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42:07

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医药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医药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商业健康险;医药产业;协作发展

1研究背景

一方面,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我国相继启动“4+7”药品集中采购、“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以及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范围内的药品集中采购。不仅如此,各地也陆续开展药品集采,逐步实现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药品集采为我国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药品集采中未能中标的药品与生产企业,面对市场份额的骤降与基本医保支付比例的变化,亟须寻找新的支付方。另一方面,2020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医保制度性全覆盖,但基本医保的建设目标为“待遇公平适度”,面对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同样是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下,推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不但能够加快实现我国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减轻医保基金运行压力,更能为我国居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高效率、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据此,本文就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协作难点、发展方向、建议等四方面进行讨论。

2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2.1发展现状

2.1.1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2012年—2016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从2017年起,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医药产业资产总计、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的增长率分别由2012年的28.89%、28.47%和21.37%降低至2017年的8.77%、0.44%和10.36%。2018年,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且医药企业数量有所减少。2019年之后,上述指标逐渐回升,2020年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的增长率重新攀升至10%以上,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回升至3.97%(见表1)。随着医改不断深入,药品价格水分被挤出,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挑战,若要继续恢复之前的高速增长的态势,需要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2.1.2我国健康保险发展概况相较于较多数量的医药企业,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较少,截至2020年,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公司159家。但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迅速,2010年—2020年,保费规模与赔付金额均持续增长,二者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当,分别高达28.29%与27.17%。从赔付比例来看,近10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为32.85%,基本维持在30%左右(见表2)。除此以外,2020年我国健康险的密度和深度分别为578.91元/人和0.804%(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网站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增长空间。总体而言,我国商业健康险在过去10年高速发展,国内健康险市场逐渐扩大且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1.3医保支付药品费用情况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作为我国药品的最大支付方,本文以报销比例较高的住院患者的药品报销情况为例,根据表3可知,2010年-2017年我国参保患者住院药品平均报销比例为67.34%,自负比例32.66%。若患者使用的药品并非目录内药品,则将面临较大的医疗费用负担。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对药品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2016年仅占药品总费用的1/17[1],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充分的潜力与市场吸引消费者,成为新的我国药品费用支付主体。

2.2发展瓶颈

我国自2015年与2018年相继启动国家专利药品价格谈判与药品集中采购,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表1中2018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与其密不可分。尽管一些药品疗效显著,但由于价格高昂等原因,可能使我国医保基金面临支出风险,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转,因此部分高价值药品面临市场准入困境[2],经历上述医改政策后,这种困境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商业健康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其发展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当高价值药品因国家药品集采和价格谈判失败而失去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时,商业健康保险如果作为新的支付方,不仅能够解决医药企业发展困境,也能够提高居民使用高价值药品可及性并减轻其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商业健康险市场目前面临的产品结构失衡、缺乏创新等问题[3]。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面对我国不断推进与深入的医改政策,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医药产业与商业健康险进行深入协作势在必行,使二者共同承担药品支付风险是今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3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的难点

3.1利益诉求背道而驰

从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公司(以下简称健康险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其目标客户为健康的投保人。然而,医药企业所生产的药品或提供的服务均是针对带病患者。更进一步分析,由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多环节、长周期及相对垄断”的产业特征,医药公司的产品大多针对某一种或某类特定疾病。因此,其目标客户更多集中在某一类或某种特定疾病的患病人群。目标客户的差异成为健康险公司与医药公司合作发展的首要障碍。

3.2产品特质不同

对于健康保险产品而言,由于大多投保人投保时尚处于健康状态,且具有患病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多数健康保险产品保障多种疾病,即使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例如女性或老人的防癌险,其保障的病种也并非针对单一病种。然而,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其具有高盈利性的原研药品大多仅有一种或几种,其产品无法做到兼顾各类疾病,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因此,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进行一对一合作难度较大,双方无法满足对方的销售需求。

3.3商业健康险支付的药品费用占比较低

本文第二部分已指出,在我国药品总费用中,商业健康保险的支付比例较低,仍有极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同时,该数据也揭示了由于整体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规模较小,如果只由单个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在对高价值药品进行价格谈判时并不具备规模优势。当面对小规模的支付方时,医药企业对高价值药品降价动力不足,难以促成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的合作。

4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的发展方向

4.1保险产品设计下行

由于我国的商业健康险是针对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或因此造成收入损失及护理费用等进行补偿,为了最大化健康险公司的利益,目前市面上大多商业健康险产品大多只面向健康人群,并明确规定不允许带病投保,且若核保时发现带病投保或等待期内产生医疗费用,保险公司将拒绝赔付。为减少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目标客户差异为二者合作带来的影响,健康险公司需要逐渐调整今后产品开发及设计的方向,针对与医药公司合作以及高层次医疗需求的投保人群可考虑保险产品设计下行,放宽保险人群的健康要求。

