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2:26:25

为本范文篇1

同志的讲话,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党的宗旨上进行阐述的,说明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性。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从“民本”到“人本”,无数仁人志士出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及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竭尽毕生精力,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无疑是进步思想,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民本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庶民是国家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盛衰兴亡;第三,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在《尚书》中记载也相当丰富,它是对神权思想的挑战和对君权的一种限制。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推“儒家”。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座右铭。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他认为,民本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也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安危和存亡。秦末和隋末无数次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许多有识之士对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幕僚亲眼看到了农民大起义的强大威慑力量;魏徵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统治者。据此,唐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政策,迅速消除了战乱,稳定了政局,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体恤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成为历代优秀政治家的共识。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有力地批判“君权神授”思想,他说,君权并非神授,而是人所授。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君权存在是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源。”古老的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过极大影响,同时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超越剥削阶级压迫广大人民的框架,民贵君轻并非目的,而是统治压迫人民的手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同时又远远超越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民第一次知道了不靠神仙皇帝,求解放靠的是自己。以为首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提出的民主革命思想,给古老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民主、自由的新内容,鲜明地高举起推翻“三座大山”大旗,为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摇旗呐喊。

为本范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有人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完全对立割裂开来的现象,本文将从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关系以及用实际行动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希望人们能够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

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毫不犹豫地从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正确看待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最近在学术理论界,有些人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割裂开来,认为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不能相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反对以物为本,坚持以物为本就是要反对以人为本,这种观点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

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古代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民本思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就明确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思想。随后古代思想家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1】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正确观点。我国古代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在看到隋末农民起义人民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与此同时,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代领导核心同志、邓小平同志以及同志提出了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1934年1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在1944年张思德同志的悼念会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同同志一样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党的八大时就强调党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到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全体党员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广大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以及答应不答应做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探讨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何为以物为本,即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指的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以物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坚持以“物质”为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认为,在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坚持以物为本就是要牢牢坚持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好。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关系。

毫无疑问,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坚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原则,尽最大可能维护好发展好以及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立足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伟大事业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好,从而坚持好以物为本的原则。

另一方面,我们只有坚持好以物为本的原则,立足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各项伟大事业建设好,发展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事业,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从而坚持好以人为本的原则。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以物为本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真正坚持好以物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物为本的原则就是真正坚持好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毫不犹豫、扎扎实实地将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物为本结合起来,既坚持好以人为本,又坚持好以物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

用实际行动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

在明确以人为本、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以及以人为本、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后,我们就必须要用实际行动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我坚持认为,要想用实际行动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就必须要不断实践下列措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繁荣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繁荣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要不断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农业和农村,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农,充分利用科技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要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村务公开以及民主议事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以及监督权,不断加强广大农村的法制建设,开展好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好;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好文化事业,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定不移地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广大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好。

2正确处理好分配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分配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差距,维护

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好。要毫不犹豫、脚踏实地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互结合。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毫不犹豫地正确处理好效率以及公平两者的关系,再分配时更加看重社会公平。扎扎实实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毫不动摇地保护好合法收入、调节好过高收入以及取缔非法收入。

3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环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明确告诉我们,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重

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能够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确确实实,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条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们一定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资源集约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以及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4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

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确确实实,只有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良好的政治保障,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

立法机关一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行政机关一定要依法行政,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依法处理好国家和社会各种事务,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司法机关一定要公正司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执法必严以及违法必究,依法惩处所有的违法行为。必须要做好普法工作,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以及护法的优良风尚。

5,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5】确确实实,我们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郑又贤,杨新华,王之波,朱人球.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奕林.入党培训教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钱淦荣,罗正楷.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为本范文篇3

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然而,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却让我们开了眼界,原来不光是企业可以以人为本,科技也可以以人为本。诺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以谁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这里的"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即企业对员工是尊重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是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

然而,从诺基亚的提法中,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种"人",这就是顾客。企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或消费者的需要。当然,以人为本的科技并非只是以顾客为本,它同样要以企业中的人即企业员工为本,因为这些人是创造科技、运用科技的人,而顾客正是享用这些科技的人。

事实上,以人为本中的"人"还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和顾客,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求职者、企业所处的社区、企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的人。因为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已经深入企业的骨髓,成为企业的灵魂,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何为本?

