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4:54:53

愿景范文篇1

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他的《致加西亚的信》的姊妹作《自动自发》中描绘了一副令人向往的图画。在画中,员工们对待工作勤奋,对待公司敬业,对待老板忠诚,对待自己自信。这是每个企业主或者管理者所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所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理论工作者都试图找到能达到上述境界的激励途径和方法,激励似乎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的玩疾。

一、激励现状分析

(一)现有激励理论的局限性

现有的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是什么意思?人被激励是个什么状态?条件反射式的答案是:激励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被激励时处于敬业乐业的状态。而且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驱动力和诱发力,而这些驱动力和诱发力是以未满足的需要的基础上的。通常我们把以未满足的需要为驱动因素的激励理论称为需要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起于未满足的需要,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未满足的需要时,就转变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进而导致目标性行为的出现。这些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对管理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些理论关注的只是努力行为本身,而忽视了如何使人们保持持久的努力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这些理论尽管能比较直观地揭示人们努力行为的本质,但却并没有揭示导致人们持久努力行为的本质。而对于任何组织而言,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其组织成员能长期保持高投入状态和自我发展,而不是短期的努力行为。人性的复杂性使得某些激励既会激发出人的正向心理和积极行为,也会激活人性的灰色系统和消极因子,如何才能趋利避害、扶正压邪?欲壑难填,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极端欲望所激发出来的意识和行为面前,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常常显得无能为力。薪资、福利、奖金、期权、股权,一揽子丰厚的回报并未带来价值的增长,反而膨胀了CEO们的贪婪之心,这是安然等跨国公司轰然倒塌的启示。

(二)激励现状

1、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物质是人们的第一需求,这已毋庸质疑,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物质利益有关。所以,物质需求的满足不可或缺,对于强化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只盯着金钱和物质进行激励,必然深陷泥潭。在现实的管理中,人们发现许多的金钱和物质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如加薪:工资上涨能激励人吗?它只能激励人们期待着下一次加薪。其实,刚刚涨过工资,人们的确能高兴那么几天,但从企业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工资只能起到一种“保健”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即使工资再高,也不能期望员工能天天想着它而激励自己,最多也不过是一种压力而绝非动力。再者就是高福利:时下流行的企业福利可谓是琳琅满目,从各种保险、培训到股票期权,从票子到车子、房子,有些公司甚至把员工的家属也纳入福利计划中。目前,企业界福利基金已达到甚至超过工资额的1/4,但我们还在吵着要激励。所有这些福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被更多的员工看作是一种应该应分的权利,而绝不是报酬。你能期望它起到什么激励作用吗?

2、注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

在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个职务不低的经理要辞职,而且自认为公司也没亏待自己,从奖金到期权。但他却感觉“一切都清晰的摆在眼前,但看不到前景”。管理的核心是激励,而真正的激励不仅仅是短期利益的满足和即时需要的实现,还要有一个基于精神层面的、有着长期利益和无限追求的组织蓝图。苹果公司的管理者在和马斯洛的谈话中曾经说到:如果人们理解大局、大规划,他们会做出牺牲,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甚至在极不确定的时候进行创造活动,否则人们就会怀疑自己为什么会在一个不安全的公司工作。

激励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的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激励的本质就是通过“即时激励”的方法来进行激励,这种即时的、因人而异的激励很难让员工感受到公平所在,因此也难以凑效。有些即时的激励甚至会损害人们的主体判断或者着眼于刺激人的欲望,使人暂时产生一股热情、追求一时的亢奋,而不是致力于创造一种机制和氛围,让人们稳定而持续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长效激励的缺失,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效果,而愿景则是解决长效激励的有效途径。

二、愿景及愿景的激励作用

愿景是由英文“vision”翻译而来。目前对“vision”有愿景、远景、景象等多种译法,但均不如“愿景”更能够贴切地反映“vision”的原意。愿景包含着两层内容:其一是“愿望”,指有待实现的意愿;其二是“景象”,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在解释愿景时,西方有本教科书曾用了一幅漫画,画中一只小毛毛虫指着它眼前的蝴蝶说,那就是我的愿景。可见,愿景是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想要实现目标的具体刻画。因此,共同愿景(sharedvision)是指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组织的长远目标。我们这里的愿景主要是指共同愿景。

愿景是企业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愿景可以团结人、鼓励人;愿景是企业困难时期或不断变化时代的方向舵;愿景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愿景能够把企业凝聚成一个共同体,愿景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和理由,意味着对世界的深刻的洞察,因此必须具有高度的独特性,超前的前瞻性。愿景是企业的灵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讲到电影《斯巴达克斯》中的一个情节:当斯巴达克斯率领的努力起义军被俘后,罗马军队要求交出斯巴达克斯其余的人就可以免于“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但这些奴隶士兵却纷纷承认自己是斯巴达克斯,这等于是选择了死。为什么这些士兵会这么做呢?不是因为他们忠于斯巴达克斯,而是又斯巴达克斯激发的共同愿景,即有朝一日成为自由之身,这个愿景是如此的让人难以抗拒,没有人愿意放弃。因此愿景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1、愿景具有导向的作用。愿景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宏大和生动的蓝图,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收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好的愿景是建立在高瞻远瞩的基础上的,这个远景一旦得到人们的共同关注,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直的追求,不会为眼前的或者是短期的利益所诱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变化,人们坚信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苹果公司在80年代中期,在几乎所有的小型电脑产业都投向IBM的个人电脑阵营之际,坚持自己的愿景:设计一部更适合人们操作的电脑、一部可以让人们自由思考的电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发起了成为主要个人电脑制造商的机会,而且放弃了他们领先进入的创新技术,坚定不移的朝企业愿景努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以愿景使人们产生“将军赶路而不赶兔子的情怀”。正象苹果公司的员工所说“我们相信公司的远景”“只要有所贡献(对愿景)我都会留下来”

一些优秀的人才离开公司,不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支票没人发了,他们离开的原因是不知道企业要走向哪里,愿景就这么重要。

2、愿景的凝聚作用

愿景是在个人愿景的基础上汇集起来的,借助于汇集的个人愿景使共同愿景获得能量。正如汉诺瓦保险的欧白恩所说“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惟有你的愿景才能激励自己”。企业愿景如果是建立在员工个人愿景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相情愿,那么就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事业),表现为组织成员对组织任务及使命的深度关注,“可以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它可以改变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企业不再是“他们的”或者他(她)的。而是我们的公司或者我们的事业,并在这一愿景的感召下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彼此相互信任,成为一个彼此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

3、愿景是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愿景可以唤起人们的希望,激发人门的梦想,点燃人们的工作热情。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文化争取到。”愿景是企业文化的先导,也是战略和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景能使人才极具敬业精神,自觉投入,乐于奉献,因为他们看到工作本身对于他们的意义非同以往,它不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乐趣,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回溯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人,飞翔在天是一种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但当杨利伟坐着神五环游地球的时候,你却会不得不感叹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梦想,今日世界将会怎样?愿景的力量应该是在于它是处于可实现而又不可实现的模糊状态,它既是宏伟的又是激动人心的。所以有的企业家跟我们说愿景不可能实现时,我们会问他,假如愿景是那么轻意就可以实现的话,那愿景又怎么会激动人心呢?因此企业家要关注的是你的企业的愿景是否能经常让你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框;能否经常让你为它彻夜难眠;能否让你有一种热情,一股冲动,想将它与你的员工分享。如果没有,我们劝你要考虑将你的愿景进行调整了。那么什么样的愿景才能起到上述的作用呢?