4.2“多对多”合作

无论单一的健康险公司与单一的医药公司、单一的健康险公司与多家医药公司,或是多家健康险公司与一家医药公司合作,双方都无法进行完全的产品匹配,对二者而言均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今后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时,双方可进行“多对多”合作:对健康险公司而言,可以在原有的保险产品已纳入较多保障病种的基础上,突出其对某类或某领域疾病的保障能力,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医药公司而言,可在国家药品集采和专利药品谈判之外获得生机,寻找到新的保险支付方,减轻其受到国家药品政策的冲击影响;对居民而言,既可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医疗需求,也可以降低其经济负担。

4.3制定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对药品费用支付水平较低,均摊到医药公司的拳头产品,其获得份额更低,对医药公司而言难以产生规模效益进而难以产生降价动力。结合“多对多”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考虑制定我国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当健康险公司设计并开发保险产品时,条款中明确规定若进行赔付,优先使用目录内药品,以保证目录内药品的销量,该药品目录的保险产品也享有营销推广等待遇。但同时,进入该商业健康险目录的药品需酌情降价。由此,既可以降低健康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医药公司也可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保证甚至扩大其市场份额,购买商业健康险的被保险人也能使用高质低价的药品,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5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模式与建议

5.1注重保险产品设计与专业化经营

为了解决医药产业与健康险公司目标客户及利益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前文提出针对二者合作的保险产品可考虑下行设计。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需要辅以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以控制健康险公司风险。以允许带病投保的产品设计下行为例,当健康险公司推出此类产品,将吸引更多患病人群进行投保,健康险公司需要做到以复合型专业人才、可靠真实的疾病谱以及医疗费用数据库作为专业化经营的基础,实现科学的精算定价,避免其后续面临核保、核赔困难以及风险不可控等严重问题,最终无法实现与医药企业协作的多层次产品可持续经营。此外,目前部分地区开展的商业补充保险允许居民带病投保,本质上也是保险产品设计下行的试验,因此后续也可参照允许带病投保的经验,积极完善健康险公司的产品设计与经营。

5.2加强双方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多对多”合作或制定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时,若有保险行业协会和医药行业协会加入,双方均形成规模效应,将使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合作效果事半功倍。从健康险公司的角度而言,尽管各个公司的健康险产品有差异,但基本覆盖发病率高、医疗费用较高的常见重大疾病,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将产品中重合的常见疾病形成集合,其谈判与协商能力将远超单个健康险公司,并为医药公司参与合作提供极大动力。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协会提供合作平台,将各个公司的高价值或拳头药品集合到一个平台,同样能够满足健康险公司多病种保险产品的需求,激励其加入“多对多”合作并使用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

5.3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主导的高价值药品谈判

面对国家药品集采与专利药品价格谈判,医药公司未中标、未经谈判或谈判失败的高价值原研药需要寻找新的支付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险公司将对其原价支付。商业健康险区别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适度”。面对我国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尽管对高价值原研药品进行报销支付,成为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外的第二大支付方,但其依然可以参考国家“以量换价”的思路,依靠其规模优势与医药公司进行药品价格谈判,双方互利互惠。

【参考文献】

[1]贾宇飞,于保荣.商业健康保险在医药费用支付中的作用及国际经验[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5):8-12.

[2]丁锦希,李佳明,任雨青.多层次保障框架下的高值创新药物医保准入新思路[J].中国医疗保险,2021(02):26-30.

医药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医药产业范文篇5

刚才,市农业局、工信委、药监局和、的负责同志以及三个企业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很有特点和借鉴意义。常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县的经验和做法,强调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贯彻会议精神,就是要贯彻落实好常市长的讲话精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既是保障中医药产品质量和人类药品消费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系产业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措施。因此,如果不推行中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不但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和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要受到影响,而且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受到损失。当前,我市中医药产业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市中医药产业必然要求,而标准化生产工作已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全市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安排部署,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努力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种植生产标准。我市现有中药材种植生产执行的标准共有20项,这20项标准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并已经组织实施。目前,市农业局和有关县区初步制定了的20个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正在申报中,尚未通过专家审议和颁布实施。严格来讲,我们欠账较多,还有许多标准没有制定和申报。因此,要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放在首位,抓好标准的制定、申报和颁布实施,做到各环节生产有标准、工作有规范、质量有保证。尤其是要依托与我们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手段,加强中药生产质量及安全标准体系的创新研究,积极建立地方性标准,申报争取成为国家标准。

三要加大中医药企业GMP认证工作力度。目前,我市大宗道地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加工方法都具有既定标准,一些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进行GMP认证,一些饮片加工大户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仍大量存在。全市现有的95户较大规模中医药加工企业,通过饮片和药品生产线GMP认证的仅有41户,不到一半。按照“十二五”全市中医药GMP认证企业达到100户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因此,药监部门要继续帮助指导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加强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软件资料编写进行技术指导。要对新建、改建企业的工艺流程、厂房布局、生产设备和设施布置等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确保厂房设计既符合GMP要求,又满足地产中药材的传统加工工艺要求,帮助企业积极开展GMP认证工作。

