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值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0:39:20

熵值法范文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熵值法;动态绩效评价

引言

目前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多采用静态综合评价方法,如单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DEA法、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方法都主要集中对上市公司绩效静态(某一时间点)的评价,缺乏对公司某一时间段的动态综合评价,没有做到“回顾性”与“前瞻性”共存。而实际上,对于公司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更能反映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经营绩效情况,同时能够对公司未来绩效的变化状况进行一定程度预测。鉴于此,本文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动态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动态评价,以求能客观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

一、模型构建

1.评价指标选择。经营绩效评价首先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在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上市公司特点以及为较全面反映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四大类包括8个指标的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正指标;(2)发展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正指标;(3)营运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正指标;(4)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适度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出的,因此根据选取专家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客观赋权方法是从指标的统计性质上来考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克服了主观赋权方法的种种缺陷,因此,较主观赋权法更适用于上市公司绩效动态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的基本思路为:某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评价中的作用越大,则权重也越大;反之,某指标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小。由于介绍熵值法的计算过程的文献较多,这里不在详细介绍。

3.动态评价中时间权重的确定。在动态绩效评价中,时间权重的确定是与静态评价最明显的差异,本文拟采取等差数列赋权方法确定时间维度的权重。等差数列赋权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共有ti年的绩效评价数据,各年度时间维度的权重为λi(λ1,λ2,…λm),公差为a,其中i=1表示距离现在最远的一年,i=m则表示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年,则根据以下条件可以算出动态评价中各年的时间权重λi:

λi=1λi+1=λi+a0<λi<1,0<i<ta>0

4.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设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标集为P{P1,P2,…Pn},时间样本点为ti(i=1,2,…,m),对应的时间权重向量为λi(λ1,λ2,…λm),评价对象为Uk(k=1,2,…,g),对应于特定的时间点ti,所有评价对象的样本数据集为:

P1,P2,…,Pn

Xi=x(i)11,x(i)12,…,x(i)1nx(i)21,x(i)22,…,x(i)2nx(i)g1,x(i)g2,…,x(i)gn

上述数据集为为特定时间点的静态值,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静态权重之后可以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静态综合评价值,这些评价值的时间序列构成如下矩阵:

t1,t2,…,tm

A=a11,a12,…,a1ma21,a22,…,a2mag1,ag2,…,agm=(aij)g×m

其中,aij表示评价对象Uk(k=1,2,…,g)在时间点ti的静态综合评价值

在动态评价中,不仅要考虑指标的优劣,而且要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因此,令增长矩阵B=aij(t)-aij(t-1)(t=2,3,…,m),它表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从(t-1)期到t期的增长变化情况;将静态综合评价矩阵A和增长矩阵B加权而成,得到要求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矩阵C,即:

C=(cij)g×m,cij=α?aij+β?bij,α+β=1

其中,α,β分别表示静态评价值和增长变化值的相对重要程度,特别地当α=1,β=0表示动态评价只考虑了指标的优劣,没有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当α=0,β=1表示不考虑指标的优劣,只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一般情况下,我们取α=0.5,β=0.5即指标的优劣和指标的增长情况各考虑50%的权重。

接着对矩阵C构造理想时间序列矩阵和负理想时间序列矩阵为:

c+=(c+1,c+2,…,c+m)c-=(c-1,c-2,…,c-m)

其中,c+1=max{cik|k=1,2,…,g〉},i=1,2,…,m

c-1=max{cik|k=1,2,…,g〉},i=1,2,…,m

按照理想点算法,用欧式范数作为距离的测度,评价对象Uk在时间ti的动态综合评价值cik到理想点c+和负理想点c-的距离为:

d+k=λi(cik-c+i)21/2,k=1,2,…,g

d-k=λi(cik-c-i)21/2,k=1,2,…,g

其中,λi为对应的时间权重向量。

第k个评价对象Uk对理想点的相对贴近度为:

sk=d-k/(d+k+d-k),k=1,2,…,g

显然0≤sk≤1,sk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的动态综合评价值越靠近理想点而远离负理想点,即被评价对象的动态绩效越好,排名也越靠前。

二、实证分析

为了能够客观地检验该模型的实用性,在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笔者对家电制冷空调类上市公司较为熟悉的情况下,选择了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家电制冷空调类上市公司共有13家,分别是华意压缩、美菱电器、美的电器、大冷股份、格力电器、烟台冰轮、东凌粮油(2009年第四季度重组前生产冰箱压缩机)、盾安环境、哈空调、澳柯玛、双良股份、海立股份、青岛海尔。选取2005—2009年五年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1.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选定的八个指标中,除偿债能力和速动比率为适度指标外,其余都为效益型指标。采用下列公式将偿债能力和速动比率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转化为效益型指标。X′=2×(X-m),m≤X≤(m+X)/22×(X-m),(m+X)/2≤X≤M其中,m为X所在列中的最小值;M为X所在列中的最大值。采用极差变化法X″ij=(Xij-minXj)/(maxXj-minXj)把经预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2.经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各年指标的权重为:

2005年各指标权重为:(0.1323,0.1355,0.1256,0.1362,

0.1251,0.1096,0.1168,0.1189)

2006年各指标权重为:(0.1305,0.1203,0.1353,0.1268,

0.1222,0.1141,0.1283,0.1225)

2007年各指标权重为:(0.1353,0.1353,0.1131,0.1358,

0.1208,0.1184,0.1242,0.1171)

2008年各指标权重为:(0.1262,0.1291,0.1246,0.1344,

0.1199,0.1190,0.1249,0.1219)

2009年各指标权重为:(0.1164,0.1236,0.1178,0.1352,

0.1228,0.1287,0.1311,0.1244)

3.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2005—2009年的各家公司上市公司绩效静态综合评价值(见下页表)。

4.增长矩阵B的计算,取基期2005年的增长值为0,计算出增长矩阵;再取α=β=0.5,将静态综合评价值和增长矩阵B加权而成,得到时序多指标评价矩阵C,运用理想点法,求出每家上市公司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值,其中时间权重λi根据等差序列赋权方法计算出2005—2009年的时间权重依次为0.1,0.15,0.2,0.25,0.3,最后对它们按评价值的高低进行排序,得到上市公司多指标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见下页表)。

根据动态绩效评价结果,2005—2009年的动态综合绩效排名为美的电器>双良股份>哈空调>青岛海尔>格力电器>美菱电器>海立股份>广州冷机>华意压缩>烟台冰轮>盾安环境>大冷股份>澳柯玛。可以看到:动态综合评价值排名第一的美的电器2007—2009年连续三年的静态评价值也排在第一位;动态评价值排名第二的双良股份,如果仅仅以一年的静态值,不考虑增长情况的条件下,2009年的静态值仅仅排在第六位,2005—2008年的排名分别是第一、一、二、五位;动态综合评价值排在最后一位的澳柯玛其五年的静态值的相对排名分别为第十二、十三、十三、十三、十二位。从以上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动态评价方法相比静态方法,更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结束语

本文以熵值法作为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同时采用等差数列对时间维度进行赋权,在考虑指标增长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市公司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并结合理想解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动态综合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动态评价方法相比静态方法,更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2).

[2]王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

[3]罗珍.上市公司绩效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林杰,郑循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熵值法范文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熵值法;动态绩效评价

引言

目前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多采用静态综合评价方法,如单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DEA法、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方法都主要集中对上市公司绩效静态(某一时间点)的评价,缺乏对公司某一时间段的动态综合评价,没有做到“回顾性”与“前瞻性”共存。而实际上,对于公司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更能反映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经营绩效情况,同时能够对公司未来绩效的变化状况进行一定程度预测。鉴于此,本文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动态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动态评价,以求能客观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

一、模型构建

1.评价指标选择。经营绩效评价首先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在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上市公司特点以及为较全面反映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四大类包括8个指标的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正指标;(2)发展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正指标;(3)营运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正指标;(4)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适度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出的,因此根据选取专家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客观赋权方法是从指标的统计性质上来考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克服了主观赋权方法的种种缺陷,因此,较主观赋权法更适用于上市公司绩效动态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的基本思路为:某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评价中的作用越大,则权重也越大;反之,某指标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小。由于介绍熵值法的计算过程的文献较多,这里不在详细介绍。

3.动态评价中时间权重的确定。在动态绩效评价中,时间权重的确定是与静态评价最明显的差异,本文拟采取等差数列赋权方法确定时间维度的权重。等差数列赋权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共有ti年的绩效评价数据,各年度时间维度的权重为λi(λ1,λ2,…λm),公差为a,其中i=1表示距离现在最远的一年,i=m则表示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年,则根据以下条件可以算出动态评价中各年的时间权重λi:

λi=1λi+1=λi+a0<λi<1,0<i<ta>0

4.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设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标集为P{P1,P2,…Pn},时间样本点为ti(i=1,2,…,m),对应的时间权重向量为λi(λ1,λ2,…λm),评价对象为Uk(k=1,2,…,g),对应于特定的时间点ti,所有评价对象的样本数据集为:

P1,P2,…,Pn

Xi=x(i)11,x(i)12,…,x(i)1nx(i)21,x(i)22,…,x(i)2nx(i)g1,x(i)g2,…,x(i)gn

上述数据集为为特定时间点的静态值,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静态权重之后可以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静态综合评价值,这些评价值的时间序列构成如下矩阵:

t1,t2,…,tm

A=a11,a12,…,a1ma21,a22,…,a2mag1,ag2,…,agm=(aij)g×m

其中,aij表示评价对象Uk(k=1,2,…,g)在时间点ti的静态综合评价值

在动态评价中,不仅要考虑指标的优劣,而且要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因此,令增长矩阵B=aij(t)-aij(t-1)(t=2,3,…,m),它表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从(t-1)期到t期的增长变化情况;将静态综合评价矩阵A和增长矩阵B加权而成,得到要求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矩阵C,即:

C=(cij)g×m,cij=α•aij+β•bij,α+β=1

其中,α,β分别表示静态评价值和增长变化值的相对重要程度,特别地当α=1,β=0表示动态评价只考虑了指标的优劣,没有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当α=0,β=1表示不考虑指标的优劣,只考虑指标的增长情况;一般情况下,我们取α=0.5,β=0.5即指标的优劣和指标的增长情况各考虑50%的权重。

接着对矩阵C构造理想时间序列矩阵和负理想时间序列矩阵为:

c+=(c+1,c+2,…,c+m)c-=(c-1,c-2,…,c-m)

其中,c+1=max{cik|k=1,2,…,g〉},i=1,2,…,m

c-1=max{cik|k=1,2,…,g〉},i=1,2,…,m

按照理想点算法,用欧式范数作为距离的测度,评价对象Uk在时间ti的动态综合评价值cik到理想点c+和负理想点c-的距离为:

d+k=λi(cik-c+i)21/2,k=1,2,…,g

d-k=λi(cik-c-i)21/2,k=1,2,…,g

其中,λi为对应的时间权重向量。

第k个评价对象Uk对理想点的相对贴近度为:

sk=d-k/(d+k+d-k),k=1,2,…,g

显然0≤sk≤1,sk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的动态综合评价值越靠近理想点而远离负理想点,即被评价对象的动态绩效越好,排名也越靠前。

二、实证分析

为了能够客观地检验该模型的实用性,在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笔者对家电制冷空调类上市公司较为熟悉的情况下,选择了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家电制冷空调类上市公司共有13家,分别是华意压缩、美菱电器、美的电器、大冷股份、格力电器、烟台冰轮、东凌粮油(2009年第四季度重组前生产冰箱压缩机)、盾安环境、哈空调、澳柯玛、双良股份、海立股份、青岛海尔。选取2005—2009年五年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1.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选定的八个指标中,除偿债能力和速动比率为适度指标外,其余都为效益型指标。采用下列公式将偿债能力和速动比率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转化为效益型指标。X′=2×(X-m),m≤X≤(m+X)/22×(X-m),(m+X)/2≤X≤M其中,m为X所在列中的最小值;M为X所在列中的最大值。采用极差变化法X″ij=(Xij-minXj)/(maxXj-minXj)把经预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2.经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各年指标的权重为:

2005年各指标权重为:(0.1323,0.1355,0.1256,0.1362,

0.1251,0.1096,0.1168,0.1189)

2006年各指标权重为:(0.1305,0.1203,0.1353,0.1268,

0.1222,0.1141,0.1283,0.1225)

2007年各指标权重为:(0.1353,0.1353,0.1131,0.1358,

0.1208,0.1184,0.1242,0.1171)

2008年各指标权重为:(0.1262,0.1291,0.1246,0.1344,

0.1199,0.1190,0.1249,0.1219)

2009年各指标权重为:(0.1164,0.1236,0.1178,0.1352,

0.1228,0.1287,0.1311,0.1244)

3.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2005—2009年的各家公司上市公司绩效静态综合评价值。

4.增长矩阵B的计算,取基期2005年的增长值为0,计算出增长矩阵;再取α=β=0.5,将静态综合评价值和增长矩阵B加权而成,得到时序多指标评价矩阵C,运用理想点法,求出每家上市公司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值,其中时间权重λi根据等差序列赋权方法计算出2005—2009年的时间权重依次为0.1,0.15,0.2,0.25,0.3,最后对它们按评价值的高低进行排序,得到上市公司多指标动态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动态绩效评价结果,2005—2009年的动态综合绩效排名为美的电器>双良股份>哈空调>青岛海尔>格力电器>美菱电器>海立股份>广州冷机>华意压缩>烟台冰轮>盾安环境>大冷股份>澳柯玛。可以看到:动态综合评价值排名第一的美的电器2007—2009年连续三年的静态评价值也排在第一位;动态评价值排名第二的双良股份,如果仅仅以一年的静态值,不考虑增长情况的条件下,2009年的静态值仅仅排在第六位,2005—2008年的排名分别是第一、一、二、五位;动态综合评价值排在最后一位的澳柯玛其五年的静态值的相对排名分别为第十二、十三、十三、十三、十二位。从以上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动态评价方法相比静态方法,更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结束语

本文以熵值法作为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同时采用等差数列对时间维度进行赋权,在考虑指标增长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市公司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并结合理想解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动态综合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动态评价方法相比静态方法,更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2).

[2]王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

[3]罗珍.上市公司绩效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林杰,郑循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熵值法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均值法;熵值法

0引言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人们通常用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GDP偏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高质量发展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除了关注“量”的增长,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指标来衡量。因此,研究如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与机理的研究,多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质”的问题。金碚(2018)[1]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并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也就是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能够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提供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2];体现在质量与效率的统一、创新驱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这三个方面[3]。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且需要以经济增长为根本出发点[4]。关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多数学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5,6],张侠和高文武(2020)[7]构建了经济动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和谐社会共五个维度、34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张震和刘雪梦(2019)[8]从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协调性、绿色发展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李坤(2019)[9]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创新能力、社会福利、文化繁荣、资源环境这7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本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以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几个重要方面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以期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因素得出评价结果,明晰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施策。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1)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经济社会某个方面的突飞猛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着眼于此,需要全面而广泛地体现现阶段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评价维度的代表性。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兼顾全面性,也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择最能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几个维度,在每个维度选取最能充分体现该维度特征的1~3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3)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各地区统计年鉴等官方资料科学设置评价指标。

1.2指标体系内容

本文从经济基本面、生态环境、教育水平等7个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维度来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1)经济基本面。经济基本面衡量了当地经济增长质量,本文借鉴已有文献[10],从经济增长的强度、稳定性、产业结构合理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衡量。①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的强度,人均GDP越高,表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越大。②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社会环境的公平性相关,经济发展越稳定的地区,社会环境越公平[10]。稳定性可以用GDP增长率变异系数来衡量,变异系数越高说明经济发展越不稳定。为平滑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本文中GDP增长率变异系数的测算采用3年期滚动窗口数据。③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般用泰尔指数(TL)衡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当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即各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各产业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相等,此时有Yi/Li=Y/L,即TL=0,所以TL越小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2)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空气质量、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三个方面选取指标。用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的占比)衡量当地的空气质量,用单位废水排放量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衡量经济绿色发展情况。(3)教育水平。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衡量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教育质量应该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师比、普通高等学校专职教师学历水平衡量,而鉴于教师的学历水平数据难以获取,故只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师比这一指标。(4)就业质量。高质量发展下的就业质量除了关注收入水平外,还要考虑失业率、职工参保率等情况。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失业率,用参保职工比例(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中的最低参保人数与从业人员之比)衡量就业保障,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衡量收入水平。(5)医疗水平。用每万人执业医师数衡量就医时面临高水平医生的概率,用每万人医院床位数衡量住院时等待床位的可能性。(6)城市建设。用等级公路里程比衡量出行的便利度,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衡量城市绿化情况,用互联网用户接入户数除以总户数衡量信息化水平。(7)城乡协调发展。用城乡居民收入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衡量城乡消费差距。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TL=åi=1n(Yi/Y)ln[(Y]i/Li)/(Y/L)计算产业泰尔指数时,Y表示当地GDP,L表示从业人员;Yi表示i产业增加值,Li表示第i产业从业人员;i=1代表第一产业,i=2代表第二产业,i=3代表第三产业,n=3。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泰尔指数时,Y表示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L表示当地常住人口;Y1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2表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L1表示城镇常住人口,L2表示农村常住人口;n=2。

