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养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4:09:42

麒麟养殖

麒麟养殖范文篇1

1新村港养殖布局合理性分析

新村港地处亚热带,全年各月平均水温为25.8℃~30.0~C,盐度平均值为30.635~34.438,港湾内为沙质底质类型,非常适宜于养殖麒麟菜、珍珠贝及经济鱼类等。新村港内目前有养殖鱼排6500个,麒麟菜养殖167hm2,珍珠贝养殖面积较小,经济鱼类养殖品种有石斑、白鲳、龙虾、美国红友和军曹等15个名贵鱼种。新村港口门朝西,口门最窄处不足100m,湾底距口门约8.5km,上游没有河流流人。据估算,整个港湾的水体全部交换一次约需1个月时间。口门狭窄、口门外有长约1km,宽约100m的沙带存在及整个港湾水域面积较大成为水体交换缓慢的原因。目前,由于养殖鱼排较多,降低了海水流速,水体交换将更加缓慢。由于新村港港湾水域面积大,湾口处与湾底水体交换速度不一,污染物在水体中交换速度差异及交换时间长短不一,造成了一定的积聚,所以整个新村港海水水质呈现出由湾口向湾底逐渐下降的趋势。由口门向里约3km的范围内海水水质能保持在二类海水水质(适宜于海水养殖区),3km向湾底的范围内海水水质经常为四类海水水质[1]。在1996年之前,由于利益驱使,自行圈地养殖大量出现,整个新村港内由口门至湾底均有养殖鱼排。由于养殖鱼排排放的养殖废水及过剩的养殖饵料在水体中分解,给整个港湾带入了大量的营养盐,而在港湾后半部由于水体交换缓慢,造成了营养盐在水体中的不断积累,在两三年间发生3次大的赤潮灾害,损失达几千万元。1996年,在发生了几次赤潮灾害之后,陵水县海洋与渔业局请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发生赤潮的根源。港湾水体交换不畅,养殖规模超过整个海域的自净能力及养殖布局不科学是根本原因。在总结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陵水县海洋与渔业局对新村港的养殖布局进行了科学的安排,同时在养殖规模上加以控制。新的养殖布局为:自口门向里3km范围内安排经济鱼类养殖鱼排,港湾后半部安排麒麟菜养殖,由于珍珠贝类养殖规模小,就安排在两个养殖区中间区域(图1)。几年的实践证明,此布局较合理。因为在港湾口门出水体交换良好,养殖鱼排的养殖污水及部分过剩饵料分解产生的污染物可及时地随着海水扩散交换出去,而在港湾的后半部,水体交换不畅,造成营养盐累积,该区域的营养盐类含量会较高,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而麒麟菜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盐,麒麟菜的吸收将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从而使水体达到净化的目的。

2麒麟菜养殖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2.1监测内容与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新村港水域布设5个站位,在口门外海域布设1个参考站位,自2005年3—11月每月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具体站位见图2。监测项目有:水温、透明度、盐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pH值、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硅酸盐和叶绿素等12项。监测按照《海洋监测规范》执行。

2.2监测结果与分析

2.2.1水温、透明度、盐度和PH值的变化根据调查结果,9月的平均水温最高为3O.0℃,3月的平均水温最低为25.8℃,3—9月为升温期,9—11月为降温期,温度变化范围为25.8℃~3O.0℃,而在空间分布上,5号站和6号站与1号站之间的水温差变化范围为0~C~3.8"C;透明度全年变化范围为3.0~6.6m,在麒麟菜养殖期透明度均比停养期高;盐度年度变化不大,只是在8月和1O月略有偏低,这可能与雨季降雨地表径流带入的淡水有一定关系;pH值全年变化范围为8.O9~8.16。

2.2.2叶绿素a年度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在3—11月调查中,各月份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16~1.47,ug/L,最低值出现在6月,最高值出现在8月,这与每年8~1O月麒麟菜停养有关系。每年的8—1O月份,由于水温较高,外海的老虎鱼等几个品种会大量洄游至新村港水域,这些鱼类会将麒麟菜当作饵料吃掉,故这段时间是新村港麒麟菜停养期。在停养期内,由于在港湾后半部水体的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交换出去,又不能及时地消解,造成营养物质的积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升高,这样水体中的藻类就会大量繁殖,因此也就造成了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图3)。

