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3:09:25

争夺范文篇1

一、引言

企业的融资结构(financialstructure)又称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信贷、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其中股本又有企业内部股本和外部股本之别。

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对为夺取某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它包括发起方的主动争夺与目标方的适时反争夺两个方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方主动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要约收购(tenderoffers)、委托投票竞争(proxycontests)即权之争、兼并(mergers)、收购(takeovers)等;目标方适时反争夺的主要方式有:“金降落伞”(goldenparachutes)、“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policy)、“毒丸(poisonpill)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显明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二、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股本和债务是重要的融资工具,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权基础。Willamson(1988)认为,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就是控制和治理结构。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它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一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哈特(1995)则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最近几年来,有关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相当活跃。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融资结构的选择至少可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发挥着治理效应:一是“激励效应”,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信息传递效应”,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传递功能;三是“控制”效应,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并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里的“控制”效应。具体来讲,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企业产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处于“依存状态”(statecontingent),股东不过是“iE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令X为企业的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合同工资,B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C为股东所要求的一个满意利润。那么,“状态依存”说的是:(1)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2)当X≥A+B+C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3)当A≤X<TA+B时,控制权掌握在债权人手中;(4)当X<A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员工手中(张维迎,1996)。由此可见,企业的控制权是可转移的。但这种转移是建立在一定的融资结构基础上的。在由一定的债权一股权比例构成的企业里,在正常状态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破产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企业完全是靠内源融资维持生存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可能被员工所掌握(当然,这是一种特例,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普遍现象)。这种控制权转移的有序进行,依赖于股权与债权之间一定的比例构成。假如在股权为零或比例极低、或假如在债权为零或比例极低的企业融资结构下,上述企业控制权的有序转移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洪和博尔顿(1992)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时是最优的。

其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企业的绝对投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的股权比例,同时,随着债务融资量的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也将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经理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程度相对提高,其在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吾(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票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成本。

但是,对企业的在职经理而言,债务的数量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随着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大,其收益也将增大;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加过多,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成功的可能性将减少,从而企业的价值及相应的经理的股份价值就会减少。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最优负债水平的选择问题。

其三,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外部投资者的影响。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由于“资产替代效应”,往往会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产生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因为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当某项投资产生了较高的收益时,在债券面值之上的收益将归股东所有,然而当投资失败时,由于有限责任,其后果将大部分由债权人来承担。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风险投资使企业价值下降,股东仍可能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好处。因此,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然而,由于理性的债券人将正确地预期到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为保护他们的债权不受损失或能在收益中尽量获取一定份额,故会向经理或股东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或增加举债融资的约束条件,这样,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就将导致借债成本的上升,即债务融资的成本的上升。这种成本将由股东来承担。总之,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应由经理承担的股权的成本将减少,而应由股东承担的债务的成本将增大(詹森和麦卡林,1976)。

其四,融资结构对企业收购与反收购的影响。股权和债务水平的比例关系,是影响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收购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往往决定着该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某个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与其被收购的可能性负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债务杠杆效应”。由于债权的所有者不拥有控制公司的股票权,而股权的所有者则拥有控制公司的投票权,在现任经理具有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安排的权力而且其自身也拥有一定份额的股权时,他便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融资的数量,从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外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者争夺企业产权控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来竞争者的收购壁垒,从而降低外来竞争者的收购能力,有效地抵御外来收购。因此,负债水平与被收购成功的可能性负相关,债务杠杆由此成为现代公司一种重要的抵御收购的策略。哈里斯和雷维尔(1988)、斯达尔兹(1988)、伊斯瑞尔(1991)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通过改变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实施多种消极的反收购策略。如实施“金降落伞”政策,把公司的资产大幅度地转化为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们的收益,把企业的留存收益大幅度地转化为公益金,尽力扩大管理者的退休金和遣散费,造成真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大力提高收购成本;实施“焦土”政策,疯狂举债,恣意支出,盲目投资,造成财务烂帐事实,有意对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害,从而降低收购的吸引力;再如,实施“毒丸”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等。

以上两点是关于融资结构对反收购的作用的分析。

再次,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债务水平,从而增大企业的资产总额,为实施收购行为扩充实力,增强收购能力。通常采用的改变融资结构的做法是实施“杠杆收购”(leveragebuy—out)和发行“垃圾债券”(junkbond)。杠杆收购是一种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而进行的收购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公司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另一公司的产权,然后从后者的现金流量中偿还负债。这种收购方式的特点是利息高,通常是在同业拆放利率的基础上再加2%一4%的利差,还要有手续费1.5%一3%。发行垃圾债券是为收购进行筹资的一种手段,这种筹资手段具有很强的投机性。这种债券资信极低,风险很大,利率很高,但却受到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投机者的青睐,以致大量社会游资被垃圾债券所吸引。实施“杠杆收购”和发行“垃圾债券”,虽然其成本较高(因为其利率较高),但由于它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起大量债务资金,所以往往被企业为进行收购活动所采用。

总之,不同的融资结构及其相应的债务水平,对企业的控制权争夺的影响方式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决定了各种收购方式的可行性。较高的债务水平可以使在职经理获得较高比例的股权,进而有力地抵御外来收购;较低的债务水平则可能导致成功的要约收购,而中间的债务水平则意味着结果是不明朗的,控制权争夺更多地表现为委托投票权竞争即权之争。

其五,融资结构对企业清算、破产的影响。清算、破产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机制,因为企业的效用是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丧失他所享受的一切任职好处即承担着极其高昂的破产成本。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存在着较高的私人收益流量同较高的破产成本风险之间的权衡。但是,破产对经营管理者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的融资结构,尤其是负债一股权比。格罗斯曼和哈特开创了融资结构与企业清算、破产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他们在1982年建立的一个关于正式的模型中认为,如果投资完全通过股权融资进行,破产的可能性即为0,经理就可以将所有的钱用于享受其任职好处。如果投资完全通过举债进行,则任何非利润最大化的选择都必然导致破产。破产的可能性同负债一股权比正相关。这之后,哈里斯、哈特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哈里斯(1990)等人认为,在经营者控制企业的状态下,有效的破产可能难以发生。但若使企业拥有债务,在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就可依照破产法对企业进行清算。哈特和莫尔(1994)分析了债务融资可能使一些陷于财务困难但仍有生存希望的企业被过早清算的情况。威廉姆森则认为,当资产的专用性很高时,由债务融资引起的破产成本很高。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融资结构对企业清算、破产的影响来看,最优的债务水平即资本结构选择,应依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讲,处在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负债率应比处在增长较慢的成熟产业的企业低。新成长的产业和企业,其价值主要在于未来的增长机会,近期内可能没有足够的收益还本付息,债务融资可能使这些企业被过早清算。同时这些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产作抵押,不适宜于债务融资;对实物资产比例很低的企业及资产专用性很强的企业,由于资产变卖的价值很小,一般也不适合于普通的债务融资,而采用股票和风险资本管理等形式;对那些已成为成熟产业(如发达国家中的汽车、钢铁、卷烟、石油化工等产业)中的企业,由于它们的盈利率相对稳定、留存收益比例也较高,也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就比较适宜于债务融资。

其六,融资结构对收购溢价从而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的影响。我们在前面已就融资结构对收购行为的影响方式作了分析,由于收购过程往往伴随着股价波动现象,进而难免会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带来影响,因此,有关融资结构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的影响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斯达尔兹(1988)认为,由于收购的发生是一个好消息,人们可以预期,伴随着这一事件,将会出现用债务和股票相交换,同时出现股价的上升。从融资结构的角度来说是,在目标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越小从而其被收购的可能性越大的情况下,一旦市场传递着收购信息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升,从而出现收购溢价现象。因此,目标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与被收购的可能性负相关,而与收购溢价正相关。总之,负债的增加将使目标企业的股东收益增加。伊斯瑞尔(1991)则对其中的原因作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债权人掌握了按契约规定的固定的收购收益份额,目标企业及收购企业的股东之间能够讨价还价的只有事先未承诺给债权人的那部分收益。债务越多,留给目标企业及收购企业的股东分割的收益就越少,收购企业的股东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但是,目标企业的股东可以在发行债权时获取应归目标企业债权人的收益,而这些收益是不归收购企业股东的。这样,目标企业的负债水平的提高就减少了收购企业股东所获取的收益,一旦收购发生,目标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目标企业股东的收益就越高(张维迎,1995)。

三、结论与启示

融资结构,从表面上看是各种资金来源在企业内部形成的某种状态,但实质上,它是各种资金背后的产权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某种利益配置格局,这种利益配置格局构成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治理绩效。可以说,融资结构,是一个关于企业外部的产权主体索取利益控制和分享的内生化的装置。前面关于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的作用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极有意义的启示。

其一,要充分重视融资结构的企业治理效应,充分发挥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有效、健全的控制权市场及依托在这个控制权市场上的有序的控制权争夺机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充满活力而又健康的控制权争夺对协调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激活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价值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把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债权的硬约束与股票的投票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合理而又灵活的融资结构,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进程中必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其二,要赋予企业经理真正的经营权,并给予相当的股权份额。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经营权并拥有相当的股权比例基础之上的。管理者若没有一定的决策经营权和拥有相当的股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都谈不上控制权从股东到经理再到债权人的“依存状态”的转移过程(在职经理若没有一定的股权,控制权就失去了转移的根据与理由),更谈不上融资结构在委托投票权竞争即权之争过程中的影响(没有一定的股权,在职经理凭什么进行强有力的委托投票权竞争?又哪来的进行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动力和信心?),也谈不上融资结构在企业收购与反收购中的作用机制(没有——定的股权,在职经理凭什么增强抵御收购的能力?又如何实施“金降落伞”等策略?“债务杠杆效应”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让经理持股,使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这是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所揭示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中,尽快推进一套有关经理持股的指导方案,设计出种种合理的股票期权计划,不仅是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也是发挥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必然要求。

其三,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对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辨证理解“债转股”政策,从而更好地实施“债转股”政策。因为债转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企业资金来源的重新配置和原有融资结构的重新调整,而这种融资结构的重新调整将会导致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企业控制权争夺方面的变化。债转股虽然具有缓解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保护仍有生存价值企业免遭清算及破产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债转股”政策,简单地将企业的不良资产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可能将使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健全的治理结构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将来处理不良债务的成本更加高昂(吴有昌、赵晓,2000)。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简单地将企业的不良债务转化为外部投资者的股权,对企业的委托投票权竞争是不利的,对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以致对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和国有经济的重组更是不利的。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及与其相对应的国有企业控制权争夺的视野中来准确、全面地认识和实施“债转股”政策。惟有如此,才能明确债转股的主要企业对象,也才能把“债转股”机制与清算、破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争夺范文篇2

企业的融资结构(financialstructure)又称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信贷、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其中股本又有企业内部股本和外部股本之别。

