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42:48

行医

行医范文篇1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台湾医师是指具有台湾地区合法行医资格的医师。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是指台湾医师应聘在大陆医疗机构从事不超过3年的临床诊疗活动。

第三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执业注册,取得《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

《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由卫生部统一制作。

第四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应当符合大陆有关台湾地区人员的就业规定,由大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邀请并作为聘用单位。

第五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的执业注册机关为医疗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

台湾医师申请大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的执业类别可以为临床、中医、口腔三个类别之一。执业范围应当符合《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有关执业范围的规定。

第六条台湾医师申请在大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申请;

(二)台湾永久居民身份证明材料;

(三)近6个月内的2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四)与申请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医学专业最高学历证明;

(五)台湾医师的行医执照或者行医资格证明;

(六)近3个月内的体检健康证明;

(七)无刑事犯罪记录的证明;

(八)大陆聘用医疗机构与台湾医师签订的协议书;

(九)大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前款(四)、(五)、(六)、(七)项的内容必须经过台湾地区公证机关的公证。

以上材料应当为中文文本。

第七条台湾医师可以自行办理或者书面委托大陆的聘用医疗机构代其办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手续。

第八条负责受理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注册申请的执业注册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予以注册,并发给《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

第九条《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有效期应与台湾医师在大陆医疗机构应聘的时间相同,最长为3年。有效期满后,如拟继续执业的,应当重新办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手续。

第十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第十一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必须在执业有效期内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相应的诊疗活动。

第十二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应当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接受定期考核。

第十三条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的医疗机构应当在30日内报告准予其执业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

(一)医疗机构和台湾医师解除聘用关系的;

(二)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继续执业的;

(三)在考核周期内因考核不合格,被责令暂停执业活动,并在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经培训后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四)违反《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被吊销《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的;

(五)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的;

(六)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七)受刑事处罚的;

(八)被公安机关取消大陆居留资格的;

(九)卫生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台湾医师因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七)项、第(八)项情形而被注销执业注册的,2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在大陆短期行医。

第十五条卫生部指定的机构设立台湾医师短期行医信息查询系统。执业注册机关在审核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注册申请时应当进行有关信息查询。

执业注册机关核发或者注销《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后10日内将有关信息向卫生部指定的查询机构备案。聘用台湾医师短期行医的医疗机构应当将台湾医师考核和执业情况向注册机关和卫生部指定的查询机构报告。

第十六条台湾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期间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聘用未经大陆短期行医执业注册的台湾医师从事诊疗活动,视为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台湾医师未取得《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行医或者未按照注册的有效期从事诊疗活动的,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台湾医师未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处理。

行医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一)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探索建立完善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无任何行医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或打着医学科研、军队、武警的幌子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清除医疗机构中的假医生。

(三)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四)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地下性病诊所”和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五)严肃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职责分工

(一)由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项检查,查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无任何行医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查处未经备案核准的义诊活动。

(二)由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增加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和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以外的其他临床医疗服务项目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由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规范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审核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查处违法从事诊疗活动的科研机构。

(四)由公安机关负责,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等部门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犯罪行为;查处暴力抗法行为,对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要依法予以查处。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由监察机关会同卫生、科技、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等部门,对贯彻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力,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医疗秩序混乱、非法行医问题严重的地区,要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的责任;对本次专项行动中,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案件线索,以及医疗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解放军各大单位卫生部门和武警后勤部卫生部参照本方案同步执行。

四、组织领导分工及主要任务

(一)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马晓伟(卫生部副部长)

副组长: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成员:张世琨(国家人口计生委)、孙塑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明山(公安部)、杨春玲(监察部)、李普(科技部)、吕吉云(总后卫生部)、侯冬虹(武警后勤部卫生部)、赵同刚、王大方、毛群安、王苏阳、汪建荣、张朝阳、苏志、张宗久、郝阳、王玉洵、张德英、于修成、南俊华(卫生部)。

(二)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信息汇总、上报、交流等日常工作。

(三)专门小组。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门小组,各专门小组参加单位和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组:综合协调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参加。主要任务:

1、拟定专项行动计划和总结,综合协调办公室工作。

2、拟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和协调通报制度等。

3、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负责文件运转。

4、收集各地和各专门小组工作进展信息,编发专项行动简报。

5、协调各部门开展对各地专项行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组:整顿规范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对专项行动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给予政策性指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好关于查办非法行医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工作。

3、加强对源头的治理,规范审批行为,开展对医疗机构的整顿规范工作;探索建立整顿规范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的长效管理机制。

4、配合工商总局整治医疗机构非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5、加强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信用建设,加强管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行风。

第三组:宣传教育组。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自觉守法意识,形成社会监督氛围。

2、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典型案例查处情况,加大曝光力度。

3、开展有关医学常识的科普宣传。

第四组: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组。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科技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主要任务:

1、组织开展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专项行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和规范管理工作的建议,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

2、做好群众举报投诉受理工作,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医疗秩序混乱、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督查。

3、围绕专项行动工作内容、重点和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等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抓住案件线索,做好案件查办工作。行政违法案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违纪违法行为,需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的,由监察机关负责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其他部门做好案件移送等调查配合工作。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一抓到底。

五、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

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年4—5月)为动员部署阶段。各地组成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本辖区内开展专项行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和自查工作。

20**年5月底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贯彻落实国办发〔20**〕21号通知及电视电话会议情况、有关领导批示、组织机构建设情况、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20**年5月—2006年5月)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地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确定的职责分工和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落实专项行动工作,开展自查自纠,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坚决取缔无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各地专项行动牵头单位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专项行动开展和自查自纠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地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5月开始,要及时将有关信息编发简报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月底向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当月工作进展情况(包括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件查办、责任追究情况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于20**年9月、12月底以前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汇总表(见表1、2、3)随同阶段性总结一并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2006年6月)为总结检查阶段。自查和整改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做到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案件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长效机制建立到位,同时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并于2006年5月底前将本省的工作总结(包括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案件查办、责任追究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和汇总表一式三份上报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对重点地区进行联合督查,检查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完成专项行动总结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

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医疗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的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和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政府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项行动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切实抓紧、抓细、抓出实效。

(二)分工协作,明确专项行动责任。

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要求,迅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各级政府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逐级落实责任,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作为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相互支持,主动配合,齐抓共管,加强联合执法。要加强工作中的联系、协调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和沟通制度、案件移送制度等。要加强各级专项行动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沟通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整治局面和强大的整治合力。

(三)突出重点,狠抓专项行动的落实。

方案中确定了本次专项行动的内容和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职责分工,认真组织落实。各地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实现专项行动的目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加大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犯罪,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下一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专项行动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保证不走过场。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四)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强监督执法检查,特别要做好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突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依法严肃处理。要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在加强有关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好案件移送的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还要将发现的涉及行政监察对象违纪违法的案件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和单位、对存在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地区和部门领导,各级监察机关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需要移送的案件,要做好部门间移送工作,特别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决不能以罚代刑。各有关部门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和结案之后,要及时向当地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有关案件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向全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查处结果。对不认真做好案件查办工作和不及时报告情况的,将严肃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五)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要按照整顿与建设并举,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与加强医疗机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执法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各地要从源头把关,按照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规范审批行为,清理整顿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各地要加快卫生综合执法的步伐,建立健全综合执法组织机构,积极探索、完善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管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提高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水平,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日常监管。要通过专项行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根源,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完善监督管理措施。

行医范文篇3

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其权益,将我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推向深入,按照蚌埠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于4月17日—4月23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周”行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

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严格执法,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行动重点

(一)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行医以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进行拉网式的监督检查;

(二)要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诊所”等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

(三)加大执法力度,对屡查不改的单位和诊所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依法予以处罚。

三、行动要求

(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活动周”行动及成员单位执法检查、加强监管等有关情况。在执法检查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

(二)要设立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举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对医疗机构和“黑诊所”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并向社会通报。县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办公室举报电话:

(三)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犯罪行为、暴力抗法行为,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

(四)“活动周”期间各成员单位要抽调专人组成工作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行医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各部门联合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在我县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无任何医疗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或打着医学科研、军队、武警的幌子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清除医疗机构中的假医生。

(三)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以及与境外社会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开办“科室”、“病区”或“项目”,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四)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地下性病诊所”和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五)严肃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职责分工

