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3:44:04

医药体制

医药体制范文篇1

(一)抓住医改契机,增加资金投入。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最近中央又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要重点抓好的5项任务。旗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抓住新医改契机,紧紧把握国家和上级部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等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切实增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应重视落实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我旗实际,逐步增加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努力解决旗乡两级合管办经费不足、基层卫生院经费过低、村级卫生室补助资金不到位等问题,适当提高防保人员工资水平。要尽快解决结核病防治场地问题。卫生部门要通过优化卫生事业经费的使用,继续改善医疗环境,更新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卫生局班子建设,尽快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继续培养和选拔专业型干部进入班子,分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二是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通过对现有医技人员的培训进修、上挂下派等方式,培养一批名医。吸收鼓励专业学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进入基层卫生院,把更多人力、技术引向基层,改善基层的医疗卫生队伍年龄结构、专业层次和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充实的人力资源队伍。突出医德医风建设,有针对性地通过教育、激励、引导等方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并逐步探索和完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重视新农合工作人员紧张问题。建议设立乡级合管办工作编制,彻底解决苏木乡镇办事处合管办工作人员兼职问题。

(三)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旗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努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是要尽快理顺和完善食品卫生监督、爱国卫生等工作,使相关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得到更好的发挥。二是应报请盟、区人事卫生部门,尽快解决旗卫生监督所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理顺机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卫生主管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优化设机构,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旗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院及各三级服务单位监督检查力度。每年至少要对服务部门工作进行两次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检查中存在的与优质服务水平不相符的行为等问题进行处理。对评议中发现的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要进行全面整改;对服务态度不好问题,要进行思想教育,端正服务态度;对行政审批部门办事效率不高问题,可以考虑采取集中设立办证大厅、休息大厅、科学调配相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实行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加以解决。四是新农合工作应继续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提高门诊统筹能力,从机制上防止“小病大治”现象,争取尽快实现从被动控费向主动控费的转变,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五是要加强对卫生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管,规范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确保诊疗服务和药物价格合理和质量安全,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六是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卫生监督和医政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诱医骗医”行为,继续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卫生保健常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医药体制范文篇2

落实工作责任,为明确任务目标。扎实推进改革,现制定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布置。

一、围绕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济发〔〕16号)精神,围绕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3年重点任务的总体目标。依照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具体要求,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确保基本医疗保证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保证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力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便民惠民措施普遍得到推广,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责任分工。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证制度建设。

基本实现全民医保。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证覆盖面。

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多渠道筹集资金,1职工基本医疗安全(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安全(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70万人。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逐步将省管企业职工医疗平安纳入属地职工医保统筹范围。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促进失业人员参保,将领取失业平安金期间的失业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与职工医保。落实灵活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等人员选择性参保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教育局、国资委、财政局负责)

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市卫生局负责)2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

增强保证能力。2.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证水平。

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规范均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1进一步提高筹资规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规范,新农合个人缴费提高到50元以上。市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2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负责)

引导参保(参合)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确保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3明显提高保证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提高待遇水平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参保(参合)人员倾斜。且不低于5万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负责)

4积极开展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证水平试点工作。总结评估基础上扩大试点病种和地区范围。研究制定从医保、救助等方面对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治疗给予必要支持的政策措施。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民政局、财政局负责)

将资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门诊救助。逐步降低、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5全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资助困难人群参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探索开展特重大疾病救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向医疗救助慈善捐赠,拓宽筹资渠道。市民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方便群众就医结算。3.提高基本医疗保证经办管理水平。

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1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下同)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开展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探索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即时结算。全市范围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即时结报。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平安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进一步完善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方法,鼓励居民连续参保缴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2加强医疗保证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地区要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逾越当年统筹基金的25%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地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大力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物价局负责)3发挥医疗保证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改革医疗平安支付方式。

建立完善医疗平安诚信等级评价制度,4加强医疗平安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服务行为。研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依法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奖励力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负责)

