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3:48:41

依达拉奉范文篇1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1]。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5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d。对照组:顺来康3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疗效标准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2],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显著高于对照组48%(P<0.05)。见表1。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1.5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公务员之家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3]。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4]。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JainKK.Neuroprotectionincerebrovasculardisease[J].ExpertOpinInvestigDrugs,2000,9(4):695.

[2]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依达拉奉范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自2005年5月~2007年1月住院tia患者90例,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龄42~70(57.2±9.6)岁。tia持续60min缓解49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头颅ct或mri证实无脑梗死者41例。以上病例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发病24h内入院;(2)不伴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3)女性患者无服用雌激素药;(4)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梗死病史。

1.2方法入选90例病例分为两组,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方法:(1)丹参粉针0.8m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3)尼莫地平0.5mg/h持续泵入3~5天;(4)低分子肝素5000mg每12h1次;(5)胞二磷胆碱、脱水剂、降血压、降血脂药。治疗组45例,男33例,女12例。治疗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10mg,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1342)30mg+生理盐水150ml静脉滴注,每次30min滴完,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观察指标:①tia发作次数;②脑栓塞发病率;③实验室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④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时间1~7天。观察脑水肿程度、头颅ct或mri、不良反应。

(2)疗效判断:86%~100%为基本痊愈;46%~80%为显著进步;16%~45%为进步;<16%为无效。以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为有效。治疗前和治疗后7天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4项、肝肾功能检查。并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1.0(one-wayanova)进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疗效评价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7天后有显著疗效,治疗7天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2.2两组疗效相比(1)治疗组72h内tia控制率93.2%,梗死发生率2.2%;对照组72h内tia控制率37.1%,梗死发生率19%。(2)治疗组总有效率95.4%,总梗死发生率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5%,总梗死发生率24.1%。

两组资料显示tia发作早期用依达拉奉,有93.2%患者能在48~72h内有效控制,梗死发生率仅为4.4%,而对照组在24~48h内有效控制率仅为13.33%,梗死发生率在24~48h内为11.1%。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梗死发生率24.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蛋白尿1例,对照组蛋白尿2例,谷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治疗组2例,对照组4例,均未减药,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3讨论

依达拉奉范文篇3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依达拉奉;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甚至导致迟发性脑梗死(DCI),成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致脑血管痉挛的药理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SAH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首发SAH患者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32~65岁,平均41.2岁。全部SAH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孕妇、严重肾功能障碍(血清肌酐>200mmol/L),Ⅱ度或Ⅲ度心脏传导阻滞者除外。按治疗方法分为依达拉奉组(n=34)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出血量CT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探测的大脑中动脉(MCA)流速基础值以及用药前Hunt-Hess分级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止血、降低颅内压、尼莫地平片(60mg/6h)、预防并发症、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依达拉奉组加用:生理盐水100ml加依达拉奉30mg,快速静脉滴注(2次/d),共用14天。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肝、肾功能,注意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观察时间为发病后30天内。

1.3疗效标准显效:无神经症状和神经系统局限体征,Hunt-Hess分级达到Ⅱ级以上者(包括Ⅱ级),CT未见新的脑梗塞区,TCD或DSA无CVS。有效:神经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Hunt-Hess分级上升Ⅰ级,CT未见新的脑梗塞区,TCD比用药前CVS有明显改善。显效和有效病例之和为总有效率。好转:神经症状与体征有改善,Hunt-Hess分级无改变,CT未见新的脑梗塞区,TCD有轻度CVS表现或比用药前CVS有所改善。无效:神经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加重,Hunt-Hess分级下降,CT可见新的脑梗塞区,TCD有CVS;再发出血;死亡。