四要加强流通企业GSP认证和日常监管工作。2008年以来,我市药材流通领域曾经出现的欧当归冒充当归和独活及其饮片的违法行为,虽然经过市政府组织的专项整治,成果比较显著,但仍然有部分经营企业违规经销,对“岷归”的市场品牌和道地性形成了不良影响。据统计,截止6月底,全市通过GSP认证的药品、药材批发企业只有42家。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流通企业的GSP认证,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和意识,不断加强对中医药流通领域的监管。

医药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世界贸易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使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得到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展的同时,更面对着新的挑战———不仅要面临国内其他省份医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还要面临来自于世界其他国家制药巨头的挑战。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实力弱小的医药企业无疑会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可以说,目前的吉林医药产业在资本实力、创新能力和市场控制力等方面上,都无法与跨国企业相比。这种竞争条件给以众多中小医药企业为主的吉林省医药产业造成了较为艰难的现实发展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发展受限的局面,就必须要立足于吉林省医药产业急需发展、产业结构急需优化的现实要求,从保障吉林省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吉林省技术人才资源、产业研发力量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为手段,对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及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建议。

一、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发展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只有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拥有话语权。(一)医药企业发展规模有待加强。表面上看,吉林省所拥有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医药产业的规模较为庞大。但外表光鲜的背后,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生产模式与生产特性区别度较小等特点是大部分医药企业所拥有的共性。而这些特点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医药产业没有办法得到较好的竞争优势。在吉林省医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占比不足14%,在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中,缺乏做大做强的企业去发挥“领头羊”作用。产业组织结构混乱、生产布局过于分散的现状,导致资本较为雄厚、医药技术较为发达的大型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被大幅度降低,行业发展中的“先富”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其在医药产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集成度不高是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最大的特点,也是吉林省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低,发展程度不深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医药产品优势不突出。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理论上完全能够使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发展中得到非常强劲的推动力,但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发展中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自身优势并不明显。首先,吉林省医药产品虽多,但是因为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医药产品的发展中始终欠缺大品牌、大品种的医药产品,产品层次也不高。其次,吉林省虽然有着种类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但是将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率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吉林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着广袤的山区,自古就是有名的“人参之乡”和“鹿茸之乡”,以人参资源为例,吉林省的人参产量很大,每年年产量达到全世界年产量的70%,其品质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其能够创造的出口外汇却很少。与韩国相比,韩国也拥有着人参资源,但是韩国所拥有的人参资源仅为吉林省的14.2%,而韩国却依靠着这些人参资源,创造出了数倍于吉林省的出口创汇。最后,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大部分企业固守现有的技术和资源,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出自身医药产业的特色并不明晰,也并没有主动寻求技术创新的企业发展意愿。如何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深化发展保护现有医药产业资源更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中要注重的问题。(三)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欠缺。事实上,中国很多产业都只是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层面,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于技术开发的重视度和资金的投入程度严重不足。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在科研资金的投入方面,吉林省医药企业所投入的资金数额很少,很多企业对于科研资金的投入仅占其毛利的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企业所投入的科研资金占比能达到3%。而国外的医药企业对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至少能够达到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技术停滞,许多科学技术没有足够的资金使其转化为现实产品,科技人员无法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企业得不到最新的技术支持,而原有的技术也并不丰富和先进,所以为了推出新的产品,不得不走“山寨”的道路,大量模仿其他企业的新技术或者新产品,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内医药产品的更新能力,逐渐使自身医药产品的竞争优势丧失,不仅在国内的竞争市场上没有办法取得优势,更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较大的市场消费群体和竞争能力。另外,医药科研成果与生产环节衔接不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力度不够。一是因为在科研过程中缺乏中试环节不能有效对接,二是因为生产单位设备更新缓慢,科研成果受限于较为落后的生产设备,不能很好地在原有设备上得以应用。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为了改变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产业结构的优化思路:(一)正确引导市场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吉林省医药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资本小。在这一方面,有关部门应正确引导市场行为,鼓励企业间合理的收购、兼并等行为,合理调整吉林省医药产业结构中不同规模企业的比例,对兼并重组中发生的贷款给予企业一定程度上的贴息支持,减免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契税和有关费用。二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其中管理方式的落后是众多中小企业始终无法做大做强的最根本原因。在企业发展初期,家族式管理模式发挥了其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但面对现今社会要求,只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任人唯亲,对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才能打破瓶颈,使企业不受制于家族式经营模式,企业才能获得发展。(二)建设特色品牌,深度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掌握好方向和程度问题,有针对性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将吉林省所拥有的自身深厚基础和丰富市场前景的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高现代中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将产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精细处理,努力研发有技术深度、有临床效果、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提高中药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在生物制药方面,要重点扶持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人胰岛素、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等具有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前景的药物品种,保持本省生物制药的技术优势。其次,对于化学原料药,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疗效好、适应市场消费需要的药物品种,逐步放弃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品种,避免资源浪费。最后,在医药品牌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建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优势品种培育,努力将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疫苗等品种培育成国际品牌。(三)开发新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目前情况下,实施产业结构的纵向深化变革是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的理性方案。这里所说的纵向深化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抢占无人涉及的市场领域,开发医药“新品种”,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对吉林省医药产业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辅助,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为手段,形成生产与研发密切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体制,使科研成果有效且高效地转化为现实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抱团取暖形成新的竞争模式,在已有市场上避免硬碰硬地与国外医药巨头进行竞争。目前国际上的大型医药公司的生存发展模式大多都是寻求与其他医药公司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或者战略合作联盟。战略联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跨国研究与开发,也有利于吉林省医药产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是本省医药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的一场博弈。同时,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广泛开展,尤其是东北亚各国,特别是与吉林省相近且具有部分相同特质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地进行业务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学习引进海外医药企业先进的创新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白雪.吉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杨柳.吉林省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肖艳.王柏谊.吉林省医药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J].综合运输,2013(2)[4]张李李,王晨,国锦琳.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

