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6:46:46

杂志类

杂志类范文篇1

关键词:综合文化类杂志大众文化文化特征反应

我国目前共有各种期刊9000多种,而时尚休闲类、IT类杂志的增长是最快的,此类杂志期刊都属于综合文化类期刊,是普通读者自费购买最多、阅读频率最高、业余接触时间最长,因而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综合文化类期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

一、是提升还是迎合

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杂志、妇女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和时尚休闲杂志,此类杂志难以在涉及重大问题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杂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视角,往往不能从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讨套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坚持“可以呼唤出人的崇高感情、激发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有影响力的杂志,这种操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已经变得两难。那种仅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滥、麻醉人的智力而获得“成功”的杂志比比皆是。而对消费文化的处理应有的合理吸收和处理,也变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导。是提升还是迎合?成了我国杂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难题。

二、非现实而又胜似现实的生活世界

从内容层面讲,杂志的影响力源自于它营造的时代价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它所书写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观念、趣味与审美、情感与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属性;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如何体现。作为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文化类杂志在内容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业特征、消费特征。

人们对于杂志的消费主要是文化的消费。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内容。而综合文化类期刊传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时尚休闲类杂志,它的内容充斥了连篇累牍的流行文化,好莱坞的“影视文化”、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文化”、夏奈尔的“服饰文化”。它们营造出来的热点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围绕这些生活生存的价值观念、审美品味、情感故事无时不在影响着时代价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人们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综合文化类杂志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三联生活杂志周刊》响亮的提出了办刊口号“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城市画报》的办刊定位是“体现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类办刊宗旨反映了我国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色:过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质疑,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来代替。不可否认,综合文化类杂志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娱乐,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创造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现实没有达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这种非现实而又胜于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强有力的改造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行为、语言、观念、价值、生活发挥、生活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经过综合文化杂志提倡引导的流行文化现象,完全体现了这种虚拟现实世界的内涵,它们很快变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成为现代人思考、行为、生活的规范准则和价值参考。就像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助理巡视员张泽青所说:“杂志对生活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法治建设的层面,前一阵关于江苏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讨论,其起源就在于前两年杂志做的两性合租的话题。”从综合文化类杂志的内容,比如《吃出爱情》、《不需要男人负责》、《秋季彩状新色图鉴》、《减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难看出综合文化杂志热衷的是传播流行文化。

其次,大众媒体的生存状况决定了杂志文化的商业性。仅仅依靠杂志的销售是无法实现盈利和发展壮大的,杂志的生存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必须依靠广告。任何一种杂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无不是品牌广告,而且时尚休闲类杂志的广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达到26%。读者在接受杂志倾心打造的各种新观念、新主张时,对各种品牌广告营造的消费文化氛围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时许多广告都是国际大公司的广告,往往站在国际、全球的视野背景上进行讨论宣传,在精美、华丽、宜人的图片和极富诱惑性的广告语言中,新鲜事物、新颖生活、全新理念与流行资讯、流行意识相配合一一传到受众,而且更具影响力。

最后杂志还传达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时尚》杂志为例,在发刊词中它表示,它将是时代的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关照。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合目的性发展的深切愿望,不仅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对“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具体支持,同时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实践层面相应了走向市场的雄心壮志。应该说《时尚》确实践约了当年的承诺。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它引领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它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与主流意识的不期而遇使得时尚休闲杂志获得了合法性。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大量生产的同时又大量消费,物品的使用性价值已经超过了物品的交换性价值,生产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换性来引导,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费所获得的利润来引导,消费性已经毁灭了交换性,社会成了消费社会,人的奋斗是为了物的消费,某种夸饰性的生活形成了社会的规则,这种夸饰性的消费完全越过了个人的生活需要,成为某种时尚,引导人无限的追求。时尚休闲类杂志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和刺激出来的欲望,引领大众不断地追求它们倡导的时尚生活,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众多的时尚休闲杂志的内容中,其资讯性,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越来越强,不断地制造流行语和流行话题,配合刊登的各种品牌产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从而在社会与读者中形成一种新的符号、新的意义、新的消费文化。

三、虚拟世界中欲望的满足

从当代杂志文化的特征,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杂志的内容诉求已经不仅仅是编辑的艺术,不仅仅是拥有独有的视角、独特的审美就能观察和表达世界,而是编辑、广告、发行等相关专业人员,与社会和市场进行碰撞和调和、妥协与反抗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编辑与市场合谋的艺术。

因此,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大众的接受方式已经异于对传统文艺传达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接受是一种审美的方式,它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总体关照、对人心灵领域的透析、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由距离感而获得的美感。人们对杂志文化的关注,主要却是对自身欲望的关注。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看杂志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休闲娱乐的满足。具体可这样说,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是“反映”式的,欣赏对象是通过过滤的现实的结晶,是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有相对完整而统一结构的世界;而对杂志文化的接受是“反应”式的,接受的对象是现实的延伸,这种内容不再是现实的提炼结晶,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读者可以凭借幻想跻身其中来获得享受。公务员之家

例如,综合文化类杂志的成功,是因为走情感路线定位而获得大量读者群的,无论是大人物的琐事,还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获读者忠诚的妙方。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无疑起到一种情感补偿性的作用,因为作品表现的生活与读者现实中的生活同质同构的,读者在阅读之时,完全是一种同步的心理,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质同构的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或者自身被刺激出来的欲望能否在虚拟场景中得到满足。后一点在时尚休闲杂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不能拥有杂志所传达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不能占有杂志刊登的名牌消费品,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经历自助欧洲旅游的最佳路线,了解名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满足。此类杂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种直接刺激性的满足,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来拓展个人经验过程的求知,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获得知识和修正内心即成认识图示的快感,人们不再抽身其外,与之保持适当距离,获得审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过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反复消费,将隐抑的欲望释放出来,获得当下的强烈刺激与一种替代式的满足。

注释:

《论时尚杂志畅销的时代特征》,红尘着,《新闻界》,2005年第1期。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孟繁华,河北学刊,2004年7月,第4期。

参见《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法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杂志类范文篇2

新闻杂志节目又称为新闻杂志节目,杂志型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2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中国的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还远远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2.1“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并且由主持人担当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出身于记者,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和灵魂,比如;拉瑟一个人就可以代表《60分钟》栏目。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都会深深影响新闻报道(或分析)的性质。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2.2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2.3品牌节目太少

在美国,电视界对栏目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品牌,在中国,各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类型丰富,数量也不少,除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外,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十分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3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和克隆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各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都应固守受众的需求,并竭力围绕本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及某一主题来构建,打造自己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节目品牌也将是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大势所趋。

杂志类范文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概述

新闻杂志节目又称为新闻杂志节目,杂志型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二、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中国的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还远远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2.1“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并且由主持人担当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出身于记者,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和灵魂,比如;拉瑟一个人就可以代表《60分钟》栏目。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都会深深影响新闻报道(或分析)的性质。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2.2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2.3品牌节目太少

在美国,电视界对栏目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品牌,在中国,各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类型丰富,数量也不少,除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外,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十分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三、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和克隆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各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都应固守受众的需求,并竭力围绕本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及某一主题来构建,打造自己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节目品牌也将是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大势所趋。

3.1精办节目,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明星型的主持人,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统筹自己的节目,策划,包装节目,创办品牌节目,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

3.2报道手法和多样化,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由于门小琴大,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一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于是,记者在使用已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效果十分夸张。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申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表演镜头,2004年3月18日的一则新闻反映的是一位女士将一条从国外带回的裤子拿到一家裁缝店加工,孰料隔天去取时发现裁缝店转眼变成了烟纸店,整条新闻报道有一段精华之处,那就是由那位女士亲自“扮演”女主角,在“事发当天”赶到烟纸店诧异地大叫一声:“咦,这里不是裁缝店嘛,怎么变成烟纸店了?”记者在处理这些镜头时已经超越了纪实的界限,于是小心谨慎地打上“模拟”字样的阶段,使得这些带有演艺色彩的非纪实镜头的运用“合法化”。

表意镜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一篇报道《难圆绿色梦》1995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其中记者在一个模仿人物视角的主观镜头上添加了绿色的植物边框,象征他怀念从前绿色林园的心理活动。公务员之家

3.3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杂志类范文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概述

新闻杂志节目又称为新闻杂志节目,杂志型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二、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中国的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还远远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2.1“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并且由主持人担当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出身于记者,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和灵魂,比如;拉瑟一个人就可以代表《60分钟》栏目。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都会深深影响新闻报道(或分析)的性质。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2.2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2.3品牌节目太少

在美国,电视界对栏目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品牌,在中国,各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类型丰富,数量也不少,除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外,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十分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三、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和克隆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各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都应固守受众的需求,并竭力围绕本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及某一主题来构建,打造自己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节目品牌也将是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大势所趋。

3.1精办节目,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明星型的主持人,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统筹自己的节目,策划,包装节目,创办品牌节目,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