2.2.3无机磷、无机氮年度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在3—11月调查期间,新村港水域各月无机磷和无机氮平均含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1O月的时候略有升高。无机磷各月的平均含量为0.002~0.021mg/L,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无机氮各月平均含量为0.024~0.158mg/L,最高值也是出现在1O月。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各个区域各月的含量变化时,就会发现在新村港水域,各区域各月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有明显的起落(图4和图5)。由图中可以看出,在麒麟菜养殖区内的5号站,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7月麒麟菜养殖期间,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均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在翌年8—1O月麒麟菜停养期间,无机磷和无机氮出现了暂时性的升高,并于11月开始新一轮的麒麟菜养殖期的时候回落。而在经济鱼类养殖区的2号站,在调查期间,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比较平均,没有明显的起落现象,只是在9月和10月的时候略有升高。另外,从空间分布来看,在麒麟菜养殖期间,经济鱼类养殖区的2号站的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均略高于麒麟菜养殖区的5号站,而在麒麟菜停养期,经济鱼类养殖区的2号站的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反而会略低于麒麟菜养殖区的5号站。经过分析发现,发生这种现象是有根据的。每年11月至翌年7月麒麟菜养殖期间,新村港水域后半部的麒麟菜养殖区,虽然水体交换并不通畅,口f-j处经济鱼类养殖区的养殖废水及生活废水等也在不断地入侵,会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但是由于麒麟菜的生长需要吸收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所以水体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被麒麟菜吸收,水体中大部分的无机磷和无机氮被消耗掉,水体出现了暂时的贫营养化现象。而经济鱼类养殖区在靠近口门的水域,水体交换较好,部分的养殖废水会被海水随着涨落潮带出去,另外一部分会被带入港湾的后半部,这个区域不太容易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所以在整个调查期间,这个区域的无机磷和无机氮含量比较平均。因此,麒麟菜养殖可以有效地降低新村港水域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改善该海域海水水质的目的。

麒麟养殖范文篇2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常见的病因

1.1环境原因

环境质量关乎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质量,良好的环境能够避免各种细菌或病毒的滋生传染,降低患病概率。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养殖场忽视环境问题,导致养殖场环境差,继而导致细菌病毒大量滋生,引发一系列的疫病。

1.2动物自身原因

动物自身在胚胎时期,母体自身感染了疾病,容易造成动物幼仔患病概率升高,动物母体的健康饲养以及防疫工作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当前工作过程中对该环节有所忽视,疫病发生概率变得更高。

1.3人为原因

动物养殖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在村镇,一些养殖人员在养殖工作进行时,多是凭借经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去学到更多的疫病防疫知识,自身的防疫意识不到位,因此很多疫病在发病早期并不能对其给予有效的控制,导致传染概率不断增加,对动物健康造成一定威胁,有时候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同时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饲喂工作未能做好,病死禽畜尸体未能做好处理等,会加大疫病发病概率。

1.4药物原因

日常养殖过程中,忽视了免疫接种工作。面对疫病的时候,未能精准确诊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后续药物使用不当或是剂量有误,加重病情,引发更严重的情况。

2防控措施

2.1优化养殖场环境

在疫病防控工作进行过程中,需不断优化养殖环境,为禽畜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保证动物生长有充足的空间,合理控制好养殖密度,做好通风工作,保障光照充足,提高其免疫力。有效的防蚊控虫,避免蚊虫携带疫病造成疫病蔓延。

2.2注重卫生消毒

一定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及时消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避免疫病传播。及时清理粪便等排泄物,更换垫草。消毒剂的使用剂量要合理,并定期进行更换,以免出现耐药的情况。养殖场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外来人员、车辆还有动物一律不准进入养殖区,必要时需进行检查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才能进入。

2.3科学选择饲料与药物

为保证动物身体健康,降低患病概率,需科学选择饲料,提高动物免疫力。结合其生长实际,做好饲料的科学配备,保证饲料营养配方科学均衡,及时补充蛋白质以及其他各种微量元素。在发生疫病的时候,要结合疫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等对其进行精准确诊,之后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有效进行治疗。养殖过程中还需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选择高质量的疫苗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的概率。

2.4提高养殖户动物疾病防治意识

麒麟养殖范文篇3

某某乡位于某某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麒麟区粮食主产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886人,农业总人口41775人,占97.4%;有农户10192户,农村劳动力总数22559人。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标准要求,某某乡紧密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

