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48:50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应激;心内科护士;焦虑

心血管内科病房是以救治各种心脏急危重症和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为主的护理单元,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因此心内科病房较之普通病房有其特殊性,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大[1]。目前,护士所承受的应激包括焦虑和压力等,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影响其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2]。因此,本研究调查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探讨应激因素对护士心理的影响程度,为科学、有效地缓解应激因素,提高护士心理健康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

1对象

选取某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二病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职护士43人,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6.5±7.6)岁。工龄2~20年,平均工龄(5.2±3.4)年,其中10人已工作3年,13人已工作4年,17人已工作5年,3人已工作5年以上。学历上:中专1人,大专36人,本科6人。纳入标准:(1)注册护士并在调查期间内在岗者;(2)在所调查科室工作年限≥1年者;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

2方法

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评估量表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护龄、有无编制、学历、职称、收入范围、是否需要值夜班等内容。(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计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症状自评量表在国内广泛应用,信效度高[3]。将应激状态下心内科护士产生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成年组常模比较[4]。(3)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由35项条目组成,包括5个类别: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患者护理方面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是国内最常用的工作应激源量表之一[5]。(4)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耗竭分量表9条目,去人格化分量表5条目,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8条目。由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6级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该量表在护理领域使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效度[6]。(5)特质应对方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请护士回忆最近半年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压力程度以及内心感受进行评定,采用5级评分;第二部分:护士面临上述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由30个项目组成。经分析,护士应对方式包括6个因子:问题解决、回避与自责、缓解情绪困扰、正面认识、寻求社会支持和行为摆脱。采用5级评分,分别从无、偶尔、较常、经常、总是依次计为0分、1分、2分、3分、4分,每个因子所属项目的总和为因子分,因子分除以项目数为因子项目分。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为0.867,重测信度为0.661[7]。(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项,主观支持4项及对支持社会的利用度3项,共3个维度,评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8]。(7)人际信任量表共18个条目,分别从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3种内涵评定人际过程中个体对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程度,评分采用7级评分制(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略微不同意、不确定、略微同意、部分同意、完全同意),得分越高提示信任程度越高[9]。2.2调查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本院护理部与心内科一病区、二病区护士长协调、沟通,得到临床护士同意。然后由护理部组织两名以上人员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到病区发放纸质版的SCL-90量表、护士压力调查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要求现场填写,现场回收。若资料不完整,则要求调查对象重新填写。共发放问卷43分,回收有效问卷43份,回收率100%。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心内科护士SCL-90各因子评分与健康成人比较,见表1.3.3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结果,见表3。3.4护士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见表4。护士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情况,见表5。4讨论4.1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临床护士会产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10,11]。本研究中护理人员SCL-90得分低于正常成人,可能与医院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以及新技术的开展及新设备的使用,护士在工作中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关。同时研究中发现心内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常模,有研究显示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12]。因此无论是护士本身还是医院管理者都需要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情况,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正确看待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10]。有研究提示,对临床一线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定期进行减压训练,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帮助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3]。表

4提示心内科护

士应对压力多使用的方式是问题解决和正面认识,很少采用回避与自责的方式应对。说明护士应对职业压力的总体方式是积极的,具有适应性。这一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4],说明护士采用问题解决、正面认识、寻求社会支持等应对方式有利于减轻压力的反应程度。4.2心内科护士前五位应激源中,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是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和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此结果与其他文献结果不一致[15],可能与本研究调查样本量少及研究主体有局限性,主要为心内科护士有关。也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增强自己工作能力,有效沟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4.3本研究中,积极的应对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较高的职称会促进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所得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似[16]。高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个体应对心理应激的主要中介因素,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其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会增加;高职称者往往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经济宽裕,也更易维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17]。

5建议

心理应激范文篇2

关键词:阶段式细节化护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心理应激反应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全球每年约有65万新发病例,且我国占比高达65%,患者死亡率高[1]。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是Ⅰ~Ⅱb期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治疗方式,可切除肝脏内病灶,延缓恶病质进展,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其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2]。目前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围术期所用的常规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但部分患者在围术期仍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且术后疼痛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高[3-4]。分阶段护理是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特点实施不同重点的护理服务,每个阶段的护理工作均有不同的侧重点,可改善患者的护理体验[5]。细节化护理是在精准医疗理念下对患者实施的精细、全面、完善的护理服务,其应用成效与价值已得到既往报道的肯定[6]。若将上述两种护理模式结合可在患者每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全面、精细的护理服务,但其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阶段式细节化护理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拟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35例,女9例;年龄32~75岁,平均(55.10±10.74)岁;临床分期[7]为Ⅰ期6例,Ⅱ期38例;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40例,肝内胆管癌2例,混合型肝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Child-Pugh分级为A级28例,B级16例。观察组男37例,女7例;年龄30~78岁,平均(56.20±10.95)岁;临床分期为Ⅰ期6例,Ⅱ期38例;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42例,肝内胆管癌2例;有淋巴结转移23例;Child-Pugh分级为A级29例,B级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8];临床分期为Ⅰ~Ⅱb期;符合切除术指征[9];择期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配合实施淋巴结清扫术;意识清醒,自愿配合。排除标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或系统功能障碍;有精神心理障碍;需实施新辅助放化疗或介入治疗;合并严重外伤。

