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6:03:56

照射范文篇1

对照组采用温热毛巾热敷法,用脸盆内盛50℃热水若干,将毛巾放入盆中充分湿透后取出拧干至不滴水,敷在膀胱区并适当按摩下腹部,每次约5分钟,反复多次,时间20~30分钟,冬天及时更换盆中热水使其保持50℃左右。

2结果

实验组有效4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导尿率为10%。对照组有效31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65%,导尿率为35%,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解除尿潴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1,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照射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病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年龄50-107岁,平均年龄为73.8岁。冠心病23例,脑梗塞1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慢支、慢阻肺15例,其中上述疾病中伴失眠者20例,顽固性皮疹1例。

2.治疗方法

本组56例病人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从外周静脉经静脉留置套管针导入光针进行血管内照射1小时,同时给与低流量吸氧3-5ml/分,激光波长632.8μm,光纤端功率2.5mv,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10天为一个疗程。

3.结果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天内症状改善为显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5天症状改善为有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5-1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4.讨论

4.1老年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由于心脑血管的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或因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而加重病理变化[1]。ILLLI利用光针将激光导入体静脉,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进行直接照射,激活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从而改善心脑等脏器的缺血、缺氧。我们应用ILLLI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75%,冠心病有效率为81%,说明ILLLI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一旦遇有感染、过敏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因此此病多见于老年人。而ILLLI治疗通过光化学和光物理作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中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ILLLI对慢支及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照射范文篇3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学;外照射剂量;临床工作量

随着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放射诊疗设备在检查、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对个人身体健康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可损伤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造血系统等,且外照射剂量越高,对机体伤害性越大[2-3]。监测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是保障其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助于评价其受照水平,为工作场所防护效果提供评价依据[4-5]。现选取2019年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以及与临床工作量的关系,为制定保障其健康和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9年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3种类型工作人员,从中随机抽取773人。纳入标准:均为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监测频次均达到4个周期;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监测周期不全者;工作时间不足1年者;不配合完成调查者。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RGD-3B型热释光仪(北京防化院)、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北京核仪器厂)。参照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监测。均于左胸部佩戴个人剂量计,穿戴铅围裙(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需佩戴2个剂量计,分别佩戴于铅围裙内腰部和外颈部进行监测,每个单位非放射环境处放置1个随行本底作为对照;完成4个周期不间断监测为有效监测,每个周期监测3个月。根据GBZ128—2016计算有效剂量E外接触=0.500HW+0.025HN(HW和HN分别表示铅围裙内腰部和外颈部测得剂量);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进行评价,个人年有效剂量≥20mSv判定为超标。放射学工作人员临床工作量按照拍摄片次计算。

1.3质量控制

热释光测量系统经剂量科学研究院检测合格;探测元件玻璃管剂量探测器均由同一厂家生产,且均为同一批次产品,并经过统一筛选。监测结束后由疾控中心统一收回检测结果;对监测异常数据进行调查,确保准确性;对监测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按照规定完成监测工作。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描述,多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2组间对比采用SNK-q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773名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年共694名(占89.78%),1~<5mSv/年有72名(占9.31%),5~<15mSv/年有6名(占0.78%),15~<20mSv/年有1名(占0.13%),无人≥20mSv/年。

2.2不同工种受照射剂量

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的79名工作人员中,放射诊断45名,放射治疗3名,介入放射学31名;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中≥5mSv的工作人员,放射诊断4名,介入放射学3名;不同工种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351,P<0.01),介入放射学最高为0.78mSv/年,其次为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为0.66mSv/年。见表1.

