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45:45

小头范文篇1

【摘要】目的评价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MasonⅢ型骨折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0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肘关节平均评分58分(30~90)分,其中优1例,良4例,差5例,优良率5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果要获得较好的肘关节活动和早期康复,可考虑桡骨小头切除或置换。【关键词】微型钢板;桡骨;骨折;内固定AClinicalStudyofTreatingMasonⅢRadialHeadFractureby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WANGZhijun,YINGAngao,LIUFuguang(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engchongCountyPeople′sHospital,Tengchong679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effectstoutilize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inradialheadfractureofMasonⅢ.Methods10casesofpatientswithclosedradialheadfracture(MasonⅢ)underwent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byopenreduction,andthefunctionalevaluationofelbowwascarriedoutbythepain,stability,myodynamiaofelbow,togetherwiththeelbowjointscoreofBrobergandMorrey.ResultsIn10caseofpatientswith12~24monthsfollowup(averagetime20months),theelbowjointmeanscoreis58(30~90)withexcellentcase1,good4,poor5,andthefinenessrateis50%.ConclusionItisfailedtotreatcomplicatedradialheadfractureby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whilemaybeitisbettertoresectorreplaceradialheadforthesetypes.Keyword:minitypeplate;radiusfracture;internalfixation随着对桡骨小头在肘关节外侧柱稳定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肘部外伤后及功能恢复要求的提高,对复杂的桡骨小头骨折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内固定技术。为了探索对复杂桡骨小头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我们在2004年8月~2007年8月对10例桡骨小头MasonⅢ型骨折患者进行了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术,随诊结果不够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5~68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4例,均为MasonⅢ型骨折。所有患者均于伤后1~2周内手术固定。1.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驱血后上气囊止血带,kocher入路,术中旋前患肢,可避免损伤桡神经深支。切开环状韧带及部份旋后肌,即可充分暴露桡骨小头,因10例骨折均粉碎脱落,故只能将骨块取出后拼装,恢复头部解剖形态后用2~3枚微型螺钉固定并埋头处理,再将桡骨头用微型钢板固定于桡骨上,直视下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旋转活动不受限,冲洗伤口,并修复环状韧带,逐层关闭伤口。常规放置负压引流,术后不用石膏固定,3~7d后行功能锻炼。1.3临床评价表1肘关节力量、稳定性及疼痛的评分方法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度,肌力,稳定度和疼痛情况,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1]进行评分,其中肘关节活动度的评分方法如下:肘关节屈伸评分=0.5×肘关节屈伸弧,满分27分,旋前评分=0.1×旋前角度,满分6分,旋后评分=0.1×旋后角度,满分7分。其中屈伸弧的极限值定义为135°,旋前弧定义为60°,旋后弧定义为70°。其他评分方法见表1,满分100分,95~100分为极好,80~94分为好,60~79分为一般,0~59分为差,同时观察有无桡骨小头坏死及异位骨化、骨不连的发生。2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本组病例肘关节屈曲平均105°(80°~120°),伸直平均50°(25°~80°),旋前平均35°(0°~70°),旋后平均30°(10°~65°);遗留肘部疼痛者7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2例,重度2例。肘部及腕部无力者6例,其中轻度无力者2例,中度无力3例,重度无力1例。肘关节外翻不稳定者5例,均为轻度不稳。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60分(30~86)分。其中优1例,良4例,差5例,优良率50%。10例中有5例骨延迟愈合,3例骨不连,1例异位骨化,结果差的5例中3例骨不连,2例因对疼痛无法耐受而放弃锻炼,本组病例中4例因疼痛和功能障碍行二期桡骨小头切除。3讨论桡骨小头骨折在肘部骨折中约占17%~19%[2]。根据Mason分型为Ⅰ~Ⅲ型,Ⅰ~Ⅱ型手术非手术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为了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对于Ⅲ型骨折的治疗观点也倾向于尽可能通过内固定的方法保留桡骨小头。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桡骨小头切除会带来肘关节的外翻不稳、桡骨的进行性上移、下尺桡关节的紊乱、腕尺侧撞击综合征以及继发的肘部、腕部疼痛和无力等后遗症[3,4]。我们尝试采用微型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的桡骨小头骨折,随访结果不良,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a)骨折均为粉碎性,在复位时头部骨折块与周围软组织彻底分离血供受损严重,术中放置钢板常常打开环状韧带,加重了软组织损伤。在软组织损伤未明显恢复前患者常因疼痛而放弃功能锻炼,使关节功能恢复较差。b)该组病人年龄偏大。骨折愈合在年龄大的人群中常出现骨延迟愈合,这可能是本组病例结果与其他文献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c)在患者看到骨折延迟愈合时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观上放弃了功能锻炼或功能锻炼未按医嘱完成,可能也是本病例结果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考虑手术固定应慎重,因骨折固定难度较大,追求良好复位及固定常使原本脆弱的骨质血供遭到进一步破坏。内固定置入不当引起的刺激可能造成肘关节僵硬及疼痛,对于粉碎程度过大的骨折,不合理的固定反而造成肘关节的病废,在这种情况下行桡骨小头切除或置换可能是明智的选择。【参考文献】[1]BrobergMA,MorreyBF.Resultsofdelayedexcisionoftheradialheadafterfracture[J].JBoneJointSurg(Am),1986,68(5):669674.[2]MorreyBF.Radialheadfracture[M]∥MorreyBF.Theelbowanditsdisorders.2nded.Philadelphia:WBSaunder,2000:341364.[3]HerbertssonP,JosefssonPO,HasseriusR,etal.UncomplicatedmasontypeⅡandⅢfracturesoftheradialheadandneckinadults:alongtermfollowupstudy[J].JBoneJointSurg(Am),2004,86(3):569574.[4]KingGJ,EvansDC,KellamJ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radialheadfractures[J].JOrthopTrauma,1991,5(1):2128.

