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37:01

问答

问答范文篇1

十六大党章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实际出发,第一次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那么,怎样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十六大党章所指称的其他社会阶层。其他社会阶层,是指除了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干部以外的其他社会阶层,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基本上是以职业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为十六大党章把这些阶层中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对象,打下了理论基础。

其次,要正确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帮助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为国家提供税收,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是指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那部分人。这些先进分子,在政治方面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条件。

再次,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其他社会阶层当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符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济制度,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在政治上对他们的信任,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这不但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会使党的吸引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与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一起,列入十六大党章规定的申请入党的对象,还有利于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吸引在党的周围,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党章是如何表述党的性质的?

答: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将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样表述党的性质,符合党的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党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宽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负起历史重任,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党的十二大党章表述党的性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将其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并没有根本原则的不同,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就强调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阶级基础不能动摇,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党也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的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这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党章是如何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

答: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问答范文篇2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课堂问答

1引言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保证语言输入之质量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如教材内容、教师语、同伴语等的重要场所。

课堂问答的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使用目标语的机会。课堂问答是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并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问答活动成功与否,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探讨师生之间的课堂问答。

2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课堂问答中的运用

2.1合作原则

人们在谈话中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美国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James讲座上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他认为,在日常会话交际中,人们总是在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旨在有效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他把这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质的准则(Quality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Maxim)。格赖斯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地、和谐地进行。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可能产生误解。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做到互动,达到交流的目的,遵守合作原则至关重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PassageAWeepingforMySmokingDaughter这篇文章为例。

(1)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话语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来练习口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遵守量的准则。即学生的回答应包含所提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针对教师的“Whoweepsforthesmokingdaughter?”这一问题,学生应该直截了当的回答是母亲因为女儿抽烟而哭泣,没有必要提及父亲也吸烟这一话题。

(2)质的准则(QualityMaxim):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例如,当老师问Whataretheeffectsofsmokingaccordingtothepassage?因为课文中谈的是吸烟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关于“thegoodeffectsofsmoking”,就违背了质的准则。

(3)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

教师的提问应该与所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提问要有关联。例如,当老师提出“Howdoesthewriterfeelwhensheseesherdaughtersmoking?”这一问题时,学生应回答“Shefeelsterrible.Shewantstoweepandshedoesweepalittle.”而不是“Herdaughter''''ssmokingremindsherofherfatherwhousedtosmokethesamebrandofcigarettesanddiedfrompneumoniaduetoyearsofsmoking.”。

(4)方式准则(MannerMaxim):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提问方式和技巧,通过一些特定的、明确的目的语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问时要避免晦涩、歧义,要做到简练、井井有条。学生回答也应清楚明白、简洁、有条理。例如,“Whatdoyouthinkofsmoking?”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究竟是谈论自己的观点呢还是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这时,老师应该使自己的提问清楚明白,要么是“Whataretheeffectsofsmokingaccordingtothepassage?”,要么是“Whataretheeffectsofsmokingaccordingtoyourownexperience?”。

2.2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1itenessPrinciple)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其中包括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谦逊准则(Modesty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课堂问答活动中,礼貌原则的作用不可轻视。

(1)得体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例如:

Willyouanswermyquestion?

Wouldyouanswermyquestion?

Couldyoupossiblyanswermyquestion?

以上话语的礼貌程度呈递增趋势,从听话人即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提问时越礼貌,学生越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越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讲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请求,而后者则讲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教师在承诺对学生的帮助时应遵守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从实践教学中可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积极反馈。因为积极反馈能使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的问答活动。批评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其学习动机。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应尽可能地鼓励,提供暗示,帮助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切不可冷言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否则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对立的一面而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说一些类似“Welldone”,“Goodjob”,“You''''vedoneaverygoodjob”等等。

(4)谦逊准则(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受到赞扬后,为了遵守谦逊准则,往往采取自贬的方式以表谦虚有礼。但是,英语民族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乐意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因此,在英语课堂问答活动中,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是否遵守谦逊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5)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一致准则提出不应直接表示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总先要说上一些表示歉意或遗憾的话(如I''''msorrytosay…)。即使对方的看法或意见是错误的,为了礼貌,也应笼统地肯定一下对方(如Yes,inaway.),或者象征性地表示赞同(如Yes,youarequiteright,but…),然后再将不同意的真实看法说出来。因此,在课堂问答活动中,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全面,教师总是会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然后再说出正确的答案。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遵守同情准则的关键是要注意表达自己与对方共同的心情,要喜他人之喜,忧他人之忧。当一学生谈到某一不幸时,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应遵守同情准则,忧他人之忧,急他人之急,而不是幸灾乐祸。

