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题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7:10:16

析题课范文篇1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从中收益匪浅,然而使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整体艺术美。

可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把语文课的课文变成了题型,象高考题那样,把完整的课文切成碎块,课堂上只讲这些题型,而不讲课文,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题型课、析题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究竟有什么利弊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见解。

一、“析题课”损害了课堂整体的艺术

细推敲每一篇课文,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析题课”却把课文分割成破碎的小块,这样就失去了语文的整体联系,很难把一个形象的整体讲得生动形象,严重扭曲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造成了课文的畸形。譬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性格变化,以及悲惨结局本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祥林嫂由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由于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她的束缚和毒害,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麻木,以致于死亡。这前后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丝毫不可分割,在讲述上应是一套完整的课堂艺术,教师应通过讲述,把这一整套课堂艺术,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地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假如把这篇课文切成题型,分成几块,就很难使学生受到感染,大大损害了教学效果。小说散文如此,即便是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说明文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也是互相联系,其逻辑十分严密。一篇好的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层次也是一个网络神经图,彼此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肢解成题型,实际上是破坏了作者的构思意图,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十六、十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仍处在一个好奇、幼稚的发展阶段,他们爱好一个事物,往往靠兴趣、情趣入门。析题课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这些题型,是按照考试类型的几个板块设计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一篇好的课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发展的,可以使学生精神凝聚,感情亢奋,甚至达到入神的地步。因为这些课文的一个个感情触发点,象红线串珠,是紧紧串在一起的。学生的感情思维过程随着这一粒粒的红珠子的出现,感情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光,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又怎么能使这些电光石火串连在一起发光呢?因此,“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弊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来就成绩不好,对学习无兴趣,析题课更是造成学生无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听课无兴趣,学习上的失望,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恐怕也是当前中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

三、“析题课”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水平发展

一个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备课,实际上是在备学生,要从学生方面考虑讲课。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实际上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获得课堂内得不到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正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到广阔的思维空间去遨游。一篇课文,其艺术的闪光点是一串串的,教师点燃一个艺术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会顺势蔓延下去,使之蔓延到更远更远的地方。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师在讲到贾宝玉厌恶《五经》、《四书》,不谙于封建世俗,不热衷功名利禄这些闪光点,学生可以通过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想象贾宝玉以后的性格变化,甚至可以联系当今现实以致未来,大大丰富课文的思想意义,开拓思想上、艺术上的空间,加深课文的反封建主题,如变成析题课就大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能局限在课文题型的小框框里,甚至连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诸要点也受到损害。

四、“析题课”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字词句综合体,它是集知识、美感、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有机体。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要把素质教育始终贯穿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还以鲁迅《祝福》为例。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范文,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很难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其中。那些题型切断了课文的感情网络,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情感,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程度相等,一个班我按照课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分析课文,综合要点,自然把情感融进课文,这个班学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眼含热泪。还有个别学生在课堂就呜咽起来;另一班学生我按题型课教学,尽管也努力地把情感溶进题型,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渴,可学生情感不见怎样动容,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梦乡。其效果差异之大,由此可见。

五、“析题课”不一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知识

析题课范文篇2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从中收益匪浅,然而使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整体艺术美。

可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把语文课的课文变成了题型,象高考题那样,把完整的课文切成碎块,课堂上只讲这些题型,而不讲课文,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题型课、析题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究竟有什么利弊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见解。

