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45:27

语病范文篇1

一、含糊不清

拟写军用公文首先要让人看懂,只有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受文机关才易于接受,并加以施行。如果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必然会影响公务的有效办理。

含糊不清的表现之一是语言有歧义。如:“当时学员提醒三连一排长,但他未予阻止。”文中的“他”到底是学员还是排长,结合上下文才能看出,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的理解,但也要判断一番。

“要加强行政管理,主要战勤保障人员要留有预备班,认真贯彻晚点名制度。”是单位还是主要战勤保障人员要认真贯彻晚点名制度?两种解释都可能。这种错误比前一种要严重,因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受文者无法知道你的真意所在。

“各单位要加强对武器装备的管理。车辆良好率要达到:运输车85%以上、特种车95%以上,四站设备和养场机械的完好率要达到85%以上。”虽然都知道四站设备和养场机械不属于车辆范围,但公文的措辞实在让人疑惑。

含糊不清的另一表现是言辞费解。方言、俗语、冷僻字及生造词语流通不广,不宜在公文中使用。如:“团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筹监工作。”“筹监”这样的生造词语必然导致词义不清,语意不明,让人不好理解或无法理解。

二、用词不当

军用公文写作要选用最恰当、最能表达特定事物的词。有些词虽然同义,但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如果不能正确辨识程度的深浅、动作的方向和力度、感情色彩的不同等细微区别,就容易出现语病。如:

“要统筹安排生产和生活用水,按季分月下达用水指标,严格执行,认真考核。”“考核”通常是针对人,“用水指标”是无法“考核”的,因此这里的“考核”应改为“查核”。

“场站领导亲自讲课,大讲抓好正规化建设的意义。”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公文拟制者的本意是要表明场站领导对抓好正规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但使用“大讲”一词却给人以夸夸其谈之感,可改“大讲”为“突出强调”。

三、行文不严密

语言表达不严密也是军用公文写作的常见语病之一。不严密的表达会造成误解,影响公文的有效传达。例如:“各单位的车库、仓库要自己组织警戒,严防敌特破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各单位要组织好对车库、仓库的警戒,这种表述方法在平时口语里无关大碍,但是在正式的公文写作中就成了笑话,因为车库、仓库是不会自己组织警戒的,应改为:“各单位要自己组织车库、仓库的警戒。”

又如:“塔台信号员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四次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和跑道上有障碍物。”这句话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和跑道上有障碍物等问题共四次,可是由于表达上的不严密,也可以理解为四次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四次发现跑道上有障碍物,即八次发现问题。因此应在最后加上“等异常情况”几个字,这样在表达上就无懈可击,避免产生误解。

四、啰嗦冗长

军用公文语言的表达要尽可能精炼,冗长的公文不仅会让人望而生厌,而且不利于主旨的突出和重点的把握。例如:“一年来,在上级机关的关心下,经过各级的不懈努力,虽然在安全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不足。”这一段套话、空话太多,显得拖沓冗长。

再如:“参训人员对如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成果,具体转化为建设标准、工作思路、实际举措和法规制度,推动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了专题研讨,并且每人围绕专题撰写了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句子太长,内部成份太多,读者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

五、语法逻辑错误

军用公文写作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常见的语法错误是句子成份残缺、赘余或词语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如“进一步健全动员计划预案,广泛进行调查论证,做好迎接军区空军检查。”此句成份残缺,少了宾语。可改为“做好迎接军区空军检查工作”。“通过集训,使全体政治干部的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缺少主语,应把“使”去掉。“各级党委要认真开展‘条令法规学习月’和‘条令学习日’活动,使之成为经常化、制度化。”“经常化、制度化”可以做定语、补语,但不能做宾语。可改为“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或“使之成为经常化制度化的活动”。

词语相互搭配,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不通顺。例如:“进一步整顿部队秩序,堵塞安全隐患和漏洞。”谓语“堵塞”对应两个宾语“漏洞”和“隐患”,而实际上“隐患”是无法“堵塞”的,可改为“堵塞漏洞,杜绝安全隐患”。又如,“随着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我站现有弹药仓库已无法容纳弹药存放量。”“仓库无法容纳存放量”,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改为“我站现有弹药仓库已无法容纳所有弹药存放。”

文从字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读了使人如沐春风;相反,滞涩别扭的语言,使人如夜行山路,苦不堪言。如:“主要领导干部要做到对平时、战时勤务保障要善于组织指挥。”这段话由于语序不当,读起来滞涩拗口,为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可改为“主要领导干部要善于组织指挥平时、战时勤务保障”。

军用公文写作中还容易出现的语病是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问题。“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通信工具使用管理基本上都得到了规范。”“都”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让人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六、文学性强