2.3不同工种临床工作量

不同工种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8.364,P<0.01);放射诊断人员年临床工作量和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均最高,分别为7842片次/年和16.61片次/年,其次为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分别为1749片次/年和10.66片次/年。见表2。

2.4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与临床工作量的相关性

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及其与临床工作量呈正相关(r=0.98,P<0.05),不同工种两者均呈正相关(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r值分别为0.86、0.80、0.90,P值均<0.05)。

3讨论

照射范文篇4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病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年龄50-107岁,平均年龄为73.8岁。冠心病23例,脑梗塞1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慢支、慢阻肺15例,其中上述疾病中伴失眠者20例,顽固性皮疹1例。

2.治疗方法本组56例病人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从外周静脉经静脉留置套管针导入光针进行血管内照射1小时,同时给与低流量吸氧3-5ml/分,激光波长632.8μm,光纤端功率2.5mv,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10天为一个疗程。

3.结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天内症状改善为显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5天症状改善为有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5-1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4.讨论4.1老年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由于心脑血管的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或因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而加重病理变化[1]。ILLLI利用光针将激光导入体静脉,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进行直接照射,激活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从而改善心脑等脏器的缺血、缺氧。我们应用ILLLI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75%,冠心病有效率为81%,说明ILLLI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一旦遇有感染、过敏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因此此病多见于老年人。而ILLLI治疗通过光化学和光物理作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中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ILLLI对慢支及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照射范文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病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年龄50-107岁,平均年龄为73.8岁。冠心病23例,脑梗塞1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慢支、慢阻肺15例,其中上述疾病中伴失眠者20例,顽固性皮疹1例。

2.治疗方法

本组56例病人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从外周静脉经静脉留置套管针导入光针进行血管内照射1小时,同时给与低流量吸氧3-5ml/分,激光波长632.8μm,光纤端功率2.5mv,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10天为一个疗程。

3.结果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天内症状改善为显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5天症状改善为有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5-1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4.讨论

4.1老年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由于心脑血管的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或因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而加重病理变化[1]。ILLLI利用光针将激光导入体静脉,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进行直接照射,激活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从而改善心脑等脏器的缺血、缺氧。我们应用ILLLI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75%,冠心病有效率为81%,说明ILLLI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一旦遇有感染、过敏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因此此病多见于老年人。而ILLLI治疗通过光化学和光物理作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中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ILLLI对慢支及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照射范文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病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年龄50-107岁,平均年龄为73.8岁。

冠心病23例,脑梗塞1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慢支、慢阻肺15例,其中上述疾病中伴失眠者20例,顽固性皮疹1例。

2.治疗方法

本组56例病人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从外周静脉经静脉留置套管针导入光针进行血管内照射1小时,同时给与低流量吸氧3-5ml/分,激光波长632.8μm,光纤端功率2.5mv,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10天为一个疗程。

3.结果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天内症状改善为显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5天症状改善为有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5-1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4.讨论

4.1老年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由于心脑血管的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或因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而加重病理变化[1]。ILLLI利用光针将激光导入体静脉,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进行直接照射,激活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从而改善心脑等脏器的缺血、缺氧。我们应用ILLLI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75%,冠心病有效率为81%,说明ILLLI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一旦遇有感染、过敏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因此此病多见于老年人。而ILLLI治疗通过光化学和光物理作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中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ILLLI对慢支及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照射范文篇7

【关键词】放射治疗;计算机;摆位

现代放射治疗机已经全面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实施更精确、更方便,我院自2002年初购买了进口直线加速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显示辅助摆位,效果明显,提高了放疗摆位精度。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2年2月至2004年10月间,?22例患者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其中,头部52例,胸部36例,腹部34例。

2.设备。医用模拟定位机为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BMD--2模拟定位机,治疗机为医科达Presice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显示的功能为:CouchVRT、CouchLNG、CouchLAT、CouchRTN、CollRTN、FieldY、FieldX、CtantryRTN、CollY1、CollY2、CollX1、CollX2。模拟定位机和治疗机的床在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的数据均能实时显示。

