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8:04:10

用量范文篇1

关键词水稻;氮肥;精确施肥;不同用量;产量;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以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1-3]。在苏州市土肥站、区农业局的安排下,在方埝村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点设在方埝村5组一农户责任田中,参试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南粳46。前茬为扬麦5号,产量5250kg/hm2。试验田块土壤类型为黄泥土,地势平坦,肥力较高,灌排分开。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磷肥(含P2O513%)、钾肥(含K2O60%)、复合肥(15-10-15)。

1.2试验设计

1.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精确施氮,即施纯氮240kg/hm2、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j);常规施肥,即施纯氮274.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kg/hm2(Nc);无氮,即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o);不施肥处理(Ne)。其中处理Nj、处理Nc小区面积均为200m2;处理No、处理Ne小区面积均为33.33m2。

1.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纯氮120kg/hm2(N120);施纯氮180kg/hm2(N180);施纯氮240kg/hm2(N240);施纯氮300kg/hm2(N300);施纯氮360kg/hm2(N360);以不施任何肥料作对照(CK)。各小区面积均为66.67m2。

1.3试验实施

采用肥床旱育秧,于5月21日播种,6月23日移栽,叶龄7.5叶,人工栽插密度27.45万穴/hm2,基本苗约156万根/hm2。水稻精确施氮试验:处理No和处理Nj的磷钾肥作基肥统一施用;处理Nj氮肥分4次施用,第1次在6月23日移栽前施30%作基肥,第2次在栽后7d结合除草施30%作分蘖肥,第3次在7月15日施10%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30%作穗肥,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处理Nc按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和用量进行,即6月23日移栽前施用复合肥(15-10-15)450kg/hm2、过磷酸钙187.5kg/hm2、尿素30kg/hm2作为基肥,第2次在6月30日施尿素180kg/hm2,第3次在7月15日施尿素60kg/hm2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尿素180kg/hm2作穗肥。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除施肥外,其他农事活动均按大面积生产要求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及其性状

2.1.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1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c最高,为342.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j,为322.5万穗/hm2;处理No、处理Ne最低,均为271.5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j最高,为109.0粒;处理Nc其次,为99.0粒;处理No、处理Ne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处理No最高,为26.9g;处理Nj其次,为26.8g。产量以处理Nj最高,为9420kg/hm2;处理Nc其次,为8595kg/hm2;分别比处理No增产2925、2100kg/hm2,增幅分别为45.03%、32.33%;分别比处理Ne增产3045、2220kg/hm2,增幅分别为47.76%、34.82%。

2.1.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2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357.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300,为351.0万穗/hm2;其他处理在313.5万~348.0万穗/hm2;处理N0、CK最低,均为276.0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99.0粒;处理N360其次,为98.7粒;其他处理在95.0~98.0粒;处理N0、CK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CK最高,为26.6g;处理N0、处理N120其次,均为25.6g;其他处理在25.2~25.4g;处理N360最少。产量以处理N240最高,为8970kg/hm2;处理N300其次,为8700kg/hm2;处理N360第三,为8490kg/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180、处理N120、处理N0、CK,分别为7995、7620、6225、5955kg/hm2。处理N240比处理N0、CK分别增产2745、3015kg/hm2,增幅分别为44.10%、50.63%。

2.2效益分析

2.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3可知,处理Ne即不施肥由于基础地力好,产量较高,较处理No净增效益516.00元/hm2。处理Nj、处理Nc较处理Ne净增效益6153.00、4026.45元/hm2。

2.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4可知,CK由于基础地力较高,比处理N0净增效益126元/hm2。施肥处理中净增效益以处理N240最高,为6075元/hm2;处理N300其次,为5139元/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360、处理N180、处理N120。

用量范文篇2

关键词水稻;氮肥;精确施肥;不同用量;产量;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以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1-3]。在苏州市土肥站、区农业局的安排下,在方埝村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点设在方埝村5组一农户责任田中,参试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南粳46。前茬为扬麦5号,产量5250kg/hm2。试验田块土壤类型为黄泥土,地势平坦,肥力较高,灌排分开。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磷肥(含P2O513%)、钾肥(含K2O60%)、复合肥(15-10-15)。

1.2试验设计

1.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精确施氮,即施纯氮240kg/hm2、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j);常规施肥,即施纯氮274.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kg/hm2(Nc);无氮,即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No);不施肥处理(Ne)。其中处理Nj、处理Nc小区面积均为200m2;处理No、处理Ne小区面积均为33.33m2。

1.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纯氮120kg/hm2(N120);施纯氮180kg/hm2(N180);施纯氮240kg/hm2(N240);施纯氮300kg/hm2(N300);施纯氮360kg/hm2(N360);以不施任何肥料作对照(CK)。各小区面积均为66.67m2。

1.3试验实施

采用肥床旱育秧,于5月21日播种,6月23日移栽,叶龄7.5叶,人工栽插密度27.45万穴/hm2,基本苗约156万根/hm2。水稻精确施氮试验:处理No和处理Nj的磷钾肥作基肥统一施用;处理Nj氮肥分4次施用,第1次在6月23日移栽前施30%作基肥,第2次在栽后7d结合除草施30%作分蘖肥,第3次在7月15日施10%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30%作穗肥,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处理Nc按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和用量进行,即6月23日移栽前施用复合肥(15-10-15)450kg/hm2、过磷酸钙187.5kg/hm2、尿素30kg/hm2作为基肥,第2次在6月30日施尿素180kg/hm2,第3次在7月15日施尿素60kg/hm2作平衡肥,第4次在8月初施尿素180kg/hm2作穗肥。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除施肥外,其他农事活动均按大面积生产要求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及其性状