3.2报道手法和多样化,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由于门小琴大,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一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于是,记者在使用已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效果十分夸张。公务员之家: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申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表演镜头,2004年3月18日的一则新闻反映的是一位女士将一条从国外带回的裤子拿到一家裁缝店加工,孰料隔天去取时发现裁缝店转眼变成了烟纸店,整条新闻报道有一段精华之处,那就是由那位女士亲自“扮演”女主角,在“事发当天”赶到烟纸店诧异地大叫一声:“咦,这里不是裁缝店嘛,怎么变成烟纸店了?”记者在处理这些镜头时已经超越了纪实的界限,于是小心谨慎地打上“模拟”字样的阶段,使得这些带有演艺色彩的非纪实镜头的运用“合法化”。

表意镜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一篇报道《难圆绿色梦》1995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其中记者在一个模仿人物视角的主观镜头上添加了绿色的植物边框,象征他怀念从前绿色林园的心理活动。

3.3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杂志类范文篇5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杂志业,重点讨论了澳大利亚杂志的发行量、主流杂志所有权分属状况、读者与广告的关系以及妇女杂志的命运。

[关键词]

杂志;澳大利亚传媒

杂志消费世界第一

澳大利亚的人均杂志消费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在大众的传媒消费中,杂志仍然占主要地位,同时也是印刷媒体的重要部分。在报业大王凯瑞·帕克(KerryPacker)和罗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各自的传媒帝国中,杂志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两位传媒大亨旗下杂志的发行总量占澳大利亚发行总量的70%。在全澳38个杂志刊名系列中,帕克的统一报业集团、罗伯特·默多克的太平洋集团共拥有其中的21个。

仅次于以上两大集团的报业公司是罗伯特·默多克的侄子麦特·翰德伯瑞(MattHandbury)拥有的默多克杂志集团(MurdochMagazines)。尽管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该集团并非是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杂志公司隶属于国际杂志集团的澳洲分公司,比如《时代周刊澳洲版》和《读者文摘》。但有美国资本背景的霍兹出版集团(HorwitzPublications)拥有的《澳洲小屋》(AustralianPenthouse)是一个例外。很长时间以来,新闻集团(NewsLimited)的高丹公司(Gordon)控制着澳大利亚杂志的销售网络。

总起来看,杂志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发行量的趋势是下降了——不管它属于何种类型、拥有何种读者群。1945年,《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的发行量是600000册①,当时的澳洲人为7百万左右。1991年,《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的发行量是116.8万;《新思维》(Newldea)是104.48万,《澳洲邮报》是166448册。②但是从总体来说,杂志市场并没有衰退。相反,由于大量新杂志的出现,市场变得更加多样化。

读者和广告

读者人数和发行量比杂志的印数更为重要。但有时两者经常混淆在一起。发行量取决于销售量。澳洲统计局每半年会统计一次各家杂志的发刊量,其数字会比读者人数更为准确。因为读者人数的统计来自抽样调查,而问卷的设计及被调查人的知识和诚实程度会直接影响抽样调查的结果。读者人数确实是杂志消费的一个很好反映,大多数杂志会有多人传阅。发行量只给出了最低的杂志发行量,但读者人数却包括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传阅。不过买二手杂志和在等候室里阅读过杂志的人数没有被计算在内。

每家杂志的读者人数因内容不同而各异。读者人数很少能像发行数量那样被经常公布。

1991年公布的数字表明:每本《妇人时光》(Women’sDay)有2.1个人阅读,每本《澳洲时尚》(VogueAustralia)有6人阅读。趋势表明,那些售价高,发行量低的杂志通常有较多的单本读者人数。但是大多数杂志的单本读者人数高于1比3。例如,一本《洋娃娃》的读者是3.4人;一本《克里奥》的读者是3.1人;一本《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的读者为3.3人。③大量妇女杂志的读者和购买者是男性。根据估计,每四名《克里奥》的读者就有一名男性。④平均每个澳大利亚人一年阅读16本杂志⑤

印刷媒体有两种收入来源——广告收入和销售收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比例直接影响到杂志的成本和利润。较高的零售价格并不意味着广告收入会减少。最便宜的杂志,(如此生活)11.4澳元一本,它的广告很少会超过刊物内容的10%。所以它对广告客户的依赖很小。它的利润主要依靠杂志本身的高发行量(接近50万本)以及控制成本获得。

要想办好一份杂志,最重要的事情是吸引读者,而非取悦于广告客户。1982年,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澳大利亚妇女周刊》将持续了50年的周刊改为月刊。但是,它的发行量却并没有因此而下降。改刊后,每期平均发行量达到80万册,有时则达到一百万本。这一点正好揭示了澳大利亚杂志市场的独特性——企业很少在杂志上做广告。尽管澳大利亚有着世界上最高的人均杂志消费量,但是企业在杂志上投入的广告费用是世界上最低的,仅为广告业总支出的4%。⑥

杂志和电视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被传媒巨头所垄断的杂志更是如此。这些杂志是推广某些公司产品的促销之地。那些畅销杂志上的名人特写大多是影视明星的造势宣传,而皇室贵族的地位并不显赫。体育明星逸闻和奥林匹克一类的体坛盛事同时推销了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周刊》(TVWeek)、《电视荟萃》(TVHits)和《电视剧》(TVSoap)是三家和电视有关的杂志,发行量都在60000册以上,它们和电视都有密切联系。

无论是由于解除管制或者还是由于众多电视频道的节目需求,电视台和杂志之间的相互合作非常盛行。“默多克杂志公司”已经和7频道建立了一个电视杂志栏目——“美化家居与花园”(BETTERHOMESANDGARDENS)。据报道,他们正联手筹备一个叫“澳洲家庭”的栏目(AUSTRALIANFAMILYCIRCLE)。⑦媒体、文化与各种行业其实都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甚至一些大的报纸也开始以杂志的形式开辟了周末副刊。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变的越来越模糊。

由于一些杂志追求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广告客户的要求和编辑内容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大卫·琼(DAVIDJONE)百货公司的杂志DJ可能是此类杂志中的“大腕”,该杂志免费送给顾客,其内容为产品推销加综合文章。该杂志由由国际发行公司孔德·那斯特(CONDENAST)出版,1995年印刷的第一版发行量为360000册,占同期出版杂志发行量排名第七。澳大利亚安塞航空公司(ANSETT)的《旅行生活杂志)发行量也很大。⑧另一家百货公司沃尔沃斯(WOOLWORTHS)出版的杂志情形也差不多。它的售价为2.50澳元,发行量达到200000册。它被定位为像(妇人时光》和《时尚娱乐》(VOGUEENTERTAINING)一类的流行杂志。⑨在一些妇女杂志上,很多有关时尚的文章经常谈到广告和编辑内容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在当今杂志变化发展的趋势之下,这些看法显得有些可笑。

[page_break]

超市杂志似乎是杂志进入超级市场后产生的合理结果。大多数杂志是仅靠报摊和订阅而销售的。但是,最畅销的那几家杂志——通常是女性和家庭类杂志——都琳琅满目地摆在超市的付款台一侧。在超市售卖的杂志占杂志总发行量的比例尚无明确的统计,但有些杂志的销量肯定能占其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为了吸弓旧那些在付款台后面不堪等待的顾客,编者都下了很大的工夫。

澳大利亚杂志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它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不同人们的不同需求。性别是分割杂志市场的基础。在澳洲,女士类杂志要远远比男士类杂志成功。

为男士杂志下定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男士杂志可被指为以男性购买者为主体的杂志,不仅包括体育汽车类杂志,也包括《商业评论周刊》一类杂志。据说,《商业评论周刊》读者中女性占三分之一。当然,男士杂志也可指那些色情杂志。其主要内容为裸体和半裸体的女性照片。那些有着高发行量的男士类杂志均为色情杂志。霍兹集团(HORWITSZ)的《澳洲小屋》(AUSTRALIANPENTHOUSE)也有一些和性无关的文章。该集团最近很畅销的另一个杂志《体坛内幕》(1NSIDESPORT),就经常刊登一些模特和影视明星穿暴露泳装的照片。

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更倾向于阅读和她们有关的女性化杂志。这一类杂志常关注于时尚、美容、保健食品、名人轶事以及家庭问题,除此之外,这些女性杂志的内容都和私人生活有关。事实上,那些名人轶事关注的也都是些名人的私生活。男性杂志和女性杂志全然不同,他们更喜欢阅读有关性、体育、以及新闻和商业的杂志,这些杂志关注的是公众领域。

性别的差异并不适用于像《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或《澳洲邮报》(AUSTRALASIANPOST)这样非常流行的杂志,但是没有任何一种人口统计的要素可以和性别的差异相提并论。在对读者群体的划分方法中,性别差异只是其中一种。女性读者群体还可进行进一步区分,尤其是年龄因素,但是男性杂志很难在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划分。许多杂志仅仅是依据读者的兴趣来进行定位的,但是读者的兴趣领域也有性别之分:如男士偏爱钓鱼、计算机、棋类,而女士则热衷于家居装饰、保健和艺术。园艺可能是一个不分性别的兴趣领域,适合于所有类别的杂志。另外,年龄也适用于区分一些兴趣领域。