1.4再发出血诊断标准(1)SAH症状好转后再度加重;(2)除外CVS和DCI;(3)头颅CT表现为出血量较上次增多或吸收后再度出现积血。

1.5CVS诊断标准[2]症状体征方面:(1)SAH症状好转后出现新的症状或加重;(2)意识状态由清醒渐至嗜睡或昏迷;(3)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刺激症状和局灶性定位体征;(4)前3项均在24h内缓解;(5)CT除外脑出血和DIC。TCD诊断CVS标准:(1)血流速度明显增快:Vm(MCA平均流速)120~140cm/s为轻度痉挛,140~200cm/s为中度痉挛,>200cm/s为重度痉挛,应当注意当CVS所致血管狭窄达原管径的80%以上时,血流速度反而减慢。SAH后脑底动脉和其远端小动脉痉挛的TCD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Vm与脉动指数(PI)增高,后者表现为PI增高伴Vm降低。(2)血流频谱紊乱或回声频谱。(3)有杂音。(4)受检Vm逐日大幅递增,每日递增超过15cm/s。

1.6DCl诊断标准[3](1)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局灶体征,且24h内无缓解。(2)CT显示与症状体征相对应的低密度灶。(3)TCD显示MCA血流速度正常或轻度降低,但PI下降至<0.9;MCAVm≥120cm/s;或受检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每日递增≥20cm/s;血管痉挛指数(MCA与颈内动脉速度之比>6);相应部位无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中断。

1.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格按照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改良的斯堪的那维亚及爱丁堡脑卒中量表[4]。

1.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资料均用SPSS11.0软件处理,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和CVS、DCI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结果

2.1疗效比较依达拉奉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88,P<0.05)。见表1。表1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2.2CVS和DCI发生率的比较依达拉奉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但CVS和DCI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依达拉奉组治疗后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表2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CVS和DCI发生率的比较表3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4副作用3例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停止使用后自行回复正常。

3讨论

脑血管痉挛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新的进展。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和红细胞崩解产物氧合血红蛋白(OxyHb)是发生CVS的第一推动力,其导致脑血管痉挛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蛛网膜下腔内血红细胞溶解过程中氧合血红蛋白自动氧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时释放出氧自由基,后者通过一系列自由基链反应衍生出多种自由基,包括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共同作用于动脉壁,并产生脂质过氧化物,损伤生物膜,影响酶的活性,提高内皮细胞渗透压,升高细胞内Ca2+和1,4,5-三磷酸肌醇水平,使细胞去极化、血管痉挛[5,6]。同时自由基清除抗氧化酶反应性及诱导性明显降低,导致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不断积累,引起和加重血管痉挛[7]。另外,自由基也是引起血管痉挛继发损害如迟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故氧自由基清除剂既可阻断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过程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又可以减轻痉挛缺血后形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成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药。公务员之家

依达拉奉是日本新开发的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在体内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并可转移一个电子给自由基而产生依达拉奉基团,并且打断脂质过氧化反应链进而保护神经细胞[8]。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依达拉奉通过捕获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临床试验也表明本品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目前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Tosaka等[9]在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模型中发现,依达拉奉对VitC/Fe2+产生的羟自由基所致的血管痉挛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依达拉奉具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羟自由基所致脑血管痉挛的药理作用。

本研究发现,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显著下降,提示应用依达拉奉可以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显著改善预后。本研究还发现,依法拉奉治疗组CVS和DCI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自由基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使用依达拉奉可有效减少CVS和DCI的发生。综上所述,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的新药。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RadanovicM,ScaffM.UseoftranscranialDopplerinmonitoringcerebralvasospasmsecondarytosubarachnoidhemorrhage.RevAssocMedBras,2001,47(1):59-64.

3Jarus-DziedzicK,JuniewiczH,WronskiJ,etal.TherelationbetweencerebralbloodflowvelocitiesasmeasuredbyTCDandtheincidenceofdelayedischemicdeficits.Aprospectivestudyaftersubarachnoidhemorrhage.NeurolRes,2002,24(4):582-592.

4蒲传强,朗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29.

5SakakiS,KuwabaraH,OhtaS.Biologicaldefencemechanisminthepathogenesisofprolongedcerebralvasospasminthepatientswith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Stroke,1986,17(2):196-202.