3.方法

(1)相邻二野照射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本方法应用于相邻二野照射(如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以头部野中心为基点,水平纵向移床至上脊髓野中心,再移床至下脊髓野中心。当水平纵向移床时,计算机屏幕CouchLNG能实时显示移动距离。对相邻二野的照射,已知相邻二野的中心距离,从一个野到相邻的另一个野摆位移床时,计算机CouchLNG提供了移床距离的精确数据,能使每次照射二野中心距离不变。移床后再核对患者皮肤上已设好的照射野。这种摆位方法有计算机数据核对,又有传统的皮肤划野摆位,使照射更精确。

(2)形态变化较大部位数显辅助摆位技术:上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胸骨处,下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耻骨联合处,以固定不变的耻骨或胸骨为基准进行移床计算机摆位,能快速准确对实际野进行照射。假设对右下腹某一病灶照射,则在同中心摆位基础上,将参考点设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通过水平纵向移床,计算机CouchLNG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患者照射野横坐标中心;再水平横向移床,计算机CouchLAT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照射野的纵坐标。通过二次移床就完成了计算机摆位程序,再核对患者皮肤上所设的照射野,即可开始照射。由于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和模拟定位机定位床的横向、纵向位置数据是由计算机对多圈电位器变化电压值采样获得,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产生偏差。采用此方法,加速器床和模拟机床的中心位置与显示值必须定期每周一次校准。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只适用于机架角零度时垂直照射和水平照射。本组病例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等中心照射技术,做皮肤等中心和激光点的标志,头颈部肿瘤摆位时加用进口网状面罩固定。

4.结果122例患者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摆位方便、准确,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重复摆位误差≤(2.1±1.3)mm。

二、讨论

一个完善的放射治疗计划只有当它得到严格的执行时才有意义,而摆位是治疗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多年来,技术员根据患者身体皮肤上的划线对野照射,无量化指标,对相邻两野照射,对身体曲面部照射,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两相邻野的照射,其两野间隔和中心距离,只有通过计算机摆位技术,才能使相邻两野之间平滑过渡,避免“热点”或“冷点”。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度为5mm;因患者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不超过8mm,理想的摆位是偏差越小越好。而头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精度要保证在(1.3±0.64)~(2.0±0.6)mm之间,体部立体治疗应在(2.9±0.45)mm以内。我们充分利用患者的“硬指标”如胸骨、耻骨联合等为参考点,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因循环、呼吸、胃肠蠕动、膀胱充盈等生理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能充分发掘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为精确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凡.杨树公.使用射野影像系统对摆位重复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3).

照射范文篇8

【关键词】X射线;低剂量;氧化指标

随着电离辐射装置的改进及防护措施的改善,放射职业人员受照射剂量逐年下降,低剂量电离辐射(<0.1Gy)对放射职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以及低剂量辐射的生物效应的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辐射损伤和防护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剂量急性照射条件下进行,而研究低剂量连续照射对细胞损伤的较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检测照射后血WBC及血·OH、SOD、MDA的变化,初步探讨低剂量多次照射对大鼠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共2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0)g,购于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吉)20080005,适应1周后用于实验。

1.2主要试剂及仪器

·OH、SOD、MD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F992ⅢAT型500mAX线机,热释光剂量计,CHEMI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3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722可见光光度计。

1.3模型复制

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X射线照射组。X射线照射组每天行X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每天行假X线全身照射,每天1次,共7d。

1.4辐射条件及测量工具

采用F992ⅢAT型500mAX线机。焦点距剂量计约40cm,透视时间200s。使用热释光剂量计,透视时剂量计固定于大鼠背部中央,且剂量计始终处在荧光屏中心及入射野中心[2],剂量率(98.7±1.8)mGy/min,总剂量(329±6)mGy/d。

1.5血液采集及WBC、·OH、SOD、MDA的测定

各组大鼠用5%水合氯醛0.3mL/100g进行腹腔麻醉,打开腹腔,分离腹主动脉,用无菌注射器从腹主动脉抽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大鼠周围血WBC计数,按照试剂盒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OH、SOD、MDA,X射线照射组在麻醉取血时死亡1只雌性大鼠。

