管制度。

对于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特别是集体性食物中毒、学校或重大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发病潜伏期等第一手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监督和防疫部门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的重视,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重视起来,从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334335.

中毒病人范文篇9

【摘要】蟾蜍俗名癞蛤蟆,它的眼睛后面有一对大型毒腺,肌肉、骨头、内脏及卵均含有蟾蜍毒素,尤以内脏及卵毒性为剧,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由于人们不当的食用和自己加工作为药物使用,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临床上有群体发病,起病急,中毒症状重,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可危急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抢救知识和操作技术,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现将我院急诊科1999~2005年间救治的12例急性蟾蜍中毒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例病人中,男7例,女5例,年龄2~60岁。其中11例把蟾蜍的肉、骨头和卵用作菜煮来食用,1例作“药用”。从进食到发病时间为30~60min,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四肢及面部发麻、心慌、胸闷、濒死感、呼吸困难。查体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率缓慢。其中4例伴有心动过缓,4例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房室交界性心律或加速型房性逸搏;2例入院时呈昏迷状态,四肢冰冷,呼吸浅慢、不规则、脉搏细弱、心音低钝,心率28~33次/min,血压测不到。

1.2治疗及转归

治疗上给予催吐、洗胃、补液,利尿、维生素B、维生素C、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心电监护、机械通气等。结果:治愈9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天。

二、抢救及护理

2.1运用护理程序,迅速对病人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

护士在接诊病人时,要及时准确地收集病史,作出评估,通过问诊及必要的体格检查,判断中毒类型及病情的轻重。熟悉中毒的临床表现,凡有进食蟾蜍的病史,并出现有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心悸、心搏缓慢、心律不齐、脉搏细弱、发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头晕、头痛、口唇或四肢麻木、嗜睡、出汗、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可确诊为急性蟾蜍中毒。本病在基层单位较常见,护士在分诊时应能及时判断,立即安置好病人,报告医师,进行快速处理。

2.2根据病情轻重,分类安置病人

蟾蜍中毒病人中,相当部分是一家人中毒,而病情轻重与进食量的多少或(和)进食蟾蜍的部位有关,凡进食量多,进食内脏及卵者病情往往较重,应集中力量优先治疗重病人,分类安置有利于人力和物力的合理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对重病人,集中在抢救室,并安排专门的医师护士进行治疗护理;分室安置还可以避免重病人在抢救时或病人死亡时对轻病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3快速有效地清除胃内毒物,减少毒物的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快速洗胃是清除胃内毒物最有效的措施,选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彻底地洗胃,凡病人症状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且能配合者,先给予自饮催吐洗胃,后再予洗胃机再次洗胃,病情重,症状明显,昏迷病人立即予以洗胃机洗胃,对年龄小或不能配合自饮催吐洗胃的患儿,也予及时插洗胃管洗胃,1~3岁选用18号硅胶洗胃管,3岁以上选用22~24号硅胶洗胃管,以保证洗胃能顺利进行,避免洗胃管的堵塞,提高洗胃效率。本组有3例病人存在呼吸困难,我们先行气管插管,后再予洗胃,保证了良好的通气和通气量,使洗胃顺利安全地进行。洗胃后口服或自洗胃管注入硫酸镁20~30g导泻,促进肠道的毒物排出体外。

2.4配合治疗,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2.4.1洗胃

蟾蜍中毒病人因病情发展快,应边治疗边洗胃。本组病人不论病情轻重,均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心律缓慢者,应用阿托品静注;特别是重病人,均在输上液后,予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护、输氧情况下进行洗胃;对呼吸衰弱、血压测不到的病人,予气管插管后再行洗胃,有利于治疗又确保病人安全。

2.4.2及时处理心律失常

蟾蜍毒素可兴奋迷走神经,致心律失常,常见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本组病例发生心动过缓4例,一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除幼儿外,所有病人均主诉胸闷,如处理不及时,随着毒素的进一步吸收,致房室传导阻滞进一步加重,病人可能发生阿斯综合征。本组病人全部使用阿托品静脉滴注,有4例使用阿托品后症状无改善,房室传导阻滞未能纠正,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脉滴注,输液泵控制单位时间的入量。其中3例血压低,加用多巴胺、可拉明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但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2.5做好病人的病情监测及护理

2.5.1病情监护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脉搏、心律的速率和节律变化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血压1次,注意心电示波情况,如心率<60次/min,要报告医师,考虑增加阿托品的用量或改药,如心率<40次/min,应警惕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做好除颤、起搏、气管插管的准备,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注意使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后是否得到纠正或缓解,每天行心电图描记1次,除可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外,还可了解有无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注意听取病人的主诉,症状消失情况,观察呼吸及外周血循环情况;呕吐严重时,注意有无脱水和电解质、酸碱失衡的表现,严密的病情观察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师提供诊治决策的依据是至关重要的。

2.5.2用药的观察

阿托品和异丙基肾上腺素是治疗蟾蜍中毒时的主要药物,阿托品的用量一般为0.5~1mg,肌内注射,后根据心率情况给予静滴维持,使心率维持在60次/min以上。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无效者,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能选择性兴奋心脏正位起搏点(窦房结),并能增强心室节律点的自律性及加速房室传导。要控制滴速以使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min为宜,避免过量,否则可加快心房率而传导阻滞加重,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使用输液泵给药可以保证所需药物浓度,有利于随时调节。