三、愿景的原则

1、宏伟。一个愿景要能够激动人心,目标首先就必须神奇色彩而不是平凡普通,要能够超越人们所设想的“常态”水准,体现出一定的英雄主义精神。远大的组织愿景一旦能够实现,便意味着组织中的个人自我的越超,也就是一种最高的自我实现。因此,愿景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确立一种组织自我实现的愿景,将它转化为组织中每个人自我实现的愿景。而要达到“自我实现”,愿景必须宏伟。

2、振奋。表达愿景的语言必须振奋、热烈,能够感染人。比如:《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只有用热烈的语言才能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力量

3、清晰。愿景还必须清晰、逼真、生动。愿景是一种生动的景象描绘,如果不清晰,人们就无法在心目中建立一种清晰的直觉形象,鼓舞和引导的作用也难以激发。

愿景范文篇2

联系在于:构筑愿景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支撑点,是企业做强、做大的不竭动力。而一个企业要想长寿不衰,实现美好的愿景目标,第一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使命感不衰。如果缺少这一条,企业就会失去成功的希望。公务员之家:

由此可见,企业既不能将愿景当作使命,也不能将使命当作愿景,更不能截然分割开。

企业愿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企业未来的目标、使命和核心价值,是一种企业为之奋斗的意愿,企业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它就像灯塔一样为企业指明方向,是企业的灵魂。

愿景范文篇3

经营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组织能量从而取得稳步成功,这需要从说服那些参与人员接纳新的企业文化开始,也取决于企业人全体员工能否在企业的前景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和一致(起码是相近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筹划共同愿景。

愿景告诉人们“我们(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企业战略目标能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时间能达成什么目标。一个有内涵和富有生命力的愿景,应该是对企业内外的一种人本的承诺;使员工可以思想和构成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它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能够让人们激情加载,鼓励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觉得有作用不完的力量,觉得有点高远但又愿意为之而奋斗的。上世纪50年代初,当索尼还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时,它宣称的愿景是“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一个令人振奋不已的愿景很容易在股东、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之间进行沟通,达成共鸣。

如果没有一个共同愿景,经营管理很容易在一大堆项目的混乱选择中消失,各部门间的变革因为没有人知道变革将会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而感到茫然。同时,在企业发展阶段中也应有一个主题和前景好让员工参与描绘。因此,用愿景激发员工变革的欲望,这是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着力的内容。所谓“命运共同体”源自不断提供精耕细作的活力条件和体现上升的满意度效果。

2.塑造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导人的从思维到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能够清晰回答以下问题:“什么事很重要?”、“什么事不重要?”、“我信奉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该企业人内部和外部各种活动和资源运用的价值取向以及选择行为的指导方略。直观地说也就是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游戏规则”。

哪么,企业人价值观如何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链呢?我们可以从企业价值观四个层次来认识:

第一是核心价值观:长远的、有差异的;

第二是目标价值观:要有但目前没有的;

第三是基本价值观:最低标准,公司间无差异;

第四是附属价值观:自然形成的,也是与其他企业有区别的。

因此,建设企业人认同的愿景,正是要着力于放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上,在企业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本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

如何促进企业人拥有变革的观念,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使之匹配新的经营战略需要,但塑造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在短暂的预期,而是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演练过程。

3、练就企业人文化

共同愿景的规划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仅仅是思维到策划的开始,如何让企业员工对于新的价值观不只是停留在认识阶段,就必须把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其转化为职业自觉与自律的行为。作为管理层要注重以下三点:

(1)领导团队身体力行

价值观念并不象战略、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一样清晰可见,也无法在短期内见效,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相信愿景并愿意去实践共同的价值观,领导团队的身体力行最为重要。如果共同的价值观只是停留在口头、文字、会议等形式上,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可能被员工所接受的。价值观不应该只是每天不断地说教,而应该每时每刻体现在每个行动上,领导团队的行动更为重要。

企业文化说起来是一些文本和口号,但实质是“言谈举止”和行为,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要靠每天的决策、做事、待人的方法来形成,而且,在企业人团队出现后;已不是一个领导者提倡就能打造的。领导者的“功力”在于,从敏锐的洞察力中,关注组织所有成员的心理以及客观的环境组成,透过文本方式和行为引导,形成共识,让大家行为一致,形成内涵积累和正向力量。

(2)让价值观体现在绩效上

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不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是不可能让人们折服的。要员工信奉共同价值观,必然就要让他们相信这样的价值观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绩效的,无论是在薪酬上或者是个人发展空间上,必须有一个体现的载体。所以要有意识地向员工表明新的战略是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他们对管理目标的实施产生与价值观的联系;从而愿意去认同和接受这种价值观。

(3)消除变革中的障碍

无论经营还是文化都需要变革,经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经营变革前企业必需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经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态度也就不同。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及社会各因素,这些都可能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经营变革开始往往让企业成员在观念上无所适从,文化惯性使他们怀疑变革的真实性,既得利益者更加会在非正式场合散播变革的不利因素。

如何让变革深入人心,让创新价值观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运用标杆效应,正是让成员迅速适应变革的有效方法,让反对和不支持变革的人离开团队,奖励在变革中有示范效应的员工,是使员工清楚对与错的有效途径。

4、HR与MIS紧密组合

在亲历与体验中,MIS与HR资源是相辅相成、处在载体与被承载的关系,其柔合的过程需要不断提供“软硬”环境的支持;其精髓在于:心智、情智和才智的三组合平台。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与资源有效改善中,应注重为:公务员之家:

第一考虑的是机制的基础平台建设;

第二考虑的是找对的人,做正确的事;

第三考虑的是系统平衡与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进程。

归纳来说就是: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品质为作业控制,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竟争战略中。可以这样说,成功的企业靠的是HR从静态到动态的推进和MIS从无形到有形的激活,而企业人的策动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企业的目标应定为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赢——致力于稳固和调动员工的心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让员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体验凝聚力的内涵:就是企业首先是员工的企业,其次才是资本的企业;并从品质服务的内满意建立与强化,才能更有效嫁接和提升外满意。

结束语:

愿景范文篇4

一、调研主题: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

二、调研目的:通过开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详细了解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规划现状,掌握学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需求,科学指导校本培训工作,为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三、调研组织单位:学校教科室

四、调研开展情况

(一)调研时间:2009年11月15日—11月30日期间进行。

(二)调研范围:全校教师。

(三)调研方式:由学校统一设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一览表》,组织教师针对个人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和规划,学校统一收集分析。

(四)、材料收集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共向全校196名教师发放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一览表》,有108名教师按要求填写了调查内容,并提交了调查材料。

五、调研总结

(一)、各层次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比较分析

从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层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愿景有共同点,就是都普遍趋向于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有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再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这样一个基本定位,这说明广大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方向是明确的,发展定位是正确的。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定位是期望在相应的阶段能够成为省、市、校各层次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各类名师,由此可见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目标过程中很看重省市校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各类名师的评选和培养活动,已经将其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要成长平台。

二是在具有基本一致的方向定位基础上,各层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也各有侧重点。初级教师基本上是以适应教学岗位、做合格教师为基本定位,向学科教学骨干和学校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直至成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目标努力。中级教师多数是以学科教学骨干教师为基本定位,向学校教师标兵、教学名师、省市级教学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方向努力。而高级教师则以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和省市校名师为努力方向。同时,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还普遍将职称评聘作为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说明职称评聘对引导和激励教师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

(二)、实现专业发展愿景目标的主要措施

从调查情况分析,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学习,主要包括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2、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加强基本功训练,实现专业发展目标