3结语

在具体的英语课堂问答活动中,要很好地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遵守、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交际时都要恪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时为了顺利交际,人们会违反合作原则或者礼貌原则。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正是出自礼貌,人们才有不同的语用策略,或遵守合作原则,或违反合作原则;或直言不讳,或声东击西。在紧急或意外事件中,在激烈的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者在十分亲热友好的朋友之间不拘礼节的谈话中,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或交际信息,屈居次要地位。总之,通过英语课堂问答活动,了解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并学会何时遵守、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进行有效、得体地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问答范文篇3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儿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以败之。”结合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一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新科目组的问答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1994年的《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概念或观点”之后,加上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一层含义。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1994年高考历史新科目组命题者,正是依据这一精神,在三道历史问答题命题时都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一具体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阶级结构、意识形态、革命前途等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近年高考学生的历史试卷,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是很差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平时教学忽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的结果。因此,提高中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中学历史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加强历史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彻底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二是从高一起,就必须严格要求,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每章节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历史复习,既要高度重视历史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又要在乎时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组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将历史基础理论体系作一深入浅出的系统介绍和训练,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二、紧扣现实命题,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组第42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43题启发和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51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53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1994年更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科目组第45题,考生通过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从而认识到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形而上学,照搬他国经验。并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传统组第43题和新科目组第41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强调了墨子“非攻”思想;传统组第44题和新科目组第42题,通过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让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特别是新科目组第43题,要求考生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含意深刻,渗透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此题告诉考生,不能僵化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必然打上哪个时代的烙印,有哪个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世世不变的教条,不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停滞和消亡。此题要求考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运用历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被中学历史教师看作是软任务,随意性很大,难以落实到实处。而近年高考历史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命题,突出了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这就启示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抓住当今时代脉膊,借方鉴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紧扣当前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大势,拟定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题的份量轻重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综观近三年高考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的份量很重,占整个问答题1/3至2/3。1992年高考三道历史问答题中,第49题和第50题,都是比较性问答题。前者要求考生比较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的结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努力的结果,说明导致两种结果的原因,从而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者则要求考生比较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归纳出各次斗争的特点。1993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传统组和新科目组部有一道比较性问答题。传统科目组第43题是要考生比较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基础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新科目组第51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对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四、紧扣现实命题,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组第42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43题启发和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51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53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1994年更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科目组第45题,考生通过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从而认识到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形而上学,照搬他国经验。并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传统组第43题和新科目组第41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强调了墨子“非攻”思想;传统组第44题和新科目组第42题,通过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让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特别是新科目组第43题,要求考生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含意深刻,渗透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此题告诉考生,不能僵化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必然打上哪个时代的烙印,有哪个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此题要求考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运用历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被中学历史教师看作是软任务,随意性很大,难以落实到实处。而近年高考历史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命题,突出了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这就启示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抓住当今时代脉膊,借方鉴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紧扣当前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大势,拟定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比较题的份量重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

综观近三年高考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的份量很重,占整个问答题1/3至2/3。

1992年高考三道历史问答题中,第49题和第50题,都是比较性问答题。前者要求考生比较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的结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努力的结果,说明导致两种结果的原因,从而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者则要求考生比较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归纳出各次斗争的特点。1993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传统组和新科目组部有一道比较性问答题。传统科目组第43题是要考生比较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基础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新科目组第51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对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一观点的正误。1994年高考历史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在传统科目组中都增加到二题。其中传统科目组的第44题和新科目组的第42题是同一题,要求考生比较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第43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比较、明确恩格斯在1848年和1895年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只有比较分析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性质,才能判断恩格斯的结论是否正确,才能推断出恩格斯观察历史主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科目组第45题,是要求考生比较说明两次世界大战苏美两国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并分别指出美苏经济政策对战后西方世界经济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由于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比较性的问答题所占份量很重。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复习时,要加强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即从时间上对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求常求变”;又要启发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即从地域上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求同求异”。通过纵横比较,在“常”与“同”中把握共性,认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于“变”与“异”中把握个性,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教师在进行历史比较教学时,既要重视历史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大方面的纵横比较和整体比较,又要重视单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细小方面的纵横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才能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高考历史比较性问答题。

六、旧题翻新,难度增加

问答范文篇4

1、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国改革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七大确定我们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七大报告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所完成的重大使命、作出的重大决策、采取的重大举措,都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将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共同奋斗。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四个必须坚持”、“四个根本要求”?

