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53:46

以学为本范文篇1

一、备课时立足“以学为本”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点似乎人人皆知。但是,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关注。备课时,首先想的是这篇课文我用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去教学,比如,用什么多媒体创设情境,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才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用什么方式进行拓展升华才显得有深度、有宽度,并为此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而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所获甚少。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备课时,我们应把焦点和重心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在充分进行文本研读的基础上,我们应依据教材,尊重学情,坚持“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原则来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活动。

二、上课时坚持“以学为本”

1.语文教师要强化“退位让学”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课堂的首席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亲身体验的,只有学生自己经过努力探索获得的才是有效的,持久的。“能干的妈妈带出懒娃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能达成的不讲,老师教了也不懂的不讲”,所以,语文课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问题让学生自己提,答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获取,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因此,老师首先要放低身架,退位让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从主讲转为陪读,从课堂中的主演转为导演,在学生困惑时点拨,为难时激励,成功时喝彩。

2.语文教学要创设“学生实践”的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曾说“:减少提问,克服少慢差废的现象,最有效的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成学生实践的活动。比如,余老师的古诗教学《山居秋暝》,就是以三个语文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其一,一句话概说,即用一句话概括出诗歌的意境。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笔,人人动口,感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大意,在“实践活动”人人得到发展。其二,一段话描写,即每人选这首诗中的一个画面,用一段话生动地描写出来,共同提升。通过人人动笔练写,然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语言的凝练、对诗歌情感的表达得到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其三,一篇文吟诵,即在充分感悟诗意、领略诗的意境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一篇由《山居秋暝》改写成的散文诗。在三个环节之间,穿插朗诵《山居秋暝》这首诗,以朗读作为本节古诗教学的线索和有机过渡。该课堂教学,教师没有零碎的问题设计,完全由三个学生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构成,学生在听、说、读、写想象实践活动中学习了古诗,领悟诗意,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能朝着这个方向,都能以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不再是空中楼阁。

3.语文教学要着力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平时听随堂课或研讨课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对思想内容纠缠不休,要么游离在文本之外空洞地感悟,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都在思考答问,而对文本遣词造句之准确、描写刻画之细腻、构思成文之精巧、布局谋篇之独到等却无从顾及,或置若罔闻。没有静心阅读,没有精读感悟,长此下去,谈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一青年教师执教《风筝》一课,在理解“精神虐杀”时,完全游离在语言文字之外去高谈阔论,没有让学生静心读书,与文本对话,完全对文“愤怒、折断、掷、踏扁、傲然走出”等描写中读出“哥哥”的凶狠与霸权的语言文字置之不理,对刻画弟弟悲凉与无助的“惊惶、瑟缩、绝望地站、敌不过”等词语视而不见,学生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在品词析句中实现与文本的多角度对话,学生对“精神虐杀”的理解是肤浅而空洞的,并且对文章细致刻画的手法也没有感悟,这样的教学怎样能实现“得意、得言、得法”的阅读教学目标呢?再看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秋天的怀念》是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呢?在初读感知文意,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之后,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一是请同学们再仔细品味课文中的一个个细节,再看看这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品一品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学生再次带入文本静心读书、思考、批注,然后相互交流,学生抓住“躲、挡、笑、临终的话”等品出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引导,是商量,是尊重,是宽容,是牵挂等。二是引导学生抓住“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明白作者开始写自己“暴怒无常”,最后不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自己感到菊花的“泼泼洒洒”,感到花的生命力。学生在与文本深层次对话中悟出“前后照应的写法、含蓄的表达方式”的写法和作用。

三、评课时围绕“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范文篇2

(一)通过班队活动引发学习动机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强的。

此外,我还让学生每人每天收集一条名人名言,以此来作为学习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全班学生,特别是在这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已经在学习上初步形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通过每天的早自习就可以看出,全班学生到校早,人员齐,学习自觉,都按自己的计划学习,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天气好与坏一个样,学校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二)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我班的丁可、李小会、郑宁等同学,学习较好,但课堂发言不积极,我就在上课前和他们一起研究问题,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上课时安排他们做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并在讨论中谈自己的见解。

