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24:16

原则性

原则性范文篇1

关键词:幽默广告传播效应创意原则

幽默是英文“humor”的译音,属于美学名词。幽默是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出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达理之处。幽默广告是广告设计师运用幽默手法及其特殊的情景创造出来的广告作品。幽默广告虽由来已久,但在现代广告中已成为赢得消费者的最佳手段和有效的“软销”策略。

一、幽默广告的传播效应

幽默广告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能促进广告信息的传播。

1.幽默广告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当今时代的设计,已摆脱传统单一思维的束缚向多元化的沟通发展,并唤起受众的参与和介入,其新颖而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体现了当代设计求新、求异、求奇的设计理念,是变化的、富于人性的设计风格。幽默广告反映出当今时代的设计特征,其最大的特点是娱乐性,与当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相一致。因为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幽默就是最好的精神调节剂,它可以减少人们的压抑与忧虑,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幽默广告将深层寓意包含在风趣、机智和戏谑中,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对方观点。

2.幽默能淡化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创造幽默,从美学上讲,最基本的前提是使心灵摆脱与事物间的功利关系,尽可能地使心灵处于审美观照和自由的状态。商品交易的功利性让消费者容易产生一种抵抗、怀疑的情绪,幽默广告将创意主体的敏锐和巧思通过轻松诙谐的情节表现出来,使广告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的美感,从而淡化了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让人们在艺术的感染和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的信息,达到自然传播的默契。

3.幽默广告能加深受众印象、形成记忆识别。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全过程,是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1898年,由美国E.S.刘易斯最先提出AIDMA原则,其含义为: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也就是说,在广告创作中必须有意识地贯彻引人注目的信息,使人产生购买欲望,并形成记忆,最终转变为购买行动的原则,这样才能创作出最有效的广告。幽默广告的戏剧性、故事性很强,能有效地吸引消费大众对广告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4.幽默能提升广告的品位。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幽默是创作主体的一种才能,是用智慧使客观内容达到充分的主观性的表现,并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的美感特征。幽默广告是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的艺术性、情趣性和思想性体现出事物底蕴的深刻积淀。幽默广告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经过艺术处理的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夸张的、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广告成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从而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幽默广告还必须服从于整体营销策略,应该为商品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二、幽默广告的创意原则

幽默广告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创意原则。

1.要针对合适的广告对象。并不是任何广告都适合幽默的诉求手法,幽默广告要针对合适的对象或目标受众,才能发挥良好的效应。一般来说,人的自然性需求产品,比如餐饮、服饰、旅游、运动型产品适合用幽默广告促销,而高理性产品,比如与生命、资产有关的则不适宜用幽默广告。如果幽默广告与产品特性结合不当则会弄巧成拙,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创作幽默广告切忌喧宾夺主,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从而使广告与品牌脱钩,达不到广告传播的效果。幽默广告也并不是全民娱乐,不同产品的目标受众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国情、文化背景、民族习惯、审美心理、社会阶层、性别群体、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诉求,这样的幽默广告才能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2.要紧扣诉求点。幽默广告情节的设定一定要与诉求点紧密相扣,才能发挥其效应。比如,一则《DANNON牌冰淇淋》广告:一个超级大胖子端坐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筒冰淇淋,右手拿着小匙,盯着冰淇淋满面愁容。他一方面禁不住冰淇淋的诱惑,十分想吃,但另一方面理智上又知道不能吃,再吃这高糖高蛋白的甜食,体重还会再增加。在吃与不吃矛盾尖锐冲突的幽默情景中,将DANNON牌冰淇淋的诉求点“甜美可口、营养滋补”的优异品质得以动人地表达。广告创意表现奇妙风趣,画面情节单纯集中,紧扣产品的诉求点,极具喜剧意味。

3.要有情趣和思想性,不能流于低俗。幽默广告的成功与否,在于广告创意有没有让人会意的情趣和深刻的思想性。德国现象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艺术的审美效果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表层效果是属于生命的本能领域的一种反映,以达到一种类似生理性的快乐为目的;而艺术的深层次效果,是一种从人格的深度效果获致的幸福感。因此,幽默广告不仅需要感官美感,还应该具有情趣性、含蓄性和思想性,在表现手法上要造成一种生气勃勃的富于情趣的意境。

4.要强化文案与画面的配合。广告由文案与图形组合而成,文案对画面起到了解读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受众的思想,画面是对文字的解释,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所以画面要与文字的风格、广告的情趣等方面相吻合,才能发挥出这则幽默广告的最大效用。幽默广告的标题和广告语,以双关语、俏皮话、警句、格言为主要的语言形式;幽默广告的画面,常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增强了广告的趣味性。幽默广告的文案与画面的协调一致能强化广告的感染力,加速信息的传递。

总之,幽默广告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根本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贝尔埃斯卡皮.论幽默[C].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原则性范文篇2

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呈现分裂分治的局面。不过双方当局在追求整合过程里,不管采取的策略或手段是如何,以统一作为目标的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因此,早期的军事对抗,中期的统战喊话,以及阶段的交流互动,其目的也无非藉由不同的方式,而达到两岸分而再合的目的。两岸当局的政策非常明确指出了「统一」为其最终目标。作为台北大陆政策最重要遵循的国统纲领,即在前言部份指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而同样列为北京对台政策指导方针的「江八点」谈话,也在结论中说明,「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完全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的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亦再度强调,「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最终走向统一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期间虽然经过了两岸当局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不过由于彼此接受的态度有所差异,也因而分隔近五十载,台海两岸依然是隔海而治。不过,中国统一的目标既是两岸当局既定的政策,而且目前双方也均有意舍弃用武的手段而改采和平统一的方式,显见中国未来的整合其成功因素将系结在统一模式是否能为双方所接受。但是统一模式固然重要,统一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模式应用到各种不同层次的阶段里,使得两岸的中国人均能意愿强烈的接受,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壹、前言

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呈现分裂分治的局面。不过双方当局在追求整合过程里,不管采取的策略或手段是如何,以统一作为目标的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因此,早期的军事对抗,中期的统战喊话,以及目前阶段的交流互动,其目的也无非藉由不同的方式,而达到两岸分而再合的目的。

同时,两岸当局的政策也非常明确指出了「中国统一」为其最终目标。作为台北大陆政策最重要遵循的国统纲领,即在前言部份指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而同样列为北京对台政策指导方针的「江八点」谈话,也在结论中说明,「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完全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亦再度强调,「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最终走向统一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期间虽然经过了两岸当局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不过由于彼此接受的态度有所差异,也因而分隔近五十载,台海两岸依然是隔海而治。不过,中国统一的目标既是两岸当局既定的政策,而且目前双方也均有意舍弃用武的手段而改采和平统一的方式,显见中国未来的整合其成功因素将系结在统一模式是否能为双方所接受。但是统一模式固然重要,统一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模式到各种不同层次的阶段里,使得两岸的中国人均能意愿强烈的接受,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贰、两岸现阶段官方的中国统一模式