小头范文篇2

【摘要】目的研究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对12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9~13个月,按Steinberg的主观功能评定方法,优6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4周。结论用微型螺钉对桡骨小头骨折作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理想方法。【关键词】桡骨小头骨折;微型螺钉;内固定桡骨小头骨折较常见,占肘部损伤的20%,治疗方法尚有分歧,包括保守治疗的时间,手术治疗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桡骨小头切除和小头置换等[1]。我科从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对12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12肘,男4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跌伤5例,均为闭合伤。术前均行关节正侧位片及CT检查。根据Mason分型[2],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2例。1.2手术方法采用Kocher切口,由尺侧伸腕肌及肘肌间进入,部分掀起尺侧伸腕肌,显露出肘外侧副韧带并探查。若韧带复合体完好,将韧带在尺骨附着处的前方关节囊作横行切开并向前后牵开,直视下复位。用0.8mm的克氏针暂时固定骨折前半部后,与克氏针相平行钻孔、测深、攻丝埋头后旋入合适长度的2.7mm螺钉。注意避免勿使螺钉穿透对侧皮质,螺钉可植入小头的边缘,此处在前臂极度旋前及旋后位时都不与尺骨相关联。1.3术后处理术后24~72h拔除皮片引流,应用抗生素5~7d,均以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旋后位,如固定可靠用轻便关节被动练习器训练2~3周。3周时复查X线片,若骨折稳定,则开始轻柔的主动活动,鼓励被动的旋前旋后,但避免在前臂旋前位屈肘,否则将增加骨折端的应力。2结果本组12例,术后随访9~13个月。按Steinberg的主观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优:肘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本组6例;良:肘关节活动度丧失小于20°,轻度疼痛,本组5例;差:肘关节活动丧失大于20°,休息痛,本组1例。愈合时间15~38周,平均24周。3讨论3.1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前准备本组患者手术均在入院后3~5d内进行,此时软组织肿胀基本消退,炎性反应轻,利于切口的显露和闭合。在术前常规应用消肿、脱水治疗。本组12例均常规行CT扫描,虽然普通X线片对大多数骨折可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是通过CT在轴位、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桡骨头的扫描,可以评估骨折的范围、骨块的大小及移位和粉碎程度,对术前内固定的准备和手术中复位、固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2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选择对于Mason分型中的Ⅰ型骨折,治疗方法没有分歧,学者们都支持行保守治疗,并行早期的功能训练,基本可获得良好的功能。而Ⅱ型骨折的治疗需要考虑骨折的范围及移位的程度,还有患者对肘部功能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合并损伤,是否出现机械阻挡等因素。如无机械阻挡,可行保守治疗。如有机械阻挡或合并损伤,就有手术干预的必要性。而Ⅲ、Ⅳ型骨折治疗的争议焦点在于是优先选择内固定还是桡骨小头切除或者桡骨小头置换。桡骨头的生理作用包括两部分,即传导应力和维持肘关节外侧的稳定性,桡骨头的存在对保持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至关重要,尤其在合并肘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对于MasonⅢ、Ⅳ型骨折的治疗,应首先从前臂骨间膜及肘关节的功能解剖考虑,桡骨头承担着约30%的肘关节外翻稳定作用,其不仅在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是肘关节抵抗外翻应力的重要结构,而且在骨间膜破裂时可防止桡骨向近端移位。如首先选择行桡骨小头切除,极易发生桡骨向近端移位,从而导致下尺桡分离,出现疼痛、旋转障碍。Leppilahti等[3]对23例因单纯桡骨头骨折行桡骨头切除术的患者平均随访5年,发现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如腕关节不适、桡骨近侧移位、肘关节活动障碍、腕肘关节炎等。由于内固定物的发展,现在内固定物规格齐全,使桡骨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成为可能。Boulas等[4]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切除、硅假体置换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桡骨头骨折,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握力影响最小。对于固定失败的病例,可延期至伤后4~6周再切除桡骨头。3.3手术注意事项较好的桡骨小头骨折显露是经肘及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骨间背神经。对于有软组织附着的小骨块应小心保护其血供。复位时首先保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维持前臂中立位,在桡骨前后位平分线的前65°和后45°之间确定“安全区”。由于其外侧不与尺骨近端相关节,在该区域安放内固定物不会对前臂旋转带来不利影响。然后在软组织保护套保护下钻孔、攻丝、旋入合适的螺钉,注意避免钻透对侧皮质。缝合关节囊时避免过紧或重叠影响前臂旋转。对于复位后桡骨颈若有骨缺损,一期行植骨术,达到早期诱导成骨作用,防止桡骨头塌陷。3.4并发症及防治术中应注意不要过分暴露桡骨颈远侧或过度牵拉旋后肌,以免损伤桡神经深支。注意保护骨块的软组织附着,以免影响血供,发生桡骨头不愈合或桡骨头坏死。术后主要是内固定失败,术中应对骨折形成可靠的固定,并以标准的AO技术操作,使每一枚螺钉都对骨折形成良好的把持力,术后利于CPM训练,尽量避免主动活动以防止肱桡关节压力增高。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合理指导功能训练。肘关节损伤的异位骨化发生率高,在手术时尽量减少对肌肉的牵拉损伤,术中彻底冲洗伤口,术后避免强力被动活动,都对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必要时可口服消炎痛来预防。总之,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术中可靠的内固定及术后合理的锻炼,内固定手术不失为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理想方法。【参考文献】[1]曾炳芳,张长青.2004创伤骨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4.[2]MasonML.Someobservationsonfracturesoftheheadoftheradiuswithareviewofonehundredcases[J].BrJSurg,1954,42(172):123132.[3]LeppilahtiJ,JalovaaraP.Earlyexcisionoftheradialheadforfracture[J].IntOrthop,2000,24(3):160162.[4]BoulasHJ,parisono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vs.excision,silasticreplacement,andnonoperativemanagement[J].ChirMain,1998,17(4):314320.

小头范文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本夹具是用来钻两个22mm的小头孔,零件图中大小孔的中心距有公差要求,因此这两个小头孔的中心距也有一定的公差要求.另外,此中心线为三个侧平面的设计基准,有一定的垂直公差要求.但此工序只是粗加工,因此本工序加工时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而精度则不是主要问题.

(二)夹具设计

1定位基准选择

底面对孔的中心线有一定的垂直度公差要求,因此应以地面为主要定位基准..由于铸件的公差要求较大,利用小头孔的外圆表面作为辅助定位基准时,只有采用自动对中夹具才能同时保证对称的两个零件的大小孔的中心距的公差要求.为了提高加工效率,现决定采用两把麻花钻同时加工出两个8mm的通孔.

2切削力及夹紧力计算

由于实际加工的经验可知,钻削时的主要切削力为钻头的切削方向,即垂直于第一定位基准面,在两侧只需要采用两个V型块适当夹紧后本夹具即可安全工作.因此,无须再对切削力进行计算.

3\定位误差分析

零件图规定大孔与小孔的中心距为65mm.采用自动对中夹具后,定位误差取决于对中块\螺杆以及滑块的制造误差.同时,对对中块利用调整螺钉进行调整并加装钻套后,钻孔后的误差只有0.08mm.在后续的铣断工序中,利用中间大孔定位,孔壁与定位销的配合间隙为0.05mm.因此加工完成后大孔与小孔的中心距的最大误差为

0.08+0.05=0.130.2mm

所以能满足精度要求.

