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6:01:04

语体范文篇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但相较于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在一些国际议题的设置中话语权不足,受到西方价值观压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软实力滞后于甚至拖累硬实力发展的情况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越发迫切,如何向传播客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成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

二、坚实基础:传播主体的成功实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同时成为探索与表达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大大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与全球话语体系建设、将硬实力转变为软实力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既呼唤理论及其话语的发展,也要求话语传播的不断提升,当前阶段,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最新成果、观点、理论、命题等进行国际化阐释,实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其中这一国际话语体系是展示中华民族以更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形象、构建面向世界的舆论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大国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潮流仍在曲折中前进,全球话语体系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对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传播理念,既通过借用生动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又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上升为文明的层面,实现世界范围内文明的互动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必然要求:传播客体的认知需求

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世界现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向国际传播,我国正处于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机遇期。在中国现象超越了西方经验体系认知能力、资本主义文明无法解释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亟须建构有别于西方的话语体系,让中国话语跟上中国存在的历史脚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中国实现的历史性变革和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希望从中获得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中国必须将中国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话语,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得失,让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多惠及发展中国家,消除世界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存在的误解偏见,这既是中国的国际责任,也能提升国际话语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具有共性和示范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中国与美国“建群”与“退群”、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沉迷“美国优先”的鲜明对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的传播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动员与准备。另一方面,美西方将中国引导走上西式民主道路的幻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逐渐破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恐惧和敌意日趋加深,对中国的指责批评从人权问题上升至社会制度层面,污蔑中国以社会主义之名行“国家资本主义”“儒家专制主义”之实,竭尽所能地压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传播。在美西方普遍将中国发展模式视作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的背景下,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有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重要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高度聚焦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来艰巨的建构国际话语体系任务。这种国际话语体系是一个“建构”与“解构”相交织的历史进程,必将贯穿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全过程。我们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旧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格局,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格局,破解新时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国传播的历史课题,确立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重目标的时代使命。

四、重要环节:传播内容的亲和包容

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话语体系,关键在于加强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和包容性,进一步增强时代性创新性等属性,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做好相关理论话语的生动表达,说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与现代西方国家所奉行的现代性逻辑有很大不同,致力于用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过去美苏争霸时期的意识形态输出,在强调特殊性的同时,彰显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参考价值,尊重各国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化的格局中牢牢掌握话语权,破除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要以广大中国人民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为核心,充分地表达和呈现实践的进程,在完整的历史空间、连贯的历史载体和融洽的传播内容中进行传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制度形态的内在一致性,体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逻辑,促进国际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就涉及东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等传统议题以及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时代议题做出明确回答、贡献中国智慧,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期待。道理越辩越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应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地呈现理论领域的各种争辩,阐明整个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和相关的概念、命题、观点,通过展现各种观点间的争论、交锋从而体现正确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历史进程,保持理论话语传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努力跻身国际话语体系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要处理好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关系,既要利用激励性的话语凝心聚气、增强“四个自信”,也要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全球化传播内外界限逐渐消弭的今天,国内传播会对国际传播产生外溢效应,在总结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同时,要保持开放包容的理论导向,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成功的建设经验,将“宏大叙事”和“常识性政治话语”结合起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五、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必须紧跟融媒体发展潮流,运用新型媒介不断拓展国际传播广度与深度。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3]作为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的融媒体平台,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线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就是发挥内容资源、聚合优质资源的典型平台,它证明了强势网络资源要靠优质产品的有效组织来升值和利用。随着5G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将推动网络传播进入更深更广的新阶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带来新的动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4.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0.

语体范文篇2

关键词:文体特征英语体育新闻微观语篇分析

一、引言

作为新闻类语言的分支,体育新闻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色,然而对这类语篇进行系统的文体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对《ChinaDaily》中的一篇英语体育新闻“UnitedRoutHangzhou”(30July,2009)从字位、词汇和句法上进行分析。

二、英语体育新闻的字位特征

字位层面主要包括特殊字母、标点符号和空间排列等。在书面新闻报道中,字位特征主要体现在标题和标点符号中,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光来强调其内容。

1、标题。新闻标题是能最先抓住读者眼球的内容,标题可呈现出不同的字号,字体或颜色。一般来说,标题越大,新闻则越重要。以所选的体育新闻为例:UnitedRoutHangzhou,此标题词首大写,黑色加粗,无其它修饰,简洁明了且吸引眼球。

