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诊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35:43

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范文篇1

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机制比较清晰,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而中医治疗有优势,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方”与“证”密切相关,方由证立,证随方名,方能测证,证能验方。很多有效的经方、名方是结合了中医理论精华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配伍而成,与其特定的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证候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在方剂疗效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以方测证还可以对“证”进行动态的研究。所以,有课题组提出“以候为证,以象为素,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构建出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应该是病证结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对“方证相对”的理解存在歧见,故有学者提出“以方测证”作为一种证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对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为“汤证”,汤证(方剂辨证)不同于八纲、病因和脏腑辨证,是指以汤辨证,相符即可应用,其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4]。有的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的话说:“合是证便用是方”,即某证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证,处方用药必须与病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5]。这种观点后来被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们继承下来,被概括为“有是证用是方”。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方证相对”及“以方测证”不能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改称为“方证相关”。还有学者认为“方证相对”应理解为“对症治疗”、“方病相对”等等。朱邦贤教授在分析上述观点后则提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6]。应当明确的是,“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汤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在该方内涵的“理”(该组方所针对的基本病机)和“法”(根据基本病机所确立的治疗大法或具体治则)之上的。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方”与“证”密切相关,如朱教授所述两者是通过理与法相关联,但由于关联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对应于一证,也可以是一方与多证对应,其对应的程度取决于临床疗效,所以,根据临床疗效可以求得最佳对应的方证,以最佳对应的“方”来测最佳对应的“证”,这是目前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以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为主要途径。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必然会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出现标准之间互不相同的现象。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DME)。它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为提高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则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证据,并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对患者个体做出合理的临床医疗决策,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赖世隆教授[7]评价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所以,应该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和研究质量、诊断标准的诊断效能和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系统评价[8]。但运用EBM与DME方法时需要克服样本量大,时间周期长等困难,解决出版偏倚(发表偏倚)、伦理和资金等问题。

3加强四诊客观化研究,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所以,它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对信息进行量化。因此,必须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9]。

3.1加强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证”是对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反映疾病的本质,关键在于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真实和科学,以及医生分析、综合的思维结果是否合乎疾病发展的实际。受古代条件的限制,医生只能依据感觉器官,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临床信息。所以,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观性很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加强四诊的客观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现代影像技术等扩展医生望诊的范围和深度;研制了多种舌诊、脉诊仪器,使人们通过仪器“望舌”、“切脉”时能直接读数,定性、定量地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对气味进行分离研究;尝试制定问诊方案与步骤,使问诊科学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诊仪、脉诊仪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些四诊信息,如病人的感觉,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难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等等。所以,如何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客观地采集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宏观辨证是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它是根据“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来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从理论上说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慎重地选用一些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可以使中医证候诊断由定性转变为半定量或定量,从而提高其客观性,并且,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的视野,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为中医在“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辨证依据。为此,现在及以往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采用西医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从理化、免疫、代谢、微量元素等方面来筛查与中医证型相关的微观指标,分析其内在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不同疾病同一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对证型的主要症状的特征进行现代医学阐释等等。但研究结果只发现某些指标与某些病证有某种相关性或提示性,相关的程度及提示的准确与否并不清楚。而且,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很多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定,许多观察指标随着观察者的不同而出现矛盾的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西医的还原论方法来研究中医,则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诊治的特点就会被破坏,反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今后不宜再把寻求诊断某一证型的特异性指标作为研究重点,而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某证型的指标群。有研究认为参考现代心理学行为功能量化及生命质量量化等评分方法,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等级积分,对证候辨证进行半定量化的分析[10];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方法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对证候进行计量诊断。还有学者在半定量的同时引入统计学权重的概念[10],经过统计学处理,以不同权重来反映不同症状体征的主次,又以不同积分反映症状体征的轻重程度变化,对证候进行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但目前的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都无法真正实现证候的量化诊断。系统生物学由LeroyHood创立,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还原论研究转向系统论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引领医学进入新的疾病诊治模式,推动医学进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11]。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观、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等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意旨具有相通之处。钱学森曾说:“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所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弥补中医的缺陷,中医证候研究应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基因组、mRNA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通过数据的整合,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精确、量化地预测证候[12]。

4数据挖掘技术及计算机智能的发展为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中医证候和证之间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只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方法很多。

4.1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处理,寻找证素应证组合的演变规律中医证候涉及复杂生命现象的功能、整体和动态层面,它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层次性、涌现性和高维性特征,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引进复杂性科学理论,通过证候的降维升阶处理则能解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张志斌等[13]由此而提出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设想,即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各种具体证候单纯联系组合的线性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如1991年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的“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所建立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就是一个降维升阶工作的较好范例[14]。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临床具体病种,需要加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合作。

4.2引入模糊数学与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曾指出: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找出系统特性的精密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界限,即精密和有意义(或适当性)变成两个互相排斥的特性。中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证候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的表现可以是典型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候表现却是不典型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亦有学者认为“证”是一种模糊集合元,主要表现为:证的有些症状其性质、状态是不能精确断定的,“证”所包含的内容与各个症状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与个体之间的集元性关系[15]。所以,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16]。粗糙集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的数学方法。它是波兰学者Z.Pawlak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近年来,已有学者尝试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中,如秦中广等[17]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中医诊断类风湿的模型。他们还将该方法与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的诊断正确率远远高于后者。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发展,它还可以与诸如模糊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

4.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它主要是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并根据传统的辨证理论对每个病人进行辨证,确定为“某证”,然后采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常用如Fisher判别方法和Bayes判别、逐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建立函数方程,并进行回代检验。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消除获得应变量(Y)值时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必须基于各变量的作用与其他变量无关,各变量的作用可以叠加这不甚合理的假定前提下;所建立的证候和证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线性描述;二者的Y值都只是简单的A与非A的类别区分,不可能进行轻重程度的等级划分等。之后有学者提出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聚类分析又称集群分析,可以将随机现象进行归类。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寻求少数的几个变量(或因子)来综合反映全部变量(因子)的大部分信息。以上几种统计方法都可以实现证候的降维,有利于疾病证候分类中主、次症(征)及特征性表现的提取,有利于发现疾病调查群体中各类证候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及变化规律等等。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则能简化和明确对因子的解释。但是聚类分析在定义指标间或样品间相似性的度量时存在主观性,根据空间上的“距离”或形状上的相似性,对对象(指标、样本)进行刚性分割,它不能把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类别中体现出来,而且,它不能对多边关联同时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要求资料为计量资料,且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同样也不可能有症状轻重程度的划分。因子分析则要求“公因子或共性因子”和所有变量均有关系,且是一种线性关系。另外,如何看待舍去的其他成分及特殊因子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单独使用上述几种统计方法都会暴露出诸多不能克服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多种统计方法联合运用以取长补短,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但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到底选用哪些多元统计方法,如何进行联合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4.4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属于隐变量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统计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运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对有关现象的内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即研究者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变量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即先验关系,应用图形来表示变量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然后检验所假设的模型与数据资料的拟合程度。如果拟合优度好,则认为变量间所假设的关系是成立的;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以将隐变量和直接测变量一并考虑,并且,可以对变量的测量误差及其方差作出估计。所以,设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建立一种比较客观的、定量的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