3、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加强教学反思,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5、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积极参与校本研训活动

6、到名校学习,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观摩优秀教师课例。

7、积极参与省市校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究。

8、向名师学习,抓住一切听课、学习集会,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向优秀教师学习

9、选择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方面接受指导

(三)、存在问题

综合来看,无论目前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个人专业发展愿景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措施是否科学可行,仔细审视这些愿景不难发现,教师们的愿望都是希望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绩,取得进步,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发展和成长是教师的共同愿景。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教师对专业发展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多数教师将教师专业发展仅仅理解为是知识的积累或教学技能的纯熟,而没有上升到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描述较少拓展到探究意识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及实践智慧等特性

2、多数教师将教师专业发展只定位于教师成长的某些阶段性成果,而非侧重于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景多为一些静态的结果,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这样的狭义目标,没有将其重点放在教师成长过程上。

3、部分教师还没有将其自身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看待,去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更多考虑的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4、部分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关注度不高,工作中没有目标意识,职业倦怠想象严重,进取心不强。

5、在实现专业发展愿景的主要途径方面虽然多数教师的许多途径是正确的,但较少提到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和协作意识,这说明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个人的努力,而忽略了教师工作团队的作用。

6、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实现专业发展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对策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长期诉求。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愿景,是学校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更好的引导和促进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专业发展愿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在今后的教师管理和教师培养工作中,我们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科学发展思路,科学定位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研究、培训和发展”作为学校教科研及教师培训工作的途径和目标,通过“研究、培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成长、成功目标。。

2、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让教师获得发展平台

认真落实《东营市实验中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构建教师成长机制,为各层次教师搭建发展平台,激励教师不断实现成长目标,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落实“以教师发展为本,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师队伍管理理念。通过实施“学校名师培养工程”搭建适合各层次教师成长的教师培养平台,建设以“教坛新秀”、“教师标兵”和“学校名师”为基本骨干的学校名师队伍。

在首届学校名师培养与管理的同时,继续定期开展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名师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按照一个“明确”,两个“把关”,三个“满意”,四项“合格”标准加强名师指导和带动活动管理。即:一个“明确”就是要明确“导师制”工作责任和目标,落实责任制;两个“把关”就是要严把过程管理关和结果考核关,将青年教师成长进步情况与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教研室的考核挂起钩来,注重过程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三个“满意”就是要保证学生满意,指导教师满意和学校满意,确保工作实效。四项合格就是被指导教师经过“名师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培养,要做到思想表现合格,教学常规落实合格,工作能力合格,工作业绩合格。公务员之家:

3、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营造教师发展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引领,需要支点。因此,学校应将“学习型教研组织”建设作为教研室/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教研室/组工作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学习考核制度,推荐教育专著,指定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坚持“五个学习”即:向先进理论学习、向外地经验学习、向同科教师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四个合作”即:与学校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家长合作。要求教师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鼓励教师写教学体会、教学心得、教学反思。

4、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观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继续倡导“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重视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问题和现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教育教学难题,实现教育创新。学校要继续做好《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愉悦课堂的实践研究》和《三位护航、主题体验、师引自塑学生成长模式研究》两个龙头课题的后续管理工作,并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平台,开展校级校课题、短期课题研究,形成校内个人、团队课题并存,校内外课题结合、短期课题与长期课题、小课题与大课题互补的课题研究和管理机制,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成长。

5、以校本研训为载体,让教师获得发展途径

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需要途径、载体和契机。学校要继续坚持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活动为载体,研训结合,创造发展契机,让教师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成长和发展。

一是要继续以主题教研为途径,积极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内涵,提高活动实效,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主题教研活动学术性、研究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特色。

二是在开展好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市教研途径,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市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形成以校本教研为主,校内外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教研与培训途径,是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实现发展目标。

三是结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还要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校优质课评比、研究课、示范课观摩、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得到锻炼,获得成长体验,促进教师发展。6、以教学改革为阵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愿景范文篇5

亚洲在全球金融的影响力与经济总量极不相称。一方面,亚洲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提升。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2012年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发达经济体陷入货币政策宽松、经济增长缓慢的结构性调整期。新兴市场虽然也经历了危机冲击,但总体增长步伐较快,其中,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合作现状大大滞后于实际需求,金融发展不足与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从区域需求来看,由于亚洲区域内大多数为发展中经济体,金融需求总体呈现出大、多、高的特点,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缺口大、融资需求层次多、可持续性资金需求高。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未来8~10年亚洲每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达730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估算更高达8000亿美元,而目前亚洲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每年在区域内的基建投资仅为约300亿美元。从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来看,目前基本上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制定游戏规则,许多条款并不一定适合亚洲经济体。而全球金融管理的舞台主要由西方发达经济体掌控,鲜见亚洲的声音,这与亚洲经济目前在全球的影响力极不相符。以亚洲债券市场为例,绿色金融债发行需要第三方机构认证募集资金的流向,而这些具备资格的机构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因此改变亚洲金融发展碎片化、分散化与边缘化的现状,凝聚抱团发展、各取所需的合力,从而增强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成为亚洲金融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迫切需求。配合“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必然举措。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2015年3月中国《“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相关进展全面落实。去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内容,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的作用。截至今年4月,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中国与近4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同近30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从区位分布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盟)、中东(西亚)和南亚地区,可见亚洲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中的重要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区域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12月丝路基金成立。2015年12月14日丝路基金与哈萨克出口投资署签署框架协议,建立中国—哈萨克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今年6月,其与欧洲投资基金签署促进共同投资框架备忘录,首期合作规模5亿欧元;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自去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亚投行累计发放17.3亿美元贷款以支持7个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亚塞拜然和阿曼)的9个基础设施项目。上述两大机构均是政策性或者多边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基建工程投资。如何整合亚洲商业性金融机构优势,提升它们的金融服务能力,做好公私营合作,成为建立亚洲金融民间合作平台的主要考虑。避免亚洲金融危机重演的迫切需求。在全球经济体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关联日益紧密,金融动荡传递渠道错综复杂,溢出波及效应变化难测;同时,全球经济风险与转型叠加,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区域金融合作的缺失,极易导致各经济体以邻为壑、货币战争频发,并酝酿金融风险。亚洲的情况尤其严重,几乎每次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亚洲都在劫难逃,迫使区域内各经济体思考有无办法尽可能避免或减缓并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亚洲经济体经济基本面、财政状况、外汇储备均大幅改善,但要从根本上应对金融市场危机波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避免引发区域性金融动荡再次发生,必须强化区域内金融协调与合作,提供一个亚洲经济体全员参与共建的平台。

主要意义

推进亚洲金融合作交流。相较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亚洲金融市场发展总体较为落后,系统化建设相对欠缺,特别是经济体之间围绕金融问题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不算通畅。因此,透过亚金协这样的民间金融合作机构,可以强化亚洲国家之间的金融交流与沟通,增强亚洲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协商,汇集全亚洲的金融实力和资源。提升亚洲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近十年来全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亦对现有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进行了再思考,即由西方主导的金融管治体系亟待改革与调整,将更多新兴市场纳入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火车头,近年来积极在国际发声,提出变更IMF投票权等许多提升新兴市场金融影响力的建议。因此,以亚金协作为平台,集合亚洲国家的合力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多地在国际舞台发出亚洲的声音,有助于彰显亚洲金融的实力和需求,体现亚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国独自面对西方社会的质疑与风险。维护区域金融协调与稳定发展。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G20召开了11次峰会并达成基本共识,即全球性金融危机必须依靠全球力量、各国政策与金融界协调一致的行动共同应对。亚金协应运而生,正当其时。一方面,搭建亚洲金融机构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金融机构交流和金融资源整合,可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治理结构制度安排,使得全体会员共同治理,共享服务及成果,形成效益最大化。同时,亚金协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势,吸纳亚洲区外国家的金融机构,有助于集合全球金融力量和资源,提高亚洲金融借力发展的速度,更好地为区域金融稳定与进步服务。