[5]程兆盛.方明金.中医药政策概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1)

[6]刘春雨.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冉庆国.黑龙江省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8]石薛桥.基于中部六省名牌比较的山西省名牌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7)

[9]张丽英.吉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0]ZhangSM,NaLI,Zhao-HuaLi,etal.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StrategyofSwineIndustryinJilinProvince[J].JournalofJilinAgriculturalSciences,2009

医药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生物医药;关税;原料药

一、引言

2018年4月4日,在中美双边贸易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以所谓“知识产权侵犯”和“政府补贴政策”为由进行了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301调查”,并单边宣布将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强行加征25%的关税,共涉及约34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商品出口,此次贸易战规模全球罕有,美国特朗普政府来势汹汹,两国贸易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本次美国开展加征关税,旨在打压中国正在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在“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视为创新突破战略前沿领域,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国家优先产业。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延续了中国以往对其他国家优先行业如化工行业和通信行业等的发展模式,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不断推进其技术进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使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随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抢占也必然会导致中美经济摩擦加剧,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的背景下,中国众多产业均受打压,而生物医药产业却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韧性,中国的生物医药出口并未受到美方对其他重要行业如通信行业同样的以加征关税为方式的打击制裁。在2018年7月6日起美国正式对第一批清单上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同最初的即4月份的征税清单对比,其中所有的原料药产品和部分的医疗器械与成品药品被移除出了征税清单。在2018年,根据中国医保商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原料药进出口额共计386.69亿美元,同比略增2.19%。其中,出口额达3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3.2%。从中美双方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美方对中进口征税清单来看,中美贸易战中美方的制裁打击对我国生物医药出口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有限的。本文就中美制药产业结构对中美贸易战中生物医药产业未受严重制裁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原料药产业使中国处于药品供应链关键位置

(一)中国原料药产业颇具优势。中国是多种关键原料药、专利保护期过期仿制药以及膳食补充剂、生物技术产品和医疗器械等医疗健康相关产品的全球生产源头地,同时也是全球原料药的最主要产出国。同中国其他工业部门一样,中国原料药产业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庞大,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的原料药产能已处于世界前列,同时生产的药品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有赖于中国大规模、低成本的原料药制造产业,中国的原料药生产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不可割舍的需求,中国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规模已达世界第一。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印度,其80%的原料药也依赖于中国。处于药品供应链最源头的大宗原料药,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的抗压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受美国打击的行业,所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敏感度较低,而位于药品供应链下游的药品成品,则对贸易保护政策更为敏感,而这些生产下游药品成品的产业正是集中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二)全球对中国原料药有巨大需求。毫无疑问,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中国原料药生产与全球医药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目前,我国抗生素、维生素、激素、扑热息痛等大宗原料药占据了国际市场主导地位,对于很多关键的药物品种,几乎全部只由中国企业生产。因此,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其药品工业产业链并不完整,依然存在着当中国供应中断时药品短缺的可能性。例如,在2016年,中国齐鲁制药厂房发生爆炸事故,企业废水回收车间回收罐发生泄爆,导致工厂主要负责生产出口的抗生素哌拉西林停产,一时发生全球供应短缺,这正是因为哌拉西林这一关键药物几乎只由中国生产。不仅如此,在肺炎疫情爆发后,由于中国生产关键性原料药的工厂停工,全球医疗用品供应链都陷入了药品短缺。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世界对中国医药的需求愈发扩大,这也体现了如今中国医药行业在世界药品供应链的关键位置。

(三)原料药产业缓和美国的制裁。我国原料药主要出口亚洲和欧洲,而美洲所占比例相对少于其他地区,根据商务部海关的数据统计结果,在2017年对美国全年原料药市场出口额在我国原料药出口总额占比仅为13.47%,这说明中国原料药产品对美出口规模小于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规模,因此即便美国对中国在医药产品方面进行加征关税也并不能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因此中美贸易战中如对我国原料药加征关税也不会对原料药出口造成整体性的影响,反而会增加美国对原料药产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美国医药下游产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发生药品短缺的风险性。中国的制药行业以低端药品为主,而低端药品并不意味着处于贸易摩擦中的劣势,相反,以低端原料药生产为核心的中国制药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结构,再辅之以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已经处于亚洲乃至全球药品供应链的中心位置。正是中国自2008年将药品生产列为高附加值产业,再到“中国制造2025”对制药行业的高度重视,才有了在中美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中国原料药产业。

