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4:16:07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导视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视系统的功能与效用也成为日显重要的必备。多元化、个性化的导视系统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与青睐。目前导视系统在城市、商场、旅游地等公共场所的应用日益普及,而高校对于导视系统的应用却是浅尝辄止,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效用。高校利用导视系统效用,塑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风格,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无论是对高校特色化发展还是社会服务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导视系统与校园文化

(一)导视系统。“导视”最早在1960年城市规划师及教师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形象》中提出,在此之后,不断有人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导视系统在西方的20世纪60年代形成,在8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导视系统来源于英文signdesign,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工艺、造型、色彩等,将特定区域内的标志物信息传递,以标识系统化设计为导视牌,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识别功能。导视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标识和引导,能提高人的空间方向感,方便来访者更有效率的到达目的地。除此之外,它还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给来访者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根据校园导视牌在不同地点发挥的作用,可分为校园景观指示牌、校园交通指示牌、建筑内外指示牌、校园公共指示牌。校园景观指示牌由校园平面图、学院牌、校徽、校训、题字等构成,以此来向来访者展示校园整体景观以及文化底蕴。校园交通指示牌指我们常见的路标,主要是对来往车辆、人流起到指引道路的作用。建筑内外指示牌由建筑物命名牌、楼层分布图、楼内指示牌、门牌等构成,从而使得来访者能快速找到房间。校园公共指示牌建在如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起到指示、引导、警告、禁止等作用,通常有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建设时要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也可融入学校的个性。(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自身发展以及教育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气氛。高校校园文化即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产生的。“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六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会文化之中。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高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中的每一份子。校园文化可分为校园理念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视觉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校园理念文化指学校办校理念、教学理念等;行为文化指教书育人等符合学校理念的活动;视觉文化指学校将精神文化通过校徽、校训、校歌等寄托表现学校特色;环境文化不仅指校园自然景观也指学生对学校的认知认同。(三)导视系统在校园文化的体现。导视系统的文化性,是指通过路标、信息牌等媒介传递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人文风采、环境特色等。文化性导视系统既要求发挥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对建筑名称、建筑位置进行引导说明,也要求导视系统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展现。高校导视系统通常可以体现在校园的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导视系统的设计会给第一次来访的公众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通过导视系统图文结合的设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无国界的校园独特文化魅力。导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不仅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对在校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展现着学校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及归属感,有助于增强校风学风建设。

二、高校导视系统设计应遵循原则

(一)科学系统性。导视系统作为校园内整体引领,不仅应体现其科学性,也应体现其系统性。科学系统的导视系统应包含完善的设计要素和科学准确的导向分类。导视系统是给所有来访者使用的,运用科学原理,系统规划指示牌合理地理位置,指示牌大小、材质,文字的大小、颜色等。科学的设计不仅能使公众有效地找到所需信息,还会产生亲切与归属感。(二)人性化。西蒙兹在他的《景观设计学》中写道:“所有的规划都必须适合我们的生理尺度的衡量。校园导视系统应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要符合环境工程学、人体研究学、美学等学科要求,同时将为人服务放在第一位。如考虑到夜晚人们如何运用导视系统而将指示牌做成可发光类型等;考虑到来访者的多样性,可以图文并茂并彰显人性化特色。(三)文化性。高校导视系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中应与校园整体相协调,体现校园文化。导视系统与校园内景观建筑物不可分开看待,设计注重形象与文化兼而有之,从而使其既能与周围景观为一体,又能做到区域文化特色突出。有文化性的导视系统可以将人文景观很好地展示给公众,提高校园整体形象、丰富内涵,使得高校竞争力增强。

三、燕山大学导视系统及文化性建设现状

(一)燕山大学导视系统建设现状。燕山大学是坐落于燕山山脉东段、渤海海湾西段的海滨城市———秦皇岛,是1978年我国首批确定的全国性重点大学。如今的燕山大学,占地40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以重型机械和亚稳材料为优势,工学、理学、文学、管理、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通过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岁月的沉淀、近百年的文化底蕴铸就巍峨学府的恢弘气魄,临海又以工为主使得燕山大学基础色调为蓝色,校徽为蓝色,校内现存导视系统也多为蓝色,线条简约明了,极简却给人严肃的理工风。目前燕山大学导视系统尚不完善,建筑物内指示牌更缺少,道路型指示牌也尚不显眼。(二)燕山大学导视系统文化性现状。作为导向功能与校园文化的联接,具有文化性的导视系统既要体现共性,也要具有个性,其中,共性是体现系统科学,个性则是体现文化特色。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其导视系统在满足引导说明的同时,通过在导视系统上展现其艺术气息,彰显出学校特色。但对燕山大学而言,其导视系统很显逊色。其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缺乏对导视系统的整体规划。一方面由于建设时期不同,导视系统呈现出年代跨度大;另一方面,各个学院之间缺乏协调,整个校园充斥着不同风格的导视系统。在这样的现状下,将影响人们对于燕大文化的认知,混乱的风格不仅不利于学校整体形象的呈现,也会给人留下一种混乱不协调的印象,不利于燕大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二、对校园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2000年出版的《燕山大学》是燕大图书馆收藏最近的一本宣传学校的图书,在这将近20年里,燕大未能对学校文化进行整理规划进而宣传。没有大力开发不等于燕大没有资源去开发,燕大并不是一所没有自身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例如燕大百年发展史、、彭真等为燕山大学题字等都是燕大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只有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开发和挖掘力度,才能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导视系统中,才能更好地建设具有文化性的导视系统。第三、现代导航科技的冲击,使得很多人对校园内存在的实物导视越来越忽视。导航科技日新月异,道路越做越细致,燕山大学官网提供校园VR全景图,使得更多人可以了解到美丽的燕山大学。但是即使导航软件做的精密无比,也不能做到完美复制学校,更不会替代实物指示牌。当身处一个新的环境时,完善的指示系统,比手机导航更加实用,也更加方便。导航科技只是辅助,不能满足每个人形象的需求,也不能反映校园文化、展示特色。

