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1:33:04

细菌

细菌范文篇1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初步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学法指导: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重点,但细菌的个体很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其形态结构,要注意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学习探究:

一、复习巩固

⑴你能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吗?

⑵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

二、问题探析:

1、细菌的形态结构

认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并观察课本图2.3--4,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你能说出细菌的分布吗?

⑵细菌个体形态有、和形。

2、观察细菌的形态实验

阅读课本“观察酸奶中的乳酸菌”的实验内容,用显微镜认真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分析讨论问题:

⑴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

⑵你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有哪几种?

⑶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有何异同?请填写下表:

比较

种类

不同点

共同点

细菌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三、知识归纳

细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细胞,个体十分微小,有、、三种形态

结构:细胞都有、、没有

有些细菌有、等特殊的结构

自我测评

1、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2、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成形的细胞核

3、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4、下图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三种细菌,其中的()是球形,()是杆形,()是螺旋形。

5、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大

肠杆菌呈__,小螺菌呈__。

拓展探究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附:自我测评答案

细菌范文篇2

【关键词】姜黄素休克脓毒大肠杆菌疾病模型动物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curcumin(Cur)onbacterialsepsisinducedbyEscherichiacoli(E.coli)inmice.MethodsSixtymiceweredividedinto3groupsatrandom:acontrolgroup,aninfectedgroupandacurcumingroup.Curgroup:intraabdominalinjectionofcurcuminsoliddispersant(200mg/kg)wasgivenforthreedays.Theinfectedgroup:078E.coli(51010cfu/L,10mL/kg)wasadministratedbyintravenousinjectiontocreatethebacterialsepsismicemodel.8hoursaftertheinjection,thelevelofAST,ALT,andTNFαandNOofeachgroupwasmeasuredandmiceweresacrifiedtoobservethepathologicalchangeofliver,ridney,lungandintestines.ResultsCurcumincanremarkablyreducetheleveloftheASTandALTintheserumofthebacterialsepsismiceinducedbyE.coli(P<0.05)aswellasthatofTNFα(P<0.05)andNO(P<0.05).Meanwhile,itcansignificantlydecreasethepathologicalchangeofliver.ConclusionCurcumincanplayanimportantroletoprotectthemicefrombacterialsepsisbywaysofcytotoxiceffectsofNO,TNFαandoxygenfreeradicals.

KEYWORDS:curcumin;shock,septic;Escherichiacoli;diseasemodels,animal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42卷第4期侯君艺等:姜黄素防治细菌脓毒症小鼠的实验研究脓毒症是由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晚期失代偿表现,是严重烧伤、创伤和感染的常见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organdysfuctionsyndrome,MODS)。1980年以来,对于细菌脓毒症和MODS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脂多糖(LPS)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引发一系列阻断内毒素信号通路和对抗各种单一介质的治疗制剂的产生。但迄今尚没有一种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性体克的临床死亡率[1]。姜黄素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能减少各种炎症介质的合成和分泌[2]。笔者采用大肠埃希菌制备小鼠细菌脓毒症模型,探讨姜黄素预防给药对细菌脓毒症的保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

清洁级雄性ICR小鼠90只,体质量(25±2)g,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闽)200400023]。9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每组30只。

1.1.2试剂与仪器

姜黄素(上海试剂三厂,批号:051105),自制为固体分散体制剂。041184大肠埃希菌标准株(福建医科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NO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批号20070510)。小鼠TNFαELISA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公司,批号200706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EosGravo公司);酶标仪(550型,美国BioRad公司);自动组织脱水机(TP1020,德国莱卡公司);生物组织自动包埋机(TB718E,湖北泰维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石蜡切片机(RM2235,德国莱卡公司)。

1.2方法

1.2.1给药

姜黄素组腹腔注射姜黄素200mg/kg,每天1次,连续3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第4天,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无菌操作尾静脉注射大肠埃希菌041184标准菌株悬液5×1010cfu/L,10mL/kg,制备细菌脓毒症模型[3]。

1.2.2检测指标

1.2.2.1血清NO及TNFα测定

尾静脉注射后8h,每组处死20只,收集血清检测NO及TNFα含量,NO用硝酸酶还原法测定,TNFα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1.2.2.2血清ALT、AST测定

采用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意大利EosGravo公司)测定。

1.2.2.3病理组织学检查

切取肝、肾、肺、肠等脏器组织,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病理损害程度。

1.2.2.4生存率测定

密切观察注射细菌后3d内小鼠的一般情况,记录死亡时间。根据公式计算生存率:

生存率(%)=(72h存活的小鼠数/各组小鼠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组间及组内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血清TNFα、NO及ALT、AST

模型组和姜黄素组血清TNFα、NO及ALT、AS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血清TNFα、NO及ALT、AST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1)。表1姜黄素对血清TNFα、NO及ALT、AST的影响(略)

2.2主要脏器病理学

对照组的肝脏结构正常,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肝脏损害明显,肝组织大量坏死,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其他脏器病理改变较轻;姜黄素组肝组织结构尚清楚,变性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亦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图1C),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理损害。

3讨论

3.1细菌性脓毒血症模型的建立

细菌性脓毒血症模型复制方法可分为细菌攻击模型和局部感染模型两大类[4]。通过注射细菌建立模型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动物感染,又可以诱发动物内毒素中毒,能更好的模拟疾病的临床病理生理变化。本实验经尾静脉注射大肠埃希菌后,小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NO持续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急剧升高,病理检查可见多脏器损害,说明已成功制备细菌性脓毒血症模型。