1.3权重计算经济

高质量发展不是经济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它关心的是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所以等权重赋值法更能体现这一点。对本文中7个维度赋予相同的权重,以显示各维度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同等重要。但为了避免该方法的权重比较随意的缺陷,本文采用了熵值法对比测算结果。

2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2.1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选取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2018年的相关数据,所有数据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缺失数据用全国平均值代替。(2)数据归一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值法处理原始数据,对正向指标用公式(1)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用公式(2)进行处理。(3)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经济数据之间一般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定义正相关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8及以上为重复性指标,必要时加以合并。通过R软件计算得出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表明,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较好,符合测算要求。

2.2结果分析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只用来表示现阶段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仅作为判断美好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参考依据,并不代表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现情况。

2.2.1等权重赋值法

由下页表2可知,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3.6084,接近一半的省份低于这一水平。东部地区除河北、海南、广西外,其余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得分前10名的地区中有8位隶属东部地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西藏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5倍。这说明了东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以四分位数3.3616、5.2019为两个分界点,可将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综合得分大于5.2019的省份,称为高水平型,目前只有北京位于该水平之上;第二梯队为综合得分在3.3616至5.2019之间的省份,称为中等水平型,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18个省份;第三梯队为综合得分在3.3616以下的省份,称为低水平型,包括山西、河南、安徽、西藏等12个省份。表2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中等偏上分布。

2.2.2熵值法

熵值法计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具体公式为:其中,w表示权重,S表示综合得分,i表示省份,j表示具体指标;m=31,n=19。由表3可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为0.4371,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有三分之二,多于等权重法;北京综合得分最高,云南最低,前者是后者的3倍,差距比等权重法大;综合得分前10名的省份中依然有8个均为东部地区,与等权重法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可见,在熵值法下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与等权重赋值法类似,依旧以四分位数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梯队,综合得分大于0.7406的省份称为高水平型的第一梯队,只有北京符合,与等权重赋值法结果一致;综合得分在0.4430至0.7406之间的省份称为中等水平型的第二梯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10个省份;综合得分在0.4430以下的省份是低水平型的第三梯队,包括吉林、陕西、重庆等20个省份。与等权重赋值法相比,熵值法下多数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

2.2.3两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用R程序进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测量两种评级结果的一致性。从表4可以看出,两种方式的测量结果除经济基本面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排名相关性略有偏低以外,其余指标的排名结果高度一致。可以看出,在经济基本面指标排名中,天津、重庆、吉林在熵值法下的排名明显优于均值法。均值法下天津的经济基本面指标得分排第12、重庆第28、吉林第27;熵值法下,天津第5、重庆第19、吉林第20。在生态环境指标排名中,西藏和内蒙古在熵值法下的排名明显优于均值法。均值法下西藏的生态环境指标得分排第10、内蒙古第20;熵值法下,西藏第2、内蒙古第11。通过分析具体数据发现,上述省份在熵值法下的排名明显优于均值法的原因在于,熵值法赋予权重低的指标得分低,赋予权重高的指标得分高。熵值法的权重与指标值的离散程度相关,指标值离散程度越大,则权重越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各个维度均衡发展的理念不太相符。因此,在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时,均值法的测量结果要优于熵值法。

3结论

熵值法范文篇4

一、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概述

本文采用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首先以熵值法为基础对公司各个财务指标确定权重,然后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设置,确定各个指标的满意值,最后以功效系数为基础得出所需的评分值。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评价研究对象重要程度的研究方法,根据熵理论进行赋权。在财务预警系统中,可用熵值法来确定多个财务指标的权值。熵值法的运用过程如下:1.假设有m个年份为被评价对象,每个年份有n个评价指标,建立n行m列原始数据评价矩阵X(其元Xij素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第j年的原始数据):数据进行无纲化处理,得到新的评价矩阵Y(其元素Y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第j年无纲化评价值),计算如下:若评价指标为适中指标,则取值在一定区间最好。其中,Mi表示第i行最大值,mi表示第i行最小值。进行无纲化处理后,如果评价指标依然存在小于零的情况,必须对该指标进一步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坐标进行平移,令Y中所有元素Yij=Yij+1,可得到更新后的矩阵Y。3.对无纲化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新的评价矩阵P:

(二)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在财务风险预警中也同样适用。首先选取若干重要的财务指标,然后根据公司所处行业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标准值,即可计算出各财务指标的功效系数,以及各指标的基础分和调整分,基础分与调整分之和即为该指标的评分值。单项指标评分值相加得出总指标评分值。具体运用过程如下:1.计算各项指标的标准值。2.计算各个指标功效系数,公式如下:其中,d为单项功效系数,x为指标实际值,xs为不满意值,xh为满意值。3.计算各项指标的基础分与调整分,相加得出指标评分值,结果为60+40d,其中,60为基础分,40d为变动分。4.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和评分值计算出综合评分值,判断公司财务风险。

二、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以J铜业公司为例

(一)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初选

为了能够全面地对J公司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选取18个财务指标,分别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筛选

1.根据J公司2016-2018年间的具体财务数据,建立初始评价矩阵,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2.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再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如表3所示。3.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差异化系数、权重、指标类权重,结果如表4所示。熵值法可以判断不同财务指标在风险预警中的重要程度,一个财务指标的熵值越小,表明其权重越大。根据财务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熵值法,可选取J公司能够敏锐察觉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代表性指标,然后以这些指标为基础构建J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步骤如下:第一步,使用SPSS软件,对上一步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双侧检验,计算出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第二步,筛选出Pearson相关性系数大于等于0.9的财务指标,重新计算熵值,选中熵值较小的指标;第三步,对于Pearson相关性系数较小的指标,挑选出权重大于平均权重的指标。具体筛选过程如下(以盈利能力指标筛选为例):首先整理J公司2016-2018年财务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得出,J公司盈利能力的五个指标相关系数均大于0.9,高度关联,所以指标的选择标准就转移到权重的比较上。由该表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X5)的权重0.088为最高,其次为总资产利润率(X1)的权重0.045。经过筛选得出两个反映J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分别是资产报酬率(X5)和总资产利润率(X1)。同样根据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应收账款周转率(X6)和存货周转率(X7)作为反映营运能力的财务预警指标;现金比率(X12)和利息支付倍数(X13)作为反映J公司偿债能力的财务预警指标;净利润增长率(X16)和净资产增长率(X17)作为反映J公司发展能力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熵值法与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筛选出八项财务指标作为构建预警模型的基础。然后运用熵值法对筛选出的八项指标进行重新计算,得出各项指标权重。权重计算方法与前文相同,结果如表6如示。

(四)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由于传统功效系数法在设置预警档次与综合得分分配上存在一些缺陷,仅仅设置了好与坏两个档次,计算出各指标的基础分及调整分的比重也是一成不变的。为提高财务预警模型的科学性,将进行以下处理:1.细化评价档次。在传统功效系数法的基础上,参照国务院国资委每年定期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值(2018年)》中的评价标准,确定预警系统所需的标准值增加三个评价档次,如表7所示。2.改进基础分与调整分。在原有财务风险预警综合评价分数的基础上,增加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组得分和单项指标得分。改进后的综合评价分数计算步骤如下:(1)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3.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首先计算出财务预警指标实际值,其次根据公司所处行业判断预警指标所处档次的标准值,经过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J公司属于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所以本文参照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中相应的评价标准值。4.财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本文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国资委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将财务风险进行分级处理,详见表8,将50分-70分作为公司财务风险的中警等级区间,重警与巨警的分界线定为40分,得分高于70分,则认为公司财务状况较好,不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无警与轻警的分界值为85分。

三、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

模型测试与应用:以J铜业公司为例将J公司2019年相关财务数据代入预警模型,对J公司2019年财务状况进行研判。功效系数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同时可计算出J公司2019年各单项财务指标得分,如表10所示。经过计算,2019年财务风险预警综合得分为各单项评分值之和62.86分,可以判断出J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处于中警状态,表明公司目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应引起公司管理者的足够重视,须有针对性地采取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四、结论