四、燕山大学导视系统再设计措施

(一)字体。导视系统字体的选择,对导视系统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字号、字形、文字颜色由所处空间环境而定。字号的大小与科学的搭配有关,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字形不易花哨,过于装饰字形会降低可读性。黑色字体是最广泛适用的,简洁明了,可读性较佳。但文字颜色要与指示牌背景颜色对称协调,以突显文字信息。建筑物的指示牌,可利用建筑物的颜色背景、开敞程度等特点选择搭配,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楼层,选择不同颜色的文字背景来有效区分。燕山大学建筑物楼宇命名牌字体为金色,与乳白色的墙体相搭配;其道路型指示牌字体为白色,字正方圆,稳重大气,与背景色相搭配。(二)色彩。一套赏心悦目的导视系统,必然离不开色彩搭配,色彩能将信息排序,从而过滤出重要信息,使行人能迅速找到自寻目标。色彩通常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往往与所处时代和地区有关。有些色彩在标识中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思不可乱用,如红色代表警告等。对于导视系统这种视觉设计来说,色彩的搭配极为重要,导视系统的颜色可以与校徽、校园内建筑物,甚至于城市主题颜色相符。燕山大学校徽以蓝色为背景,白色为图案文字填充,简约充满力量。燕山大学校园内导视系统主体色调可选蓝色,既与校园文化相联系,又表现出燕山大学临海的地理特色;同时也可以搭配红色作为禁止标识,黄色这类明亮的颜色给人警示,绿色等舒缓温和颜色搭配蓝色,不显单调。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能更快得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三)图形。图形设计是导视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指示牌整体图形,应包含的图形都会成为路人捕抓的信息。燕山大学的道路指示牌中规中矩,整体方形,指示牌上除一个箭头外无其他图形。其实指示牌的设计可以适当选取校园文化要素,将校徽、校训、校歌印在指示牌上,相同或相似的设计要素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统一感和秩序感,使人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需要注意的是紧急出口、消防设备等必备导视标志要按国家标准执行。(四)材质。材质即材料质感,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对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的真实感称为质感。在导视系统当中材质的选择与文化内涵表达息息相关,如金属质感给人带来严谨的理工科学校气息,而木质质感往往给人带来山清水秀的南方气息。导视系统设计所需材料大多是金属、木材、石材、塑料类、玻璃类,合成材料等。燕山大学室外指示牌属于合金材料,抗风雨抵暴雪,不易生锈,字体不易脱落,校内也有少数可见的石材坐落。不同的材质也要根据所处地不同的天气来设置,在考虑美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指示牌的使用寿命,以防因为天气原因对指示牌造成过大腐蚀损害。燕山大学临海,冬天天气寒冷,风雪较多,不易使用木材,应使用能抵御风雪侵蚀的材料。但在室内的指示牌材质选择更应多样化一些,更能通过材质体现校园文化。建筑内指示牌可以选择塑料、玻璃等易切割易塑性的材料。

五、结论

导视系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我们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指示方向、指引目标,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视系统也应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我们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在建设导视系统时,要从以下方面彰显特色:第一,坚持因校制宜;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结合学校文化,从而建设独特的导视系统。第二,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学校都承载着它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结合地域特色、民族色彩,从而更好彰显出校园文化。第三,坚持因科制宜;每个学校、院系都有其学科特色,发挥学科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作用。导视系统应用在日新月异,作为学术前沿的高校,也应具备与时更新的精神,面对落后的高校导视系统,高校应积极完善,通过导视系统来传递高校特色,打造高校品牌文化,使高校更加充满朝气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夏琳,等.导视系统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露.高校导视系统的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18(13).

[3]肖诗梦.文化元素在高校导视系统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8(15).

[4]皮宇辰.高校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J].文艺生活,2017(11).