3.2姜黄素药理作用

与细菌性脓毒血症发病有关的体液性炎性介质众多,各种炎性介质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TNFα是细菌性脓毒血症时一个早期的促炎因子,可以激活NFκB,可促使其他炎症介质大量过度释放,如诱导合成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大量表达,合成反应极强的自由基NO,直接或间接介导内毒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5]。在姜黄素的相关药理研究中,已有报道显示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产生抑制κB激酶l、抑制κB激酶2活性,从而抑制NFκB的核内转移,减少TNFa的生成[6]。Marion等也发现姜黄素体能够抑制由LPS诱导的小鼠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iNOS的基因表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7]。本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预防给药可显著降低细菌性脓毒血症小鼠血清TNFα和NO含量,这可能是姜黄素抗细菌性脓毒血症的重要机制。此外,大量研究证明,姜黄素具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并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8]。本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预防给药可明显降低细菌性脓毒血症小鼠血清的ALT、AST的含量,减轻肝脏病理损害,明显的提高细菌性脓毒血症小鼠72h生存率。

【参考文献】

[1]KarimaR,MatsumotoS,HigashiH,etal.Themolecularpathogenesisofendotoxicshockandorganfailure[J].MolMedToday,1999,5(3):123132.

[2]YadavVS,SinqhDP,SinqhVK,etal.Immunomodulatoryeffectsofcurcumin[J].ImmunopharmacolImmunotoxicol,2005,27(3):485497.

[3]DavidM,RonaldS.Efficacyofnovelrifamycinderivativesagainstrifamycinsensitiveand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isolatesinmurinemodelsofinfection[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6,28(2):36583664.

[4]ParkerSJ,WatkinsPE.ExperimentalmodelsofGramnegativesepsis[J].BrJSurg,2001,88(1):2230.

[5]BucovaM.Roleofcytokinesinthedevelopmentoflocalandsystemicinflammationandsepticshock[J].VnitrLek,2002,48(8):755762.

[6]BiswasSK,McClureD,JimenezLA,etal.CurcumininducesglutathionebiosynthesisandinhibitsNFkappaBactivationandinterleukin8releaseinalveolarepithelialcells:mechanismoffreeradicalscavengingactivity[J].AntioxideRedoxSignal,2005,7(5):3241.

细菌范文篇3

肝硬化患者由于胃肠道瘀血、胆汁酸和胃酸的相对缺乏、肠道运动障碍等因素,可导致肠腔需氧菌增多,结肠的细菌移行至空肠和十二指肠,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SIBO)。以空肠或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菌落数成人>105/ml,小儿>104/ml为标准[1]。继而引起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增加内源性感染(即菌群从肠道粘膜侵入机体局部组织或附近体液,由此进入血液和身体其他部位)和内毒素血症的机会。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又进一步加重肝损害。作者对近年来有关肝硬化合并SIBO的研究作一综述。

1肝硬化合并SIBO的微生态变化

人类肠道的微生物大部为类杆菌属中的厌氧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乳酸杆菌及类白喉杆菌也很常见。从小肠到结肠,随着肠道的下行细菌总数也增加[2]。肠道原籍菌群特别是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定植性和繁殖性,起生物屏障作用,可阻止外籍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和繁殖。肝硬化患者结肠细菌可上移至小肠。环境中的金葡菌、白色念珠菌等可定植到小肠,医院环境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葡萄球菌等也可定植到肠道粘膜[3]。

Guarner等[4]观察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实验鼠中,其盲肠段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需氧菌。Zhang[5]观察用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与正常大鼠,前者IBO的发生率高,正常大鼠无SIBO。王锦辉[6]、刘伟[7]分别用葡萄糖-氢、乳果糖-氢呼气实验得出肝硬化伴SIBO的发生率为25.3%和34.4%。Shindo[8]用胆酸呼气实验(14C标记的甘氨胆酸口服,测呼出的14CO2总放射量)检测出肝硬化患者存在SIBO,为25.9%,与空肠液细菌培养的结果一致,大多数细菌为G-细菌,有分解胆汁酸的能力。梁后杰[9]等观察到肝硬化患者细菌潜生体(cgc)和群集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肝硬化患者的cgc具有传代生长、活动能力强和抗生素耐受力强的特点。肝功能越差,细菌cgc形成率越高。

2肝硬化发生SIBO的机制

2.1胆汁酸缺乏

肝脏分泌的结合型胆汁酸在小肠部位对由口腔、胃、回肠、盲肠来源的外籍菌有抑制作用,游离型胆汁酸在肠道内通过调节pH值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影响小肠菌群。肝硬化患者由于胆汁酸排泄障碍、肠道内胆汁酸被动吸收增加,加上过多繁殖的细菌分解了结合型胆汁酸,加剧肠道内结合型胆汁酸的缺乏,引起肠道内细菌繁殖的恶性循环。

2.2肠道运动障碍

Perez-Paramo[10]观察到肝硬化伴腹水大鼠,其SIBO的发生与肠道传输功能障碍有关,心得安治疗能降低门脉压,改善肝硬化实验鼠的肠道运动功能,降低SIBO和细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BT)发生率。Sadik[11]研究了门脉高压患者的胃、小肠、结肠传输时间,发现男性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小肠传输时间比正常人明显延长,合并SIBO的门脉高压患者小肠传输时间比无SIBO患者明显延长,结肠传输时间(在健康人群和患者之间)无差别。

人体肠道的蠕动是小肠非免疫清除细菌的重要机制。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肠病时,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影响小肠周期性活动,口-盲传输时间延长。胃肠道激素紊乱如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增高影响胃排空,胰高血糖素升高可能影响小肠动力[12],小肠内容物的滞留导致细菌过度繁殖。移行运动复合波的改变影响胆汁的分泌,胆汁酸的减少进一步加剧细菌繁殖。

