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病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33:37

心理病变

心理病变范文篇1

一心理健康

何调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健康的论述。该书没有专设心理健康的条目.只在“心理卫生”的条目中顺便论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虽为一极常用的形容词,但确极不易为之作一明确的界说。以”无病”为健康似应毫无疑义,但若干人常不自觉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无法诊察;所以并不易确定谁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更不易确定,因心理疾病症状之诊察更较为困难的缘故,因之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各别症状之有无。约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信赖、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好恶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脱逃。这个心理健康标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了人在心理健康状态下行为的一些特点;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避而未答。

概念上,上述文献末分心理与意识,其所谓心理健康,实际所指的就是意识健康。下而论述笔者的心理健康观。笔者的心理健康观可称之为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四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矛盾概念是心理病变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了这三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性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以下三点内容来揭示的。

第二,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就在于自觉、平衡.统一。自觉、平衡与统一这三个规定因素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概括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以统一为核心的内在联系。“统一”是从心理的全局说的;“自觉”是人心理的统一形成的高层次的综合功能;“平衡则是心理各构成部分间相互关系的态势。下面,我们先看心理的统一。

心理的统一是在人整体整合下的根源于各心理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整合状态。心理作为人整个机体的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它也是由各系列,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共同构成的。这些要素以结构与功能逐层递变的关系共同构成人的心理。心理作为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统一着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形成相对独立的整合。这种整合形成的内向作用力控制着并在一定范围内觉知着各内在构成要素;其外向作用力则是买现同肌肉、骨骼、皮肤、内脏、腺体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共同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因而,所谓心理的统一即在人体整合统一下的根源于各心理构成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的整合,是根源于心理各层次要素作用力又在人整体统一下的心理力的网络体系。心理的构成要素甚多,从心理的全局来看有意识和意下心理两大部分,从心理过程模式的角度看,有不同系列的操作过程、感知过程、拮抗过程和反射过程;就意识的全局看,有意向、认识、情感三大部分.从另外的角度者则有智能、意志、情感三大部分;就人的观念而论,有自我意识和关于外部对象的意识,现实对象的意识和虚拟对象的意识等。这些不同的心理要素都有其独特的规定性,都有其结构与功能,都会这样那样地参加到心理的整合中,统一为心理,并在心理的统一下存在和发挥作用。在心理的统一中还包含着意识相对独立的统一。在个人的控制和感知上,意识的统一首先就是感到自己有一个以各种思想观念为核心,以自己感知和想象到的时空为范围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的诸种过程、观念等都是观念的主体“我”的;“我”控制着它们,了解着它们,随“我”调遣,任“我”使用。通过意识的统一。人们了解着自我与外部客观世界,控制着自己的观念和肢体,把意识谱构成要素结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识体系,与意下心理一起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协助整体的整合,把人各层次的构成要素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人的生活行为。具有统一性是心理建构的根本规定性。

第三.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规定因素就是自觉。自觉是意识统一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下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与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塑、自正的作用规律。这种综合功能集中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自控,即意识的以现实为基准的自我控制作用。人诸多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意识的控制、掌握之中。人对自己整个的意识状态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人在生活行为中形成了大量的可以实证的现实意识:也形成了众多虚幻意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以现实意识为基准来控制自己的生活行为。其二,自知,即人以现实意识为基准对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和行为过程形成某种直接觉知和思维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相应行为过程展开的具体状况和品质上的优劣。其三,自塑.即人根据对自己知识、品德、能力等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展开相应的学习,训练、修养,以便发展自己的德、识、学、能及身体素质。这就是所谓自我塑造。其四,自正或自我校正。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意识、动作、行为中的偏差、疏漏、缺陷,即会进行新的努力。通过学习、训练校正其偏差、弥补其疏漏.纠正其缺陷。自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自己一旦陷入心理失衡状态,则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抑制某些观念或建构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自正是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总之,自觉是人意识统一而形成的综合功能,是人心理健康的根本规定因素。第

四,心理健康是心理自觉平衡的统一状态,这里引入了心理平衡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心理平衡说:

心理平衡(Psychologicalbalance)个人在认识上达到主客观统一.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保持着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群体里每个人都认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而心理不平衡则是受歧视、侮辱、有压抑感甚至产生自卑、羞耻、绝望、抱怨、不满等消极情绪。这段话未给心理平衡下一个科学定义,仅仅描述了些有关现象。因而,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还是不够的。何谓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心理的各主要构成部分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这个定又包合以下两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其一,心理平衡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所谓关系态势是由诸构成部分组成的关系格局和动态的发展趋势。在心理平衡统一的关系态势下.各构成部分间具有协调一致的格局,具有某种稳定的积极的变化趋势。其二,心理平衡所指的诸构成成分间的协调一致。首先是意识与意下心理间的协同一致。其次是各系列的意识过程的协门一致。各种操作过程、感知过程都根据人生活行为和外部情境的需要及时展开,适时停止:各司其职,各尽其脱有主有从地恰当展开,达到诸意识过程间协调一致。再次,知、意、情三大范畴的协调一致。三者的一致主要指自己认识到的自身状况、生活环境、外部对象与自己意识倾向一致,引起肯定、接受的态度.诱发相应情感。还有,智能、意志与情感的协调一致。意志的控制坚持体用受智能过程肯定、协调.情感过程受智能过程约束,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也支持智能过程;从而使人的生活行为合理又坚定地进行下去。最后是不同观念的协调一致。这样,心理平衡就有了上述五个维度的协调一致。平衡是发挥自觉功能的动态平衡。

上面.我们分四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密统一说。具有自觉平衡统一状态的心理,是为健康的心理。上面,是对心理健康的正面论述。为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还须把它与心理病变相对照。请看下1一节的论述。

二心理病变状态

当明确了心理健康后,就可进而讨论心理病变状态或心理疾病了.什么是心理疾病?首先看我国学术界代表性看法。

精神疾病(mentaldisease)由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障碍,常损及患者的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和生活能力、可大致划分为:神经症(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两大类。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神经症患者常存在各种心理冲突。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躯体不适、但与现实环境仍有较好接触,多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而精神病患者有较严重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紊乱,不能正常适应社会环境,现实检验能力往往受到损害,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

有的研究者把心理病变称为心理变态。何谓心理变态?张伯源、陈仲庚二位教授编著的《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该书未给心理变态下定义.但概括了学术界常用的划分常态与变态的四个标准1.以检验作为标准;2.杜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4.统计学标准.对这些标准.张、陈二位也认为并非十全十美。变态标准应该根据心理病态的根本规定性而提出.看来,判定心理病变状态的根本规定性乃是第一位的研究任务。

从方法论上看,判定心理病变首先要根据心理病变的各种经验事实;其次则需与心理健康的经验事实相比较;其三,心理健康观是判定心理病变的主观参照系;其四是运有恰当的定义揭示心理病的包含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上一节,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论。以此理论为参照系,进一步提出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心理病变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六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心理病变是一种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在上一节我们已论述了心理的统一。心理的统一可以是健康的统一,也可以是病变的统一。后一种统一即统一的某种心理疾病。心理病变的统一.又集中地规定于如下两点:第二,心理病变首先是一种失衡的统一。平衡与失衡是从诸心理要素间的关系态势上来着眼的。心理失衡是心理的诸内在构成要素的关系态势上的失衡。健康的人也会有心理失衡,但经过人自觉的调节,可使其心理恢复平衡统一的状态。心理变态者的失衡则难平复,形成某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心理疾病。病变的失衡首先是从心理的全体上来讲的,任何局部的失衡都会造成整个心理结构态势上的失衡。但具体到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其失衡又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心理范畴内;在失衡的那部分心理要素之外,还有众多未曾失衡的部分。究竟什么是心理要素失衡,还须又具体分析。从心理疾病的具体症状来看,失衡可发生在许多范围内。其二,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

