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税务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5:02:17

县税务部

县税务部范文篇1

一、以政治业务学习为保障,全面提高税干整体素质

一年来,一分局全体税干紧紧围绕上级安排,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目标,抓学习,促提高,取得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双丰收。

(一)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提高干部政治素养

年一分局重点抓好四项政治学习:1、十七大报告全文、新党章及人民日报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奋勇前进》;2、市局郭局长在市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机关人员自身建设提出的五点要求;3、县委刘书记和胡县长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4、县局邀请临猗县人民检察院进行的预防职务犯罪讲座。通过四项学习,广大干部明确了方向,端正了理想信念,分局干部每人政治笔记都超过了5万字,心得体会达到了8篇。

(二)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在业务教育方面,分局年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1、注重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学习了新颁布的车船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法;2、积极组织干部参加业务能手竞赛,在征收任务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抽调5名年轻税干参加业务能手集训;3、强化干部税收征管系统操作培训,重点学习《山西省综合征管软件应用查询操作实例》、公文处理系统的使用等,提高了新征管软件综合应用水平。

为确保学习效果,分局严格执行年初制定的全年学习计划,并实行考试成绩与“奖金、评模”相挂钩的办法,激励税干的学习热情。局长主讲政治课和税收实体法,另外两名省级业务能手、辅导税收程序法。并按季组织考试。通过考试,税干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增强了服务纳税人的本领。

付出总有回报,坚持不懈的学习使分局全体税干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成为全局屈指可数的能征善战的硬队伍。分局现有三位省级业务能手,有被县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的同志,有被县老龄委授予“十佳好媳妇”的同志,税干被市局授予业务能手称号,在税收管理员统考中,分局、、三名同志进入全市前十名,代表县局参加了市局组织的综合征管软件应用技能大比武,税干、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三人被县局党总支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

二、以落实两制为突破口,扎实搞好各项税收工作

直属一分局负责县城范围内4700户纳税人的服务工作,担负着临猗县地税局形象展示重任。一年来,一分局坚持以落实省局首办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为核心,积极实施责任追究制,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引深服务内涵,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税费征收工作运行良好

一年来,直属一分局严格按照两制要求,认真审核纳税人提交的申报资料,严格按照规定征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申报资料,能当场补正的,辅导纳税人当场补正,不能当场补正的,提醒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前补报或重报。为确保征收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大厅结合税收征管系统特点设计了《税收征收员工作日志》,日志推行后,申报录入差错率明显下降,征收员自我纠错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扎实搞好各项工商税收和规费的征收工作。年征收人员累计开具完税证54515余份,缴款书3756余份,征收税款68153020.1元。完成各项规费征收任务5290855.08元,其中:工会经费1852895.28元,残疾人保障金1672354.7元,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993626.52元,民兵训练费751978.58元,林业建设基金20000元,圆满完成了县局交给的各项征收任务。

(二)发票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发票发售、缴销管理是直属一分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方便纳税人领购发票和有利税务部门监管,今年以来,一分局紧紧围绕两制,积极与县局配合,对原有发票供售办法进行了改变,优化了供票流程,完善发票审批和发票发售的衔接,强化了发票监管。在发票发售环节,定额发票坚持“先完税后领票”原则,手写版发票坚持先缴销后领票原则。本年度,一分局在圆满完成发票换版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各类发票1011214份。

在发票方面,针对临猗县自开票纳税人较少,票纳税人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将货物运输业发票和统一发票的分岗设置,有效的解决了货物运输业发票时间长,纳税人不满意现象较多的问题,本年共计货物运输业发票3206份,征收税款1705519.59元,同时在货物运输业发票环节加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管理,共计为纳税人换票71408.88吨,征收基金8.008万元。在统一发票方面,在确保营业税税率适用正确的前提下统一了所得税附征率,全年为纳税人发票962份,征收税款575466.26万元。

(三)税收会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确保税收征收数据核算准确、会统报表报送及时,年一分局在计会工作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1、做好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票证管理的帐、表、凭证,严格把好税票的领发、填用、缴销、审核、保管四关,做到领发有据,填用有查,缴销有帐,保管有库,年共审核票证58271份,对差错票证进行责任追究438元。2、加强税款结报及上解工作。坚持征收人员按日票款结报制度,每天入库由计会股长和票管员两人专车押送,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安全入库。3、做好会统核算和报表报送工作。按照会计核算规定及时制作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准确核算欠税,按时向县局上报会计和统计报表。

(四)税务登记工作运行有条不紊

一分局承担着全县12个局所(股)的办证任务,为了切实把好税务登记管理关口,分局结合两制要求,摸索出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纳税人到大厅税务登记岗申请,经审核资料齐全的,当场制作《涉税事项受理回执单》交付纳税人手中,然后转管理单位实地核实,最迟三个工作日内出证并交付纳税人手中;二是纳税人向管理单位申请办证,管理单位实地核实无误后加盖管理员和单位印章,转大厅税务登记岗,对符合条件的,我们保证在5分钟内现场出证。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们都严格按照“内转外不转”规定办理,并将税务登记的时限由两制规定的十天缩短为三天,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坚决不让纳税人跑冤枉路。

一年来,我们累计办理税务登记1016户,其中:国有企业1户,有限责任公司53户,独资企业6户,私营合伙企业5户,社会团体4户,个体户947户,为各税源管理单位搞好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基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文明创建为平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分局以“一切方便纳税人”为原则,从七个方面着手,以文明创建为平台,带动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服务环境人性化。分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着力为纳税人提供人性化服务。考虑到办税大厅为县城地税系统唯一的纳税窗口,纳税户数较多,纳税人排队等候不便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厅设置了办税引导台,由大厅正、副主任轮流值班,疏通人流,维持大厅正常的工作秩序,为纳税人提供最贴心周到的服务。

二是服务行为规范化。一是树立“窗口”意识,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窗口”意识;统一语言,严格使用文明用语;统一着装,上班时间一律标准着装;统一态度,提前10分钟做好一切上班准备,笑脸迎接纳税人。二是健全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在办税服务厅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110服务制等服务制度。三是规范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效。分局坚持股所副职以上的干部办税服务厅轮流值班制度,为纳税人指导办税,现场释疑解惑,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做好值班记录,然后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使纳税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四是加强考核监督,激发服务动力。通过采取“内外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细化了各项工作指标,按月考核,并把考核评价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每个月都开展有纳税人与全局干部参与的评选“星级税干”活动。

三是服务流程科学化。根据办税大厅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结合省局“AB角零缺位制”要求,进行了重新分工组合和分类管理,设立了前台和后台,明确划分了岗位职责,构造了前后台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各办税窗口与股所之间协调配合的良好机制,让优化服务经办税服务厅或办税窗口这一“中枢”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确保了服务流程科学化。

四是服务形式多元化。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大厅针对不同的纳税群体,提供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人性化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提高服务质效,实现征纳双方良性互动。

五是依法治税平等化。分局一方面加强地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并认真推行《纳税告知制度》,提高执法透明度。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税收征管法》、《行政许可法》等有关税收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依法对发票违章、延期申报等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对欠税单位在办税服务厅进行公示,加强对劳务发票和交通公路运输等发票的监管。努力做到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让优化服务体现在依法治税之中。

六是税收管理信息化。为了保证大厅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正常运转,分局特别重视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每一位一线税干都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并经常开展相关技能的电脑操作培训,充分发挥电脑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七是学习制度培训化。一是注重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全体工作人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二是经常性学习。重点放在使用文明用语、计算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使大厅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不断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采取以老带新,岗位练兵,以考促学等多种形式,使大家在干中学、学中干,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四是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张小民的故乡参观学习,观看《张思德》、《牛玉儒》等优秀影片,听取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等等,使大家坚定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县税务部范文篇2