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对为夺取某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它包括发起方的主动争夺与目标方的适时反争夺两个方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方主动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要约收购(tenderoffers)、委托投票竞争(proxycontests)即权之争、兼并(mergers)、收购(takeovers)等;目标方适时反争夺的主要方式有:“金降落伞”(goldenparachutes)、“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policy)、“毒丸(poisonpill)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显明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二、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股本和债务是重要的融资工具,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权基础。Willamson(1988)认为,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就是控制和治理结构。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它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一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哈特(1995)则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最近几年来,有关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相当活跃。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融资结构的选择至少可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发挥着治理效应:一是“激励效应”,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信息传递效应”,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传递功能;三是“控制”效应,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并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里的“控制”效应。具体来讲,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企业产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处于“依存状态”(statecontingent),股东不过是“iE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令X为企业的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合同工资,B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C为股东所要求的一个满意利润。那么,“状态依存”说的是:(1)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2)当X≥A+B+C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3)当A≤X<TA+B时,控制权掌握在债权人手中;(4)当X<A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员工手中(张维迎,1996)。由此可见,企业的控制权是可转移的。但这种转移是建立在一定的融资结构基础上的。在由一定的债权一股权比例构成的企业里,在正常状态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破产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企业完全是靠内源融资维持生存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可能被员工所掌握(当然,这是一种特例,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普遍现象)。这种控制权转移的有序进行,依赖于股权与债权之间一定的比例构成。假如在股权为零或比例极低、或假如在债权为零或比例极低的企业融资结构下,上述企业控制权的有序转移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洪和博尔顿(1992)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时是最优的。

其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企业的绝对投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的股权比例,同时,随着债务融资量的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也将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经理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程度相对提高,其在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吾(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票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成本。

争夺范文篇3

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防止信息不对称的管制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使用术语“准则制定”来表示不同规则和管制的建立。

一、新问题的提出摘要:准则制定的两种理论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认为,管制是公众对纠正市场失灵的需求所产生的。在这一理论中,准则制定机构或准则制定者被假定为大公无私者,它尽力通过管制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准则制定行为被认为是制定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改善后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之间的权衡。这一理论所存在的新问题不仅在于准则制定者事实上难以确定恰当的满足公众需求的管制数量,而且在于它忽略了准则制定者的动机。由于社会公众和立法机关监督准则制定机构以公共利益行事的能力是很微弱的,这就形成一种可能摘要:准则制定机构将以自身利益为标准行事,而非按公共利益制定准则。

公共利益理论的局限导致了准则制定的另一种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的出现。利益集团理论认为,一种行业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行的,这些利益集团会为准则的不同数量、类型、性质和程度向准则制定机构游说,它们构成准则的需求者。准则制定机构作为准则提供者,它试图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平衡利益集团各方的需求。实际上,利益集团理论认为准则是一种商品,它既有需求也有供给。利益集团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准则实际制定过程,比公共利益理论能更好地猜测准则的实际运作。但是,利益集团理论在把准则看成是商品、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准则的需求者而且它们通过游说展开竞争的同时,却把准则的供给者——准则制定机构简化为一个利益集团,即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供给者——多个需求者的供给垄断模型。而事实上,无论是一国内的准则制定还是国际间的国际准则制定,准则制定者都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不同利益集团要么直接构成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要么置身于同一准则制定机构内但却积极谋求准则制定的主发言权。本文的探究将集中于前一种情形,即存在若干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彼此都谋求扩张准则制定权力,由此构成了准则供给中的竞争。

二、准则制定权争夺摘要:准则供给的竞争

准则的制定过程不仅有准则制定机构和作为准则需求者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多次博弈,即准则供需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有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多次博弈,即准则供给的竞争。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阅准则和准则制定,我们可以将准则视为一项主要用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信息加工、提供的制度布置,准则制定(制订新准则或修订已有准则)则可以看成是制度变迁的供给。由此出发,准则制定机构就成为发起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从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来看,不难发现事实上参和准则制定的主体只有两种类型摘要: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这两种“主要行动集团”在参和准则制定——提供制度变迁的供给时,各有不同的成本和效益分布。

政府机构制定准则的成本要低于民间组织。政府机构不仅可以轻易地取得准则制定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且可以凭借暴力优势强制推行制定的准则。但是,政府机构本身不能获得所制定准则的现实收益,因为政府机构的“收益”是政绩和良好的社会主流评价。由于准则制定本身不能对政府机构产生足够的利益激励,因此,政府机构自动发起制度变迁、增加准则供给的动力不足,表现在该政府机构权力范围内的准则迟延供给或供给不足。但是,准则制定本质上是一种管制权力,管制权力能直接增加政府机构控制的资源和财富,所以政府机构具有在广度上维护和扩张准则制定权力的冲动,在面临其他政府机构的压力时,会利用准则制定为防线,主动增加准则的供给。

民间组织主要指会计职业组织。从当前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多种会计职业组织,如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等。但从历史发展和各国实践来看,通常都是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准则制定最为关注,从而民间准则制定机构(以下简称民间机构)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主导,并主要代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由于准则制定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交易费用——既定的准则(会计或审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接受审计的要求)不仅能使注册会计师执业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可以降低执业风险,并为行业自身提供法律保护。从这一意义上讲,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会积极影响民间机构,要求增加准则的供给。而就民间机构自身利益而言,准则制定权力意味着公众的重视、充足的资金、崇高的威望,这使得民间机构也有维护和扩张准则制定权力的冲动。当政府机构试图对会计职业组织进行管制性干预、收回民间机构准则制定权力从而降低甚至取消会计职业组织的增加潜在收入或节约交易费用的来源时,民间机构会增加高质量准则的供给,利用准则制定为防线来保护原有的利益范围不受侵蚀。

正因为不同的“主要行动集团”(准则制定机构)在发起制度变迁(准则制定)时有上述不同的成本和效益分布,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展开针对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以使准则制定能增进本集团利益。而作为准则制定权的具体指向,准则的供给必然是不同准则制定机构之间多次博弈的产物。换言之,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围绕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就构成了准则供给的竞争。在不同的权力配置方式下,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博弈以及准则供给的竞争是迥然不同的。

1.准则制定权力的纵向配置摘要: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博弈

在英美法系国家里,准则制定权通常由政府机构转授予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组成准则制定机构,享有准则制定的起草、制订和颁布等权力,而政府机构依然保留审查监督或最终否决权。为了应对来自政府机构的压力,保护既有的准则制定权力,民间机构通常会改组机构,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利益代表性;优化制定程序,以增强准则制定的透明度、科学性以及加强和政府机构的沟通;加快准则制定及其相关理论探究。上述努力无疑会增加高质量准则的供给,从而强化全社会对由民间机构制定准则的路径依靠,这对民间机构保有准则制定权十分有利。但和此同时,由于顾忌所制定的准则有可能遭到政府机构的否决和干预,从而严重损害其权威,民间机构准则制定不可避免地会考虑政府机构的立场。而试图在其所代表的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政府机构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使得准则越发冗长,准则程序的拉长也将延缓准则的供给。

2.准则制定权力的横向配置摘要: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博弈

准则制定权力的横向配置是指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分享不同领域内的准则制定权,各自拥有该领域内从起草到监督的所有准则制定权力。横向配置主要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较为常见,通常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政府机构依据立法机关的授权分别享有会计(审计)准则、最低披露要求、上市公司接受审计要求等准则中一种或若干种的制定权。但是,有关的政府机构未经立法程序不得随意变更准则制定权,这就决定了政府机构之间不会出现准则制定权的直接让渡。

由于准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准则和准则之间必然存在重叠的部分,这部分准则所规范和约束的内容是指向相同的对象。假如缺乏协调,在若干政府机构分享准则制定权的权力配置格局下,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就必然在此发生冲突,展开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双方都会倾向于增加准则供给,并在各自权力范围内强制推行,从而最大程度地覆盖法定权力空间并以此挤压对方的权力空间。在此基础上,由于政府机构的准则制定是一种管制权力,出于扩张管制权力以此增加控制的资源和财富的动机,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都会试图谋求争夺和本权力范围内的最相关或最相似的准则制定权。但由于立法机关对行政权力配置的刚性约束,要争夺其他政府机构的准则制定权不能通过直接和该机构相同种类的准则进行准则供给的竞争,只能通过在本机构权力范围内大量并推行和上述准则类似的“替代”准则来争夺准则制定权。“替代”准则的出现会对法定准则的制定机构产生极大的压力,它必然会加快准则制定,增加高质量准则的供给,以此来有效防御来自其他政府机构的权力扩张。

三、中国的现实摘要:财政部和证监会的微妙关系

依据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中国的准则制定权目前的布置是摘要: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虽然我国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但该机构实质上是一个顾问咨询机构,并且依然由财政部会计司的技术专家主导);审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而中注协隶属财政部并由后者主管;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的审计要求、上市公司应予披露的信息和信息披露应当要遵守的标准的制定权则归属证监会。由此可见,准则制定权主要由财政部和证监会分享。不难发现,中国的准则制定权是一种横向配置的格局,在此背景下,部会之争在所难免。

1.利益动机和知识存量

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使得准则和证券监管的关系日益密切。无论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还是证监会制定的信息披露准则,其规范和约束的客体都是上市公司或主要和上市公司有关。尽管部、会准则规制的对象所重叠,但由于两机构准则制定的利益动机迥然不同,这成为部、会权力之争的原因之一。财政部准则制定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财政部作为国家财政收支和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制定准则时,不可避免地隐含了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准则应该有利于稳定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期望。而证监会所持的立场则是会计信息应该增加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服务,准则制定理应规范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不难发现,两者的利益动机存在差异。

两个准则制定机构不仅利益动机存在差异,而且知识存量也彼此不同。财政部官员和技术专家的知识存量主要属于大陆法系,受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思想的影响,坚持会计应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倾向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准则制定应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准则供给模式;证监会的官员和技术专家大部分都有海外(非凡是美、英、香港)留学背景,知识存量主要属于英美法系。他们受英美资本市场股东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强调准则制定应维护股东利益,从而在准则制定和准则国际化的立场上较为激进。

利益动机和知识存量上的差异使得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对准则和准则制定的理解出现分歧,彼此间协调的难度加大,导致部会间围绕准则制定权非凡是上市公司准则制定权产生了微妙的权力之争。这种权力之争直接体现在准则供给上的竞争。

2.部会间准则供给的竞争

1993年5月,中国证监会成立。6月,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开始行使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则制定权。在此之前,财政部已于1992年底了基本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制定了10余份分行业统一会计制度。就证监会1993年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有关定期报告的规定来看,尽管此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专设一章对财务报告做了专门规定,但证监会的准则制定实际上并没有和基本准则内容衔接,基本上是另起炉灶。部、会在准则供给上的竞争初露端倪。

基本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加快了准则制定的步伐,1994年2月起陆续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1996年初完成了准则征求意见工作,但财政部基于“会计规则是救火队”的熟悉并没有按原计划在1997年初开始执行已完成征求意见的具体准则。从1992年底基本准则出台到1997年第一项具体准则正式实施,近5年的时间里财政部会计准则的供给出现真空。在此期间内,证监会制定并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其中第2号《年度报告内容和格式》以及第3号《中期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期报告》直到2001年11月才正式,比证监会的准则整整迟了7年)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具体准则的替代功能。尽管在这一时期,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则供给上取得了优势,但是由于证监会的准则制定权局限于信息披露(报告)环节,无法对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环节做出有效约束。因此,证监会在查处自1996年起开始泛滥的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案件迫切需要相关的准则供给时,只能通过一定渠道和财政部联系,促成财政部制定关联方交易和现金流量表等具体准则以遏止当时的证券市场危机。