阅读杂志的女性群体的消费习惯很容易勾画;如果收入允许的话,从《洋娃娃》、《女友》到《化妆》(COSMO)、《克里奥》,以及《她》或《埃丽》都是她们理想的消费对象,如果收入不允许,也可以选择阅读《新闻周刊》(NEWSWEEKLY),《妇人时光》(WOMEN’SDAY)和《澳大利亚妇女周刊》,它们是最基础的消遣读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杂志之外,还有一些类别的杂志可供补充,如关于婚礼的杂志等等。重要的是,一个女人在从孩提起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妇女之间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可以从合适的杂志中获得忠告。性别、年龄和收入是划分杂志类别的三个基本特征。

传媒学者温楚特(KEITHWINDSCHUTTLE)指出:在最近20多年中,澳洲妇女杂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多了一些新的品种而已。”⑩其实不然,事实上,杂志上出现了大量有关健康的内容。维护健康不单单是医学专、比人士的责任,也是人们自己的责任。

大众杂志市场发生的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为了吸引那些在超市购物时冲动的顾客,这些杂志的文章大肆渲染,以求轰动效应。温楚特认为:80年代杂志对名人的报道是为了创造一个梦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以社会精英为主的等级社会。⑾现在的情况可就不同了。现在的名人的报道多为和色情有关的花边新闻。杂志把丑闻的报道放到了最优先的位置。丑闻从名人们蹩脚的衣服到一些吸毒的明星。如果没有丑闻,杂志就无文章可登。除了名人的报道的增长,读者来信也占了不少篇幅。还有一些家庭生活经验的交流,以及孩子们为了挣到一笔小钱而做的令人心暖的小事情。

虽然杂志气象万千,但封面上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似乎都在暗示本刊会有一些哗众取宠的细节。一些有经验的读者深知不同的杂志有着不同的噱头。《电视周刊》(TVWeek)经常有一些电视剧中虚构世界里的丑闻。《如此生活》是一份大众杂志,其中的内容是发生在读者之间的平民的故事,如一些有关好运、好心人和为人慷慨乐施的趣闻。《女性周刊》里面会有很多有关名人的故事,它也非常关注人们的健康和人际关系,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比起《新周刊》,《谁周刊》显得平静多了,就和该刊封面上的暗示一样,它揭露名人的一些道德瑕疵。《妇人时光》也保持了同样的格调。

注释:

①Bonney,BillandHenlenWilson,AustralianCommercialMedia,p.222.

②Cunningham,S.&Turner,G.(ed3,1993),TheMediainAustralia:Industries,Texts,Audiences,Sydney:Allen&Uwin,.p.368.

③Pearson,C.(1991),LeadingTitlesKeepTheirGloss,B&T,15

November,p.44.

④Williams,S.(1995),WhatDoMenReallyRead?Weekend

Australian,29-30April,p.3.

⑤Jacobs,H.(1995),UpstartTitlesSnapupReadersandAds,AdNews,7April,p.24.

⑥Windschuttle,K.(1988),Themedia,Melbourne:Penguin,pp.46-7.

⑦Shoebridge,N.(1994),PackerandMurdoch''''sMagazineTitle

Fight,BusinessReviewWeekly,30May,p.24.

⑧Jacobs,(1995),ClientScrambletoMakeTVPrograms,AdNews,5May,p.12.

⑨Freeman,J.(1995),CompanyMagsaFinnTrendforaGlossonSales,SydneyMorningHerald,21August,p.6.

⑩Mclntyre,P.(1996),WoolworthstoLaunchGlossyMag,tralianFinancialReview,14February,p.5.

杂志类范文篇6

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杂志、妇女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和时尚休闲杂志,此类杂志难以在涉及重大问题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杂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视角,往往不能从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讨套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坚持“可以呼唤出人的崇高感情、激发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有影响力的杂志,这种操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已经变得两难。那种仅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滥、麻醉人的智力而获得“成功”的杂志比比皆是。而对消费文化的处理应有的合理吸收和处理,也变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导。是提升还是迎合?成了我国杂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难题。

二、非现实而又胜似现实的生活世界

从内容层面讲,杂志的影响力源自于它营造的时代价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它所书写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观念、趣味与审美、情感与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属性;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如何体现。作为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文化类杂志在内容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业特征、消费特征。

人们对于杂志的消费主要是文化的消费。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内容。而综合文化类期刊传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时尚休闲类杂志,它的内容充斥了连篇累牍的流行文化,好莱坞的“影视文化”、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文化”、夏奈尔的“服饰文化”。它们营造出来的热点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围绕这些生活生存的价值观念、审美品味、情感故事无时不在影响着时代价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人们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综合文化类杂志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三联生活杂志周刊》响亮的提出了办刊口号“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城市画报》的办刊定位是“体现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类办刊宗旨反映了我国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色:过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质疑,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来代替。不可否认,综合文化类杂志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娱乐,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创造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现实没有达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这种非现实而又胜于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强有力的改造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行为、语言、观念、价值、生活发挥、生活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经过综合文化杂志提倡引导的流行文化现象,完全体现了这种虚拟现实世界的内涵,它们很快变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成为现代人思考、行为、生活的规范准则和价值参考。就像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助理巡视员张泽青所说:“杂志对生活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法治建设的层面,前一阵关于江苏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讨论,其起源就在于前两年杂志做的两性合租的话题。”从综合文化类杂志的内容,比如《吃出爱情》、《不需要男人负责》、《秋季彩状新色图鉴》、《减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难看出综合文化杂志热衷的是传播流行文化。①

其次,大众媒体的生存状况决定了杂志文化的商业性。仅仅依靠杂志的销售是无法实现盈利和发展壮大的,杂志的生存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必须依靠广告。任何一种杂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无不是品牌广告,而且时尚休闲类杂志的广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达到26%。②读者在接受杂志倾心打造的各种新观念、新主张时,对各种品牌广告营造的消费文化氛围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时许多广告都是国际大公司的广告,往往站在国际、全球的视野背景上进行讨论宣传,在精美、华丽、宜人的图片和极富诱惑性的广告语言中,新鲜事物、新颖生活、全新理念与流行资讯、流行意识相配合一一传到受众,而且更具影响力。

最后杂志还传达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时尚》杂志为例,在发刊词中它表示,它将是时代的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关照。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合目的性发展的深切愿望,不仅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对“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具体支持,同时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实践层面相应了走向市场的雄心壮志。③应该说《时尚》确实践约了当年的承诺。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它引领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它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与主流意识的不期而遇使得时尚休闲杂志获得了合法性。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大量生产的同时又大量消费,物品的使用性价值已经超过了物品的交换性价值,生产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换性来引导,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费所获得的利润来引导,消费性已经毁灭了交换性,社会成了消费社会,人的奋斗是为了物的消费,某种夸饰性的生活形成了社会的规则,这种夸饰性的消费完全越过了个人的生活需要,成为某种时尚,引导人无限的追求。④时尚休闲类杂志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和刺激出来的欲望,引领大众不断地追求它们倡导的时尚生活,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众多的时尚休闲杂志的内容中,其资讯性,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越来越强,不断地制造流行语和流行话题,配合刊登的各种品牌产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从而在社会与读者中形成一种新的符号、新的意义、新的消费文化。

三、虚拟世界中欲望的满足

从当代杂志文化的特征,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杂志的内容诉求已经不仅仅是编辑的艺术,不仅仅是拥有独有的视角、独特的审美就能观察和表达世界,而是编辑、广告、发行等相关专业人员,与社会和市场进行碰撞和调和、妥协与反抗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编辑与市场合谋的艺术。

因此,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大众的接受方式已经异于对传统文艺传达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接受是一种审美的方式,它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总体关照、对人心灵领域的透析、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由距离感而获得的美感。人们对杂志文化的关注,主要却是对自身欲望的关注。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看杂志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休闲娱乐的满足。⑤具体可这样说,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是“反映”式的,欣赏对象是通过过滤的现实的结晶,是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有相对完整而统一结构的世界;而对杂志文化的接受是“反应”式的,接受的对象是现实的延伸,这种内容不再是现实的提炼结晶,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读者可以凭借幻想跻身其中来获得享受。

例如,综合文化类杂志的成功,是因为走情感路线定位而获得大量读者群的,无论是大人物的琐事,还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获读者忠诚的妙方。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无疑起到一种情感补偿性的作用,因为作品表现的生活与读者现实中的生活同质同构的,读者在阅读之时,完全是一种同步的心理,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质同构的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或者自身被刺激出来的欲望能否在虚拟场景中得到满足。后一点在时尚休闲杂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不能拥有杂志所传达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不能占有杂志刊登的名牌消费品,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经历自助欧洲旅游的最佳路线,了解名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满足。此类杂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种直接刺激性的满足,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来拓展个人经验过程的求知,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获得知识和修正内心即成认识图示的快感,人们不再抽身其外,与之保持适当距离,获得审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过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反复消费,将隐抑的欲望释放出来,获得当下的强烈刺激与一种替代式的满足。

注释

《论时尚杂志畅销的时代特征》,红尘著,《新闻界》,2005年第1期。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孟繁华,河北学刊,2004年7月,第4期。

参见《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法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期刊与它引导的生活》,孙聚成、张泽青,《中国出版》(京),2005.2.24-31。

参见《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常、林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436-437页。

杂志类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杂志功能性艺术性

近几年全球传统媒体电子化速度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时尚达人,众多纸媒受众群和拥护者也纷纷被拥有大量图片、视频、音乐、Flash动画的电子杂志吸引着。企业通过电子杂志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了营销形式。一些成功的商业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网站的其它项目,带来非常好的效应。名人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络杂志代替了写博来增加人气:2005年,以杨澜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澜lan>正式上线,创刊4个月即突破200万份发行量;2007年陈鲁豫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同年静蕾主办了综合性电子媒体杂志《开啦》;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也纷纷加入电子杂志的大军……电子杂志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宣传新媒体!