1.2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提醒患者完善检查、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安抚好家属的情绪,术后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做好住院期间的护理文书记录等。观察组围术期实施阶段式细节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①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记录,联网查找患者的病情、检查和治疗史。②缓解心理应激反应: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1]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有焦虑(HAMA≥14分)、抑郁(HAMD≥7分)情绪的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提供情感支持、讲解典型案例等方式缓解其不良情绪,并与精神心理科医师沟通请其协助患者缓解心理应激反应。③完善术前准备:与手术室护士预约、沟通,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并向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包括腹腔镜使用方法、操作孔和观察孔选择、病灶部位、计划切除范围、预计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等)。(2)术中。①缓解心理应激反应:陪同患者至手术室,期间避免谈论癌症、复发、死亡等话题,通过肢体语言安慰、引导患者,并通过术后规划、展望术后生活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应激。②与家属沟通协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负责安抚家属的情绪,并在遇到突发事件(如大出血需及时输血、急性并发症需终止手术等)需要家属配合签字时,及时向家属解释沟通,使其尽快了解情况、作出决定。(3)术后。①镇痛护理:每天为患者按摩四肢,下肢抬高,放置软垫,并与患者多交流术后的状态,采用自控镇痛、冷敷、头脚抬高的半卧位减小切口张力、使患者放松心情、转移其注意力等方式来减轻其疼痛感。②缓解心理应激反应:因“怒伤肝”,需提醒患者应避免情绪波动,尤其是愤怒情绪。③健康指导及并发症预防:下载有关肝癌发病、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图片、视频资料,陪同患者观看并指导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如饮酒对肝脏的危害,术后出血、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胆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等,指导患者注意观察24h尿量、颜色,警惕急性肾衰竭;若精神不佳、意识昏蒙,则有肝性脑病风险;手术后24h缓慢步行防止周围组织粘连;为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术后呼吸道通畅,术后3d内保持持续吸氧,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瘦肉、鱼肉、菠菜、枸杞、青苹果等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的食物,待恢复正常饮食后鼓励患者多食用红枣、黑木耳、香菇等有抗癌作用的食物;采用芒硝敷脐、乳果糖口服等方式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肠内氨吸收加重肝脏负担;待引流管拔出后引导患者缓慢、轻度锻炼,避免牵拉腹部伤口,循序渐进地活动,并注意做好保暖,避免感冒、咳嗽引起腹部切口疼痛、渗血等。④提升术后辅助诊疗依从性:每天调查患者术后辅助诊疗的依从性,了解不依从的原因,包括对辅助诊疗的作用和必要性不了解、担忧费用问题等,若是前者则由护理人员详细、耐心讲解以征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若是后者则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术后辅助诊疗的必要性,并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向医院申请适当减免费用或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两组于住院后3~5d实施切除术,均护理至术后1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心理应激反应。护理前、术前、护理后,分别采用HAMA、HAMD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HAMA总分56分,HAMD总分54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②疼痛程度。术后12、24、48、7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2]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VAS总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③术后恢复时间,包括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正常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辅助诊疗依从情况。统计患者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包括术后出血、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胆漏。将术后住院期间完全积极、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或诊疗工作者记为完全依从,并计算完全依从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时刻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术前及护理后,两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1)。

2.2两组患者各时刻的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12、24、48、72h,两组的VAS评分均依次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正常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3)。

2.4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辅助诊疗依从情况比较

两组均无急性肾衰竭、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4)。观察组术后辅助诊疗完全依从率为90.91%(40/44),高于对照组的70.45%(31/44)(χ2=5.906,P<0.05)。

3讨论

心理应激范文篇3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1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

3问题与展望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或具有精神性障碍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参考文献】

[1]张铮铮.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2):6364.

[2]周萍,朱文锋.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4485.

[3]李峰,杨维益,梁嵘,等.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2022.

[4]严灿.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211,274.

[5]王朝勋,郑洪新.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05.

[6]VuittonDA,WazieresB,DupondJL.Psychoimmunology:aquestionablemodelRevMedInterne,1999,20:934946.

[7]严灿,潘毅.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4):236.

[8]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59462.

[9]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中医怒恐伤气动物模型制作及行为评估[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011,53.

