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8:32:37

休假

休假范文篇1

工作时间

1.**站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

2.逢节假日、监测活动及其它重要公务活动期间,**站实行值班(包括通宵值班)制度。

法定假期

员工每年有权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10天。如下:

元旦1天(1月1日)

春节3天(农历正月初一、二、三)

国际劳动节3天(5月1日,2日,3日)

国庆节3天(l0月1日,2日,3日)

年休假

1.年休假是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照顾员工家庭生活,调节或解除员工工作疲劳,每年给予一定时间的假期。

2.年休假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规定不同的期限:

工作年满5年至15年每年可享受年休假10天;

工作年满15年至25年每年可享受年休假15天;

工作年满25年以上每年可享受年休假20天。

3.年休假天数每年一月份调整。

4.当年从其他单位调入**站工作的不给予年休假,从下一年度起按规定标准享受年休假。

5.如果员工年内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的,不再享受当年休假;当年休假后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的,次年不再享受休假:跨年度之间连续病、事假的,可划作当年或次年合并计算。

6.年休假期间遇国家法定假期,法定假期不计入年休假中。

7.年休假期间遇有周六、周日,周六、周日计入年休假中,不再补假。

8.享受探亲假、产假或婚假者,不影响享受年休假。

9.原则上,年休假不跨年度使用、不得相互转让。

10.为确实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站不实行以年休假兑换现金方式的休假补贴。

病假

1.病假是指员工患病,经医生诊断,为恢复病人健康提出休息养病建议(即病假证明),给予患病者休息养病的假期。

2.员工因病请假,须事先向直接领导递交法定医疗保险机构指定的医院开具的有效病假证明。如因特殊情况未能事先办妥请假手续,应主动说明原因,补办手续。

事假

1.事假是员工因有私事必须办理,经领导批准给予的假期。请事假者一般需事先请假,填写《请假申请单》,按规定程序报批。因急事未能事先办请假手续的,应主动打电话直接向分管领导请假,征得同意后方可,事后补办手续。事假手续不全者,以旷工论处。

2.请事假的员工原则上应按“先用休假,后用事假”的规定掌握。

3.事假期间扣除奖金(含工改工资),标准为每月奖金收入总额/每月实际工作日*事假天数。

4.当年零星事假累计满30天的,扣发满后下一个月工资。

婚假

1.婚假是员工本人结婚,凭合法结婚证书给予的假期。

2.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婚假为3天。符合晚婚年龄(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者,给予7天奖励假期,合订婚假10天。

3.凡婚前办理体检,参加婚前教育可酌情给假,但最长不超1天。

产假

1.产假是女员工生育子女而给予的假期,包括产前假和哺乳假。

2.女员工持有合法结婚证书生育,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其产假、产前假、哺乳假。其假期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正常生育者,给予产假九十天:难产者,增加产假十五天;符合晚婚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十五天,男方给予假期三天。

(2)提前生育者,按产假九十天计算。难产或多胎者,另增加产假十五天。

(3)妊娠三个月以内自然流产的,给予产假三十天;三个月以上七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给予产假四十五天。

(4)产前假是女员工产前因遇困难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给予照顾的假期,可允许请两个半月产前假。

(5)哺乳假是女员工产假期满后需给婴儿哺乳,由本人申请,经领导批准给予照顾的假期。产前假连同哺乳假、产假合并计算,最长假期不得超过一年。

(6)产假期间本人工资照发,产前假、哺乳假均按本人工资、奖金80%计发,工龄照常计算。

探亲假

1.探亲假是指员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100公里以上),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在一定时间内,回家与配偶或父母团聚的假期。探亲分为探望配偶和探望父母两种。

2.因分居两地、员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路程假除外,下同),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3.未婚期员工探望父母的,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因工作需要(自身因素除外),当年不能给予假期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0天,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4.已婚员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5.员工如需出国探亲,由本人提出申请,报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6.往返路费(指直线距离),站领导享受飞机、软卧等以下待遇;部门以下人员享受硬卧以下待遇。

丧假

1.丧假是当员工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系指祖父母、父母、子女、包括公婆、岳父母)死亡时为料理丧事给予的假期。

2.丧假一般不超过5天:如需去外省市料理丧事的,可酌情增加假期,但除路程假外最长不超过7天。

其它假期

1.凡组织上推荐脱产读书的,假期按有关规定办理。

2.凡经组织批准参加业余学校读书者,读书原则上不占用工作时间。考试前可给予每学期不超过3天的复习时间;参加自学考试者,每学科可给予1天复习时间(考试除外)。

3.根据沪卫妇儿(83)9号文、沪计生办(83)14号文的规定,已婚女员工接受节育手术,凭医院证明,自接受节育手术之日起给予一个月公假,工资、奖金照发。

4.凡因子女学校通知参加家长会者,可凭学校通知,经主管领导批准酌情给假。

5.其它如子女参军、单位组织义务献血、住房动迁等按有关规定应给予一定天数的公假者可凭相关证明给假。

旷工

1.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作为旷工处理:

(1)不办妥请假手续而不上班者;

(2)假期已满未获准续假,又无正当理由而逾期不归者;

(3)工作时间未经许可,无故离岗处理私事者;

(4)其他应视为旷工者。

2.旷工期间工资、奖金按每月收入总额/每月实际工作日*旷工天数扣除。

3.员工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0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或除名。

请销假手续

1.请假应按级申请,一般不得越级请假。

2.员工需用各种假期,必须按规定程序事先办妥请假手续。

3.请假(除持交有效病假证明外)一般需填写《请假申请单》,说明请何种假、请假理由、请假日期与天数,经领导按审批权限签批,由主管领导口头通知本人。

4.因特殊情况未能事先办妥请假手续的,应电话先口头请假,事后补办手续,请假方确认有效。

5.凡被批准的请假单应交办公室作为考勤依据。

6.请假期结束后,还需以口头方式销假。办公室及时在请假单中注明请假者实际使用的假期日期和天数,以体现请假手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单位安排公休假,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可不必填写《请假申请单》,但须上邀《公休单》。

请假审批权限

1.站长向中心领导请假;由办公室备案,并告知副站长、各室领导。副站长向站长请假;由办公室备案,并告知各室领导。

休假范文篇2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休假范文篇3

核心提示

最近一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改善公务员的身体亚健康状况,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但是,公务员以外的许多社会群体却纷纷对这一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公务员带薪休假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本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苏州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今年已被暂停实施。规定出台公务员“吃惊”

去年8月初,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一份名为《市委市政府关于安排机关干部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红头文件。

这个通知规定: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每天给予公务员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当年没有休假的不发补贴。不休年假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

这项规定一出台,不少公务员感到“吃惊”,很多机关干部开始“不敢相信”,以为听错了。

政策好公务员选择休假

据了解,苏州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享受政策规定的休假待遇的人数约占总数的20%,约两万人。由于政策绝对利好,去年,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休假。

强制休假遭受非议

苏州公务员强制休假制度在执行了一个年度后为何被暂停?有关方面对此都讳莫如深。记者在苏州采访期间,辗转了解到下面多个说法。

其一,公务员休假每天补贴150元引起多个层面的不平衡,非公务员序列的人士、是公务员但不能享受休假的都有微词,甚至一些已经退休的公务员也提出休假要求。

其二,可能会使地方财力吃紧。以两万人每人休假10天计,全年就要额外支付3000万元。

其三,社会议论很多,舆论压力较大。一些舆论认为,苏州公务员带薪休假还要拿补贴,这是政府在乱花纳税人的钱。

新闻链接

休假范文篇4

根据浙人薪142号、浙委办57号文件规定,为了保证局机关工作人员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情投入工作,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制订本局请休假制度。

第二条请休假条件的期限

(一)享受年休假待遇的条件:

凡参加工作时间满1年以上,均可享受年休假。

(二)年休假期限:

参加工作时间满1年不满5年的,每年休假3天;参加工作时间满5年不满10年,每年休假7天;参加工作时间满10年不满20年的,每年休假10天;参加工作时间满20年不满30年的,每年休假15天;参加工作时间满30年及以上的,每年休假20天。

第三条请休假有关规定

(一)上述人员在参加工作时间满规定年限的周年后,从次年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假期。年休假假期当年用完,不跨年度使用。

(二)如年休假分段使用时不遇公休假日的,其享受年休假的假期要扣减按规定应享受年休假假期中所包含的公休假日的天

数。

(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当年不再(或减半)享受年休假:

1、上年度考核不称职(不合格);

2、当年病假累计超过30天;

3、当年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

4、当年病假、事假相加超过40天;

5、当年产假90天的;

6、符合享受探亲假条件的工作人员,其年休假时间减半;

7、当年享受年休假后,其病、事假假期超过了上述1、2、3、4款规定期限的,则下一年度的年休假不再享受。

(四)年休假包括公休假日,不包括法定节日。

(五)符合休假条件的工作人员在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六)探亲假、婚假、产假、哺乳假、丧假等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休假审批权限

副局长由局长审批,正副处长由局分管领导审批,其他工作人员由处(室)负责人审批。

休假范文篇5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休假范文篇6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中所称“连续工作”的时间和第三条、第四条中所称“累计工作”的时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均按工作年限计算。

