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9:39:05

新平台

新平台范文篇1

关键词:电气主接线;多样式;可拼装;实验平台;创新性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人们生活重要的基础资源。电气主接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的运行。电气主接线主要是指在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系统中,为了满足预定的功率传送和运行等要求而设计的,表明高压电气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关系的传送电能的电路。电气主接线以电源进线和引出线为基本环节,以母线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电能输配电路。主接线中,各设备元件按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的电路图称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图是电气运行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所以根据电气主接线图制作的模拟屏,是中高职院校、高等教育院校的电专业学生,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变电所运行操作培训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重要依靠。

1实验平台的设计研究

1.1现状。目前,国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的实验教学设备主要有普通马赛克模拟屏、发光带模拟屏及防误操作模拟屏等,而且这些模拟屏大部分都由马赛克拼接板面、双色发光二极管灯光、防误报警设备组成,造成了电气主接线模拟屏体积庞大,造价高昂。同时,教学实验设备屏面结构是一体式的,仅能针对固定、单一的某一种电气主接线形式进行实操教学,导致一些院校不愿意对其投资。但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至少要掌握单母线主接线、双母线主接线、桥式主接线、环网主接线4种接线形式,单一主接线模拟屏的实验实训设备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同变电所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供配电部门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和运行维护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无法达到岗位衔接的目的,也无法更好的满足教学要求。因此,为满足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设计多样式可变电气主接线形式的,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1.2设计方案。多样式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的设计基于模块式搭建结构,每一模块代表电气主接线上相应电气元件,如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负载等。如图1-图4分别为单母线不分段、单母线分段、内桥式、外桥式主接线各元件模块的拼装成果图。本设计采用独立的模块,相互拼接组成不同类型的电气主接线,以单母线式主接线为例说明,如图5所示。图5为拼装式单母线不分段和单母线分段式各电气元件模块的名称。其中,1为基板,具有磁性功能;2~8为拼插模块,模块本身带有磁性,可以吸附在基板1上,且各个模块上的线条为导线,具有通、断电颜色显示功能。具体名称和功能是:2、4是隔离开关,实际设备具有隔离作用,模块上可显示隔离开关的闭合、断开两种状态;3是断路器,实际设备具有短路、过载保护等作用,模块上可显示隔离开关的闭合、断开两种状态;5为母线模块;6为具有四个方向连接功能的母线;7为电缆端子模块,表示电力用户;8为具有三个方向连接功能的母线。桥式主接线和环网主接线的拼装方法与图5相类似,均利用代表不同电气元件的模块,像搭积木一般拼装符合要求的电气主接线形式。学生在拼装不同形式的电气主接线过程中,既识别了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元件,又掌握了对应电气设备元件的功能、特点等。1.3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基板1是空白板,表面不带有任何拼装模块,仅在实践训练中,学生根据训练要求,在基板上进行相应电气主接线上的自由拼装,如单母线式主接线、双母线式主接线、桥式主接线、环网主接线的拼装等。教师首先要讲授电气主接线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如电气主接线的概念、形式、特点等,同时在该知识点的讲授前期,要将一次电气设备进行讲解作为铺垫,因为电气主接线的搭建、设计需要电气设备的选择进行辅助支撑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拼装任一种电气主接线,拼装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知识。拼装对应的电气主接线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倒闸操作训练。训练过程中,各个电气元件模块和基板都具有磁性,所有可以很好的相互吸附,避免了模块掉落的现象。图5中2~4部分为电气开关,模块的正面分别是隔离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对应模块的背面有端点,可与其他模块的端点进行连接而具有导电能力。图5中的5~8模块正面为导线,背面导线的端点可与其他模块的端点接通,形成电气通路。当学生在拼装完所要求的电气主接线后,按照操作步骤闭合相应的隔离开关和断路器后,对应线路模块的端点带电,形成闭合回路,线路模块上的线条发光,代表有电流流过线路模块,显示拼装的电气主接线正确。多样式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不但可以辅助完成对应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此实验平台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目标。

2结论

多样式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的设计方法,以电气主接线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实训知识点为支撑,利用磁性基板和模块实现可拼装性,开发设计满足电气主接线的元件模块。利用本实验创新平台辅助该知识点的教学,不但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理解理论内容,还能动手设计、拼装符合要求的主接线形式,更能掌握电气主接线操作过程中各元件的操作顺序,达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翀.基于VB.NET的电气一次模拟屏软件设计[J].华电技术,2016(10):9-16.

[2]周丹.《工厂供配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J].社会科学,2017(9):83.

[3]王彩菊.中小型变电站中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9(11):119-121.

新平台范文篇2

关键词: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要素

1科技创新平台的相关理论

1.1创新平台的概念

“平台”(Platform)作为一个舶来词,最早在国外的工程领域内运用,目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是指在生产与实施过程中,基于方便操作的目的而设置的工作台。后来这一词语的概念得到拓展,逐步从实物平台延伸到了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条件或者环境。20世纪初,美国作者亨利•福特在其《ModernMan》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平台”这一词语,并对该词进行了如下定义:创新基础设施中与创新过程中的必须要素;促进创意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法律、会计与资本条件等;技术领先成果与人才的可获得性;确保创新者收回成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2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