一、抓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提高党员的素质是党建工作的根本。党总支始终把提高党员素质,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能担负起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党员队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狠抓素质教育。在全体党员中重点抓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章、“两个条例”、文选的学习,以及开展“学党章,尽义务,争做合格党员”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总支书记侯宏海多次上党课,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要求学习要有记录、个人要有笔记,而且还按要求写出心得体会,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对照党章,全体党员写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照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整改措施,6月份,结合庆祝建党的生日,举办了一次“迎七一党的知识竞赛暨文艺演出”活动。党的知识竞赛提高了全局同志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全体党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知识的理解。县局干部职工联袂演出了一台以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和歌颂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7月1日,全体党员开展了一次“义务劳动进社区”活动。党员们冒着30度高温,开始了热火朝天的义务劳动,为光华社区清理草坪、美化环境,赢得了社区群众的赞扬,为党的生日献上党员的一份贺礼,也增进了税务干部与社区群众的联系。9月22日,组织机关、稽查局、征管分局全体党员干部到县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党员干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在纪念碑前对着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认真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使自己的灵魂受到洗礼。我们还组织党员、副股级干部到县市监狱接受廉正警示教育,通过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通过系列活动,使全局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统一思想、团结奉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地税事业不断发展。还加强了业务培训,先后组织了税务知识和“三员”培训,全体人员通过了省局的考试。县局组织的征管业务流程培训班、法制教育和征管知识等培训班,参加培训党员约400余人次。

党总支还特别注重对预备党员和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年轻党员的教育工作,不但要求他们在平时工作中(如早起上班前的做广播体操,下班前的打扫卫生)模范带头,还要求他们在政治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学习中起表率作用。

(二)狠抓“三观”教育。教育全体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教育,全体党员增强了党性观念,增强克服和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侵蚀的自觉性。党员干部都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没有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三)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我们深入进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把“纳税人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纳税人的满意是我们的标准”作为工作准则,全面推行文明办税“八公开”,并在全县税收征管工作中,改进了个体双定户的申报征收方式,对偏、远、小户改按月申报纳税为按季、半年或按年申报纳税,大大方便了纳税人,同时在全县继续推行了“农村税收”“阳光工程”,让纳税人明明白白纳税。

(四)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税收工作的保证,也是纠正税务不正之风的有力措施。我局利用周二、周五下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党员观看“英雄人物、革命传统故事”等电教片,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政治素质和文明素质;年,地税局总支乘借“学党章,尽义务,争做合格党员”的东风,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纪律整顿周活动,增强了全体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体党员带头做到热爱税收、依法治税、廉洁奉公、文明征税。

(五)抓好阵地建设。我们建立了党务办公室,经过不断探索,党总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制定了包括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管理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度、三联席三评议制度、制度、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五好党组织的基本标准等党建工作职责、考核、监督内容的《党建制度汇编》,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规范统一、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夯实了地税党建工作的基础。

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地税局党组织坚持“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长会议,定期上党课;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做到半年初评、年底总评;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党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成绩,纠正错误,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会议,对党风廉政、组织工作、思想宣传等方面作部署。

2积极优化干部结构制度。县局党总支结合行政领导本着选贤任能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和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原任干部中留用一批、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一批、从基层优秀人才中选拔一批的办法,使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今年为市局输送了4名年轻的领导干部,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为税收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制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认真执行县直党[1998]3号文件制定的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制度。年,地税局党总支优中选优积极、慎重地发展了4名新党员,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二、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促进了地税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将党建工作与组织收入、征管改革、依法治税等工作相结合,认真贯彻“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以“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为工作目标,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围绕“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三篇文章,狠抓队伍建设和征收管理,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为党旗增辉,为国徽添彩,为地税争光”的“三为”活动。充分发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地税各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体党员的带动下,各项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圆满完成了地税各项工作任务。今年在钢铁行业下滑和环保治理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共组织收入2.5亿元,促进了县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创“五好”为标准,加强自身建设

1、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坚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支部每一季度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全体党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问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一旦形成决定后,就必须认真执行决定。

县税务部范文篇3

一、加强内部管理,落实岗位职责。

今年上半年,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办公室工作:

1.按照市局、县局要求认真组织办公室人员学习政治业务,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2.对办公室人员进行严格教育,使他们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从而工作起来扎实、认真。

3.办公室实行分工合作制。今年以来,我们完善了办公室岗位职责,制定了《办公室主任工作职责》、《办公室副主任工作职责》、《文秘信息员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员工作职责》、《文印打字员工作职责》、《司机工作职责》。同时强调,办公室分工不分人,大家必须通力协作,“见事做事”。

4.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章立制,加强自身管理。制定了“岗位责任”、“请休假报告”、“车辆管理”、“印章保管与使用”、“接待工作管理”、“档案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等制度,用来规范办公室及全局干部职工的行为,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切实转变了办公室及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

二、严格执行文书处理制度。

文书处理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地税工作的开展。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执行上级对文书处理的有关规定,为把文书处理制度落到实处,完成上通下达任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认真搞好收文、发文处理工作。今年以来,我们指定了专人负责收文、发文处理工作。在收文方面,我们建立了收文登记薄,对收到的每一份文件都做到逐一登记。同时严格执行签收、拆封、登记、分文、拟办、承办、催办制度,做到严格按程序处理公文。在发文方面:我们力求在“准确周密、迅速及时”八字上下功夫,并严格按照拟稿、修改、审核、呈批、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封发的程序处理发文,尽量做到无差错,有时发现错误,也能及时纠正。

2.认真搞好文书管理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局里年所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了整理、立卷、归档。同时我们还严格执行文件的传阅、借阅和保密制度,对借出的文件做到有登记、有归还。对需要保密的文件,严格按保密制度执行。

三、认真搞好上通下达协调工作。

1、扎实认真搞好办公室值班工作。一是做到不论有多忙,办公室都轮人值班;二是做到接转处理电、函,按规定办事,并建立了“电话登记薄”、“通知小黑板”,“传真电报送达登记本”、“挂号信送达登记本”对上级的有关通知做到及时记录、及时通知、认真落实。三是对局里急需要通知的事做到重点通知和催办;四是对局里突发性事务能积极参予处理。

2、认真搞好协调工作。例如局里一些离、退休干部向局领导反映情况,提意见,而局领导又一时不能解决的,我们能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另外,平时我们还能为局领导做好挡驾工作,为局领导排忧解难,做到不是局里的大事,尽量不惊动局领导。按上级局要求认真写好各种汇报材料,及时向上级反映我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完善了我局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

3、按上级局要求认真写好各种汇报材料,及时向上级汇报我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完善了我局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

四、认真抓好接待工作。

是旅游胜地,这里有灵渠、猫儿山、乐满地等风景秀丽的景点,每年都有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同志来这里考察观光。对于来我县考察及公干的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同志,我们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对我局下辖各分局、所来局里办事的同志,我们也能做到一杯水、一支烟、一副笑脸,热情接待,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今年以来,办公室接待各方面的来人来客5000多人次。

五、抓好各项后勤工作。

1、认真抓好局里基建及基层所建设。对各分局、所原先未办好的土地证及房产证逐一梳理并补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2、抓好食堂工作,保证局里接待、会务和职工用餐。