2.1.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1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c最高,为342.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j,为322.5万穗/hm2;处理No、处理Ne最低,均为271.5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j最高,为109.0粒;处理Nc其次,为99.0粒;处理No、处理Ne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处理No最高,为26.9g;处理Nj其次,为26.8g。产量以处理Nj最高,为9420kg/hm2;处理Nc其次,为8595kg/hm2;分别比处理No增产2925、2100kg/hm2,增幅分别为45.03%、32.33%;分别比处理Ne增产3045、2220kg/hm2,增幅分别为47.76%、34.82%。

2.1.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2可知,有效穗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357.0万穗/hm2;其次为处理N300,为351.0万穗/hm2;其他处理在313.5万~348.0万穗/hm2;处理N0、CK最低,均为276.0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N240最高,为99.0粒;处理N360其次,为98.7粒;其他处理在95.0~98.0粒;处理N0、CK均低于90粒。千粒重以CK最高,为26.6g;处理N0、处理N120其次,均为25.6g;其他处理在25.2~25.4g;处理N360最少。产量以处理N240最高,为8970kg/hm2;处理N300其次,为8700kg/hm2;处理N360第三,为8490kg/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180、处理N120、处理N0、CK,分别为7995、7620、6225、5955kg/hm2。处理N240比处理N0、CK分别增产2745、3015kg/hm2,增幅分别为44.10%、50.63%。

2.2效益分析

2.2.1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由表3可知,处理Ne即不施肥由于基础地力好,产量较高,较处理No净增效益516.00元/hm2。处理Nj、处理Nc较处理Ne净增效益6153.00、4026.45元/hm2。

2.2.2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由表4可知,CK由于基础地力较高,比处理N0净增效益126元/hm2。施肥处理中净增效益以处理N240最高,为6075元/hm2;处理N300其次,为5139元/hm2;其他依次为处理N360、处理N180、处理N120。

用量范文篇3

关键词:工程结算;审计

1审前准备工作

竣工结算审计,是在承包商上报竣工结算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审计前,应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审查工程建筑各级批文,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复,申请立项书和批复,设计、规划、土地、计划等部门审批,工程招投标过程和工程施工中文件往来。

(2)查看施工合同和协议。了解计算取费标准和调整取费标准的依据。

(3)查看竣工图纸和竣工结算书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2审计内容

2.1审核竣工结算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及竣工验收单;工程施工合同或施工协议书;施工图预算或招标投标工程的合同标价;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记录资料;设计变更通知单及现场施工变更记录;经建设单位签证认可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预算外各种施工签证或施工记录;合同中规定的定额,材料预算价格,构件、成品价格;国家或地区新颁发的有关规定。审计时要审核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对遗留问题处理是否合规。

2.2审核工程量

(1)工程量是决定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核定施工工程量是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关键。审计的方法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结算中的工程量计算表,对照图纸尺寸进行计算来审核,也可以依据图纸重新编制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计。一是要重点审核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如基础工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等。二是要重点审核容易混淆或出漏洞的项目。如土石方分部中的基础土方,清单计价中按基础详图的界面面积乘以对应长度计算,不考虑放坡、工作面。三是要重点审核容易重复列项的项目。四是重点审核容易重复计算的项目。对于无图纸的项目要深入现场核实,必要时可采用现场丈量实测的方法。

(2)审核材料用量及价差。材料用量审核,主要是审核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否准确,列入直接费的材料是否符合预算价格。材料代用和变更是否有签证,材料总价是否符合价差的规定,数量、实际价格、差价计算是否准确,并应在审核工程项目材料用量的基础上,依据预算定额统一基价的取费价格,对照材料耗用时的实际市场价格,审核退补价差金额的真实性。

(3)审查隐蔽验收记录。验收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设计及质量要求,其中设计要求中包含了工程造价的成份达到或符合设计要求,也就达到或符合设计要求的造价。因此,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进行工程结算的前提。目前,在很多建设项目中隐蔽工程没有验收记录,到竣工结算时,施工企业才找有关人员后补记录,然后列入结算。有的甚至没有发生也列入结算,这种事后补办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隐患,而且使工程造价提高,并且存在严重徇私舞弊腐败现象,因此,在审宣隐蔽工程的价款时,一定要严格审查验收记录手续的完整性、合法性。验收记录上除了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人员确认外,还要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并注明记录日期,防止事后补办记录或虚假记录的发生,为竣工结算减少纠纷扫平道路,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审查设计变更签证。设计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修改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并经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重大的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在审查设计变更时,除了有完整的变更手续外,还要注意工程量的计算,对计算有误的工程量进行调整,对不符合变更手续要求的不能列入结算。

(4)审查工程定额的套用。主要审查工程所套用定额是否与工程应执行的定额标准相符,工程预算所列各分项工程预算定额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工程名称、规格。计算单位是否一致。正确把握预算定额套用,避免高套、错套和提高工程项目定额直接费等问题。

(5)审核工程类别。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工程类别进行审核,是保证工程取费合理的前提,确定工程类别,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规范认真核对。

(7)审查各项费用的计取。建筑安装工程取费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在审查时,应审查各项费率、价格指数或换算系数是否正确,价差调整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并在核实费用计算程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各项费用计取基数,如安装工程间接费等是以人工费为基数,这个人工费是定额人工费与人工合调整部分之和。②取费标准的确定与地区分类工程类别是否相符。③取费定额是否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④按规定有些签证应放在独立费用中,是否放在定额直接出中取的费计算。⑤有无不该计取的费用。⑥结算中是否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调整结算文件规定计取费用。⑦费用计列是否有漏项。⑧材料正负差调整是否全面、准确。⑨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取费项目有无挂靠高套现象。⑩有无随意调整人工费单价。