2.3机体的应激反应

动物实验已证实肝损害能引起小肠菌群紊乱[13]。Freestone等[14]研究发现,在儿茶酚胺存在情况下,人体小肠中的一些非致病大肠埃希杆菌分离群的生长明显增加,儿茶酚胺不仅是神经递质,而且也能直接刺激大量致病菌的生长。肝炎重度活动时炎症因子对肠黏膜引起损伤,肝硬化并发出血甚至休克可引起肠黏膜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均引起原籍菌损害。Li[15]观察到慢性重度肝炎与轻度肝炎和正常人群相比,前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2.4胃酸缺乏、抗生素的应用

Shindo[8]等观察到肝硬化并SIBO的发生与胃液高pH值有相关性。Bauer[16]观察到肝硬化SIBO患者与同时接受抑酸剂治疗有很大关系。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胃酸缺乏、高胃泌素血症、胃功能障碍,减弱杀菌作用。抗生素的滥用是肠道菌群紊乱最常见的原因,会导致大肠埃希菌的优势繁殖,肠道去污疗法必须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和使用乳酸杆菌。

3SIBO对机体的影响

3.1吸收障碍

Romiti[17]发现伴门脉高压的SIBO患者中,严重营养不良者多伴有吸收障碍、脂肪痢、维生素B12缺乏,及其他维生素、蛋白质的缺乏。

3.2细菌移位和内源性感染

动物实验发现肝硬化合并SIBO是引起细菌移位(BT)和感染的主要原因,并观察到空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所有的BT均发生在有SIBO的动物中[4,5]。Ramachandran[18]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析了肠道细菌转位和自发性腹膜炎的机理,观察到肝硬化实验鼠的机体抗氧化水平下降,肠黏膜细胞结构改变、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肝硬化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移位的结果,这个过程基于: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免疫力低下和肠道通透性(permeability)的改变,肠道屏障的破坏主要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肠病、毒性物质的作用结果[19]。王忠堂等[20]提出促进肠源性细菌移位的独立因素是回肠损伤评分,而抑制其发生的独立因素是双歧杆菌量。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或直接通过屏障作用减弱的肠壁进入腹腔而导致自发性腹膜炎(SBP),由于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肠道细菌可逃避肝脏枯否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入血引起菌血症甚至败血症,形成血源播散性SBP。

3.3内毒素血症

动物实验已证实肝硬化伴SIBO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大鼠[4]。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SIBO相关性显著[16]。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阴性(G-)细菌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PS),肝硬化患者伴IBO时细菌过度生长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加,肝病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吸收亦增加,加之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减退,易发生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能产生直接的肝毒性作用,脂多糖(LPS)可与肝细胞膜脂质双层的非特异性成分结合引起肝细胞的跨膜信息紊乱,抑制肝毛细胆管膜上ATP酶的活性,引起胆汁排泄障碍。临床上,G-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肝外感染常伴有黄疸。内毒素的主要效应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脏Kupffer细胞,由内毒素诱导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主要有IL-1α和β及IL-6)、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产物如白三烯(LTs)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参与肝损害。对有肝炎活动的肝硬化,内毒素可形成第二次打击,造成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这些细胞因子通过NO、前列腺素(PGI-2)等因子进一步介导高动力循环和门脉高压。王锦辉[6]发现肝硬化伴SIBO患者血浆内毒素、IL-2、IL-6水平均增高。刘伟[7]等发现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病例)伴SIBO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步升高,并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

4预防和治疗

一般认为SIBO的治疗应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使用[1]。用抗菌药物如甲基磺胺嘧啶或诺氟沙星进行肠道净化或选择性去污染治疗是肝硬化患者减少SIBO的重要措施,尤其对于伴有腹水、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和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很有必要[21]。Scarpignato[22]认为利福西明(Rifaximin)能抑制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且副作用轻。Lorenzo-Zuniga[23]等观察到给予胆汁酸治疗的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增加到正常水平,回肠细菌总数降至正常水平,细菌移位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下降。Zhang[5]等观察到西沙必利能加速肝硬化大鼠肠道运转。李凌[24]等认为赤芍承气汤(内含生大黄等)能恢复重症肝炎患者(包括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重症肝炎)小肠动力,并增加胆汁酸的排泌。

【参考文献】

1BondarenkoVM,LykovaEA,MatsulevichTV,etal.Microecologicalaspectsof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syndrome.zhMikrobiolEpdemiolImmunobiol,2006,9(6):57~63.

2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110.

3贾辅忠.肝硬化发热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1):645~648.

4GuarnerC,RunyonBA,YoungS,eta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andbacterialtranslocationincirrhoticratswithascites.JHepatol,1997,26(6):1372~1378.

5ZhangSc,WangW,RenWY,etal.Effectofcisaprideonintestinalbacterialandendotoxintranslocationincirrhosis.WorldJastroenterol,2003,9(3):534~538.

6王锦辉,陈明湖.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内毒素血症.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459~461.

7刘伟,蒋义斌,钟良,等.慢性肝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内毒素血症.中华消化杂志,2005,25(7):398~400.

8Shindok,MachidaM,MiyakawaK,etal.Asyndromeofcirrhosis,achlorhydria,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andfatmalabsorption.AmJGastroenterol,1993,88(12):2084~2091.

9梁后杰,林进乾,徐启旺,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丛潜生体形成及其调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0,39(4):251~254.

10Pérez-ParamoM,MuňozJ,AlbillosA,etal.Effectofpropranololonthefactorspromotingbacterialtranslocationincirrhoticratswithascites.Hepatology,2000,31(1):43~48.

11SadikR,AbrahamssonH,BjornssonE,etal.Etiologyofportalhypertensionmayinfluencegastrointestinaltransit.ScandJGastroenterol,2003,38(10):1039~1044.

12陈慧.肝硬化与上消化道疾病.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7,24(2):51~53.

13Hui-chunXing,Lan-juanLi,Kai-jinXu,etal.Intestinalmicroflorainratswithischemia/reperfusionliverinjury,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5,6(1):14~21.