一般说来,意识与意下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意识是自觉的心理意下心理是自主的心理。后者不须人自觉控制而由低级植物性神经中枢按节律自由地展开。意识可通过随意运动感情影响意下心理,但不直接控制意下心理这就是二者平衡统一的状态。某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某种观念可直接控制意下心理,形成某种躯体症状。如痉挛、阳痿、呕吐、厌食等。此时,通过自我暗示的作用,自觉的意识越过意识功能的界线延伸到常人不能的意下心理功能范畴;形成一种意识越位的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统一。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识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意识过程行止上的平衡或失调。在平衡状态下,各种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我”的自觉控制之中,即自认为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自如,行止有度。在失衡状态下,往往该行不行,该止不止,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意识过程,形成许多强迫性的观念或动作。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锁、强迫性仪式动作等。二是现实意识与虚幻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关于现实对象的意识是大量的,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当以.他也会幻想,也会建构许多虚幻意识。但他了解自己的观念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他绝不会以虚幻意识为根据来处世为人。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把虚幻意识当成是真实的,并以虚幻意识为基准来统一其现实意识。如有人把自己角色幻想成的虚幻角色(总统、大元帅、地球王、宇宙王等)当成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自居的这种角色为基准来对待生活现实.形成以虚幻意识为主导的虚幻意识与现实意识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精神分裂症。三是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自我意识与外务意识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各安其位,各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平衡的统一。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混淆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把自我当成外物或把外物当成自我,这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独待的癔症。上述失衡是意识全局的失衡。分析地看.又表现为认识的失衡.意向的失衡、认识与意向关系的失衡、情感与诱因的失衡等.下面分述之.

其三,认识的失衡.众所周知.认识有直接认识(感知觉)与间接认识之分。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平衡统一,是认识范畴的健康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失衡的状态。认识的失衡又分为三种。一是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在正常状态下.适宜的内外刺激引起人相应感知觉。感知的失衡则在有感知而无相应刺激,或感知与刺激背离。如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及种种病理性错觉。感知上的失衡就是感觉对象与感知觉的对应性关系上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病理错觉,二是思维的失衡,待别是表现在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上的悖缪。三是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关系上的失衡,如运用语词的抽象概括与相应感知经验的背离。这背离情况下的统一。形成某种虚妄、错误的观念。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是专司人心理和生活行为中定向的意识体系,人们都是以其自我意识的核心、以一定的立场为出发点、以系列的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为方向、以种种规范途径和方法共同组成人生活行为的定向体系。在意向体系中,集中表现的生活行为方向的就是一系列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间接追求是经抽象和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的观念形态的行为目标;如需要、理想、目的、计划、兴趣等。直接控制是人在生活行为中根据即时的情境对自己肢体和感官的控制。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向的平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间接追求技一定方向组织、支配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则具体体现着某种间接追求,意向的失衡则有多种表现。一是间接追求的失衡。把理想当成现实者最常见。如前某赵姓知识青年自居为赵教授,并在胸前挂上书有“赵教授”的牌子。二是直接控制失衡,即失去恰当的目标。如一患者从背后受到攻击后,不去攻击身后的攻击者,而是攻击他前面的人。三是直接控制与间接追求的失衡。如二战期间,有的士兵为逃避上战场则希望自己瘫痪。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直接控制的肢体运动不会因个人希望瘫痪的观念而真地瘫痪起来。但对某种癔病患者,在瘫痪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瘫痪的观念导致了直接控制系统真的出现了瘫痪。形成了间接追求越位的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失衡统一等。意向的失衡是多种多样的。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认识与意向是平衡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与感知的统一;即在正确感知的指示、监视下进行相应的肢体控制,从而统一为准确的系列动作和恰当的行为。但在心理病态状态下,感知和动作可能失衡。如有病理错觉的人把很远的东西看成很近的东西,便动手去拿;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不准确的动作和有失误的行为。二是间接认识与间接追求的平衡统一;即以正确的间接认识为根据来规划、决策自己的理想、目的、计划,恰当地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在病理条件下,其间接认识会发生种种错误,如自居为”地球王”、某某人要迫害我等。以此为据来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使其间接追求背向其生活现实。二者的失衡统一为系列妄想和悖缪行为。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情感是由某种观、感知与心理结构中相应观念相综合形成的情结所诱发的反应与体验统一的心理过程。即时的观感是情感的直接诱因。即时的观念、感知以既有知识结构为据被理解。其价值与既有意向相综合形成某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诱发情感反映与体验的情结。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诱因(即时的观感)与情感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与人意向一致的事物的观感引起肯定的情感,与人意向背离的事物引起否定的情感等,情感与诱因的平衡统一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感。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往往失去平衡;肯定的诱因引起否定的情感,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情感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缪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识记、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识记时储存下的信息一致,能实现相应的再认。在病理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识记与回忆、再认的失衡,表现为遗忘症、再认错误、回忆混乱等。识记与回忆、认再的失衡统一为不同的症状。上面,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心理不同要素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混乱,是心理病变的重要规定因素。

第三,心理病态的另一重要规定因素即混乱统一。混乱统一是相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自觉统一而言的。。自觉与混乱都是从心理的总体格局或心理结构上来说的,平衡统一与失调统一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结构方面的规定因素。自觉统一与混乱统一则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功能范围内的规定因素。关于自觉统一,上节已述。混乱统一则是一种变态的统一。所谓混乱即人心理和相应行为上的失控、失误、倒退的功能状态。失控即人失去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合理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悖缪的控制或强迫性控制、强迫性观念。失识即对自己心理与行为以及对相应外部对象失去应有的正确的认识,而形成某种偏执的、错误的认识。倒退即不能积极地塑造自己,而在能力上、人格上后退、昏乱即其观念和行为上失去正常秩序,陷入某种无序状态。失控、失识、倒退、混乱的功能统一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疾病症状.这些症状与失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失衡是心理结构范畴上的混乱;混乱则是心理功能上的失衡。概括地说,心理病变就是混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

第四,心理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病变呢?关于发生病变的原因,已在心理病变的定义中指出了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几方面。这里首先讨论造成心理病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易受暗示性。其一.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过分,便易出现偏差。一遇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法消除之;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钟情幻想,但若沉溺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的契机。其二,偏见是由于意向上的好恶而规定的扭曲对象的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导致心理病变的偏见是笃信躬行的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偏见,往往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某种心理病变。其三,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其四,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其五,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五,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在长短不等的社会生活钟,通过学习劳动、创造吸收社会文化,按照社会文化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立种种社会关系。人社会生活中,既能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也会形成某种对立的失衡的社会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承受来自社会的打击、压力。对来自社会上的打击、压力,个人可能合理地加以统一。但若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当社会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产生焦虑、恐俱等反应甚至导致病变。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的超量,是导致心理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病变范文篇2

何调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健康的论述。该书没有专设心理健康的条目.只在“心理卫生”的条目中顺便论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虽为一极常用的形容词,但确极不易为之作一明确的界说。以”无病”为健康似应毫无疑义,但若干人常不自觉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无法诊察;所以并不易确定谁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更不易确定,因心理疾病症状之诊察更较为困难的缘故,因之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各别症状之有无。约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信赖、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好恶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脱逃。这个心理健康标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了人在心理健康状态下行为的一些特点;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避而未答。

概念上,上述文献末分心理与意识,其所谓心理健康,实际所指的就是意识健康。下而论述笔者的心理健康观。笔者的心理健康观可称之为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四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矛盾概念是心理病变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了这三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性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以下三点内容来揭示的。