就统一模式而言,两岸目前呈现在政策上的设计是比较抽象,模糊而且是不够明确的。导致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固然是两岸当局至今尚未能就这项议题进行接触谈判,但是另方面即使最基本相互隔空建议的喊话背景也未见成熟,因此在现阶段的政策里,两岸所提出来有关整合的话题也仅集中在中国应该统一,或统一之前的一些相关程序探讨,至于统一后的模式应是如何,不是设计不够具体详尽,就是设计的模式尚难引起对方的共鸣。以台北来说,它的国统纲领目标是说「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那只是理想境界的中国。至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两岸应该经由何种模式的整合成效使得目前分裂局面迈向统一,则未见提及。仅在国统纲领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说明「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自由、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这也就是说,台北的政策仅只是提及中国的统一,至于促成中国统一,采用何种模式能让双方接受,或是中国统一后,应采何种模式让这样的整合运动持续,则官方的文书上均未见明确的建议方案,而仅认为由两岸「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至于台北官方早期所提的「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以致现阶段的「一国两体」(即一个国家,二个政治宪体),严格来说,这些说辞都不算是中国统一模式的正式方案,仅能说是提供两岸在统一之前相互政治上有所定位的权宜措施。再以北京来说,它的统一模式自一九八三年提出「一国两制」说法之后至今未变,实际上这套模式最早的版本可追朔到一九七九年的「告同胞书」里,主要的是建立在一个单一国架构下,在其辖下主权领土之内允许有二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可以运作,涵盖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甚至的层面。譬如以「江八点」来说,「一国两制」是应用在中国统一之后的模式,它的用意就是让统一之前所有尚未归属中国或中共政权的领土,一旦在主权回归或合并之后,希望能继续让这些土地原先实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法律规章仍然像以往一样的照常运作,不受到中央政府所规范的宪政所拘束。所以「江八点」说:「统一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由英国归还给中国之后,由于在一九八三年中英签署香港主权让渡协议即有中共承诺香港五十年不变的说法,因此「一国两制」的理论得以提早在香港实践,也使得北京当局能以具体的实例来支持它对台湾要求国家统一的建议。在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里,就特别提出「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在报告中再度强调,「『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不过,中共的「一国两制」内涵及其各基本点的关系,在一九九三年所的「台湾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是认为有四个基本点,即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不过,中国社科院台湾所前任副所长李家泉在他所写的一篇论文里,却点出了这四个基本点不是平行的,并且有主次之分。李在文中指出,「(一国两制),实际上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中心是『一个中国』,其余三个基本点是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李家泉认为,「一个中国」在「一国两制」统一模式中是灵魂,也是主体,没有「一个中国」其它就什么都谈不上,因为「一个中国」主要是解决两岸「定位」问题,台湾归属问题。因此,如「一个中国」原则不能顺利解决,依李家泉的看去,「大陆不放心,台湾不安心,外国不死心,两岸关系上的紧张和冲突根源就无法清除。」摘要

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呈现分裂分治的局面。不过双方当局在追求整合过程里,不管采取的策略或手段是如何,以统一作为目标的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因此,早期的军事对抗,中期的统战喊话,以及阶段的交流互动,其目的也无非藉由不同的方式,而达到两岸分而再合的目的。两岸当局的政策非常明确指出了「统一」为其最终目标。作为台北大陆政策最重要遵循的国统纲领,即在前言部份指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而同样列为北京对台政策指导方针的「江八点」谈话,也在结论中说明,「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完全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的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亦再度强调,「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最终走向统一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期间虽然经过了两岸当局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不过由于彼此接受的态度有所差异,也因而分隔近五十载,台海两岸依然是隔海而治。不过,中国统一的目标既是两岸当局既定的政策,而且目前双方也均有意舍弃用武的手段而改采和平统一的方式,显见中国未来的整合其成功因素将系结在统一模式是否能为双方所接受。但是统一模式固然重要,统一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模式应用到各种不同层次的阶段里,使得两岸的中国人均能意愿强烈的接受,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壹、前言

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呈现分裂分治的局面。不过双方当局在追求整合过程里,不管采取的策略或手段是如何,以统一作为目标的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因此,早期的军事对抗,中期的统战喊话,以及目前阶段的交流互动,其目的也无非藉由不同的方式,而达到两岸分而再合的目的。

同时,两岸当局的政策也非常明确指出了「中国统一」为其最终目标。作为台北大陆政策最重要遵循的国统纲领,即在前言部份指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而同样列为北京对台政策指导方针的「江八点」谈话,也在结论中说明,「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完全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亦再度强调,「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最终走向统一是两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期间虽然经过了两岸当局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不过由于彼此接受的态度有所差异,也因而分隔近五十载,台海两岸依然是隔海而治。不过,中国统一的目标既是两岸当局既定的政策,而且目前双方也均有意舍弃用武的手段而改采和平统一的方式,显见中国未来的整合其成功因素将系结在统一模式是否能为双方所接受。但是统一模式固然重要,统一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模式到各种不同层次的阶段里,使得两岸的中国人均能意愿强烈的接受,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贰、两岸现阶段官方的中国统一模式

就统一模式而言,两岸目前呈现在政策上的设计是比较抽象,模糊而且是不够明确的。导致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固然是两岸当局至今尚未能就这项议题进行接触谈判,但是另方面即使最基本相互隔空建议的喊话背景也未见成熟,因此在现阶段的政策里,两岸所提出来有关整合的话题也仅集中在中国应该统一,或统一之前的一些相关程序探讨,至于统一后的模式应是如何,不是设计不够具体详尽,就是设计的模式尚难引起对方的共鸣。以台北来说,它的国统纲领目标是说「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那只是理想境界的中国。至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两岸应该经由何种模式的整合成效使得目前分裂局面迈向统一,则未见提及。仅在国统纲领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说明「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自由、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这也就是说,台北的政策仅只是提及中国的统一,至于促成中国统一,采用何种模式能让双方接受,或是中国统一后,应采何种模式让这样的整合运动持续,则官方的文书上均未见明确的建议方案,而仅认为由两岸「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至于台北官方早期所提的「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以致现阶段的「一国两体」(即一个国家,二个政治宪体),严格来说,这些说辞都不算是中国统一模式的正式方案,仅能说是提供两岸在统一之前相互政治上有所定位的权宜措施。再以北京来说,它的统一模式自一九八三年提出「一国两制」说法之后至今未变,实际上这套模式最早的版本可追朔到一九七九年的「告同胞书」里,主要的是建立在一个单一国架构下,在其辖下主权领土之内允许有二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可以运作,涵盖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甚至的层面。譬如以「江八点」来说,「一国两制」是应用在中国统一之后的模式,它的用意就是让统一之前所有尚未归属中国或中共政权的领土,一旦在主权回归或合并之后,希望能继续让这些土地原先实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法律规章仍然像以往一样的照常运作,不受到中央政府所规范的宪政所拘束。所以「江八点」说:「统一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由英国归还给中国之后,由于在一九八三年中英签署香港主权让渡协议即有中共承诺香港五十年不变的说法,因此「一国两制」的理论得以提早在香港实践,也使得北京当局能以具体的实例来支持它对台湾要求国家统一的建议。在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里,就特别提出「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在报告中再度强调,「『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不过,中共的「一国两制」内涵及其各基本点的关系,在一九九三年所的「台湾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是认为有四个基本点,即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不过,中国社科院台湾所前任副所长李家泉在他所写的一篇论文里,却点出了这四个基本点不是平行的,并且有主次之分。李在文中指出,「(一国两制),实际上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中心是『一个中国』,其余三个基本点是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李家泉认为,「一个中国」在「一国两制」统一模式中是灵魂,也是主体,没有「一个中国」其它就什么都谈不上,因为「一个中国」主要是解决两岸「定位」问题,台湾归属问题。因此,如「一个中国」原则不能顺利解决,依李家泉的看去,「大陆不放心,台湾不安心,外国不死心,两岸关系上的紧张和冲突根源就无法清除。」1.就台北来说,除《国统纲领》外,其它所有重要官方文书与决策高层的谈话,是以两岸的「和平解决」为着眼重点,而非政策推向于「和平统一」为目标。即使于在《国统纲领》内,也不过提到「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和平」只是其中一个前提而已。因此,就追求统一目标透过和平运作的方式而言,台北呈显出来的作为毋宁说是比较缺乏积极的色彩。