大方、庄重、朴实,是军用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公文忌讳华丽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如“党委成员在讨论中,心情格外激动,有的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一致表示……”一句中,“格外激动”、“热泪盈眶”、“泣不成声”破坏了公文的庄重色彩。

再如“汽车牌照外借问题,暴露了场站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无情揭露了站领导在执行上级指示上不坚决的严重问题。”“无情”一词的文学色彩太重,不符合军用公文的语言风格。

七、语气不当

语病范文篇2

1、否定词。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1994年)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

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

2、两面词。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3、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如: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1993年)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

例①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例②“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例③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4、介词。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

例①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例②“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例③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5、并列词组。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93年)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1995年)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1996年)

语病范文篇3

关键词:基础方法

众所周知,《考试大纲》中关于“病句类型”的规定,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这里,不想再一一详细赘述,只想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语句过程中,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有无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进而找到“症结”所在。比如:“我们把小树苗栽到了路边长得很越来越高。”显然从语感上就能察觉出这个句子很别扭,读着也很拗口,再仔细一分析,原来是把本来是两个承接的小句子放在一句话中进行表达,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用这种方解题,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果断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似是而非地去解读句子,以至于模棱两可,自己也搞不清楚句子是非有问题了。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查找病因的耐心,不能马虎,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细心再细心。

二、语法分析法

纵观全局,抓主要矛盾,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的主干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错误,再清理句子的枝叶(定语、壮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毛病。

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主干分析,主语是《红楼梦》,谓语是“是”,宾语是“文学”,“一部作品”怎可称之为“文学”显然谓宾不搭配,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了解句子的成分,就一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三、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定主意,光凭语感也是不可靠的,这时教你一个简单的法子,即仿照原句的结构另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毛病。比如:“在李老师的帮助中,我取得进步。”初读这个句子是感到别扭,可选择两个类似的结构来分析:“在哥哥的指挥下,我用竹条编了一个鸟笼。”再如:“从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从这两个结构中我们看出应当这样搭配,“在……下”或者“从……中”是正确的,犯了两种格式混用的毛病。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感上体会不出来,语法上又不好找,那就要从事理上分析,看看是否违反事理。逻辑分析就要从概念判断,从推理方面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比如:“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用“凡是……都”言过其实,不符合生活事实,困境是成才的环境,难道顺境就不是吗?可改为“大多”,删去“都”就可以了。

做辨析并修改病句题就好比一个医生为病人看病,看病、治病是两个不能脱节的环节。因此,做好病句的修改首先要辨析得准确,才能修改得漂亮。另外,我们也知道,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是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样,搞好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光靠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因此,提高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与之相应的实施措施,还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企图通过做几道题或者读几篇文章就奏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增加阅读量,养成对优秀作品精读细品、仔细揣摩语言的习惯,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而一些庸俗的书籍、盗版的书刊,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应摒弃。

语病范文篇4

有人喜欢在谈话当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又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他说”,“老实说”;有的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么?”“你听清楚了么?”有的人又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句“我给你讲!”你说可笑不可笑?象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也不觉得的,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许多的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乎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你真大伟大的!”“这文章大伟大了!”“今天吃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最妙的是有一个朋友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你听他说的是些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个了!”“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点事未免有点那个。”这一类的毛病,大概由于太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汇,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之下,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愉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那么简单他说:‘她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他是一个好人”,不错,可是他怎样地好法呢?从最伟大的人,到普普通通的,没有犯大过的人都可以说是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入,他可以是一个热心服务的人,他可以是老老实实的人,他也可以是力求上进的人,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好人呢?同样的,你说“这个茶杯很好”,是样子好,是颜色好,还是质料好,还是价钱便宜好,还是最合你的需要?

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不要象三岁小孩子那样,翻来覆去,只有几个极简单的字用:“我走到门外,猫一看见我,就走到树上,树上的鸟都走开了,树上的苹果也走到地上来了。”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二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了大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也大使人眼花综乱了。好象一个美丽的女人,满头满身都带着珠宝,不但掩没了她原来的美丽,反而使入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

有些时候,某些名同流行起来,在文学上,口头上破普遍地应用,这种同句,也最容易被一般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原子这个名词便曾被滥用了,什么都原子起来,原子牙刷,原子字典,甚至于捉老鼠的器具也誉之为原子金刚猫!原子这,原子那,原子得使人莫名其妙。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用得太滥,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好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地、随时地都用“最”,字、“极”,字、“非常”、“无限”,否则,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么?”如果你真是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