14FreestonePP,WilliamsPH,HaighRD,etal.GrowthstimulationofintestinalcommensalEscherichiacolibycatecholamines:apossiblecontributoryfactorintrauma-inducedsepsis.Shock,2002,18(5):465~470.

15LiL,WuZ,MaW,etal.Changesinintestinalmicroflorainpatientswithchronicseverehepatitis.ChinMedJ(Engl),2001,114(8):869~872.

16BauerTM,SchwachaH,SteinbrucknerB,etal.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inhumancirrhosisisassociatedwithsystemicendotoxemia.AmJGastroenterol,2002,97(9):2364~2370.

17RomitiA,MerliM,MartorranoM,etal.Malabsorptionandnutritionalabnormalitiesinpatientswithlivercirrhosis.ItalJGastroenterol,1990,22(3):118~123.

18RamachandranA,PrabhuR,ThomasS,etal.Intestinalmucosalalterationsinexperimentalcirrhosisintherat:roleofoxygenfreeradicals.Hepatology,2002,35(3)∶622~629.

19AncelD,BarraudH,Peyrin-BirouletL,etal.Intestinalpermeabilityandcirrhosis.GastroenterolClinBiol,2006,30(3):460~468.

20王忠堂,姚咏明,肖光夏,等.烫伤大鼠肠源性细菌移位危险性多因素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9):770~773.

21GuarnerC,RunyonBA.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pathogenesis,diagnosisandmanagement.Gastroenterologist,1995,3(4):311~328.

22ScarpignatoC,PelosiniI.Rifaximin,apoorlyabsorbedantibiotic:pharmacologyandclinicalpotential.Chemotherapy,2005;51(1):36~66.

细菌范文篇4

[论文摘要]:对细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简单论述。对分类学研究中的多相分类方法包括经典分类,化学分类,分子分类,数值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为临床和科研中细菌鉴定方法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分类学发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细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

原核微生物系统分类是科学地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1]。细菌是原核微生物的重要成员,当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细菌分类学的研究,一是为了实用的需要,建立各种细菌的信息库,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利用细菌资源及有效地控制有害细菌。许多种细菌是微生物药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包括假单胞菌属(Pes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ee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eturbacetrium)和别单胞菌属(Atleromonas)等。早在1966年,Burkholder从含溴假单胞菌分离到抗生素硝吡咯菌素(Pyornlirtin)[2]。二是建立反映细菌进化关系的自然分类系统,以揭示各种细菌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丰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内容。

2.细菌分类学研究方法

多相分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细菌分类学方法。在方法学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经典分类

经典分类主要指依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进行分类学研究,是多相分类研究的基础。

2.2化学分类

化学分类是根据生物细胞中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特征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细菌属划分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常使用的化学指征包括以下几种。

2.2.1磷酸类脂分析

磷酸类脂与蛋白质、糖等共同构成细胞膜,对于物种运输、代谢及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都有重要作用。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磷酸类脂是:PE、PC、PME、PG和GluNus等五种。

2.2.2脂肪酸组分分析

脂肪酸的链长、双键位置和数量及取代基团在细菌中具有分类学意义。脂肪酸定性分析结果限于属和属以上的分类;脂肪酸定量分析结果可为种和亚种分类提供有用的基本资料。

2.2.3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

高度标准化的SDS-PAGE是对大量密切相关菌株进行比较归类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全细胞蛋白组分和DNA-DNA杂交有很好相关性[3]。此法用于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研究。

2.3分子分类

分子分类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个体的DNA、RNA和蛋白质进行研究分类的方法。目前经常使用的分子指征包括以下几种。

2.3.1G+Cmol%测定

G+Cmol%主要用于验证已建立的分类关系是否正确。通常认为:种内菌株间G+Cmol%相差不超过4%,属内菌株间相差不超过10%。

2.3.2DNA同源性分析

分析DNA同源性的有效手段是DNA-DNA杂交,适用于种水平的分类学。1987年,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规定,DNA同源性≥70%为细菌种的界限。DNA-DNA杂交常用的方法有液相复性速率法和固相膜杂交等。

2.3.3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

以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指可将种分为不同型的技术。其中早期的RFLP,缺点是图谱复杂,难于比较。选用专一识别6-8个碱基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DN段数量就大大减少的LFRFA被认为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DNA分型法之一。但这样切出的DN段太大,只能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开。RAPDA、ARDRA、AFLP等技术多用于种水平的研究。

rep-PCR所采用的分类信息来自于全基因组。该方法分辨率高、重现性好,在一定程度上与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结果相一致,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的方法[4]。

2.3.4rRNA同源性分析

现在一般认为,rRNA是研究系统进化关系的最好材料。它广泛存在,功能稳定,由高度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最初人们通过rRNA-DNA杂交和寡核苷酸编目法间接研究rRNA的同源性。DNA-rRNA杂交反映的是属与属以上水平的信息[5]。

研究rRNA同源性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目前,以16SrRNA序列分析的应用最为广泛。

2.3.5特异引物PCR

16SrRNA特异引物的设计是建立在大量序列分析基础之上的。若能设计出一系列特异引物,如属特异引物,则菌种筛选过程将大为简化。种特异的引物主要用于鉴定,结合属特异引物联合应用则可能发现新种。

3.细菌分类学发展的研究趋势

今后细菌分类学的发展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方法的标准化

有研究表明,细菌的脂肪酸、磷脂与醌类组成及含量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而不同[71]。所以化学分类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方法,这样定量才有意义,更准确,更具可比性。