2.就北京来说,尽管「和平统一」已列为对台政策的的方针,但是不放弃对台用武的立场已深深烙印在民众心中,以致于在台湾普遍认为中共黩武的形象始终不改。虽然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曾提到「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图谋的。」但这样有条件才会用武的说法,并没有因而减缓台湾民众的疑虑,在较新的一次民调结果里,还是看出在「终止动员戡乱之后,中共并没有降低对我敌意」问题上,仍有百分之廿七点三的台湾民众认为敌意有所升高,加上百分之廿六认为敌意不变,二者合计共为百分之五十三点三,而且更有指针的是百分之七十三民众不相信中共有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

因此,要谈统一的目标,要论统一的模式,显然前提必须先探讨整合过程是否能够采取和平的方式,如要达到这样和平方式处理的两岸关系,并且希望透过「和平」方式达到统一目标,那么终止两岸敌对状态显见需要两岸当局首先来面对。事实上,自一九九五年「江八点」与「李六条」先后发表之后,两岸终止敌对状态的认知双方已有交集与共识,只不过在程序上的步骤尚有些差距。对北京来说,两岸之间首先考量莫过于这项议题的谈判,在「江八点」中就提到「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但对台北来说,《国统纲领》中早已提示,「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到了一九九五年四月,李登辉发表六点看法,其中第五点的主张有一段文句,就很清楚的将两岸终止敌对状态的处理过程予以告示:两岸正式谈判结束敌对状态成熟度,需要双方共同用真心诚意来培养酝酿。,我们将由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结束敌对状态的相关议题进行规划,当中共正式宣布放弃对台澎金马使用武力后,即在最适当的时机,就双方如何举行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进行预备性磋商。不过,必须清楚点出来的是,台北对「两岸终止敌对状态」的看法,在程序上的步骤是与北京的建议有点不一样。基本上,双方确实都对这项议题是否进入谈判程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譬如北京希望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台北则是坚持「当中共正式宣布放弃对台澎金马使用武力后」,至于在步骤上双方则有所差异:北京是希望举行谈判,达成协议;台北则是先进行预备性协商,再视情况进入正式谈判程序。但是这方面的「差异」只属于技术上的层次,不难克服。而双方所提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也可说就是这项议题的「谈判结果」是属于蛋生鸡或鸡生蛋的争论,端看两岸当局对两岸敌对状态终止的强烈意愿便可揣测「前条提件」所存在障碍性的强弱度。倒是台北陆委会主委苏起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卅日「辜汪会谈六周年记者会」上一席谈话,由于其主张两岸应谈全面性和平协议议题,会不会到北京对两岸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就值得来观察与评估。

苏起的建议有二点是有点迥异以往台北当局一贯立场的看法:1.两个分治的政府要谈的不是结束敌对状态,而是全面性的和平协议。2.苏起强调的是:结束敌对状态是结果,而非议题。研析苏起的建议可能有下列作用,不过事实是否如此仍有待进一步的查证与评估:1.说明结束敌对状态是谈判结果,而非谈判议题,主要是在突显两岸谈判的主体不是内战的双方,避免因而被北京到时冠上「交战团体」的定位,对台北不利。2.主张要谈全面性的和平协议,是让两岸处于分治、对等,甚至有暗示性分裂的地位,不让北京事先有任何矮化扭曲台北的机会。由于谈判代替对抗,和平取代武力已达成两岸迈向统一目标的共识,所以不管从「分裂国家互动的模式」,或是「先,后政治的整合模式」,都将需要透过双方的谈判,先达成协议,再来进行或实践彼此的承诺,以求达到最后整合的结果。显见武力的手段将很难适用在中国未来统一的过程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能预测到未来中国统一的模式到底会采取那一种体制,但是我们却可肯定的结论,世界和平的潮流已经同步的影响到中国统一的过程。(二)耐心与时间的因素两岸相互对峙隔绝已有五十年,早期甚至尚有军事冲突事件,就算一九八○年代后期始展开的一些相互交流活动,至今也不过只有十二年的时间。要从这样短暂时间的来往,进而就能让两岸谱上了民族感情与国家认同的基础,难免带有浪漫的色彩。加上两岸社会不同,制度有别,对价值判断亦有迥异,即使有些相同的语言、与文化的背景,但是,一时间也很难全面掩盖彼此对差异认知的「突出」。而且,中国历史分合的例子很多值得来,有些分裂的时间在历史上甚至长达数百年,最后缔创国家统一的途径尚且是诉诸于武力。

现在两岸均一致主张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两岸的争执,并以和平的手段来达成两岸整合的目标,当然这样的统一远景,就更需要时间与耐心的因素。而前中共党校研究室副主任阮铭也曾说过:「历史形成的两岸统一困局,需要一个历史的长过程才能逐步解决。」当然,两岸领导人也都有过如此理性的表达,譬如说,曾说:「台湾问题可以等一百年,留给我们的后代去解决好了。」而邓小平也说过:「实现和平统一需要一定时间。」而李登辉总统亦有同感的提过:「两岸谈判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就是谈一百次也要谈,谈了一百次只要一次成功就成功了。两岸之间就要慢谈,一百年都要谈。」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所举行的国统会闭幕典礼上,李登辉总统再度强调:「两岸经过半个世纪的隔绝对立,累积了许多差异与歧见,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完全化解的,因此,我们主张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培养互信,扩大共识。」但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目前领导班子,显见对台湾问题成统一目标的完成不如上一代中共领导人的耐心,已见明显的急迫性。最新的情况是中共国家主席于一九九九年三月七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参加香港人大代表团全体会议前,接受台湾记者提问有关中共在今年底收回澳门后是否会对「台湾问题」制定统一时间的问题。江当时相当坦白的表示,香港已经「回归」,澳门在今年底亦将由中国收回主权,而临世纪之交,对于台湾统一的问题「心情是迫切的」。江并说,这一天不会是遥遥无期的。这种类似统一设定时间表的谈话,中共高层表达已不只一次,即使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卅日「江八点」发表之时,已说过「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同年八月十日香港《星岛日报》一篇来自北京的报导尚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共对台领导小组将向当时在北戴河进行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台湾当局无限期拖延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列为北京最新对台动武的条件。而较新的说辞则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北京由海协会主办的「两岸关系座谈会」上,一名资深的涉台学者曾提出警告说:台海现状不能固定化。北京当局企求中国统一能早日完成的心态可以体会,同时在追求统一的目标里,对岸希望不会节外生枝,产生结果的忧虑也可以理解。但是让一个历史春秋大业,不去计量其过程中应该评估的得失,只是简单地列上一个数字目标去完成,那么这样的统一大业只能用「躁进」一词来形容,因为不仅整个作业过程会因是应急而显得粗糙,而且涉及到双方对统一时程的认知与意愿尚有落差时,甚至还会导致两岸军事冲突的结果。这样的情势,不要说是两岸人民所不愿见到,恐怕更非国际所期许。两岸整合的问题在中共早期领导人心目中已深知绝非一蹴可及,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来模索解决。另方面,即使目前两岸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以上时间的交流,但是双方现阶段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以及民主政治的差距实在过于悬殊,这同样也可说明今日两岸之间不能立即统一的原因所在。有个例子可以支持前面的说法,那就是在一九九四年八月中旬,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办、国台办和中央军委研究办曾联合召开为期七天的「对台湾战略工作会议」。会中有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四个阶段时间表:第一阶段从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九年;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九九年到二○○四年;第三阶段是二○○四年到二○○九年;第四阶段是从二○○九年至二○一四年,至于中共决策阶层在其中分阶段,甚至在时间上拉长到公元二○一四年,主畏是认为届时大陆经济可能已有了更大的进展,可拉近与台湾的差距,这样比较容易奠基两岸统一的基础。基本上,上述的阶段政策仍把统一的时程冠上时间表是有其不够沉稳的一面,但是当了解两岸统一尚系于经济差距的拉近则有其务实的一面。