任务与愿景

愿景范文篇6

实现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有机结合

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是近几年西方一些开拓性的大企业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出现的新职能、新方法。目前,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已被国内企业广泛重视和运用,同时也受到了企业员工的普遍欢迎。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重要性、条件和步骤以及如何制定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

一、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制定的重要性

1、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成长以及增加他们在企业的成就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中越来越多的员工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改善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企业员工要求改善或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不仅仅是要提高工作福利待遇,而更重要的是工作要有兴趣性和挑战性。因此,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可以使职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身处企业的成就感。

2、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是现代企业组织有效地使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企业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又给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机会。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不了解自己员工的职业兴趣,也就无法指导员工进行职业兴趣的开发,也就无法培养和调动员工去适应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实践经验证明,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计划既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又是现代企业组织培养人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条件

1、提高员工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认识,是开展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的前提条件。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一个比较新的职能。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制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促使职工积极投入到制定工作中来。

2、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是实施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的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效的用好人才,必须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今年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提出了不是试点是亮点的口号,并先后下发了九个支持性文件,提出了不少先进理念,说明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方面已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制定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开展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的步骤

1、提供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咨询。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各方面的咨询,使每个员工的职业计划目标切实可行,并得以实现。

2、帮助员工进行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在提高对员工职业生涯计划认识的基础上,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人生道路来说具有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决策正确,则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反之则弯路多多,损失多多。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其次,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第三,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最后,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生涯的计划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跟上时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方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帮助员工朝着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鼓励员工向着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注意对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关心,对员工要一视同仁,积极地提倡公开而平等的竞争。

四、员工在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愿景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愿景;施工企业;早期发展

《说文解字》中解释:企,举踵也。《康熙字典》解释为举踵望,即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企盼,踮着脚尖盼望,说明盼望之热切。“人”字下面一个“止”,企业止于人,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热切地盼望着,努力着。可见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办好企业最可依靠、最牢固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它由一群忠诚、信仰事业的人组成。那么是什么激励人前行?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即我们想创造什么。

一、企业愿景的内涵

公司愿景是企业努力发展想要达到的长期目标,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憧憬。2010年,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一公司”)作为施工企业提出了“共筑幸福港湾”的愿景目标,总结、提炼了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共筑幸福港湾”涵盖了三层含义:一是创建和谐的职工之家,为全体员工创造平等、宽松、友爱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大家的幸福感;二是为业主奉献高品质的产品,安全、优质、可靠,实现与业主的双赢;三是达到与社会、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即从员工、业主、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全面回答了“想要成为怎样的企业”这一问题,包涵了员工共同的愿望、价值观。企业愿景用简短的语言多层次描绘企业美好的未来,设计宏伟蓝图,以核心力量将员工个人利益、行为准则、个人愿景与企业发展紧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愿景的引领作用既能帮助企业在成立之初取得成功,又对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巩固经营成果的进程发挥着独特优势。

二、企业愿景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要在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大、周期长的劳动密集型施工企业获得快速的成长与长远的发展必从文化入手,以精炼的企业愿景内容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形成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成为个人持续行为的内在动力。1.企业愿景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第一工程公司早期以水工为主业,在企业愿景中突出了“港湾”的水文化和以“家”为吸引力的幸福文化。“共筑幸福港湾”倡导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企业文化。“宽”不是无原则,“宽而有度”,以包容的姿态鼓励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平台放手做事、大胆创业,汇集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培养了一批敢打敢拼、有勇有谋的人才,实现和谐与规范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体成长与企业发展的统一。如年仅32岁的公司副总经理;“拼命三郎”的项目副经理;专业过硬的专业化公司副经理;坚守海外的技术骨干;年轻有为的经营办事处人员等。这些“企业典型人物把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和热”。同时,早期阶段连年提高员工公积金缴费比例;推行员工休假管理办法等,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以人为本,制度为先,着力打造有“温情”、有“温度”的企业,提升员工归属感,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2.企业愿景增强企业的激励力。施工企业多由项目组成,项目偏远、数目多、流动性大,只有用好企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觉和不自觉激励和引导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呈现崭新的精神面貌。“共筑幸福港湾”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带领员工外树企业形象,内练产品质量,以优质工程打开市场。2002年,一公司刚起步,长江口工程关系着公司的兴衰存亡。面对任务重、工期紧、海况恶劣、核心装备欠缺等情况,项目团队义无返顾、迎难而上,充分认识、掌握、利用当地气候和环境,以超常的精神和智慧精心组织,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工程竣工时也诞生了“长江口精神”,即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连续作战、以船为家的奉献精神。“长江口精神”是员工围绕企业生存这一核心目标所形成的。该工程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的肯定,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植根职工心中和行动中的“长江口精神”不仅直接催生了“共筑幸福港湾”的企业愿景,更是水工企业文化的具体写照。3.企业愿景形成企业的融合力。“我们的目标是一致,这是我们相互间信任的基础。”第一工程公司“港湾”文化、“幸福”文化不是排他的,而是融合的,营造了兼容并蓄、追求进步的氛围,员工相互扶持,亲如家人,为企业尽心尽力、贡献才智。它的核心是给予员工尊重、信任,以文化的力量感召和引领大家围绕企业目标前行,形成上下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一公司2001年成立到2004年因故撤销番号,近100人并入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水工公司;2006年整体并入水工公司。同年11月,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水工工程分公司更名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水工工程分公司;2010年2月更名为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短短10年间经历了三次变动和重组,正是这种融合的文化带领员工度过了动荡期,带动企业平稳度过非常时期,并快速成长,公司实现年新签合同额连续翻番、年经营额大跨越、生产产值年年上涨、企业利润成倍增长。4.企业愿景释放企业的导向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把火,企业愿景就是那一粒火种,必须点燃全体员工心中之火。真正能够持续提升企业导向力的,只能是企业有一个令员工激动并愿意与之共进退的发展目标,即企业愿景。“企业愿景不必高级,不必完美,甚至不需要华丽的词语,却要实际,能表达我们的认识水平,能服务于我们此刻的发展战略”。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共筑幸福港湾”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共同的事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天地,还以心换心,“以人为本”。让常年驻扎项目的员工产生了共鸣,它所体现的极大的包容、家的理念、拼搏的精神,代表了一种开放的心态、一份浓厚的温情、一个美好的愿望。以文化的引领力量引导员工凝聚人心、奋发有为、树立品牌,推动企业发展。