这样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也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乐趣。老师又安排他们在班会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次反复,他们不但敢发言,而且爱发言,发言的质量也高了,在每次的公开课上,他们都善于在众人面前正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说的兴趣浓了。

也有的学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我班丁明同学就是这种类型的。对这样的同学,我就引导他一步步地学,一点点地提高。生字学会了再学词,修辞学会了再学语法,文章读懂了再去作文,他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对他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这样他一步步地赶上来了,因为他进步幅度大而受到了奖励,这更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是多样的,只有因人而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培养自觉性,培养坚毅的学习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学习是人们的意志行为,必须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必须从严要求。我在接班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及学科特点,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督促检查完成情况;鼓励他们自觉完成作业并规定当天的作业一定当天完成;激发他们参与多种活动并强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启发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步形成事事不依靠外力的坚韧的意志品格。

二、“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

在知识的获得阶段主要指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集中注意等。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指导学生记忆、理解,强化和系统化等。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创造,解决问题等。这种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的教改实践中,我遵循学习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指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哪些景物最能表现出春天的特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抓住景物哪些特点来描写的。学生在讨论中说到:作者对景物的观察不单靠视觉,而且还调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观察的时候并不是静止的看事物而是赋予他“动”、“活”的美感,并在描写中抒发自己的这种美好感受;观察的方面也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观察应该是全面地、细致地调动多种器官并要捕捉到事物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比较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除了观察能力之外,在学习过程中,从感知教材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思维能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唯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诸种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知识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荔枝蜜》一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

在《荔枝蜜》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气氛中,接着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借蜜蜂之物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我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表现这种感情变化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作者借蜜蜂赞美劳动人民,蜜蜂和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之处等?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学习活动领会了作者写作思路及写作意图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努力参与思维活动,发言积极。教者剥茧抽丝,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分析到综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通过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线索的方法和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教者不但教给学法更注重运用学法。每学完一篇典型文章之后都要指导学生或运用这种结构或运用这种写法去写文章。例如学完《荔枝蜜》一课,教者就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去歌颂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有的同学用“蜡烛”、“春蚕”,来赞美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有的同学用“松树”、“菊花”,来赞美不畏困苦,在逆境中崛起的强者;也有的同学用“小草”、“铺路石”来赞美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等。写文的同时,学生们熟练了技能技巧,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增强了对为建设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人们的热爱之情,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会记忆、理解等方法。对生字的记忆采用了“谐音记忆”、“比较记忆”、“分类记忆”等方法。文学常识采用“归类记忆”、“比较记忆”等方法。对课文内容采用“概要记忆法”等,并教给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和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时教给学生学会在课文或单元学习之后按知识的分类做系统化归类,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通过语文教学在知识的获娶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三个阶段,培养学生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的诸种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优化学习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有以下几个环节,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各种学习方法的优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是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时间的统筹安排。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刚开始,我就教学生作“日”学习计划和“科”学习计划,要求目标不可“过高”或“过低”,要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要科学安排,文理交替、脑体交错、早晚侧重记忆内容,内容相近的学科不做集中安排等,并注意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操作。

四、优化学习环节,还表现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巩固等环节上。

预习是课前的知识准备,不但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预习的:首先在阅读单元提示,训练重点,课文内容及课后习题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在文中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并找出文章中所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上课时集中解决,同时要形成预习笔记,并按目标要求进行整理,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上课时把老师讲的重点问题补充进去。在预习中还要善于在书上做圈点、勾划和批注,写上自己的体会或评说。在预习中对新课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一般地说,预习方式主要有浏览式,寻找疑难式,质疑式,问答式,笔记式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习的主渠道,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达标训练课”来完成。达标训练课包括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四大环节,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引到学习新知的气氛中,然后“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与学法同步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来领悟课文内容,包括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意图,写作特点等。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得出学习新知的方法。并在“反馈矫正课”上通过学生自测自结、互测互评,教师总结评价等方法巩固学习内容。

以学为本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读为本;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倡导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互动,与作者互动。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如何来实现以读为本呢?