4.5计算机智能从复杂系统科学角度来看,证候是建立在广义症状集(包括以四诊信息为代表的宏观子集和以现代生物学特征为代表的微观子集)上的映射,广义症状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这类动态系统及其演化过程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来实现。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C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和其他生物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计算智能主要包括:(1)用于模仿生物种群进化过程的演化计算,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规划、遗传程序设计等;(2)模仿大脑思维的高层次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近年来在ANN基础上还提出了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及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已有学者通过对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所建立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的检验,验证了其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3)模仿低层次大脑结构的模糊系统。以上这三者都是仿效生物信息处理模式以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和技术,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将三者交叉组成新系统则能达到取长补短、各显优势的效果。如用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集中了模糊控制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双重优点,扩大了系统处理信息的范围;又如引入遗传算法构造综合性的模糊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系统(fuzzyneuralnetworks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sys-tem,FNNCIS),可以形成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中医证候诊断决策树等等。

5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形成和提炼出经验性假设,这些经验性假设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要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定性进行检验,从经验性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过程。中医学的模糊性、多变性、复杂性及隐匿性决定了中医证候诊断必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来完成。所以,将综合集成法运用到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则能实现把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起来;把人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综合集成起来;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多种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综上所述,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包括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及定量化研究,它除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等原则外,尚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20,21]。同时还要加强证候概念及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正如沈自尹教授[22]所总结的:“证”的研究难点在于:其一,证是一种功能态的,可以发展,可以转化;其二,证的概念应用亦较混乱,灵活性大,辨证可因人而异,只有凭医生的分析概括水平;其三,难以定性、定量,更难以定位。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参考文献】

1DengTT.Standard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Guangzhou:Guangdong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1990:9.Chinese.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2WangQG.Studyofstandardizationandbiological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frombloodstasissyndrome.JiangxiZhongYiXueYuanXueBao.2004;16(5):5-10.Chinese.王庆国.以血瘀证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5-10.

3LiuP,HuYY,NiLQ.Onestablishingcomparativereferencesystemforsyndromeclassificationstudyfrom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dependenttherap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6;26(5):451-45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刘平,胡义杨,倪力强.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51-454.

4ShenZY.Somewaystoimprovethe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ZhongYiYaoZaZhi.1981;(6):2-5.Chinese.沈自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广开新路———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的若干途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2-5.

5WangYC.Rethinkingonthedoctrinethattreating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byusingaspecificformulatraditionallyestablishedforthesyn-drom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8;21(6):2-4,7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玉川.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2-4,72.

6ChenKX.Thinkingandexplorationof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PublishingHouseof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115.Chinese.陈凯先.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15.

7LaiSL.Keypointsaboutclinical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ZhongYiYaoDaXueXueBao.2002;19(4):245-25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赖世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45-250.

8ZhuQ,GuoXF,LaiSL.EvaluationofalongsyndromeonTCM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s.TianjinZhongYiYao.2006;23(2):105-10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朱泉,郭新峰,赖世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循证评价.天津中医药.2006;23(2):105-107.

9ChenJX.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system: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1;24(4):3-8.Chinese.陈家旭.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3-8.

10WangJ,YaoKW.Presentsituationofstudyonquan-tizeddiagnosisofsyndromesinTCMandconsiderationcausedthereby.ShiJieKeXueJiShuZhongYiYaoXianDaiHua.2003;5(5):10-13,7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阶,姚魁武.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5):10-13,78.

11WestonAD,HoodL.Systemsbiology,proteomics,andthefutureofhealthcare:towardpredictive,pre-ventative,andpersonalizedmedicine.JProteomeRes.2004;3(2):179-196.

12ShenZY.Studyonsystematicbiologyandsyndrom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5;25(3):255-25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沈自尹.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55-258.

13ZhangZB,WangYY,FengJ.Modern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s:areview.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41-644,649.Chinese.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41-644,649.

14TheScientificResearchGroupofEncephalopathyEmer-gencyof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aftfo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iscriteriaofstrok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4;17(3):64-66.Chines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5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nnanZhongYiZaZhi.1991;12(2):1-5.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1-5.

16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ntinuation).YunnanZhongYiZaZhi.1991;12(3):1-8.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续).云南中医杂志.1991;12(3):1-8.

17QingZG,MaoZY,DengZZ.TheapplicationofroughsetintheChinesemedicinerheumaticarthritisdiagno-sis.ZhongguoShengWuYiXueGongChengXueBao.2001;20(4):357-36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357-363.

18LiJS,HuJL,YuXQ,etal.AresearchonRBFneu-ralnetworkbasedonclusteringanalysisintheapplica-tionofsyndromediagnosis.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85-68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9MengQG,WangYY,DaiRW.Exploringthe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stematicandcomplicated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YiYaoXueKan.2003;21(12):2015,2025.Chinese.孟庆刚,王永炎,戴汝为.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5,2025.

20XuT,WuCY.SpeculationsonstandardizationofTCMspleensystemsyndromes.Nan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ZiRanKeXueBan.2002;18(5):264-265,26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4-265,269.

证候诊断范文篇2

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机制比较清晰,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而中医治疗有优势,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方”与“证”密切相关,方由证立,证随方名,方能测证,证能验方。很多有效的经方、名方是结合了中医理论精华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配伍而成,与其特定的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证候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在方剂疗效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以方测证还可以对“证”进行动态的研究。所以,有课题组提出“以候为证,以象为素,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构建出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应该是病证结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对“方证相对”的理解存在歧见,故有学者提出“以方测证”作为一种证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对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为“汤证”,汤证(方剂辨证)不同于八纲、病因和脏腑辨证,是指以汤辨证,相符即可应用,其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4]。有的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的话说:“合是证便用是方”,即某证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证,处方用药必须与病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5]。这种观点后来被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们继承下来,被概括为“有是证用是方”。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方证相对”及“以方测证”不能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改称为“方证相关”。还有学者认为“方证相对”应理解为“对症治疗”、“方病相对”等等。朱邦贤教授在分析上述观点后则提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6]。应当明确的是,“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汤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在该方内涵的“理”(该组方所针对的基本病机)和“法”(根据基本病机所确立的治疗大法或具体治则)之上的。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方”与“证”密切相关,如朱教授所述两者是通过理与法相关联,但由于关联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对应于一证,也可以是一方与多证对应,其对应的程度取决于临床疗效,所以,根据临床疗效可以求得最佳对应的方证,以最佳对应的“方”来测最佳对应的“证”,这是目前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以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为主要途径。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必然会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出现标准之间互不相同的现象。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DME)。它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为提高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则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证据,并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对患者个体做出合理的临床医疗决策,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赖世隆教授[7]评价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所以,应该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和研究质量、诊断标准的诊断效能和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系统评价[8]。但运用EBM与DME方法时需要克服样本量大,时间周期长等困难,解决出版偏倚(发表偏倚)、伦理和资金等问题。

3加强四诊客观化研究,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所以,它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对信息进行量化。因此,必须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9]。