科技创新平台在带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被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一项新任务。近几年,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经济、科技快速迅速,已经具备了创造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条件。虽然诸多专家学者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是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学者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的定义也是从自己擅长的研究角度出发。本文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界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强调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新型产学研联盟组织。第二个方面强调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认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的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是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条件而建设的,旨在促进各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内的创新能力。第三个方面强调了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性,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1.3创新平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在创新平台的功能方面,PaulsonStevenK.(1980)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在信息传递与资源聚集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指出规模和技术对科技创新平台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发现这两方面在不同领域的影响程度不同,技术要素在公共领域起到更为重要的影响,而规模要素在私人领域的影响更大。在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方面,Nicolas和Kara(2007)研究了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及创意的传递过程在消费品公司内部的情况,发现创新平台推动着企业不断地创新,且有益于产生发现创意并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国内方面,在创新平台的功能研究上,许强、葛丽敏(2009)以浙江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为实证分析对象,在研究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创新平台的功能架,并提出了其虚拟组织运行模式的使用条件和特征。于国波、张永宁等(2007)的研究发现,各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益于产权明确的合作机制、扁平民主的管理机制与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这些也同样是创新平台得以正常运行和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1.4科技创新平台的分类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分类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所以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本文基于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基础,并结合天津地区的地域特点,将创新平台分为三类.1.5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基于国内外对创新平台在建设背景和现状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将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即政府支持型模式、企业自建型模式、产业园型模式及共享共建型模式。1.6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因子去划分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其结果无疑是多种多样的。众多的因素中,创新主体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这个因素的划分,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政府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无论是从整个平台搭建之初,还是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政府一直是其中唯一的主角。第二,政府以主体身份参与的同时,也让一些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构成整个创新平台从无到有、再到后期运营的主体。这种方式让整个平台从单一的形式机构向混合式架构转变,大大提高了创新平台的活力,取得积极的公众反响与经济利益,相对应的风险也大为降低。第三,变政府的主导地位为企业在其中承担核心的角色,与第一种模式相对应的,这种由企业负责开发运营的科技创新平台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2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2.1国外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中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国外创新平台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特别在平台功能与运行内在逻辑、区域内具体平台的研究和对平台专业点评这三个方面,其中不乏一些有着建设性意义的科研成就,下面就逐一简单介绍下。首先在对创新平台功能与运行机理的研究上,不得不提的就是PaulsonStevenK.在研究平台聚集资源、传递信息等功能后,一针见血地提出,较大的规模与先进的技术是平台能够发挥作用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二者在公共与私人领域的比重也不相同,技术在前者有更大的意义,而规模在后者同样有更大的侧重。在国外学者中,也有以中国科研创新平台为研究对象的专家,如LarsWeber,是以技术服务创新平台与中小企业关系为专题进行研究,中小企业想在未来能够长良性健康发展下去,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而这种平台恰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这种需要。经历了识别知识、传输知识、阐述知识三个阶段后,中小企业能够与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很好地完成技术知识衔接,形成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当然在学者的研究中,地理、社会、认知及制度都对这种关系亲疏远近有一定影响。其次区域内各种创新平台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各路学者广泛关注。在其他学者对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ZinnJacqueline等(2001)认为绩效应该包括成本投入、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实验室科技产出的要素。在对孵化器这类创新平台的研究中,Feldman(2007)认为创新资源存量、领域知识储备和财力资源等条件都能很好地反映创新平台的一个发展情况。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科技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相关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亟待建立起来,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也大有建树。Smith等(1995)提出,除了从必要的成本经济方向考虑科技创新平台外,我们还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反映,从两方面入手,遴选出最受大多数人满意的平台。当然,在科技平台创立之始,个人理论也必须与目标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大众,也就有着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2.2国内研究成果

进入新千年以来,各级政府与企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平台领域投入巨大,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史扬(2009)、李星(2012)提出了硬要素和软要素对于科技创新平台必要性的观点。其中硬要素也就是硬件设施,包括平台建立的各种相关条件,如资金、设备、技术等。人才在软要素中无疑扮演着更加突出重要的角色,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是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平台都不能缺少核心,李文奇(2012)则认为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的要素分为核心要素和基本要素,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的构建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技术、政策。科学的平台布局、合理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估体系这三个条件是另外两位学者闫健(2012)和黄慧玲(2013)提出的,这种思路是从平台从无到有到壮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描述的,与前两位有着一定区别。

3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要素

在研究调查了已有的国内外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以及一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后,再将天津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与之联系起来,可以大体得出影响天津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建立的一些要素.本文利用SPSS对以上影响条件进行了必要的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结论:平台注册资金、研发人员比例、高端人才数量、资金投入中研发资金所占比例、博士级项目数量、产学研合作对平台创新影响力最为显著。从这点来看,很好地验证了国内外学者的一些观点。但政府对于科技平台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却没有更好地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益,很明显两者契合度不是很高,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政府的主观意愿还是平台自身架构,都有着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在与类似平台的合作方面,调查显示也不容乐观,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深层原因的研究。

作者:高霞 周红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品,周红.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构建要素的理论综述[J].中国商论,2016(7).

[2]张磊,张青.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观察,2011(4).

[3]李星.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要素及对策[J].中国科技高校,2012(5).

[4]李文琦.区域创新平台三维协同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5]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新平台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科研转发

一、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建设成效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其学科优势,将人才、资源等将有机融合在一起,是激活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创新平台依据国家、行业等提出来的重大科学问题,利用人才、知识、资源展开理论核和实践研究。其形式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等。山东省高校创新平台在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等方面为山东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效支撑。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山东省教育厅“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立项名单中有重点实验室16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76个。

二、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问题

第一,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部分创新平台存在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现象,而一部分创新平台确存在资源闲置不用的情况。高校创新平台的资源存在分部不均衡,相关平台之间没有建立起沟通共享机制。另外大部分的资源创新的平台为未建立的企开放机制,导致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不能满足山东科技创新的需求。同时,由于各创新平台获得的科技资源,没有进行统筹管理,呈分散式、存片化管理,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情况。第二,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具体。目前,山东省已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究中心等平台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标准和认定办法。但是,相关的管理考核标准还有待细化,例如平台的科技转化效果等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管理和考核没有充分体现出各自的特殊。第三,科研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山东省高校创新平台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但是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较为重视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为论文和报告,相关的研究成果被企业应用较少,研究成果没有市场化,市场效益较低,科研转化能力较弱,社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措施

在山东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产业升级过程的背景下,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需要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围绕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抓住机遇,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的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经济,建设一批层次合理、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山东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群。(一)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差异化发展。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引导各类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园平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品牌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优化平台布局,有重点、有层次的建立差异化、多样化的创新平台模式,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整合各平台资源,培育特色平台,将人次培养和创新科技融合一起。(二)注重平台内涵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想要建成实体化平台群,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注重平台内涵建设,梳理科技平台关系。山东各类高校平台数量较多,但重复交叉建设问题也存在不少,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通过梳理各级科技平台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将科技创新平台分为共享式公共服务科技平台和独立使用创新平台。对于共享式公共服务科技平台的资源与其他创新平台实现共享,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高校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培养建设。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深度融合,围绕科技实际问题,建立校级、省级、部级逐级组织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建设,更要抓质量建设。加强项目带动,科技专项引领引导,集聚优势资源,打造特色突出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质量创新平台。(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充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体整体规划。目前,各类高校创新平台分布较为零散、资源存在交叉浪费现象,有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而有些平台投入不足,各平台之间资源各自把握,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覆盖全省的科技创新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全省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及时进行信息共享。通过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推动各类可以创新平台有序发展,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高端平台发展。研发平台高端发展。(四)完善考核机制。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的引导。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督促各级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按照规划有序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平台综合实力。在制定考核奖惩标准时,需要考虑硬件、软件、效益、成本等内容。硬件包括资金投入、设备购买、场地配置、软件升级等,软件主要考虑人次引进、合作交流等,效益考虑产出成果、产出转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在购置设备时,需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购买或是闲置,增加设备使用效率。对于软件要素,应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年轻科技人员的培育,通过参加培训、社会实践、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有活力、有干劲、敢于创新的科技人员。同时,高校创新平台应加强与其他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难点难题,合作架构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应结合经济和高效发展中长期战略,引导高效创新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力度较大发展较快的科技平台予以资金政策支持。(五)加强社会开放力度,增强社会服务。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社会开放力度,增强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平台的效率。高校创新平台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深度合作,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科技实践问题,更好的服务社会,增强科技转化率。通产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科技要素的共享,促进产出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存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与重大科研社会,通过建立共享开放机制,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最大化,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校创新平台运行中,可以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进来,或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利用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创新思维,还可以了解当下热点科研问题和社会发展实践问题。总之,将学生吸进到高校创新平台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论文:

[1]王玉玺.马爽.陆兴.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路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8(16).

新平台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技术不仅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平台。伴随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在农业科技与生产中的应用开始普及,农业生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己经进入依赖高水平农业信息服务的阶段,突出体现在更加集成化、便捷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与三农发展深度融合,已成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早在2015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省积极整合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沟通农业技术供需、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交易的媒介与载体,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借助于云技术的精准定位与信息挖掘,促进农业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和共享、拓展科技平台海量数据存储空间,实时追踪技术交易,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专利技术需求智能关联等服务,提升了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力。但从目前建成投产与运营后反馈的效果看,与国家平台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平台的建设模块、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与方式、信息的更新频率与丰富性、服务的质量等都有待完改善。接下来,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1.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科研投入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直在缩小。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与国际水平整体同步,部分地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农业科研投入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强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实际情况中很难整合。1.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转化率低、推广不到位。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无害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不断完善,农业推广和加工技术创新大大提高。然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依然漫长,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转化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差距显著。1.3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效率显著提升,但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效率不断提升,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资源配置不平衡。在许多情况下,创新要素很难聚集在主导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导致了农业生产前、中、后期的科技创新技术资源配置极不平衡。此外,许多农业技术创新平台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资源匮乏,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落后。还有一点就是,农业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相关科研具有学术定位,但是农业发展需要产品定位,这一矛盾依然存在。1.4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但科研、生产脱节,企业尚未发挥主体作用。在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上,许多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相关促进机制日趋完善,平台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然而,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此外,企业还没有积极投入农业科研资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尚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资金投入不足。我国每年的财政支出中约有三分之一用于农业方面的建设投资,但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费用却十分有限,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营经费以外,大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没有运营经费,开放课题、日常运转经费等需自筹。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得不到资金支持,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2.2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引进力度不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的要素之一,也是创新平台构建的灵魂。目前,在中国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一个艰巨挑战是一些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差。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完成农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工作。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学历水平不断上调的背景下,仍存在部分农业生产工作者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落后的局面。就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而言,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不到毕业生比重的20%,地方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量逐年下降。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老龄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不相适应。此外,农业院校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基层农业技术继续教育名存实亡,对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效果甚微。2.3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的环境贫乏。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环境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政府出台的政策中并没有对农业创新科技平台构建形成有利的保护条件,政策中缺少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没有技术入股的专有成文法规。有些民营科研机构无法得到应有的技术保护,这些自主科研研发机构,由于没有得到国家的优惠补偿和法规保护,仍处于维持生计的状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2.4各创新主体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具有综合性强、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所以这就需要科研机构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具备长期发展的物资与人力。科研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要求高,建立校企合作是必然的趋势,拥有完备的信息库是其创新的基础。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限于人才的输送,并未达到资源共享的阶层,在不同体制和各方原因的制约下很难形成资源共享的局势。在每年的政府整体规划中,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计划更是相对地处在较低位置,政府无论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投资力度上都不够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每级政府的机构和职位设置中,对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组织及其相关的职位设置基本都是有名无实。在一些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中,地区间更是缺乏协作配合,地区分工较为模糊,不能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合作,这致使在重点科技项目的研发上,往往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的缺乏而中途搁置。在一些跨部口的项目上,地区之间的合作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和各自的私业而进展缓慢,项目的研发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开发情况,致使科技资源在配置上出现较大的浪费,资源配置效率明显偏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2.5农业创新平台构建的价值体现不足。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由于科技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差距性,导致部分创新产品的使用出现障碍,在进行地区推广时容易产生“线断,网破,人散”的情况。农业劳动者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理解新事物,对于新兴技术产品的使用不到位,导致科研产品脱离其研发的实用性初衷。为了实现各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将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广运用普及到各个使用者,这样才是创建农业创新平台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因此,在面对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差异,组织结构差异,主体多样化的问题时,需要做到以“适用”为第一要义,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不确定性的投入分配机制,应及时进行改进和更换。2.6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组织形式滞后。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中,创新主体的平台构建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长远发展,尤其在联合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模式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企业和企业、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差异较大,利益纠纷较多,因此联合课题研究往往有名无实。比如,联合研究课题面临利益分配、合作形式、知识产权所有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科研时间较长,很多联合项目资金无法跟进,最后宣布失败,导致农业创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性和公益性无法得到体现。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的主要制约因子分析

3.1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在中国农业科研单位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多头管理,机构分散重叠,缺乏对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是相互分离的,这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农业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科研院所与市、县农业科研院所关系不密切,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和推广。开发类机构改革不彻底,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滞后,工作人员难以分流,优秀的研发队伍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由于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实现。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有比较多的人员从事中国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但很少有人从事科学研究的转化工作。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资源配置不足,成果转化和推广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因此研究成果的开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部分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这不仅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农业生产损失。3.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县级农业和林业研究所研发设施设备十分落后。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高层次科研人员稀缺,缺乏战略重点项目的能力;科研单位还没有形成长期的科研合作和跨行业合作机制,主要研究成果较少。此外,科研经费结构不平衡,竞争项目投资比重大,对科研项目的过度依赖,使科研成果在科研方向的战略性项目难以实施。