6KimI,LeinweberBD,MorgallaM,eta1.Thinandthickfilamentregulationofcontractilityinexperimentalcerebralvasospasm.Neumsurgery,2000,46(2):440-447.

7KassellNF,HaleyEC,Appersen-HansenC,etal.Randomizeddouble-blind,vehicle-controlledtrialoftirilazadmesylateinpatientswith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cooperativestudyinEurope,AustraliaandNewZealand.JNeurosurg,1996,84:221-228.

依达拉奉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疗效和安全性评定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著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ESS评分和疗效的比较见表1,表2。依达拉奉组(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显著增加;4周时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表1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的比较表2两组治疗4周时疗效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依达拉奉组有2例在14天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采用保肝治疗后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减慢滴速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依达拉奉范文篇5

【关键词】药学干预;依达拉奉;药物性肝损伤;监护路径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改善神经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是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唯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因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纤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栓塞和脑血栓[1]。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2]。本文通过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依达拉奉适应状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给予评价,探索循证建立标准化药学监护路径及方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作用。

1临床资料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67岁,因外伤致头痛、头晕23h于2018年11月3日入院。CT提示颅内挫伤出血,予以止血、营养神经输液治疗,患者头痛无好转,复查头颅CT示“挫伤伴血肿较前变化不大”,提示病情无进展变化。查体:BP:137/75mmHg;GCS:14分,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周围水肿,右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右顶少许硬膜下血肿,左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骨折,枕骨骨折。患者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病史。11月3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45.71mg/L↑,D-二聚体3.048mg/L↑,嗜酸性粒细胞0.01↓,总胆红素(TBiL)9.75μmol/L。入院为了减轻脑水肿,予以依达拉奉及预防消化道出血药奥美拉唑。11月8日,患者GCS14分,生命体征正常,诉头痛;复查头颅CT示额叶挫伤血肿较前无增加,水肿加重。11月12日,患者意识障碍同前,瞳孔光反应正常,额叶挫伤、血肿。双侧额叶血肿较前吸收,周围水肿较前片稍明显。右颞顶部少量硬膜下血肿较前片已吸收,蛛网膜下腔少许较前明显吸收。ALT304IU/L↑,AST150IU/L↑,TBiL21.57μmol/L。予以停用可疑药物、保肝药物应用。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肿胀及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11月17日,患者意识清楚、回答切题,近两日输液门冬氨酸鸟氨酸时患者恶心呕吐、心慌,不能排除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予以停用后患者症状消失。TBiL7.13μmol/L。11月20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生化转氨酶较前改善。11月23日,患者颅内血肿、水肿减轻,硬膜下积液增多,脱水药物减量。11月29日,药物减量,TBiL5.97μmol/L。12月4日,复查头颅CT示: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双侧额叶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左侧额部及大脑镰旁少量硬膜下积液,较前变化不大。好转出院。入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出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