继续开展新农合市级统筹试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证城乡统筹,5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稳步推进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证制度政策和管理的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参保。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平安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证管理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推销实施方法(试行)通知》鲁政办发〔2010〕7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62号文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弥补机制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12号)依照全覆盖、建机制的要求,6支持商业健康平安发展。建立规范基本药物推销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新旧机制平稳转换。

实现基层全覆盖。1.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6月底前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市卫生局、市发改委、物价局负责)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基本药物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85%进一步提高医保乙类药品中的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支付水平。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2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

重塑基层药品供应保证体系。2.建立规范基本药物推销机制。

确保基本药物平安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市卫生局、物价局负责)1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全部通过省药品集中推销平台实行集中推销、统一配送。

向省药品集中推销服务中心预付一次性基本药物周转资金,2督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在首次支付基本药物货款前。周转资金按当年基本药物推销额的10%确定。市卫生局负责)

并按规定时间将基本药物货款足额汇缴至省药品集中推销服务中心专用帐户。市卫生局负责)3完善基本药物货款收缴及支付制度。指导、督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设立专用帐户专项用于基本药物货款结算。

确保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4制定完善基本药物基层配备使用政策。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市卫生局负责)

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5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新标准。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提升对基本药物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追溯的能力。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1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3.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利息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合理制定调整一般诊疗费收费规范,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市物价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负责)

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布置、动态调整。市编办、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负责)2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规定。完成基层医务人员竞聘上岗,实行合同管理。对未聘人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妥善安顿,确保社会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依照政策规定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积极探索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负责)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弥补机制。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4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市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5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市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全面落实绩效工资,6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保证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异,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弥补。落实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市卫生局、财政局负责)7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1.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全面完成省规划村卫生室建设任务,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央投资卫生项目建设工作。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服务覆盖每个行政村。市发改委、卫生局负责)

逐步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2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并与医保信息系统有效衔接,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大力培养适宜人才。2.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1出台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文件。完善和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问题。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布置2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大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力度。分别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700人次和2480人次;继续开展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培训。市卫生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负责)2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3.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

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立全科医生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落实管理责任,2大力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运用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基层用药和医疗行为,控制基层门诊输液和抗生素、激素使用。市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提高居民健康素质。1.全面开展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扩大服务人群,1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提高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提高到26.3万人、7.8万人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市卫生局、财政局负责)2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规范、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

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积极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3开设网络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市卫生局负责)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2.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任务。市卫生局负责)

再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83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工作。市卫生局负责)2前两年工作基础上。

3为2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市卫生局负责)

4完成1.6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市卫生局负责)

5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达阻断项目。市卫生局负责)

提高服务可及性。3.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依照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1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市发改委、卫生局负责)

进一步完善“120急救网络建设。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负责)2落实全省急救中心(站、点)设置规划要求。

3落实污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依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便民惠民措施,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1.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大胆探索。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形成规范化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弥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完善医药价格机制。市卫生局、编办、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国资委负责)

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2.深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加强对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市卫生局、编办、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物价局负责)1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所服务人口较多、基础较好的县级医院进行以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

每个县不少于1所医院,2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临时合作帮扶机制。推行乡村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每所医院不少于5名医生。根据国家下达项目和资金,重点协助县级医院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布置10名县级医院医务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三级医院与对口的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市卫生局、财政局负责)

引导有资历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3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合作的激励机制。20%县(市)探索推进县乡纵向技术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探索建立临时稳定、制度化的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组建医疗小分队,为遥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方便群众就医。3.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1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规范服务、院务公开、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出院病人随访、临床路径实施、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远程医疗会诊等10项惠民便民措施。市卫生局负责)

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跟踪监管,2制定并落实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推销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利息制定检查价格,降低检查费用;逐步推开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推销。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开展按病种等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基本医疗保证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明显降低参保病人预交金额,医疗保证经办机构向医院拨付一定数额的周转金,并及时足额结算医疗保证费用。市卫生局、物价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继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点。推行电子病历,3依照国家统一部署。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发改委、财政局负责)

