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2:38:38

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范文篇1

关键词:新形势;无线传输发射;技术管理

科技创新与时展共同催生了数字化、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现在它们已经应用在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大趋势,行业分工出现细化、多元发展的形态,出现了资源的再次整合,总体来看,竞争与繁荣并存,发展与机遇同在。除了技术方面的进步以外,还应该注重于对技术的管理,比如,在当下对于无线传输发射事业方面的技术管理就非常值得研究。

一、解放思想、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与技术普遍革新的时代,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在当下的发展与改革的认知,注重技术性革命带来的促进与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和谐发展、促进其融合的必要性,这是因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再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广电媒体,因此,应该做好融合事宜,坚持引入新技术。另外,应该以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去思考管理方面的全面性,比如,对于技术的管理,也应该纳入其中;因为只有技术的功能性得到较好的管理,才能更优化,才能更好的将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这些新思想的应用前,还应该注意到我国当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和谐共生”的发展期望。

二、将事业与机制创新并举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分析,机制创新在每一项事业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发展方面看,近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比如在技术装备方面的更新、在技术手段方面的改善、在维护方式方面的便捷化以及队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加之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无线传输发射技术与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共同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与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共同发展。以十年来的发展可以认识到,设备总功率的提升、传输总时间的增加、发射总时间的翻倍等。但是体制创新较为薄弱,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较为牢固,因此,应该加强反思能力,增加多样性,宽容差异性,正确对待个性化的发展与独立表达的风格。首先,应该使老旧传输发射业务与新的业务发展相结合,并且为其整合与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应该以创新为主导,将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加以认知,并积极去进行机制探索与创新;第三,应该以技术管理为中心,并对其各层面进行挖掘式探析,比如对于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全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探索等;第四,应该做好检验机制的创新,从系统化的角度进行体系化的评估体系建设。

三、做好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型准备

首先,在电台技术管理方面,有四大基础环节,分别是技术运维、技术安全、技改大修、技术培训,传统的管理方式采用值班与检修相结合,并形成了应知应会加岗位责任制,而且还形成了预案技术运维管理;其次,新形势下的智能化发展等,体现了新技术要求适合于其身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与一体化、自动化完成值班、抄表、换频、检修等任务。因此,应该注重二者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充分的理解技术运维方式的重要价值,并对其重新进行定位分析,防止因盲目及操之过急而带来麻烦;还应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决好人员的重组问题,职能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分类指导。总之,应该积极的促进传统向现代的逐步良好过渡,切勿操之过急。第三,具体来讲,应该更新设备,并做好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与研讨,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其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把技术应用吃透、弄精,然后,在其基础上,加强技术管理,以此推动整体的转型。因为从整体上讲,技术与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此前,人们注重利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但现在,应该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探讨管理问题,实质上,也是对技术的科学应用与合理配置,以及优化升级,比如德国工业4.0的出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与优化实现的,所以,应该积极的抓好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技术管理,从而提升其整体的升级改造能力。

四、加强专业维护与系统维护

首先,应该承认,近些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确实改变了诸多弊病,但是,以系统维护的角度分析,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思想认识、理论联系实践以及科学合的措施跟进方面一直略显不足,所以,应该积极的加强专业维护与系统维护两个方面。换句话讲在维护管理中,应该进行重点维护、系统维修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其次,应该做好人才的选拔与人才的培养,尽可能的向社会招贤纳士,在内部实行竞争激励制度,并利用一系列的资源,进行综合性治理,以专业化的技术性培训为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维进行头脑训练,还可以进行一些“头脑风暴”之类的小桌会议等,不断的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以此保证专业化人才的基础牢固化;第三,即是在人才培训与培育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建设,最好是以合作精神为主导,先进行一些理念方面的讲解与更新,转变思维,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方面的更新;第四,应该坚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以技术管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相结合,形成一种全面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如此,才能更好的为无线传输发射事业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五、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

当前形势下的无线传输发射事业,需要加强技术管理,然而技术渗透于每个必要的细节之中,因此,就应该认真的去研究技术,并且对其各个细节进行记录与分型,利用经验积累,完成从设备机械的维护到设备维护机构的调整,通过全局运维管理,完成各方面的改造升级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将过程化管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并利用管理上的进步与事业上的延伸融合,达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另外,还应该注意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对其组织性建设、团队建设添加一些新的力,从而将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此与现代化的传播能力相适应。最后,还应该注重专家群体与一专多能相结合,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六、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

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技术管理是为了提升其事业,为其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但是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不断的改革深化背景看,将其产业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应该在无线传输相关企业单位中进行一些产业化问题的研讨。首先,应该确保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绝对向好发展,并努力提升其管理水平,优化技术管理,做好它的转型与现代化改革,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克服传统的管理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做好这一事业的繁荣发展;其次,该事业的发展,有力于促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比如,促进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手段与战略部署,从而逐渐进行两者的协调共处,共同向前;第三,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民需求与经济表现的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而且新技术的更新,新业务的扩展,投资、融资方面的多元渠道的开拓等,都有利的使单一的公益性服务受到了极大刺激,有利于形成多方向发展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并且由于多层需求的增加,广电产业化的发展趋向与发展之路也已开启。第四,应该构建起更为和谐的技术发展环境,换句话讲,即处理好技术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技术促进发展,以加强技术管理推动整体发展向着环保、节约、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五,在这方面的发展,应该以事业作为基础,以产业作为发展目标,坚持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发展方向的科学化,坚持以人为本,并利用创新思维进行一系更的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等。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所以,在无线传输发展事业方面,一方面应该加强技术的引入与研究,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在普遍的技术发展状况下的技术管理。尤其是应该坚持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搞好队伍建设,增强新形势下的适应性,还应该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上的导向,以专业与系统的维护技术为保障,从而促进广电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广电应发挥自身优势向混合型传输转型——第十届京、津、沪、渝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和广电无线传输发射新技术研讨会纪实[J].广播电视信息,2012(12).