3.1加强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证”是对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反映疾病的本质,关键在于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真实和科学,以及医生分析、综合的思维结果是否合乎疾病发展的实际。受古代条件的限制,医生只能依据感觉器官,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临床信息。所以,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观性很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加强四诊的客观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现代影像技术等扩展医生望诊的范围和深度;研制了多种舌诊、脉诊仪器,使人们通过仪器“望舌”、“切脉”时能直接读数,定性、定量地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对气味进行分离研究;尝试制定问诊方案与步骤,使问诊科学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诊仪、脉诊仪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些四诊信息,如病人的感觉,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难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等等。所以,如何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客观地采集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宏观辨证是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它是根据“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来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从理论上说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慎重地选用一些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可以使中医证候诊断由定性转变为半定量或定量,从而提高其客观性,并且,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的视野,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为中医在“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辨证依据。为此,现在及以往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采用西医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从理化、免疫、代谢、微量元素等方面来筛查与中医证型相关的微观指标,分析其内在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不同疾病同一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对证型的主要症状的特征进行现代医学阐释等等。但研究结果只发现某些指标与某些病证有某种相关性或提示性,相关的程度及提示的准确与否并不清楚。而且,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很多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定,许多观察指标随着观察者的不同而出现矛盾的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西医的还原论方法来研究中医,则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诊治的特点就会被破坏,反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今后不宜再把寻求诊断某一证型的特异性指标作为研究重点,而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某证型的指标群。有研究认为参考现代心理学行为功能量化及生命质量量化等评分方法,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等级积分,对证候辨证进行半定量化的分析[10];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方法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对证候进行计量诊断。还有学者在半定量的同时引入统计学权重的概念[10],经过统计学处理,以不同权重来反映不同症状体征的主次,又以不同积分反映症状体征的轻重程度变化,对证候进行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但目前的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都无法真正实现证候的量化诊断。系统生物学由LeroyHood创立,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还原论研究转向系统论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引领医学进入新的疾病诊治模式,推动医学进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11]。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观、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等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意旨具有相通之处。钱学森曾说:“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所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弥补中医的缺陷,中医证候研究应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基因组、mRNA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通过数据的整合,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精确、量化地预测证候[12]。

4数据挖掘技术及计算机智能的发展为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中医证候和证之间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只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方法很多。

4.1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处理,寻找证素应证组合的演变规律中医证候涉及复杂生命现象的功能、整体和动态层面,它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层次性、涌现性和高维性特征,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引进复杂性科学理论,通过证候的降维升阶处理则能解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张志斌等[13]由此而提出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设想,即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各种具体证候单纯联系组合的线性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如1991年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的“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所建立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就是一个降维升阶工作的较好范例[14]。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临床具体病种,需要加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合作。

4.2引入模糊数学与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曾指出: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找出系统特性的精密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界限,即精密和有意义(或适当性)变成两个互相排斥的特性。中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证候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的表现可以是典型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候表现却是不典型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亦有学者认为“证”是一种模糊集合元,主要表现为:证的有些症状其性质、状态是不能精确断定的,“证”所包含的内容与各个症状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与个体之间的集元性关系[15]。所以,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16]。粗糙集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的数学方法。它是波兰学者Z.Pawlak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近年来,已有学者尝试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中,如秦中广等[17]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中医诊断类风湿的模型。他们还将该方法与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的诊断正确率远远高于后者。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发展,它还可以与诸如模糊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

4.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它主要是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并根据传统的辨证理论对每个病人进行辨证,确定为“某证”,然后采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常用如Fisher判别方法和Bayes判别、逐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建立函数方程,并进行回代检验。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消除获得应变量(Y)值时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必须基于各变量的作用与其他变量无关,各变量的作用可以叠加这不甚合理的假定前提下;所建立的证候和证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线性描述;二者的Y值都只是简单的A与非A的类别区分,不可能进行轻重程度的等级划分等。之后有学者提出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聚类分析又称集群分析,可以将随机现象进行归类。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寻求少数的几个变量(或因子)来综合反映全部变量(因子)的大部分信息。以上几种统计方法都可以实现证候的降维,有利于疾病证候分类中主、次症(征)及特征性表现的提取,有利于发现疾病调查群体中各类证候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及变化规律等等。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则能简化和明确对因子的解释。但是聚类分析在定义指标间或样品间相似性的度量时存在主观性,根据空间上的“距离”或形状上的相似性,对对象(指标、样本)进行刚性分割,它不能把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类别中体现出来,而且,它不能对多边关联同时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要求资料为计量资料,且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同样也不可能有症状轻重程度的划分。因子分析则要求“公因子或共性因子”和所有变量均有关系,且是一种线性关系。另外,如何看待舍去的其他成分及特殊因子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单独使用上述几种统计方法都会暴露出诸多不能克服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多种统计方法联合运用以取长补短,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但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到底选用哪些多元统计方法,如何进行联合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4.4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属于隐变量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统计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运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对有关现象的内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即研究者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变量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即先验关系,应用图形来表示变量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然后检验所假设的模型与数据资料的拟合程度。如果拟合优度好,则认为变量间所假设的关系是成立的;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以将隐变量和直接测变量一并考虑,并且,可以对变量的测量误差及其方差作出估计。所以,设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建立一种比较客观的、定量的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

4.5计算机智能从复杂系统科学角度来看,证候是建立在广义症状集(包括以四诊信息为代表的宏观子集和以现代生物学特征为代表的微观子集)上的映射,广义症状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这类动态系统及其演化过程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来实现。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C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和其他生物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计算智能主要包括:(1)用于模仿生物种群进化过程的演化计算,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规划、遗传程序设计等;(2)模仿大脑思维的高层次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近年来在ANN基础上还提出了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及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已有学者通过对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所建立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的检验,验证了其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3)模仿低层次大脑结构的模糊系统。以上这三者都是仿效生物信息处理模式以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和技术,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将三者交叉组成新系统则能达到取长补短、各显优势的效果。如用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集中了模糊控制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双重优点,扩大了系统处理信息的范围;又如引入遗传算法构造综合性的模糊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系统(fuzzyneuralnetworks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sys-tem,FNNCIS),可以形成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中医证候诊断决策树等等。

5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形成和提炼出经验性假设,这些经验性假设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要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定性进行检验,从经验性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过程。中医学的模糊性、多变性、复杂性及隐匿性决定了中医证候诊断必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来完成。所以,将综合集成法运用到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则能实现把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起来;把人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综合集成起来;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多种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综上所述,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包括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及定量化研究,它除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等原则外,尚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20,21]。同时还要加强证候概念及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正如沈自尹教授[22]所总结的:“证”的研究难点在于:其一,证是一种功能态的,可以发展,可以转化;其二,证的概念应用亦较混乱,灵活性大,辨证可因人而异,只有凭医生的分析概括水平;其三,难以定性、定量,更难以定位。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参考文献】

1DengTT.Standard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Guangzhou:Guangdong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1990:9.Chinese.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2WangQG.Studyofstandardizationandbiological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frombloodstasissyndrome.JiangxiZhongYiXueYuanXueBao.2004;16(5):5-10.Chinese.王庆国.以血瘀证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5-10.