那么什么是电子杂志?目前外界对电子杂志有很多种叫法,包括数字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它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跨人多媒体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阅读杂志的效果,用鼠标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的杂志。特征是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加上专业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行。可以说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力结合。

一、电子杂志的功能性

电子出版物具有纸读杂志的属性,也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在视听等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功能。

1.首先从便捷上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杂志,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文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小从几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对于现在硬盘的承载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下载几十本杂志,这可比拿着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纸质刊物轻巧多了。

2.电子杂志和门户网站一样,主要靠人气聚集扩大其影响力,比如中国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第一品牌(Polo)就有74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71万,并以每日超过18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不断增长,汇集了中国9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国内用户数最多、杂志下载量最大的顶级电子杂志传播分享平台。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比传统杂志的阅读者高出很多。而且电子杂志传播速度很惊人,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在互联网的大规模传播。

纸质媒体的气质决定了其目标人群——群对阅读情境有特定要求的人群。相比之下电子杂志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客户市场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想要阅读的朋友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在刊登的第一时间阅读到喜欢的内容。这比起在报亭,书店,邮局邮购更加方便。

3.电子杂志不用承担印刷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投入。根据体现形式及页数核算价格,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比起印刷和电视广告,其费用显得微不足道。

电子杂志和传统发行刊物一样主要收入都是广告,随着电子杂志用户量的逐日递增,已经受到广告商的重视和青睐。广告商看好电子杂志里面插入的链接、视频、音频以及互动项目,因为相对于印刷版,电子版刊物给广告商的网站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盈利还是很可观的,可以作为其它宣传媒介以外的有效补充及新的收益渠道。

4.杂志的内容是人们衡量其价值的核心。相比早期电子杂志的不成熟,内容贫乏,广告堆砌等现象也有了较大改善,在涉及的门类上,电子杂志比起传统杂志毫不逊色,受欢迎门类也几乎与传统市场相呼应。现在一个电子杂志平台均提供上百种杂志,例如zcom(佐罗网)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网,涵盖了时尚生活、影音娱乐、IT资讯、商业财经、动漫游戏、摄影、汽车旅游、运动休闲、新闻人物、家居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5.电子杂志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数字音乐、数字电视一样,是数字时代生活的象征之一。技术含量的增加就使得电子杂志在排版,发行格式上更加灵活,视听更多元和丰富,充满了现代感。

6.电子杂志可以很好的配合网站的其它资源,其宣传效应和实际效果都非常好。比如在电子杂志上加入网站的其它资源的图片或文字介绍和链接或者放上电子信箱,会员加入等等程序。订户觉得有兴趣,可以通过杂志上的加入程序加入。也可以在杂志里放上调查系统,留言等来收集订户的反溃建议,通过总结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还可以在杂志里放上交友系统来增加订户间,订户和网站的联系。

7.电子杂志的制作其实并不是专业公司才能做的,门槛较低,我们只要对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质优秀的电子杂志。网上还有专门的素材库,模板可供下载。而且发行流程非常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电脑,能够上网就能创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将自己整理的信息分发给订户。

8.纸媒刊物在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对木材资源的消耗有目共睹,因此电子杂志的流行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主题。

二、电子杂志的艺术性

1.内容的丰富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基础。

电子杂志和传统杂志都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一种载体,都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要保持电子杂志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内容的拓展。

内容的缺失会导致用户从最初对电子杂志的好奇,眼前一亮到兴趣逐渐丧失,久而久之进入盈利模式的瓶颈。现在市场上的电子杂志大部分都过于注重形式,内容和内涵乏善可陈。读者们觉得电子杂志虽有可看性,却无可读性,虽然形式精美,但内容却很空洞。尤其是大量的电子杂志都不是原创的,只是网上找来素材配上图片和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电子杂志从创刊至今都把内容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喜欢设计的人都差不多知道来自中国香港的(Newwebpick),它是关于数字印刷、网站设计、FLASH、3D、插图、uI、试验性艺术、码摄影的优秀电子杂志。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类设计资讯与信息,汇集了全球设计精英的原创内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无论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街头艺术方面,无不富有创意和启迪。外加它独特的前卫设计引导着设计师的创意,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内容丰富的电子杂志,是成功的电子杂志典范。

为了让杂志内容极具诱惑,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和同名同期发行的纸质杂志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丽》在内容饱满的前提下,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放大想要看的图片、文字或者展开链接,不同内容有不同背景音乐相伴,声情并茂,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拥护。

2.艺术性

是电子杂志的附加值。

阅读杂志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来自视觉,一个优秀的杂志往往通过版面设计的有序性、平衡性、装饰性、和谐性、趣味性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都要追求美的内涵和美的表现形式,使刊物达到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刊物特色,呈献给读者不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对具有艺术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制情绪。市场经济学中有个AIDA定律:首先唤起人们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唤起人们的兴趣(I-Interest=兴趣),然后唤起对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A—Aciton=行为)。所以精美的电子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就像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将艺术的魅力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打动读者。出版者由于商业目的,也从不反对加大杂志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总是会给增加很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很多读者也甘愿掏腰包订阅自己心仪的充满艺术性的电子杂志,这给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重视视听效果,与读者密切互动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和传统杂志比较,电子杂志十分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图像的表现力,利用flash、音效和视频等技术,精彩视听内容夺人耳目。有人甚至说,做好了一本电子杂志就是一部小电影,这说明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力已足够丰富。《豫约》整个目录的感觉是悬浮在页面上的,鼠标一过就会转到一个类别,非常美观好看;视频效果也很吸引人,因为有明星幕后花絮,这是在电视中也未必有的独家爆料;背景音乐节奏舒缓,让人心情平静,也不会打扰读者文字阅读的流畅性。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电子杂志也能及时通过留言板等和读者进行更密切和互动的联系。编辑能通过留言板和读者进行沟通,甚至能马上改变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杂志办不到的。另外,电子杂志平台还设有论坛,注册会员后可以随意发帖发表意见交流心得。

三、电子杂志现状和发展

虽然电子杂志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对纸张的信任,使得纸质媒体仍然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我国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没有开展这项服务,开设这项服务的也只是应用了电子杂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电子杂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杂志类范文篇8

1杂志

杂志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对于杂志这个概念,目前存在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定义,它是指一种“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

第二种:在《辞海》中,“杂志”则被解释为“即期刊”,是“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装订成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大体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类。”

第三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杂志(magazine)被称为期刊(periodical),它定期出版,是一种印刷品形式的各种作品之集合本,有散文、专论、小说、诗歌等较为广泛的内容。通常附有插图。

本文所涉及的杂志,特指定期出版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在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刊物。

2健康文摘类杂志

文摘类杂志是相对于原创杂志而言的,它的稿件不是直接出自第一手作者,而是由编辑选自其他的纸质或网络媒体,并依据媒体自身的读者、市场定位、风格特色进行一定的编辑加工,从而提供给读者的一种杂志形式。

健康文摘类杂志即专门刊载医疗卫生保健养生资讯和知识的文摘类杂志。

二、经营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经营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外健康文摘》杂志的定位、广告和发行所进行的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旗下的一份大众健康类杂志,半月刊,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杂志社位于北京。笔者曾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该杂志的改版工作。

1定位分析

笔者根据对《中外健康文摘》杂志近一年来(共计24期)所作的文本解读,并结合杂志社所提供的相关内部资料,对目前的杂志定位有如下判断:

(1)功能定位:信息+赢利型(即提供信息以获得利润)

(2)核心读者定位:城市中、下层家庭

从性别层面上看,以女性为主,尤其是家庭妇女。

从年龄层面上看,以中老年人为主。

从文化教育程度上看,以中等文化教育水平为主。

从职业身份特征上看,较模糊,但传统行业,工作稳定是其共同特点。

从收入水平上看,以中等收入水平为主,收入稳定。

从消费特点上看,理性务实,精打细算,追求性价比,但忠诚度较高。

从区域分布上看,锁定城市,目前可能只集中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

(3)内容定位:以健康资讯、知识为主,软文为辅;大而全。

包含全球健康资讯、家庭医药保健知识、两性话题、育儿养生、心理情感、医疗纠纷案例、软文等等。

“大而全”是文摘类杂志的宿命。但没有特色有时就是特色。所谓的中西兼容/中西合璧的卖点,其实在读者眼中的漏出率非常之高,在促成购买行为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可能会在对外宣传方面有点帮助)。能够称得上卖点的其实就是“健康文摘”了。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在编辑方针和人员配置上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通过以上对《中外健康文摘》杂志的定位分析,不难看出两个显著的特点:

(1)文摘类的健康杂志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健康杂志,在内容制作方面,主要是以约稿组稿为主,以自采自编为辅的原创加工类,例如《家庭医生》、《人之初》等;而《中外健康文摘》则是以摘编其他媒体的现成内容为主,以广告软文为辅的文摘类。在健康杂志市场,纯粹文摘类的并不多见,这本身就是一片蓝海。见右图。

