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57:50

温阳法范文篇1

【关键词】温阳法;腹泻;哮喘;背痛;流涎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四逆汤、理中汤、大建中汤等方,开温补学派之先河,温阳法可谓源远流长。现代社会关系复杂,人们精神压力较重,在四川地区人们常年进食麻辣火锅与烧烤炙搏之品,如遇内伤杂病,四川人常以湿热郁火为主。然笔者观察,男女老少虚寒之症亦颇常见;且有时对热症痼疾稍用温阳之药,疗效比单用寒凉药好,因此深感温阳法之重要。现将温阳法治疗顽固性杂病的四则案例与体会报道如下,欢迎同道雅正。

1背痛顽症,附桂善后

例1:女,35岁,初诊:20010815。持续性后背痛5年。日间较轻入夜重,尤其早晨4~5点,常因背痛严重而哭泣,病者苦恼不堪,有时兼有腰痛,不向胸前区放射,与气候无关;身体略胖,面有痤疮,口渴尿赤,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有力;经医院X光、ECG等检查无异常,经中药、芬必得、杜冷丁、理疗以及封闭等治疗始终未完全缓解,停止治疗后即恢复原状。处方:中焦宣痹汤加减:

防己15g,杏仁12g,赤小豆18g,连翘15g,苡仁18g,栀子15g,滑石18g,法夏12g,葛根30g,羌活15g,三棱12g,莪术12g。

两剂后背痛减轻舌象正常,6剂后基本不痛,自行停药。9月28日复诊,诉15d前因劳累背痛复发,舌脉如初诊,再予前方无效。病机相同而无效,是何道理?基本治法不应有错,考虑因劳而发,前方再加狗脊30g,杜仲18g。服药后背痛明显减轻,前后服药二十余剂,自诉“好了七八成,背痛发作时也较前轻松很多,就是不能完好。”遂于复诊方基础上,加制附片、桂枝各10g。5剂后完全治愈。

按:该病员经商多年,积劳成疾,身体结实,湿热为患贯穿整个病程。之所以前医用独活寄生汤、右归丸加减久治不愈,忽略了湿热痹阻是主体,主症未清,反而温阳补肾,开始可能取效一时,久用反助湿热难解,终归徒劳。后见患者因劳累复发,“肾者作强之官”,知其久劳伤肾,此刻补肾正当其时,加用狗脊、杜仲获显效。最后辅以附桂治愈收功。

体会:治疗风寒湿痹或寒热夹杂痹症,用姜附桂,人皆知之。笔者体会,治疗顽固的热痹或湿热痹,经清散宣痹法获一定效果而久治不愈时,稍用附子、桂枝,略施温阳以鼓动经络之气,有希望治愈。

2附桂无效,矿物收功

例2:男,32岁,初诊:20011120。反复腹泻12年。菜不热透或稍吃辣食即可诱发腹泻,水样便,查大便多次未发现异常,多年来不敢进食火锅;冬季怕冷,常生冻疮,舌淡脉缓;另诉从小尿床,多方治疗无效,成年后夜尿频繁,2~4次/夜,偶尔亦发生尿床,病者引以为耻;曾服附子理中丸、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多年,有时生效,稍久还原如初。思索良久不得其要,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获启发,处方:硫磺250g,研粉,晨服10g,1次/d。1周后患者无发热反应,硫磺增到20g/次,2次/d,早晚服。服硫磺2个月,累计近2000g,腹泻痊愈,进冷食与吃火锅均可,无腹泻之虞,且夜尿明显好转,偶尔夜尿1次,病人非常欢喜。

按:长期观察该例病人,服硫磺并无不良反应,深感张锡纯著书之可信。

体会:现今社会,很多青壮年衣食住行和娱乐交往,无不用其极,劳心劳力劳色,且冷饮凉品嗜食无度,初则不觉,渐则耗气伤神,久则伤精损阳、脾肾虚寒。若右归丸理中丸等温补效果不佳时,酌情选用硫磺、紫石英等矿物药可提高疗效。

3顽哮苔黄,治以温补

例3:女,53岁,初诊:20030815。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10年,加重2年,复发3天。儿童时即有哮喘史,近两年春夏季节发作频繁,稍遇吹风受凉立即发作哮喘,口服中药西药无效,必输菌必治等高级抗菌药数周才逐步缓解,缓解几天又复发作,患者几乎丧失生活信心。刻诊:气急胸闷,颜面青紫,自觉时有发热,口渴尿赤,背冷,舌偏红苔厚微黄,脉滑数而细,尺关脉沉取无力;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前医从湿热论治效差,笔者诊为寒哮,兼有郁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12g,麻黄12g,白芍24g,干姜20g,川细辛10g,法夏15g,五味子10g,甘草10g,附片20g,石膏18g,葶苈子12g,补骨脂15g,紫菀20g。

患者担心燥火,犹豫服下两剂,并未上火,且胸闷气紧均有减轻,效不更方,继服4剂后各症明显好转。此后去葶苈石膏,基本均按温阳法治疗,哮喘发作时宣肺温散为主,缓解后温补肺肾为主。前后加减服用的药物尚有党参、黄芪、防风、熟地、枣皮、肉桂、山药、肉苁蓉等。另结合脱敏疗法调理数月,哮喘频繁发作基本控制,一般吹风受凉能够耐受。

按:该例哮喘,发热口渴尿赤脉数,极易诊为热哮,前面医生认为湿热亦在情理之中,给予清热化湿祛痰平喘之方,舌苔暂时可以变薄,哮喘不能有效缓解,必经输液才行。患者虽然一派热象,但尺关脉沉取无力,舌苔厚而微黄并非黄厚,背冷,微微受寒即可复发,由此可知病本为寒,病标为热,其本为命门火衰脾肾虚寒,故以重剂温阳法,获得巩固的较好疗效。

体会:典型寒哮,温而散之;缓解以后,缓补图之。但临床常有热象掩盖,如气促口渴苔黄脉数,须注意隐藏的阳虚表现,勿失温阳法应用时机,勿误病程。

4流涎痼疾,温补获愈

例4:男,1岁9个月,初诊:20020306。溢口涎21个月。出生以来涎唾甚多,下巴常垫毛巾,每日口涎打湿厚毛巾3~4条,有时更多,以致颈部皮肤时常糜烂,皮色潮红;舌质偏红苔白,指纹淡红。曾到两家三级医院就诊,按体虚夹热之口炎论治未愈。处方:炒益智仁60g,炒白术50g,共研细粉,每服3g,调入芝麻糊喂服,早晚各1次。1剂未尽即愈。

按:此例流涎,经多方中药治疗无效,察前方大多为清热渗湿之剂,少数药方含温阳药,却伍以寒药清火,虽有皮肤潮红糜烂、舌质偏红等“热象”,但指纹淡红,应责之虚寒,脾液为涎,肾液为唾,当以温补脾肾为法,病久缓图,施予散剂。把散剂调入芝麻糊中喂服,此为投小儿所好,使患儿乐于吃药,且监制益智仁炒白术之燥,故疗效良好。