(2)多相分类方法的广泛应用及分子分类法的发展

由于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分类学中的应用,细菌分类学家的研究重点已不仅是对某个分类单元的分类鉴定,而是通过分子分类的方法把分类与进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未来几年内16SrDNA/rRNA作为重要的系统发育分子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其它保守分子将更多的用于系统发育研究,如RNA聚合酶P,HSP60基因,延伸因子Tu,23SrDNA/rRNA,rDNA转录间隔区等。

(3)“在线分类”的发展

现代细菌分类研究越来越依赖于Internet,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分析软件,更离不开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Oren和Stackebrandt于2002年提出了原核生物“在线分类”(onlinetaxonomy)的概念[6]。

(4)分类学研究与细菌资源研究结合

很多科研单位己注意到将系统分类与细菌资源的开发研究相结合,例如日本的北理研究所、理化研研究所、明治制药等。

参考文献

[1]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BurkholderPR,PfisterMR,LeitzHF.ProductionofapyrroleantibioticbyaMarinebaeterium.AppliedMierobial,1966,14:649-653.

[3]Kersters,K.,Pot,B.,Dewettinck,D.,etal.Indentificationandtypingofbacteriabyproteineletrophoresis.In:PriestPG,Ramos-CormenzanaA,andTyndallBed.Bacterialdiversityandsystematics.NewYork:PlenumPress,1994.

[4]张建丽,刘志恒.链霉菌的rep-PCR基因指纹分析.微生物学报,2004,44(4):281-285.

细菌范文篇5

[论文摘要]:对细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简单论述。对分类学研究中的多相分类方法包括经典分类,化学分类,分子分类,数值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为临床和科研中细菌鉴定方法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分类学发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细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

原核微生物系统分类是科学地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1]。细菌是原核微生物的重要成员,当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细菌分类学的研究,一是为了实用的需要,建立各种细菌的信息库,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利用细菌资源及有效地控制有害细菌。许多种细菌是微生物药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包括假单胞菌属(Pes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ee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eturbacetrium)和别单胞菌属(Atleromonas)等。早在1966年,Burkholder从含溴假单胞菌分离到抗生素硝吡咯菌素(Pyornlirtin)[2]。二是建立反映细菌进化关系的自然分类系统,以揭示各种细菌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丰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内容。

2.细菌分类学研究方法

多相分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细菌分类学方法。在方法学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经典分类

经典分类主要指依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进行分类学研究,是多相分类研究的基础。

2.2化学分类

化学分类是根据生物细胞中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特征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细菌属划分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常使用的化学指征包括以下几种。

2.2.1磷酸类脂分析

磷酸类脂与蛋白质、糖等共同构成细胞膜,对于物种运输、代谢及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都有重要作用。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磷酸类脂是:PE、PC、PME、PG和GluNus等五种。

2.2.2脂肪酸组分分析

脂肪酸的链长、双键位置和数量及取代基团在细菌中具有分类学意义。脂肪酸定性分析结果限于属和属以上的分类;脂肪酸定量分析结果可为种和亚种分类提供有用的基本资料。

2.2.3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

高度标准化的SDS-PAGE是对大量密切相关菌株进行比较归类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全细胞蛋白组分和DNA-DNA杂交有很好相关性[3]。此法用于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研究。

2.3分子分类

分子分类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个体的DNA、RNA和蛋白质进行研究分类的方法。目前经常使用的分子指征包括以下几种。

2.3.1G+Cmol%测定

G+Cmol%主要用于验证已建立的分类关系是否正确。通常认为:种内菌株间G+Cmol%相差不超过4%,属内菌株间相差不超过10%。

2.3.2DNA同源性分析

分析DNA同源性的有效手段是DNA-DNA杂交,适用于种水平的分类学。1987年,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规定,DNA同源性≥70%为细菌种的界限。DNA-DNA杂交常用的方法有液相复性速率法和固相膜杂交等。

2.3.3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

以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指可将种分为不同型的技术。其中早期的RFLP,缺点是图谱复杂,难于比较。选用专一识别6-8个碱基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DN段数量就大大减少的LFRFA被认为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DNA分型法之一。但这样切出的DN段太大,只能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开。RAPDA、ARDRA、AFLP等技术多用于种水平的研究。

rep-PCR所采用的分类信息来自于全基因组。该方法分辨率高、重现性好,在一定程度上与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结果相一致,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的方法[4]。

2.3.4rRNA同源性分析

现在一般认为,rRNA是研究系统进化关系的最好材料。它广泛存在,功能稳定,由高度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最初人们通过rRNA-DNA杂交和寡核苷酸编目法间接研究rRNA的同源性。DNA-rRNA杂交反映的是属与属以上水平的信息[5]。

研究rRNA同源性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目前,以16SrRNA序列分析的应用最为广泛。

2.3.5特异引物PCR

16SrRNA特异引物的设计是建立在大量序列分析基础之上的。若能设计出一系列特异引物,如属特异引物,则菌种筛选过程将大为简化。种特异的引物主要用于鉴定,结合属特异引物联合应用则可能发现新种。

3.细菌分类学发展的研究趋势

今后细菌分类学的发展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方法的标准化

有研究表明,细菌的脂肪酸、磷脂与醌类组成及含量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而不同[71]。所以化学分类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方法,这样定量才有意义,更准确,更具可比性。

(2)多相分类方法的广泛应用及分子分类法的发展

由于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分类学中的应用,细菌分类学家的研究重点已不仅是对某个分类单元的分类鉴定,而是通过分子分类的方法把分类与进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未来几年内16SrDNA/rRNA作为重要的系统发育分子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其它保守分子将更多的用于系统发育研究,如RNA聚合酶P,HSP60基因,延伸因子Tu,23SrDNA/rRNA,rDNA转录间隔区等。

(3)“在线分类”的发展

现代细菌分类研究越来越依赖于Internet,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分析软件,更离不开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Oren和Stackebrandt于2002年提出了原核生物“在线分类”(onlinetaxonomy)的概念[6]。

(4)分类学研究与细菌资源研究结合

很多科研单位己注意到将系统分类与细菌资源的开发研究相结合,例如日本的北理研究所、理化研研究所、明治制药等。

参考文献

[1]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BurkholderPR,PfisterMR,LeitzHF.ProductionofapyrroleantibioticbyaMarinebaeterium.AppliedMierobial,1966,14:649-653.