语病范文篇5

【关键词】西部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不允忽视,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高一高二师生只顾赶进度(意在尽可能用两学年教学完三学年的课程),便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漏洞:(一)语汇积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是见子打子,缺乏延展性和系统性,以致学生新词语增收较少,误读误写误用字词的现象依然如故。(二)忽视了必要的语法逻辑教学,(加之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知识,初中段就缺蚀了最基本的语法教学)致使学生说话作文语病百出而不知觉。(三)课文教学多依赖教学参考资料,人云才云,很少创见,见子打子,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序列性和前瞻性,导致后继强化阶段的高三,很多内容生疏,空白较多,复习事倍功半。

其二,高三师生目光仅仅盯着《总复习资料》,也多是见子打子,只会“顾前”不会“顾后”(主要源于很大一部分高三教师,或是“生手”不熟“高考复习”路,或是长期高三把关“老手”,忘了高一、高二之天地),内容缺乏延伸性、整合性和时效性,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上述现状,解决上列问题,就必须重新调整策略,还“教学考”以“三位一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教“什么”,“怎样”教;作为高中学生应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师生都应明确考“什么”,“怎样”考,并且将这三“什么”和三“怎样”结构成相互渗透的主线贯穿始终。

首先,可采用“联想对比”掌握法,加大语汇积累力度,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关注“一”,引出“三”,如课文中涉及一个典型字词(含熟语),通过联想,引出一组相关的“同音字词”,“形似字词”“多音多义字词”“近义字词”等学生容易混淆或习惯误读误写误用的字词,以对比掌握其音形义和用法,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关注语法逻辑。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求“淡化语法逻辑术语”误解为可以“忽视学语法逻辑”,置“语法逻辑”为教学的“真空地带”,以致学生不懂语言规则,说话作文语病屡禁不绝。因此,基础教育中,适当教学一点“重在应用”方面的语法逻辑非常必要。诸如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主要成分,正确语序,恰当搭配(含关联词),不能残缺(含关联词);前后不矛盾,语意不重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肯定否定语意前后要周全(相应),指代语意要明确,肯定否定与反问的关系,否定词语与含否定意思的词语(如“避免、以免,杜绝、以绝,禁忌、忌讳,防止、以防,消除等类)运用的注意点,句子不能杂糅等等,并分别举典型例子作说明和修改,让学生认知语法逻辑语病常见类型,掌握修正方法,以纯洁规范其“语文”,提高其“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在把握好解题(必要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标题特点作用等了解、识记、把握)——筛选整合主要信息(主要内容即人、事、物、景及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志趣愿望等的理解领悟把握)——赏析突出的写作特色(必要的形式结构、思路线索、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三大主体”的同时,创设相应的训练场,教学掌握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方法。例如: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典型语句段的常见作用;作品关键语句(含戏剧潜台词)的语境意的析取及其要领方法;精彩语句的仿写仿用及其要领方法;典型语段的压缩(主要内容型、标题型)或词句的扩展(延展型、填充型——开头、中间、结尾)及其要领方法;用语简明得体的特点要求;小现代文(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和文言文客观选择题的编设;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写法(用语、格式要求);叙事性作品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倒叙、插叙的要求和常见作用,不同人称的常见作用,常见线索及其作用,等等。涉及抒情性作品如诗歌,便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教学诗歌欣赏要领——赏析的内容类型、赏析的基本方法、赏析的常见习惯用语等,给学生以“感性认知”;然后“用教材作例子”通过诗歌单元(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集中设场训练(实践活动),以验证、强化、提升“感性认知”,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诗歌赏析能力。还要能选取重要时事材料作训练场,设置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今年(2009年)正值祖国60年华诞,自然少不了重大的庆典活动,请拟写两句关于“庆典”的标语,以彰显主题,要求运用对偶,20字左右;请为“庆祝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拟写两段“串联词”作为开场白,等等。以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最后,设法解决目前由于高中大量扩招,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配套而青黄不接的问题,尽可能实行三年一轮循环制,让高中教学“瞻前顾后”,前后一贯。

总之,作为高中师生,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都只有做到“瞻前顾后”,“以教材作例子”,通过相关设场训练,才能使“教学考”三位一体化,才能体现《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

语病范文篇6

1、小学学数学时打好基础

实践证明,公务员考试中的考生最怕,浪费时间最长的,就是数字推理和计算题。而这些题,基本上都是小学生至初一学生都能解决数学题,有些人书越读越糊涂,所以很怕这些小学题。如果当年学好一点小学数学就好了。本人曾是某市重点小学的科代表,所以数学题能在考卷建议时间内完成,且基本保持百分百的得分率(有时会出现有一条数字推理题不会的情况,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想,随便选个便是,一般来讲,选C的机会大一点),所以考公务员者,真的不行的话,适当复习一下小学至初一时代的数学课本与习题,可能有帮助。

2、初中语文打好基础

从公务员考试的语文部分,相当一部分是考语文语法语病和歧义等知识,这些知识,在小学和初中语文书的最后部分有语法、语病、歧义的详细讲解,很多人是不知道的。由于本人不幸曾被指定为某市重点中学语文科代表,当年被迫学好语文知识,连附在课本后的东西也看了,故此,语病题有无歧义题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且准确率为百分百。