体会:小儿外感多易化热,小儿杂症有所不同。小儿虽为纯阳之体,然而由于家庭溺爱、喂养无度、冷暖不调、小儿偏嗜饮料、禀赋不足、或患病后过用凉药等因素,极易损伤体内阳气,如,反复感冒、反复腹泻、消化不良、厌食、多涎、遗尿尿频、发育迟缓等,颇多虚寒之症,其中脾肾虚寒尤为常见,因此对小儿杂症,温阳法切不可废,切忌一见小儿舌红就贸然清火。

5温阳法理论探讨

经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章,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上述经文提醒医者应十分重视阳气的巨大作用。卢崇汉《扶阳讲记》认为人的生长衰老与病机转归均与阳气息息相关,推崇“阳主阴从”[1]的观点,这是清末名家郑钦安创立的火神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体会,对虚寒久泻、顽固性哮喘、顽固性背痛、顽固性流涎,还有其它不少顽固性内伤杂病,都应顾护阳气,这样可使难症转轻大病化小。可以说,保得一分阳气就保得一分健康;君不见,整部《伤寒论》就是一部扶阳之书。在临床上,特别是诊治沉疴痼疾,尤应搜索阳虚证据,结合体质、诱因、环境因素,仔细辨证,及时合理地治以温阳法,可望大大提高疗效。

温阳法范文篇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且内容丰富的理、法、方、药。纵观古今,中医论述消渴病常以阴虚燥热为主,惯用滋阴清热之法。笔者通过对消渴病的深入研究,认为温阳法在消渴病的治疗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溯流寻源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并发症等积累了丰富理论及实践经验。

首先在消渴病病机方面,消渴之证,首辨三消别脏腑,以定病位。因本病是全身性疾病,可影响体内多个脏腑,主要涉及脾、肾、肺、胃、肝脏,其病位多责之于肾。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宅,肾火蒸化肾水,以滋养五脏之阴,使之滋润而不燥,水火相济,阴平阳秘,生化无穷。阳化气,阴成形。若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蒸化阴液,以荣养五脏,则五脏脆弱。肾阳虚不能蒸精化气,上润肺胃,则肺胃燥热,出现口渴喜饮,多食善饥等消渴之征象。故消渴病的病机当以肾气(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重视肾阳虚对消渴病的影响,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曰:“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阴无阳而不升……譬如斧中有水,以火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此板终不可得润也。”《景岳全书》“三消证无不由乎命门者也”。“有阳不化气,则水津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是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涸枯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明·赵献可《医贯》亦曰:“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斧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而知矣。”故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在消渴病辨证论治方面,虽多运用滋阴清热之法,而重视肾虚,温阳治本,也屡见不鲜。《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张仲景以肾气丸温补肾阳治疗消渴病,开创了温阳之法。《医宗金鉴》云:“……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肾气丸在补肾养阳的基础上,振奋下焦阳气,增强人体气化,而使水津上布。该方历代引用不绝,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李挺《医学入门》论糖尿病之治:“治消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基于对肾虚的认识,认为消渴多本元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气。多以补肾为要,当以右归类八味、玉女煎、左归丸、秘元煎类主之。唐代孙思邈在治消渴日饮一石水者方中选用了附子,同时在茯神丸等治消方剂中配伍了苁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温肾助阳之品,可见制方时亦不忘温阳之法。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亦有:对于下焦火衰的消渴证“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三消》曰:“惟引火归原,宜八味丸,使火归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津润,消病自止……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减肾气丸,或八味丸、右归饮。无火而滑,小溲无度者,益阳固阴,鹿茸丸。”可见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具有重要作用[1]。

近代及现代许多医学家治疗糖尿病造诣深邃,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也不乏其人。主要以施今墨、祝谌予、任继学、岳美中、赵锡武等为代表。

糖尿病属虚寒者,主乎温阳补虚、填髓固脱。施老最喜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认为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元参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

任继学教授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力主病位以散膏为本(“散膏”相当于西医的胰腺),肺、脾胃、肝、肾、三焦为主之标,病机以燥为核心。然燥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故有寒热之分。任老认为:治疗消渴病补阴养津不能成为正法,必须先辨其阴虚、阳虚,然后再动静结合,阳虚补阳,以动配静,于“阴中求之”,则阳动阴生,阴津自足;阴虚补阳,以静配动,于“阳中求之”,则阴静阳复,阴液乃化。终使“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协调,津血自复,燥邪当除而病乃愈。任老常用自拟消渴方以附子2g,肉桂3g,温阳气而生津化液,即取“阳生阴长”之义,屡用屡验。

北京名医岳美中认为老年糖尿病,病久可阴及阳而常见阴阳两虚和肾阳虚衰,宜温阳滋肾,除金匮肾气丸而外,亦可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鹿茸丸(鹿茸、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五味子、麦门冬、人参、茯苓、牛膝、地骨皮、玄参、鸡内金)。

赵锡武认为消渴病后期阴损及阳,应着重顾及肾阳,当以济生肾气丸或肾气丸以通利气机,温补肾阳。

由此可见,古今医家对消渴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肾阳虚有了一定的认识,充分肯定了温阳法的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运用温阳法取得良效的临床案例,多有报道。胡亚丽[2]多采用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根据“重阴必阳,重阴必阳。”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方用附片、桂枝、淫羊藿、补骨脂、黄芪温阳益气,于阳中求阴;枸杞、山药、山萸肉、黄精、地黄、丹皮、石斛,育阴生津,于阴中求阳辅以化痰除湿或化淤通络对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真阴亏损,真阳不足的糖尿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周鹰[11]认为糖尿病患者尽管有大量的饮食进入,但不能被人体所利用,究其原因,责之于寒,位在脾肾。病人能食多饮说明胃不弱,食而不解饮,饮而不解渴,是脾寒失运,不能转输之故也。水谷的消化吸收,虽在于脾胃,却有赖于肾阳的温煦,釜底无火,则虽能收纳而不能腐熟转运。况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谷气下泄,胃中空虚,则饥而欲食,随食随泄,随泄随饥。可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濡润于身,下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职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泄出,终成寒消。故此,温肾助阳以化气生津,健脾助运以转输津液,为糖尿病治病之法,当贯彻始终。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显效病例占40.2%,有效病例占26.5%,总有效率89.3%。黄河清[4]应用金匱肾气丸加味温肾阳益肾气、滋肾阴济肾水以顾其本,并随肾精气阴阳虚损的程度增减乌附片、肉桂剂量,治疗2型糖尿病38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姬云海[5]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多见,但阳虚也不乏其例,常见于老年阳虚之辈,临床必须审慎论治,切不可以常法而投寒凉之味,用温肾化淤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治愈1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黄腾蛟[6]在临床中发现消渴病久病不愈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阳虚或血淤现象,肾气虚则阳虚,血遇寒则凝,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血脉,则现阳虚血淤象,故运用温阳化淤法治疗糖尿病32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云锐[7]在临证发现老年患者在糖尿病中期即有轻度肾阳不足表现,大多数伴有淤血特征。当患者有渴饮无度而出现口干不欲多饮时,应注意具命衰火微,不能蒸腾水气之机变,应及时温肾而起沉痼。韩明[8]认为消渴病以阴虚津伤为常,以阳虚真气损耗为变。病的中后期,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适当地加用一些辛温助阳药物,以加强气化,振奋阳气,促进阴津的化生,多获事半功倍之效。武晓春[9]以温补脾肾,降火解毒,通腑降浊为原则,运用温肾降浊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后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取得满意的疗效。朱晓红[10]认为肾气虚、中气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治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固摄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总有效率达90%。翟联霞[11]认为糖尿病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由于病程发展,阴损及阳,阳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以温阳活血的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37例,总有效率达91.89%。由上可知,在临床上已经认识到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3小结

