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1:22:32

新动向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与管理;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

新动向信息化、系统化管理已经成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运营的重要基础。然而,许多单位各种财务档案均处于手工原始管理,甚至分类不科学,标准不规范,收集归档不及时,归档混乱,查找困难,丢失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方面急需导入信息化管理与知识管理新思维,新原理,通过对财务管理观念创新和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工具方法论、流程和操作实务的全面学习,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素养和财务管理工作效能,为财务信息建立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全面财务管理系统。

1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的分析

1.1现阶段财务会计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财务管理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面分为很多个种类,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有不同的财务支出与收入,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要对每一笔款项的产生的原因以及流程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并且对账需要由内到外,由上到下均不出现问题,才能够保证公司、企业的员工人心稳定,积极工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1]。事实上,越大的公司以及越细化的部门那么这一点就越难做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各个工作单位的财务流水一般都会录入电脑系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账单是纯人工的记录保存管理的,没有建立一定的管理体系没有将这些资料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那么就意味着这些资料不易被备份,并且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在一些录入电脑系统的信息财务会计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很多的账单被重复录入,甚至是没有被归类整理,没有进行科学化、知识化的管理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一些账目查找困难且上级管理与下级管理脱节,对不上账的情况发生,工作效率很低。此外,财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企业资金管理,只有财务管理工作做得足够完善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无风险的流动[2]。因为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资金就是企业运营的血脉,资金管理在整个集团管控体系中居于极其关键的位置,加强资金管控、发挥规模优势、提升资金流通效率是关系到企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层级结构愈加复杂、资金额度和账户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企业资金越来越分散,这会造成资金流通效率低、资金风险管控弱等多方面的问题。1.2现阶段财务会计与管理的问题分析。1.2.1财务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化发展。一般来说,财务会计部门具体的职能是编制对外报告为其目标,从预算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提供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固定资产、存货、投资、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的会计核算,跨国经营情况下的外币报表折算,等等。虽然现在的公司、企业都有财务会计与管理部门,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内整体没有统一化培训与发展,新的从业者,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会进入很多的工作误区,给公司、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3]。1.2.2集团企业子公司相对独立容易出现乱账的问题。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每个子公司都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独立的资金部门。因此,公司资金采取集中管理,各分支机构财务无现金,另外各个子公司之间有业务交易,所有交易都通过往来科目核算,各公司报表挂着大量往来应收应付款,长期下来容易混乱账务,不方便分析与考核,还增加了对账的难度。比如针对同一笔交易,双方会计挂账科目不同内容记录不同,造成乱账。1.2.3监管和反馈体系模糊。如果企业集团将资金集中管理,但是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子公司旗下的业务不是很熟悉,对他们所申报的项目、所要做的市场不一定全部都了解,因此就出现了监管的漏洞。就有可能导致一些资金的乱用、混用甚至是亏空[4]。这是大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和反馈体系模糊所导致的。1.3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分析。1.3.1财务档案收集的完全信息化。收集实际账目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开端,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有许多不同于纸质档案的特点”它可以施行前端控制,逻辑收集归档是实时的;在档案正式和收到的,都可以网络来传输,为档案收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网络技术,采集站点的数据信息,节约了,而且在尽大的范围内了档案的内容。1.3.2财务会计服务多样化。财务内容及载体的信息量的骤增,是的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必须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革新[5]。互联网的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管理服务、光盘存贮服务、现代通信网络服务可便捷录入、联系各个财务会计与管理的点,有点对点的连接逐渐形成管理的共享网络,实时进行财务的对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种控制措施保财务案的准确、系统和完整,合理化、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避免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从而使公司、企业的员工得到基本的保障从而为公司、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能够使公司、企业的资金流动更加的具有可控性。

参考文献

[1]曾文娟.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7(5):196-197.

[2]肖扬.电子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8):89-89.

[3]熊传利.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思路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7(11):191-192.

[4]杨芷权.基于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6):198.

新动向范文篇2

[关键词]贸易摩擦新动向贸易保护

我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2007年,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62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5起,共有18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反倾销案件,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为13起,占同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的21%;其次是印度,为11起,占比18%;欧盟居第三,为7起,占比11%,这3个国家(地区)对华反倾销案件总数占同期对华反倾销立案总数的50%①。此外,2007年我国共遭遇美国337调查11起,主要涉及医疗器械、电子及化工等行业的产品②。中外贸易摩擦的高发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格局。

一、中外贸易摩擦的新动向

1.摩擦手段从传统贸易壁垒转向新贸易壁垒。入世以来国外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壁垒日益弱化,转而采用更具隐蔽性、针对性、形式合法性的新贸易壁垒。所谓新贸易壁垒,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两反一保”为核心的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传统贸易壁垒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新贸易壁垒往往着眼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2.摩擦对象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均为发达国家,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和巨额顺差的形成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外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印度和巴西则是其中较为活跃的成员。发展中国家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等领域。

3.贸易摩擦涵盖的产品和内容迅速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结构优化,贸易摩擦的重点开始由低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到高附加值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纺织品、轻工产品,入世以来,贸易摩擦领域迅速扩大到机电、医疗保健品、化工产品、微电子产品、食品土畜产品等,其中轻工产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是遭遇贸易摩擦最频繁的领域。贸易争端的内容也从价格、数量快速扩大到食品农药残留,陶瓷含铅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包装物可回收指标等。此外,贸易摩擦还从有形商品扩展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

4.贸易摩擦领域从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延伸。当前,贸易摩擦的争执点已经从产品、企业等微观领域延伸到涉及政策、体制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贸易保护的作用点由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例如,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收政策、劳工标准等屡屡招致外方责难,显现全方位冲突;而贸易保护的手段更加花样翻新、种类繁多,除传统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环保、质量安全、标准、知识产权等成为新热点。

二、贸易摩擦新动向产生的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这是产生各种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现实生活中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很少公开出现在政策和法规中,总要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结合,以寻求更加合理和隐蔽的外衣。因此,尽管贸易摩擦的本质的、深层次原因是贸易保护主义,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通常是非常具体的,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

2.政治因素。美国的情况能很好说明贸易摩擦的政治根源。第一,美国实行国会管理贸易制度。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权在立法部门,而不在行政部门。这种权力格局使得贸易政策的制定不能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标准,相反容易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每个议员代表选区和特定阶层的利益,这种格局决定了议员不会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来权衡利害关系,而只是从本集团和地区的利益出发做出抉择。同时,美国的政治都是有钱人的游戏,这些国会议员基本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利益,他们就会置社会最高福利于不顾,而选择制造障碍,贸易摩擦由此而生。第二,在美国的政治舞台活跃着特殊利益集团,一个很奇怪却经常发生的现象,就是越是小的利益集团越是活跃,其诉求往往得到体现;越是大的利益集团越容易松散,对政策的影响经常不如小利益集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美国往往为一小部分群体的利益和贸易伙伴产生贸易摩擦①。

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存在不足

(1)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和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外贸年均增速接近20%。但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贸易增长,都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的弊端。长期快速增长往往造成相关制度建设滞后,近年来国外针对我国政府干预经济、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发起的贸易纠纷,固然有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但反思自身也有不少问题。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不但直接冲击了国外部分国家的相关产业,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和恐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利益格局的改变。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企业利益角度出发,这种利益调整都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府的抵触。2007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1633亿美元,同期中美贸易总额3020亿美元,两者比值为54%,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足以把经济问题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2)产业结构和产品标准的制约。我国的新兴产业同发达国家比处于劣势,而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又具有同质性。我国不少产品重数量、轻质量、轻标准,对国际标准的重视尤其不够,在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等方面距离国际通行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产品出口长期以价格竞争为主,低价格竞争严重制约了产品内在质量的提升。