[2]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发展扫描[J].中国无线电,2013(8).

无线传输范文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化;管理;发展思路;战略探讨

近几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数字广播、地面数字电视、IPTV等各种新媒介大量涌现,使得无线广播电视在覆盖网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时期形势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开始逐渐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应用给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带了新的契机,但同时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态势也令广播电视部门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情形下,无线广播电视应牢牢把握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科学技术变革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当前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进而促进我国的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更好更快地发展。

1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面临的考验

长期以来,无线传输覆盖扮演着在各个地区领域之间传播信息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部分社会公共职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质。例如宣传国家最新的政治决策、发展战略需求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波、码分多址、频分复用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有线电视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对无线广播电视的传统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在部分偏远地区,无线信号较差难以保证人们收听到的广播质量,数字化的收听质量不尽如人意,重影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无线传输容量不大,且信号质量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作用,在新时期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传输业的发展。因此,广播电视台应就如何有效促进无线传输覆盖的问题展开深入详细的探讨,指出在新环境背景下有关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几点基本的发展思路。

2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发展的思考

2.1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特点及其优势

尽管由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利用无线传输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无线传输覆盖具有许多有线覆盖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当今社会,无线网络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无线传输有着相当广泛的用户基础以及设备基础,更加容易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并且在可扩展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为此,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探索并构建出能够有效促进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公众创造出良好的信息传输系统,提高人们接收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特点主要有:频率宽、发射容量小、覆盖范围广、用户群基础宽泛、操作便利等。

2.2从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发展看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发展

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相反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近几年来,有线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的无线传输与覆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与优势,如果能够将两者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必然能够有效促进有线、无线技术的科学持久的发展。例如,在覆盖了光缆的地区,可以将LMDS作为备份,建立起一种拓扑结构;或者在一些没有电视光缆的地区,选用数字MMDS进行替代,如果地形较为复杂则可以替换为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直播系统等。可见,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要想取得长久可持续的发展,首先需要先克服模拟电视的弱点,实现双向移动接收,满足当代社会对多功能业务的需求。有线技术与无线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创新与发展。

3发展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基本思路

3.1明确广播电视业务运营在无线领域的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国内的通信竞争主战场逐渐由有线领域逐渐转移至无线领域,随着4G、5G牌照的发放,更加确立了无线传输在多媒体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推出,各大通信运营商纷纷开始完善各自的业务平台,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向无线移动视频以及电视服务的大量转移。在此背景下,如果广播电视的无线传输覆盖不能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那么无线市场的发展必将受到某种程度的挤压,其公益性会被逐渐削弱,进而导致媒体公信力与广告吸附力下降,对广播电视在公益性与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3.2紧紧抓住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机遇

(1)地面数字电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是必然趋势,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口。2010年,数字电视全面普及,模拟发射逐步关闭。由于历史原因,模拟发射的关闭并不能在一夕间完成,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化电视发展,扩大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范围。有线电视网络基本上已趋于完善,需求也正逐渐达到饱和状态。而无线数字化网络技术凭借其便利性、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给我国的无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中央台在全国进行传输覆盖建设。为了切实执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建设无线传输覆盖站点,形成一张交错完成的覆盖网络,推动中央台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发展。广播电视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张网络,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实施特别的管理,尤其是在站点、频点、技术方案等方面要尽可能地做到高度统一,采取积极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推动当地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建设的工作。

3.3结合不同手段,实施广播电视全覆盖

目前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主要有3种主流技术手段,分别是:直播卫星、无线网、有线网,3种技术各具特色。其中,无线传输覆盖的优势尤为突出,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立体交叉覆盖,对于全国广播电视的全面传输覆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将3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即形成3张网络的“融合经营”,能够改善如今我国各地广播电视节目固步自封、各自为政的僵局,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广告吸附能力,增强各个频道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主义文化的侵袭,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3.4整合无线覆盖网资源,建立一张无线全覆盖网络

自直播卫星开通以来,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直线上升,而有线网络则在开拓西部地区用户市场时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积极推出新政策,要求广播电视部门上下合作,共同努力创造发展机遇,利用市场经济动作,整合各地区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络的资源,最终组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网络,实现无线广播电视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确保政策信息畅通无阻的传播。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在充分掌握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基本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对频率、频道等实行统一规划,整体上以大功率的覆盖为主,而直播卫星、小功率发射等则作为一种盲点补充,构造出一张清晰化、系统化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络。

3.5整合集团内部无线资源,实施统一的运营与管理

我国在实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时要始终坚持公益性的原则,逐步抽离各地区广播电视公司的部分职能交予当地广播电视技术中心负责,由其统一承担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等相关工作,而传媒公司仅需负责节目制作以及市场开发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电视广播节目的质量与公益性,不断强化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发展与革新。