(一)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项检查,查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无任何行医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医疗机构聘用无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查处未经备案核准的义诊活动。

(二)由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增加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和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以外的其他临床医疗服务项目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三)由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规范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审核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查处违法从事诊疗活动的科研机构。

(四)由公安机关负责,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犯罪行为;查处暴力抗法行为,对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要依法予以查处。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由监察机关会同卫生、人口计生、科技等部门,对贯彻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力,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医疗秩序混乱、非法行医问题严重的地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的责任;对本次专项行动中,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案件线索,以及医疗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医范文篇5

1.1无证行医基本情况

表1为某市无证行医场所分布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诊所、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店是实施无证行医的主要场所,所占比例分别为40.29%、27.34%、17.27%。

1.2案件来源

139件案件中,主要来源是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占84.17%。但从2009年至2012年,社会投诉举报比例逐年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2.3违法案由分析139件案件中,机构无证与个人无证的构成比分别为17.99%和82.01%,个人无证是主要案由。不同性质的机构无证行医的比例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机构无证还是个人无证,均是个体诊所、药店的比例最高。

1.3案件履行情况

139件案件中不完全履行案件较多,所占比例为25.18%。而强制执行案件所占比例仅为3.60%,见表4

2存在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大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些条款规定有义务条款,但对应的罚则可操作性不强。如该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对其处罚的金额仅为3000元以下,且不能没收违法药品、器械和非法所得。细读《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依法给予警告的条件都很苛刻。如某市三甲医院医师“走穴”,在市区一生活美容院做整形手术,虽此案被查处,但对该医师却连警告的处罚都不能给予。究其原因就是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必须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等造成严重后果后方可予以警告,而造成严重后果却很难调取相关证据。另外,《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者方可适用该法条,而非法行医者为了逃避打击,以租房为主,根本难于构成“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的条件[1],对本人不行医,请他人行医的非法行医者就不能适用该法,只能适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而该条例的处罚力度较弱,达不到严惩无证行医的效果[2]。

2.2查处案件事由单一

对于无证行医行政处罚的查处,往往仅限于诊所、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店等一般违法场所。对于开展以免费理疗推销器械、按摩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激光脱毛和E光嫩肤等场所,至今尚未进行过行政处罚,导致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被行政问责的风险加大。

2.3监督、执行难度大

根据《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制定研究》的规定,要求每万人需要配备卫生监督员1.5名,但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数量根本达不到。人员数量不够,导致打击无证行医不能渗透到到新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医疗执业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非常多,对卫生监督员素质的要求高,而基层医疗执业卫生监督员素质良莠不齐,从而使部分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没有被依法及时查处[3]。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未形成长效机制,导致不完全履行案件较多[4]。

2.4相关部门协作力度不大

根据最高院相关解释,卫生行政部门对无证行医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无证行医者给予两次行政处罚以后再次行医的可以移送司法机关[5]。而实际上,因卫生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之间的衔接体制不顺、对案件移送的标准的认知不同等原因,影响了案件的移送[6]。另外,对于向无证行医者提供药品、医疗器械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向其提供房屋出租是房管部门的责任的意识,街头游医是城管部门的责任,而实际上部门协作意识不强,也为无证行医的打击带来了难度。

3对策

3.1尽快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呼吁相关立法部门组织对打击无证行医进行调研,对现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进行修定。如对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罚力度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医疗执业监督工作,应尽快组织修订。因卫生部的大量批复、通知的位阶过低,应尽快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的地位,为整顿和规范无证行医违法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7]。呼吁出台对将房屋出租给无证行医者从事非法活动可以进行查处的法律法规,此举措将从源头制止部分无证行医行为。

3.2拓宽思路,加大打击力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重点环节的处罚力度,同时拓宽办案思路,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型无证行医行为,做到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取缔一起。对严重无证行医行为,请媒体在互联网、电视、报纸上曝光,向广大群众介绍非法行医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安全的就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达到威慑无证行医的目的。

3.3加大投入,提高队伍素质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医疗执业卫生监督员的培训,要求其能全面掌握现行的医疗执业相关法律法规,并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执业监督工作的需要,切实提高医疗执业监督队伍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对于难以执行的案件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使之形成长效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同时深入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工作务,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前哨作用,及时发现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