(8)审查附属工程。在审核竣工结算时,对列入建安主体的水、电、暖与室外配套的附属工程,应分别审核,防止施工费用的混淆、重复计算。

(9)防止各种计算误差。工程竣工结等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由于结算的子项目多,工作量大,内容繁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计算误差,但很多误差都是多算。因此,必须对结算中的每一项进行认真核算,做到计等横平竖直。防止因计算误差导致工程价款多计或少计。搞好竣工结算审查工作,控制工程造价,不仅需要审查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审查经验,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思想觉悟,同时也需要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等方面人员的积极配合。出据的资料要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减少双方纠纷;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合理的工程造价,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各自的经济利益,使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地运行。

2.3审核施工企业资质

严格审核施工企业的资质,对挂靠、无资质等级及无取费证书的施工企业,应降低综合单价或审计确定综合单价及造价。

2.4审核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审计是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仔细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合法合规。

当双方对合同文件有异议时,国内合同按国内合同文件顺序解释,国际工程,按照FIDIC合同文件顺序解释,特别是按FIDIC条款订合同,索赔费用应重点审计。

3审计方法

审查结算方法有多种,在审计前,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论证,采取合理审查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逐项审查法,也称全面审查法。优点是全面、细致,审计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长,国内单价合同和国际合同条件下工程可采用此法。

(2)标准预算审查法。目前,因我国各地区采用标准不相同,这种方法使用范围较少,现在,在发达地区,利用这种方法,又快又准,是一项有效的方法。

(3)重点审查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国内总价合同,审计重点放在变更和索赔上,特别是重点突出,审计时间短,效果好。同时,还可以利用对比审查法,“筛选”审查法,手册审查法等手段做为补充,以保证审计的准确性。

4审计步骤

(1)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①熟悉竣工图、施工图和各种合同文件;②了解审计范围和采用标准;③明确采用单价和调整原则。

(2)选择合适审计方法,按相应内容计算。

由于工程规模不一,合同订立时间不一,施工企业不同,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用量范文篇4

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主轴转速)、背吃刀量、进给量,通常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数控加工中选择切削用量,就是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机床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使切削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粗、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如下。

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但也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其次要根据机床动力和刚性的限制条件等,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确定最佳的切削速度。

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首先根据粗加工后的余量确定背吃刀量;其次根据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选取较小的进给量;最后在保证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较高的切削速度。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实践经验而定。

(1)背吃刀量ap(mm)的选择

背吃刀量ap根据加工余量和工艺系统的刚度确定。在机床、工件和刀具刚度允许的情况下,ap就等于加工余量,这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一般应留一定的余量进行精加工。数控机床的精加工余量可略小于普通机床。具体选择如下:

粗加工时,在留下精加工、半精加工的余量后,尽可能一次走刀将剩下的余量切除;若工艺系统刚性不足或余量过大不能一次切除,也应按先多后少的不等余量法加工。第一刀的ap应尽可能大些,使刀口在里层切削,避免工件表面不平及有硬皮的铸锻件。

当冲击载荷较大(如断续表面)或工艺系统刚度较差(如细长轴、镗刀杆、机床陈旧)时,可适当降低ap,使切削力减小。

精加工时,ap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采用逐渐降低ap的方法,逐步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精加工时,取ap=0.05~0.8mm;半精加工时,取ap=1.0~3.0mm。

(2)切削宽度L(mm)

一般L与刀具直径d成正比,与切削深度成反比。在数控加工中,一般L的取值范围为:L=(0.6~0.9)d。

(3)进给量(进给速度)f(mm/min或mm/r)的选择

进给量(进给速度)是数控机床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根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要求、刀具及工件材料等因素,参考切削用量手册选取。对于多齿刀具,其进给速度vf、刀具转速n、刀具齿数Z及每齿进给量fz的关系为:Vf=fn=fzzn。

粗加工时,由于对工件表面质量没有太高的要求,f主要受刀杆、刀片、机床、工件等的强度和刚度所承受的切削力限制,一般根据刚度来选择。工艺系统刚度好时,可用大些的f;反之,适当降低f。

精加工、半精加工时,f应根据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要求选择。Ra要求小的,取较小的f,但又不能过小,因为f过小,切削厚度hD过薄,Ra反而增大,且刀具磨损加剧。刀具的副偏角愈大,刀尖圆弧半径愈大,则f可选较大值。一般,精铣时可取20~25mm/min,精车时可取0.10~0.20mm/r。还应注意零件加工中的某些特殊因素。比如在轮廓加工中,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轮廓拐角处的超程问题。特别是在拐角较大、进给速度较高时,应在接近拐角处适当降低进给速度,在拐角后逐渐升速,以保证加工精度。

(4)切削速度Vc(m/min)的选择

根据已经选定的背吃刀量、进给量及刀具耐用度选择切削速度。可用经验公式计算,也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在机床说明书允许的切削速度范围内查表选取或者参考有关切削用量手册选用。在选择切削速度时,还应考虑:应尽量避开积屑瘤产生的区域;断续切削时,为减小冲击和热应力,要适当降低切削速度;在易发生振动的情况下,切削速度应避开自激振动的临界速度;加工大件、细长件和薄壁工件时,应选用较低的切削速度;加工带外皮的工件时,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工艺系统刚性差的,应减小切削速度。

(5)主轴转速n(r/min)

主轴转速一般根据切削速度VC来选定。

计算公式为:n=1000VC/πD

式中,D为工件或刀具直径(mm)。

数控机床的控制面板上一般备有主轴转速修调(倍率)开关,可在加工过程中对主轴转速进行整倍数调整。

2.结论

随着数控机床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数控编程已经成为数控加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过程中,要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合理的确定切削用量。因此,编程人员必须熟悉数控加工中切削用量的确定原则,结合现场的生产状况,选择出合理的切削用量,从而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长旭.数控加工工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007.9重印).