熵值法范文篇5

1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严密的重要基础课,如果我们授课只知道照本宣科,对学生采取添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就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感到讲授的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内容单调冗长。长久下去,学生们就会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抵触相关部分的学习。适当地介绍物理化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将教员最近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于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制备及其对各种阳离子、阴离子、溶剂分子和危险爆炸物分子的荧光检测,一直是研究物质荧光性质的物理化学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教员首先引入MOFs材料的概念:作为结点的金属离子被作为桥联基团的刚性共轭有机配体连接而组装成三维孔道的结构称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因其具有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被广泛应用于气体的吸附与分离、催化反应以及荧光检测探针等领域。但是,传统的荧光检测探针都是以各种刚性有机配体和发光中心稀土元素Eu或Tb配位后形成配合物MOFs再被用来进行荧光检测。然而由于稀土元素的高配位数和可变的配位环境,使得形成MOFs材料特别是稳定可控的材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合成的MOFs材料无法在水中甚至空气中稳定存在,因此样品合成的重现性和样品组成的控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荧光检测数据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制备性质稳定且组成可控的MOFs材料,在借鉴法国拉瓦锡研究所Ferey课题组以MIL命名的Al-MOF系列稳定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成果[1],以及挪威奥斯陆大学Lillerud课题组以UiO命名的Zr-MOF系列稳定材料的研究成果后[2]。我国课题组率先提出了用后合成方法(PSM)来负载稀土离子Eu3+或Tb3+等具有特征发射谱带的元素:即先按照文献合成性质稳定的MIL系列Al-MOF或UiO系列Zr-MOF,再用这些材料作为前驱体,将它们分别与过量的(约10倍)EuCl3或TbCl3在乙醇体系中搅拌回流,然后离心真空干燥以获得性能稳定的负载Eu3+或Tb3+的后合成材料。在这些材料中,由于骨架的组成物质是Al或Zr和刚性共轭的有机配体,而Al或Zr与配体中羧基氧形成的配位键很强,因此后合成(PSM)得到的母体材料很稳定。再进一步将Eu3+或Tb3+负载在这些母体材料中,就能够获得稀土搀杂比恒定的后合成材料。这种材料在空气中和水中都能稳定存在,由于配体对稀土离子的“天线效应”,因此它还具有特征发射强、光谱性质稳定且光谱重现性好的优点,作为先前非后合成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很有成为商业化荧光探针的潜力。教员讲授到这里,将自己后合成得到的一种负载Eu3+的MOF材料展示给大家,发现在水中Cu2+对它有很强的淬灭作用,因此这种材料在Cu2+检测中显示了极强的选择性和敏感性,是一种潜在的Cu2+荧光探针。讲授过程中,辅助鲜明的用diamond和ChemBio3D绘制的各种MOF结构图,以及Origin导出光谱滴定图和检测机理(光电子能谱)图。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变成生动有趣的研究进展介绍,将学生们物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式授课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员在讲授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逻辑严密的推理方式来说明各种现象,比如热力学第三定律所表述的“0K时,任何纯物质完整晶体的熵值等于零。”或“不可能用有限的手段使一物体冷却到热力学温度的绝对零度。”。然后教员就提问:“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3]。这就是对绝对零度与超低温探索的案例:1837年,马格努斯和勒尼奥精确测定出了气体的定压膨胀系数,并由此进一步反推出最低温度是-273.15℃,即绝对零度。在绝对零度时,纯物质各原子都停止了一切运动而静止下来,因此处于完全有序的排列,混乱度也达到了最小,熵值也最小为零。为了验证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正确性,各国科学家发起了向绝对零度的冲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液化了氯气,获得了-78℃的低温。到了1845年,科学家几乎液化了所有的气体,但O2、N2、He、CO、NO等气体却难以液化。德国科学家林德等人经过努力,采取压缩-绝热膨胀和抽除液面蒸气法制得了液态氧和氮。荷兰物理学家翁内斯采用五级串联抽除液面蒸气法制得大量液氢。1908年,他再用液氢和液态空气预冷,继续用压缩-绝热膨胀的方法使温度下降到-268.95℃,将氦气液化。当翁内斯获得液氦后,曾进一步想用减压降温的方法使液氦固化,没有获得成功。但通过这种方法,他已经达到了-272.11℃的低温。真正逼近了绝对零度,因此翁内斯也被称为“绝对零度”先生。如何才能更逼近绝对零度?采用中性原子的激光冷却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办法:通过调谐激光的波长,使得只有在特定方向运动速度最快的原子可以吸收迎面飞来的光子,从而使原子在此方向的运动速度减慢。这种“光学黏胶”可以延缓几百万原子的运动,从而使其等效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几百万分之几的开氏温度,即10-8K。如果在上述实验中加上磁场就可以俘获原子,并使温度进一步降低到更接近绝对零度,甚至达到10-9K。因此绝对零度不能达到的理论被再一次获得了证实。通过引入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参与的过程:若在教员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只会照搬书本内容,学生就很难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完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很有必要广泛地开展启发式教学[4]。例如在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章内容时,我们通过卡诺定理中卡诺循环的热机效率最高引出了熵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得到孤立体系熵值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这时教员就会问学生:“人的生命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从熵的角度是生命体摄取结构严格有序的低熵物质(多糖、蛋白质等),排出无序的高熵物质(二氧化碳、尿、汗等)过程。那麽人生命过程各阶段体内总熵值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是否都符合熵增原理呢?相比之下,自然界的熵增加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并将这些问题作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经过充分的课后准备,教员下一次上课时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教员示意一个学员站起,这位学员非常自信地讲解起来:“在0到10岁左右,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发育时期,摄取的低熵物质的总熵值显著小于排泄的高熵物质的总熵值,体内的总熵变为负。这个时期是生命组织的快速正常发育,组织细胞的大量增长,代表熵减的有序组织快速增加的过程,生命在快速生长中。在10到20岁左右,这是生命基本长成的过程,刚开始摄取的低熵物质的总熵值小于排泄的高熵物质的总熵值,总熵变为负,到20岁左右,则低熵物质的总熵值约等于高熵物质的总熵值,总熵变约等于零。这个时期生命开始进入巩固阶段即生命组织较快地正常发育,组织细胞继续大量增长,有序的组织较快地增加,生命在继续生长中。在20到35岁左右,这是生命的巩固时期,摄取的低熵物质的总熵值从约等于排泄的高熵物质的总熵值到等于高熵物质的总熵值,总熵变从稍小于零到等于零,生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生命的各项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生命处于旺盛阶段。在35到50岁左右,这是生命衰老的预备时期,摄取的低熵物质的总熵值从等于排泄的高熵物质的总熵值到略大于高熵物质的总熵值,总熵变从等于零到稍大于零,生命仍处于旺盛阶段,生命体征同前一阶段比略有下降。50岁左右以后,生命开始进入衰老阶段,摄取的低熵物质的总熵值大于排泄的高熵物质的总熵值,体内的总熵变大于零。这个时期人体的各项功能下降,组织再造能力下降,人体组织中自由基等垃圾成分增加,组织的有序度下降,人体的生物熵逐渐增大。因此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失调和无序,衰老、疾病就会接踵而至。这时就要通过药物、手术、饮食和保健等来干预肌体,促使人体吸纳低熵,排除高熵,使体内总熵变小于零,身体就会逐步恢复健康。”。当这位同学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人体各个阶段的总熵变化与人体发育、分化、生长、衰老和疾病的关系,教员对他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大家:“自然界的熵增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时一些准备充分的学员也举起了手,教员示意一个同学回答。该学员表述:“人们在开采冶炼矿石、生产粮食、制造机器等劳动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能量。根据熵增加原理,每消耗一定的能量,都会使自然界的熵不断增加。而熵增加对于地球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自然界熵增意味着自然灾害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土壤的沙化等。例如近年来发生的地震、大旱和水灾都是环境熵增的结果。”。这时教员就继续引导下去:“如何降低自然界的总熵?”。这位学生接着阐述:“只有大力提倡植树绿化,节能减排,从而降低地球的总熵,才来使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减缓。”。教员对这一位学员的发言给予了表扬。通过教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的启发互动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上述三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地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oiseauThierry,VolkringerChristophe,HaouasMohamed,TaulelleFrancis,FereyGerard.Crystalchemistryofaluminiumcarboxylates:Frommolecularspeciesto-wardsporousinfinitethree-dimensionalnetworks[J].ComptesRendusChimie,2015,18:1350-1369.