一、“析题课”损害了课堂整体的艺术

细推敲每一篇课文,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析题课”却把课文分割成破碎的小块,这样就失去了语文的整体联系,很难把一个形象的整体讲得生动形象,严重扭曲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造成了课文的畸形。譬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性格变化,以及悲惨结局本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祥林嫂由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由于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她的束缚和毒害,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麻木,以致于死亡。这前后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丝毫不可分割,在讲述上应是一套完整的课堂艺术,教师应通过讲述,把这一整套课堂艺术,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地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假如把这篇课文切成题型,分成几块,就很难使学生受到感染,大大损害了教学效果。小说散文如此,即便是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说明文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也是互相联系,其逻辑十分严密。一篇好的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层次也是一个网络神经图,彼此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肢解成题型,实际上是破坏了作者的构思意图,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十六、十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仍处在一个好奇、幼稚的发展阶段,他们爱好一个事物,往往靠兴趣、情趣入门。析题课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这些题型,是按照考试类型的几个板块设计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一篇好的课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发展的,可以使学生精神凝聚,感情亢奋,甚至达到入神的地步。因为这些课文的一个个感情触发点,象红线串珠,是紧紧串在一起的。学生的感情思维过程随着这一粒粒的红珠子的出现,感情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光,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又怎么能使这些电光石火串连在一起发光呢?因此,“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弊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来就成绩不好,对学习无兴趣,析题课更是造成学生无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听课无兴趣,学习上的失望,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恐怕也是当前中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

三、“析题课”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水平发展

一个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备课,实际上是在备学生,要从学生方面考虑讲课。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实际上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获得课堂内得不到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正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到广阔的思维空间去遨游。一篇课文,其艺术的闪光点是一串串的,教师点燃一个艺术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会顺势蔓延下去,使之蔓延到更远更远的地方。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师在讲到贾宝玉厌恶《五经》、《四书》,不谙于封建世俗,不热衷功名利禄这些闪光点,学生可以通过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想象贾宝玉以后的性格变化,甚至可以联系当今现实以致未来,大大丰富课文的思想意义,开拓思想上、艺术上的空间,加深课文的反封建主题,如变成析题课就大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能局限在课文题型的小框框里,甚至连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诸要点也受到损害。

四、“析题课”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字词句综合体,它是集知识、美感、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有机体。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要把素质教育始终贯穿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还以鲁迅《祝福》为例。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范文,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很难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其中。那些题型切断了课文的感情网络,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情感,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程度相等,一个班我按照课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分析课文,综合要点,自然把情感融进课文,这个班学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眼含热泪。还有个别学生在课堂就呜咽起来;另一班学生我按题型课教学,尽管也努力地把情感溶进题型,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渴,可学生情感不见怎样动容,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梦乡。其效果差异之大,由此可见。

五、“析题课”不一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知识

析题课范文篇3

关键词:培养;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内容解析能力;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环节中,应试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20mins)完成所抽试讲题目的备课要求,然后进行讲授(10mins)。题目均选自小学英语课本,课型包括语音、词汇、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等多种课型,并附试讲基本要求,比如:朗读材料、适当板书、讲解时注意互动、注意阅读策略渗透、注意听说技能培养、全英试讲、体现过程评价等等。作为应试者,无论抽到何种授课内容、何种课型,要想完美完成试讲环节,必须准确解析所给课程文本资料,再结合要求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进行课堂呈现,即面试试讲。由此可见,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析授课文本的能力,是应试者取胜的法宝,也是作为未来合格教师的必备能力。解析教学内容,完全有别于解析文学文本,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既有“课程”的明确目标性,也有“文本”的多元性[1]。一堂有效率、有意义、有生成性、能促成学生知行合一的好课,来源于教师认真、仔细、详实的备课,而要备好课,除了备学生、备方法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精准的进行所授课程文本的解析,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核心。作为解析者的应试者,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与理解、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其综合运用能力高低、解读方式的把握都会直接影响其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与低。笔者结合应试者试讲环节案例以及多次小学英语资格证面试辅导实例,分析应试者试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解析教学内容能力方法的观点,仅供参考。

