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24: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班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恶性事件不都是突然发生的,有些恶性事件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之间会吵闹、打架;有些学生会拉帮结派;有些学生会厌学,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将这些有可能形成恶性事件的苗头扼杀于萌芽阶段,并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真心的关爱。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1]。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那么这个班级的凝聚力也就增强了。同学们积极为班集体争荣誉,在相亲相爱的班集体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这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促进情商的培养,更能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商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在活动中主动合作、合理构建知识体系,那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重点地进行个案跟踪与辅导。我们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与辅导。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形成心理健康档案,对那些变化较大,表现异常的同学,及时制定辅导计划,有重点地针对个别学生开展个案辅导,为班级的良好管理打好基础。(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班级管理获得良性的循环。课堂教学是班级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班级的管理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情感丰富的文章,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数学概念、法则的形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做事严谨、事实求是的作风;例如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制作美,进而感受学习的美;例如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坚持、勇于战胜自我,并形成顽强的意志力……这些美好的心理品质带动同学们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所形成的必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2]。(三)组织主题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方式,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每班每周均有一节班会课。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全班学生为辅导对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后的情感与体验以及经验分享,使学生获得心理感悟,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人格和行为,以达到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健康心理的目的。将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课进行融合,可以增进学生的信心,从内心感受到,我要成长、我要努力、我要做更好的自己,自觉主动地做好身边的事情,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在成长的同时,加强了班级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例如针对学生上课走神不专心的现象,开展《注意力训练》的辅导,帮助学生找到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针对同学之间的争执、打架现象,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辅导,引导学生认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及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就提升了,良好的班风班貌也就形成了,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到位了,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莉,闫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30-30.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公寓;管理;改革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阶段,青年时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欠缺良好的控制力,导致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频繁发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发生的主要场所。基于学生处在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公寓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8%,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5%。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公寓的必经之路。

1、维护良好的宿舍关系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化,以班级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逐渐弱化,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以宿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了中心。学生的班级意识相对淡化,宿舍意识不断增强。宿舍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场所,学生在宿舍中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宿舍中也会暴露无遗。由于宿舍是多人生活的场所,学生的心理问题必然会引发宿舍内部的矛盾,从而影响宿舍关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维护良好的宿舍关系。

2、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独立、思维独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个性趋于独立,传统的家长式教育不符合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是学生较为排斥的教育方式。相反,以平等、尊重为前提的心理辅导方式成为较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模式。心理辅导教育方式有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公寓的创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有助于公寓管理

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宿舍管理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问题是引起宿舍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情感争端是构建和谐公寓的基本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有助于公寓管理的有序进行,从而构建和谐公寓。

二、高校公寓改革的实践途径

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辅导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学生不再回避心理问题,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和心理指导,这就增加了心理辅导场所设立的可行性。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能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经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大多数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处于教学区,离学生的公寓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咨询。宿舍是心理问题凸显的高发地,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且学生在宿舍处于放松状态,这也就使得各种矛盾与冲突得以发生。如果我们能在矛盾与冲突发生的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心理咨询和辅导,便能使矛盾与冲突及时得到化解,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学生、贴近学生。

2、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大学辅导员入住公寓,服务学生。但是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心理辅导成为服务学生的主要切入口。我们应当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大学辅导员入住公寓升级为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的管理模式延续了传统管理的基本模式,发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增加了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管理办法,使得新型管理模式继承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服务功能,又完善了传统管理模式。

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公寓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真正实现心理辅导的教育意义,就要重视环境的改革。在公寓内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情感争端、矛盾问题,有效杜绝公寓心理危机事件和犯罪事件的发生。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进行高校公寓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符合当今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是对高校公寓改革的一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公寓改革的结合,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体现。

作者:杨美娜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3

一、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目前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时间只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全程是指全部里程或路程,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按照国家教育部及辽宁省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规定,可以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32学时,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到二年级第四学期结束,课程开设周期为四学期,前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12课时,后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4课时。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学期与教学周数。另一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仅要采取积极主动干预模式,还要“全程式”陪伴大学生,即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心理咨询与辅导一直伴随大学生的左右。在通常情况下,全程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依靠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制度来完成。全程式心理咨询与以往心理咨询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动干预,而传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被动等待;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是由学校党委聘用的专门负责某一分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以外,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的心理辅导全程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本论文中,受篇幅限制,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专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以辽东学院2010级、2012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与测量法研究与探讨了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测评工具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测量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以辽东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2010级本科大学生采取阶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2级本科大学生为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问卷法测量法是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运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对2010级、2012级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检验实验的效果。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2010级本科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课时为16课时,其前测以2010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2012级本科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学期为1-4学期,每学期课时分别为12、12、4、4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其前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4年9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采用阶段式的教育,即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开设16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1所示。由表3.1可以看出,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这表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2级本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采用全程式教育模式,即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32学时,具体课时分配为第一、二学期各为12学时,第三、四学期各为4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2示。由表3.2看出,2012级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均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三)两种模式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2010级)效果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2012级)效果比较分析如表3.3所示。由表3.3可以看出,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皆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讨论分析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简单地说,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而不是把它看成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教育与教学任务。在实践上,多数高校除了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所需之外,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而其他学期不再有授课任务。这种做法虽然能解决大学生入学时所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不能解决大学生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随着大学生年级的逐步升高,因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以及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在大学的三、四年级,因就业而带来压力与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却留下了诸多空白,某些高校期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上述问题,往往是没有明显的效果。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只有对其实行改革,实施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是最好的出路。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程性,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专题讲座,从而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长,它就能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时关注与跟踪解决,从而保证大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帮助。另外,高校实施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辅导与咨询制度,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指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平时表现、结业考试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考试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次课,考试方式采取开卷,随堂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作业在大学二年级完成,占总成绩的20%;平时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30%,各学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与学期课时的分配多少相关,它主要包括上课发言、出勤、学习状态以及迟到早退等方面。