与原创加工类杂志相比,文摘类杂志具有稿源充足、操作简单、进入门槛和成本都相对较低等特征。这是《中外健康文摘》的比较优势。

但文摘类杂志在内容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有自采原创内容的杂志理论上确实要比文摘类杂志更多卖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文摘类杂志同样有办得非常出色的,《读者》就是明证。以各种纸媒指标来衡量,它几乎都是目前中国大陆办得最好的杂志。《读者》的成功,除了占得先机,模仿对路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正确适宜的编辑方针和内容定位。可以说,《读者》赢在内容!看看那些同类文摘杂志被《读者》甩开的距离,你就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2健康类的文摘杂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读者》杂志的成功所引起的轰动和诱惑下,大众文化综合类文摘杂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文摘杂志都属于大众文化综合类。像《中外健康文摘》这种专注于健康这一细分市场的文摘杂志并不多见。见右图。

结合以上两幅图表可以看出:无论在健康杂志中,还是在文摘杂志中,《中外健康文摘》的定位都处于同质化竞争较弱的蓝海中。

2发行分析

(1)低初始成本+低边际成本=发行赢利

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杂志行业的特点是高初始成本、低边际成本。在经营杂志方面,最大的投入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它的初始成本。

但文摘类杂志相对于原创类杂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低初始成本。由于没有原创内容,又不用对外约稿,且转载花费很少,在内容制作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就被大大降低了,再加上纸张和印刷上的低端定位以及3.5元的零售价格,也就是说,《中外健康文摘》完全可以实现发行赢利。“发行赢利”对于一个走零售市场的健康类杂志来说,绝对是安身立命之本,做大做强的前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发行赢利的重要性,绝不是就为了多赚差价,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发行量,扩大发行面,也就是扩大再生产,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广告投放机会。

(2)“发行赢利”和“发行为王”

杂志赚钱主要是靠广告收入。即使是可以实现“发行赢利”的杂志,最终也要靠广告收人才能赚到钱。“发行赢利”赢的是微利,赢的是保本,赢的是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强调“发行为王”,是因为发行是实现广告收入的前提和保证。强调“发行赢利”,则是为了保证能更多更广地发行,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在发行区域上,以北京市为核心,逐渐向周边城市辐射,尤其是一些二级城市。笔者认为,能把北京的市场铺扎实,就很不容易了。建议在这个区域内尝试多种发行渠道相结合,订阅和零售两手抓,努力打造一个样板示范区域。

要尽可能地对整个发行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无效发行和其他发行浪费。为此,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

发行部要注意读者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由于预算紧缩和竞争压力的加剧,广告主需要对广告的影响加以量化。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完整的读者数据。广告主希望杂志能提供关于它们读者的区域分布情况、对各类内容题材的关注情况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数据。

3广告分析

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走零售市场、公开发行的杂志的收入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直接获得的发行收入:二是通过二次贩卖获取的广告收入;三是利用品牌和影响力参与经济活动取得的衍生收入。

就《中外健康文摘》杂志而言,每期的广告都比较少。仅封二、封三和封底三个彩版广告和几个专版协办栏目。理论上至少还应该有4P内彩广告的提升空间。

由于杂志的读者定位是城市中、下层家庭,所以凡是以这一群体为目标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理论上都可以成为杂志的广告客户。例如,一些日常居家生活用品。总之,要把思维之箭射得远一些,不要太过局限,画地为牢。当然,核心广告客户还是医疗、药品、保健品商。

以杂志为平台,多搞一些活动策划和外延服务,以提升杂志的影响力,并增加创收机会。但这一定要从杂志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发掘,千万不要盲目地搞一些与杂志毫不相干的项目。《家庭医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了点儿积累后,就去搞度假村,结果亏了2亿多,最后只得被老东家中大系内部消化掉。但《家庭医生》依托自身优势办的那些特色医疗门诊,倒是实实在在赚了不少真金白银。

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广告业务人员要能够在不同的广告客户面前清晰、完整、顺畅并有针对性地描述杂志的目标读者群。这种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在平时的培训中反复训练。

杂志类范文篇9

(1)停刊、修刊、终刊正是2002年最为普遍的现象,从中华读书报上获得消息,2001年1月,30余种新期刊面世,这种平均一天一刊的速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1月的全国期刊订货会也盛况空前。于是有人预言:2001年将成为“期刊年”。然而,在2002年11、12月份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均有杂志在报纸或期刊上宣布了自己停、休、终的现象,去年以来,湖北省出版的5种文摘期刊或文丛分别是《特别关注》、《大家参考》、《休闲文摘》、《读书文摘》、《民族文汇》,其初期市场反响均不错,有的在当时甚至已具有相当规模。但讫今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仅仅一家。市场上有赢家也有输家,输家多,赢家少。说明文摘类刊物竞争已趋向白热化,同时也说明“只有滞销的期刊,没有萎缩的市场”。

(2)文摘杂志更加主题化、专门化,如《财经文摘》、《财智文摘》〈父母〉〈孩子〉;《父母》、《孩子》定位于抚育和幼教,《理财周刊》定位于中产阶级的各种理财问题资料越来越新,选材也越来越宽泛。据北京零点公司在2002年6月初在北京等地的调查,《演讲与口才》、《电脑爱好者》和《集邮》。在“最喜爱的期刊”调查中,《演讲与口才》占了3%的比例、《电脑爱好者》占了2%的比例,《集邮》占了1%的比例。据了解,这些杂志的发行量能保持一般水平。读者群细分,一方面能拥有较为稳定的读者群,为基本发行量打出基础;另一方面读者群受到限制,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3)发行量过百万的期刊,39%为教育类杂志,综合类杂志和政经类杂志分别占35%和26%,截止到2001年1月10,世纪华文通过对已知大发行量期刊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发行量过百万册的期刊如下(仅供参考):1、《读者》(含乡村版)半月刊(月发量)500万册;2、《半月谈》(含时事资料手册)半月刊(期发量)450万册;3、《知音》半月刊(月发量)423万册;4、《故事会》月刊372万册;5、《时事报告》月刊370万册;6、《家庭》半月刊(月发量)305万册;7、《第二课堂》半月刊(月发量)280万册;8、《青年文摘》半月刊(月发量)213万册;9、《家庭医生》半月刊(月发量)192万册;10、《小学生时代》月刊160万册;11、《小学生天地》半月刊(月发量)160万册;12、《小学生导读》月刊145万册;13、《当代小学生》半月刊(月发量)159万册14、《支部生活》月刊144万册;15、《少先队员》半月刊(月发量)143万册16、《中学生天地》月刊106万册;17、《中国税务》月刊131万册;18、《共产党员》月刊130万册;19、《人之初》月刊113万册;20、《农民文摘》月刊106万册;21、《党的生活》月刊105万册;22、《中学生必读》月刊102万册;23、《求是》半月刊(期发量)101万册。

上述刊物中,除少数杂志是行政力量强制订阅外,其余都是自费订阅。数据显示,杂志比较适合一定文化层次和对某一行业有特殊需求的读者阅读,弄清楚杂志的读者群很重要。

(4)年轻人最爱买期刊。《中国书报刊博览》杂志在2001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期间搞了一次2001年全国公众最喜爱的期刊品牌有奖调查活动,此次调查表明,最爱买期刊的人以年轻人(21岁至40岁)居多,占了75%。在此次调查中,最爱买期刊的是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54%),其次是31岁至40岁的(21%),41岁至50岁的占了9%,50岁以上的也占了9%,而20岁以下的仅占了7%。

21岁至40岁的这部分人群占了绝大部分(75%),这个数字对期刊界来说至少说明了消费人群的成熟性。21岁至40岁的这群人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他们对事物的关注比其他人都强。他们关注的是时事政治、专业技术、生活休闲,而老年人关注更多的是健康、法制等,低龄人群关注更多的是与学习有关的。

该调查还显示,爱看杂志的读者,97%的人是自费订阅。其中在报刊亭零买的占了38%。而期刊如何把这部分人群牢牢地抓住,的确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调查显示,购买期刊的人当中男性占了一大半,达到了71%,女性仅占29%。从这个比例当中可以看出男性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程度。男人都关心些什么?从这儿也许能找到答案。男性关心的是时事政治、专业技术、文摘,而女性大多关心的是时尚、服装服饰、休闲娱乐等。

(5)“文学类”难以聚众。曾经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文学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年和今年订数滑坡,生存艰难。为了生存,也为了文学的繁荣,文学期刊纷纷想方设法,更新面目,于是改版、改刊之潮日盛。此举说顺应时代与社会时尚也罢,说面向大众读者也罢,说拓宽文学外延、扩充文学内涵也罢,总之,文学期刊纷纷穿上了“流行时装”,而且这似乎也成为文学期刊在新世纪里发展的一个趋势。