另外也有个例子可以用来参考。譬如说,现阶段台湾民众对现状的支持与认同,均高于急独与急统相加的总和,或者说,支持度均高于任一的急统或急独。当然,这不能武断的解读今后「现状」的走向是统或独,但至少可肯定的结论,「现状」的支持就是不愿在现阶段就决定选择统或独。对两岸当局来说,如何营造一个统的憧憬,而不是独的响往,就必然需要时间与耐心的因素,来烘托着令人接受的环境与背景。其实中国统一必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能强求,也无法预期,因为这是两岸人民民族情感促成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上追求一统王道精神的展露。(三)互信基础的因素北京当局曾经多次提过中共绝不会对台湾同胞动武。江八点中甚至提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是台湾的民意仍然显示:深信中共绝不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李登辉总统也说过,他已多次强调反对台独,可是说了一百多次,中共始终不会相信,而且北京当局还认为说:对李登辉要听其言,观其行。还有一个例子,是自一九九二年两岸开始争执的「一个中国」。双方一直用词相同,只是解读有异。这点共识企图建立直到现阶段为止始终无法完成,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互信不足。这种「互信不足」,恐怕才是两岸当前所有争执问题无法顺利解结的真正关键所在。所以,轻的如两岸制度化的交流与互访,重的如政治谈判的设置,都是因为是双方互信不足,都不曾有顺利圆满的结局。所以两岸实际上可透过对话机制来建立互信基础的管道,也因双方相互猜疑甚重,深恐话未交集就会掉入对方的文字陷阱里,进而就将对话限制、设障,甚至排斥或搁置。没有互信的基础,也没有互信的机制,双方仅就对方提出质疑,很少反省自己的疏失,当然就只见两岸相互指责的场景,而不见彼此提携的远景。长久此往,两岸当局就较少去考量问题症结所在,而多集中在控诉对方的不是与刁难,结果最后是演变成「恶性循环」,在互信不足之际又增加了更多台湾与大陆的信任危机,也因而自一九九三年四月辜汪会谈后至今,两岸关系之所以一直缺乏实质的进展,其来由当是如此。其实,两岸当局并非全盘昧于对「互信」的疏忽。北京方面在「江八点」中曾有提到「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增加了解与互信。」而「一国两制」的建议虽不能获得台湾民众的认同,但是当时这项建议的动机出发点即是从互信建立着眼,因为它强调台湾可保持原有的制度,所以中共认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以为这是可获得台湾的回响。结果台湾注意的却是「一国」可能吃掉它,而不是「两制」兼容了它。在台北方面,李登辉总统也说过:「两岸经过半世纪的隔绝对立,累积了许多差异和歧见,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完全化解的,因此我们主张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扩大共识,进而在互惠合作的基础上,共创和平新局。」

当然,两岸互信基础并非不可建立,但在迈向这样的境界,至少需要有下列几项重要观念的配合:1.两岸之间应持续并扩大交流,不应设障与限制,更不要因两岸关系的阴晴不定而有所变化。因为唯有交流才能了解,两岸才能迈向互信。2.两岸之间对等的定位要确立,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下,双方始不存有任何「以大吃小,以小事大」的不平衡心理,也因而才能筑起互信的长城。3.要设法作到尊重对方的提议,同时也要理解对方的困境。两岸之间的互动固在优先考量本身的利益,但也要了解利益只能也是建立在对方的接受度上。唯有尊重与理解,双方才能在光谱两端寻找到平衡点,进而互信基础始可逐渐奠定。国际过去不乏一些因互信不足而导致军事冲突的例子,如伊拉克的波斯湾战争、南斯拉夫的种族战争…。但是也有很多本来一触即发的危机,就因为事件的当事人事先处理得宜,在经过长时的沟通与协商后,得以让对峙的双方建立起互信的基础,最后遂同意以和平方式达成协议收场。像爱尔兰与英国达成北爱地位的协议,结束了百余来的血腥冲突,就是一个很值得启示的例子。因此,两岸之间当然需要有互信基础,因为唯有如此,双方才能顺利的进一步谈到接触与谈判,甚至有机会达成协议。但是互信基础的建立,也必须配套的加上扩大交流,对等定位与相互尊重的观念建立,而这样的「互信」,就更需两岸当局的努力缔创。

伍、结论

统一目标的完成,除了统一的模式是个重要的依据外,其实迈向统一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或者说也可以作下列如此的推论:1.统一是个目标,也可以是个过程,两者很难有绝对的分际。2.统一的模式需要作调节的几个阶段中能呈显不同风貌的形式。

因此,在试着去整合本文前述的「统一模式的解析」与「统一过程中的因素探讨」,希望来建构出一个符合现阶段两岸关系特质的统一过程。在这样的建构里,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式实际上是可呈现在不同阶段的过程里。同时重要的是,任何的一个阶段都可被视为是中国统一目标的完成。只要那时两岸人民认为这样的整合结果已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便可有这样的结论。另外,也很重要的是,当统一的过程在迈向目标之时,像本文在前面所叙述和平方式的因素,时间与耐心的因素,以及互信基础的因素就必须列入两岸当局的考量。虽然这其中若缺一因素并不与统一目标的成败有必然之关系,但是全般否定了这些因素需要纳入考量,那么就很难见到两岸任何「谈判进行」或「协议达成」的可能性。因此,在进入下列被称为「阶段性的过程或目标」时,确有必要再将和平方式,时间与耐心,以及互信基础等因素再度的强调,而且也需说明它们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至于,所谓「阶段性的过程或目标」,一般来说,应该是在经过两岸的谈判,或终止敌对状态,最后终于达成某种程度的整合意愿后才会产生。在这里,尽可能仿真这样的「阶段性过程或目标」,设法引进本文前述的统一模式以作为每一阶段整合运用的手段。

(一)第一阶段:邦联式的中国两岸在终止敌对状态结束后,或可签订一项有关两岸定位与安全保障的协议,并在双方满意彼此受到尊重与对等的规范上,进行组织没有一个中央政府体制,却只有双方组成的联合国会的「邦联式中国」。在这个模式之下,与中国大陆经此均享有独立主权,并可自由加入国际组织,但是在对外关系与国家安全层次上,两岸可在事先共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个政策与步骤。美国在一七八九年宪法正式制定之前,曾短暂的采用了邦联条款,它对外的政府象征就是十三州联合支撑起来的国会。因此邦联的中国,根据《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生的看法,既符合大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也确认了台湾拥有主权、尊严、民主与安全的基本需求,可使两岸中国人民在良性合作与竞争的情况下,实现有利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

原则性范文篇3

摘要:本文从组织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开展医院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运用方法的策略和应用评价方法的论点等.为在实施评价前制定评价规则、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提供了方法依据。

一、选择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院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对顺利实施评价的前提。我们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遵循”方法科学、先进适用、制度规范、操作简便”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1方法科学的原则所谓方法科学是指评价方法一方面要真实反映医院信息化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反映信息化构成要素本身的规律,力求符合客观现实。属于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非技术类的评价要符合有关类别本身的发展规律。论文百事通评价方法要达到”四个适应”:即评价方法要与评价标准相适应,要与评价内容相适应,要与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要与医院信息化客观现实相适应。有关国家、省市、企业和其它行业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很多,我们主要参照企业信息,化某些评价方法,结合医院信息化客观实际.依据类比沦、调整论和预测论,并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等作为主要评价方法。

1.2先进适用的原则所谓先进适用的原则,是指评价方法对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先进性表现在:一是能够适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是对评价指标能够实现自动测算、分析、排序;三是能够将评价结果与医院实际相吻合。所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表现在: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医院,适应不同的评价环境。先进性和适应性结果如何,必须经过评价对象的技术指标来考察、测试,以验证其先进性;结合不同评价条件来考察、验证它的适用性;通过实际测试验证,认为能够达到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就采用,台则,予以淘汰。当然,评价方法本身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和更新。