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又是糖尿病并发症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发生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阳虚见证的不同随证而治,灵活选方。同时肾为阴脏恶燥,而温肾药多辛燥,如附子肉桂等均不可过用久用。初用剂量宜小,或可选仙茅、仙灵脾等燥性稍缓之类,或配阴柔之品以制其燥性。结合古今,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的临证遣方时,应充分重视温阳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学功,蔡永敏.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古今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1.

[2]胡亚丽.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2:24.

[3]周鹰.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2:23.

[4]黄河清,黄骏.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J].新中医,1995,9:39.

[5]姬云海,温肾化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J].吉林中医药,1997,1:9.

[6]黄腾蛟.温阳化瘀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8,10:3.

[7]云锐.温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994,4:61.

[8]韩明,张维娜.辛温助阳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1994,1:36.

[9]武晓春.温肾降浊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临床体会[J].中医药研究,2000,3:33.

温阳法范文篇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且内容丰富的理、法、方、药。纵观古今,中医论述消渴病常以阴虚燥热为主,惯用滋阴清热之法。笔者通过对消渴病的深入研究,认为温阳法在消渴病的治疗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溯流寻源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并发症等积累了丰富理论及实践经验。

首先在消渴病病机方面,消渴之证,首辨三消别脏腑,以定病位。因本病是全身性疾病,可影响体内多个脏腑,主要涉及脾、肾、肺、胃、肝脏,其病位多责之于肾。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宅,肾火蒸化肾水,以滋养五脏之阴,使之滋润而不燥,水火相济,阴平阳秘,生化无穷。阳化气,阴成形。若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蒸化阴液,以荣养五脏,则五脏脆弱。肾阳虚不能蒸精化气,上润肺胃,则肺胃燥热,出现口渴喜饮,多食善饥等消渴之征象。故消渴病的病机当以肾气(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重视肾阳虚对消渴病的影响,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曰:“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阴无阳而不升……譬如斧中有水,以火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此板终不可得润也。”《景岳全书》“三消证无不由乎命门者也”。“有阳不化气,则水津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是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涸枯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明·赵献可《医贯》亦曰:“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斧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而知矣。”故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在消渴病辨证论治方面,虽多运用滋阴清热之法,而重视肾虚,温阳治本,也屡见不鲜。《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张仲景以肾气丸温补肾阳治疗消渴病,开创了温阳之法。《医宗金鉴》云:“……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肾气丸在补肾养阳的基础上,振奋下焦阳气,增强人体气化,而使水津上布。该方历代引用不绝,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李挺《医学入门》论糖尿病之治:“治消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基于对肾虚的认识,认为消渴多本元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气。多以补肾为要,当以右归类八味、玉女煎、左归丸、秘元煎类主之。唐代孙思邈在治消渴日饮一石水者方中选用了附子,同时在茯神丸等治消方剂中配伍了苁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温肾助阳之品,可见制方时亦不忘温阳之法。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亦有:对于下焦火衰的消渴证“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三消》曰:“惟引火归原,宜八味丸,使火归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津润,消病自止……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减肾气丸,或八味丸、右归饮。无火而滑,小溲无度者,益阳固阴,鹿茸丸。”可见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具有重要作用[1]。

近代及现代许多医学家治疗糖尿病造诣深邃,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也不乏其人。主要以施今墨、祝谌予、任继学、岳美中、赵锡武等为代表。

糖尿病属虚寒者,主乎温阳补虚、填髓固脱。施老最喜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认为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元参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

任继学教授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力主病位以散膏为本(“散膏”相当于西医的胰腺),肺、脾胃、肝、肾、三焦为主之标,病机以燥为核心。然燥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故有寒热之分。任老认为:治疗消渴病补阴养津不能成为正法,必须先辨其阴虚、阳虚,然后再动静结合,阳虚补阳,以动配静,于“阴中求之”,则阳动阴生,阴津自足;阴虚补阳,以静配动,于“阳中求之”,则阴静阳复,阴液乃化。终使“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协调,津血自复,燥邪当除而病乃愈。任老常用自拟消渴方以附子2g,肉桂3g,温阳气而生津化液,即取“阳生阴长”之义,屡用屡验。

北京名医岳美中认为老年糖尿病,病久可阴及阳而常见阴阳两虚和肾阳虚衰,宜温阳滋肾,除金匮肾气丸而外,亦可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鹿茸丸(鹿茸、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五味子、麦门冬、人参、茯苓、牛膝、地骨皮、玄参、鸡内金)。

赵锡武认为消渴病后期阴损及阳,应着重顾及肾阳,当以济生肾气丸或肾气丸以通利气机,温补肾阳。

由此可见,古今医家对消渴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肾阳虚有了一定的认识,充分肯定了温阳法的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运用温阳法取得良效的临床案例,多有报道。胡亚丽[2]多采用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根据“重阴必阳,重阴必阳。”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方用附片、桂枝、淫羊藿、补骨脂、黄芪温阳益气,于阳中求阴;枸杞、山药、山萸肉、黄精、地黄、丹皮、石斛,育阴生津,于阴中求阳辅以化痰除湿或化淤通络对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真阴亏损,真阳不足的糖尿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周鹰[11]认为糖尿病患者尽管有大量的饮食进入,但不能被人体所利用,究其原因,责之于寒,位在脾肾。病人能食多饮说明胃不弱,食而不解饮,饮而不解渴,是脾寒失运,不能转输之故也。水谷的消化吸收,虽在于脾胃,却有赖于肾阳的温煦,釜底无火,则虽能收纳而不能腐熟转运。况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谷气下泄,胃中空虚,则饥而欲食,随食随泄,随泄随饥。可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濡润于身,下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职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泄出,终成寒消。故此,温肾助阳以化气生津,健脾助运以转输津液,为糖尿病治病之法,当贯彻始终。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显效病例占40.2%,有效病例占26.5%,总有效率89.3%。黄河清[4]应用金匱肾气丸加味温肾阳益肾气、滋肾阴济肾水以顾其本,并随肾精气阴阳虚损的程度增减乌附片、肉桂剂量,治疗2型糖尿病38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姬云海[5]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多见,但阳虚也不乏其例,常见于老年阳虚之辈,临床必须审慎论治,切不可以常法而投寒凉之味,用温肾化淤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治愈1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黄腾蛟[6]在临床中发现消渴病久病不愈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阳虚或血淤现象,肾气虚则阳虚,血遇寒则凝,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血脉,则现阳虚血淤象,故运用温阳化淤法治疗糖尿病32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云锐[7]在临证发现老年患者在糖尿病中期即有轻度肾阳不足表现,大多数伴有淤血特征。当患者有渴饮无度而出现口干不欲多饮时,应注意具命衰火微,不能蒸腾水气之机变,应及时温肾而起沉痼。韩明[8]认为消渴病以阴虚津伤为常,以阳虚真气损耗为变。病的中后期,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适当地加用一些辛温助阳药物,以加强气化,振奋阳气,促进阴津的化生,多获事半功倍之效。武晓春[9]以温补脾肾,降火解毒,通腑降浊为原则,运用温肾降浊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后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取得满意的疗效。朱晓红[10]认为肾气虚、中气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治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固摄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总有效率达90%。翟联霞[11]认为糖尿病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由于病程发展,阴损及阳,阳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以温阳活血的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37例,总有效率达91.89%。由上可知,在临床上已经认识到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3小结