小结:以上两种心得,均是许多考生头痛之处,失分失时之处,根源来于小时读书根基太差。一部分考生以为用题海战术就能熟悉提高成绩,这只是治标之法,效果不大。治本之法,当是重捧书本,从理论上重新学习,对以上两种考题能起到奇效。

3、掌握时间心得

近两年的行政能力测试是90分钟做100题,也就是说,平均一题用时小于一分钟,所以考生在做时,要带上一个带秒时间功能的表,心中有数,尽量按试卷上印的参考时间做,一条题用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或定下目标,一组10条题目用的时间绝不能超过10分钟,一旦发现差不多超过时,加快速度,以牺牲少少准确率为代价,完成该组题目,然后进入下一组题目。我今年28岁了,老了,本来不够年轻人竞争了,但凭着这条,两次都能在最后一分钟前完成所有题目,原因就在于强制控制好时间。

4、阅读文章理解题心得

公务员的阅读理解题有个特点,就是文章又长又臭,如果真的读完,你的时间将被大大浪费掉,其实有时读一篇文章要几分钟,而题目才只有5条,即5分,看到题目再找文章内容,又要几分钟,一篇文章就有可能浪费你十分钟,实在太不经济。所以,除非你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童,否则的话,建议先看了阅读理解的题目与答案,然后根据问题的关键字到文章中找答案,找到后快速选个跟文中差不多的便是,这种阅读理解很少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阴人”,这样节约了全文阅读的几分钟时间,准确率一般在80%左右(即5题错一题,别担心,这种阅读题最多不超过10题)

5、逻辑题、图形推理题心得

这种题纯粹从西方的IQ测试移植过来,逻辑能力题*你平时对生活的积累。而图形推理题则是考IQ的本质,全凭父母所赐,这是没有决窍的,唯一的补救方法也很老土,多做模拟题。因为很搞笑,中国在图形推理方面的题库极少,你模拟题做得越多,发觉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题目将与你所做的模拟题一模一样,哈哈,我在两次公务员考试中,均碰到两题是我以前不会,但模拟题上有,我记住了答案的一模一样的题目,真是赚番了!可见,对图形推理模拟题的题海战术确实对天资较笨的人有奇效。关键是做模拟题时,做完后,一定要对答案,并理解答案,才能深刻记下来。

语病范文篇7

1、小学学数学时打好基础

实践证明,公务员考试中的考生最怕,浪费时间最长的,就是数字推理和计算题。而这些题,基本上都是小学生至初一学生都能解决数学题,有些人书越读越糊涂,所以很怕这些小学题。如果当年学好一点小学数学就好了。本人曾是某市重点小学的科代表,所以数学题能在考卷建议时间内完成,且基本保持百分百的得分率(有时会出现有一条数字推理题不会的情况,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想,随便选个便是,一般来讲,选C的机会大一点),所以考公务员者,真的不行的话,适当复习一下小学至初一时代的数学课本与习题,可能有帮助。

2、初中语文打好基础

从公务员考试的语文部分,相当一部分是考语文语法语病和歧义等知识,这些知识,在小学和初中语文书的最后部分有语法、语病、歧义的详细讲解,很多人是不知道的。由于本人不幸曾被指定为某市重点中学语文科代表,当年被迫学好语文知识,连附在课本后的东西也看了,故此,语病题有无歧义题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且准确率为百分百。

小结:以上两种心得,均是许多考生头痛之处,失分失时之处,根源来于小时读书根基太差。一部分考生以为用题海战术就能熟悉提高成绩,这只是治标之法,效果不大。治本之法,当是重捧书本,从理论上重新学习,对以上两种考题能起到奇效。

3、掌握时间心得

近两年的行政能力测试是90分钟做100题,也就是说,平均一题用时小于一分钟,所以考生在做时,要带上一个带秒时间功能的表,心中有数,尽量按试卷上印的参考时间做,一条题用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或定下目标,一组10条题目用的时间绝不能超过10分钟,一旦发现差不多超过时,加快速度,以牺牲少少准确率为代价,完成该组题目,然后进入下一组题目。我今年28岁了,老了,本来不够年轻人竞争了,但凭着这条,两次都能在最后一分钟前完成所有题目,原因就在于强制控制好时间。