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4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发挥卫生行政部门全行业监管职能。坚决治理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健全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市卫生局、监察局负责)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4.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保证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财政局负责)

建立和推行改善执业环境的长效机制。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等因素,2保证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编制,研究解决护士缺乏和支援农村、基层人员编制问题。市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5.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在符合准入规范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市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负责)1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规范和贷款行为。

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2制定和完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普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市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物价局负责)

三、强化保证措施。

下同)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2011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各县(市)区(含高新区。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将医改实施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市政府继续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牵头部门对牵头任务全市范围内的完成情况负总责。制定进度计划,加强督促指导。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医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医改任务完成情况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负责、亲自抓。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2011年4月底前完成各项任务分解,作出具体布置。各县(市)区政府要实行包干负责制,依照“一人一院(中心)要求确定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医药体制范文篇3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具体实在,安排十分紧凑,意义深远重大。刚才以学同志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全市改革的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三年重点推进的六个方面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市直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结合工作职责,作了很好的发言,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可以说,我市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下面我简要强调四点:

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到位。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接关系人的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发展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和医疗改革已连续八年成为全国“两会”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今年更是上升到第二位。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真正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我市“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和构建“四大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方向目标要准确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涵丰富、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医改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要把握好医改方向,这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严格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要贯彻好医改原则,这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平与效率、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关系;建设“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八大体制机制”,即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督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法规规章。三是要明确医改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坚持突出基本、基层和基础的改革重点,在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基本需求的同时,着眼基本、基层、基础,抓住一些“看得准、见效快”的关键环节,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措施步骤要积极稳健。这次医改已酝酿多年,各方广泛关注,群众寄予厚望,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事项目,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推出和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必须看到,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讲求进度、尽力而为的同时,坚持从黄山实际出发,克服财政实力不强、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农村地域广泛、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困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力度,不脱离实际,从有基础、有条件的事情做起,尽快把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不论难处有多大,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改革效果不打折、工作推进有特色、基层创新有亮点,确保医改工作始终沿着预定轨道有序运行。

四、工作保障要扎实有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把医改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亲自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具体协调,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市直和各区县有关部门,特别是发改、财政、卫生、人事、劳动保障、药监、物价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扯皮,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预期,既要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又要使大家清醒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医药体制范文篇4

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到位。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接关系人的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发展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和医疗改革已连续八年成为全国“两会”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今年更是上升到第二位。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真正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我市“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和构建“四大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方向目标要准确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涵丰富、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医改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要把握好医改方向,这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严格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要贯彻好医改原则,这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平与效率、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关系;建设“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八大体制机制”,即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督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法规规章。三是要明确医改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坚持突出基本、基层和基础的改革重点,在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基本需求的同时,着眼基本、基层、基础,抓住一些“看得准、见效快”的关键环节,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措施步骤要积极稳健。这次医改已酝酿多年,各方广泛关注,群众寄予厚望,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事项目,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推出和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必须看到,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讲求进度、尽力而为的同时,坚持从黄山实际出发,克服财政实力不强、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农村地域广泛、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困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力度,不脱离实际,从有基础、有条件的事情做起,尽快把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不论难处有多大,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改革效果不打折、工作推进有特色、基层创新有亮点,确保医改工作始终沿着预定轨道有序运行。

四、工作保障要扎实有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把医改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亲自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具体协调,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市直和各区县有关部门,特别是发改、财政、卫生、人事、劳动保障、药监、物价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扯皮,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预期,既要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又要使大家清醒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改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从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还要加强与中央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医改政策、工作动态,特别是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的单项改革措施,加强向上对接,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同志们,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关系全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容不得拖延和迟缓。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改革,切实把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为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医药体制范文篇5