[2]刘万菊.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

[3]高勇等.UGNX中文版数控加工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

[4]郑焕文.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用量范文篇5

摘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用常规的方法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根据全国《水资源评价导则》的技术要求,本文结合我省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经验公式,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相关分析

1概述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一定的程度。因此,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不仅要评价地表水资源的数量,还要搞清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为合理形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扣损法,即选定某一频率的代表年,在已知该年的自产水量(指当地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入境水量基础上,扣除蒸发渗漏等损失,以及出境入海等不可利用的水量,求得该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二是根据现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对各河的径流过程以时历法或代表年法进行调节计算,以求得某一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上述两种方法中,选择代表年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而时历法的调节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笔者结合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适合我省情况,并具有一定精度较为简便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有关因素与河道内用水量的估算

2.1频率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频率的概念。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基础上分析计算的,而不同频率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也必与频率有关。

2.2水平年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水平年的概念。不同水平年地表水的蓄、引、提等工程措施有所不同,其管理水平、调度运行方案也会有差异,因而在相同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也是不同的。

此外,河道内用水、下游地区用水以及地表水水质污染程度等因素,也将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2.3河道内用水

河道内用水包括生产(如航运、水力发电等)和生态用水。我省水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河道内的生产用水暂不考虑,本文仅估算了河道内的生态用水。

河北省河流枯季断流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平原区分布的河流大多属于大清河水系及子牙河水系,现阶段改善河道内生态环境的具体目标是:大清河水系保证白洋淀不干淀,平水年白洋淀的蓄水量保持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水平。子牙河水系下游主要控制站--献县水文站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不小于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枯季平均流量。由于滦河、潮白蓟运河及永定河山区的大型水库及主要控制工程分属水利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管理,南运河水系的两大支流中,漳河出山口大型水库——岳城水库由水利部管理,卫河山区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上述河流我省均没有调度运用权和控制能力,因此,这些河流的河道内生态用水问题难以确定。至于大清河、子牙河水系的水质污染问题,应当依靠排污企业及城市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解决,在目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增加清水流量进行稀释的途径来改善水质。

通过资料分析,白洋淀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年平均蓄水量0.69亿m3,全年水面蒸发量0.94亿m3,周边的侧向渗漏量0.22亿m3。由此可知,要保持70年代平水年的平均蓄水量,需要入淀水量1.85亿m3。因此,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如1984~1986年入淀水量为零)要使白洋淀年平均蓄水量保持0.69亿m3,则需要山区水库补水3.19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2考虑)。

子牙河系献县水文站,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为5.56m3/s,90年代为零,要维持70年代枯季平均流量需补水5.56m3/s,枯季按270d计,需要山区水库补水2.36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5计)。

为了实现现阶段大清河系及子牙河系河道内生态环境目标,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共需5.55亿m3。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现状平水年地表水的供水量达到自产水量的55%左右;偏枯年可以达到70%左右。因而目前供水水平扣除回归水的重复量,基本上反映了现状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为了能代表现状条件下的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出境水量及地表水的供水量,本次采用1990~2000年资料进行分析,为了顾及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用水量,我们的入境水量中扣除了引滦入津及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具体步骤如下:

搜集1990~2000年自产水量、入境水量,滦河(引滦入津)、潮白、蓟运和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以及本省地表水供水量。并分析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计算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四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和地表供水量占该水量的比率(β,即地表水利用系数),其中1990~1997年自产水量、入境和出境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该数据基本上代表了现状水利工程状况下地表水的最大供水量,扣除重复利用水量,即为地表水的可利用量。1998~2000年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1990~2000年地表水供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1990~2000年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是根据修正为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流量(1956~1997年系列)计算的统计参数求得。

通过资料分析,建立自产水量~“入境水量”相关图。建立自产水量相应频率与β相关图。

4平水年和偏枯水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用量范文篇6

关键词:刀具种类要求选择切削用量

现在,如Pro/ENGINEER、UG、Cimatron、MasterCAM等许多CAD/CAM软件包都提供自动编程功能,这些软件一般是在编程界面中提示工艺规划的有关问题,比如,刀具选择、加工路径规划、切削用量设定等,编程人员只要设置了有关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生成NC程序并传输至数控机床完成加工。因此,数控加工中的刀具选择和切削用量确定是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完成的,这与普通机床加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要求编程人员必须掌握刀具选择和切削用量确定的基本原则,在编程时充分考虑数控加工的特点。众所周知,在借助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的过程中,刀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是十分重要,它不仅对被加工零件的质量影响巨大,甚至可以决定着机床功效的发挥和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无论是手工编程或计算机辅助编程,在编制加工程序时,选择合理的刀具和切削用量,是编制高质量加工程序的前提。本文对数控编程中必须面对的刀具选择和切削用量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若干原则和建议,并对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刀具的选择

1、数控铣加工常用刀具的种类

数控铣加工刀具种类很多,为了适应数控机床高速、高效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所用刀具正朝着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铣削刀具和孔加工刀具两大类。为了满足高效和特殊的铣削要求,又发展了各种特殊用途的专用刀具。数控铣刀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刀具结构可分为:①整体式;②镶嵌式,采用焊接或机夹式连接,机夹式又可分为不转位和可转位两种;③特殊型式,如复合式刀具,减震式刀具等。根据制造刀具所用的材料可分为:①高速钢刀具;②硬质合金刀具;③金刚石刀具;④其他材料刀具,如立方氮化硼刀具,陶瓷刀具等。从切削工艺上可分为:平端立铣刀、圆角立铣刀、球头刀和锥度铣刀等。