4、阅读文章理解题心得

公务员的阅读理解题有个特点,就是文章又长又臭,如果真的读完,你的时间将被大大浪费掉,其实有时读一篇文阜种樱饽坎胖?条,即5分,看到题目再找文章内容,又要几分钟,一篇文章就有可能浪费你十分钟,实在太不经济。所以,除非你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童,否则的话,建议先看了阅读理解的题目与答案,然后根据问题的关键字到文章中找答案,找到后快速选个跟文中差不多的便是,这种阅读理解很少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阴人”,这样节约了全文阅读的几分钟时间,准确率一般在80%左右(即5题错一题,别担心,这种阅读题最多不超过10题)

5、逻辑题、图形推理题心得

这种题纯粹从西方的IQ测试移植过来,逻辑能力题*你平时对生活的积累。而图形推理题则是考IQ的本质,全凭父母所赐,这是没有决窍的,唯一的补救方法也很老土,多做模拟题。因为很搞笑,中国在图形推理方面的题库极少,你模拟题做得越多,发觉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题目将与你所做的模拟题一模一样,哈哈,我在两次公务员考试中,均碰到两题是我以前不会,但模拟题上有,我记住了答案的一模一样的题目,真是赚番了!可见,对图形推理模拟题的题海战术确实对天资较笨的人有奇效。关键是做模拟题时,做完后,一定要对答案,并理解答案,才能深刻记下来。

语病范文篇8

一、选词填空:共5题。

16.据中国银行某分行的统计,()今年4月底,该银行的个人外币存款余额已超过了2014万美元。

A.讫止

B.积至

C.截止

D.截至

17.潮州地区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弄潮儿,也()了一些意志薄弱者。

A.暴露

B.出现

C.清除

D.淘汰

18.江岸人山人少,码头灯火辉煌,天空(),江心巨轮成行.

A.五颜六色

B.五彩缤纷

C.五彩斑斓

D.光彩夺目

19.孩子应该干的和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

A.越俎代疱

B.指手画脚

C.求全责备

D.包办代替

20.人,可以抛舍许多,却绝不可抛舍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却了这种(),便也失却了良知。

A.情感

B.眷恋

C.激情

D.眷念

二、语句表达:共10题。

21.下面的四句话中有一句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请把这个歧义的句子找出来:()

A.李老师和张老师的学生一起来参加会议。

B.赵刚的语文比数学学得好。

C.小红和小莉是一对好朋友

D.首长对部下的要求特别严格

22.下面的四句话中有一句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请把这个有歧义的句子找出来:()

A.捉住老鼠的花猫。

B.袒护孩子的妈妈

C.残害百姓的匪徒

D.审判罪犯的法官

23.下面四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A.被告见自行车陷入轨道内,虽采取紧急措施,但为时已晚。事出突然,被告无责任。

B.由于国文刚的罪行,致使部分群众不敢乘地铁列车,引起他们的不安全感。

C.根据原告阐述的事实,本庭认为,被告应负法律责任。

D.根据我国《刑法》,应判处被告有期徒刑3至5年

24.下面四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没有语病,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A.这个舞剧中的舞蹈动作的设计,情节的安排都是在张导演的帮助下进行的。

B.这个舞剧中的舞蹈动作和情节的安排,都是在张导演的帮助下设计的。

C.这个舞剧中的舞蹈动作,情节的处理,都是在张导演的帮助下安排的。

D.张导演帮助设计了这个舞蹈动作和情节的安排。

25.下面四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没有歧义,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A.她的花棉袄罩着绿上衣

B.他在水中做实验。

C.他借我500元

D.这里一间房可以住两个人

26.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B.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虚心刻苦。

C.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优越的贡献。

D.从大量的统计资料看,吸烟能导致肺癌是毫无疑问的。

27.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有语病的一句:()

A.尽管这种武器的威力很大,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B.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理,这个铁路局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C.他查获各类走私案三十多起,价值人民币80000多元。

D.我市矿泉水的主要消费者是前来旅游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28.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研究者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

B.为了尽快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葵花子、西瓜子和小核桃等炒货,都是小孩子们深受欢迎的食品。

29.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清明前后,某部队派了八百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

B.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C.他工作特别忙,夜以继日的干,以致累倒了。

D.前几年他尽管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一点也不灰心

30.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是:()

A.肖师傅看见张师傅带着他班组的人正在劳动。

B.天色由浓变黑,不久暴风雨就来了。

C.电车上坐着一个中年妇人,她显得很疲倦。

D.雷锋刻苦学习毛著的钉子精神,真令人钦佩。

三、阅读理解:共15题。

31.法国作家杜马在俄国旅行时,来到一个城市,决定参观城里最大的书店。书店老板听说作家要来,便把所有书架都摆上了杜马的书,让杜马高兴。杜马走进书店看了看,问:“其他作家的书呢?”老板说:“都……卖完了。”这则笑话笑的是:()