市委副书记、市长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惠民生、利发展、促和谐的重大实践。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原则,明确重点,积极务实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确保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工作,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医疗资源供给和医药保障力度,实现了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高标准进入了省首批卫生强市行列,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仍有一定距离,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期盼热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是贯彻上级改革部署、实践科学发展的重要行动,更是增进百姓福祉、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自身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必须把握四大工作原则:方便群众,惠及百姓。要把群众受惠得益作为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立足让群众“得病有保障、平时少生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激活机制,促进发展。要在确保群众优先受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双向有利的体制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合理负担,持续进步。要立足政府财力,确保政府对医疗卫生合理有效投入,推动我市医药卫生事业持续进步和群众受益逐年提高;因地制宜,积极稳妥。要根据慈溪实际精心设计载体,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和方式方法,确保医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强调,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目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前要着力推动五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二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步伐,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是认真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药品供应体系;四是卫生部门要全面发动,提升管理,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能力和水平,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五是加快各类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竣工早投用早发挥效益。

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统筹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真正实效。要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为医改工作推进提供政策支撑;制定好今年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协调力度,确保落到实处;加强对医改工作的评估,不断完善提高,努力开创我市医药卫生事业新局面。

医药体制范文篇6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水平,根据《河北省××××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下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继续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去年底全市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力求在中央省属单位、困难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上有新突破,到××××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要达到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力争突破万人。

(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措施,扩大医疗服务范围。规范“两定”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稽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采取合同化管理,细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协议,增强协议双方的约束机制,共同保护参保人员的权益和基本医疗需求。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完善结算办法,在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基础上实行单病种结算办法,对定点医疗机构一些诊疗项目的收费,医疗保险基金设定总量控制指标。探索实行复合式结算的科学结算办法。完善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工作,与不同性质特点的医疗机构签定符合实际的协议,对“三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使用率、药品的备药率、自费药品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率)及新增诊疗项目使用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医保制度。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企事业单位不参保处罚的规定》、《关于未成年人参保办法》、《关于建立参保职工健康档案制度的规定》、《医疗救助办法》、《关于调整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比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保证参保面的扩大和医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五)根据县区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对财政出现赤字的县区,积极研究新的办法,努力解决欠费问题,保证医保制度正常运转。对条件好的县区,要尽快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六)建立医保协会。由其承担医保中介、咨询服务、技术管理培训和自律的责任,使其成为联结政府与医保企业、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七)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使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对卫生行业的服务、引导、规划、监督、规范等宏观调控上来,逐步实现由“办卫生”向“管卫生”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能分设的原则,将市卫生防疫站、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整合分立,组建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区卫生监督机构行使综合卫生执法权,加大卫生行政监督,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为各类医疗机构平等、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加快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尽快出台《秦皇岛市区域卫生规划(年)》,重新整合卫生资源。逐步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卫生工作和卫生资源的全行业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医疗集团。新增卫生资源要向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转移,向卫生人员培养、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卫生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九)继续完善、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对医疗机构已划分盈利性、非盈利性的基础上,做好两类医疗机构财政、税收、物价政策的落实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类管理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十)积极推进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步使医院成为独立运营的法人实体。加强对国有卫生投资的监管,努力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国有医疗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上级有关“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要求,加快企业所办医院改制分离的进程,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鼓励私立医院的发展,使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个国有医院,将其资产予以拍卖或转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十一)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按需设岗,双向选择。允许并规范公立医院职工社会兼职、从事第二职业行为,鼓励到基层和农村提供医疗服务。扩大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按照岗位绩效确定工资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对医院管理者和主要业务骨干可实行年薪制。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

(十二)继续推进医药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药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降低药品在医院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继续推行、完善药品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集中招标采购,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二级以上医院招标采购药品金额要达到药品采购总金额的以上。严格执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二级以上医院全面落实“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增强医疗服务收费的透明度。

(十三)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新进行考核验收,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取消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格。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到××××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要达到。

(十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选择昌黎县团林乡和卢龙县蛤泊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