尽管1997年起财政部各项具体准则的出台有赖于证监会的支持和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部会间围绕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已经平息。鉴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以及造假丑闻频发,证监会开始在信息披露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上市公司信息编制的准则供给。2000年11月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正式,截止目前,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累计了16号。准则规范的重心逐渐转向上市公司的信息编制,这意味着证监会开始尝试将准则制定权从报告环节向确认、计量和记录环节扩张。在上市公司信息编制和披露方面,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替代会计准则。

为了遏止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对来自证监会和证券市场的压力,财政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会计制度》,并认为维护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严厉性,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及其他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此同时,财政部也在力图主导加入WTO后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化以维护既有权威,但基于知识存量和由此产生的路径依靠,财政部的思路依然是《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规范,由财政部制定下发,而不是由某个事业单位或民间社会团体制定。值得注重的是,财政部开始逐渐改变“救火队式”的准则供给,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存货等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准则的相继出台基本上呈现了“未雨绸缪”的趋向。其后,财政部在2002年11月一个月内即了四项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政部的准则供给明显提速。

3.准则供给竞争的后果

部会之间的准则供给竞争增加了对资本市场的准则供给,提高了准则质量,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促进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制度支持。但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同时要接受财政部和证监会的准则约束,即按前者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而报告环节则遵循后者的准则要求,这无疑增加了上市公司信息加工和披露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两者的准则缺乏充分协调,轻易留下准则盲区并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舞弊或欺诈所利用。

四、结论和本文局限

在实际的准则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经常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是以自身利益为标准行事的,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成本和效益分布。笔者认为,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出于自身利益会倾向于扩张自己的准则制定权,并围绕准则制定权展开争夺。在不同的准则制定权的配置格局下,权力之争会对准则的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基于中国的现实,笔者发现中国的准则制定权基本上是横向配置的格局,两大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和证监会围绕准则制定权展开了微妙的权力之争,这种竞争给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是辩证的。

不可避免地,本次探究存在一些局限,同时它们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1)只探索了在不同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权力之争,没有涉及在同一准则制定机构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针对主发言权的争夺(比如FASB在主导IASB改革中的角色和功能);(2)采用纯规范探究方式分析了准则制定权争夺和准则供给竞争的关系,没有结合基于数学模型演绎的分析性探究来增强结论的科学性;(3)在描述中国准则制定情况时,简单地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归人财政部,而没有将中注协和财政部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纳入本次探究范围内。

[参考文献

[1WilliamR.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摘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跃堂。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J.财经探究,2000,(8)。

[3谢德仁。国企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布置变迁中的两个新问题[J.财经科学,2000,(6)。

[4周龙,乔引华,韦佳。中美证监会的会计角色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5陆正飞,汤立斌,卢英武。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及原因分析[J.财经论丛,2002,(1)。

[6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摘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KeyWords摘要:rightofconstitutingstandards;interestgroups;supplyofstandards;contests

Abstract摘要:Theacademicstudyofstandardsisalwaysfocusedontheprocessofconstituting

standardsandtheeconomiceffectsofthestandards,whichisgenerallybasedon

thepresumptionthatthereisonlyonestandards‘constituterandnocontestsintheconstitutingright.

Startingwiththetheoryaboutconstitutingstandards,thispaperarguesthatinfact

therearedifferentconstitutersinconstitutingstandardswhoactonthebenefitfor

themselvesrespectivelyandthattherearecontestsintherightofconstituting

standardsthusthecompetitioninthesupplyofstandardsarises.Furthermore,

争夺范文篇4

一、作序的缘由及过程

胡适在“五四”前夕指出:“社会的最大罪恶莫过于摧残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1]作为“五四”运动基石的个性解放思想比较早的植入了少年汪静之的心,1919年还在屯溪上茶务学校的汪静之就开始学写新诗,1920年转赴杭州第一师范学习,并开始发表新诗作。汪静之邀请朱自清、刘延陵为《蕙的风》作序乃舟水之便。朱自清1920年5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8月便偕妻武仲谦、子朱迈先赴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这是朱自清一生服务于教育界的开始。这一年,因脑疾在美国留学两年未完成学业的刘延陵也转道来到杭州一师执教英文,开始了与朱自清的至交生涯。汪静之也于1920年转入杭州一师学习,朱自清、刘延陵作为教师,汪静之作为学生,但他们年龄相差仅三四岁,刘延陵稍长,也不过相差七八岁,很容易沟通往来,结成兄弟般的师生情谊。朱自清浙江第一师范开始教师生涯,并在浙江第一师范刊物《浙江第一师范十日刊》上陆续发表了短论《自治底意义》、小说《新年底故事》、杂感《奖券热》等,同时,也创作了多首新诗作品。刘延陵还给《浙江第一师范十日刊》专门写了发刊词。这些都不能不给还是学生的热爱新诗创作的汪静之留下深刻印象。1921年暑假,朱自清回扬州度假,就聘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却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因故离开。当时,朱自清曾写信给好友俞平伯说:“我在八中因为太忙了,教员学生也都难融洽。几经周折,才脱身到此。现在在中国公学教国文,系刘延陵介绍。”[2]也就是在吴淞中国公学,1921年10月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朱自清与刘延陵、俞平伯,以及新结识的叶圣陶,四个平均年龄才25岁的年轻人聚到一起,产生了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一个足以影响、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决定。这就是他们决定筹办中国现代诗坛第一本杂志《诗》月刊。

刘延陵对这一段美好往事曾回忆道:“我们初到此地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下午都同往海边去游逛一番。有时还一同踏上由巨石杂乱地铺垫而成,像一只手臂伸进海面的‘半岛’,然后一颠一拐地彳亍到它的极端,试寻美丽的贝壳,或者静听着比在岸上听得更清楚的神秘的涛声。有一天下午,我们从海边回学校时,云淡风清,不冷不热,显得比往日尤其秋高气爽。因此,我们一路上谈兴很浓;现在我已不记得怎么一来,我们便从学校里的国文课谈到新诗,谈到当时缺少专载它们的定期刊,并且主张由我们来试办一个。那时我们都才二十几岁,回到学校后,马上写了一封信寄给上海中华书局的经理,征求该书局我们计划中的刊物担任印刷与发行。几天后接到回信。邀我们于某一时刻,访问该书局编辑部的左(左舜生)先生,谈商一切。我们如约而往,谈了一小时就达成协议”[3]。也就在此时,还在浙江省一师读书的汪静之和潘漠华,带领魏金枝、柔石、冯雪峰等同学,以及其他几个中学的学生二三十人,发起成立了晨光文学社,并请朱自清、叶圣陶担任该社顾问。据冯雪峰后来回忆:“活动是常常在星期日到西湖西泠印社或三潭印月等处聚会,一边喝茶,一边相互观摩各人的习作,有时也讨论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出版过作为《浙江日报》的副刊之一的《晨光》文学周刊,发表的大都是社员的作品。”“尤其是朱先生是我们从事文学习作的热烈的鼓舞者,同时也是‘晨光社’的领导者。”[4]在这样的背景下,汪静之请朱自清和刘延陵给即将出版的诗集《蕙的风》作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汪静之请朱自清作序是在1921年的2月,当时朱自清在上海闲住,接到了汪静之的邀请信及10多首新诗,同年10月,汪又将编成集子的《蕙的风》寄去,共55首诗,朱自清于1922年2月1日将序写成。而最后收入《蕙的风》的诗歌作品却高达175首,外加一篇散文。可惜,朱自清在序完成之前没能看到《蕙的风》的全部作品。所以,朱自清《序》与胡适《序》在关于汪静之新诗作品到底“缠绵”与否的认定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状况,两者观点甚至相左。也因此导致文学史编著者们引用和认定的混乱。汪静之邀请胡适为《蕙的风》作序,本来是很意外的事情。1921年10月至11月间,汪静之在请朱自清、刘延陵给他作序的同时,开始操心诗集的出版问题。原来他想请在亚东图书馆出版社工作的安徽绩溪老乡汪原放帮忙出版诗集,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功,很令汪静之失望。旋即,汪静之于1922年1月13日(即阴历1921年腊月十六)致信胡适说,“拙诗集起先也是直接寄给原放先生的”,但现在出版困难,所以在“本月十号寄上一信并拙诗集《蕙的风》一本”请胡适“做序”并请胡适“将诗集转寄介绍给汪原放先生”,而且“最好请亚东(亚东图书馆出版社)年内(阴历年内)赶快寄稿费来”[5]。由此说明,汪静之请胡适作序,纯粹因为出版遇到实际困难,姑且当作权宜之计,表示对胡适的尊重和感激。除此之外,汪静之实际还邀请了周作人为《蕙的风》作序,甚至比请朱自清更早。周作人应该是第一个受邀请为《蕙的风》作序的人,他早在1921年9月15日就为《蕙的风》写好了序。不过,到最后出版时汪静之却没有采用,而只是采用了周作人为他题写的书名。关于这一段历史,可以从相关资料中得到佐证。在鲁迅1921年7月13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有“我想汪公之诗,汝可略一动笔,由我寄还,以了一件事”记载,1921年9月15日周作人日记也有“作汪君诗序一篇”的记录。1922年7月22日汪静之给竹英的信里两次提及周作人给他做的序。也许是序言做得太早了,不能涵盖《蕙的风》全部的意思,所以汪静之没有采用。