第二,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就在于自觉、平衡.统一。自觉、平衡与统一这三个规定因素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概括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以统一为核心的内在联系。“统一”是从心理的全局说的;“自觉”是人心理的统一形成的高层次的综合功能;“平衡则是心理各构成部分间相互关系的态势。下面,我们先看心理的统一。

心理的统一是在人整体整合下的根源于各心理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整合状态。心理作为人整个机体的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它也是由各系列,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共同构成的。这些要素以结构与功能逐层递变的关系共同构成人的心理。心理作为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统一着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形成相对独立的整合。这种整合形成的内向作用力控制着并在一定范围内觉知着各内在构成要素;其外向作用力则是买现同肌肉、骨骼、皮肤、内脏、腺体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共同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因而,所谓心理的统一即在人体整合统一下的根源于各心理构成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的整合,是根源于心理各层次要素作用力又在人整体统一下的心理力的网络体系。心理的构成要素甚多,从心理的全局来看有意识和意下心理两大部分,从心理过程模式的角度看,有不同系列的操作过程、感知过程、拮抗过程和反射过程;就意识的全局看,有意向、认识、情感三大部分.从另外的角度者则有智能、意志、情感三大部分;就人的观念而论,有自我意识和关于外部对象的意识,现实对象的意识和虚拟对象的意识等。这些不同的心理要素都有其独特的规定性,都有其结构与功能,都会这样那样地参加到心理的整合中,统一为心理,并在心理的统一下存在和发挥作用。在心理的统一中还包含着意识相对独立的统一。在个人的控制和感知上,意识的统一首先就是感到自己有一个以各种思想观念为核心,以自己感知和想象到的时空为范围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的诸种过程、观念等都是观念的主体“我”的;“我”控制着它们,了解着它们,随“我”调遣,任“我”使用。通过意识的统一。人们了解着自我与外部客观世界,控制着自己的观念和肢体,把意识谱构成要素结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识体系,与意下心理一起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协助整体的整合,把人各层次的构成要素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人的生活行为。具有统一性是心理建构的根本规定性。

第三.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规定因素就是自觉。自觉是意识统一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下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与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塑、自正的作用规律。这种综合功能集中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自控,即意识的以现实为基准的自我控制作用。人诸多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意识的控制、掌握之中。人对自己整个的意识状态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人在生活行为中形成了大量的可以实证的现实意识:也形成了众多虚幻意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以现实意识为基准来控制自己的生活行为。其二,自知,即人以现实意识为基准对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和行为过程形成某种直接觉知和思维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相应行为过程展开的具体状况和品质上的优劣。其三,自塑.即人根据对自己知识、品德、能力等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展开相应的学习,训练、修养,以便发展自己的德、识、学、能及身体素质。这就是所谓自我塑造。其四,自正或自我校正。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意识、动作、行为中的偏差、疏漏、缺陷,即会进行新的努力。通过学习、训练校正其偏差、弥补其疏漏.纠正其缺陷。自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自己一旦陷入心理失衡状态,则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抑制某些观念或建构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自正是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总之,自觉是人意识统一而形成的综合功能,是人心理健康的根本规定因素。第

四,心理健康是心理自觉平衡的统一状态,这里引入了心理平衡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心理平衡说:

心理平衡(Psychologicalbalance)个人在认识上达到主客观统一.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保持着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群体里每个人都认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而心理不平衡则是受歧视、侮辱、有压抑感甚至产生自卑、羞耻、绝望、抱怨、不满等消极情绪。这段话未给心理平衡下一个科学定义,仅仅描述了些有关现象。因而,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还是不够的。何谓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心理的各主要构成部分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这个定又包合以下两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其一,心理平衡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所谓关系态势是由诸构成部分组成的关系格局和动态的发展趋势。在心理平衡统一的关系态势下.各构成部分间具有协调一致的格局,具有某种稳定的积极的变化趋势。其二,心理平衡所指的诸构成成分间的协调一致。首先是意识与意下心理间的协同一致。其次是各系列的意识过程的协门一致。各种操作过程、感知过程都根据人生活行为和外部情境的需要及时展开,适时停止:各司其职,各尽其脱有主有从地恰当展开,达到诸意识过程间协调一致。再次,知、意、情三大范畴的协调一致。三者的一致主要指自己认识到的自身状况、生活环境、外部对象与自己意识倾向一致,引起肯定、接受的态度.诱发相应情感。还有,智能、意志与情感的协调一致。意志的控制坚持体用受智能过程肯定、协调.情感过程受智能过程约束,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也支持智能过程;从而使人的生活行为合理又坚定地进行下去。最后是不同观念的协调一致。这样,心理平衡就有了上述五个维度的协调一致。平衡是发挥自觉功能的动态平衡。

上面.我们分四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密统一说。具有自觉平衡统一状态的心理,是为健康的心理。上面,是对心理健康的正面论述。为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还须把它与心理病变相对照。请看下1一节的论述。

二心理病变状态

当明确了心理健康后,就可进而讨论心理病变状态或心理疾病了.什么是心理疾病?首先看我国学术界代表性看法。

精神疾病(mentaldisease)由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障碍,常损及患者的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和生活能力、可大致划分为:神经症(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两大类。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神经症患者常存在各种心理冲突。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躯体不适、但与现实环境仍有较好接触,多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而精神病患者有较严重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紊乱,不能正常适应社会环境,现实检验能力往往受到损害,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

有的研究者把心理病变称为心理变态。何谓心理变态?张伯源、陈仲庚二位教授编著的《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该书未给心理变态下定义.但概括了学术界常用的划分常态与变态的四个标准1.以检验作为标准;2.杜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4.统计学标准.对这些标准.张、陈二位也认为并非十全十美。变态标准应该根据心理病态的根本规定性而提出.看来,判定心理病变状态的根本规定性乃是第一位的研究任务。

从方法论上看,判定心理病变首先要根据心理病变的各种经验事实;其次则需与心理健康的经验事实相比较;其三,心理健康观是判定心理病变的主观参照系;其四是运有恰当的定义揭示心理病的包含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上一节,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论。以此理论为参照系,进一步提出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心理病变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六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心理病变是一种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在上一节我们已论述了心理的统一。心理的统一可以是健康的统一,也可以是病变的统一。后一种统一即统一的某种心理疾病。心理病变的统一.又集中地规定于如下两点:第二,心理病变首先是一种失衡的统一。平衡与失衡是从诸心理要素间的关系态势上来着眼的。心理失衡是心理的诸内在构成要素的关系态势上的失衡。健康的人也会有心理失衡,但经过人自觉的调节,可使其心理恢复平衡统一的状态。心理变态者的失衡则难平复,形成某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心理疾病。病变的失衡首先是从心理的全体上来讲的,任何局部的失衡都会造成整个心理结构态势上的失衡。但具体到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其失衡又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心理范畴内;在失衡的那部分心理要素之外,还有众多未曾失衡的部分。究竟什么是心理要素失衡,还须又具体分析。从心理疾病的具体症状来看,失衡可发生在许多范围内。其二,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

一般说来,意识与意下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意识是自觉的心理意下心理是自主的心理。后者不须人自觉控制而由低级植物性神经中枢按节律自由地展开。意识可通过随意运动感情影响意下心理,但不直接控制意下心理这就是二者平衡统一的状态。某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某种观念可直接控制意下心理,形成某种躯体症状。如痉挛、阳痿、呕吐、厌食等。此时,通过自我暗示的作用,自觉的意识越过意识功能的界线延伸到常人不能的意下心理功能范畴;形成一种意识越位的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统一。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识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意识过程行止上的平衡或失调。在平衡状态下,各种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我”的自觉控制之中,即自认为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自如,行止有度。在失衡状态下,往往该行不行,该止不止,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意识过程,形成许多强迫性的观念或动作。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锁、强迫性仪式动作等。二是现实意识与虚幻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关于现实对象的意识是大量的,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当以.他也会幻想,也会建构许多虚幻意识。但他了解自己的观念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他绝不会以虚幻意识为根据来处世为人。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把虚幻意识当成是真实的,并以虚幻意识为基准来统一其现实意识。如有人把自己角色幻想成的虚幻角色(总统、大元帅、地球王、宇宙王等)当成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自居的这种角色为基准来对待生活现实.形成以虚幻意识为主导的虚幻意识与现实意识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精神分裂症。三是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自我意识与外务意识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各安其位,各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平衡的统一。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混淆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把自我当成外物或把外物当成自我,这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独待的癔症。上述失衡是意识全局的失衡。分析地看.又表现为认识的失衡.意向的失衡、认识与意向关系的失衡、情感与诱因的失衡等.下面分述之.