[10]BreuerME,McGinnisMY,Lumia,AR,etal.Aggressioninmaleratsreceivinganabolicandrogenicsteroids:effectsofsocialandenvironmentprovocation.HormonesandBehaviour,2001,40(3):409418.

[11]岳文浩,付文青,芦宗玉,等.“怒伤肝”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1483.

心理应激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心理应激分析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

一、心理应激模型的制作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有“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须惠仁等采用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但根据中医发病学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应属于急性“怒伤肝”大鼠模型。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制作“怒伤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反应,此种模型从制作的方法来看,比较符合中医情志致病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此外,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groaningcenter,GC)和破坏大鼠双侧膈区的方法复制中医“怒伤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恐伤肾”的模型目前有3种:第一种为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第二种为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第三种为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以上3种方法从制作的思路上来讲,比较符合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色,作为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动物模型较为合适。

二、心理应激的研究分析

专家认为,中医的七情学说与现代应激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有着相通之处,其扼要模式是一致的(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物性的多层面的反应),只是二者所观察层面倾斜的不同而已。中医学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表达为七情,应激理论多侧重于躯体反应的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参照。

目前中医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多从肝、肾两脏入手。李峰等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在心理方面,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王朝勋等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中医所说的“怒伤肝”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有关“恐伤肾”病理机制的研究,沈雁等观察了3种不同类型的恐伤肾动物模型后发现,惊恐对小鼠、猫和狗的睾丸和脑垂体等组织在形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电镜观察证实,小鼠的睾丸精子成熟过程受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等均有胞浆内细胞器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核溶、坏死等表现。

由此认为,恐伤肾的病理形态上的改变主要在垂体—性腺轴。王米渠等以猫吓孕鼠造成恐伤肾模型,分为一、二、三级恐吓组进行恐的情绪遗传的实验研究,并移植在遗传行为学研究中,计算二便数量作为恐的情绪度的客观表征。同时创立了独立钢管的行为测试方法,以动物在情绪性的应激紧张状态下站立于钢管顶端的时间作为衡量情绪性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插入猫叫刺激后,一、二、三级恐吓组和非恐吓组的亮盒排便反应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一级恐吓组二便粒次数量明显高于非恐吓造模组,其大便颗粒亦较非恐吓组小鼠大便颗粒小。在独立钢管试验中,在插入猫叫刺激后,虽然各组独立时间都相应延长,但一、二、三级恐吓组与其他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更具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王慧等观察了镇静安神类的中药对心理应激反应大鼠心血管和内分泌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类中药可拮抗大鼠在应激状态下的血压升高,降低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使血清中的皮质醇和催乳素水平趋于正常。说明镇静安神类的中药具有抗应激的作用,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作用有关。三、展望研究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不仅是一条新的科研思路,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着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理论研究,将中医固有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同现代应激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寻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如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脾三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而“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以及“脾主运化”等功能又是如何调节机体的情绪反应的,其机理如何?物质基础是什么?再者,中医的脏腑虽然是一个系统概念,而心、肝、脾等脏都涉及到调节情绪反应,那么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具体形态学上的定位?其间有无差异等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不同治则复方的治疗机理研究,通过对药物治疗作用的观察与探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反证中医脏象及其病理证候的本质,而且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中医治法方药的某些作用机理。

心理应激范文篇5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应激(压力)(stres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尔耶(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这个“外在需求”如果自己无能力、无效率、无资源应对时,即是一种压力源(stressor)[1]。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紧张性的生活事件(又称为应激源)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付。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3,4],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各种行为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市民族中学、成都市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族学生486名,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39人;藏族中学生326名,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62人。

2.研究方法:调查法。

3.研究工具: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对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ASLEC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统计指标包括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总应激量。

4.实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

二、结果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总体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藏中学生差异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排序(六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对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

2.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分析

(1)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P=0.014*)男女差异显著;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P=0.004*);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男、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汉、藏比较

结果表明,在男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等因子差异不显著;其他因子,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在女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健康适应因子汉族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年级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

三、讨论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分析

对汉族、藏族中学生总体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均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对更多的来自健康适应方面的压力。藏族学生更注重身体健康适应问题,这和他们独自来到内地城市学习的经历有关。在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比藏族学生的压力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汉族、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性别差异分析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其中男同学来自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的压力大于女同学,这可能由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适合于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女生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没有男生的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高,父母对男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使得男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来自受惩罚的压力男同学比女同学高,这可从男女同学攻击倾向的差异得到很好解释。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文化中男性都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6],所以体验到的受惩罚的压力男性也比女性高。刘曦等研究也表明[7],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性别是个体在文化环境改变、文化冲突背景下能否适应、能否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强的文化分离感,这种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不适感给个体也带来了压力。因此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要多。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汉族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性别优势的差异越来越小,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因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也逐渐趋同我们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定型,即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女同学同样要面对与男同学一样的应激源。其中,学习压力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压力仍然是他们最大的、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8,9]。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3.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