二、三篇序言的基本内容

对于受邀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周作人、胡适、朱自清、刘延陵均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欣喜和支持态度。虽然周作人序的具体内容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但《蕙的风》正式出版后,受到守旧势力猛烈抨击时,周作人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于1922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撰文说:“静之的情诗即使艺术的价值不一样,(如胡适序里所详说),但是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读汪静之君的《蕙的风》,便想到‘情诗’这一个题目。……静之因为年岁与境遇的关系,还未有热烈之作,但在他那缠绵委婉的情诗里,却尽有许多佳句。”周作人对于自己的序没有收入《蕙的风》不但没有表现出一点生气的意味,而且还尽说了汪静之不少好话,并且暗合了自己《序》的精神与胡适《序》的完全一致。至于胡适的序言,给予汪静之的肯定当然是足够的,“我读静之的诗,常常有一个感想:我觉得他的诗在解放一方面比我们做过旧诗的人更彻底的多。当我们在五六年前提倡做新诗时,我们的‘新诗’实在还不曾做到‘解放’两个字……一时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镣铐枷锁,……直到最近一两年内,又有一班少年诗人出来,他们受的旧诗词的影响更薄弱了,故他们的解放也更彻底。静之就是这些少年诗人之中的最有希望一个。他的诗有时未免有些稚气,然而稚气究竟远胜于暮气;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胡适一方面指出了汪静之新诗最可称赞的可贵精神就是“解放”,这也是和“五四”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的;另一方面以伯乐的口吻认定汪静之是少年诗人中最有希望的一个,这会给少年汪静之增添新诗创作的自信和勇气。朱自清则在序言中称赞道:“静之的诗颇有些像康白情君。他有诗歌底天才;他的诗艺术虽有工拙,但多是性灵底流露。他说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他确是二十岁的一个活泼泼的小孩子。这一句自白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人格和作品。”“这才是孩子们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的气度!而表现法底简单,明瞭,少宏深,幽渺之致,也正显出作者底本色。他不用捶炼底工夫,所有无那精细的艺术。但若有了那精细的艺术,他还能保留孩子底心情么?”朱自清充分肯定了汪静之留在新诗里的那股天真的“小孩子气”,甚至认为宁可抛弃那种所谓的成人们拥有的作诗的“精细的艺术”,也要保住这股难能可贵的“小孩子气”。这在当时,也是需要一股评论的勇气的。刘延陵《序》相比较于胡适、朱自清《序》,则相对隐晦含蓄,他没有明里给汪静之多少溢美之词,但含蓄也含蓄得彻底。他说:“近来躁急的批评者遇到描写自然之作,就唤之为‘风云月露山光水色’之文章;看见叙述爱情之诗,即称之为‘春花秋月哥哥妹妹’之滥调。其实风云月露哥哥妹妹都没有得罪世人,我们只需问诗人唱的好歹,不必到处考他唱的什么。而且自然的景色与爱情的翱翔,谁能见之而不凝睇?可以做的事又未必不可以唱吧?”在躁急的批评者(如文学革命的折衷派与保守派)那里被批评的对象(如表现自然与爱情的新诗)实际就是刘延陵等新文学革命者所要称颂的对象,从大角度、宽场面来持论评批,不仅充分肯定了汪静之新诗的成功之处,更表达了对以汪静之为代表的少年新诗人们的褒扬和鼓励之意。胡适、朱自清、刘延陵甚至包括周作人四君同时褒扬还是学生的少年诗人汪静之,在当时的文坛诗界,可谓一大奇事盛事,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异口同声为汪静之辩护,忍耐他稚嫩、笨拙的诗歌创作技巧,赞扬汪静之歌咏自然和爱情的精神和勇气,让一颗诗园里的幼苗得到了及时的雨露滋润和精心呵护而得以茁壮成长。由此反观四位作序者,他们之所以能够给予汪静之及其诗集《蕙的风》如此厚待,是因为他们当时都是中国新诗理论的积极鼓吹者和新诗创作的努力实践者。20世纪20年代,是新诗尝试期。周作人不仅有理论家的观察,同时也兼具诗人的敏锐与情感。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论小诗》、《情诗》、《〈扬鞭集〉序》等文章中。《论小诗》分析了小诗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小诗艺术上的特色。这是当时对小诗考察最为详尽的理论文章。《情诗》一方面是他对汪静之在诗歌中吟咏爱情的赞赏,另一方面却也是对封建卫道士横加指责的反击,展示了他一贯的人本主义的“情爱观”。《〈扬鞭集〉•序》是周作人为诗人刘半农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中不仅评点了当时的诗人,而且对诗歌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是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评价。最为可贵的是周作人尝试创作的新诗《小河》被公认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6]“,融景入情,融情入理”[7],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新诗坛无可动摇的地位。胡适对新诗的实践探索是开创性的,在其实践探索中,“发生重大变化的不仅仅是表意符号,更包括整个的表意系统和规则。更明确地说,是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8]在初期的实践中,胡适以倡导者、实验者和先行者的姿态引领着现代白话诗的发展,于1920年出版的白话诗集《尝试集》,是现代文坛最早出版的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显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诗词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过程,首先,胡适以“作诗如作文”作为目标逆向选择,借重中国诗歌传统中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古风”以跨越近体诗严格的形式规约,追求诗歌的“散文化”。其次,胡适从对英文诗歌的翻译中受到启发,进一步追求“诗体的大解放”,进行诗歌彻底“白话化”的艺术表达。朱自清在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和散文批评家之前,是以新诗闻名于世的,只是没有始终沿着新诗这条道路走下去,这主要是由于他写诗的“不自信”造成的。他是第一本《诗》月刊“四君子”之一,创作的近300行的新诗《毁灭》成为现代新诗坛第一首白话长诗。出版有新诗集《雪朝》和《踪迹》等,新诗理论集《新诗杂话》等。在谈到朱自清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时,王瑶曾经说过:“初期的新诗,虽然标示着要靠‘语气的自然节奏’,但大都没有脱离旧诗词的影响;朱先生的诗却比较更多地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使新诗向前跨了一步。”[9]在新诗理论的探讨方面,朱自清强调“我们迫切的需要建国的歌手”、“我们需要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诗”,认为“有了歌咏现代化的诗,便表明我们一般生活也在现代化;那么,现代化才是一个谐和,才可加速的进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中国诗的现代化,新诗的现代化;这将使新诗更丰厚些”[10]。他当时已经认识到新诗的发展需要走一条“现代化之路”,是很有先见的。《诗》月刊“四君子”另一重要人物刘延陵,虽然因为后半生在新加坡寂寞度过而不为国内多数人所知,但他在中国新诗坛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除了参与《诗》月刊的编辑外,更在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探索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他创作的新诗虽然只有40多首,但如《琴声》、《水手》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新诗理论上,早在1922年,刘延陵就撰文强调:仅仅才几年的工夫,新诗改革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诗的音调与形式已由沿袭旧词而变为与散文相近,新诗的意境也与旧词完全不同等。刘延陵曾专门参与探讨了新诗可否定型的问题。他说:“我觉得是相当地可以的。因为定型有它的好处,就是‘整齐’。整齐虽有束缚与呆板的缺点,但从又一个方面看,它却是宇宙间一种近乎普遍的现象和人类心上的一种自然的要求。”[11]除此,刘延陵还对新诗的修辞、技巧、意象等进行了探讨,以他独有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三、从三篇序言看文学论争的话语空间争夺

新诗伴随着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彻底代替旧体诗,从一开始就面临许多阻力,可谓命运多舛。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学改革的第一块阵地;1917年陈独秀与胡适一道高举文学革命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正式开始。短短几年间,围绕着文学革命的相关问题,文学革命论者之间有所切磋,文学革命论者与折衷派之间有所论辩,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守旧派之间更是有着激烈的论战。这些切磋、论辩甚或论战反而更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使新文学最终彻底战胜了旧文学,从而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崭新道路。文学革命的阻力主要来自折衷派和守旧派两方面。在折衷派方面,他们一面表示赞同文学必须革命,但又提出某些与文学革命相悖的看法。一是关于文学革命是否应“姑缓而行”的问题,方孝岳在《新青年》第3卷第2期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在赞成陈独秀、胡适所倡导的文学革命及其相关主张的同时,明确提出:“吾人既认白话文学为将来文学之正宗,则言改良之术,不可不依此趋向而行。然使今日即以白话为各种文字,以予观之,恐矫枉过正,反贻人之唾弃。急进反缓,不如姑缓而行。”二是对“用典”和“对仗”的不同看法。李镰镗也在《新青年》第3卷第2期上发表致胡适的一封信,在称赞胡适“议论精当,识见高超”的同时,认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第六第七不用典不讲对仗两款,确有矫枉过正之弊”。甚至认为:“文学家之用典用对仗,犹药品之用毒物,妇人之用脂粉也……”,“诗用典必适当,对仗必自然则可,不用典不讲对仗则不可也”。三是对“纯用白话”的不同看法。

黄觉僧在1919年8月8日的《时事新报》发表《折衷的新文学革新论》,在赞扬胡适等人“推倒众说,另辟新基,见识之卓,魄力之宏,殊足令人敬佩”的同时,斥责“彼冒反对文学革新之国粹论者,诚所谓无理取闹,盲目的国粹说耳”。他公开提出自己的“折衷说”,即“文以通俗为主,不避俗字俗语,但不主张纯用白话”等。在守旧派方面,代表人物是声称“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古文家林纾。他自认为能挡住新文学革命的洪流。早在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时,他就曾抛出《论古文之不当废》,为封建文学和文言文辩护。攻击文学革命及其倡导者,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可谓恨之入骨。伴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林纾再也无法容忍,遂于1919年2月17、18日,在上海《新申报》上抛出一篇含沙射影的小说《荆生》。这篇小说描写田其美(影射陈独秀)、狄莫(影射胡适)和金心异(影射钱玄同)在北京陶然亭聚谈反对孔教和提倡白话文。林纾把他们三人的言论称为狗吠之语、禽兽自语。不仅如此,还塑造了一位名叫“荆生”的“伟大夫”,如何对他们训斥和大打出手,使他们狼狈而逃。1919年3月18日,林纾又在安福俱乐部机关报《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复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并要求北大校长蔡元培制止反孔,废除白话。除此之外,林纾还不肯罢休,又于1918年3月18—22日上海《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妖梦》,更以恶毒的文字、鬼魅的深意以及影射的手段,大肆攻击以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这是就当时整个文学革命的阻力来说的,可以想象,文学革命者乃至整个新文学阵营都自然给予了有力的还击。而具体到新文学内容,“其中独以新体诗招人反对最力”[12]。在1919年至1922年间,封建复古派的遗老遗少们如胡先骕发表《评尝试集》等文(见《学衡》1、2期),章炳麟发表了《答曹聚仁论白话诗》(原刊于《华国月刊》),李思纯发表了《与友人论新诗书》(见《学衡》第19期),都企图对白话诗加以根本性的否定。严复在《书札六十四》中就此表达了自己比较荒唐的意见。他对林纾辈反对白话文、白话诗,认为是不必要的。他的看法是“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林琴南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13]。严复对新文学和新诗歌的倡导,在语气上持超然与容忍的态度,骨子里却透露着抹杀与鄙弃,即所谓“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1921年1月在南京出版的《学衡》杂志,是遗少中最先出现的、反对新文化、新文学和新诗歌运动的反对派,他们的主角是胡先骕、吴宓、梅光迪等。这群人的来路正如胡先骕在《中国文学改良论》(原发表于《南京高等师范日刊》上)中不打自招地自我介绍所说的:“某不佞,亦曾留学外国,寝馈于英国文学,略知世界文学之源流,素怀文学改良之志,且与胡适之君之意见多所符合,独不敢为卤莽灭裂之举,而以白话推倒文言耳。”他们所持的观点概括起来:一是白话不能为诗;二是白话诗打破旧诗一切格律,不能算诗;三是单音独体的汉字不能创造拼音文字式的诗———模仿西洋的诗而创造白话自由诗,根本不可能,也不能成立;四是不承认无韵的白话自由诗是诗。针对这些死抱旧醋坛的论调和肆无忌惮的攻击,俞平伯起而抗辩:“我们对社会这种非难,亦应该分别办理。一种是一知半解的人,他们只知道古体律体五言七言,算是中国诗体正宗;斜阳芳草,春花秋月,这类陈腐的字眼,才足以装点门面;看见诗有用白话做的,登时惶恐起来,以为诗可以这样随便做去,岂不使他们的斗方名士派辱没了呢?这种人正合屈原所说‘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我们何必领教他们的言论呢?还有一种非难,却有点见识,他们并不是根本反对白话诗,不过从组织方面,肆其攻击罢了。”[12]俞平伯的所谓“分别办理”实际也就是针对当时对新诗不同态度的几类人,即文学革命阵营内部的同志、折衷派和完全的守旧派(反对派),只有理性地有针对性地“分别办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辩的效率和力量。胡适、朱自清、刘延陵同为《蕙的风》作序,实际都是想以此为又一平台进一步表达各自对新诗的意见,在当时论争的氛围中,自然会采取主动姿态,但在语气和语体上多采取绵里藏针的柔性态度,理性地有针对性地予以反击,目的还在希望提高论辩的效率和力量,这种效率和力量就是让对方能听得进去,最好能改变对方对新诗的态度。