2、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结构完整的英语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出句子的停顿、语气和口语形式”(钱媛,2006:30)。违背这些常规或某种符号的高频率出现,都可以取得特殊的文体效应。以下是所选体育新闻中标点符号的分布和比率情况:

该图表清晰的展示了逗号和句号在这篇新闻的大量使用,因此篇章中的句子也被分割成了很多小句,便于读者理解。破折号主要用于介绍比赛分数,而引号的频繁使用则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比赛的生动程度以及新闻记者的客观性。

三、英语体育新闻的词汇特征

篇章由单词构成,然而不同语域的词汇并不相同。体育新闻在句法层面上秉承了许多“新闻文体词汇”鲜明的特色,为吸引读者,在时间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报刊用最少的篇幅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王佐良、丁往道,1987:244)。在这篇英语体育新闻中,术语和数字表达这些词汇特征显得十分突出。

1、专业术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普通读者如果很少阅读体育新闻或是对某类运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他们就很难理解此类术语。下边的句子是体育术语在这篇新闻中的具体应用:(1)Giggsproducedhisfirsthat-tricksinceplayingasajun-ior;(2)Hescoresalltypesofgoal—headers,finishesinsidethesix-yardbox,volleysliketonight’s.hat-trick(进3球),headers(头球)和volleys(凌空抽射)这几个词都是足球比赛的术语,这种特色鲜明的表达足以让体育新闻区别于其他类文体。

2、数字。在体育新闻中,数字包含了较多的信息,是衡量体育新闻报道是否有价值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体特征,通过这些数字,读者便可最快地掌握比赛时间,分数,距离,动作难度等资料。该特征也体现在这篇新闻报道中:(1)….beatingHang-zhouGreentown8-2attheYellowDragonStadiumYesterday;(2)Giggscompletedhishat-trickon88minutestomakeit8-1buttherewasstilltimeforanothergoalfromHangzhou,scoredbyValdo.通过这些数词的使用,体育新闻更精确明了,省时易懂。

四、英语体育新闻的句子特征

句子层面的突出———句法变体,作为一项重要的文体特征在英语体育新闻中应用广泛。新闻作者对句法规则的刻意违背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并更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1、句子长度。除了词汇特征,句子长度也是一个界定体育新闻文体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越长的句子越难理解,形式上也更正式。而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体育新闻一般都采用短句表达,简洁易懂。据作者统计,该新闻语篇中,平均句子长度(每句含词量)为23,但这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因为这些句子都分成了很多简单清晰的短句。

2、时态。在报刊文体的时态中,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占绝大部分。“一般过去时在英语新闻中出现率最高,因为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已经发生的事件”(王佐良、丁往道,1987:249)。以下便此新闻语篇的时态统计:上图表显示过去时的使用较普遍,现在进行时使用得较少,新闻作者偶尔也会用进行时来再现比赛,以体现其生动性。

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基础上,本文对一篇英语体育新闻“U-nitedRoutHangzhou”进行了微观语篇分析,展示了体育新闻的文体特色。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者将会对其它文体如产品说明书或商务合同进行微观分析。当然,由于英语语言本身的动态发展,作者还会关注新闻文体及语料的变化,作出及时适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Itule,BruceD.&DouglasA.Anderson.NewsWritingandRepor-tingforToday’sMedia[M].McGraw-Hill,Inc1991.

语体范文篇3

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一条“合体”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体,又要合语体。可是,对贯彻这一要求,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重文体而轻语体,甚至有的老师对语体还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导中,对文体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语体则大都忽略,极少提及。这样,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常会发现一些虽合文体,但不合语体的文章。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