答:“四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四个根本要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6、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答: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什么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这是十七大的一个新提法,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问答范文篇5

关键词:苏格拉底问答法;高校德育;德性教育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德育工作的成效,关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大局。苏格拉底问答法产生于对正义、节制、虔诚等德性问题的探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推进对德性问题的思索,对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产生有益的启示。

一、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内涵

苏格拉底(Socrates)的问答法是一种不断怀疑、修正原有见解进而越来越接近真知识的思维方式,它展现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这一问答法体现于人与人面对面的对话和讨论中,其进行需要智慧者的引导。(一)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概念。苏格拉底问答法指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展现的苏格拉底主导和施行的一种通过提问和回答探寻知识的方法。通过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谈话的对方常常被迫发现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回答,使其更加接近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后来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探究真理和进行教学的方式,旨在不断验证已有的知识,探寻真知识。它展现了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不自满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向新的可能性和方向敞开,探寻获得德性的真正知识和途径。(二)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例子。下面是一段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典型例子:苏格拉底问玻勒马霍斯,正义的涵义是什么?玻勒马霍斯回答:是欠债还债,把某人的东西归还给某人。苏格拉底向他指出,倘若某人头脑不正常,真想找刀子自杀,这时候把欠他的刀子还给他是不正义的。玻勒马霍斯接着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还债会带给朋友损害从而不正义的话,那么正义就在于帮助朋友,损害敌人。但开始时,玻勒马霍斯按照通常的理解根据好恶将朋友理解为自己认为的朋友,而不是真正的朋友(好人),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帮助自己的朋友有可能是在帮助一个坏人,损害一个敌人可能在伤害一个好人,而这样做不可能是正义的,因为好人就是做正义之事的人,坏人是做不正义之事的人。玻勒马霍斯不得不重新思考朋友的涵义,朋友是真正好的人。随着交谈的继续,玻勒马霍斯的“正义是帮助真正的朋友,损害真正的敌人”的定义再次得到了苏格拉底的修正。[1]苏格拉底问答法体现于具体的对话和讨论之中,而且都是苏格拉底主导的,没有别人,所以这种探索事物真知的问答法就被称为了“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以正确的方式提问,不断的怀疑,更有利于把握真正的知识。问答法需要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智慧教师的引导,才可能正常进行。

二、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意义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从思考中接近和获得真的知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他的洞穴比喻指出,我们都身处于洞穴之中,我们自以为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知识,其实只不过是意见,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以为火光所反射出来的影子是事物的真相一样。要获得知识,需要从洞穴的限制中走出来,需要在太阳的照射下,看到事物本身,而不是影子。[2]因此学习、受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意见上升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人的指导。这个人最先从洞穴中走出来,掌握了真实世界(理念)的知识,然后再返回洞穴,告诉我们不要自满于自己的意见,因为那只不过是“敏于辨别影像、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或者还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而已,[3]影像是不真实的,这个曾经从洞穴走出的人进而能指导我们慢慢地上升,走出洞穴,习惯于太阳照耀下的真实世界的景象。问答法就是一种能带领人走出洞穴、上升,直到获得事物真实知识的方法。它能使自以为抱有知识的人意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其实是真实事物的影子,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而引导问答的人,就是那个第一次走出洞穴,知道辨别知识与意见之别者。苏格拉底问答法设定的场景都是在市场、私人聚会等普通人的交谈场所,所引用的例子木匠、鞋匠、医生、船长等都是普通人熟知的人物,从这些常识和意见开始,苏格拉底带领着他的谈话者开始了寻求知识之旅。正如施特劳斯(Strauss)所分析的,“苏格拉底的出发点,不是本身就是第一位的(类似于理念之类)的东西,而是对我们来说最初的东西,进入我们视野的最初的东西,也即现象。苏格拉底是从人们关于事物本性的意见来了解它们的本性的。无视人们关于事物本性的意见,就等于抛弃了我们所拥有的通向实在的最为重要的渠道,或者是抛弃了我们力所能及的最为重要的真理的足迹。”[4]苏格拉底问答法实质上乃是交谈或者友好辩论的艺术,这种导向真理的问答或辩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关于事物或者说某些及其重要的事物种类的意见,是彼此相冲突的。认识到了这种冲突,人们就得超出意见之外,而去寻求有关相关事物本性的融通无碍的观点。那种融通无碍的观点使得人们能够看见相互冲突的意见中的相对真理”[5]。通过观看苏格拉底的问答,能够看到苏格拉底和他不同的问答者对于事物和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常识和意见,但是随着他们谈话的不断深入会发现对常识和意见的修正和完善之处,从而有惊异和愉悦的感觉,这种探索是不断前进,永不止息的。苏格拉底的问答从未直接告诉人关于事物知识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它只是始终引导人探索相对的、错误更少的结论,它不提供教条化的答案。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目的是探求善的生活方式,善的生活是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想要成为有德性的人,就要具备有关德性的知识,一个人要想具有正义、节制、勇敢、虔敬的德性,就要先知道正义是什么、节制是什么、勇敢是什么、虔敬是什么。所以苏格拉底主导的谈话基本上以关于德性的知识为主题。苏格拉底通过指出德性生活将享有至福,赋予了德性的生活以价值和重要性。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