3.4加强协作,加大监管合力

行医范文篇6

1.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的概念

无证行医是指医疗机构和卫技人员未经有关的卫生许可,没有取得必需的许可证照、证件就从事医疗活动。就人员具体是指医师无《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外国医师来华行医无《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乡村医生无《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卫技人员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无《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无《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就医疗机构是指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和家庭接生以及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和医学技术鉴定证明的无《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非法行医是指不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具体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无证行医属于非法行医的范畴,应该是非法行医的一部分。打击非法行医重点是取缔无证行医论文。

2.取缔无证行医最关键的是诊疗行为的取证。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八十八条的解释: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因此,诊疗行为可以分成医疗检查、诊断和治疗行为三个方面。判断是否有诊断行为的比较明确的证据应该是书写病历,进行诊断,出具处方,使用药物及手术等方法医疗检查和治疗行为比较明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医疗检查则存在争议。常见问题是使用听诊器、血压计是否是医疗行为,使用××测试仪测试缺钙或者贫血是否是医疗行为等。我国卫生部尚没有对此作出行政解释。而国外,比如日本厚生省就解释使用血压计是医疗行为。

3.如何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的监督检查

根据《条例》,非法行医主要应包括下列6个方面: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

2)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或者拒不校验的。

3)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4)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

5)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

6)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根据《医师法》,非法行医应包括下列2个方面:

1)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

2)或者非医师行医的。

根据《母婴保健法》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有关合格证书的,有下列行为之一:

(一)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或者医学技术鉴定的;

(二)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

(三)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有关医学证明的。或者出具有关虚假医学证明或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

根据以上非法行医的主要表现形式,查处非法行医的执法监督检查一般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⑴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检查法人名称是否已经更换、核对诊疗科目是否与诊疗行为一致、是否有逾期不校验、以及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为。

⑵执业医师资格或者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认定:应检查身份证、学历证书、医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执业医师或者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检查注册证书中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

⑶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尚需要核查是否由下列情况:

1)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2)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3)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4)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5)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已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6)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7)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⑷医疗技术主要检查:

1)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或者医学技术鉴定的;

2)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

3)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4.监督检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执法监督检查应有针对性,根据《医师法》、《条例》《细则》应主要关注以下7个方面:

(一)因擅自执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

(二)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专业人员;

(三)擅自执业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四)给患者造成伤害;

(五)使用假药、劣药蒙骗患者;

(六)以行医为名骗取患者钱物;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形。

因为这些问题都影响行政处罚的裁量。

5.如何取缔无证行医

根据1998年12月8日卫生部给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行中有关问题的批复”卫生行政部门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违法行为进行取缔,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不是行政处罚。根据卫生部行政解释:条例中“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应视同为取缔。所谓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特定的物作出的,以限制权利和科以义务为内容的,临时性的强制行为。而实际内容应当是没收非法财物。如果行政机关仅仅作出依法取缔的决定,而不没收当事人的非法财物,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非法行为。没收当事人的非法财物也就实际上取缔了非法组织。因此,取缔无证行医重点在于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⑵⑶

6.非法行医的其他形式

6.1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应由谁来批准

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0年5月15日第11号令颁发,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未经卫生部和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活动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的,视同非法行医,按《条例》和《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6.2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

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1992年10月7日卫生部令第24号)第三条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未经注册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6.3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是否是非法行医

根据卫生部卫医发[1999]第584号“关于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问题的批复”,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登记注册的执业地址执业。对违反《条例》规定,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擅自变更执业地址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依照《条例》第四十七条例规定予以处罚,即按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进行处罚。

6.4医疗机构增加诊疗科目、医务人员变更执业地点

根据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聘用社会医务人员执业管理的通知(卫医发[1998]26号)”的规定:医疗机构增加诊疗科目、变更执业地点,必须按照《条例》及《细则》的规定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对于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擅自变更执业地点按非法执业论处。1999年5月1日《医师法》实施后,医务人员变更执业地点应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凡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条例》和《细则》,视情节责成该医疗机构限期整改直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追究其领导人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对医疗机构决不能以缴纳罚款取代整改,也决不允许以罚款而认同非法行医。