(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距离按照WTO的一般规则管理经济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在中外贸易摩擦中,特别是反倾销诉讼中,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已经成为国外滥用WTO规则,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不公正待遇的重要借口。在实际的反倾销诉讼案中,美国商务部从汇率、工资自由谈判、允许外国投资的程度、国家对于生产方式的控制、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产品价格的控制以及其他方面,对中国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仍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商务部的做法固然有维护美国利益的色彩,但是从美国商务部提出的问题来看,我国在以上相关领域的制度的确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4.技术和标准的差异。包括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生产、销售、包装、检验、边境措施等技术和标准,包括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规范,环境卫生标准,自愿性标准等。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差别很大,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和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设置一些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输出,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技术和标准差异设置的贸易壁垒具有形式合法、手段隐蔽、复杂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成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也是产生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

5.WTO体制的不完善。WTO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了各国经济增长和改革。但WTO框架制度也有不完善之处,一些弹性条款对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软弱无力,给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滥用提供了法律借口。

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WT0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时候,它们需要求助于收费昂贵的发达国家的法律机构。这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起用争端解决机制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效率和意愿。WTO争端解决机制缺乏对拖延执法的约束机制。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执法的公正性也有待加强。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对WTO条文的解释,对协议中互相冲突的条款的裁定,常常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或加强发达国家的权利。

三、应对中外贸易摩擦的总体战略

1.客观看待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根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现实的国家利益,都有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都有自由贸易所不能解决的现实需要,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贸易保护。贸易保护主义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混合体。对待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做法,要能够抵制,甚至可以采取针锋相对的制裁措施。反制措施是我们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项基本措施。有时候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武器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而言,我们遭受的贸易摩擦较多,但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影响力也是非同小可的,这是维护本国利益,争取公平贸易环境的重要基础。有些贸易保护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欧盟、日本的食品卫生标准的确比我国标准高许多,生产过程控制、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甚至对动物本身的福利都有具体规定。相对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是滞后的,应该充分重视国际规则和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努力提高自身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而不应对此类限制一律指责为贸易保护主义。

2.重视政治解决途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受政治制度的强烈影响,贸易政策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结合,是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我们应从思想上认识应对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现有的政治体制下,贸易保护主义仍有其深厚的根基,但这并不能改变与发达国家贸易向前发展的大趋势。要加强国际间政治经济的全面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在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上,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立场协调。在经济问题上,在国际上,如国际能源问题等加强磋商。在双边经贸合作方面,由于我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在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领域优先对美国实施市场准入,尤其在服务业的优先开放上。可以通过利用和我国有贸易往来、在华投资的外商、学术界以及其他主张自由贸易、希望推动与发达国家贸易发展的力量,对美欧等国家施加影响。这样,借助国内力量推动贸易政策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相对于等待一项贸易政策出台后再去消极应对效果要好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都是先在商会内讨论、收集证据、提出理由,当没有反对意见时才向国会提交。而且欧盟、美国的一些商会是对外开放的,我国的出口企业都可以作为会员参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前了解案件动向。我国的商协会也应当与当地商会进行联合和沟通,这对于减少贸易摩擦是非常重要的。

3.提高国内企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为减少贸易摩擦,从政府的角度,应加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标准等方面的合作,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贸易摩擦越来越激烈,通过与在标准方面的合作,可以减少出口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例如,加强各国对标准和认证的国际互认。目前,欧盟和美国对进口食品的要求HACCP认证,如果企业由欧美的组织认证,在时间、费用上都是较大的负担,如果能够加强国内外真正的互认,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我国出口企业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还应努力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实现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双赢,从而缓和经济竞争导致的族群矛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参与当地相关行业协会,同当地企业、政府官员、律师业、会计师行、媒体、学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成为当地社会一员。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沟通,避免或减少矛盾,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实现真正国际化发展。

4.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在国际贸易方面,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工资自由谈判、允许外国投资的程度、国家对于生产方式的控制、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产品价格的控制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例如,汇率长期低估和盯住美元的制度,与形成对美巨额贸易顺差,进而引起美国甚至动用国会立法进行报复是有关系的。近年来进行了改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显然还不够彻底。国家在行政审批上的不透明导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腐败现象,也是国外提起贸易争端的原因。目前对我国反倾销诉讼影响最大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尽管解决起来异常复杂,但解决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方,余炳雕.入世以来的中外经济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5,(3).

[2]贾海基,李春顶.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之合理性研究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3]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新动向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

财务会计与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亟待转型,且整体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客观来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但相对应的也会带来危及其利益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企业决策人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对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动向进行合理推测,有针对性的制定创新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一、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管理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昭示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的深度融合大幅度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近几年来,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着手展开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转型,且已经可以在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相关财务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共享,这对于企业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财务监管具有积极意义。和企业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模式相比,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时期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也呈现复杂化特征,其核算对象的内容更加全面,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对核算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同时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关联分析相关经济业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令企业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

(一)工作内容不断拓展

在市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实力、拓宽发展空间,必须确保有高效率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作为坚实的后盾。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深度渗透,互联网和财务会计与管理的融合已经达到较深层次,财务会计和管理的工作内容被大幅度拓宽。具体来说,在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直接借助人力资源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信息核算范围相对比较局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渗透,人员已经可以实现,借助信息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范围已经推广至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近几年来,乘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和互联网的融合将会持续加深。就现有技术水平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可以初步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是财务管理系统和企业各部门办公系统相继建立起信息共享桥梁,有助于加强各部门在财务问题上的协调合作,提升企业的内部综合管理效率水平。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人员完全可以将财务数据分析的工作交由信息化系统来实现,同时对财务数据风险进行预估,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与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采购工作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二)财务会计管理效率有所提升

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互联网技术渗透所带来的直观影响。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够有效的打破时间和地域对管理活动的限制,从而彻底摆脱部分不必要因素所带来的核算负担。这也就意味着,倘若能高效率的运用互联网技术,那么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人员将有可能花费极短的时间完成数据的录入,并直接由信息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则人员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展开深层次的管理会计,尝试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探索。

(三)基本实现实施在线管理

对财务会计与管理动向的实时化跟进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以现阶段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为例,企业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该项活动进行在线化管理与实时化监测。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系列有关数据是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虽然数据传输速度得到飞跃式提升,但是相对应的数据传输风险也在成倍激增。一旦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泄露问题,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将会大打折扣,企业的发展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保证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网络风险隐患成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在线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也成为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向。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建设

信息安全是任何一家现代化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都无法绕开的一项问题,一旦企业信息被泄露,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那么企业所面临的将会是迎头一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岌岌可危。所以,若想全面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效率水平,企业首当其冲要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具体来说,企业应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并对其进行修复。其次,为避免网络病毒以及非法分子的入侵,企业的信息安全人员要结合财务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安装具有专业性的防火墙,确保其具备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避免出现企业数据信息泄露问题。再次,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的不断增加,网络入侵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所以,企业方面应将网络系统的安全建设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坚持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落实,从而使得网络办公环境足够安全可靠。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注意不断对财务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研发和创新,适当增加对该信息系统的开发投入力度,使得其安全性能整体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最后,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过程中,企业应聘请专业的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展开高效率的财务信息系统监管工作,合理规划权限分配,从而为财务会计和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二)规范化管理会计档案

无论是在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中,还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中,会计档案的归档与管理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档案新形式也必须得到充分重视。近几年来,国家数次强调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为其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所以,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人员同时要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定期对一段时间内的会计档案进行核查,分析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具体问题制定解决策略。就现阶段企业得到岸管理情况来说,应既具有电子档案同时也存在纸质档案,则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国家档案法的具体规定对其进行分别管理,避免归档过程中的混乱性。比如说,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统一的账务处理软件,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尽全力保证内部会计档案的规范化,对监督部门各项监管工作的开展留下完善的资料。

(三)营造网络安全环境

除去了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建设,企业方面应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营造安全的环境。首先,企业方面应结合其自身发展情况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未涉及到企业战略性发展规划的文件设置防盗锁,并开发对应的保护系统,通过限制登录错误的次数来提升信息的安全性。为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相关技术人员还可以对系统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现有人员入侵,则会自动触动警报装置,从而使得人员展开全面防范。而对于一些网络病毒而言,技术人员则可以选择采取二重加密技术,对重要的数据信息施加多重防护,避免信息在存储以及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四)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网络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直接影响。所以,企业单位在招聘网络会计工作人员时,不仅要对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应优先进去计算机能力突出网络会计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要定期组织内部人员展开职业培训,帮助网络会计人员了解最先的财务信息管理软件,提升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网络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从整体维度上提升人员的基本素质。最后,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互联网时代,具有应变能力和灵活变通性的人才更能巧妙应对行业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所以,企业应向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人员系统的普及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案例,全面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要对当前阶段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的最新动向进行实时观测,基于互联网时代特点加强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建设,注重会计档案管理等细节性问题,从而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推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财务会计与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云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策略[J].商讯,2020(33):50-51.