(1)在男生汉、藏族比较中,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藏族男生来自其他因子的压力明显大于汉族学生。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具有孤独,不关心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情绪不稳定的特点[10]。因此,来自其他因子上的压力,藏族学生体验到的要比汉族学生多。从文化环境来看,藏族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既有研究[7]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

(2)在女生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P<05)。藏族女生来自健康适应上的压力大于汉族女生。中学阶段,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成熟期),已有研究表明[11],处于青春初期的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身材、青春痘等)的不适应所导致的身体自我评价会降低。此外,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来到内地学习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她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她们缺少了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支持减少,要更多地学会适应环境,因此她们体验到更多的健康适应压力,因此比起内地学生,她们的身体健康因子上的应激量要大得多。汉藏中学生总体得分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此也得到了很好解释。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年级差异分析

汉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上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比初三、高一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这与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中学学习的转变有关系,无论是学习科目数量上还是学习难度和重点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异,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压力。初一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这可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特征得到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12],自我概念、情绪发展、逻辑思维都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加强。到了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差不多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上的问题比起初一学生要游刃有余。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高一相对于初三和高二学习压力要小些,这个也可以从上面分析得到解释。处于初三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研究[13]一致。而高二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投入更多,自然压力也会增加。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初三与高一、高二差异显著。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学生的年级分布代表了各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因此,在各个年级之间丧失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藏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在丧失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异显著。藏族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丧失压力,这与他们刚来内地学校生活、学习还不适应有关系。从文化环境来看,初一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从影响学习的要素来看,刚来内地学习的初一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尤其语言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子上,高二学生和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学生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阶段和高一阶段的藏族学生比高二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覃晓波[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藏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普遍存在,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即从初中到高中是下降的。这与中学生年龄特征中的不够成熟以及适应能力发展得不完善有关。因此初中阶段学生体验到的应激比高中学生多。初一学生有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学业的“分化点”,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急剧增加,这会导致时间压力和其他压力相应增加;初三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的研究[5]一致。而进入高一以后,高中的授课进度和课程难度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和新同学,这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压力会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学生的差异,重视藏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以便提高民族学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4.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ThomasAW,Donatov,GraceM,etal.Theroleoflifeeventsfamilysupport,andcompetenceinadolescentinadolescentsubstanceuseatestofvulnerab-ilityandprotectivefactor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2,20(3):349-374.

[4]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2):84-86.

[5]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108.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40-441.

[7]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7-550.

[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6.

[9]胜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10]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9.

[1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2]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心理应激范文篇6

【关键字】心理应激体育锻炼福州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

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

2.2.3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1.2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级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级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

3.2.2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学习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发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1

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学习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发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2

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总应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3.4.2

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

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

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在其它相关研究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4.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无论是低年级男生还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级男女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而导致。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方面。它包括面对新的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而得不到及时调整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的改变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当引起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及由于学习任务、发展任务、竞争对象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时,远离家人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就业和发展方面。而运动量在两个年级的比较上并没有很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运动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级学生。

4.3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的比较

男大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远高于女大学生。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从生理角度说,一方面,女生的发育时间要普遍早于男生,当女生发育基本成熟,运动量也随之下降时,男大学生却处于发育的末期,各种新陈代谢还在继续。而大量的体育锻炼促进了新陈代谢的更好进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女生运动能力要明显低于男生。导致在运动强度、频率方面弱于男生。二、传统的观念影响所致,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很多体育项目只适合男性参与。例如对抗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女生只适合参与跳绳、羽毛球等强度较低而又不会破坏形象的体育项目。三、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分析,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丰富大学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而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表现在减肥、业余爱好等方面。

4.4从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不同等级运动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运动量越大,心理应激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比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这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提高了有利的证据。虽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积极影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4.5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运动量水平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越高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越高。所以说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它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够间接减少和预防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和降低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适当运动量不仅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降低紧张和不安;同时在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过程。从而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积极作用。三、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适应。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克服孤僻,暂时忘记烦恼。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交往,提高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带来的各种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力。四、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当在运动中成功地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之后,就会无形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结论

高校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成就动机都比其它同龄人要高,而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首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体重、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第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青年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当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是很满意,别人的评价也偏低时,这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来自这方面的心理应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注: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其次,就心理发展而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智力、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但又没达到完全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很多积极的特点,如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会表现出情感难以控制,自我意识、自尊心过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消极特点。另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消极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确在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应激水平也会高于同龄人。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以及应激源,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应激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体育锻炼都能够起到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案。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而对于运动量来说,中等运动量水平对促进心理应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还需考虑兴趣、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但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应激干预的可能方法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而其干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应该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相结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平、朱浩亮等。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04):31-32。