2、数控铣加工对刀具的要求

为了保证数控铣机床的加工精度,提高数控铣机床的生产效率及降低刀具材料的消耗,在选用数控铣机床刀具和刀具材料时,除满足普通机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外,还要考虑在数控铣机床中刀具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如切屑的断屑性能、刀具快速调整与更换,因此对刀具和刀具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1)铣刀刚性要好一是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大切削用量的需要;二是为适应数控铣床加工过程中难以调整切削用量的特点。当工件各处的加工余量相差悬殊时,通用铣床遇到这种情况很容易采取分层铣削方法加以解决,而数控铣削就必须按程序规定的走刀路线前进,遇到余量大时无法象通用铣床那样“随机应变”,除非在编程时能够预先考虑到,否则铣刀必须返回原点,用改变切削面高度或加大刀具半径补偿值的方法从头开始加工,多走几刀。但这样势必造成余量少的地方经常走空刀,降低了生产效率,如刀具刚性较好就不必这么办。2)铣刀的耐用度要高尤其是当一把铣刀加工的内容很多时,如刀具不耐用而磨损较快,就会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而且会增加换刀引起的调刀与对刀次数,也会使工作表面留下因对刀误差而形成的接刀台阶,降低了工件的表面质量。除上述两点之外,互换性好,便于快速换刀;刀具的尺寸便于调整,以减少换刀调整时间;刀具应能可靠地断屑或卷屑,以利于切屑的排除;系列化,标准化,以利于编程和刀具管理,等等这些是数控加工与普通机床加工对刀具的不同要求。

3、数控铣加工刀具类型的选择

刀具的选择是在数控编程的人机交互状态下进行的。应根据机床的加工能力、工件材料的性能、加工工序、切削用量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正确选用刀具及刀柄。刀具选择总的原则是:安装调整方便,刚性好,耐用度和精度高。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短的刀柄,以提高刀具加工的刚性。生产中,被加工零件的几何形状是选择刀具类型的主要依据。1)铣削刀具的选用:加工曲面类零件时,为了保证刀具切削刃与加工轮廓在切削点相切,而避免刀刃与工件轮廓发生干涉,一般采用球头刀,粗加工用两刃铣刀,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用四刃铣刀;铣较大平面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加工表面粗糙度,一般采用刀片镶嵌式盘形铣刀;铣小平面或台阶面时一般采用通用铣刀;铣键槽时,为了保证槽的尺寸精度、一般用两刃键槽铣刀;2)孔加工刀具的选用:数控机床孔加工一般无钻模,由于钻头的刚性和切削条件差,选用钻头直径D应满足L/D≤5(L为钻孔深度)的条件;钻孔前先用中心钻定位,保证孔加工的定位精度;精绞前可选用浮动绞刀,绞孔前孔口要倒角;镗孔时应尽量选用对称的多刃镗刀头进行切削,以平衡镗削振动;尽量选择较粗和较短的刀杆,以减少切削振动。在经济型数控加工中,由于刀具的刃磨、测量和更换多为人工手动进行,占用辅助时间较长,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刀具的排列顺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量减少刀具数量;②一把刀具装夹后,应完成其所能进行的所有加工部位;③粗精加工的刀具应分开使用,即使是相同尺寸规格的刀具;④先铣后钻;⑤先进行曲面精加工,后进行二维轮廓精加工;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利用数控机床的自动换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等。另外,刀具的耐用度和精度与刀具价格关系极大,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好的刀具虽然增加了刀具成本,但由此带来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提高,则可以使整个加工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根据被加工工件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切削性能及加工余量,选择刚性好,耐用度高的铣刀,是充分发挥数控铣床的生产效率和获得满意的加工质量的前提。数控编程时,编程人员必须确定每道工序的切削用量,并以指令的形式写入程序中。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背吃刀量或侧吃刀量及进给速度等。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选用不同的切削用量。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充分发挥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并充分发挥机床的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1)切削速度的确定铣削的切削速度与刀具的耐用度T、每齿进给量fz、背吃刀量ap、侧吃刀量ae以及铣刀齿数Z成反比,与铣刀直径d成正比。其中原因是fz、ap、ae、Z增大时,使同时工作齿数增多,刀刃负荷和切削热增加,加快刀具磨损,因此刀具耐用度限制了切削速度的提高。如果加大铣刀直径则可以改善散热条件,相应提高切削速度。下表列出了铣削切削速度的参考值。

铣削时的切削速度参考表

工件材料硬度(HBS)切削速度Vc(m/min)

高速钢铣刀硬质合金铣刀

钢<22518~4266~150

225~32512~3654~120

325~4256~2136~75

铸铁<19021~3666~150

190~2609~1845~90

260~3204.5~1021~30

(2)进给速度的确定进给速度F是数控机床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主要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工件的材料性质选取。最大进给速度受机床刚度和进给系统的性能限制。在轮廓加工中,在接近拐角处应适当降低进给量,以克服由于惯性或工艺系统变形在轮廓拐角处造成“超程”或“欠程”现象。确定进给速度的原则:1)当工件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保证时,为提高生产效率,可选择较高的进给速度。一般在100~200mm/min范围内选取。2)在切断、加工深孔或用高速钢刀具加工时,宜选择较低的进给速度,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3)当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高时,进给速度应选小些,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4)刀具空行程时,特别是远距离“回零”时,可以选择该机床数控系统给定的最高进给速度。

用量范文篇7

1认为处方药味大剂量应用存在合理性

1.1《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偏小影响中药疗效

《中国药典》主要提供药物的用药规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围,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范围,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然而按照考证的古今剂量折算方法[4],《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明显偏小,影响中药治疗疾病作用。如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所载方剂中,记载了大量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内容,如小青龙汤中的细辛3两约42g(《中国药典》用量1~3g);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3枚约60g(《中国药典》用量9~15g),炙甘草汤的生地1斤约223g(《中国药典》用量10~30g)等。时至近代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这一临床药学问题,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张锡纯[5]《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专篇论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一味薯蓣饮中怀山药用至四两等等,均是超大剂量用药。现代医家中超大剂量应用中药者亦不乏其人[6]。