语体范文篇4

一、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背景

现如今,通识教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是通识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通识教育将“全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思想,不仅注重知识解结构的广度和宽度,还注重价值体系之间的融合。从广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对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表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狭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其存在目的是为维持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平衡,拓宽知识的宽度与广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下,能够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工作中均有影响。相关研究显示,19世纪30年代,欧美地区大学对学术分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个学科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分裂性,进而形成通识教育理念;上世纪,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活动中被广泛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开始对同时教育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教育内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日益深化,我国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是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运用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并未全面落实到位,呈现“挂羊头卖狗肉”的局面,收获效果甚微。部分高等院校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关注度普遍投入在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上,注重“教学”,忽视“育人”,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公共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教职人员在通透式教育的视域下正确把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方向。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作为构建多元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不同的专业、课程所构建的通识教育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外语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一)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识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是多种信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可将外语教学分为两大功能,即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其中,整体培养功能是一种处工具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现如今,在公共外语教学活动中,外语的工具功能是当今语言学的重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时,应充分提高对外语教学功能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的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使外语的整体培养功能能够与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协调统一。(二)通用性原则。通用性是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的基本构建原则。高校外语专业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与专业外语相比,公共外语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且专业性相对较低。高校将公共外语作为施教平台,对本院校的学生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扩大外语接受范围,使各个专业学生均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公共外语知识。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公共外语教学活动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梁宇的内容。高校公共外语这一特点与通识教育的广泛性、普遍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实用性原则。受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各国对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外语作为一门具有沟通性的的学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是现代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摆脱公共外语过度工具化的困境。通过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到一起,实现对外语专业的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异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使高校公共外语专业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焕发生机。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来看,可将公共外语课程分为四种授课类型,即听力课型、会话课型、阅读课型、写作课型。这些授课类型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但是四种授课类型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分割的局面,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融合与贯通,导致知识与技能之间相分离。在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首先需要优化教学课程,从多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阶段性将公共外语课程划分成多个层次,为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设置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高校公共外语的开设需要培养学生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对修读外文原版经典读物的重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公共外语课程需要将整体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任何外语训练活动均不可孤立存在,均需要多项训练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与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时展的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师不仅是公共外语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综合素质的影响着。教师需要拥有高超的表现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气质形象,为学生积极做好表率作用。为此,教师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接受通识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为改变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策略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进行,用时代眼光看发展,有意识、有计划的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学习,理顺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把握通识课程的知识脉络,形成一个清晰的通识公共英语外语•外文知识体系,不断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与整合,加强公共外语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符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个人的思维意识,加强通识教育的学习工作,构建良好的通识公共外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哲,夏纪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10(03):13-20.

语体范文篇5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

语体范文篇6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

语体范文篇7

从广义上讲,idioms泛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习惯用语和特殊表达方法,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英语习语一般指狭义的idioms,指的是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根据汪榕培、卢晓娟(1997),一般的英语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1长期的习用性,也就是说成语具有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1.2语义的完整性,是指我们必须把成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1.3结构的固定性: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不能用别的词———即使是同义词来代替。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英语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寓意深刻、悠远的表达形式。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结构紧凑、含义深刻、语言生动、表达洗练、风格明快。在英语习语的学习和使用中,除了要注意到其语义特点、语法特点、搭配特点、文化特点等,还要注意到它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英语习语的语体色彩。

2语体以及语体色彩

语体学是一门脱胎于传统修辞学和风格学而吸收了现代语言学成果的新兴学科。它在国外早已发展多年,而在国内却还是一个亟待全面开发的领域。语体学又称“功能修辞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在运用于各种活动领域、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变体时所应遵循的规律,研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功能语体的言语特征以及在功能语体中,选择和组织语言手段的规律。语体学家把语体界定为同一种语言品种的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中所典型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是一些在使用场合上有区别的同义变体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体是建立在同义性的基础上的,其研究对象为传递相同信息的同义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体色彩的差异。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英语习语是具有多种语体色彩的语言现象。

3英语习语的不同语体色彩

绝大多数英语习语属于中性语体色彩,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非正式语体。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表达效果,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它们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也就是它们的不同语体色彩。英语习语含义深刻,并富于形象性。因此它们在一些语体中还是很活跃的,通常被用来深刻、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内容。只有掌握了英语习语的不同语体色彩,才能使它们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lookdownupon”与“lookdownone''''snoseat”均表示“轻视”,但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语言共核部分(普通语体或者是中性语体),可以用在各种场合,感情平稳,既不过于强烈,也不过于黯淡,使用起来广泛而又安全;而后者属于俚语语体,带有诙谐戏谑的成分,虽显得不够庄重,反添亲切意味。它的使用范围就呈现一定的限制,只能用于随便、亲密的场合。因此,语言输出者要根据语言输入者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言语的实用性来实现交际活动。具体地讲,英语习语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语体色彩:

3.1普通体、中性体的习语

普通体、中性体英语习语的使用,既不会使我们的表达过于专业化,也不会流于粗俗;既不会书生气、报纸味十足,也不会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习语不仅适应性强,而且使用起来安全可靠、周密稳妥。上述几个例句既可以出现在说话人的日常生活交谈中,也可以出现在一些书面材料中。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读者和听众弄明白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而且说话人或作者也无须担心自己的言辞会对谁产生冒犯,发生尴尬情况。这种类型的习语也是外语学习者经常希望的理想境界,因为他们能做到学以致用。

3.2口语体的习语

语言是交际语言,是交际的载体,交际是语言的主要目的。除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和结构外,出现没有语用能力、交际失误的情况也是很多的。作为交际形式的主要形式--口语体交际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各种问候、致谢、称谓、委婉语、禁忌语等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情景,是一个语言合适性问题。英语习语亦不例外。先看以下几个例子:Somepulpwriterschurnouttwoorthreethou-sandwordsaday.(churnout作“大量生产”讲)句意:有些廉价的作家一天就能造出二到三千字来。Heseemstobefullofbeansthismorning.Youcanhardlykeephimquiet.(fullofbeans作充满活力”讲)句意:他今天早晨看起来精力充沛,你几乎无法使他安静下来。

这两个句子中所使用的习语属于典型的口语体的习语,具备了口语交际时共有的色彩。它们一般都自然贴切,能够准确、形象地表达说话者或者作者的意图,容易让人理解,便于使人接受。通过该习语的使用,不仅使这些廉价作者的写作态度、作品质量曝光,它所留给别人的那种酣畅、淋漓、深刻、尖锐的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达到了说话者预期的效果。

3.3俚语体的习语

俚语作为一种非正式语,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它的非正式性。俚语体的习语,一般都用于即时、即景的即兴发挥。适时、适量地应用这种语体的英语习语,不仅能够表意清晰、生动形象,而且还能够带来“亲昵、幽默、诙谐、新奇、时髦”的视听效果,能够使沉闷、严肃的氛围一扫而空。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密切、最亲近的一种关系,能反映说话者和听话者最平等的心理地位的一种关系。例如:Shecookedhisgoosebygivingawayhissecret.(cookone''''sgoose作“彻底毁坏别人的希望”讲)句意由于泄露了他的秘密,她彻底毁灭他的希望。Theoldwomanhasbagsofmoney.(bagsof作“大量讲)句意:那个老妇人有很多的钱。

在这两个例句中无论是cookedhisgoose还是bagsofmoney留给读者或听众的感觉都是耳目一新、奇特幽默的。它们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交谈充满魅力,而且由于它们的非正式性,便于营造一种宽松、富有弹性的环境,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暂时放松一下紧绷着的神经,从而轻松自由地进行交际,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特点。

由于俚语体的习语所具有的这些不同寻常的诙谐色彩,它们还经常是对手之间互相攻击或者是互相妥协的一种手段。对手之间由于彼此很了解,运用这样的习语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4正式体的习语

进入正式语体的习语,数量不是很多。他们的语体色彩是严肃、庄重、精确、严格、文雅。这一类型的习语一般都用词准确、富有文采,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和读者的反复推敲,意义深远而隽永。TherearethreepointstowhichIwantoaddressmyselfinthischapter.(addressoneselfto作“论述”讲)句意:在这一章中我有三点要论述。Hisactionboreeloquentwitnesstohikindness。(bearwitnessto作“证明”讲)句意:他的行动就是他的善良的充分见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都是经过严密组织和精心策划的。因此在语体上都显得从容、和谐。句1极有可能出现在某教授的学术著作中,句2则极有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其它的正式文本之中。

结束语

习语正如许多其它语言现象一样,有其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卓绝的艺术魅力。在人类语言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习语也会被淘汰,但是大部分在经历时间的磨练和历史的抉择后,都能经久不衰,流传于世。然而对待英语习语不能等同于汉语成语因为前者不像后者一样应用起来那么自由和随意,它有其特定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只有全面了解一个习语的特点和它的应用场合,才能使语言同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从而达到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语体范文篇8

一、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的问题

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以及相应的英文版《ChinaDaily》里的体育新闻板块中的汉英体育新闻报道。之所以选择《中国日报》,因为其作为中国发行量较大的主流报纸,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比较能反映如今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参与《中国日报》体育新闻翻译的编辑都有着相当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但难免也会有一些小的失误,主要原因是译者对语境的误解、缺少专业知识以及背景知识等等。