(一)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零件上方的φ22孔与操纵机构相连,二下方的φ55半孔则是用于与所控制齿轮所在的轴接触。通过上方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两件零件铸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零件的材料为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为此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

1.小头孔以及与此孔相通的的锥孔、螺纹孔

2.大头半圆孔

小头范文篇4

小儿肘部骨折是骨关节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X线平片是儿童骨骼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创伤可以诊断。我们搜集并回顾分析了80例小儿肘部骨折的X线资料,就其X线诊断时的注意事项作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搜集肘部骨折小儿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2~13岁。80例患儿肘关节均有确切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局部明显压痛。本组所有病例均拍肘关节标准正侧位片,其中16例进行CT扫描。

2结果

骨折部位分布如下:肱骨髁上骨折35例,肱骨外髁骨折19例,肱骨内上髁骨折14例,桡骨小头及桡骨颈部骨折5例,尺骨鹰嘴骨折3例,肱骨下端骨骺分离4例。其中有12例合并肘关节脱位。

2讨论

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组成,有肱桡、肱尺和尺桡近端关节,结构较复杂。小儿骨折的特点是骨骺损伤和青枝骨折,分析小儿骨折X线表现时,除与成人一样注意区分骨折类型、错位情况、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外伤骨折与病理骨折之外,还要注意鉴别骨骺线与骨折线、骨骺位置是否正常等。

小儿肘部二次化骨中心较多,其中肱骨小头化骨核在2~5月出现,内上髁化骨核6~9岁出现,外上髁化骨核13岁左右出现。肱骨滑车外侧部化骨核出现时间为7个月~1岁,滑车内侧部化骨核10~14岁发生。肱骨小头、外上髁及滑车在14~17岁时愈合。肱骨下端骨骺与肱骨体在男16~18岁,女14岁左右愈合。肱骨小头化骨核的位置靠前,勿认为骨骺分离[1]。应熟记各个骨骺的出现及愈合的年龄,以免将正常的化骨核误为骨折碎片。读片时应注意骨骺有完整的边缘,但骨折碎片的边缘不规则且其邻近的骨骼有骨缺损。

在X线诊断时如难以肯定为正常骨骺或为骨碎片时,应照对侧同一部位照片,以资比较。在小儿肘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是儿童肱骨踝上骨折,其次是肱骨外髁骨骺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和骨骺分离,还可见肱骨下端全骺分离,桡骨小头桡骨颈骨折及尺骨鹰嘴骨折,一部分骨折病人合并肘关节脱位等。要特别注意肱骨髁上细微骨折征象:①肱骨髁上部一侧骨皮质轻微成角,皱折或呈小波浪状改变;②肘侧位片上喙突窝与鹰嘴窝构成的“X”形皮质断裂或成角;③不完全骨折裂缝;④肘关节肿胀,侧位片上显示前后关节囊内脂肪垫上移呈“八字征”[2]。肱骨外髁骨折较为常见,在肘关节骨折中的发生率仅次于髁上骨折,骨折片可无或有移位,骨折无骨片分离时,X线检查容易遗漏。肱骨内上髁骨折,5~7岁儿童内上髁骨化中心刚出现时,如发现点状骨骺与骨分离或下移,同时伴有内髁软组织肿胀,即为内上髁软骨骨折。较大儿童内上髁骨骺分离常带有干骺端骨折片,有时骺与干骺端骨折片一起向下移位,如伴有尺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囊撕裂,骨折块可以夹在关节内。桡骨小头和桡骨颈部骨折,如骨折无移位时骨折线纤细,不易发现,尺骨鹰嘴骨折,X线诊断时应注意尺骨鹰嘴骨折与正常鹰嘴骨骺相区别。

总之,小儿肘部创伤细微或不全骨折时,有时看不到骨折线而表现为骨皮质皱折,皮角、凹折、裂痕,松质骨骨小梁中断、折曲或嵌插,此时我们认为仔细观察肘部软组织变化,对骨折的诊断是有重要的意义,熟悉儿童肘关节的X线解剖特点,可减少误诊及漏诊,有时为了鉴别诊断的需要,需两侧对照,对可疑的病人宜做CT或短期(2周)内复查。

【参考文献】

小头范文篇5

下尺桡关节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力量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的治疗以往国内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切除尺骨头后出现腕关节的生物力学明显改变,引起腕关节不稳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术融合下尺桡关节和造成尺骨假关节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5~54岁,平均42岁。左侧11例,右侧9例,12例右侧均为优势手。桡骨远端骨折14例,下尺桡关节陈旧脱位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4年,平均1.5年。

1.2手术方法臂丛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侧弧形切口,尺骨小头处分离保护好尺神经背侧支,分离出第5、6伸肌腱鞘,将其打开,尺侧伸腕肌腱牵拉向尺侧,伸指肌腱牵拉向桡侧,切开关节囊,显露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观察下尺桡关节损伤情况。咬骨钳咬除下尺桡关节相邻的关节软骨。距下尺桡关节3cm处用电锯截除长1.5cm尺骨作为骨桥,骨桥两端先行打磨,使其与桥接尺桡骨接触面相适应。将尺骨复位,用两枚螺钉分别固定下尺桡关节面以及尺骨移植段处。尺骨的远近端截骨面分别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绕。缝合关节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结果

20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6个月(9~32个月)接受随访检查。术后无一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术后诉手背尺侧麻木,12个月后随访手背尺侧麻木消失,4例再次手术取出螺钉,3例诉前臂旋转或者用力时出现尺骨截骨处近端明显异常活动,伴疼痛感。

3手术配合

3.1术前准备

3.1.1物品及手术间的准备(1)除常规手外器械、布类外,另备60cm×40cm×100cm(长×宽×高)的专用手外器械桌一张,铁板,电钻(充足电池备用),手术薄膜、骨蜡、双极电凝、0.8~1.0mm克氏针、上肢空气止血带、绷带、石膏、螺钉等消毒备用。(2)将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开关打至高速运行状态,自净30min后调至低速运行。

3.1.2患者的准备(1)术前1天访视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营养皮肤、血管情况,有无运动障碍、过敏史或特殊体质及体内有无金属种植物;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其他如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2)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技术、麻醉方法和作用、手术方式和效果以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特殊的体位要求,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交代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更换手术衣裤,禁饮、禁食的时间;术晨取下义齿、隐形眼镜、义齿、假发、首饰等贵重物品,女性患者不要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术中缺氧的观察。

3.2术中配合

3.2.1选择好透视手术床因该微创手术必须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螺钉的位置,因而要选择好可供透视用的专用手术床,而且单独一室,做好个人和其他患者的射线防护工作。

3.2.2手术体位的摆放患者呈平卧位,双脚及健侧上肢约束。患肢外展(外展角度不超过90°),置于手术器械桌上。

3.2.3止血带的应用止血带于手术部位消毒前固定于上臂的上1/3处,缠绕时松紧适宜,平整无皱折,并在上臂加垫保护,驱血时患肢抬高45°,并从远端向近心端缠绕。设置好止血带的压力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上肢止血带的压力为0.04kPa,每隔1h放松一次,放松时缓慢放气,轻轻按摩止血带部位,使上肢充分休息。

3.2.4术中严密心电监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特别是在松止血带时会引起血压骤降,发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

3.2.5做好术中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在上止血带期间容易烦躁,再加上电钻钻克氏针时发出的高速旋转声,患者更加恐惧,血压上升。因而我们要随时守护在患者床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顺利配合手术。