1.3制度规范的原则严格规范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保障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的重要措施。医院信息化水平测算评价.是一件十分严肃而又科学的工作。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统一的评价规则,以规定评价体系的基本范畴、工作内容、组织原则等,它是评价组织工作的基本制度。其次,还要制定评价操作实施细则,以规定评价的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文本格式、评价人员资格职责等,它是实施评价操作的行为规范。第三,还必须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规定实施评价的指标标准、计分方法、指标解释等,是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

1.4操作简便的原则整个评价工作的操作程序、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都要既能达到评价的目的,又要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不能繁杂臃肿难以运作。为了确保评价操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评价工作效率,便于推广使用,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配套设计了评价操作软件,从录人数据到形成评价结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策略

医院信息化综合水平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严谨的选择途径,其方法的选择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

2.1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策略由于评价标准决定着应该评价的指标类型,每一种指标类型都有特定的基础一邀据来源,并有着特定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如果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对应评价标准,将会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换句话说,每一种指标类型可能有多种评价方法,但每种评价方法未必能够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测算、比较,确定其中一种最理想的方法为该指标类型的评价方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评价标准是“评什么”,具有排他性,对评价方法具有约束性;而评价方法是“怎么评”,具有多样性和替代性,评价方法必须服从于评价标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妥当,否则,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混淆是非,以方法代替标准,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模糊公允标准的确定性,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2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有四个部分,其属性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环境”,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等,又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保障条件等,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同的对象。换言之,评价对象的属性不同,要求评价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此外,评价对象的信息化作用状态不同,也对评价方法的要求不同。由此可见,在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反复衡量、慎之又慎,只有认为适合评价对象时方可采纳,以免造成事半功倍的后果。

2.3评价方法与评价流程相适应的策略评价流程是针对一个确定的评价对象,从数据、信息、资料的搜索整理,到选择特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评价值的过程。完成这个评价流程可以用一种评价方法进行到底,也可以用其它评价方法穿插进行,如横向穿插、纵向穿插、横纵交插等。对同一评价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要求这些方法必须具有互补性、互斥性。实践证明。采用两三种评价方法分评互验是最为合适的。

2.4评价方法与不同评价途径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各种方法都需要特定的数据资料支持,也有特定的规程实施运作。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是都会具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因此,要解决单一方法、单一途径在运用范围上的有限性,以及评价准确率方面的局限性,必须将各种方法、不同途径配合使用,才能扩展评价的可行性,才一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由于对评价结果要进行相互验证,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对不同的评价途径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以更好地服从和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就是说,假如,一种评价途径里有多种评价方法,采取.‘殊途同归”的办法。至于某项评价结果需要从两个或三个途径来相互验证。

一方面要看评价数据的质量和方法是否适用性强;另一方面还要参考信息化构成要素本身的性质及其对评价方法的灵敏度。总体来说评价方法与评价途径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灵活运用、融为一体。

2.5评价方法与医院特色相适应的策略医院信息化与其他行业单位的信息化性质有许多相同的规律。但是,医院毕竟与其它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既要参考、借鉴其他行业评价理论和方法,又要突出医院信息化的特色,合理选择适合医院特色的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应用论点

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方法是遵循总体评价方案相关的思路。完成其评价任务的技术手段,是实现总体评价方案的具体形式_当前。有关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很多,如何将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移植到医院信息化评价之中,并有效地借鉴、改良、归纳和运用这些方法,把握其规律性。是值得深究的问题。目前,涉及医院信息化水平订价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类比论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类比应用在医院信息化评价中,就是选择具有较好可比性的对象,参照类比指标。按照评价对象的差异因素相应调整指标系数。类比把评价对象与参照指标对照起来,把可比性建立在重要因素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并就其具有差异的因素确定适当的系数,调整参照指标系数,由已知的参照指标系数得出未知的评价对象系数。

3.2调整论这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发展规律,把局部潜在的因素调整为全局的表现因素。妥善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按照”点”上评价的有关资料,调整“面”上的相关数据,求得‘’面”上综合水平评价指标值。

3.3预测论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依照事物发展过程固有的规律性来揭示将来的状况。医院信息北水平评价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评价医院信息化现状,预测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预测、信息政策法规的预测、医院信息化发展前景的预测等等。

四、评价组织工作方法

4.1制定评价工作方案评价工作方案是进行评价活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和人员、时间安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时间安排、拟用的评价方法、选用的评价标准、人员组成及分工、评价工作要求等。

4.2确定评价工作程序评价工作程序是从确定评价对象到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首先,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组成评价工作组,做好评价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其次,由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做好评价所需表格和文书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第三,根据具体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作程序,展开评价工作。第四,汇总评价数据,分析评价结果,撰写评价工作报告。呈报主管部门。

原则性范文篇4

关键词:纳税筹划平台减轻税负理财效益

纳税筹划亦称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义务人在遵守、尊重所在国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义务人的权利,旨在实现纳税最小化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时的谋划与对策其实质是节税。但作为纳税筹划本身而言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片面的行为如何为企业构建纳税筹划平台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加以合理运用是企业财务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纳税筹划平台的构建原则

纳税筹划平台是企业理财过程中税务筹划的基础和操作空间。目前常用的有价格平台、优惠平台、漏洞平台、弹性平台和规避平台。要成功构建纳税筹划平台,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和科学的筹划方法并且要符合以下原则:

1,政策主导

纳税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利用因此开展纳税筹划必须以政策为导向由税收政策主导税收的筹划活动。离开税收政策谈纳税筹划只是一种空谈不顾税收政策导向开展纳税筹划必定一事无成。试想面对高污染、高能耗、长线产业、夕阳产业、换代产品以及其他税收上实行限制政策的产业、产品税收筹划又能有多少作为。

2,合法有效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节税行为其存在的基础是应当合法至少不违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然的违法偷税行为比较容易辨别,而对税法已有反避税规定的避税行为应视同偷税处理则认识不清因此开展纳税筹划必须正确认识并划清与违法的界限坚持合法筹划防止违法筹划。同时开展纳税筹划要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筹划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效益。在税收利益上既要考虑节税带来的直接效益也要考虑减少或免除处罚带来的间接利益:既要考虑纳税筹划的直接成本也要考虑纳税筹划方案比较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3,切实可行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加之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在纳税筹划方面找不到万能、现成的通用方案每个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地设计具体的筹划方案开展有的放矢的纳税筹划活动在设计筹划方案时应注意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在法律上站得住在操作上行得通。

4,全面权衡

决定现代企业整体利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税收利益虽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利益,但不是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因此开展纳税筹划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不能为筹划而筹划而应从企业的社会形象、发展战略、预期效果、成功机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权衡。

二、纳税筹划平台的运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纳税筹划始终贯穿于财务决策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企业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和财务核算等过程中正确运用纳税筹划平台,科学地进行纳税筹划以期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价格平台的运用

价格平台的核心内容是转让定价转让定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关联企业不合营业常规的交易形式进行纳税筹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买卖双方均有权力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所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价格标准只要买卖双方是自愿的别人就无权干涉这是一种合法行为。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转让定价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商品交易的筹划关联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压低定价或抬高定价的策略转移利润或收入以实现从整体上减轻税收负担。如有些实行高税率增值税的企业,在向低税率的关联企业销售产品时,有意压低产品的售价,将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2)利用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筹划。通过控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购销价格进而影响产品成本来实现纳税筹划,如由母公司向子公司低价供应零部件产品或由子公司高价向母公司出售零部件以此来降低子公司的产品成本使其获得较高的利润(3)利用提供劳务的筹划。通过高作价或低作价甚至不作价的方式收取劳务费用,从而使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根据需要进行转移和纳税筹划哪一方有利便向哪一方转移最终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4)利用无形资产的筹划。通过无形资产特许使用费转让定价以此调节其利润追求税收负担最小化有些企业将本企业的生产配方、生产工艺技术、商标或特许权无偿或低价提供给一些关联企业,其报酬不通过技术转让收入核算,而是从对方的企业留利中获取好处;(5)利用租赁业务的筹划。通常有利用自定租金来转移利润、利用机器设备先卖后租用、利用不同国家不同的折旧政策等而进行纳税筹划价格平台作为各种筹划平台之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但纳税人在利用价格平台进行纳税筹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价格平台进行纳税筹划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设立一些辅助的机构或公司并进行必要的安排这种安排是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费用的,在纳税人生产经营还不具备一定规模时筹划所能产生的效益不一定会很大。二是价格的波动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如果纳税人确定的价格明显不合理,税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而言,税务机关调整的价格比正常价格略高一点也就是说,如果纳税人不幸被调整不仅没有筹划效益,还会有一定的损失,而且还包括进行筹划所花费的成本。三是纳税人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筹划安排。为了避免运用一种方法效果不太明显以及价格波动太大的弊端,纳税人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筹划。这样,每种方法转移一部分利润,运用的次数多了,只要安排合理,也就能达到满意的经济效果。