三、继续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十五)加大药品生产企业认证、流通企业认证工作的力度。按省要求,到××××年底,我市家药品生产企业要全部完成认证。对各企业的认证工作,要加强跟踪督导,加快认证进度,争取××××年底全部验收合格。对逾期不能通过认证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退出市场。药品流通企业也要加快认证工作,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

(十六)扶优扶强,优化医药生产结构。促进优势医药生产企业扩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有条件的医药生产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药品生产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步伐,组建医药集团,增强抗风险能力。

(十七)支持优势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扩展、连锁经营。在医药流通企业改制基础上,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网上购销等新型营销方式,降低经营成本。

(十八)继续推进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定价的组织体系,建立药品市场价格的监督机制,实施药品价格举报和投诉制度,逐步实行药品外包装印制零售价格的措施,促进市场化的药品价格机制的建立。

四、加强领导、搞好宣传

医药体制范文篇7

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到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医药卫生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够平衡。医疗支出占居民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低收入人群乃至工薪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很多困难群众有病不敢看,小病拖成大病,大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这一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趋利行为明显,存在以药养医、大处方、滥检查、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突出问题,社会反响强烈,改革势在必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给民众的承诺中,医疗卫生保障是一项重要内容。医改说到底,其实就是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问题,是现代政府必须着力加强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保障。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体制,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是维护人的生存尊严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身体。今年国家投入8000亿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近3个亿。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市医疗保障水平还不够高,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全面推开,落实到位。

二、方向目标要准确把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让老百姓得实惠,真正做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强预防少生病”。有地方看病,关键是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老百姓看病更方便。看得起病,既要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让老百姓看病有保障,还要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让老百姓看病少花钱。看得好病,关键是正确处理基本药物目录与实际用药之间的矛盾,引导医生逐步改变处方习惯,实现群众“看得好病”的目标。加强预防少生病,关键是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一)要深刻理解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卫生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这次医改的基本方向。这次医改实施意见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都贯穿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强调向全民提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对于基本公共医疗卫生范围外的非公共产品,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需求。

(二)要牢牢把握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可能低一些,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再逐步提高。同我们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一样,最基本的要求是四句话、十二个字:广覆盖,就是在制度上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让全市人民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基本,就是立足实际,首先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向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多层次,由于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异性比较大,现阶段只能给予不同参保对象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准,满足城乡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可持续,就是要与发展阶段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财政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三)要始终坚持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这一工作重点。突出基本,就是强调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首先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解决公平问题,保基本需求,让改革成果切实惠及全体人民。比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是三种制度并存,保障水平还不高,但是我们由此进入到了全民医保的社会。突出基础,就是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当前突出问题,坚持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物供应保障的有机结合,注重建立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着力构建全民医保“安全网”的基础性框架。突出基层,就是面向农村、社区和广大群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农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问题差距要清醒认识

近年来,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很好,群众基础很好,特别是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我们的医院等硬件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这次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进度较慢,效果较差,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

(一)认识上有差距。一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对医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将医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站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高度来谋划工作、推动工作,对中央、省、市医改文件精神学习把握不够,对医改缺乏信心和决心,存在畏难、观望、等待情绪。二是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意识,认为医改工作是卫生部门、财政部门的事情,推诿扯皮,对待医改工作不够积极,胸中无数,没有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三是市医改办人员力量薄弱,对医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不够主动,没有履行好办公室的业务指导、综合协调、督查督办的职责,导致全市医改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工作严重滞后。

(二)行动上有差距。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未落实。很多县区尚未按照省市的要求核定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一些地方未认真执行财政部等5部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和省财政厅等4部门《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的有关规定,投入补偿机制不健全,未及时落实补助资金,未实行资金预拨制。三是绩效分配制度未建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效果上有差距。一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缓慢。目前,除剑阁县的乡镇卫生院和利州区的3个社区卫生机构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外,大部分地方还停留在文件上,停留在口头上,任务不落实,责任不到位,准备不积极,要实现60%以上的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难度不小。已经实施的也还不够彻底,如上西皇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在出售非基本药物,剑阁县还没有统筹考虑村级卫生人员的待遇等。二是部分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仍未理顺。市中心城区11个社区服务中心,仅有3个独立设置,由利州区管理,其余8个属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延伸举办,人、财、物均隶属于医院,无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无法进行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不符合上级规定和新医改政策的要求。

