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6:44:19

演绎

演绎范文篇1

大家好!

我是供电公司农电局,2000年3月加入到农电局这个大家庭。工作的前10年,先后做过抄表员、收费员、配电线路工等工作,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也为我在工作道路上走的更远奠定了基础。我现在担任供电营业所服务班长一职。

工作的种类决定了我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多次参加公司和国家电网组织的知识、技能竞赛,获得“送电、配电线路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农村电工”等荣誉称号、3次获得“市农电局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促进了我进步。2010年末再次被国家电网授予“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农电人才”称号。

作为服务班长,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接待客户、故障抢修、现场服务等,工作在与顾客接触的一线。我的工作态度的好坏、业务熟练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所以在工作上我坚持“服务至上、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工作理念,当真做到“顾客就是上帝”的工作原则。

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宣传公司是我思考的问题。基于电力职工和普通客户的双重身份,我更明白客户的需求和我们工作的不足。这促使了我立足本岗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的决心,秉承“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的。真诚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斐然的成绩和辉煌的人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工作岗位虽平凡,却关系千百个家庭的幸福;我的工作内容虽重复,却每天上演着不同的精彩。

演绎范文篇2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

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2.很久以前,在法国土豆被称为“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一位农学家想出一个方法,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到了夜晚,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纷纷来偷土豆,引种到自己田里,通过这种方法,土豆的种籽在法国得到迅速的推广,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有些东西越禁止,就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某些电影、书籍越禁止越走俏

B.人们都有猎奇心理

C.人们都有违反规定、打破限制的倾向

D.新事物的出现,开始都是不受欢迎的

3.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众目睹别人身临危难,是公众人性的丧失

B.经常目睹暴力事件,导致公众的麻木不仁

C.经常目睹事件发生,而不予帮助,可能是由于其他群众在场,抑制了助人动机,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

D.面对危险人们都有自保的倾向

4.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的青少年将父母的限制性管教方式看作是讨厌自己,而在韩国和日本,父母同样的限制性管教却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纳和温暖。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

B.美国和德国的孩子相对于韩、日两国的孩子更具有逆反心理

C.美德两国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D.东西方文化背景影响到儿童的教育方式

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海啸灾区捐款10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这1000元不是我捐的

乙:这1000元是丁捐的

丙:这1000元是乙捐的

丁:这10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1000元是谁捐的()。

A.甲B.乙C.丙D.丁

6.在某市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家百货商店被人盗窃了一批财物。事情发生后,公安局经过侦察拘捕了三个重大嫌疑犯。他们是甲、乙、丙。后来,又经审讯,查明了以下事实:

①罪犯带着赃物是开车逃掉的

②不伙同甲,丙决不会作案

③乙不会开车

④罪犯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或一伙

由此一定可推出()。

A.甲有罪

B.甲无罪

C.乙有罪

D.乙无罪

7.某些法学家是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因此,某些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是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则能够保证上述论断的正确()。

A.某些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法学家不是大学经济系毕业的

B.所有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都是法学家

C.某些法学家不是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而且学法学的

D.所有法学家都是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

8.野生大熊猫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为了保护该物种,应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名地的动物园里去。

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对上述结论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野生大熊猫在关起来时通常会比在野生栖身地时生下更多的仔

B.在动物园中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容易死于传染病,但是野生大熊猫很可能死于这些疾病

C.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外,很难弄到足够数量的竹子,这是大熊猫惟一的食物

D.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和野生的大熊猫后代中能够活到成年的个体数量相当

9.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克隆技术为更有效地设计新的生命形式、拯救濒危物种以及探索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克隆技术将会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B.科学家们都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

C.许多科学家将会反对政府对研制克隆技术的压制

D.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

10.不管你使用哪种牙膏,经常刷牙将降低你牙齿腐烂的可能性,科学家得出结论“当刷牙时,通过去除牙齿与牙龈上所形成的牙菌斑薄片可降低牙齿腐烂的可能性。因此你可以不用加氟牙膏,只要认真刷牙就能告别蛀牙。

下面哪一项是对上面论述推理的一个批评()。

A.用加氟牙膏刷牙可以降低牙齿腐烂的可能性

B.刷牙可降低牙齿腐烂可能性的事实并没有表明氟不起任何作用

C.几乎没有人可以通过刷牙充分的消除牙菌斑

D.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人们的牙齿上都有牙菌斑

演绎推理答案

1.【B】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ACD比较绝对,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只有B是比较客观的,是可以从题干推理出来的比较恰当的结论。

2.【答案】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人们之所以从不愿意种土豆到纷纷偷种土豆,主要原因是有人看守(不允许轻易种植),可见最恰当的结论是A,BCD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推断,而且推得太远。其中B和C一样,人们“都”,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土豆本身不是“奇”的表现,否则按照B选项“人们都有猎奇心理”,人们早就该去偷土豆或者种土豆了;“国王卫队看守”也不是“奇”的一种表现,而是“禁止”表现。所以选A。

3.【C】解析:本题属于解释型题目,从题干可以知道为什么有38个邻居听到没有人去营救,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场,都认为会有人救助,所以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其他选项的原因都是主观的推断,不能最恰当地解释这个事件。

4.【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结论型题目。相同的限制性管教措施,对于不同地方的孩子的感觉而言却完全不同,这显然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这是题干可能得出的结论。韩日孩子接受父母的限制性管教,并不意味着“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所以A不正确;“美德孩子不接受限制性管教”并不等于其“更具有逆反心理”,这显然犯了“扩大概念内涵”的错误;同理,C犯了“扩大概念内涵”的错误;所以,只有D更合理些。

5.【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运用矛盾关系法,题干四个人说的话乙和丁是矛盾的,真话在这两个人之间,那么甲和丙是假话,所以是甲捐的。所以选择A。

6.【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从1和3可以看出乙不会单独作案,那么从2可以假设推断,如果甲不作案,那么丙也不作案,只有乙作案,显然是有矛盾的,所以甲肯定作案,所以选择A。

7.【D】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推理型题目,给出了小前提和结论,需要加上一个大前提,可以应用圈图法,自己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这样排除了AC,根据包含关系,可以知道只有加上D后才能使题干的论证成立,所以排除B选择D。

8.【C】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型题目,题干的结论为“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名地的动物园里去”,原因为野生熊猫在迅速减少,要削弱这个结论,就要指出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保证大熊猫的减少,只有C使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其他都是对题干结论的支持,所以选择C。

演绎范文篇3

几乎没人想到,政策的“公开”会引来如此之大的反响,包括它的制定者。

不足300字的消息首发于5月12日的XX一家报纸,题为《严禁“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XX干部婚姻变化要报告》。消息称:XX市政府日前出台的《2005年廉政工作意见》中首次明确规定:干部婚姻变化状况要向组织通报,不能以为这是“私事”、“隐私”、“个人生活小事”就隐瞒不报。

文中还提到,在向组织报告时,还不能打声招呼就作罢,必须是书面报告,对婚姻变化的基本理由、基本情况要说清楚。如果变动是由于干部包养“小蜜”等原因引起的,组织上将视情况予以干预。

消息既出,网上热议,迅速引发了争论。“质疑的评论主要分为两类,”XX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说,“一是认为政府像管小孩子一样管理干部,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二则说这是个‘糊涂’的规定——包养‘小蜜’怎么能向组织报告呢?”

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遭到了政策的起草者之一、XX市纪委办公厅副主任陆敏的否认。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他表示,该报道中增加了作者“自行发挥”的大量内容,曲解了制度制定人的本意。更遗憾的是,一家广播电台的记者及转载它的几十家平面媒体,没有任何人找到XX市纪委核实消息。

陆敏出示了市政府在今年4月的《廉政工作意见》,共10项37条。涉及此规定的,只有第35条中的一句话:“领导干部对个人购房、婚姻变化、自费出国(境)、子女出国(境)上学、直系亲属经营经济实体等重大事项要及时书面报告组织。”

该新闻的最先报道者对本报表示,消息的来源是《XX日报》的门户网站——“龙虎网”——所公开的《廉政工作意见》,而被“拓展”的内容则是他所理解的“社会背景”。这种“背景”后被其他媒体再次演绎为:“权威统计表明:被查处的贪官中95%都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很多干部腐败往往就是从私生活的奢华堕落开始的。”

陆敏澄清说,这条规定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防止官员借婚姻变化之机收敛钱财,与“包二奶”无关。尽管这种现象在XX市并不多见,但需要未雨绸缪。而在报告备案之后,如果有民众举报其不实或隐瞒不报,纪检部门会进行调查,并作出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处理。

有关政治学者认为,借“婚丧嫁娶”之机收受礼金乃至借机受贿,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上万,而“人情世故”的幌子增强了贿赂的安全性。

中纪委8年前已有规定

陆敏同时澄清了报道中的两点不实:其一,这项规定——包括整个“廉政意见”——针对的是副处级以上干部,普通公务员不在其中;其二,规定更不是XX市的“首创”。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文件中,“重大事项”中的第二项即为“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

由中纪委起草的这份文件要求:规定所列出的事项,应由报告人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上交,各级党委、纪委及党组,负责受理本级干部的报告。

权威人士称,这项规定的出台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的结果。申报财产、收入,申报任职、兼职等情况,已经成为“国际惯例”。

“而在XX市,文件已经执行了八年多,具体由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及纪委党风廉政室负责。”陆敏说,“这次只是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再次进行强调。”

关于八年中相关部门收到多少份“报告”,这位市纪委的新闻发言人并没有透露。粗略统计,XX市县处级以上干部约9000人左右,相信每年仅仅婚姻变化一项就不是个别现象。

报告的内容又是什么呢?陆敏描述的一份标准的文本是,“某某人因丧偶或感情不和与前妻(夫)离异,并于某年某月某日与某人再婚。”“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复杂。”他解释说,“关键问题是:这个报告是告知式的,而不是审批审查式的——组织不可能干预官员的婚姻。你可以用手写,也可以打印。”

在向本报提供的材料上,XX市纪委描述了《廉政工作意见》的出台背景:2005年初,该市纪委第九次全会作出了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进一步加强监督”的“四个重点”内容:严禁收受现金、代币券等有价证券;严禁参与;重大事项报告组织;午间禁酒。

“意见”的草拟大约耗时两个月,4月14日,《廉政工作意见》正式出台。在长达万字的文件中,不仅强调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同时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也做了规定。

“重大事项上报”遏制腐败

关于“婚姻变化上报”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争论,目前仍在继续。陆敏对此的解释是:XX市政府行使的是对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婚姻的了解权和监督权,不是干预婚姻自由,更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党员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人,行使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职务行为都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