4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的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水平提升的决心,也加强了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的信心。通过对上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与困境的分析,结合国外农业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思路。4.1加大财政支出中对农业创新技术投入占比。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科研投资的不断加强,投资额不断增加。然而,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应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政策,加大资金拨付力度,完善各项环节,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能够健康有序进行。在农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农业教育培训需要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和农业经济效益的高回收率为核心目标。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培训的投入,主导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创新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我国农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应该按照政府对三农政策的指导思想,利用科技下乡、科技讲座、科普宣传、开展培训等各种方式来实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与完善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多元化、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教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教育、科研和创新服务相互融合渗透的综合服务体系。其次,采用政策倾斜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构建。政府需要建立财政专款进行资助补贴并且采用减少税收等方式,帮助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农业创新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完善提供便利,比如创建专业的信息平台帮助农业信息的传递,采用专业评估机制为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措施,提供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运作的良好环境。4.2加强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团队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人才匮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创新人才的建设。一是着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先人才和科技创新队伍,努力搞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加强人才引进,花钱吸引具有世界领先优势高端科研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收入应以提高工资分配的激励为基础,突出岗位绩效激励,真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贡献取酬。同时,科研奖励制度的建立也应为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科技成果的高科技人员而服务。在对于农业创新科技平台的不断探索与思考中,需不断对农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进行深入改革,提升农业科研人员对农业创新理念的普及程度,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产品种植者的适应能力。4.3完善农业科技平台政策制定,创建良好运作环境。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面已有相对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科技工作具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农业科技创新在整个农业体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同一般的农业资源相看待,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必须有其自身独立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在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科研机构的参与作用,改变以往基本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政策制定体系,让农民、专家、学者及民间力量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各方利益表达充分、利益诉求达到充分考虑的结果。4.4增强各方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能力。在政府主导下加大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建立完善的研究课题,完善现有监察机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建立资源共享、协作创新机制。首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构建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学院、涉农企业联合经营的多元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二是通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推广应用。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还应重视第三方机制的使用。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第三方推荐机制。通过第三方机制将科技资源和信息进行集中和共享,这样在拓宽了研究的方向的基础上降低了科研成本。第三方机制成为校企间的监察管理机构,可以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项目开展之前进行知识产权的明确化,同时可以对知识产权中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性,实现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4.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价值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中,所需要的是呈现出专业性、技术性、团体性的优点。农业创新对国家的影响之大,使得农业技术的水平提高成为带动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关键。农业生产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便捷渠道快速投入市场,争取培育优良品种,为农民创收。对于农业研究人才团队的建设需要从其本质出发,依托于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农村劳动者都能接触到科技创新产品,从而使产品有实际应用价值,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最大效力,体现其真正价值。4.6丰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组织形式。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先要搭建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个体户为创新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大中专农业院校和企业研发单位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及建立集约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以此来建立社会组织为主体,政府农业研发部、大中专院校及农业推广部为两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还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产学研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三农”问题中,我国一直把科技创新问题当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政府的指导下,加大农业科技研究中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农业创新技术研究氛围,提高专业人员素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进程,有利于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增强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钢涛,李长真,王利红.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8).

[2]陆杰华,张芳,汤澄.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人口发展新格局——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年会综述[J].人口研究,2015(02).

[3]孙鹏程,庞晓波.探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一一兼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12》[J].农业技术经济,2016(11).

[4]陈建明,胡洁.新常态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探究——《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评介[J].当代财经,2016(08).

新平台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机制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构建 

(一)科技创新平台类型分析。按照主导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有四类,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混合型。所谓主导,就是在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运营、管理、控制等方面占据决策者位置,对其具体工作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运营主体的确定,主要依照投融资比例、运营流程及定位、科技创新平台的管控等几个方面。这四种类型的平台各有所长,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在创新成果的研发方面占有显著优势,他们有最前沿的理论基础,有最先进的实验室,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主导型,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企业有生产线,有资金,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政府主导型,则能够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督促各部门执行;混合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则能够聚合和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二)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设计。所谓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其实就是平台的操作程序,无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还是政府,分别从各自端口进入平台,都会接触到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子系统,也叫子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平台科技成果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信息,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对企业和高校进行有效管理并且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争取出台政策信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机制,就是对平台上的各个主体进行需求的汇总和分类,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情况,进行资源的调配,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交流平台。

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整合机制建设

(一)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够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才能够造福社会。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科技创新平台的机制中来,能够更高效地汇总科技成果项目。目前,绝大部分成果的研发需要高级院校和科研机构,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由企业来完成,研发和生产的独立性,也造成了成果转化效率的低下,如果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互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科技创新平台需要解决地最关键的问题。政府的协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我们发现,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重要参与者沟通问题、地方政策问题等都可能造成产学研合作的失败。引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各个主体引入同一平台中,相互之间加深了解,密切联系,增强沟通,政府再根据具体需求提供一些扶持措施,合作成功的概率便提高了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撑;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政府提供担保和服务;大数据技术提供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估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序运行,评估机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制定得再完美,实施过程不切实执行,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对于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主要是对创新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高各个主体部门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保障其具备研发能力;对企业进行资源统计、技术能力的评估,确定企业具备生产的条件和能力;对政府的管理提供最新的数据,最科学的建议,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

三、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信息管理系统 

(一)用户管理系统。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平台,每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均可参与,为了维护平台的运行秩序,保证平台的运营安全,对所有注册用户需要进行分类管理。用户登录平台后,首先要进行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后,由后台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分类,分为普通用户、特权用户和超级用户。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不同,普通用户能看到部分信息,如果发表建议,只能通过平台网站进行留言;特权用户能看到网站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直接联系有意向的合作伙伴;特权用户一般都是管理用户,也就是能够对平台做一定管理的用户,他们不仅能够看到平台所有信息,还能够对平台的信息进行处理。(二)计划管理系统。计划也就是对具体活动的策划,科技创新平台上的计划一般都是政府首先制定,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并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信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平台上看到政府的科技计划后,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行承接,完成研发任务,得出科技成果后,将科技成果在创新平台的计划管理系统进行展示;企业通过计划管理系统了解到科技成果信息,对自己比较感兴趣并有能力生产的科技成果可以进行承接,并且跟研发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按照合约、按照计划执行自己的生产。(三)成果管理系统。科技创新平台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通过成果管理系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成果数据库对所有的成果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统计;成果分析库根据成果信息对成果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分析;成果转化库根据成果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的具体需求和实力,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在平台上实现撮合功能,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四)专利管理系统。专利是较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研发成功后,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成功后,将相关信息上传,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看到专利信息,如果企业感兴趣,可以出资购买,平台提供交易条件和途径。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帮助高校和研发机构分析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的研发;向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进。(五)项目管理系统。所有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开发、合作和实施的项目,都要接受项目管理系统的管理,政府通过平台招标的项目、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平台进行承接和研发的项目、企业通过平台合作的项目,均包括在内,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从发起到审批,从签约到考核,从修订到结束,管理系统会对每个环节、每个流程、每个项目主体进行有效管理,当然,这种有效管理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六)系统管理。科技创新平台本身也需要管理,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部分,系统内部的各个操作子系统、子模块、框架结构需要实时进行调整;平台运营的服务器和网络资源也需要维护。