【2】王冰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8):93-94。

【3】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5(1):138-13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81-87。

【6】杨天庆。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9(6):106-107。

【7】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53-854。

【8】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l8(3):42。

【9】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0】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617-618。

【11】马申,王白山,隋光远。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干预效果。中国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2(3):29-30。

心理应激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价值

多数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导致其自身生理指标及行为出现改变,进而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因此为了降低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手术治疗的影响,有必要加强手术室心理护理管理[1]。心理管理可以及时消除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缓解患者心理问题,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同时可以让患者学会有效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确保术后康复顺利进行[2]。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手术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三甲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室收治的120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600例。观察组性别比(男∶女)340∶260,年龄21~76岁,平均49.82±5.37岁;科室分布:普外科240例,骨科120例,妇产科60例,泌尿外科110例,神经外科70例。对照组性别比(男∶女)320∶280,年龄20~78岁,平均49.94±5.16岁;科室分布:普外科230例,骨科150例,妇产科40例,泌尿外科130例,神经外科50例。两组手术室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及手术科室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满足手术适应指征者;②患者神志清醒,且沟通表达能力良好;③患者及陪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沟通交流障碍者;②终末期疾病患者;③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剂者。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标准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①探视管理。术前巡回或器械护士需要对即将进行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探视,介绍相关手术流程、治疗等相关情况,并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饮、保证睡眠充足等。术后探视需要明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身体康复情况等。②体温监护。采用充气式加温设备,加温毯,液体的加温等。观察组联合心理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优化手术室环境及条件。基于人体舒适度需求,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减轻手术室环境及条件给患者带来的生理不适,继而降低心理不适发生率。包括空气、噪声、光线、整洁等方面,保持温度、湿度适宜,保持安静舒适的手术氛围,可播放舒适轻缓的音乐降低患者心理压力。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术前探视、术中治疗及术后探视中,需要主动倾听患者对于疾病、家庭、社会的诉说,全方位了解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难处并及时进行安慰及帮助,协助患者改善不良局面。术前需要告知患者手术配合的重要性。术中主要保护患者的隐私,给予人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保持手术间的安静,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部表情异常等反应,及时给予精神鼓励,沟通过程中需要尽量采用轻柔语言、温柔动作进行互动。术后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手术积极信息,若存在消极信息需要首先告知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③心理干预。可采用情绪引导、转移视线,调节呼吸等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保持平静舒缓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手术患者心理应激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情况。其中HAMA:标准分数≥7分即表明存在焦虑情绪,分数越高表明焦虑应激反应越强。HAMD:标准分数≥7分表明存在抑郁症,分数越高表明抑郁应激反应越强烈。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低体温、液体外渗、压疮、大出血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手术室患者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心理应激)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HAMA、HAMD评分,计数资料(手术室不良反应)采用x2检验,并以%表示发生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的心理应激反应(HAMA、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精准医学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临床越发重视手术治疗效果及人文精神。手术治疗过程中,对于手术配合、患者心理、生理状态等指标均有着严格要求,一旦出现任何纰漏将可能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3]。且手术创伤后易出现生理疼痛、感染、抑郁等应激反应,常规护理措施只单一关注到手术治疗,而未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也未对心理应激反应做进一步干预,为了降低该应激反应的发生率,有必要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4]。本研究显示,心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心理管理是通过掌握患者个体差异化心理特征,了解患者产生各种负性情绪的原因,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及时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告知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的原因,并指导患者减少或处理应激反应的自护措施,全方位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及负性情绪发生,协助患者快速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理应激反应(HAMA、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心理管理可以通过语言、姿势、态度、行为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直接、间接影响患者的负性情绪,消除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恐惧感及焦虑,提高积极配合治疗的意志,进而降低心理应激反应[6]。观察组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心理管理可以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及时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负性情绪对患者生理指标及依从性的相关影响,保持稳定的生命状态,进而有效降低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7-8]。综上所述,心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手术室相关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育青,黄莉,赵汝运.手术室预见性心理护理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认知功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8):64-66.

[2]温小晓.护理质量控制在介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64.

[3]张浩,孟亚,陈秀丽,等.微创介入手术室疼痛管理联合情志护理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2):217-220.

[4]宋召凤,王伟,李芹,等.手术室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9,30(23):3114-3116.

[5]勾晓英,勾小华.手术室工作程序表配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5):233-236.

[6]陈丹,张婷.手术室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2):238-241.

[7]王丽.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临床效果[J].四川医学,2018,39(12):1425-1428.