3LiuP,HuYY,NiLQ.Onestablishingcomparativereferencesystemforsyndromeclassificationstudyfrom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dependenttherap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6;26(5):451-45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刘平,胡义杨,倪力强.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51-454.

4ShenZY.Somewaystoimprovethe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ZhongYiYaoZaZhi.1981;(6):2-5.Chinese.沈自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广开新路———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的若干途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2-5.

5WangYC.Rethinkingonthedoctrinethattreating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byusingaspecificformulatraditionallyestablishedforthesyn-drom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8;21(6):2-4,7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玉川.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2-4,72.

6ChenKX.Thinkingandexplorationof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PublishingHouseof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115.Chinese.陈凯先.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15.

7LaiSL.Keypointsaboutclinical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ZhongYiYaoDaXueXueBao.2002;19(4):245-25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赖世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45-250.

8ZhuQ,GuoXF,LaiSL.EvaluationofalongsyndromeonTCM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s.TianjinZhongYiYao.2006;23(2):105-10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朱泉,郭新峰,赖世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循证评价.天津中医药.2006;23(2):105-107.

9ChenJX.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system: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1;24(4):3-8.Chinese.陈家旭.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3-8.

10WangJ,YaoKW.Presentsituationofstudyonquan-tizeddiagnosisofsyndromesinTCMandconsiderationcausedthereby.ShiJieKeXueJiShuZhongYiYaoXianDaiHua.2003;5(5):10-13,7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阶,姚魁武.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5):10-13,78.

11WestonAD,HoodL.Systemsbiology,proteomics,andthefutureofhealthcare:towardpredictive,pre-ventative,andpersonalizedmedicine.JProteomeRes.2004;3(2):179-196.

12ShenZY.Studyonsystematicbiologyandsyndrom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5;25(3):255-25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沈自尹.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55-258.

13ZhangZB,WangYY,FengJ.Modern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s:areview.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41-644,649.Chinese.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41-644,649.

14TheScientificResearchGroupofEncephalopathyEmer-gencyof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aftfo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iscriteriaofstrok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4;17(3):64-66.Chines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5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nnanZhongYiZaZhi.1991;12(2):1-5.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1-5.

16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ntinuation).YunnanZhongYiZaZhi.1991;12(3):1-8.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续).云南中医杂志.1991;12(3):1-8.

17QingZG,MaoZY,DengZZ.TheapplicationofroughsetintheChinesemedicinerheumaticarthritisdiagno-sis.ZhongguoShengWuYiXueGongChengXueBao.2001;20(4):357-36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357-363.

18LiJS,HuJL,YuXQ,etal.AresearchonRBFneu-ralnetworkbasedonclusteringanalysisintheapplica-tionofsyndromediagnosis.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85-68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9MengQG,WangYY,DaiRW.Exploringthe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stematicandcomplicated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YiYaoXueKan.2003;21(12):2015,2025.Chinese.孟庆刚,王永炎,戴汝为.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5,2025.

20XuT,WuCY.SpeculationsonstandardizationofTCMspleensystemsyndromes.Nan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ZiRanKeXueBan.2002;18(5):264-265,26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4-265,269.

证候诊断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急腹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03例,女77例;年龄19~74岁,平均(52.7±8.1)岁。最终诊断结果:内科67例,包括急性胃炎41例,急性肠炎26例。外科81例,包括急性阑尾炎38例,胆囊炎21例,急性胰腺炎17例,腹膜炎5例。妇科11例,包括宫外孕破裂出血7例,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4例。心内科21例,包括心肌梗死13例,心绞痛8例。将患者是否依从预检护士的建议就医分为预检分诊组97例和自主选择组83例,二组预检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等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预检分诊组对护士进行急救培训,要求护士掌握预检分诊的原则、分类标准,并强化相关技能知识培训。①初步诊断:热情招待到预检处的患者,消除患者疑惑、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询问。了解患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为进一步诊断提供参考。②检查患者血压、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初步排除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潜在因素。③常规腹部检查: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时手法要轻柔,从无痛感部位逐渐过渡到疼痛部位,了解腹部压痛、反跳痛、叩击痛和放射痛的有无。④分类:护士将上述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相对正确判断,并将患者指引到相应科室,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自主选择组为不接受预检分诊,自主选择科室的患者。

1.3评价指标

①记录二组患者就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②比较二组患者候诊时间、待诊时间。③参考相关文献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分诊后、就诊前的焦虑程度改善率和满意度;其中患者满意度包括候诊时间、安排方式、急诊环境、就诊流程、护士态度、护士工作能力等。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珚x±S表示,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二组患者就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比较

预检分诊组就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自主选择组,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0,4.918,均P<0.05)。

2.2预检分诊组各科别急腹症分诊准确率

妇科分诊准确率最高,为100.0%,其次为内科(95.1%)。

2.3二组患者候诊时间、确诊时间比较

预检分诊组候诊时间、确诊时间均少于自主选择组,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预检分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急诊预检不再是简单的分科诊治,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医疗服务的优先顺序,通过预检分诊,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最终保证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救治。分诊的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决定急诊患者后续治疗环节。因此需要根据就诊患者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建议和措施缓解病情。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初步诊断并评估病情。现代预检分诊赋予护士有权在简单检查后,根据病情选择就诊时间,严重患者可以安排医生优先诊治。此外在分诊中,还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对患者接待要热情,有同情心,通过适当安慰和鼓励,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和家属安排就诊的依从性。

证候诊断范文篇4

1建立高素质护理队伍

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我院内科门诊护士都是专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应具备10种心理品质:①高尚的道德感,真挚的同情心;②敏锐的观察力;③准确的记忆力;④思维的独立性;⑤注意的灵活性;⑥积极而稳定的情绪;⑦良好的性格;⑧美好的语言;⑨良好的能力与技巧;⑩良好的人际关系。

2营造温馨的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消除病人对医院陌生的恐惧。我院门诊宽敞明亮,中央空调,空气净化采用的是进口美国霍尼韦尔电子净化系,空气清新无异味,门诊2003年就开始了一卡通智能候诊,病人挂号可选择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网上预约、自助挂号等方法就医。病人合理安排了自己的时间,门诊少了拥挤吵杂,病人在优美的绿化环境中看着电视或看墙壁上、书报夹上的健康知识或与护士交谈着等候医生诊治,然后刷卡交费、检查、取药、自动打处方及自助打印化验报告单。

3内科门诊病人就诊心理

门诊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地方。初诊病人希望早日明确诊断,情绪比较紧张;复诊病人如诊断还不明确心中十分焦虑,已确诊的心中十分关心治疗效果;部分患慢性病的病人、老年人,由于长时间受疾病的折磨情绪低落,缺乏治疗信心。