胡适《序》说:“我很盼望国内读诗的人不要让脑中的成见埋没了这本小册子。成见是人人都不能免的;也许有人觉得静之的情诗有不道德的嫌疑,也许有人觉得一个青年人不应该做这种呻吟宛转的情诗,也许有人嫌他的长诗太繁了,也许有人嫌他的小诗太短了,也许有人不承认这些诗是诗。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成见是最容易错误的,道德的观念是容易变迁的,诗的体裁是常常改换的,人的情感是有个性的区别的。况且我们受旧诗词影响深一点的人,带上了旧眼镜来看新诗,更容易陷入成见的错误。我自己常常承认是一个缠过脚的妇人,虽然努力放脚,恐怕终究不能恢复那“天足”的原形了。”“这个态度,叫做容忍的态度(Tolerance)。容忍上加入研究的态度,便可得到了解与赏识。社会进步的大阻力是冷酷的不容忍。”胡适把自己“作过旧体诗”比喻为“缠过脚”,不仅是所谓的贴切而已,而且是更深刻地暗示和警醒那些对新诗抱有“成见”之人,“缠脚”的恶习已被人们所抛弃,那么这“旧体诗”终究也必将是一样的下场,唯一的出路就在“放足”,就在抛弃“成见”而至彻底“解放”。胡适为了剖析此理可谓苦口婆心,告诫那些抱有“成见”的人如林纾、严复之流要有“容忍”之心,不仅如此,还告诉他们只要“加入研究的态度”,就能够“了解与赏识”,并且由此揭示出“社会进步的大阻力是冷酷的不容忍”的深刻道理,不能不引人深思。朱自清《序》说:“我们现在需要最切的,自然是血与泪底文学,不是美与爱底文学;是呼吁与诅咒底文学,不是赞颂与咏歌底文学。可是从原则上立论,前者固有与后者并存底价值。因为人生要求血和泪,也要求美与爱,要求呼吁与诅咒,也要求赞叹与咏歌:二者原不能偏废。”“若教他勉强效颦,结果必是虚浮与矫饰;在我们是无所得,在他却已有所失,那又何取呢!无所有我们当客观地容许,领解静之底诗,还他们本来的价值;不可仅凭成见,论定是非:这样,就不辜负他的一番心力了。”朱自清论评的文字如同他的为人中正平和,儒雅敦厚,一般没有激烈言辞,如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同样评判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和应修人四个少年的新诗,评论的文字清新柔和,而且不管反对新诗者是什么态度,都尊称其为“朋友们”,他说:“《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他们究竟不曾和现实相肉搏,所以还不至十分颓唐,还能保留着多少清新的意态。……这正是他们之所以为他们,《湖畔》之所以为《湖畔》。有了‘成人之心’的朋友们或许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但在人生底旅途上走乏了,却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里得着很有力的安慰;仿佛幽忧的人们看到活泼的小孩而得着无上的喜悦一般。”而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里的这段文字,语气则显出些激烈的论争意味,他旨在强调文学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主题可以多样并存,虽有需求上的缓急,但不应在肯定这一面的同时就一定要否定另一面。而且和胡适一样共同谈到了“成见”问题,可见,他们把已见的新诗论争和可预见的守旧派可能对《蕙的风》予以攻击的情形都想到了,目的在为《蕙的风》设防。至于刘延陵的《序》,一样保持着独特的战斗力。他在开篇即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是太不人生的,最近三四年来则有趋于‘太人生的’之倾向。”可见,文学的“太不人生”与“太人生”都不是刘延陵和文学革命者们所想要的。所谓文学的“太不人生”,简单地说,就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多“文以载道”,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反映人民疾苦、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往往受到打击和排挤,严重的还要被杀头。而当下的所谓“太人生”,大概就是郁达夫在《时事新报》刊发《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里所指出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垄断”了文坛。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强烈排挤创造社的“文学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曾就此有过激烈的论争。刘延陵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看似无意,实是有意,含蓄而又强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文末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对待汪静之的《蕙的风》:“他的作品在艺术方面不能算十分完善,然而批评者总不应因我偏于自然与爱情而下严辞,读者也不应受‘太不人生’空气之传染而存偏见。”《蕙的风》出版至今已愈90年,胡适、朱自清和刘延陵在其序言中对汪静之给予的肯定、对读者寄予的愿望以及对《蕙的风》及时的“设防”等等也经历了90年的考验。汪静之受了他们的鼓舞一直在新诗的道路上坚持走了下去,并于1981年初春恢复了“湖畔诗社”的活动,以此为平台培养、成就了许多爱好诗歌的文学青年,直到汪静之以95岁高龄西去三年后的1999年,“湖畔诗社”才跟随诗人离去的脚步而寿终正寝,完成了诗人赋予它的历史使命,留给现代文坛最后一片绚丽的背影。

争夺范文篇5

随着我国加入和国内建筑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高素质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突出,一场没有硝烟的建筑业人才争夺战在国内打响。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水电施工企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处于被动地位。重构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水电施工企业面对入世挑战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的人才争夺趋势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加入世贸组织后,在获得相应权利的同时,承诺在年或年内开放建筑业市场,允许国外企业或个人以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种提供服务的方式进入我国建设市场。据建设部统计,入世前,境外建筑承包工程项,合同总额亿美元,目前在我国注册的外国承包商有近家,另外有余家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加入后,我国将允许外商设立独资建筑公司,归属建筑业范畴的水电施工企业人才争夺战将更加激烈,并呈现如下特点:

⒈外商对市场的争夺首先表现为对人才的争夺。一般说,进入我国的外资建筑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经营范围较广,经营机制灵活,他们利用技术、待遇和用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招揽人才,积极推进“人才本土化战略”。而民营、私营和乡镇建筑企业也因发展需要,纷纷使出“杀手锏”,加紧对人才的争夺。各类非国有建筑企业对人才的激烈争夺,使水电施工企业的人才“跳槽”现象呈不断上升趋势。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断提高。

⒉国内水电施工企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水电施工企业人才的供求状况看,我国水电施工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事部最近公布的信息表明,建筑人才是目前人才市场上最为抢手的类专业人才之一。我国每年土木建筑专业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只有万多人,土木建筑专业的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也只有万人,两项相加也不足包括水电施工企业在内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千分之三。再加上水电施工企业常年在穷山恶水间露天施工,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作业危险,即使学土木建筑专业的学校毕业生也不愿到企业工作,从而导致水电施工企业高级技工和技术人员普遍短缺。加入后,原有的国内人才竞争扩大到国际大环境的更大范围内,水电施工企业很可能出现更多的人才外流,形成人才的“空心化”现象,失去竞争力。特别是优秀人才将进一步流动到优势企业中,包括一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跨国建筑集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和部分较好的内资建筑企业中。争夺的中心将是优秀的建筑业技术人才、熟练技术工人,乃至一些高级管理人员。

⒊国有企业入世“人才保卫战”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许多水电施工企业已经感受到人才流失的压力,一部份优秀人才已经流了出去。一些建筑类大学生,毕业后先到水电施工企业锻炼,三、五年后,实践经验丰富了,业务水平提高了,职称评到手了,就“跳槽”另谋高就,水电施工企业成为事实上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是否能留住人才的问题成为水电施工企业面对入世挑战的一个最严峻、最紧迫、最具有基础性的现实问题。

二、水电施工企业的人才争夺弱势

总体上讲,水电施工企业体制单一,机制不活,人际关系复杂,社会包袱沉重,经营成本较高,多数仍处在劳动密集型和粗放经营阶段,一般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物质工作条件,工资水平也不高,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表现:

⒈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旗帜。从历史看,我国水电施工企业大部分成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竞争活力。年代以来,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导入市场竞争机制,再加上非国有施工企业的无情竞争,一些水电施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前景看淡,使相当一部份水电施工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被动地位。

⒉用人模式落后。目前,大多数水电施工企业仍沿用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人事安排因人设岗,难以做到人事相宜。尽管有的已经推行聘任聘用制度,试图以法律契约的形式维系新型用工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企业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用人权,遇岗位安排和职位提升,摆脱不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微妙作用,企业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要的人走不了。

⒊管理体制陈旧。水电施工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较为封闭,对市场环境变化感受性弱,缺乏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更说不上科学有较地规划人力资源,有的企业虽已初步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但在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方面,仍沿袭以前的套路,在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上没有实质性进展。

⒋绩较考核不严。目前水电施工企业的考核机制多流于形式,缺乏硬性指标约束,不合理、不公平、不科学的现象较普遍。工资奖金与职务挂钩,员工主要是依靠职务系数获取报酬,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不能实施到位,收入的多少与业绩好坏关系不大,“大锅饭”观念虽有所破除,但在职工观念中依然根深蒂固,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开发。

⒌激励机制单一。与跨国公司用股票权等“金手铐”“扣”住人才、向人才提供“黄金降落伞”等预防企业破产风险的措施形成鲜明对照,一些水电施工企业对人才的激励手段单一,措施不力,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激励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企业不仅不能吸引合适人才,反而导致现有人才不断流失。

⒍职工培训滞后。目前,相当一部分水电施工企业的培训机制弱化,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划,职工培训多为短期行为,职工不能及时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思想,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人才的潜质得不到发掘。

三、水电施工企业的人才争夺对策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水电施工企业要把握主动权,就必须彻底根除现存的不适应人才配置市场化要求的弊端,不遗余力地谋划本企业的人才策略。

⒈招引人才策略;营造求贤若渴的氛围。只有真心爱才,才会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在国内人才市场,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洋老板”会亲临招聘现场,仔细物色和挑选所需要人才,而国内企业的老总则较少这样,体现了国内企业在重视人才方面与外资企业的差别。应该指出的是,招聘人才不只是人事部门的事,而是企业上下的共同职责,企业全体员工都应该发扬“伯乐”精神,勤于和善于发现“千里马”。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应该将招募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多参加人才招聘活动,亲临招聘现场,使求职者感受到来自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重视和亲和力。与此同时,要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营造出求贤若渴的氛围。

⒉施用人才策略:构筑知人善任的机制。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用好人才。如果不给人才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人才的本事再大也无法发挥出来。如何用好人才,水电施工企业应该认真检讨一下自身的环境和机制问题,剔除积弊,改正不足。

施用人才的法则有三:一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要拉近与员工的距离,礼贤下士,殷勤有加,善于发现身边的能人。要着眼于“这个人能干什么”,而不能只注重学历和资历。二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要敢于起用那些有争议、有缺点,但勇于改革的开拓型人才。三要心底无私,任人唯贤。用人以对企业、对社会尽心尽责为尺度,而不以个人的利害、恩怨和好恶为用人标准。

⒊培育人才策略:谋划后续有人的战略。

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规划。要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具体操作上打破条条框框,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制订和实施人才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分步骤的实施计划,立足现在,着眼长远,为那些基本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人才政策要树立市场观念,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大胆创新,真正建立起责、权、利一致的分配制度和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要把吸收人才、引进骨、强化培训、优化结构同目前国有企业推行的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工作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有序竞争。