3.2.6术后处理手术完毕,备好70℃的热水,协助医生打石膏,擦净手臂上的消毒液和血迹,穿好衣服,清理好X线片和其他用物,将患者稳妥地置于手术推床上,安全护送回病房。

4讨论

以往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和关节炎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尺骨小头切除会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和生物力学改变,保留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完整性非常重要。Sauvé-Kapandji手术将尺骨小头与桡骨切迹融合,融合处近端尺骨截除一段形成假关节,该手术的优点是:(1)保证了下尺桡关节及与桡尺腕关节结构完整,避免了因尺骨小头切除带来的负荷传递改变,为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2)Sauvé-Kapandji手术后旋转功能明显改善。(3)Sauvé-Kapandji手术还可明显改善尺桡偏活动度,我们20例病例中有18例桡骨远端骨折造成桡骨相对变短,尺骨出现正变异,影响腕关节尺偏,我们在Sauvé-Kapandji手术中矫正了尺骨正变异,因而腕关节尺偏活动明显改善。本组20例患者疼痛较术前减轻,仅4例在腕关节负重时疼痛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腕关节负重时仍有疼痛。其原因是本组大部分病例为桡骨远端骨折,初次治疗时采用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石膏托外固定能有效防止桡骨远端的尺桡和掌背侧移位,但很难防止缩短移位,造成尺骨的正变异,造成三角软骨盘及下尺桡关节周围韧带的改变,Sauvé-Kapandji手术只是保证了腕关节骨性结构的相对完整,但对韧带及三角软骨盘病变未进行相应处理,术后仍有部分腕关节疼痛。Sauvé-Kapandj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截骨处尺骨近端不稳定,其出现率高低因操作者而异。国内王云亭等[2]报道21例Sauvé-Kapandji手术患者,由于术中采用骨膜下切除尺骨块,截骨处尽量靠近下尺桡关节,假关节长度不超过1cm,术后无一例出现尺骨近端不稳定。但Czermak等[3]报道15例Sauvé-Kapandji手术后有14例在腕关节用力时出现截骨处尺骨向桡侧移动。Ross等报道术后尺骨近端不稳定的出现率达33%,Zimmermann等术后随访时出现尺骨向桡骨偏斜高达74%。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主观感受尺骨近端不稳定,4例桡尺骨间距小于5mm,如何加强尺骨截骨后近端的稳定是今后Sauvé-Kapandji手术改进的方向之一。总之,Sauvé-Kapandji手术治疗下尺桡关桡节脱位和关节炎后疼痛明显减轻,腕部活动增加和握力增强,术后功能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继峰,江燕,徐永年,等.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35-337.

小头范文篇6

下尺桡关节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力量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的治疗以往国内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切除尺骨头后出现腕关节的生物力学明显改变,引起腕关节不稳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术融合下尺桡关节和造成尺骨假关节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5~54岁,平均42岁。左侧11例,右侧9例,12例右侧均为优势手。桡骨远端骨折14例,下尺桡关节陈旧脱位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4年,平均1.5年。

1.2手术方法臂丛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侧弧形切口,尺骨小头处分离保护好尺神经背侧支,分离出第5、6伸肌腱鞘,将其打开,尺侧伸腕肌腱牵拉向尺侧,伸指肌腱牵拉向桡侧,切开关节囊,显露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观察下尺桡关节损伤情况。咬骨钳咬除下尺桡关节相邻的关节软骨。距下尺桡关节3cm处用电锯截除长1.5cm尺骨作为骨桥,骨桥两端先行打磨,使其与桥接尺桡骨接触面相适应。将尺骨复位,用两枚螺钉分别固定下尺桡关节面以及尺骨移植段处。尺骨的远近端截骨面分别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绕。缝合关节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结果

20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6个月(9~32个月)接受随访检查。术后无一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术后诉手背尺侧麻木,12个月后随访手背尺侧麻木消失,4例再次手术取出螺钉,3例诉前臂旋转或者用力时出现尺骨截骨处近端明显异常活动,伴疼痛感。

3手术配合

3.1术前准备

3.1.1物品及手术间的准备(1)除常规手外器械、布类外,另备60cm×40cm×100cm(长×宽×高)的专用手外器械桌一张,铁板,电钻(充足电池备用),手术薄膜、骨蜡、双极电凝、0.8~1.0mm克氏针、上肢空气止血带、绷带、石膏、螺钉等消毒备用。(2)将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开关打至高速运行状态,自净30min后调至低速运行。

3.1.2患者的准备(1)术前1天访视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营养皮肤、血管情况,有无运动障碍、过敏史或特殊体质及体内有无金属种植物;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其他如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2)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技术、麻醉方法和作用、手术方式和效果以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特殊的体位要求,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交代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更换手术衣裤,禁饮、禁食的时间;术晨取下义齿、隐形眼镜、义齿、假发、首饰等贵重物品,女性患者不要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术中缺氧的观察。

3.2术中配合

3.2.1选择好透视手术床因该微创手术必须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螺钉的位置,因而要选择好可供透视用的专用手术床,而且单独一室,做好个人和其他患者的射线防护工作。

3.2.2手术体位的摆放患者呈平卧位,双脚及健侧上肢约束。患肢外展(外展角度不超过90°),置于手术器械桌上。

3.2.3止血带的应用止血带于手术部位消毒前固定于上臂的上1/3处,缠绕时松紧适宜,平整无皱折,并在上臂加垫保护,驱血时患肢抬高45°,并从远端向近心端缠绕。设置好止血带的压力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上肢止血带的压力为0.04kPa,每隔1h放松一次,放松时缓慢放气,轻轻按摩止血带部位,使上肢充分休息。

3.2.4术中严密心电监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特别是在松止血带时会引起血压骤降,发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

3.2.5做好术中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在上止血带期间容易烦躁,再加上电钻钻克氏针时发出的高速旋转声,患者更加恐惧,血压上升。因而我们要随时守护在患者床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顺利配合手术。

3.2.6术后处理手术完毕,备好70℃的热水,协助医生打石膏,擦净手臂上的消毒液和血迹,穿好衣服,清理好X线片和其他用物,将患者稳妥地置于手术推床上,安全护送回病房。