四、基于大数据科技创新运营体系预期效果

(一)通过大数据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本。利用大数据进行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把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有机整合在了一起,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社会和政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成果的研发,避免了无用成果的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最新的成果信息,引进先进成果,生产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实现了资源的最好配置和利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二)利用互联网金融建立了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上还包括一些融资机构,齐鲁银行、鲁商银行、青岛银行等也参与其中,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为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的支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资金,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互联网宣传提高全民创新积极性。大数据和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村’,全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通,一些社团和组织还在互联网上举办了创新大赛、创意大赛等,这些创新创意都将被收录到科技创新平台,一旦被证实有研发价值,就会被选中,进入研发环节。民众的创意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互联网也利用了它的高覆盖性对民众的创新创意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创新创意之源,源源不绝,创新创意之路,无限通广。

【参考文献】

[1]陆欢.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44-48.

[2]陈积芳.大数据与科技创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6):41-42.

新平台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当前,国内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放缓,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形势严峻。企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减产、重组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降反升呢?企业要想走出重组、破产等经济困境,转型发展是企业新一轮效益增长的唯一出路。转型发展需要依靠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技术改造升级的难点,而技术创新始终离不开完善的创新平台环境。科技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设备、高技术研发水平聚集的地方,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包括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基地、专业技术研究院等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也是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创新示范作用和新技术带动功能。平台建设能推动企业专业技术升级,实现企业高品质技术新的突破,为企业把握新机遇、寻求新模式创造有利条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企业平台建设现状

1.1平台基础条件不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不愿意在平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认为平台建设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资金投入可有可无,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减少投入意味着增加了效益,企业选择放弃资金投入。创新平台试验仪器设施设备不完善,平台已有的设施难以满足研发创新需要,研发试验无法顺利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受阻,有的时候因为研发设备设施缺失,技术开发人员的研发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试验验证,企业的研发成果在未经过充分试验验证后直接应用在市场上,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失败的研发成果投入到市场可能影响企业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说的严重一点可能会失去所有客户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失去了市场,导致破产。

1.2平台管理缺失

多数企业未给创新平台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专职管理人员、专职研发人员,认为建立单独的创新平台完全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企业平台建设意识不强,认为企业技术研发无需专门的创新平台,等有需要研发创新的时候临时组建一个团队从事研发工作,研发工作结束,研发人员还能从事市场业务、承担企业生产任务等工作。企业技术研发是一项延续很强的工作,因为没有专职的研发管理人员和专职技术研发人员,研发成果就成为了个人的成果,无法成为企业的成果,研发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沉淀和积累,企业只能依赖员工个人,一旦人才流失,研发技术随之消失,新技术研发人员需要重新熟悉原有技术原理和方案后才能开始新技术开发工作,导致研发效率低下。

1.3平台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

企业高层对平台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平台内科技人员工作得不到企业的重视,薪资收入与同等条件的其他部门人员收入相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甚至与其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员相比较差距较大,企业创新平台内人才职业规划前景不明朗,以至于平台科技人员认为进入创新平台等于失去职业发展机会,很多致力于创新研究的优秀人才选择放弃从事创新研究工作,平台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

1.4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创新平台机构不直接面向市场,而平台技术需要应用于市场,平台机构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可平台技术又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对平台建设意义了解不够,企业对创新平台的考核流于形式,未从创新平台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平台管理的考核机制、体制。平台考核机制与研发创新成果无直接关系,创新成果不是衡量平台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标准,绩效考核不能直接体现在个人薪资水平上,平台内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高。

2完善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2.1完善平台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等条件

技术创新有风险,为了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科技人员在新技术投入市场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实验,基础实验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设施为依托,提高新技术开发成功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平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的投入,为研发创新提供基础保障。企业在年初预算时留出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用来购买技术实验仪器、设备和设施以满足研发创新工作过程试验需求,以便平台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开展实验校验工作,待实验校验成功后再推向市场,以减少新技术的市场风险。

2.2加大平台管理力度

平台管理是技术研发水平管理的关键,要让研发成果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成果,就需要有平台管理人员统筹管理平台研发创新工作,明确专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深入研究平台发展战略,管理企业技术成果,为企业业务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建立专职研发队伍,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确保企业技术开发的延续性。

2.3提高创新平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状况是平台建设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企业要高度重视平台人力资源投入,大力引进行业领域高精尖人才,充实平台人力资源状况,提高平台研发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创新平台知识结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平台人才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平台人才创新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4建立科学有效的平台激励机制

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能推动平台创新工作快速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平台建设水平。适当提高平台研发人员的薪资收入,让更多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人员愿意进入平台从事创新工作,有效提高平台人员素质。建立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新的研发成果采取业绩分红奖励或者一次性奖励等方式,鼓励平台技术研发人员大胆开发新技术,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主体,也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企业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吸引集聚创新要素。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形成以专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龙头,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科技平台建设体系,努力实现企业创新由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新局面,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要让创新平台成为企业科技要素集聚地,成为成果转化高地,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谭金星 单位: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湘潭,傅建球,张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

新平台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平台深化

1背景及相关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平台的高效发展及其投资效益成为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依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针对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简称6·18)发展以来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进程中的平台投资效益及其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效应等展开分析。

从2003年创办至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紧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两岸合作平台,立足比较优势,促使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转化落地。6·18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效越来越显著,已成为福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