1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中,应试者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1.1教学设计脱离所给课程文本材料,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面试10分钟的微型课试讲中,应试者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缺乏基本了解,亦或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谈吃透《课标》,所以,在解析所给教学内容文本材料时,脱离所给教学文本材料,按照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活动,从而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吻合,教学目标没有《课标》的指导,偏离实际,最终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例1)。例1:试题为四幅插图并配对话,课程类型是语法课(句型操练),面试要求设计互动教学、游戏操练、创设语境、适当替换来学习对话中的句型。题目要求很简单,一目了然,要求应试者完成四幅插图中主人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的四个短语学习,然后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语境,替换短语练习“学生的一天”,即试题中的“MyDay”。但应试者的试讲却只是做了角色朗读,对插图中的句子进行了翻译和解释,明显反映出应试者设计过程中对文本要求意识不足,无法精准提炼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依然以教师直接展示、分析、布置机械操练等方式为主;无法做到以所给文本为依托,创设语境,学习句型。1.2教学内容理解过于表面化,太过肤浅。授课内容过于肤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文本解读停留在语言能力层面;(2)未涉及从语篇和语用的角度对文本解读。例2:试题为一篇英语对话,课程类型是阅读课,题目要求根据所给对话完成阅读教学。部分应试者在阅读课的设计中,通常理解都很表面化。在整个教学设计时,把关注点放在语言层面讲授,例如:对话中的单词、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或简单的听、说、读、等语言技能的操练,而忽视了整个对话的布局、语景构建及文化意识等深度解析,最终将阅读课变成了一堂词汇课、一堂语言技能操练课、亦或是一堂语法课。1.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面试过程中,由于没有学生的配合,所以大部分应试者教学设计以教者为主体,不考虑学术,教学者作为解读主体,这种忽略学者的单一方式,从而导致授课方式的单一性(例3)。例3:试题为一封英语回信,课程类型为听说课。题目要求讲解划线词汇,设计听说教学,结合简笔画、适当板书。应试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书信格式、划线单词短语、句型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导致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教师对内容的解读为主线,直接讲授教师角度的文本内容,缺乏围绕以书信主题的学生听说互动环节,最终将听说课设计成写作课、语法课、词汇课。通过以上案例分析,造成应试者面试试讲文不对题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应试者对小学英语课标与教学目标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在解析授课材料时,没有正确的标准和目标意识作指导,全凭自身经验,很容易导致授课的随意性、主观性、以及目标的不准确性。(2)语言知识和专业素养都有待提高。应试者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与低都会直接影响对课程文本深度解析。例如,面试过程中,很多的应试者语言知识不扎实,发音错误、拼写错误、知识讲解错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应试者语用和语义知识缺乏,很多时候,教学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读与写上,对于授课内容的深度解析与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根本无从谈起。(3)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二者相统一的主体意识亟待提高。由于面试过程是模拟试讲,在设计教学时,应试者往往只关注自身而忽略学习者,缺乏围绕学生组织课堂活动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如何培养学生准确解析教学内容的能力

2.1学生应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与支撑。要想未来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了解英语教学论,熟悉英语课程标准,深度研究小学英语教材,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方法,是必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养成在标准指导下,依托一定的素养,准确解析课程内容,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2.2夯实专业知识,将教学内容解析与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广泛性、学科性、和目标性为原则,架构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夯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在知识方面,学生应达到以下几点:(1)学生要具备西方基本文化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中国文化以及了解世界文化知识。(2)了解本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要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3)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专业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职业是专业的发展的依据。因此,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能力(语音语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2)文化素养(英语国家及中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3)学习能力(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2]。只有构建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准确、深度、多元的解析教学内容。2.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深度、多元解析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3]。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我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不容乐观,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1)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恰当设置话题,由浅入深、不断整合课堂生成的新问题,由此及彼的逐步拓展迁移。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以多元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通过此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2)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提炼观点,并用论据做支撑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文本中提炼中心,学会分析文本的谋篇布局,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内容分析时,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层面,更要从关注语篇、语用和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辨能力。才能最终从多角度来深度解析教学内容,并融入对话、活动、合作等更为多元的理解方式,从而达到改变对教学内容只关注语言知识层面的传统解析方式。

3结语

准确、深度、多元解析教学内容的能力是英语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它有别于文学文本的解析,要兼顾“课程”和“文本”的双重性。解析的广度、深度以及准确性与目标性都将对后续的教学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面试及辅导过程中所反看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教学内容解析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以及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亮.课程文本解读中的“一元”与“多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9~54.