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又是糖尿病并发症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发生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阳虚见证的不同随证而治,灵活选方。同时肾为阴脏恶燥,而温肾药多辛燥,如附子肉桂等均不可过用久用。初用剂量宜小,或可选仙茅、仙灵脾等燥性稍缓之类,或配阴柔之品以制其燥性。结合古今,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的临证遣方时,应充分重视温阳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学功,蔡永敏.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古今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1.

[2]胡亚丽.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2:24.

[3]周鹰.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2:23.

[4]黄河清,黄骏.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J].新中医,1995,9:39.

[5]姬云海,温肾化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J].吉林中医药,1997,1:9.

[6]黄腾蛟.温阳化瘀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8,10:3.

[7]云锐.温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994,4:61.

[8]韩明,张维娜.辛温助阳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1994,1:36.

[9]武晓春.温肾降浊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临床体会[J].中医药研究,2000,3:33.

温阳法范文篇4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并发症等积累了丰富理论及实践经验。

首先在消渴病病机方面,消渴之证,首辨三消别脏腑,以定病位。因本病是全身性疾病,可影响体内多个脏腑,主要涉及脾、肾、肺、胃、肝脏,其病位多责之于肾。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宅,肾火蒸化肾水,以滋养五脏之阴,使之滋润而不燥,水火相济,阴平阳秘,生化无穷。阳化气,阴成形。若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蒸化阴液,以荣养五脏,则五脏脆弱。肾阳虚不能蒸精化气,上润肺胃,则肺胃燥热,出现口渴喜饮,多食善饥等消渴之征象。故消渴病的病机当以肾气(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重视肾阳虚对消渴病的影响,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曰:“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阴无阳而不升……譬如斧中有水,以火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此板终不可得润也。”《景岳全书》“三消证无不由乎命门者也”。“有阳不化气,则水津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是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涸枯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明·赵献可《医贯》亦曰:“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斧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而知矣。”故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在消渴病辨证论治方面,虽多运用滋阴清热之法,而重视肾虚,温阳治本,也屡见不鲜。《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张仲景以肾气丸温补肾阳治疗消渴病,开创了温阳之法。《医宗金鉴》云:“……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肾气丸在补肾养阳的基础上,振奋下焦阳气,增强人体气化,而使水津上布。该方历代引用不绝,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李挺《医学入门》论糖尿病之治:“治消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基于对肾虚的认识,认为消渴多本元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气。多以补肾为要,当以右归类八味、玉女煎、左归丸、秘元煎类主之。唐代孙思邈在治消渴日饮一石水者方中选用了附子,同时在茯神丸等治消方剂中配伍了苁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温肾助阳之品,可见制方时亦不忘温阳之法。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亦有:对于下焦火衰的消渴证“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三消》曰:“惟引火归原,宜八味丸,使火归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津润,消病自止……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减肾气丸,或八味丸、右归饮。无火而滑,小溲无度者,益阳固阴,鹿茸丸。”可见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具有重要作用[1]。

近代及现代许多医学家治疗糖尿病造诣深邃,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也不乏其人。主要以施今墨、祝谌予、任继学、岳美中、赵锡武等为代表。

糖尿病属虚寒者,主乎温阳补虚、填髓固脱。施老最喜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认为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元参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

任继学教授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力主病位以散膏为本(“散膏”相当于西医的胰腺),肺、脾胃、肝、肾、三焦为主之标,病机以燥为核心。然燥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故有寒热之分。任老认为:治疗消渴病补阴养津不能成为正法,必须先辨其阴虚、阳虚,然后再动静结合,阳虚补阳,以动配静,于“阴中求之”,则阳动阴生,阴津自足;阴虚补阳,以静配动,于“阳中求之”,则阴静阳复,阴液乃化。终使“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协调,津血自复,燥邪当除而病乃愈。任老常用自拟消渴方以附子2g,肉桂3g,温阳气而生津化液,即取“阳生阴长”之义,屡用屡验。

北京名医岳美中认为老年糖尿病,病久可阴及阳而常见阴阳两虚和肾阳虚衰,宜温阳滋肾,除金匮肾气丸而外,亦可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鹿茸丸(鹿茸、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五味子、麦门冬、人参、茯苓、牛膝、地骨皮、玄参、鸡内金)。

赵锡武认为消渴病后期阴损及阳,应着重顾及肾阳,当以济生肾气丸或肾气丸以通利气机,温补肾阳。

由此可见,古今医家对消渴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肾阳虚有了一定的认识,充分肯定了温阳法的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运用温阳法取得良效的临床案例,多有报道。胡亚丽[2]多采用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根据“重阴必阳,重阴必阳。”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方用附片、桂枝、淫羊藿、补骨脂、黄芪温阳益气,于阳中求阴;枸杞、山药、山萸肉、黄精、地黄、丹皮、石斛,育阴生津,于阴中求阳辅以化痰除湿或化淤通络对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真阴亏损,真阳不足的糖尿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周鹰[11]认为糖尿病患者尽管有大量的饮食进入,但不能被人体所利用,究其原因,责之于寒,位在脾肾。病人能食多饮说明胃不弱,食而不解饮,饮而不解渴,是脾寒失运,不能转输之故也。水谷的消化吸收,虽在于脾胃,却有赖于肾阳的温煦,釜底无火,则虽能收纳而不能腐熟转运。况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谷气下泄,胃中空虚,则饥而欲食,随食随泄,随泄随饥。可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濡润于身,下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职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泄出,终成寒消。故此,温肾助阳以化气生津,健脾助运以转输津液,为糖尿病治病之法,当贯彻始终。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显效病例占40.2%,有效病例占26.5%,总有效率89.3%。黄河清[4]应用金匱肾气丸加味温肾阳益肾气、滋肾阴济肾水以顾其本,并随肾精气阴阳虚损的程度增减乌附片、肉桂剂量,治疗2型糖尿病38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姬云海[5]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多见,但阳虚也不乏其例,常见于老年阳虚之辈,临床必须审慎论治,切不可以常法而投寒凉之味,用温肾化淤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治愈1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黄腾蛟[6]在临床中发现消渴病久病不愈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阳虚或血淤现象,肾气虚则阳虚,血遇寒则凝,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血脉,则现阳虚血淤象,故运用温阳化淤法治疗糖尿病32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云锐[7]在临证发现老年患者在糖尿病中期即有轻度肾阳不足表现,大多数伴有淤血特征。当患者有渴饮无度而出现口干不欲多饮时,应注意具命衰火微,不能蒸腾水气之机变,应及时温肾而起沉痼。韩明[8]认为消渴病以阴虚津伤为常,以阳虚真气损耗为变。病的中后期,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适当地加用一些辛温助阳药物,以加强气化,振奋阳气,促进阴津的化生,多获事半功倍之效。武晓春[9]以温补脾肾,降火解毒,通腑降浊为原则,运用温肾降浊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后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取得满意的疗效。朱晓红[10]认为肾气虚、中气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治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固摄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总有效率达90%。翟联霞[11]认为糖尿病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由于病程发展,阴损及阳,阳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以温阳活血的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37例,总有效率达91.89%。由上可知,在临床上已经认识到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3小结