目前,之于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特点、平台的组成与构建、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平台建设的原则和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桂萍(2008)[1]就以上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她指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应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具有一定规定与程序,拥有服务、营销、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功能。提出科技创业平台应包括服务、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制度平台。夏太寿等(2006)[2]则着重研究了平台所具有的非营利性、共享性、特色性、综合性等特点。黄继(2008)[3]指出构建科技创业平台,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在平台运行机理上,任志宏(2007)[4]强调层次关联原理、功能组合原理、创业支持原理。而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必须实行战略目标导向、创新能力核心、和谐有序聚合、科学运作管理、创新文化营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洪晓军,2008)[5]。任军、刘永泰(2009)[6]和邓坤烘(2010)[7]分别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运作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探究,而对于平台建设的自主创新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探讨可见于文献[8]。然而,国内成熟的平台运行模式的贫乏(刘继云,2005)使得对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已有的相关文献多偏重于从平台机理、建设、管理等角度予以定性的分析,对于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极为乏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构建相关模型给予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及其效用作了较为细致、量化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较为适宜的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

2.1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要想谋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主要还得靠科技。6·18平台以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平台品牌成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由表1足见6·18平台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攻关中集体智慧的开花结果及其吸引力和强劲的活力。这一是其知名度和美誉不断提升,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二是6·18积极诚邀专家学者参会,主动引进一大批先进项目。

本文定义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指标(平台深化率,PD)如式(1),用于表示平台发展程度。其中PD(-1)表示上一届平台深化率,RT表示平台投资额增长率,RN表示平台对接成功项目增长率,RI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并设第一届PD值为100。(1)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2-2010年卷及相关调研报告、专题网站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其中,6·18平台发展指数PTZS=PTZS(-1)*(1+RT)*(1+RN)用以代表6·18平台的绝对量的增长情况,并做比较分析。

图1福建省6·18平台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省经济增长呈现较快的稳步提升,就6·18发展进程而言,其平台深化率PD即平台发展水平也与福建省GDP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变动一致性,可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带动性和促进性。但从平台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而言,我们会发现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与此同时,6·18平台的发展指数却是节节攀升,这说明:6·18平台的发展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量并没有显著提升。

2.26·18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

本章将对2003-2010年间的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考察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节建立模型如下[9]:(2)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GDP平减指数化为实际值,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福建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如下:(3)

R2=0.678,R2=0.576,F=14.579,DW=0.577

注:括号内为t值;本文中*、**、***、****分别表示在1%、5%、10%、15%水平上显著,下同。

可知,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显著地促进作用。

本节同时建立如下模型考察平台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4)

其中,CZSR表示年财政总收入。实证结果如下:(5)

R2=0.639,R2=0.544,F=15.831,DW=0.622

综上,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提升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随着平台的发展,各县市平台项目的对接与投产在拉动社会投资、创造收益、增加税收的同时无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

2.36·18平台的投资效益分析

本节定义政府科技公共平台投资效益及平台扶持溢出效应为:

平台投资效益(PTXY)=平台产出率/TZBL,其中,投资比例(TZBL)为平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台产出率=(GDPt-GDPt-1)/PTIt。

政府扶持溢出效应(FCYC)=PD*(PTI/GDP),用以表示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其中,PD即6·18平台深化率,PTI指平台实际年投资额。由于政府资金扶持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促进作用,为企业进一步引资和吸引先进技术以及加大创新和高科技研发力度创造了条件,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整理所得。

图26·18平台投资效益

由图2可知,政府扶持溢出效应与平台深化率正相关。然而平台投资效益与平台发展程度却呈现背离现象。这是因为自2006年以来,随着平台建设及其机制不断完善,加之项目质量提升以及各县市、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调研等,使得平台投资效益逐步提升。说明近年来参与对接项目和企业的质量更好、更精,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和高资金利用率也带动了整个平台投资效益的提升。即:平台深化水平虽然在“量”上相对降低,但是在“质”上得到了稳步提升。为研究以上三者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6)

实证结果如下:(7)

R2=0.999,R2=0.998,F=1223.023,DW=1.942

PTXY与FCYC均与平台深化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平台溢出效应的提高对于平台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平台效益的作用。可见,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企业参与度、平台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同时,企业投资的规模、效益扩大和社会投资的力度加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发展。

前期是平台品牌效应占优,企业靠平台的品牌提升自我品牌效应;而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参与企业、项目的质量逐步提升以及社会乃至全国各级部门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逐步提升了6·18平台的品牌效应。综上,政府科技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

2.46·18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分析

为研究科技平台发展水平对社会投资的产出效益的影响以及比较平台发展进程中的平台与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效率和平台内、外资的投资替代问题[10]。进一步建立如下模型:(8)(9)

其中,SHI代表除6·18平台投资外的其他社会投资,等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PTI的差额;β0和β1分别表示6·18平台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投资产出弹性。结果如下:(10)

R2=0.998,R2=0.997,F=1072.9,DW=2.093(11)

R2=0.999,R2=0.998,F=883.02,DW=2.553

由平台投资产出弹性的大幅度显著提升再次验证了海西创新发展平台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运营成效。然而,平台深化率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或许是由于数据局限问题,但也侧面反映了6·18平台仍需进一步努力完善,提升创新机制,改进相关运营流程,进一步提高平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等。假定平台投资替代率等于6·18平台投资弹性和社会资金投资弹性的比值,则6·18平台投资替代率由0.1109提高为1.3824,表明相对于社会投资而言,6·18平台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平台资金的投资效益。

综上,6·18平台投资既是对社会投资的互补,同时又对社会投资有替代效应,即存在挤入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入挤出关系的产生有赖于6·18平台投资自身的特质决定。以上结论也说明,6·18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平台投资对一地区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就6·18平台投资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其投资领域与社会投资的重叠以及其投资主体的变化找到原因。

然而,6·18这种创新发展平台的资金投资效益和效率是否要高于社会投资,这有赖于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或许也可给出一定的阀值标准,以评判一地区此类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到了怎样的层次才算成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为民生服务。

2.56·18之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用分析

随着海西区建设不断推进,福建省第三产业呈现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较好态势,传统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日趋弱化。因将有多个重化项目要相继投产或达产,因此,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尽管服务业总量会有大的发展,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能是微弱上升,工业仍然要占主导地位。估计要到工业化中后期、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至峰值区后第三产业才能有较大上升空间。可见,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6·18对一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作用。本节建立如下模型:(12)

其中,Y代表产业年生产总值。模型的实证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Y1:(13)

R2=0.604,R2=0.584,F=37.382,DW=0.671

第二产业Y2:(14)

R2=0.676,R2=0.572,F=44.546,DW=0.598

第三产业Y3:(15)