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中,问答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以常识为论争的依据,并且它是一个将意见不断上升为知识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一)问答双方是平等的。在问答法中,苏格拉底与谈话的对象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无论对方有何种身份或是地位,在谈话中双方始终像朋友一样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谈话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认真、耐心地倾听对方对自己的问题的回答,认真的理解,然后就对方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最后使得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或矛盾,从而修正自己之前的回答,给出新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是以非常诚挚的态度进行的,不自以为有智慧,不具有任何的高傲,不因为对方的回答有愤怒、轻视或任何不尊重的表示,不提出教条直接全盘否定对方的看法,而是能以之为基础进行新的交谈。即使谈话者说出一个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答案,苏格拉底也不会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应该如何如何”,他会说:“为了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请你告诉我,你的回答中的××是什么意思”,然后会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其回答是否能经得起考验,一旦在具体化、经验化的情景中对方的回答或结论经不起考验,那么对方自己就会意识到错误,从而修正。当对方陷入困惑,无从回答的时候,苏格拉底从不对对方的窘迫幸灾乐祸,而是能提出几个方案,几个可能的选项,让对方不要气馁,继续思考,得出更好的一个答案,最终对方也能体会到知识进步的巨大愉悦。(二)问答以常识为论据。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中,为了说服对方所采取的理由和论据,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也不是远离生活世界的东西,而是每一人都熟知的常识。正是依据常识,才使得对话双方在分歧中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双方对常识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比如船长最精通航海、医生最善于治病、工匠善于某方面的技艺。苏格拉底如此的论说方式形成为一个特色,以致有人评价,“苏格拉底把鞋匠都说烂了”。苏格拉底的论说以常识为依据,是因为常识累计了人们对事物的意见,对真理的追求开始于反映和检视人所抱有的意见。人所深处的世界如同洞穴一样,而人对事物的意见构成了人判断的基础。从洞穴上升到太阳所照射的真实世界,需要认识到构成现象的影子的不真实开始,从反思人的意见开始。(三)问答是一个意见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蕴含着有价值的思考。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所主导的问答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对话者原有的意见和信念被发现局限和缺陷,然后对它进行修正,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接着对新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检视,又得出新的结论,直至最后得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正确的结论。在对话过程的每个阶段得出的结论虽然离最终的结论有距离,但是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对人的思考的启发意义。如,本文对于正义的含义进行讨论的例子中,先后得出的几个关于正义的定义,“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是帮助朋友损坏敌人”。“欠债还债”,“把属于某人的东西归还某人”,这是一个大多时候能成立的正义定义,但是当将要归还的东西会给所有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归还该物就是不正义的。因此正义要求知晓占有物的品性,这要求占有者的智慧,它要求判断什么东西对人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这直接与柏拉图在后文所说的正义的人是哲学家王者的说法有关。还有帮助朋友损害敌人正是护卫者阶层的品德,但是如何辨识朋友和敌人正是难点所在,这也与后文所说的,正义之人必须是有智慧的受过哲学教育的人。因此,在每个问答阶段所达成的意见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蕴藏了未来达成真的知识的可能性。