2,优惠平台的运用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是伴随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出台而产生的,符合国家税法的制定意图,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利用筹划法。即给予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个人以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国家对某些生产性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则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地改变生产经营范围,使自己符合优惠条件,从而获得税收上的好处,(2)临界点筹划法。一是价格和产量的数值确定在什么位置以寻找最佳节税临界点,使企业获利最大;二是企业和个人所得税都有一个临界点问题,这个临界点可用来作为是否转移的参考依据。(3)人的流动筹划法。包括个人改变其居所和公司法人改变其居所两个方面的筹划,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需要,或者选择在优惠地区注册或干脆将现在不太景气的生产转移到优惠地区,以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挂靠筹划法。指企业或个人原本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但经过一定的策划通过挂靠在某些能享受优惠待遇的企业或产业、行业,使自己也能符合优惠条件,如本来不是科研单位或科研所需要的进口仪器设备,通过和某些科研机构联合,披上科研机构的合法外衣,使自己企业享受减免税。

只要有税收优惠政策,就有纳税人对其进行利用。在利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尽量挖掘信息源,多渠道获取税收优惠以免自己本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却因为不知道而错失良机。(2)充分利用有条件的应尽量利用,没有条件或某些条件不符合的,要创造条件利用。(3)应尽量保持和税务机关的关系,争取税务机关的承认。再好的方案,没有税务机关的批准,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

3,漏洞平台的运用

漏洞平台是以漏洞的存在为基础现阶段,我国税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或空白之处(1)机构设置与配合以及税收地域管辖是相对漏洞较多的领域。如我国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增值税属于共享税,由国家税务系统进行征收,但地方税务系统往往捷足先登,将纳税人定格为营业税纳税人,这是一个税收结构设置与配合上的空白;(2)机构所在地的判定标准是依注册地、还是管理中心或经营地存在不确定的地方(3)税法总纲虽有规定,但没有规定具体操作办法。如电子商务的研究近几年刚兴起,这方面的税收问题是个很大的空白。公司就可利用这些空白,大规模地发展网上电子交易,从而省去大量税款。

利用漏洞平台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需要精通财务与税务的专业化财会人才,只有专业化人员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税法而利用其漏洞进行筹划;二是具有一定的纳税操作经验,只依据税法而不考虑征管方面的具体措施,只能是纸上谈兵成功的可能性肯定不会太高;三是要严格的财会纪律和保密措施。没有严格财会纪律便没有严肃的财会秩序混乱的财务状况显然无法作为筹划的实际参考另外又因为利用税法漏洞和空白一样具有隐蔽性,一次公开的利用往往会导致以后利用途径被堵死‘四是同样要进行风险—收益的分析。

4弹性平台的运用

有税收,便少不了税率:有税率,便难以避免税率幅度的存在。弹性平台筹划主要集中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等税种上。在资源税的弹性平台筹划中,筹划客体主要是各类矿产资源,由于税额因矿产资源的优惠悬殊而跨度巨大,这就为利用税额幅度进行筹划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如原油税额为每吨8元一30元,黑色金属原矿竟然达到了每吨2元一30元,有色金属原矿更达到了每吨0,4元一30元幅度水平。纳税人想办法在跨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找最低切入点。

在运用弹性平台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弹性平台的可操作性大小判定要充分考虑到征税方,因为弹性平台的筹划要达到目的,需要‘’因人制宜”。二是在幅度中找到最佳切入点,实现税率低,税负轻、优惠多惩罚小,损失相对较少的目的。

5规避平台的运用

原则性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原则;方法;评价

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教育观念、思想、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处于变革之中,这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遵从先育人后教书的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一、教学原则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百事通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应从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独立研究、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培养只是受过简单培训、只会记忆与背诵经验、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的人。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实现职业教育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其次,职业教育在学习方式上也必须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改进为跳跃式和选择性的学习,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它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学习者应从浩瀚烟海的知识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为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做准备。

再次,学习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学实施中,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应该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点缀,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导性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对教学内容予以科学划分,分步训练,并做到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使学习者获得到成功感,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把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连,把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教学不再如空中楼阁,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

2.1差异性教学方法

学生因相互间的智力、体力、基础、学习动机、情感、毅力及条件等不一致,导致各人在学习中的收获相异。教师应充分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各有所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价值。教学中应建立科学的弹性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按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进行教学。基础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动态的确立自己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层次,为自己创造选择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分层教学中的“分层”是隐性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示范、提问、评价等各教学活动中,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也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一本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种教学过程异步化、学习过程个别化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均能在自己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内个性化地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文化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与普通的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相比,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因此,学生更应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要更加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当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更多地从感性上了解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其次,要能够努力创造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更早的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个环节之问的联系,熟悉工作流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后果,让学生在做中学。再次,要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缜密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顺思路,提高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作为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是实现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要依托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尽可能到企业中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模拟操作和实践教学与一体的“三位一体”化的立体教学模式。

2.3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人类的思维特征,采用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信息交融在一起,突破了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学结构和过程的裂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为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转为全面开放的多向信息交流过程,教学从抽象、微观的认知领域转化为生动的情景,缩小了解情况认知时空,扩大了认知领域,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更为开放和富有创造活力。教师应利用现代技术去点拨、激励学生,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必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改革进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全面优化,从而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评价的结果作为改进教学改革的依据。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来实现的。由于职业教育是开放的、社会化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得到学生与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而应结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做出判断,这种多角度评价可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学校的声誉。

原则性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

一、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最近,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二)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三)城市色彩不宜赶时髦。多数情况下,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城市色彩研究和规划,城市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仅仅是为追赶新潮,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建筑有其时代性,但盲目追赶仿效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就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外表清一色的白瓷面砖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从不给人以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与城市的其他色彩相协调,又不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色彩。因此,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基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原则性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我国提出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具备职业化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

它是由教育的先行性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未来性所决定的。适度超前原则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考虑现实需要和条件的同时,要有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的意识,即具有前瞻性,以此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与未来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因此要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理论探讨和科学预测,适时开设新专业。但是这种超前性必须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量力而行。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根本宗旨和总原则。注重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学校应聘请地区或行业的专家,组成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了解地区或行业现有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要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并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确保专业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

3.注重职业需求设置专业

除了注重社会需求外,还要考虑另一类需求,即求学者的职业需求,以满足求学者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未来的劳动者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还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即满足求学者的职业需求。

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在专业设置程序中对专业的生源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情况,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大量生源,才能使高等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使职业岗位系统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为了实现变化适应性,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电子、汽车维修),或针对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会计、物业管理),或针对一组相关的岗位(如道路与交通管理)等情况来设置专业。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要求

1.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1)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所要求的。一个专业从设计、筹办,到办成规模、办出特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队伍的形成、质量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影响,绝非一日之功。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的稳定。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2)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灵活则是绝对的、经常的。专业设置多年一贯制,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及时更新,旧中求新,稳中求活。