“当今社会‘公众人物无隐私’已成为公理。”5月22日,最高检察院一位权威人士发表评论说,“不光是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立法对公众人物———特别是高级公职人员的私权———进行了限制,如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投资回避制度、金融实名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目前国外官员的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一位中纪委官员介绍,在美国、新加坡,一般的政府人员需要向上级领导报告“重大事项”———主要是指财产,而上级负责日常监督并为下级保密;高级官员则需要向公众公开自身重大事项,受到社会的监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具体实施中,有学者指出,重大事项上报制度“关键是惩罚机制的树立,当某人不报或者隐瞒真相的时候”。

而争论最终的落点是这项制度的实行能否管好官员、遏制腐败。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博士认为,腐败需要制度上、体制上的治理,在现行制度背景下探索一些尝试,比如重大事项上报,是政府为运作透明化、阳光化的实现做出的努力,是反腐的前提性工作。

演绎范文篇4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

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2.很久以前,在法国土豆被称为“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一位农学家想出一个方法,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到了夜晚,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纷纷来偷土豆,引种到自己田里,通过这种方法,土豆的种籽在法国得到迅速的推广,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有些东西越禁止,就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某些电影、书籍越禁止越走俏

B.人们都有猎奇心理

C.人们都有违反规定、打破限制的倾向

D.新事物的出现,开始都是不受欢迎的

3.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众目睹别人身临危难,是公众人性的丧失

B.经常目睹暴力事件,导致公众的麻木不仁

C.经常目睹事件发生,而不予帮助,可能是由于其他群众在场,抑制了助人动机,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

D.面对危险人们都有自保的倾向

4.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的青少年将父母的限制性管教方式看作是讨厌自己,而在韩国和日本,父母同样的限制性管教却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纳和温暖。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

B.美国和德国的孩子相对于韩、日两国的孩子更具有逆反心理

C.美德两国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D.东西方文化背景影响到儿童的教育方式

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海啸灾区捐款10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这1000元不是我捐的

乙:这1000元是丁捐的

丙:这1000元是乙捐的

丁:这10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1000元是谁捐的()。

A.甲B.乙C.丙D.丁

6.在某市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家百货商店被人盗窃了一批财物。事情发生后,公安局经过侦察拘捕了三个重大嫌疑犯。他们是甲、乙、丙。后来,又经审讯,查明了以下事实:

①罪犯带着赃物是开车逃掉的

②不伙同甲,丙决不会作案

③乙不会开车

④罪犯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或一伙

由此一定可推出()。

A.甲有罪

B.甲无罪

C.乙有罪

D.乙无罪

7.某些法学家是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因此,某些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是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则能够保证上述论断的正确()。

A.某些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法学家不是大学经济系毕业的

B.所有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都是法学家

C.某些法学家不是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而且学法学的

D.所有法学家都是对律师业务很有研究的人

8.野生大熊猫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为了保护该物种,应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名地的动物园里去。

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对上述结论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野生大熊猫在关起来时通常会比在野生栖身地时生下更多的仔

B.在动物园中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容易死于传染病,但是野生大熊猫很可能死于这些疾病

C.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外,很难弄到足够数量的竹子,这是大熊猫惟一的食物

D.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和野生的大熊猫后代中能够活到成年的个体数量相当

9.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克隆技术为更有效地设计新的生命形式、拯救濒危物种以及探索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克隆技术将会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B.科学家们都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

C.许多科学家将会反对政府对研制克隆技术的压制

D.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

10.不管你使用哪种牙膏,经常刷牙将降低你牙齿腐烂的可能性,科学家得出结论“当刷牙时,通过去除牙齿与牙龈上所形成的牙菌斑薄片可降低牙齿腐烂的可能性。因此你可以不用加氟牙膏,只要认真刷牙就能告别蛀牙。

下面哪一项是对上面论述推理的一个批评()。

A.用加氟牙膏刷牙可以降低牙齿腐烂的可能性

B.刷牙可降低牙齿腐烂可能性的事实并没有表明氟不起任何作用

C.几乎没有人可以通过刷牙充分的消除牙菌斑

D.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人们的牙齿上都有牙菌斑

演绎推理答案

1.【B】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ACD比较绝对,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只有B是比较客观的,是可以从题干推理出来的比较恰当的结论。

2.【答案】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人们之所以从不愿意种土豆到纷纷偷种土豆,主要原因是有人看守(不允许轻易种植),可见最恰当的结论是A,BCD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推断,而且推得太远。其中B和C一样,人们“都”,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土豆本身不是“奇”的表现,否则按照B选项“人们都有猎奇心理”,人们早就该去偷土豆或者种土豆了;“国王卫队看守”也不是“奇”的一种表现,而是“禁止”表现。所以选A。

3.【C】解析:本题属于解释型题目,从题干可以知道为什么有38个邻居听到没有人去营救,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场,都认为会有人救助,所以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其他选项的原因都是主观的推断,不能最恰当地解释这个事件。

4.【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结论型题目。相同的限制性管教措施,对于不同地方的孩子的感觉而言却完全不同,这显然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这是题干可能得出的结论。韩日孩子接受父母的限制性管教,并不意味着“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所以A不正确;“美德孩子不接受限制性管教”并不等于其“更具有逆反心理”,这显然犯了“扩大概念内涵”的错误;同理,C犯了“扩大概念内涵”的错误;所以,只有D更合理些。

5.【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运用矛盾关系法,题干四个人说的话乙和丁是矛盾的,真话在这两个人之间,那么甲和丙是假话,所以是甲捐的。所以选择A。

6.【A】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从1和3可以看出乙不会单独作案,那么从2可以假设推断,如果甲不作案,那么丙也不作案,只有乙作案,显然是有矛盾的,所以甲肯定作案,所以选择A。

7.【D】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推理型题目,给出了小前提和结论,需要加上一个大前提,可以应用圈图法,自己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这样排除了AC,根据包含关系,可以知道只有加上D后才能使题干的论证成立,所以排除B选择D。

8.【C】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型题目,题干的结论为“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名地的动物园里去”,原因为野生熊猫在迅速减少,要削弱这个结论,就要指出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保证大熊猫的减少,只有C使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其他都是对题干结论的支持,所以选择C。

演绎范文篇5

其次,翻开自中国的近现代史以来,从1949年至“无产阶级”的前“十七年”、“无产阶级”十年、1976年至1999年、21世纪以来的这四个时期一路走来的历程,人们可以体味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尤其是自1978年代以来经济的相对较快发展,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发展。相对以往前三个时期而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21世纪的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较为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在这一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在主流意识形态许可的框架之内,一些符合中国当前建设需要的境外意识形态,也被一定程度的认可、吸收,并借鉴进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在这一意义上,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比较自由发展的空间。

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着百年历史沉淀的中国电影,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晴雨表,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体制内外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建国以来,以“无产阶级”为界限的中国知青电影在历经上述相应的前“十七年”的知青电影、“无产阶级”时期的知青电影、1976年至1999年的知青后时期电影的流变之后,被卷入21世纪全球化新浪潮之中的后知青时期电影,在面对着国内外诸多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日益呈现多姿多彩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影视剧领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现象。按照社会发展历史的进程,后现代社会应该出现在工业社会实现高度发达之后,即后工业社会时期。而在中国尚处于现代化初步发展并且极为不平衡的社会里,高谈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似乎文不对题。然而,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潮流而言,后现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和心理状态,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并且合乎当今高度全球化的现实。中国虽然尚未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但后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商业化的特征却随处可见。当然,由于整个中国社会依然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而尚未全面实现工业化的状态,因此这些后现代的特征只是中国“现代化”主旋律的某些声部或者变异形态。

进入21世纪,由于更多的西方文艺思潮、商业、娱乐等元素渗透到中国知青电影中来,知青电影从题材的选取、主题的表现、拍摄技法的运用、艺术层面的创新等自身因素的发展都使得它必须采取全新的演绎角度以符合当下的国情,这就使中国知青电影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用了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叙述传统的知青主流故事。在当今的历史语境下,现代及后现代的诸多元素与传统的“主旋律”元素奇妙的结合在“主流知青电影”中,并对那段特殊历史岁月进行“另类”的注解与书写。众所周知,传统的“主流知青电影”是以“宏大历史叙事”来反映具有一定深度的主题,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基本倾向是找寻并回归英雄的年代、重建崇高的英雄主义、实现曾经的革命浪漫理想、渴望得到现有制度的认可、寻求回归后的社会位置并实现所期待的人生价值等。因此,“主流知青电影”承载着自早期知青电影以来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和乌托邦式的精神渊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功利性,忽略了电影本身的属性。电影,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文化艺术性;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商品的特征。电影既是文化艺术又是商品,是文化艺术与商品的综合体。因此,从第五代导演群体开始,中国电影人进入“文化开放”的时代,西方各种艺术思潮、文艺理论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涌入他们的头脑中,很快就填充了他们因十年动乱造成饥饿空虚的思想库,使他们很快跟上了世界的时代步伐。21世纪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沿袭着前人的努力,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以自己较为独立的姿态开始以独到的后现代式的“另类”探索来表现知青电影。

电影是文学的延伸。一般认为,中国文学史中所谓的“主流”、“非主流”的“流”,是指文学运行发展的某种历史过程。“主流”文学是指那些在某一历史时期受体制支配和影响而形成具有被大众接受、肯定和推崇的相对“规范”的文学创作。“非主流”文学则是指那些偏离“主流”文学的文学创作。“主流”电影随“主流”文学相伴而生,符合当下体制要求。“主流知青电影”是“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在某一时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的具有被大众所肯定、接纳和推崇的符合“规范”知青题材电影样式。笔者认为,这二“流”呈现动态状态,是相对的文学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文学的历史运行过程中,除了“主流”、“非主流”这二者之外,还存在着“非流”的一种“流”,这种“非流”可能会昙花一现,一瞬即逝;也可能会在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沉浮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新“发现”、“挖掘”、“继承”并“发展”成为一种“流”--“主流”或者“非主流”。这种“变异”的“非流”文学,即不伦不类的“另类”文学,相对于“主流”、“非主流”文学而形成的与二者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它穿越历史的迷雾或显或隐地呈现出来。文学和电影是相互呼应的,“非流”文学催生了“另类”电影。“另类”知青电影是“另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中国后知青的后现代主义的“另类”电影,指的是相对于“主流”的传统知青题材,进入21世纪时期以来的“另类”的知青题材电影运用了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重新诠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甚或悖逆了“主流”的“规范”,突破传统的“主流知青电影”的“常态”,并使之日渐处于消解或者消隐的“非主流”的“非常态”、“变态”的知青后时期的知青电影样式。