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又是糖尿病并发症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发生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阳虚见证的不同随证而治,灵活选方。同时肾为阴脏恶燥,而温肾药多辛燥,如附子肉桂等均不可过用久用。初用剂量宜小,或可选仙茅、仙灵脾等燥性稍缓之类,或配阴柔之品以制其燥性。结合古今,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的临证遣方时,应充分重视温阳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学功,蔡永敏.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古今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1.

[2]胡亚丽.温阳育阴法治疗糖尿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2:24.

[3]周鹰.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2:23.

[4]黄河清,黄骏.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J].新中医,1995,9:39.

[5]姬云海,温肾化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50例[J].吉林中医药,1997,1:9.

[6]黄腾蛟.温阳化瘀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8,10:3.

[7]云锐.温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994,4:61.

温阳法范文篇5

【关键词】张仲景心病《伤寒论》

心病属“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的范畴。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现探讨总结如下。

1温补心阳法

心之搏动,脉之通畅,皆赖心阳之鼓动。若心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可见心烦,心悸,甚则惊狂。治宜温补心阳。《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为下后发汗,津伤太过,阳随津脱,故昼夜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去甘草,用干姜附子以胜阴复阳,不用甘草,恐其缓助阳之功。《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条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空虚无主,故心下悸,虚则喜按。桂枝甘草汤用桂枝温阳,炙甘草益气,且可甘缓桂枝温而不热,不致汗出,并可辛甘化阳。《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条为误用火疗而复下之,致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方用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温补心阳并镇心安神。《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本应解表,本条为误用火劫,阳气散乱而亡阳,惊狂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因芍药性味酸收阴柔,非阳虚所宜。加蜀漆以散火邪,加牡蛎龙骨以固亡脱之阳气,并镇浮越之心神。

2温通心阳法

气能行血,胸中阳气不振,则心脉痹阻而致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为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心脉痹阻,故胸背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以止痹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本条是乘上条胸痹较甚之证。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以增祛痰通痹之功。《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本条所述胸痹有正虚邪实之分。偏实者,为阳虚不甚而阴寒痰浊偏胜上乘所致,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消痞降逆。偏虚者,用人参汤补气助阳,温阳散结。治属“塞因塞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本条胸痹为阴寒凝聚不散,阳气闭阻所致。用薏苡附子散温阳通痹止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本条为阴寒痼结所致之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共奏通阳逐寒止痛之功。

3清心安神法

心属火,火邪易扰心神。《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后,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以上三条为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故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心中烦热、心中结痛。栀子豉汤用栀子、香豉清热除烦。《伤寒论》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本证为伤寒下后,余热留扰胸膈而致心烦并有腹满,故用栀子厚朴汤。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消胀除满。《伤寒论》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本证为伤寒下之后,上焦有热而心烦,并中焦有寒。治宜清上温中,栀子干姜汤用栀子清上焦,干姜温中焦。

4养心安神法

肝藏血,心行血,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金匮·血痹虚劳病脉症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本条为肝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心烦。故酸枣仁汤用酸枣仁、知母、茯苓滋阴养血安神。

5和解安神法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条为伤寒未有里实,下之后邪气乘虚内陷,心神虚而心烦惊惕。本证为误治之虚实表里错杂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小柴胡汤和解祛邪,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6补脾益心法

心脾为母子之脏,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子病及母,心失所养而致心悸。《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症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以上两条均为脾气虚寒化源不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之悸而烦。故宜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脾益心。

7温中宁心法

脾主运化水液。《伤寒论》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本条为脾不运化,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之心下悸。方用茯苓甘草汤。桂枝、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甘草和中渗湿,共奏温中以宁心之功。

8疏肝通阳法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为肝郁气滞,阳气被遏,心阳不通之心悸。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温通心阳。

9温肾宁心法

肾者水脏,主津液。《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为肾阳虚衰,肾不主水,水气上凌于心而致心悸。真武汤用附子、生姜温肾助阳,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共奏温肾利水以宁心之功。

10补肾泻心法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心肾两脏之间的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条为少阴肾水不足,少阴心火有余,水不升,火不降,心肾不交之心烦不得卧。方用黄连阿胶汤补肾水泻心火。方中阿胶、芍药滋补肾阴,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

11阴阳并补法

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条为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之脉结代、心动悸。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人参益气养心,桂枝温通心阳,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滋阴养血。共奏阴阳气血并补之功。

12化饮行气法

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津停成饮则其气滞,气滞津停则成饮。均可痹阻胸阳而成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本条论述为胸痹之轻证。其病情有偏饮邪和气滞之不同,治疗亦应遵“同病异治”原则。饮邪偏胜者,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甘草汤。气滞偏重者,治以行气散结,方用橘枳姜汤。《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本条为寒饮上逆之心痛,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温阳化饮,下气消痞。

【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2.

[2]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98.