[3]Kersters,K.,Pot,B.,Dewettinck,D.,etal.Indentificationandtypingofbacteriabyproteineletrophoresis.In:PriestPG,Ramos-CormenzanaA,andTyndallBed.Bacterialdiversityandsystematics.NewYork:PlenumPress,1994.

[4]张建丽,刘志恒.链霉菌的rep-PCR基因指纹分析.微生物学报,2004,44(4):281-285.

细菌范文篇6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细菌范文篇7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以水稻品种龙庆稻1号为供试材料。光合细菌菌株BYND1是从八一农垦大学旧址鱼塘水中经富集、分离纯化获得,经初步鉴定为沼泽红假单胞菌。BYND1菌株在缺氧、光照条件下培养,在固体平板上,菌落圆凸形,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紫红色;液体培养物的颜色在培养初期浅粉红色,逐渐变为红色,最后到紫红色。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BYND1菌株在黑暗好氧、光照好氧下均能生长并形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培养物呈红色。光合细菌菌液采用改良71#培养基,30℃、2000Lx光强光照、厌氧培养,培养时间为48h,光合细菌菌数约为1010/mL,其检测方法为平板菌落计数法。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PSB发酵液、用水稀释10倍的发酵液、用水稀释100倍的发酵液、改良的71#培养基和蒸馏水,处理号分别为A、B、C、D、E,其中D和E为对照。选取均匀饱满的种子,分别用各处理菌液浸种24h后,将种子置于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上萌发,每个处理5个皿,每皿100粒种子,萌发7d。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从第2天开始,每天测定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总种子数×100%;淀粉酶测定方法取剩余种子中胚乳1g,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α-淀粉酶、β-淀粉酶、(α+β)淀粉酶活性[16];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17];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17]。

1.4数据处理

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发芽率的影响

由表1看出,光合细菌对水稻发芽有很大影响,随时间推移水稻发芽率逐渐增加,第1~3天,蒸馏水处理的水稻种子发芽率最高,光合细菌原液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低,不同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光合细菌对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但从第4天开始,稀释100倍的光合细菌处理C发芽率最大,高于对照D和E,说明一定浓度的光合细菌菌液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

2.2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芽长的影响

由表2看出,水稻芽长随天数增加逐渐增长,从第5天开始光合细菌菌液稀释10倍和100倍的水稻芽长处理要长于对照处理,第7天各处理均高于对照,稀释100倍的水稻芽长最长,达到3.38cm,不同处理间水稻芽长未达到显著水平。

2.3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由表3看出,不同处理α-淀粉酶活性从种子发芽第1天开始呈逐渐升高趋势,水稻萌发前3d,原液处理的α-淀粉酶活性低于对照,到萌发后期,光合细菌处理的水稻种子α-淀粉酶活性高于对照,各处理中以光合细菌稀释100倍处理的α-淀粉酶活性最高,从第2天开始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由表4看出,种子萌发前3d,各处理间β-淀粉酶活性差异较小,从第4天开始,各处理间β淀粉酶活性差异较大,稀释10倍和100倍的光合细菌液处理的种子β-淀粉酶活性要高于对照。从淀粉酶总体活性来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稻种子从萌发第1天开始,淀粉酶活性最低,随着萌发时间延长,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光合细菌处理的总淀粉酶活性要高于对照,总淀粉酶活性随种子萌发率的升高而升高,在萌发第4天,总淀粉酶活性与种子萌发率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0.895*),说明种子萌发与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淀粉酶活性越高越利于种子萌发,这与冉景盛的研究一致[18]。

2.4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表6可以看出,稀释100倍处理的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水稻萌发前3d高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之后对照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光合细菌处理,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当浓度的PSB浸种会提早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积累,进而加速物质代谢和转化。

2.5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表7可以看出,在种子萌发过程中,MDA变化趋势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处理MDA含量都呈先缓慢上升,第4天开始迅速上升,第7天有下降的趋势,不同稀释度的PSB菌液浸种后,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第6天和第7天,各处理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经PSB浸种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降低了脂膜氧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和修复细胞膜的作用。

3讨论

细菌范文篇8

陷阱一:电话

办公室里,每个人几乎有属于自己的电话,但其他人也会临时借用。口水:在打电话的时候,经由嘴巴喷射到电话话筒上;拨号键:千万人的手依次触摸过;听筒:每个人都把它贴在自己的耳朵上。一来二往,电话机成为了一个潜在的细菌炸弹。

杀菌方案:

1.每天早上上班之前,先用干净的软布擦拭一遍电话机的机身和话筒。2.每隔一个月,用消毒棉清洗整个电话机。3.尽量避免让其他人使用你的电话。

陷阱二:大门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出入你公司大门的同事、客户、物业人员、上门推销员、快递、送餐的……他们的上百双手接触的那个门把手同样也是你每天必须接触的。在这个使用频率颇高的门把手上,就会沾染着上万种来自不同地方的细菌,成为了传播细菌的罪魁祸首。

杀菌方案:

进出大门以后请记得洗手或者用消毒纸巾擦拭自己的双手。如果有条件的话,请让公司的卫生清洁人员至少两小时对大门和其他出入门扇的把手进行清洁消毒。

陷阱三:电脑键盘

由于键盘的构造,它的缝隙里有很多地方我们平时根本无法消毒或者清洗。在那些缝隙里,或者残存着我们吃过的快餐余粒,或者滞留了带菌者喝过的水、喷过的飞沫,这些东西在随时危害你的健康,而你并不知情,仍然每天用双手在其上敲击,有时候时间长达整个白天。