[2]蔡娇蓉.“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202-203.

[3]庞海枫.“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134-135.

新动向范文篇4

21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中,以信息、知识、智力为内容的新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以能为本的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而受到关注,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福特等企业实施"能本管理"战略,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用于职工教育,加快提升企业员工技术与能力。论文百事通在欧洲,许多大公司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出现"员工充电,老板出钱"的浪潮。西门子、拜耳等一些企业均加强了企业教育学院建设,实行员工带薪水上学并提供学杂费的鼓励措施。这些做法,使"能本管理"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大推进了企业向新经济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这一新的全球知识管理的挑战。

一、能本管理的涵义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把人当物来管理。而"能本管理"则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这里的“能力”,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企业"能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新动向,认识"能本管理"的新思想,对于企业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与深远意义。我们不仅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

二、"能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以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中的另一种资本,有着原来资金资本无从替代的作用。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源于人的发明创造、传授推广和实际应用,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知识资源也就不复存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管理好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是企业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首先,在招聘人才时,要把好入口关,组织选人用工应严格按照岗位的需求和人的才能进行,"任人唯贤",努力杜绝根据人情关系随意安排人,拒绝"任人唯亲"和"因人设岗",避免"近亲繁殖""拉帮结派",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招聘者应当把眼光放到鉴别应聘人员的现实知识水平上,不论你是否有学历和职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历不在高,有真才实学则灵。因此,企业招聘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就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对本企业各层次、各岗位、各工种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测试方法,以此遴选出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就有施展其才华的“用武之地”,真正为本企业所用,为本企业服务。

其次,能本管理在用人机制上,要力戒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要根据德才兼备和政绩用人,把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推到重要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具体来说:

(一)要根据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分工,对人力作巧妙安排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二)应该敢于恰当合理使用“歪才”、“废才”和“犟才”,将其用到“地方”,用到“点上”;

(三)要大胆使用和提拔"新人"和年轻人。努力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四)给每个员工提供和创造合适的发挥其才能的舞台、机会和条件,敢于选拔选好出类拔萃、能独当一面的能人,以能人启动众人,以拔尖人才带动一切有才能的人;

(五)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

(六)企业可开放内部人才市场,让那些既有专长又雄心勃勃,不愿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自我拓展的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即企业内部的岗位,不论是管理层还是生产第一线,全部向员工开放,只要他们具有那个岗位技能、从业知识水平和上岗标准,就可以去竞争那个岗位,激励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甚至可以创办子公司、新企业,获得成功后则给予不同凡响的重奖。

(七)企业应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相当迅速,要保持本企业人才知识优势,就必须有计划地对本企业各类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计划,明确方向,采取培训、挂职、轮岗等形式,进行职业培训,不断增加他们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总体素质。对那些在培训中积极接受新知识,并在工作中有创新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乃至职务的提升。此举既可使得益者看到自己在企业中有光明发展的空间,增强报效企业的主动性、责任感,又可带动和激励更多人自觉注重自身智力开发,发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由此而得以不断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由此而得以不断加固,企业的成功就大有希望了。总之,在用人制度上应做到选才不拘格,用人不求全,求才不嫌多,育才不惜金。要让有潜力的人能有所作为,有才能的人能各尽其才。

新动向范文篇5

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威胁,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却逐渐凸显,网络平台虽然为企业提供了广泛和全面的信息交换和流通,但是这也让企业在进行招商和谈判的时候丧失一定的优势和依靠,而且企业在同行业中会遭遇的比之前更加激烈的竞争,再加上网络信息保护缺漏,也会让企业的重要信息数据会面临丢失或被盗取的情况。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明显提高了企业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要求,传统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同时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需要面对破坏性和传染性更强的经济危机。

二、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和不容忽视的威胁破坏,要想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和威胁,都需要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进而才能让企业更顺应这个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推进企业不断前进和壮大。

(一)创新管理理念,明确战略管理方向

纵观近年来各个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状态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人如果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那么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当前这个新兴的经济形态下,效率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尤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应该将理念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使得企业管理与时俱进,才能顺利的进行其他方面的管理创新。例如通过加强流动和更替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的方法,让企业管理层的思维更加活跃,也能汲取其中优秀的管理方法,进而增强管理层的危机意识,还能为普通职员提供晋升机会,增强竞争意识,这样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员都能够更快的达到企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进而才能更好的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把握好发展新机遇,提前预防潜在风险和威胁。例如在企业处于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要把握好自身的市场定位,明确潜在客户,进而通过合理的方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宣传,从而更快的吸引目标客户群,将更大的市场份额抢占到手。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组织结构的创新

人力资源是当前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为企业的运营、发展、生产和扩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再加上在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企业更需要知识型人才和运动型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指导和考核,进而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数据分析收集技能,再通过激励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晋升机会的实施,共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在组织结构上,企业要不断尝试进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建立,尽可能的破除传统多层的组织结构,进而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从而更加快速的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综合动态的展现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和组织信息等,进而让管理组织更加高效。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制度的创新和构建,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适应于新金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三、结束语

新动向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体验广告;感官式体验;情感式体验;行为式体验

在信息社会中.广告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验经济环境下体验营销思想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也成为企业推广和品牌传播新的价值要素。广告体验化为21世纪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一、体验营销思想在广告业初露端倪

现代广告不再仅仅局限于告知消费者商品信息更重要的是和消费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正因为如此,广告总是从消费者心理入手并将企业需要宣传的主题在一个适合特定心理的角度以一种”标志化”的形式传达出来。这种”标志化”的形式就是广告传播体验。

体验”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感受没有顾客的参与体验无法产生没有一定的媒介物体验也难以产生。所以在实施体验营销时企业必须选择好”体验”媒介及其组合.以便使消费者体验价值最大化。

如果说用产品呈现、空间环境、电子媒体和人员等媒介表达体验受众面有限的话广告则可大范围地传播消费者所喜好的体验从而吸引目标消费者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广告体验是指通过在广告中融入体验向目标顾客传递体验信息,引起消费者的思维认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较常见的是通过广告画面所创造的美好意境,广告语中所蕴含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元素给消费者以美的感受和情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广告在传递体验的同时也在制造体验。

二、体验营销策略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

体验是复杂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成不同的形式。伯恩德·施密特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以此来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

1感官式体验营销(Sense)

感官式营销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这样的感觉往往会直接刺激消费者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并使商品产生溢价这是最基本的体验。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知觉体验的体验。

在广告作品中通过广告的画面、语言、形式触发人们的基本感官来进行传播。一个好的牛排推销员往往不会直接推销牛排本身他会去推销煎牛排时发出的诱人的泊兹磁”声。李奥贝纳为美国肉类协会做的广告就是”你能不能听到它们在锅里磁磁作响,“听到牛排在油锅里的泊兹磁”声联想到牛排的金黄酥透、外焦里嫩.味道鲜美等广告用听觉作诱导唤起人们的视觉、味觉联想从而唤起人们的食欲和购买欲。