对"以人为本"中的"本"字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剖析。关于"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还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因此,以人为本并没有能够明确应当以人为何种"本",是将人作为挣钱的根本,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人力资本,还是说企业的管理方式着眼于作为人的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本性需要?或者说是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之本?事实上,或许是出于误解,或许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不少企业一方面口口声声称以人为本,实践中却仅仅将员工作为赚钱的工具。

为本范文篇4

近年来,百步亭花园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的社区发展理念,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社区协调发展,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全国唯一社区。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文化部四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百步亭社区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为第一信号,努力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用亲情服务人,为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社区常年开展“走千家门、说万句话”的“关爱行”活动,了解居民疾苦。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成立了“关爱小组”、“温馨姐妹”等队伍,他们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老人结成关爱对子,经常登门看望。用深情关心人,解决居民各种难题。设立了社区信访中心,每年接待信访一万多件,回访率100%,处理率99%以上,做到了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巾帼家政服务站,建立了社区下岗人员和特困户档案,采取多种途径帮助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用真情尊重人,让居民当家作主。社区自治组织定期召开居民恳谈会,听取居民意见,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问题。

坚持以德为魂,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质。社区依托一站(广播站)、二廊(文化科技长廊、板报长廊)、三家(党员之家、民兵之家、司机之家)、四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社区以创建环境优美、秩序稳定、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为目标,通过举办文明礼仪讲座,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举办禁毒、消防、科普、计生知识展览等,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居民良好的文明习惯。非常注重未成年人教育,构建了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组建了“小小护绿队”、“卫生小卫士”、“小小宣传员”、“交通小卫士”、“小小民兵连”等青少年活动队伍,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社区文明共建活动中受教育。

坚持以文为美,精心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用文化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作用感染居民。开展学习型社区、生态型社区和“五好”文明创建活动。建成4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和1所老年大学。还通过阅览室、阅报栏、市民学校、文化长廊等载体,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五好文明门栋”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吸引了广大居民积极参加,形成了“家家亲门栋”、“邻里情门栋”和“阳光姐妹门栋”。着力打造以“亭文化”为主的百步亭特色文化,现已建成的100多个亭子,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百步亭社区的魅力所在。社区让居民给每个亭子取亭名作亭联,形成了一亭一景,一亭一处文化。

为本范文篇5

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然而,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却让我们开了眼界,原来不光是企业可以以人为本,科技也可以以人为本。诺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以谁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这里的"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即企业对员工是尊重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是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

然而,从诺基亚的提法中,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种"人",这就是顾客。企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或消费者的需要。当然,以人为本的科技并非只是以顾客为本,它同样要以企业中的人即企业员工为本,因为这些人是创造科技、运用科技的人,而顾客正是享用这些科技的人。

事实上,以人为本中的"人"还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和顾客,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求职者、企业所处的社区、企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的人。因为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已经深入企业的骨髓,成为企业的灵魂,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何为本?

对"以人为本"中的"本"字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剖析。关于"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还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因此,以人为本并没有能够明确应当以人为何种"本",是将人作为挣钱的根本,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人力资本,还是说企业的管理方式着眼于作为人的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本性需要?或者说是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之本?事实上,或许是出于误解,或许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不少企业一方面口口声声称以人为本,实践中却仅仅将员工作为赚钱的工具。

为本范文篇6

□新河煤矿吕军华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以来,“以人为本”便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以人为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得具体一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利,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有三个问题必须弄清:

其一,“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人”的是“物”,“以人为本”最初就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而提出来的。因此说,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就是“以物为本”。

其二,不能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尤其不能理解为“以我为本”。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也可以说是全社会所有的人。如果单从自我的角度,把这个“人”理解为一个人,那“以人为本”就会变成个人本位主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其三,“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是体现在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但是,即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也只能做到基本一致。而在不一致时,就有一个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问题。

有人提出,“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因为在古代,“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在今天,“民”是相对于领导者来说的。所以“民”并不等同于“人”,“以人为本”要比“以民为本”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但本人认为,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提出这个执政理念的,是当今的执政者。执政者要求自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中的“民”摆到了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以“民乐”为“己乐”,以“民忧”为“己忧”,这也应该是“以人为本”中的更高层次。

为本范文篇7

唯物史观对执政者的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又赋予物质生产以目的性,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本源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所建立的历史观表述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社会主义实践,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执政提出过系统的理论,但从他们所建立的基本理论来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执政的根本。执政以民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民生为本是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此后,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生质量,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实践活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善,绝大多数人的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必须看到,民生问题会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同志强调,要随时关心群众生活,要有新的利益给他们,否则群众就不会跟党走。这进一步说明,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坚持以民生为本,最重要的是努力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尤其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最便宜的吃饭。我国人口众多,让所有百姓吃饱饭曾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难题终于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是,目前我国还有两千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吃饭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按照《建议》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措施,首先在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产业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出路,非农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战略。其次,保持粮食、肉菜的稳定增产与合理流通。粮食是特殊商品,政府对粮食的生产与流通应实行特殊政策,既不能管得过死,又不能完全放开,必须始终保持粮食、肉菜的总量足以保证全国人民的需求。其三,增加对高消费的税收,补贴最低食品价格。一方面,加强对高级餐饮的税收;另一方面,通过有力措施,稳定普通百姓日常吃的米面、蔬菜、肉类的价格,使人们都能够买得起、吃得饱、营养足。

最方便的看病。及时、方便地治病,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在,是民生的重大问题。当前,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建议》提出: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新的医疗体制,选择有利于所有公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法。这就需要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形成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投资多元的医疗服务体系。政府应综合运用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大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力度,如严格控制药价虚高、限定医院收入比例等。此外,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保健活动,防患于未然。