[2]CavkaJasminaHafizovic,JakobsenS?ren,OlsbyeUnni,Guill-ouNathalie,LambertiCarlo,BordigaSilvia,LillerudKarlPetter.ANewZirconiumInorganicBuildingBrickForm-ingMetalOrganicFrameworkswithExceptionalStabil-ity[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2008,130:13850-13851.

[3]李志军.案例式教学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8,410:69-70.

熵值法范文篇6

关键词:熵;社会风险;系统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

风险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内在核心,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风险产生、酝酿、爆发、与消退的过程,因而对于风险本质及其累积、爆发的内在机理与规律的把握,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科学控制、引导、管理的前提。社会生活中风险爆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的非常态事件、由于它跨学科性、复杂性,使它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演化的机理非常难以把握。人们基于风险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演化提出了一些解释框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风险-危机模型(RHModel)[1]、压力-释放模型(PARModel)、地方-风险模型HOP(HazardsofPlace)[2]等,这些模型在很多方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对于风险、危机的本质没能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加以揭示,对于风险从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我国学者提出了社会物理学的理论,用类比的方法提出社会燃烧理论,把社会系统的突发事件,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了形象的类比[3]。这一方法形象生动但却限制了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与解释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危机事件放在系统演化的背景下,从系统演化的视角出发,运用熵理论对社会风险的本质、风险的构成、爆发的内在机理作以阐释,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风险管理提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

1“熵”:社会风险的内在本质

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热力学领域,被用来描述物质的状态,为度量体系混乱状况的重要参量。这一概念经过不断的扩展,“后续的学者运用这一参量而描述所有物质、事物与系统的运动方式及混乱程度等[4]。”熵概念成为描述系统状态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状态的不肯定度(不定度)的参量,因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渗透力的,熵理论从物理学扩展到生物学、信息论、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成为了一种世界观[5]。熵理论已逐步成为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框架。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能够被认定为某一作用关系下和环境产生关系的多种要素的总和[6]。”可以说系统无处不在,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任何一种现实事物都是一个系统。而系统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结构、就是“序”,而系统的演化,也是系统构成要素与序的变化,而熵正是“描写系统结构、分析系统演化的物理量[7]”,是对系统内的序与功能态的描绘。任何系统处于不断地变化运动当中,熵值能够体现出既定的宏观状态下,系统内微观与中观层面下各结构状态出现变化的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描述出系统的混乱程度。通常,越混乱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越大;越有序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就越小。“系统的熵值实际上是系统无组织程度的量化表述[8]”。风险、危机正是在危机管理中表示着类似的内涵,系统内在风险的表现为系统的脆弱性、系统内的因素相互作用越为混乱、结构越不稳定,系统的熵值越大,也就越脆弱,系统遭到冲击后解体的风险就越大。用Risk表示一个承灾系统内风险大小程度或者说是潜在的危机程度,Ds表示系统的总熵,那么其二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函数关系:Risk=f(Ds)(1)这是一个递增函数,表示在一个承灾系统中,系统的熵值越大,那么系统就越不稳定,其解体的风险就越大。风险,人们有过很多种定义。从系统的观点讲,就是系统从稳定状态演化到了一种无序,失序,结构的倒塌,系统解体、严重失序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是系统潜在的危机。熵值越大,那么系统的混乱、失序就越严重,生命力就弱,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就越大。因而,“熵”与“风险”都是对系统存在状态的描述,“熵”是系统内在的微观状态的描述,“风险”是系统外在的宏观表现,它们有着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2社会系统风险熵的具体构成

熵是“系统的状态描述,是一个过程的表征值[9]”。系统所处的环境,其实质就是系统能从环境中获得什么样的熵以及多少熵,它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限定条件。好的环境背景意味着系统能够得到充足的负熵,因而保障、延续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差的环境意味着系统不能从环境中得到充足的负熵,甚至得到的是外在正熵的入侵,导致系统受损、生命力的衰减以至于消亡。社会系统其风险熵正是由这些方面构成,共同决定风险熵的高低。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其风险熵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系统内的熵增。(1)要素方面的熵增。系统是构建在各种要素的基础上的,在特殊的构造之下,系统内的各种要素的涨落变化是熵增的重要来源。在现代社会系统内,要素性熵增问题非常普遍,比方说能源的紧缺、物质的贫困、人口的过量减少或增加、交通的落后等。(2)结构性熵增。此为系统内部各种要素间的组成方式缺乏科学性而引发的熵增加。尽管系统的组成要素很重要,然而要素间的协同与合作方式更为重要,如果不合理,也会产生很大熵增。例如社会产业结构的失调、社会贫富分化、组织结构的失调、系统结构性的缺失与不完善。(3)信息流通性熵增。该方面的熵增主要是社会系统管理不当,信息混乱、沟通路径不畅通、信息流通阻塞而产生的熵增。(4)精神性熵增。即社会系统内文化理念混乱、人的精神状态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熵增。如人们思想意识落后、观念愚昧保守,知识的贫乏、诚信缺失、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的思想泛滥成灾,低俗、邪异文化流行等等造成的熵增。(5)总体性熵增。这是系统在整体上未构建起动态性的、具备调节能力的约束机制,各个部门内耗严重、系统功能紊乱,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难以有效转换,有序结构遭到破坏、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系统发展受阻的熵增现象。若用Dis表示系统内的熵增,用Si来表示系统内不同部分的熵增,Ki为各要素的权值,熵是一个广延量,根据上文的分析,用布尔代数表示系统内产生的总正熵与各因素熵的关系,那么系统的熵增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Dis=dSi=S1+S2+S3+S4+S5=åi=15KiSi(2)第二,环境输入到系统内的负熵。社会系统的总熵决定着系统风险的大小,而系统总熵不仅来源于系统内的增熵部分,还来源于系统环境以及物质、能量、信息形式输入系统而产生的负熵。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在他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10]。”他在这里明确地提出“生物赖负熵为生”,一个社会系统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系统的存在发展,必须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了物质、能量、信息等有效资源,使系统的熵降低,维护系统的存在。系统从环境中吸取的负熵主体不同、特点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1)物质输入。作为物质性的负熵输入,可以弥补因维持系统功能发挥的“耗散”需要,可以效冲抵社会系统运行带来的要素性熵增、结构性熵增,将无序向有序转化、维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2)能量输入。这里的能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指物理学意义上能量也指社会意义上的能量。例如能源、资金、技术等。能量的输入为社会系统各环节提供新的动力,直接冲抵弥补因系统运行而发生的消耗。(3)人力的输入。社会系统最具有活力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力要素,通过人力的输入达到资源的新陈代谢,降低系统因素性熵增,增加系统的活力。(4)文化、信息的交流。文化、信息的输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消除系统运行中的信息熵以及人们的精神性熵增,达到降低精神熵、增强社会系统的凝聚力与活力。若用Des表示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总负熵,用Sj来表示系统内不同部分的熵增,Kj为各要素的权值,熵是一个广延量,那么系统的所获得负熵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Des=dSj=S1+S2+S3+S4=åj=14KjSj(3)第三,表现为以偶发事件方式侵入到系统中的正熵。特定的社会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负熵的获得是系统得以生存的基础,但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有负熵,而且还有被系统所拒斥的正熵的入侵,这种正熵正是以环境中偶发事件的方式将正熵送入系统,对系统的某些环节、因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存在产生威胁。例如过量的暴雨、泥石流、地震所传导的能量、有害物质,谣言、国外势力的入侵等,系统外不可控物质、能量、信息等因素的入侵导致的熵增。如果把这一正熵用Dps来表示,那么系统的整个风险熵Ds就有以下表示:Ds=Dis+Des+Dps(4)结合公式(2)和公式(4)那么就有:Ds=åi=15KiSi+åj=14KjSj+Dps(5)可以看到系统总熵的构成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即系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偶发事件的因素。在系统所处的环境不稳定,有偶发事件冲击的情况下,Dps不为0,系统总熵Ds就可表示为公式(5),即系统总熵Ds由Dis、Des和Dps构成。但在一个日常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环境中没有偶发事件的发生,那么此时Dps就为0,Ds就由系统产生的正熵Dis和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组成,此时系统的总熵便简化为:Ds=Dis+Des=åi=15KiSi+åj=14KjSj(6)