三、美国依赖从中国进口原料药和成品药物

(一)美国关键药物生产需要中国原料药。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在201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讲话时表示:“我们在芯片方面确实受制于人,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抗生素原料出口国,一旦减少出口,某些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就运转不灵。”由于美国本土药品生产成本高昂,大量制药产业尤其是低端产业被转移至海外。美国80%的原料药来自于海外,美国进口的仿制药中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中国或印度等使用原料药的第三国。就中美两方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来看,美国制药行业对中国原料药有巨大需求。由于原料药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因此美国的制药企业往往为了降低环保成本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对美国的原料药出口仍旧保持稳步增长。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带来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这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中断,美国的制药产业再也不能生产某些关键药物,因为生产这些关键药物所需的原料药都来自中国。例如,在2019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中国提供了95%的美国进口的布洛芬、91%的美国进口的氢化可的松、70%的美国进口的对乙酰氨基酚、40%~45%的美国进口的青霉素和40%的美国进口的肝素。一旦该供应链被切断,就意味着美国制药产业的生产发展将举步维艰。

(二)中美药品产业链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原料药或者使用中国原料药生产的其他成品药物的有着巨大的依赖,这无疑是增加了当中国供应中断发生时美国卫生机构药品短缺的可能性,由于美国的原料药进口依赖中国的规模集中化的原料药生产厂家,当发生国家卫生安全事件时,仅靠美国本土制药企业的产能并不能满足社会卫生需求,从而导致远远严重于医药市场被抢占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社会危害。此外,这种药品短缺甚至可能会发生在美国军队中所使用的医疗用品中。美国国防部门对军队药物的采购有着严格的标准,美国国防部规定所有采购用于军队医院的药品必须在签署了1979年《贸易协定法》(TAA)的国家生产,而中国并不是该法案的签署国。但尽管如此,虽然中国没有资格直接接受美国政府的合同,但使用中国的原料药进行生产的药物可以获得豁免。美国军队从其他国家采购的成品药品同样可能是由中国生产的原料药进行制造。就算美国直接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原料药,也有可能受中国资本的控制。例如,浙江医药生产的万古霉素已达到全球产量的50%,如果美国通过加征关税打击中国所生产的万古霉素,就只能从万古霉素的第二大生产国国印度进口,而事实上这些印度厂家已被中国收购。在一些情况下,与美国军队签订合同的制药公司甚至可能在中国本土生产产品,这是由于这些公司总部位于TAA签署国,而在中国境内开设工厂进行生产。由此,美国对中国原料药的需求问题已经由民生医疗保障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这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国政府提供了有利的筹码。

四、结论及启示

中国作为全球原料药生产国,在全球的药品供应链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美国对中国药品的依赖在肺炎疫情背景下不断加强,如果中国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之际切断药品供应或提高某种药品的价格,可能导致美国卫生和军事用途的药品严重短缺。因而,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对中国原料药和制剂的加征关税全部豁免,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依旧稳步发展。这也力证了中国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政府应牢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引领新时期中国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步伐。中美贸易战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是国内企业应致力于巩固目前全球原料药市场的主导地位,应当夯实产业基础,聚焦全球需求,横向扩展业务范围,同时坚持创新创造,纵向拓展产业链,聚焦全球需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个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在生产质量、规模上营造领先优势。二是必须抓住美方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征税的根源,明确中国原料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维持现有的生产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更大的规模化生产,加强国际竞争力,占据药品供应链源头地位,同时拓宽国内产业链涵盖面,提升医药产业链的自给能力。三是应开拓发展模式,除上游原料药产业外,也着眼下游产品延伸,打造更为完整的国内产业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摆脱单纯生产并大宗出口原料药的初级模式。同时,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生产的环保要求和安全要求,推动原料药产业的绿色发展,创造更为健康绿色的医药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军生.原料药固本强基当为贸易摩擦“解热药”[N].医药经济报,2019-06-03(007).

[2]范斯聪.疫情加剧美国对中国医药产业限制[J].世界知识,2020(16).

[3]高岩.我国原料药行业发展迎来上升期[N].中国医药报,2021-03-01(004).