其三,认识的失衡.众所周知.认识有直接认识(感知觉)与间接认识之分。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平衡统一,是认识范畴的健康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失衡的状态。认识的失衡又分为三种。一是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在正常状态下.适宜的内外刺激引起人相应感知觉。感知的失衡则在有感知而无相应刺激,或感知与刺激背离。如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及种种病理性错觉。感知上的失衡就是感觉对象与感知觉的对应性关系上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病理错觉,二是思维的失衡,待别是表现在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上的悖缪。三是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关系上的失衡,如运用语词的抽象概括与相应感知经验的背离。这背离情况下的统一。形成某种虚妄、错误的观念。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是专司人心理和生活行为中定向的意识体系,人们都是以其自我意识的核心、以一定的立场为出发点、以系列的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为方向、以种种规范途径和方法共同组成人生活行为的定向体系。在意向体系中,集中表现的生活行为方向的就是一系列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间接追求是经抽象和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的观念形态的行为目标;如需要、理想、目的、计划、兴趣等。直接控制是人在生活行为中根据即时的情境对自己肢体和感官的控制。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向的平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间接追求技一定方向组织、支配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则具体体现着某种间接追求,意向的失衡则有多种表现。一是间接追求的失衡。把理想当成现实者最常见。如前某赵姓知识青年自居为赵教授,并在胸前挂上书有“赵教授”的牌子。二是直接控制失衡,即失去恰当的目标。如一患者从背后受到攻击后,不去攻击身后的攻击者,而是攻击他前面的人。三是直接控制与间接追求的失衡。如二战期间,有的士兵为逃避上战场则希望自己瘫痪。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直接控制的肢体运动不会因个人希望瘫痪的观念而真地瘫痪起来。但对某种癔病患者,在瘫痪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瘫痪的观念导致了直接控制系统真的出现了瘫痪。形成了间接追求越位的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失衡统一等。意向的失衡是多种多样的。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认识与意向是平衡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与感知的统一;即在正确感知的指示、监视下进行相应的肢体控制,从而统一为准确的系列动作和恰当的行为。但在心理病态状态下,感知和动作可能失衡。如有病理错觉的人把很远的东西看成很近的东西,便动手去拿;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不准确的动作和有失误的行为。二是间接认识与间接追求的平衡统一;即以正确的间接认识为根据来规划、决策自己的理想、目的、计划,恰当地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在病理条件下,其间接认识会发生种种错误,如自居为”地球王”、某某人要迫害我等。以此为据来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使其间接追求背向其生活现实。二者的失衡统一为系列妄想和悖缪行为。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情感是由某种观、感知与心理结构中相应观念相综合形成的情结所诱发的反应与体验统一的心理过程。即时的观感是情感的直接诱因。即时的观念、感知以既有知识结构为据被理解。其价值与既有意向相综合形成某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诱发情感反映与体验的情结。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诱因(即时的观感)与情感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与人意向一致的事物的观感引起肯定的情感,与人意向背离的事物引起否定的情感等,情感与诱因的平衡统一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感。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往往失去平衡;肯定的诱因引起否定的情感,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情感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缪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识记、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识记时储存下的信息一致,能实现相应的再认。在病理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识记与回忆、再认的失衡,表现为遗忘症、再认错误、回忆混乱等。识记与回忆、认再的失衡统一为不同的症状。上面,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心理不同要素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混乱,是心理病变的重要规定因素。

第三,心理病态的另一重要规定因素即混乱统一。混乱统一是相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自觉统一而言的。。自觉与混乱都是从心理的总体格局或心理结构上来说的,平衡统一与失调统一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结构方面的规定因素。自觉统一与混乱统一则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功能范围内的规定因素。关于自觉统一,上节已述。混乱统一则是一种变态的统一。所谓混乱即人心理和相应行为上的失控、失误、倒退的功能状态。失控即人失去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合理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悖缪的控制或强迫性控制、强迫性观念。失识即对自己心理与行为以及对相应外部对象失去应有的正确的认识,而形成某种偏执的、错误的认识。倒退即不能积极地塑造自己,而在能力上、人格上后退、昏乱即其观念和行为上失去正常秩序,陷入某种无序状态。失控、失识、倒退、混乱的功能统一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疾病症状.这些症状与失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失衡是心理结构范畴上的混乱;混乱则是心理功能上的失衡。概括地说,心理病变就是混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

第四,心理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病变呢?关于发生病变的原因,已在心理病变的定义中指出了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几方面。这里首先讨论造成心理病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易受暗示性。其一.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过分,便易出现偏差。一遇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法消除之;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钟情幻想,但若沉溺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的契机。其二,偏见是由于意向上的好恶而规定的扭曲对象的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导致心理病变的偏见是笃信躬行的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偏见,往往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某种心理病变。其三,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其四,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其五,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五,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在长短不等的社会生活钟,通过学习劳动、创造吸收社会文化,按照社会文化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立种种社会关系。人社会生活中,既能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也会形成某种对立的失衡的社会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承受来自社会的打击、压力。对来自社会上的打击、压力,个人可能合理地加以统一。但若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当社会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产生焦虑、恐俱等反应甚至导致病变。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的超量,是导致心理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病变范文篇3