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新需求

经济步入新常态,水工市场严重萎缩,公司发展壮大的新情况都加速了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也对建设企业文化提出了新需求。因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要进一步挖掘和关注员工的需求层次。只有做好了员工的工作,才能创造出优良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为业主、为社会谋福利。员工不仅有谋生的收入需求,还有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目前,青年员工比例逐年上升,更需稳定青年队伍,关注青年成长。除优化培训学习、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外,要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关注其心理需求要加快项目文化建设,建好员工的“第二家”。尤其在施工企业,企业文化不只是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更多的是多个基层项目部、基层工地的文化交流与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指引心灵,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把企业当作可依靠的家。要强化“家”的理念,营造“家”的感觉,洋溢“家”的温馨,以此弥补生产经营空间分散、地域跨度大的问题。项目部要践行企业核心理念,并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重视“参与、快乐、奉献”的项目文化。围绕“幸福”做好文章,满足员工的需求,偏向自由、轻松、和谐的文化,在紧张忙碌之余,或运动比赛,或娱乐活动,或集体学习。加强海外项目文化建设,融合当地风俗,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向员工传递家国的温暖。要加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下的分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以二航文化为底色,始终坚持“行文化”特质,不仅具备“行走天下”的开拓精神,更要担负“为天下行”的企业使命。企业有义务、也有力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此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在企业这个平台加油鼓劲、干事创业,将自我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鼓励公司项目部门大力开展各类保护生态、社会公益活动,围绕国家大事做文章,做好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倡导员工以更主动的姿态、更高的责任感投身企业的社会使命。

四、结束语

文化的作用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引领性的。而“企业愿景是企业发展中的共同目标,是企业的灵魂”。追求企业永续发展,成就百年基业,是公司的企业愿景,也是员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文化的引领下,在实现企业愿景过程中员工得到利益与价值的实现,从而使企业愿景成为员工认同的共同奋斗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下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带动企业愿景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之,随着施工企业竞争越演越烈的情况,生存其中的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必须不断升华企业愿景内涵,大力建设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曹世潮.文化战略——一项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竞争战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愿景范文篇8

关键词:哈尔滨;冰雪体育赛事之都;SWOT分析;实施路径

1引言

2015年7月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我国将成为为数不多的举办过两季奥运会的国家,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同年,总书记指示,为了更好地发展、普及冰雪体育运动,“要以冬奥会为契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16年,多部门协同颁布《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同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颁布,正式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2018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冰雪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并且被注入强大动力,是举国上下共同的目标。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发展冰雪体育赛事及相关产业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市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具有丰富的冰雪体育资源与优势,举办过众多的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如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哈尔滨市群众乐于参加冰雪运动,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城市体育人文素养高,文化底蕴深厚。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北京及周边相关赛区的比赛场馆正在进行测试,积极筹备各项赛事,促进北京冬奥会的顺利进行。这使得哈尔滨市举为办冰雪体育赛事,建设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充满了挑战。同时,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较弱,冰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较差等问题突出,先前的冰雪体育赛事经验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本研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对打造哈尔滨市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提出相关发展的对策、路径,助推城市发展,弘扬地域文化。

2建设哈尔滨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愿景分析

2.1哈尔滨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优势

2.1.1冰雪资源优势冰雪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冰雪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包括的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指的是场馆资源、自然资源等,非物质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等。冰雪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对气候有较高要求,冰雪资源是开展冰雪体育运动、发展冰雪体育赛事的重要因素与条件。其中,冰雪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具有气候特点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全省地处在温带与中温带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冰雪资源[1]。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又称冰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我国大城市中地理位置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寒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降雪时间较长,天气寒冷干燥,有时会出现暴雪天气,降雪天数平均为35天左右,雪期为每年11月份至第二年的1月份,雪天数能达到180天之多,积雪深度能到1.5m,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9℃,在1985年最低气温曾经达到-37.7℃。黑龙江省是中国冰雪资源较好的省份,其丰富的冰雪资源,为建设哈尔滨市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提供了环境基础。2.1.2竞技体育背景强大在冰雪体育运动中,花样滑冰项目受大众喜爱,特点是滑冰者利用冰刀和身体动作变换使滑冰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其技术动作复杂多变,表演形式多样,是对艺术的充分表达。2002年申雪与赵宏博获得了我国花样滑冰历史上第1枚双人滑世界锦标赛金牌,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中国史上第一对双人滑奥运冠军,赵宏博成为双人滑史上年龄最大的双人滑冠军获得者,对我国花样滑冰项目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申雪与赵宏博同为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其获得的成绩对哈尔滨市人群参与冰雪体育运动起到激励与感召作用[2]。同时,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中,来自黑龙江省的杨扬在自己的优势项目1500m失利的情况下,克服了心理和各方面的压力,超越自我、挑战强手,最终战胜了世界各国强手,勇夺女子500m、1000m两项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诠释了“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等中华体育精神,为人民做出榜样。像申雪与赵宏博等来自哈尔滨市的运动健将还有很多,显示出黑龙江省人民在竞技冰雪体育运动上的强大背景与实力。

2.1.3群众基础较好

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在“冰雪运动进校园”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动的推广下,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人群数量,促进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哈尔滨市,在冬季寒冷的气候下,大众进行体育锻炼以参加滑雪、滑冰等项目为主,公园、校园等地随处可见滑冰人群的身影。以哈尔滨帽儿山滑雪场等为核心的大型滑雪场地游客较多,社会大众对于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在短道速滑等冰雪项目上人才济济,同时,在冰雪体育运动氛围高涨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更多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在冰雪体育赛事中势必会做出更多贡献。2.1.4文化底蕴深厚黑龙江省是包含多种少数民族的大省,不同民族行为习惯的不同使黑龙江省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冰雪文化,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展示多民族冰雪文化的圣地。哈尔滨市已数年成功举办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等冰雪展览活动。冰灯、雪雕等作品的规模和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冰雪大世界则令参观者能够感受到一场视觉盛宴。同时,还有汽车挑战赛等冰雪体育活动。还曾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如亚洲冬季运动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其具有的冰雪特色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哈尔滨市建设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夯实了基础。

2.2哈尔滨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劣势

2.2.1冰雪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较弱“冰城”的称号虽然响亮,但是其影响力还不足以支撑冰雪体育运动作为“城市品牌”达到推广的效果,在培育哈尔滨市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上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冰雪体育赛事的要素不完整,内容不丰富,缺乏创新。冰雪体育赛事的要素不完整,导致观众对赛事文化、赛事理念了解不够,冰雪体育赛事推广难以形成合力;其次,冰雪体育赛事的情感性不足。缺乏精确定位,使消费者对赛事印象模糊,降低部分冰雪群体对冰雪体育赛事的热忱;最后,冰雪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较弱。传统的宣传方式限制了顾客了解赛事的渠道,缺乏运用微信等新型媒体的优势传播方式[3],难以与顾客产生有效的接触与互动。2.2.2冰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较差哈尔滨市建设冰雪体育赛事之都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领域、多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目前,哈尔滨市在冰雪体育赛事的运营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管理模式老化僵硬,创新不足。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不够。在运营管理上缺乏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缺乏,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体系等问题严重[4],发展遇到瓶颈。2.2.3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有待加强与其他项目不同,冰雪体育项目如冰球、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运动对场地、设施条件有较高要求,举办冰雪体育赛事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更高。需要定期维护冰雪场馆,安保措施应该足够稳定,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也应该足够完善。目前哈尔滨市交通不够通畅,冰雪基础设施仍属于低端供给阶段。部分冰雪体育用品制造业属于“小众产业”,缺乏自我研发创造能力,科技含量低,造雪机、压雪机等大型滑雪设备多依赖于进口。在冰雪装备上,高端产品市场被欧美垄断,中低端产品被日韩垄断。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完善[5],影响了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的发展。