2.6做好心理护理

蟾蜍中毒多为突发起病,且中毒症状严重,加上有的一家人中毒,患者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而大多数患者表现高度紧张、恐惧,特别是有亲人去世时,心理难以承受突发的变故。本组病人中有一家四口中毒,死亡2例,家人万分悲痛。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意义重大。我们设立专门的救治小组,小组成员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兼顾做好病人的安慰、心理疏导工作,向每个病人讲明治疗方法,如何自我观察、如何配合医师治疗,以及正性心理对康复的作用等,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及时送去我们的关怀,对病人亲人去世消息婉转地转告,并陪伴在他们身边,这些措施,对缓解病人紧张和恐惧心理起到了较好的帮助作用。

2.7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文化落后,一些农民生活尚较贫困,把蟾蜍当菜食用仍较常见,对蟾蜍加工处理不当即食用常可发生中毒。另外,一些病患者偏信于蟾蜍可治各种顽疾的传言,自行将蟾蜍未作正确处理就当“药”进食而致中毒,故加强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社会上尤其在农村,要广泛宣传蟾蜍是益虫,蟾蜍的毒腺含有毒液,内脏、卵毒性更剧,一旦食用后30min内就可发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要告知民众,要及时就诊。就诊前最好先自行催吐,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胃内容物吐出,如不及时治疗者,可于2~24h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民众掌握相关的知识后,才能有效地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公务员之家

三、讨论

蟾蜍分泌的毒液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有30多种。其中蟾蜍毒素的基本结构与强心甙相似,蟾蜍中毒与洋地黄中毒的表现相似而对心脏作用更强,易致心律失常,含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产生类似烟碱样作用,尚有催吐、局麻及引起惊厥的作用。抢救时护理工作的关键是:迅速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判断中毒的原因和中毒严重程度,给予尽早彻底选胃、导泻,以清除胃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和促进毒物的排出;对入院时生命体征有改变的患者,应迅速开通静脉,边抢救用药边洗胃;做好预见性护理,备好抢救药械,如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严密观察病情;对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者及时应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并予心电监护,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这样有利于及时控制病情,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促昌,许美玲,林永坚.一起服食蟾蜍中毒死亡调查报告[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630-631.

中毒病人范文篇10

1.1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提高全社会防范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属地负责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发生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时,请省、市派专家到达现场,协助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跨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中毒人员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助处理。

依法规范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的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依靠科学开展食物中毒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1.4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食物中毒报告的规模和起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地带,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拥挤,为预防食物中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尤为重要,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将是食品卫生的重要任务。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组成与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局长任副指挥长,负责对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其组成单位为:人民政府办公室、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门、工商分局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局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农林水局主管部门等。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整组成部门。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应急处理机动队、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管理组。

应急处理机动队:成立1-2个应急处理机动队,人员由食品卫生、流行病、卫生检验、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调查处理,调查中毒的原因,提出现场处理建议,并具体组织实施。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医疗救治组:组建1-2个医疗救治组,负责中毒病人的救治,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物资保障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所需物资、经费保障,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信息管理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设立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办公室(下称“应急办”),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1.2、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成立和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局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主管区长担任总指挥。组成部门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工商分局、区农林水局等。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部门协调。

区卫生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现场控制、病人救护、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

区教育局:督促学校落实控制措施,负责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责任追究,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区公安分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公共秩序维护,调查处理人为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

区财政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和经费。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中毒病人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劳动保障、抚恤金等。

区农林水局:负责农药、鼠药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农药、鼠药监管处理以及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原因分折排除安全隐患。

区工商分局: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2.2.1、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本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协调和指挥,决定采取本行政区域内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

2.2.2、日常管理机构

区卫生局设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室是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区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3.1.1.1区卫生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动监测。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重大食物中毒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1.1.2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发生食物中毒的患者或其它知情人,一旦发现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可以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报告。

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市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件,不得瞒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3.1.2、信息报告

3.1.2.1责任报告单位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

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

区人民政府;

区卫生局及区卫生监督所;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医务人员;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3.1.2.2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局应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接到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区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3.1.2.3报告内容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报告食物中毒的内容包括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

区卫生局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填报《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涉及的其他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通报。

3.3预警支持系统

食物中毒信息监测网络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建立专用应急电话,制定应急信息报告制度,24小时派人值班,做好信息记录,以确保通讯畅通。

3.4预警级别及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食物中毒事件划分为一般(Ⅲ级)、较重(Ⅱ级)和严重(Ⅰ级)三级,依次用兰色、黄色、橙色进行预警。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5解除预警

解除食物中毒事件预警需符合以下条件: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3.5.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区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或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5.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3.5.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3.5.4食物中毒事件后期评估

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评估报告上报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4、应急响应

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1.1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4.1.2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4.1.3区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提供支持。

4.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2.1接到较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2.2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应急处理机动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2.3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4.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3.1接到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3.2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5、应急保障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1技术保障

5.1.1信息系统与通讯保障

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必须配置专用固定电话一部,专用手机一部,传真机一台,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报告电话为:。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电话为:。

5.1.2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我区按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平战结合、统筹兼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科学建设、坚持标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医疗救治队伍和医疗救治机构。我区指定区人民医院为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

5.1.3应急处理机动队

区卫生局建立应急处理机动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5.1.4培训和演练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安排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5.2物资经费保障

5.2.1物资储备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计划,建立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应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救治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储备各类食物中毒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5.2.2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保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基础项目建设和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经费,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日常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区人民政府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应急状态时,政府根据食物中毒事件需要决定动用应急储备金。

5.2.3法律保障

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利,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