4心理护理

护士给病人的每一印象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心态。

4.1热情关怀:病人初次到医院陌生的环境、对诊治手续不了解,感到很困惑和不适应感,加上救治心切,易产生紧张、急燥、焦虑的心理,护士应主动介绍门诊就诊流程环境。有时来诊中青年病人,血气方刚,常易暴燥焦虑,迁怒于人,稍有不顺就有可能导致护患矛盾。如有一男青年病人看到有很多病人在候诊,就皱着眉在诊室与候诊区不时的走动,不停的打电话,甚至催医生病人快点,护士立即主动上前亲切友好地询问原因和病情,原来该病人因工作繁忙加上胃痛不适很久想快点看病赶去单位,护士经与医生和其它病人沟通,酌情安排他优先就诊,缓解了他的急燥紧张心理,同时向他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体征、治疗原则及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使他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治疗过程,消除了他的急燥焦虑心理,满足了他的心理需要。护士的一个举动、一句关爱语言对消除病人焦虑心理,缓解紧张、急燥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4.2善于开导,解除病人忧虑:复诊的病人心情较复杂,护士应针对不同病情,因人施护,实施心理疏导,对病人如诊断不明确,心中十分焦虑,护士应耐心开导,解除忧虑,必要时请高年资有经验的医生为病人诊治;对已确诊的病人,护士应关心其治疗效果,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坚持接受治疗[1]。

4.3周到的护理:老年病人行动缓慢,反应能力差,各方面功能减弱,而他们自尊心强,阅历丰富,敏感多疑,对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式[2];而部分慢性病病人经多方求医未能好转。他们长时间受疾病折磨,情绪低落,缺乏治疗信心,护士应尊重、体凉、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谈,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安慰和鼓励他们,提高治病信心。有时他们只是开些药,护士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照顾,使病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

证候诊断范文篇5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广西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最多见。在病程方面,肝肾阴虚病程最长。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和寒热错杂证;年长者以痰淤阻络和肝肾阴虚为主。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id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处关节慢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尪痹”“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本病病因未明,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其特色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106例广西地区RA病人的病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后,阐明广西地区RA中医证候分布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奠定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选择200001~200612期间,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RA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在广西地区居住5年以上。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并结合临床实际将关节局部症状作为主症,除舌脉等以外的症状作为次症,结合舌脉,制定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淤互结、肝肾阴虚五大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1.2.3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病人均需符合下列全部条件:①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RA病人。②年龄在16~75岁。

1.2.4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本研究: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病人;②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严重关节外表现,如高热不退、多发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肾脏淀粉样变、缩窄性心包炎等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③长期服用有关治疗RA的药物,且在本研究前至少l周内未停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的患者;④年龄在16岁以下,75岁以上的患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患者。

1.3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专人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两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最后核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证候规律采用描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男性29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3.32±12.87岁;平均病程为50.05±47.61个月。

2.2证候总体分布规律106例研究对象中各证候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寒湿阻络证为11.32%,湿热阻络证为35.85%,寒热错杂证为14.15%,肝肾阴虚证15.09%、痰淤互结证为23.58%。

2.3证候规律与可能相关因素的关系

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各证候间的构成比除痰淤互结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略)

2.3.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见表2。男性29例,占27.36%,女性77例,占72.64%,男∶女为1∶2.66,但各证候之间男、女性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略)

2.3.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见表3。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除痰淤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证候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证候之间在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略)

2.3.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4。结果显示,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略)

2.3.5中医分型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5。中医证候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5中医分型与关节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略)

3讨论

3.1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别与RA发病关系密切,女性多于男性。研究显示体内激素水平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如女性在绝经期发病明显增高,在妊娠期症状多缓解[3]。研究结果男女比例为1∶2.6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各证候之间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证候的分布上男女之间无特殊的选择性,服从RA总体男女分配比例。可推测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没有差异的。

3.2中医证候与发病年龄、病程和地域的关系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3]。表2说明,寒湿阻络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最轻,肝肾阴虚型的发病年龄为最大,其余两型居于中间。原因考虑为,湿热痹阻为阳气偏盛,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因此风湿热郁型居多;老年人气血亏虚,生理机能减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中医素有“瘦人多火”之说,肝肾阴虚多见于年老体瘦之人;故患病多虚或正虚邪实证。年龄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痰淤互结和肝肾阴虚;年纪较轻的患者容易发生寒湿阻络、寒热错杂和湿热阻络证。

从表3可以看到,风湿热郁和风寒湿阻型的患者平均病期较短,肝肾阴虚和痰淤互结型的病期一般较长。这与中医理论也是相符合的。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疾病初期,患者多见寒湿阻络型,邪留经络,经久不愈,加之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蕴化为热,到病之中期可常见风湿热郁和寒热错杂证;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失充伤及肝肾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淤滞。而风寒湿邪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淤形成。

本研究分析广西地区的106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湿热阻络证、痰淤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寒热错杂证和寒湿阻络证。其中以湿热阻络证最为常见。笔者认为这与广西位处岭南地带,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而且降雨量多,江川河流水溪随处可见,湿热之邪为四季的主导之邪气有关。在这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的环境中,人体体质多为湿热偏胜。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地势使然也”。

3.3中医证候与关节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作为慢性多关节破坏疾病,RA的诊断常以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间僵直为临床观察的基本依据。这些临床表现是评估RA疾病活动性的客观指标。表4的结果表明,这三项临床指标在RA的各类分型中的差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

血清RF对诊断RA的特异性并不很高,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指标。RF滴度越高患者出现关节外的病变和重症的可能性越大[3]。在RA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常常伴有ESR增快、CRP增高及IgA,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亦常增高。本研究发现,本组病人均处活动期,上述各项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反映了RA活动期的实验室特点。虽然不同证候间各相关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反映的是RA的疾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中医证候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湿热阻络证除RF的滴度以外,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是5个证候中最高的。究其缘由,首先与热邪的致病特点有关,热邪为阳邪,阳主躁动而向上;其次,湿热阻络证的患者病程较短,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映明显。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广西地区的RA中医证候特点,但本研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仅收集了106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样本数偏小,且不是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于以上问题,今后在的研究中,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以求更进一步了解RA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证候诊断范文篇6