1.6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均数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大鼠外周血TSOD活力、MDA含量、WBC和抑制·OH能力比较见表1,两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见表2。由表1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X射线照射组(P<0.05);空白对照组抑制·OH能力显著高于X射线照射组(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TSOD活力、MDA含量与X射线照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表2可见,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射线照射组体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表1大鼠外周血TSOD活力、MDA含量、WBC和抑制·OH能力比较表2两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

3讨论

电离辐射对机体生物大分子可以产生直接破坏作用,也可以通过产生的自由基而发生间接破坏作用,对人体的造血、内分泌、生殖等系统产生损害,并可诱发恶性肿瘤[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等有机体,对低剂量辐射(LDR)的反应不同于高剂量辐射[4]。美国PollycoveM在其所交流的论文中认为,人体每天由于代谢性氧产生大量的自由基,LDR引起的仅有小部分。但LDR可以产生抗氧化剂,防止和移去DNA损伤,减少突变,辐射兴奋效应可以为LDR减少人类死亡率和癌死亡率提供有统计学意义的流行病学观察的生物学基础。但徐侠等[5]对长期处于LDR下职业人员健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随职业工龄的增长,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T细胞亚群呈明显下降趋势。

本实验结果表明,X射线照射组大鼠血清抑制·OH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证明了LDR可以诱导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内外离子交换障碍,导致细胞寿命缩短或直接死亡。两组大鼠血清中TSOD活力和MD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提示LDR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引起机体过氧化损伤,也提示LDR对机体可能产生辐射兴奋效应。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X射线照射组,这可能是由于LDR长期多次作用于机体使组织细胞电离和激发,使其细胞增殖机能受到抑制,导致WBC计数下降。各组大鼠实验前后的体重变化表明,尽管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射线照射组体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LDR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当然,这些推测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因此本实验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英,李修义,刘树铮.低剂量X射线照射对化疗药物抑瘤作用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17(2):112114.

[2]苑淑渝,强志永,蒋德松.四川省医用X射线诊断病人皮肤剂量水平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9,9(增刊):104107.

[3]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37305.

照射范文篇9

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和特异反应称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后,由于皮肤的反射作用,毛细血管扩张,这时出现的红斑称为原发性红斑。而当照射时,因皮肤表皮细胞被紫外线所破坏,释放出组织胺与类组织胺,这两者达到一定浓度,又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强,导致皮肤发红和水肿,这时发生的红斑称为继发性红斑。这一过程较慢,一般发生在照射后6—8h,甚至24h。紫外线的红斑反应有两个最敏感的波长区,即254nm和297nm,但两者所致红斑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在红斑深度、界限、温度、潜伏期、消失时间、色泽和血管反应方面均有不同,前者的表现分别为红斑深、界限明显、温度高、潜伏期长、消失慢、色泽为深红色、血管扩张;而后者表现为红斑深度浅、界限不明显、温度低、潜伏期短、消失侠、色泽为紫红有纹、血管痉挛。引起红斑作用的紫外线剂量以红斑学位计。不同紫外线的红斑剂量不同,现统一用功率入1w的297nm波长的紫外线灯的红斑辐射强度作为一个红斑剂量。由于产生红斑作用的这—波段紫外线也具有抗佝偻病作用,两者生物学作用的最佳效果光谱相近,故可用红斑剂量宋代表紫外线的生物剂量G它不仅在紫外线治疗上常以皮肤的红斑反应强弱,作为紫外线治疗的剂量标准,而且又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一般用红斑剂量来表示机体每天所必需的紫外线照射剂量。

2.杀菌作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酶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曲活性降低或消失,在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280一302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蛋白质的离解;253—260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变性,而核酸对该波段的紫外线吸收量最为强烈。对260nm的紫外线的吸收强度比蛋白质高30倍。波长295nm的紫外线杀菌效果要比395nm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大l510倍.故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因此,一般认为: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为253—260nm。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用