演绎范文篇6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传统图形的影响

由于中国传统图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式美受到传统审美观的影响,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方式呈现,美化再造事物,形成符合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和审美价值观的统一和谐的美的形态。传统图形存在的形式结构、意象本质以及其他特征都象征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内涵[2]。东方的文化表现和理念,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追求事实根据,是一种经历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绘,具有委婉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主客观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以整体为美”的规律,将天、地、人、物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人就天、人合天、人同于天、人融于天的自然运转,从功能的角度表现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感。“以整体为美”,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人审美的愉悦来自“天人合一”的和谐原则。在体现恬静自然、神情愉悦、气韵和畅风格的同时,也是对艺术辨证法某些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不断对比的寻求中,强调彼此要相互协调、恰到好处、相辅相成。如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莫高窟中的飞天艺术形象,重视线条,气韵生动,呈现“天人合一”节奏韵律的和谐,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型和文化意蕴来源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生活中去。道家虚无空灵思想在中国传统图形中得到完美体现,画面注重含蓄自然,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给人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中国传统图形的美常常“尽在不言中”、“不言而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人类是从大自然的图像中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以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并不与自然对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交融。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用湿软的泥能捏成一定的形状,里外抹平,然后晾干,经过烧烤可变得坚硬结实,于是产生了鱼纹罐、人面鱼纹盆和八角星纹陶等古朴简洁的新石器时期陶器。中国传统图形是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根据所形成的形式美感创造出来的,其装饰性因素受到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在不断追求造型形式美感的同时,强调内涵的体现。造型之美主要体现在图形的构图布置,注重形与形的关系,强调形的位置、大小、数量,讲究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强调意境的表现和精神的追求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中最核心的内容。中国传统图形所表现出的意象性这一显著特征与中华民族长期沉淀积累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的取向,蕴含着信仰、风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新时期时代,在彩陶、石雕上出现的各种装饰纹样表现出来的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膜拜,商周春秋时期的饕譬纹、夔龙纹所表现出的威严凝重是阶级和宗教的象征,汉代瓦当上出现的四神有辟邪求福的涵义,六朝的莲花象征清心高洁,唐代的牡丹有繁荣富贵之意,元代的松竹梅被称之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在艰难中高洁、坚贞不屈的情操,而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出现了丰富的吉祥纹样。由此可见,意象性的特征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纹样的历史,无论是龙凤呈样、松鹤延年、福椽寿喜、招财进宝、年年有鱼,还是八卦、太极、如意、蝙蛹、仙鹤、莲花、牡丹、岁寒三友,都具有深层次的精神象征,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特征[5]。明清时期,传统的吉祥图形达到了“图必有意,图必吉祥”的地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吉祥”二字,“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等。

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理念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中国传统图形不仅表现了图形本身的形态,更使图形本身蕴含着变幻无穷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思维。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设计同样注重设计理念的体现。不论前人还是后者,一如既往地追求着美好事物,而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图形设计,适用于现代设计理念的需求。当代设计师需要从中国传统图形中,探索与发现视觉传达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意蕴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赋其新的形式和内涵,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塑造来自记忆深处的“中国设计”,继而使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得到发展延续[2]。韩美林先生说过:“在我的创造中,给我巨大力量的,不仅是丰富的生活经验,还有来自另一方面的激情,就是我们千年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华民族给我们艺术家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足够我们艺术家受用终生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许多成功案例均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图形特色的图形元素。这些元素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拼加,而需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才能设计出具有东方文化意蕴并符合现代设计理念需求的作品。解读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再次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以下几幅标志设计作品则是杰出代表。绵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李白和欧阳修的故乡,当今则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图书馆是一座城市体现文化内涵的名片。绵阳市图书馆标志的设计者为体现绵阳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的文化内涵,运用了中国传统图形的图形元素,设计了如图1的标志。该标志的造型取自中国传统图形“大鹏展翅”,运用翻阅的书页作为基本设计元素,介于似与不似间的写意方法,融合了传统、古典雅致的设计概念与精神,辅以叠加的构成方法,叠加部分凸显黄、红色彩对比,错落有致,寓意书籍帮助读者腾飞。图1绵阳市图书馆标志设计茶叶最早记载于战国时间,兴盛于唐朝。由于古代在运输方面的不便,流入西方的茶叶都是便于保存的、经过发酵的红茶,而中国人则一直偏爱新鲜的绿茶。“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艺术节”的标志(图2),设计者在绿色的叶片中点缀了水滴和半太极造型,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图形的动与静、疏与密的辩证理念,注重造型的整体,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出茶文化的“水、茶相溶”。图2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太原古称晋阳,九朝古都,晋商发源于太原,兴盛在明清。这二者都曾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但是现在都渐渐归于平淡。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图3太原国际文化艺术节原需要重新焕发出光芒,“太原国际文化艺术节”标志(图3)的设计要体现本届艺术节的主旨——“重塑晋商形象促进太原崛起”。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设计者运用“晋”、“商”两个汉字进行组合,直接地传递信息,视觉冲击力强,充分体现出以中国汉字为主体元素的中国传统图形的艺术魅力。图4天猫商城图4为淘宝天猫商城的投稿标志。现代设计需要传达文化、思想、理念,不仅需要美的外在形式,更需要富有一定意蕴的文化理念。该图形以猫的形体为主体元素,选择“如意”将尾部造型进行置换,简洁易懂,又具有东方特色,既利用了传统“如意”图形的造型,又表达了“如意”的传统吉祥祝愿——“回头即如意”,做到“意”与设计理念的统一,准确、完整地传递了天猫商城的经营理念,体现了文化性。标准色的设计独具匠心,自然流畅,力求做到图形与文字的形式统一。运用了代表东方传统、尊贵、雅致的红色,单纯的色彩赋予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本文作者:林荣妍韩春明工作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工程系

演绎范文篇7

【论文摘要】旗袍在中国已有百来年历史,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后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和东方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神秘魅力,旗袍穿着要领,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今旗袍的时代精神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旗袍的韵律与妩媚。

当今社会,女性在事业、工作上与男性平分秋色,共同承担经济建设的重任,女强人不乏其人,由于女性自身的身段优势,现代女性除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形象与气质,其中服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俗话说“三分相貌,七分打扮”,“人靠衣装,美靠靓妆”。女性服饰除了上班着职业装、正装之外,在正式场合、晚宴、举行盛大活动时,还可着旗袍展示其迷人的风采。特别是礼仪小姐,身着旗袍款款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无数的目光。

一、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又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很简单,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主要特征有右衽大襟,饰以各式袢扣,直腰身,袍身宽大,“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帮甚至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大的滚边。…满族贵族妇女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图案大都是吉祥纹饰,走起路来像是“风摆荷叶”。到2O世纪2O年代,旗袍就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中脱胎而出,满汉女子服饰不断融合为一,并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改进而定型的。当初的旗袍样式,袖口收紧,滚边减窄,纹样刺绣稍作简略,衣身略短。到2O年代末,受西方裙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使旗袍变为收腰合体曲线式,展现了女性的凹凸特征,具备了现代女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基础。

进入三、四十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全世界家喻户晓,堪称经典之作,是旗袍的顶峰时期。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吸腰、短袖、纽襻、斜襟、高开衩,袍子忽短忽长,剪裁和造型学习了西裙特点,线条更流畅,使旗袍更加合身,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

1949年解放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遍,每位女性基本上都会有一两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便装。但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穿衣服鄙弃穿红戴绿,鄙弃小资情调。她们象解放区那样,穿着朴素的军装、列宁装,把对美的追求投身到极大的工作热情之中。于是,旗袍所蕴含的悠闲、舒适、柔曼的大家闺秀形象,已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

1956年,据说苏联的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我们国家提出口号“人人穿花衣裳”,于是旗袍便一显身手,但此时的旗袍不妖也不媚,不柔也不刚,增添了一种朴素、自然、健康的内涵,强调实用、大方的原则。尔后服装设计师对中国的旗袍一直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二、旗袍的独具魅力

(一)旗袍的婉约美

旗袍穿在女性身上,体现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步子迈不大,只能小碎步走,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款款的前行,女性的柔美就表露无遗。就象水蛇舞动,柳枝飘过,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实在精辟。外柔内刚也好,外刚内柔亦罢,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柔这一字是女人的专利,怎么着也要在骨子里透出那么一丝丝的柔,才为之精品。而旗袍实在是女性用来表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鸟依人,或时代感十足或柔情似水,总之,旗袍的美有目共睹,令人叫绝。

(二)旗袍的曲线美

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该凸则凸,该凹则凹,太胖与太瘦都不适合穿旗袍,它特别适合东方女子的身材。因为东方女子身材娇小,比起欧美妇女肥臀粗腰,要玲珑精致得多。水桶腰、肥屁股,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看过外国女子穿旗袍,或是肩膀过宽显膀,或是手臂太粗显壮,又或是腿太长显得突兀,总之不尽完美,感觉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苟子·君道篇》日“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汉人喜欢细腰曲折如此可见。娇细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男权社会的审美倾向。直到唐代转而喜欢丰腴满满,“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烟”。而旗袍含有此两种遗风,使得女子更加窈窕抢眼、曲线玲珑。旗袍的特点是上紧下松,这样的设计正好显现了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又巧妙地掩饰了东方女子体型上的不足。高而紧的立领,突出了中国女子精致的面庞,纤细的脖颈。而腰身处贴身的线条恰好隐藏了东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东方女人特有的圆润。

(三)旗袍的含蓄美

旗袍的高衩,伴随着轻盈的步履,摇曳生姿,若隐若现,有时露出女性优美的大腿,有时又象裹了一层绸缎,飘飘渺渺,通过未知使人产生各种奇妙的想象,东方的含蓄、内敛发挥得极致,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越发显得神秘与高贵。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本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现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盘扣,像一把把小锁,锁住了身体上的几处禁区,仿佛在庄重地告知异性:这里是禁区,但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独特的韵致,无时不透露出女子身体的楚楚动人。

三、旗袍穿着要领

旗袍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从头谈起。

首先脖子要细长,高立领衬长脖子,有一种娉婷的美感。其次肩膀要园溜,宽肩阔背穿旗袍会显得雄壮、伟岸,有了阳刚却缺少柔美,这是旗袍的大忌。胸部大小要合适,太凸与太平都不适宜,骨感是穿不出旗袍的味道来的。再次,腰身要细,腰身太粗的人穿旗袍不美观,小肚腩厚脂肪是会影响旗袍的视觉美的。臀部要稍丰满,略微有点翘才显得女性的曲线美。还有,身高个头要适中,1.60~1.70米最合适。过高过矮都会破坏旗袍的整体美及风韵。

