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08:02

心理教学

心理教学范文篇1

1.1教学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从众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物理教学内容上,或者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中学教师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更多的养成了类似于模仿,或照搬教学设计、课件的教学习惯,从众性强的教师甚至丢失了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之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1.2教师从众心理的产生

从个体方面来说,考虑个体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就是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也就是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信,或者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会出现摇摆不定,而盲目的选择其他教师研修时曾经提及过的讲授内容来支持自己的课堂,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教学从众心理的表现.对于一些自我的把控能力不强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缺乏独立性,笔者也多次和一些新教师交流讨论,发现这也可能多数情况下与性格有关,在做事情或者遇到选择时这类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他人,或者顾虑较多,尤其表现在对整个教师教学小组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越信任,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产生从众心理.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把一些有资历的前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作为他们工作学习的榜样,有的甚至对前辈的话语、决定,言听计从,不假思索地相信,只要是有阅历,有成就的前辈的想法,就不会有问题,因此,最终只会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讨论活动中,教师整个群体的压力比较大,超过了一个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这个时候,这个教师就会对偏离整个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被迫地产生物理教学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的教学行为.笔者只是想借以说明,许多新教师或资历尚浅的教师虽然没有“前辈”的那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的想法往往是新鲜的,有个性的,更有可能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与学生更加接近,有过与学生类似的受教育经验而产生更适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然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阅历较浅的教师个体往往对整个群体的压力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当整个群体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内聚力较强时,那么产生从众心理与教学的从众行为就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了.

2物理教学中的从众心理表现

2.1在备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如今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备课,往往会选择每周集体一个学科小组集体备课,由学科带头人发言说出自己教学多年来对这一课的理解、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然后大家稍作修改,最终形成一份大家统一的教案以备上课时使用.这一份教案的形成主要源于大家教学设计的东拼西凑,笔者认为如此的教学设计并不能适合于每一位教师,因为它的形成并不源于授课教师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甚至有可能相距甚远.这样的方式,将很多新教师的想法埋没了,他们隐藏自己对于这一课的看法,而默默选择听信权威.于是久而久之这样的从众心理就在教师头脑中埋下了种子,一天天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教师在备课时不自觉地就想要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慢慢地丢失了自我,形成了从众心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可以摆脱集体备课,但是又被今天高速发达的网络资源框住了.眼花缭乱的各种教学设计,课件资源,让教师往往不问为什么,拿来看着不错就直接应用于物理课堂,这样的教师哪怕只有1%,乘以中国的教师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数目,也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了.所以,上述这些教师在备课时的从众心理表现还是需要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

2.2在授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在授课时,教师的从众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众所周知,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课改的10年希望教师从讲授式教学逐步向探究式教学进行转变.但在课改期间,有很多教师的物理课堂上形成了“4个虚假”,即邢红军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一文中提到的“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这个现象源于“大家都探究所以我也探究”,“为了探究而探究”等等.这些教师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些教师还很卖力,但从效果看,既空洞又无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这些从众行为不仅不利于教师自己,更加不利于学生.

3教师摆脱从众心理枷锁的主要途径

3.1教师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首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质疑精神.所谓质疑,就是对已有结论的合理性做出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对结论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这样,就必然促使怀疑者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发现结论的问题所在,并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众心理自然而然地在质疑的过程中就被克服了.质疑,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猜疑,而是有根据的怀疑,它或以事实经验为依据,或以逻辑推理为依据.总之,它是建立在对该问题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因此要求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要过硬,专业知识要强.在教学研究中,特别对那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不同的观点是完全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众人不一致就轻易放弃,因为这其中本来就难免会存在不妥之处乃至科学错误,这些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达到科学统一的认识,而不是选择盲目听从他人之说.其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思维要善于变换.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客观知识的情况下经过教师自己的思维加工,运用主观能动性,能动地将自己的特色与见解应用于物理教学.而所谓变换,就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教学中已经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认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转换,不是否定原有的结论,而是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摆脱人云亦云,另辟蹊径,以便产生新的或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在创新中可以有变换,变换中可以有创新,相辅相成,彼此交织,已达到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著名物理学家、出色的物理教师麦克斯韦常常用几何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范德瓦尔斯等温线问题中的“麦克斯韦等面积法则”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样一个法则直接把范氏理论等温线和实际等温线巧妙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更不应该在思维上有局限性,而应该时常转换思维,甚至是跳跃思维,即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方法不肯放下.例如,物理教材中,描述简谐振动时除了解析式的方法以外,还用图像的方法和旋转振幅矢量的方法,其中囊括了图像法、函数法和几何法,方法上的这些创新就使我们对简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大胆尝试又有何不可?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看到其他教师看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平常教学工作中,甚至是生活中,通过观察,联想到某一问题,认为有一定价值,便可作为课题,写成文章,或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如“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厨房里的热学知识”,“服装的颜色与物理”,“一张纸能做的物理实验”等等,均可以使教师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达到摆脱从众心理的效果.