(一)对语境的误解

许多英文单词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因而在词义的选择过程中,语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y)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5]309。对语境最狭义的理解是把它看作是语言的上下文,即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显然这种对语境的理解对于英语体育新闻的准确翻译是不够的,应该结合交际发生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因为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下进行的。例如:Kakaoncesaid,“IamhappytobeplayingupfrontbecausefromthereIcanscoremoregoalsandhelptheteambetter.Iamhappynotonlyaboutmynew-foundfreedomonthepitchbutalsobecausethereisagreatfeel-inginthedressingroom.Weareunitedtogetherandde-terminedtogainmoresuccess[6].误译:卡卡曾说过,“我很高兴能在前锋位置上踢球,在这里我能进更多的球,为球队作更大的贡献,我很高兴能在球场获得自由,而且对更衣室有特殊的感情,我们团结一致,决心获得更大的成功。”“Dressingroom”的字面意义指的的确是运动员赛前以及赛后用来换衣服的房间。然而在这种语境下,其意思被延伸了,被隐喻性地用来代表卡卡所在的整个球队。而且说话者在表达时用了“thereisagreatfeeling”而不是“Ihaveagreatfeelingfor…”则更加验证了推论。笔者认为参考的译文应该是:卡卡曾说过,“我很高兴能在前锋位置上踢球,在这里我能进更多的球,为球队作更大的贡献,我很高兴能在球场获得自由,而且球队有一种良好的气氛,我们团结一致,决心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体育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阅读体育新闻的时候会注意到有不少专属于某体育领域的词汇,如:Backhand(反手),offtable(远台打法),unfairplay(犯规),foul(犯规,失误),doubleplay(双杀),formation(阵型),line-up(首发),strong-sideplay(强侧配合),bodyplay(身体冲撞),kickoff(开球),breakup(中场休息),等等由于许多译者并非是体育专业出身或是体育爱好者,因而对这类词汇进行翻译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例如:Hisrecordsare270(18underpa)rintheMas-ters,272(12underpa)rintheU.S.Open,269(19underpa)rintheBritishOpen,andhesharestherecordof270(18underpa)rwithBobMayinthe2000PGAChampionship,whichTigerWoodswonbyonestrokeinathree-holeplayoff.误译:泰戈尔伍兹在大师赛中的记录是270杆(低于18杆),美国公开赛是272杆(低于12杆),英国公开赛是269杆(低于19杆),由他和鲍勃梅尔在2002年的冠军赛中共同创造的,那次比赛伍兹最后在3个洞的比赛中以一杆之差险胜。Par指的是在高尔夫比赛中球员根据设计应当完成的杆数,应该被译作“标准杆数”,而playoff是指在常规比赛时间内平分没有分出胜负而延长的比赛,应译作“加时赛”。所以,笔者所推荐的参考译文是:泰戈尔伍兹在大师赛中的记录是270杆“低于标准杆18杆),美国公开赛是272杆(低子标准杆12杆),英国公开赛是269杆(低于标准杆19杆),由他和鲍勃梅尔在2002年的冠军赛中共同创造的,那次比赛伍兹最后在3个洞的加时赛中以一杆之差险胜。此外,那些专属某些体育领域的英语短语也是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的难点。例如:LiWeifengisverygoodintheair.误译:李玮峰在空中表现很棒。个人比较倾向的译文是“李玮峰头球技术高超”。因为“intheair”这个常见短语在应用到足球领域时是表示“争顶头球”,如果仍然按照其通常的意思而译作“在空中”,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再如:Timelimitfortechnicalroutinesandfreerou-tinesincludetensecondsfordeckmovement.误译:专业路线和自由路线的时间限制包括10秒钟的甲板运动[7]90。“Routines”作为跳水比赛的术语指的是运动员比赛时所选择的动作类型,而“Deck”则指的是比赛泳池的两边。上文的翻译甚至都没能让读者感受这是对一项体育比赛的描述。修改后的版本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时间限制包括10秒钟的岸上运动。