(一)职业旗袍穿着要领

职业旗袍是指职业女性上班时所穿的旗袍。它开衩不宜过高,一般在膝盖往上23厘米左右。花色适宜端庄素雅一些,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做的旗袍,可表现出温柔、稳重的风格。旗袍面料夏季可用棉布、丝绸、麻纱等做面料,秋冬季可采用锦丝绒、五彩缎制作。配饰不宜过多过艳。

(二)社交旗袍穿着要领

社交旗袍花色可选精致亮丽的图案,以装饰感极强的局部设计来突出高贵优雅的特色,如闪闪发光的亮片,特别适合晚宴穿着。高贵的旗袍最好选用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等,夏季适宜选用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因丝织品质地柔软、轻盈不粘身、舒适透凉。春秋季适宜新型的混纺棉加丝、蕾丝为佳。这些高级面料制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现东方女性体型美、点线突出,丰韵而柔媚,华贵而高雅,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采用雕绣、拼绣、镶嵌、打结造花等特殊工艺加强古典味道,更为光彩夺目。最佳的旗袍长度是达到穿着者的脚背,而开衩的高度,一般可在大腿高、中部以下。

社交旗袍的穿着与各种佩饰搭配十分讲究,遵循和谐美观雍容华贵的原则。精致、养眼的配饰能锦上添花,适当佩戴金、银、珍珠、玛瑙等精致的项链,耳坠,胸花等。不论价格多高、品质精良、做工精细的旗袍,如果忽视了配饰,将会变得平淡无奇。珍珠项链、玉镯是旗袍的传统伴侣,但最新的伙伴是小巧而璀璨的名表,和怀旧的旗袍撞击出时代感极强的火花。裘皮大衣、毛呢大衣、短小西装、开襟小毛衣和各种披肩可与旗袍配套穿着。

另外,鞋子宜穿与旗袍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高跟或半高跟皮鞋,亦可配穿面料高级、制作考究的绣花坡跟布鞋。

(三)礼仪小姐旗袍穿着要领

礼仪小姐的旗袍,最好选用单一的颜色,红色、黄色、紫色、金色、绿色等,面料以典雅华丽、柔滑挺括的织锦缎、古香缎和金丝缎等各种缎和丝绒类为上乘。同时,还要配以:

头发:适宜盘个发髻,显得精神:或是烫发,可以做成各种发型,头发的造型能弥补脸型的缺陷,让发型、脸型、旗袍起到协调的效果。化妆:礼仪小姐穿旗袍,一定要化妆,带着彩妆,显得妩媚动人。

配饰:常见的项链与耳环搭配,有穗型、纽扣型、垂坠式、环绕式等,当选择短而紧凑的项链时,佩带垂坠式的摇摆流动的耳环会显得活泼有生气。当选择长而垂坠的项链时,则适合纽扣型的耳饰会让人感觉有平衡感。另外要注意耳环的形状不应与脸型“雷同”,即圆脸型不应戴圆耳环,长脸型不宜戴长耳环,方脸型不应戴方耳环。不然会使自己的脸型被强化得走样。

鞋子:适宜穿中、高跟鞋,不仅能起到增高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收腹、挺胸、抬头、直腰,达到健美和曲线美的效果。走姿:上身挺直,双肩平稳,目光平视,下颌微收,面带微笑。挺胸、收腹,使身体略微上提。手臂伸直放松,手指自然弯曲,或自然交叉放于小腹前,双臂自然摆动。轻柔步履自然,尽显女性风采。

四、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辛亥革命后,时装流行的中心由苏州、扬州转至上海。上海是妇女寻求解放的前沿阵地,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健康美。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化身,她们年轻、时尚,是旗袍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打扮。当时学生女装流行上衣下裙式,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嵌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进一步唤醒人们对美的渴望,提出自由、进步、民主的口号。与此同时,上海服饰首当其冲,走在时代前列,追求服饰的新潮时髦、改良与解放,成为当时的风气。领子忽高忽矮,腰身裁剪合贴,无袖短袖,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置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我们的旗袍深受国际时装界的青睐,无袖、收腰、高开衩、超短、低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亮片、闪光、刺绣、绲边、织物印花、扎染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浓烈、亮丽、跳跃、浓重、柔和、不对称,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东方神韵之美。中国模特小姐选秀比赛,一般都有旗袍礼服表演。歌星影星,也纷纷穿上旗袍秀一秀美腿和窈窕的身段,美女巩俐连续几年穿着旗袍式的礼服出席国际影展,衬托出丰满的身姿;刘嘉玲也在旗袍中演绎国际名牌大腕的豪华风韵;章子仪在穿腻肚兜之后,也开始做冷艳的旗袍造型;万人迷陈好穿旗袍风情万种,女人味十足;赵雅之把旗袍穿到极致;赵薇扎着两根大辫子演绎清纯的女学生,一大批明星竟相争奇斗妍,来一场旗袍PK秀。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下一届举办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中方代表团派出的是——l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红底白色大牡丹花为图案的传统花色,用传统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中国乐曲《茉莉花》——浓郁的“中国味道”,把“中国风”吹向全世界,东方的魅力显示她独到的韵味,全世界眼睛~亮,为之惊叹、羡慕。

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的礼仪小姐身着五色传统礼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实在是相得益彰,绝美无比。你看粉红色系列的“粉宝花”,用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清新淡雅的“玉脂白”系列,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是中国玉文化的反映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绿色与牙白色丝绸面料的完美搭配,突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气质。自然和谐的“国槐绿”系列,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郁郁葱葱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及坚守“绿色奥运”的决心。立体银线绣制的吉祥牡丹与卷曲花纹,更显女性娜多姿、柔美曲线的身段和东方女性的恬静气质。温润典雅的“蓝牡丹”系列,中式的立领配以西式的肩部设计尽现中国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贵气质。图案选用江山海牙纹、牡丹花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纹样,蕴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还有典雅端庄的“青花瓷”系列,一看就知道设计理念取材于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白底蓝花,传统乱针绣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这不仅是奥运精神的风采,更是中国传统服饰走向世界得到肯定的展示。

旗袍不仅深受国人青睐,现在旗袍已经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是中国旗袍与欧洲晚礼服联姻的产物。

五、结语

演绎范文篇8

一、理论物的重要方法

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在爱因斯坦看来,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原理(亦称基本假设、基本公设、基本定律等),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因此,理论物理学家所运用的方法,就在于那些作为基础的基本原理,从而导出结论;于是,他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他首先必须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对于其中第二步工作,他在学生已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准备。因此,如果在某一领域中或者某一组相互联系的现象中,他的第一个已经得到解决,他就一定能够成功。可是第一步工作,即建立一些可用来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原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里并没有可以的和可以系统地用来达到的的方法。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界的普遍原理。

爱因斯坦指出,一旦找到了作为逻辑推理前提的基本理,那么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涌现出来它们往往显示出一些预料不到的关系,远远超出这些原理依据的实在的范围。但是,只要这些用来作为演绎出发点原理尚未得出,个别经验事实对理论家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单靠一些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孤立的普遍定律,他甚至么也做不出来。在他没有揭示出那些能作为演绎推理基础原理之前,他在经验的个别结果面前总是无能为力。

爱因斯坦把物理学理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之一是“原理理论”。建立这种理论使用的是方法,而不综合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设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热力学就是这样力图用分析的方法,从永动机不可能这一普遍经验得到的事实出发,推导出一些为各个事件都必须满足的必然条件。用探索的演绎法建立起来的相对论,就属于“原理理论”。但是物理学理论大多数是构造性的。它们企图从比较简单的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像。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这样力图把机械的、热的和扩散的过程都归结为分子运动——即用分子假设来构造这些过程。当我们说,我们已经成功地了解一群自然过程,我们的思想必然是指,概括这些过程的构造性的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爱因斯坦认为,构造性理论的优点是完备,有适应性和明确,原理理论的优点则是逻辑上完整和基础巩固。([1],pp.109~110)

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自觉地运用探索性演绎法的杰作。它不仅以其革命性的新观念和卓有成效的理论结果为人津津乐道,而且它所体现出的科学方法的新颖、精湛以及理论的逻辑结构的严谨,也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1905)时,他依据的仅仅是光行差现象和斐索实验这两个并不充分的实验材料,著名的二阶以太漂移实验即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对他并没有直接。他主要通过对16岁时想到的“追光”思想实验的沉思,对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基础的深入考察,发挥了思维的自由创造,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美国著名科学史家霍耳顿认为,在狭义相对论中,除了被提高为公设的两个基本原理外,爱因斯坦还作了另外四个假定:一是关于空间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另外三个是定义钟的同步的三个逻辑性质。霍耳顿的学生米勒后来指出,另外的四个假定也是两个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他们不是独立的假设。参见[3],p.196)。然后,他以此为逻辑前提,接二连三地推导出了关于运动学和电动力学的结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是他先前根本没有料想到的,这些结论大大超出了两个原理所依据的实在的范围。广义相对论(1915)的建立也是这样。作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前者是爱因斯坦基于把相对性原理贯彻到底的信念(从惯性系推广到加速系)提出的,后者是依据厄缶实验(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和升降机思想实验提出的。

在1905年,由于爱因斯坦采用了探索性的演绎法,从而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举砍断了哥尔提阿斯死结(哥尔提阿斯是古代夫利基阿国王,相传他曾把自己的车乘的辕与轭用绳结系住,死得无法解开,声言能解开此死结者,得以结治亚细亚。这个死结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用剑砍断),开拓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那些恼人的以太漂移实验,那些使人迷惑不解的单极电机电动势的“位置”问题,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体系中已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是,同时代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大师,诸如洛伦兹、彭加勒,却热衷于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等以太漂移实验打交道,迷恋于做出种种构造性假设,建立他们的构造性理论——论和电子动力学。例如,洛伦兹1904年的著名论文尽管声称是以“基本假设”而不是以“特殊假设”为基础的论文,但事实上却包含有11个假设:假设有静止以太,假设静止电子是球形的,假设电子的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假设电子的全部质量都是电磁质量,假设运动电子收缩,假设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与分子力相同等等。洛伦兹和彭加勒虽说走到了狭义相对论的大门口,但他们并没有打开这扇大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方法论上讲,就在于他们运用的是传统的经验归纳法,而没有采用探索性的演绎法。在当时的科学的形势下,仅靠个别的经验事实进行归纳,是建立不起什么崭新的理论的。洛伦兹、彭加勒的电子论和电子动力学固然富丽堂皇,但毕竟只是经典物理学的最后的建筑物。它们虽然包罗万象,可是由于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最终还是被人们遗忘了,仅有的价值。