R2=0.565,R2=0.538,F=34.342,DW=0.592

可知,平台发展水平与各产业的产出值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相对第一产业而言,科技平台深化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益的促进作用要好得多。我省应在加强第一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科技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

3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16·18平台深化之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好的社会大金融生态环境造就一个好的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为探讨福建省科技平台与经济大环境的协调促进作用,对福建省6·18发展进程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必不可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11]。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资源的流动性,减少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增长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进而提高生产率。为研究平台发展进程中,金融发展水平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16)(17)

其中,金融深化度(JRSH)等于年度银行贷款总余额与GDP的比值,用于表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福建省统计年鉴》。实证结果如下:

(18)

R2=0.328,R2=0.175,F=11.476,DW=1.299(19)

R2=0.884,R2=0.831,F=68.749,DW=2.148

可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平台投资效益,即二者有较好的适应性。考虑平台深化程度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对平台投资效益有更强的显著促进作用。即,平台深化程度的发展对经济环境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有正向的显著作用。这是由于,平台的深化、政府的扶持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和信用,使得企业能更容易地取得信贷的授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和采用股权等融资手段,进而带动了企业的投资力度和科研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投资激励(指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投资效益。

按照一般的金融深化理论[12],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随着金融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资本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加之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的效率也同样会提升。以上的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3.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像福建省这种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创造活力和可操作性以及未来的预期收效等,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3.2.1创业激励及提高项目和人才的可持续性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加项目对接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也激发和提升了其之于创业的促进作用,这将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基础——项目。无独有偶,平台在提升自身品牌、偏倚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进而有效提升了对接项目的水准以及人才的水准,对高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明显。而这些都是平台的创造活力之源。

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出从多方面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政府参与创业投资有利于引导这些企业走向正确的道路,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通过设立引导资金金参与创业投资,为企业提供一些管理生产上的一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从而引导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四大要素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对接平台,既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合作空间,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创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鼓励更多有致于创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来。

即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做好产业导向和人才导向两个任务,并推进创业激励。

3.2.2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

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平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和不竭动力,它提供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资本。

3.2.3提高平台机制创新的可持续性

科技平台的成功不光在于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对接的平台,还在于构建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对接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合理的平台机制能够起到激励以及风险控制的效用,从而促进平台项目扶持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利用,同时也使得平台机制运行达到长效防范、循环激励的效应。总之,机制的创新性、合理性、高效性既是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魂魄,也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为例,从平台的发展水平分析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平台的投资效益。提出了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发展的指标以及平台投资效益与政府扶持溢出效应的概念。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地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关系,验证了平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亦进一步探讨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与产业升级问题,并着重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角度研究了平台的创造活力与发展的可持续等。本文的研究认为:

4.1科技创新平台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平台定位和发展前景应当是做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领域。福建省应在降低第一产业扶持项目“量”的同时提高其“质”的水平,并着力提高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及由此延伸出平台对接项目的选择与淘汰问题。

4.2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在平台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平台的逐步成熟、完善、市场化,政府应当逐步跳出来。

4.3利导平台的创新特色、投入机制,推动平台的可

新平台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

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爆发之后,物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依据,社会也逐渐发展到一个最新的阶段和最新的模式。因此,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物体”在大数据背景下都会成为数据的重要来源。在面对较为庞大的数据时,其整合方式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云计算的出现为改善这种情况提供了合理的条件。随着我国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和使用,人们能够获取的数据逐渐呈现出爆炸式的增加情况,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大数据的阶段,数据所呈现出的特点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大数据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现阶段,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定义,但却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大数据”的概念和“海量数据”与“大规模数据”的概念有着相同之处,但是“大数据”方面其数据的复杂性和出现的速度却远远超出其他两个概念,并且现有的技术处理能力也和其他两个概念不相同。而科学技术管理指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且其中还包括对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管理等。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管理也出现了如下新特点。

1.1科技实验的数据量大、复杂性高

与传统的数据情况相比,随着各种各样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物体都能够成为大数据情况下数据的主要来源,并且对于科学实验来讲,这种情况会产生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而不是抽样的数据。“大数据”作为科学实验中最真实的数据保证,能够有效促进科学实验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却对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提出了最新的科学性分析要求,并且提出了很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所呈现出的体量非常大,同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实验数据所呈现出的最新的特点[1]。

1.2科技设备需求量增加、成本高

随着我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抽样时间逐渐被“大数据”时代的分析情况所取代,同时针对科学技术中相关研究人员来说,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追求数据所呈现出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还需要在数据采集设备以及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一点也会从根本上增加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本。因此,科研人员在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经费不足出现研发障碍。

1.3科技管理多样化

在“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资源和科研人员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科研技术的设备、科研软件的开发以及科学数据的使用等,也能够很好地保证科学技术设备的快速发展,并且会提高科技管理的多样化。此外,“大数据”环境的出现及产生,会对所出现的最新科技研发以及科技发展中主动参与的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针对同一种类型的数据所产生的或者对这种应用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人群都能够对最新的数据产生一定的联系。

1.4个性化研究需求量加大

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主体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也会导致数据个性化科研需求的出现。现阶段,很多科技工作者都会在科技的全过程不断地进行研发。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很多研究人员出于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逐渐开始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这些人员关注的仅仅是科技研发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还有设备的制造等,这种情况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研究者的热情,同时促进科技创新的产生,因此,个性化需求在科技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在大数据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内容,还需要在“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终端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平台。同时,在平台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把多元化的原则贯穿在始终。因此,还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分别为科学技术战略、科学技术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转化和研发等,在这四项内容中,最为关注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平台。因此,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大数据中“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技术,要保证构建完整体系之后,科学技术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目标。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数据来源会逐渐变得广泛,并且数据也会逐渐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管理呈现出很多更新的特点,但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想要构建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平台,还需要有效地降低科研成本,这样也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3结束语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看出,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近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科技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动机,科学技术管理效果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指引。社会中的变革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脚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大数据”时代到来,科学技术管理的数据来源不断变得深入、复杂和广泛,也逐渐呈现出科学技术资源需求的增加,因此,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特点也呈现出来。要构建多元化的科学技术管理平台,还需要不断对“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改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于振新 单位:阜新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单凤儒.论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培育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4,6:81-97.

[2]李莉,顾春霞,杨雅楠.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基于消除“隐性壁垒”问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8:63-69.

[3]蔡宁,王节祥,杨大鹏.产业融合背景下平台包络战略选择与竞争优势构建———基于浙报传媒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96-109.