4讨论

以往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和关节炎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尺骨小头切除会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和生物力学改变,保留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完整性非常重要。Sauvé-Kapandji手术将尺骨小头与桡骨切迹融合,融合处近端尺骨截除一段形成假关节,该手术的优点是:(1)保证了下尺桡关节及与桡尺腕关节结构完整,避免了因尺骨小头切除带来的负荷传递改变,为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2)Sauvé-Kapandji手术后旋转功能明显改善。(3)Sauvé-Kapandji手术还可明显改善尺桡偏活动度,我们20例病例中有18例桡骨远端骨折造成桡骨相对变短,尺骨出现正变异,影响腕关节尺偏,我们在Sauvé-Kapandji手术中矫正了尺骨正变异,因而腕关节尺偏活动明显改善。本组20例患者疼痛较术前减轻,仅4例在腕关节负重时疼痛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腕关节负重时仍有疼痛。其原因是本组大部分病例为桡骨远端骨折,初次治疗时采用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石膏托外固定能有效防止桡骨远端的尺桡和掌背侧移位,但很难防止缩短移位,造成尺骨的正变异,造成三角软骨盘及下尺桡关节周围韧带的改变,Sauvé-Kapandji手术只是保证了腕关节骨性结构的相对完整,但对韧带及三角软骨盘病变未进行相应处理,术后仍有部分腕关节疼痛。Sauvé-Kapandj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截骨处尺骨近端不稳定,其出现率高低因操作者而异。国内王云亭等[2]报道21例Sauvé-Kapandji手术患者,由于术中采用骨膜下切除尺骨块,截骨处尽量靠近下尺桡关节,假关节长度不超过1cm,术后无一例出现尺骨近端不稳定。但Czermak等[3]报道15例Sauvé-Kapandji手术后有14例在腕关节用力时出现截骨处尺骨向桡侧移动。Ross等报道术后尺骨近端不稳定的出现率达33%,Zimmermann等术后随访时出现尺骨向桡骨偏斜高达74%。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主观感受尺骨近端不稳定,4例桡尺骨间距小于5mm,如何加强尺骨截骨后近端的稳定是今后Sauvé-Kapandji手术改进的方向之一。总之,Sauvé-Kapandji手术治疗下尺桡关桡节脱位和关节炎后疼痛明显减轻,腕部活动增加和握力增强,术后功能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继峰,江燕,徐永年,等.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35-337.

小头范文篇7

此次设计是对拨叉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其零件为锻件,具有体积小,零件复杂的特点,由于面比孔易加工,在制定工艺规程时,就先加工面,再以面为基准来加工其它,其中各工序夹具都采用专用夹具,特别的对于加工大头孔、槽和钻小头孔斜面小孔的工序中,选一面两销的定位方式,并以操作简单的手动夹紧方式夹紧,其机构设计简单,方便且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拨叉,加工工艺,专用夹具,设计

ABSTRACT

Thisdesignistodialsforksthecomponentstheprocessingcraftandthejigdesign,itscomponentsaretheforging,hasthevolumetobesmall,componentscomplexcharacteristic,Becausethesurfaceiseasierthantheholetoprocess,whenformulationtechnologicalprocess,firstthemachinedsurface,thenprocessesothertakethesurfaceasthedatum,Inwhichvariousworkingproceduresjigallusestheunitclamp,specialregardingprocessesthebigendofhole,thetroughanddrillsthecapitellumholeinclineeyeletintheworkingprocedure,Chooseslocatemodewhichtwosellsatthesametime,andoperatesthesimplemanualclampwayclamp,itsorganizationdesignissimple,theconveniencealsocansatisfytherequest.

Keywords:Dialsthefork,theprocessingcraft,unitclamp,design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夹具设计是我们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为我们即将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加工工艺是规定产品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是指导生产的重要的技术性文件。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率及其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来体现,因此工艺规程的编制的好坏是生产该产品的质量的重要保证的重要依据。在编制工艺时须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

而机床夹具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的效率、改善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而在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有个正确的位置,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它们的研究对机械工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批量生产中,常采用专用夹具。

本次对于拨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⑴完成拨叉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⑵完成镗孔、铣槽、钻孔三个专用夹具的设计。

通过对拨叉零件的初步分析,了解其零件的主要特点,加工难易程度,主要加工面和加工粗、精基准,从而制定出拨叉加工工艺规程;对于专用夹具的设计,首先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选取定位基准,然后再根据切销力的大小、批量生产情况来选取夹紧方式,从而设计专用夹具。

2拨叉的分析

2.1拨叉的工艺分析

拨叉是一个很重要的零件,因为其零件尺寸比较小,结构形状较复杂,但其加工孔和底面的精度要求较高,此外还有小头孔端要求加工,对精度要求也很高。拨叉的底面、大头孔上平面和小头孔粗糙度要求都是,所以都要求精加工。其小头孔与底平面有垂直度的公差要求,拨叉底面与大头孔上平面有平行度公差要求,所要加工的槽,在其槽边有平行度公差和对称度公差要求等。因为其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各表面的表面质量均影响机器或部件的装配质量,进而影响其性能与工作寿命,因此它们的加工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2.2拨叉的工艺要求

一个好的结构不但要应该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要有好的机械加工工艺性,也就是要有加工的可能性,要便于加工,要能够保证加工质量,同时使加工的劳动量最小。而设计和工艺是密切相关的,又是相辅相成的。设计者要考虑加工工艺问题。工艺师要考虑如何从工艺上保证设计的要求。

拨叉零件图

该加工有七个加工表面:平面加工包括拨叉底面、大头孔上平面;孔系加工包括大、小头孔、小孔;小头孔端的槽加工以及大头孔的铣断加工。

⑴以平面为主有:①拨叉底面的粗、精铣加工,其粗糙度要求是;

②大头孔端面的粗、精铣加工,其粗糙度要求是。

⑵孔系加工有:①的大头孔粗、精镗加工,其表面粗糙度为;

②的小头孔钻、扩和铰加工,其表面粗糙度要求;

③的小孔钻加工,小孔表面粗糙度要求。

⑶小头孔端槽的加工,该槽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是两槽边,而槽底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是。

⑷最后为大头孔的铣断加工,要求断口粗糙度。

拨叉毛坯的选择模锻,因为生产率很高,所以可以免去每次造型。单边余量一般在,结构细密,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占用生产的面积较小。因其年产量是5000件,由[3]表2.1~3可知是中批量生产。

上面主要是对拨叉零件的结构、加工精度和主要加工表面进行了分析,选择了其毛坯的的制造方法为模锻和中批的批量生产方式,从而为工艺规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Ⅱ