6.5军队编外医疗机构

根据“关于加强军队医疗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1996年12月23日总后勤部、卫生部)”需要保留的军队编外医疗机构,要按规定程序报经各军区、军兵种后勤部卫生、生产管理部门审核,由地方地、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审批和登记注册;地处省(自治区)会城市、直辖市的,必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和登记注册。凡未经审核、登记注册的,均属非法医疗机构,应坚决予以取缔。

参考文献

1.陶惠,非法个体禁不止的原因对策思考,《中国卫生法制》,2001年第三期,P37-38。

行医范文篇7

今天,召开全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当前我县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省市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亲临大会并将做重要指示,等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同志也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现在,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商局、药监局、公安局、县法院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县非法医疗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游医药贩得到处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自2005年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全县共检查医疗单位、个体诊所4671家次,其中2005年查处非法诊所285家,取缔105家;2006年查处非法诊所198家,取缔86家;2007年查处非法诊所112家,取缔47家;2008年查处非法诊所72家,取缔16家;2009年已查处非法诊所52家。共没收药品121批件,价值50万元,没收医疗器械265批件,价值120万元,收缴罚款158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67宗,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4671份,责令停止虚假医疗广告21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5月份,国家卫生部、省卫生监督所检查组对我县进行了明查暗访,在县城内查证无证诊所48家。这个结果说明,非法行医现象在我县少数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非法诊所在县城区内数量较多。我县打击非法行医的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深入分析原因,逐步整改到位。

我们每年都组织过专项整治行动,每年的卫生工作都把打击非法行医列入了主要工作议题,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非法行医现象履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乡镇和部门对非法行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做表面文章,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之停留在上传下达传精神和开会发文搞部署上,没有在落实上下功夫;个别乡镇和部门对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存在畏难、厌战情绪,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导致医疗服务市场的混乱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二是执法力度不到位。我县非法诊所数量多的状况由来已久,且大部分非法诊所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单靠卫生部门的行政执法是难以完全取缔到位的,必须通过各有关部门、各乡镇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而卫生监督所成立时间不长,监管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执法难以到位,加之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导致我县非法行医现象大量存在。

三是日常监管不到位。个体诊所投资较少,开办容易,转移方便,而我们的执法行动一年最多开展2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但有些部门平时监管不及时,专项行动取缔又不到位,导致少数原本已取缔的非法诊所死灰复燃。

打击非法行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心工程”。过去的工作实践表明,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规范医疗市场的殷切期望,面对全社会共同关注打击非法行医的良好氛围,各乡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打非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大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维护医疗秩序,维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和谐,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真抓实干,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是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重点是大力打击“黑诊所”、游医、假医以及欺骗患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行动;严肃查处医疗聘用非卫生人员行医以及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为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的成效都将受到国家卫生部、省市卫生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认认真真地做好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的原则,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将职责明确到股室,任务分解到个人。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各乡镇要增强大局意识,组织辖区内的卫生院、派出所、村(居)委会开展执法整治行动,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做执法部门的坚强后盾,为专项行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明确职责,加强配合。打击非法行医,规范整顿医疗市场秩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联合执法,共同办案,形成合力,特别是要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切实完善案件移送机制。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与工商、药监、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特别是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勾通联系,共同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县监察局要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对不履行职责、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失职渎职或徇私舞弊、纵容、放任非法行医以及对非法行医压案不查、瞒案不报、包庇袒护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县法院在案件查处中,要与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公安部门要积极协同卫生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违法犯罪行为,对暴力抗法和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要从严从快进行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从严打击,严肃办案。查办案件是打击非法行医的重要手段,也是专项行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专项行动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声势,广泛动员,形成“打非”的高压氛围。第二阶段是调查摸底阶段,主要是掌握情况、摸清实底,为打击取缔工作铺路开道。第三阶段是打击取缔阶段,主要是大力打击非法行医行为。集中查办各类案件。第四阶段是总结巩固阶段,主要是总结经验,探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巩固工作成果。各执法部门,尤其是卫生部门要深入开展专项行动,不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性质恶劣的重大案要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执法人员要依法办事,做到案件调查清楚,依法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要敢于碰硬,不执人情法和关系法,凡已查办落实的案件,不管其后台有多硬,不管涉及到哪个领导,都要一查到底,并依法处理。对非法行医涉及到党员干部违纪政纪的行为,要严肃调查处理,并坚决处理到位。