目前,就医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反应强烈的问题,而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严重困扰医院及患者。多年医改,上至卫生部,下至每一间医院,都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而提得最多可能是“以病人为中心”吧,以至许多医院门诊大厅都挂上“以病人为中心”的横幅。但其效果如何呢?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有90群众不满意目前的医疗改革。这不仅使我想:但有些医院挂出“以病人为中心”这横幅时,我们医护人员是否真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是否真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愿意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为病人的利益着想。为了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我们需要清楚病人的需求,需要多点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我想,如果我是一位病人,在我心中的“以病人为中心”应是:方便病人就诊,对病人健康负责,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为病人,到医院求医,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病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众多专科,对于一个医学知识缺乏的病人来说,可能真的无从选择,等好不容易挂了号,迎接自己的又是漫长的候诊,还有接下来的,为了做完各项检查而在医院里东找西寻。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早上或一天就待在医院里。如果要等检查结果时,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有些检查是需要很长时间,但病人都会理解吗?所以,方便病人就诊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接下来的,对病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病人的健康负责。每一位病人度希望早点诊断明确,药到病除。作为医生的我们也同样治好患者的病。有一句话: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治好病人的医生肯定不是好医生。比如,在外面的专科诊所里,就曝光出没有病的人给治出病来,也许那些不应该称作为医生。我们当然不会这样,但没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及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时也会铸成大错。曾经一位大学同学向我说起这样件事:他们科有一位结脑患者出院后没几天又因头痛入院,当天腰穿不成功,第二、第三天主管医生再也没有做腰穿,到第四天,患者仍觉头痛,告知值班医生,值班医生考虑可能是颅内高压所致,但想三天来主管医生都没做腰穿,难道要值班来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就仅开出了止痛药而已。第五天,腰穿证实确实为颅内高压,科主任问他:当时你就不怕病人会因脑疝而死亡吗?那位医生只有汗颜。因此,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每时每刻都要心存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不管别的医生是否失职,在自己当班时,就该为病人负责。而在我们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也应在患者病情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面对病人的“方便病人就诊,对病人的健康负责,减少病人经济负担”的要求,我们应怎样去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工作呢。就比如我们放射科,作为一个临床辅助性科室,每天都要为大量的患者进行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病人多就意味着预约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报告时间长等问题。为做到方便病人就诊,我们应科学、有效、合理的疏导病人。同时,本着对病人健康负责的态度,对于我们放射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加准确及时的发送报告,所以,个人的业务水平及科室的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应当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应当不断的学习,使个人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于整个科室,应进一步完善读片会诊、病例追踪制度,通过读片会诊及病例追踪,提高大家对复杂病例、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最后,面对现今医疗费用贵的问题,我们应尽最大能力为病人采取经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诊断上的需要。目前,放射学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可能某些专业知识,临床医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需要通过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了解临床医生需要了解什么,而目前,我们可通过什么检查方法达到临床医生的目的;或者可以制定一本宣传手册,介绍我科诊断技术的特点及优点,让临床医生能更好的选择适当的检查,让临床检查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的负担。

我相信,在我们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病人为中心不再是门诊大厅上的一条横幅,而是被赋予了“方便病人就诊,对病人健康负责,减少病人经济负担”的真意义。

证候诊断范文篇7

目前,就医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反应强烈的问题,而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严重困扰医院及患者。多年医改,上至卫生部,下至每一间医院,都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而提得最多可能是“以病人为中心”吧,以至许多医院门诊大厅都挂上“以病人为中心”的横幅。但其效果如何呢?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有90群众不满意目前的医疗改革。这不仅使我想:但有些医院挂出“以病人为中心”这横幅时,我们医护人员是否真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是否真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愿意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为病人的利益着想。为了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我们需要清楚病人的需求,需要多点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我想,如果我是一位病人,在我心中的“以病人为中心”应是:方便病人就诊,对病人健康负责,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为病人,到医院求医,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病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众多专科,对于一个医学知识缺乏的病人来说,可能真的无从选择,等好不容易挂了号,迎接自己的又是漫长的候诊,还有接下来的,为了做完各项检查而在医院里东找西寻。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早上或一天就待在医院里。如果要等检查结果时,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有些检查是需要很长时间,但病人都会理解吗?所以,方便病人就诊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接下来的,对病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病人的健康负责。每一位病人度希望早点诊断明确,药到病除。作为医生的我们也同样治好患者的病。有一句话: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治好病人的医生肯定不是好医生。比如,在外面的专科诊所里,就曝光出没有病的人给治出病来,也许那些不应该称作为医生。我们当然不会这样,但没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及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时也会铸成大错。曾经一位大学同学向我说起这样件事:他们科有一位结脑患者出院后没几天又因头痛入院,当天腰穿不成功,第二、第三天主管医生再也没有做腰穿,到第四天,患者仍觉头痛,告知值班医生,值班医生考虑可能是颅内高压所致,但想三天来主管医生都没做腰穿,难道要值班来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就仅开出了止痛药而已。第五天,腰穿证实确实为颅内高压,科主任问他:当时你就不怕病人会因脑疝而死亡吗?那位医生只有汗颜。因此,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每时每刻都要心存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不管别的医生是否失职,在自己当班时,就该为病人负责。而在我们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也应在患者病情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证候诊断范文篇8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是我院工作的大事,为此,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统一,深刻领会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的必要性及意义,及时召开党委会成立了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三位副院长担任,职能科室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根据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方案精神,结合2005年行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和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具体任务,制定了我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方案,建立和完善我院药品使用购销谦洁公约制度;医患双向承诺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原创:药品使用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制度;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征求患者意见制度;医疗服务信息的收费价格公示制度;住院费用清单制度;激励和约束的分配制度及医患沟通制度。把“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评分办法和评价标准分解到相关科室和个人,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

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广泛深入宣传,全员参与,是创建活动工作的基础。为了提高全院职工对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认识,召开了全院班组以上中层干部动员会,由党委书记、院长谭勇明同志作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动员讲话,提出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创建活动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强调各职能部门、科室认真学习领会精神,针对本科室自身特点进行层层动员。同时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宣传。

三、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我们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医德医风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院医务人员,树立人民利益高干一切的思想,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新风尚。同时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技能教育,建立完善职工教育制度、奖惩管理制度等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

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医德医风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现代

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把学习白求恩、郭春园等模范人物同学习自己身边无私奉献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好人好事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规章制度,特别是认真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帮助提高他们的知晓度。

(二)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依法行医的自觉性。

1、我们按照市普法办公室要求完成“四五”普法第5单元学习内容,还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于2005年10月14日在全院职工中开展了“卫生法规与职业道德”知识考试,参考率99%,及格率100%。2005年10月28日在医院中层干部中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参考率97.1%,及格率100%。

2、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严格按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无未经批准各类诊疗中心,无随意更改和加挂机构名称。无“承包科室”和“出租科室”。

3、严格依法执业,保证上岗人员100%持有《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并从事所注册专业的相应工作。护士持有《护士执业证》。无非法聘用人员现象。

(三)加强行风建设,完善各项奖惩制度。

完善各项奖惩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我们印发了《市骨科医院员工医德医风登记手册》,建立健全了职工医德医风个人的档案。对拒收红包的坚持表扬,收到病人锦旗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对收到病人关于行风投诉和举报的,党委办认真听取意见并做好记录,汇同相关科室认真调查、核对,对反映问题属实的,向医院医德医风考核领导小组提出处理建议。各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杜绝了对病人生、冷、硬、顶、推现象。

四、按照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一)严格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狠抓质量管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督察科室质量管理情况,每月检查科室质量考核,每月质量管理有考核、有奖惩。谭院长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他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会,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工作。

2、抓好医疗环节质量,落实核心制度。切实落实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做到查房有记录。落实大中型手术术前有讨论及术后记录制度,做到术前诊断、熟悉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完成手术记录。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做好病历书写工作,入院病历、病情变化、术前各项检查、病人知情的记录工作按规定时间、内容、质量完成。

(二)规范医院医师服务行为。

1、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做到医务人员人人知晓,执业行为规范。

2、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耐药菌株监测,确保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3、制定了抗生素使用规定,完善了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各科药品收入占总比例进行监控,对超比例的根据不同程度扣发劳务费,对低于控制比例的给予奖励。

(三)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提高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