心理应激范文篇8

论文摘要:调查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应激源。方法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浙江省5个城市1645名中学生进行应激源调查。结果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教师、同学朋友和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是最主要的应激源,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反应密切相关。结论给学生减负,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应激(stress)的研究始于本纪世三、四十年代。从应激研究一开始,研究者就发现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1~3],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工作问题和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成为应激源,使个体产生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中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了解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应激源,采取有效对策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浙江省4个行政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湖州、杭州、温州、宁波和金华市的6所中学,调查17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5份,有效调查率94%。男生829人,女生816人;初一286人,初二264人,初三284人,高一283人,高二269人,高三259人。

方法:应激源评定采用郑全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4](有7个维度),分别评估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养方式问题、同学朋友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采用0~4级评分。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应激源评估。心理应激反应评定采用SAS、SDS评定量表。1998年12月~1999年3月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分析都在SPSS8.0中进行。

2结果

2.1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根据调查数据,比较中学生在应激源量表上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自我生理心理状态、同学朋友及教师等几个方面(见表1)。

2.2不同年级应激源比较将6个年级7个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进行F检验(见表2)。可见7个类别的应激源经方差分析,各年级间除社会文化和父母管教方式等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若以应激源类别平均值大小排列等级,各年级占前3位的:初一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初二是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同学朋友问题,初三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教师问题,高一高二均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同学朋友问题,高三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父母管教方式和家庭环境在应激源中占第6、7位。

2.3各类应激源与中学生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关系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比较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本文还调查了学生的焦虑抑郁反应,并分析各类应激源与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相关程度(见表3)。可见在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引起焦虑、忧郁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如学习压力过重、担心考试等)、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不坚强等),与SDS、SAS的相关系数在0.40以上;家庭环境问题、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如教育方式粗暴、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对学生的情绪反应也很有影响,相关系数显著(P<0.001)。

4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从单个应激源来看,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最严重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使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从应激源类别来看,学习、教师和同学朋友及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刺激强度偏重,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近[5~7]。转

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反映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问题。但每个年级因学习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刺激强度不一,初三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最大,因为现在高中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入学考试比考大学还紧张。同学朋友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都会导致心理紧张,只是不同年级而强度不一。方差结果显示,各年级之间这些类别的应激源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还对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不良的社会文化习俗也会给中学生造成心理紧张。

本文结果提示,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的学习压力仍然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社会各界需引起重视。有关教师方面、朋友同学方面、自我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对中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本文调查结果提示,社会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给学生减轻负担,使之健康成长(调查样本限于城市中学,没有涉及农村中学,需要进一步调查)。

4参考文献

[1]R.C.Kessler.TheEffectsofStressfulLifeEventsonDepression.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7,48:191~211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张亚林、杨德林.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8,14(2):65

[4]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45~49

[5]曾文星.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33

心理应激范文篇9

关键词:手术室综合护理;负性情绪;应激反应;急诊手术

急诊手术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病情急重、复杂,进展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易产生害怕、恐惧、急躁等多种情绪,并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因此给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科学性的护理模式,从生理、心理多个方面对患者施护,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应激反应。本研究以我院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手术室综合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患者均保持意识清醒,无精神异常,按照入院时间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各38例。综合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71岁,平均(44.76±11.75)岁;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4例,心胸外科手术10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骨科手术8例。常规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9~70岁,平均(44.21±11.34)岁;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5例,心胸外科手术11例,泌尿外科手术5例,骨科手术7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2护理方法1.2.1常规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准备手术器械、物品、药品等,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协助医生完成手术。1.2.2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保温护理。调节手术室温度在23~24℃,湿度在50%~60%,加用棉被、保温毯,术中冲洗腹腔、伤口时,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防止患者术中体温过低,产生应激反应。(2)心理护理。急诊手术患者病情急重,多数患者对疾病不了解,担心会存在生命危险,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需注意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告知其通过手术很快便可以康复,且不会对术后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疏导患者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平静,避免过度紧张引起血压升高,影响手术进程。(3)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医生摆好患者手术体位,骨隆突部位垫棉垫,摆放患者体位时遵循既不影响手术又保持功能位置原则,侧卧位注意保护患者心肺功能,防止男性外生殖器受压、健侧耳廓或眼睛等受压;截石位注意用腿架托住膝部与小腿,肢体与支架间垫棉垫,术毕缓慢单独放下双下肢。(4)隐私保护。术中,除手术需要外,避免不必要部位暴露,及时遮盖裸露的皮肤,保护患者隐私。(5)安全护理。手术期间,护理人员确保整个过程无菌操作,注意手卫生,所有物品均经无菌消毒或未拆封,手术锐利器械传递时采用托盘。(6)术后护理。妥善固定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清洁皮肤,注意保暖,患者苏醒后将其送往病房,做好交接工作。1.3观察指标(1)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情况,总分56分,评分<7分为无焦虑症状;14分>评分≥7分为可能有焦虑;21分>评分≥14分为肯定有焦虑;29分>评分≥21分为肯定有明显焦虑;评分≥29分为可能有严重焦虑[1]。(2)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3)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总分95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2]。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HAMA评分)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总满意度)用%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HAMA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HA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AMA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综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对比护理前,两组SBP、DBP、H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BP、DBP、HR水平均较护理前降低,且综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综合组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2.11%,较常规组的73.68%高(P<0.05)。见表3。