三要完善人才培训功能。培训不只是授课听讲。德国大众公司利用角色练习、参与讲解、电化教学、学识答辩及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员工培训,使学员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有关培训课题的知识,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紧密结合提高学员对今后工作的处理能力。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学风,而且有利于发现潜在人才,为日后选拔人才打下基础。

⒋留住人才策略:夯实凝聚人才的土壤。水电施工企业有着较为雄厚的人才储备。留住现有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是水电施工企业最现实、最明智的人才争夺策略。要想更有效地留住人才,就必须从人才所体现出的市场价值与个人追求出发,与市场要求接轨,不断推出新举措。

一是待遇留人。合理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基础。薪酬待遇必须考虑人才的市场价值,向优秀人才倾斜。因此,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提高骨干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市场价值的差距。可结合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人才持股、期权计划,重视对骨干人员的中长期薪酬管理,建立人才与企业的“双赢”机制,使人才在追求个人抱负中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努力。

二是事业留人。高薪不是万能的,当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后,优秀的人才更看重企业能给自己怎样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各类人才职业生涯的发展,让人才有位置、有舞台。实践证明,那些励精图治,能够在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明星的企业,往往能够赢得各类人才的垂青。因此,水电施工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基本点必须是把企业的事情办好,营造出自己的优势,用企业的实力和地位说话。要制订出切合企业实际的远景规划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引导人才树立使命感、体味成就感,使人才坚信自己在企业有事业可以成就。

争夺范文篇6

今日,我们专门召开会议,听取23个市直单元争夺上级项目资金状况。方才,23个市直单元就本年以来争夺项目资金状况和下步计划做了报告请示。下面,就做好这项任务,我强调4点定见。

一、高度注重项目资金争夺任务

争夺上级项目资金,对当地经济社会开展十分主要,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是“硬头货”。以上一年为例,我市当地财务普通预算收入57.4亿元,争夺上级转移付出等各类项目资金63亿元,比全市当地普通预算收入还稍高一点。财务普通预算收入在一个工夫段内,增速是有限的,但转移付出的余地、空间和潜力要比财务收入大得多。转移付出资金是开展不变的主要根底和保证。假如没有这些资金,我们的经济开展就无法顺畅推进,我们的社会不变就无法有用维护。中心和省局部项目往往在上一年七八月份就曾经确定了。所以,争夺本年更多的资金,更好地争夺下一年的资金,目前是一个主要的工夫节点。各级各部分要从思维上高度注重,既要看法到争夺项目资金任务的阶段性特征,抓住要害工夫节点,争夺任务自动;又要总结经历,掌握规则,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任务。

二、具体传递项目资金争夺状况

由市财务局牵头,对今日会议状况进行传递。一是对上一年转移付出、争夺资金的状况予以传递,为各单元供应参照。二是对本年上半年截止到当前,各单元争夺项目资金状况,尤其是对今日到会的23个部分争夺项目资金状况予以传递。三是对牵头部分和共同部分,下半年需求重点争夺的项目资金予以传递。四是对项目资金争夺任务中好的做法、存在问题,以及需求留意的事项予以传递,使人人对这项任务惹起注重,供应借鉴。

三、仔细研讨项目资金争夺办法

各级各部分要专题研讨争夺项目资金任务。一要进一步明白责任、明白项目、明白处理时限。争夺的项目由谁来担任,需求持续争夺哪些项目,必需在什么工夫获得落实等,都要一一研讨,一一明白。还,对争夺的项目资金与上一年同比规划巨细、质量凹凸等状况都要心中稀有。二要进一步进修文件、吃透政策。转移付出实践上可以分项目和“人头”两大类。工资性、保证性等转移付出与人员有关,根本确定、变数不大。然则,项目经费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不单要研讨当地的增量和存量,还要研讨中心政策的增量和存质变化。中心在转移付出方面,增量局部即便再调整,本来的局部照样会保存下来,调整首要是增量的调整。我们要研讨国度转移付出中的增量增进局部,尽能够多地争夺这局部项目资金。三要擅长沟通、实时报告请示。在对上争夺项目资金的进程中,做好与省厅相关处(室)的沟通协调,对争夺项目资金至关主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总结良多经历,也可以吸纳很多经验。这一点务必惹起人人的足够注重。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与对口的省直厅局处室的指导同志增强沟通联接,积极发明争夺项目资金的有利前提。

四、争夺上级项目资金要害在“做”

争夺范文篇7

今日,我们召开全市抢抓时机、经营开展、争夺资金推进会,就是简略总结近段我市向上申报项目、争夺资金任务状况,具体布置摆设2012年的项目申报、资金争夺任务。方才,市发改委、文明局、公用事业局等争夺项目资金状况较好的部分进行了任务报告请示,市建委、情况维护局、疆土资本局为争夺项目若何搞好效劳也进行了亮相谈话,但愿市发改委、财务局、建委、环保局、疆土局等处理申报手续所触及的部分,严厉依照亮相谈话的承诺,积极共同,搞好效劳。传文同志也作了很好的讲话,讲的很具体,很到位,我都赞同。但愿各部分依照传文同志讲话要求,分秒必争,竭尽全力,仔细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以下四点。

一、加强三个认识

一是时机认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时,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也正派受多年来最大的应战。也不破例,一段期间以来,我市企业出产运营情势严肃,经济增进下行压力分明加大,2011年我市的财务收入将比预算削减2000多万元。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党中心、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疾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展内需的政策办法,从2011年12月开端到2010岁尾将拿出1.18万亿元的中心资金,带动全国4万亿的投资规划,随之,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扩展内需的政策办法。这在开国以来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政策办法的出台,是国度和河南省有用应对当时经济情势最主要、最有用的伎俩,更为我们加速开展供应了千载一时的时机。“机不成掉,时不我待”,各级各部分务必坚持清醒思想,以时不再来的紧迫感,坚决决心,克难攻坚,抢抓时机,确保我市争夺项目资金到达或高于全省均匀数。假如谁把应得的项目丢了,就是不作为,就是对的“犯罪”。

二是政策认识。争夺项目不克不及盲目,要吃透政策、用好政策,不单要晓得国度在那些方面有倾斜、有支撑,还要晓得如何倾斜、如何支撑,要求具有哪些前提?我们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需求起劲?必然要搞清楚。针对国度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展内需政策,就我市来讲,要积极在争夺根底设备和改善民生的项目,重点是高度存眷民生的项目上下功夫。本年四时度,中心新增的1000亿投资,首要集中在乡村民生工程和乡村根底设备建立,医疗卫生、教育文明、节能减排等社会事业开展,铁路、公路严重根底设备等6个方面,个中国度直接布置投资594亿元,当地布置406亿元,河南省共争夺到63亿元。据概算,我市可望争夺到1亿多元,这是不小的成果。为使各部分进一步调查、熟习相关政策,市发改委要按期把国度大的财产意向,经过召开会议、发放简报、网上等方式,实时给各部分,还,各部分也要实时获取系统上级的政策信息,做到在争夺上级项目资金时有的放矢。

三是项目认识。为何此次项目储藏好、契合审批手续,经过了规划、环评、地盘、可研、有资金配套的项目,拿上去就同意了?要害是在储藏项目,这一问题,我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屡次。目前回忆起来,不该验了吗?所以,要求各部分在研讨国度财产政策的根底上,积极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贮存项目,做到规整齐批、设计一批、贮存一批。一旦有时机向上争夺项目,随即有现成的器械,成熟的项目,防止措手不及。

二、掌握三个方面

一是可得项目。可得项目即惯例项目。按照常规,上级应分派给我市的事关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的项目,比方环保、教育、卫生、文明等方面的,一个也不克不及丢失落,要悉数拿下。往后,市发改委对一切项目要搞个分类综合,看哪些是可得项目,哪些是可得可不得项目,哪些是方式上不成得而得的项目,以利未来市委、市当局审核评选时参考。

二是可得可不得项目。鄙人放项目时,上级很多部分都邑留有余地,这要靠人人起劲去争夺。比方,我市李寨的地盘国债整顿项目,本来没有,但经过积极争夺,我们获得了,这就没按惯例走。这种起劲十分主要。

三是方式上不成得项目。各部分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沛应用各类人脉关系,比方老乡、亲属、同窗、战友等关系去争夺项目。这方面,我们也有成功的例子,比方市农创办争夺的上级资金,以前我们没有,这两年经过起劲跑,争夺了不少资金,农创办的这种精力值得表彰。

三、做到三个要求

一要“快”。“快”就是要决断反击,敏捷出手,分秒必争,只争旦夕,决不成贻误机遇。中心出台扩展内需促进经济增进的十条办法,总的要求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省和市的要求也十分急,办法十分猛。关于我市2012年的项目,有关部分要立刻举动,抓紧编制,疾速处理相关手续,实时上报。所触及到的局委要以大局为重,一路绿灯,搞好效劳。在申报工夫残剩的10天内,申报项目所触及的部分不单要执行“5+2”(作废礼拜六、周日),还要执行“白加黑”(不管白昼或夜里,随叫随到),在有限的工夫内为我市争夺项目资金做出积极奉献。

二要“重”。就是要搞严重项目。从我市2012年申报的项目看,多是小而散,大项目很少。连系我市的详细状况,要紧紧盯住交通、农林水牧、农业财产化、构造调整、节能减排、轮回经济、自立立异等范畴,经营一批前景好、投资多、带动强的严重建立项目,实时进入省和国度发改委项目库。还,我们既摘“西瓜”也捡“芝麻”,抓“大”不放“小”,只需有利开展潜力的项目,能得则得。

三要“准”。“亲信知彼,百战不殆”,各部分必然要精确掌握、深入体会中心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展内需促进经济开展政策办法的精力本质,清晰本部分和市在本行业的优势和潜力,做到把握上情、摸透市情,找准出力点,选准打破口,力争在争夺项目上少走或不走弯路,进步项目争夺的有用性和针对性,进步项目争夺的成功率。

四、完美三个机制

一是指导机制。这也是市有关指导的要求。为增强向上争夺项目资金的指导,确保我市项目资金争夺任务真正获得成效,市当局决议,成立以我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段传文为副组长,市发改委、财务局、建委、情况维护局、疆土资本局、人行等部分首要担任同志为成员的市争夺项目资金任务指导组,指导组下设办公室,市发改委主任韩卫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对项目争夺进程中碰到的严重问题,要召集有关指导和成员开会,实时协调研讨,有用处理各类问题。

争夺范文篇8

所谓项目,就是在规则的工夫内,在特定的地域、某单元(或企业)从市场和国度财产政策动身,依据微观经济评价后果,装备各类出产资本,构成出产才能,以获取预期效益的悉数投资运动的有机全体。项目是一个地域经济社会开展的载体,我们做的各项任务,如制订的经济开展计谋,中长时间规划等,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没有根底,没有项目支撑,任何开展规划都如海市蜃楼,毫无意义。

做好项目争夺任务,增强建立项当前期任务,推进项目带动计谋的施行,是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农业财产化和城镇化历程,加速新乡村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根底;是调整投资构造,促进财产优化晋级的首要路子;是进步投资效益,增进投资决议计划科学化民主化的要害环节。要树立“前期就是投资”的理念,深入看法前期滞后就是投资滞后、就是开展滞后的事理,要仔细挑选储藏一批、谋划推进一批、开工建立一批严重建立项目。要起劲争夺更多项目列入省、市以上重点建立项目,以有用应对地盘资本等瓶颈,并经过项目标建立,促进财产大提拔、经济大开展。