3.6公益与经营协调发展,有线与无线相互补充

要想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公益性与经营效益协调发展,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公益为主,经营为辅”的观念,形成事业与产业并重,共同发展。在推动无线传输覆盖发展时,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开放整合,让投资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有利于无线广播电视的长久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各种技术手段,丰富节目种类,传播更多具有公益性质的节目,当时机成熟时,可以开展部分经营性业务,同时兼顾无线传输覆盖网发展的公益性与经营性。

4结语

总而言之,无线传输覆盖在我国的发展已数十年,党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工程的建设,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支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到由电视广播无线传输提供的各项服务,这就要求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台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统一,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各自的无线网覆盖资源,交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实现高质量信息无阻碍的传播。此外,无线网在传输覆盖的发展过程中还应适当结合有线技术,实现业务、地理以及形式等方面的互补协调,提高电视广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快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发展进程。

作者:王定一 单位:宁夏隆德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王梅,阮太中,王健,等.重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发展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2):77-79.

[2]陆庆机.广西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事业五十年发展成就[J].视听,2008(12):26-28.

[3]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发展扫描[J].中国无线电,2009(8):45-47.

无线传输范文篇3

第一条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正常进行,维护广播电视播出秩序,加强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的管理,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以下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是指利用无线传输覆盖网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规划,审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指配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以下称广播电视频率),并对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进行管理。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并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安全和质量。

第五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安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建设和使用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六条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使用广播电视频率、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以及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实行许可制度。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许可事项。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严禁伪造、翻印、涂改、出租、转让。第七条国家严禁在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传送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禁止的内容。

第二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八条利用地面无线、微波、卫星等方式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业务的,须按本办法规定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九条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二)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影视集团(总台)及所属机构;

(三)具有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机构。

第十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符合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要求;

(三)具有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和基本建设资金、稳定的经费保障;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五)如申请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还应符合地面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技术规划要求;

(六)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合法。

第十一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法人资格复印件;

(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申请表;

(三)拟采用的传输覆盖方式、范围、服务区域和节目内容;

(四)技术方案和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五)资金保障及来源;

(六)合法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七)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开展业务的文件。申请经营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送业务的,还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合法广播电视节目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二)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安全的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卫星的轨道位置、转发器编号、极化方式、符号率、频率以及入网测试情况;

(四)安全播出、运行维护制度;

(五)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情况;

(六)经费保障情况、工作环境情况。

第十二条下列业务,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中、短波广播;

(二)调频、电视广播(使用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不含)以上发射设备);

(三)调频同步广播;

(四)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五)多工广播;

(六)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涉及两个(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第十三条广电总局委托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以下业务,申请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请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申请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

(二)使用小功率调频、电视发射设备(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含)以下)进行广播的。

第十四条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业务的,应当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第十五条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安全,广电总局指定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根据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覆盖的总体规划,统一用于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租用或使用事宜。任何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不得擅自租用或使用卫星转发器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第十六条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安全,广电总局可以要求更换或关闭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

第十七条《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应当包含实施传输覆盖业务的方式、主体、传输覆盖的节目内容、传输覆盖的范围、技术手段、工作频段等内容。持证单位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三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频率的使用

第十八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微波、卫星非广播电视频率等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应提供以下文件:

(一)广播电视频率申请表;

(二)申请使用的广播电视频率涉及修改和调整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的,提供技术评估报告和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协调文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二十条依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五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甲类)》。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一条依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拟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乙类)》。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二条获得《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设置无线电台,应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电台执照。

第四章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订购

第二十三条持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向核发其《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机关申领《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证明》(以下简称《订购证明》),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订购证明申请表;

(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复印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第二十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使用的发射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和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订购证明》所载明的技术参数生产和销售发射设备,并在设备上加贴《订购证明》编号,同时将《订购证明》回执寄回核发《订购证明》的行政机关。订购证明作为企业生产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凭证存档备查。

第二十六条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装完毕后,设置该发射设备的单位须在二十日内向核发其《订购证明》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相应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发射设备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第五章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迁建和保护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工作,并采取措施,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因重大工程项目或当地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搬迁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审批相关城市规划项目前,应事先征得广电总局同意。迁建广播电视设施,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

(三)满足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要求,避开各种干扰源;

(四)周围环境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电磁波防护标准;

(五)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各项效能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申请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批准文件和申请迁建的理由;

(二)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

(三)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评估报告。

第三十条申请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三十一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广播电视设施迁建的单位承担。

无线传输范文篇4

由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技术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许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统,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许多相试之处:从双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属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技术要求,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等。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标准化、网络演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WCDMA和CDMA2000各有优势和缺点。WCDMA技术较成熟,能同广泛使用的GSM系统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而且WCDMA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其缺点是只能共用现有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无线侧设备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优势是可以和窄带CDMA的基站设备很好地兼容,能够从窄带CDMA系统平滑升级,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升级成本较低,核心网和大部分的无线设备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两倍,手机待机时间也增加了两倍。缺点是CDMA2000系统无法和GSM系统兼容。

1.WCDMA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根据ITU关于5MHz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

二、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见,WCDMA和CDMA2000还将长时间在我国共存,鹿死谁手?尚未分晓。

参考文献:

[1]TeroOjanpera,RamjeePrasad.朱旭红译.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杨大成.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罗凌,焦元媛,陆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业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无线传输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以下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是指利用无线传输覆盖网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规划,审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指配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以下称广播电视频率),并对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进行管理。

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并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安全和质量。

第五条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安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建设和使用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六条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使用广播电视频率、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以及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实行许可制度。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许可事项。

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严禁伪造、翻印、涂改、出租、转让。

第七条国家严禁在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传送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禁止的内容。

第二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八条利用地面无线、微波、卫星等方式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业务的,须按本办法规定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九条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二)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影视集团(总台)及所属机构;

(三)具有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机构。

第十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符合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要求;

(三)具有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和基本建设资金、稳定的经费保障;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五)如申请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还应符合地面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技术规划要求;

(六)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合法。

第十一条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法人资格复印件;

(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申请表;

(三)拟采用的传输覆盖方式、范围、服务区域和节目内容;

(四)技术方案和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五)资金保障及来源;

(六)合法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七)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开展业务的文件。

申请经营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送业务的,还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合法广播电视节目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二)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安全的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卫星的轨道位置、转发器编号、极化方式、符号率、频率以及入网测试情况;

(四)安全播出、运行维护制度;

(五)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情况;

(六)经费保障情况、工作环境情况。

第十二条下列业务,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中、短波广播;

(二)调频、电视广播(使用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不含)以上发射设备);

(三)调频同步广播;

(四)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五)多工广播;

(六)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涉及两个(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

第十三条广电总局委托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以下业务,申请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请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申请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二)使用小功率调频、电视发射设备(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含)以下)进行广播的。

第十四条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业务的,应当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第十五条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安全,广电总局指定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根据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覆盖的总体规划,统一用于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租用或使用事宜。任何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不得擅自租用或使用卫星转发器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第十六条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安全,广电总局可以要求更换或关闭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

第十七条《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应当包含实施传输覆盖业务的方式、主体、传输覆盖的节目内容、传输覆盖的范围、技术手段、工作频段等内容。持证单位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

第三章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频率的使用

第十八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微波、卫星非广播电视频率等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应提供以下文件:

(一)广播电视频率申请表;

(二)申请使用的广播电视频率涉及修改和调整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的,提供技术评估报告和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协调文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二十条依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五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甲类)》。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一条依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拟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乙类)》。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二条获得《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设置无线电台,应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电台执照。

第四章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订购

第二十三条持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向核发其《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机关申领《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证明》(以下简称《订购证明》),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订购证明申请表;

(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复印件;

(三)相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第二十四条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使用的发射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和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订购证明》所载明的技术参数生产和销售发射设备,并在设备上加贴《订购证明》编号,同时将《订购证明》回执寄回核发《订购证明》的行政机关。订购证明作为企业生产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凭证存档备查。

第二十六条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装完毕后,设置该发射设备的单位须在二十日内向核发其《订购证明》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相应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发射设备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第五章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迁建和保护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工作,并采取措施,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因重大工程项目或当地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搬迁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审批相关城市规划项目前,应事先征得广电总局同意。迁建广播电视设施,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

(三)满足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要求,避开各种干扰源;

(四)周围环境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电磁波防护标准;

(五)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各项效能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申请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批准文件和申请迁建的理由;

(二)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

(三)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评估报告。

第三十条申请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三十一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广播电视设施迁建的单位承担。

无线传输范文篇6

关键词:DSPMcBSPWE904无线收发模块5B6B编码

引言

随着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特别是蓝牙、802.11b等应用的推广,无线数据传输应用再次成为应用的热点。本文介绍一款基于新加坡Winedge公司WE904芯片的无线收发模块,说明其在一个实时无线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应用,以其实现一个低发射功率和低成本的实际应用系统。为低成本中低速的无线数据传输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1系统简介

系统的简单框图如图1。此系统的简单工作过程为:①电脑眼负责图像采集和图像信号的A/D转换。②电脑眼输出的图像信号由DSP芯片TMS320VC5402(以下简称5402)编码压缩。③5402通过McBSP(多通道缓冲串口)实现与WE904模块的接口,实现WE904模块的配置,并且将编码后的图像信号以RS232协议的信号格式输到WE904模块,经调制后发送出去。④接收端的WE904模块输出TTL电平的信号,经过RS232电平接口的电平转换后由串口输入PC机。⑤PC机将收到的图像信号解码并显示出来。

2WE904无线收发模块WE915CTX1介绍

WE915CTX1无线收发模块的主芯片是新加坡Winedge公司的WE904。WE904是一款支持全双工的单片调频收发芯片,仅需少量外部元件即可实现无线收发功能,工作频率范围可以从0.1GHz到1GHz。WE904提供串行编程接口,通过串行编程接口可以灵活地调整收发频率、信号输出模式、是否支持全双工等参数。本系统在设计初期直接使用了WE904的模块WE915CTX1。WE915CTX1集成了WE904芯片和所需的外部元件,并提供了简明的使用接口,可以非常方便地嵌入到应用系统中。其主要的特点是:

①工作于902MHz~928MHz美国ISM频段,可以提供20个通道;

②使用FM/FSK的调制方式,频道宽度100kHz;

③提供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输出模式,可用于数字和模拟信号的传输;

④灵敏度为-115dBm;

⑤在低输出功率0dBm时,可以提供约80m(数字信号)和300m(话音等模拟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

⑥传输速率可达57.6kbps,与传输距离有关;