《中国书报刊博览》在2001年调查发现,文学期刊在“最喜爱的期刊”调查中排到了第20名以后,《小小说选刊》排在了第20位,《十月》排在了第24位,《小说选刊》排在了第32位,《散文》和《中篇小说选刊》分别排在了第38位、39位,《当代》排在了第72位。专家分析,文学类杂志人气不旺,与其“阳春白雪”的定位有关。毕竟中国拥有大专文凭的人员不超过10%,难以与其阅读者习惯接轨。相反,“低俗”的故事会、知音、家庭成绩不俗。家庭杂志社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期刊集团。

(6)情感类杂志饱赚眼泪和赢得市场。比如家庭和知音。家庭类期刊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它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书报刊博览》杂志调查显示,家庭类期刊在读者“最喜爱的期刊”调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排在前几位的有《家庭》(5%)、《家庭医生》(4%)、《知音》(3%)、《女友》(2%)、《上海服饰》(1%)、《人之初》等。在“每期必读期刊”调查中,排在前几位的有《家庭》(5%)、《知音》(4%)、《家庭医生》(4%)、等。

家庭类期刊之所以这么受关注,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它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它的内容品位一直随着读者的口味在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家庭类期刊都在琢磨着把刊期缩短,以赢得更有效的市场。而知音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拓展了发展空间,知音其它子刊载的文章也是以感性叙述为主,听说发行效果不错。相反,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中国新闻周刊等时政刊物难以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可能是脱离了老百姓生活,走了只有教授和研究人员才看得懂的上层路线。通俗刊物办得好不好,我认为大学以上的读者没有发言权。高中文化水平左右的读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代表中国的“大多数”,代表中国的市场空间。

(7)时尚类杂志发展相对缓慢,北京零点公司近日在北京调查显示:《瑞丽》《时尚》《希望》《女友》《世界时装之苑》五家期刊进入前20名,也代表了时尚类期刊的流行趋势。但其价格不菲令许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初中生天地》的吴乐平总编在《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5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期刊还有市场机会吗”文章认为“相对于报纸而言,目前市场上期刊的价位仍然偏高,这不利于期刊的消费,期刊内容好,同时价格再降低一些,相信读者会更加踊跃地购买,无论哪种期刊在价格策略上,如果大胆走低价路线,市场将会出现全新的景象。”这个看法是符合中国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的。(2003年3月10日的人民日报刊文,我国人平均年收入在900美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才达到3000美元,而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0?100000美元的人士占本国人口的80%)

中国文摘类刊物前景分析

在世界期刊的主要门类划分中,是没有文摘期刊这一项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进而影响了期刊界,让人侧目并更多的去关注它,去为它寻根溯源。文摘期刊的滥觞,可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那时就有《科学家周刊》设有文摘专栏。进入18世纪初,霍夫曼创办了最早的文摘期刊《建设》。到了19世纪的后期,英国人乔治?纽恩斯创办了综合性文摘杂志《趣闻》,成为这一时期的里程碑。该杂志面向大众,采取低价策略,一上市便取得很大的商业性成功。

1922年,美国人德韦特?华莱士和里拉?安切森?华莱士夫妇俩创办的《读者文摘》。它是一种以缩编的方式翻印选自其他刊物文章的袖珍型杂志。《读者文摘》的宗旨是:经过其缩编的文章要具有三性,即适用性、建设性和持久的趣味性。《读者文摘》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拥有全世界1亿多读者。

世界成功文摘期刊以美国读者文摘为始,一直到今天还有令全球瞩目的成绩。美读者文摘的久盛不SHUAN,标志着文摘市场还会有市场可循。

在我国,文摘报刊事业亦蒸蒸日上,北京慧聪媒体研究中心于2001年7月以北京为样点对该市报摊的销售状况和零购读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根据对报刊零购者最喜爱期刊的调查,提及率最高的前10位期刊依次是读者、青年文摘、知音、家庭、当代歌坛、女友、时尚、故事会、证券周刊和瑞丽服饰美容。其中,读者口碑最好,声望最高,其提及率是第二名青年文摘的2倍。读者提及率是期刊社会声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反映了人们对一份期刊在情感上的认可,同时也反映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以及性价比。在期刊的读者提及率排名中,排在最前的是两份文摘类期刊,这两份期刊较好地保持了质量精良、品位雅俗共赏的优良传统,致使其在期刊市场上能长盛不衰,其良好的销售业绩主要是依赖于人们多年来对其在情感上的认可。提及率较高的第二类期刊是文化综合类和家庭类,这一类期刊的优势在于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娱乐性和实用性较强。时尚类期刊排在第三等级,其佼佼者是女友、时尚和瑞丽服饰美容,这一类期刊制作精美,时代感强,内容新颖,但由于价格较高,令广大工薪阶层望而却步。专家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说“文摘类报刊到目前为止仍是阳光产业,本身的择优弃劣特点决定其良好的发展前途。”笔者分析,文摘类刊物力图使读者通过最简便的手段、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最需要的信息。有人打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如果说报纸是在做粗粮的话,那么期刊就是在做细粮,而文摘类期刊则是细中之细,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文摘类期刊的优势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党员文摘》和《农民文摘》,党员文摘系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文摘类党员个人读物,创刊1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了“党性鲜明,可读性强”的特色和“博采众长、多姿多彩、格调高雅、寓教于乐”的办刊方针,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广大党内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党员文摘》1994年以来,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的文摘杂志”;《农民文摘》是国内第一份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文摘类月刊,全国发行量惟一超百万份的农村期刊;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和"首届、第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连续17年长盛不衰的农民刊物。《农民文摘》-宣传政策法律介绍致富项目关注社会文化集纳百科知识的一份下里巴人的刊物。却在国际传媒界产生巨大影响。看来,找准读者群,做杂志摒弃个人好恶,以市场为基本出发点,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闻还是大受欢迎。

我国现有文摘期刊400种左右。文摘期刊包括一般性文摘期刊,如《读者》、《海外文摘》、《青年博览》、《东西南北》等,专门性文摘期刊,如《海洋文摘》、《涂料文摘》、《铁道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在去年的期刊展上推出的“中国期刊方阵”,入围期刊中有20多种是文摘期刊。进入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社会科学类25种期刊中,就有4种是文摘期刊,它们是《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和《农民文摘》。进入双奖(首届国家期刊奖,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的有《海外文摘》和《海外星云》。获双百(第一和第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有《党员文摘》、《青年博览》、《微型小说选刊》、《世界博览》、《小小说选刊》、《小说选刊》等,获双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刊的就更多了,如:《读报参考》、《少年博览》、《散文选刊》、《幼教博览》、《体育博览》、《政工研究文摘》、《法制博览》、《中外妇女文摘》、《杂文选刊》、《东西南北》等等。文摘期刊在整个期刊百花园里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读者》杂志是现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并被读者所津津乐道的综合性文摘期刊之一。它创刊于1981年4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20世纪90年代在发行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曾被媒体称之为“《读者》现象”。《读者》杂志自1988年起开始进入我国期刊发行量前十名之列,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发行成绩,名列国内期刊发行量前茅。特别是近几年来,《读者》杂志又创办了《读者》(乡村版)、《读者欣赏》等姊妹刊物,扩大了读者层面,也扩张了刊社的整体规模,并在内容与广告的结合上用心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青年文摘》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一本综合性文摘杂志。与《读者》杂志一样,都以青年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差别。《读者》杂志是以真、善、美的感情去感染读者,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青年文摘》则用一些当代青年人所关心和关注的东西为内容去吸引读者。两者各有侧重点不同,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文摘也是办得相当成功的。

《海外文摘》与《海外星云》都以海外的报刊为刊登内容。两者相比之下,《海外文摘》的文化艺术内涵稍重一些,《海外星云》则更注重经贸信息和实用价值。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外星云》推出《本期话题》,每期几篇主打文章,注重“眼球经济”和市场开拓,关注社会热点,得到了广大的读者欢迎。《海外文摘》也在刊物上增加了首发首译的文章内容,并不是纯粹的选摘。这两家的做法似乎也预示了文摘期刊的某种趋势。这两家杂志社还各自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整体实力的同时,也扩大了刊物的知名度。

由新华社主办的《资料卡片杂志》和哈尔滨市委《学理论》杂志社主办的《知识文库》这两本刊物,它们同属资料性刊物。《资料卡片杂志》是以卡片形式排版,并按主题分类的各种资料汇集而成,方便人们裁剪和粘贴,《知识文库》则把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压缩在小的文章篇幅中,使之成为一个高密度的知识集中点。

还有一类杂志,属于准文摘型的,如《书摘》、《中外书摘》、《畅销书摘》等,都是以已经出版的各种图书作为其选题的内容来源,介绍新书,选摘精彩片段。给爱书且好读书但缺少时间读书的朋友解了燃眉之急,是买书人又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目前情况看来,文摘报市场有可为,特别关注的代琦、王普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期刊市场连续10年刊物年总销量为28亿册,人均2册左右,这个数字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相当低的,人均杂志占有量仅相当于他们的1/6左右。这就说明,期刊市场再拓展空间很大。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过去靠行政手段发行的书刊杂志随着行政手段的逐步弱化,将有一个重新整合发行对象的过程,这也为文摘类刊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遇。两位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可。

笔者也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得到一个数据,我国杂志数量是美国的1/100,在美国办杂志有钱有创意就行。只需要申请一个国际刊号(InternationalStandardSerialnumber,简称ISSN)即可。申请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是免费的。与此同时,你去注册一个商业公司,执照一般3天可以拿到。有刊号,就可以出版杂志,有商业执照,就可以经营杂志。在中国,根据有关规定,新办杂志必须具备5个条件:

办刊目的必须符合宪法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杂志必须有主管部门(在中央为省部级,在地方为厅局级),有清楚的内容范围和编辑方针;

杂志必须有主办单位,具体负责杂志工作;

杂志必须有充足的编辑人员,主编必须符合政府的有关规定条件;

杂志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固定的办公场所,经国家许可的印刷厂。

需要提出的是,这些规定只是一般性的前提条件。即使符合全部条件,也未必能获得杂志“准生证”。这有国家总量控制的原因,有不定期治理整顿的原因,受政策影响很大。从宏观看,中国杂志业尽管改革开放后成就很大,但多是单兵作战,不成规模。从微观看,从人才,从运行机制,从管理水平,也处在较低一个层面。杂志的地位和电视、报纸比有很大距离,领导多关注电视、报纸是正常的(有为才能有位),但这不等于杂志的发展没有未来。相反,这正说明中国杂志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当然这也表明文摘类刊物亦有大的发展空间。

什么样的文摘刊物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回答的很简单: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一本杂志如果定位模糊,还没有弄清读者群之前,“人性化”首先就是这本杂志的基本定位。首先谈谈“以人为本”的读者。

《读者》正式创刊是1981年4月,那时不叫《读者》而叫《读者文摘》,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胡亚权和郑元绪两个人受命商量办一份文摘类的杂志,就取名叫《读者文摘》。二十多年后,读者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响亮品牌。在由师永刚执笔的《读者时代》一书为《读者》二十年写下的传记中可以了解到,《读者文摘》创刊之初就确定下来“真、善、美”主义,获得了成功,彭长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人性与杂志的关系时说:人性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在所有的观点与想法当中,我们推崇的唯一主题还是“真、善、美”。“真、善、美”不是说教,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为未知的东西,为自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人最敬畏的还是天上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当一个人的内心出现矛盾的时候,什么可以让他平静?我想还是道德感,以教育和文化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文章,依然是这些看起来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在平衡着我们的内心,缺乏道德感,最终伤害的也还是我们自己。一个真正闪烁人性光芒的杂志,不可能不被读者接受。

《读者文摘》上刊载过一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讲母子三人还债的故事,我当时是含着泪读完的。《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在采访你时也提到过这篇文章,她说她也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感动过许多人。后还被收入中学课本。

彭长城说,我是在编稿时发现这篇翻译文章的,这篇由一个叫铃木立夫的作家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来了母子三人,她们要攒钱还清丈夫撞人而欠下的赔偿金。老板娘热情地施舍给他们一碗清汤荞麦面。店主夫妻对他们非常热情、尊重,每年的除夕都会为他们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连续14年。14年后,这家人再次来到北海道,每人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那位母亲告诉老板,是这碗面支持他们一直生活了下来,现在他们已还清了债务,并且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彭长城说当时他是几乎流着眼泪编完这篇稿子,郑元绪(可能是读者总编辑)批语让所有的编辑传看这篇稿子,编辑部的人都有些泪眼朦胧。这篇文章发表后,所引发的反响几乎是静悄悄的“革命”,青海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他从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与勇气,并且他也开了一家面馆,就叫“清汤荞麦面馆”。《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在采访彭长城时也提到过这篇文章,许对彭长城说,她也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感动过许多人。

彭长城在为了获得“人性化”的第一手稿件,让编辑自己去琢磨,哪篇东西最能打动他。让他多看多感受,减少在审稿过程中的为了上稿而产生的人为的“情感磨损”,彭长城制定规定,每个主发编辑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让大家能够发挥得更彻底一些,把每个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读者的这一种新的编辑流程,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种跟别的杂志不一样的流程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要解放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当然,当上主发编辑的前题是他能领悟《读者》的宗旨,并且经过数年辅发编辑的磨炼。这个流程可能是打破传统思维的,但这也可能是《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读者这本人性化的杂志取得了哪些成绩呢?1986发行量在中国期刊里面排第16位,后来便急速增长。从1989年开始进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三次第一,五次进入二、三名,有一次第四,有一次第五。2000年双期发行505万,以月发行量计排第一,第二是《知音》、第三是《半月谈》、第四是《故事会》、第五是《第二课堂》。

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年鉴里面,《读者》发行量排在世界综合类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是美国的《读者文摘》,第二名是美国的《国家地理》,第三名是《时代》周刊,前三名都是美国,只有第四名是我们中国的。《读者》在1999年排名榜上是第七名。

发展速度较快的东方杂志王瑛在2003年刊首语发表文章隐示该刊人性化立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关注青少年;一个人终身成就、人生价值的取得和实现,要关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因为当一个人最质朴、最善良、最真诚的时候,恰恰是离那"通天梯"最近的时候,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几乎可使之直达"通天梯"下,从而开始那永不回头、永不停歇的艰难跋涉直至辉煌的顶峰。”

知音是湖北直至全国的一个知名期刊,尽管它在很多人眼里是“假真情真煸情”,但她的发展不得不成为办刊人员研究的课题。于1985年1月创刊的《知音》杂志,创刊号即发行了40万份;当年期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创造了期刊史上的奇迹。其后,《知音》发行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1994年以来连创佳绩:每年以30万、50万甚至100万的速度递增。1998年,《知音》最高月发行量突破320万份;1999年1月改为半月刊后,其月发行量增至432万份。目前,《知音》上、下半月刊月发行量稳定在450余万份,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名刊之一。《知音》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0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和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7月,《知音》被评为湖北十大名刊、湖北双十佳期刊;200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为"双高期刊"奖。

知音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法宝?据手头一份知音约稿单介绍:知音办刊10多年来,始终追求把最新颖、最真实、最动人的人生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把平凡生活中折射出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最及时、最充分地展示给读者;用真情和挚爱拨动读者的心弦,高举人情美、人性美"的旗帜;坚持"篇篇可读、期期精彩"的精品办刊意识,锐意求新,开拓进取,以新闻纪实的手法状写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报道内容上推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劳动、创造与人性的美好,赋予读者对生活的哲理遐思,展现美好的人生、事业、理想与爱情,抚慰生活中的失意、苦恼与创伤,激励自立与自强的奋斗精神;始终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示社会生活中真实与广阔的精彩画面,与广大读者心心相印,赢得了读者的真情与厚爱……知音特点介绍了这么多,我是个知音的老读者,看了五六年知音,十几年来一如既往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二点:1、挖隐私;2、煸情。不可否认,知音这两点做得非常到位。特别是煸情,不说内容,光封面标题就能让人泪流满面:妻啊,你密密匝匝的爱我哪堪承受;亲情退下去,乡亲们直刷刷地站出来;梦断京城,少女五楼飞身为哪般?……听说知音的胡头原来是个诗人,这一点从做标题方面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知音的报道有些失实,一段时间听说官司不断,但知音总的说来其实走的也是“人性”路子,作品总的特点还是“关注现实、抚慰弱者、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知音文章引起读者共鸣,无疑要让读者读到心里去,只能读到心里去才能拔动读者那根心弦的。每期都有让读者回味的东西,这就增加了读者的期盼值和购买欲。久而久之产品与市场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读者与知音,其它文摘刊物如杂文选刊,青年文摘等,他们摘选任何文章,都首先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在我看来,编者首先要被所选稿件里的“爱”、“恨”或者“悟”打动,爱的稿件必须爱得涕泪具下,恨的稿件要恨得咬牙切齿。悟要悟得题糊灌顶。读了两眼茫然无动于衰的稿子,读者当然不买帐。我在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冰点的稿子,自以为高屋建瓴内容不错。冰点李大同看了一眼就放下了,说你这开篇就提到社会保障、国家政策,这不是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你写文章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你拿给传达的张大爷看他看不看得下去。记者在老百姓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不反应老百姓的真实状态,写这种东西是不讲良心的。你要写出老百姓心里所想的东西。要让他们接轨,基本看得到摸得着。要人性化,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真实纪录也是一种人性化。冰点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性描写。

人性化的杂志报纸还有很多,发行量较大的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家庭、三联生活周刊、爱人等。这些杂志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均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非人性化的杂志可以列举很多,不评论多数党报党刊。从名刊“辽宁青年”说起。年发行量达到260万份、在全国具有轰动效应的《辽宁青年》杂志,近年来却显得备受冷落,一时风光不再。据中国期刊协会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青年》的发行量还剩下不到60万份??以前顶峰时的零头还不到。笔者行文之前特意找到中国期刊协会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发行量超百万的期刊名单,都不见《辽宁青年》的芳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辽宁青年》如此大退步呢?不贴近生活,忽视市场自我调控能力使辽宁青年风光不再。