A.杜马的书无人买

B.老板的慌张;无准备

C.老板的回答与他的愿望相反

D.老板讽剌杜马的书卖不出去

32.在英国与丹麦进行的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海军纳尔逊上校在激战中处境危险,接到了撤退的信号。舰长问他怎么办,他将望远镜举到他一只失明的眼睛跟前说:“我没有看见那个信号。”于是又勇敢地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丹麦被迫停战。这段话的主题是:()

A.纳尔逊擅自作主,但取得了胜利

B.纳尔逊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命令

C.纳尔逊打仗不顾一切危险

D.纳匀逊找到了不执行命令的理由

33.尽管这两年某国每年有500万人口脱盲,但扫除文盲的形势不容乐观,该国的成人非文盲率在亚洲排名非常靠后,且脱盲速度也比周边国家慢。概括起业,这段话的意思是:()

A某国每年有500万人口脱盲

B.某国扫盲成绩比不上亚洲国家

C.某国扫盲成绩不理想

D.某国扫盲速度太慢

34.选择标题,恰当概括下面的一段话的意思:()

“目前,在苏州观前街、石路等闹市区,裁缝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流行时装挂在布店门前,布店则将各种流行面料摆出来让顾客挑选。顾管买了衣料,即可在店门前请裁缝量体裁衣,一般三天即可取,布店与个体裁缝都增加了营业额。”

A.苏州裁缝与布店“联姻”,各方受惠。

B.增因营业额,方便顾客

C.苏州兴起布店与裁缝合作,双方受益

D.方便顾客,三日得新衣

35.倘若没有通讯和交通方面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任何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都是不可设想的。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通信和交通的进步是工业和农业革命的前提

B.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表现出革命性的变化

C.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D.工业交通战线的一系列天才的发明将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国家、大洲与大洲联结在一起

36.据90年代统计,我国的专利申请平均每年以48%的速度增长,但我国的专利实施只占专利总量20-30%,与国外高达80%的实施率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专利申报总量中只有15%来自于企业,而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80%来自于企业。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在具体政策上对科技成果评估活动重视不够

B.在我国,应该努力扩大对日益增长的专利技术的开发、实施

C.在我国,多数人还没有学会使用专利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

D.与企业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更重视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37.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副效应

38.现代科技成果创造了发达的医学,延长了人的寿命,降低了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一些国家很晚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给人类造成了一个稳定的生育时代。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预计本世经末将达到64亿。这句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现代科技延长了人的寿命并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

B.人口无节制的增长是现代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C.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稳定生育时代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D.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上升的

39.婴儿对一点一滴的外部世界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某种“模型”,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某种看法。如果这种模型与外部世界相符合,他就感到满意,若是不符合,即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他就感到不满意。根据这段话的意思,假如一个婴儿对着他所熟悉的面孔微笑,则说明:()

A.他喜欢这个人

B.这张面孔看上去很亲切

C.他期望巩固头脑中的某种“模型”

D.这张面孔与他脑中的某种期望相符合

40.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后的必然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对这段话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B.我们应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

C.我们不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太多的同情

D.我们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过多的从伦理的角度考虑问题

41.虽然某些防火建筑的主要部人分都是由耐火材料建成,但却可通过门厅和其它通道里的易燃材料使蔓延以至完全被催毁。这些建筑甚至可能由于金属梁、柱的坍倒而遭到严重的结构破坏。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某些防火建筑:()

A.受火的损环少于受金属支撑物坍倒的损坏。

B.可能会遭到火灾的严重破坏

C.门厅和走廊通道使火势蔓延

D.对建筑物内各种设施的保护不如一般建筑

42.原子结构很象太阳系,中心是原子核,周围环绕着一些带负电荷的电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它由一些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A.原子核处于太阳系中心。

B.原子核由带负电荷的电子以及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

C.原子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组成。

D.原子核由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4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科技保密而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科学技术的所有发明创造本应是全人类的财富,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据为已有。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

B.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科技的保密是有限的,迟早都要泄漏出去。

D.科学技术是全人类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保密。

44.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态度与行为必须在少年心中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几乎包括所有的教育手段,也包括严格、纪律甚至惩罚。也不完全等同爱的教育,而是具有明显的操作性。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情感教育:()

A.是一种以教育者的情绪感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

B.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C.是对少年所施行的一种教育,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D.是“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

45.从古至今都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但每个人的寿命都极不相同,从生物学和医学上来看,人类的寿命应该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确定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寿命:()

A.是无限的。

B.空间有多高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语病范文篇9

一、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检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考点。在笔者收集的高考试卷中,自1997年以来,从全国统考卷到各地十几个省市都为此单独设题,其中又以“辨析”类的选择题占绝大多数,以2008年浙江省试卷为例:第4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压倒性票数批准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俄前任总统普京的总理提名,梅德韦杰夫于当日签署了任命书。