一、“十五”项目任务回忆

2001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分抢抓西部大开拓和扶贫开拓的前史时机,连合协作,开辟进步,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视野,加大项目争夺、建立和治理力度,创始了项目任务新场面,使我县项目争夺任务获得了必然的成果,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效果。

“十五”期间是余庆的根底设备和根底财产建立最快的期间。农田水利、动力、交通、通讯、城镇、生态情况建立、社会事业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完成了乡乡通油(砼)路和村村通公路,构建了“一纵三横六联线”的主干公路网;处理了城镇和乡村平安用电,到达了乡村初级电气化规范;集镇饮水坚苦已悉数处理,乡村人畜饮水已处理80%;邮政收集掩盖城乡,德律风网掩盖到镇村,完成了传输网光纤数字化,余庆的根底设备获得极大改善,“瓶颈”有所缓解;特殊是2003年构皮滩电站开工建立和以“四在农家”运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加强了余庆经济开展的生机和动力。这些项目标建立和投入运用,改善了投资情况,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效果。

在项目任务中,我们紧紧掌握国度、省财产政策和资金投向,连系县域实践,容身当时和久远,仔细剖析、研讨、挑选,充分和完美了项目库,根本步入了“投产一批,开工一批,申报一批、储藏一批”的项目任务良性轮回的轨道。五年来共争夺国度、省、市项目150余项,争夺国度、省、市项目资金近3亿元。触及交通、农业、水利、生态情况、城镇根底设备、城乡电网、动力、旅行、教育、卫生、计生、文明播送、底层组织、社会保证、民政福利事业等项目。在做好国度、省、市项目资金争夺的还,我们经过仔细剖析县域内各类优势资本地点,一直做到集中精神,仔细担任,按行业、分范畴编制了《招商项目册》,并经过收集优势积极向外推介项目,为招商引资发明了前提。

二、项目争夺任务的几点领会

㈠指导注重,高位推进是包管

为了争夺上级有关部分更大的支撑,县首要指导和分担指导在上级有关部分来我县反省任务或调研时,尽能够抽出工夫伴随,而且还应用外出开会和进修的时机,自动与上级营业部分联络,使上级部分加深了对我县的调查,增进了彼此间的情绪。指导的注重,构成的高位推进效应,进步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㈡把握信息,选准项目是前提

为使项目争夺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仔细剖析国度、省的投资意向,容身实践,做好项当前期任务,充分项目库,挑选契合立项前提的项目,克制了盲目性。如:这五年来,我们抓住国度、省将加大根底设备建立力度这一时机,及早入手,做好相关前期任务,使我县的公路建立速度加速,交通“瓶颈”获得改善。

㈢立异办法,争夺自动是要害

跟着西部大开拓计谋的不时深化,全省各县市争夺项目标认识进一步增强,竞争愈加剧烈,我们的压力也随之添加。经过剖析各类要素,我们一方面夯实项当前期任务,另一方面节省本钱、进步效率,积极追求省市发改、交通、水利等部分的支撑和协助。更主要的是全县项目任务人员发扬舍小家顾人人,勇于贡献的精力,随时自动与上级部分沟通和联络,进步了项目争夺的竞争力。在项目争夺进程中,发扬忍劲和韧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力跟踪项目,使一些看似不成能的项目,酿成了能够。如:大乌江景色胜景区旅行根底设备及生态情况建立项目,这一项目未列入“十五”规划,也不是省市的重点项目,争夺的能够性较小,但我们经过协调各方面关系,成功争夺到1000万元国债资金的投入。再如:易地扶贫搬家项目,国度规则只布置贫穷县,但思索到我县局部地域贫穷面还较大,扶贫攻坚的义务还较重,在县委、县当局的注重和支撑下,我们积极向上级发改委报告请示状况,并约请省、市发改委指导来我县实地检查。为使这个造福于民的项目尽早施行,我们又想方设法征得省发改委指导的支撑,带我们相关人员赴北京,协谐和处理有关问题,为项目立项奠基了坚实的根底。使该项目最终在国度、省立项,共争夺到640万元易地扶贫国债资金,搬家450户1781人,改善了搬家户的出产生涯前提。

㈣严厉治理,增强监视是前提

为确保投资效益的发扬,做好建立项目标“投资、质量、进度”节制,我们充沛发扬项目办对重点项目稽察的本能机能,从泉源、准则和顺序上对重点建立项目进行监视治理,克制了“主要轻管”景象的发作。如:交通项目、国债旅行项目、县城供排水项目、教育项目等等都发扬了应有的效益,使上级部分对我县的项目建立治理赐与了承认,为后续项目标争夺发明了前提。

依据这些年任务的经历领会是:凸起一个“韧”字,即要有锲而不舍、坚贞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力;强化三种“理念”,即走出去争上促商理念,项目就是开展理念,全社会参加理念;落脚在五个“求”字,即想方设法央求国度、省的支撑,千言万语追求市相关部分的了解,脚踏实地追求县指导的协助,求同存异需求各乡(镇)、各部分的共同,坚持不懈要求项目施行后出现优越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在经济欠兴旺的区域,项目争夺自身就是一个扫除万难的进程,个中的悲欢离合只要身临其境的人才干领会到,然则当看到经由起劲,项目得以落实施行时,我想到但凡为项目标争夺支付辛勤的人,他的那种成就感就会油但是生,这才不会孤负全县各族群众的期盼,对得起县委、当局的重托。县发改局这些年就是在“求”的情况中打拼,在“求”的进程中磨炼,在“求”字上做文章,固然在“求”,但这是站起来“求”,不是跪着“求”,这“求”合理,有庄严,由于他是“公求”而堂堂正正,而不像“私求”鬼头鬼脑。他是为余庆开展而求,不是为小我的好处而求,不求一切,但求地点。往后,只需有利于余庆的开展,我局还会持续“求”下去,我局还会持续为各乡(镇)、各部分牵线搭桥当红娘,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

三、项目争夺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固然这些年来项目任务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应惹起各级各部分的高度注重。

⒈单个乡镇和行业主管部分对项目争夺任务看法不到位,自动性较差,缺乏容身本部分和当地方的实践状况积极争夺项目标认识,单个部分为其本身好处影响项目申报,以为项目争夺都是发改等部分的事,在报送相关材料进程中不实时或质量不高,耽搁了项目上报列入省市规划和立项的机遇。

⒉大大都项目建立单元可以按国度投资项目标要求进行标准治理,但仍有单个建立单元“主要轻管”,在项目建立中存在工程材料不全,相关手续不齐备,项目完工验收后不实时决算和审计,有违规运用资金景象。这些都将影响项目标争夺。这些年县财务、审计、监察等部分在增强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出台了系列治理办法,也做了一些变革,我想,对今后的资金运用将起到必然的标准效果。

⒊严重项目储藏缺乏,小项目、普通性项目多,主干项目少,且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对财产构造调整、促进经济开展的拉举措用不敷分明。

⒋项当前期任务经费缺乏,未设立项当前期任务专项资金,致使项当前期任务滞后,影响了项目争夺任务。

⒌全县从事项目任务的人才匮乏,培训力度不敷,影响项目标争夺。

四、若何做好2007年项目争夺任务的考虑

㈠任务思绪

项目是出产力诸要素的调集体,是资本装备的依托前提,是处理县域经济开展资金匮乏的主要路子,是拉动经济建立完成跨越式开展的载体。项目争夺任务总体思绪:经过“一个推进、两个进步、三个到位”展开项目任务(“一个推进”即“高位推进”,“两个进步”即“进步项目争夺资金总量,进步项目可行性研讨申报的科技含量”。“三个到位”即争夺项目标自动认识到位、项当前期任务经费到位、抓项目标专业人员到位),调动一切积极要素,容身施行“十一五”规划和加速农业财产化、城镇化和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乡村建立的历程,挑选、储藏、申报、落实项目,确保项目任务步入良性轮回轨道,持续坚持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进,加强投资对经济的拉举措用,完成余庆经济和社会继续、疾速、安康开展。

㈡任务义务、重点

2007年是完成经济社会开展要害的一年,项目将是拉动经济增进最有用的伎俩之一,因而,我们在上一年制订了《余庆县“十一五”分行业争夺国度、省津贴资金方案》的根底之上,进一步挑选、细化,年内方案重点申报污水处置项目、县城渣滓处置项目、易地扶贫搬家项目、湄余二级路延长公路、大乌江赤色旅行、龙家至湄潭石莲公路、S305线二级公路、村庄路途项目、老干运动中间、大中型水库库区及移民安顿区根底设备项目、人畜饮水项目、病险库除险加固项目、农业财产化建立项目、生态建立项目、自然林坚持项目、乡镇畜牧站项目、石漠化综合防治、底层派出所项目、乡镇法庭建立项目、村卫生室建立项目、乡镇文明站建立项目、单薄黉舍建立项目、乡镇方案生育效劳站建立项目、乡镇司法所建立项目、播送电视村村通建立项目、乡村电网完美等一批项目在省立项并尽快开工建立,拟争夺中心专项和国债资金6000万元以上。

㈢任务详细办法

2007年,国度将持续执行稳健的财务和钱币政策,刊行适度的国债,一是拟布置长时间建立国债500亿元;拟布置中心预算内常常性建立投资804亿元,比上一年预算添加250亿元;中心当局建立投资总规划为1304亿元,比上一年添加150亿元。二是当局预算支出和当局投资要优化构造、凸起重点。当局投资运用要确保“三个高于”,即:用于直接改善乡村出产生涯前提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根底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西部大开拓的投入高于上年。还,加大对节能环保和自立立异的支撑。三是合理布置中心财务超收收入。添加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添加社会保证基金、企业政策性破产、居民最低生涯保证等支出。因而,我局依据国度微观政策信息将接纳以下办法,展开项目争夺任务:

一是仔细研讨国度、省投资政策,捕获信息,不时追求争夺项目标潜在时机,挑选一批表现当地特征、契合国度财产政策、有竞争实力、对县域经济开展有严重影响的项目,充分完美项目库。并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项目库和开展规划,夯实项目任务的根底。

二是以县发改局为主充分有必然营业才能和专业才干的人员,树立一支高本质、精壮的项目班子,担任项当前期任务,指点、监视、协调项目业主和有关单元做好项目标立项、可研、初设(施行方案、功课设计)等前期任务,依照根本建立治理顺序组织项目标报批。

三是持续加大项目信息的汇集和反应,增强同上级有关部分的联络,加强争夺项目竞争力。

四是充沛发扬项目争夺的各类优势,整合项目争夺的各类资本,构成项目争夺的强壮合力,不时加大向上争夺项目和向外推介项目标力度。

五是发扬好部分优势,积极争夺国度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搀扶,加速根底设备建立,改善项目建立的前提。以发奋有为的精力形态,兢兢业业的任务作风,进一步加强项目争夺认识,强化项目任务根底,完美项目任务机制,改善投资情况,加大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开展全局的重点项目标争夺、施行与治理力度。