一、以生产发展为关键,让产业兴起来。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调优种植业、调特水产业、调强畜牧业”为目标,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壮大了优质稻、花卉、畜牧、休闲观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模式已见雏形。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牛街、鸡街集镇,使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镇现已入住人口1784人,拥有各类企业近100个,有经营商铺110个,成为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依托牛街、乡政府、鸡街三大中心集镇,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垂钓、休闲产业经济。2005年,全乡休闲度假经济已发展到17家,投资总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乡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结合金江大道的综合开发和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庄家圩、牛街两大工业园区。目前庄家圩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工业企业6个,投资总额65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近5000余万元,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从企业务工获取收入愈300余万元。五是农村工业化初具规模。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某某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某某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生活宽裕为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联帮带”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创事业、农民富家业”的思路,结合“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积极构建党员联、帮、带农民致富的机制和平台。乡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分别挂钩联系到10个村委会,与村组干部一道联系一户专业户、培植一户文明户、引导一户示范户、带动一户中间户、帮助一户困难户、转化一户落后户。通过联、帮、带,全乡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业增收、实业增收、务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农政策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养老保险投保,投保金额303万元,建立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人民群众期盼的“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87万元;为10277户种粮农户兑付良种补贴29.3万元,保护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60亩,兑现粮食“两补”资金83.7万元;投入23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费从2001年的0.8元/度降为到户电价0.402元/度,为群众减负90万元,户均减负85元;在全乡范围内对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清理整顿,对辖区内的100余家企业进行了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协助企业与688名企业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投入资金189.94万元,救济困难户460余户1700余人等。三是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不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们采取乡外建立稳定的信息平台和乡内建立劳务档案两条措施,健全了乡、村、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转移输出。通过二、三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劳动力输移空间,畅通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乡转移劳动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实现劳务收入1512万元。四是传统种养殖保值增收。目前,全乡花卉面积已发展到515亩,露地蔬菜1071亩,慈菇、茭瓜、莲藕等水生蔬菜3600亩,种植业人均增收40元。全乡肉禽出栏48.8万只,生猪出栏54605头,仔猪出栏15万头,商品鱼产量1860吨,其中名特优稀水产品总产量达450吨。今年1—7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332万元,同比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让新风树起来。

一是教育优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全乡共创“十星级文明户”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完成了平江街绿化美化、乡政府大院、国土资源所、水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改造工程和乡司法所办公楼、卫生院门诊大楼、乡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三是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他们常年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0个村委会都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了科技书籍,建起了村级科普书库,供村民茶余饭后阅读。四是“两校进村”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农民。截止2006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四、以村容整洁为形象,让环境美起来。

一是农业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1237.9万元,投工投劳302.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沟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我们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在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菜、渔)”生态农业模式,户用沼气池已达1200余个,有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搞好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形成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到目前,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生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生态环境乡”的创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四旁植树22万株,绿化美化曲鸡、沾潦、石喇至大寺绿色干道18公里,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麒麟养殖范文篇4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麒麟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双强”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党员的详细规划,指导各基层党组织依托“两校进校”,认真抓好“选、引、育、扶”四个环节,大力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双强”型党员。

明确目标“选才”。为实现每年培养“双强”型党员不少于2**名目标,各村(镇辖社区)党组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致富能手和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的底数。每个村党总支在农村党员中,挑选5名以上年纪轻、致富潜力大的党员作为致富能手培养对象;每个村党总支在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大户中,挑选3名以上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致富能手作为党员培养对象。全区共在优秀致富能人中建立了11**多名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共发展“双强”型党员299名,占新发展党员的65%。

教育引导“明志”。通过个别谈话、集中座谈和上党课等方式,教育引导培养对象准确认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培养对象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积极开展“树立理想信念、赢取群众信任、坚定致富信心”的“三信”主题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和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不断得到升华,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科学培训“修身”。通过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发展能力。一是邀请专家授课,有计划地对培养对象进行集中轮训。今年初,区农业局邀请全国蚕桑学会的专家到茨营、东山等地进行现场知识讲座,培训种桑养蚕农户,大大提高了培训对象的专业技能。二是外地学习。安排培养对象到四川成都、蓬溪和江苏华西村等地参观考察、交流挂职等方式,帮助培养对象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启发思路。三是学历教育。积极鼓励培养对象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并在学费上给予一定补助;把农广校中专班办到村里,对培养对象进行“充电”。四是实践锻炼。推广“学校+示范基地”和在村办经济组织挂职锻炼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培养对象应用技术、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帮扶“创业”。区、乡、村分级建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内“双强”型党员的管理、培养工作,并明确每名培养对象的培养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专人培养、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整合农科站、农经站、畜牧站、水产站、蔬菜站、企业办等部门的力量,为培养对象创业致富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种子供应、产品收购、信息咨询等服务。茨营乡成立农产品协会,把培养对象吸收为会员,并引进香港乐颐果蔬有限公司、曲靖蔬菜集团公司和四川俞啤调味品厂在茨营设点、办厂,在企业和农产品协会、培养对象之间架起桥梁,在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培养对象的成长、成熟。