一、境中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如果没有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就展开阅读,学生还处于散漫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只是在应付性的读,根本就无法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无法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甚至还会让学生因此对阅读失去兴趣。为此,要实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师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将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结合在一起,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而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自主性阅读。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优美而壮丽的桂林山水风光图与视频,并配以悠扬动听的壮族歌曲,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中,让学生欣赏桂林的山与水,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去亲身感受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这优美的山水,这样更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走进文本,深刻地理解文本。

二、读中引读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更能从易于接受的事物中来获取信息,体会情感。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阅读中往往会受到文字表面的局限性,并不能深刻地领会到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因此,要真正实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互动,就需要教师通过范读来引领学生进行品读。教师应选取重点语句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深刻感悟语言,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深刻地领会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真挚情感与优美意境,感受到文章的灵魂所在。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配乐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自然也会读得有情有调,在后面学习关于桂林的山的描写时,自然就会轻车熟路。

三、说中带读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学生自然会产生许多的见解与感受,甚至会产生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学生、不同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心得与体会的交流与讨论,要给予学生更多说话的权利与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本内容与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学生为了更好地交流自然在阅读中会更加用心,逐字逐句地展开分析。当然为了让学生的说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这样更能通过阅读来提取信息,形成见解。如在学习《桥》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到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并就此来展开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就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与充分交流中掌握拟人这一重要修辞格。这样的阅读活动将说话与阅读结合起来,以读为主线,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语言表达水平。

四、评中促读

评价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得当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动机,掌握阅读技巧,深入地领会语言。因此,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同样要重视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加主动而认真地阅读。评价的主体不能只是把握在教师一个人的手中,而是要评价主权下放,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让学生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阅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要具体,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运用不同的评价,要让评价成为学生阅读的推动力量,能够从评价中汲取信心与勇气。评价要具有导向作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说一说“这段话为什么这么读?那段话为什么那么读”“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等等。这样才能让评价不仅成为学生阅读的推动力量,同时还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总之,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所在,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本。因此,我们要少讲精讲,给予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者:穆宇新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以学为本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人才;以学为本;新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世界各国各类院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而一谈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应主动顺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员为中心、以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中的作用。

一、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教员的作用,把教员这种主导地位变成了主宰地位,教员成了教学中心,包办了教学的一切,某些程度上教员教学的主要方法则是单方面的“满堂灌”。而学员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接受器,因而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这是窒息学员思维,禁锢学员创造力的致命枷锁,是学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二)教学方法以教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员的教,以教为主,课堂就是“讲堂”。教员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对学员实施“保姆”式教学,总期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无穷的知识无一遗漏的灌输给学员。而学员则是被动的听,至于听了没有、听进去了多少、听懂了多少,许多教员则不去管它。以致学员中有的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有的干脆闭目养神、昏昏欲睡,等着教员来为自己解惑释疑,告诉现成的答案。这样就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变成了教员个人的单打独斗,成了教员的“独角戏”“一言堂”。(三)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教员的主要任务是将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员,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包括许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花大量的时间用极大的精力去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在一些细枝末叶、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反复地阐释,不太注重学员智力开发、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造成学员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构建以学为本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创新教育观。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员是教学的主导,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主导地位勿庸置疑。因此,教员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敢于摒弃那些头脑中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军事教育观念,突出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粗放式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关门教学的观念,树立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以分数评人才优劣的观念,树立创新教学观念;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善于冲破传统教学框框的束缚,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讲与学、教员与学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摆正位置,分清主次,真正把学员看成教育的主体,当作学习的主人,把学员自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确立以学为本的创新思想,强化超前意识,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紧紧跟踪新的教育动向。树立具有时代特征和武警院校特色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二)创新学习观。要强化学员的教学“主体”地位,努力实现教员与学员的角色转换。在教学中,教员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肩梯”“向导”“指导”上,教员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对教学全局的谋划设计上,研究驾驭教学全局的艺术,精心设计好一门课、一堂课或一个专题,将学员带进知识的海洋、送往思维的太空,引导学员在“大海”中畅游,在“太空”中飞翔,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需包办教学的全过程。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教员不宜对教学内容完完全全、一字不漏的进行阐释,只需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提示,主要讲重点、难点和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员,以学员自学为主,给学员以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和实践,让学员运用已学的知识自己分析、自己概括、自己解答教学中的问题,允许回答有错、允许答案不完整,并引导学员开展互议、互查、互评,检验自学效果。在方法上要力避教员单向灌输的弊端,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学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多开展师生间、学员间的对话、辩论、研讨、交流等多边活动,给学员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使学员由被动听到主动学,由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主人,使课堂由“讲堂”成为“学堂”。(三)创新能力观。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无知必然无能。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创新人才是未来军事指挥人才的第一素质。学员需要的是管用的方法,不是简单的知识,是能力,不是空谈,是“猎枪”,不是“干粮”。因此,必须在讲授必要知识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下功夫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想是一种求新、无序、立体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教员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员创造性思维的情景和问题,开展讨论研究,进行探索,引导学员观察、发现、综合问题,鼓励学员大胆质疑,勇于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学员思维的多向性和批判性,使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为本教学模式构建