2情感式体验营销(Feel)

情感式营销是在营销过程中要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喜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顾客对某品牌产生好感甚至强烈的偏爱。情感式营销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到这种情景中来。

情感体验,通常是通过策划广告活动使消费者融入活动中来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每一个点和面上.进行整合传播。2001年4月22日在西安举行的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以10.1大败马尔代夫队。这时,“可口可乐“推出一则”梦想不灭篇“广告,描述中国足球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凝聚着10亿多股力量以实现同一个梦想。

3行动式体验营销(Act)

行动式营销是通过偶像角色如影视歌星或著名运动明星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行动营销试图增加顾客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型态丰富顾客的生活。而顾客生活型态的改变是激发或自发的,且也有可能是由偶像角色引起的。公务员之家

耐克该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色的”尽管去做“(JustDoIt)广告。经常地描述运动中的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2乔丹升华身体运动的体验是行动营销的经典。

三、体验营销思想将成为广告业新的风向标

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已无法满足于获得产品使用价值本身而是渴望获体验消费过程并在参与其中的同时将体验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获得个性的满足。

新动向范文篇7

摘要:进入新世纪,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和文部科学省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等三份文件。本文以这三份文件为主要根据,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并总结它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的咨询报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我们主要依据这三份文件的内容,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报化、国际化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成人优先等不良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减少本毕业,社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儿对社区没有感情,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儿童交往,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其次,成人在竞争日益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妇女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管教过严,或虐待倾向日益严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显下降。

幼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调查表明,日本幼儿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较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等问题。此外,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听教师讲课,上课时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等问题。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2001年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到2005年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幼儿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扩大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保育所是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招收3-5岁的幼儿,保育所招收0-5岁的幼儿。幼儿园由文部科学省管辖,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日本政府认为,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改革,有必要加强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1.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不应该只面向3~5岁的幼儿,而应该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幼儿园和保育所要探讨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注意及时发现残障儿童。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大学、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就业体验,重视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幼教机构的用人制度、待遇和进修制度也需完善,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通过不断进修,提高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要教育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而且要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提供帮助。此外,还应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人员交流和共同进修制度。针对当前女教师占教师总数90%的状况,要鼓励幼教机构使用男教师。其次要促进教师获得高级别的资格证。日本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两种:一级资格证和二级资格证。幼教机构要鼓励教师获得一级资格证,同时为获得二级资格证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尽早获得一级资格证。

(二)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首先,幼教机构应为所有父母(包括子女未接受幼儿教育的父母)提供幼儿教育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为幼儿入园提供便利条件,并向社区开放。其次,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教育的资源,有必要建立幼教机构和社区的双向联系网络。第三,幼教机构应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公共设施,并借助志愿者团体和民生委员、儿童委员等社区力量,通过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节日活动,与社区人员互相交流。第四,招募一些支援儿童养育的志愿者,提高社区的教育能力。

2.为母亲参加工作的家庭提供便利

幼教机构要更多地了解家庭养育子女的困难,为家长的工作提供便利。在加强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幼教机构应通过灵活运用育儿休假制度与雇佣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录用制度、产假制度、继续雇用刚分娩的女职员制度等。幼教机构应该为职业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包括延长保育时间等,同时要吸引父亲加入家庭教育的行列。

(三)利用各种力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1.灵活运用社区人才

首先,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或感到教育子女特别困难的家长,幼教机构可以借助地方公共团体等力量,引入生活指导员,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咨询。其次,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设施,有效利用民生委员、儿童委员、育儿经验丰富者、初中生、高中生以及退休人员等社区多种多样的人才。第三,可让家长参观幼教机构,参加大型活动以及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外部评价等。第四,为了增加幼儿获得多种体验的机会,要灵活运用社区的一些专门人才。第五,通过幼儿教育志愿者的登记和介绍制度,形成一定的网络,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培养支援幼儿教育的社区人才。

2.充实和强化社区对幼教机构的支援

首先要加强幼教机构的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信息提供。幼教机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儿童成长,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引入第三者评价与外部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结果向家长和社区公布。为此,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要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其次要设立支援幼儿教育的中心。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支援幼儿教育中心。支援人员主要来自市镇村等地方的公共团体、设置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大学、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及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团体。具体活动有派遣生活指导员等专家、进行教育课程编制、促进教师进修、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外部评价、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开设养育儿童讲座等。第三,要建立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行政制度。在日本,公立幼儿园由都道府县和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管理,而私立幼儿园则主要由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管理。为了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实施相同的政策,如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幼小衔接的政策,有必要明确教育委员会的责任:市镇村担负着管理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责任,同时要促进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道府县则应根据《地方自治法》把管理事务的权力部分转让给市镇村。

(四)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

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儿园机构系统,另一类是保育所机构系统。这种二元制的幼儿教育机构给日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提出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构想,这一设想将在2006年付诸实施。

1.设立综合机构的背景

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下降,幼儿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和保育所虽然有一些合作,但仍不能满足家长、社区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另外,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招收对象都是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强化它们的合作,即设立综合机构,进行一体化的教育。

2.设立综合机构的意义和理念

首先,理想的综合机构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将儿童的最佳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父母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提高父母以及祖父母等保护者养育儿童的能力,让社区公众都加入支援儿童养育的活动,使父母以及祖父母等感受到养育儿童的喜悦。其次,综合机构要改变过去社区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需要的状况,使社区更具有自主性,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综合机构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设施,并将它们整合,而不是重新去建设新的设施。第三,通过综合机构扩大幼儿教育机会,增加对父母养育儿童的支援;同时,解决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的问题,使现存的幼儿园和保育所提供更好的保育和教育。

3.综合机构的作用

首先,综合机构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准备较好的设施。其次,针对养育儿童的环境发生变化,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能力低下的现状,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养育儿童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指导与支持。与此同时,综合机构要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综合机构不是要取代父母来养育儿童,而是要和父母一起养育儿童,通过提高父母养育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成长。第三,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的需要,提供多种附加服务。例如:提供清晨和夜间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援家长养育儿童的服务,比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料等;为了预防父母虐待儿童,和有关部门合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防范、阻止,等等。

4.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和利用形式

首先,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应该是从。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及其家长。对0~2岁幼儿,主要提供父母和幼儿一起人园以及亲子交流的场所。对3~5岁幼儿,尽量根据社区的情况为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其次,综合机构的利用时间要根据幼儿及其父母的需要,要具有弹性,既可以短期使用,也可以长期使用。第三,综合机构的利用形式多样化。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与综合机构签订合同,综合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于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残障儿童的家庭,综合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

5.综合机构的教育内容

首先,综合机构要根据现行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进行教育。其次,综合机构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考虑幼儿教育的内容。由于0~2岁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更喜欢个别活动,因此对他们采用以个别活动为中心的教育;3~5的幼儿则采用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此外,对3~5岁的幼儿来说,4个小时的共同教育时间应以幼儿园为主。第三,综合机构要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具有弹性的环境。

(五)加强幼小衔接

1.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

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儿童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期教育过渡到以学科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二是在确保儿童发展和学习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质量。

2.加强幼小衔接的内容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幼教机构要改善一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为儿童生存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首先,要充实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幼小衔接的教育以5岁幼儿为主要对象。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某一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幼教机构要从游戏中引发幼儿的兴趣,逐渐过渡到促进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为小学的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其次,促进和鼓励人员交流。要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研究,加深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提高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外,还要促进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通用。第三,奖励幼小衔接。在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支持下,对进行教师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和小学的生活科等开展共同活动的幼教机构和小学进行奖励,并把这些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成果和问题公开,为其他幼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借鉴。第四,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日本政府正在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

三、结语

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幼儿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改革与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日本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无疑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也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有关。日本文部科学省从1964年开始实行第一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七年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5岁幼儿的人园率;1972年又开始实行第二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提高4~5岁幼儿的入园率;1991年3月又公布实施了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第四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五年计划),和前三个计划注重量的发展不同,把注意力放在质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和提高幼小衔接质量等。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的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两份咨询报告除了涉及2001年提出的有关内容外,还根据社会的变化,提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如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等。

(二)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服务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5年的文件提出,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包括残障儿童)服务,表明日本幼儿教育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

(三)各种幼教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的设想,表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注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公务员之家

(四)幼教机构既要为家庭、社区服务,又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为幼教机构服务

日本幼儿教育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幼教机构置身于社会,就必须为社会服务,而社会也为幼儿教育服务的思想;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家长和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终身学习;体现了幼儿教育不仅要教育幼儿,而且要教育家长的新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3—28.