3系统风险状态与风险爆发的机理

在前文中本文提出风险是系统熵的函数即Risk=f(Ds),系统的风险熵决定了系统风险的状态。社会系统的熵值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系统表现出的不同熵值表征着系统的不同风险状态。在日常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偶发性事件产生的入侵正熵为Dps,系统的风险熵Ds在不发生偶发事件时由系统产生的正熵Dis和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组成,用系统产生的正熵为纵坐标,从环境吸收的负熵为横坐标,那么根据三者不同的关系可以画出不同风险熵下的系统状态图,根据系统的不同熵值将系统的风险状态大略的划分为三个状态:正熵DiS图1中有四条线代表不同的熵值,将系统的状态分为了三个区域。Lmin线表示系统熵的极小值状态,系统熵值低于此值,由于丰富的负熵,系统可能发生自组织活动,系统向更高的层次变革。L0是系统正负熵相等的基准线,正负熵相抵冲,系统总熵值为0的情况。Lmax为系统熵处于极大值的状况,此时系统总熵极大,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LRisk为风险线,表示系统的熵值为熵的极大值减去偶发事件入侵的正熵值(即Smax—Dps)。这四条线将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的风险状态:第一:稳态,即图中Lmin与L0之间的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的负熵大于系统产生的正熵即Des>Dis,此时系统的总熵为负小于零。此时系统有较为丰富的负熵,系统功能能够正常发挥,结构稳定,系统具有活力。第二:非稳态,即图中L0与LRisk之间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的负熵小于系统产生的正熵即Des<Dis,此时系统的总熵为正大于零。此时由于系统熵的累积,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结构出现波动不稳,系统活力逐渐削弱。第三:风险态,即图中Lmax与LRisk之间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其熵值小于系统熵的极大值但大于熵的极大值减去偶发事件入侵的正熵值。也就是说系统再此状态下,处于系统崩溃的风险之中,一旦环境中有偶发事件的冲击,其形成的正熵值的入侵,就会使系统难以承受且使系统熵趋于极大值而使系统崩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系统风险的爆发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系统的状态,二是偶发性事件冲击下正熵Dps的输入。当系统处于稳态,总熵小,距离熵的极大值远,系统表现出巨大的弹性与适应性,可容忍的“变异度”“宽容度”即较大,有着其充足的存在依据,表现出鲁棒、坚韧的特点,当面临偶发事件的正熵的冲击,系统可以冲抵吸收这些正熵,社会系统面临冲击,此时,系统熵值为Des+Dis+Dps<Smax只会引起系统在自身允许的“变异度”内发生震荡,在此范围下,随机性的涨落会导致系统暂时出现偏离,然而不会导致系统全面失稳,作为诱因的偶发性冲击事件难以打破原有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而发生作用。此时,系统仅产生微涨落而继续存在,不会发生风险爆发形成危机。当系统处于非稳态,系统面临偶发事件的冲击,但总熵值也并没有超越熵极大值Smax,此时系统会形成剧烈的震荡,造成巨大损失,但系统并不会崩溃解体。但当系统处于风险态,即图中的Lmax与LRisk之间区域时,此时,其熵值小于系统熵的极大值,但其熵值却逼近自身所允许的“容忍度”、“变异度”的临界点,系统紊乱,功能难以发挥,系统逐渐失去其存在根据,此时面临偶发事件的正熵的冲击,就会发生系统熵值Des+Dis+Dps>Smax的情况,此时风险爆发,系统走向解体崩溃。

4熵视域下的风险管理及其基本管理途径

风险爆发危机的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内外依据,是外部的条件与内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熵的变化是危机产生爆发的内在依据,偶发事件形成的正熵冲击是事件发生的外在条件。面对同样偶发事件冲击,会不会形成危机决定于系统熵的状态,系统熵的状态决定了系统面对正熵冲击的“宽容度”“适应力”“耐冲击力”。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对风险熵的控制,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系统的熵值,使系统从“风险态”转入“非稳态”,再发展到系统的“稳态”,甚至于通过不断的负熵积累,超越临界点使系统产生新的自组织活动,而使系统进化到更高级的存在状态,对其偶发事件的冲击越来越具有“稳定性”与“鲁棒性”获得更大的生命力。风险熵Ds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系统内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正熵Dis,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以及偶发事件入侵系统的正熵Dps。因而减小风险熵,进行风险控制就存在着这三个基本途径:第一,进行系统变革,提高系统效率,尽量缩小系统内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正熵值Dis。系统要发挥其功能,要维持既有的结构,就要“耗散”物质、能量、信息、人力等资源,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正熵。根据上文分析,社会系统的熵主要来源于要素方面的熵增、结构性熵增、信息流通性熵增、精神性熵增、总体性熵增五个方面。系统的熵增往往表现为组织混乱无序、结构变异、功能退化、目标偏移、信息扭曲、有效资源缺失、不能迎接外部挑战。第二,影响环境,扩大系统可获得的负熵资源Des。系统需要维护自身的结构,冲抵自身产生的正熵,因而,从系统外获得负熵使系统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绝大多数社会系统都有其巨大的能动性,它们都不是被动的被环境所操纵,而是主动的去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从外在获得环境所容许的最大负熵资源,以增强系统的生命力与发展依据。例如,在我国各个省份的驻京的联络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国家的大环境中获得负熵资源。这些负熵资源主要表现为资金、人员、信息、物资等,系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一个系统即使自己的耗散熵很高,但它能从环境中得到足够的负熵,那么它仍然可以生存发展下去。第三,控制偶发事件的发生,消除偶发事件形成的正熵Dps对系统的冲击。偶发事件往往是来自于更大环境的随机性小概率事件,要做到完全不让其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选择远离、躲避、或者采取手段控制特定偶发事件的发生。例如人们可以植树造林来控制泥石流对社会系统的伤害;远离恐怖事件多发地区,减少可能的恐怖袭击;控制社会舆论,避免谣言形成的公共事件等。

5熵理论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的启示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对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风险的积累、危机的爆发及其管理应对等过程的内在本质都没有明晰的理解。熵理论能够深入理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本质及其酝酿、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根据以上对风险本质、风险构成与风险爆发的分析,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熵的变化是公共危机事件形成、发展、演化的内在本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变化的根本在于内因,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需要借助内因变化而发挥作用。作为偶发事件的诱因往往没有常驻性,多是借助于偶然性的触动而引发系统的演化。系统风险熵控制的好,系统的熵值小,系统就稳定有序,远离危机爆发的阈值点,系统表现为坚韧与鲁棒,当遭受冲击系统仅会在系统允许的“变异度”内产生震荡而不会发生受损或崩溃。相反,若系统风险管理的差,熵值大,并逐渐的逼近危机爆发的临界点,那么即使一个微小的偶发事件的冲击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对于危机爆发后的应对也主要在于各种负熵流的输入,对系统各要素、结构、功能秩序进行修复与重建,使“无序”转变为“有序”。可以看到,在公共危机事件酝酿、发生、发展各阶段都是围绕系统熵的变化展开的。第二,从熵的观点看,对社会系统日常的常态管理与危机爆发后的非常态管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都是对熵增的管理,只是强度、时间压力、复杂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已。社会系统随着外在环境的涨落、内部因素的变化,在不断的产生着无序,此时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失调的现象,但此时系统的熵的聚集并不是那么大,也没有威胁到系统的存在,常态管理只是对这些较小的无序现象的清除、对系统的基本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的危机应对则不然,此时系统的熵已经极大,管理的任务已经不是简单的系统维护,而是系统的修复与拯救,此时管理者所面临的任务更重更复杂,需要的资源更多。第三,危机应对只是迫于无奈的一种紧急状态下应对,它是非常态管理的治标之术。而日常管理中坚持对社会系统的不断优化,排除危机发生的内在根据,这样的风险预防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根据熵增原理,系统都有一种不断熵增的倾向,也就是说都有风险不断累积的趋势。人们应在认识危机发生的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控制系统内要素性熵增、结构性熵增、信息性熵增、精神性熵增、整体性熵增等熵增因素,不断调整系统结构、矫正目标偏移、减少各因素的摩擦冲突、抑制系统功能的衰退,使社会系统不断地优化,熵值处于极小的状态,那么必然使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抵御偶发事件的冲击,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的发生。