2.3哈尔滨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机会

2.3.1政策环境优势2014年9月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赛事的发展。2020年9月2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举办全省学生冬季运动会和冰雪项目U型场地系列赛事。在中小学校开展冰雪运动知识教育,让每名学生初步掌握1项冰雪体育技能。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精品赛事。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经营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建立完善部门联合检查机制[6]。这一文件的,为哈尔滨市建设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提供了不竭动力。2.3.2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运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其中,体育运动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丰富多样的冰雪体育运动,如高山滑雪,远离城市的喧闹与污染,置身于高山峻岭的林海雪原中,可以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劳累和烦恼,有利于身心健康。在自由式滑雪赛事中,比赛场地小,易于观看,整个项目集滑行、飞跃、舞蹈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比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场雪上盛宴,带给人美的享受。诸如此类冰雪体育运动项目,人们的参与和观看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运动需求。

2.4哈尔滨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挑战

2.4.1来自其他省份的挑战《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8~2019年山东、新疆、河北、山西、吉林等省、自治区在滑雪场地的数量上均有增长(表1),滑雪场地数量紧随黑龙江省之后,但黑龙江省滑雪场地数量零增长[7]。同时,在“南展西扩东进”等战略支持下,南方城市积极开展冰雪体育活动。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是“北京—延庆—张家口”区域性的奥运愿景集合,形成了各自的附加价值[8],此类情况的发展都为哈尔滨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带来巨大挑战。2.4.2不良事件的威胁在体育赛事的推进过程中,餐饮、住宿等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随着冰雪体育赛事的举办,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事件,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等。此类事件发生后在网上迅速发酵,对于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产生致命性质的威胁[9],有损“冰城”良好的形象。

3建设哈尔滨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发展对策

3.1加大市政重视与扶持力度

冰雪体育赛事的举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将冰雪体育赛事的发展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去。其中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应该在赛事举办的全程中起到关键作用[10]。首先,市政部门应该认清哈尔滨市冰雪特色环境的地域优势,加大市政的重视与扶持力度。在赛事准备期,市政部门要起规范作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赛事良好的运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树立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品牌,扩大赛事影响力。同时,加大力度扶持冰雪制造业,完善场馆的配套设施,升级冰雪体育场馆。在赛事举办期,要提供交通、安保等方面的支持。在加大市政的扶持力度与重视程度下,激发哈尔滨市城市繁荣的冰雪运动活力,把哈尔滨市建设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

3.2树立冰雪体育赛事品牌,扩大影响力

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是建立在符号感知基础上,对相关赛事产生深刻的感受与体验。由记忆加工水平理论可知,建立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的品牌价值,要使消费者产生与之对应的现实情境[3]。因此,要把哈尔滨市建设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就要树立特色的冰雪体育赛事品牌。推进冰雪体育赛事与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加快场馆的艺术设计与布局,将体育场馆建设与哈尔滨市人文文化相结合。增加消费者的高品质体验感,将冰雪体育场馆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结合,提升冰雪体育赛事发展的专业度。同时,要通过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与APP,加大宣传推广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哈尔滨市冰雪运动明星运动员参与到赛事宣传的工作,借鉴其他热门项目培育大量爱好者的做法[11],增加人气。

3.3提高冰雪体育赛事运营与管理

冰雪体育赛事中的运营与管理两方面构成了两大重要系统,主导着冰雪体育赛事的发展命脉。冰雪体育赛事的运营工作是维持所有方面的连接点,冰雪体育赛事的管理工作贯穿着整体过程,包括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工程等[4]。哈尔滨市曾经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如亚洲冬季运动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其冰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但是要建设哈尔滨市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也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要搭建融合哈尔滨市民族文化特色的赛事运营管理办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市场运营力度,简化运营手续,在已有运营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指挥系统。

3.4加强制造业发展,升级体育场馆设施

比赛设施的一流水平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前提。当前哈尔滨市部分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大多依赖进口,造雪机等大型装备存在空缺现象。要想建设哈尔滨市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就要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冰雪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结合哈尔滨地区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品牌,打破其他国家垄断的局面。政府机构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通过资助、免税等形式扶持冰雪制造业、装备业,打造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培养与壮大一批如“黑龙冰刀”等的本土企业[5]。加强哈尔滨市制造业发展,升级体育场馆设施,为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工作。

3.5加大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力度

人才是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在动力,举办冰雪体育赛事、建设冰雪体育赛事之都,需要大量人才。在冰雪运动装备层面,需要培养冰雪产业复合型人才,攻克、掌握冰雪产业核心技术。在冰雪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层面,需要培养能够解决处理各类突发情况,宏观上把握赛事动向的人才。在冰雪体育赛事运营人才层面,需要培养能够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人才。在青少年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采取“体教融合”的方式。如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采取“体教结合”的方式,由黑龙江省体育局、哈尔滨市教育局联合创办,范围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以冰雪项目为主,教学方式为学训结合,哈尔滨市教育局负责文化教育,省体育局负责专项训练,实现了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同步发展[12]。哈尔滨市应该以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为样板,在此基础上深化冰雪体育运动的“体教融合”,加大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力度[13]。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冰雪运动教育专项资金,为滑雪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6规范监管,避免不良事件的刺激

体育赛事的运营中难免出现异化现象,部分赛事的进行中出现贿赂、黑哨等问题,因此,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部分规章制度,颇有成效。所以,在哈尔滨市举办冰雪体育赛事时相关部门应该引以为鉴,要规范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避免产生不良事件,影响社会大众对冰雪体育赛事的信任,维护冰雪体育赛事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为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扫除障碍。

4结语

哈尔滨市号称“冰城”,曾经一度被盛赞为“东方小巴黎”,打造冰雪体育赛事之都对繁荣地域文化和城市建设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SWOT决策模型,对哈尔滨打造成为冰雪体育赛事之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哈尔滨市建设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共生,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塑造和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宣扬独具特色的冰雪体育文化,促进特色冰雪产业文化集群,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名片,营造别具一格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严燕.2020冬奥会背景下江苏黑龙江冰雪产业跨地域合作构想[J].冰雪运动,2019,41(1):77-80.

[2]、郭欣然.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路径:以花样滑冰项目为例[J].冰雪运动,2020,42(5):74-79.

[3]、倪军,蔡理.品牌认知视角下冰雪体育赛事品牌培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10):99-104.

[4]、李付坤,王诚民.齐齐哈尔市冰球项目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2019,41(1):20-24.

[5]、刘桢,程文广.东北城市群冰雪产业共生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7):21-26,37.

[6]、黑龙江省体育局官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0-09-24)[2020-11-24].

[7]、武斌.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EB/OL].(2019-01-17)[2020-11-24].

[8]、杨占武,张连涛.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参与遗产[J].冰雪运动,2017,39(5):1-8.

[9]、程瑞辉,刘刚.基于SWOT分析的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3):44-48.

[10]、高宝峰,王诚民.齐齐哈尔冰雪城市社会影响和提升[J].冰雪运动,2020,42(1):41-45.

[11]、冯智,徐剑.武汉网球公开赛SWO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77-81.

[12]、张良祥,朱顺,唐云松,等.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冰雪运动,2020,42(2):13-16.