三、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打击非法行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整顿和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并举,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从源头上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专项行动结束后,卫生、工商、药监三个部门每月要定期组织执法人员上街巡查一次,对反弹的非法诊所、非法广告、非法药店、非法坐堂行医等现象要严格依法处理到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非法行医行为反弹的势头。

行医范文篇8

一、对非法行医罪是一种职业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罪存一定程度属丁职业犯,也属营>,非法行医罪在认定的时候,要以非法行医罪的本质特征为依据,并考察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刑法对于非法行医罪在刑法_J足否有相应的解释,刑法解释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足否一致,只仃刑法上的相应解释与现实生活巾的非法行医罪是一致的,才能更好的体现法行医罪是一种职。所谓的职业犯就是多次并持续的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并以其为职业的犯罪行为。刑法学婵论上对职业犯解释和职业犯是类似的,都是以营业为目的,多次、持续实旖同种行为的人。要想将非法行医定位职业犯,就应该对职业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职业犯在刑法中的特点是犯罪行为人必须是以某种行为作为职业或业务,多次持续的实施。这里是自己选定的。在对其、务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弄清其是以公私或是报酬为暴础的,其k务足主要事物还是次要事物。在论断这一行为的基础上,日本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相关学者认为业务必须是多次并连续进行的工作,只足简单的一次业务,算不是业务。然而要是有持续干下去的意思,即使是一次,那也属于业务。将干1关的业务确认成犯罪是有依据的,其必须是对人们的隹命、财产构成安令的行为。相应的人员已经观的将多次、持续实施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职业或是业务,并有长期—去的意思。但是在对职进行棚关处罚的时候.只是单一的个罪的形式进行处罚。我国学者对非法行医行医的解释是以相关医疗行为或是业务行为为拱础进行的桐关事务。行医事实上足一种活动,是从业跃师进行某务的活动,这里的活动足以年笑的活动是以医疗、预防及保健为一体作为业务进行实施的,在某种程度一其也足一种业务活动。非法行医罪作为危害公共的犯罪行为,只有存其以业务n勺形式实施了并对公共.生造成一定危害的情况,才能称得上是犯罪行为。我国对非法行医罪还未有明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下困外非法行医罪在刑法理论上的定位,国外棚l关法律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解释足以其是一种业务行为进行定位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一I使有意义的。此外,在对职l犯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分清职业犯和常业犯。所渭的常业犯就足职p犯,属于犯罪学}:的职业性犯罪。但是这种说法只是众多说法关学者认为,职业犯和常、I犯虽然在干关行为上是以职业或是以务为皋础的持续、多次实施的,但是产业犯是以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基础的犯罪行为,具体来说,惯窃、惯骗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相关法律本来就存的,其行为是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存的,是构成犯罪的行为。而、I务犯是以相l关IP>lk或是业务为基础进行的卡¨关活动,其行为某种程度L足被社会认可的。对所从事的职或足业务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必须将其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厌疗业务本身足有一种jE当的社会行为,但当其转化成ll,q~或是业务的时候,就属于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将非法行医罪定为职I犯是有…定意义的,不仅能对非法行医罪客观方面的进行相应n勺划定,还能使人们对非法行医的罪数形态有明确的认识,为现实生活『1J的非法行医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二、对非法行医罪是行政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属行政犯,出属于法定犯。邗法行医罪认定的时候足以扑法行医的相关特为基础I进行认定的。非法行医罪之所以被称为足行政犯是因为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一I-#-没有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而足行政取缔的并以法律形式禁止的时候,才能称得一I是犯罪。对非法行医是法定犯罪在理论界一直足有争议的。但是有学者认为,行政犯之所以为行政犯,必须是违反经济或足行政中某种法规的,或是触犯了刑法,才‘能被认定为是非法行医。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违反某种经济、行政法规和刑法双重性行为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的,具体来说就是行为人违反相关经济、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应规范的时候,于其相关行为与刑法也是相关联的,已对社会构成危害的行为,只有通过刑罚手段-Ti能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非法行医罪的重视。由于行政犯在法律上承担的干I麻责任是递进的,一旦确定非法行医罪,就要对其质进行判定,如果没有构成相应的犯罪,其属于行政行为,只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确定非法行医罪是犯罪行为,那么行政行为就会转化为刑事行为,相应的人员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犯,我国相关的法律对此有相应的规定,其规定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就开办医疗机构,或是未经过专业培训尚未获得医师执照及相关资格证的行为是违反行政规定的,行政部门不仅有权将相关医疗机构取缔,也可以将相应医疗的机构的药品和机械设备没收,同时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相应的医师,要吊销其执业执照,给患者带来一定危害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已经构成犯罪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吊医师执业执照的行为足相关医师法rI1的内容,而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则是刑法中的内容。二者是相互递进的并在此基础对非法行医罪进行了格的限制。行政法和刑法的处罚这种递进的处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完整的处罚体系。冈此,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定位的时候,必须以相应医师法的巾的内容为依据对其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的判定,并明确非法性罪的范围。以相应医师法为基砩I;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还要将相应的刑法结合起来,毕竟行政法与刑法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有相应的医师法和删法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明确其中的具体内容,存处理非法行医案件中,才能更好的区别其犯罪类型。