[2]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2004—12—24.

新动向范文篇8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新形式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场外运作,徇私舞弊。有的市或县少数建设单位不愿进有形建筑市场,私下与施工企业商定工程造价;有的建设单位钻50或30万元以上工程须实行招投标规定的空子,将一项较大的工程项目肢解为几个小的项目,每项不超过50或30万元,以避开市场;不少建设单位工程项目中的主体工程虽进入了市场,但其地平、下水道基础设施、水电安装、内部装饰等附属工程没有进入市场实行招投标。这些建设单位搞场外运作,为的是逃避监管,从中收受贿赂。

(二)暗中串通,轮流投标。几家施工企业暗中约定,轮流投标、陪标,每次由一家按规则编标,其余各家则不按规则编标,并由中标家付给陪标家“服务费”,以至于开标时出现只有一家标书与标底相近,得以中标。

(三)泄漏标底,虚假招标。有的地方招标办负责人、编制标底者,或受人指使、或得他人贿赂,暗中将标底信息传递给某施工企业,使其编制的标书与标底基本一致,有的甚至只相差一千元,得标者非他莫属。

(四)丧失原则,定向评标。有的地方招投标办部分评委得人好处,丧失原则,代人说话。对那些业绩显著、信誉良好的投标单位打低分,而对某既无业绩、又有劣迹的单位打高分,实行定向评标,确定中标者,将工程项目给有关系的施工企业承建。

(五)明订合同,暗搞协议。·有的地方一项建设工程招投标结束后,甲乙方双方订“明”的合同,搞“暗”的协议。“明”的合同提交管理部门登记,其合同价等于中标价,符合要求,以取得合法地位;“暗”的协议私下议定的标价则高于中标价,签有回扣、好处等私下约定的内容,并按锦蘸揭淄曲博Vl\999“暗”的协议标价结算工程,兑现回扣好处等。

(六)层层转包,从中牟利。有的地方资质高的施工企业“亮相”参加投标,中标后再将工程给资质低一级的挂靠施工企业承包,然后再由其转包给再低一级的施工企业,最后由包工头带领工程队队伍进现场施工。层层转包的结果,必然层层加收管理费、好处费,费用转化为“工程成本”,最后不得不偷工减料。群众称之为“一级企业中标,二级企业进场,三级企业管理,包工头带人干活。”这种层层盘剥,肥了少数人,坑了国家工程。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从以上新情况可以看出,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后,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有了新特点:

(一)腐败现象的多发部位发生了变化,招投标违规行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近几年各地市、县有形建筑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招投标率的提高,市50万元以上、县3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多数都进入了有形建筑市场,实行了招投标,建设单位私下发包,接受施工方贿赂案件逐步下降,而有形建设市场招投标中各种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据调查,招投标中轮流陪标、泄漏标底、定向评标等违规行为在一些市和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表明,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多发部位已从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搞承发包,转移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发包工作上来,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已成为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

(二)贿赂腐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组织招投标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实权者成为主攻的目标。实行招投标制度后,原建设单位发包方的大部分权力转移到组织招标的管理部门手中,这一部门的领导干部和操作者成为承包方的主攻目标。有些地方发生了招投标负责人或编制标底者,收受他人贿赂,暗中透露标底信息的问题,使得某个施工企业所制标书的投标价与标底几乎一样,而其他施工企业的投标价却与标底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地方评委对成绩显著、信誉良好的投标单位打低分,而对既无业绩又有劣迹的有关系投标单位打高分,从中收受贿赂。

(三)权钱交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招投标弄虚作假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过去工程建设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主要发生在建设单位发包、材料设备采购等几个主要环节上,表现为送、收好处费、“回扣”等。实行招投标后,这方面的问题有所减少,但招投标中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弄虚作假,接受贿赂却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如前所述少数地方招投标中存在的泄漏标底,搞虚假招标,违反评分标准,定向评标,将工程项目给有关系的施工企业承建,从中收受贿赂等。

三、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成因

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之所以仍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主要有以下因素所致。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导,使得采用非法手段谋取高利的欲望膨胀。一些施工企业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党性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自由经济,讲求的是经济效益,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搞市场经济只要能捞钱,什么规矩都可以不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现象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为揽到工程,获取高额利润,不惜血本,千方百计贿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干部,以租用其手中的发包权力;而这些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为得到高额贿赂,又利用职权,违规操作,搞虚假招投标,使行贿企业得以中标,揽到工程。

(二)规章制度不完善,致使少数违法违规者有机可乘。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得少数违法违规者在工程承发包上还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已规定的招投标范围不够明确。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外的基础设施工程、附属工程未纳入招投标范围,招投标履盖面不够大。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未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对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三)约束措施不健全,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干预工程建设。由于现有的党纪政纪条例没有对领导干部违反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的处分作出统一的规定,因而对领导干部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措施,使得少数领导干部得以无所顾忌地插手工程建设的发包工作。他们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批条子、打电话、打招呼,向招投标负责人施加“压力”,使其违规操作,或是故意泄漏标底,或是定向评标,让有关系的施工企业中标。这就导致招投标制度难以执行,市场行为难以规范,助长了不正之风。

(四)监督管理乏力,导致建筑市场有法不依、运行无序。有的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形建筑市场招投标工作缺乏监督检查和有序的管理,使得一些招投标办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得不到查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建筑市场有法不依、运行无序的现象。有的县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形建筑市场运作监督工作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想过问;监督的方式单一,仅限于评委开标、评标打分现场察看;办案渠道不宽,坐等信访举报,使腐败现象难以遏制。

四、遏制和防止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对策

根据当前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新形式、新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进一步遏制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要毫不松懈地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从以下四方面人手。.

(一)抓好“三讲”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要按照党中央和江总书记关于深人开展“三讲”教育的要求,加强对建设行政管理、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等单位党员干部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在内容上要突出“三观”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有关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使其明确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每个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绝无谋求任何个人利益的权力;明确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是法制条件下的公平竞争。从而使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和法制观念,自觉抵御高额贿赂的诱惑,做到立党为公,掌权为民,遵章守纪,依法办事。

(二)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有形建筑市场运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工程立项、设计、发包、采购、施工、监理、验收、结算等方面的制度,形成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制度体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程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规范工程项目发包工作。做到四个明确规定:一是明确规定实行招投标的范围。凡市50万元、县3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附属工程等,均应纳入有形建筑市场,实行招投标。二是明确规定评委评标的具体打分标准。如对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业绩大小所给的分值,包括创国家、省、市优工程的加分值等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三是明确规定中标价合同实施管理办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中标价合同实施进行跟踪管理,做好信息反馈,行为调控,决算审计等。四是明确规定对违反招投标制度行为的处罚办法。如,规定建设单位避开有形建筑市场或肢解工程,搞私下发包的,作为违纪问题处理,对建设单位处予罚款,并没收施工企业的非法所得等。

(三)健全纪律约束性措施,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制约。建议制定有关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工程建承发包的有关党纪政纪的统一规定,明确领导干部违反这些规定的党纪政纪责任及处分规定,以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约束力。目前,有必要对各级领导干部重申和作出以下纪律性规定:不准利用权力,超越招投标管理机构,擅自批准建设单位自行发包工程;不准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写条子、打电话、打招呼,直接或通过亲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指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厂家;不准以任何方式收受回扣、佣金和其他好处。