3.2教师应加强学科和教学理论的学习

首先,教师应当了解和鉴别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他们实际掌握的运算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定的运算模式,教学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时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备知识,备方法,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教师还应当知道,备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例如,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规律哪些属于具体运算模式?哪些属于形式运算模式?针对一些形式运算水平才能理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其转化为认知发展水平为具体运算水平的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规律.这需要教师下很大功夫去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师是帮孩子清除路障,然后让他们通过?还是教师帮孩子培养能力,然后让他们自我完成?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从被组织阶段到学生自组织阶段的转换,形成自成一体的自我认知,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一类人.

如果那样,学校也就不是学校了,而是克隆基地.这也就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即首先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等等;另一方面要在基于教育学理论之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尤其是物理学方法的掌握.中学的物理教学更多的是对物理知识的讲授,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有着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是相当显化的,而教师甚少提及物理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物理学方法与物理知识是同等重要的,物理学方法同样是值得教师好好研究的,不仅如此,在实际应用时,教师还要以较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适度适量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帮助的作用.由于这些物理学方法大多数是隐藏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么学生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些方法,更不要说知道这些物理学方法有何而来,如何去用了.同样的,教师如果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阅读理解过相关书籍,那就不用去谈教授学生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学方法的相关书籍还是很有必要阅读的.例如,朱軦雄的《物理学方法概论》(下称“朱书”)用了6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学中的几种方法,其中包括注重思辨的逻辑方法,注重实验的实验—归纳—演绎方法,实验哲学的分析—综合方法,以概念为工具的科学概念方法,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和复杂性层次上的非线性科学方法.书中强调了物理学一直以来给我们提供的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而这些基本认识可以分为3个层次,之中的第3个层次就是以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的、隐藏在这些定理和定律背后的关于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和理解,他们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图景的描绘方式和领悟,而在每一种描绘和领悟深处必然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现着物理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实际上这就是学校开设物理课程在第三个维度上的价值———思想方法的价值.多读这一类书籍是对教师的物理教学内容方面是有益处的.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同样值得教师学习,更能摆脱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查有梁先生也介绍过历史上的一些教学模式:孔子和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对话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讲练型”;杜威和蔡元培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自学型”;陶行知和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合作型”;朱熹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研究型”.这些教学模式并不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连贯一致.教师大可以从中任选一些方法,再结合自己的个人教学特点,打造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大可不必缺乏独立自主地去选择从众,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组合,如此看来,教师对于中学教学法的学习也必定会使课堂受益.教师对于杰出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居第一位.例如,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抛开具体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不说,你是否有自信在学生面前说:“我就是物理”.