三、对非法行医罪是身份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罪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主体,作为主体,其一定要有能承担相应责任的自然人,而不足其他只有主体是自然人的身份,n有法定的身份,才能够成相应的犯罪。所渭的身份就足对相关自然人的身份,地位进行相应的定位,并明确其资格及状态。th于其身份及构成要件的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身份进行栩应的划分。.不仅有构成身份,还有加减身份或是消极身份。这其巾的构成身份就是将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相应的确定,并将其作为某种要什的场合。所谓的加减身份,就是以相应人员的身份为依据刑法加霞或是减轻的场合。所谓的消投身份就是相关人员的犯罪阻却了相应的犯罪或刑罚的场合。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时会因相关人员的构成身份或足消极身份的角度的不同,而引起二者身份重合。在现实生活rp,如果相关没有医生执照作为’u下明自己身份n勺依据,就属于非法行医行为,也就是非法行医构成身份。而相关人员没有医师执照作为证明自己身份的依据,那其就是非法行医罪中的消极身份。因此,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定位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相应的确定。只有确定相关人员的身份,在实际生活巾,遇到相关问题,才能拿出相关的依据进行相应的判定,以便更好的区分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为判定相应罪责是否是非法行医罪或是其情节的轻重提供相应的依据。

四、对非法行医罪中的医疗行为进行分析

在实际生活巾,常会遇到医疗纠纷案件。这就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医疗中出现的相应事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所谓的医疗行为就是相应的医务工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患,根据现实的需求,在争取患者家属或相关保护人的同意后,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这是属于一种正当行为。但是一旦违反相应的法规制度,就会引起犯罪。在确认相关一区人员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就要对其及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分析。看医务人员在行医的过程巾,是否是按照桐应规定进行的,在缺乏相应依据的状况下,能否按照相应的秩序及规范,认真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相关的医疗人员是否有医疗执业照和较高的医疗水甲。如果其没有医疗执照或是相应的职位职称,可以根据其专业水平对其行为是否正当进行相应的判定。只有其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病痛的条件下才能认定其行为是符合相应规定的。相应的刑法上对医疗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只有医务人员的业务行为是正当的,并有相应的身份认定为依据,其业务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行为才足正当的业务行为。因此,相关的医疗部门必须按照困家标准成立,相关医务人员必须有从业资格证。如果没有,其对{=I:会木身来说就足一定危害性的。要想更好的非法行医罪进行刑法定位,就要对医疗行为和实施医疗的主体进行相应的分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其进行适当的区分,才能对非法行医罪有更确切的看法,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时候,才能对其是否是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对其造成重大后果的医疗事故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行医范文篇9