[2]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5):8~14.

[3]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8):65~69.

[4][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NoelMoore),[美]理查德•帕克(RichardParker).批判性思维(原书第十版)[M].朱素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析题课范文篇4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

析题课范文篇5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6、7、8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9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七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3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3.4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3.18死难┘

││┌府门喋血┐

│容└揭露反动派┤│惨象、流言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五、另一教学步骤设计:

1.学生预习;

2.试作课后题;

3.理解难点;

4.背景介绍;

5.放朗诵录音(自制);

6.学生质疑,释疑;

析题课范文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思路;艺术

去年,我曾有幸听到余映潮老师的报告,不禁被他学识的渊博、风度的优雅,谈吐的幽默,思维的活泼所折服,更为他倾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所动容,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勤奋智慧的人生积累。余老师是一位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一位从荆楚大地上闯出来的“硕果满园,教艺卓绝”的教育名师。

程少堂先生曾给余老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说,当代教研队伍中,有谁把平凡的教研员工作做到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程度,我可以负责地回答:到目前为止,只有余映潮先生。”朱绍禹先生说:“什么是研究,余映潮的工作就是研究,就是优秀的研究,他让你们如痴如醉。”这些评价无疑都是对余老师孜孜研究的最好诠释,是对其研究硕果的高度肯定。

关于教育研究,余老师始终秉承一个理念:对于就教学而言,“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就教师而言,“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力求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充分体现学生活动是教学之本,课堂积累丰富是教学之魂的理念。老师将语文课堂美美地串起,清晰地呈现。“教例品评”、“巧读课文”、“教学赏析”、“教师学法”、“教学创意”、“教学实录”、“试题研究”、“作文指导”、“名师研究”、“教案点评”等十个系列揭示了语文这门科学的规律,彰显了语文这门艺术的神秘。余老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艺术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诵读、品析、积累的“三要素论”,进而概括出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等阅读教学“20字诀”,并总结出“一线串珠”“板块积累”“变角逆序”“多角反复”等一系列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路。余老师为语文教学奉献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如花香般沁人心脾,堪称中语界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介绍余老师的学术成就。

一、阅读教学艺术的“三要素论”

(一)诵读(朗读)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他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朗读课都应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课型,它最有趣、最有效,是回归了语文教育的本然。但如何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的让朗读起伏绵延于整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多朗读、少讲析,而教学过程不显得单调乏味,且又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这却是一门技巧与艺术。

余老师的课堂诵读基本上分为五步:第一遍要求顺畅响亮,第二遍要求字正腔圆,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第五遍要求读的有急有缓。同时,他还提出几种适用于朗读课的活动,即学读、析读、品读、感读、演读等。

(二)品析

“品析”是余老师的教学亮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比如教学《故乡》,余老师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之妙:一个场景之妙,两个孩子之妙,三处长烟管之妙,四处老爷之妙,五次无言之妙,第六个孩子之妙,七个苦因之妙,八个单音节动词之妙。很多时候“品析”借助提问来完成,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析,这节课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的课。

(三)积累

余老师很关注语文课堂的积累,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有“丰厚的积累”,有了丰厚的积累,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余老师认为,掌握、拥有丰富的教学教研信息,是一个教研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方向准确的必要条件;收集、积累教学教研信息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他长年不懈、持之以恒地坚持做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编写了成千上万条资料目录索引,比如他编的教材目录索引,以每一课为单位,按拼音字母的自然顺序排列课目,每课中收集的有关参考目录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构成了厚厚的一大部资料。他这样做已经坚持了一二十年,形成了极为丰美、覆盖面极大的信息库。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一)板块式思路