2分析与干预

2.1药物性肝损伤的判定及评估。患者双侧额叶脑挫伤,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史。入院前肝功能示正常范围。血清ALT、ALP、GCT和TBiL改变是判断肝功能损伤的主要实验室指标。DILI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肝脏生化指标升高但无明显症状,或伴随过敏现象,如发热、皮疹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表现及分型DILI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中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多发生在用药后5~90d[3]。根据受损的靶细胞,将急性DILI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ALT>2倍正常上限或R≥5,R=ALT/ALP;②胆汁淤积型: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ALP>2倍正常上限或R≥2;③混合型: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胆的表现,ALT和ALP均>2倍正常上限,且R介于2~5之间[4]。国际上专家推荐用因果关系评估来诊断DILI,临床上进行DILI诊断时首选RUCAM评分表。国际上通用的诺氏不良反应评估法,因DILI自身特点及特殊性不再适用[5]。此模式也解决了临床评估不能明确量化的问题。RUCAM对3种DILI模式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这3种DILI模式的区分临床上通常根据血清ALT、ALP和R值进行断。计算R值所需的ALT和ALP以初诊时的测定值为准;若已采用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及其他降酶保肝药物治疗,则R值的计算和意义不再准确。本例患者评估前未使用上面药物。RUCAM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极可能>8分;很可能6~8分;可能3~5分,不太可能:l~2分;可排除≤O分[6]。对该病例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其7条评判参数逐一打分[2],该病例从初次服用可疑药物至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10d(得2分);停药后10d内AKP下降≥50%ULN(得2分);年龄≥55岁(得1分);有合并用药且时间具有提示性(扣1分);完全排除各类肝炎、胆道梗阻、新近发生过低血压以及排除巨细胞等病毒感染(得2分);肝损伤反应已在产品介绍中标明(得2分);再用药反应(0分)。总分为8分。最后诊断结果为: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8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临床药师判断很可能为依达拉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药师循证查找文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最多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少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相比,肝细胞型的RUCAM评分为“极可能”和“很可能”两个级别的诊断例数较多[7]。2.2药学监护。2.2.1依达拉奉的药学干预。药源性因素:临床药师药学查房时,患者否认既往病史和用药史,也否认自发病来在入院前曾服用药物,另外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在入院第10天,初入院时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因此主要考虑院内治疗药物对肝功能造成的影响。循证文献报道及说明书,有超过1100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如心血管用药,钙离子拮抗剂、蛇毒抗栓酶、依达拉奉等[8-10]。临床药师循证并提醒医生关注依达拉奉潜在的肝损伤,并明确告知依达拉奉适应证仅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使用。本例用药为超说明书用药,应充分评估有效性与风险性的利害后使用。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意见停用该药。临床药师经过参与该病例的诊治,提示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尤其对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而导致药物性肝损。2.2.2药物肝损伤的治疗。DILI的基本治疗原则是:①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②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③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2]。患者出现肝损伤后,确认为依达拉奉引起,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立即停用该药物。应用具有补充肝内SH基团,有利于药物的生物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促进药物的代谢和肝功能的恢复[11-12],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降低血氨,减轻脑水肿及恢复肝功能治疗。处理措施合理,患者肝功能好转,TBiL指标由高时的21.57μmol/L降为正常值的5.97μmol/L,病情稳定。

3小结

依达拉奉范文篇6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血管病(CVD)的7%,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症,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由基损伤是引起组织水肿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治疗AC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4±5.30)岁;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1±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伴发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对象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是发病在48h内;年龄在34-76岁之间;瘫痪肢体肌力在4级以下;经头颅CT及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无凝血功能异常及严重心、肝、肾等器官性疾病,无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症;入选前未行抗凝、溶栓治疗。

1.3治疗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0.9%Nacl注射液或5%葡萄糖250ml内静滴,2次/d,胞二磷胆碱0.5-0.7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次,1次/d,口服辛伐他叮20mg/次,1次/d,共治疗14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江苏先生药业公司生产)30mg加入0.9%Nacl注射液100ml中静滴,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同时根据病人病情调整血压、血糖,适时使用脱水剂、胃粘膜保护剂及对症处理等。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率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2组均与入院当天及第14d各进行一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将疗效分为6类:基本痊愈:NFDS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FDS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NFDS减少18%-45%;无变化:NFDS减少或增加在0-17%;恶化:NFDS增加18%以上;死亡。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总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数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件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后,总有效率(83.33%)、显效率(6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6.67%)、显效率(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d2组均较前下降(P<0.01,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病。其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膜离子泵和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神经细胞迅速死亡,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局部脑组织缺血程度较轻,具有可逆性变化,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及血流再灌注,半暗带发生缺血性级联反应,如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离子内流,氧自由基产生,使神经元磷脂膜,细胞骨架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神经细胞凋亡[3],将进一步加重N细胞损害。