[5]胡顺茜.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探究———以聊城大学为例[D].聊城大学,2015.

[6]史墨,倪春洪.标志与导视系统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4).

燕山大学范文篇2

1.1避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讲现象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地图学、测量学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为本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学课程之后,学生对地形地貌、水资源及其土壤圈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充分与其他任课教师、上课班级学生交流,掌握本专业学生已经学过的相近内容,简略讲授已经学过的内容,避免课程知识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为本课程重点、难点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1.2针对GIS专业学生授课特点,加强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联系

GIS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学科,因此GIS专业的土地资源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3]。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相关项目,大多以GIS技术作为支撑[4]。因此将这门课程讲授与GIS、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满足土地行业的社会需求,是摆在这门课程教学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通过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或谷歌学术搜索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GIS、遥感与土地资源结合研究”文献,分类总结,并且选取几篇详细阅读,在课程结束时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通过增加这个环节,使学生对3S,尤其是GIS与土地资源的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之中,也注意在每章节中,增加土地资源学科学研究热点前沿知识,尤其国内外期刊文献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等章节中,引入笔者参与的土地资源相关实际课题项目,包括调查、评价等,如项目《菖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菖菖县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等实际案例,结合参考教材评价、调查步骤进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3增加土地资源学课程中涉及的国家土地资源评价规范、标准和范例

加强对课程对应章节所涉及到的关于土地资源和GIS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知识讲解。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实际课题项目要遵从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紧密联系,尤其是GIS,包括全国性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变更调查、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GIS行业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各种类型、层次的标准、规范、规程等较多。土地资源学是GIS重要的应用领域,涉及了很多的国家标准规范,但教师授课过程之中,往往忽略这些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如不重点强调,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刻认识,可能导致他们走上从事土地相关的工作岗位,很不会严格按国家土地规范、标准完成项目的意识。笔者针对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统计,涉及30多种重要的国家标准、规范,例如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国家有《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有联合国粮农的组织纲领性文件《土地评价纲要》、《小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章节中,《TD/T-1022-200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等等。

1.4指导学生参加土地与GIS相结合的竞赛

在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引入历届GIS与土地结合的竞赛内容。例如,利用土地资源某种评价,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遥感数据以及评价的对应行政区域的土地数据,做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GIS结合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且推荐到GIS专业的SUPERMAP或ESRIARCGIS竞赛,这样既极大促进学习的动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对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的系统化

这一过程也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从系统论观点去凝练教学思路,从整体上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以便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讲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强调“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土地及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体系建设”系统过程,该过程前一步都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通过这样强调、学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系统掌握了本课程,而且也对他们学习其他课程起到了借鉴作用。

1.6在授课过程之中,对学生灌输关于土地资源的“尺度”认识

在土地资源学中,主要增加的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问题。因为在学习过程之中,针对土地资源学习的不同方面,例如,土地资源要素分析这一章,通过强调尺度问题,使学生们在分析各种影响土地资源要素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尺度去研究,如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等。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思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中,布置这样的实践环节,按一个小班分成3-4个小组,野外实践以及上网获取燕山大学或一个区域周围土地资源的各种构成要素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进行郊区实习,主要通过燕山大学周围野外实践,探讨林地、园地、耕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价值、作用的影响等的模拟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示例1: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在课堂讲授课本知识(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的过程中,以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补充》、《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穿插其中,以《南和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范本,使学生掌握了基于国家规范、标准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之上,选择(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中的遥感调查方法,选择燕山大学区域,选择遥感数据IKONOS作为实例,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示例2:采用以”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设定任务(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课堂教学是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核心环节,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摆脱了传统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的方式,向教学手段多元化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3.1多媒体教学

采用PPT、视频等直观讲解,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且学生印象深刻。但为了不本末倒置,也要坚持PPT与板书的相结合。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如GoogleEarth、国土资源部网、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网络教学手段,以及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ftp等,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即公布固定小组和人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形式,每一周推出一个主题小组。该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以5-10分钟阐述土地资源学某一主题内容,其余小组可以提问。学生们针对当前土地热点问题,如土地流转制、城乡一体化、基于GIS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世界各国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精心准备。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度、选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等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4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过考试和上机及提交的作业的结果能够看出,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已经初现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1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践,学生熟悉了土地资源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掌握了当前中国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各种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更新、土地资源评价等技术流程与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GIS与土地资源结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4.2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个人解决问题、团体协作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为在知识讲解中,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范例,进行集体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团体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

4.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变为“灵活多样”,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模拟实习、参与课题、野外实践,案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社会调研”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式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总案例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突破该课程教学难点

因为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具体,突破了课程教学的难点。

4.5对学生课程学习与参与项目,从事土地资源相关工作逐步接近“零距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在土地资源部门工作的也教多。所以该课程地位凸显,所以在教学中,模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技术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5结语