⑦提供串行编程接口,可能灵活配置收发频率等参数;

⑧提供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3WE904模块WE915CTX1的接口

WE915CTX1提供简单的用户接口,如图2所示。①VCC和GND为电源,电源电压为3.3~4.5V。②AudioIn为待调制基带信号的输入引脚。其输入信号可以是话音等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对输入信号的要求是,其交流有效值通常为140mV~200mV,更大的输入有效值能得到更好的信噪比,但也将占用更大的带宽。通常200mV将产生25kHz的频偏。TTL电平的数字信号输入AudioIn引脚时,必须先降低其电压有效值,这可以通过使用2个串联电阻分压来实现。例如,可以用1个10kΩ和1个1.8kΩ的电阻串联分压,但使用的电阻阻值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输入的方波波形产生严重的畸变。③AudioOut为接收信号的输出引脚。当输出模式设置为模拟输出(analog)时,输出信号有效值通常为140mV~180mV的已解调基带信号。当输出模式设置为数字模式(digital)时,输出信号Vp-p为3V左右的数字信号方波。④LNA_ON为低哭声放大器电源控制引脚,低电平有效。在接收时必须置低,能够得到约15dB的增益;在不接收信号时可以关掉,以降低功耗。⑤ANT为天线连接引脚,其输出阻抗为50Ω。⑥RSSI为接收信号强度提示。接收信号从-110dBm变化到-50dBm时,RSSI的电平大约从0.65V变化到1.70V。⑦CLK、DATA和LE为串行编程控制端口,用来实现对WE904芯片的编程控制。以下将详细介绍。

4WE904模块WE915CTX1的编程控制接口

WE904芯片内部有4个控制寄存器,用来对WE904芯片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这4个寄存器分别是参考频率寄存器、发送频率寄存器、接收频率寄存器和模式寄存器。这4个控制寄存器的相应位的功能定义此处不作介绍,读者可以参考W904的芯片资料。对这4个寄存器的写入控制则是通过CLOCK、DATA和LE三个引脚业实现的,分别与模拟WE915CTX1的CLK、DATA和LE相对应,其写入时序如图3所示。

写入的基本过程为:①LE开始时为低电平。②当LE变为高电平后,数据在CLOCK的驱动下开始由DATA引脚移入内部的移位寄存器。数据的移位操作是在CLOCK的上升沿进行的。所以设计接口时通常使时钟CLOCK的下降沿和位边界对齐,这样在CLOCK的上升沿能有效的采样到数据。③在最后一个数据位移入内部移位寄存器后,LE在下一个时钟上升沿之前变低。在LE的下降沿,数据将由内部移位寄存器写入控制寄存器。④数据具体写入4个控制寄存器中的哪一个,是由DATA的最低两位的值来决定的。这两位称为装载控制位(loadcontrolbit)。⑤WE915CTX1要求在CLOCK上升沿到来之前,DATA的数据至少已经保持45ns,所以CLOCK的频率不能太高,建议取10MHz以下。

55402rMcBSP简介

5402是TI公司一款性价比非常优越的通用DSP芯片,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提供有两个McBSP。McBSP是一种全双工的高速同步串行口,可以用来与系统中其它的DSP芯片、编码解码器等进行高速的串行通信。McBSP的操作由DSP芯片中一系列寄存器来控制。图4是McBSP的标准操作时序。无论是发送还是接收的移位操作,都是由帧同步信号FSX或者FSR的上升沿触发的,并且由时钟CLKR或CLKX来同步位边界。从FSX或FSR的上升沿到移位操作开始可以有几个时钟的延迟,图4所示为1个时钟的延迟。这可以由控制寄存器XCR2和RCR2中的相应的位来设定。在每一个帧同步信号之后发送或者接收的数据的位数也在控制寄存器XCR2和RCR2中有相应的设定,图4是McBSP的最简单的操作时序,对一般的应用已经足够,更强大的功能则需要更复杂的设计。

65402与WE904模块的接口设计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图像数据的发送和对WE904模块的编程配置是使用DSP芯片5402的同一个McBSP来完成的。这了使这两个过程互不影响,在设计中还使用了5402的一个I/O引脚XF。图5为接口电路的简单原理,基本原理如下:①在对WE904模块配置期间,XF为高电平,LE的输入决定于McBSP的发送帧同步FSX,而发送时钟CLKX和发送数据线DX分别驱动WE904模块的CLK和DATA。②为了对WE904模块进行配置,McBSP的设置为FSX周期大于24个CLKX的时钟周期,高电平宽度设置为24个CLKX的时钟周期。CLKX在驱动CLK时先反相。这样即可得到与图4大体相同的时序,能够完成对WE904模块的配置。这里给出McBSP各个控制寄存器的参考值:SPCR1=0x0080,SPCR2=0x0262,RCR1=0x0000,SRGR2=0x301f,MCR1=0x0000,MCR2=0x0000,PCR=0x0b02。③在对WE904模块的配置完成后,XF设置为低电平输出,此时LE的输入值恒为高电平,因此,CLK和DATA的输入不会再改变WE904的设置。此时,发送的图像数据从DX串行输出,经分压后输入EW904模块的AudioIn。发送的时钟CLKX从FSR引脚输入。这主要是因为本系统的DSP时钟为100MHz,DSP的时钟经过内部计数器分频后仍然无法从CLKX引脚得到要求的几十kHz的时钟,所要求的时钟必须经过再次分频后(在寄存器FPER中设定分频参数)从FSG得到,而发送帧同步FSX将设置成在数据从DXR拷贝到XSR时自动产生。在模块的配置期间,FSR设置为输入,不会影响CLK的输入值。④XF在与FSX做或运算前经过了一次反相,主要是因为XF在此系统中还同时用于其它结构的控制,在图像的发送期间,要求XF为低电平。