(一)创新学员学习方法。加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员掌握阅读、自习、思考、研讨等基本技能及其规律,指导学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途径和规律,使学员学会学习,提高学员独立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善于创设。“仿真”环境制造“临战”气氛(尤其是运用电化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如模拟战场、模拟监所、模拟法庭、模拟中队等,让学员担任一定角色,身临其境,亲自布兵摆阵、“弄刀舞枪”、施展拳脚。有些课程可以将课堂由室内搬到室外,实地实兵,实情实景的开展教学,提高学员谋划决策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还有些课程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已经发生的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引导学员去剖析事件的经过和原因,总结事件的经验与教训,探究内在规律,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注重讲示结合。在向学员讲授已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故意出错、留下漏洞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另辟蹊径,实现创新。如教员在解析某一问题过程中,可边思、边讲、边写,适时改变思路,重想、重讲,不断有所改动,使学员亲眼看到教员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引导学员进行创新思维,也可以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留出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员自己去分析判断可能的结论。(四)重构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因此,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员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形成有利学员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土壤”。首先,要处理好严格管理与严谨治学、集中统一与自由开放的关系,将严格管理与“管严、统死”区别开来。在严守纪律、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要给学员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让学员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应允许学员张扬个性,自由发表意见,与教员共同探讨问题;自习的内容可以由学员自定,地点不一定非得在教室,可以在图书馆或其它地方;讨论的形式可以两人一组、三人一群进行自由式的讨论。但要有相应的措施,教员应加强管理,放得开、收得拢,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其次,教员要有民主意识和作风,善于营造民主气氛,经常征询学员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要注意师生情感的和谐与沟通,多一些师生间的合作探讨,让学员敢质疑、敢争辩、敢创新、敢对书本和教员说“不”,形成尊师不畏师,重本不唯本,好问不耻问的良好风尚。最后,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各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学员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现代军校教学论(第一版)[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袁健康.军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以学为本范文篇5

一、“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参与下进行,才能形成意识能动活动,促使思维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吸收。学习思想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我班54人,有一半或一半以上同学存在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坚定的意志,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对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有了兴趣也不长久。也有的学生感情用事,对他喜欢的学科或他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学得比较积极,对另外的方面则产生反感,甚至厌学。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不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我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

(一)通过班队活动引发学习动机

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我抓住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召开了第一次主题班会“长大了做什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想。我又引导他们说,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当为民族的昌盛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汇入时代的洪流中,才会真正显示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我又组织同学们召开了“二十年后的聚会”主题班会,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20年后的社会发展、变化,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学生们仿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这更坚定了他们为祖国而学的决心。