㈣几点建议

为确保在完成本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目的义务和30个重点建立项目标进程中,县直各部分要构成合力,促进各项任务能顺畅展开,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县当局出台项目任务奖罚方法。在项目标申报、立项、建立治理等环节,明白第一责任人,关于立场积极、成果凸起的第一责任人赐与必然的物质奖励或精力鼓舞。并树立项目争夺基金,对争夺到项目标部分和乡(镇)处理项当前期费,以进步积极性。关于消极看待,不尽职尽责的第一责任人进行经济处分和批判教育,形成严峻结果的赐与行政处置甚至追查刑事责任,以包管项目任务责、权、利清楚,而且把项目任务作为审核各部分、各乡(镇)任务业绩的主要根据。

二是建议行业主管部分对本部分项目进行从新定位和挑选。建立项目标项目建议书(已列入全省“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项目不再编制项目建议书,视为立项,可直接编制可研)、可研申报均应托付有天资的机构编制,到达规则的任务深度。建立规划的定位应有久远的目光和计划,规划到达国度、省规则的局限。依据国度、省新的投资体系体例和资金投向,建议水利、交通、城建、农业、生态、卫生、教育等行业加大项当前期任务力度,做好项目总体规划,以利于抓住机遇,争夺国度、省更大的支撑。

三是建议各相关部分增强协作,进一步完美余庆县项目库。经过研讨国度财产政策,连系余庆实践,科学论证,精心选择农、林、水利、交通、城市根底设备建立、新乡村建立、旅行开拓、生态情况维护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严重项目,充分项目库,为项目标申报立项打好根底。

四是建议各行业主管部分确定专人对本行业项目执行全进程担任。在增强同上级有关部分的联络,做好项目信息的汇集和反应任务的还,增强项目治理,使项目任务落到实处。

五是建议进一步增强建立项目标治理任务,具体落实“六制”既项目法人责任制、本钱金制、招招标制、合同治理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各级本能机能部分要增强建立项目标协调、组织和治理任务,落实建立进程的各项配套前提,实时处理项目建立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坚苦。发改、财务、审计、监察等部分做好对项目资金的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确保投资效益的发扬。

争夺范文篇9

在门槛变量方面,就系数符号的变化方向来看,门槛变量系数实现了由负到正的转变,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并非总是正向促进作用,而是一个阶段性的渐进过程。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对制造业升级起到抑制作用,但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对制造业升级又变为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因集聚而产生的资源争夺效应和集聚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生产服务外部化的结果。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形式。根据集聚的不同阶段,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结合本文前文中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和门槛值的相对大小划分的四个集聚区间,低集聚水平属于萌芽期,中等集聚水平和较高集聚水平属于成长期,高集聚水平属于成熟期。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其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因此,此时制造业各企业倾向于将生产服务内部化,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就会与制造业各企业抢夺相关的人力资本、资产投资等资源,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这种效应会阻碍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生产服务外部化的结果。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形式。根据集聚的不同阶段,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结合本文前文中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和门槛值的相对大小划分的四个集聚区间,低集聚水平属于萌芽期,中等集聚水平和较高集聚水平属于成长期,高集聚水平属于成熟期。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其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因此,此时制造业各企业倾向于将生产服务内部化,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就会与制造业各企业抢夺相关的人力资本、资产投资等资源,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这种效应会阻碍制造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集聚效应则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其促进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能够深化自身及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制造业将某些相关的生产服务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利于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活动中,从而能够促进制造业向生产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降低制造业成本。集聚在一起的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会进行相互竞争,这样有利于多样化、高质量、低价格生产服务的提供,因而,制造业将相关生产服务外包会节省大量成本,而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凸显出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有利于制造业成本低的降低。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形成技术创新网络,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向制造业扩散和渗透。生产性服务业在相对较近距离范围内的集聚,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使得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不仅能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制造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关键是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效应。总效应为资源争夺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合力,即总效应=资源争夺效应+集聚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这就使得其具有相对较强的资源争夺效应,而此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规模尚未形成,其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的负向作用强于集聚效应的正向作用,因而总效应的方向是负向作用,所以在这两个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体现的是阻碍作用。但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到集聚的成熟期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定,其集聚效应不断突现,而此时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考虑到成本、专业化等因素,倾向于将其生产服务外包,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此时期的资源争夺效应相对减弱。正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负的资源争夺效应因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程度提高而不断减弱,最终使得集聚效应强于资源争夺效应,因而总效应的方向为正向作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这一时期的外在的体现即是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门槛变量系数由负变为正就反映了上述总效应的变化过程。进一步观察表3各门槛变量系数的数值还可以发现,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低集聚水平向中等集聚水平过渡时,门槛变量系数由-75.9499变为-82.7560,就数值的相对绝对值大小来看,负向作用变强;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中等集聚水平向较高集聚水平过渡时,控制变量系数由-82.7560变为-62.9118,负向作用减弱。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时,因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其资源争夺效应相对萌芽期明显增强,而集聚效应虽有所增强但是其程度相对较小,因而总效应结果是负向作用增强。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长期内,随着其集聚规模的变大,集聚效应有所增强,但集聚效应仍弱于资源争夺效应,而在这同一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开始变小,因而总效应的结果是负向作用减弱。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不同阶段的资源争夺效应、集聚效应和总效应情况如图4所示。图中OA段表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内,资源争夺效应和集聚效应都在逐渐增强,但是资源争夺效应增强的程度大于集聚效应,因而总效应体现为资源争夺效应,表现为对制造业升级的抑制作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强,集聚进入成长期,即图中的AB段。这一阶段,资源争夺效应先是迅速增强,到达顶点后因与制造业的协同性开始显现而使得争夺效应逐渐减弱,在这一过程中,集聚效应虽然也一直在不断增强,但是增强的程度明显小于资源争夺效应。因此,这个阶段中的总效应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且其作用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在B点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集聚效应与负向资源争夺效应相互抵消,总效应为零。B点之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入到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内,资源争夺效应仍在逐渐减弱,集聚效应开始充分显现,其正向作用强度开始超过资源争夺效应的负向作用,因此总效应由负向变为正向,表现为对制造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方面,就估计结果的符号而言,四个控制变量的符号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250,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这表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对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从事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创造性作用,从而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资本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052,而且估计结果显著。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先进机器设备等的支持,对制造业固定资产等的投资,可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进而加快制造业升级进程。科技进步对制造业升级也显示出了正向作用,但是估计结果不显著,这说明科技进步在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仍有待于提高。制造业出口对制造业升级显示出了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分工中我国显示出了明显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使得我国制造业位于国际生产价值链的底端,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装配以及国际代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薄弱,拥有的主要是最简单的加工能力,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常年处于这种国际分工形势下,虽然每年制造业的出货值很大,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加工生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强,但出口的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总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使得对外出口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在量(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方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对制造业质的提高方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作用。

二、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是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聚逐渐成为其重要的发展形式,因此,正确认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就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刚刚起步,有必要了解随着其集聚程度的不断加强,其对制造业升级作用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我国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三个门槛值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低集聚水平、中等集聚水平、较高集聚水平和高集聚水平四个区间。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每个区间所包含的省份数量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低集聚水平区间,整体的集聚水平偏低,但就每个区间所包含省份数量的变化情况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属于低集聚水平和中等集聚水平的省份基本上位于我国中部、西部内陆地区,属于较高集聚水平和高集聚水平的省份基本上位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的部分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争夺范文篇10

伴随着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高级技校杯”市劳动保障系统第七届乒乓球比赛拉开了序幕。

▲首先步入会场的是执法本次乒乓球比赛的全体裁判员。共有21位裁判来执法本次比赛,其中国际级裁判员1名,国家一级裁判员8名,原创:国家二级裁判员1名。这些裁判员将通过严格公正地执法,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第一支进入会场的代表队,是博山区劳动保障局代表队。博山区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两个确保”任务,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次比赛,他们共派出9名选手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角逐。

▲随后进入会场的是农村养老保险处代表队。这是农村养老保险处首次组队参加劳动保障系统乒乓球比赛。成立于1993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处,目前已组织全市30万名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为12000多名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520多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创造了条件。

▲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劳动大厦代表队。**劳动大厦创建于1997年,是按照国际标准兴建的三星级酒店,开业*年来,以其高雅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连续多次被市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这是该队第二次参加乒乓球比赛。本次比赛,劳动大厦派出了12名队员的强大阵容,将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比赛。

▲接下来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区劳动保障局代表队。**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五个保险齐全”,保险费征收做到了一个窗口对外;同时,该区还在全市首家成立了劳动保障监察专职队伍,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此次比赛,临淄区共派出7名选手参加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四个项目的争夺。

▲下面出场的是**市高级技工学校代表队。****年5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淄博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改建为淄博市高级技工学校,这是隶属我市的第一所高级技校。原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建校40多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万5千多人。这次比赛,该队共派出11名选手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争夺。本届比赛得到了市高级技校的鼎力赞助,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表示衷心地感谢!祝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第六支出场的是来自黄河岸边的**县劳动保障局代表队。近两年来,**县通过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有利地促进了该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次比赛,他们选派的4名队员将参加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领导干部邀请赛单打三个项目的争夺。

▲下面出场的是桓台县劳动保障局代表队。素有“吨粮县”和“建筑之乡”美誉的桓台县,近年来在两个确保、医疗保险改革等劳动保障工作上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次比赛,他们共有5名选手参加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领导干部邀请赛单打三个项目的角逐。

▲紧接着出场的是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处代表队。机关保险处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年轻队伍,历年来养老保险费收缴率都在98%以上,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多次受到省厅、市政府等表彰。这次比赛,他们有2名选手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交通技校代表队。市交通技校是省部级重点技校,我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设置专业多,实用性强,师资力量雄厚。他们的口号是“交通技校、自有高招”。市交通技校代表队特邀参加本次比赛,他们选派的4名选手将参加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领导干部邀请赛单打三个项目的争夺。

▲迎面走来的是市就业办代表队。近年来,市就业办以保下岗职工生活、促进再就业、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重点,积极筹措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在上届比赛中,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比赛,他们派出的7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争夺,也是各个比赛项目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接下来出场的是市劳动保险处代表队。我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五年做到了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这里凝聚着劳动保险处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他们开展的社会保险费事前稽核工作受到了省厅的表彰,并在全省进行推广;敞开式一条龙办公服务,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受到广大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好评。这次乒乓球比赛,他们共选派9名选手,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争夺。

▲下面出场的是周村区劳动保障局代表队。近两年来,围绕实施“两个确保”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周村区劳动保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并在全市首家成立了区县级劳动保障促进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这次比赛,他们有3名选手参加男子团体和男子单打两个项目的争夺。

▲接下来出场的是**区劳动保障局代表队。**区劳动保障部门立足中心城区的优势,全面落实了两个确保,不断完善了社会保险体系,就业再就业工作、依法行政工作等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受到省厅表彰。本次比赛,他们共派出8名选手,将参加三个项目的角逐。

▲下面走来的是**技校代表队。**技校始建于1951年,是我市最早成立的一所技校,目前为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原创:该校设有工艺美术、冶炼、电气等10多个专业,教学中突出实际能力操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次比赛,他们共派出3名选手,参加男子团体、男子单打两个项目的争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省水利技校代表队。省水利技校是省驻我市的一所行业办高级技工学校。他们特邀参加本次比赛,共派出6名选手,参加4个项目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