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教师头痛的行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应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但由于师范生对教师有戒备心理,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摸清楚。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的调查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暴露自己的思想,就是师范学校德育工作者经常要探索的问题之一。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了集体心理咨询的无记名书面提问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效果很好。集体心理咨询的无记名提问,是指教师不加限制地由学生用书面随便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场回答,事后再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学生的思想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与此相似,但后者的问题一般事先由调查人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并加以限制,所以后者所反映的学生思想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有人为干扰的成分,可信度稍差一些。以我校最近的三次集体心理咨询中学生提问和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准,对650名学生所提出的2562个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其调查结果如下。<BR><BR>一、中师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BR><BR>经过统计发现,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或认为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有576个,占总问题的22.5%。这类问题有“有人嫉妒心特强怎么办?”“有人说我的坏话怎么办?”“有人个性太强怎么办?”等等。人际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师范生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BR><BR>第一,中师以女生为多,在女孩比较集中的地方,相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和性格上的冲突,她们之间容易发生心理矛盾,如心胸狭隘、个性较强、遇事爱计较的学生之间矛盾较多。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以心理疏导为主。<BR><BR>第二,独生子女学生之间个性冲突是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我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80%以上,而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同龄儿童接触较少的家庭环境中,因家庭的溺爱教育,形成了不肯谦让、不受委屈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独生子女都程度不同地有争强好胜或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类学生生活在同一集体中难免会发生个性冲突。对这类学生应该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以改造和训练学生克服不良个性的教育方法为主。<BR><BR>第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而激发的感情冲突。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虽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之中,但由于小时候已经形成的不同生活习惯会使同学之间相互难以适应,而产生人关系的冲突。如有的学生喜欢干净,有的学生喜欢物品摆放整齐。而有的则比较随便,这就可能使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而发生矛盾。对这类矛盾的解决,应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教育为主。<BR><BR>第四,同学之间的相互议论而导致误会也能引发矛盾。有的学生在背后议论别人,一旦议论的内容被传播,就有可能激发较激烈的矛盾。对这类矛盾的处理,应该查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背后言论他人的学生进行帮助,同时对因此事而苦恼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训练。<BR><BR>第五,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所产生的排斥作用是中师生人际关系不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会因不同情趣而结成许多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最大副作用是对他人有排斥作用。由此而引发出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不奇怪了。对小团体主义的解决应以疏导教育为上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把小团体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BR><BR>第六,教师的不公平教育方法会导致对某个学生的孤立氛围。有时教师偏爱或者无意偏爱了某个学生,这时就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不满,而联合起来孤立某个学生的情况。对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必须改正错误,以做到公平教育,才能消除学生因此而产生的矛盾。<BR><BR>二、中师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欠佳,希望获得心理上的帮助。<BR><BR>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占15.66%,有340个同类问题。如“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我为什么感到孤独?”“我为什么情绪总是低落?”等等。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的变异阶段,他们对生活幻想较多,理想中合理成分相对少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还富于冒险。但他们的感情脆弱,意志不强,难以经受挫折,一旦某个理想不能实现或者生活中遇到某种挫折时,就会认为生活不公平,情绪低落,孤独和失望的情绪占主要地位。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出现坐立不安、不爱学习、寻求刺激、谈恋爱、违反纪律、病事假多等现象。这个时期女学生的月经期不规则,男学生有遗精现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都比较重,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突发性的心理变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期应多给学生举办一些青年心理学、卫生学讲座,指导师范生自我处理各种心理矛盾,同时应由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开展一些有生活气息的各种文体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情绪,减轻其神经系统的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BR><BR>三、中师生的人生观比较模糊,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BR><BR>在本次调查中,学生提出人生观方面的问题305个,占全部问题的11.9%。这说明许多学生对人生观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在笔者对其他学校的近五千名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发现各校中师学生在人生观方面的提出问题的提法和提问的数量都差不多,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青年学生此时对人生观问题比较关心,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中师学生之所以关心人生观和要求对人生观进行指导,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理想中有很多成分不大合理,把个人的理想看得太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估计得较高。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断被暴光,和西方的一些人文思想的侵蚀,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当他们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或者在生活方面遇到一定挫折时,在人生观方面就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如“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应该为自己而活着”“社会贫富不均,社会对人太不公平”等等。所以中师德育工作应该加强对师范生的理想教育,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如果教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BR><BR>四、中师学生比较关心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其教师心理开始形成。<BR><BR>学生在调查中对学校建设和管理比较关心,这说明学生进入师范学校后,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能够从主人的角度关心学校的发展。如“如何看待我校的发展?”“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应该怎样处理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的课程应该怎样安排?”等等。这类问题有277个,占全部问题的10.8%。学生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主人,征求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有条件的应该设立主人周或吸收学生代表直接参加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管理。<BR><BR>五、中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质量比较关心,学校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BR><BR>调查中学生提出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有208个,占全部问题的8.1%。这些问题大部集中在食堂伙食质量、价格及宿舍生活条件等方面。学生之所以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心这说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师范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在生活管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前几年在省内的其他师范学校进行调查中,这类问题的数量也比较多。所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BR><BR>六、中师生对从教思想有担心,从入学后就关心其毕业去向,培养师范生形成立志从教的思想是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BR><BR>学生在调查中提出“毕业后如何分配?“和“毕业后是否应该到农村任教?”之类的问题336个,占全部问题的13.1%。但实际上关心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达50%以上。目前社会收入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状况还不能使中师生完全理解。另外社会上一些部门的用人观念和某些有特权的人在子女安排上的不正确做法,对师范生的就业观念有较大影响,以至于有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找关系,挖路子想办法解决毕业后的分配去向等问题。所以在对师范生德育中,应该加强立志从教和为农村基础教育而献身的思想教育。在实施这方面的教育时,应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教育措施,经过较长时期的耐心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BR><BR>七、中师生比较关心国家的法律建设,对社会腐败现象比较憎恨。<BR><BR>师范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作为准公民,他们必然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表示憎恨,希望通过法律建设使国家更加完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我国的法律是否公平?”“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法律对以权谋私的高级干部能否制裁?”等等。提问题的学生有205个,占全部问题的8%。学生能用法律观察社会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基本上是站在怀疑的角度上提问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德育过程中经常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以法治国的典型事例向学生说明:社会主义法制是人人平等的,只要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存在,党和国家会毫不犹豫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制裁,随着改革开放和法律建设的日益发展,社会腐败现象终将被彻底铲除。<BR><BR>八、中师中有许多人已经涉足早恋,需要教师对其恋爱观予以正确的指导,这是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难题。<BR><BR>师范生正值青年初期,在学习期间发生恋爱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关键是如何对他们给予正确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直接向教师提问要求指导恋爱观的问题有192个占全部问题的7.5%,但是实际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多达40%以上。据不完全了解,师范生中有早恋行为的学生约占30%~40%,各校的数据都差不多。师范生之所以向教师提出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自己早恋不知如何处理,希望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另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早恋行为处理方法不当,伤害了一些学生的感情。如有的学校和教师对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对其采取高压政策,强力予以禁止,这样非但不能阻止早恋现象的发展,反而使得一些早恋现象转入了地下活动。个别学生甚至采取了对抗措施以维护自己的恋爱自由,结果导致了性过错的发生。所以对学生早恋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禁止,应该采取疏导的方法对师范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因为恋爱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和本能,青年初期的学生追求异性的心理较强,受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早恋现象在中小学都有发生。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和教育,切忌不可操之过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告诉学生:青年人谈恋爱作为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不应该遭到非议的,但学生时代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成熟,早恋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作为大多数学生还不是成年人的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谈恋爱不予提倡,还要禁止,所以中师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应把精力用于早恋上。教师只有把道理说明白了,对学生的隐私予以保护,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早恋现象是会克服的。<BR><BR>九、中师生比较关心自然科学,并对迷信之类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关心。<BR><BR>在调查中学生要求教师解答的自然科学中的新奇问题和有关批判组织的迷信之类的问题有159个,占全部问题的6.2%。这说明中师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能较好地解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现象,同时因其知识经验的不足,有许多人有迷信思想,以至于对国家批判和禁止邪教组织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中师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思想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BR><BR>十、中师生比较关心我国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同时也关心国际社会问题。<BR><BR>在调查中学生对我国的社会改革和21世纪的国家发展前途比较关心,同时对最近发生的国际问题也表现极大的兴趣。学生提出这方面问题159个,占问题总数的6.2%。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应该经常举办时事讲座,并充分发挥学校的电视、广播、报刊的宣传功能,使学生了解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时事政治,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BR><BR>十一、中师生对师生关系比较敏感,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BR><BR>学生提出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有96个,占全部问题的3.75%,据了解实际上关心此类问题的学生约占20%以上。这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因为中师学校近年来中老年教师大多数已经退休,基本上以青年教师为主。有些教师因主客观原因不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有亲有疏;有的教师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评价学生;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过错时方法粗暴,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有的教师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一;有的学生因喜欢奉承老师而被偏爱,引起多数学生不满等。可见,对中师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时,在师生关系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良好师德培养和教师公正心的培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BR>综上,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的调查中,对学生不加任何干扰,所以该调查结果是可信的。同时笔者先后在本省和其他省的中等师范学校共计调查了五千余名学生,从所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的调查与分析与总体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中师生思想现状的基本情况可以作为对其进行政治品德教育的参考依据。我们今后将不断进行调查,使调查结果能为中师的德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服务。<BR><BR>(注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师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与高中生和其他各类中专生有相同的特点,所以希望本文能对相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能够起到借鉴作用。(公务员之家整理)