此外,我还让学生每人每天收集一条名人名言,以此来作为学习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全班学生,特别是在这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已经在学习上初步形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通过每天的早自习就可以看出,全班学生到校早,人员齐,学习自觉,都按自己的计划学习,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天气好与坏一个样,学校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二)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我班的丁可、李小会、郑宁等同学,学习较好,但课堂发言不积极,我就在上课前和他们一起研究问题,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上课时安排他们做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并在讨论中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也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乐趣。老师又安排他们在班会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次反复,他们不但敢发言,而且爱发言,发言的质量也高了,在每次的公开课上,他们都善于在众人面前正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说的兴趣浓了。

也有的学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我班丁明同学就是这种类型的。对这样的同学,我就引导他一步步地学,一点点地提高。生字学会了再学词,修辞学会了再学语法,文章读懂了再去作文,他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对他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这样他一步步地赶上来了,因为他进步幅度大而受到了奖励,这更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是多样的,只有因人而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培养自觉性,培养坚毅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是人们的意志行为,必须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必须从严要求。我在接班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及学科特点,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督促检查完成情况;鼓励他们自觉完成作业并规定当天的作业一定当天完成;激发他们参与多种活动并强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启发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步形成事事不依靠外力的坚韧的意志品格。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不但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为实现这一志向而产生了持久的意志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班学生在学习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为改革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

在知识的获得阶段主要指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集中注意等。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指导学生记忆、理解,强化和系统化等。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创造,解决问题等。这种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的教改实践中,我遵循学习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指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哪些景物最能表现出春天的特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抓住景物哪些特点来描写的。学生在讨论中说到:作者对景物的观察不单靠视觉,而且还调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观察的时候并不是静止的看事物而是赋予他“动”、“活”的美感,并在描写中抒发自己的这种美好感受;观察的方面也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观察应该是全面地、细致地调动多种器官并要捕捉到事物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比较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除了观察能力之外,在学习过程中,从感知教材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思维能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唯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诸种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知识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荔枝蜜》一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

在《荔枝蜜》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气氛中,接着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借蜜蜂之物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我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表现这种感情变化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作者借蜜蜂赞美劳动人民,蜜蜂和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之处等?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学习活动领会了作者写作思路及写作意图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努力参与思维活动,发言积极。教者剥茧抽丝,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分析到综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通过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线索的方法和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教者不但教给学法更注重运用学法。每学完一篇典型文章之后都要指导学生或运用这种结构或运用这种写法去写文章。例如学完《荔枝蜜》一课,教者就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去歌颂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有的同学用“蜡烛”、“春蚕”,来赞美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有的同学用“松树”、“菊花”,来赞美不畏困苦,在逆境中崛起的强者;也有的同学用“小草”、“铺路石”来赞美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等。写文的同时,学生们熟练了技能技巧,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增强了对为建设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人们的热爱之情,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会记忆、理解等方法。对生字的记忆采用了“谐音记忆”、“比较记忆”、“分类记忆”等方法。文学常识采用“归类记忆”、“比较记忆”等方法。对课文内容采用“概要记忆法”等,并教给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和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时教给学生学会在课文或单元学习之后按知识的分类做系统化归类,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通过语文教学在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三个阶段,培养学生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的诸种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优化学习环节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有以下几个环节,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各种学习方法的优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是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时间的统筹安排。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刚开始,我就教学生作“日”学习计划和“科”学习计划,要求目标不可“过高”或“过低”,要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要科学安排,文理交替、脑体交错,早晚侧重记忆内容,内容相近的学科不做集中安排等,并注意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操作。