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及表面感染的治疗。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还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细菌对紫外线照射的抵抗力等有关。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同,如结核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葡萄球菌强2—3倍;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波长265nm的紫外线员敏感,而大肠杆菌则对234nm的紫外线最敏感.在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最敏感,黄色八叠球菌耐受力最强.紫外线必须达到一定的辐射强度才具有有效的杀菌作用,研究显示,大约3W/m2的强度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某些细菌的毒素(如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真菌对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另据报道,因紫外线的能量能够破坏球虫的A链,因而,紫外线可用于生产中对兔球虫卵囊的消毒。

在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紫外线光源对畜舍进行灭菌。目前在鸡、鸭、猪等畜禽舍使用的低压汞灯,辐射出254nm紫外线,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据生产实践证明,用20w的低压汞灯悬于畜舍2.5m的高空,每20m2悬挂1盏,即lW/m2,每日照射3次,每次50min左右,这样可降低家畜的染病率和死亡率,生产力明显提高。

短波紫外线(c段)对人眼损害很大,但对动物的眼睛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布置低压汞灯灭菌时,可以直接向下方照射,而对刚出生的家畜,因其被毛稀疏,不能过多照射;奶牛、奶羊的乳部因皮藏在照射时应注意剂量。另外,紫外线也可用于饲料、饲养工具的杀菌。

3.抗佝偻病作用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亲D而发生的钙、磷代谢紊乱疾病。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并与体内调节钙、磷的其他因子协调作用,使钙、磷在体内保持正常水平,促进骨基质钙化。畜体在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中钙、磷浓度下降,为维持血内钙、磷含量的稳定,钙、磷从骨中分解出来进入血液。因此,骨组织含钙的减少,成骨作用受到影响,成年家畜特别是妊娠及哺乳期母畜.则引起骨质软化症。

由于波长270一320nm的紫外线,将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口的能力最强,而这部分紫外线在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一般不能到达地面,所以纬度较大的地区,在冬季一般都缺乏这部分紫外线。因此,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可对放牧家畜进行人工紫外线照射或通过饲料补加维生素D.在现代化的封闭式畜台中,由于家畜使用补充维生意D3的全价日粮,尽管常年见不到阳光,也不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需要强调的是,为防止佝偻病和软骨症的发生,在对家畜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必须选用波长283—295nm的紫外线,不可用一般的紫外线灯代替

4.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可使皮肤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菌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使皮肤发生色素沉着。黑色素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较机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大数倍,特别是对短波辐射的吸收量更大。色素沉着是机体对光线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由于色素在皮肤的沉着,增强了皮肤局部的保护功能,使皮肤不会过热。校色素吸收的光能则转变为热能,促使汗液分泌,因而增强了局部的散热作用;同时能防止太阳的短波辐射穿透组织,使深部组织不受损害。据观察,白猪和黑猪同时在夏季阳光照射下放牧(气温高于28度:),结果白猪全部发生皮肤损伤,黑猪发生皮肤损伤的只有1/16。紫外线产生色素沉着作用的波长为320一400nm。但在红外线和可见光作用下也能发生。最强最持久的色素沉着发生在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几种光谱同时作用之时。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动物长期缺乏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各种感染和传染病。因此,为保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接受适量的紫外线是必不可少的。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机体的组织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抗原性发生变化,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紫外线照射可提高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补体和凝集寒,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补体是畜禽新鲜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它能协同抗体系灭

病毒或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凝集素也是一种能和细菌的表面抗原发生反应并使之凝集的抗体.其增加也是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加强的表现之一。紫外线照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还决定于照射剂量、照射时间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在畜牧生产中,为增强畜禽体质,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可采用小剂量紫外线进行多次照射。