1、我们把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作为切入点。一是调整候诊大厅布局,使病人进入大厅即能挂号、诊疗、收费、取药、注射等一目了然。二是在候诊大厅设立医院各科布局示意图,通过电子屏幕介绍各科业务范围和专家简介,并设有导医服务台、方便病人就医。三是体现人性化服务,候诊大厅有开水供应,设立候诊椅,安装有电风扇、空调机、电视机等,为病人创造舒适就医的环境。四是规范各种检查报告的时限,接受群众监督,缩短候诊时间,五是设立医疗服务中心,护送患者进行各种检查、送检查报告单、对病人进行生活护理。

2、我们把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首先是维护病人的权益,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将诊断、治疗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告知患者,对大额医疗设备、特殊检查、会诊、贵重药品的使用建立征求意见制度,取得病人同意后方可进行检查、治疗。二是公布医务人员的文明用语准则,在诊疗、护理活动中规范使用文明语言,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育,服务措施的内容由各科室根据科室的情况制定。在护士节到来之际由护理部组织主办了“亲近病人”的表演比赛,并将表演内容在全院推广。

3、建设、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各病区设立意见箱,由党委办具体负责,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四)严格财务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证候诊断范文篇9

【关键词】门诊部;服务;创新

“竞争在市场,决胜在门诊”,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医院来说,门诊部的服务显得更加至关重要。我院展开床位600张,住院部实际收容率达100%,与门诊量以每年约15%的增长速度是分不开的。可见门诊部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的“窗口”。对于医院的窗口——门诊部来说,所有的工作人员应在技术精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因此,门诊部创新发展的主题应定位于服务创新:对外向广大军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对内为各临床科室及专家出门诊提供良好的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服务”一词的内涵日益丰富。我们认为,门诊部的服务应能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并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先进的医疗装备和技术,娴熟的技能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创造出最佳就医诊疗氛围,提供最佳服务,并取得满意效果。

1服务创新

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首先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从以计划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敏锐的眼光时刻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以人群的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不仅要治疗患者所患的疾病,更要关注所服务人群的健康。在医疗市场中,必须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要重视亚健康人群。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过,商业化的市场竞争,就是客人正想打瞌睡的时候,我们已经预备好了枕头。门诊部主动采取多种手段,改变“守株待兔”模式,视所能辐射尽可能远的范围为潜在的医疗市场,以拓宽病人来源的途径做大市场。如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组织为各单位集体进行健康体格检查,发现潜在病人,建立健康档案。体检、健康教育,联合社区门诊是培育市场的很好途径。

2服务创新应该是流程与模式的创新

门诊流程是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全过程。门诊流程创新旨在科学、合理安排就医者就诊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等候时间,提高门诊整体服务水平[1]。服务流程创新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以病人为中心,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特点,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合理安排门诊各功能科室的位置,尽量将相关检查科室集中,使医院的资源开放、共享并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要简化就诊流程,方便病人,如开设简易门诊,将划价与收费合二为一,各楼层均设挂号、收费处;开设预约中心,检查结果查找处设综合服务台、导引指示标识牌,便于患者能迅速到达目的地。总之,服务流程创新是优化门诊流程,简化门诊流程,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2]。医疗服务模式已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步转向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服务模式。以人为本提升了服务层次和水平,从各自为“战”的布局,提出“一站式、一条龙、快捷绿色通道”等服务新模式。如开设贵宾门诊、专科专病门诊、简易门诊、咨询门诊等服务。为病人提供简捷、方便、高效、满意的服务。对门诊各项收费做到明码标价,对门诊各项服务进行公示、承诺,为病人提供免费饮水服务、查询服务、邮寄化验检查报告单服务、电话预约挂号服务、代购本院药品服务,为病人设立银联自动提款机、磁卡电话,为病人提供舒适良好的候诊环境,免费提供报纸、杂志及健康医学杂志等方便病人的措施。

3服务创新需要有制度创新

做保障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又是把管理者的意志、行为统一在系统目标下,为完成一定目的而活动的重要手段,以保证系统整体安全高效地运行[3]。制度创新就是抓好“源头管理,大力倡导零缺陷”管理,各项门诊工作都必须有理、有节、有章法,严格制度,严格管理。门诊管理规章制度的实质是实施预防性管理手段,它是在前人医疗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总结的条文,用以规范后人的医疗行为,以保证门诊医护工作的质量和安全。现行通用的门诊管理规章制度大体可分为:门诊各级医务人员职责、门诊工作制度、门诊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标准三大类。门诊是医院对外服务首要门户或窗口,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在越来越注重品牌效益的今天,门诊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愈加受到重视,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正在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如医生出门诊管理规定、专家门诊管理规定、门诊工作人员考核制度、门诊楼管理规定、诊室规范化标准等。门诊管理规章制度得到了充实完善,涵盖了门诊工作的各方面,使各科室与部门之间以为伤病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为目标,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运行。国际通用的ISO9004-2通常将服务需要转化为六大服务质量特性: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这六大特性也应在医院门诊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是可以测量比较,加以规定的,并制定评价和验收标准。被服务者可从定性角度进行评价,如服务态度、满意率、业务水平信任度、环境设施舒适性等。门诊部以此为依据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来运行,以保证其服务质量。

4服务创新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4.1病人第一原则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方便病人就诊就医需要出发,达到病人及家属双满意。我们要求自觉把中国医院标志(四个红心围成的十字)的含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作为自己在日常医护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尊重、关爱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生命权,视患者为亲人。遵循《医务人员着装、仪表规定》,以良好的着装、仪表、仪容、礼节、礼貌向官兵和社会展示医院的窗口;继续执行门诊部制定的“文明服务用语”,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的语言艺术,增强医患互信;开展“环境美、形象美、语言美”三美形象工程。门诊部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门户,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在越来越注重品牌效益的今天,门诊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就愈加受到重视。

4.2首诊负责原则从病人接触到首诊医生开始,病人即可得到及时、认真、准确、负责的系列诊查,直至最后做出明确诊断与相应处理。门诊医师应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加强对首诊负责制的认识,严禁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推诿、拒治病人。当医生遇到自己业务技术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应通过直接请示上级医师,或建议相关科室会诊,或以科内讨论的形式达到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门诊医师要做好首诊病例书写,简要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检查、需要会诊的项目等,被邀请会诊的科室或医生应认真接诊病人不得延误,直至确诊。

4.3重点加强原则牢固树立为兵服务是军队医院根本职能的观念,完善优化我院《军人就医流程》,突出为士兵服务,显示军队医院本色。从各个环节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简化军人就医手续,缩短军队患者候诊候检时间,明确军人就医“绿色通道”的高效运转;对急症、危重症病人24h随到随诊;对急症、危重症病人,老年病人优先就诊;进一步完善急救预案和急诊处理流程;急诊医师应授权启动协调全院相应科室积极配合协作,特别是应对批量伤病员或高危复杂病人的处理。

4.4优质高效原则彻底杜绝患者就医“三长一短”现象,使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推行候诊厅候诊,电子叫号系统,严格控制陪伴人员和无关人员进入诊室围观干扰医务人员对病人实施诊查处治工作。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采用“一卡通”门诊就医技术:(1)病人就诊可以不拿病历,直接进入诊室,医生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调出他历次就诊的病历。(2)检验和拍片不用等数小时拿片子或报告单,“无胶片化”的数字影像和检验结果可以马上显示,医生可在电脑上看片子和报告单。(3)病人可不用带现金交费,轻松刷卡,省时省力。(4)医生开药方时错误降到最低,如果出错,电脑立即发出警示,是否配伍禁忌、药物过敏情况等,都能及时提醒医生。(5)信息管理系统对门急诊实现科学化、数字化、现代化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使各科室与部门之间以为伤病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为目标,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立新,王景明,范水平,等.再造优化门诊流程提高医院服务水平.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0):796-797.