3讨论

急诊手术可为患者提供外科疾病治疗、紧急治疗,快速止血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挽救患者生命。但手术也会产生医源性创伤,是一种常见应激源,大部分急诊患者对疾病、手术缺乏正确认知,可能会自我放大手术危险性,出现恐惧、焦虑情绪等负性情绪,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3~4]。因此,手术室护士需对急诊手术患者实施高质量护理。急诊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做好各方面护理工作,避免任何微小环节疏忽导致手术失败,或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手术室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保温护理、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应激反应,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有研究发现,体温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具有重要影响,体温管理可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轻免疫应激反应[5]。本研究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使用棉被与保温毯、加热冲洗液等方法对患者体温进行管理,保持其体温在合理区间,避免低体温引起应激反应。负性情绪也会对手术产生严重影响,局麻手术中患者可能担心疼痛、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而产生焦虑、害怕情绪,一定程度上引起血压、心率变化。手术室护士通过安慰患者,增强患者信心,疏导其负性情绪,有利于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引起血压、心率等变化[6]。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护理满意度[7]。本研究还对急诊手术患者隐私进行保护,避免患者产生羞耻感。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综合组HAMA评分、SBP、DBP、HR均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急诊手术患者,可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应激反应。本研究还显示,综合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可见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急诊手术患者,可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急诊手术患者,可有效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吕婷婷,王新友,王长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障碍患者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7):589-592.

[2]张周娟.临床护理路径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6):1040-1042.

[3]周晓筠,吴靦,朱毅,等.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复苏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3):2186-2188.

[4]王敏,谢林碧,黄伟文,等.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6,27(2):228-230.

[5]宋伟娜,公凤霞.体温管理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2):104-105.

[6]杨海丽,李文昌,乐婷,等.手术室实施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79-180.

心理应激范文篇10

摘要:综述了近10a来癌症病人应对研究常用的研究工具、癌症病人应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和策略、所用策略的效果及应对与年龄及其它变量的关系,为癌症病人应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StudyProgressonCopinginPatientsWithCancer

WangYuqiong

(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Sichuan610041China)

Abstract:Ithadbeenreviewedthatcommonstudyingtools,copingstyles,andcopingstrategiesofpatientswithcancerwhentheywereinstress.Copingeffectivenessonthesestrategiesandrelationshipbetweencoping,ageandothervariableshadbeenreviewed.Informationwasprovidedforfurtherstudyoncopinginpatientswithcancer.

Keywords:PatientswithcancerCopingStress

应对(coping)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冲击所作出的衡定性、认知性及行为性努力,是对抗应激的手段[1,2]。癌症病人是怎样应对在疾病诊断、治疗及愈合过程中的心理应激,国外早在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我国近几年也着手探讨。

1主要研究工具

80年代以前,对癌症病人应对的测量工具都不很规范。从80年代开始,大部分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是以Lazarus和Forkman的“应激、评估及应对理论”(stress,appraisalandcopingtheory)作为框架而编制的量表进行。基于Lazarus和Forkman的理论,将应对分为“以改变应激事件本身为主体的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以缓解应激所致的情绪变化的应对”(emotion-focusedcoping)两种[2]。其测量应对的工具主要包括测量应对应激所采取的策略、应对应激的效果及两者都包括(见表1)。

表1常见应对量表

作者名称条目编制时间

a测量范围Lazarus,ForkmanWCS681980策略采用Jalowiecetal.JCS401984策略的采用及应对效果JalowiecJCS601987策略的采用及应对效果Felton,RevensonWCS511984策略的采用McnettMCEQ91988应对的效果

MCEQ是测量应对效果的工具;JCS既可用于测量应对应激所采取的策略,又可测量所用应对策略的效果。而其它量表只是测量癌症病人所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缓解心理应激。用得最多的还是Jalowiec[3]的应对量表(JCS)和修改过的JCS,此量表8个应对方式内包括了60个应对策略去测量病人应对策略的应用及所用策略的效果。而且此量表被两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应用于我国女性生殖器官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4,5]。经过测定,JCS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情况

2.1应对方式及应对策略在对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中,从不同治疗方式病人的应对、不同居住环境病人的应对、不同癌症期病人的应对、不同生存时间病人的应对及癌症病人的应对与年龄、生活质量的关系等方面均进行了研究。