新平台范文篇9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98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家、大学科技园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49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2家。同时,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从观念上尚未建立“大平台”的概念;二是缺乏站在全省层面上的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和人才政策导向,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三是科技平台建设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软件与硬件难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尚很薄弱;四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单位各自为政,人才设备利用率低,缺乏共享的意识与机制;五是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

二、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黑龙江省多年来的老工业基础,设备投入分散,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等等状况,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浪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使科技资源软硬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的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二)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向广大企业、科研人员开放共享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基础科技条件,起到一个研究与试验发展基地的作用。通过一些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通过开展产品研发、检验检测、规范标准、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产学研更合理更有效的融合。

(三)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发展正在遭遇瓶颈,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资源比较分散,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困难。黑龙江省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由上至下的全局性、制度性安排,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

(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单纯的抓科研项目,转向与项目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由抓源头向过程化、绩效化、成果化转变,在提升各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提供支撑。

(五)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要有力的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战略定位,有效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加现代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和允许开展多形式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形成共享开放、竞争激励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的系列政策,并注重其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组建专家支撑团队,在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规章制定中全程参与;引入风险评估机构,加强对平台建设决策科学性的规范与监督;讨论制定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实现专业指导、规范管理,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做好绩效评估,建立以公共服务绩效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开放式投资渠道。政府持续性和稳定性投入为主,引入投融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体吸引多方投融资,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行吸引个人、国内外投资者、金融资本参与平台建设。

(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中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政府起主导作用,最终把企业打造成为平台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面向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行业企业等,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平台,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此外,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团队,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吸引和集聚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智库人才,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为主要目的。要促进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需求,另一方向其提供高层次人才、专业知识以及前沿成果的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集成,整合、释放各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为黑龙江省科技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各地方在平台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明确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与各部级平台的有效衔接,力争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黑龙江的布点与规模。

(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外合作交流

新平台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领域;技术创新方法;科技平台;仪器共享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指出,“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要求,“对于通用科学仪器设备,通过建设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方式,集中集约管理,促进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农业领域科技平台体系需要结合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学、信息、物理、化学等的学科辐射融合为方向,搭建聚焦试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平台[1],进一步提升重大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型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装备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效能,集聚要素、协同攻关,助推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2]。

1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背景

1.1贯彻国家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其应用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5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7.3万台(套),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157小时,利用率为7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00多小时、187%的利用率[3]。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虽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科研平台体系,购置了千余台(套)5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与院外单位之间、院内不同研究所之间、同一研究所不同平台之间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率有待提升,大型仪器的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仅为1204小时,利用率75.3%[4]。因此,要加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1.2应对农业学科“后发”属性的创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发表越来越依赖于大科学装置、重大工程设施等科技基础平台支撑,依赖于先进的实验手段和科技基础数据信息观测、计算等综合分析处理能力。农业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后发”学科[5],越来越受到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等“先发”学科通过仪器设备等带来的辐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大多采取“公共平台+预备实验室”的模式[6],高度重视仪器公共平台建设,并对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1.3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开放要求。农业科研工作既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前沿和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也要强化科研管理,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集中和网络化管理,提升研究所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专业化服务能力[7],大幅度提高设施平台的利用率,为农业科研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批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并以此为核心,集聚传统农业科学领域之外的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型支撑人员团队[8-9],加强设施设备功能开发与全流程解决方案构建,强化技术、方法、标准等研发。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精神,提升科研机构大型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有必要启动建设技术方法创新平台[10]。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研机构必须紧跟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打造一批水平高、装备强的学科公共实验室,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差距,支撑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跃升国际一流水平。

2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任务要求

农业领域中的作物、园艺、畜牧、兽医等一级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机械等学科,要通过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设施设备使用效率,推进全面共享,建设支撑团队,开展试验方法学研究,统筹学科发展与科学探索,为一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依据科研机构学科设置,建设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功能单元:一方面,提高科学研究效率,降低创新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提升科学研究工作水平,在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益核算上取得先机,夯实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基础。2.1提升设施运行效率。以科研机构已有的大型设施设备为依托,辐射带动其他低单价的仪器设备,搭建功能专业化的设施群、操作流程化的仪器序列,完善前期材料处理和后期数据分析等环节,全试验链条部署,全面提升平台运行机时、使用效率,提高测试化验处理能力。2.2推进全面开放共享。落实国家开放共享要求,搭建基础法人级物联网,并与国家大型设施设备共享网络对接,原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全部对外开放,50万元以下的设备依据高效自愿的原则进行择优共享,为机构内外的科研与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测试化验等技术服务。2.3完善均衡人员体系。组建由专业从事化学分析、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支撑类人员构成的技术创新团队,设计系统性测试分析流程,有力支撑全院各科研团队的科学创新,与科研类、管理类、转化类人员形成有机互补、均衡发展的人员体系。2.4支撑领域科技发展。明确中长期试验技术研究的方法学科体系,引进培育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技术,强化方法学研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可能性,提升整个学科集群的创新效能。

3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落实国家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大型科研仪器设施资源,在学科的科学方向和技术手段两个交叉维度,建设技术方法创新平台体系。一方面,完善开放共享机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设施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的使用率、开放率,为农业科研机构乃至社会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开展方法学研究,持续拓展设施设备测试功能和应用范围,持续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有力服务机构自身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提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基础支撑。3.1统筹布局,梯次推进。对于作物、园艺等学科,统筹农业科研团队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分析需求,“十三五”,主要依据优势单位已有大型设施设备、共享类平台建设等基础,部署功能单元;“十四五”乃至中长期,主要依据学科体系布局及科研机构发展方向,调整完善平台的系统性布局。3.2定位清晰,试点先行技术方法创新平台立足。设施设备特别是大型通用仪器的集约化管理,建设专业支撑人员队伍,开展方法学研究与服务,以试验技术进步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其建设应优先选择一批设施设备相对集中、共享基础好、人员梯队较稳定、机制建设较为完备、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引导示范效应的科研机构进行,待模式与机制运行成熟后,再逐步推广。3.3科学管理,务求实效。对标康奈尔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试验技术研究服务先进平台,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在仪器设备购置上享受优先权、在支撑队伍建设上强调专业化、在技术研发服务上强化引领性,以建立特色考核指标体系为核心,完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通过通用类设施设备开放共享,避免固定资产重复投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通过大型、专用设备功能开发与技术服务,推进学科交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