麒麟养殖范文篇5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之年,我区畜牧兽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要求,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促进发展”为主题,以“稳生猪保供给、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调结构促发展”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为抓手,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千方百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千方百计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主要目标是:2009年全区畜牧业产值提高5%,规模养殖比重完成省、市下达指标,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基地2个,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应免率达100%,有效抗体保护率80%以上,畜禽养殖、免疫信息建档率、牲畜挂标率均达100%,产地检疫率、屠宰企业持证开办率、屠宰检疫率、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和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努力实现全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1、扎实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加快清洁健康养殖步伐。畜牧规模养殖是我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以麒麟高效畜牧业园区为抓手,罗宏斌10万头猪场在**年的基础上09年将继续加以推进,向周边地区辐射成为生猪养殖小区,继续加强奶牛、长毛兔、蛋鸡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创新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积极引导现有养殖场户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圈舍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以清洁健康养殖示范点的创建为契机,培植建设一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现代畜牧生产企业,力争泰州卫岗奶牛场、罡杨佳旺合作社万头猪场健康生态示范基地通过创建验收。

2、贯彻实施《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加强对奶农、奶站及卫岗乳制品厂的监管和服务。加强奶牛养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生鲜奶收购管理制度和生鲜乳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奶牛养殖管理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切实做好饲料和兽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使用,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按照《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指导和督促奶农完善防疫制度,做好牛口蹄疫的强制免疫、监测工作,强化奶牛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和净化,确保生产符合要求的生鲜乳。

3、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继续坚持常年免疫和强制免疫制度,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疫为重点,组织实施好春季突击防疫、夏季生猪高热病防治、秋冬防疫三大行动,组织开展科学防疫示范场建设活动,促进防疫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加强疫情监测,严格产地报检制度,实行屠宰同步检疫,对病死畜禽实行“四不准一处理”制度,切实消除疫源和肉品安全隐患。

麒麟养殖范文篇6

一、以生产发展为关键,让产业兴起来。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调优种植业、调特水产业、调强畜牧业”为目标,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壮大了优质稻、花卉、畜牧、休闲观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模式已见雏形。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牛街、鸡街集镇,使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镇现已入住人口1784人,拥有各类企业近100个,有经营商铺110个,成为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依托牛街、乡政府、鸡街三大中心集镇,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垂钓、休闲产业经济。2005年,全乡休闲度假经济已发展到17家,投资总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乡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结合金江大道的综合开发和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庄家圩、牛街两大工业园区。目前庄家圩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工业企业6个,投资总额65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近5000余万元,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从企业务工获取收入愈300余万元。五是农村工业化初具规模。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生活宽裕为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联帮带”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创事业、农民富家业”的思路,结合“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积极构建党员联、帮、带农民致富的机制和平台。乡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分别挂钩联系到10个村委会,与村组干部一道联系一户专业户、培植一户文明户、引导一户示范户、带动一户中间户、帮助一户困难户、转化一户落后户。通过联、帮、带,全乡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业增收、实业增收、务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农政策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养老保险投保,投保金额303万元,建立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人民群众期盼的“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87万元;为10277户种粮农户兑付良种补贴29.3万元,保护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60亩,兑现粮食“两补”资金83.7万元;投入23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费从2001年的0.8元/度降为到户电价0.402元/度,为群众减负90万元,户均减负85元;在全乡范围内对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清理整顿,对辖区内的100余家企业进行了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协助企业与688名企业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投入资金189.94万元,救济困难户460余户1700余人等。三是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不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们采取乡外建立稳定的信息平台和乡内建立劳务档案两条措施,健全了乡、村、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转移输出。通过二、三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劳动力输移空间,畅通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乡转移劳动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实现劳务收入1512万元。四是传统种养殖保值增收。目前,全乡花卉面积已发展到515亩,露地蔬菜1071亩,慈菇、茭瓜、莲藕等水生蔬菜3600亩,种植业人均增收40元。全乡肉禽出栏48.8万只,生猪出栏54605头,仔猪出栏15万头,商品鱼产量1860吨,其中名特优稀水产品总产量达450吨。今年1—7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332万元,同比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让新风树起来。