四、苏格拉底问答法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问答法能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德育内容陈旧、教学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将其引入德育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道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德育问题的积极思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同德性生活的价值。将苏格拉底问答法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能激励学生崇尚有德性的人生和追求灵魂的卓越。(一)解决大学德育中的被动和僵化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比较僵化,教师将一些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对德育知识缺乏内心的热情和追求,也对德育本身和它的意义缺乏内心的尊重和认同,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成效。苏格拉底问答法促使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讨,它能给学生以尊重并极大的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推进对德育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因为参与问答法体会到了知识和理解力的增进,所获得的智识愉悦促使他们在德育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苏格拉底问答法能变德育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赋予德育教育以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二)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德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苏格拉底问答法。目前,德育的课堂教学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上课进行个人展示的现象。这种上课方式虽然避免了完全由教师讲授,无法发挥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的缺陷,但是依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依然忽视了从学生已经抱有的意见或信念着手,层层引导、推进,最后接近相关方面真的知识。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用一套教条和体系的授课方式通过上课的时间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将其变成教师与学生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德性真知的过程。大部分教师不具有苏格拉底式的宽容和耐心,能够忍受学生对自己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和进行批评,也缺乏追求德性真知过程中那种应有的谦逊和克制。事实上,国外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为范例的。从许多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可以看出,从事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们尝试着回答,然后对回答进行评析,引入新的知识点,再向学生提问,学生再回答,教师再修正,推进。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大家彼此协作以真正的知识为目标。而使得这一探寻的过程能够成功的,还是主要在于教师在授课的技艺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能适时的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将对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不断引向深入。最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甚至不太像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而像是学生们自己本来就有的,这种效果实际上是由教师授课技艺的催生,这种苏格拉底问答的技艺,就被比喻为“助产术”。(三)激励学生崇尚有德性的生活、追求灵魂的卓越。苏格拉底问答法给德育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无关于技巧,而是关于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方面的。问答法教育给人的价值观是:要不断的探寻和追求智慧和灵魂的善,而不是金钱、荣誉、肉体的快乐或其他。德育工作应该能够对学生在什么是重要的东西上提供指导,从人的卓越和完善的角度对学生提出标准。德育应该鼓励学生致力于研究过去最深邃的思想家的著作,因为他们的著作构成了我们为了保持教化而必须保存的学识主体,因为任何严肃的新东西都必须根基于它或考虑它。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一个人的心灵就几乎必然受限于他身处的特定时空给他的视域。[7]正是通过探究和学习伟大思想家们的著作,学生们才能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应该知道什么的问题上得到真正的引导。他们也就明白了不断的学习求索是真正科学精神的内涵所在,从而不会有迷惘和犹豫,能够一往无前的投身于它,最终成长为令人尊敬的人。

参考文献:

[1][2][3][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15、275、419.

[4][5][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25、128.

问答范文篇6

一、高度重视,快速行动

收到分院《关于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后,我院党组即于8月2日下午召开了院党组会,研究部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问答活动事宜,成立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问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检察长刘新生担任,副组长由副检察长陆荣良、王金凯担任,政工科负责活动的具体开展事宜。

二、精心组织,保质保量

为保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问答活动的质量,我院政工科一是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以保证出题时能够涵盖全面;二是在出题、选题时认真细致,保证试题与标准案件准备无误。

问答范文篇7

一、中央、国家机关2014年招考政策问题

1、关于招考对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生除外)和符合职位要求的社会在职人员。2014年、2014年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未落实工作单位、户口仍保留在原就读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

2、关于减免费用问题。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和政府爱才、惜才、求才的选人用人理念,对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各省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减免考试考务费用。

减免考试考务费用的具体办法: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的招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考报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由各省负责考务工作的部门审核确认后,办理减免考试考务费用的手续。考生在各地进行报名确认时,请提供上述材料。

3、为便于广大考生了解招考部门和招考职位的具体情况,今年不仅公布了各招考部门的咨询电话。同时,公布了各招考部门的网站,欢迎广大考生上网查询。

二、关于笔试公共科目有哪些?

报考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关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以及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

报考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级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

三、《招考简章》、《考试大纲》的内容如何获得?

本次考试的《招考简章》、《考试大纲》可以从以下网站下载:

新华网政府在线频道(/)

中国网()

新浪网教育频道()

中华网教育频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在线()

四、关于考试辅导教材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从未指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编写有关公务员考试的教材,也不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举办有关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各科目考试范围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为准。考试大纲通过网络公布。

五、关于《申论》考试

申论考试主要是测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

六、笔试合格的人员没有被录用,能否调剂?

可以调剂。调剂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招考部门内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调剂,这种调剂由各招考部门自行决定和组织。另一种情况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的跨部门调剂。跨部门调剂由中组部干部一局和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统一组织。跨部门调剂的部门名称、职位名称、要求的资格条件等情况,将在人事部网站予以公布。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调剂。

七、招考对象中注明“大学本科以上”是否包括大学本科?

是。

八、报考条件中注明“35周岁以下”是否含35周岁?

含。是指1968年10月16日(含)以后出生。

九、关于事业单位招考的问题

今年有部分事业单位将通过此次考试招考部分工作人员,但招考的人员不是国家公务员,不具有公务员身份。

十、关于留学人员的报考问题

留学回国人员想要报考国家公务员,其学历首先要通过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学历认证,并有我驻外使领馆开具的有关证明材料,同时符合《招考公告》规定的其他条件。

十一、如何咨询报考条件

关于对“专业”、“学历”、“政治面貌”、“其他条件”以及“备注”等内容有疑问要进行咨询的,请与招考部门直接联系。招考部门的电话可以在网上查到。

十二、关于报名登记表中“考生身份”的填报说明

1、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4年毕业生和2014、2014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未落实工作单位、户口仍保留在原就读学校的毕业生,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填报。

2、2014、2014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若已经派遣过,即使未落实工作单位或户口仍保留在原就读学校的人员,以社会在职人员的身份报考。

3、不符合上述两条的报考人员,以社会在职人员身份填报。

技术部分:

一、如何在网上报名?