又叫做“分部组合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步地逐层深入。如,余老师把《虞美人》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步,个性化朗读;第二步,艺术性改写;第三步,对比式评说。同时,为了避免板块千篇一律,他还提出两点方法: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第二,课尝试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

(二)线索式思路

所谓“线索式思路”,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串着,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线索,是以“词语”为线索的设计思路,称之为“一词经纬”式思路。二是问题线索,是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线串珠”,这种“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可以是研讨的话题,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问。

(三)选点式思路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重点的深透理解。可选课文中需要深入品读的“点”,可选课文中有集聚之力的“点”,可选课文本身最有特色的“点”。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用“选点”的方式截取其2—7段,进行重点品读,上一节“讨论课”,话题是“故事性短文写作探索”。《孟子》:这节课上,学生很可能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应对,教学视点可放在“理读”上,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每个人整理出一份此篇课文的资料卡片。

(四)反复式思路

“反复式思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其主要对象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涵。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其表现为“点式反复”与“篇式反复”,从手法运用的角度看,其表现为“读式反复”和“写式反复”。

(五)穿插式思路

该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其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段。此思路的设计可以让很多很多的课表现的活泼灵动,仅就“穿插阅读材料”这一项,设计手法就丰富多彩,如:助读式穿插、示例式穿插、烘托式或对比式穿插等等。

(六)迁移式思路

“迁移式思路”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它能体现出“板块”的特点。它往往是将教学过程艺术地安排为两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板块,这几个教学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迁移”式的教学格局。如“教读——自读”、“阅读——写作”、“阅读——听说”、“阅读——编演”、“阅读——欣赏”等等。

(七)整体式思路

析题课范文篇7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析题课范文篇8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197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提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呼吁“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978年3月《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当时,吕先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语文界的一声惊雷。到了1991年7月,本人有幸听了我国另一位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录音讲话,他又一次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的可以说变化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学生大学毕业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现在社会发展很快……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第二,做到学用兼顾,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没有做到。学语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简而言之,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办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1991年7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讲话》)本人认为吕先生和张先生的话说在了点子上,切中我们语文教学的时弊。本人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吕老张老的看法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吕叔湘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1978年吕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由此全国中语会决定1995年全国中语会第六次年会的中心议题定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近几年来,本人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和学以致用问题这两大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呢?——想来想去,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这确实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牵扯到师资水平问题,牵扯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材教法课的指导思想问题,牵扯到学校教育管理问题、教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第二点由张志公先生的讲话想到,能不能在具体的教学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于是就想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冲破几十年来“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而代之以“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模式。

基于上述第二点想法,从1995年6月开始在山东省实行了大面积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教改实验点由80多处迅速发展为近300处,实验点遍布全省各地,甚至波及其他有关学科。对这项教改实验,山东省已召开两次大型研讨会,每次到会五六百人,部分兄弟省市代表也到会参加研讨。现在这项改革正方兴未艾,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以教师讲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讲析为主”,对此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权衡,它确实存在着若干弊端,这些弊端最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个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当前的多数语文课来看,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虽然有些语文课增加了一些课堂练习,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解答、阅读评点等等,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可惜的是这只是表现为少数,而大多数仍然是教师讲析占据课堂,上述这些“提问”“讨论”“阅读”只占少量时间,有些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教师滔滔不绝讲析的一种“点缀”,实际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仍是被教师的讲析所占用。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为主的基本目标。

本人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工具性(不论称之为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或交际工具)。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而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认为,现在这种通行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工具性的性质,排除了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与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而不是练为讲服务。”(着重号是作者加的,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基本上抹煞了学生的“练”,这样教学怎么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呢?怎么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总的目的任务呢?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几十年来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以致用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它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先进的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到下课,从教学时间上看,有些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贯满堂,而多数课是教师讲析占据五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说的时间仅占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在讲析,有些是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是教师侃侃而讲,学生昏昏欲睡,或者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或说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便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这个任务,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页)“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83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