一是教育优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全乡共创“十星级文明户”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完成了平江街绿化美化、乡政府大院、国土资源所、水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改造工程和乡司法所办公楼、卫生院门诊大楼、乡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三是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他们常年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0个村委会都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了科技书籍,建起了村级科普书库,供村民茶余饭后阅读。四是“两校进村”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农民。截止2006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四、以村容整洁为形象,让环境美起来。

一是农业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1237.9万元,投工投劳302.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沟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我们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在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菜、渔)”生态农业模式,户用沼气池已达1200余个,有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搞好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形成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到目前,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生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生态环境乡”的创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四旁植树22万株,绿化美化曲鸡、沾潦、石喇至大寺绿色干道18公里,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麒麟养殖范文篇7

1、深入实际,走进农村,了解传递村情民情。

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村民委主任杨秀福和其他村组干部的指导和带领下。解村里的经济、民生情况,完善《民情日志》上报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和新闻报道,撰写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又进一步熟悉了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学习到更多的农村工作方法,提升了自己服务群众的能力

东与普子镇相靠、南与麒麟村为友邻、西与石柱的万宝乡相邻、北与石柱的马武镇接壤,所任职的花园村位于我乡之北部。彭石公路横穿我村,被分为东西两边。全村幅员面积24.4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298亩,农户850户、337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以上,森林覆盖率80%以上。全村人均收入4370元,外出务工人数683人,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种植业为主,乡政府的发展下金银花、魔芋基本形成了示范片,生猪、肉牛、山羊、蜜蜂是农户实现收入的主要养殖项目。。

2、协助村主任开展日常工作

及时上报受灾情况,623洪灾中我村受灾最为严重。协助村民抗灾自救,灾后积极协助村民委做好受灾评估统计工作,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撰写一些相关的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日常工作中协助处理一些文字材料。利用自己所懂的计算机知识帮助处理一些电子材料,复印、打印、录入资料等。完成在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万元增收、土地确权、低保发放等工作中分派的任务,村组会议上作会议记录,协助完成远程电教工作,并认真完成村委会值班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自身素养。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统领思想,指导实践。

半年来,我不断认真学习《人民日报》、《日报》、《当代党员》以及中央新闻等报刊媒体的政治理论知识,认真践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党中央的各种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方针,了解党中央关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法。通过学习,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理想信念、清晰了工作思路、鼓足了干事的劲头。同时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争取早日得到党组织的肯定和入党。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上半年,我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等工作,我认真学习掌握了这些业务及政策,协助村里完成各项任务。通过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丛书》等农技刊物,我经常同群众交流农业专业知识,相互学习促进。同时,我还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学习领导处理农村纠纷和办理具体事务的方法,并将所学应用于工作实践,创新了工作思维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生活贴近群众,融入农村大环境。

一直以来,村主任和村组成员都十分关心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很体贴周到,许多干部和村民还主动送我自产的土豆、腊肉和果蔬,我非常感谢。支书也经常和我谈心,了解我的生活情况,时时的给我关心和帮助,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麒麟养殖范文篇8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幅员面积193.5平方公里,人口3.63万人,有水田1.0285万亩,旱地2.3万亩。已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塘坝7座、小型拦河闸7座、集镇自来水厂1件、村组人饮管道供水工程16件,以及灌溉渠道98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700万立方米。其中乡水务所直接管理的5件工程总库容为52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约650万立方米,灌溉水田0.93万亩,旱地水浇1万余亩,年供乡自来水厂(2.2万人饮用水)原水50万立方米,并保护着上万人、上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

管理体制改革前,5件工程共有管理人员16人,大部分来源于调整离任的原小乡干部和大队干部,月工资200~300元。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管理费用高,年水费收入8万元,管理费支出10余万元,其中支付管理人员工资5万多元,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5万多元,入不敷出。二是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责权利不清,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管理粗放,水土资源闲置,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在1999年下半年开展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茨营乡水务所采用了水务所负责与农户承包管理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后,在明确工程安全技术管理、防洪蓄水、供水调度由水务所负责的前提下,把工程的日常看守管理职责与工程水土资源开发经营融为一体,招标选择农户承包管理水利工程。根据公开、公平、公正和低报价中标的原则,最终确定5户分别获得乡管5件工程2000年的管理经营权,合同期1年,每件工程管理人交履约保证金5000元,年终考核合格兑现管理报酬,退还履约保证金,并续签下一年的管理合同。年终考核不合格的,量化扣减管理报酬和履约保证金,并取消下一年的承包管理资格。对原有管理人员未继续留用的,参照原小乡干部辞退一次性补助标准进行清退,共辞退11人,支付一次性补助费4.7万元。维续留用承包管理的,现在和今后都不享受一次性辞退补助待遇。