温阳法范文篇6

[关键词]难治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

1西医进展

RHF的病理生理[1]归纳为:(1)严重的基础疾患;如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高心病高血压未能控制、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等;(2)内分泌机能失调;(3)心脏受体异常变化;(4)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5)氧自由基增加;(6)微循环障碍。

1.1洋地黄RADIANCE和PROVED研究表明严重心力衰竭、胸部X线心脏增大以及NYHA心功能Ⅱ~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对洋地黄的长期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2]。在严重心肌病变特别是一些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患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时,洋地黄的中毒量和治疗量非常接近,此时选用小量快速的洋地黄制剂可能会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1.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羟苯心安等[3]。间断滴注多巴酚丁胺(每周滴72小时)可使RHF患者的心功能持续改善,同时还能促进心肌超微结构的修复。此外发现两种口服多巴胺类似药物——左旋多巴(Levodopa)和多巴胺异丁酯(ibopamlne)对RHF亦有疗效。

1.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有氨联吡啶酮(amrinone)和氢甲苯咪酮(fenoximone)。有人提出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甲状腺激素[4]。

1.4利尿剂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病人症状复发或恶化,大多数是由于没有维持适当的体液平衡,因而利尿剂是心力衰竭病人最有效的药物[5]。正确的利尿剂剂量应当是以防止过量的体液储留为原则。襻利尿剂最重要,以速尿最为常用。一些病人对布美他尼反应更好,但价格较贵并有引起肌痛的副作用。Tosemide更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药物峰水平更高、作用时间更长,但是临床应用的资料较少。

1.5ACEI对于RHF,ACEI的治疗均需要重新调整。常见的变化是在因为低血压或咳嗽而停用的病人中重新应用或增加ACEI的剂量[6、7]。可以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或者严密观察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ELITE试验发现,在应用氯沙坦的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作用,其持续肌酐升高、死亡率、副作用发生以及住院率均低于开搏通组[8]。但是氯沙坦对于RHF的治疗效果有待肯定。

1.7β阻滞剂β阻滞剂治疗RHF的研究很少,主要是由于有些病人在应用β阻滞剂可能出现症状的恶化,但β阻滞剂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Ⅲ~Ⅳ级)并不是绝对禁忌。心力衰竭在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考虑从极小剂量(如卡维地洛3.125mg)开始应用。

1.8安装人工起搏器是目前治疗RHF的研究热点。适于左室功能严重受损(EF<20%)且伴有弥漫性收缩不协调者。主要有双心室右心房起搏,双心室双心房起搏等。

1.9其他疗法:(1)人工呼吸机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适于经各类药物治疗后,肺毛细血管压仍>18mmHg者或有肺水肿者;(2)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适于严重水肿、少尿、大剂量利尿剂仍无效者;(3)体外超滤(ECUM),适于肾功能不全,尤其是伴肺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者;此外还有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等方法。

2中西医结合进展

2.1中药注射液制剂:

2.1.1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黄芪皂甙,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而达到作用的,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其作用强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9]。翟世民[10]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RHF总有效率达83%。钱海凌等[11]认为黄芪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及RHF,必须用大剂量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2.1.2参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甙及附子总碱对大鼠心肌细胞膜输出量方面优于西地兰,且其治疗宽度远远高于西地兰。参附注射液对乌头碱所致室性或室上性多种快速心律失常有显著治疗作用。南重泰等[12]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RHF81例疗效可靠,显效率65.4%。黎裕朝[13]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应用参附针合镁剂治疗RHF30例,有效率90%。

2.1.3参麦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主要成份是人参,麦冬。研究证明人参中人参皂甙有抗心肌缺血作用,麦冬能使心肌梗塞时CAMP和CGMP降低。参麦注射液有明显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搏量,增加尿量的作用;有保护心、脑、肾重要器官免受缺血、缺氧、过氧化、再灌注中毒的损伤,对细胞损伤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是临床上用于RHF的有效药物。参麦、硝普钠联用[14]对于RHF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当SBP>140mmHg或DBP>80mmHg时效果更佳。

2.1.4生脉注射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脉注射液有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其次,生脉注射液还有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作用。毛继康等[15]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RHF28例,总有效率85.71%。雷丰丰等[16]认为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加强,心搏出量、尿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浆NO浓度降低。

2.1.5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心肌能量利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因此,刺五加对治疗RHF,尤其是年老体弱心力衰竭的患者疗效好。李福[17]治疗36例总有效率86%。

2.2中药成药口服制剂:

通心络胶囊可益气活血,通络逐瘀,促进心脏侧枝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改善。卓巧凤[18]用通心络胶囊治疗RHF42例,总有效率83%,无明显副作用。叶平胜[19]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克衰散(黄芪、制附子、生麻黄、蝼枯、水蛭,共研细末,装胶囊备用)治疗RHF30例,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得到改善。王清海等[20]用强心颗粒(红参、附子、葶苈子、田七等组成)治疗RHF50例,总有效率84%,明显改善喘促,气急,心悸及水肿等症状,超声心动图检查CO、EF、CI也显著改善。

2.3中医辨证治疗:

2.3.1补气温阳法益气温阳药均能改善心肌细胞中糖原与核酸含量,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张晓星[21]认为心力衰竭的形成,以脏腑阳气受损为主,故在心衰的治疗中,温阳补气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运用自拟抗心衰方(黄芪、党参、附子、葶苈子、丹参、枳实、麦冬等),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3.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痉挛血管扩张,长期运用可改善胶原纤维硬化,故能改善脏器瘀血,减轻心脏负荷。杨兆友等[22]运用补阳还五汤合巯甲丙脯酸(12.5-100mg/d,tid)治疗RHF37例,总有效率94.59%。

2.3.3温阳利水法温阳利水药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消肿的作用。姜希才等[23]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RHF100例,显效46例,有效42例。邢月朋[24]强调其治疗大法应主要围绕纠正心肾阳衰、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而制定,注重清除水饮、瘀血病理因素。方选济生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

2.3.4补益心脾法补益心脾药多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食欲,改善心悸症状。李世旭[25]认为.本病以心、脾两脏亏虚尤为首要。方选归脾汤为基本方加减。刘玉兰等[26]运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RHF48例,总有效率88.5%。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3.1RHF药物治疗的新方向是开发更多的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抑制剂,如内皮素拮抗剂、中性内肽酶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及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等。然而目前的临床实验结果并不乐观,初步结果显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的内皮素拮抗剂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融合蛋白,短期应用可使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长期应用却使死亡率增加。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尚未进入临床。采用裸核DNA携带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心脏局部血管生长的一期临床实验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及治疗效益。自体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获FDA批准,临床实验正在进行当中。人工心脏的研制和开发,将使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获益,有望在不久将来成为这类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

3.2中医药是治疗RHF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难以判断不同制剂的优劣,影响了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度,这就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同时,研究手段不够先进,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停留在对临床症状的变化、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指标的观察上,如何运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来阐明中医药治疗RHF的机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也没有中西医结合干预RHF预后的研究,如病死率、心血管事件等。中医药是治疗RHF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中药新药,因此应加强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应严格按照GLP(临床前毒理研究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CP(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制剂的工艺水平,这样必将研制出安全、高效的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杨振平,徐雏音.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新概念.中国急救医学,1990;10(2):43-47.

[2]GheorghiadeM,YoungJB,HavstadS.TilleyBonbehalfofthePROVEDandRADIANCEInvestigators.Predictingclinicaldeteriorotionafterdigoxinwithdrawelinheartfailure(abstract).Circulation,1993,88:Ⅰ-604.

[3]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ommitteeon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HeartFailure.Guidelinesforthe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heartgailure.JAmCollCardiol,1995,26:1376-98.

[4]陈国伟.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02;18(20):22.

[5]CodyRJ,KuboSH,PickworthKK.Diuretictreatmentforthesodiumretentionofcongestiveheartfailure.ArchInterMed,1994,154-14.