报名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仔细阅读公告、简章,并浏览报名情况,审时度势进行报名。为了确保报名资料提交成功,建议您在网上报名前,先将要填写的内容用Word或记事本等软件编辑录入。在网上填写报名表时,将已准备好的资料一一粘贴到表中即可。

网上报名及查询的具体步骤:

1.进行“新用户注册”

首次进入时,必须进行“新用户注册”,注册时注意填写有关内容,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出生日期”、“用户名”、“密码”等信息的录入一定要准确,一个身份证只能注册一次。注册时若提示:“用户名重复”,请改变用户名,再次注册。

“新用户注册”只能做一次。如改报其他职位,只需进入“报名资料更改”-“更改报考职位”,使用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即可,切勿重复注册!!!为防止他人修改你的个人资料,考生注册或登录完毕后,必须关闭浏览器。

2.进入“职位查询及报名”(报名时间:10月16日~26日)

用户登录(页面上填写用户名称、登录密码)后,请先按表中所列指标项选择查询条件,然后提交查询进入下一步。选择您想要报考的职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注意:标有“*”的项目必须填写。您填写的文字内容不要超过限定的字符数。填写完毕检查无误后按下“提交”按钮即可看到您的报名结果。

注:

①当提示“没有符合您查询条件的职位…”时,请适当减少条件限制。例如:只选择招考部门为“国务院办公厅”,不填写其他选项,按下“提交查询”按钮,即可查出“国务院办公厅”招考的所有职位。

②请注意在选择“下拉选单”(如:考试地点)后,务必将鼠标移至其他录入框中,以免使用滚轮时,无意间改变“下拉选单”选项,切记!!!

③如报考职位有户口、英语等级等特殊要求,请在报名表的备注栏中注明!请用英文半角方式输入数字!

3.进入“报名资料更改”

用户登录后,选择“更改个人资料”、“更改报考职位”、“更改考试地点”单选框,按下“确定”按钮,进入下一页面,即可更改相应的内容。

注:报名资料更改的限制条件:

更改个人资料-仅限用人部门资格审查前(更改个人资料含更改考试地点);

更改报考职位-在“未审”时可进行改报;或“资格审核不同意”后改报其他职位(改报成功且在“未审”时,可更改个人资料);

更改考试地点-“资格审核同意”者可改,修改时间截止到资格审核结束时。

如报名表未通过资格审查,您可以再改报其他职位后修改报名信息。

4.进入“资格审查结果查询”(查询时间:10月18日~28日)

在登录页面上填写身份证号、用户名称、登录密码三项内容,按下“登录账号”按钮,将出现您个人的资格审查结果页面。没有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不允许再次报考此职位,但可以报考其他职位(报名步骤见“报名资料更改”-“更改报考职位”)。

5.考生注册信息(密码)修改

依次输入用户名称、登录密码点击“提交”按钮,成功登陆后会出现您的注册信息,修改相应的内容之后,点击“修改”按钮。

注:

①注册信息的修改条件与更改个人资料相同

②用户名称、密码仅用于“报名资料更改”、“资格审查结果查询”及“密码修改”等功能,报名序号查询只须记住部门代码和身份证号即可。

6.浏览报名情况

直接点“浏览报名情况”可显示《分职位报名人数统计表》,之后点“浏览分部门报名人数”可显示《分部门报名人数统计表》,统计表定时刷新,供选择职位时参考。

7.考生考试成绩查询

在网上填写您的身份证号和报名序号或者填写身份证号和准考证号,查询考试成绩。此功能待成绩公布时方可使用。。

二、报名时为什么找不到我在《招考简章》上选中的用人部门?

本次网上报名分为两个报名系统:

1.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和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报名系统;

2.海关系统(不含海关总署机关)报名系统。

登录以上两个报名系统即可找到报考部门,网址详见《招考公告》。

三、报名之后可否浏览、修改报名信息?

考生填写的报名信息在招考部门未审查资格之前可以修改,但是资格审查后不允许再做修改,所以请您在报名时务必准确填写报名信息。

四、注册时用户名是两个汉字,不能登录怎么办?若提示:“用户名重复”怎么办?

在用户名的两个汉字后加一个空格即可。注册时若提示:“用户名重复”,请改变用户名,再次注册。

五、我的网页内容总不刷新怎么办?

为保证随时看到最新的网页内容,请在每次使用本系统前,按以下步骤操作:

(1)请点屏幕上方菜单的[工具]-[Internet选项];

(2)在“常规”页“Internet临时文件”栏中点[设置];

(3)在“检查网页的较新版本”栏中选“自动”选项;

(4)点[确定]-[确定]。

六、报名资料提交后,简历等栏为什么会截取部分内容?