医药产业范文篇8

论文文章摘要:绿色营稍就是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青海省藏医药产业,若想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取得竟争优势,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制定和实施有力的措施,确立绿色营梢观念,实行绿色营梢策略。

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发展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最具特色的藏医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青海省的藏医药的独特魅力在于,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没污染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据悉,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种植物、一百五十九种动物和八十余种矿物可以人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但营销观念的落后是制约青海省藏药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因此藏医药产业要抓住契机,积极落实绿色营销观念。

一、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藏医药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传统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医疗、教育、科研、生产、学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保障全省各族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因素制约,藏医药产业化发展仍相对缓慢。省藏医药的发展与国际上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产业化相比还具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藏医医疗机构大多基础设施较差,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很多医疗机构地处偏远地区,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低、学科带头人匾乏等问题,使得藏医药材质量控制、传统制剂工艺研究、民族资源保护等技术标准研究等问题存在很大的难度,藏医药挖掘继承与藏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亟待开展。

其次,藏药生产重复建设严重,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我省藏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而且多为低水平重复建设,藏药生产管理较为混乱。许多企业急功近利,在无资金、技术、设施,更无品牌确切疗效品种保证的前提下,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

再次,藏医药营销手段落后,缺乏市场优势。许多企业营销网络都不健全,由于其规模小,单品种产值不高,效益差,所以无法有效的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管理,使得产品知名度不高。个别大企业,在产品营销上则抱着“药好不怕巷道深”的经营观念,不重视现代营销手段的运用,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

第四,医药企业理念落后,医药资源面临威胁。藏医药企业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互相抢夺药材资源,生产药品雷同,既无法监控质量和形成规模优势,也造成资源和市场混乱,企业经营理念的落后使得其对医药资源保护不力,对野生藏药材资源普遍存在重复开发利用,轻保护和建设,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二、青海省藏医药产业与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健康、环保观念的主导下,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从健康安全、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经营战略制定、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产品定产销过程中实施绿色措施,向消费者提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自然环境状况正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形成的。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包容的统一体,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给青海藏医药企业的发展给予了诸多启示。

青海省藏医药产业需要确立绿色市场营销战略,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藏医药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贸易要求,绿色壁垒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藏医药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的文化理念,能够将这种理念充分灌输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可以帮助藏医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藏医药产业进行绿色营销就要求企业把绿色营销一贯穿始末,从选择生产技术到产品设计、选择原材料、包装方式直至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必须注意对人们身体健康、环境的影响以及藏医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药GAP法规以及GMP,GSP质量管理标准。采用科学栽培、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药材的品质和产量,能最终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绿色产品,使绿色消费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绿色的藏医药消费理念、二实行绿色营销策略,三加强对藏医药企业绿色文化的培养,使绿色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中心内容,使企业经营理念、营销理念与绿色生态理念相融合。

三、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的绿色营销战略对策

随着藏医药的市场开发,“安全、方便、廉价、无污染”为特点青海省的藏药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藏医药产业正悄悄敲开国内外市场的大门。但由于过度开发:藏药资源“亮起红灯”,随着藏医药市场化步伐加快和对藏药材乱采乱挖,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藏药材短缺,甚至无药材可用的危险,这些因素正影响着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青海藏医药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市场名牌。因此藏医药企业应将注意力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在营销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行绿色营销策略,采用更加人性化、健康化的绿色营销新模式。

(一)培养企业绿色文化

树立绿色营销战略观念,就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树立绿色观念,制订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把绿色理念植根于企业文化中。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而绿色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中融人了环保理念,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盈利。作为高原特有的藏药,因其资源有限,各个小型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任其自由发展,既浪费了资一源,还破坏了生态,所以应该在经营中树立绿色文化,通过企业兼并或重组的形式,形成藏医药的产业规模化,使藏药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倡导绿色的藏医药消费理念

藏医药产业应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利用青藏高原藏医药纯洁无污染的特点,选择绿色资源,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绿色生产体系,在组织绿色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加强绿色监督和控制,使得青海省的藏医药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势。对消费者大力进行绿色宣传,培养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的意识,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选择青藏高原特有的绿色藏药资源大力开发绿色藏药产品。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综合开发新的藏药资源。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和保障人体健康标准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同时,研发出绿色品质高的过硬新产品,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作用。设计绿色营销名称、包装,和鲜明的“绿色标记”,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获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及公众的认可,扩大知名度。绿色名称和绿色包装塑造产品形象、提高商品档次,是提高藏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绿色渠道策略,首要保证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和配送中心,减少储运过程的资源耗费和货损量。并通过“绿色药店”、“绿色药品专柜”或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的商、批发商品、零售商分销商品,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己的绿色形象,又可借助绿色分销商的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营销网点,扩充医院、专业批发商营销渠道,大力开发非处方药市场。

医药产业范文篇9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宗旨,牢牢把握医改和“三个加快”、“四个”建设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方向,以生物医药产业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医药工业园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把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一)打造“七个基地”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为基础,引进品种和技术,引进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13年初具规模,力争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达50亿元。

2.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以回春堂药业公司、陈善堂中药饮片公司、银发白芷公司、绿康中药饮片公司为龙头,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特色优势品种,壮大中药材基地规模,大力推进GAP基地建设,力争201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分布见附表),年产中药材5万吨以上,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中药材7.5万吨以上,产值达6亿元以上。重点发展以白芷、连翘、吴茱萸、金银花、麦冬、半夏、香桂、黄柏及中药材动物养殖(以梅花鹿为代表)为主的规范化、规模化、良种化的中药材核心基地9个;建立种子繁育基地250亩。努力打造中药材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全国驰名商标达1个以上,省著名商标达3个以上,知名商标达5个以上。