心理教学范文篇2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心理教学范文篇3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心理教学范文篇4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心理教学范文篇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少年能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节自己。《石缝间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等课文,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更深一步的思考,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物类如文天祥爱国英雄的事迹、鲁迅艰苦求学的事例、卖蟹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等,让学生感受这些高尚情操、优良品质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或明显的、或含蓄的,创造性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让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感滋养学生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这些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师良好的情绪或善于调节控制,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相反,教师的情绪不良,就可能诱发学生的过度恐惧、焦虑心理,形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进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决不带着抑郁情绪走进教室,而是满怀激情地进入课堂。上课时,切不可因为学生的一点小事而轻易发怒。小事糊涂过去或做适当的暗示处理。即使有什么重大违纪事件,也要等到下课以后再做处理。(2)尊重学生的个性。很多教师都不喜欢学生插嘴,一怕影响了纪律耽误时间,二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插嘴时,往往正是他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时候,如果此时教师的批评、指责、命令或置之不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被打消。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厌学的情绪。(3)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权威的口吻和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要以高度的机智参与到他们中间去,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说出来,只要认为正确的,就要据理力争。让他们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争论中让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不断得到完善提升。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的评价是指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与表扬,哪怕是一个欣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肯定学生的判断,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需要,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首先,要让评价成为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因素。通过评价,架设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向学生心灵的炉火中不断地吹氧。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力避消极、单一、静态和封闭,取而代之以积极、综合、动态和开放,要高度评价敢于求异、大胆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学生。对学生的这类表现要予以充分肯定和强化。即使是结论错了,也要对其思考的过程予以肯定。其次,要全面评价,全程评价。不仅评价某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针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作评价。尤其在评价优等生或后进生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避免片面性。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肯定、尊重和欣赏。很多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且在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时,不要眼睛只盯着优等生,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以充分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走出只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重视心理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心理教学范文篇6

一、歌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歌词敲响心灵,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还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正是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2.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有助于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唱得短促。特别是“起来,起来,起来"这一连串的递进,运用渐强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通过歌曲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同时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3.利用衬词,进行心理教育。音乐是时间艺术,其情感性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是较突出的。而人的情感体验又是一种直接、易发生的心理过程。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用衬词“嗒嗒”形象地模仿了时钟走动的声响,仿佛告诉大家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学生在愉快的歌唱中,理解了歌词的含义和音乐塑造的形象,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二、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去享受欢乐,去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净化。

1.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音乐的情绪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唯一的,但学生在听音乐前的心理状态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绪转换的心理铺垫,使学生自然地将心情调适到接受体验音乐的积极状态。如在教学欣赏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时,会深刻地感受到这部声作品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欣赏之前,可以介绍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故事以及中华人民从苦中站起来,播放有关电影片段。再引导学生学习歌词,做好欣赏的心理准备。

我在教学《龟兔赛跑》这一课时,通过音乐故事表演,让学生明白:骄傲必败,虚心并不断努力才能使人成功的人生哲理。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在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的目的。

2.巧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情绪;有了情绪,就有了动力,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音乐课应努力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如:欣赏《可爱的小动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片霞光四射的大森林里,伴随着热烈欢快的音乐,小鸟在歌唱、蜜蜂在飞舞,许多可爱的动物纷纷赶着要去参加第二届森林音乐会,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听,还有哪些动物也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此时,学生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和可爱的动物们一起去参加热闹而愉快的森林音乐会,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眼前的教学情境中,达到了预期的欣赏目的。

心理教学范文篇7

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英语老师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并进行整理、设计和拓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只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花心思,有机整合和合理设计这些素材,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把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心理素质。如:在高中英语教材第三册“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sofAncientChina”这一单元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三位思想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三位思想家的仁爱、民贵君轻等思想核心。教育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而在高中英语教材第二册“NoDrugs”中,通过一个青年吸毒者的经历自诉,学生认识到的危害,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德育中反复提到的“珍爱生命,远离”。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但学习好,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客观准确地分析学生成绩和挫折,融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做出自我判断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成绩,老师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要多发现学生成绩进步的方面,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心态,有信心学好英语。英语这门学科,难度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绩提高速度缓慢。学生在努力一段时间之后,看到考试成绩还是达不到要求,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因而不再继续努力。二是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害怕犯错误,不敢说,造成了心理阴影。针对第一种情况,英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视学习过程而淡化学习成绩。要让学生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的道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无怨无悔,我们就是成功者,从心理上使学生战胜恐惧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针对第二种,当学生用英语表达时,英语老师不要一听到错误就纠正,因为这样会使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产生畏惧心理。总之,老师要理解学生,态度和蔼,学生犯错时要委婉地指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要多用“Youhavedoneagoodjob”,“Good”,“Welldone”等鼓励性的话,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敢于用英语表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提问一些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简单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弱化语法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从英语教材内容的设置上,能看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几乎每个模块都有话题讨论、创造性写作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实用的语言操作场景。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操练这些语言场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例如,可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尽量用英语交谈、编排表演英语话剧、编辑出版英语班刊、每节英语课前安排学生做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使学生英语学习热情高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英语,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心理素质水平,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英语学习