新动向范文篇9

关键词:高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土耳其高考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既是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量才尺”,也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目前我国对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鲜有学者关注到与我国高考制度具有相似性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土耳其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合作国家,其高校招生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土耳其总人口约为7800万[1],近十年参加土耳其高考的考生都保持在年均32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4%[2]。土耳其高考的高竞争、高利害、高关注度都不亚于我国。在我国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2018年初,土耳其也对其高校招生考试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其改革措施在体现追求考试效率提升、促进考试公平这一高校招生考试共性的同时,也折射出土耳其因其独特文化、政治和经济特点所致改革具有的独特个性。本文介绍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以期能够与我国的高考改革交流互鉴。

1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

土耳其高等教育始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大学。1923年,土耳其建国,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建设之路[3]。土耳其高等教育在1992年之前还处于精英化阶段,1993年步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跃入普及化阶段,在17年间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截至2017年4月,土耳其现有普通高校183所,其中公立大学118所,私立大学65所[4]。2016年,土耳其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达到547万人,在学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9%[5]。土耳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行列。土耳其高校自1974年起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土耳其国家考试机构——土耳其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ÖlçmeSeçmeveYerleştirmeMerkezi,ÖSYM)统一管理,至今已有44载。土耳其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1974—2017年间共经历5次主要改革,改革内容涉及考试名称、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1974年至1980年,土耳其全国统一考试名称为大学选拔考试(ÜniversiteSeçimSınavı,ÜSS),以基本能力测试、数学、自然科学、土耳其语和社会科学等科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题量为100题,考试题型为选择题,考试时间180分钟。外语类考生专考外语知识,不参加其他科目考试。招生根据考生在ÜSS中的得分进行排名,考生可在获得考分前填报10所高校作为平行志愿,最终由ÖSYM根据考生的考试排名和志愿进行大学安置。1981年,土耳其高校招生考试进行第2次改革,此次改革将原有的考试改为两阶段考试。第一阶段名称为高等教育学生选拔考试(Yükseköğre⁃timeÖğrenciSeçmeSınavı,ÖSS),旨在淘汰一批缺乏大学教育所需技能的学生。第二阶段名称为学生安置考试(ÖğrenmeYönetimSistemine,ÖYS),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知识(包括智商测试题、数学等学科知识),类似之前的ÜSS考试。这一时期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唯一依据,增加高中学业成绩作为招生依据之一。第3次改革始于1999年,由于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相关度极高,几乎是100%[6],因此将两阶段考试改为仅保留高等教育学生选拔考试(ÖSS),考试内容为数学、哲学、化学、土耳其语、历史、地理、几何等学科,同时将考试题量增加到180题。在招生方面的变化是,将考生在获得考分前填报志愿改为取得考分后填报志愿。2006年,土耳其高校招生考试再次改革,再次调整为两阶段考试,第一阶段为高等教育学生选拔考试1(ÖSS1),第二阶段为高等教育学生选拔考试2(ÖSS2)。第一阶段考试定位为基础知识测试,旨在淘汰部分考生;第二阶段定位为大学学科专业考试,旨在选拔具备大学专业学习能力的考生。改革后试卷题量依然保持在180题,但将考试时间延长至195分钟,以保证考生有足够的时间答题。此次改革的考试科目在原有科目基础上,增加社会科学类综合试题和学科专业类综合试题。2010年,在土耳其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的背景下,土耳其高校招生考试进行了第5次改革。此次改革较之以前的改革变动最大,也最为复杂。此次改革保留了两阶段考试形式。第一阶段为高等教育过渡考试(YüksekÖğretimeGeçişSınavı,YGS),在每年3月举行,重在对考生数学、哲学、土耳其语、历史、地理、化学、宗教文化和道德品质、生物、物理9大学科知识进行考查,共有160道选择题,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第二阶段为大学生安置考试(LisansYerleştirmeSınavı,简称LYS),在每年6月举行,这一阶段以选考科目形式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考生在第二阶段考试中根据所报考的大学专业规定的科目选择考试科目。选考科目由5类基础学科组合而成,包括:Ⅰ类(数学+几何)、Ⅱ类(物理+化学+生物)、Ⅲ类(土耳其语+地理)、Ⅳ类(历史、地理、心理学、宗教文化、社会学)和Ⅴ类(德语、法语、英语)。5类基础学科组合成4种选考科目:自然科学类(Ⅰ类+Ⅱ类)、社会科学类(Ⅲ类+Ⅳ类)、土耳其语类及数学类(Ⅰ类+Ⅲ类)、外语类(Ⅴ类)。选考科目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招生需求决定。从第一阶段高等教育过渡考试到分别为5类选考科目举办5场考试,共计6场考试。不同选考科目的题量不同,选考科目总题量达到340题,考试时间也从120~135分钟不等。这次改革改变了之前第二阶段单科目和综合科目的考查方式,改为多个科目综合考查的形式,体现出对考生综合学科知识的高要求,同时也体现出土耳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后对人才选拔内涵多元化和人才选拔质量高水平的追求。从土耳其5次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走向可见:首先,土耳其高考在一次考试和两次考试中不断尝试,最终趋向于分两阶段考试,通过两次考试逐层淘汰候选人,重在选拔具备大学专业学习能力的考生;其次,考试题量逐渐增加,知识范围逐渐拓宽,考试内容逐步综合化;第三,外语类一直保持单独考试的形式,强调考生的外语专业能力。2018年初,土耳其高校招生考试再次改革,此次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改革基于土耳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土耳其在2010年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开始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但是,土耳其高等教育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土耳其政府认为,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源头在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和高校生源质量不高。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教育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同时从生源供给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其次,已有考试制度弊端凸显,成为此次改革的直接动因。上一轮高考改革引发了一些突出问题,诸如:考试时间跨度大,长时间备考导致考生考试焦虑情绪加重,产生负面的备考效果;考试科目繁多,对考生知识的考查大于对能力的考查,造成考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考试内容与高中教学内容脱节,造成大量考生涌入社会补习班。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考生及家长的质疑与诟病。