图4

7RS232异步串行通信

本系统采用RS232异步串行通信协议。RS232异步串行通信接口是微机的传统外设接口,特点是使用简单,但速率较低。RS232接口在低速数据传输和工业控制、工业数据采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本系统要传输的图像数据已经得到较好的压缩,速率在几十kbps,所以本系统使用RS232串行口进行通信。当不需要握手时,最简单的串口通信只需要3条线即可完成连接,单向通信甚至只需要2条线即可。但是由于RS232串行接口的电平较高(通常为正负4V~12V),不同于通常的TTL电平,所以必须经过必要的电平转换。本系统中使用MAXIM的MAX232完成电平转换。RS232的通信协议的数据格式如图6所示。在每一个字节的传输时,都是以一个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停止位个数可设定)。在停止位前可以加入奇偶校验位,在各个字节之间还可以插入空闲位。起始位为0,停止位为1。空闲位也为1,与停止位有相同的电平。接收串口总线在检测到起始位的下跳沿时开始接收数据。在本系统设计中,由于数据是单向传输,RS232的数据格式直接由McBSP负责构建。之后送入WE904模块的AudioIn调制发送。如果要求双向的数据传输,则可以加上一个异步串行通信的接口芯片来实现,如TI公司的TL16C750。接收方的微机负责串口数据接收。串口接收程序的编写通常有三种:①使用C或汇编语言控制硬件;②使用Windows的API函数;③使用VB提供的Mscomm控件。本系统使用的是VB的Mscomm控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效率稍低,如需要更高效率的程序,可以选择前两种方法。关于串口收发程序编写的资料很多,这里不再详述。

8FSK无线数据传输中低频分量引起的误码

在FSK无线数据传输中,输入信号中的低频分量有可能引起很高的误码率。在二相FSK中的具体表现为当短时间内输入信号中的“1”或“0”的个数显著增多时,接收信号的误码率也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系统对信号中的低频分成衰减造成的,如系统中的隔直耦合电容的影响等。低频成分衰减后造成信号无法正确恢复,从而引起了很高的误码率。要提高系统性能,必须使输入信号中的低频成分尽量小并保持恒定,这就是所谓的均衡问题。对于简单的二元输入,就是要使输入信号中的1和0的个数尽可能的平衡。通常为减小低频分量,可以将输入信号采用HDB3编码和曼彻斯特编码等。HDB3是三元输入码,信号传输中有三种电平,需要用专门的硬件实现。曼彻斯特码是二元码。它的简单规则是:1用1到0的跳变来表示,0用0到1的跳变来表示。显然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后,1和0的个数达到了完全的均衡,但同时它增加了一倍的数据量。考虑到数据量的要求,本系统在设计中借用了高速光纤通信中使用的5B6B编码。5B6B编码将5位的二进制数用6位二进制数表示,它从6位二进制数的64种组合中精选出32组对信码进行编码。编码时有正模式和负模式两种,使用时成对选择以使得码序列中1、0码个数趋于平衡。5B6B具有这样的特性:该传输序列中最大的连及连1个数为5。累积的1、0码个数的差值(称为数字和)在-3~+3范围内变化。5B6B码解决了输入信号中1和0的均衡问题,同时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它只增加了20%的码数。本系统采用5B6B编码后(在RS232输出前进行),在降低系统的误码率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无线传输范文篇7

[论文摘要]3G的时代已经来临,其主要技术标准WCDMA和CDMA2000谁优谁劣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从各个方面对两个技术标准做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双工FDMA模拟调频系统,但由于模拟系统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为基础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相对FDMA系统有诸多优点,如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保密性好等。与此同时产生了以CDMA为基础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相比TDMA系统具有低发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软容量、软切换、采用多种分集技术等优点。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图像、话音和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的业务量大大增加,人们对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所以诞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有三个: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这里主要从各个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对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综合比较

由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技术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许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统,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许多相试之处:从双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属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技术要求,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等。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标准化、网络演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WCDMA和CDMA2000各有优势和缺点。WCDMA技术较成熟,能同广泛使用的GSM系统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而且WCDMA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其缺点是只能共用现有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无线侧设备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优势是可以和窄带CDMA的基站设备很好地兼容,能够从窄带CDMA系统平滑升级,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升级成本较低,核心网和大部分的无线设备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两倍,手机待机时间也增加了两倍。缺点是CDMA2000系统无法和GSM系统兼容。

1.WCDMA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根据ITU关于5MHz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见,WCDMA和CDMA2000还将长时间在我国共存,鹿死谁手?尚未分晓。

参考文献:

[1]TeroOjanpera,RamjeePrasad.朱旭红译.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无线传输范文篇8