1.心理健康教育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就能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强化学习英语的效果。英语是非常难学的科目,有如下的特点导致它难学,如单词词组句型的记忆、篇章的理解、英语和母语的巨大差别,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困难。要克服这些难题,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心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情感态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如:刘蕊是我班一位后进生。有一次,在做一道句型转换题时,我叫了好多同学回答,结果没有人答出来。这时,刘蕊向我举手示意,我立刻把她叫了起来,没想到她答对了。我很高兴,好好表扬了她一番,同学们也给予她掌声鼓励。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她。从此,她乐观、开朗,并且很有自信,英语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事实上,心理健康、自信开朗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无论是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还是对文章的理解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反之,信心不足的学生常感觉自己不如别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成绩很难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心理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技师学院;课堂心理;教学管理

在技师学院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或者总体素质较普通的中学生,想要将这些学生教育好,只是依靠知识与纪律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感与自我价值否定,这些问题造成他们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技师学院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课堂心理进行关注,并且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技师学院学生的课堂心理

1.1自卑心理。(1)学生本身的原因造成自卑。在技师学院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因此他们无论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失败感。因此也造成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并且经常暗示自己是个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而学生将这种负面、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之中,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敢面对、或者逃避问题的思想。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知识,这些学生就会将自已藏起来进行自我封闭,并再次否定、贬低自我。(2)教师的原因。国内有一部分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脾气较差,在技师学院教学的时候,当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时,教师就会用语言暴力对学生进行责怪、谩骂,并且间接地暗示了学生学习能力差、脑筋不好使等等消极、负面的情绪;有些教师会在责问学生的同时,将一些不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负面内容渲泻给学生,间接地深化了学生的自卑感与失落感。1.2消极心理。在技师学院学习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消极的心理,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些是由于学生自卑造成的,从自卑开始,再到否定自已,最后发展成为放弃自我,并且相信自已并没未具备什么才华,严重怀疑自已的能力,并且在上课的时候也处于消极状态中。消极心理的出现的另外一种原因是由于漠然与不放在心上所引起的。所谓的漠然,就是指学生从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突然出现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并且没有先前的压力与管理,这造成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已学习是为了什么,这种负面的思想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消极心理。不放在心上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身心并未成熟,学生在遇上困境的时候选择逃避而畏惧思考后续的进展,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享受与放纵,对于学习并没有放在心上,在课堂中做小动作,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

2对学生课堂心理教学管理的有效举措

2.1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虽然技师学院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可是也担负着将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想要培育学生成材,只是让学生学会职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传道,所谓的道,就是道理、道德,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出现问题,缺乏耐心与爱心,教学中对学生采取语言暴力的话,那么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以及成长造成重要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课堂的主导,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职业素养较差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自卑感与恐惧感,甚至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一个职业素养好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方向发展。2.2关爱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必须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与辅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学生当前的思想问题进行关注,对于已经产生负面、消极情绪的学生进行关怀、爱护,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如果发现有学生处在低谷的时候,教师应当运用温和的语言,伸出关爱的双手对他们进行开导。2.3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不仅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风向标,也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朋友。如果想要让学生接受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必须要将自身的人格优点与魅力进行展示,并且也要通过语言的技巧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自卑、或者消极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造成课程僵硬枯燥,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技巧来进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流行、幽默的语言把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表达,能够间接地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当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够以长辈的口气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站在兄弟姐妹、或者朋友的角度用平和的口吻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所表达的内容,而处于平等地位中的学生也会很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已心中的感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难点及时地向教师请教、咨询。

3结语

综上所述,技师学院学生的课堂心理问题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的配合与重视,除了关心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之外,也要对学生的就业以及心理问题进行关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霞.如果你把他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浅议教育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2016(12):124~137.