1.2药专力宏

从古至今不乏有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运用大剂量中药组方,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清代医学家王清任[7]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其治中风偏瘫诸症,以益气活血为总的治则,创补阴还五汤,方中黄芪剂量用至四两,其超大剂量应用黄芪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借鉴意义。云南名医吴佩衡[8]治疗一名产后出血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辨为肝肾之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弱己极,下焦之真阳不升,上焦之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用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甘草20g,服用一剂而获奇效。阳虚至极,其邪非温不化时,若仅用几克附子,是否能逐寒?这种以现代“常规”用量为指标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谛,也是导致中医不能治危急重症的原因之一。大剂量用药有其自身的应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随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李东垣[9]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提出处方中主药的剂量可超大。“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观点为后世处方中主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从中草药中提取和研制成的化学单体药物的剂量反视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传统用量难以达到其有效剂量范围[10]

例如(用量均按成人每日量均值计算):①青蒿素是从药材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口服每天1000mg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约0.5%,折算药材用量约每天200g,而《中国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4.5~9g;②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肝炎,口服每天600mg有效,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含量约0.4%,折算药材每天150g,而《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用量为3~9g;③麻黄素预防血压下降,口服每天150mg有效。麻黄中麻黄素含量约0.5%,折算为药材用量为每天30g,而《中国药典》》规定麻黄用量为1.5~9g。绝大多数中药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但这种综合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效果,也可能只是多成分多靶点效应的简单加和,甚至还很有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拮抗作用效果。所以,从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推测中药的剂量,虽然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可以折射出中药传统剂量规定的局限性。

1.4古今度量的折算存在差异

《伤寒杂病论》药少而精,效专力宏,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仲景方剂用量概以斤、两、株、尺、斗、合、匕等给予量,其药物用量如何换算为当今的用量,众多中医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依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后世有《伤寒杂病论》一两为今1.6g、3g、6~9g、13.92g、15.625g等等之说。杜雨茂、程先宽等[11-12]认为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数据比较合理,提出1两(24铢为1两)约13.92g的观点。如今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的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因李时珍、汪昂的著作影响深远,这种认识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为《伤寒杂病论》经方量的五分之一。

1.5中药材质量下降常规用量影响疗效

目前,临床用药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一般都按以前的野生药物而定,但现在使用的几乎都是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物,因而其有效成分比野生药物有所下降;且由于用药质量改变了,其用量也应有相应的增加[13]。

2处方药味用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存在的弊端

2.1毒副反应增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用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对超大剂量的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每味中药临床用量的灵活性恰好是中医临床疗效之所在,但总得有个“度”,不能随心所为,无限偏大,无法可依。《中国药典》中,每位中药均有一个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较安全,不良反应很少,如果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一旦发生医疗方面的纠纷或医疗事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经验或某份医案决定药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现代人用药,剂量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14]。如近年来出现的“中草药肾病”[15];李爱群等[16]在对中药致肾损害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占93.25%);彭学莲等[17]分析了中药致肝损害的文献,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蓄积导致肝损害的占50.72%;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占39.1%。

2.2量大与疗效不成正比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其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随着内在的和外部的改变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各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在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动物数倍于治疗量的中药并没有出现强于治疗量效应的现象发生。如酸枣仁汤是临床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著名古方,有关此方的药理实验研究目前多局限于镇静催眠作用的初步观察。王欣等[18]从行为角度观察了酸枣仁汤的抗焦虑作用,从小剂量开始此效用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抗焦虑效应不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者认为中药超治疗量药效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其一、可能是中药各种成分之间产生拮抗作用的结果,使药理活性降低,甚至消失。其二,可能是中药里的某种化学成分具有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使药酶活性增加,加快其他化学成分的代谢,失去药理活性。其三,中药与大多数西药一样必须同机体的细胞某些受体结合,才能发生生物效应,结合的受体越多,产生的药理效应越大。但因受体数目有限,故有饱和性。

2.3剂量大则煎煮服用不便

芦柏震等[19]认为剂量越大,煎煮时加水量必然增加,煎后药液就多患者服完大量煎液难受,否则影响治疗效果;传统的煎煮容器无法盛装如此多的药材,使得同一帖药要分两次煎煮,影响煎煮效果。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仙鹤草、绞股蓝、夏枯草、水牛角片等药为组合方,且处方用量在25g以上时,由于药材质量轻、体积大,患者常为煎药为难。

2.4浪费药材

杨付明[20]认为,中药剂量大小使用应考虑:有效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有效成分溶出程度的百分比、煎煮药液总量的多少、服用药液总量及用药剂量等。因此如何提高溶出程度是提高药物实际吸收量的关键,一味依靠加大用药剂量来实现提高疗效的作法,既是对有限药物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5今人体质不比古人不耐受大剂量

从生理角度分析,不同人种以及同一人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显著的差别,且环境的改变,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辐射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现代人的体质不如古代人壮实,不耐受大剂量,因而临床上应注意个体差异,做到知常而又能达变,剂量恰如其分,即能愈病又不伤人。

3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药大剂量临床应用多以峻剂取胜,现代临床报道及有关总结已广泛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药物的超《中国药典》大剂量应用,临床毒副作用增加。二者颇似矛盾,然而认真思考此问题,值得对比研究。以经方为例,据统计,《伤寒杂病论》药物共有34味药的使用量等于或超过《中国药典》的最大药量,以此作为大剂量用药来计算,占全书89味总药数的39%;大剂量使用总共152方次,参与组方85个,占全书112个方剂的76%。《伤寒杂病论》大剂量用药绝大部分作方剂中的君药(占75%)[21],这种源清本正的“针对病机+主药量大=君药”的内容涵义和表现形式,一直影响后世中医方剂学的组方和规律[22]。