6结束语

熵值法范文篇7

关键词: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熵值法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增长极。其中,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中提出“我国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化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提升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1]”。因此促进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持续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城镇化质量方面的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关注度颇高。其中,陈明星[2]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内涵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四个类型,并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蓝庆新[3]等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熵值法,从城镇的自身发展、推进效率以及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31个指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马德功[4]等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西部12省市进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李林[5]等人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来对广东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大部分学者从人口、经济等方面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并通过主观赋值法或客观赋值法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内容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大多集中于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对国家、省域、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对会宁县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的认识,也对推动其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环境概况。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隶属于白银市,县城距离省会兰州150公里。位于北纬35°24'至36°26'、东经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km2。会宁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自古就是一个干旱少雨、地瘠民贫的地方,素有“苦甲天下”之称。1.2社会经济概况。会宁县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名县,也是国内远近闻名的西北教育名县,全县现辖24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地会师镇。全县总人口57.61万人,常住人口为54.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24万人,占29.96%。至2017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62.76亿元,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在白银市各区县中排名最低。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客观地分析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水平,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而得出会宁县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熵值法评价权重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原始指标矩阵。假设有m个评价对象M=(M1,M2,...Mn),每个评价对象都有n个评价指标,被评价对象Mi对指标Dj的值记为Xij(i=1,2,...,m;j=1,2,...,n),形成m×n评价矩阵X={Xij}m×n。其中,Xij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的值。2.对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的标准化处理。①正向指标标准化:X'ij=XijXmax②负向指标标准化:X'ij=XminXij标准化处理后矩阵为X'={X'ij}m×n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对象的比重。记第j项指标下第i个对象的比重为Pij,则:Pij=X'ij∑i=1nXij(j=1,2,...,m)其中,0≦Pij≦1。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Ej=-k•∑i=1nPijlog(Pij)其中,k=1Inm,0≦Ej≦1。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Dj。Dj=1-Ej6.确定各指标的熵权Wj。Wj=Dj∑j=1nDj7.分别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城镇化质量得分Fi。Fi=∑j=1nWjPij2.2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文中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会宁县统计年鉴》《白银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3.结果分析

3.1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根据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会宁县的具体情况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相关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领域选取17个指标对2009-2018年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及分析。3.2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评价。本节基于熵值法,对会宁县总体城镇化及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的指标进行客观权重加权处理,计算出会宁县近十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首先,会宁县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综合城镇化水平从0.0641上升到0.1346,年均增速为7.7%,说明会宁县虽然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城镇化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次,会宁县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差异较大,表现为社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水平次之,空间和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则较低。然后,会宁县各类城镇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近十年增长速率分别为3.12%、10.12%、6.0%、7.88%,即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速度最快,社会城镇化水平以及空间城镇化水平提高速度仍然加快,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虽然增加,但是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说明会宁县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待逐步改善。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本文对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会宁县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问题。会宁县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相比于其他城镇化最高,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与会宁县是“状元县”相关,教育的发展不仅使得教育投入占比增加,同时,可见会宁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高。会宁县经济城镇化质量次之,但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城镇化最高,可见会宁县虽然受限于自身因素,其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但是近年来由于会宁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等使得其第一产业得以发展;其次,得益于其优良的教育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第三产业不断发展。4.2建议。本文在对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会宁县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城镇化发展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会宁县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教育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素质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引入“生活圈居住区”概念。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优势,发展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第三,合理规划各类用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居住用地利用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发展布局,实现各区域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联动互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EB/OL]

[2]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3]蓝庆新,刘昭洁,彭一然.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J]南方经济,2017,36(1):111-126.

[4]马德功,王建英.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体制改革,2016,36(2):54-60

[5]李林,黄云霞.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测评研究[J]经济师,2017,33(6):172-175

熵值法范文篇8

关键词:品牌扩展熵变负熵流控制

熵这一概念源于热力学,是度量分子不规则热运动的单位。它描述了系统能量的转换方向,一个封闭的系统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具体地说,由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内不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内自发进行的过程使熵增加,要使系统从不平衡趋于平衡,此时熵值达到最大,由此导致系统无序程度不断增加。将熵的概念引进系统科学的领域,并对它改造成为适用自己的范畴。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或者由于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不可控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紊乱,表现出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现象,系统的这种状态称为系统的熵值增加效应。

管理熵内涵

本文将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学中,得到管理熵的概念。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管理、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笔者比较赞同美国学者霍华德将熵定义为“物质系统状态的复杂度或丰富度”。如果仅仅把熵等同于无序、混乱或不确定性,那等于说随着时间的发展,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直到熵值最大为止,那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最终的结果不是使系统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率,而是系统不可利用的能量将越来越大,导致系统的整体失效。

熵值增加是组织结构中管理效率递减的原因所在,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存在,主要在于复杂组织运动和管理过程会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又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控制,同时,也有组织职能转变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造成的,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暂时封闭的系统,组织进行调整的过程,是从相对稳定的状态向不够稳定的状态发展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存着大量与上述趋于混乱无序相反的过程,同样用熵理论来研究品牌延伸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品牌延伸的过程是符合一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熵的变化的情况的。

品牌延伸过程分析

品牌是企业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扩展过程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扩大组织经营范围使用原有的品牌标志,建立有序化扩展品牌结构的过程。品牌的可塑性主要表现在它一边吸收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一边又改变着其内部产品结构,时刻都在进行着企业的自我调整与更新。品牌的延伸随着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进一步认同和信息的增加而不断运动、变化着。可见品牌的延伸是一个典型的符合熵理论的情况。

品牌延伸过程应是一个在外界“负熵流”作用下总熵值变小、产生有序化结构的过程。如果输入企业的能量、信息刺激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无法吸收或抑制便被迫进入一个新的序列,即发生企业内部的顺应反应。品牌延伸对于企业这一系统输入新颖的、多变的、递增的能量和信息,使负熵流超过内熵增,从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与信息方面讲就是消费者对于品牌赋予新产品的认同程度小于对原有品牌赋予产品遗忘的速度;从能量和结构方面讲,同化或顺应的速度可能会大于退化或老化的速度。这也就是要求输入的能量和信息是能引起和增加消费者认同的波动,能发挥克服其抗拒变化的阻碍作用。当消费者认同波动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们对于原有产品的认同状态会得到相应地改变,使品牌延伸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得到发展。所以说,品牌延伸过程中的内熵增加是指对于原有旧产品的遗忘和已有认知结构的退化。而外熵输入是指输入能量、信息后引起的认知结构的更新与重组反映,其中包括产生正作用的负熵流与产生负作用的正熵流。熵理论下的品牌扩展

从熵理论看来,品牌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在消费者接受品牌增加产品品种过程中产生熵变的过程。如何控制熵变方向是一个关系到品牌延伸的效果的根本问题。如果消费者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则他就是处于一个封闭系统,由熵增加原理,其熵值总是要增大的,就是说它要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讲,要在抵消内熵增后实现总熵值的减少,从而使公众对于企业商品的认识向多元化、复杂化、高层次化发展。可见品牌延伸过程的任务应是导致尽可能大的负熵流,这应是企业品牌延伸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下列因素应该是实现较大负熵流的途径。

控制交换流程。企业内部与外界进行尽可能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对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目的在于使得负熵流大于内熵增,使企业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改善与提高。品牌扩展过程中要对它的各种情况不断地分别给予强度适当的刺激作用,切记输入是保证足量的负熵流的条件。但对企业品牌过多,形成频而泛的无效刺激,与现实环境中无关的“信息噪音”都可能形成“正熵流”。输入能量与信息的流量及其密度要适度,品牌扩展过程要有起伏跌宕。要注意观察与研究、宣传与提炼、塑造与形象等诸种扩展方式的协调使用,恰到好处地把握输入能量和信息的速度与剂量。

品牌的扩展既然是对外开放系统总熵值的减小只能在外界作用下实现。企业这一系统首先要极大限度地对外开放。品牌的扩展过程应该是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品牌拓展的环境。这一过程中的系统,主体是品牌拓展企业,外界包括消费者、原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对手和消费环境等硬件和软件。所谓全面开放,就是尽量调动企业的各种动因,让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五大职能齐用,讲究企业内部与外界情境的交叠配合,从而拓宽外界能量、信息的输入通道,增加与外界的联系与交互,让企业内部直接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各样的刺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品牌的扩展提供了硬技术和软技术,传播、多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运用,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品牌拓展过程提供了新的开放环境。

重视品牌扩展的结构功能,使高层次的有序来源于混乱与无序之中。要想使消费者对品牌的扩展发生认同变化,扩展中应使同化和顺应交错进行,并通过诱发、引导、推进、强化等方式不断促进消费市场上的变化。帮消费者提高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这时的负熵流将达到极大值。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品牌扩展过程中必须善于创设悬念、设置情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产品的自我调节机能,让消费者在质疑中,在解决实际需求的困惑与顿悟中受到对新产品的认识,从而实现品牌延伸认知结构的负熵增。

参考文献:

1.刘秉正.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熵值法范文篇9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熵值法;经济发展质量