3、按照上级要求对本局所有财产进重新登记。

4、认真处理好各种会务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共处理局里大小会务20余次。局领导对我们所做的会务后勤工作表示满意,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5、认真搞好税务报刊征订后的各项工作。

6、认真搞好安全检查工作,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写好各种汇报材料。

7、按上级要求做好工资发放和财产管理工作。

六、按照区局、市局要求认真组织税收调研工作,全局共写出有质量的税收论文22篇。

购买预防药物、药水分发,组织对县局、分局、稽查局进行消毒处理;对各分局、所预防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对全局有无“非典”进行统计并上报县财政局。总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七、搞好“四五”普法工作;协助征管股抓好税收宣传月的各项工作;抓好福在村“心连心”扶贫的各项工作。

八、加强信息、报道,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新的突破。

信息报道工作是办公室唯一能量化的工作,它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了搞好信息、报道及调研工作,今年以来,我们以文件形式制发了《县地方税您也可以进入。务局关于加强信息、报道、调研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奖惩措施,把信息工作量化到各基层征收单位,与分局、各所政绩管理直接挂钩,实行奖优罚劣。通过制定各项奖罚措施,我局信息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局共出《税收专报》50期,出《地税》简报6期,在县级报纸发表文章14篇,在县广播站播出文章16篇,在《地税信息》发表信息4条,在市地方税务局《信息》发表16条,在桂林日报登出文章2篇,在《政协报.经税专刊》发表3篇。

九、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各所对信息报道工作不够重视,所落实的信息科研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档案管理工作虽有进步,但还没有上更高的等次。

3.办公室文印设备陈旧,有待添置。

4.基层建设资金不足。

(二)年下半年及以后办公室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道工作提高各所信息员的业务素质。

2.加强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业务学习,争取把这方面的工作搞得更好。

3.添置办公设备,加强办公室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尽量节约开支。

5.进一步落实车辆管理制度,减少支出。

县税务部范文篇4

《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把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以及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都称为税务机关,这一规定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它扩大了税务机关的范围,把税务局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也称为税务机关。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组成部门。[1]它一般按行政区划设立,是一种全职能的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学界也称之为职权行政主体,即行政职权随着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形成,无须经其他组织授予的管理主体。[2]这些行政主体一般是在宪法和国家行政组织法中作出规定。我国《宪法》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10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务院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中央的行政机关主要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的直属局以及一些部委的直属局。我国《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地方行政机关也做出了规定,它们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所以,行政机关只能是各级政府、政府的派出机关以及县级以上政府的职能部门。对税务部门而言,只有作为县级以上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级税务局(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县税务局)才是税务机关。其中包括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一些税务分局,主要是一些直辖市、地级市税务局在本辖区内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下文还将详细论述)。而税务局的稽查局就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在2001年《征管法》实施以前,只是一个内设机构。当然,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行政主体,是因为2001年《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授权后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把行政主体分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从性质而言,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税务机关,而只是一个授权行政主体。税务所同样也不是税务机关,而只是县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也是因法律的授权而成为授权行政主体。

如果把稽查局和税务所都定格为一个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执法实践中也会造成许多混乱。第一,会混淆税务局与稽查局的关系。当我们把税务局的稽查局也称之为税务机关时,那么它到底与作为税务机关的税务局是什么关系?是税务局的一个直属机构?还是与同级税务局并列关系?很容易混淆二者的关系。第二,会把稽查局的职责与税务局的职责混淆。稽查局的职责与税务局的职责应该是有区别的。《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应当区分,避免职责交叉。税务局所拥有的职权,稽查局就无权行使。例如:办理税务登记,征收税款,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理,对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行为的处理,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行为的处理等,都是税务局的职权,稽查局都无权管理。第三,把税务所也定性为税务机关,混淆了行政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中,行政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而无争议。派出机构只是行政机关的一个内设行政机构,由于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之后,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在行政复议时能够作为被申请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有资格成为被告。我国现行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①而且,对于税务所这一派出机构的设立也应更加规范,应该参照工商所和公安派出所的方式,专门制定单行条例对其设立、职责、内部机构等从法律上进行严格的规范。②也利于税务所有效地行使其行政职权。

二、对税务分局的界定

《征管法》第14条所提到的四个税务行政主体,存在争议的有两个,即“税务分局”和“稽查局”。对税务分局的理解,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称的税务分局仅仅指一些直辖市、地级市税务局在本辖区内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它是按行政区划设立,与一级政府对应的全职能的税务分局。如北京市税务局在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它不包括一些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按行业、区域或专业设置的税务派出机构,如个体分局、城关分局、乡镇分局、石化分局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征管法》第14条所提到的税务分局也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这里所称的税务分局包括与税务局性质相同、全职能的一级税务机关已没有争议,《征管法》的一些条文对此也予以了肯定。例如,《征管法》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的一些条款规定,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有权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有权查询其存款账户,有权调取其往年账簿进行检查;经该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查询案件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在这些条款中,括号里的“分局”就是指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一类税务机关。但在立法技术上,没有必要在《征管法》的第14条把这类税务分局单列出来与税务局并列,可以与上述条款一致,即表述为“各级税务局(分局)”。当然,最理想的是在这类机构设置、对外公告和挂牌时取消税务分局的称谓,直接称为“某某区(县)国家(地方)税务局”,与一级政府对应起来。

《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是否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以及这样的分局是否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争议很大。这一争议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是否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二是这类分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本不应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税务分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组织:一个是具有税务机关性质的税务分局;一个具有派出机构性质的税务分局。否则,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之间就存在冲突,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就很不严密。有学者提出,《征管法》第14条规定:“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这里的“各级”既指“各级税务局”,也指“各级税务分局”。法律上所讲的“各级”应包括乡镇级。所以,各级税务分局应该包括乡镇级的税务分局。(3,我们认为,这里的“各级”只修饰“税务局”,而不修饰“税务分局”。第一,税务分局是一种派出机构,没有各级税务分局的提法,因为不是各级政府都设有税务分局。第二,从乡镇税务分局形成的历史来看,它不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而是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在1997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国办发11997)1号)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将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税务所,原则上逐步改为按经济区划设置税务分局或中心税务所。……在农村应以经济区划设立税务机构(税务分局或税务所)。一个农村分局(或税务所)一般管辖3个以上乡镇。”第三,如果说这里的“各级”可以修饰税务分局的话,那么,还可以说修饰税务所,即“各级税务所”。而税务所只有一种,即指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不存在各级税务所的提法。所以,“各级税务分局”的提法以及“各级税务分局应该包括乡镇级的税务分局”的论断值得商榷。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我们认为这类税务分局从其实质而言应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税务分局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产物,作为最基层的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其具有的职能与税务所的职能相同,其发挥的作用与税务所的作用无异。其产生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上述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在2004年9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税发[2004)125号)文件中也进一步明确,税务分局为非全职能局,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管辖五个以上乡镇(街道)或大企业所在地可视需要设置税务分局。虽然《征管法》第74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而没有规定税务分局也有权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但税务分局和税务所性质和职责完全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如果没有执法主体资格,在法理上很难解释,也不符合当前税务执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因为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税务所在1997年之后,多数都被改为税务分局。当然,《征管法》第14条对这类税务分局的表述不规范,对税务派出机构,该条文只提到税务所,而没有提到此类税务分局。因此,我们认为,也可以在税务所后面加一括号,在括号里加上“分局”二字,表述为“税务所(分局)”。同时,在《征管法》的第74条表述为“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分局)决定。”这样,所有税务派出机构在《征管法》中就规定得十分清楚。