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后,从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第三条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条例》第四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五条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第六条工作人员因承担野外地质勘查、野外测绘、远洋科学考察、极地科学考察以及其他特殊工作任务,所在单位不能在本年度安排其休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第七条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工作人员年休假工资报酬中,除正常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外,其余部分应当由所在单位在下一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第八条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第九条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一)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二)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

第十条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保证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年休假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职权,主动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年休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机关、事业单位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工作人员加付赔偿金。

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责令支付;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或工作人员本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二条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休假范文篇7

〔关键词〕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劳动法

休息休假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关乎劳动者的健康和尊严,无论是国际性公约还是国内立法都对其进行了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惊人的进步,但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是休息休假权的维护并没有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劳动者的倦容已经形象地成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职场脸谱。劳动者休息休假权所遭受的侵害丝毫没有随着它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减弱,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休息休假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权的过程中,拥有为了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的一系列休息权和休假权的总称。《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四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或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上述国际性公约的相关规定表明休息权具有普遍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颁布法令,对休息休假作出规定。1954年《宪法》以及现行《宪法》都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逐步改善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从根本大法上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依据这一规定,我国《劳动法》建立了保证劳动者该项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劳动法》通过严格控制加班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法律规定,保证劳动者休息权的切实实现,同时还规定劳动者享有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两个工作日之间的必要的休息时间、周末休假日、法定节假日、职工探亲假、年休假、病假、婚丧假、产假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等休息休假时间。从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休息权规范条款所处位置位于《宪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劳动权的规定之后,故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是和劳动者的劳动权密切相关的,休息休假权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强制执行法定工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禁止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和不科学倒班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有时间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因此,休息休假权的主体是劳动者。休息权,主要针对每日工作时间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休息权的保障普遍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是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属于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权利范围。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状况,按照《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权,主要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享有的用整天时间放松身心的权利。对休假权的保障,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即双休日。除了双休日外,我国还规定了一些休假日。比如,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休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定节假日等等。

二、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现象

(一)非法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一些企业在未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的情况下,非法安排加班加点,对于不服从安排的劳动者,则视为违反劳动纪律给予处分或其他制裁;超出法律所规定的最高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一些企业在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时,延长的工作时间超过了法律允许的限度,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变相延长工作时间,就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定额的方式,使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完成定额,而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变相缩短用餐时间,一些企业没有将用餐时间算进工作时间中,通过这种比较隐蔽的手段来侵害劳动者休息权。(二)不按法律规定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劳动者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权,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往往需要企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安排。劳动者在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提出休息休假的要求时,一些企业拒不安排。(三)非法安排劳动者实行其他工时制度。一些企业由于生产特点不能执行标准工时制度,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是,有的企业实行非标准工时制度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企业自行确定执行非标准工时,利用非标准工时制度逃避国家有关工作时间的限制。如,某大型国企职工实行倒班制,三班倒,具体办法是:一天白班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第二天夜班从晚上七点到次日早上八点,休息一天,一年365天,就是这样的循环,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平均每月上班时间为240小时,已远超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规定的167小时,且超出的工作时间也没有算加班,并无加班费。