1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评价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现有文献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经济发展质量,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效率。例如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在1983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中,将经济发展质量视为资源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变化[1]。广义的经济发展质量,除经济增长效率外,还包括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彭德芬在2002年出版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中,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国家在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存环境等方面品质的优劣程度[2]。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补充和完善,目前大部分学者认同广义的经济发展质量观点。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广义经济发展质量观点,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测度方法为综合评价法,即通过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3]。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选择与确定,这取决于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二是各指标权重。詹新宇和崔培培(2016)[4]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基础指标及各维度权重,进而求得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对2000—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

2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发,按照科学、全面、真实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1选择评价指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4个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1)目标层指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2)一级指标层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3)二级指标层包括12个指标,具体如下。①体现创新水平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②体现协调水平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③体现绿色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④体现开放程度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⑤体现共享水平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4)三级指标层包括25个指标,具体如下。①代表创新投入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R&D人员全时当量”,代表创新产出的“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业产值”。②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投资消费结构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代表城乡结构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化率”。③代表资源消耗的“万元GDP能耗”,代表环境污染的“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和“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代表环境治理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和“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④代表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代表外资依存度的“外商直接投资额”。⑤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代表公共服务的“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2.2确定指标权重。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有些指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有些指标影响相对较小,这直接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先对各指标赋予权重[5]。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对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常用的主观赋权法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常用的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6]。基于本研究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赋予权重,以便给出真实可信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3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定量测评

3.1样本数据来源。在选择样本数据时,基于数据可得性和适用性,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基础数据直接获取或计算所得。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个别数据缺失,对此进行了直接估计。3.2评价方法。选取熵值法来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得到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再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熵值法赋权并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1)构建矩阵。构建原始矩阵Y=x(i,j)17×25,其中:i=1,2,…,17;j=1,2,…,25。将逆指标采取倒扣逆变换法正向化,yij=max(x1j,x2j,…,xnj)-xij。(2)将指标数据标准化。为消除各指标在单位和量纲上的差异,将指标数据标准化。(3)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ij。(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5)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即差异性系数dj。(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7)根据指标权重,确定综合得分。3.3综合评价结果。依据熵值法,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各项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绿色发展包含的各项指标权重之和最大,为33.86%,说明绿色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最大。其中,“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两项指标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大。协调发展包含的各项指标权重之和为22.97%,仅次于绿色发展。其中,“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和“城镇化率”两项指标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排在第3的是共享发展,权重为19.34%。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项指标对经济共享发展的影响最大。创新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为15.59%。其中,“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R&D全时当量”两项指标对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最大。开放发展所包含的各项指标权重之和只有8.24%,说明我国应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合作共赢。经计算得出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如表2所示。

4研究结论及建议

4.1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0427,到2018年的0.0828,共提升4个百分点。2002—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下降,2004—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增长较快,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分指标来看,在2002—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开放指数相对较低,绿色指数相对较高。绿色指数较高,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所取得的成效很好,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起关键的推动作用。开放指数相对较低,说明我国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应加大开放力度。在创新发展方面,2002年的创新发展指数为0.005,直线上升到2018年的0.0141。说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使得经济发展质量在一步步的提升。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协调发展指数从2002年的0.0129下降到2003年的0.0097,从2004年开始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0.0117,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0.0104,2009年以后不断提升直到2018年的0.0198,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宏观调控卓有成效,但仍需加大西北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绿色发展来看,我国绿色发展方面起点相对较高,2002年的绿色发展指数为0.0138,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上升到0.0253,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非常重视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分项评价指标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为33.86%。由此可知该指标占的比重很大,证明这是过去几年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推动因素。从开放发展来看,我国的起点相对较低,2002年开放发展指数为0.0022,唯一的一次下降是在2009年,这与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联系。该分项评价指标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为8.24%,说明我国在开放程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有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共享发展的研究视角来看,我国的共享发展水平整体上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项公共服务也越来越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会公平方面发力,逐步扩大惠及全民的民生投入,从而提高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共享水平。4.2建议。研究发现,开放发展指数相对较低。为提升开放发展质量,应加大开放力度,促进互利共赢。具体措施包括:①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争做产业链高端;②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多维度发展;③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推动投资便利化、交易公平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35-46.

[2]彭德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宄,2009(6):75-86.

[4]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6(8):40-53.

[5]杨新洪.“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深圳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7(7):3-7.

熵值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林业上市公司;因子分析法;改进熵值法;绩效分析

1引言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林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好坏对我国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由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原因,我国林业产业经济体系中许多基础指标均处于世界前列甚至第一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林业产业能够很好的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反的,在产业结构、投入产出比、战略布局方面还明显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林业产业供应链等因素对林业绩效的影响十分重要[1-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资源整合的需要,企业间经常发生企业合并及企业合营,会产生客户转移[3],导致我国的林业产业格局还很脆弱。许多林业类公司发展较为艰难,找不到企业经营效果不佳的原因和改革办法,所以对于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林业上市公司进行了相关研究,陈茜,田治威从财务风险的角度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对33家林业上市公司在2014年的财务风险程度进行打分和排序,利用聚类分析法将33家样本上市公司依据各自的财务风险程度分类为良好、一般和高风险三个层级,并给出应对财务风险的相关建议。刘梅娟等以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林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表明样本公司均出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方式不统一、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并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角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4]。隋爽等从社会责任角度提出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框架内容,分析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5]。但是从经营绩效角度对于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林榅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14家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认为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差距较大。且在盈利能力、偿债水平、营运水平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发展不均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李维娜运用DEA法对2010年13家林业上公司的绩效进行横向分析,得出2010年林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整体状况[7]。

2数据来源及模型确定

2.1财务指标的确定。综合考虑各个财务指标的性质,本文选取了12个财务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构建出五个一级指标组成综合的绩效指标评价结构。以利润总额(X1)、股东权益(X2)反映企业的规模实力;净资产收益率(X3)、总资产净利率(X4)、每股收益(X5)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X6)、存货周转率(X7)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流动比率(X8)、速动比率(X9)、资产负债率(X10)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2)反映企业成长能力。2.2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综合评价分析模型的构建。对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三个适度指标利用公式(1)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其他正向指标利用公式(2)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上述方法对熵值法进行改进之后,再分别利用公式(3)~(6)计算差异系数Pij、第i个指标对应的熵值Ei,最后确定权重Wi,利用因子分析法算出各个因子得分用Fi表示。以m表示样本公司数量,此处为14;n表示原始财务指标数量,此处为12。公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结果与分析

3.1因子分析和改进熵值法结果。首先,KMO检验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利用SPSS21.0进行分析,KMO抽样测度值为0.774大于0.5,所以通过KMO检验。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Sig=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即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认为适合因子分析。接着,对这5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采取最大方差旋转法对所提取出的5个公共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其进行命名和合理的解释。由于篇幅所限,此处直接把分析结果用文字进行描述。第一个公共因子在X3和X4的正相关性很高,所以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个公共因子在X6和X7的载荷值较大,所以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用F2表示;第三个公共因子在X1、X2和X10上的载荷值较大,所以命名为偿债规模因子,用F3表示;第四个公共因子在X8、X9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值,所以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用F4表示。最后一个公共因子在X5和X12上载荷值较大,所以命名为盈利成长能力因子,用F5表示。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沪深两市选取的14家林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5个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再利用改进熵值法计算各个公共因子的权重,本文选取了14家林业上市公司的12项原始财务指标,A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第i家林业上市公司第j个财务指标的因子得分(其中i=1,2……,14;j=1,2…,5)。通过公式(3)~(6)计算出14家林业上市公司5个公共因子的熵值Ej从而最终确定权重Wj,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将各个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按照各自的权重加权平均求得综合得分(F),2016—2018年14家林业上市公司及各地区平均经营效果的综合得分情况和排名如表3所示。3.2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对比分析。横向来看,2018年有一小半林业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水平小于0,其中最低的是兔宝宝,以-11.24的综合得分位列第14名。从整体上来评价,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经营绩效处于较差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在当年净利润为负,综合得分为负只能代表这些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低于整体的平均水平。纵向来看,2016—2018年3年间各林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水平总体趋于稳定,但是各个林业上市公司相对名次变化频率和幅度都较大,说明各个公司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总体来看,通过因子分析法结合改进熵值法优化后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分析出,所选取的14家林业上市样本公司在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明显欠缺,而相反的却在发展能力和运营能力上表现相对突出。表明中国的林业产业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林业产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其发展潜力和规模潜力都很好。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