[摘要]3G的时代已经来临,其主要技术标准WCDMA和CDMA2000谁优谁劣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从各个方面对两个技术标准做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双工FDMA模拟调频系统,但由于模拟系统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为基础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相对FDMA系统有诸多优点,如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保密性好等。与此同时产生了以CDMA为基础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相比TDMA系统具有低发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软容量、软切换、采用多种分集技术等优点。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图像、话音和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的业务量大大增加,人们对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所以诞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有三个: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这里主要从各个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对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综合比较

由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技术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许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统,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许多相试之处:从双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属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技术要求,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等。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标准化、网络演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WCDMA和CDMA2000各有优势和缺点。WCDMA技术较成熟,能同广泛使用的GSM系统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而且WCDMA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其缺点是只能共用现有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无线侧设备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优势是可以和窄带CDMA的基站设备很好地兼容,能够从窄带CDMA系统平滑升级,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升级成本较低,核心网和大部分的无线设备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两倍,手机待机时间也增加了两倍。缺点是CDMA2000系统无法和GSM系统兼容。

1.WCDMA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根据ITU关于5MHz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公务员之家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见,WCDMA和CDMA2000还将长时间在我国共存,鹿死谁手?尚未分晓。

参考文献:

[1]TeroOjanpera,RamjeePrasad.朱旭红译.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无线传输范文篇9

关键词:GPRSCMS91-900/1800P89C669AT命令集TCP/IP嵌入式

目前的无线网络有GSM、GPRS、CDMA2000三种,GSM属于2G网络,会被后两者迅速替代,所以不考虑接入到GSM网。GPRS、CDMA2000采用的是2.5G网络技术,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将会普遍用到的。虽然说CDMA2000采用的是码分多址技术,在理论上比GPRS更为先进,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网络条件等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在国内表现并不如GPRS理想。所以还是考虑接入到GPRS网络。

GPRS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所有中低速率的数据传输业务都可以应用,如城市配电网络自动化、自来水、煤气管道自动化、商业POS机、INTERNET接入、个人信息、股票信息、金融、交通、公安等。除了支持传统的互联网应用,GPRS也可使无线终端支持B2B、B2C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股票交易、银行转帐等应用。GPRS同样可以应用于公司内部网(INTRANET),基于IP的远程LAN接入,使无线终端成为LAN的延伸。但是,普通的GPRS模块在使用时有些局限性,它没有内嵌TCP/IP协议栈,需要用户提供TCP/IP的支持;就是说,需要在使用GPRS模块的上位机单片机系统中嵌入TCP/IP,这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有时甚至超过了应用本身的工作量。基于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GPRS通讯解决方案的需求,作者开发了嵌入式GPRS移动无线通信模块,它内嵌了TCP/IP协议栈,简化了接口设计,实现了数据在用户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透明传输,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应用GPRS技术实现远程的无线数据传输。

一、GPRS无线通信技术

1.GPRS网络的构成

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GPRS是GSMPhase2.1规范实现的内容之一,能提供比现有GSM网9.6kbit/s更高的数据率。GPRS采用与GSM相同的频段、频带宽度、突发结构、无线调制标准、跳频规则以及相同的TDMA帧结构。因此,在GSM系统的基础上构建GPRS系统时,GSM系统中的绝大部分部件都不需要作硬件改动,只需作软件升级。

构成GPRS系统的方法是:

(1)在GSM系统中引入3个主要组件

①GPRS服务支持结点(SGSN,ServingGPRSSupportingNode)

②GPRS网关支持结点(GGSN,GatewayGPRSSupportNode)

③分组控制单元(PCU)

(2)对GSM的相关部件进行软件升级。GPRS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图1GPRS系统原理图

2.GPRS通信过程

在GSM基础上增加网络设备主要有:

PCU:通过对基站子系统(BSS)进行软件升级,一种被称为分组控制单元(PackageControlUnit,PCU)的新型GPRS实体将被用来处理数据业务量,并将数据业务量从GSM话音业务量中分离出来。PCU增加了分组功能,可控制无线链路,并允许用户接入同一无线资源。

SGSN:GPRS业务支持节点(ServingGPRSSupportNode,SGSN)为用户和GGSN提供分组路由和隧道等功能。GPRS分组从基站直接发送到SGSN节点,而不是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连接到语音网络上。

GGSN:支持节点网关(GetwayGPRSSupportNode,GGSN是GPRS网络连接其他网络(如Internet)的关键设备;GGSN对接收自SGSN的分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发送到目的网络中,如Internet或X.25网络;而来自Internet的标识有移动终端地址的IP包,由GGSN接收,再转发到SGSN,继而传送到移动终端上。

二、GPRS通信的硬件实现

上节讲述的只是简单数据流向的过程,而在实际通信中,数据处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设计需要象传统网络那样进行分层考虑。进入GPRSmodem的数据必须包含各层网络协议,系统对数据的加工、协议的加载都应由数据端完成。

借鉴数据端为PC的网络通信OSI的七层标准,针对本系统数据端ARM控制的实际情况,系统完成的只需是一下四层网络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为了避开与本系统无关的GPRS内部复杂的协议转换和数据操作流程,本文把GPRS服务节点和网关节点等GPRS内部节点简化抽象为GPRS网络,把GPRS内部协议及INTERNET网关协议简化抽象为GPRS网关协议。

整个系统的硬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硬件框架图

1.电源部分

电源部分是关系到CMS91和ARM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选择芯片必须非常注意。