五、结论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5

一、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职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职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职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6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够充分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仅仅使幼儿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质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内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幼儿实际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选择行为治疗方式进行矫正,未能够对是否真正适合幼儿进行考虑。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在幼儿心理发展时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幼儿潜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另外,在当期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比较凌乱、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其它学科或者较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与幼儿实际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师资力量及家庭支持。当前幼儿园教师未能够准确把握评价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以及其效果,由于教师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教育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够及时正确进行纠正。此外,在家长方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对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视,并且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儿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长所起到作用明显比较落后,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未能够保证同步进行。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分析

2.1积极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利环境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2.2积极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另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道德感以及责任意识,所以,创建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应当积极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法治底线意识,要能够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真正热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心理卫生方面相关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心理咨询以及诊断知识掌握,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心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

2.3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阶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家校合作这种方式,建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或在家中的具体情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依旧很低,得不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更无法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够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呢。

一、正确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文化课程教学而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与文化素质相符合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基础特征。

1、不定时性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所处的环境几乎可以分为校园和家庭两大板块,因此,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定时性,要时刻以学生为观察对象和主体,了解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就能够

2、不定点性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具体的教学课程,而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具体情况,随时随地的开展活动,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进一步扩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及时针对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对阵下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正因为小学健康心理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更应当重视小学健康心理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比重,充分利用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帮助教育教学事业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二、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策略

1、沟通交流第一位,积极促成合作观念

在当下的教学氛围中普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家长认为将学生交给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教学任务都应该由学校来完成,并且过于追求学生的个人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求和渴望。同时学校方面则普遍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地方,对于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家庭中完成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个人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时,首先应当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促成合作观念,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和重视程度,并通过电话、短信、家访等方式,就学生的异常现象与家长进行沟通,为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打好基础。

2、增强活动第二位,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已达成沟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要经常开展家长会等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可以使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学校的基本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家长和学校双方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由于心理问题的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即在实际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等方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性指导功能,通常只是通过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家长进行谈话调节。而在调节指导的过程中,则反复提及学习,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得到有序的心理调节。因此,在开始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增强教师及家长自身的专业性,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层的整体特征再结合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辅导教育,要多研究探讨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案例,能够主动自发的感受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应对及解决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4、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开展活动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新时代课堂的教学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要始终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小学生年龄很小,对于事物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可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应的游戏教学、娱乐教学等,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正处于学生一生教育中的基础阶段,应当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当积极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共同面对。同时要注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质量。

作者:陈奕汀 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小学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当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当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找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述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研究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对于学生的教育目前更需要有技巧性的心理疏导、引导,一步一步帮助学生逐渐成长。目前,高中生正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高中生心中的疑惑,及时制止高中生做出的一些错误的行为,呵护高中生进一步健康成长。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上大部分高中院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系列的疏导工作。但由于一些实际因素的限制,高中的课业比较繁重,高中教育的重心仍然要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效果,可能还有些不足。这导致了个别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常见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成因

(二)人际关系障碍。在高中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理是广大高中生难以处理的问题,即便是到了大学,依然有可能困扰学生。当下高中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中,人际关系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高中生难以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导致高中生常常和家长、教师、同学出现一些矛盾,甚至是出现高中生交友困难的现象。人际关系障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高中生造成伤害,让高中生不能正常完成一些必要的交流工作,无法学习到交际的知识。造成高中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当下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相对于在农村的学生,在城市里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楼房的环境里,接触到的同龄人比较少,家长给学生提供的大量玩具更是让学生从小就疏远了与其他学生的距离,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什么事情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考虑的习惯。二是由于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抚养学生的成本越来越高,当下社会中大部分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受到了家人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学生出现无法吃苦,不懂得退让的状况,这些状况都是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正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当下的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自负和自卑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两个问题。拥有自负心理的学生通常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看不上别人的成果,总是对被人的成果产生质疑。这样的心理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当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而把别人放在很低的地位,一定会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的,最后导致自己缺少朋友,缺少可以交流的人。自卑心理的学生,通常也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相较于自负的学生,自卑的学生情况更加严重一些,这种心理问题会让学生失去大量的历练机会,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成长。由于学生长期存在自负心里,没有自信在同学面前表现,逐渐疏远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孤立自己。容易造成这两种心理的一个共同因素就是家庭环境,一个过分优越的家庭环境通常会满足学生的任何要求,这种现象长期出现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自负的心理,形成一种错误的心理意识,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家庭环境不够优越的学生,如果没有家长的科学教导,很容易会把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觉得自己的任何地方都不如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容貌、身高产生质疑,最后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危害。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要拥有非常专业的技能,更是需要有责任心、高情商的综合性人才。在这种背景之下,优良的心理素质就成了评判人才的另一大标准,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可以搞好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可以搞好自己和领导的关系,可以搞好自己和下属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二)高中生的心理现状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如果当下的学生受一些其他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影响,那么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当下的高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学的教学课程,只是单纯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行为,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的心理爆发了大问题,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高中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当下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必要措施。