(三)背景知识的缺乏

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将德国前锋Klose译作“克洛斯”[kl藜uz],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其依据的是英文的发音方式,而根据德文的发音规则,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克洛泽”[kl藜u:z藜]。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足球俱乐部Valencia根据通常的翻译标准应该被译为“瓦伦西亚”,然而事实上在西班牙语里,当某个单词是以字母“V”打头时,那么其初始发音应该为[b],所以“巴伦西亚”才是正确的译法。

二、英语体育新闻翻译的策略及技巧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示方式。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如何做到原汁原味地展现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尤其在对英语体育新闻进行翻译时,考虑到其专业性以及阅读人群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十分重要。这些策略包括: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及添加一定程度的解释。

(一)音译法

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体育新闻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其中会充斥着大量有关球员名字、队名、运动名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人们通常所采取的方法是音译法。如:Barcelona巴塞罗那队Bungeejumping蹦极有时也会在该名词后加上注释来为读者进行解释说明。

(二)直译法

直译法是一种介于意译法和逐字逐句翻译之间的翻译技巧,它以逐字逐句的翻译为基础并会适当地做一些调整,比如加词或是改变句子的结构。直译法旨在尽可能的保留源文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包括修辞手法以及语言形式,做到保持原汁原味。观察研究表明英语体育新闻中的不少词组都可以直译成汉语。例如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有关战争或战斗的词汇,因为西方的记者为了强调比赛的激烈性,会习惯性地将赛场比作战场,运动员比作战士。所以当报道一名运动员的“retirement”时,不应该采用国内常用的“退休”,结合源语境“退役”才是比较地道的表达。

(三)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为了更好地表达源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精神而不惜对原来的句子结构或形式做出改变。其在体育新闻报道的翻译时并不常用,除非是当译者无法用直译法对原文进行表达。例如:Theyhadaheartytalkthenineteenthhole[7]121.如果将“thenineteenthhole”按照字面直接翻译成“第19个洞”,读者会很难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因而在翻译之前,译者应该对高尔夫的相关关背景知识做一定的了解。在高尔夫比赛中,第18个洞将是球员最后所需完成的一个球洞,那么怎么会出现第19个洞呢?原来在比赛结束后,球员常常会一起到高尔夫俱乐部所在的酒吧进行交流。所以,这里的“thenineteenthhole”应该指的是俱乐部的酒吧。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他们在高尔夫俱乐部的酒吧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四)加注释没有一种翻译方式是万能的,在体育新闻翻译时,人们不会对每个句子都使用直译法或是意译法。有时会根据语境,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会对某些较难懂的地方进行注释。例如“sportsbar”指的是带有比赛电视直播的酒吧,如果仅仅字面翻译而不加一定的注释,读者恐怕是难以准确理解的。

语体范文篇9

一、畜语体验学习的亲历性,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盲语体验的过程

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体验需要动作活动,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心动作,外在活动是真实的经历,而内心动作是想象中的亲历,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完全沉静在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自我陶醉,自己的情感态和思想完全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话是新婚之夜刘备说给孙尚香听的,他说“夫人对于我来说就像白色的露珠。’,在这句话中,如果读者没有真实的经历仔细观察清晨白色的露珠的过程,就会很难沉浸于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自我陶醉,很难将自己的情感心态和思想与作者笔下刘备的情感融于一体。白色的露珠,而不是透明的露珠,对于白色的露珠。唯有仔细观察之后才会明白它是多么的让人爱惜,多么让人不忍触碰,那么刘备的下一句话,观察过白色的露珠的读者不看也会知道了,“在你同意之前,我刘备不舍强迫你做任何你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观察过白色的露珠,就很难对于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或许还会觉得刘备太酸,而事实上作者笔下的刘备对孙尚香的爱护通过一个比喻已然被写绝了。只有对生活有仔细观察深刻体验的读者,才能体会到作者的高妙之处。

二、言语体验学习的个人性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西方谚语中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也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语体验具有极强的个体色彩,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文本中的,对言语作品进行具体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体验,并无对错之分。其实学生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已经烙上自己原有体验的印子,这样的阅读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完全可以与作者的体验息息相通。同样是读《我与地坛》,学生会对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有着不同的感动,有的会感到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有的则会更加敬爱自己的母亲,有的会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未来,为了母亲。有的则会羡慕史铁生有一位如此爱他的母亲。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对于文本有着不同的言语体验。同样是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有的学生会潸然落泪,因为他们又有着像老舍一样的勤劳坚强隐忍爱家的母亲,会与老舍找到共鸣,而有的学生却会很羡慕老舍,甚至会产生自卑的情感,因为自己有着一位不责任的母亲。可见,个人性在文学欣赏即语文学习中的特点是多么突出。