3.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以回春堂药业公司、全泰堂饮片公司、射洪中药饮片公司、绿康中药饮片公司、陈善堂中药饮片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新型饮片免煎颗粒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大力研发新产品,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力争2013年产值达5亿元。

4.中成药生产基地。以泰乐药业为龙头,深度开发全国独有的中成药,力争2013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5.外用药生产基地。以明星和珠峰药业为龙头,借助强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品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和提高外用药生产能力,力争2013年产值达5亿元。

6.中药提取物和中间产品基地。以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为基础,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联合国内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产企业,输送中药提取物和中间产品,力争2015年年产值达5亿元。

7.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以康达卫生材料厂为龙头,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增强卫生材料的应急储备能力,力争2013年年产值达1亿元。

(二)打造“两个中心”

1.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以西部华源为龙头,利用区位优势,加大物流招商力度,吸引省内外部级医药大型物流企业来遂投资合作,助推我市医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力争2013年销售总额达80亿元。

2.药品连锁配送中心。以全泰堂、回春堂、康贝、山河水等医药连锁企业为龙头,整合配送资源,规范市场管理,加强终端市场配送建设能力,提升配送水平,力争2013年销售总额达10亿元。

三、发展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要将发展医药产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力争用3—5年时间将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医药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联系医药工作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市食品药监、卫生、地税、国土、工商、招商、中小企业局、农办、农业、林业、财政、科技、发改委、经委、商务等单位为成员,加强对全市发展医药产业的组织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食品药监局,由市食品药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小组要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全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对医药产业发展实行单项目标考核。

(二)整合医药资源,培育优势企业。全市现有医药工业企业14家,企业小而散、大而不强是我市医药产业的实际情况。批发及零售连锁企业50余家,低水平、低价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优势企业,盘活现有资产,培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医药产业。

(三)鼓励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研发新产品上下功夫。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政府予以奖励;对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政府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多方式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方向,以生物医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培育优势产品,打造部级名牌,及时调整构建以化学药、中药为主体,生物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产业格局,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1.现代中药。实施大品种战略,大力推进重大重要创新成果的系列化开发与产业化;推进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构建道地药材种植产业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发展;积极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大力支持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特色鲜明的中药新药及新剂型的开发;加强高效粉碎、提取、分离等中药制剂、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实力和产业化水平。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物,促进优势中药材资源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发展特色中药产品,力争使我市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公务员之家

2.生物制药。突出优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力争在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创新药物、疫苗领域有所突破。重点研制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强新型生物制剂研究,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探索和研究采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生物技术药物;着力突破高密度发酵、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制剂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3.化学药品。支持引进、消化和仿制市场潜力大的国外非专利药,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重点围绕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激素类药物、维生素、氨基酸、麻醉药物等优势门类,加强关键工艺创新,提升原料药技术优势和深加工能力;积极推进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纳米技术制剂、脉冲释药制剂、长循环制剂等新型制剂的开发与产业化。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和扩大我市创新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化学药品制剂产业。

(五)培植龙头,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扶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开发和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鼓励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培育拳头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支持和鼓励种植户、营销大户建立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带动基地建设。组织种植、加工、销售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实现资源共享,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物流和GAP基地。培养壮大中药材农民经纪人队伍,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全市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快速发展。

(六)强化监管服务,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监管是发展的有效保障,发展是监管的重要基础,相关部门应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目标,一手抓监管,一手谋发展,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关系,引导企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监管,强化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创造自主创新、管理规范的竞争环境,创造健康和谐、服务优良的投资环境,实现药品安全与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和谐统一。

(七)加强宏观引导,落实政策扶持。

1.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及大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纳入全市金融培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对重点医药企业按属地管理,由同级财政在工业发展资金中给予扶持。

医药产业范文篇10

一、顺应趋势,超前布局,充分认识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领域的应用,促使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存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加速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需求。

1、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把生物技术及产业列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要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2010年11月,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于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前不久,在向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工业处汇报工作时,国家充分肯定了我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表示今后将在中药材种植和进入医保目录的大品种等方面给予支持。

2、省委省政府对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被列为我省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9月,我委牵头承办了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会,省纪委书记尚勇在7月5日召开的省工信委、省卫生厅、省商务厅、省药监局和市政府5个部门的协调会议中指出:①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行业纯利润在20%以上,远超过其他行业5%的水平,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是很大的。②“十二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届时,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将达到全球第二。③我省“十二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存量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新招商引进的高端企业做到500亿,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④招商重点是将世界50强制药企业引入“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特别是知识产权即将到期的大仿制药项目。