说起《辽宁青年》可谓历史悠久:始创于1949年8月15日,其前身为《生活知识》报,后改为《共青团员》杂志。1966年“文艺”初期停刊,1972年复刊,定名为《辽宁青年》。《辽宁青年》栏目新颖,文章短小精练、语言朴实、个案报道生动感人,到了1985年、1986年的时候,如果为当时的优秀期刊、发行大户排序,《辽宁青年》当数其中的佼佼者,当时在村镇街头、农村中学的门口都有其的身影。十几年来,在《辽宁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每年都有几十篇被类似《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刊转载,可以说他们的在稿件编辑上保持了一定的风格和水准。可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辽宁青年》在全国的影响力一再被削弱,面临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个昔日的名牌产品以攻变守,一时不能分辨如何靠近时代,如何贴进生活,如何走进读者,如何寻找最佳选题切入点,如何领导了期刊新潮流,九十年代的辽宁青年爱做“农村青年”的文章,在做时候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说教,而不是做读者贴身的朋友,现在的辽宁青年喜欢为农村青年提供“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法制案例、民工交际及其他实用知识”。在做农村文章时,辽宁青年做得不伦不类,在农村实用知识方面,早被发行上百万的农民文摘做足了市场。至于案例,街头“彩报”到处都是,何必去买辽宁青年?在这点上,湖北少儿出版社的淘气包要比辽宁青年做得好,淘气包提出的口号是“要深入生活、热爱和尊重少年儿童,做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要通过实践,编辑出富有时代气息,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期刊”。读者等有影响的文摘刊物对目前辽宁青年这等长官意志的文章极少转载。少了市场的支持,辽宁青年由昔日的“王妃”变成了“灰姑娘”。辽宁青年的节节败退说明一个问题:一是辽青没有与时俱进,二是辽青把农村青年当成没有理解力的一个群体。事实上不是如此,好的东西是雅欲共赏的,大家文摘报很多教授看,我在汉正街调查时发现扁担也在看,还上来跟我谈感受,说句实在话,他们就文摘报报道谈战争的分析我觉得很新鲜,看来老百姓不是糊涂虫,他要为他那一块钱负责。

刊物如何推向市场

杂志要推向市场,首先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何为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能力。如《福布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私有企业的非同寻常的关注。南方周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家对国内重大负面新闻的报道极干涉社会事件的能力。一个类似读者青年文摘的情感类杂志,她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首先是对摘选稿件的把握及所摘选文章对人们心情和行为的影响力。其次是杂志本身在报摊对读者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再次是发行方式对读者形成的吸引力。

北京慧聪媒体研究中心于2002年年底对北京市144个固定报亭和报摊的销售状况和零购读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形式如何多样,读物的内容总是决定读者是否购买和阅读的最关键因素,对于期刊也不例外。调查显示,有83.90%的读者认为决定购买最重要的因素是刊物的内容。同时不可否认,随着报刊价格的增长,形式的丰富多彩及报刊种类的日益繁多,读者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而且不同的读物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影响期刊购买的因素除内容以外,还有期刊知名度、价格、封面的精彩程度、纸张质量、印刷、销售时间、有无随刊赠品、报刊厚度等。其中期刊知名度和价格对于购买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认为购买首先决定于这两个因素的读者比重分别为22.13%和17.71%影响力次于知名度和价格的因素依次还有封面的精彩程度、纸张质量、印刷等,总体看,杂志形式因素的重要性要高于报纸。在上述因素中,有无随刊赠品和报刊厚度对于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靠这两个因素决定是否购买的读者只占3.82%和3.62%。调查数据显示,杂志的内容重于形式。一本杂志要想赢得市场,应该首先在内容上下功夫,依靠内容打造让读者认知的品牌。如何在内容上下功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此略。

>笔者看来,我国的杂志主要特点就是缺乏创造力,从内容到形式,许多杂志模仿痕迹太重。据手头较早的一份资料,2001年8月22日《中华读书报》题为“文摘期刊纷纷上市封面设计大同小异”的文章说,“据本报收到的读者来信反映:近日期刊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办的文摘期刊,有的在封面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图片的选取、刊名的放置以及目录的排版等方面与《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内知名大刊相似。读者不禁疑惑,这些刚刚开办的期刊是不是大杂志社所办的子刊,乍一看,感觉面貌有些相像,不好区分。”笔者认为,在当今的期刊市场上各种期刊竞争十分激烈,打造一个品牌并非易事,而品牌又是各刊竭尽全力争取实现的奋斗目标,因为成为品牌将会使自身的发展和经营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新办期刊在创刊初期的定位还不是很准确的,难免受一些大刊的影响,在设计风格和制作手法上有一些类似的东西,这可以理解。除文摘类期刊,知音,爱情婚姻家庭女友人之初等品牌刊物其它刊物纷纷模仿。据了解,这种模仿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如与读者相近的视野发行量在十万份左右,尽管知音“悬红举报”,市场上杂七杂八的“知音精品”一直盛行不衰。与爱情婚姻家庭同一类型的情感诉说类杂志可谓数不胜数,1985年1月创刊,现月发行量20万份左右。与其风格相近的爱人杂志创刊不到十年,其发行量达到了八十万份,这是一个瞩目的成绩,这个成绩说明一个问题,在模仿的同时可以完善,在发行量上可以超越被模仿杂志。2003年1月的湖南计生委主办杂志《生命》与广东人之初风格相近,其刊物质量与发展势头不错。刊物市场的大量事实证明,只要模仿得象,模仿也是生产力。

>发行方式与杂志的发行量应该是紧紧相扣的两个环节。在发行上笔者无太多的实践经验,仅列举个例供发行部门参考。市场报2002年11月22日发表文章介绍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杂文选刊在北京的发行方式,题目就是“《杂文选刊》:我畅销我自信,不好看就退款”。《杂文选刊》创刊于1988年,1999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期发行量近50万份,在全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武汉、长沙、济南、南京、福州等城市期发行量均在3万份以上。近几年,《杂文选刊》发行量每年以40%以上的速率递增,引起出版界及广告界的普遍关注。发展迅猛的《杂文选刊》无疑是文学期刊中的异数和另类。

>据该刊副主编李君介绍:《杂文选刊》多年来一直采取低价位政策,每册定价仅三元,目的是让读者花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读到最精彩的杂文。从包装上来看,《杂文选刊》倾向于简约、清新的风格,也许不如许多花花绿绿的杂志抢眼,但她会以含金量很高的内容取胜,许多读者翻开杂志读上几篇就会爱不释手。北京的读者文化层次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更适宜阅读《杂文选刊》这样的期刊。由于对杂志质量的充分自信,我们提出了“不好看就退款”的措施,此举或可让更多读者读到他们喜爱的刊物,让《杂文选刊》更快地走近北京市民。

杂文选刊在北京的承诺是,《杂文选刊》目前已覆盖北京四环以内的多数报刊零售点,凡在上述摊点购买《杂文选刊》读后不满意的读者可在一周内退刊并公布了退刊电话。

李君对此举的认为是,期刊界能够持续发展的万年青式单位屈指可数,而昙花一现的期刊社不在少数。恒久不变的不是谁家的市场态势,恒久不变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一定好景不长,惟有不断创新、方可能强者愈强、后来居上。当今的文学期刊之所以鲜有读者是因为他们与读者、与社会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一本杂志她拥有多种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启迪、调侃、欣赏、愉悦功能……《杂文选刊》将致力于用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眼光全力开发这些功能,不满意就退款便是经营新理念之一。笔者认为,杂文选刊此举正是说明杂志要靠内在质量即内容取胜。

广告的经营,我更不太了解,在此不发言,以免混淆视听。

在该文快要结束时,我对中国传媒包括杂志市场有这样一个不太成熟的预测,在21世纪的这个10年,有两件事情对中国社会将具有历史意义:中国传媒(实质意义)的民营化,和按照国际化标准经营的中国传媒。前者更具有社会变革的价值,虽然可能是渐进的;后者则具有全面的产业飞跃意义。

杂志类范文篇10

写稿难,发表更难。写完了稿件,只想在一家适合的刊物上发表(不想一稿多投,又想获得高额的稿费)。本站为您着想,特向您推荐以下报刊,请您针对投稿。1、《爱人》杂志,主要以情感纪实为主,最近新添不少栏目,可以给该刊物投稿。投稿成功率50%。2、《健康向导》杂志,主要以情感纪实为主,兼发一些情感类散文。投稿成功率在60%。3、《跨世纪》杂志,主要刊发男女情感故事,兼发一些情感类散文。投稿成功率60%。4、《心理医生》杂志,以心理咨询稿件为主,也发情感类文章。投稿成功率55%。5、《家庭》杂志,主要发表各类纪实为主,此杂志发表很难。投稿成功率20%。5、《八小时以外》杂志,主要发表各类纪实文章,也发情感类作品。投稿成功率50%。6、《健康人》杂志,发表健康题材的文章,也发情感类文章。投稿成功率50%。7、《天津青年报》发表各类题材的作品,其中包括情感散文,各种纪实类文章,发表机会很大,可以一试。投稿成功率70%。8、每日新报,其“生活广记”版发表各类题材的作品,如小说、散文等。其它版面,发表机会很小。投稿成功率50%。9、《广东工商报》发表各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欢迎情感类的作品,稿费高,版面大,投稿机会多。投稿成功率60%。10、《燕赵晚报》发表各类题材的作品,唯一不足稿费偏低,不过由于机会多,双副刊,不妨一试。投稿成功率50%。

要想投稿更准的话,买一本刊物研读一下,也是一件很好的选择。最后祝您的稿件尽早、尽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