语体范文篇10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努力与世界学术体系接轨。这样的过程往往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照着说”,就是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学习照搬,从而促进我国相关学科学术体系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接着说”,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应用于中国实践,或者说使用中国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西方学术假说。第三个阶段是“对着说”,基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发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而和西方学术形成对话和争鸣。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了源自西方的理论观念。因此,这构成不同学科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过程。可以认为,“对着说”的状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践与学术成长来看,基于西方实践加以总结的理论观点未必完全能够有效地解释中国实际,使得中国学研究开始进入一种“对着说”的状态,丰富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发展可能还蕴涵着一种更长远的学术愿景,就是可能形成一种“领着说”的状态。中国的学术努力发展出基于自身的理论观念体系,提出独立原创性的知识思想,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新概念、新理念,影响世界并为他人所赞同或批评,这样的“领着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客观上还并没有出现。

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所经历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为思想和学术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知识来源。因此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概念的生成,和对中国发展运行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探索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提供土壤。而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在与世界学术界的对话过程中,才能丰富和修正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创新创造出新的有解释性的新知识体系。中国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应努力通过和世界学术的对话,提升中国理论学术发现的解释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术发展的学术自觉才得以形成。可以说基于中国、与世界沟通,在这两个侧面上共同努力,才能开辟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真正能够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本身是开放性的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基于中国的哲学社会话语体系本身是在与世界学术界对话中成长起来,并努力将自身的思想理论创新影响世界。因此,对于世界学术采取排斥主义的中国话语本身就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道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学术创新,如果得不到世界学术的普遍认同,也很难说是成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第二,基于学理才能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学术建设,其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本身需要符合学术的内在自洽。只有具备学理的完整性,及只有在学术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知识理论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和世界对话,才能根据其知识理性发挥出解释的作用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不是感性的民族主义的口号,而需要在学理平台上依靠学术规范来批评评议。而且,从口号出发、而不是从思想理论出发推动学术发展,本身是一种反智主义的思路。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从学理讨论出发,是要依靠“批判的话语”而不是依靠“话语的批判”。披着学术名词外衣的打棍子、盖帽子的自封的“创新”及“创见”,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就是欺人自欺。第三,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判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国家社会发展运行的内在逻辑,必然也不能单纯通过纯粹的思维建设得到完成。这些思维建设是否符合真理,也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检验中才能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正确性。同时,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也才能够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合理性,和呈现出思想理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和在短期建立的。往往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新鲜内容创造出了新的研究概念、思想见解,从而得以继续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和扩展理论框架和理论观点,并因此能够提出区别于前人的新理论与新的知识框架。新的思想理论和知识框架在学术史上有一个理论思想继承性的联系,也有一个创新和突破的关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话语体系的丰富发展,构成不断更新对照、不断突破创新、不断应用完善的知识循环。这样的知识进步往往需要长期性学术努力,“十年磨一剑”意味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才能够在某个方面建设体系性的话语,“十年磨一剑”,也意味着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验证、细化,以及扩展理论,从而使知识创新得到确立。因此在浮躁肤浅的学术态度指向下,断然难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设,希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成为“话语”,而“真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深深地依赖于学人的学术自觉和长期性努力,依赖于真正有志向学术创新的学人团体,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如果出现知识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失衡或者错位,以及出现只是“话语的自我生产”或者“概念的泡沫游戏”,看起来一哄而上、红红火火,但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创新实际上是背道而驰、有害无益。

中国的学术发展内在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这不仅是学人的学术追求和社会理想,也是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发展的持续积累和进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人才的储备、实践的经验、资料和数据的积累,及增强了和世界的对话能力。中国的学术发展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和积极作为,实现自身的知识进步,并将自身的知识探索贡献于世界知识界。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建设,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实践,并贡献于世界发展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而是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知识建设过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已经开启出中国话语建设的道路,但是离开实现建构出成熟的话语体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自然凸显出了当今时代学术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在此过程中的自以为是、或者拔苗助长是很难有效的。建设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赖于数代学人持续、不懈和创新性的思想学术建设,才真正能够逐步形成并发展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