B.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了病句考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前四种属于结构类语病,考查几率较高;后两种属于语义类语病,有时会单独出题。上面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B句语病是“结构混乱”,最后一句是“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和“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两种句式的杂糅;C句语病是“搭配不当”,“能否”与后文“欠缺”不对应,据语义应删除“能否”;D句语病是“成分赘余”,“无不”与“毫无例外地”语义重复,可删去后者。再看下面两例:2008山东卷:“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此题的错误是:成分残缺。前半句主语是“图片”,谓语是“再现”,缺了宾语“场景”。

2008广东卷:“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本题的最后一小句动词“是”是谓语,“利用电磁力”是宾语,可宾语后面又有动词“实现”,句式杂糅导致结构混乱,可改为“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或“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为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语言文字应用”是其中之一,具体目标有七条,强调的是应用与拓展,要求学生“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们揣测命题者的意思是把这类题目作为落实这个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仅就考试而言,这类病句的“诊断”并不难,六种类型必居其一。然而如何解析这类题目却让老师颇感踌躇,原因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取消了有关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内容,学生们有关语言(语法)的知识要么来自于英语(表语、定语从句),要么来自于文言文(名作动、宾语前置),而这些概念本身语焉不详,又多半不适用于现代汉语。于是学生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会显得很茫然,即使选对了也往往不能正确说明理由。

二、专家的失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大概是把原来教材中的语言(语法)体系“淘汰”掉的最好的注释。体系淘汰了,“知识要点”作为“附录”还保留着,要求是(7–9年级)“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是合理的,因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对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而言,就显得不够了。或者说,学生可以只做到“知其然”,教师还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上述高考题目的分析,必须借助于名、动、形/主、谓、宾等一系列概念。如果没有完整的语法知识作基础,想给学生分析清楚、到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现状又是怎样呢?据笔者调查,一线的语文教师中能说清楚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的,寥寥无几。即便是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恐怕也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比如,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老师曾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1],颇得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好评[2],我们也深为徐老师提出的问题及案例叫好。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徐老师的一个例子中对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运用有误:第二则语言运用规律——谓语叠用。例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谓“谓语叠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一个谓语词,前后叠用一个谓语词构成的谓宾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充分说明了“调查”是获得“发言权”的前因条件,而后边的“没有”是前边的“没有”的结果。这种重复使用一个谓语词的生成方式,不但具有强调作用,而且使文句紧凑有力,具有节奏感。徐老师认为“语言分析应该从独特语句的话语生成方式中抽绎出语言运作方法的有效境界,让学生在品味有某种特性的语言中认识生成这种特性的语言运用规律。”为此徐老师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选择了三个典型例句,分析它们的“生成”形态,或者说是这些句子各元素的构成关系,认识语言运用的方法。上例就是其中之二。

前面已经提到,徐老师废除“无效教学”的观点深得人心,所举案例也很有启发性。但是站在专业的角度看,上例中的概念运用方面很有问题。什么是“谓语”?什么叫“谓语叠用”?“谓语词”又是什么?我们不怀疑徐老师所用方法的实际效果,但是一旦有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当老师的该如何解释?其实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比如“的”和“地”的使用,这个让所有中小学生都很头痛的问题,老师们只能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来应付: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若告诉学生说,正确答案是:定中短语用“的”,状中短语用“地”,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定语?什么是状语?相对而言,要讲清楚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至少是典型的名词、动词)要容易得多。如果作简便的划分,“语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部分。人们探讨较多的往往是文学(核心内容是阅读、欣赏和写作),较少关注语言(主要是语法)部分。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关(并不把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也与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偏好有关(重文学而轻语言)。因此,概念使用的失误反映了一个问题,但断然不能怪使用者。

语言(语法)知识的普遍缺失,归根结底在语言学(语法学)自身的不完善。汉语语言学自《马氏文通》起,一直都与西方语言学“剪不断理还乱”。一百多年过去了,汉语理论语言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基础领域、基本概念方面许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讨论过的词类问题(如动词名物化)、句子成分问题(什么是主语、宾语)等等,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许多人依然认为,“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中“笑”的词性已经转化为了名词①,“这样的事情谁肯干”中“这样的事情”是宾语前置②。换言之,学术界对前沿理论探索较多,普及性的、基础应用的研究实在太少。在上世纪80年代,尚有众多语言学家共同参与,到现在教学语法似已渐趋末流,大家都忙着探索前沿领域,基础教育最需要的理论指导少人问津。

事实上,大概没有一门学科像语言学(语法学)那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历大起大落。从上世纪50年代《语法修辞讲话》[3]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显赫,经《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4]的完整归纳,到上世纪8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5]的革新,再到当前语文课改中的淡出,语言学(语法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沦为“鸡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淡出在我看来是历史的必然,原因就在于,当一个学科门类自身还不完善的时候,它怎么可能起到指导作用呢?语言学(语法学)的淡出,完全是因其自身不完善而无法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导致的结果。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语言知识,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