三、对税务稽查局的界定

1.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认为税务稽查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多少争议。但在司法实践中却依然对此存在不同的判决结论。①我们认为,税务稽查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是没有争议的。是否有执法主体资格,关键看以下两点:第一,是否有独立的职权范围,能把自己与其他行政主体区分开来。这是能成为一个独立行政主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行政主体设立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税务稽查局的独立职权范围在2002年《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作了明确规定: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第二,是否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执法,并能够承担法律责任。在《征管法》第14条中,明确规定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是税务机关,那么它就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执法。税务稽查局还有一定的独立办案经费,万一需要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也有经济保障。而且,2001年《征管法》及2002年《征管法实施细则》的修改,其中重要的修改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的执法主体资格。[4]按照1993年《征管法》的规定,税务行政主体包括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修改后的2001年的《征管法》的第14条又增加了“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在2002年的《征管法实施细则》的第9条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所称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所以,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的执法主体资格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否则,2001年的《征管法》所作的这一项修改就没有意义。个别司法判例对稽查局主体资格的否定是值得关注的。

2.县级稽查局是否具有处罚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0条作了这样的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县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它只是县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但我们认为,虽然县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税务机关,但这一条并非只强调只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才有处罚权,行政处罚权还有例外的情形,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而县税务局的稽查局处罚权就属于这种行政处罚权中的例外情形。其处罚主体资格来源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特别授权,以授权行政主体的身份独立对外执法。

3.县级稽查局的具体处罚权限有多大。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县级税务局稽查局的处罚权限有三种情形:一是把它当作一个税务所,仅限于2000元以下的处罚权。二是不受2000元以下的限制。三是有的税务局自己规定一个限度,例如五万元以内的处罚权。超过了,就应移交市级稽查局处理。我们赞同第二种操作模式。第三种操作模式是税务机关内部对县稽查局处罚权的控制,内部限定县稽查局只能查多大的案件,这是税务机关内部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并不违背法律的精神。但如果把县稽查局的处罚权限规定为2000元以下,可能是对法条的一种误解。《征管法》第74条把税务所的处罚权限规定在2000元以下,很多人认为,县稽查局与税务所级别一样,它也只能有2000元以下的处罚权。但我们认为,《征管法》第74条只是对税务所处罚权限的限制,但并没有限制县稽查局的处罚权限。行政级别与行政职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和混淆。

4.关于税务稽查局的职权范围。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第1款的规定,即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二是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查询其存款账户、调取其账簿进行检查这四项权力。如何理解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我们认为,从法理和法律的要求来说,既然要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就应有独立而专有的职权范围。对此,《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第2款也作了明确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也就是说,税务局的职责稽查局无权行使,稽查局的职责税务局不得行使,二者职责不得交叉。否则,稽查局作为税务局的内设机构就没必要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税务局与稽查局的职责具体划分为:凡是税务违法行为构成了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抗税的,一律移交稽查局处理,由稽查局独立作出决定,税务局不予干涉;凡是税务违法行为没有构成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抗税的,也就是说属于一般税务违法案件的,一律由税务局处理,稽查局不予干涉。[4]但这一规定在当前的税务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稽查局管了偷、逃、骗、抗税之外的事,例如:纳税人的发票违章、未申报纳税、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等违法行为。而对偷、逃、骗、抗税的案件,税务局却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处罚,这主要是大案、要案,税务局的审理委员会审过之后,以税务局的名义做出处罚。

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查询存款账户、调取账簿进行检查这四项权力。争议起源是由于在《征管法》第37条、38条、40条、54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86条中规定,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有权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有权查询其存款账户,有权调取其往年账簿进行检查。也就是说,稽查局要行使这四项权力时,稽查局局长无权批准,而必须由税务局局长批准。因此,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有的税务机关认为,由于稽查局局长无权批准行使这四项权力而必须由税务局局长批准,因此稽查局也就无权行使这四项权力,而必须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而有的税务机关认为,稽查局在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只是在批准程序上需要税务局局长批准,但行使这四项权力的主体依然是稽查局。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首先,如果稽查局没有这四项权力的话,就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职责,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在行使这一职责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启用上述四项权力,尤其是调账检查权。其次,如果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上述四项权力,但最后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处罚时,却以稽查局的名义,那么在同一案件同一行政程序中,却出现两个行政主体同时处理这一案件,不符合行政程序的一般原理,也与行政处罚法相违背。再次,《征管法》的上述规定,只是当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在程序上的特殊规定,从程序上体现税务局局长对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的一种监督,因为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时会影响纳税人的权益,必须慎用。而当税务局的直属机构——稽查局在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在程序上也必须经税务局局长批准,这只是《征管法》的特殊规定,但行使的主体依然是稽查局。当然,从法理上分析,我们认为对稽查局作这样的规定并不合理。稽查局既然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其行政首长就应有权决定其管辖的事务。但《征管法》的立法体例却限制了稽查局局长的这些权限。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其局长却没有独立决定权,还要由它上级税务机关的局长批准,行政主体资格无法体现出来,而且这也将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稽查局要行使这四项权力,都得由税务局局长签字批准,在实际操作时很难做到。税务局局长对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进行监督也是流于形式。在实践中还导致了稽查法律文书的混乱。有的稽查局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这四项权力;有的稽查局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但批准签字的却是税务局局长。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法理和我国税务机构设置的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在修改《征管法》时,对现行《征管法》的第14条中关于税务行政主体的规定,可以表述为“第十四条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分局)。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县级税务局的税务所(分局)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税收征收、管理”。

在第一款中说明了税务机关的范围指各级税务局,还包括一些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税务分局。这样的修改,一是区分税务机关与税务机构,把不具有税务机关性质的一些税务机构从第一款中分离出来,明晰税务机关的范围。二是把有争议的“税务分局”不再单列,用括号的方式并列在“各级税务局”的后面。这符合当前税务机关的设置现状。如果今后这类“税务分局”取消了,如直接更名为“某某区(县)国家(地方)税务局”,括号及括号里的分局二字就可以删除。对第二款单列,一是说明了稽查局不是第一款规定的税务机关,明晰了其性质为税务局的直属机构以及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执法主体资格。二是说明了稽查局的范围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三是明确了稽查局的职责,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同时合并了《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的有关内容,今后就可以删除《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对第三款单列,一是说明了税务所不是第一款规定的税务机关,明晰了其性质为县级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二是明确了税务所的职责,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三是根据当前税务派出机构的设置现状,明确与税务所性质相同的税务分局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执法主体资格。同时,把《征管法》的第74条修改为:“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分局)决定。”这样一来,从法理上和现实而言,有关税务行政主体的立法就比较清晰、明了。

县税务部范文篇5

《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把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以及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都称为税务机关,这一规定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它扩大了税务机关的范围,把税务局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也称为税务机关。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组成部门。[1]它一般按行政区划设立,是一种全职能的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学界也称之为职权行政主体,即行政职权随着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形成,无须经其他组织授予的管理主体。[2]这些行政主体一般是在宪法和国家行政组织法中作出规定。我国《宪法》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10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务院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中央的行政机关主要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的直属局以及一些部委的直属局。我国《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地方行政机关也做出了规定,它们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所以,行政机关只能是各级政府、政府的派出机关以及县级以上政府的职能部门。对税务部门而言,只有作为县级以上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级税务局(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县税务局)才是税务机关。其中包括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一些税务分局,主要是一些直辖市、地级市税务局在本辖区内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下文还将详细论述)。而税务局的稽查局就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在2001年《征管法》实施以前,只是一个内设机构。当然,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行政主体,是因为2001年《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授权后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把行政主体分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从性质而言,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税务机关,而只是一个授权行政主体。税务所同样也不是税务机关,而只是县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也是因法律的授权而成为授权行政主体。