灵活性不等于随意、草率、盲动,不能只根据零散的信息或凭着感觉,频繁地、摇摆地变换专业。保持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吸引生源,保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专业变动要有根据,要讲条件,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专业年年变化,频繁更替,既表现出对社会需求心中无数,缺乏远见,也反映了对“适应市场需求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无明确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主干专业、拳头专业。

2.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所谓宽广性,是指所设置的专业,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窄专性,是指专业范围较窄,一般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技术专深、上手快的特点。

宽广性与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专业的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为的是增强其针对性。

3.要处理好长线型与短线型的关系

社会需求既有长期需求,又有短期需求。因此,长线型专业与短线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就是这个道理。

4.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处理好行业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就成为专业设置中须格外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设置地方需要的专业。地方所需要的大量的操作性人才,既不可能靠国家办的普通高校来输送,也不可能从外地、外国去引进,而只能依靠自己培养。

(2)要继续重视设置行业服务专业。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业办学,尤其是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大多数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的。应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辐射外地”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学校的服务方向。公务员之家

总之,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着实抓好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地确定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合理地设置近期培养目标和中远期培养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举措和方法,并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向,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保证毕业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谷丽应、王晓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4)

原则性范文篇8

[摘要]保险业是金融行业,同时也是服务行业,而服务业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到让客户满意的方式,理赔服务是保险业各项服务的核心,特别是面对理赔案件愈来愈多的健康保险,就其理赔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握好商业医疗保险理赔服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做到保险公司与客户双赢的关键。

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但在目前,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远未发挥出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被保险人的带病投保,挂床住院,医疗方的不规范诊疗,小病大治,所以各家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为了控制赔付率,在理赔实际操作中,通过严格的调查并充分引用相关的依据把不予赔付的项目和内容一一列明。

其实,许多保险公司都会很好的把握理赔的原则性,对于拒赔的项目和内容也都言之有据,但在一些时候,客户并不能完全接受保险公司的理赔结果,虽然保险公司向客户出示了不予理赔的依据,但客户还是认为保险公司的做法太不尽人情,合理但不合情。所以既要让客户满意,又要对公司负责,这是最困扰理赔工作人员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做到理赔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是灵活的基础,而灵活又要以放弃一部份原则为代价,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让公司与客户做到双赢是至关重要的。

一、正确认识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

经营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主要是疾病风险和道德风险,前者是正常的风险,是厘订健康险费率的精算基础,通常保险公司在开发保险产品时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系数对该风险做一个前瞻性的技术处理,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发病风险相对稳定,保险公司是能够承受的,对于这样一个风险的防范主要是前期制定条款和厘订费率时需要做的。而道德风险则是不正常的风险,该项风险管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进而决定商业医疗保险是否能健康地发展,所以道德风险才是保险理赔时应重点防范的。

各家保险公司对健康险赔付率的规定大同小异,大多以70%是危险值,50%以下是健康值为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赔付率越低越好,因为正常情况下,赔付率主要是由疾病风险决定的,是一个肯定要存在的数值,如果单纯追求低赔付率,可能会使理赔服务打折,使客户对赔付的满意度下降,对公司的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新契约保费,所以各家公司都提出一个标准,那就是既不滥赔,也不惜赔。

二、理赔服务的目的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各家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条款有许多限制性规定,特别是保险责任部份,其实这样做的初衷并不是保险公司想方设法的要给客户少赔或不赔找理由,而是为了防范有人去钻条款的空子从而引发较大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条款的所有规定并不能对所有赔案都提供天衣无缝的依据,所以对于一些有争议个案的赔付考虑的出发点应当是首先审查该次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就是对其道德风险做一个评定,如果不存在或道德风险极小,那么这个风险就是在保险公司的精算基础之内,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保险公司接下来应当做的就是对条款规定的盲区或有争议的地方做出让客户满意的人性化赔付决定,这样,一个在原则性前提下的灵活性既不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又会让客户感到理赔服务的满意。

也许有人会担心,过多的强调人性化理赔是不是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第一,对部份客户或部份项目的赔付进行灵活性处理,并不等于放弃原则。第二,条款的很多规定也已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管控和防范,比如,费用型商业医疗保险分项赔付和分项限额的规定就是对某一个赔付项目的最大风险做了科学的限定,即使有时候灵活性掌握不准,可能就某一个项目的赔付会使公司多付出一些有限的理赔款,但是,保险业属服务行业,在强调诚信服务与追求品质的今天,客户满意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条件,况且一次让客户满意的理赔服务给保险公司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公司在一次赔付中所做出的额外的付出,并且这种付出不是要保险公司每例案件都去做的。

实际上对理赔服务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掌控与把握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一般来讲,投保时间较短就出险者,其逆选择可能性大;津贴型医疗险的经营风险大于费用型医疗险;投保档次高的险种其道德风险也相对要高;低收入阶层可能比高收入阶层发生理赔的频率更高。也就是说对于投保档次不是很高而收入却不错并且从未发生过理赔的老客户这一综合条件,越是符合者其道德风险也越小;反之,才是理赔时重点审查的对象。另外,就某一时期的赔付状况而言,如果赔付率较高,可以对同期的赔案,特别是涉及赔付金额较大的案件严格把关;如果赔付率较低,则应该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理赔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简单明确的小额赔案不应成为这一时期理赔争议的内容。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原则的表现,而恰恰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很好的体现了灵活性。

其实在理赔实务中,主观恶意的客户毕竟是少数,如果一味僵守原则,结果却可能得不偿失。因为随着法制建设逐渐健全,人们的法制意识也在增强,如果保险公司为了坚持原则、守住一个“理”字,可能要花上很多时间、动用许多员工轮流上阵和客户沟通,最后客户可能还是无法被说服,依然决定要诉诸法庭。这些过程所耗费的成本,仔细算算可能已远远超过实际的理赔金额。所以无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还是很实际地用成本来计算,对待一件理赔案件,不要只看到表面上的金额,还要想想付出多少代价,这个代价不仅仅是可以计算出的有形的损失,还包括公司的公众形象这样一个无形的资产。如果发觉两者不成比例的话,那就要考虑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了。以刻板地固守原则性来缩紧理赔也许在短期会对保险公司有好处,但长期看来,将影响健康险乃至寿险业的发展。

原则性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要求原则方法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教学,并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的特性,能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与普及,对多媒体CAI课件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传统课堂教学课件相比,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其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因而,我们应根据网络教学特点,认真研究网络教学对课件的要求,把握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原则,力争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

一、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要求

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具有学习的异步性、信息的广泛性、评价的及时性和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增强。但网络教学需要一些具体的设备,网络带宽以及传输速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遍布各地而且起始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造成了影响。为适应教学需要,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交互性。这是对多媒体CAI课件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网络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有关问题,但大多数时间内,他们还是通过网上课件和教案进行自主学习。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有较强的交互性,要适合学生自学,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

2、辅助性。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辅助性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因为教师主要是通过网上课件和教案实施网络教学,所以在课件的内容上,应考虑能将所教知识充分传送给学生,要对知识进行精心的分析和组织,形式上还要形象直观、浅显易懂,达到临场授课的效果。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增长见识,形成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而,课件应具备良好的吸引力,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系统性。这主要是指,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学科之间以及每一学科内部要形成一个系统,其内容要涵盖教学科目的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综合掌握所学知识。但系统性不等于高度集成,即不是把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课件内,而是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适合本教学单元需要的网络课件,使之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4、资料性。这主要是指,网络多媒体课件应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级别的学生的需要以及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够查阅其它专业的相关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也增强对本专业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具备大量的学科素材,并便于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

5、普遍性。即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根据潜在用户(学生)的情况确定起点。教学起点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会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点太低,又会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课件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在适应大部分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少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采取个别辅导、因人施教等方法单独处置。如果这部分学生构成了相当的规模,也可以将原课件加以适当改动,以适应这部分人群的需要。