用量范文篇8

1.1试验材料

银耳、红枣、蜂蜜:市售;白砂糖、柠檬酸、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CMC)、琼脂、海藻酸钠均为食用级材料。

1.2仪器与设备

HR2838型搅拌机,珠海经济特区飞利浦家庭电器有限公司;ESJ120-4型电子天平,洛阳龙腾电子称量仪器有限公司;SB-18A8型电磁炉、锅,中山市小霸王卫厨电器有限公司;GYB30-6D型高压均质机,上海东华高压匀浆泵厂。

1.3银耳红枣保健饮料制取的工艺流程

1.3.1银耳浸提液的制取

银耳→去杂→浸泡→清洗→切碎→热浸提→过滤→银耳浸提液

1.3.2红枣枣汁的制取

红枣→拣选→清洗→蒸煮→打浆→过滤→枣汁1.3.3银耳红枣饮料的制取银耳浸提液、枣汁、蜂蜜、白砂糖、柠檬酸、稳定剂→混合调配→均质→脱气→装瓶→杀菌→冷却→成品

1.4银耳浸提工艺条件的确定

本实验采用热水浸提法。粘度的高低表示了银耳中多糖类物质被浸提的程度。银耳浸提以银耳:水的质量比例分别为1:15、1:18、1:20、1:25(其中银耳为胀发沥干后质量),在100℃下熬煮15min。通过感官评定其风味及其流动性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1.5红枣汁和银耳汁质量配比的确定

固定配料中银耳汁的使用量为40%(质量百分比),采用红枣汁:银耳汁分别为2:1、1:1、1:2、1:4四种不同质量配合比例,以产品的色泽和风味为指标确定最佳配比。

1.6稳定剂的选用试验

由于产品中既有果肉微粒形成的悬浮液,又有果胶等形成的胶体溶液。另外还有糖和酸等形成的真溶液。所以必须添加一定量的稳定剂,才能防止絮凝、分层、沉淀等的出现。按最佳的红枣汁与银耳汁质量配比配制混合液,添加量为0.10%,分别加入复合稳定剂CMC:琼脂=1:1、CMC:黄原胶=1:1、CMC:海藻酸钠=1:1胶体溶液。均质,加热,灌装并杀菌冷却,静置。比较分层快慢和沉淀物状态,以选用适宜的稳定剂。

1.7产品配方的确定试验

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主要有糖度、酸度和稳定剂的用量。固定配料中枣汁的使用量为20%,银耳汁的使用量为40%,蜂蜜的使用量为2%。以风味和稳定性为指标,通过对白砂糖用量(4%、5%、6%)、柠檬酸(0.08%、0.10%、0.12%)、稳定剂用量(0.05%、0.10%、0.15%)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

2结果与分析

2.1银耳浸提工艺条件的确定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料液比的逐渐增大,银耳味逐渐变淡,银耳汁粘度逐渐变小,流动性逐渐增大。在料液比为1:20时不仅银耳味适中,而且银耳汁粘度适中,流动性较好,对饮料的口感及组织状态影响较小。故得出银耳浸提以银耳:水=1g:20ml在100℃下熬煮15min最好。

2.2红枣汁与银耳汁配比的确定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红枣汁与银耳汁质量比例为1:2时,混合液呈土黄色,既有银耳的清香,亦有红枣的枣香。故红枣汁与银耳汁的最佳质量配比为1:2,即银耳汁的使用量为40%(质量百分比),红枣汁的使用量为20%。

2.3稳定性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CMC与琼脂的1:1的复合物在实验第7天时呈少量沉淀及絮凝,CMC与海藻酸钠的1:1的复合物在实验第2天时呈少量沉淀及絮凝,而CMC与黄原胶的1:1的复合物在实验第7天时仍未出现沉淀及絮凝现象。故CMC与黄原胶的1:1的复合物对饮料的稳定效果最好。尽管产品粘度较低,但产品不分层,稳定性较好,且不形成凝胶状沉淀物。这说明,提高粘度只是提高稳定性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主要方法。故选用CMC与黄原胶的1:1的复合物作为产品的稳定剂。2.4正交试验根据试验方案设计,按工艺要点制作出相应的9组产品,由9名有感官品评经验的人员组成评委,按相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采用极差分析法,根据各因素的大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次序为:白砂糖的用量﹥柠檬酸的用量﹥复合稳定剂(CMC:黄原胶=1:1)。从试验结果中可得较优组合为白砂糖的用量为5%,柠檬酸的用量为0.12%,复合稳定剂(CMC:黄原胶=1:1)的用量为0.10%。

3结束语

用量范文篇9

1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化肥的使用状况化肥用量偏大从2001年~2004年我市农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01年的213978hm2减少到2004年的211044.6hm2,4年减少2933.4hm2,2004年人均耕地约0.03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0.11hm2的33.6%,是世界人均耕地0.25hm2的14.8%,并且还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加大。首先,化肥施用总量偏大,从2001年的110119t增加到2004年123990t,4年增加13871t,年平均化肥施用总量117747.8t。其次,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01年的514.6kg/hm2增加到2004年的587.5kg/hm2,4年增加72.9kg/hm2,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kg/hm2,是全省平均443kg/hm2的1.25倍,是全国平均375kg/hm2的1.48倍,是美国平均108.4kg/hm2的5.12倍,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阀上限2.47倍。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调查数据(表2)显示,我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kg/hm2、104.8kg/hm2、41.9kg/hm2和89.9kg/hm2;年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183.7kg/hm2、60.6kg/hm2、24.2kg/hm2和52.2kg/hm2。我市氮(N)、磷(P2O5)、钾(K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6∶0.36,根据科学资料,粮食中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我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地力下降。