最充分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没有充分的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没有保障,社会也就难以安宁。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建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在就业指导方向上,主要是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就业渠道。在就业机制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服务方面,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和服务、社会保险补贴、控制企业裁员和信息服务等手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针对不平等就业的问题,尽快制定有关反就业歧视的法规,以保障和促进公民的平等就业。

最有效的教育。教育有效,人的素质就高,社会文明程度就高。如果教育水平低下,那么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干部的教育问题。一些地方党风政风不正,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其次是社会教育问题。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讲信用、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不良等问题。再次是学校教育问题。党的教育方针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上学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高校学费上涨过快。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真正把它放在关乎国之兴亡、民之安危的基础位置上。应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证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解决好上学难问题。

最人性的养老。养老最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6.96%。我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如何使老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社会价值,是养老的要义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家庭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并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服务与关怀。但是,在经济供养、精神寄托、家庭劳务、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等方面,老年人仍然遇到很多问题。应按照《建议》的要求,积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基本养老制度。通过立法,拓展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确保养老经费足额、到位。在整个社会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尊老、敬老蔚成风气。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大力兴办符合条件的养老院、托老所,解决好养老问题。

为本范文篇8

“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无产阶级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所以,列宁把布尔什维克比喻为英雄安泰,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安泰的母亲;把党比喻为种子,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大地。理解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什么党要把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党风建设的核心,为什么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观的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民本意识、公仆意识,努力做到亲民、爱民、师民、为民。 亲民就是要体察民情,急民所急。领导干部要以焦裕禄、孔繁森等为榜样,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看看老百姓的米罐子是否充实,摸摸老百姓的炕头是否暖和,急民所急,忧民所忧,乐民所乐,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根植于人民,培养深厚情谊,不当“父母官”,而要“父母管”,做一个称职的“人民公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爱民就是要了解民意,顺乎民心。领导干部不仅要吃透上情,而且要吃透下情,了解民意,做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对人民负责,才能做到对党负责;只有对下负责,才能做到对上负责。在作决策时,要顺乎民心,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工作时,要讲求方法,决不能动不动就“来硬的,讲狠的,耍蛮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师民就是要以民为师,集中民智。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要问计于民,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因此,领导干部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小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到“四勤”:一是脚勤,用大部分时间搞“下访”,不能“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二是“口勤”,多向群众请教,从他们那里得到“真经”;三是“手勤”,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记在“民情簿”上,力求解决;四是“脑勤”,将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意见提升,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为民就是要珍惜民力,为民办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富民,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讲政绩,固然好。但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而不是“量出而入”,把需要与可能、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决不能搞华而不实的所谓的“政绩工程”,要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

为本范文篇9

同志曾告诫我们:“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可见,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呢?自己就此谈点认识。

一要明德,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是以德从政的基础。有言道: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能不断武装思想头脑,增强党性修养,树立浩然正气。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自觉把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做到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学而不怠,学有所获。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什么?当官应该做什么?自己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二要立德,树立正确“三观”。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廉洁从政之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树立相应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牢记“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中,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来不断鞭策自己,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进而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本范文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改革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面,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使得自然生态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认为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人是价值之“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心、共同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实,这种小康只解决了人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置于首位,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过渡和变革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特定状态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我国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物为中心”的公共政策的弊端

第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乡劳动生产率、工农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差距看,还是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差距看,我国城乡差距都很大,并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城乡差距是否适度的标尺,通常是基尼系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1,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3;到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6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2,从中可以看出扩大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但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拉大。

第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有些人成为市场化的正收益者,有些人则成为市场化的负收益者。因此市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但无法矫正由自身引起的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失衡,具体表现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失衡。在现实中,强势利益群体已经结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以各种形式诉求自身利益,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有些强势利益集团在某些地方政府决策中甚至会影响政府,使得政府决策向强势利益集团偏向。但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自身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利用资源,缺少有效途径和渠道来诉求利益,他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弱势群体本来在市场机制过程中利益已经受损,而其利益诉求在某些公共政策过程中又不能得到反映,因此社会利益格局愈发失衡。

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目标人性化就是决策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造福。

其次,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程序民主化,是公共决策以人为本的关键之所在。所谓决策程序民主化,就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决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正确决策。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坚持以人为本,按民主集中制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一般来讲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即使有了缺点或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而凡是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所作出的决策,由于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决策的原材料不足,信息不够,决策过程简单,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主观随意性大,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再次,决策主体群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而普通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独断专行的作风;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笔者强调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并不是否定领导者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在决策中的“拍板定案”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我们只是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使领导者在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作出的公共决策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反映、综合、表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需要,必须从维护和谋取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执行政策的热情,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将更加重视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来完成政策制定过程。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映.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

2.文力.多元利益集团下的社会均衡[J].中国改革,2005

3.赵尔奎,占绍文.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J].理论观察,2006

4.潘尔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吴湘玲.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