集中于一种癌症研究最多的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Sheila和Payne[6]对乳腺癌和卵巢癌病人住院或在家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癌症病人采取积极思维、屈服、恐惧和失望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积极思维和接受事实是最主要的应对方式。这些妇女由于积极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正确地接受癌症的现实,而且也认识到癌症需长时间的治疗,甚至有复发的危险等。Fredette[7]在对生存5a以上的乳腺癌病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病人采用“以改变应激事件本身为主体的应对”策略缓解心理压力,如拼命工作、精神应对、寻求信息和寻求家庭成员及朋友的帮助等,采取积极向上的应对策略,而不是采取“以缓解应激而导致的情绪变化”消极的应对策略。Judy等[8]应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6个方面对244名乳腺癌病人的应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乳腺癌病人也主要是以“改变事件本身为主体的应对”方式去应对应激,寻求信息是应用最多的应对方式。Carver等[9]也报告乳腺癌病人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去缓解应激,接受现实、积极的应对策略,宗教信仰是最受欢迎的应对策略;而Mishel等[10]对正在治疗的妇科癌症病人的调查中提出:幻想的应对策略是最受欢迎的;相反,消极的应对,如:否认、逃避等应对方式用得最少。应用JCS在我国女性生殖器官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中也得出乐观应对方式是应用最多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而“尽量往好处想”和“梦想一个美好的生活”是用得最多的应对策略。而情感应对方式是用得最少的应对方式,“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是应用最少的应对策略[4]。Perry[11]应用JCS对癌症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勇敢面对、保守应对方式应用最多,情感应对方式也是应用最少。Krause[12,13]应用开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120名癌症病人的定性研究也提出一些直接行为,如:寻求信息及社会支持、正确面对、希望病情会好起来、参与社会活动或工作、寻求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是应用频率最高的应对策略。而否认、试着忘掉疾病这些消极的应对策略,这组癌症病人选用较少。Lev[14]也同时提出癌症病人寻求信息是应用最多的应对策略,其次是自我安慰、社会支持等。

2.2应对效果对癌症病人所用应对策略的效果研究较少,Ali等[15]应用MCEQ对64名乳腺癌病人的应对研究中提出:寻求信息和支持是应用最多而且最有效的应对方式。Halstead等[16]应用修改过的JCS测量生存5a以上的癌症病人的应对中提出:乐观应对方式采用最多,其次是支持、勇敢面对、自我依赖等;用得最少的是逃避应对方式,其次是情感应对方式。研究同时表明了乐观应对方式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其次是保守、自我依赖;最无效的是逃避,其次是听天由命、情感应对方式。与我国妇科癌症病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对我国妇科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中也同样得出:用得最多而且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是乐观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用得最少而且最无效的是情感应对方式,其次是逃避[4,15]。

2.3年龄与应对的关系在应对与年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年龄与应对策略的选择及所选策略的效果都有一定的关系。Ali[15]等提出应对效果与年龄成正相关。Halstead等[16]的研究中得出应对策略的效果与年龄的关系只在乐观、保守及支持应对方式中存在差异,而且老年组比中年及青年组的应对效果好。对我国妇科癌症病人的研究中得出:在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的选择上,青年组与中年组在情感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青年组与中年组、青年组与老年组在逃避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而所用应对策略的效果在年龄中无显著性差异[4]。Dodd等[17]在对64名正在进行化疗的成人癌症病人的应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病人的年龄与应对策略的总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大,所用策略越少;而应对效果与年龄无关。Halstead等[16]报道:老年癌症病人组采取乐观、保守的应对策略多于中年组;而中年组采取情感应对方式多于老年人组。

2.4应对与其它变量的关系Diane等[18]对40名妇科癌症病人及丈夫的生活质量与应对的研究得出: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与情感表达、幻想、自责呈负相关,病人生命质量中的健康功能状况方面与幻想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社会经济、心理精神质量方面与情感、幻想、自责、寻求信息等四个应对方式呈负相关。Herth[19]应用JCS对120名正在进行化疗的成人癌症病人的希望水平与应对的研究中得出:住在医院内病人的希望水平及应对水平均高于在家里治疗的病人,希望与应对水平呈正相关。

3小结

癌症病人的应对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应对癌症带来的心理应激,以上结果为研究我国癌症病人的应对策略提供了信息,说明JCS适合中国癌症病人的心理应对研究,癌症病人采取多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去缓解心理应激,而乐观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采纳最多而且最有效的。提示护理人员应关心病人,帮助和支持病人,并不断地向癌症病人提供信息。笔者认为:年龄与应对方式、策略的选择和效果有一定的关系,应对策略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应看应对的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倾向应对效果的研究,鼓励支持癌症病人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