(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三老”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本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以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同上,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着重号是作者加的,同上,745页)吕叔湘先生、

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一一引述。综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也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靠。

(四)两年来大面积的改革实验证明,“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这里不作赘述,另有若干教改实验报告证实。

四、“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使其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时间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起来,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答题、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以下,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整节课时间的1/2以上。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熏陶、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地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答问、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练习—教师答题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教师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题、知识梳理、加深扩展的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②“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2。

五、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点。

(一)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点:①树立“学生为本”的观点;②体现“以训练为主”的观点;③确立“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观点。

(二)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地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三)除上述两种模式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以有的环节教师多讲一些,有的环节学生多练一些;两课时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以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以集中进行两篇文章的比较,有的课也可以集中进行讨论辩论的训练,凡此等等,不拘一格。

析题课范文篇9

记得197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提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呼吁“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978年3月《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当时,吕先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语文界的一声惊雷。到了1991年7月,本人有幸听了我国另一位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录音讲话,他又一次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的可以说变化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学生大学毕业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现在社会发展很快……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第二,做到学用兼顾,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没有做到。学语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简而言之,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办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1991年7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讲话》)本人认为吕先生和张先生的话说在了点子上,切中我们语文教学的时弊。本人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吕老张老的看法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吕叔湘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1978年吕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由此全国中语会决定1995年全国中语会第六次年会的中心议题定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近几年来,本人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和学以致用问题这两大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呢?——想来想去,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这确实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牵扯到师资水平问题,牵扯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材教法课的指导思想问题,牵扯到学校教育管理问题、教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第二点由张志公先生的讲话想到,能不能在具体的教学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于是就想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冲破几十年来“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而代之以“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模式。

基于上述第二点想法,从1995年6月开始在山东省实行了大面积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教改实验点由80多处迅速发展为近300处,实验点遍布全省各地,甚至波及其他有关学科。对这项教改实验,山东省已召开两次大型研讨会,每次到会五六百人,部分兄弟省市代表也到会参加研讨。现在这项改革正方兴未艾,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以教师讲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讲析为主”,对此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权衡,它确实存在着若干弊端,这些弊端最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个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当前的多数语文课来看,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虽然有些语文课增加了一些课堂练习,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解答、阅读评点等等,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可惜的是这只是表现为少数,而大多数仍然是教师讲析占据课堂,上述这些“提问”“讨论”“阅读”只占少量时间,有些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教师滔滔不绝讲析的一种“点缀”,实际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仍是被教师的讲析所占用。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为主的基本目标。

本人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工具性(不论称之为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或交际工具)。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而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认为,现在这种通行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工具性的性质,排除了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与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而不是练为讲服务。”(着重号是作者加的,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基本上抹煞了学生的“练”,这样教学怎么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呢?怎么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总的目的任务呢?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几十年来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以致用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它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先进的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到下课,从教学时间上看,有些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贯满堂,而多数课是教师讲析占据五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说的时间仅占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在讲析,有些是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是教师侃侃而讲,学生昏昏欲睡,或者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或说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便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这个任务,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页)“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83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三老”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本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以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同上,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着重号是作者加的,同上,745页)吕叔湘先生、

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一一引述。综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也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靠。

(四)两年来大面积的改革实验证明,“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这里不作赘述,另有若干教改实验报告证实。

四、“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使其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时间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起来,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答题、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以下,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整节课时间的1/2以上。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熏陶、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地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答问、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练习—教师答题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教师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题、知识梳理、加深扩展的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②“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2。

五、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点。

(一)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点:①树立“学生为本”的观点;②体现“以训练为主”的观点;③确立“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观点。

(二)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地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三)除上述两种模式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以有的环节教师多讲一些,有的环节学生多练一些;两课时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以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以集中进行两篇文章的比较,有的课也可以集中进行讨论辩论的训练,凡此等等,不拘一格。

析题课范文篇10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