燕山大学范文篇3

1.1认知观念滞后

就全国而言,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内容的认知相对滞后。只有少数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发展创业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一般的理工类高校并不重视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情也不高,再加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创业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新技术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未来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还是有许多高校没有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一些错误的片面认识,扼杀和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严重受阻的原因之一。

1.2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就高校来讲,开展创业教育关系着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的调整,增加大量的创业课程并不现实。而创业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开设简单的几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提高创业教育时效性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是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逐渐丧失,无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本应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起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也不理想。

1.3教材和课程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而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很匮乏的。现如今,只有在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就整个创业教育气候来说,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以理工类高校为例,课程设置知识覆盖面狭窄、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资源没有特色,在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上有所欠缺。归根结底,理工类高校没能把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脱节,高校创业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之中,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

1.4校园创业氛围缺乏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基石。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现已被各高校重视起来,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校园里尤其在理工类高校的校园里,就不会形成高涨的创业热情。校园作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有效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良好的教育气氛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土壤。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往往使得大学生置身于一种静态、封闭、循规蹈矩的创业氛围中,营造出一种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使得创业教育过程出现了思想障碍。

2理工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现实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理应找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进而在就业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创业过程中,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就业,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主张,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有的一种认识。创业教育不仅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自主完成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地发挥;坚持以质量为本的理念,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以创新为本的理念,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中,更应该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重视实践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面向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增强和巩固。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风险评估和预防能力,通过“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方式将所学的创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体验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在大学课堂上,缺乏贴近社会的实际锻炼经验。有人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社会经验可在毕业后积累———这样的说法已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越来越缺乏耐心去从零培养白纸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试想一下,如果一名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有了独立运作一个项目的经验,无论这个项目是做App、开淘宝网店还是开家教公司,他在求职时就有了更多的经验值,更有可能争取到优质的工作机会。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邀请身边的创业者来校讲座,分享自己在创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学生提供借鉴。

2.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抓住规律,突破重点,解决问题。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是非常必要的,而合理、科学的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创业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并且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大学生实际的课程计划,开设核心创业课程,在本科生的课程中设创业教育公共课和选修课。理工类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操作性强的技能训练,更多的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创业实践和企业运营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总理的回信。总理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创客”们所具有的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创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加入创业大军的大学毕业生,其创新能力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要呢?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4种。2014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毕业时掌握的以上4种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这或许说明相比于其他职业,创业活动本身有着更高的创新能力门槛。所以当毕业生自认为已经具备一定能力时才会选择创业。但同时,由于创业对部分能力要求更高,造成自主创业毕业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尽管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度相对较低。例如2014届本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科学分析、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分别为79%、82%,比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低3个、1个百分点。高校或可由此入手,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以促进创业。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2013年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燕山大学以总分290分、分值排名全国高校第八的好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燕山大学参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燕山大学也成为省内第一所同时荣获国家特等奖,并捧得“优胜杯”的高校。通过本次比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全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自强社”是燕山大学学生自己的创业实体———“自强图文设计工作室”,完全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创业实体化模式,不但让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还在7年的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30余万元,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自强社”同学利用自己的盈利,开辟了“自强图书角”,购买图书400余册,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开始了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这也是创业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成功案例。

3结束语

燕山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雅俗问题问题现状

音乐的雅俗关系自古以来是萦绕人们头脑中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随着多元文化世界的建立,音乐人类学的提出,对音乐雅俗的认知具有更大的意义,笔者针对现阶段对音乐雅俗问题的研究,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现阶段对音乐雅俗问题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音乐的雅与俗的关系的。

一、雅俗的涵义

从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看,自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建立后,音乐的雅与俗开始有了区分。刘文瑞在《华夏文化》中的《音乐史上的雅与俗》的文章中指出,所谓雅乐,专指祭祀、典礼等正规场合所用的音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庙堂之上”所奏之乐,同我们今天来了外宾时军乐队所奏的音乐差不多。所谓俗乐,专指宴饮、休闲等生活场合所用的音乐,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俗艺术表演。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到了近代,指雅乐渐渐由宫廷音乐转为指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演出的高雅音乐。近代的俗乐往往与西方的摇滚乐、爵士乐和流行歌曲等联系在一起。戈丽珠在淮阴工学学报在2002年8月第十一卷第4期上的《论音乐中的雅与俗——历史上雅乐与俗乐之争所感》的文章中,作者从音乐风格方面来定义雅乐与俗乐的,她指出,雅乐与俗乐两种音乐的划分代表了人们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历史上贵族化风格的雅乐与代表至性至情的民间音乐的俗乐到现今应该具有更宽泛的划分。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何涛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七期上的《礼与雅俗观念的原始区分》的文章中是从礼与雅、俗的关系上定义雅乐与俗乐的,他认为雅是以礼为衡量标准的,没有用礼去规范和约束的为俗乐。天津师范大学的马萌发表在殷都学刊2007年第二期上的(《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作者认为雅乐与俗乐没有明显的区分,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形式上有区别,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冯光钰的《音乐雅俗谈》,作者从雅俗共赏的角度来阐述雅俗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是儒家关于音乐雅俗的概念。张静轩发表在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3-4)期上的《谈民族声乐的“雅”与“俗”》的文章中,作者分别引用《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对音乐雅、俗概念的界定来剖析民族声乐。