2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措施

2018年,土耳其高考迎来新一轮改革,在考试的流程上仍采取两阶段考试: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第一阶段基本能力测试(TemelYeterlilikTestine,TYT);第一阶段考试达到150分者,可进入第二阶段专业领域测试(AlanYeterlikTestleri,AYT),或放弃第二阶段考试直接升入两年制大专院校;第二阶段考试达到180分,可进入高校的录取与安置阶段。以上流程可用图1呈现。土耳其新一轮高考主要围绕考试形式精减化、考试内容科学化和考试服务人性化3个方面进行了改革。2.1考试形式精简化。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在考试形式上实现了3个减少:1)缩短考试周期。新一轮高考改革将考试周期由3月和6月考试缩短到仅在3月举行考试,由分散的5天考试变为集中在2天完成。2)减少考试场次。改革前高校入学考试共包含6场考试,新一轮高考改革将考试缩减到3场,不再为不同类型选考科目考生分别举办考试,而仅举办第一阶段基本能力测试、第二阶段专业领域测试和外语类考试。3)减少考试题量。第一阶段考试从原来的160题减少到120题,第二阶段考试从原来的340题减少到160题,题量精减幅度高达44%[8]。土耳其2018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因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改革考试形式,提升考试效率,实现了人才选拔的高效性。2.2考试内容科学化。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对考试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考查内容、选考科目模块化和考试科目赋分改革3个方面。2.2.1考查内容改革: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大目标就是改变高考指挥棒导致“中学生只思考着大学入学考试,造成中学教室空空如也”[9]的突出问题。以往土耳其高考重在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其考查内容往往超出高中的教学内容,造成大量高中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试补习班而脱离了高中课堂[10]。为改变这一现状,新一轮高考改革在考试指导思想中指出,考试内容均基于高中教学内容,考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非知识的记忆[7]。将第一轮考试的名称从高等教育过渡考试(YGS)更名为基本能力测试(TYT),同时修订考试科目的考查要求,如核心考试科目土耳其语的测试要求为:土耳其语测试重在检测考生正确使用土耳其语的技巧,重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字的解释能力;对数学的测试要求为:重在检测考生使用基本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基本数学进行抽象操作,能够将基本数学原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实践[7]。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将考试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强调对知识转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同时,在第二阶段对考试科目进一步综合,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强调考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进一步体现出考试改革的能力立意目标。2.2.2选考科目模块化改革:以综合科目为选考模块,鼓励考生叠加选考模块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重点在考试第二阶段对选考科目进行了模块化改革,将原有的选考科目进一步综合化,形成4类选考科目,并鼓励考生对模块进行叠加选考,进一步提升了选考科目的综合性,加强了对考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要求。土耳其高考第二阶段专业领域测试(AYT)设置4类综合科目,包括:土耳其语与文学-社会科学Ⅰ(历史Ⅰ、地理Ⅰ)、社会科学Ⅱ(历史Ⅱ、地理Ⅱ、哲学、宗教文化与道德)、数学和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将这4类综合科目组合后生成3种选考模块,包括:数学类(Sayısal,SAY)、人文类(Sözel,SÖZ)以及文数类(EşitAğırlık,EA)。在各高校专业招考要求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选择单一选考模块,也可以选择多个选考模块[8]。如2018年某高校规定,报考工商管理专业考生须选考文数类模块,报考传播艺术专业考生须选考人文类模块,报考制造工程专业须选考数学类模块[11]。以报考工商管理专业考生为例,考生必选模块为文数类,但可根据自身能力在文数类模块的基础上加选其他选考模块,如可加选人文类、数学类、人文类+数学类。每位考生都有4种选考模块选择,选考模块越多,学科覆盖面越广,得分几率越大。考生为获得高分,势必加强对不同学科的掌握,对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专业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外语类考生例外,此次改革保持了外语类考生在第二阶段只需选考外语类考试(YabancıDil,DİL)的传统,但增加了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旨在选拔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具备精专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土耳其新一轮高考选考科目模块化改革的特点在于:1)将学生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挂钩,使考生在高中阶段定位大学专业发展方向,促使考生知识结构与大学专业需求相匹配,培养考生对大学专业的学习兴趣。2)在保证人才知识专业性的基础上,首先以综合学科组成的模块作为专业选考内容,强化选考科目的综合性,力求考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其次,通过鼓励在专业模块基础上叠加其他专业模块的选考模式,力求考生扩大知识面,促使综合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2.3考试科目赋分改革:强化核心科目占分比例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不使用原始分,而采取百分比赋分方式,通过确定考试科目在总体考试分数中所占比例来突出核心科目的重要地位(见表1)。在第一轮考试(TYT)中,土耳其语和基础数学为核心考查科目,分值分别占第一轮考试总分的33%。在第二轮考试(AYT)中,数学、土耳其语与文学-社会科学Ⅰ均为核心选考科目,但数学占第二阶段考试总分的30%,土耳其语与文学-社会科学Ⅰ占第二阶段考试总分的18%,其他科目所占总分比例根据具体模块叠加类型确定。两个阶段考试均以土耳其语和数学为核心科目,保持了核心科目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科目的系统学习。为避免考生趋易避难,将含理科类学科的模块赋予了更高分值比例,引导考生选择含有理科学科的选考模块,同时也使得多样化的选考模块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次改革通过对核心科目在考试总分中分值比例倾斜的政策,鼓励考生对核心科目进行深度学习,强调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力求选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中,核心科目分值比例体现出以下特点:1)在考试第一阶段,文、理学科分值占比相当,促使学生在人文基础学科和理学基础学科上投入同等精力,有效避免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产生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的偏科现象,保证人才文理兼具的知识和能力修养。2)在考试第二阶段,通过对理科类学科赋分比例进行倾斜,体现出重视理科倾向。这一策略符合《土耳其2023国家愿景》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实现2023年目标,我们必须拥有更智能的机器、更高效的企业。大学建设对于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起着核心作用,土耳其必须通过改革高等教育,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9]。土耳其招生考试以策略性阶段调整,强调对人才知识结构进行塑造,体现了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功能。2.3考试服务人性化。ÖSYM作为土耳其的专门考试机构,承担考试实施的职责。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ÖSYM以考试服务人性化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了考试服务的质量,主要措施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提升残疾考生考试服务质量。土耳其新一轮高考通过为残疾考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希望残疾人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12]。ÖSYM将残疾考生分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话语障碍、肢体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精神/情绪健康问题6大类,残疾考生在考试前需提交残疾健康委员会报告(大学医院/州立医院提供),由考试机构审核后根据残疾考生的诉求在考试中为残疾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测试便利。改革亮点包括:1)考试场地保障。在全国81个省份(覆盖省份比例100%)建立残疾人专用考点,考点全部经过抗干扰检验及残疾人设施检验(包括残障坡道、工作电梯、残疾人适用卫生间等)。2)考试保障。视力障碍考生可选择电子考试,通过电脑自动读题进行考试,配备大屏幕显示器、屏幕阅读器、屏幕放大软件、有触控板的键盘、手语翻译、盲文笔、盲文板、盲文打字机等设备,听力障碍考生可选择仿生耳辅助考试。3)人员保障。在本轮改革中,ÖSYM成立了专门的残疾考生部,建立残疾帮扶人员库,从数据库中随机选取帮扶人员在考试中为残疾考生提供考场引导、试卷阅读、答题标注等服务;同时建立医疗人员库,为残疾考生提供现代化医疗保障[12]。第二,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考试信息。首先是扩大宣传媒介载体,除通过官网和各大国内网站考试最新信息外,ÖSYM制作了系列视频在国内媒体广泛播放,以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增加咨询平台,除保证在各省各高中为考生设置考试手册免费发放点外,还增加网络问询和“呼叫咨询中心”咨询服务方式,帮助考生及家长及时获取考试最新信息。第三,加强考试监督,确保考试公平。此轮考试改革增加了考试的监控力度,增加生物识别检测系统,提升移动设备检测技术,以确保考试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第四,开发考试软件,增加信息获取渠道。为配合本轮改革,ÖSYM研发了考试手机软件,以便考生就近选择考点,获取考试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查询考试结果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13]。任何一个国家的考试机构,凡是服务意识强,教育考试事业就发达,反之亦然[14]。2018年土耳其高考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加便利的考试和为考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考试服务,提升考试质量,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导向。

3土耳其新一轮高考改革对我国高考的启示

新动向范文篇10

2000年9月6日,由联邦司法部部长赫尔塔。道尔布勒。格梅林所提出的备受争议的《民事诉讼改革法案》终于在联邦参议院会议上通过了议会这最后一道难关,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一、理念:德国民事诉讼的改革目标与原则

世界范围内的民事司法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任何国家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首先结合本国的国情确立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并在该目标与原则的指引下逐渐展开改革措施。德国改革法案的起草者在审视了德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运行状况之后,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目标:使民事诉讼更具透明度,更加高效并且更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

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应当强化民事诉讼中的和解理念;通过审判作出裁判的过程应当尽可能透明,并且更易为当事人所理解;第一审程序的强化应当与上诉审程序的重构结合起来;第二审程序的进程应该加快;上诉救济的许可不应当与案件的标的价额相挂钩。

二、现状:德国民事诉讼的结构性缺陷

与改革法案的起草者所勾勒的民事司法的理想蓝图相比,德国当前的民事诉讼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这些改革措施最终被证明是治标不治本,未能有效地减轻法院系统的工作压力,对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透明度以及可理解性也助益不大。相反,德国民事诉讼的结构性缺陷日益暴露,并且逐渐发展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改革法案将这些缺陷归纳为:

(一)和解结案率低

通过诉讼来形成当事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纠纷解决结果,也就是快速、经济以及有助于保持当事人和谐关系的结局显然要比法官简单、直接的裁判更为有利。然而,这一理念在德国当前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在德国民事诉讼实践中,一审案件以和解结案的比例始终不高。

(二)程序法透明度不足

德国过去十年的诸多民事诉讼改革措施,比如逐渐提高上诉案件标的额的门槛、逐渐提高州法院一审案件的标的限额、设置特殊的救济方式以及为某些特定案件(如家事案件)制定特别的条款等,使程序规则越来越复杂,难以为普通人所理解。

(三)争议标的价额不是获得上诉救济的适宜标准

以案件争议价额作为当事人获得上诉救济的标准的传统做法缺乏正当性,因为对于那些寻求司法救济的普通市民来说,仅仅由于其案件标的额较小就无法获得上诉救济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一个普通市民在一宗小额纠纷中由于难以获得公正裁判而蒙受的冤屈,远比那些诉讼标的额巨大的公司财团因案件败诉所承受的损失大得多。另外,金钱价值事实上也不能完全衡量纠纷在法律上的意义。由于现行的价额门槛较高,在普通法院提起的民事案件有40%以上从一开始就未能获得上诉救济,而最终能够进入联邦最高法院获得上诉审的案件只占所有民事案件的5%。这事实上就使那些纠纷标的价额较大的当事人在实际上获得了不当的特权。德国的民事上诉制度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

(四)第二审程序中的误导性规定

1.上诉投机。经过第一审程序的审理,当案件被上诉到州法院或州高等法院时其事实通常已经被确定了。但是依据现行的法律,案件在第二审中应当如同没有经过一审那样,对事实与法律问题进行重新审理。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新的证据或对一审中所提出的证据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不仅是合法的,而且在现实中极为普遍。久而久之,寻求上诉救济的当事人就会对二审程序产生这样一种印象:诉讼完全从头开始,二审只是一审的重复。而对于那些在一审中承担不利裁判的当事人,即使一审裁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准确的,并且实体法的适用也是正确的,他也会存在利用提起上诉来获得有利裁判的投机心理。

2.规避证据义务。按照德国民诉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有义务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其攻击与防御方法,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此义务且又无迟延的充分理由,法院将排除其主张。但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诉来规避这一规则,即只要在二审程序中提出新的证据,新证据将会被法院所接受。

3.拖延诉讼。对于那些显无胜诉希望的案件,当事人提起上诉往往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并达到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目的。现行的法律缺乏一种简易的程序来处理那些无实质意义的上诉。

(五)法官分配的失衡

德国现行法院体制在一审与二审法院之间的人员配置是难以令人满意的。1998年,初级法院一审法官与州法院上诉法官的比例为2.81;而州法院中审理一审案件的法官与州高等法院法官的比例则达到2.41.考虑到与一审案件相比,上诉案件相对较少,并且上诉案件胜诉率不高,分配到上诉机构的法官人员显然过多。为了更好地发挥审判人员的作用,改革法案提出应加强一审程序中的审判力量。这样,一审法院中的法官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案件、提出和解建议并作出容易为当事人所理解的裁判。

三、改革:德国民事诉讼的新规则

认识到民事诉讼制度(特别是上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改革法案的起草者对近十年来德国民事诉讼的改革进行了反省,指出这些措施并未触及德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全局性的改革事实上是被回避了。通过提高上诉案件争议价额来限制上诉并缓解司法制度压力的做法,更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改革法案的起草者意图通过一场结构性的变革来推动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以下几项关键的改革措施:

(一)一审程序的强化

为实现在一审程序中解决民事争议并加快程序进程的目标,必须特别重视一审程序的强化。在德国现行的法院体系之下,审理民事案件的一审法院包括初级法院与州法院,而当事人究竟应向哪一个法院起诉取决于案件的诉讼标的额,这一区分在改革法案中得到保留。强化一审程序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官推进诉讼职责的强化

法官推进诉讼的职责是指法官应该通过明确的指令,将法院的相关法律意见告知当事人。这将使当事人更有效率地把握诉讼的进程,并且更容易接受裁判结果。对于那些对最终裁判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事实,当事人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法官是否全面地厘清并评估了这些事实。

2.ADR(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理念的贯彻

为提高案件的和解结案率,鼓励法官努力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纠纷解决结果,改革法案在民事诉讼中设置了“预备仲裁听审程序”。该程序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法官尽可能早地在诉讼的初期将和解提议提供给当事人,以避免用裁判的方式来解决民

事纠纷,并减少案件的上诉率。另外,为了增加法庭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改革法案规定法官必须命令当事人亲自出庭参加诉讼。与德国传统的司法实践相比,该规定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因为长期以来当事人通常并不亲自庭审而是由律师。而司法实践中由律师诉讼的经验已经表明,离开当事人的参与往往难以查清案件的事实。为了使程序更具透明度,并且更易为普通人所理解,改革法案强调应该尽最大可能使程序一启动就将当事人包含在内。

然而,一旦上述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实施,法官在一审程序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将大大增加。为了应对因此而增加的工作量,有必要对法院的审判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改革法案认为可以通过精简上诉法院审判人员的方式来加强一审的审判力量。

3.法院内的纠正程序

在原来的民事司法体制之下,如果一审裁判侵犯了当事人根据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1款可以获得的公正审判权,只能在联邦宪法法院提起宪法上诉。为强化一审程序,同时也为了减少联邦宪法法院的案件,改革法案规定一审法院可以通过纠正程序自行纠正一审裁判。

(二)独任法官的发展

根据德国现行法律,初级法院审理案件只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而州法院审理案件则是由3名法官组成法庭进行审理。不过在司法实践中,在州法院审理的案件通常会交由3名法官中的一位独任审理。相关的调查显示,由独任法官进行审理并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难题,并且较之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独任审理的案件的和解率更高,而上诉率则更低。为了有效地区分合议制与独任制的功能,改革法案规定对于那些无论在法律还是事实方面均非重大疑难的案件统一交由独任法官审理。不过对于那些疑难案件,改革法案依然在州法院保留了合议制,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并发挥其培训年轻法官的作用。

(三)上诉救济中价额标准的降低与废除

在改革法案中,作为一项原则,所有案件的裁判都将在平等的基础上获得上诉救济。为此,提起控诉的标的价额从1500德国马克降至600欧元(约为1200德国马克)。同时,考虑到纠纷的标的价额不是一个评价案件法律意义的合理标准,改革法案规定了许可上诉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该制度获得实现,即使诉讼价额低于600欧元,只要纠纷涉及到法律原则问题或该纠纷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法官也可以允许当事人上诉。这样,民众获得司法救济的可能性就扩大了,而民事诉讼制度本身也就变得更加合理。

对于针对州高级法院在控诉审中所作的终局判决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告,德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较为复杂。改革法案规定以单一的许可制来取代原有的“价额+许可”的混合标准,只要案件存在法律意义或者需要联邦法院对案件进行最后的裁判以进一步发展法律或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都允许提起上告。

(四)上诉程序功能的分化

改革法案的核心之一是要把上诉程序重构为错误控制与纠正的机制。这就意味着,那些事实已经通过一审程序得到完全的与令人信服的认定的案件,在控诉审中将不会再对事实进行调查。在控诉审中,如果法院在审查了证据之后认为适当就应直接解决,而避免将案件发回下级法院,以加快诉讼的进程。另外,改革法案还试图通过将联邦最高法院审判工作的重心界定在重大法律问题的厘清、发展法律以及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等方面,并将控诉审集中于州高等法院。这样,上诉程序对寻求司法救济的当事人来说将更具透明度,也更有助于增进司法权的统一性。

(五)处理无意义上诉程序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