如果把稽查局和税务所都定格为一个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执法实践中也会造成许多混乱。第一,会混淆税务局与稽查局的关系。当我们把税务局的稽查局也称之为税务机关时,那么它到底与作为税务机关的税务局是什么关系?是税务局的一个直属机构?还是与同级税务局并列关系?很容易混淆二者的关系。第二,会把稽查局的职责与税务局的职责混淆。稽查局的职责与税务局的职责应该是有区别的。《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应当区分,避免职责交叉。税务局所拥有的职权,稽查局就无权行使。例如:办理税务登记,征收税款,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理,对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行为的处理,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行为的处理等,都是税务局的职权,稽查局都无权管理。第三,把税务所也定性为税务机关,混淆了行政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中,行政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而无争议。派出机构只是行政机关的一个内设行政机构,由于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之后,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在行政复议时能够作为被申请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有资格成为被告。我国现行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①而且,对于税务所这一派出机构的设立也应更加规范,应该参照工商所和公安派出所的方式,专门制定单行条例对其设立、职责、内部机构等从法律上进行严格的规范。②也利于税务所有效地行使其行政职权。

二、对税务分局的界定

《征管法》第14条所提到的四个税务行政主体,存在争议的有两个,即“税务分局”和“稽查局”。对税务分局的理解,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称的税务分局仅仅指一些直辖市、地级市税务局在本辖区内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它是按行政区划设立,与一级政府对应的全职能的税务分局。如北京市税务局在各区、县设置的税务分局。它不包括一些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按行业、区域或专业设置的税务派出机构,如个体分局、城关分局、乡镇分局、石化分局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征管法》第14条所提到的税务分局也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这里所称的税务分局包括与税务局性质相同、全职能的一级税务机关已没有争议,《征管法》的一些条文对此也予以了肯定。例如,《征管法》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的一些条款规定,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有权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有权查询其存款账户,有权调取其往年账簿进行检查;经该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查询案件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在这些条款中,括号里的“分局”就是指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一类税务机关。但在立法技术上,没有必要在《征管法》的第14条把这类税务分局单列出来与税务局并列,可以与上述条款一致,即表述为“各级税务局(分局)”。当然,最理想的是在这类机构设置、对外公告和挂牌时取消税务分局的称谓,直接称为“某某区(县)国家(地方)税务局”,与一级政府对应起来。

《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是否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以及这样的分局是否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争议很大。这一争议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是否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二是这类分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征管法》第14条所称的税务分局,本不应包括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税务分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组织:一个是具有税务机关性质的税务分局;一个具有派出机构性质的税务分局。否则,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之间就存在冲突,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就很不严密。有学者提出,《征管法》第14条规定:“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这里的“各级”既指“各级税务局”,也指“各级税务分局”。法律上所讲的“各级”应包括乡镇级。所以,各级税务分局应该包括乡镇级的税务分局。(3,我们认为,这里的“各级”只修饰“税务局”,而不修饰“税务分局”。第一,税务分局是一种派出机构,没有各级税务分局的提法,因为不是各级政府都设有税务分局。第二,从乡镇税务分局形成的历史来看,它不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而是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在1997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国办发11997)1号)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将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税务所,原则上逐步改为按经济区划设置税务分局或中心税务所。……在农村应以经济区划设立税务机构(税务分局或税务所)。一个农村分局(或税务所)一般管辖3个以上乡镇。”第三,如果说这里的“各级”可以修饰税务分局的话,那么,还可以说修饰税务所,即“各级税务所”。而税务所只有一种,即指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不存在各级税务所的提法。所以,“各级税务分局”的提法以及“各级税务分局应该包括乡镇级的税务分局”的论断值得商榷。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所设置的税务分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我们认为这类税务分局从其实质而言应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税务分局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产物,作为最基层的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其具有的职能与税务所的职能相同,其发挥的作用与税务所的作用无异。其产生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上述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在2004年9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税发[2004)125号)文件中也进一步明确,税务分局为非全职能局,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管辖五个以上乡镇(街道)或大企业所在地可视需要设置税务分局。虽然《征管法》第74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而没有规定税务分局也有权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但税务分局和税务所性质和职责完全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如果没有执法主体资格,在法理上很难解释,也不符合当前税务执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因为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税务所在1997年之后,多数都被改为税务分局。当然,《征管法》第14条对这类税务分局的表述不规范,对税务派出机构,该条文只提到税务所,而没有提到此类税务分局。因此,我们认为,也可以在税务所后面加一括号,在括号里加上“分局”二字,表述为“税务所(分局)”。同时,在《征管法》的第74条表述为“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分局)决定。”这样,所有税务派出机构在《征管法》中就规定得十分清楚。

三、对税务稽查局的界定

1.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认为税务稽查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多少争议。但在司法实践中却依然对此存在不同的判决结论。①我们认为,税务稽查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是没有争议的。是否有执法主体资格,关键看以下两点:第一,是否有独立的职权范围,能把自己与其他行政主体区分开来。这是能成为一个独立行政主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行政主体设立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税务稽查局的独立职权范围在2002年《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作了明确规定: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第二,是否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执法,并能够承担法律责任。在《征管法》第14条中,明确规定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是税务机关,那么它就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执法。税务稽查局还有一定的独立办案经费,万一需要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也有经济保障。而且,2001年《征管法》及2002年《征管法实施细则》的修改,其中重要的修改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的执法主体资格。[4]按照1993年《征管法》的规定,税务行政主体包括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修改后的2001年的《征管法》的第14条又增加了“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在2002年的《征管法实施细则》的第9条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所称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所以,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的执法主体资格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否则,2001年的《征管法》所作的这一项修改就没有意义。个别司法判例对稽查局主体资格的否定是值得关注的。

2.县级稽查局是否具有处罚主体资格。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0条作了这样的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县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它只是县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但我们认为,虽然县税务局的稽查局不是税务机关,但这一条并非只强调只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才有处罚权,行政处罚权还有例外的情形,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而县税务局的稽查局处罚权就属于这种行政处罚权中的例外情形。其处罚主体资格来源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特别授权,以授权行政主体的身份独立对外执法。

3.县级稽查局的具体处罚权限有多大。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县级税务局稽查局的处罚权限有三种情形:一是把它当作一个税务所,仅限于2000元以下的处罚权。二是不受2000元以下的限制。三是有的税务局自己规定一个限度,例如五万元以内的处罚权。超过了,就应移交市级稽查局处理。我们赞同第二种操作模式。第三种操作模式是税务机关内部对县稽查局处罚权的控制,内部限定县稽查局只能查多大的案件,这是税务机关内部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并不违背法律的精神。但如果把县稽查局的处罚权限规定为2000元以下,可能是对法条的一种误解。《征管法》第74条把税务所的处罚权限规定在2000元以下,很多人认为,县稽查局与税务所级别一样,它也只能有2000元以下的处罚权。但我们认为,《征管法》第74条只是对税务所处罚权限的限制,但并没有限制县稽查局的处罚权限。行政级别与行政职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和混淆。