证候诊断范文篇10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36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96.6%,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01人,中级职称459人。定编病床800张,设有内、外、妇、儿、眼、耳、口腔、中医、肝病、肿瘤等27个病区,年门诊量73万余人次,出院2.5万余人次。

放射科、儿科、胸心外科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为湖北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病理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儿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妇产科、肾内科、眼科、口腔科、麻醉科、超声影像科等20个专业科室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近几年开展行风建设方面的活动及取得成效

02年民主评议行风、03年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04年纠风专项治理、05年医德医风教育、06—07年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及回头看。通过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回头看工作,探索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等,更加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干部队伍的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进,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医疗服务收费更加合理,病人医药费用负担逐年下降,医院的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今年一季药品比例41.38%,同期比下降2.08%,门诊人均费用105.49,同期比下降12.06%。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省物价局授予“省价格诚信单位”,宜昌市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宜昌市十佳诚信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三、行风教育及制度方面

(一)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在职工中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活动,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转变工作作风,党委书记、院长宋兴福同志以“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为主题,亲自为全院的党员干部上党课,并观看典型案件《蜕变》、《忏悔》等警示电教片。通过深入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学习,使我们的管理干部和医务人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抵制不正之风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建立行风投诉接待处理机制。按照医院关于《受理行风违规违纪投诉接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及电子信箱,定期开启意见箱,收集患者意见及建议,对医德医风信访类投诉,认真调查处理,答复率100%。

(三)建立拒收红包局域网公示制。去年将拒收红包者的实名139人次,在医院局域网公示供职工查询学习,年终总结设立了单项拒收红包奖,近两年有44名同志受到医院表彰,大力弘扬正气,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带头作用。

(四)建立出院病人电话沟通回访制。主要由医疗市场部、临床科室负责,重点从就医环境、后勤保障、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合理收费等方面进行电话沟通回访,每月回访60人次,对征求到的意见在院办公会上进行通报,分类分级进行整改,对行业作风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五)坚持社会监督员制度。每年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虚心听取各位监督员的意见及建议,认真对待,落实整改,并且将采取的措施和整改情况及时反馈给监督员。

四、社会服务承诺

建立“三级”承诺制。医院向社会郑重公布了《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承诺,院内科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全院医生分别与医院、科室签名承诺:不收受红包和回扣,不乱收费、拒绝开单提成,廉洁行医,签订诚信服务承诺责任书。医院将医疗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将门诊每名坐诊医生的席位牌都印上了廉洁行医“八不准”规定和举报电话,方便患者监督。

五、实施“便民工程”,解决群众看病难

(一)推出“就医名片”系列套餐,方便病人就医。医院已投资3万多元推出了包括门诊就医指南、科室名片、医保就诊手册、住院温馨卡等一系列“就医名片”28000册,病人在套餐卡上随时可找到需要的就医信息。同时医院还在《宜昌日报》整版推出了患者就诊的各种线路图,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门诊专设就诊咨询台,安排专业的医务人员担当导医,引导患者就医。

(二)简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平台,为病友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务。一是开设午间门诊、双休门诊服务;二是增强硬件自动化程度,缩短发送报告时间,开展报告单邮寄服务;三是推出了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新增设4处收费服务窗口,减少病人排队时间;四是医疗服务保障中心成立以来,为126万人次病友提供无偿服务,累计金额达123万余元。

(三)优化服务环境。医院投入资金90多万元对门诊部分诊疗科室进行环境改造,各候诊室增加了新的候诊椅,门诊内科、放射科等科室增设了候诊大厅并安装了闭路电视,使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更加人性化,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四)开展医患沟通活动。在全院以“平等沟通,真诚关怀,尊重理解,正确引导”为医患沟通工作理念,开展了“医患沟通”活动。使医患沟通工作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活动开展3年多时间,对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起到了巨大作用。

(五)实行物价公示制,维护病友的知情权,让病友看明白病,花明白钱。一是将住院费“一日清”提升为“时时清”,住院病人在全院各个病区的护士站,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查询共计2600多个项目的单项和合计收费情况;二是在医院门诊大厅醒目位置设立药品价格公示牌的同时,在外科大楼、内科大楼、门诊大厅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公布各种收费标准,并滚动播出;三是在门诊大厅、内科大楼和外科大楼还设置了电子触摸屏,患者随时可以查询医疗收费情况;四是应用科学管理手段,遏制乱收费现象。医院投资200万元全面改造了收费网络系统,按物价标准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库,规范收费标准20项

(六)医疗服务向外延伸。医院组织医务人员走出医院,进社区、进工厂,下农村,为“便民工程”注入更多的内涵。医院与部级贫困县秭归县结成为期三年的帮扶对子,在业务繁忙、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一次就抽派内、外、五官、以及妇产科4个专业共5名副主任医师长期蹲点进行技术扶持,解决偏远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问题,目前已协助当地医院开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等10多项新业务新技术。

与此同时,医院积极组织了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巡回讲座。专家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和放映设备主动上门,义务为县市、乡镇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办学术讲座,提供技术指导,义务会诊查房,毫无保留地为基层医生传授新知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的基层群众留下一批不走的专家。

在城区,医院以居民社区为依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着重解决他们看专家难的问题,组织开展“医疗服务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们利用双休日到社区为居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共为社区居民进行免费体检2000多人次,发放健康资料1000多份。

六、实施“减负工程”,解决群众看病贵

(一)执行医疗药品、材料招标采购制。医院严格执行湖北省药品集中招标中标目录,实现了网上药品采购。去年药品挂网采购品规总量2496个(抗生素315个),非挂网采购品规总量125个(抗生素15个),挂网采购占采购总量的95%;药品采购总金额95764800元,其中采购中标药品金额90976560元,占采购总金额的95%。

(二)推行“又十制”,规范药品管理。一是肃清进货源头。在药品采购合同中与药品供应单位约法三章,明确规定药商不得以回扣来促销药品,否则以行贿论处,对每月的用药总量按单个品种进行汇总,对排序在前10位的药品和药商进行公示。近几年,医院先后与21家供药单位暂停业务往来,24种药品被暂停使用。二是管住医生“笔头”。对于临床医生按照专业技术职务严格实行“分级用药制”,坚持合理用药,对每月用药总量排序前10位的医生进行调查,凡开大处方、滥用药的医生将被停止处方权1—3个月,并与纠风责任制挂钩,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三是抓好科室管理。按照上级部门对药品比例的要求,科学核定各科室药品收入与业务收入的比例,药品收入不纳入科室绩效工资考核,对超过指标控制的科室在全院通报,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在降低药品费用的同时,医院按国家统一规定对大型检查项目进行降价,到目前为止,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设备的降价为病人减少检查费用已经超过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