三、语法体系的重建

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语言应用”(l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6]已经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公认。语言能力是说话人/听话人有关自己母语的无意识知识,语言应用是对这种知识在具体场合中的应用。种种心理学、生理学的实验都表明,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人脑中某种先天性的生/心理因素的帮助,所有的儿童,无论有什么样的血统和文化背景,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没有生理或其它方面的缺陷,都可以在大致相同的时间(3–4岁)、以大致相同的精力习得任何一种语言,并获得大致相同的语言能力,他们获得的语感(即对语法性的判断)也是高度精确的[7]。

以上论点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使用同一种母语的人都具备大致相同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轻易听懂每一句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复杂的句子,并准确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本族语的语法。既然儿童在四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了对母语的语法习得,那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精细化和精确化。语法习得的完成意味着儿童已经能够听懂母语中复杂的句子含义,但是“听懂”某种意思也并不是说语法上就完全正确,事实上我们对于大多数的“病句”也能够理解[8]。因此,儿童的语言能力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内化语言”(internalizedlanguage),即“说话人所获得的并表征于心智/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系统”[7],相对应的“外化语言”(externalizedlanguage)则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与强化,即精细化与精确化过程,以确保能熟练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并尽量减少失误。因此,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中学教学语法体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发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建议汇总报告》[9-10]一文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问题,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14个省市提出:要点应该按年级细化,明确各段的具体要求,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出指导意见,安排适当的练习。辽宁省建议对语法和修辞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和价值给出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并适当地推荐一些语法修辞方面的书籍。

刘大为先生在谈及心目中的语言知识系统蓝图时,认为应该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并且说,如果说学生系统是构成母语语言能力的语言知识,那么教学工具系统与教师系统就都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差别在于工具系统应为师生共享,教师系统只是课堂教学的潜台词[11]。

四、结语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文教学界还是语言研究专家,都认为建立系统的、必备的语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看来,这个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它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的

这种能力是在母语语法习得已经完成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不断精细化、精确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地运用语言细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的工具,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必须学会反思自身的语言行为,掌握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及调整校正的能力。因此,这样的一个知识系统也要求与学生个体的认知、心理发展相适应。

(二)它必须足够简明

这是因为,一方面,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言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汉语理论语法研究还不完善这一事实,过多地引入学术纷争显然没有必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潜心研究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和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以期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们语感的语法体系。

语病范文篇10

1.形式的多样灵活性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他们不像高中学生能以理智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也不像高中学生能对深奥的问题作持久的深入的钻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一些单调的枯燥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知识和娱乐性的活动中接受知识,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如学习修改病句时,往常我们向学生传授语病的种类,修改的方法,教师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龙飞凤舞;学生却听得如坠五里烟云,懵懵懂懂,甚至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但在“语病会诊”的活动课中,我们组织学生分成四组,构成活动主体,每组选出“主诊大夫”1人,其余为“助诊医生”和“护士”,另外,由语文科代表或任课老师担任“监督”“评判”。四小组以各种形式竞赛,有小组必诊、小组抢诊、小组联合会诊等形式,看哪一组同学诊得准,断得快,疗效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小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助诊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主诊大夫”,为“主诊大夫”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节课下来,共学习了八种类型的语病,学生不但掌握了辨析语病的方法,还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经过检查反馈,学生在修改病句这方面的达标率颇高。另外,我们把活动课的灵活性引向课堂,使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活动效果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如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我们将它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浏览、阅读报纸,去比较感受办报宗旨与报纸内容的关系,去认识报纸的版面组合,认识报纸的版面、设计、文字、美术的搭配美。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报纸的认识比往常更多了,也更理性了。然后组织学生组织“小小编辑部”,自己学习办报,让学生进行征集文稿、修改文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书写等工作,在实践中亲尝办报的辛苦和乐趣。当第一期手抄报出版时,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他们互相交换着欣赏、品评。如今,这一活动一直在进行,学生办报的激情有增无减,手抄报的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学校在省级手抄报比赛中得奖。从办手抄报这一活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学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以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漪老师在谈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曾说过:“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识的趣味性是其力量之一。知识有否趣味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初中语文活动课设计的知识,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趣味性。如“谜语大厦”,猜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社会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文艺活动,但在我们课堂教学里却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开展活动课,把猜谜活动引进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学,极大限度地激起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听过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发现全班同学踊跃竞猜,课堂气氛非常浓烈,以至下课铃响了之后,学生还欲罢不能。课后,授课老师对笔者说:“在这节课里,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如一个学生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当同学提醒他,为他指出时,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不然真的有口难言了。”

3.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