还有其他文章也从不同侧面涉及音乐的雅俗问题。上述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对音乐雅俗涵义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目前人们对音乐雅俗的纷争应改结合音乐的本质、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认知。

二、雅俗的斗争与融合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例如,“冯光钰的《音乐雅俗谈》中从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角度指出,在雅俗互化的经历中,永远在探索和追求着的人们并不满足,他们力图是使自己的音乐作品既是阳春白雪又能和知者之众,于是,追求着一种新的目标——雅俗共赏。”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一对儿雅俗音乐矛盾经过相争达到相融就解决了,然后,产生新的雅俗矛盾。再通过相争相融去解决。相争是过程,相融是结果,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从而不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另外,她指出,“雅俗音乐斗争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各自把自身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使前人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美的形式与鲜活的生命、时代特征融合成新的合金,这是一个像爬楼梯一样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着。”另外,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俗乐对雅乐的更迭发展,这一论证也直接说明雅俗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斗争、融合过程中,最终走向雅俗共赏。如张静轩的《谈民族声乐的“雅”与“俗”》(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3-4期),作者从《论语》、《史记》等历史文献以及历史上的音乐文人的审美思想中对音乐雅俗的观点,来说明音乐雅俗之间的斗争是无为的,雅与俗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言外之意雅俗共赏才是正道。刘顺的《民间俗乐的发展对雅乐更迭的影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7年第2期)苏丽敏的《音乐的雅俗共赏》(梨园杂谈)等。其中,苏丽敏在文章中指出,“只有很好的将雅俗有机融为一体,从俗中求雅,在雅中求俗,才能达到高超的音乐意境和艺术效果。”刘顺立足音乐史中的文献,如《乐记?魏文候篇》、《汉书?礼乐志》等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证明俗乐对雅乐的发展的重要性。雅乐与民间俗乐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共通繁荣。其次,秦序发表秦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一期上的《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的文章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美学观,来说明雅乐与俗乐是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的斗争与融合是与审美主体的美学理念、阶层以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林超的《论音乐“雅”与“俗”的互动性》的文章中从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雅俗斗争与西方音乐史中的雅俗斗争,来说明现今如何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真正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保持雅与俗之间互动性才是发展音乐艺术的根本。

从上述的研究来看,每位作者都在从不同角度来阐述音乐雅与俗的斗争融合过程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最终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文瑞.音乐史上的雅与俗.华夏文化,2002,4.

[2]焉树芬.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艺术百家,2004,3.

[3]何涛.礼与雅俗观念的原始区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燕山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雅俗问题问题现状

音乐的雅俗关系自古以来是萦绕人们头脑中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随着多元文化世界的建立,音乐人类学的提出,对音乐雅俗的认知具有更大的意义,笔者针对现阶段对音乐雅俗问题的研究,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现阶段对音乐雅俗问题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音乐的雅与俗的关系的。

一、雅俗的涵义

从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看,自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建立后,音乐的雅与俗开始有了区分。刘文瑞在《华夏文化》中的《音乐史上的雅与俗》的文章中指出,所谓雅乐,专指祭祀、典礼等正规场合所用的音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庙堂之上”所奏之乐,同我们今天来了外宾时军乐队所奏的音乐差不多。所谓俗乐,专指宴饮、休闲等生活场合所用的音乐,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俗艺术表演。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到了近代,指雅乐渐渐由宫廷音乐转为指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演出的高雅音乐。近代的俗乐往往与西方的摇滚乐、爵士乐和流行歌曲等联系在一起。戈丽珠在淮阴工学学报在2002年8月第十一卷第4期上的《论音乐中的雅与俗——历史上雅乐与俗乐之争所感》的文章中,作者从音乐风格方面来定义雅乐与俗乐的,她指出,雅乐与俗乐两种音乐的划分代表了人们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历史上贵族化风格的雅乐与代表至性至情的民间音乐的俗乐到现今应该具有更宽泛的划分。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何涛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七期上的《礼与雅俗观念的原始区分》的文章中是从礼与雅、俗的关系上定义雅乐与俗乐的,他认为雅是以礼为衡量标准的,没有用礼去规范和约束的为俗乐。天津师范大学的马萌发表在殷都学刊2007年第二期上的(《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作者认为雅乐与俗乐没有明显的区分,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形式上有区别,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冯光钰的《音乐雅俗谈》,作者从雅俗共赏的角度来阐述雅俗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是儒家关于音乐雅俗的概念。张静轩发表在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3-4)期上的《谈民族声乐的“雅”与“俗”》的文章中,作者分别引用《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对音乐雅、俗概念的界定来剖析民族声乐。