[6]SteimleAE,StevensonLW,chelimsky-FallickC,etal.Sustaninedhemodynamicefficacyoftherapytailoredtoreducedfillingpressuresinsurvivorswithadvance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97,96:1165-72.

[7]LevineTB,LevineAB,GoldbergAD,etal.Reversalofend-stageheartfailureispredictedbylongtermtherapeuticresponseratherthaninitialhemodynamicandneurohormonalprolfile.JHeartLungTransplant,1996,15:291-308.

[8]PiltB,SegalR,MartinezFAetal.onbehalfoftheELITEStudyInvestigators.Randomisedtrialoflosartanversuscaptoprilinpatientsover65withheartfailure[EvaluationofLosartanintheelderlyStudy,ELITE].Lancet,1997,349:747~52.

[9]梁春才.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近况.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75.

[10]翟世民.黄芪用于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8;12(3):186-187.

[11]钱海凌,黄立武.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0;27(5):202-203.

[12]南重泰,于庆彪,刘仲.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81例.中西医结合临床急救,1993;4(3):119.

[13]黎裕朝.参附针合镁剂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30例.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3):15.

[14]谭小进,丁正东.参麦注射液、硝普钠联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2):49-50.

[15]毛继康,任爱勤.生脉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28例.心功能杂志,1999;11(3):212.

[16]雷丰丰,张启琨,张彦峰.生脉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70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358-359.

[17]李福.刺五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6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进展,2002;11(9):680.

[18]卓凤巧.通心络胶囊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4):376.

[19]叶平胜,卢立广.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3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2;11(4):301-302.

[20]王清海,陈宁,黄琳等.强心颗粒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4):242-244.

[21]张道亮.张晓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144-146.

[22]杨兆友,鞠秀清.补阳还五汤加巯甲丙脯酸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7):325-326.

[23]姜希才,吴湘华,孙振峰.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100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2000;31(4):22.

[24]于慧卿,晏青.邢月朋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河北中医,2000;2(2):110-111.

温阳法范文篇7

【关键词】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原发性高血压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小结

温阳法范文篇8

RHF的病理生理[1]归纳为:(1)严重的基础疾患;如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高心病高血压未能控制、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等;(2)内分泌机能失调;(3)心脏受体异常变化;(4)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5)氧自由基增加;(6)微循环障碍。

1.1洋地黄RADIANCE和PROVED研究表明严重心力衰竭、胸部X线心脏增大以及NYHA心功能Ⅱ~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对洋地黄的长期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2].在严重心肌病变特别是一些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患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时,洋地黄的中毒量和治疗量非常接近,此时选用小量快速的洋地黄制剂可能会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1.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羟苯心安等[3].间断滴注多巴酚丁胺(每周滴72小时)可使RHF患者的心功能持续改善,同时还能促进心肌超微结构的修复。此外发现两种口服多巴胺类似药物--左旋多巴(Levodopa)和多巴胺异丁酯(ibopamlne)对RHF亦有疗效。

1.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有氨联吡啶酮(amrinone)和氢甲苯咪酮(fenoximone)。有人提出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甲状腺激素[4].

1.4利尿剂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病人症状复发或恶化,大多数是由于没有维持适当的体液平衡,因而利尿剂是心力衰竭病人最有效的药物[5].正确的利尿剂剂量应当是以防止过量的体液储留为原则。襻利尿剂最重要,以速尿最为常用。一些病人对布美他尼反应更好,但价格较贵并有引起肌痛的副作用。Tosemide更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药物峰水平更高、作用时间更长,但是临床应用的资料较少。

1.5ACEI对于RHF,ACEI的治疗均需要重新调整。常见的变化是在因为低血压或咳嗽而停用的病人中重新应用或增加ACEI的剂量[6、7].可以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或者严密观察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ELITE试验发现,在应用氯沙坦的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作用,其持续肌酐升高、死亡率、副作用发生以及住院率均低于开搏通组[8].但是氯沙坦对于RHF的治疗效果有待肯定。

1.7β阻滞剂β阻滞剂治疗RHF的研究很少,主要是由于有些病人在应用β阻滞剂可能出现症状的恶化,但β阻滞剂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Ⅲ~Ⅳ级)并不是绝对禁忌。心力衰竭在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考虑从极小剂量(如卡维地洛3.125mg)开始应用。

1.8安装人工起搏器是目前治疗RHF的研究热点。适于左室功能严重受损(EF<20%)且伴有弥漫性收缩不协调者。主要有双心室右心房起搏,双心室双心房起搏等。

1.9其他疗法:(1)人工呼吸机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适于经各类药物治疗后,肺毛细血管压仍>18mmHg者或有肺水肿者;(2)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适于严重水肿、少尿、大剂量利尿剂仍无效者;(3)体外超滤(ECUM),适于肾功能不全,尤其是伴肺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者;此外还有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等方法。

2中西医结合进展

2.1中药注射液制剂:

2.1.1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黄芪皂甙,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而达到作用的,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其作用强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9].翟世民[10]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RHF总有效率达83%.钱海凌等[11]认为黄芪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及RHF,必须用大剂量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2.1.2参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甙及附子总碱对大鼠心肌细胞膜输出量方面优于西地兰,且其治疗宽度远远高于西地兰。参附注射液对乌头碱所致室性或室上性多种快速心律失常有显着治疗作用。南重泰等[12]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RHF81例疗效可靠,显效率65.4%.黎裕朝[13]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应用参附针合镁剂治疗RHF30例,有效率90%.

2.1.3参麦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主要成份是人参,麦冬。研究证明人参中人参皂甙有抗心肌缺血作用,麦冬能使心肌梗塞时CAMP和CGMP降低。参麦注射液有明显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搏量,增加尿量的作用;有保护心、脑、肾重要器官免受缺血、缺氧、过氧化、再灌注中毒的损伤,对细胞损伤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是临床上用于RHF的有效药物。参麦、硝普钠联用[14]对于RHF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当SBP>140mmHg或DBP>80mmHg时效果更佳。

2.1.4生脉注射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脉注射液有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其次,生脉注射液还有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作用。毛继康等[15]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RHF28例,总有效率85.71%.雷丰丰等[16]认为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加强,心搏出量、尿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浆NO浓度降低。

2.1.5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心肌能量利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因此,刺五加对治疗RHF,尤其是年老体弱心力衰竭的患者疗效好。李福[17]治疗36例总有效率86%.

2.2中药成药口服制剂:

通心络胶囊可益气活血,通络逐瘀,促进心脏侧枝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改善。卓巧凤[18]用通心络胶囊治疗RHF42例,总有效率83%,无明显副作用。叶平胜[19]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克衰散(黄芪、制附子、生麻黄、蝼枯、水蛭,共研细末,装胶囊备用)治疗RHF30例,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得到改善。王清海等[20]用强心颗粒(红参、附子、葶苈子、田七等组成)治疗RHF50例,总有效率84%,明显改善喘促,气急,心悸及水肿等症状,超声心动图检查CO、EF、CI也显着改善。

2.3中医辨证治疗:

2.3.1补气温阳法益气温阳药均能改善心肌细胞中糖原与核酸含量,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张晓星[21]认为心力衰竭的形成,以脏腑阳气受损为主,故在心衰的治疗中,温阳补气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运用自拟抗心衰方(黄芪、党参、附子、葶苈子、丹参、枳实、麦冬等),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3.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痉挛血管扩张,长期运用可改善胶原纤维硬化,故能改善脏器瘀血,减轻心脏负荷。杨兆友等[22]运用补阳还五汤合巯甲丙脯酸(12.5-100mg/d,tid)治疗RHF37例,总有效率94.59%.