心理病变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37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0至72岁;糖尿病病程10至21年。

1.2方法

37例患者均进行血糖控制护理,每日清晨空腹测量血糖,进食之后再次进行测量,合理应用控制血糖药物。合理膳食[2],控制脂肪、钠盐及热量的摄入,补充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食物纤维以及蛋白质。同时注意患者的用眼卫生,谨防低血糖反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所有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后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记录并分析。

2结果

37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经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后,视力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心理病变范文篇5

关键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骨科护理;人性化护理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发展缓慢,早期有轻微的连续性疼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期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行动能力,从轻微的连续疼痛转变为关节肿胀、积液,并出现持续且明显的压迫性疼痛感。对于老年病人而言,有效的骨科护理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在术后减轻不适感,并加快行为能力的恢复。为了明确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效果,笔者实施了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10日至2017年5月20日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为常规组,另一组为护理组。常规组中包含男性26例和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58-75岁,平均(61.4±2.6)岁,最长病程15年,最短病程4个月,平均(7.8±1.1)年;护理组中包含男性22例和女性28例,患者年龄在61-78岁,平均(64.2±3.2)岁,最长病程16年,最短病程5个月,平均(8.3±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常规组患者实施普通的术后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督患者的术后治疗,对手术创面进行观察和处理,避免出现感染或并发症[1]。护理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之上,需要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2.1心理干预:老年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而其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有所退化,在接受治疗之后,身体的不适感会更为明显,因此心理上会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前,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势,消除患者疑虑;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时关切患者,保持患者清醒;在完成手术之后,更要及时的告知手术效果,安抚患者情绪[2]。1.2.2术后护理:手术后,观察患者的麻醉反应,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尤其要注意保持患者足趾活动以及肢远端位置的血液循环,保持患者患肢在20º-30º之间,加快静脉回流速度;严格观察并记录患者渗出液的情况,伤口绷带需松紧度适宜,既要对伤口位置起到良好的覆盖保护措施,又要避免对局部组织造成挤压而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在放置好引流管之后,应持续灌洗膝关节,观察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神经损伤以及血管损伤,术后24h可利用冰袋冷敷进行消肿止血,依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可选择性的实施穿刺抽液,避免发生感染[3]。1.2.3康复训练术:在患者恢复意识和体力之后,需要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伸屈踝关节,也可为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术后72h,可辅助患者进行屈膝活动,加快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疼痛感消失之后,可帮助患者下床进行活动。1.3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将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维度:优-关节肿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活动能力在正常范围内;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患者活动范围有效改善但略受限制,活动后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差-关节肿痛、关节功能以及活动范围无改善或加重。优良率=(优+良)/50×100%1.4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此可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为92%,常规组的护理优良率为76%,护理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目前业内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专业人士认为这与个人的代谢功能、年龄、肥胖指数等都存在关系。而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出现退化,加之常年累积的关节磨损,会使得该疾病的发病率更高。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对病患生活存在严重影响,高度的疼痛以至于患者丧失行动能力,生活自理困难,这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打击。而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对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老年病人而言,在骨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更好,能够加快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该护理措施可在骨科护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洪娥.157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J].中外医疗,2015,(04):144-145.

[2]肖招娣,黄杰,陈红专.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社区预防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07):53-54.

心理病变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诊疗以其微创、结果直观、疗效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工作亦愈来愈受到关注。通过护理干预使进行介入诊疗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介入诊疗过程,有重点、有目的的去认识介入诊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除各种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近期心内科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9~80岁,平均59.5岁。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从健侧股动脉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

1.2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及访谈式调查着重从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了解情况,术中的焦虑、紧张情况以及对穿刺部位有无疑问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二、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三、讨论

3.1焦虑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个体在预感到某种“危险”或“威胁”即将发生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疾病愈后的一大障碍。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对手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不可预见的事件同样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手段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中做冠心病介入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几乎都能正确认识手术过程,对手术过程认知较清楚,术中焦虑、紧张情绪的程度明显较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减轻。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虽然对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对某些细节不认知导致焦虑、紧张情绪加重。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对疾病的认识,患者的想法、顾虑及特殊需求,及时解答疑问,对患者的不良认知或对疾病的不良应对方式予以告知、纠正、指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对两组患者对介入手术的心理问题的探讨,说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干预必不可少,而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是解决患者特殊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3.2对介入诊疗的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还在于对穿刺部位的认知问题上。本文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主要是外周介入病人)对这一细节不认知。有调查表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来自护士的只有26%,一半以上的患者认为目前宣教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在给患者健康信息时要进行筛选,要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健康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使患者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心内科病人通过股动脉穿刺做心脏介入诊疗没有健侧、患侧之分,所以大多数病人不会对穿刺部位产生疑问,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就有所不同,并且有的病人反应较为强烈,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做介入手术的病人急需要了解有关手术的准备、过程及术后情况,以利于机体的健康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工作时尽量要仔细,掌握病人需要哪方面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的病种,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说明穿刺部位的特殊性,以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长手术时间。公务员之家

总之,伴随介入诊疗过程而发生的患者的心理问题是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达到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华,陈贤娣.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4.23.(4):24—25.

心理病变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早期胃癌行ESD治疗6例,超声内镜检查,病变位于胃黏膜下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例术中出现出血,转腹腔镜中心行手术治疗;1例术中消化道穿孔,返回病房经止血、制酸、预防感染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他均无术后出血、穿孔及并发症;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

1.2方法

插入胃镜仔细检查整个胃腔,行胃黏膜亚甲蓝染色,再次确认病变部位,在病灶边缘由注射针注入生理盐水抬高病变局部使其完全隆起,使病变与肌层分离,再利用多种内镜用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剥离。适用于胃任何部位的无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癌症病灶,操作简便。

2护理

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病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甚了解,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对病人进行病情、手术及相关的心理咨询;鼓励安慰病人,使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②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型等;如有凝血机制障碍和重度贫血,应矫治后才能进行治疗;术前查心电图。③术前12h禁食水,帮助病人摘除口腔内的义齿。④术前30min常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mg,以减轻术中肠道平滑肌痉挛。

2.2术中护理

①保持病人正确的左侧卧位,固定好口垫,嘱其放松。内镜插入时嘱其做吞咽动作,使内镜顺利通过会厌部,恶心时可嘱其做深呼吸。②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和生命体征。如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或腹部剧痛等低血糖或胃肠牵拉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监测血压、脉搏,给予吸氧、静脉输液等处理。③护士应熟悉操作的每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协调快速,尽量缩短操作时间。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防止窒息。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24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及便血现象,注意有无出血、穿孔。遵医嘱给予制酸、保护胃黏膜、止血、补液等处理[1]。

2.3.2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禁水24h,如无异常,第2天进食清淡流质饮食,连续3d后可进软食。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应给予适当的降压药,以防术后出血。控制饮食量,防止便秘增加腹压,使焦痂过早脱落而出血。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3.3并发症的护理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痛、出血和穿孔。术后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有无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有无呕血、黑便,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止血、配血,并做好手术准备。本组1例出现出血,转腹腔镜中心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消化道穿孔,返回病房后经胃肠减压、抗感染、止血、补液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均无并发症发生。

2.3.4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饮食规律,进易消化软食,忌油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忌食坚硬的食品[2]。出院后如出现持续性腹痛、呕血、黑便应及早就诊。定时复查胃镜,观察创面恢复情况。