依达拉奉范文篇7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疗法;通窍健步汤;依达拉奉注射液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病死率的特点。据报道,约有7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后遗症,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且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2]。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有其独特优势,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通窍健步汤(本研究团队根据补阳还五汤化裁而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6岁,平均(60.16±2.7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平均(59.37±2.1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病学》[3]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多为安静状态急性起病,突发肢体乏力、活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于数小时或者1~2d内达到高峰;2)脑CT和MRI能明确脑梗死的部位、范围、数目及性质,复查符合脑梗死影像特征性动态演变。1.2.2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辨证标准。1)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2)次症:气短乏力、自汗出;3)舌脉:舌质暗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等。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2)年龄18~80岁;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2)有癌症等重大疾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史。

2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包括稳定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降低脑水肿、溶栓、平衡水电解质、维持通畅呼吸以及加强营养等,并给予患肢功能锻炼。2.2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将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0563,规格:20ml∶30mg/支)1支加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2.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窍健步汤治疗。处方:黄芪6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0g,红花12g,桃仁12g,天麻10g,鸡血藤30g,赤芍15g,水蛭6g,地龙12g,炙甘草5g。以上药物由我院中药房煎煮,1剂/d,早晚分服。2组均连续用药21d。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将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气短乏力、自汗出)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2、4、6分和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生活自理能力。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表的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价,该评分有10项,每项10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2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内容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但<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但<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3.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治疗结果3.4.12组综合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对照组为8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2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32组治疗后Bartheal指数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依达拉奉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依达拉奉范文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依达拉奉范文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独立学院;药学综合实训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所在地江苏连云港,已形成以江苏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豪森药业四大药企为代表的医药产业群。连云港市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医药类独立学院是我国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是我校自2013年迁址连云港市办学以来的办学宗旨。我校结合办学宗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来建设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是对学生进入实习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培训,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安排突出课内外一体化、突出综合设计、突出自主创新等。药学综合实训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以临床前新药及仿制药制剂开发研究流程的各环节的基本内容为主线,以药品研发基本思路、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药物的质量研究、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药品注册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进行药物制剂研发的基本规范,完成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然后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原料药的合成、药物制剂的制备及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测等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各阶段的实施任务,构建课程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以满足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需求,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实践为导向、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中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项目教学法在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现将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总结如下:药学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项目的选择、项目设计、具体实施、成果评价与考核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项目的选择:项目选择一要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进行设计,二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实训条件和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选择,三要以《中国药典》的内容为依据,综合考虑药品的分析检测方法、原辅料和试剂的成本、采购的难易程度及在制备过程中药品的稳定性等因素,选择可以在规定学时内能够完成的药品作为实训项目。我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已经成功建立了依达拉奉原料药的合成及其注射液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及注射液和片剂的制备等教学案例。

(2)项目设计:通过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原料药的合成及质量分析、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分析等环节的操作技能,能够规范书写检验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如实训项目一: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及其注射液的制备,内容包括:实训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等)→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质量分析(保证制剂所用原料药合格)→仪器设备检查→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质量评价(保障制剂质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药学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制备和质量评价工作流程,更好地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岗位职业素养。

(3)具体实施: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实训的各项准备和操作,教师要在实训项目开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具体内容包括:指导教师提前向学生预告实训项目,讲解项目实训目的、要求、内容和做法,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和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及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使用规程→学生按照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原料药的合成与质量分析,模拟药品注册CTD资料格式出具原料药部分的相关资料。→学生按照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药物制备,按照制备工艺流程进行药物制备操作(包括中间体的检测,出具中间体检验报告单)。→依据药品质量标准成品进行成品的质量检验,并出具成品检验报告单。模拟药品注册CTD资料格式出具制剂部分的相关资料。

(4)项目成绩评定:依据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结合实训项目设计方案、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实训操作技能、原始记录完整性、团队协作能力、实训实验结果和CTD注册申报资料七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药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是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训练途径,对于独立学院药学专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志阳,顾雪梅,杨雨微,等.基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独立学院中药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2),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