2.3.3温阳利水法温阳利水药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消肿的作用。姜希才等[23]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RHF100例,显效46例,有效42例。邢月朋[24]强调其治疗大法应主要围绕纠正心肾阳衰、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而制定,注重清除水饮、瘀血病理因素。方选济生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

2.3.4补益心脾法补益心脾药多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食欲,改善心悸症状。李世旭[25]认为。本病以心、脾两脏亏虚尤为首要。方选归脾汤为基本方加减。刘玉兰等[26]运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RHF48例,总有效率88.5%.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温阳法范文篇9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情紧张,心跳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甚则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可有疾、数、缓、迟、促、结、代等异常脉象。心电图可见频发、偶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房颤等。

1痰瘀阻络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因素

气血亏虚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原因。《内经》中形象地记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心中澹澹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究其病因,不外六淫外袭,内侵于心;或七情损伤心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碍气机而发病;或病后虚损,气血阴阳不足等。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生心悸;标实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瘀阻,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心悸。病本在心,关乎五脏,其证候常因人而异,一般以虚实夹杂为多见,辨证以虚实为纲。痰浊、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互为病。痰浊既成,留而不去,阻滞气机,气之升降出入不畅则血流滞缓,留而成瘀;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运血无力则留而成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金鉴》云:“(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生痰,痰居心位,以惊悸之所以肇端也。”《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可见瘀血可以转化为痰浊,瘀有坚结之性,痰禀胶着之质,无论何者为先,终成痰瘀互结之势。因虚致瘀生痰是心悸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13]。

2温阳祛痰、化瘀通络是其主要治法

此型患者除心悸外,还兼见胸闷胸痛、心慌气憋、脘痞纳呆、舌青苔腻等,痰湿化热者则有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候。治疗的基本方法是通阳化痰,祛瘀通络。笔者临床常用瓜蒌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方药组成:瓜蒌12g,桂枝10g,丹参15g,枳实10g,竹茹10g,半夏10g,远志10g,茯苓15g,陈皮10g,红花10g,炙甘草6g。方中桂枝、瓜蒌温通心阳,化痰宣痹;半夏、茯苓、远志、竹茹祛痰除湿,茯苓又有助桂枝温阳利湿的功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枳实、陈皮行气舒脾;炙甘草既可补益心脾,又能调和诸药[45]。

3体会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但长期服用西药出现疗效减弱,或限于毒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服药者,也不在少数。运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即可掌握心悸发生发展规律,认清病变深浅,悉知病情轻重,看透疾病转归,如心悸涉气、涉血病浅,伤阴者病深,阴伤及阳者病重,阳衰欲脱者病危。中医药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根本变化而治,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率,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可冀,陈耀青.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45.

[2]杨连利.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1,4(5):30.

[3]龚少愚.心律失常中医治法浅析[J].陕西中医杂志,2002,4(26):23.

温阳法范文篇10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从病机角度来讲,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呕吐的根本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引起呕吐的病因,则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外感表证、里热、虚寒、寒热夹杂以及水饮。针对这5个病因,仲景采用了不同的治法,分述如下:

1解表

《伤寒论》条文3“太阳病——呕逆——名为伤寒”,条文12“太阳中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三条文中所出现的呕逆皆因风寒之邪侵胃腑,胃失和降而上逆所致,因此治疗关键当以解表为主,表邪即去,其呕自止。总的治则当以解表为主,但解表之法又有所不同。如条文12“鼻鸣干呕”是因风邪袭表,表邪不解,影响胃腑所致,同时还会出现发热、恶寒、自汗出,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因此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即祛风,使邪去正安,其呕自止。条文33“但呕”则起因于风寒表实证,风寒之邪影响胃腑,胃气上逆使然,同时也会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表现,此治法不同于条文12,与葛根加半夏汤来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2清热

《伤寒论》条文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实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影响胃腑,胃气上逆故呕,用栀子生姜豉汤清解余热,降逆止呕。条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条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此二条均有少阳病小柴胡汤证,胆热循经影响及胃,则喜呕。若少阳邪热郁滞日久,影响及胃腑,则呕不止,治均以清热少阳邪热为主,所不同的是条文96是典型的小柴胡汤证,而条文103则为少阳证未解的少阳阳明合并证,由“心烦喜呕”变成“呕不止,心不急,郁郁微烦”治以和解少阳,轻下实热,轻下实热的大柴胡汤。条文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在表之邪入里化热,热郁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在病初起,有头痛发热等太阳表证,继而会出现心烦、呕吐、腹痛等里郁热证表现,故宜用清里热为主,降逆止呕为辅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调和寒热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宜半夏泻心汤”,条文157“伤寒汗出解后,——干噫,食臭——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条文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以上三个汤证中均有呕吐症状,其致呕的原因则是由于误治伤中,升降失职,清气不升则寒,浊气不降则热,寒热错杂,胃气上逆所致,在治疗上应当以调和寒热为主,气机运行畅达,清气得升,浊气得降,病症可除。用药上,根据病症侧重点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处方,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寒热错杂,气机痞塞的病症,其表现有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发热等,若心下痞硬感,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症状突出者,则为食滞水停所致,当予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表证用下法,损伤中气,表邪内陷,见心下痞满硬,干呕,心烦,下利不止的脾胃气虚表现,治当以甘草泻心汤益气和中。条文359“伤寒本自寒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本证原是寒胜下利,经误治后,胃有郁热,寒热错杂,胃热重则吐尤甚,故治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热除则吐自止,当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温阳利水

《伤寒论》条文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条文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条文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十枣汤主之。”上述三个汤证中的呕吐表现是因太阳在表邪影响膀胱气化,水气内停,留滞胃腑,胃失和降所致。水饮之邪为致呕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治疗上以温阳利水为主。小青龙汤证中的干呕表现乃为外寒引动里饮,水饮干犯胃脏所致,除了有太阳伤寒证的表现外,还兼有如下利、噎塞、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等或然证,用药上选用小青龙汤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与小青龙汤所不同的如十枣汤,其也有干呕表现,是因为水饮阻碍,胃气不降所致,此时已无表证,宜悬饮里证为主,表现有心下痞硬,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因此治疗以攻逐水饮为主。若水停下焦,影响中焦气化失司,胃失和降,故随饮随吐,此为太阳蓄水重证,太阳表邪尚未全解,仍有脉浮,微热表现,但以小便不利,饮水则吐之里证为主,予五苓散温阳化水,使下焦水气得化,水液得通,重在通阳利水。

5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