截取部分内容是因为填写内容过长,请适当缩减。

七、下载后的文件如何打开?

考生从《招考公告》提供的网站上,下载的文件有下面几种类型:*.rar、*.zip、*.doc、*.xls;

*.rar文件用WinRAR打开;

*.zip文件用WinZIP打开;

*.doc文件用Word打开;

*.xls文件用Excel打开。

八、我的身份证号码在提交时为什么报错?

我国身份证号码依国家标准GB11643-2014、GB11643-89建立,其中第7-12位(15位身份证号)或第7-14位(18位身份证号)是公历出生日期,而不是农历与公历的混合日期(如:“19780229”)。

不可用新、旧身份证号报两个职位。

九、关于网上报名信息安全问题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为确保信息安全,避免被他人篡改,请在每次使用本系统前,按以下步骤操作:

(1)请点屏幕上方菜单的[工具]-[Internet选项];

(2)在“内容”页中点[自动完成];

(3)在“自动完成设置”窗口中撤消“表单”、“表单的用户和密码”选项;

(4)点[清除表单]-[确定]-[确定]-[确定];

2.为保证随时看到最新的网页内容,请在每次使用本系统前,按以下步骤操作:

(1)请点屏幕上方菜单的[工具]-[Internet选项];

(2)在“常规”页“Internet临时文件”栏中点[设置];

(3)在“检查网页的较新版本”栏中选“自动”选项;

(4)点[确定]-[确定]。

十、手机短信服务

在考试报名期间,可通过手机查询报名情况。中国移动用户(发送号码为629972)与中国联通用户(发送号码为929972)发送相关代码可及时获得个人报名审核结果信息、相关招考部门报名及审批总体情况、重要通知、报名序号、考场信息、笔试成绩、分数线等信息。凡招考管理部门主动向考生发送的短信为免费信息,凡通过手机短信发送信息查询命令(如:GKSP)索取的短信信息须付信息费,每条1元。

利用手机短信查询信息的方法:

1、查询个人报名审批情况:中国联通用户发送GKSP到929972;中国移动用户发送GKSP到629972;

2、查询某招考部门报名和审批的总体情况:发送GK加上三位数字的部门代码到929972(中国联通)或629972(中国移动);

3、其它短信信息查询方法,将随时在本栏目中公布,请考生关注。

考务部分:

一、什么是报名序号?

报名序号是考生报名确认时打印准考证主证、考生上网打印准考证副证和后期成绩查询等的关键字,务必牢记。

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海关系统除外)的报名序号于10月30日8:00后登录人事部政府网站()查询,报考海关系统(不含海关总署)的报名序号于10月30日8:00后登录海关系统报名网站()查询。

二、报名确认的时间和地点如何?

报名确认时间为11月5日—11月6日9:00—16:00(新疆的报名确认时间为:11:00-18:00),考生在其中任一天均可办理确认手续。确认地点可于10月29日后在人事部政府网站()或中国人事考试网()上查询。

三、报名确认如何办理?

报名确认时务必做到:

①提交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照片背面请写清报名序号);

②缴纳有关费用;

③领取准考证主证;

④认真填写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通知邮寄信封。

未按期参加报名确认者视为放弃考试报名。

四、准考证副证如何打印?

报考者务必按规定时间(11月18日8:00—26日8:00)登录人事部网站()或快速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下载并打印准考证副证,打印中如遇问题请与当地公务员考试主管机构联系,或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查询,各地联系电话请于10月29日后在人事部政府网站上()查询。

五、为什么要设准考证主证与副证?

准考证主证与准考证副证并用,是自2014年公务员考试起在考务操作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考务工作改进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考务管理,方便考生,使考生在考试前只需与考试机构接触一次即可办齐有关手续,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减轻了考生负担。

准考证主证(此证含报名序号、姓名、身份证号、考试类别、毕业院校、报考部门名称、照片、考试实施部门印章等信息),是考生参加笔试时核对考生信息和参加面试时确认考生身份的重要凭证。此证在报名确认时打印。

准考证副证(此证含报名序号、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试类别、报考部门名称、报考职位代码及名称、考区名称、考点名称、考点地址、考场号、座位号、考试时间及科目、“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制”等信息),是考生进入指定考场并在指定座位上就座的凭证。此证考生上网自助打印。

准考证主证、副证、身份证必须同时使用才有效。

政策、考务咨询电话:

考务问题咨询电话:(010)64401047

招考政策问题咨询电话:(010)84214976

问答范文篇8

2.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十五大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历史证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保证中国亿万人民完全实现民族振兴。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取得的,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党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党的宗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

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4、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共产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的党。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的。

共产党之所以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因为:

(1)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代表,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想。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3)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必将继续向前发展,最终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崇高理想和目标指引下,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创造条件。

5.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

6.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7.党的组织路线是什么?