愿景范文篇9

[关键词]声乐教育;母语文化;回归;意义;愿景

声乐指的是融合了民歌、戏曲、说唱等形式的新的艺术形式。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指的是音乐教育中声乐的教学,声乐教育的内容、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1]72。母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音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回归就是重视声乐教育的母语性、民族性,强调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学习。实现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有利于传统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传承,能够使声乐艺术保持独特的民族性[2]36-39。

一、声乐艺术与母语文化的关联

(一)母语文化的概念界定。“母语”借自英文“NativeLanguage”,可以理解为“本地的语言”或是“天生的语言”,也就是一个人从幼儿阶段开始掌握的语言。这种语言一般不需要后天专门的学习,可以通过与周边人的接触自然而然地掌握。与母语相对的是“外语”,即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学会的语言。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对于很多拥有自己语言的民族来说,其民族语言就是“母语”,例如,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藏族的藏语等[3]28-30。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方言,这些方言属于汉语的范围,但是在某些语音、语调、词汇方面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有些地区的方言非常具有特色,并以此形成了有特色的音乐、文学等,如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的陕北民歌[4]1-35。声乐教育回归于母语文化,也就是在声乐教育中强调民族的“第一语言”,重视以第一语言为特色的声乐作品的学习,在课程等方面强调声乐教育的母语文化[5]2。对于我国实际而言,就是尊重并学习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声乐作品。通过母语文化的学习,拓展学生对声乐教育的认识,了解具有各地区语言特色的声乐作品。(二)传统声乐艺术的母语文化特征。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能充实声乐艺术的内容,声乐艺术又能丰富语言的形式,二者相互借力,共同发展。在我国传统声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母语文化[6]79-80。第一,随着母语文化发展,传统声乐艺术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文化影响着声乐艺术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较早出现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就是在传统劳作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其次,我国较早出现的音乐作品《诗经》也是在传统采风习俗的影响下创作的;再次,魏晋时期动荡的政局形成了多样的社会文化,也促进了声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等。总之,社会政治的发展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变化。第二,传统民族声乐具有明显的母语性。在语言上,很多传统民族声乐都是以母语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在表演风格上,母语的独特性形成了传统声乐作品的特色。传统声乐艺术的母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传统声乐作品都是以本民族母语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7]33-34。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声乐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其次,大部分传统声乐作品的内容都以民族文化和风俗为主,以民族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极具母语特色。再次,在民族文化影响下,讲究“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符合我国传统声乐理念的要求。总之,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声乐作品离不开母语及母语文化。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声乐作品才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才能不断传承发展。(三)现代声乐艺术的母语文化特征。我国现代声乐艺术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时展,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受西方艺术表演形式影响,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声乐作品,如20世纪初的《长恨歌》等。在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声乐艺术的母语文化特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性。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声乐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中,传统声乐艺术要在坚持母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外来音乐形式,形成现代声乐形式母语文化下的科学性,促进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第二,现代性。在不断发展中,现代声乐技术既继承了民族语言特征,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化音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声乐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8]209-211。第三,艺术性。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上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演唱方法,音色更美、音域更宽,在艺术性上有了显著提高。第四,时代性。也就是现代民族声乐形式具有了明显的当今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在西方声乐的冲击下,现代民族声乐中的民族性越来越不受重视,在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也越来越被忽视,现代声乐艺术带有了明显的“西化”性质。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母语文化与多元化

(一)国外多元化音乐教育范例。美国声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发端于19世纪初,原因归结于大批移民的涌入,导致本土教育必须进行重大变革,以满足人口多元化带来的教育多元化需求。然而19世纪美国音乐教学的主流依然是德国古典音乐,直到19世纪末,音乐教育内容才开始向欧洲音乐倾斜[9]50-60。20世纪初,鉴于国内纷繁复杂的局势,美国正式提出多元化教育理念。二战结束后,美国将更多精力投向跨文化教育,意图借此实现和平共处。同时,大量美国声乐教育从业者开始接纳黑人音乐,将其视为美国音乐的组成部分,并纳入声乐课程体系。20世纪末,美国颁布《豪斯赖特宣言》,阐明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目标,强调除传承西方音乐外,还应广泛借鉴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二战后的英国出于重建需要,同样吸纳了大量移民,势必也使其音乐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属性,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英国音乐教育素来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非洲、亚洲部分地区的音乐也正在逐渐丰富英国音乐课程体系。值得指出的是,英国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和演奏多种风格乐曲的能力。德国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虽然始终坚持古典音乐教学,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并已在其课程中加入更多多元化音乐元素。日本虽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极其强烈,但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得十分包容。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西化的过程中,日本对欧洲音乐文化表现出极高的接纳度,同时将西方音乐纳入各级教育体系,与西方音乐进行深度融合。综上可知,虽然每一个国家对自身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也都正在逐渐接纳其他民族音乐,多元化音乐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二)我国母语文化与声乐教育的多元化。我国的民间音乐研究起源于两千多年前,随着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之我国本就拥有众多民族,文化迥异,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早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珍贵的素材。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教育事业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系更是吸纳了众多国外优秀理念。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我国音乐教育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正逐步向多元化迈进。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应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为依托,逐步融入西方音乐元素。唯有充分挖掘传统音乐的独特价值,我国本土音乐教学的特色才能得以体现。除西方外,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音乐文化同样值得借鉴,这些国家既广泛吸收了外国音乐元素,又较好地维护了本土音乐文化[10]142。因此,在吸收世界音乐元素,实现多元化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由于我国多民族的特性,民族声乐作品中已然包含多元性,同时母语音乐文化也体现出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特点。不论世界音乐如何发展、如何融合,我国声乐教育都应当以民族声乐为基础,继而寻求创新。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而言,声乐教育的基础都应该是其母语和本土文化。因此,没有母语文化,民族声乐也就无从说起。在民族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已有众多学者对民族音乐与母语文化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究。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任一个民族的歌谣,都是其智慧的凝聚,都是属于该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11]31-35德国在科技领域虽然领先于世界,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然而其仍然将古典音乐奉若神灵;俄罗斯更是将民族音乐视为音乐教学的根本。音乐语言是中国母语文化声韵的独特表现特征。可见,深入了解母语文化、掌握民族音乐、传承母语音乐(以声乐作品为主)是发展我国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前提。民族文化日益多元化,使得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音乐教育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总之,声乐教育多元化是顺应世界音乐教育理念的,而我国也应根据国情把民族本土音乐、母语文化作为今后声乐教育之重点。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声乐教育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母语文化声乐教育应着眼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融合形势而进行深入探究,最终达到民族声乐作品与母语文化多元性的共同发展。

三、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

(一)我国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优势。我国声乐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母语文化,因此声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母语文化优势。第一,民族特性是声乐艺术应该涵盖的特征,通过表现各种民族形式,传递民族精神是声乐艺术的重要任务。母语文化代表着民族特性,母语文化的回归能够赋予声乐艺术更具有民族特性,在“哈日”“哈韩”潮流中,我们必须保持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声乐艺术起着沟通社会的桥梁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在社会民俗影响下产生,对于传承地区文化、沟通地区间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母语是民俗活动的基础,推广母语文化,能够增强民族意念,进而引发民族认同感。第三,母语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母语化的民族声乐反映着民族习俗,也影响着社会的道德准则,起着约束人们行为以及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总之,母语文化是我国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音乐教学中,教学者应将母语文化作为声乐教学的基本准则,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与传承。母语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国家能使有关母语声乐作品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继承,且让世界各国有所认识接受。(二)我国声乐教育必须回归母语文化。实现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回归,是改进声乐教育的要求,也是在国外音乐冲击下保证声乐艺术民族特性的必然要求。首先,在我国目前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都忽视了母语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强调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在声乐教育中都重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了提高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力,显示我国声乐艺术的鲜明个性,必须重视声乐教育对母语文化的回归。总之,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们都认识到了对母语文化回归的价值。学校既是传承母语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向学生介绍母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将相关背景知识融入教材内容中,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及了解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优势,并以声乐教育为主来推广与发展各地区的母语文化。