6.增强气体代谢作用紫外线照射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深,促进氧的吸收和一氧化碳、水汽的排出。同时能增加血液、红细胞和血红素的含量,提高血液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加速组织代谢过程。在紫外线局部照射时,还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痛、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7.光敏性皮炎当动物体内含有某些异常物质时,如采食养麦和三叶草等植物,或机体本身产生异常代谢物,或感染病灶吸收的病毒等,在紫外线作用下,这些光敏物质对机体发少明显的作用.能引起皮肤过敏、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这就是光敏性皮炎或“光敏反应”。其机制有人认为是由于紫外线使机体对光敏物质的感受性增加所致;有人则认为是光敏物质在光化学反应(因光引起机体被照射部位的化学反应)中起接触剂的作用,导致机体发生一些本来不致发生的化学反应。光敏性皮炎专发于白色皮肤,特别是在动物无毛或少毛的部位,畜牧生产中多见于猪和羊。

8.光照性眼炎与癌紫外线过度照射动物眼睛时,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称为光照性眼炎。其临床表现为角膜损伤、眼红、灼痛、流泪、怕光,经数天后消失。最易引起光照性眼炎的波长为295—360nm。长期接触小剂量的紫外线,可发生慢性结膜炎.此外,紫外线尚有致癌作用。

紫外线照射对动物有利、有弊,在畜牧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过度照射造成有害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而臭氧层能够吸收所有的C段紫外线和90%的B段紫外线,所以加剧了紫外线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

参考文献:

《家畜环境卫生学》作者:李如治主编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照射范文篇10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皮肤和神经炎症,其临床特点是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临床上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是尽早消退水疱,避免后遗神经疼痛,我科于2009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微波辅助治疗,同时加强局部护理8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为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我科门诊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3岁,带状疱疹发生于胸背部40例,四肢28例,头面部12例。

1.2治疗方法:在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采用GW—92—C型微波治疗机照射,连用一周,输出功率16W,经散热后,光斑直径10cm,距离2—3cm,每次照射期间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创面水疱大者先抽取水疱,局部涂1%龙胆紫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皮疹完全消失,局部疼痛、瘙痒、灼热感消失。有效:皮疹消退≥60%,局部疼痛减轻。好转:皮疹消退20%—60%,局部疼痛减轻。无效:皮疹消退≤20%,疼痛无减轻。

2创面护理

2.1水疱的护理:首先告知患者内衣应宽大松软,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修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水疱破裂,创面继发感染。

根据患者疱疹范围及水疱大小,采用微波照射的次数及距离都不同,如水疱小、范围小的疗程7天,输出功率16W,距离2—3cm左右,照射20分钟;如水疱大,首先用碘伏消毒液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水疱液后,再用碘伏消毒,然后用微波照射患处,后涂1%龙胆紫,输出功率16W,距离2—3cm照射20分钟,一个疗程为10天;如神经痛较严重,必要时可延长照射天数,注意观察病情,每次照射期间和前后询问病人是否有不适感,仔细观察水疱的吸收情况,是否已结痂,询问病人疼痛是否缓解,告知病人结痂处不要搔抓,让痂皮自然脱落,以免留疤,如有大面积结痂,应涂呋喃西林软化痂皮,使其脱落,防止痂下积脓。

2.2微波的辅助治疗其机理如下:

1.促进血管扩张,加快血流,改善皮肤微循环;

2.增进细胞膜通透性,激活酶的活性;

3.止痛:因其能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及减少炎症中形成的活性物质;

4.增强抗炎作用:微波照射后,使皮肤和肌肉的微小血管扩张,增加血运,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止痛消肿作用,使巨噬细胞活动增强,抑制粒细胞移动,抗体和补体水平提高,控制炎症发展,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5.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3结果

83例带状疱疹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微波照射加创面护理治疗后,治愈78例,有效5例,治愈率93.9%,有效率100%。

4讨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和神经所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神经病理损伤,使受侵犯的神经发生炎症,产生神经痛,该病发病率高,自然病程长,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创面涂1%龙胆紫的治疗手段,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疗程长,创面不易干涸,易留后遗神经痛,而我们近年来采用的微波及创面护理,大大的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也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