二、采用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经典科学,一般称为近代科学。在科学史上,这个漫长的时期主要是积累材料和归纳材料的时期。与这一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产生了经典的科学哲学,它始于弗兰西斯•培根的归纳主义。培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经验归纳出理论。他比喻说,只要及时采摘成熟的葡萄,科学的酒浆就会源源不断。到19世纪,整个科学一般说来还没有摆脱这种“原始”状态,因而经典科学哲学能够得以通过穆勒之手发展成为更完备的经验论形态,经验归纳法依然是正统的科学方法。

在物理学领域,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牛顿力学虽则是超越了狭隘经验论的人类理智的伟大成就,但它又同人们的日常经验密切相关。力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比较直观,可以直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某种原型。这种状况掩盖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思辨性质,甚至牛顿本人也深深陷入这一幻觉之中。他一再声称他“不作假设”,实际上却作了许多假设,他要求人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法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19世纪的经典物理学也具有现象论和经验论的特征:它尽量使用那些接近经验的概念,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放弃基础的统一性。热、电、光都用那些不同于力学量的各个状态的变数和物质常数来描述,至于要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同时间的相互关系中去决定全部变数的任务,主要只能由经验来解决。麦克斯韦及其同代人,在这种表示方式中看到了物理学的终极目的,他们想像这个目的只能纯粹归纳地从经验得出,因为这样所使用的概念同经验比较接近。从认识论上看,穆勒和马赫大概就是根据这个理由来决定他们的立场的。总而言之,这个时期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大都以为,“理论应当用纯粹归纳法的方法来建立,而避免自由地创造性地创造概念;科学的状况愈原始,研究者要保留这种幻想就愈容易,因为他似乎是个经验论者。直至19世纪,许多人还相信牛顿的原则——“我不作假设''''——应当是任何健全的自然科学的基础。”([1],p.309)

但是,在某些个别的科学部门,已经悄悄地透进了新时代的曙光;尤其是非欧几何学,它仿佛故意向经验论示威一样,以毋庸置辩的方式显示了理性思维的强大威力和奇妙作用。彭加勒正是在《科学与假设》中通过对非欧几何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慎密考察揭示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经验的直接归纳,而只能以经验事实为指导,通过精神的自由活动(其产品即约定)来创造。通过研读彭加勒的科学哲学著作,尤其是通过创立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实践,使爱因斯坦清楚地看到,人们可以在完全不同于牛顿的基础上,以更加令人满意和更加完备的方式,来考虑范围更广泛的经验事实。但是,完全撇开这种理论还是那种理论优越的问题不谈,基本原理的虚构特征却是完全明显的,因为我们能够指出两条根本不同的原理,而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同经验相符合。这—点同时又证明,要在逻辑上从经验推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任何企图,都是要失败的。爱因斯坦还清楚地看到,相对论是说明理论科学在发展的基本特征的一个良好的例子。初始假设变得愈来愈抽象,离经验愈来愈远。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即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设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事实。同时,从公理引向经验事实或者可证实的结论的思路也就愈来愈长,愈来愈微妙。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愈来愈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为实验家的物理经验不能把他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正是科学发展的这种理论化趋势,使爱因斯坦认识到:“科学一旦从它的原始阶段脱胎出来以后,仅仅靠着排列的过程已不能使理论获得进展。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1],p.115),他进而指出:“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1],p.262)

三、爱因斯坦大胆运用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直接动因

只是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后,爱因斯坦才把探索性的演绎法作为一个论原则从上加以论述。可是,早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他就在中大胆运用这一方法了,并在思想上对它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促使爱因斯坦大胆运用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直接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赫兹、玻耳兹曼、彭加勒等人的思想,其二是当时的物现状使得他不能不那样做。

在联邦大学期间(1896~1900),爱因斯坦自学了赫兹、玻耳兹曼等科学大师们的著作。赫兹在他的名著《力学原理》(1894)中试图重构力学,为此他仅利用空间、时间和质量三个原始概念。赫兹的力学体系建立在通过科学家个人的“内在直觉”从经验引出的公理之上,它能够导出经验预言。赫兹认为“内在直觉规律”的功能像“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判断”一样,并且声称他的力学重构是演绎系统,与牛顿的《原理》(全称《的数学原理》)有许多相同的风格。在这个公理体系中,我们可以推演出与我们的观察记录相对照的可检验的结论,依据该结论与可观察的世界一致还是不一致,来决定这个体系是否正确。尽管爱因斯坦不赞同赫兹的隐质量概念和“把自然现象追溯到力学的主要定律”的长远目标,但是赫兹强调公理描述的威力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公理描述与其说在经验材料上预言理论结构,倒不如说在公理和直觉上预言理论结构。

爱因斯坦也自学了玻耳兹曼的《力学讲义》(1897)。在该书中,玻耳兹曼把力学作为物理学的核心,爱因斯坦当然不会同意这种看法的。但是,玻耳兹曼重构力学的方法的下述特点,一定会强烈地震撼爱因斯坦敏感的心弦:“恰恰是力学原理的不明晰性,在我看来不是同时以假设的智力图像为起点而得到的,而是从一开始就以与外部经验相联系的尝试而得到的。”([2],p.127)玻耳兹曼的意思很清楚:力学原理的不明晰,在于经验归纳,而不在于智力图像。玻耳兹曼的“智力图像”概念比赫兹的“外部对象的图像或符号”更自由,爱因斯坦可能山此注意到,力学的已使原理凌驾于经验材料之上。

彭加勒在《科学与假设》(1902)中对约定主义的论述,对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的形成必定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奥林比亚科学院”时期(1902~1904)曾和他的同伴索洛文、哈比希特一起研读过这本脍炙人口的畅销名著。彭加勒通过对数理科学的基础进行了敏锐的、批判性的审查和后得出:几何学的公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物理学尽管比较直接地以经验为基础,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具有几何学公理那样的约定特征。例如惯性原理,它不是先验地支配我们的真理,否则希腊学者早就知道它了,它也不是经验的事实,因为人们从来也不能用不受外力的物体做实验,因而无法用实验证实或否证它。经过最终分析,它们化归为约定或隐蔽的定义。因此,彭加勒得出结论说:在数学及其相关的学科中,“可以看出自由约定的特征”;他进而指出:“约定是我们的精神的自由活动的产品”,“我们在所有可能的约定中进行选择时,要受实验事实的引导;但它仍是自由的,只是为了避免一切矛盾起见,才有所限制。”

彭加勒在考察了物理学的理论后认为,物理学有两类陈述——原理和定律。定律是实验的概括,它们相对于孤立的系统而言可以近似地被证实,原理是约定而成的公设,它们是十分普遍的、严格真实的,超越了实验所及的范围。彭加勒还阐述了约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他说,当一个定律被认为由实验充分证实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态度。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律提交讨论,于是,它依然要受到持续不断的修正,毋庸置疑,这将仅仅以证明它是近似的而终结。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这样一个约定使命题为真,从而把定律提升为原理。在彭加勒看来,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六大基本原理(迈尔原理即能量守恒原理、卡诺原理即能量退降原理、牛顿原理即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相对性原理、拉瓦锡原理即质量守恒原理、最小作用原理)就是这样形成的。

彭加勒提出约定主义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经验归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后来却助长了狭隘经验事义的盛行。到19世纪,以惠威尔、穆勒为代表的“全归纳派”和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广为流行,把经验和归纳视为唯一可能的认识方法。到19世纪末,第二代的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马赫更是扬言要把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从科学中“排除掉”。另一方面,康德不满意经验论的归纳主义的阶梯,他把梯子颠倒过来,不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而是以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和先天的“知性的纯粹概念或纯粹范畴(因果关系、必然性、可能性等十二个范畴)去组织后天经验,以构成绝对可靠的“先验综合知识”。彭加勒看到,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先验论,都不能圆满地说明科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为了强调在从事实过渡到原理时,科学家应充分有发挥能动性的自由,他于是提出了约定主义。约定主义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摆脱经验论,它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当时科学界自由创造、大胆假设的要求,在科学和哲学上都有其积极意义。

《科学与假设》一书对爱因斯坦的印象极深,他和同伴们花了好几个星期紧张地读完了它。爱因斯坦坦率地承认彭加勒对他的直接影响。他赞同“敏锐的深刻的思想家”彭加勒的约定主义观点,认为概念和公理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是理智的自由发明。他这样说过:“一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韵概念,从逻辑观点看来,……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1],p.6)

一开始,爱因斯坦也对洛伦兹的论(是1895年的论文,而不是1904年的电子论的最终形式)发生过兴趣,这是一种构造性的理论。可是不久,他从普朗克的量子论中看到,辐射具有一种分子结构。这是同麦克斯韦理论相矛盾的,而且麦克斯韦理论也不能导致出正确的辐射压涨落。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谈到了他当时的转变:“早在1900年以后不久,即在普朗克的首创性工作以后不久,这类思考已使我清楚地看到: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力学(除非在极限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严格有效。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了。我努力得愈久,就愈加绝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1],p.23)从此时起,爱因斯坦就断然决定用探索性的演绎法来解决。

四、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的特色

作为科学推理的演绎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早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方法,并认为演绎推理的价值高于归纳推理。而古希腊名声最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把几何学系统化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名著就是逻辑演绎法的典范。牛顿在建立他的力学理论体系时虽然运用了归纳法,但其集大成著作《原理》的叙述方法却采用的是演绎法。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绝不是这种古老的演绎法的简单照搬。他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顺应当时理论科学发展的潮流,对演绎法作了重大发展,赋予了新的。也许是为了强调他的演绎法与传统的演绎法的不同,他在“演绎法”前面加上了限制性的定语——“探索性的”,这个定语也恰当地表明了他的演绎法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的演绎法相比,爱因斯坦的探索性的演绎法是颇有特色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地阐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恰当地指明了思维同经验的联系问题,充分肯定了约定在建造理论体系时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把科学理论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作为理论的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二是由此推导出的具体结论。在爱因斯坦看来,那些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是理论体系的根本部分,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公理基础或逻辑前提。它们实际上“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它们“不能从经验中抽取出米,而必须自由地发明出来”([1],pp.6,315)。谈到思维同经验的联系问题时,爱因斯坦说:直接经验ε是已知的,A是假设或公理,由它们可以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各个个别的结论S;S然后可以同ε联系起来(用实验验明)。从心理状态方面来说,A是以ε为基础的。但是在A和ε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通过非逻辑的方法——“思维的自由创造”(或约定)——才能找到理论体系的基础A。爱因斯坦明确指出:“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的逻辑体系。它的基础可以说是不能用归纳法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而只能靠自由发明来得到。这种体系的根据(真理内容)在于导出的命题可由感觉经验来证实,而感觉经验对这基础的关系,只能直觉地去领悟。进化是循着不断增加逻辑基础简单性的方向前进的。为了要进一步接近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听从这样的事实:逻辑基础愈来愈远离经验事实,而且我们从根本基础通向那些同感觉经验相联系的导出命题的思想路线,也不断地变得愈来愈艰难、愈来愈漫长了。”([1],p.372)