心理教学范文篇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少年能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节自己。《石缝间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等课文,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更深一步的思考,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物类如文天祥爱国英雄的事迹、鲁迅艰苦求学的事例、卖蟹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等,让学生感受这些高尚情操、优良品质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或明显的、或含蓄的,创造性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让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感滋养学生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这些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师良好的情绪或善于调节控制,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相反,教师的情绪不良,就可能诱发学生的过度恐惧、焦虑心理,形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进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决不带着抑郁情绪走进教室,而是满怀激情地进入课堂。上课时,切不可因为学生的一点小事而轻易发怒。小事糊涂过去或做适当的暗示处理。即使有什么重大违纪事件,也要等到下课以后再做处理。(2)尊重学生的个性。很多教师都不喜欢学生插嘴,一怕影响了纪律耽误时间,二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插嘴时,往往正是他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时候,如果此时教师的批评、指责、命令或置之不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被打消。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厌学的情绪。(3)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权威的口吻和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要以高度的机智参与到他们中间去,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说出来,只要认为正确的,就要据理力争。让他们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争论中让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不断得到完善提升。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的评价是指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与表扬,哪怕是一个欣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肯定学生的判断,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需要,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首先,要让评价成为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因素。通过评价,架设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向学生心灵的炉火中不断地吹氧。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力避消极、单一、静态和封闭,取而代之以积极、综合、动态和开放,要高度评价敢于求异、大胆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学生。对学生的这类表现要予以充分肯定和强化。即使是结论错了,也要对其思考的过程予以肯定。其次,要全面评价,全程评价。不仅评价某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针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作评价。尤其在评价优等生或后进生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和避免片面性。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肯定、尊重和欣赏。很多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且在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时,不要眼睛只盯着优等生,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以充分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走出只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重视心理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心理教学范文篇10

1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

1.1有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角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1.2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观察实验事实,了解现象、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件、综合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使是新的物理学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实验验证之后才能被确认,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会有电磁波出现,但是直到赫兹实验的成功,这一理论才得以证实,电磁场、电磁波才获得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物理的直接动机。

1.3动机作用显著,使学生感兴趣

所谓“动机”可“动因”,就是唤起学习者行为并导向一定方向的原动力,而引起动机的过程称为动机作用,这里主要指的是内部动机作用,即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有畏难和惧怕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下述三种:

2.1物理概念抽象、严格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核心,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抽象,如果没有实验配合,不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就很难建立,如惯性概念就很难理解,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力是维持运动的直觉观念,就是受到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这正是正确建立惯性定律的心理障碍,再如因为物理概念多,知识信息量大,而知识信息向大脑的输入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因此使诸多物理概念不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加上相近概念间的互相干扰,这些都易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做好铺垫,降低从具体到抽象的台阶同时,还应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分散抽象概念的教学。

2.2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

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3数学形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

数学方法的应用对物理学的发展作用巨大,数学是研究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物理学中,相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物理意义,如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质理本质,例如,振动图线和波动图线,学生往往就难以理解两者物理含义在本质上的差别,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注意认识数学形式受具体物理条件的制约,而忙于做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就易造成乱套公式,“依样画葫芦”的思维定势。另外,学生往往因出现困难、错误学习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也使物理学习中“难”与“怕”的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决。

3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1物理学习举了的来源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一个有掌握电子技术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收音机发生兴趣,当掌握了收音机的接收原理和装修技术后,又会对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的装修及测试仪器感兴趣,如此不断探求,就会对电子技术产生丰富而持久的兴趣,并可能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实验操作及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初中生在第一堂物理课上就能看到鸡蛋落杯,冷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以及静电现象等实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观察到的新现象中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实验的兴趣会更趋稳定和持久。

2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了科学家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抽象思维的特点,处理物理问题的技巧,建立物理理想模型以及运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等,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来源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学生兴趣之源,而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便是学生兴趣的澎湃洪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学习会起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而且还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讲得好”居道位。

3.2物理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就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

1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关于“光的本性”,先学双缝干涉,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继而学习光电效应,发现光还具有粒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光的本性”的欲望

2明确的目标,学习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物理情景,探索实现目标的途,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