6、协作性。即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能满足和便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网络教学范畴内的协作学习,其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即: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认知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速度,而网络又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充分运用并发挥这一优势,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原则

课件本质上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因而必须根据用户(学生)的需求进行开发。同时,为了满足网络教学特点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出的要求,在设计、开发课件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易操作原则。由于网络教学的主体--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了解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可能比较低,因此在设计、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一是操作步骤不要太繁琐,课件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预备知识,最好都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使学生既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也可以下载使用。二是操作界面不要晦涩难懂,操作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不能让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如何操作上。

2、形象化原则。良好的课件界面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往往还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记忆率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90%,三天后可保持75%。正因为如此,在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应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但在强调形象化的同时,必须突出“教为学”的思想,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一中心,防止课件界面色彩、声像效果等过分浓烈,从而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模块化原则。从总的方面讲,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统筹计划,整体考虑。但在具体制作时,则要分步、分块实施,也就是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尔后再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做具有两点好处:一是便于分工协作,既能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又能加快课件的制作速度,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课件的总体制作。二是便于课件的维护、修改、扩充,因为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想保证课件适应教学的需要,就必须经常更新。如对课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课件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

4、小型化原则。由于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教学信息、答疑解惑,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在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大小对教学将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课件体积过大,势必传输速度较慢,影响浏览与下载。为此,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一方面要减小课件体积,对课件的容量加以规定,使每一个课件都不超过规定的大小;另一方面,对较大的课件可以分割成若干小的模块,分别制作并建立链接,以此减小课件的体积。

5、网络化原则。这里的网络化主要是指,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仅仅局限于独立使用和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而是要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这样,首先,各教学科目之间要进行链接,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之间自由转换,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在每一学科内各知识点与资料库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时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有利于从多个角度理解所学知识。

6、智能化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ce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CAI)的发展而提出的。ICAI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的复杂知识系统,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动态生成适合于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向学生提出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的建议,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方式、题型的建议等。目前,ICAI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也有了一些ICAI课件研制成功并投入了教学,如由我国大学独立研制并已投入使用、较为著名的ICAI系统有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线性代数》教学软件(LA—CAI)”,广东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等。尽管ICAI兴起时间不长,其强大的功能已经昭示出未来CAI课件的发展方向,当然,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必然会走向这一步,这也是网络教学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时,应时刻关注并尽量应用已经成型的ICAI技术,提高课件的智能化程度。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方法

网络教学的特点决定各教学科目基本都要通过课件来传授教学内容,这就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科目选定的情况下,课件的制作一般分为设计脚本、组织开发和测试维护三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需要认真对待。

1、精心设计脚本。脚本的编写是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设计脚本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教学内容,理解重点、难点问题,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教学顺序。其次,编写文字脚本。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形成有序的课件框架。再次,编写制作脚本。制作脚本是在吃透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编制中,应针对教学需要,根据多媒体的表现特点,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制作脚本是课件制作的基础,制作脚本编写完成后,整个课件的形状基本上就出来了。因此,对制作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考虑全面。

2、周密组织开发。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多方面知识。由于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条件,应成立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集体攻关,同时,也要求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应掌握多种知识。在具体开发中,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选择何种工具软件,将直接影响到制作课件的质量,因此应根据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正确选择。常用的软件有多媒体编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第二,要精选设计素材。一个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对所拥有的资料应首先进行数字化处理,变成可供计算机使用的数据,对需要改动的素材,可先利用图形、图像或其它工具软件加以处理,尔后再应用。素材在课件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应注意平时的积累。第三,要抓好制作合成。制作合成是将脚本变成课件、使教学思想付诸行动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脚本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符合教学目的、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的CAI课件。公务员之家

3、认真测试维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完成以后,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还应对其进行反复的测试、试用,以便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对待,力争制作出对大多数学生适用的课件。另外,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形式的不断改进,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改、完善,以适应网络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中国电化教育,1999,03

原则性范文篇10

关键词: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安全管理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任务,并联络各发电厂、变电站使之有效运行。近年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规范,而电力行业的建筑施工部分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具有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它包括施工测量、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杆塔工程、架线工程、接地工程等几大部分。

一、施工管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施工管理的目的

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确保工程质量;三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四是投资控制。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

(二)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依据。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认真地进行图纸会审。使各方掌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工程质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之前纠正补充。图纸会审要抓住重点,首先看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是结构选型及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和施工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

2.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是施工图实施的具体措施。它通过对施工准备、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施工经济等进行全面、严密的组织计划,指导施工活动,从而达到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损耗、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目的。

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工程施工到投产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其质量和具体做法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规程所规定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严格执行。施工技术管理还包括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程技术资料是施工情况的真实反映,是评定工程质量的主要依据和工程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工程交付使用后,在维修与扩建、改建以及管理方面的重要技术依据。

4.安全管理。建设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不安全因素会对工程本身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和危害。在施工管理中重视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除施工作业必须遵照一定的规程之外,还有环境、交通、防火、防盗、材料堆放、电气设施和使用的防护。

5.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应将工程的主要部位、主要结构和隐蔽工程纳入重点管理内容,对其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检查。施工现场管理还应对现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措施、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还须做到安全、文明、环保施工。

二、加强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一)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

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技术规程、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应当制订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应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工程安全的检查和工程质量的评定。

(二)提高效率缩短工期

对于建设单位进行施工管理来说,应与施工单位主动配合,积极协作。实质上,缩短工期等于使工程建设投资提前受益,对双方有利。

(三)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控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是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一经审批,便成为具有法令性的施工依据,必须严格控制。

2.控制各项有关费用的施工签证。有关费用的施工签证是难以避免的,签证时必须认真核实,切合实际,不得随便多签工时、工量。对于工程定额中所谓活口费用的部分尤其要慎重,应当实事求是对待.而不要形成乙方增加费用的借口。

3.控制工程款的拨付。工程款最好固定总价合同,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款,不得随便增加。

4严格履行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进行工程决算、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依据。签订及履行合同是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严格履行施工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三、注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一)加大文明施工的投入

从驻地的选择、办公设施的配备以及办公室的布置,要精心规划,认真落实。做好安全文化和宣传工作。项目部应贯彻“以人为本,平安工程”的方针,培育施工人员的平安理念和团队精神,大力营造“珍惜生命,关注安全,促进和谐”的舆论氛围,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二)重视环境保护

1.要精心做好施工线路占地规划,尽量少占农田。在施工道路选择上,尽量少损毁庄稼。开挖要生熟土分开,施工完毕,施工坑及时回填平整,施工产生的垃圾或生活垃圾要带出工地。与民众发生纠纷,依靠当地政府协商解决。基础浇筑、铁塔组立和架线过程中确保机械设备处于良好运转状态,如出现漏油现象,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地土壤免受油污。

2.保护好施工场所及周边的植被,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施工场所及周边的植被能不损坏的应尽量不损坏,在坡地施工时,必要的地方都要搞好护坡挡土墙或保坎等构筑物以防土层垮塌。这些措施既能保护植被,又能防止水土流失。

3.加强对职工的全员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人自觉行动,从我做起,把保护土地和自然生态与自己的生存发展看得一样重要。

四、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一)坚持把人的工作放在首位

输电线路施工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电网安全和机械设备免受损坏。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项目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坚持以法施工的原则

把安全管理提升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实施。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生产文件,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要正确处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发生安全事故,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坚决果断地进行处理。

(三)管理工程者必须抓安全

建立项目负责人为首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预防,即严防死守,堵塞一切管理漏洞,同时还要主动出击,认真研究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做到事前预防,动员全体施工人员抓安全。

(四)危险点辩识和安全预控措施

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确定危险点,并提出相应的危险控制措施或手段,超前防范,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