4.关于税务稽查局的职权范围。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第1款的规定,即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二是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查询其存款账户、调取其账簿进行检查这四项权力。如何理解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我们认为,从法理和法律的要求来说,既然要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就应有独立而专有的职权范围。对此,《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第2款也作了明确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也就是说,税务局的职责稽查局无权行使,稽查局的职责税务局不得行使,二者职责不得交叉。否则,稽查局作为税务局的内设机构就没必要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税务局与稽查局的职责具体划分为:凡是税务违法行为构成了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抗税的,一律移交稽查局处理,由稽查局独立作出决定,税务局不予干涉;凡是税务违法行为没有构成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抗税的,也就是说属于一般税务违法案件的,一律由税务局处理,稽查局不予干涉。[4]但这一规定在当前的税务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稽查局管了偷、逃、骗、抗税之外的事,例如:纳税人的发票违章、未申报纳税、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等违法行为。而对偷、逃、骗、抗税的案件,税务局却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处罚,这主要是大案、要案,税务局的审理委员会审过之后,以税务局的名义做出处罚。

税务稽查局是否具有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查询存款账户、调取账簿进行检查这四项权力。争议起源是由于在《征管法》第37条、38条、40条、54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86条中规定,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有权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有权查询其存款账户,有权调取其往年账簿进行检查。也就是说,稽查局要行使这四项权力时,稽查局局长无权批准,而必须由税务局局长批准。因此,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有的税务机关认为,由于稽查局局长无权批准行使这四项权力而必须由税务局局长批准,因此稽查局也就无权行使这四项权力,而必须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而有的税务机关认为,稽查局在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只是在批准程序上需要税务局局长批准,但行使这四项权力的主体依然是稽查局。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首先,如果稽查局没有这四项权力的话,就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职责,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在行使这一职责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启用上述四项权力,尤其是调账检查权。其次,如果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上述四项权力,但最后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处罚时,却以稽查局的名义,那么在同一案件同一行政程序中,却出现两个行政主体同时处理这一案件,不符合行政程序的一般原理,也与行政处罚法相违背。再次,《征管法》的上述规定,只是当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在程序上的特殊规定,从程序上体现税务局局长对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的一种监督,因为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时会影响纳税人的权益,必须慎用。而当税务局的直属机构——稽查局在行使这四项权力时,在程序上也必须经税务局局长批准,这只是《征管法》的特殊规定,但行使的主体依然是稽查局。当然,从法理上分析,我们认为对稽查局作这样的规定并不合理。稽查局既然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其行政首长就应有权决定其管辖的事务。但《征管法》的立法体例却限制了稽查局局长的这些权限。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其局长却没有独立决定权,还要由它上级税务机关的局长批准,行政主体资格无法体现出来,而且这也将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稽查局要行使这四项权力,都得由税务局局长签字批准,在实际操作时很难做到。税务局局长对税务机关行使这四项权力进行监督也是流于形式。在实践中还导致了稽查法律文书的混乱。有的稽查局以税务局的名义行使这四项权力;有的稽查局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但批准签字的却是税务局局长。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法理和我国税务机构设置的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在修改《征管法》时,对现行《征管法》的第14条中关于税务行政主体的规定,可以表述为“第十四条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分局)。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县级税务局的税务所(分局)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税收征收、管理”。

在第一款中说明了税务机关的范围指各级税务局,还包括一些与税务局性质相同的税务分局。这样的修改,一是区分税务机关与税务机构,把不具有税务机关性质的一些税务机构从第一款中分离出来,明晰税务机关的范围。二是把有争议的“税务分局”不再单列,用括号的方式并列在“各级税务局”的后面。这符合当前税务机关的设置现状。如果今后这类“税务分局”取消了,如直接更名为“某某区(县)国家(地方)税务局”,括号及括号里的分局二字就可以删除。对第二款单列,一是说明了稽查局不是第一款规定的税务机关,明晰了其性质为税务局的直属机构以及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执法主体资格。二是说明了稽查局的范围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三是明确了稽查局的职责,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同时合并了《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的有关内容,今后就可以删除《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对第三款单列,一是说明了税务所不是第一款规定的税务机关,明晰了其性质为县级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二是明确了税务所的职责,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三是根据当前税务派出机构的设置现状,明确与税务所性质相同的税务分局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执法主体资格。同时,把《征管法》的第74条修改为:“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分局)决定。”这样一来,从法理上和现实而言,有关税务行政主体的立法就比较清晰、明了。

县税务部范文篇6

围绕税收征管工作,自年国地税分设以来。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家税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同样的劳动,而对于国地税共同管辖的纳税人,登记、申报等相关涉税事宜,相同的动作也需要重复两次,不但增加了宏观税收成本,也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以来,县国家税务局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研究,积极与地税部门协商,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十月底,县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共计联合办理税务登记

为纳税人节约办证费用元。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把这项工作很好地开展起来,县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家税务机关真诚携手,互相协作,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时常发现双方的基础征管信息存在着差异,充分协商达成共识我县国地税部门在对共管户征管信息进行日常交换比对的过程中。两家征管部门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税人向两家税务机关办理登记的时间差异,形成一家已登记而另一家尚未登记;二是个别纳税人向一家税务机关办理登记后,不向另一家税务机关办理登记或者故意延迟登记,以达到少纳一个月或数月税款的目的造成一方漏征漏管。三是人情税和关系税形成的双方定税信息悬殊。这些情况引起了国地税主抓征管工作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带领各自的征管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交换意见和反复磋商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构想,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分别向国地税党组作了详细的汇报,得到两局组的重视与支持。7月25日,县国家税务局召开联席办公会,召集有关业务科室和基层单位负责人就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能够有效堵塞征管漏洞,提高工作效能,降低办税成本,优化纳税,促进双方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会议决定,由两家税务机关主抓征管工作的副局长牵头,征管科和其他各业务部门全力配合,密切协作,探索进行国地税联合办证。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两家税务局分别向南阳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作了认真的汇报,就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设想和有关情况。得到市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确定在县进行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试点。月日,南阳市国家税务局征管科长李浩庆、南阳市地方税务局征管科长邵顺山一起到召开了南阳市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试点现场会,对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现场会后,又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争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保证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两家税务机关密切合作,精心组织,一是成立了由两家一把手张玉泰、杜如生亲自挂帅任组长、主抓征管的副局长陈德恕、郑先伟任副组长的县国家税务局、县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二是研究制定了县国家税务局、县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行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的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三是加强对外宣传,争得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四是共同制定了县国家税务局、县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实施办法》草案)两家税务系统内部进行讨论酝酿,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内部酝酿的结果和搜集的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修改完善。

三、协调一致消除障碍

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探索实行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联合办证工作就无法进行。由于两家税务机关在机构设置、部门职责设定、文书格式以及税收信息化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给联合办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国地税税务登记表内容格式不尽相同,不可通用的问题,综合双方的税务登记表,重新设置了涵盖双方相关登记事项的通用税务登记表,并对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应提供的证件资料,保证采集信息齐全的前提下进行压缩和整合。针对地税基层所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的权限,与国税基层所权限不对等的情况,经过磋商,促成地税部门将办理税务登记的权限由县局征管科下放到基层所。由于国税信息化程度较高,登记受理审批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文书传递,而地税部门的登记审批则需将纸质文书传递到县局征管科,不能适应一家受理、当场办结的需要,经协商,地税部门改为基层所受理后,电话请示县局征管科批准,事后补办审批手续。虽然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两家税务机关由于认识上高度统一,及时进行沟通协商,有针对性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通调整,达到工作流程上的直辖市一致,使各类问题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