还有其他文章也从不同侧面涉及音乐的雅俗问题。上述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对音乐雅俗涵义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目前人们对音乐雅俗的纷争应改结合音乐的本质、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认知。

二、雅俗的斗争与融合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例如,“冯光钰的《音乐雅俗谈》中从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角度指出,在雅俗互化的经历中,永远在探索和追求着的人们并不满足,他们力图是使自己的音乐作品既是阳春白雪又能和知者之众,于是,追求着一种新的目标——雅俗共赏。”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一对儿雅俗音乐矛盾经过相争达到相融就解决了,然后,产生新的雅俗矛盾。再通过相争相融去解决。相争是过程,相融是结果,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从而不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另外,她指出,“雅俗音乐斗争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各自把自身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使前人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美的形式与鲜活的生命、时代特征融合成新的合金,这是一个像爬楼梯一样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着。”另外,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俗乐对雅乐的更迭发展,这一论证也直接说明雅俗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斗争、融合过程中,最终走向雅俗共赏。如张静轩的《谈民族声乐的“雅”与“俗”》(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3-4期),作者从《论语》、《史记》等历史文献以及历史上的音乐文人的审美思想中对音乐雅俗的观点,来说明音乐雅俗之间的斗争是无为的,雅与俗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言外之意雅俗共赏才是正道。刘顺的《民间俗乐的发展对雅乐更迭的影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7年第2期)苏丽敏的《音乐的雅俗共赏》(梨园杂谈)等。其中,苏丽敏在文章中指出,“只有很好的将雅俗有机融为一体,从俗中求雅,在雅中求俗,才能达到高超的音乐意境和艺术效果。”刘顺立足音乐史中的文献,如《乐记·魏文候篇》、《汉书·礼乐志》等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证明俗乐对雅乐的发展的重要性。雅乐与民间俗乐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共通繁荣。其次,秦序发表秦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一期上的《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的文章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美学观,来说明雅乐与俗乐是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的斗争与融合是与审美主体的美学理念、阶层以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林超的《论音乐“雅”与“俗”的互动性》的文章中从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雅俗斗争与西方音乐史中的雅俗斗争,来说明现今如何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真正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保持雅与俗之间互动性才是发展音乐艺术的根本。间的对立,最终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文瑞.音乐史上的雅与俗.华夏文化,2002,4.

[2]焉树芬.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艺术百家,2004,3.

[3]何涛.礼与雅俗观念的原始区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燕山大学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钢丝;矫直;除锈;装置设计

1设计背景

在目前机械加工钢丝中,不平直的钢丝在适量的压应力的作用下会导致钢线不稳定,出现大量断丝的现象,同时钢丝上的铁锈也会影响钢丝的性能,在使用钢丝前需要先进行矫直和除锈处理,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将二者分开进行,浪费了物力,人力和实践。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处理方式,将二者结合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考虑设计一种既能解决矫直又能解决除锈的综合装置。钢丝在矫直过程中必须要有矫直辊轮,在除锈过程中要有加热处理过程,因此,该装置在设计上一定要在矫直辊轮和加热装置。另外,为了更好的将两种功能进行结合,在矫直的同时进行除锈,因此,该装置在设计时,要兼顾两项功能,设计成两道工序同时进行,考虑装置结合。

3设计方案

机械加工钢丝矫直除锈装置,包括底座板,底座板右侧设置有支撑柱,底座板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支撑柱,在两个支撑柱上部连接有工作腔,右支撑柱右侧设置右电;工作腔下部左右两侧分别直至有放卷辊轮支柱和下砂轮支柱,放卷辊轮支柱上部设置有放卷辊轮,下砂轮支柱上部设置有下砂轮,放卷辊轮支柱和下轮支柱中间设置有加热腔支座,加热腔支座上部设置有加热腔;工作腔上部右侧设置有上砂轮支柱,上砂轮支柱下部设置有上砂轮,工作腔上部中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连接杆下部均设置有矫直辊轮,连接杆上部均连接有推把,工作腔右侧下部这只有左支撑辊轮;支撑柱右侧从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右上支撑辊轮、右下支撑辊轮和收卷辊轮,电机和收卷辊轮之间连接有传动带。加热腔内设置有多个加热管,加热腔支座侧面设置有电源接口,放卷辊轮上设置有钢丝,钢丝跨过左支撑辊轮、右上支撑辊轮和右下支撑辊轮与收卷辊轮相连接。本装置中,调节矫直辊轮的位置,使之和钢丝相接触,在电机的作用下,收卷辊轮拉动钢丝前进,钢丝在矫直辊轮的作用下进行矫直。电源接口接通电源,加热管开始加热,使钢丝升温便于矫直。矫直完的钢丝在上下砂轮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除锈处理,除锈完的钢丝由收卷辊轮收卷。

4总体结构

机械加工钢丝矫直除锈装置如图1所示。

通过对机械加工钢丝矫直除锈装置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地针对机械加工中的钢丝进行矫直处理,与此同时,还能够进行加热打磨除锈处理,对处理结束的钢丝及时进行收卷,方便在需要时使用,降低了矫直使用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解决了传统钢丝处理过程两项工序分开处理的麻烦以及不必要的浪费。该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制造,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钢丝处理。

参考文献:

[1]刘念.辊式矫直机矫直过程有限元仿真[D].武汉科技大学,2008.