茨营乡5件骨干水利工程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工程管理全面加强,管理费用逐年下降,承包人收入大幅度增长。管理费用由过去的每年10多万元,下降为5万元,降幅达50%。其中,水务所支付给管理人员的年报酬件均3000元,5件合计为1.5万元,仅此一项减支3.5万元;水务所承担5件工程的变压器空载和闸门启闭电力电费2万元,支付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1.5万元。而且随着户包管理年限的增加,水务所支付给承包人的报酬呈递减趋势,2004年,水务所不但不再支付管理报酬1.5万元,反而由管理人上交水务所0.26万元,同时管理人收入大幅增长。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每件工程的承包人都连续承包管理了5年,他们利用水务所提供的30亩耕地、200亩养鱼水面,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烤烟,开展了养鱼、养羊、养鸡、养猪和养蚕等养殖和加工,户均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户均投入仅2个人,有的户收入达2.5万元,其中陡山水库承包人,今年仅烤烟收入一项就高达2万元。另外管理人员一家人吃住在工程上,实实在在的以水库(水闸)为家,工程常年有人看守管护,杜绝了人为偷盗破坏。而且承包人还自费购置了手机,经常保持与水务所联系畅通,保证了工情、水情、雨情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上报、下达和执行。

麒麟养殖范文篇9

“十二五”以来,麒麟区人民政府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工商业、服务业、农业发展的观念,谋化促进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按照“发展完善中介组织,强化培训技术技能和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完成外输内转劳动力结构,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大力打造发展劳务产业经济。全区劳务产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302人,有序转移输出6233人,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7.62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0人,实现劳务产业经济总收入47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77亿元的49.08%,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1偏、贫、远村庄劳务产业经济状况

麒麟区比较偏、贫、远的村庄如珠街街道联合社区的庄科、白石岩小组,茨营镇大麦。联合社区是珠街街道偏远贫困社区,辖区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m,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7个村小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岩村小组为例,193户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苏、浙江打工,主要从事公路、建筑类工种,占全小组1/2劳动力;庄科村小组90多户,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广州打工,通过与打工户的座谈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车旅费外,能带回家中的纯收入平均在4.5万~5万元。以此类推,社区每年仅劳务产业经济就可以带回2000万~2200万元的经济收入。茨营镇大麦村委会总人口836人,225户,4个小组,人均耕地0.3hm2,少数民族占2/3,主要从事烤烟、玉米、马铃薯种植,外出务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压线,有部分在老挝修公路或在广州做玩具,务工收入相对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车旅费,带回纯收入6万~8万元,劳务产业经济给大麦社区每年带回务工收入270万~360万元。目前全区还有2.7万贫困人口,劳务产业经济对于全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1.2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

全区劳务转移和输出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新增务工人员11.6%的速度递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国经济运行增幅减慢,只增长5.6%左右。目前全区已有19万人次的打工劳务大军,其中有7万多临时工和季节工,实现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19.2万人次,初步推算实现全区劳务产业经济收入在52亿~54亿元。

1.3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的构成和流出状况

在区内从事打工和创业的占31%左右,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左右;外出务工创业人员中,男性占78.2%,女性占21.8%左右。从年龄构成上看,18~22岁占21%,23~45岁占68.5%,45岁以上占10.5%左右。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文化及以下占10.4%,初中占75.4%,高中以上占14.2%左右;从流向地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流入到国内的昆明、江苏、广东、广西、浙江、杭州、上海及国外的老挝、泰国、缅甸等地。

1.4劳务人员转移方式及行业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区劳动力转移输出从自发无序的流动为主,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合理化的转移输出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区委、区人民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区的劳务产业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市区劳务产业办、人力资源促进会、人社局和中介机构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比例在逐步增大。通过职业学校培训、“老乡带老乡”等方式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劳务人员占总量的51.8%左右。据调研和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加工、交通道路、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电商等行业中。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配件组装工、矿工、建筑工、泥瓦工、钢筋、焊工、缝纫工、搬运工、技术工、物流工、产品推销、保姆、修路、架线、家政服务等职业。