四、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愿景

(一)营造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者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学习及传承中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环境。首先,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宣传母语声乐文化教育。现代媒体手段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选秀节目,鼓励民间优秀声乐表演者参与节目,并聘请专门的声乐专家担任评委,通过各民族音乐的展示及专家的讲解,使人们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各地区相关的文化部门、音乐机构也可以举办相关的母语声乐教育讲座、社会活动等,通过形式各样的活动,使人们了解母语声乐教育,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第二,在学校的声乐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办与母语相关的声乐活动。首先,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鼓励老师用带有母语特色的声乐作品指导学生,加深老师和学生对母语声乐的认识。其次,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母语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各地“采风”,使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声乐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举办母语声乐相关的比赛或表演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艺,还能增强学生对比赛内容的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对母语声乐教育的关注。再次,可以在学校开办相关社团或是学生组织,让学生作为宣传主体,加强母语声乐教育宣传的同时,加深学生自身对母语声乐教育的意识。第三,通过媒体传播营造母语音乐文化氛围。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网络、电视等已成为传播母语文化声乐作品的重要媒介。学校应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构筑以母语音乐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对母语音乐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通讯上的障碍,无法通过信息媒介进行母语文化宣传,因此,应当通过相关音乐教育单位、机构、团体,筹办活动或邀请讲座来营造良好的母语音乐文化环境[12]4-9。总之,加强对母语声乐教育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能够促使人们深刻意识到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进而促进对母语文化的回归。(二)以母语声乐文化为内容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健全的母语声乐教育体系,完善的课程设置等,是切实有效地推行母语声乐教育的重要保障。1.改变音乐教育意识,重视声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回归第一,相关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程中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出台相关方案,制定明确的声乐教育标准,从课时量、课堂内容等方面对声乐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保障声乐教育中对母语文化的回归。第二,从思想观念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母语文化在声乐中的重要性,不断整合声乐艺术中的母语文化资源。首先,要充分整合我国民族声乐教育资源,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相关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传统声乐的规律、特征及相关内容,提炼声乐发展中的母语文化,为母语声乐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再次,相关高校、音乐研究中心也应该深入研究声乐作品,从教育者的角度,总结其中可以用于声乐教育的有用资源。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中小学没有设置音乐课程,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时量也很少,教学效果较差,并且不重视传统音乐的学习。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也很少强调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这不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相关音乐课程设置。首先,增加中小学音乐课程数量,提高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其次,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应该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声乐知识的比重,并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的赏析。再次,可以开设中国乐器、乐理相关的课程,也应该向学生讲解中国声乐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影响下的声乐发展历程[13]158-160。第二,不断优化教材内容。首先,要编制母语文化相关的声乐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在基本理论知识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与当地母语相关的声乐作品为参考,并由教师着重讲解。完备的教材能为母语文化相关的声乐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其次,要积极引导母语与方言音乐教育相结合,丰富母语声乐教材内容,使学生了解更丰富的民族声乐形式。第三,调整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保证教师的专业性。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无法保证教师的专业性,教学效果也没有保障,高校音乐教师很多也不重视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中小学,应该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专业性。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供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教师自身声乐知识的水平,保证教师在声乐教育方面的能力。还要提高音乐教师对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认同,并把这种认同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三)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保持尊重、欣赏及学习的态度和立场。世界优秀声乐文化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声乐先进的唱法、特色的内容等,我国声乐得到了长期发展。因此,在促进母语文化回归声乐教育时,也必须对世界优秀声乐文化保持尊重,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学习世界优秀的声乐教育方法。第一,在态度上,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开展交流,促进母语化的中国声乐走向世界。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在发展本土音乐作品时,应当更加注重民族音乐;其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欧发达国家,也要注重学习亚洲国家的声乐形式,并不断学习其他有民族特色音乐的国家的先进声乐形式。民族音乐不存在优劣之分,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以某一时期的衡量标准衡量音乐作品的优秀程度;最后,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交流学习中把握好标准,实现“洋为中用”,而不能仅仅“崇洋媚外”,明确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现状,不断促进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第二,要加强对西方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学习。首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并充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充实自我,开拓眼界,促进我国声乐教育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与专业的共同进步。其次,要重视对其他国家声乐教育方式的学习,几乎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声乐教育方式,应该加强对这些特色声乐教育方式的学习。再次,要学习西方声乐教育中对本国家母语文化的重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我国的母语声乐教育。第三,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国外声乐文化的学习。在教材编写中,要重视世界音乐的比例,并适当加入具有国家地域特色的声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声乐,中、外声乐作品的教学比例以6:4为宜。

愿景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学价值;程序设计;愿景

1引言

教学是一种具有价值负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价值可以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以个体为主体的教学价值是指主体的教学需求经过教学过程得到满足,从而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这里的客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师生的内心世界等;以社会为主体的教学价值是指社会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多元性是教学价值的主要属性,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教学主体、不同教学环境甚至教学主体的不同需求等都决定了这种多元性属性。教学价值的任何一种取向都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

2程序设计的教学价值

1981年,在洛桑举行的第3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A•P•Erhov(伊尔肖夫)在其报告“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观点。伊尔肖夫指出,在现代,人们除了“必须具有的读、写、算传统意识和能力外,还应具有程序设计这种第二种文化”。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程序设计实质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计算机程序设计本身;第二层是指有序地安排现实生活。然而,人们对程序设计往往只有狭隘的第一种认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中”:社会的组织结构、知识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探究发现等都是面向程序的,甚至平常我们做事时也不知不觉地把事情分成许多小步骤,然后再按步去完成,正如编程时总是将大问题分割成小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时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解决一样。这种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思维和方法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唯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倾向,更关注的是程序设计课程中复杂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唯技术中心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对主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人们善不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的程序,是能否高速有效地完成任务之关键。我们理应将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思想向人类生活作深层次的迁移。帮助学生培育一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是程序设计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活算法”应贯穿在程序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总之,程序设计的教学价值应该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技术取向的教学价值和大众文化取向的教学价值。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应包含技术取向的内容和大众文化取向的内容两个方面,轻视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3程序设计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代表了课程想要达到的目标。程序设计课程的愿景是这门课程教学价值的实现。引入愿景式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程序设计的教学价值。3.1人文愿景。课程的人文愿景是指知识要摆脱技术的约束,在对课程知识的领悟、课程评价手段等方面,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知识的生动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遨游在课程知识海洋中的自由与幸福。当确立了这样一种主体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时,课程才能真正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生活的资源。程序设计课程的人文愿景要求我们应不受限于编程语言和高质量的程序,偿试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语言,努力挖掘程序设计知识内在的思维与美学价值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感受到程序设计的美,体验到学习程序设计时的愉悦。3.2文化愿景。任何教育总是在追寻一定的文化愿景。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是文化造就了课程,因为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品性,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是课程在形成、精炼着文化,因为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媒体或手段为文化的创新与增殖提供了机制,若离开课程,文化会成为一潭死水而最终枯竭。程序设计课程的文化愿景第一要关注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传承;其次要加大各国计算机的先进技术文化之间的交流。3.3生态愿景。课程的生态愿景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各种资源之间的交融;其次是资源种类的多元共存。程序设计课程中,资源的供给不能单一化,要做到:基础与高深兼顾、重点与边缘交融,要充分利用超媒体技术形成课程资源多元共存的局面,通过资源的交融,使程序设计课程更为丰富且有价值。

4结语

课程愿景昭示了人们对于美好课程的殷切期望。美好的课程愿景应充分体现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文化、课程与课程、课程与国家等诸多矛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美好的课程愿景不仅要从广度上更应从深度上丰富课程、解放课程、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等主编,张文军,张华等译.课程愿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