[2]张永娜.大型直缝焊管智能矫直系统[D].燕山大学,2014.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一平.H型异型坯拉矫机拉坯力及矫直变形研究[D].燕山大学,2013.

燕山大学范文篇7

秦皇岛迪信通

1.进店有礼:凡进入幸运迪信通任何一家门店即可免费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2.买手机中大奖:凡在迪信通任何一家门店购买手机即可参加抽奖,(奖品为自行车、电饭煲等)

3.惊喜大赠送:凡在迪信通任何一家门店购买手机即可获得价值888元大礼包。

4.幸运彩球:凡在迪信通任何一家门店购买手机即可参加幸运球活动!让您节日更精彩!

联系方式:

白雪店:河北大街中段186号白雪宾馆前TEL:0335-3031259

迁安店:迁安市燕山大路南段东侧TEL:0315-7173908

燕大店:秦皇岛市河北大街燕山大学对面TEL:0335-3031259

家兴店:唐山市丰润区曹雪芹西大街家兴超市一楼TEL:0315-5152332

沈阳迪信通

迎五一,庆沈阳迪信通3周岁,又逢五一黄金周,全市18家连锁店联合策动手机饕餮盛宴。

1.活动时间4月22日至5月8日

2.所有手机品牌全线促销。促销价格最高降幅达1000元。

3.名牌时尚手机仅售288元,照相手机仅售499元,百万像素照相手机仅售998元(西门子X7¥288元,海尔V198¥499元,夏新D89¥998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活动期间,手机价格将比平时有15%至25%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优惠。

5.直供厂商MOTO、NOKIA、索爱、三星、飞利浦、波导、联想、夏新等几十款,3000多台特价机,在庆典期间供沈城人民选购。

6.特价手机最高降价将达到30%左右;

燕山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后奥运;工业设计创新;京津冀一体化;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不仅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囊括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秦皇岛市要发展产品设计创意产业,用工业设计创新推动商业转型升级与策略格局,打造文化强市、旅游强市,要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园区,从政府到高校,从制造到服务,切实从本市的产业结构、行业特点和产品种类出发,整合各类设计资源,寻找有利于产业间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一、后奥运经济时代

奥运经济就是指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所产生的商业价值,而这种商业价值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在奥运会结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商业价值、产业效应就被称之为后奥运经济。所以这种后奥运现象一般是在奥运会落幕后,积极的影响和经济效应开始逐渐衰退,而突出了奥运经济中消极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空间较大,经济产值下滑。我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建立的奥运体育中心在奥运会结束后空间设施仍保持完善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这就使得我市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形成产业区域一体化的格局。

二、工业设计创新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量,尤其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传统产业链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工业设计的引领。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现代制造业的设计创新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所以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设计”产业链,发展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就显得愈发重要。

三、秦皇岛市产品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秦皇岛的产品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集中程度较低,总体规模偏小,还处于产业链底端艰难的起步阶段。秦皇岛的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完整的宏观调控,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以及先进的技术推广机制。而且对设计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局限,对产业创新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匮乏。形成现阶段这种产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业的研发、创新、设计能力等的不足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贫乏。

四、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提高工业设计创新意识工业设计创新意识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书面知识的学习,更是从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提高工业设计意识就要求我们深入广泛了解工业设计理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学习,并将先进的工业设计知识进行普及,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好传媒等网络途径来提升我市的工业设计意识,进而使得企业加快完善管理模式,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推向市场。(二)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源泉,作为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本职能力,还有设计出灵动的作品和赋予社会责任感。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设计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引进更多优秀的工业设计领域人才,组织开展工业设计活动并与各类工业设计大师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为企业和设计机构注入新鲜力量,培养高端设计人才。(三)推进产品成果转化产业转型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就必须加大创新设计力度,通过与实体产业融合在实践中促进成产品果转化。工业设计不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词,一个好的设计项目如果没有落地就像是空中楼阁。所以,必须大力推进工业设计企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应该有计划、有重点的支持产业的优化升级为此,保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尽快落地。(四)打造艺术、文化、体育功能一体化的工业设计产业园构建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发挥秦皇岛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依托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中心平台,燕山大学等秦皇岛高校产品设计学科优势,开展本土文化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与推广。吸引产品创新设计机构和人才入驻秦皇岛,促进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助力秦皇岛产品设计创新产业园区发展。

五、结语

文章以工业设计产业升级转型作为出发点,提出了秦皇岛后奥运场馆改造方案,建设产品设计创新产业园区的思路与建议,为实现艺术、文化、体育、历史、商业、教育一体化的工业设计创新产业集群模式。促进产业互相带动发展,为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秦皇岛打造文化立市,旅游强市的政策方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宋泓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2]许铭文.地方文化产业总体营造之路.台湾大学,2007.