县税务部范文篇7

关键词:福利企业设立日常管理退税审批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服务业”(广告业除外)营业税的免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等优惠政策。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实践中一些同志存在的不同认识或做法,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税务机关有无必要介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规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后举办的民政福利企业,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批准”,这就是说,凡申办社会福利企业的,除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外,还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认为是县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设立。这项规定明确了“主管税务机关”应直接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设立是由工商机关审批登记,特殊企业除了工商机关审批登记外,还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比如设立米粉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卫生许可证”;设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样,设立社会福利企业也需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但是否需要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批,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税收执法机关,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机关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设立之后的涉税事务,对企业设立程序本身的管理,严格说来不属于税务机关的职责。换句话说,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之前的企业设立审批事项,税务机关一般不应介人。税务机关的职责是对与税收有关的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米粉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涉及税收政策的执行,这些企业的设立审批均不需要税务机关介人,为什么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就非要税务机关介人呢?况且,即使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并不等于税务机关就可以或一定要根据“设立审批”的决定给予退税;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条件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究竟是否符合退税的条件,需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判定。“设立审批”不能代替日常税收管理,更不能代替退税审批。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没有必要介人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并办理税务登记起,税务机关才开始行使税务管理的职能。

至于是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还是由市(州)级或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主要看管理的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今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最好也放在县级民政部门,不要集中到省级审批,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的省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是由县、市(州)、省三级的民政、国税、地税审批,一共要盖九个公章,才能批准一户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有的省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和省级民政部门审批,盖五个公章就可以设立福利企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把福利企业的设立环节纳人税收管理是不适当的,为此,建议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改现行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审批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权授予县级民政部门即可,税务机关不介人设立审批。

思考之二: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目前,一些地方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纳人了税务管理的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把好福利企业的设立关,税务机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税务机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放松了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和退税审批。其实,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税收监管和严格退税审批,才是税务机关管理的重点。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以及之后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环节以及退税审批环节的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求税收管理员应当经常深人社会福利企业,了解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残疾人员的安置及上岗情况,辅导福利企业健全帐务,真实记帐,并写出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的月度报告。月度报告是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社会福利企业能否退税的主要依据。因此,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作细致不细致,了解企业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对税务机关退税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税收管理员肩负着税收管理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财务核算的管理与监督。社会福利企业必须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按规定设置“应交税金”明细帐,准确核算收人、成本、税金、利润等科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三)社会福利企业必须严格按月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必须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事后被税务机关查补的税款,不得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发票管理。社会福利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进货物应当取得进项发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对应取得而不取得或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作出处理;对取得的进项发票必须按期到税务机关认证,没有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五)加强税务稽查。社会福利企业由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发票的取得和填开、税款的缴纳等诸环节上可能存在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漏洞;税务机关也因为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放松税收监管的思想。为此,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克服管理松懈的思想,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铁拳作用,加强对福利企业用工情况、货物购销情况、以及发票的取得、领购开具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福利企业严格财务核算,严格依法纳税。

(六)严格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审批。根据财政部《关子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199455号)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应报省国税局核准批复。虽然,报经省国税局核批增加了审批环节,有损行政效率,但是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由省国税局审批社会福利企业退税是可以做到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省级国税局核批福利企业退税的工作量,建议对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实行分级审批。比如对月(笔)退税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由县(市、区)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10—50万元(含)的,报由市、州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报由省局审批。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申请退还已缴增值税应当向县级国税局提供退税申请报告、退税申请审批表、已缴税款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复印件、残疾人员上岗情况及工资发放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县级国税局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申请及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税收管理员写出的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月度报告严格审核,并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对经审核符合退税条件的,县(市、区)国税局开具“收人退还书”,由国库部门按退税税种的预算级次分别从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中退付。

目前,有的省份为简化社会福利企业退税审批程序,对福利企业的退税均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当然,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财政部将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税务机关;县级以上税务机关主要行使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监督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具体事务。

(七)上级税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监督的权力。在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上,应当经常采取调查、检查等形式了解主管税务机关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纠正执法中的偏差,为加强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县税务部范文篇8

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税务文化”建设已经提了多年,但对什么是“税务文化”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的定义。不少税务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也因认识不同而莫衷一是。2009年2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发(2009)14号”文件下发的《意见》一文终于对“税务文化”作了明确:“税务文化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

按照这一定义,税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涵盖面非常之广。从广义上说,税务系统所进行的各项税收业务工作,都属于税务文化建设的范畴。面对如此宽泛的“税务文化建设”,毕节地区的各县市局可能会有些无所适从之感。因此,地区局作为全区地税系统的指挥机关,要明确思路,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全方位地考虑地税系统的税务文化建设的“一盘棋”,应该对全区地税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税务文化建设工作有一个总体规划,明确阶段部署,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如制定这个规划,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一)明确总体目标;

(二)以年为单位的阶段实施计划;

(三)组建专门机构;

(四)将工会、妇委会的工作纳入其中统一部署;

(五)将专项的税收宣传和对地税机关日常工作的宣传结合;

(六)制定考核制度,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地区局一年一度对各县市局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是地区局的“指挥棒”,它决定着各县市局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要充分地发挥这支“指挥棒”的威力,有效地指导全区地税系统的税务文化建设。

二、选择试点,逐步推广

由于全区各县市局的地域、经济环境不同,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同,全区地税系统的税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一般来说,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局,主要领导的认识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楚的,工作开展是有具体措施的,工作成效也是明显的。而工作开展较差的县局,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主要领导对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予重视。由于地区局一直未将此项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的范围,少数县局对税务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措。

认识上的不足是主观原因。但客观地说,由于“税务文化”的涵盖面太广,不易定性和定量,也使得一些县局在抓此项工作时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从何抓起,如何抓好。因此,建议在全区选择一至二个基础较好的县局作为试点单位,由地区局直接指导,县局具体实施,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样板性”建设,然后逐步在全系统推广,让其余县市局有榜样可以效仿。这不仅可以解决税务文化建设工作“从何抓起”、“如何抓好”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其他县局因地制宜、举一反三,在税务文化的建设形式上有所创新。

三、加大投入,扩大成果

近年来,在地区局领导的重视下,全区地税系统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果。一是坚持将税务调研工作纳入考核体系,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调研成果,有的成果还在地区和省内获奖。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调研工作的考核,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作者,为下一步的税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二是重视宣传工作,与地区主要媒体保持着良好关系,在税收专项宣传和日常工作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是于2008年创办了综合性季刊《毕节地税》,为税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激发了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写作积极性。四是于2008年成立了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地税分会,通过两次活动,相当一部分职工从事业余摄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已有六名职工达到地区级摄影家协会的入会条件,正在办理入会手续。各县市局志愿参加摄影协会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这是全省地税系统的第一个摄影家协会,它的成立为全区地税系统的税务文化建设建立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在《意见》下发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成果,是完全符合《意见》精神的,方向完全正确。因此,应当加大投入,巩固和扩大这些成果。具体做法可以作如下考虑:一是要加强激励机制,激励到位,充分调动有专长的地税职工的税极性,以带动广大职工。激励要到位,不能不疼不痒,更不能朝令夕改。二是还要加大自我宣传的力度,不断刷新地税部门的形象,要把“地税形象”当作“品牌”来树立,因此要有必要的投入。三是进一步办好《毕节地税》季刊,充分发挥刊物的“窗口”和“平台”作用。目前刊物的困境是稿源不足,体裁单一,可读性不强,社会公认度低。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强化考核力度,加大考核分会值,二要加强编辑部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因此,建议为编辑部增加1--2名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并配备交通工具,让编辑人员能经常到基层进行采访、培训、专题调研、组织活动。既可以解决稿源问题,还能对全区地税系统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一举几得。三是要充分发挥摄影协会的作用,把这个群众性的组织纳入全区税务文化建设的总框架中,安排适当经费、配备相应器材,使工作开展正规化,制度化。