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中国共产党依照自己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和准则,是实现其路线的组织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组织路线就是使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紧紧围绕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促进和确保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具体地说,一是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健全党的生活,保持党的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组织上的高度统一。二是要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把最恰当的人选派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标准,建设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使每个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和带头作用。三是要教育全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8.党的干部路线是什么?

党的干部路线是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所规定的干部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干部路线是组织路线的组成部分,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是实现政治路线的保证。党的干部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任人唯贤,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又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使党的干部路线更加完善。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9.党员的权利有哪些内容?

十五大党章规定党员的权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10.党员的义务有哪些规定?

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1.什么是党性?党性原则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所谓党性,就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刘少奇同志对党性说得很透彻: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党性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2)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

(3)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4)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

(5)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6)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2.什么是党风?它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党风,是指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它是党员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党风反映党的风貌,体现党的性质,它根源于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于革命的实践,是党员的世界观和精神风貌在行动上的表现,是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风格、风尚和品德。党风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环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共产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官僚主义是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坚强的标志;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批评要光明正大和实事求是,防止主观武断和批评庸俗化;对犯错误的人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一切离开党的原则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

问答范文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2014年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经过报名、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能测评、体检、考察、公示和录用等程序进行。

2、今年计划面向社会招考多少公务员?

2014年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

公务员,主要有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公安机关,重点是南疆四地州公安机关,计划招录3500名。

3、今年招考与以往招考有什么不同之处?

2014年招考报名仍然采取网络报名与确认、一名考生可以选报符合职位条件的两个职位,即报考职位与调剂职位的方式进行。今年所不同的主要是:一是除特殊专业、紧缺专业外,其他职位设置,原则上按大类进行;二是边远、艰苦县市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当地生源。

4、这次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对象是什么?

(1)新疆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含2014年7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生),部分职位户籍不限;

(2)新疆普通院校内地生源毕业生;

(3)在新疆服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4)驻疆部队随军家属、随迁子女,老干部在新疆安置随迁子女,援疆干部家属、子女。

下列人员不属招考范围:

(1)自治区统一组织选派充实到乡镇工作未满服务期的。

(2)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3)近五年来被自治区、地州市公务员主管机关认定在公务员招考过程中有作弊、违纪、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4)试用期内的公务员、现役军人、在职公务员未满最低服务年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5)被辞退未满五年的公务员。

5、对报考年龄有何规定,具体年龄时间怎样计算?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报考者的年龄必须在18周岁以上。今年主要设置25岁或28岁以下两个年龄段,每个职位对年龄的具体要求,考生在报考时,请注意具体职位要求。

6、对报考者学历如何规定?

报考者取得的学历应是经国家、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经自治区(含兵团)干部教育领导小组验印认可的学历。军队院校函授毕业生须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入学后取得的学历。

7、如何进行报名?

报名全部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符合职位条件自愿报名的人员,通过新疆人事考试网站(网址:)报名,如实填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通过网络传送电子照片,在笔试考试前一周内通过网站下载并打印准考证。具体程序在网站会向考生提示。

8、报考费用是如何规定的?

报名、笔试费用按自治区物价局新价非字[2014]25号文件规定执行;报名费每人15元,考试费每人每门40元。

对享有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和低保证(原件和复印件)或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原件或复印件)经确认后,可以减免考试考务的费用。

9、如何进行资格审查?

各地州市、县市公安机关招考资格审查由所报考的地州市负责,自治区公安厅招考的职位由自治区公安厅负责。资格审查时:

(1)报考人员需持下载的《报名登记表》、身份证、毕业证、准考证和招考职位需要的其他证件原件。其中,2014年7月31日前可取得学历的毕业生,需持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证明;助学贷款毕业生需提供贷款证明和学校相关证明。

(2)使用维吾尔文字考试免试《汉语基础知识》的考生须携带国家颁发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C级(六级)以上证书。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持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公室相关证明,“三支一扶”、“村村有大学生工程”人员需持县、市及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证明。

10、公务员招录考试笔试科目有哪些?

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公安基础知识》,另外少数民族考生用维吾尔语语种答卷者按规定需参加《汉语基础知识》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数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公共管理知识与能力等;《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11、考试的参考教材用书、考前培训问题?

自治区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不指定、不委托、不出售任何考试用书。同时,不组织任何考前培训,也不委托、批准任何培训机构和个人举办任何形式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

问答范文篇10

古时候,盎格鲁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出佩带在右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为什么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提出来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就表示她已答应求婚。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已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春节。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的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时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玛纱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欢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