1.5劳务产业经济呈现新常态变化

1)全区农村和居民从“盲目劳务”向“定向劳务”转变。经区、街道、镇劳务部门多方协调努力,在全国广泛收集劳务市场信息,锁定一些企业、城市用工信息,通过网络等媒体及各街道(镇)、村、组信息员传递用工和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和居民适龄劳动力到企业、矿山、建设工地务工,并建立台账,跟综服务,同时利用打工人员作为“信息员”,以传、帮、带的方式把周边厂家的用工信息反馈回家乡,带领人员外出务工。2)过节、农忙不回家。部分常年不回家的务工人员、具有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看到,城市出现佣工短缺现象,过节、农忙不回家,除了节省下来回的路费外,期间的高工资足以请人干完家里的农活。3)从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一些务工人员通过区劳务办、农广校及一些职业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在企业里学到技术后,待遇逐年提高,加上企业对技工的优厚条件,许多务工人员选择在一个企业里长期工作,并逐步稳定下来。4)回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部分务工人员打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本后,开始向农村和社区回流。这些外出务工者回流不是简单地回到农村耕地,而是将先进技术、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农村,直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返乡人员中有70%以上回到农村流转土地搞特色种植养殖,建起了家庭农场及合作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30%左右在乡镇做小生意,最终走上了经商和办微小企业的道路,圆了农民工的创业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2存在问题

2.1人员整体素质低

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个体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培训提高难度很大,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匮乏,导致大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型乃至苦、脏、累、危险的苦力型职业,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入。

2.2培训效率不高

由于受培训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技能培训的量小、工种少,培训率低,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员外出后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较差,完全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影响劳务收入。2.3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服务平台不健全,致使对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信息、求职登记、跟踪管理、维权等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务工者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盲目外出,导致外出务工者怕劳务信息不可靠、怕工作岗位不稳定、怕劳务收入受影响、怕合法权益没保障。

2.4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较多

外出务工的劳务人员后顾之忧较多,如子女上学不方便,孩子的安全没有保障,老人抚养不周全,承包地抛荒较多,猪、鸡、牛无人管理等。

2.5劳务人员权益保障堪忧

有部分劳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不能及时兑现;一些小企业、工厂及个体私营业主坑骗劳务人员现象时有发生,劳务人员的维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维权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也不能及时解决,往往务工人员由于等不起或拖不起,走极端而出现违法事故,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后果。

2.6缺乏科学规划

工作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数量只下任务不求质量,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定位。对劳务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不充分,对劳务人员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因此发生问题很难解决,且解决的成本很大。

2.7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念陈旧,恋乡、恋家、恋地,甘于现状,不愿外出。

3对策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全区劳务产业经济工作

当作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来抓劳务产业经济工作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虽然劳务转移输出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税收没有直接的影响和好处,但大部分劳务经济的收入返还到家乡和社区,缩小了贫困面,相应地也减少了地方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同时拉动了当地农村和社区的消费市场,间接地增加税收和收入,稳定了社会。劳务转移和输出产业经济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所以全区各级各部门应把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科学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政府的运作风险。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实行产业、行业导向,规范和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特别是鼓励返乡人员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及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并引导做大做强。

3.2高度重视,强化培训,改变和完善劳务产业运行机制

多渠道拓展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方式,提高技术和技能培训的档次,将苦力型劳动力输出向技术性、技能型、智力型劳动力输出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劳务产业格局。因此要积极发展引导性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特别贫困的民工在培训上给予扶持或补贴。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的培训机制,把农村社区劳动力开发转移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社区劳动力就业培训,真正做到面向农民农村社区,开设各种短期、中期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班,培养一批有一定层次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真正提高劳务产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劳务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3.3开拓创新,优化环境,积极鼓励外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

一是对返乡创业人员投资的项目,给予从外引进资金的同样优惠待遇,在贷款、税收、手续等方面给予扶持,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过程的服务,帮助他们返乡创业,兴办企业,特别要加大扶持创办“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为发展“美丽乡村”贡献力量。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打工潮”走向“创业潮”,实现“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带回资本,引回人才,转移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助推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3.4搭建平台,加强引导,促进转移输出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发展劳务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务工人员和创业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动性,引导农民树立敢于离土离乡搞创业、进城入厂变市民的精神;充分发挥区内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市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心以及各中专技术院校就业渠道信息广的优势,定期不定期的举办用工企业招聘会,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就业门路,促进转移输出。要借助“春风行动”“创业带头人巡回宣讲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农民工维权服务活动”等方式,开展集中宣传和服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劳务产业的良好局面。