杀菌方案:

尽量不要在电脑桌前吃食物,是避免键盘滋生细菌最直接的办法。此外,定期擦拭你的键盘也是必不可少的。私人电脑请尽可能不让其他人使用。

陷阱四:计算器

对于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来说,计算器是一样公用的工具,也是一样必不可缺的东西。而与键盘一样,计算器的干净程度没有人关心,这些计算器上的病菌超乎你想像得多,完全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生命。

杀菌方案:

请申请独自使用一台计算器吧,这毕竟不是什么昂贵的办公用品。同键盘一样,也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使用它。每天上班时先用消毒纸巾对它进行擦拭。

陷阱五:地毯

不要小看你脚下这块薄薄的毯子,它可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地毯的纤维之间有无数空隙,可以供各种各样的细菌容身。地毯的温度和湿度更能令细菌尽快繁殖生长,从而更大地危害到办公室人群的健康。有许多人患有所谓地毯过敏或者鼻炎,其实都是因为长期受到地毯中细菌的骚扰。

细菌范文篇9

论文摘要: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一种富集光合细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膏和NaHCO3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对富集红螺菌科的光合细菌有显著的影响。若以达到相同生长量(OD660值)做指标,应用优选出来的培养基进行富集比原培养基要提前5~6d。

光合细菌(PSB)是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研究应用的实践表明,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科能利用多种硫化物和有机物作为其光合作用的供氢体和有机碳源,在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促进健康生长、在农业中作为高效活性菌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有益的和令人瞩目的作用[1]。光合细菌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合适的培养基质,但目前经典的用于富集红螺菌科光合细菌的培养基(小林达治1977)[2]平均富集的时间为2~8周,且存在培养基成分种类多,成本较高的缺点。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应用型优化设计,旨在为高活性光合细菌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和菌种来源

光合细菌样品来自湛江港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湛江湖光岩附近奶牛养殖场和鸭塘的污水和底泥中。共分离出3种红螺菌科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capsulata)、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沼泽红假单胞菌为优势菌群,故选沼泽红假单胞菌为本试验菌种。

1.2培养基

富集培养基采用《微生物学实验教程》[2]中配方:氯化铵0.1g,碳酸氢钠0.1g(5%水溶液,过滤除菌取2ml加入),磷酸氢二钾0.02g,乙酸钠0.1~0.5g(取0.3g),七水硫酸镁0.02g,氯化钠0.05~0.2g,(取0.2g)生长因子1ml,微量元素溶液1ml,蒸馏水97ml,pH7.0。

1.3方法

1.3.1富集培养基的初步优选

1.3.1.1NaHCO3利用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适当的提高NaHCO3浓度,可缩短富集的时间。为探索其中量的关系,笔者做如下试验设计:取灭菌的富集培养基以250ml/瓶装入医用点滴瓶中,上铺一层无菌液体石蜡,NaHCO3过滤除菌后依比例0.1%,0.15%,0.2%,0.25%,0.3%加入。每种培养条件做2个重复。沼泽红假单胞菌(7.4×108个/ml)接种量为2%,30℃,3000lx光照强度下连续培养6d,每天在660nm处测定其光密度OD值,以不加碳酸氢钠的培养基接种做对照。

1.3.1.2酵母膏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红螺菌科光合细菌生长需要硫胺素、生物素等生长因子。为此,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膏能促进光合细菌生长。将富集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和微量元素溶液分别用蒸馏水替代,酵母膏分别以0.01%,0.05%,0.1%,0.15%,0.2%,0.25%添加。同1.3.1.1接种培养3d后,测定其OD660值。

1.3.2改良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正交试验设计[3]为研究NaHCO3和酵母膏浓度对富集培养基的综合效应及和作为氮源的NH4Cl有无交互作用,采用L8(27)正交试验设计(如表1),富集培养基100ml,去除其中的生长因子和微量元素溶液

1.3.3优化培养基的确立分别从湛江港岸潮间带表层、湛江湖光岩附近奶牛养殖场及鸭塘取淤泥、污水若干。50g淤泥及100ml污水装入500ml具塞磨砂广口瓶,每个样品4瓶。2瓶添加200ml改良的富集培养基,另外2瓶添加原富集培养基。搅拌均匀后,加入灭菌的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25~35℃下用5000~10000lx(距40W白炽灯15~50cm)的光照强度连续培养18d,观察记录两种富集培养基富集培养过程中光密度(OD660)变化。

2结果与分析

2.1富集培养基的初步优选结果

2.1.1NaHCO3利用试验

随着NaHCO3浓度的增加,菌株到达稳定生长期的时间缩短。NaHCO3浓度<2%时,菌体生长浓度随NaHCO3浓度增加而增大。2%时,光密度值最大。说明此时光合细菌的生长条件最为适合(见图1)。

2.1.2酵母膏利用试验

随着酵母膏浓度的增加,光合细菌菌体生长浓度逐渐增大。当培养基中酵母膏的浓度为0.1%时,其菌体生长浓度和添加0.15%酵母膏时的生长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从经济角度考虑,选择0.1%酵母膏较好(见图2)。

2.2正交实验结果

从方差分析表结果可以看出:A因素(NaHCO3)和C因素(酵母膏)的主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酵母膏的含量对富集试验结果的影响要更大一些。NaHCO3作为添加的碳源,和作为氮源的酵母膏、NH4Cl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很小。培养基合适的C/N是微生物进行正常生长繁殖的前提,从极差分析很容易选出最优水平是A2B1C2,即改良培养基的NaHCO3含量为2.0g,酵母膏含量为1.0g,其他条件不变。从以上分析得出优选培养基:氯化铵0.1g,碳酸氢钠0.2g(5%水溶液,过滤除菌取4ml加入),磷酸氢二钾0.02g,乙酸钠0.1~0.5g(取0.3g),七水硫酸镁0.02g,氯化钠0.05~0.2g(取0.2g),酵母膏0.1g,蒸馏水96ml,pH7.0。