1绪论1

2拨叉的分析2

2.1拨叉的工艺分析2

2.2拨叉的工艺要求2

3工艺规程设计5

3.1加工工艺过程5

3.2确定各表面加工方案5

3.2.1影响加工方法的因素5

3.2.2加工方案的选择6

3.3确定定位基准6

3.2.1粗基准的选择6

3.2.1精基准选择的原则7

3.4工艺路线的拟订7

3.4.1工序的合理组合8

3.4.2工序的集中与分散8

3.4.3加工阶段的划分9

3.4.4加工工艺路线方案的比较10

3.5拨叉的偏差,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12

3.5.1毛坯的结构工艺要求12

3.5.2拨叉的偏差计算12

3.6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机动时间)14

3.7时间定额计算及生产安排22

4镗孔夹具设计25

4.1研究原始质料25

4.2定位、夹紧方案的选择25

4.3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25

4.4误差分析与计算27

4.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28

4.5.1定位销选用28

4.5.2夹紧装置的选用29

4.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29

5铣槽夹具设计30

5.1研究原始质料30

5.2定位基准的选择30

5.3切削力及夹紧分析计算30

5.4误差分析与计算32

5.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33

5.5.1定位销选用33

5.5.2夹紧装置的选用33

5.5.3定向键与对刀装置设计33

5.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36

6钻孔夹具设计37

6.1研究原始质料37

6.2定位基准的选择37

6.3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37

6.4误差分析与计算38

6.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39

6.5.1定位销选用39

6.5.2夹紧装置的选用40

6.5.3钻套、衬套、钻模板设计与选用40

6.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41

结论42

小头范文篇8

此次设计是对拨叉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其零件为锻件,具有体积小,零件复杂的特点,由于面比孔易加工,在制定工艺规程时,就先加工面,再以面为基准来加工其它,其中各工序夹具都采用专用夹具,特别的对于加工大头孔、槽和钻小头孔斜面小孔的工序中,选一面两销的定位方式,并以操作简单的手动夹紧方式夹紧,其机构设计简单,方便且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拨叉,加工工艺,专用夹具,设计

ABSTRACT

Thisdesignistodialsforksthecomponentstheprocessingcraftandthejigdesign,itscomponentsaretheforging,hasthevolumetobesmall,componentscomplexcharacteristic,Becausethesurfaceiseasierthantheholetoprocess,whenformulationtechnologicalprocess,firstthemachinedsurface,thenprocessesothertakethesurfaceasthedatum,Inwhichvariousworkingproceduresjigallusestheunitclamp,specialregardingprocessesthebigendofhole,thetroughanddrillsthecapitellumholeinclineeyeletintheworkingprocedure,Chooseslocatemodewhichtwosellsatthesametime,andoperatesthesimplemanualclampwayclamp,itsorganizationdesignissimple,theconveniencealsocansatisfytherequest.

Keywords:Dialsthefork,theprocessingcraft,unitclamp,design1绪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夹具设计是我们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为我们即将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加工工艺是规定产品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是指导生产的重要的技术性文件。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率及其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来体现,因此工艺规程的编制的好坏是生产该产品的质量的重要保证的重要依据。在编制工艺时须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

而机床夹具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的效率、改善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而在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有个正确的位置,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它们的研究对机械工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批量生产中,常采用专用夹具。

而本次对于拨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⑴完成拨叉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⑵完成镗孔、铣槽、钻孔三个专用夹具的设计。

通过对拨叉零件的初步分析,了解其零件的主要特点,加工难易程度,主要加工面和加工粗、精基准,从而制定出拨叉加工工艺规程;对于专用夹具的设计,首先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选取定位基准,然后再根据切销力的大小、批量生产情况来选取夹紧方式,从而设计专用夹具。

2拨叉的分析

2.1拨叉的工艺分析

拨叉是一个很重要的零件,因为其零件尺寸比较小,结构形状较复杂,但其加工孔和底面的精度要求较高,此外还有小头孔端要求加工,对精度要求也很高。拨叉的底面、大头孔上平面和小头孔粗糙度要求都是,所以都要求精加工。其小头孔与底平面有垂直度的公差要求,拨叉底面与大头孔上平面有平行度公差要求,所要加工的槽,在其槽边有平行度公差和对称度公差要求等。因为其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各表面的表面质量均影响机器或部件的装配质量,进而影响其性能与工作寿命,因此它们的加工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2.2拨叉的工艺要求

一个好的结构不但要应该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要有好的机械加工工艺性,也就是要有加工的可能性,要便于加工,要能够保证加工质量,同时使加工的劳动量最小。而设计和工艺是密切相关的,又是相辅相成的。设计者要考虑加工工艺问题。工艺师要考虑如何从工艺上保证设计的要求。

工艺规程设计

3.1加工工艺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拨叉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平面、孔系和槽系。一般来说,保证平面的加工精度要比保证孔系的加工精度容易。因此,对于拨叉来说,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孔的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处理好孔和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槽的各尺寸精度。

由上面的一些技术条件分析得知:拨叉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关系精度要求都不是很高,这样对加工要求也就不是很高。

3.2确定各表面加工方案

一个好的结构不但应该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要有好的机械加工工艺性,也就是要有加工的可能性,要便于加工,要能保证加工的质量,同时使加工的劳动量最小。设计和工艺是密切相关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我们设计拨叉的加工工艺来说,应选择能够满足平面孔系和槽加工精度要求的加工方法及设备。除了从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两方面考虑以外,也要适当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精度要求及生产率的条件下,应选择价格较底的机床。

3.2.1影响加工方法的因素

⑴要考虑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根据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选择加工方法及分几次加工。

⑵根据生产类型选择,在大批量生产中可专用的高效率的设备。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则常用通用设备和一般的加工方法。如、柴油机连杆小头孔的加工,在小批量生产时,采用钻、扩、铰加工方法;而在大批量生产时采用拉削加工。

⑶要考虑被加工材料的性质,例如:淬火钢必须采用磨削或电加工;而有色金属由于磨削时容易堵塞砂轮,一般都采用精细车削,高速精铣等。

⑷要考虑工厂或车间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应考虑不断改进现有加工方法和设备,推广新技术,提高工艺水平。

⑸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其它因素,如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特殊要求,工件形状和重量等。

选择加工方法一般先按这个零件主要表面的技术要求来选定最终加工方法。再选择前面各工序的加工方法,如加工某一轴的主要外圆面,要求公差为IT6,表面粗糙度为Ra0.63μm,并要求淬硬时,其最终工序选用精度,前面准备工序可为粗车——半精车——淬火——粗磨。

3.2.2加工方案的选择

⑴由参考文献[3]表2.1~12可以确定,平面的加工方案为:粗铣——精铣(),粗糙度为6.3~0.8,一般不淬硬的平面,精铣的粗糙度可以较小。

⑵由参考文献[3]表2.1~11确定,孔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为6.3,则选择孔的加方案序为:粗镗——精镗。

⑶小头孔加工方法:

加零件毛坯不能直接锻出孔,只能锻出一个小坑,以便在以后加工时找正其中心,但其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为,所以选择加工的方法是钻——扩——铰。

⑷孔加工方法:

因为孔的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都不高,所以我们采用一次钻孔的加工方法。

⑸小头端面槽的加工方法是:

因槽两侧面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较高,所以我们采用粗铣——精铣。

目录

摘要I

ABSTRACTⅡ

1绪论1

2拨叉的分析2

2.1拨叉的工艺分析2

2.2拨叉的工艺要求2

3工艺规程设计5

3.1加工工艺过程5

3.2确定各表面加工方案5

3.2.1影响加工方法的因素5

3.2.2加工方案的选择6

3.3确定定位基准6

3.2.1粗基准的选择6

3.2.1精基准选择的原则7

3.4工艺路线的拟订7

3.4.1工序的合理组合8

3.4.2工序的集中与分散8

3.4.3加工阶段的划分9

3.4.4加工工艺路线方案的比较10

3.5拨叉的偏差,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12

3.5.1毛坯的结构工艺要求12

3.5.2拨叉的偏差计算12

3.6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机动时间)14

3.7时间定额计算及生产安排22

4镗孔夹具设计25

4.1研究原始质料25

4.2定位、夹紧方案的选择25

4.3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25

4.4误差分析与计算27

4.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28

4.5.1定位销选用28

4.5.2夹紧装置的选用29

4.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29

5铣槽夹具设计30

5.1研究原始质料30

5.2定位基准的选择30

5.3切削力及夹紧分析计算30

5.4误差分析与计算32

5.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33

5.5.1定位销选用33

5.5.2夹紧装置的选用33

5.5.3定向键与对刀装置设计33

5.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36

6钻孔夹具设计37

6.1研究原始质料37

6.2定位基准的选择37

6.3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37

6.4误差分析与计算38

6.5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39

6.5.1定位销选用39

6.5.2夹紧装置的选用40

6.5.3钻套、衬套、钻模板设计与选用40

6.6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41

结论42

小头范文篇9

立轴悬式结构,主轴全长9570mm,重74060kg,导轴承轴颈外圆允许偏差值0.03mm,配合面及止口允许偏差值0.02mm,法兰端面垂直度允许偏差值0.02mm。转轴较长,体积重量大,垂直度、平行度及摆渡精度要求均较高。尤其是转子引线槽从轴肩部位直接连通到转轴小头端,长度3920mm,为联通式结构。此种结构直接决定了转轴无法采用轴身部位加工架子口形成稳定支撑的传统加工工艺完成。悬式机组一根轴结构的转轴加工时,配车尺寸较多,加工找正难度大及形位公差要求高。由于转轴轴身细长,轴的径向与轴向尺寸比例较大,使轴身形位公差控制难度加大,在加工过程中轴身挠度难以控制。这就需要在轴身上确定正确的装夹位置。转子支架和导轴承滑转子为热套结构,通过对内孔的找正来确定转轴两端的中心架子口。每次调换装夹方向后,需重新修复转轴两端的架子口以消除架子口的误差。以架子口为找正基准对上、下导滑转子外圆、转子支架配合段及主轴法兰在一次装夹下加工完成,以保证发电机端各转动部件配合面同轴度,实现机联轴找摆度及电站现场安装摆度最小,保证机组运行时各项数据优良。

2转轴加工工艺方案

根据转轴具体结构形式,加工方案采用一夹一架方式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采用轴堵、工具套等工具对轴身进行粗精加工。结合车间NC18米卧车的实际情况,在半精加工过程中,粗车轴身达Ra3.2μm后进行超声探伤。加工使用架子口尺寸自定,架子口圆跳动≤0.02mm,留精车余量,半精车轴身各段,轴身直径留6mm余量。半精车小头端卡环槽,槽宽尺寸留量2mm;小头端半精车,700mm,765mm尺寸直径留量3mm余量;镗法兰上销孔,单边留5mm余量;车轴身非配合段到图纸要求,法兰外圆及端面留余量5mm。车上、下导滑转子轴身段及转子支架配合段,所有尺寸以法兰背面为基准,要求转轴小头端面及大头段法兰背面加工到图纸要求,待热套下导滑转子、转子支架、上导滑转子后再进行精加工。并且与水轮机轴进行联轴找摆度合格后,再同镗联轴螺栓孔。在加工过程中,除特制了常用加工使用工具外,还特制了工具套热套于转轴作为NC18米卧车架子口使用。特制小刀架以避免转子支架热套后精加工转轴时干涉,特制工具GB/T5783—2000螺栓M36×100/8.8/Fe工具螺栓用于轴堵和转轴的把合。通过上述工艺方法,经过近3个月的技术调研及跟踪服务,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加工工艺方案,CCS转轴加工严格按照预定的工艺方案执行,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转轴的加工任务。

3结语

小头范文篇10

桡骨头骨折是常见的肘部损伤,在国内,孤立性的桡骨头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占全部肘部创伤的11%。由于桡骨头有特殊的解剖形态、血流供应和生物力学作用,其治疗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作者复习国内外的文献后就成人桡骨头骨折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解剖和生物力学

桡骨头为盘状,其上面凹陷,覆予软骨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横截面上桡骨头略呈椭圆形,其周围有一软骨,构成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对合,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整个桡骨头位于肘关节囊内,其血供主要来源于桡动脉返支和骨间上动脉所形成的骨膜动脉网以及髓内血供,无任何韧带、肌腱附着,因而骨折移位时易造成桡骨头缺血致骨不连或桡骨头坏死。

肘关节在屈曲时可以产生4倍于体重的力量,研究表明,桡骨头具有作为杠杆传导肱桡关节所受的承载负荷和稳定肘关节的作用,在前臂旋转伸肘时,肱桡关节具有最大接触面积并传导最大负荷,即使将前臂骨间膜切断,肱桡关节仍可传导手和前臂至肱骨载荷的55%~60%[1]。在肘关节的后外侧旋转稳定性方面起主要稳定作用的是外侧副韧带,而桡骨头起着辅助和次要的作用。

如果肘关节的韧带完好,桡骨头切除对整个肘关节活动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对抗肘关节的外翻应力主要依靠内侧副韧带。但桡骨头切除后,桡骨绝对长度缩短,桡骨上端空虚,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接触消失,可出现桡骨向近端移位,进而可引起尺骨弯曲、下尺桡关节半脱位、骨间膜增宽或继发肘腕关节和前臂疼痛。

2骨折分型

1954年,Mason回顾100例病人的记录和放射线检查将其分为3型:(1)小或边缘骨折,微小移位;(2)有移位的边缘骨折;(3)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由于该分型对骨折的真实大小、移位的程度、合并伤的描述不明确,目前多采用改良的Mason分型法:

Ⅰ型为桡骨头或颈骨折,无或微小移位(骨折关节内移位<2mm);

Ⅱ型为桡骨头或颈骨折,移位>2mm;

Ⅲ型为桡骨头和桡骨颈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多不可修复。

伴发肘关节脱位及前臂骨间膜损伤的Ⅲ型骨折可称为MasonJohnstonⅣ型。

3损伤及诊断

桡骨头骨折常因纵向传导的暴力引起,如跌倒时上肢外展,肘关节伸直位时手掌着地,由于提携角的存在使肘关节处在外翻应力作用下,致使肱骨小头撞击桡骨头致其骨折。此外,任何可引起肘关节脱位的暴力均可引起桡骨头骨折。

诊断需拍摄肘关节正、侧位及斜位X线片,如桡骨头骨折严重粉碎或患者有腕关节疼痛主诉,应加摄腕关节正、侧位片。对高度怀疑但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的病例,应行CT检查以发现细小的裂纹骨折。