1.1.2化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部分地区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3-N11.3mg/L)的5~10倍,不能饮用。二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三是化肥不合理应用,造成大气污染。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四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在蔬菜、水果中尤为明显,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农药的使用状况农药用量偏大近几年,我市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表3)表明,我市农药用量为2001年7252t,2002年7218t,2003年6952t,2004年7257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7169.8t。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kg/hm2,其中杀虫剂为18.6kg/hm2,杀菌剂为5.9kg/hm2,除草剂为7.6kg/hm2,、其它为1.7kg/hm2。农药施用水平我省居全国首位,而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是全省平均16.9kg/hm2的2倍,是全国平均7.5kg/hm2的4.51倍。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03%、杀菌剂占17.46%、除草剂占22.49%、其它占5.02%。由此可见,我市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这是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而且,剂型不配套,在我市使用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此外,农药质量不理想。2004年8月、10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对鄞州、象山、宁海、余姚等县(市、区)11家农药经销店的农药进行抽检,55批次农药有1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9.1%。

1.2.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二是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三是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四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作物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或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五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农田内蛇、青蛙、蚯蚓等数量已显著减少,泥鳅、黄鳝等几乎绝迹,有益天敌加速消亡,有益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链单一,不少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同时,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使病虫危害加剧,结果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3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农膜的使用状况农膜用量逐年增加调查统计(表4)表明,我市农作物农膜用量为2001年4185t,2002年5496t,2003年5859t,2004年5999t,年平均农膜用量达到了5384.8t,农膜用量逐年增加。2004年与2001年相比,农膜用量增加1814t,增幅高达43.35%。年平均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达到了680kg/hm2,其中经济作物占82.5%,粮食作物占0.83%,其它作物占16.67%。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我市使用的农膜中,可降解农膜仅占农作物农膜总用量的0.86%,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占到99.14%。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6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44.2%。

1.3.2农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三是由于绝大部分农膜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四是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秸秆产量、利用情况及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用量范文篇10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相关分析

1、概述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一定的程度。因此,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不仅要评价地表水资源的数量,还要搞清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为合理形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扣损法,即选定某一频率的代表年,在已知该年的自产水量(指当地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入境水量基础上,扣除蒸发渗漏等损失,以及出境入海等不可利用的水量,求得该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二是根据现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对各河的径流过程以时历法或代表年法进行调节计算,以求得某一频率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上述两种方法中,选择代表年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而时历法的调节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笔者结合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适合我省情况,并具有一定精度较为简便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有关因素与河道内用水量的估算

2.1频率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频率的概念。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基础上分析计算的,而不同频率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也必与频率有关。

2.2水平年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具有水平年的概念。不同水平年地表水的蓄、引、提等工程措施有所不同,其管理水平、调度运行方案也会有差异,因而在相同的区域自产水量和区外流入水量的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也是不同的。

此外,河道内用水、下游地区用水以及地表水水质污染程度等因素,也将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2.3河道内用水

河道内用水包括生产(如航运、水力发电等)和生态用水。我省水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河道内的生产用水暂不考虑,本文仅估算了河道内的生态用水。

河北省河流枯季断流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平原区分布的河流大多属于大清河水系及子牙河水系,现阶段改善河道内生态环境的具体目标是:大清河水系保证白洋淀不干淀,平水年白洋淀的蓄水量保持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水平。子牙河水系下游主要控制站——献县水文站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不小于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的枯季平均流量。由于滦河、潮白蓟运河及永定河山区的大型水库及主要控制工程分属水利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管理,南运河水系的两大支流中,漳河出山口大型水库——岳城水库由水利部管理,卫河山区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上述河流我省均没有调度运用权和控制能力,因此,这些河流的河道内生态用水问题难以确定。至于大清河、子牙河水系的水质污染问题,应当依靠排污企业及城市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解决,在目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增加清水流量进行稀释的途径来改善水质。

通过资料分析,白洋淀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年平均蓄水量0.69亿m3,全年水面蒸发量0.94亿m3,周边的侧向渗漏量0.22亿m3.由此可知,要保持70年代平水年的平均蓄水量,需要入淀水量1.85亿m3.因此,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如1984~1986年入淀水量为零)要使白洋淀年平均蓄水量保持0.69亿m3,则需要山区水库补水3.19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2考虑)。

子牙河系献县水文站,20世纪70年代平水年枯季平均流量为5.56m3/s,90年代为零,要维持70年代枯季平均流量需补水5.56m3/s,枯季按270d计,需要山区水库补水2.36亿m3(沿途输水损失按0.45计)。

为了实现现阶段大清河系及子牙河系河道内生态环境目标,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共需5.55亿m3.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我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现状平水年地表水的供水量达到自产水量的55%左右;偏枯年可以达到70%左右。因而目前供水水平扣除回归水的重复量,基本上反映了现状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为了能代表现状条件下的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出境水量及地表水的供水量,本次采用1990~2000年资料进行分析,为了顾及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用水量,我们的入境水量中扣除了引滦入津及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具体步骤如下:

(1)搜集1990~2000年自产水量、入境水量,滦河(引滦入津)、潮白、蓟运和永定河山区的出境水量,以及本省地表水供水量。并分析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计算自产水量+(入境水量——四河山区的出境水量)和地表供水量占该水量的比率(β,即地表水利用系数),见表1.其中1990~1997年自产水量、入境和出境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该数据基本上代表了现状水利工程状况下地表水的最大供水量,扣除重复利用水量,即为地表水的可利用量。1998~2000年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1990~2000年地表水供水量采用《河北省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1990~2000年自产水量的相应频率是根据修正为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流量(1956~1997年系列)计算的统计参数求得。

(2)通过资料分析,建立自产水量~“入境水量”相关图。

(3)建立自产水量相应频率与β相关图。

4、平水年和偏枯水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