2.3优化培养基的验证结果

两种富集培养基富集培养结果见图3~图5。由图可见:海滩污水样品中光合细菌使用改良富集培养基12d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21),而原富集培养基富集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29)在第18d出现;鸭塘污水中光合细菌使用改良培养基富集11d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26),而原富集培养基富集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29)则在第16d出现;奶牛场污水中光合细菌使用改良培养基富集11d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39),而原富集培养基培养液转红色(OD660=0.339)则在第16d出现。使用改良培养基从3个地点(海滩、奶牛场、鸭塘)样品中富集光合细菌比原培养基提前5~6d。

3讨论

NaHCO3在富集光合细菌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①用于调整培养液的pH。对于异养型光合细菌,一般使用5%的NaHCO3把pH调节到7.0~8.0。②NaHCO3产生的CO2在细菌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CO2能与有机酸结合,生成多羧基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4]。其次,CO2能促进荚膜细菌荚膜的形成,推测其可促进荚膜红假单胞菌的增殖[5]。③富集培养相对于分离培养所用的时间较长,加大作为碳源的碳酸氢钠的用量能延续增长光合细菌的数量,这点对于第一次富集培养尤为重要;但是NaHCO3不能加得过多,这是因为NaHCO3会导致培养液碱化而不利于光合细菌的生长;NaHCO3是富集螺旋藻等其他藻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加量过多,促进藻类繁殖,光合细菌富集会受到影响。

酵母膏对光合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酵母膏的营养丰富,含有光合细菌所需要的各种生长因子。酵母膏浓度在0.25%以内对菌体繁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但浓度过高,容易染菌,不利于分离[6]。

光合细菌是国内外致力于开发的微生物资源,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去除NH4+和NO2-,改善水质,提高鱼饲料营养,促进鱼、虾生长发育的功效。光合细菌的推广应用需要合适的培养基质,本试验根据细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来看,改良培养基效果良好。但能否是最佳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亚同,史家粱,张明.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04-211.

[2]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

[3]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476.

细菌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儿科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已确诊为急性细菌性肠炎。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家长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2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0.5~3岁,平均年龄(1.2±0.4)岁;病程1~3d,平均病程(1.6±0.6)d;病情轻度者11例,中度者16例,重度者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1.4±0.1)岁;病程1~3d,平均病程(1.4±0.8)d;病情轻度者10例,中度者18例,重度者3例。两组患儿的病情发展、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61例患儿住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根据患儿的精神状况、尿量、腹泻出血与大便性状等进行液体补给、营养支持,同时对患儿电解质紊乱现象进行纠正、给予患儿营养支持,并给予脱水纠正、止吐等对症处理,患儿的生理指标改善后,使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状态。两组患儿在完成基础治疗后,对照组患儿应用头孢克洛[国药准字H20066075,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原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治疗,根据患儿体重量用药,1日20mg/kg,每日3次,空腹口服,可用20~30ml热水混合振荡后服用,严重者可增加药物剂量,增加至40mg/kg,1日总剂量不能超过1g。观察组患者应用头孢克肟[国药准字H20020512,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根据患儿体重量用药,每日2次,每次1.5~3mg/kg,用水冲服。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不应用其他抗生素类药物或者止泻类药物,若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热症状,则需给予患儿退热剂治疗,若症状严重者则需应用静脉滴注电解质液治疗。61例患儿治疗前均进行药敏检测与细菌培养,治疗过程中也要给予患儿对症处理,同时对患儿的生理状态进行严格检测,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进行积极有效处理,使治疗安全性可有效提高。1.3观察与评定指标。两组患儿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血清中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PCT(降钙素原)、IL-(白细胞介素-8)水平进行检测。治疗3d内患儿的全身症状消失、大便性状与次数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者即为显效;治疗3d内患儿的全身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大便性状与次数恢复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者即为有效;治疗3d内患儿全身症状未得到改善,大便性状与次数均未能好转,甚至出现恶化者即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1.4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t检验。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若P<0.05,则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74.19%,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NF-α、PCT、IL-8水平经治疗,两组患儿的血清TNF-α、PCT、IL-8水平均比治疗前低,观察组患儿的3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细菌性肠炎是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起病急,患儿多为结肠受累,现今小儿肠炎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于小儿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全,免疫抵抗能力较弱,消化系统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危及患儿生命[2]。因此对小儿急性细菌肠炎患儿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对于患儿病情早期发展与预后生存均具有重要意义。头孢克洛是第二代头孢霉素类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较强的组织渗透性。头孢克洛的分子式为C15H14CIN3O4S,是由对硝基苄-7-氨基-3-氯-3-头孢-4-羧酸酯与臭氧、二氯亚砜、2-氨基苯乙酸反应所制得,pH在3.0~4.5之间,经相关临床结果提示[3],应用头孢克洛治疗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例如过敏、胃部不适、软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结肠炎、中枢神经系统性症状等。头孢克洛是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但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发现,随着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头孢克洛的治疗效果逐渐降低,无法达到治疗效果[4]。头孢克肟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泌尿等部位感染的治疗,相比头孢克洛,头孢克肟所具有的抗菌谱更广,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类的抗菌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强[5~6],同时对于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极高,对细菌细胞壁合成具有阻抗作用,并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儿的血清TNF-α、PCT、IL-8水平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患儿的3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头孢克肟所具有的抗菌效果更佳,可使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