心理病变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喉镜声带肿物护理

临床上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良性增生性病变的治疗方法较多,可采用直接喉镜、间接喉镜、显微支撑喉镜、纤维喉镜、电子喉镜等进行手术摘除,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电子喉镜共对132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实行了手术摘除,并对这些患者的术前、术中护理进行了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使用的是日本FUJINONER—270T型电子喉镜,连接JVC彩色监视器,配电脑图文工作站,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科共对132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进行了表麻电子喉镜下声带肿物摘除术,其中男性65例,女性67例,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45.5岁,术后经病理证实声带息肉91例,声带小结41例。

1.2.1麻醉

患者取坐位,利用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上的高压喷枪,对鼻腔喷洒1%麻黄素及1%丁卡因,各喷鼻2次,两次喷鼻时间间隔为3—5min,口咽及喉咽的麻醉用1%丁卡因喷2-3次,间隔时间和喷鼻法相同。

1.2.2手术

术中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肩下垫枕,头略后仰,下颌抬高,用75%酒精棉球行颈前区皮肤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1%丁卡因2ml行环甲膜穿刺,回抽有空气,表示针尖已进入声门下区,迅速注入药物1-2ml,拔出针头,用棉球压迫皮肤穿刺点片刻,令患者坐起咳嗽,将咳出的药液吐出,此时病人的声带、室带、会厌喉面粘膜均被充分麻醉。然后经鼻腔插入电子喉镜,尽量吸尽咽喉部分泌物,当窥清病变部位,配合医生采集图像,再递送活检钳,放入喉镜侧孔,钳头伸出镜头约0.5cm,张开钳口,使钳口平行或与声带呈45°夹角,将声带肿物纳入钳口,一次或分次取出病变组织,钳取时勿过深,以免伤及声韧带,致术后声音嘶哑改善不明显,然后修平声带边缘粘膜,术毕取出活检钳及喉镜。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患者常有紧张情绪,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复发等心理问题[1],同时缺乏对电子喉镜的认识,我们需热情接待新病人入住病区,做好入院宣教及电子喉镜下声带肿物摘除手术的相关知识,介绍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顾虑与恐惧,加强护患沟通,以得到患者的支持及理解。术前4h禁食禁饮,以免造成术中误吸,术前半小时遵医嘱肌注阿托品、鲁米钠那,有利于病人术中镇静,减少咽喉部分泌物。

2.2手术中护理

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在手术床旁,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垫肩,头后仰,使下颌抬高。对于老年人或颈椎有疾病的患者,可不用垫肩,平卧头后仰即可。嘱病人与医护人员配合,护士应分散患者注意力,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生抢救。本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消除其恐惧心理,术中手术顺利,无出现任何并发症。仅1例因声带息肉较大,未能一次性切除病变而改行全麻支撑喉镜下手术获得成功。

2.3手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嘱其卧床休息,2h后可进软食,不可太烫,术后一、二日如有痰中带血或涕中带血,不须特别处理[2],术后2周内尽量少说话,戒烟酒及辛辣饮食,给予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及地塞米松雾化吸入,一日一次,静脉滴注抗生素和激素,注意口腔卫生。

3.电子喉镜的清洁、消毒

3.1一般清洗

从患者喉腔取出喉镜及活检钳,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用流动水彻底冲洗管道,拆下活检入口阀门,通过管道抽水5-10秒钟,用随机提供的刷子插入喉镜侧孔,刷洗整个管道,再将管道空吸以求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将擦干后的喉镜及各部件放入1:200酶洗槽中,用注射器从喉镜侧孔注入多酶清洗液,冲洗整个管道,将喉镜各部件及活检钳浸泡在多酶清洗液中3-4分钟后,用注射器抽取清水彻底冲洗管道、喉镜的外表面。然后空气冲洗残留在仪器管道中的多酶清洗液,最后用纱布轻柔的擦干。

3.2严格消毒

将清洗干净的喉镜、活检钳、活检入口阀门放入2%戊二醛消毒槽中浸泡,用注射器将管道内灌满戊二醛溶液,30分钟后取出。用无菌水对喉镜及部件、活检钳等进行彻底冲洗。安装抽吸控制阀,吸入空气去除管道残留水分,用无菌纱布轻柔的擦干目镜及物镜,将喉镜悬挂于无菌柜中备用,同时活检钳送消毒室高压蒸汽消毒。

4讨论

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良性增生性病变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使用电子喉镜对其进行手术摘除具有准确、彻底、微创、术后反应轻等优点,做好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电子喉镜的严格消毒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术后感染的关键。

护士在围手术期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以减轻其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术前4h禁食、禁饮以免造成术中误吸,肌注阿托品可减少唾液分泌,肌注鲁米那钠及术前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更好地配合术者完成手术。环甲膜穿刺给药,使喉腔粘膜被充分麻醉,术中患者声带处于静息状态,是整个手术中关键的步骤。

术后电子喉镜的清洗及消毒是喉镜室护士必须掌握的知识,在专用毛刷刷洗活检孔道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多酶清洗液应现用现配,每清洗一条内镜后即更换,同时清水冲净多酶洗液后,应用无菌纱布擦干内镜及各部件,再放入2%戌二醛消毒液中,以免稀释消毒液,达不到消毒目的。喉镜的操作部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酒精擦拭消毒,活检钳可多条备用,消毒后送压力蒸汽灭菌,灭菌后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储存备用,喉镜室要定期空气消毒,专人管理。计算机工作站和打印机应置于检查室外间通风处,以增加仪器的使用寿命[3]。

参考文献

1黄茂华,袁雪琴.浅谈声带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46

心理病变范文篇9

【关键词】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径路护理

Thenursingstudyofpatientsunderwent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withdifferentoperationalroute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ainpointsofnursingin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withdifferentoperationalroute.MethodsNursingfor25patientswithadrenocorticaladrenomaaccepted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withdifferentoperationalroute.Results25patientsweresuccessfullyundergoneoperation.Usuallypatientswouldbeencouragedtoincreaseactivityin24~48hoursafteroperation.Themeanhospitalstaywas5.3days.Thecomplicationsoftheoperationwerenotoccurred.Thefollowing-upperiodlastedfrom1to12months.ConclusionThepre-operationandpost-operationnursingcareshouldensurethesafetyoftheoperationaccordingtocharacteristicsofthediseaseanddifferentoperationalroute.

【Keywords】laparoscopyadrenalectomyoperationalroutenursing

自1992年首次报道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以来,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从事这一微创新方法。临床上形成了两大派系手术径路,即经腹腔径路、腹膜后腔径路。本文将2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不同手术径路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肾上腺肿瘤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39.5岁;25例均为单侧病变,其中2例合并其他脏器病变。

1.2手术径路根据肾上腺疾病的性质和肿瘤大小、位置,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腹腔入路是最早采用的入路方式,也是普外科医生应用最多的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楚,手术视野清晰,可较早地控制肿瘤血供,并能同时处理双侧病变,且适合较大的腺体肿瘤切除。本组7例单侧病变及2例合并其他脏器病变者需施行腹腔镜联合手术[1];余下的单侧病变,均行腹腔入路肾上腺切除术;腹膜后入路具有入路直接,术时不需牵拉许多器官,只需牵拉肾上极、膜尾和肾上腺本身,损伤小,易于处理肾背侧病变,克服了因腹腔内既往有手术、外伤、感染等病史不能应用腹腔镜的限制。本组资料中16例行腹膜后入路肾上腺切除。

1.3结果本组25例均获得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除1例术后第2天出现低血钾并及时纠正外,其他24例均未发生肠漏、尿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为5.3天。所有患者病理检查报告与术前诊断相同。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复发。