优化学习环节,还表现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巩固等环节上。

预习是课前的知识准备,不但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预习的:首先在阅读单元提示,训练重点,课文内容及课后习题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在文中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并找出文章中所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上课时集中解决,同时要形成预习笔记,并按目标要求进行整理,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上课时把老师讲的重点问题补充进去。在预习中还要善于在书上做圈点、勾划和批注,写上自己的体会或评说。在预习中对新课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一般地说,预习方式主要有浏览式,寻找疑难式,质疑式,问答式,笔记式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习的主渠道,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达标训练课”来完成。达标训练课包括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四大环节,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引到学习新知的气氛中,然后“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与学法同步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来领悟课文内容,包括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意图,写作特点等。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得出学习新知的方法。并在“反馈矫正课”上通过学生自测自结、互测互评,教师总结评价等方法巩固学习内容。

在课后的复习和作业中,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会的有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哪些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重点是什么等。用这种“回忆再现”的方法巩固已有的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使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去做作业,防止那种不求甚解,遇到问题现翻书心里没底的做法。作业一定要工整,而且要独立完成,对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巩固吸收。

以上四个环节既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更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习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学为本范文篇6

“目标引领”或者“任务统筹”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精髓。因为正是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德育教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德育教育要解决的也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却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因此,这三者就是目标为本德育教育的要素,用简单的互动反馈路线即可将其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扩展力的模式。

2目标为本德育教育方法

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目标为本,而不是简单的对事的目标为本。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靠引导、靠规范、靠转化和调动。善于把握日常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工作是十分具体、繁杂、琐碎的,常常容易出现不分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由此,许多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灵感反而被忽略或无暇顾及。根据我们学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工作: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参与、过程渗透。实际上,对道德主体而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德性成长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穷其一生不断努力的过程。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确立德育为先、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师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的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契合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体性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在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试图将“诚实、尊重、爱心、良心、自信、责任、习惯”等内容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而每一个主题的实施,力求使学生产生“共鸣”,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还常停留在“我讲你听”、“我管你服”、“我说你做”的传统方法上面,往往实施强制性的灌输与命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不重视深层次思想情感的培育,偏离了青年人的生活世界,这样,教育教学很难产生“共鸣”效应,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通过学校、系部、班级层层要求,一管到底,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准守规矩,不能出“乱子”,使学生看起来规矩,实际上潜在的问题不少。注重抓外部行为,而忽视了深层次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变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而不是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培育,必然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不相一致。学生中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违纪事件、教师中形形色色的不理解或埋怨也就不难理解了。用“年年相似的话”去征服“岁岁不同的人”很难取得实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面对当今的学生,简单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难以应对的。

3目标为本的中学德育教育要求

日常目德育教育管理中,德育教育教师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而学生们强调的是个性发展,追求自由,要理解要尊重,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样就和德育教育教师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对立”。德育教育教师为适应多重性,复合性的角色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成为在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包含高品德、高学识、强能力等要素在内的高尚的人格形象”并使这种形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德育教育教师,其首要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做好德育教育教师的前提。德育教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同时,德育教育教师应密切关注和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因势利导,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提高他们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和识别是非界限的能力。

4结语

以学为本范文篇7

关键词:继续教育;以人为本;教学;改革

以学员为本是以人为本在继续教育层面的细化和概括,按照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和需求,注重人的成长和进步的基本理念,以学员为本倡导的是在继续教育的层面上,关注学员的心理和需求,分析他们的动机和目标,从学员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1课程前的准备

现如今的继续教学,很多都是不做准备就上手的,这就导致在日后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秩序混乱,管理松散,学员不知所谓,整个过程毫无特色和帮助。所以,继续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前的准备开始,包括两个方面:制度设置和学员分析。首先,无论是公立组织的继续教育还是私立组织的继续教育,在招生之前必须进行制度设定,包括班级设置、科目设置、师资准备、管理办法等等。在制度设置的时候,要从学员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设置一个既不松散,又能有效帮助他们进步的规定。比如,在班级规模上采用小班制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和学员个性发展。再如,在课程设置和目标确定上,组织应该将学员关注的能力培养和知识获取作为第一准则,考察社会需求和优秀经验确定课程标准,将真正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纳入教学体系等。再者,课程开始之前要对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心理需求、动机进行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就动机来看,成人进行继续教育的动机一般都是出于行业和内部竞争等压力,试图通过继续教育应对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但是,具体到学员个体身上,这种笼统的动机并不能给予教学的开展以任何作用,所以招生时对学员进行问卷等考察对以后的工作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到现如今对不同学历的人给予的不同的待遇,很多人都是为了升职等现实利益去进行继续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了学员学习的被动性,而且,由于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造成他们对继续教育疲于应付,并不注重实际的学习效果等等。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因素,为以后的教学设置独特的方法和形式,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2课程中的实施