3.5广辟就业渠道,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新形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机遇,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当前关心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空间。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拓展就业空间。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同时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业,带动劳动力就业。二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就业空间。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产品生产向产前、产后转移,扩大就业容量。三要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就业空间。要认真落实省、市(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要大力实施园区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一批项目的开工与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要大力发展工商、运输、建筑、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保险、公用事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城镇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要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创业和居住。四要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中拓展就业空间。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和带动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劳动力转移空间。要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开办各类旅游、餐饮、运输、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项目,创办编织、铸造、加工、维修等经济实体,扩大劳动力就地向非农转移就业容量。五要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拓展就业空间。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造就一批职业农民。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事技术、信息、市场流通等服务。

作者:卢琴 唐家寿 刘自兴 单位:1.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麒麟区分校 2.曲靖市农广校

麒麟养殖范文篇10

1.1自然背景

云南94%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农作物单位产量低,持续高产量的农田少,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不仅制约了云南省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也给长江、珠江下游地区和东南亚领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生态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云南位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山区农业,再加上一些地方恶劣的地质条件,农业发展潜力极低,现代农业的建设难度大。但同时云南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①地形地貌众多,地域组合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可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②气候类型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7个气候类型,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发展生态农业有明显的气候优势。③物种优势: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④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拥有各式各样的农耕文化,其中也有包含生态环境的内容,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政策背景

在云南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又能改善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云南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同时在2012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明确了云南农业的战略定位。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调优调快一产;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明确要求必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结合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应该体现“生态、多样、四季、开放”的内涵实际。

2云南高原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特点

云南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工程,结合各地的实际,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和“农、林、田、水、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地均建立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点,为大面积发展生态农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据2012年云南省环保厅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州、县创建工作;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累计建成10个部级生态示范区、16个部级生态乡镇、1个部级生态村、218个省级生态乡镇。昆明市命名197个行政村为“昆明市生态村(社区)”,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762万亩;全省“三品”认证累计达916家企业2079个产品,全省“三品”产值255.25亿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全省农村能源建设资金超过2.2亿元,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中国市场2013年第36期(总第751期)城市资源与环境15.65万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4.91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6.3万台,20.28万平方米。

2.2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现有模式

2.2.1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宏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区域为整体单元,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也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微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专业大户为对象,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双江县把核桃产业列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按照“规模上求大、品种上求优、管理上求精”的发展思路,加大宣传、培训和投入的力度,健全管护激励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将全县6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双江县60万亩核桃进入初果期11万亩,2012年产量4016吨,产值1.12亿元。在“十二五”期间,以管护为本巩固现有面积,逐年增加挂果面积,不断提高产量产值,到2015年力争进入初果期24万亩,年产量2.4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2.2.2多功能生态耕种模式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的梯田开垦因地制宜,随地势而定,坡度小地多就开较大的田,坡度大地少就开较小的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千百年来,哈尼族在哀牢山区三江流域将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改良为水稻,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元阳梯田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2.2.3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山区是旱作农业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地区,陆稻是低纬度山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针对山区水资源缺乏,作物单一,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多种资源共同发展,多方面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出了以陆稻为基础,确保粮食安全的山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通过对陆稻、杂交玉米优良选种,推广规范化陆稻间作玉米以提高饲草和粮食的多样性,逐步克服病害危害,提高复产规模;同时加大主要经济作物的轮作,解决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并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提供及时更新的种植养殖农业技术,使山区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在使得山区农业告诉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治理。2.2.4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云南自然风光秀丽、地域差异大、多元民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完整,特别是乡村风景、村寨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特色独树一帜。生态农业旅游的介入,将有利于促进城乡结合,形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造景观、古典园林、农业风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格局。各地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民族民俗等独特的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呈贡的花卉基地、红河州弥勒县的葡萄园、麒麟区农业示范园、以楚雄黑井古镇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元阳梯田为代表的“原生态风光旅游型”,边疆部分民族的刀耕火种、锄耕体验,怒族、傈僳族、侗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狩猎体验等。这些不同风格的观光模式既推动了当地特色比较优势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也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农民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全方位的进步和提高。

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