4各型骨折的治疗

Ⅰ型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非手术治疗。现在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功能治疗、早期活动的治疗方法。急性期关节内血肿抽吸并注入局麻药物可明显减轻症状,颈腕带悬吊至疼痛缓解,即可开始循序渐进的功能操练,若骨折不移位或仅有较少移位,通常功能较好。但如果骨折影响桡骨头内侧l/2的光滑外形时,可造成前臂旋转受限、活动时疼痛及近侧尺桡关节和肱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Ⅱ型如骨折块≤桡骨头的1/3且移位≤2mm,肘关节活动无障碍,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如骨折块超过桡骨头的1/3或移位超过2mm,或肘关节内有游离骨块,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应尽可能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以保留桡骨头。

Ⅲ型应选择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会造成肘关节屈伸功能和前臂旋转功能严重丧失而影响上肢功能[2]。治疗前应综合考虑肘关节的稳定程度、患者的年龄、对骨折治疗的期望值、骨骼的质量、平时的活动量等因素,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桡骨头切除术或桡骨头置换术。

Ⅳ型治疗应首先将肘关节复位,在依照治疗Ⅲ型骨折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本型骨折脱位常伴有肘关节韧带的严重损伤,治疗上更倾向于桡骨头重建手术[3]。

5手术治疗方法

5.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切口可选用肘前侧、后外侧或后侧切口,术中应注意勿过分暴露环状韧带远端或过度牵拉旋后肌以免损伤桡神经深支。

骨折复位后可选用1.5、2.0、2.4、2.7mm螺钉、Herbert螺钉、可吸收螺钉或3.0mm空心钉固定;如果桡骨头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可选用2.0、2.7mm“T”型或“L”型钢板;克氏针因易发生滑移,现多不用于最终固定。

内固定物的放置需避开桡骨头与尺骨相关节的部分关节面。解剖学研究揭示了桡骨头上存在约113°(106°~120°)的安全区[4],在该区内放置内固定物不会影响术后前臂的旋转功能。手术中经常发现术前以为是简单的骨折较为粉碎,对于骨折块多于3块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失败率较高,常需延期行桡骨头切除术或桡骨头置换术[5]。

5.2骨折块切除术

对于移位的骨折块,大小不及桡骨头的1/4、不包含桡骨关节面、骨折块无法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且骨折块的保留会影响肘关节活动的,可行骨折块切除术[6]。根据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选择开放或关节镜技术切除骨块。

5.3桡骨头切除术

采用肘后外侧或后侧切口,于后关节囊进入后去除所有游离骨块,并于肱二头肌结节近侧横行截断去除桡骨头,同时切除所有骨膜防止新骨形成。应将切除骨块组合以查明有无骨块遗留。

早期施行桡骨头切除术效果较延期切除者好,术后早期大多数患者可有良好的活动度和功能,仅有轻度肘关节外侧松弛[7],但由于桡骨头在肘关节有重要的传导应力和维持外侧稳定性的作用,切除后晚期可发生肘腕部疼痛、旋后受限、握力减弱、异位骨化、桡骨向近侧移位并下尺桡关节半脱位、肘外翻并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早期行桡骨头置换术[8,9]。

(4)桡骨头置换术:采用肘后外侧、后侧或后正中切口,于尺侧腕伸肌和指总伸肌之间或尺侧腕伸肌和肘肌之间入路,切开桡侧副韧带和环状韧带,去除骨折块,根据骨折向远端延伸情况用摆锯垂直切除桡骨头和头颈结合部。根据切除的头、颈大小来决定假体的直径和厚度。髓腔准备好后置入试验性假体并术中检测肘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情况,选择适宜的假体并正确置入。术后修补桡侧副韧带和环状韧带。

良好的桡骨头假体设计应具有:与患者正常的解剖相匹配,活动时与肱骨小头的关节面相符合,关节的盘状面能够吸附住肱骨小头以免造成肘关节不稳,且假体的置入和取出无太大困难[10]。硅假体自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应用,但因材料失效、微粒性滑膜炎、脱位等并发症而逐渐被单极或双极的金属假体所代替。由于双极假体能方便地在术中调整桡骨头的厚度,避免了肱桡关节压力过高而发生术后肘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也减少了假体厚度不够造成肘关节外翻不稳定,因而使用广泛[11]。虽然实验和实践都证明桡骨头假体置换可重建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但肱骨小头的运动轨迹、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肘关节的稳定情况仍与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差距,说明目前的假体还不能达到桡骨头自身的生理形状和尺寸,其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12]。

软组织损伤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效果,内侧副韧带的损伤使得桡骨头假体和肱骨小头的接触压力增加,发生肱骨小头软骨磨损和轻度创伤性关节炎。而且,由于桡骨头假体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其应力传导作用,肘关节的力线可能在术后发生改变,部分患者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后会出现反应性滑膜炎、炎性关节炎和人工假体折断等并发症。因此,桡骨头置换并不能给所有患者带来良好的疗效,目前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保留桡骨头,已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13],配合Ⅱ期开放手术或使用关节镜技术,可解决部分创伤后并发症,使患者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杨运平,徐达传,甄明生,等.桡骨头的应力传导作用及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84-86.

[2]ParasaRB,MaffulliN.Surgicalmanagenlentofradialheadfractures[J].JRCollSurgEdinb,2001,46:76-85.

[3]HarringtonIJ,SekyiOtuA,BarringtonTW,etal.Thejunctionaloutcomewithmetallicradialheadimplantsinthetreatmentofunstableelbowfractures:alongtermreview[J].JTrauma,2001,50:46-52.

[4]CaputoAE,MazzoccaAD,SantoroVM.Thenonarticulatingportionoftheradialhead:anatomicandclinicalcorrelationsforinternalfixation[J].JHandSurg(Am),1998,23(6):1082-1090.

[5]RingD,QuinteroJ,JupiterJB.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fracturesoftheradialhead[J].JBoneJointSurg(Am),2002,84:1811-1815.

[6]BeingessnerDM,DunningCE,GordonKD,etal.Theeffectofradialheadfracturesizeonelbowkinematicsandstability[J].JOrthopRes,2005,23(1):210-217.

[7]LeppilahtiJ,JalovaaraP.Earlyexcisionoftheradialheadforfracture[J].IntOrthop,2000,24(3):160-162.

[8]JudetT.Resultsofacuteexcisionoftheradialheadinelbowradialheadfracturedislocations[J].JOrthopTrauma,2001,15(4):308-309.

[9]梅汉尧,索鹏,周永顶,等.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051-1054.

[10]MooreDR,TannerSL,JerayKJ.Theuseofminicondylarbladeplatesinthetreatmentofradialheadandneckfractures[J].Orthopedics,2006,29(11):974-977.

[11]MoroJK,WerierJ,MacDermidJC,etal.Arthroplastywithametalradialheadforunreconstructiblefracturesoftheradialhead[J].JBoneJonitSurg(Am),2001,83:120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