今天,召开全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当前我县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省市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亲临大会并将做重要指示,等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同志也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现在,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商局、药监局、公安局、县法院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县非法医疗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游医药贩得到处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自年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全县共检查医疗单位、个体诊所4671家次,其中年查处非法诊所285家,取缔105家;年查处非法诊所198家,取缔86家;2007年查处非法诊所112家,取缔47家;年查处非法诊所72家,取缔16家;年已查处非法诊所52家。共没收药品121批件,价值50万元,没收医疗器械265批件,价值120万元,收缴罚款158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67宗,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4671份,责令停止虚假医疗广告21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5月份,国家卫生部、省卫生监督所检查组对我县进行了明查暗访,在县城内查证无证诊所48家。这个结果说明,非法行医现象在我县少数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非法诊所在县城区内数量较多。我县打击非法行医的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深入分析原因,逐步整改到位。

我们每年都组织过专项整治行动,每年的卫生工作都把打击非法行医列入了主要工作议题,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非法行医现象履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乡镇和部门对非法行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做表面文章,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之停留在上传下达传精神和开会发文搞部署上,没有在落实上下功夫;个别乡镇和部门对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存在畏难、厌战情绪,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导致医疗服务市场的混乱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二是执法力度不到位。我县非法诊所数量多的状况由来已久,且大部分非法诊所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单靠卫生部门的行政执法是难以完全取缔到位的,必须通过各有关部门、各乡镇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而卫生监督所成立时间不长,监管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执法难以到位,加之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导致我县非法行医现象大量存在。

三是日常监管不到位。个体诊所投资较少,开办容易,转移方便,而我们的执法行动一年最多开展2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但有些部门平时监管不及时,专项行动取缔又不到位,导致少数原本已取缔的非法诊所死灰复燃。

打击非法行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心工程”。过去的工作实践表明,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规范医疗市场的殷切期望,面对全社会共同关注打击非法行医的良好氛围,各乡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打非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大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维护医疗秩序,维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和谐,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真抓实干,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是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重点是大力打击“黑诊所”、游医、假医以及欺骗患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行动;严肃查处医疗聘用非卫生人员行医以及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为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的成效都将受到国家卫生部、省市卫生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认认真真地做好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的原则,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将职责明确到股室,任务分解到个人。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各乡镇要增强大局意识,组织辖区内的卫生院、派出所、村(居)委会开展执法整治行动,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做执法部门的坚强后盾,为专项行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明确职责,加强配合。打击非法行医,规范整顿医疗市场秩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联合执法,共同办案,形成合力,特别是要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切实完善案件移送机制。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与工商、药监、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特别是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勾通联系,共同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县监察局要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对不履行职责、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失职渎职或徇私舞弊、纵容、放任非法行医以及对非法行医压案不查、瞒案不报、包庇袒护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县法院在案件查处中,要与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公安部门要积极协同卫生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违法犯罪行为,对暴力抗法和拒绝、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要从严从快进行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从严打击,严肃办案。查办案件是打击非法行医的重要手段,也是专项行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专项行动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声势,广泛动员,形成“打非”的高压氛围。第二阶段是调查摸底阶段,主要是掌握情况、摸清实底,为打击取缔工作铺路开道。第三阶段是打击取缔阶段,主要是大力打击非法行医行为。集中查办各类案件。第四阶段是总结巩固阶段,主要是总结经验,探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巩固工作成果。各执法部门,尤其是卫生部门要深入开展专项行动,不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性质恶劣的重大案要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执法人员要依法办事,做到案件调查清楚,依法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要敢于碰硬,不执人情法和关系法,凡已查办落实的案件,不管其后台有多硬,不管涉及到哪个领导,都要一查到底,并依法处理。对非法行医涉及到党员干部违纪政纪的行为,要严肃调查处理,并坚决处理到位。

三、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打击非法行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整顿和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并举,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从源头上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专项行动结束后,卫生、工商、药监三个部门每月要定期组织执法人员上街巡查一次,对反弹的非法诊所、非法广告、非法药店、非法坐堂行医等现象要严格依法处理到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非法行医行为反弹的势头。

行医范文篇10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十二、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只有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并且进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医师执业活动。但问题是,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中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是仅指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还是既包括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也包括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

目前实践中常出现的医院医生私自挂靠其他医院为患者诊治看病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仅指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非法行医罪;另一种观点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既包括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也包括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的情况,则这种私自挂靠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因为《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第十七条规定,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即医生执业资格应是医师资格和执业资格的统一,医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类别内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