三、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的相关内容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之外,《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行政法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均对劳动者休息权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是通过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体现出来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是《劳动法》中重要的一章,此章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够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来弥补身体的消耗,从而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一)按照标准工作时间工作的劳动者应享有的休息休假权。1.标准工作时间是我国现行工时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通常情况下应当遵守的国家统一规定的工作时间。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即劳动者在每昼夜(24小时)的劳动时数,又称标准工作日;二是劳动者每星期工作时间,即劳动者在每星期(7日内)的工作时间。满足标准工时制的要求还要符合《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这是关于劳动者周休日的规定,是职工根据国家规定在每周内法定的休息时间,其中“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应理解为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2.《劳动法》对企业延长工作时间作出限制性规定,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并规定了必要的程序,即要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协商后,企业可以在《劳动法》限定的延长工作时数内决定延长工作时间,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3.延长工作时间后,劳动者应享有加班费。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由于存在某些特殊情况,严格执行标准工时制就会无法完成生产任务,影响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就是必需的。为了使企业的利益与劳动者的权利得到调和,《劳动法》第四十一条对加班加点的时间作了规范和限制,《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对延长工作时间后劳动者应享有相应的补休或劳动报酬的补偿作出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4.《劳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也就是说,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的工作定额,应当是以多数劳动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在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每周40小时以内完成。超出这一标准,应认定为不合理的劳动定额。劳动定额超出标准,事实上是用人单位给劳动者布置了大量的在标准工时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虽然也准时准点让劳动者离开工作区域,但劳动者仍需要为了日常的工作将自身本应拥有的休息时间用来处理工作任务。这种做法,实际上已构成变相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付给劳动者加班费。(二)按照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工作的劳动者应享有的休息休假权。1.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九条而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工时制度,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用人单位中的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虽然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即以周为周期的,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44小时;以月为周期的,每月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67.4小时,超出时间应算加班,当前企业的做法是支付不低于150%的工资报酬。3.针对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劳动部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指出,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如果职工是以月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其工作时间在一个月以外的应支付职工加班工资。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职工,工作日正好是公休日的,属于正常工作;工作日正好是法定节假日时,要依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的规定支付职工的工资报酬。可以看出,职工在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一个周期内,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待遇是不同的。4.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职工合理的用餐时间应算在工作时间内。工作时间不仅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也包括劳动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准备时间、结束前的整理与交接时间,还包括工间休息时间、人体自然需要时间、女职工哺乳时间以及依据法规或行政领导要求离开工作岗位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因此,对于连续作业中的用餐时间应该属于工作时间。5.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以及在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中采取何种工作方式,要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且应上报相关部门批准方可执行。企业只能按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在周期时间内安排劳动者工作和休息,无权随意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三)按照不定时工作制工作的劳动者应享有的休息休假权。1.不定时工时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性质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需要连续上班或难以按时上下班,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所采取的一种工时制度。2.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须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不定时工作制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延长工作时间时数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3.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不适用延长工作时间发放加班工资的规定。劳动部《意见》规定,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及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企业应根据生产需要,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工作,保证劳动者享有休息日,否则就是违法的。

四、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增强可操作性。目前,《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立法缺陷、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等种种不足的状况,完善《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法》可以从明确界定“休息权”的内容,完善劳动合同文本;设计最高工时,限制“自愿加班”;明确不安排休息休假的具体情形;规范“加班协商”程序;将“补休”纳入休息权纠纷解决方式;量化细化工作时间起止的判断与计算,工间休息时间的确定、计件定额的确定等,提高可操作性。以法律解释的方式明确劳动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程序、手段,以列举加概括的方式明确针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手段,丰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预防和减少用人单位因为违法成本低而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现象发生。加强与《劳动法》相对应的《民法典》《刑法》的完善,从民事规范、刑事制裁等方面加以完善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机制。(二)工会要在立法和决策参与过程中,把好源头关。工会应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制定有关休息休假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决策参与。企业工会代表职工就休息休假权方面的问题与企业进行协商,依法订出双方都可接受的标准;参与集体合同的签订及企业有关休息休假方面的规章制度等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来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发生。工会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劳动定额定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指导企业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利。将纠正用人单位随意延长职工劳动时间,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等违法行为,作为工会监督的重点,推动《劳动法》的全面落实。(三)加大对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监管及惩处力度。拓宽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行政处罚措施。对屡次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企业可以采取责令停产停业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的强力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情况可以对用人单位负责人采取行政拘留措施。罚款作为最常用的处罚手段,其罚款数额亟待提升,并将此纳入对于用人单位征信系统的一项考量,把多次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用人单位的信用等级下降,降低用人单位贷款融资的数额,起到切实的惩罚和震摄作用。(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用人单位权利保障意识、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和劳动行政部门服务意识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标语、广告牌等宣传工具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维权意识,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监督企业发生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违法行为。应注重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引导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破除不正确的“加班=勤奋工作”的“加班光荣”论,营造“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创造价值”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法制宣传,提高劳动者掌握基本的维权技巧以及在休息休假权受到侵犯时如何合法有效地寻求救济。增强劳动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发挥劳动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指导,为劳动者提供畅通的维权渠道和切实可行的救济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玉赋.工会权益保障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

[2]左祥琦.用人单位劳动法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休假范文篇8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中所称“连续工作”的时间和第三条、第四条中所称“累计工作”的时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均按工作年限计算。

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后,从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第三条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条例》第四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五条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第六条工作人员因承担野外地质勘查、野外测绘、远洋科学考察、极地科学考察以及其他特殊工作任务,所在单位不能在本年度安排其休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第七条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工作人员年休假工资报酬中,除正常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外,其余部分应当由所在单位在下一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第八条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第九条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一)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二)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

第十条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保证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年休假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职权,主动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年休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机关、事业单位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工作人员加付赔偿金。

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责令支付;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或工作人员本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二条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驻港澳地区内派人员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驻外非外交人员的年休假,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休假范文篇9

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休假范文篇10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条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