第二,大胆地提出了“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范畴是自由的约定”([1],pp.407,471)的命题,详细地阐述了从感觉经验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非逻辑途径。爱因斯坦指出,象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具有勇敢精神和敏锐本能的学者,也因为哲学上的偏见而妨碍他们对事实做出正确的解释(指他们反对原子论)。这种偏见——至今还没有灭绝——就在于相信毋须自由的构造概念,事实本身能够而且应该为我们提供科学知识。这种误解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们不容易认识到,经过验证和长期使用而显得似乎同经验材料直接相联系的那些概念,其实都是自由选择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就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1],p,102)

为了从经验材料中得到基本原理。除了通过“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外,爱因斯坦还指出可以通过“假设”、“猜测”、“大胆思辨”、“创造性的想像”、“灵感”、“幻想”、“思维的自由创造”、“理智的自由发明”、“自由选择的约定”等等。不管方法如何变化,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能通过非逻辑的途径自由创造出来。这样一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于感觉经验而言在逻辑上是独立的。爱因斯坦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像肉汤同肉的关系,而倒有点像衣帽间牌子上的号码同大衣的关系。也正由于如此,从感觉经验得到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也是探索性的演绎法的关键一步。因此,爱因斯坦要求人们“对于承担这种劳动的理论家,不应当吹毛求疵地说他是‘异想天开'''';相反,应当允许他有权去自由发挥他的幻想,因为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达到目的。他的幻想并不是无聊的白日做梦,而是为求得逻辑上最简单的可能性及其结论的探索。”([1],pp.262~263)

关于爱因斯坦所说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和“范畴是自由的约定”,其中的“自由”并非任意之谓,即不是随心所欲的杜撰.爱因斯坦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选择自由是一种特殊的自由。它完全不同作家写小说时的自由,它倒多少有点像一个人在猜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字谜时的那种自由。他固然可以猜想以无论什么字作为谜底,但是只有一个字才真正完全解决了这个字谜。显然,爱因斯坦所谓的“自由”,主要是指建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思维方式的自由、它们的表达方式的自由以及概括程度高低的自由,—般说来,它们包含的客观实在的内容则不能是任意的。这就是作为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类理智结晶的科学之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迫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一切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1],p.298)

第三,明确地把“内在的完备”作为评判理论体系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标准之一。在爱因斯坦看来,探索性的演绎法就是在实验事实的引导下,通过思维的自由创造,发明出公理基础,然后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逻辑演绎导出各个具体结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评判这个理论体系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标准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晚年在“自述”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纲领性的回答([1],pp.10~11)。他认为,第一个标准是“外部的证实”,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这个要求初看起来似乎十分明显,但起来却非常伤脑筋。因为人们常常,甚至总是可以用人为的补充假设来使理论同事实相适应,从而坚持一种普遍的理论基础。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观点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采证实理论基础。这个标准是众所周知的,也是经常运用的。有趣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第二个标准——“内在的完备”。它涉及的不是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简单性”。也就是说,这些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元素要尽可能简单,并且在数目上尽可能少,同时不至于放弃对任何经验内容的适当表示。这个观点从来都在选择和评价各种理论时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却有很大困难。这里的问题不单是一种列举逻辑上独立的前提问题(如果这种列举是毫不含糊地可能的话),而是一种在不可通约的质之间作相互权衡的问题。其次,在几种基础同样“简单”的理论中,那种对理论体系的可能性质限制最严格的理论(即含有最确定论点的理论)被认为是比较优越的。理论的“内在的完备”还表现在: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如果一种理论并不是从那些等价的和以类似方式构造起来的理论中任意选出的,那么我们就给予这种理论以较高的评价。

爱因斯坦看到了“内在的完备”这一标准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指出,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距离直接可观察的东西愈来愈远,以致用事实来验证理论的含义就变得愈来愈困难和更费时日的时候,“内在的完备”标准对于理论的选择和评价就一定会起更大的作用。他还指出,只要数学上暂时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不能确立这个理论的经验内涵:逻辑的简单性就是衡量这个理论的价值的唯一准则,即使是一个当然还不充分的准则([1],pp.12、501)。爱因斯坦的“内在完备”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但是它在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具有“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的人的手中,却能够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预言家们在判断理论的内在完备时,它们之间的意见往往是一致的。

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探索性的演绎法的这三个特色。前面我们已简单地涉及到这一点,这里我们只谈谈爱因斯坦从“内在的完备”这一标准的角度是如何对自己理论进行评价的。1906年,当德国实验物理学家宣称,他在1905年完成的关于高速电子(β射线)质量和速度关系的数据支持亚伯拉罕和布赫尔的“刚性球”电子论,而同洛伦兹-爱因斯坦的理论(电子在运动方向的直径会随速度的增加而收缩)不相容,彭加勒立即发生了动摇,认为相对性原理不再具有我们先前赋予它的那种重要的价值。洛伦兹表现得更是十分悲观,他在1906年3月8日致彭加勒的信中说:“不幸的是,我的电子扁缩假设同考夫曼的新结果发生了矛盾,因此我必须放弃它,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我看来,似乎不可能建立起一种要求平移对电学和光学现象完全不产生影响的理论。”([2],p.334)爱因斯坦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他对自己的理论的“内在的完备”抱有信心。他在1907年发表的长篇论文中指出:考大曼的实验结果同狭义相对论的“这种系统的偏离,究竟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的误差,还是由于相对论的基础不符合事实,这个问题只有在有了多方面的观测资料以后,才能足够可靠地解决。”他认为“刚性球”电子论在“颇大程度上是由于偶然碰巧与实验结果相符,因为它们关于运动电子质量的基本假设不是从了大量现象的理论体系得出来的。”正由于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前提的简单性大,它涉及的事物的种类多,它的应用范围广,它给人的印象深,所以爱因斯坦才对自己的理论坚信不疑,要知道当时还没有确凿的实验事实证实这种具有思辨性的理论。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内在的完备”,爱因斯坦说:“这理论主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逻辑上的完整性。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要对它进行修改而不摧毁其整个结构,那似乎是不可能的。”([1],p.113)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当1919年的日蚀观测证明了他关于光线弯曲的推论时,他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他倒会是非常惊讶的。

探索性的演绎法是爱因斯坦的主导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贵的是,爱因斯坦在这里并没有排斥或漠视经验归纳法在科学中的地位。一方面,他认为纯粹思维可以把握实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从来也没有一种理论是靠纯粹思辨发现的,他对构造性的理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爱因斯坦敢于正视矛盾的两极,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恰如其分的平衡,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提出的探索性的演绎法,只是强调“要大胆思辨,不要经验堆积”罢了,这是理论科学在20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爱因斯坦则是率先表达了这一时代要求。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版,第75~76页。

ArthurI.Miller,AlbertEinstein''''sSpecisloryofRelativity:Emergence(1905)andEarlyInterpretation,(1905~1911),Adison-WesleyPubiishingCompany,Inc.,1981,p.196.

H.S.塞耶编:《牛顿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版,第6页。

H.Poincaré,TheFoundationsofScience,TranslationbyG.B.Halsted,TheScience,YorkandGarrison,N.Y.1913,pp.28,65.

演绎范文篇9

【摘要】董事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素质清单,董事作为职业决策人,其个人特征或素质对公司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有许多机构对董事的素质做了要求,也有许多公司治理专家、学者对董事的素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本文采用演绎的逻辑建构了一个“董事胜任特征模型”,该模型构成因素包括信息分析、战略构想、目标实现、责任和经理人发展五大胜任特征组块。

【关键词】董事的素质素质模型胜任特征素质清单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于董事的任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加强董事任职素质评估的管理工作,提升董事的工作胜任力和绩效,本文特就董事任职素质模型做些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素质模型,有效开发董事会,提高董事会履行对股东、公司以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有效性;同时帮助每一位董事提高工作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建立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职业决策人队伍。

一、董事个人特征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的任务是指导(Direct),“董事”(Director)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董事的职责和任务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框架进行

董事会被看作是公司内部一种重要的治理结构机制,它对经理作出的决定进行管理,评价经理人的业绩;它决定公司的主要战略、政策和制度制定,监督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系统。显而易见,如果董事会能有效地指导(Direct),这样的公司的业绩将会超过那些董事会未发挥作用的公司。

那么,为了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董事人才队伍?为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董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些知识、经验和能力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怎样?