四、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中院校一定要重视起教师的作用,通过提高相关心理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表面落实到实处,真正通过课程对当下的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加强学生对于心理知识的理解。当下的高中生,在平时有着非常繁重的课业,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教给学生表面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理解,通过电子媒体或其他途径,多方位、全方面地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而不是流于表面。只有学生真正地理解心理学知识,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应对。(三)建立心理辅导站。在高中开设心理辅导站,及时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对于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辅导站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惑,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着提升的空间。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高中院校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于心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心理辅导站等措施进一步深入落实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旭,王铁春.刍议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教育时代,2018(30).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9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如何对学生进行身体训练,如何使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技巧,运动成绩,使学生体能达标等身体运动方面,忽略了在运动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状态以及心理发展的照顾。也有的教师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了体育比赛拿名次,取得好成绩,只注重培养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对那些身体薄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不闻不问,长此以往,会加剧两极分化。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友善地对待学生,多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为人友善、善解人意、有温暖感。课堂中决不能对学生气势汹汹,更不能谩骂学生,讥讽学生。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帮助关心,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到多关注学生,多赞赏学生,多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营造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三、充分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1.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田径运动中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锻炼。(1)通过耐力性项目,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田径运动中有许多中长距离项目,如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跑,这些中长距离项目对学生的体能、意志与决心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只有具备良好体能与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完成这些项目。(2)通过田径测试,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田径运动中,有精确的时间计时和高度、远度的明确成绩,因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挑战。(3)通过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接力跑,谁来跑第一棒、谁来跑最后一棒,如何看待团队中的劣势等具体的环节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性训练的好机会。在球类运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1)通过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属于智力水平。(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抗焦虑能力。(3)通过规则设计,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4)通过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恰当分组,并留出组内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安排战术,进行有效配合,分析战术改变,使他们在真实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并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从而增强的合作能力。

2.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竞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个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体育比赛以及定期的校际比赛。校内比赛以班级的形式出现,全班同学广泛参与,在个人成绩的基础上合算班级总成绩,以此作为个人与班级表彰的依据。体育比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高激烈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在比赛前、比赛过程中以及赛后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心理起伏。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赛技巧训练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四、把握教育时机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应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发现并调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反应。相对于主动的心理品质训练来说,这更接近一种心理调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人素质的不同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些情绪反应是积极的,而有些是消极的,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而这主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来完成。当然并不是指教师一定要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弥补性的引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环节,进行提前教育,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新认识

关于心理健康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专家有着各自的观点,心理学家对于一些人类行为,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对于一些人类的行为从不同的心理学论点可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像人格心理学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因此,心理学的流派很多,对于人类的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中职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

就目前中职生的学生现状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有待于提高。这类群体的学生就其心理特征现象主要表现为———厌学、逆反,做家长的常常感到教育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多少次千方百计试图把孩子引上正道,可孩子就是执谜不悟,眼看着孩子迷恋玩游戏、手机,就是不爱学习,干着急就是没办法,每次孩子回到家就关上门,很少和父母交流,甚至家长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不但不领情,还和家长顶嘴,所以说很多家长只能是每天咳声叹气、度日如年,终于有机会满怀美好的憧憬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上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有的甚至由于各种违纪行为被学校开除或劝退,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对中职生心理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因人而异的,这也就是说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不同等因素,反映在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干预时,绝不能千篇一律,我们要发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现代的中职生是有很多弊端不切合实际的,这是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偏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主要是讲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没有对个体学生有针对性,多数学校把它当做必修课,实际对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教育并没有起到太多的教育。

3.1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健康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就像医生看病一样,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手段,不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罗列分开,如:大多数中职生对课本知识没有兴趣,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差,这显然是共性问题,而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从艰苦的农村来到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学生觉得很不适应,这就是环境的适应力不强,表现在心理失衡、孤独寂寞、茫然忧郁、恐慌不安等;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他们那种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心理阴影,时刻陪伴着他们,总会觉得随时会遭到攻击,这显然是心理素质狭隘,人际关系不够完善,这一心理现象显然不是共性问题。

3.2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

我们多次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要因人而异,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敢于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僵化模式,探寻有利于中职生积极心理培养的多元方法,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借鉴一些成功有效的成功案例,这才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教育方面,就中职生而言,正是向成年人成长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似懂非懂,我们对这类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教育手段,必须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1]热米拉•玉麦尔.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究),2014,(46):38-39.

[2]朱念恩,刘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同伴教育[J].新课程(下),201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