[3]王缉慈.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5]李皞.TRIZ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8):23-24.

[6]邹飞鹏.后奥运经济的分析与对策[J].企业活力,2008.

[7]张晓刚.论工业设计的创新驱动力[J].包装工程,2010,31(4):77.

[8]陆晓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侯英,侯士江,陈国强.河北省2025工业设计发展布局探索[J].设计,2016,(5):78-79.

燕山大学范文篇9

感觉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的年轻,作为一名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干事。敢于尝试,但是这也反衬出一个不足就是经验的缺乏,因此,这一个学年就是已有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尝试,同时又在不断的积累。虽然自己去尝试去努力,但是依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加深了两校的交往。今年新生入学后举办和环境学院比赛的校园疯狂英语”演讲比赛中不仅加深了两校的友谊,2011年份英语协会同燕山大学进行友谊比赛。更是提高了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

并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下任会长。这样协会就会越办越好。以上两次比赛中我吸取了不少的教训。

燕山大学范文篇10

经济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源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信息资源可被理解为用以指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信物质或载信能量。

秦皇岛距首都北京281公里,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辽宁省接壤,西与唐山市毗邻。秦皇岛市分海港、山海关、北戴河三区,依燕山余脉,襟怀渤海。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秦皇岛市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的旅游胜地和国家机关暑期办公地,被称为中国的“夏都”。

秦皇岛的经济资源中以自然资源尤为突出:秦皇岛境内发现各类矿产56种,其中煤炭、黄金、铁、铜、锌、铝石、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可观。秦皇岛市森林覆盖率达34.45%,昌黎、青龙两县和山海关区分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称号秦皇岛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山区植被完好,有广阔林区。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栎树、山杨等40余种。纤维类140余种,主要有南蛇藤、罗布麻、白茅、芦苇、桑、紫穗槐、怪柳、杞柳、椴树等。酿造类90多种。主要有栓皮栎、麻栎、蒙古栎、辽东栎、榇、毛榛等。油脂类100多种。主要有胡桃、野皂荚、黄连术、山椒、山杏、君迁子等。芳香。秦皇岛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162.7公里。所辖海区20米等深线以内总面积2114平方公里,盛产对虾、海参、海蜇、螃蟹等海产品。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749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截至2009年底,秦皇岛户籍总人口287.24万人。秦皇岛市有各类学校1168所,其中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14所国家或省重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8万多人。

二、秦皇岛利用经济资源的现状

目前。秦皇岛主要利用经济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作为支撑发展旅游业。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姜女庙、秦皇求仙人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但对山区旅游的开发比较缓慢,虽然开发出一些山区旅游线路。但只是吸引本地游客,并未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游玩。

由于秦皇岛濒临渤海湾,其特产以海产品为主,主要包括海蟹、带鱼、海虾、海螺等贝壳类海产品。秦皇岛还集中了许多地方风味的名优特产。如京东板栗、石门核桃、胜利、葵花苹果、昌黎蜜梨、玫瑰葡萄、南大寺水蜜桃、苦杏仁等干鲜果品。虽然这些特产品类繁多。但没有相关企业对其进行深加工,无法产生高附加值,对本地经济推动作用不大。

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已有百年历史的秦皇岛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以煤炭、石油等能源输出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虽然拥有年吞吐量过亿吨的港口,但秦皇岛并未发展起来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如物流等。

总之,目前秦皇岛对其经济资源的利用还不充分,要想加速秦皇岛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整合各种经济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

三、秦皇岛经济资源利用的建议

针对目前秦皇岛对于经济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下建议: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

针对目前秦皇岛沿海旅游发展比较迅速的状况,积极开发山区旅游项目,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设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温泉、度假乐园、采摘园等,建设成与滨海地带特色不同的旅游项目;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开发滨海地带的旅游项目。目前,秦皇岛滨海地带的旅游项目都比较传统,并没有开发出较新颖的旅游项目。与此同时,秦皇岛应注重旅游相关产业的培养,例如与旅游配套的餐饮、服务、交通等。秦皇岛的旅游景点比较分散。而景点之间的交通并不便利,可以尝试多开通一些旅游专线,或在景点间为旅客提供具有特色的交通工具,如有轨电车、游船等,将现有以“点”的形式存在的旅游项目连成“片”。

2.大力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

针对目前秦皇岛的特产缺乏深加工的状况,积极开发出深加工产品。秦皇岛的特产很受游客的喜爱,但由于只能进行本地销售,对其销量影响显著。秦皇岛可以发展—批食品深加工企业,将秦皇岛特产加工成容易保存和携带的产品,以便能够进行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销售。

3.加快港口产业集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