董事会人才队伍对公司业绩有重要的影响。瑞克·海斯(1997)调查了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质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这个问题。结果表明,董事会质量较高的公司具较董事会质量较差的公司有高的累积股票回报。

就董事个人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考察,美国《商业周刊》1978年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服务能力、任职经历、个人形象、资产联系、连锁关系、持股情况等11项董事的个人特征,每个特征都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报告以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样本公司在《财富》杂志上的排名作为绩效衡量指标。共有43家公司的近100名董事接受了调查。结果表明:跨国经营经验、社会责任、共同管理等个人特征日益成为新的评价热点,对董事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在强化。

自1996年起,《商业周刊》开始每年都要评选出美国公司中的最佳及最差董事会。《商业周刊》对公司董事会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的四个标准中就包括“董事的素质”标准。

二、关于“董事的素质”的论述

董事的任职素质,特别是董事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基于所谓的“冰山”模型。在该模型看来,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知识和技能,其特点是可易观察、可测试的,如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冰山水下部分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它们隐藏在行为的背后,但对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却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职业成功,主要源于人的动机、个性品质及认知,而并非其知识和技能。推而论之,技术出身或经营出身的人成为优秀的董事的关键不在于专业多强,而在于其个人内在的动机、认知等是否更符合董事作为职业决策人的任职要求。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董事的最低技能标准做了明确要求。例如以下机构就明确要求,董事应该在财务会计、国际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工业知识、客户经验、应付危机能力、领导或战略规划能力、商业判断等方面具有专长或经验。

表1不同机构对董事最低技能标准要求

机构董事最低技能标准要求内容

美国商业圆桌会议董事会应保罗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背景、视觉,使其既能有效在一起工作,又能在具体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人都能为董事会做出有益的不同贡献

有效董事会所需求的董事是其领域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士,其知识、背景、判断对公司有益

美国

CALPERS董事会应该考虑董事的个人特征、经验、多样性背景和技能最适合公司发展的组合模式

每个董事均应有其独特性,对董事会作为整体具有价值,均适合董事会所确定的技能组合

董事的最低核心技能应包括财务会计、国际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工业知识、客户经验、应付危机能力、领导或战略规划能力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事务委员会每年度对现行董事会成员的技能和特征进行评估,查明是否适应公司所面临形势的需要。评估内容包括判断力、多样性年龄、对生产技术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技能,以及国际背景等

英特尔公司提名委员会负责对现行董事会的构成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应该董事的分散程度、年龄,了解制造、技术、融资、营销等方面技能和国际背景等

澳大利亚投资经理协会董事会应该每年检讨其技能、经验和其它要素的组合

至少每年研究其董事会有效运作所需要的技能、经验和其它素质的组合

确保其人才结构符合所需要的技能、经验和其它素质的组合

“选拔董事候选人时,董事会应考虑它自己和它所服务的组织的需要。”为帮助各公司出色地完成选拔董事(包括独立董事)的工作,全美公司董事联合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ofCorporateDirectors)蓝带委员会提出了一般准则如下。

其一,董事的个人特征。蓝带委员会提出,要具有董事会成员资格,董事个人应具有以下特征:正直和责任心、见多识广的判断、财务知识、成熟的自信和高业绩标准。

其二,董事会的核心能力。为了充分完成董事会复杂的任务(从监督审计和管理业绩到对危机进行反应和批准公司的战略计划),蓝带委员会还强调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应具备以下所有的核心能力,并且每位董事至少应在一个领域内贡献其知识、阅历和技能:会计和财务、商业判断力、管理才能、危机反应、行业知识、国际市场、领导才能、战略/远景。

英国董事协会(InstituteofDirectors)也对董事的素质提出了要求。英国董事协会2001年曾在他们的出版物《董事会标准》一书中,列出了35种个人特征被认为是高效率董事会的董事们应展现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又被分为六组:战略洞察(StrategicPerception),包括变革倾向、战略认识、远见等;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包括批判力、决断力和判断力;信息分析和使用(Analysisandtheuseofinformation),包括细节意识、计算能力、问题识别等;沟通(Communication),包括倾听、坦诚、表达能力等;与他人互动(Interactionwithothers),包括自信、正直、学习能力等;目标实现(AchievementofResults),包括经营头脑、承担风险、坚韧等。

同时,还有不少公司治理专家、学者在公司治理研究及董事会运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果和建议。英国著名公司治理专家鲍博.特里克(BobTricker,2003)认为,董事的素质和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董事会的有效性。一个优秀的董事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刚正不阿、能力出众、知识丰富。刚正不阿是最重要的,董事应当维护股东的利益,有责任促使公司为股东的利益公开和诚实经营;董事需要有特定的核心能力,例如,战略眼光、推理和筹划能力、决策能力、沟通技巧、政治意识和交际能力;不管哪个董事,若想要弄懂董事会的信息,并对董事会的讨论题目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就必须具备一些重要的知识:公司实体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另外,董事还要有独立意志(献身精神、性格独立、意志坚定、敢于直言)。

美国波士顿咨询专家卡特及其同事洛尔施(ColinB.Carter&JayW.Lorsch,2003)提出董事的六项基本素质。才智:是否能理解之前未接触过的业务?是否能敏锐觉察主导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因?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倾听,以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技巧;直觉:敏锐的商业直觉和判断力,临场应变和精明的经商感觉,能很快抓住问题核心;兴趣:有激情、积极投入的状态;投入精力的承诺:投入状态认真完成任务;诚实正直:愿意承担责任,做对公司有利的事情。

法国公司治理专家贝特朗.理查和多米尼克.米艾莱(BentrandRichard&DominigneMiellet,2005),提出“理想董事”概念,认为“理想董事”个人优点出自六大方面:战略眼光和决策;分析意识;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工作意识;要具备的能力:参与和能量、动力、果断、独立、投入。

我国学者王中杰在《董事的修炼》(2006)一书中根据董事会性质和公司治理作用提出董事素养的5I原则。认为那些运转良好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需要的5I原则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公司治理保驾护航。保持独立(Independence);注重诚信(Integrity);充分了解(Informed);全力参与(Involved);积极主动(Initiative)。

除此之外,国外有一些学者从个体心理与行为微观的角度对董事行为进行专门的实证研究。英国亨利管理学院的Dulewicz和Herbert(1999)通过长达七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董事在计划和组织、风险承担、人际方面、控制、激励他人、魅力和魄力、结果导向、成绩和动机、竞争性等特征方面,与其他人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特征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故董事角色的本质是领导行为(Direction)。Garratt(2001)认为,“领导”(Direction,而非Management)首先是“脑力”活动,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智力过程。因此,他从思维偏好角度对180个英国董事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构想力和信息分析能力是董事会运作的重要部分。

三、董事通用素质模型

以上皆为对董事个人特征的要求和一般论述,但未很好地区分冰山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更未从建模(Modeling)角度去考虑。素质模型或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Model)建构的方法,本文是通过对董事会职责和董事工作内容界定和深入的工作分析以及对胜任特征文献的研究,总结董事素质的核心特征。

关于董事胜任特征模型,美国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纳德勒(DavidA.Nadler,2005)提出了一个董事能力模型,包含3个主要因素:个人特点、技能和代表因素。如图2所示。但纳德勒的董事能力模型并没有对冰山水下部分和水上部分做严格区分。因为根据胜任特征的“冰山”理论,冰山水下部分是素质建模最关键的内容。

根据董事会职责和任务并综合以上各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关于董事胜任特征的通用模型。该模型的建构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够体现董事的职责和任务;集中于描述行为模式、动机、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本身(冰山水下部分);模型内部结构合理、特征组块间的关系符合逻辑;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形象设计。

以下环行图(图3)即为有效董事胜任特征模型。该模型构成因素包括信息分析(Informationanalysis)、战略构想(Strategicthinking)、目标实现(Achievementofobjectives)、责任(Accountability)和经理人发展(Developmentmanager)五大特征组块。环行中的箭头体现了内部特征组块间的关系。

首先是“信息分析”,人们需要从各种可能的来源中搜寻各种可能相关的信息,辨认问题和识别可能或实际的原因,意识到各种影响公司所面临机会和威胁的因素;能够对相关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和统计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其差异性,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另外还需保持对外部各种力量和政治关系的敏感性。其次是“战略构想”,能够深刻理解并阐述公司的愿景、目标,利用跨学科、多角度甚至全球性眼光看待问题,构想出公司在未来市场环境中可能的状况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敏锐地洞察到新的商业增长机会和盈利模式,牢牢地抓住所经营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警惕未来各种危机的来临,并寻求应对的方法。第三是“目标实现”,对未来的构想斟酌后果断做出决策,并投入状态积极推动,在面对不幸、挫折或不公平的情况下仍然坚定、独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第四是“责任”,在个人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驱使下,以诚实可信的方式工作,实现目标,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负责;不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司之上,忠于公司的价值准则,严守董事会秘密。第五是“经理发展”,在董事职责和任务中保证公司有一个能干的总经理(CEO)是最重要的。故善于激励并有效授权以确保经理层的战略执行;能与各种不同的人和机构有效沟通、友好相处,为经理层争取各方资源。

当然,不可能指望这些素质每一个董事都拥有,但作为一个整体,由于董事会是一个集体决策机构,可以通过不同董事的多种专长、技能、知识、经验和背景形成优势互补,从整体上形成强有力的组合。

明确素质清单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要发展董事会、提升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质量,让选任的董事有能力履行其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和监督职责,并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董事会也不断地考虑公司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要,决定何种董事素质与能力最有利于推进董事会绩效的改进,有利于公司现在和未来的成功。董事胜任特征模型作为董事的行为和工作能力及绩效的标准,为董事会明确了一个完整的素质清单。

【参考文献】

[1]鲍博.特里克:董事与公司治理[M].中信出版社,2005.

[2]席酉民:企业集团治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瑞克.海斯:“董事会质量是公司未来业绩的一个指标吗?”[J].上市公司,1999(4).

[5]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王璞、赵月华:母子公司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3.

[7]英国董事协会:董事会标准:改善你的董事会效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演绎范文篇10

在学科自我要求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界内学者纷纷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期刊和论文为对象,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与反思,为促进学科的自我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纵观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不难发现大家的讨论往往是基于归纳逻辑进行的推理,然而归纳逻辑对于预测发展趋势是有局限的,鉴于此,笔者试从演绎逻辑的角度对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理,借以完善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分析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做着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经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学者是通过分析总结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而完善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但实际上研究热点和前沿能否准确地反映发展趋势是值得商榷的。

2.1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含义与关系

对于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人们通常不仔细加以甄别。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研究热点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数量多的领域;研究前沿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时间新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之所以一直以来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给予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对于研究热点的把握和研究前沿的追踪,有利于学术共同体更加精准地分析与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2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

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图书馆学”并且“发展趋势”和“图书情报学”并且“发展趋势”分别作为“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对2009-2013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得出的近200篇文献中,经过、仅选择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文献、删除会议报告和征文启事、剔除没有直接言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文献四个步骤,最终选定核心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14篇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14篇文献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基本上以下述三种表述形式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加以概括: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表述,如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1〕二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表述,如刘晓波认为机构知识库、云计算、质量控制、手机图书馆等领域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总体上认为技术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角;〔2〕三是从研究特点的角度来表述,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3〕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发现学者们所析出的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也有几种观点是研究者们所反复提到的,在此,笔者对这几种观点集聚起来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2.2.1学科融合

肖希明、卢娅认为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渊源、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实践以及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5〕何南洋认为目前图书情报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理论等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学科的未来发展倾向于数字技术化和功能服务细致化,因此,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必将向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细分而完整的大系统。〔6〕

2.2.2知识管理

李广立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其理论核心是通过促进知识流来实现知识的增值,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包括知识生命周期问题,知识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定制化、自动化和简洁化,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流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网络化运营,知识应用指导和知识价值实现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仍将是一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学科,不管其将来的名称如何定,它终将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管理。〔7〕刘良璧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知识管理一定会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将以知识管理应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文献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服务等为中心展开。〔8〕柯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继续深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未来研究亟需重点关注的。〔9〕