四、多种形式创新载体

如前所述,由于“税务文化”建设的宽泛性,从广义的角度说,每一项税收工作,都可以是一项文化建设。虽然近年来全区在税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依然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在“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这两个层面上还可以有所创新。对此,笔者提出四条具体建议:

(一)建立图书资料室

图书资料室应当是税务文化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硬件。以地区局为例,订阅的报刊与业务书籍的数量并不少,但利用率很低。而且,多数职工没有阅读习惯,不懂得阅读对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对业务上遇到的问题也不会通过查阅资料加以解决。

这就需要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建立图书资料室,将报纸、图书、期刊、业务资料集中统一管理,规定开放时间和借阅规则,既能改变多数报刊、资料闲置的状态,避免重复订阅,节约经费开支;又能方便职工查阅。

图书资料室建立后,可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逐步培养职工的阅读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展税收历史知识教育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职工对税收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多年的业务骨干,在税收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但对一个“初税亩”却不知为何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虽然这不影响税收工作,但作为一名税务干部,毕竟是一种不足。多年来的各种业务培训都非常务实,毫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造成这种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计划地开展税收历史知识的教育,也是税务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以地区局为例,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两种方式:

一是在会议室、走道上张贴图片,用“图说”的形式介绍税收历史知识,长期耳濡目染,自然会潜移默化。

二是在安排业务讲座时适当穿插税收史方面的内容,让广大职工对税收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加知识积累。

(三)建立文娱室,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意见》指出,“建设税务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税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税务人员精神文化需要、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要将“税务文化建设成果应惠及全体税务人员,惠及全社会,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性机制。”

按照这一精神,地区局建立文娱活动室势在必行。建立文娱活动室,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能增加职工对单位的向心力。从较低的层次上说,有一个地方让职工在工作之余休闲放松,也能让职工直接感受到单位对个人关怀,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项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做法。当然,如果管理不当,文娱活动室有变成单纯的“麻将室”的可能。这需要规范和引导,但不能因噎废食。

无须讳言,近几年地区局的总体氛围有些沉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极少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职工之间少了一个比较阳光的交流渠道。从有限的几次活动的过程看,虽然地区局职工总体年龄偏大,但参与文娱活动的积极性依然很高,而且十分投入,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也显得十分融洽。从心理科学上讲,“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对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很有好处。也就是说,这一类活动,是达到“和谐”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建立文娱活动室,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对改善职工的精神面貌,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环境,都有很大的作用,是税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开展礼仪培训

税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升税务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职工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是个人修养、素质的体现,实际上也代表着税务部门的形象。多年来,税务机关在办税厅推行的使用“文明用语”,禁止“服务忌语”的活动,就是税务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仅仅是解决了一个“说”的问题,还有一个“做”的问题,这个“做”,就是礼仪。

县税务部范文篇9

为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促进企业有序流动,合理协调区县利益,现将本市企业跨区迁移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完善税务登记集中管理

本着按规定办理迁移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原则,对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引起的正常迁移,要抓紧制定和实施迁移纳税人的发票预留使用办法,实现发票使用上的“无缝衔接”。即:企业在迁出地税务机关进行清算期间,迁出地税务机关应继续提供生产经营所需发票;且企业同时可在迁达地税务机关办理开业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待迁出地税务机关注销迁移手续办理完毕,即可到迁入地税务机关购买发票。迁出地税务机关应加紧处理,原则上在一个月内办结企业的迁移注销登记。

二、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对反映税务机关设置障碍阻扰企业正常搬迁行为的投诉,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通报批评,并责成限期改正。对屡次出现类似情况的税务机关,将在年终工作考核中扣分并追究相关责任。

三、合理调整区县利益

(一)对企业迁移前一年缴纳区县级税收收入超过500万元或迁移前三年缴纳的区县级税收收入年度平均值超过500万元的跨区迁移行为,调整收入基数。由企业迁出区县财政部门向市财政局提出调整收入基数的书面申请。经市税务局核实后,市财政局在企业迁移起五年内,每年通过财力结算调减迁入区县的收入基数,相应调增迁出区县的收入基数,一定基数五年不变。

收入基数以企业迁移前三年缴纳的区县级税收收入年度平均值为准。

区县税务部门应及时与区县财政部门沟通企业迁移情况。

(二)对不符合上述调整收入基数条件的企业跨区迁移行为,原则上不调整收入基数,但迁入与迁出区县协商一致的,可由相关区县财政部门联合向市财政局提出调整收入基数的书面申请。经市税务局核实后,市财政局在企业迁移起五年内,每年通过财力结算调减迁入区县的收入基数,相应调增迁出区县的收入基数,一定基数五年不变。

收入基数以迁出、迁入区县协商一致的数额为准。

(三)凡企业迁移后享受了迁入区县自行制定的与企业税收直接挂钩的返还政策,或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性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商贸型企业享受了迁入区县自行制定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的,都将视为违反规定的利益驱动行为的非正常流动。迁出区县的财政部门可向市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经市财税部门核实情况属实的,市财政局将采取惩罚性措施:

1.未对迁移企业调整收入基数的,自市财税部门核实后五年内,每年通过财力结算调减迁入区县的收入基数,相应调增迁出区县的收入基数。

收入基数以企业迁移前三年缴纳的区县级税收收入年度平均值为准。

2.按迁入区县返还给企业财政资金的1~2倍,扣减迁入区县的财力。扣减财力项目纳入年度市与区县的财力结算中,所扣财力全部用于增加市级转移支付规模。

四、本规定自2*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市财政局

*市国家税务局

县税务部范文篇10

值我县税务学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税务学会的成立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和关心我县经济建设的省市税务学会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我县税务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税收征管,努力组织收入,积极开展税收理论研究、探索征管方式改革、扩大税收政策宣传和税收咨询服务,为新税制在我县的顺利实施、各年财政收入目标的较好完成,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今天,县税务学会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税收理论研究,拓展税收工作视野,对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成立税务学会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这对对我们现有税收理论、税收制度、管理方式、征管手段、将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影响。通过成立税务学会,加强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增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的指导水平,使税务工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成立税务学会是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分散性的、群众性税收科研活动为有关业务的操作、税收政策法规的贯彻和宣传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缺乏固定的阵地和科学的导向,使它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约。今天我县税务学会的成立,聚集和吸收了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准的同志,在学会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下,使自发的松散、分散性的研究活动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集中群体智慧,提升理论研究层次和指导实践的针对性,研究落实新形势下做好税务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进而提高税务工作水平。

第三,成立税务学会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混合形式所有制经济的增多及非公经济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广泛运用,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使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对广大税务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学会的成立,为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机构保障,能够帮助税务干部职工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格局,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双重的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征管水平。

今天,灌南县税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县基层税收工作的理论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标志着全县税务干部职工在新时期税收工作中勇赶时代潮流,认真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此,我也真诚地希望,学会成立以后,学会和会员要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紧紧围绕学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税收工作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指导方针,密切联系我县经济发展和税收工作的实际,积极组织调研活动,加强税收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和工作方法的交流,做好政府、税务征管部门、税收征收对象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要针对当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认知,通过依法治税的渠道加以解决,积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我们的工作措施更加切合实际,不断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同时,也希望各级领导对学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工作便利,给予学会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学会不断发展壮大,并充分发挥学在税收工作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不断提高学会工作水平,为推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崛起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