二、目标明确,执行有力,医药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各方认可

2010年,是医药工业处新组建的第一年,这一年,成功举办了生物和新医药合作推进会、省政府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项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通过与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药监局、市政府、部分地市经贸委等单位主动对接与合作,提升了我委作为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的影响力。同时,重点编制完成了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省支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若干意见、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做好了医药行业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2010年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成功牵头举办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会。由我委牵头,历时3个月筹备,合作推进会于9月16-18日在红谷滩新区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进行了六大项议程,八项主题活动,会议共邀请到国内外131家知名企业参会,完成签约项目29个,投资总额302.78亿元。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四部委的有关领导、省政府省长吴新雄、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尚勇、省政府副省长洪礼和、谢茹等领导、我委多位领导出席会议。出席此次合作推进会的部委和领导达到各产业合作推进会之最。

2、圆满完成省政府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活动。6月,签约仪式在滨江宾馆成功举办。此次签约为我省企业与央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双方将在推进省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推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产业发展,提升我省医药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合作。按照框架协议内容,第64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于12月9日至11日在举行,来自全国2800多家医药相关企业参展,参会人数超过10万人次。

3、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和产业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我委统一部署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医药工业处已编制完成《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省支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的若干意见》和《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午,将介绍两个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征求各位的意见。

4、组织4家企业申报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要求,在我委组织,企业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推荐上报了天施康弋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其中3家企业获得国家项目扶持资金。

5、完成组织推荐企业申报“四率”考核奖励工作。根据我处掌握的行业情况,重点组织推荐4家企业申报2009年度“四率”标兵/先进奖,其中,江中药业为“标兵”企业,仁和集团等3家企业为“四率”先进企业。

6、参与完成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配套基地申报评审工作。参与完成、、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配套基地申报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完成邀请业内专家,对初选符合条件的产业配套基地进行专业评审。2010年,市高新区获得产业配套基地土地200亩。

7、与有关单位对基本药物试点单位进行督导。医药工业处多次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会议。10月,按照省医改办要求,会同省卫生厅、省药监局赴赣州、九江等地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单位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8、即将召开2010年度医药行业统计工作年会。国家工信部的年度会议将与1月18日召开,我们计划在春节前后召开全省医药行业统计工作年会,总结2010年度工作,布置2011年定期报表、年报,进一步讨论完善经济指标体系等,并表彰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要求各设区市务必派员参加。

另外,组织企业参加樟树第41届药交会、骨干企业座谈会、调研工作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设区市工信委的支持下,依靠各兄弟处室,联合各相关厅局,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共识,医药工业处的工作也多次得到了委党组的表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2011年的招商工作中力争取得突破,特别在引进世界排名前50强制药企业的工作目标中取得突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为“十二五”达到千亿目标开好了局。

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在1月4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今年,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主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种,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加强技术改造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企业培养。全省工信战线务必要上下联动,整合各项服务手段,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抓好落实。

(一)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1、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工作。2011年要力争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为“十二五”开好局。一是建立完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我们的统计口径尽量与统计部门对接,另外,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总量也要计算功能性保健食品。二是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工作,定期调度并月度、半年度、全年分析报告,请各设区市每月上报本地市的经济运行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品种,或者还有你们认为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和品种。三是根据行业运行情况,请各设区市工信委加大对园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种的跟踪调度,并及时反馈新情况。

2、突出抓好中药材生产扶持工作。鼓励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为省内外企业提供药源基地,培育我省“药都樟树”饮片品牌。今年申请国家的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你们先了解下本市的中药材种植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种植基地重点关注,并准备好相关材料,以便这项工作开始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3、突出抓好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企业直接融资工作。鼓励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做大我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总市值。一是要对本市具有IPO意向,符合上市条件的医药企业进行梳理和帮扶,上半年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讲解上市步骤和有关情况。二是要积极为拟上市企业与国内一流券商、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形成战略联盟牵线搭桥。

4、突出抓好赴美国招商引资活动。今年力争引进美国一家全球排名50强制药企业,希望各设区市积极参与。我们要与外经贸厅、各园区招商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来完成该项工作,着重要拟定出台符合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特点的招商政策和举措,今后大家从这个方面进行努力。

另外,请各设区市同志结合医药处承担编写的《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完善本市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规划,同时要对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并及时反馈。

(二)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手段

1、关注行业变化,坚定打造千亿产业的信心。2010年,预计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取得的,也就是讲,今年需要保持25%的增长速率才能实现300亿元的目标。这几年,我们清楚的看到,省内的汇仁、仁和、济民可信、江中四家龙头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仁和、江中两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受让、相互参股、增发等形式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资产规模和效益的迅速提升。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批发展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因为大项目、大品种的带动作用,成长性良好,成为了风投、创投关注的焦点,例如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血液制品项目、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的喜炎平注射液项目、特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核磁共振仪项目等。我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这些企业如果上市成功,一定能为我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2、协调好各项资金,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和大项目。我们要对现有的专项资金进行组织协调,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和大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一是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进一步得到国家工信部的支持,二是力争得到我委设立的新兴产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三是对工业园区新增医药企业的土地审批和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将大企业和快速发展企业的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全省工业100个重点项目库,五是力争与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药监局等部门共同出台本省企业大品种进入基药目录的政策,六是对来我省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的跨国制药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