本系统分别用LT1086CM-3.3、LM7805、LM317T稳压芯片给S3C44BOX芯片供电。通过一个线性电压调整芯片SP1117-3.3给CMS91供电。

2.CMS91模块:将麦克风、耳机和扬声器、SIM卡都接到相应的CMS91的引脚上去。

3.UART口:CMS91模块和S3C44BOX的通信是通过UART1,PC和S3C44BOX的通信是通过UART0,中间的电平转换芯片为MAX232。

4.天线选择:强烈建议选用CELLON公司推荐的天线型号,一般天线是免费赠送的。

在该系统中,数据采集端的数据来自用户的设备需要通过GPRS传输的数据,

三、GPRS通信的软件实现

由于开发板与GPRS终端使用串口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实现控制功能,所以该应用程序要实现短信的发送、接收、读取、删除等短信相关的管理功能,以及和语音服务有关的拨号、接听等功能都需要通过串口来实现,因此,应用程序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两个串口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开机上电后,程序在主函数中运行,ARM和CMS91模块分别进行初始化,ARM的初始化包括设置串口工作方式、波特率、并初始化变量参数和标志位。CMS91模块初始化包括重新启动、关闭回显、选择短信格式为PDU格式、开发串口中断准备接收数据。

四、应用前景

嵌入式GPRS无线通信模块借助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组成虚拟的专用数据网络来传输数据,具有网络覆盖范围广、传输可靠、扩容性好、组网灵活、建设周期快、运营成本低等优点。系统的建设成本也极为低廉,中心站只添置一台服务器和数据通信线路,终端添置一个嵌入式无线通讯模块就能组建完整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另外,嵌入式GPRS无线通信模块采用透明的数据传输与协议转换,很适合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应用到不同的系统中。

参考文献

CMS91-900/1800GSM/GPRSModuleHardwareSpecificationVersion2.08April,2003ReferenceCMS91-900/1800.ST.Specmo

无线传输范文篇10

以前的通信设备只能单纯地用于信息或者信号的传送,如果要实现除了传输以外的其他的功能,就必须要加强通信产品的一体化,对此一方面要求必须提高通信设备的附加值,还有也要使得设备一体化也会增加很多经济效益。产品一体化一方面可以使用一台设备的体积,将更多的功能和作用集成一体,为信息运输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工作监控管理系统中,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管理,如果是速率相差较大的传输设备就可以很简便地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意取值。

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在通信工程中,通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从而把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送出去的技术就是传输技术。

2.1通信传输技术的分类

在通信工程中,根据传输信道的不同进而把它分为光纤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一般包括同轴电缆、对称电缆、架空明线和光缆等的建设上,无线传输技术一般在地波传播、天波传播、视距传播等领域涉及比较多。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信工程中最重要的两种传输技术就是光纤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光纤传输在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道德发展上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方法,因而其具有高可靠和高带宽的性能。而无线传输技术的灵活性比较好,还具有比较高的机动性,这使它成为常用的通信方法,进而把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与之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光纤传输的介质是光纤。光纤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这意味着使用的电缆只要具有很小的尺寸就可以达到目的,在传输光缆中的信号时就不用增强或者进行更新工作。光纤在进行传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础上还可以满足传输视频的需求。光纤电缆具有较大的阻抗,和无线电、电机或其他相邻电缆产生的电磁噪声相比来说,可以帮助其免于受电噪声的干扰。从长远来看,在维护角度上进行分析的话,光缆的维护成本是非常低的。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光纤已成为地面传输标准,使用光纤传输技术还可以语音视频和数字电视信息。光导纤维与卫星和其他广播媒体一起,代表着在航空电子学、传感器、武器系统、机器人学、交通运输及其他高性能环境使用条件下的商用通信和专业应用的新的世界潮流。无线传输是利用电磁波进行的信息的传输工作。这一技术的综合成本比较低,还具有更稳定的性能。无线监控系统是无线传输技术和监控技术的结合,它能够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还可以自动形成视频数据库,以后在检索时也可以更方便。无线传输具有比较好的可扩展性,能够即插即用,可以灵活组网。在无线监控系统中,被监控点的视频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得到的视频信息也是比较清晰和连续的。无线传输还具有非常低的维护费用,无线监控维护由网络提供商维护,前端设备是即插即用、免维护系统。从这一技术得到发展后,无线传输技术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线传输技术不需要进行布线,不仅具有传输距离远、管理方便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对环境还具有非常小的影响,对于人们在居家、住宅的美观舒适上的要求也都能满足,因此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2.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主要应用

通信传输应用技术具有小型化、多功能、一体化等特点,使得设备的使用空间极大地减小,也很方便系统的运行。原先单一的电子信号现在可能会具备多种用途,因此,达到完全满足通信工程的要求的绝对是通信建设投资的重中之重。在这其中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用于宽带局域网接入网,好的通信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宽带问题,工作人员往往将WDM和SDH结合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电子设备的长波信号,另外一方面扩大了传输网络的容量。例如在本地的宽带传输网中以ASONS以及SDH的方式实现组网,建立多个网络站点,使得有限的光纤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实现通讯信号的有效传送。(2)应用与长途干线的传输建设。同步数字的信息通讯系统应用在长途干线上,提高干线的网络管理性能,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将数字体系里面表达出来的信息结构功能进行追踪和同步,可以极大地减少和消除通信信号的覆盖盲区,尽可能地实现长途干线的网络建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