2护理

2.1健康知识宣教将健康知识宣教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重点做好入院介绍及详细的入院评估,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及检查前后应注意的事项,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拟采用的手术入路的特点,手术前后治疗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方式均有所了解,消除其恐惧,增强其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使患者在疾病治疗中由被动变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手术。

2.2术前护理良好的术前准备是肾上腺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术前准备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手术的恢复是否顺利。

2.2.1心理护理此类疾病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与其他疾病术前的心态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嗜铬细胞瘤患者,因瘤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患者的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致血压波动[2],加上对疾病缺乏了解和对手术的恐惧、忧虑等易致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出现高血压危象,因此护理上多关心安慰和疏导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尽量减少一切不良刺激。对情绪激动不能入睡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以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

2.2.2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全身检查包括血型、血尿常规、交叉配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透、生理生化检查、内分泌实验室检查,重要的是CT、MRI扫描明确病变的部位。

2.2.3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术前护理要点

2.2.3.1皮肤准备腹腔入路手术应注意脐部及会阴部的清洁消毒,尤其是脐部,术前指导患者用肥皂水反复清洗脐部,然后再用蘸有0.5%碘伏棉球清除脐窝污垢并消毒数次;腹膜后入路则按传统肾上腺手术范围行皮肤准备。

2.2.3.2胃肠道准备腹腔入路手术对腹腔有一定的干扰,有致肠损伤、肠麻痹和腹膜炎的危险,胃肠道准备要求高,术前1日宜进食少渣流食,不宜灌肠,术前日晚口服清肠汤,并于术晨留置胃管;腹膜后入路手术胃肠道准备则按全麻手术常规要求术前12h禁食,6h禁水。

2.2.3.3术前用药术前输入足量的晶体、胶体或全血并注意补足钾,以防止术中或术后低血压,而且可预防术中因血容量不足而大量快速扩容可能造成的心力衰竭和肺水肿[3]。提高应激能力;术前补镁以防治心律失常;术前及术中可应用足量镇静剂。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使正常的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因而术前应给予肌注醋酸可的松;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前应给予低钠高钾饮食1周,并给予氯化钾及安体舒通;嗜铬细胞瘤术前给予酚苄明、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以控制血压,一般用药10~14天[4],在用药知识的宣教中强调术前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的重要性,切不可随意自主停药或间断用药,术前晚也应照常服用,以免发生不合理用药所致的高血压危象。

2.3手术后护理

2.3.1术后观察腹腔入路手术常需4~5个通道,分离暴露的脏器较多且有损伤其可能,故术后应用动态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及SpO2;密切观察有无腹痛、腹肌紧张;观察胃管及腹腔引流管引出的液体的性质、量、颜色,以便及时发现因腹腔脏器损伤导致的术后大出血或尿漏、肠漏等。本组9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6h拔胃管,24h拔腹腔引流管,未发生肠损伤等并发症。

腹膜后入路手术因操作空间相对较小,视野欠清楚,高压充入的CO2易形成高碳酸血症和皮下气肿,故术后重点观察SpO2,尤应观察腹膜后腔引流管,以防因体位影响致引流管受压或脱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本组16例术后SpO2在92%~98%之间,于术后24~48h即拔出腹膜后腔引流管。

注意观察血钾变化,血钾是反映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5]。本组1例术后第3天出现低钾(血钾为3.0mmol/L),经及时发现并遵医嘱给予补钾,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3.2术后饮食腹腔入路手术于术后24h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可进半流质饮食,48h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本组9例均于24h进半流质饮食;腹膜后入路于术后6h进半流质饮食,24h进普通饮食。本组16例均于术后6h进半流质饮食。

2.3.3术后活动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免因过早活动而致术后出血或引流管脱落。腹腔入路手术一般术后6h取半卧位;腹膜后入路手术一般术后6h取侧卧位,以有利于引流,同时可减少切口的张力,有利于切口的愈合。术后24~48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本组腹腔入路16例中,除2例腹腔镜肾上腺及其他脏器病变联合手术患者于术后36~48h下床活动外,其他均于24h下床活动;本组腹膜后入路9例均于术后24~36h下床活动。

3讨论

随着诊断设备性能及生化技术的不断提高,肾上腺疾病的确诊率已有很大的提高,传统的大创面切除小病灶手术方式常使患者难以接受。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医务工作者接受。

护理人员只有了解了此类疾病的病理特点,不同径路手术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明确其护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术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实施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能有效的防治各种并发症,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瑜,邹彦芬,曲路.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18(6):425.

2赵丹,聂岁丰,蒙凤兰.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09.

3孙立字,张永康,王国民,等.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11):647.

心理病变范文篇10

本组177例患者中男性100例,女性77例;年龄以30-40岁居多,占82%。全部病例均为第一次用药不规律或自行中断规律治疗,导致疗效不佳或复发而来院就诊。其中第一次用药不规律治疗时间在1-2个月的占20%、2-3个月的占50%、3个月以上的占10%;自行中断治疗的占20%。病变范围大于2个肺野且有空洞的67例,病变范围小于2个肺野的110例;病变大多为新旧病灶并存。痰结核菌阳性的51例、阴性的126例。

2方法

对177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反应予以分析,做好日常健康教育指导的同时,有针对性采用相应心理护理干预。

3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177例患者均消除思想顾虑,能正确面对疾病现实,积极配合,坚持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抗结核药物抑制和杀灭结核菌。经系统治疗2-3个月后,51例患者痰结核菌检查全部转阴,177例患者胸片显示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

4心理特点

4.1诊断疾病所致的心理特点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疏远病人,且住院期间控制家属的探视,病人会感到孤独、自卑、被遗弃感,一部分病人自怜,思想负担加重。其表现为忧心忡忡、心境悲观、愁眉不展、睡眠及食欲障碍。

4.2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短期治疗不能立即见效。一部分病人缺乏肺结核病的保健知识,或因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坚持吃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抑郁、伤感、情绪低落、言语少,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非常不稳定。

4.3环境所致的心理特点肺结核病易感人群与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病后患者担心身体不能康复,影响工作及生活,病人表现为紧张、孤独、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5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是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的一步,心理护理贯穿于住院患者始终。由于病人来自不同阶层,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社会环境及个体的性格差异,我们在护理时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判断病人的心理活动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性,获得病人的资料,评估病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严重程度,而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的护理方法。5.1增进护患间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做到热情接待。在住院初期,患者心理压力极大,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情绪,针对这一点,我们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详细为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同室病友以及主管的医护人员。护理人员亲切和蔼的态度和热情耐心的入院介绍,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解除顾虑和恐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5.2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平衡患者心态由于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需隔离治疗,加上常年服药,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家庭的各种关系,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倍感悲观失望、孤独。对此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的防护措施,使患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不良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或卫生纸遮盖口鼻部以免传染他人。在掌握自我防护的情况下,鼓励亲友按时探视,单位给予援助,让患者体会到大家都在关心他的健康,消除其孤独感,振作精神战胜疾病。

5.3提高患者的认识我们按照“引导合作型”和“互相参与型”的模式。让患者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形成医疗意向而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真正理解并认真执行方案,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对抗、不信任等不良心态,并以高尚的医德和娴熟的技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患者自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4消除心理压力由于复治肺结核病程长且见效慢,有反复发作特点,容易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情绪低落、恐惧、抑郁、担心预后等。对此我们采取与其聊天,让患者尽情倾诉内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并通过请病情治疗效果好的患者进行说教与沟通,让患者勇敢面对现实,安心治疗,正确对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5.5加强患者自我心理保健训练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护理,当情绪低落、寝食难安时,要有意控制和调整自身心理,告诫自己,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要树立病魔永远不是我的对手、我一定能战胜它的信念。

总之,为治疗复治肺结核,首先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针对患者的心理开展护理;其次,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阶段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最后,要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强化患者意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