(四)政策研究上有差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许多政策我们都还研究不深,还没有把政策吃透弄懂,真正成为“明白人”,对医改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具体要求还掌握不够,特别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思考工作不够,许多同志心中无底,这一点大家务必要高度重视。

四、工作推进要扎实有力

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印发,各区县、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医改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公务员之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把医改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研究部署,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形成定期研究、计划部署、检查督导、对照评估的推进医改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将把医改工作的成果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衡量和检验各区县政府执政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考核。各区县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配备专门力量,抓好组织落实。发改、卫生、财政、人事、劳动、药监、物价、督查等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思想,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努力形成推进医改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需资金。在当前市、区县财政盘子都比较紧的情况下,要在其他方面压缩开支,全力确保医改所需资金,同时财政对医药卫生的投入增长幅度要超过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努力把这项惠民实事办好。各级财政要及时下拔医改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对医改项目实行公示制,加大对医改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力度,坚决防止和杜绝套取、浪费国家医改资金,损害群众健康利益的行为。

(三)统筹改革,注重创新。医改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涉及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体制、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和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地处四川盆周,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行政成本高,唯有在改革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对这项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各县区要在国家医改框架内,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深化细化具体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改革有重点、有步骤地顺利推进。

医药体制范文篇8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具体实在,安排十分紧凑,意义深远重大。刚才以学同志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全市改革的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三年重点推进的六个方面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市直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结合工作职责,作了很好的发言,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可以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下面我简要强调四点:

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到位。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接关系人的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发展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和医疗改革已连续八年成为全国“两会”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今年更是上升到第二位。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真正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我市“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和构建“四大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方向目标要准确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涵丰富、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医改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要把握好医改方向,这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严格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要贯彻好医改原则,这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平与效率、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关系;建设“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八大体制机制”,即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督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法规规章。三是要明确医改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坚持突出基本、基层和基础的改革重点,在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基本需求的同时,着眼基本、基层、基础,抓住一些“看得准、见效快”的关键环节,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措施步骤要积极稳健。这次医改已酝酿多年,各方广泛关注,群众寄予厚望,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事项目,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推出和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必须看到,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讲求进度、尽力而为的同时,坚持从黄山实际出发,克服财政实力不强、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农村地域广泛、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困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力度,不脱离实际,从有基础、有条件的事情做起,尽快把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不论难处有多大,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改革效果不打折、工作推进有特色、基层创新有亮点,确保医改工作始终沿着预定轨道有序运行。

医药体制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地方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药卫生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央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卫生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就业人口,重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视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人群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七)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生产。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八)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县(市)主要负责举办县级医院、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余公立医院由市负责举办。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中央统一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

(九)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提高透明度,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对医院销售药品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引导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

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十二)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药品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

(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广泛开展国际卫生科技合作交流。

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十四)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十五)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居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卫生标准体系,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与协调。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完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卫生法律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切实提高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医药卫生普法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为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按照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要求,2009-2011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十七)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2009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十八)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二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成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监督考核。地方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二十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近期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改革。要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和具体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医药体制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地方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药卫生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央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卫生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就业人口,重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视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人群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七)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生产。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八)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县(市)主要负责举办县级医院、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余公立医院由市负责举办。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中央统一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

(九)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提高透明度,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对医院销售药品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引导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

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十二)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药品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

(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广泛开展国际卫生科技合作交流。

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十四)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十五)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居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卫生标准体系,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与协调。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完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卫生法律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切实提高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医药卫生普法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为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按照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要求,2009-2011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十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2009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十八)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二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成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监督考核。地方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二十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近期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改革。要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和具体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