2.2.3数字图书馆

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最热门的课题,数字图书馆仍将是图情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10〕刘良璧认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心将放在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数字图书馆模型与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等方面。〔11〕

2.2.4其他

虽然有些观点出现的次数较少,但是同样也凝结了作者的心力与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都是未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网络化和知识化时代的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并重,理论和实践是图书情报学健康发展的两翼,偏一不可。〔12〕何南洋认为在Glanzel、Leydesdorff、Egghe等国际知名计量学家的推动之下,图书情报学将以引文分析、h指数等主题为研究前沿,进入新一轮的繁荣阶段。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也将随之进入成熟期和完善期。〔13〕刘良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流程、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以及情报采集技术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的重视。〔14〕

2.3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在选取的文献中,有些文献没有提到研究方法,直接言明是归纳出来的;但大多数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方法〔15〕,词频和关键词共现方法〔16〕,文献调研与归纳法〔17〕,实证研究法〔18〕,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19〕,引入CiteSpaceII工具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的方法〔20〕,析出各年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布拉德福定律、比较分析法〔21〕等)对不同来源的研究论文(CNKI,SCI,SCIE,SSCI等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外图书情报类全部核心期刊、部分核心期刊、特定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等)进行某一年度、短期、长期的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热点得出学科发展趋势。尽管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包括诸如词频分析方法(对2004-2009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从数据库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位尺度分析)在内的选取的14篇文献中所有关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对已有事实的归纳总结,而通过这些方法析出研究趋势的过程总之都是基于归纳逻辑的推理。

3归纳逻辑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研究的局限

归纳逻辑在一般的逻辑教科书上通常被定义为,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为一种或然性(概然性、盖然性)推理或扩展性推理。〔22〕一般认为,归纳逻辑指的是以个别知识作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作为结论的一种认知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根据归纳逻辑的属性,归纳逻辑对于研究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两种局限性:

3.1归纳逻辑研究结论的或然性

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和归纳推理的具体形式,可以把归纳逻辑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23〕虽然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才是归纳逻辑的代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也多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然而,它只是断定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结论却是断定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在笔者选取的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全部都是基于归纳逻辑,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虽然结论具有必然性,但需要考察对象的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除非是在普遍调查研究中),运用词频分析方法,文献调研与归纳法,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与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析出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因此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而得出的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

3.2归纳逻辑不能用于对未发生科学事实的研究

在《人类理解研究》〔24〕一书中,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提出:归纳的思考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与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但是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虽然休谟对于归纳法属于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仍认为归纳推理带有相当值得注意的、也是相当神奇的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基于归纳逻辑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的分析能够使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情报界学者也是致力于分析研究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完善付诸努力。而归纳逻辑主要是用于归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在概括事物的共性时,把事物的属性看作某种既成的东西、静态的东西,它所概括的是事物的过去,难以概括它的发展和未来。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是既成和静止的,使用归纳逻辑加以分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用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则略显牵强。吴慰慈、罗志勇在2000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一文中指出文献构建、元数据、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25〕,然而在李娜2011年发表的《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26〕中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得出的在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中,排序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元数据”仅在2004年有所涉及且排序19位,另外“文献构建”则从未出现在排序表中,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余的“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在排序表中多次出现。这表明,归纳逻辑在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时,有其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会有所偏差。在预测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时,图书情报界学者所用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方法,而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既成事实,是静态的事物,毫无疑问可以也必须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但是图书馆学发展趋势却不是单单通过归纳就可以得到的,而且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无法推理出发展趋势的。另外,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就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其逻辑依据就是科学命题的提出总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推理基本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而且也不能归纳出未发生的科学事实,因此它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波普尔才提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这种科学哲学实际上也侧面的反映了归纳逻辑的局限。

4基于演绎逻辑的分析

与归纳逻辑对应的是演绎逻辑,笔者窃以为通过演绎逻辑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源自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其自身所承载的能力,因此,采用演绎逻辑推理最主要的三段论形式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学自身能力作为大小前提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是有迹可循的。

4.1大前提: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什么

首先,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谈起。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该学科的归属,了解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有利于确定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主流观点认为“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27〕。图书馆学来自实践,反映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基础能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仅表现在图书馆采访、编目等本职工作中离不开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企业的竞争情报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来说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至于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规范。从广义上讲,一切关乎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都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但是从狭义上讲,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萌芽时期说起:从图书馆出现到19世纪初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概念的这段时期,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图书馆目录编制原理,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整理”〔28〕。这表明古代至中世纪无论中外,图书馆学的知识都是在文献整理,尤其是在文献编目的基础上首先积累起来的。过渡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物质、能源和信息并称为世界三大要素。物质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是生命体的条件,信息是构建世界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为一个体系。人类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的远远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那样简单,而是需要研究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

4.2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关于“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不像“社会需要图书馆学研究什么”那样不明确,要分析清楚前者,还要从图书馆学的原问题“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奠

定的基石与研究的起点,对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科学部类之间、门类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29〕“图书馆学”从诞生至今的200多年的时间中,其研究对象一直是图书馆学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笔者也对于此问题做出过深入的探讨。本着保证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概括为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不能等同于研究内容、以及表述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四个原则,〔30〕笔者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31〕,这便是图书馆学所能研究的。而信息资源管理分工中关于“基于信息组织的信息开发”和“面向信息利用的信息保存”〔32〕则需要图书馆学的同宗学科情报学和档案学去研究。图书馆学具体能研究的领域有很多,如图书馆经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管理等等。但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的,一定要抓住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两条直线中间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螺旋曲线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研究内容会越来越多,所示的螺旋曲线的直径也越来越大。从研究对象出发,围绕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众多的研究内容中,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关系紧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而那些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系紧密的研究内容会成为图书馆学长期的研究领域,反之,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的研究内容则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图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示意图近几年人们重点关注的IT技术之一———云计算正逐渐渗入到医药医疗、制造、金融、教育科研、电子政务等各个领域,各种云计算的服务范围正日渐扩大,影响力也无可估量;而后又被IT行业津津乐道的大数据,其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通信、网络技术产业,而是正在逐步深入到工业、重工业等众多行业,大数据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未来经济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3〕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能否成为今后图书馆学所关注的热点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图书馆学能够涉及到这些技术,那它们则理应成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内容。但是依照我们的思路,我们评价一个领域能否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图书馆学的关注热点,就要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否能够为信息组织———图书馆学这个最核心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撑服务。

4.3推理结论

综上所述,按照上述大小前提,图书馆学发展一直会按照人类社会的要求和“信息组织”的道路发展,而且会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据此这位图书馆学之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整理”,其主体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随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又经过了杜威的“技术说”,帕尼兹和爱德华兹的“管理说”,巴特勒的“社会说”,我国学者杜定友、刘国钧的“要素说”,以及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34〕,此外还有交流说、事业说、信息资源说、知识集合论、可获得性论、知识资源说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和流派。虽然研究对象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总之离不开“对信息的组织”。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在无限趋近于“真理”而永远不可能触及它。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的200年中,其有着太多研究内容,时间证明了那些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内容终究会昙花一现消失在图书馆学研究的视野中,而图书馆学也一直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以及沿着“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的道路不断繁荣。同样,以后的研究领域是否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要看其是否符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

5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遵循上述推理结论,笔者认为以前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方向也定不会改变,只不过“信息组织”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当前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笔者曾经对其进行过很苛刻的审视,认为其的确属于图书馆学而且符合“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也定会在未来图书馆学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它就是循证图书馆学。循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Librarianship,简称EBL)受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影响,后者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最为重视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在信息科学领域,医学图书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医生查找需要的医学文献,以保障EBM顺利实施,这种早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循证图书馆学(EBL)的产生。〔35〕但EBL并非是EBM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简单移植,EBM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EBL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指导图书馆以及其他非常多领域的实践。另外,也有国家称循证图书馆学(EBL)为EBP(EvidenceBasedPractice,循证实践)或EBIP(EvidenceBasedInformationPractice,信息循证实践),由此可见EBL并非是图书馆学的新的分支学科,而是图书馆学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为了信息检索而对信息的组织,所以循证图书馆学的应用不单单局限于寻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图书馆的用户,协助图书馆制定决策和指导实践,只要是需要获取证据的科学实践,循证图书馆学都能组织信息,获取最佳证据给用户以高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处于管理、搜索、评价证据非常便利的独特位置,〔36〕因此,笔者预测循证图书馆学已经或将会在以下领域大有作为。

5.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它不同于传统医学,后者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些证据包括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基于临床经验的权威意见和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37〕等等。如上,我们了解到循证的过程是将这些证据组织起来,按级分类并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每位患者,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检索而进行信息组织的一个过程。这也就表明了虽然是循证医学带动循证图书馆学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但循证医学的本质其实是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仅如此,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所运用的相似方法可以为今后打开多学科合作的大门。

5.2循证法学

基于循证图书馆学在法学中应用,笔者提出了“循证法学”这一概念。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虽然中国所属的大陆法系,不讲求判例制,但是我们如果能将已经结案的判例组织起来供司法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的法律工作者、当事人使用,也会对司法的客观公正起到积极作用。例如:以前同样是醉酒驾车造成多人死亡的事故,有的案件就以交通肇事罪来判罚,有的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判罚,这就使我们法律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如果有循证法学,我们就可以借鉴以前的判例,使得诉讼的标准尺度更加统一,更加有据可循。如果循证法学开展得好,以前的像类似的案件判决,将得以迅速地提供给司法判决的各方,也将会增加更加严格的定量研究证据的比例,以弥补传统方法在支持案件决策中的不足,并选择最相关的证据来解决问题,确保在法律纠纷中正确决策而减少判决的随意性,可成为司法判决中重要的依据。

5.3循证史学

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工作之所以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际上就是在做循证史学的工作,是将文献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组织起来。通过循证史学可以解决社会中许多难以解决、争议颇多的问题。例如,关于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可以到以往的文献中寻找证据。钓鱼岛问题近期一直是我国政治的焦点问题,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证明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如“最早明确记载钓鱼岛的文献《顺风相送》”、“历代往琉球册使记载”、“钓鱼岛归属中琉海沟———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外之界’”,这些都是证明钓鱼岛归属权的最佳证据。鉴于此,循证史学应该明晰自己的使命,并防患于未然,事先将文献信息有规律地按照专题组织起来供人们查找利用。尽管EBP在图书馆学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鉴于循证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循证研究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界理论研究的一个趋势。笔者相信,循证研究可以使图书馆学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更易被其他专业所接受与认可,更利于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38〕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