课程实施中比较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和课堂过程,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关键所在。如今一些继续教育的教学中,内容僵化、课堂死板,学员通常到课程结束了也不知道有何收获,因此从学员出发进行教学改革相当重要。课程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由于社会和个人等很多因素,如今的继续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指导理念。但是就学员而言,他们更想获得的是某一种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技术而不是茫然的理论接受,尤其在某些技术培训学校,学员的目的就是提升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机器等工具并不能接触到的培训毫无意义。所以,在继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学员需求出发,设置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将课程理论的部分进行删改,更多地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积极性等,更有助于将继续教育扩大,增强社会影响力。课堂也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点环节,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减少理论讲授以外,课堂中的气氛、上课形式等也是需要关注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式带来的只是死气沉沉的低效率课堂,关注学生情绪变化,适时调整课堂进程,采用多种上课方式才是改革之路。比如在技术培训的教育机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样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更直观地展示新技术、新科技等,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3课程后的评价

课后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存继续教育制度的课后评价存在严重问题,单纯依靠论文或笔试的完成度决定学员是否合格和毕业的标准不能真正培养出有能力的学员。在继续教育中,无论是学员还是教育组织,都要从对学员负责的态度出发,对组织而言,要求教师等评价人员对学员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除了一般的笔试或论文,还应该将一些实际操作或社会调查的活动等纳入评价体系;对学员个人而言,从自我需要出发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是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正确心理,应付了事只会让此类的活动变成形式。总之,改变单一的评价方法也是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部分,有了全面的评价才能激励学员个性解放和发展,并对那些认真努力、一心上进的学员以鼓励,长此以往,学员们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由此培养的学员会更适应社会发展,不至于出现知识无法适用社会的情况。

作者:张晓宇 单位:开封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兵.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浅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3):23-24.

以学为本范文篇8

1.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

4.以学生主动性为本。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获得实效,必须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学生作为客体对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关键,占主导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强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观。要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就需要有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支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也就是“学生”放在一切培养教育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PBL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够体现学生利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个性提供必要空间。使学生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和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以学为本范文篇9

【关键词】能力本位;会计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了科技与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发展与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接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劳动者。学校要培养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培养知识、技能、素质都具备的人才。以能力为本位的对人才的要求,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核心能力,例如具备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到。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比较广,学生的视野比较广。另外,21世纪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1以能力为本位下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单一

目前,国内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会计教师,仍然依靠统的理论教师,“书本讲解+习题练习+课后复习”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基础变得扎实,但是长期下去,给学生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呆板与麻木的。一些会计教师,为了提升考试的通过率,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天天过着题海战术的日子,时间久了,学生成为读书与学习的机器人。

1.2会计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国内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比较陈旧,甚至是照搬别的高校的办学理念,缺乏本校的特色与品牌。例如,一些财经院校,教学理念,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培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个人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将一些知识强压给学生接受。这种教学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期下去不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3实践环节较少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加强学生的动作能力锻炼,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往往忽视实践环节。现在比较明显的是,学校开设课程的时候,往往仅仅注重理论课程的,例如一些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按照教学大纲是两个理论课时与两个实训课时相结合,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教学的投入,将实训课时改为理论课时,这样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有一些学校,由于实训教师较少,让一些理论教师兼任实践环节的课程,这样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教学对策

2.1完善本校会计专业课程

一方面,要增加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例如《会计基础课程》,应该安排一些课时作为填写会计凭证,做账,做财务报表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像《会计电算化》课程,更要增加实训课时,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另外学校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例如某外语大学,可以利用现有外语师资优势,开设一些会计类的双语教学。或者某学校的工程类专业比较优势,可以开设一些工程会计、工程统计的课程。

2.2加强对财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财会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培养每个专业的教学骨干,财会专业体系下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细专业,因此,整合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各个专业的带头人。另一方面,仍然要引进优秀的财会教师,尤其是要招聘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与企业实战经验的年轻教师,壮大本校的财会师资力量。一些学校,还可以聘请国家一些“长江学者”“千百人工程”等人才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法

以往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法,这样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与理念。因此,财会教师应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运用驱动任务教学方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与爱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任务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更多的知识,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

2.4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要培养财会学生的各种能力,除了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还要重视课外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比赛,例如“财务软件大赛”还有“会计专业技能数码书写比赛”“会计专业知识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借助比赛去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给自己树立更坚定的信念,增强自信心等。

2.5加强对会计教学的评价

作为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估体系,采用三方评价结合。首先,教务处要对会计教学课堂进行监督,禁止一些教师没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其次,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对各位专业教师进行中肯客观的评价。最后,还可以让专家进行评价,尤其是在公开课,多听专家的意见。

3结语

总的来说,在“以能力为本位”理念导向下,各学校应该认清楚自身的办学定位,更新本专业的办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会计专业办的更加有特色。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进修以及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扩宽自身的视野。会计教师要进一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借助驱动任务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同时要善于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站在培养学生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会计专业比赛。

作者:姚玉芳 单位: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红,谭绍华,汤方梅.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以学为本范文篇10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农村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化督促了农村数学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升了其教育水平。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利用分层教学法来教授数学课,能有效地避免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两级化的现象。为保证分层教学法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关键在于科学地、正确地分层[1]。

一、数学分层教学概述

(一)分层教学的定义。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教学定义为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旨在老师的教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教学也理应有所不同。(二)分层教学的作用。1.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化的现象,提升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由于受先天因素、生活环境和家庭因素等条件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会有所差异。反映在对数学的学习上即对同一数学的公式,或者定义的理解有偏差、有快慢。因此,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需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拉升数学教学的成效。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人才逐步占据人才需求的主体地位。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一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一方面促使其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分层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将来所需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全面化发展。

二、分层教学法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过程要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基于对学生的分层,同时要分层备课,分层上课[2],分层作业,分层辅导以及分层评价。(一)学生分层。学生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其数学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平的不同,并依此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例如:第一层:数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第二层;数学基础尚可,思维能力好。第三层:数学基础薄弱,思维能力一般。第四层:数学基础差,思维能力差。因为对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要注意学生层次的改变,并且时常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的发展。(二)备课目标分层。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次备课。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1.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其学习基础的数学课本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2.对于中等生要求则为熟练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相关数学问题;3.而优等生则要求其创新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平行线性质”这一知识点时,为确保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分层教学:1.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做简单说明,并利用其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2.对于中等生,则要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同时可以独立运用于解决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3.而优秀生的要求更高一些,不仅要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还要掌握平行线的推理过程以及其的逆向推论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要注意的是层次与梯度的严格控制,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有效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三)教学过程分层。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1.提问环节的分层。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程度最有效直接的办法,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而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关键就是提问的设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能让教师快速了解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为教师备课能容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2.训练环节的分层。分层训练是整个分层教学过程的核心,旨在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能及时反馈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分层训练能有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地转化,使其变身为数学技能。3.课后作业的分层。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温故知新全凭课后作业,因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教师需根据其掌握情况来布置课后作业,当然这其中作业难度和题量都有所不同。4.评价环节的分层。学习评价的重要功能就是总结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会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出现的问题而调整今后的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在进行评价工作时应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情况对其综合评价。最后,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关注、鼓励和帮助,不放弃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受家庭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自信,课堂的活跃度不高。因而积极推广分层教学法对防止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化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不少农村中学在开展分层教学法后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从实际上证明了分层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文辉.分层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应用推广探究[J].华章,2013,9(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