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0:31:15

停止范文篇1

关键词:WTO,谈判冻结,影响

一、走向谈判冻结的过程

根据香港会议确定的路线图,为在2006年4月末确定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谈判模式,7月末拿出具体减让表,年末结束谈判,WTO从3月初开始召开主要谈判方和部分国家参加的非正式部长会议,以农业谈判为中心继续进行了谈判。然而,由于主要谈判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还未完成预定的谈判日程,谈判就难以为继,不得不宣告冻结了。

(一)4月末达成谈判模式的目标落空

在3月10-11日召开的非正式部长会议上,主要谈判六方美国、欧盟、印度、巴西、日本、澳大利亚都继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在谈判焦点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这次谈判虽然就削减关税的框架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考虑达成了一致,但却未涉及到具体数字。随后,3月28日开始的服务贸易谈判,也未能取得进展。由此,谈判伊始就出现了4月末达成谈判模式的目标很可能落空的征兆。

4月13日,农业谈判主席法尔科纳写信给各成员国,要求就削减农产品关税等具体数字集中谈判。然而,在4月18日进行的谈判中,一方面,主要谈判方分歧依旧,继续舌枪唇剑地争论不休;另一方面,传来了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被指定为行政管理预算局下任局长,不再参加今后的谈判的消息。美国在谈判临近关头的时刻更换贸易代表,给谈判吹进了一股冷风,各国普遍认为“美国降低了新回合谈判的重要性”,谈判进行不下去了。由此,原准备月末召开的主要谈判方部长会议被迫推迟,4月末达成谈判模式的目标也不得不改到了7月末。

(二)7月末达成协议的目标又蒙上了阴影。

从5月初到6月中旬,WTO在6周内集中进行了农业谈判。6月9日深夜,法尔科纳向各成员公布谈判《参考文件》,详细罗列了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和分歧,希望6月19日能拿出具体协议。关于农产品关税的削减方式,《参考文件》提示以20国集团的方案为基础,按税率高低分为4个阶层,越是高关税越是要大幅度削减;所有关税平均削减54%,最高削减75%。在6月12日的谈判中,以日本为首的10国集团强烈反对《参考文件》,说发展中国家要价太高,不能把20国集团方案作为谈判的基础。由于各方对《参考文件》未能达成一致,WTO在6月22日公布的关于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协议草案》,就不得不把760多处涉及具体数字的地方留下了空白。由于《协议草案》是继续谈判的基础,而760多处空白要在短短一个月内添满,其难度可想而知。由此,7月达成协议的目标就又蒙上了阴影。

(三)各方继续对峙的局面

拉米曾多次警告说:要实现年底前结束多哈回合谈判的目标,6月末之前必须在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取得突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谈判服务贸易以及贸易便利化等问题。6月30日,拉米又强调最近几天是“最后的现实机会”,如果各方仍不能打破僵局,那么多哈回合、多边贸易体系以及WTO本身都将面临危机。由于6月29日-7月1日进行的谈判被视为实现7月末谈判目标的“关键性谈判”,因此在谈判之前,主要谈判六方分别表达了各自的立场,都强调对方必须首先让步。由于谈判还未开始就布满了阴云,因此拉米就把消除各方对峙状态作为谈判的最优先课题。尽管如此,各方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在谈判中却依然是我行我素,互不相让。

在6月29日召开的非正式部长会议上,美国和欧盟一开始就互相指责,都要求对方做出让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和农业委员伯尔都敦促美国率先在削减农业补贴方面更大地让步,并表示只有在美国实质性让步的基础上,欧盟才有可能松动自己的立场。而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则要求欧盟进一步削减农产品关税。另外,欧盟和美国还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开放非农产品市场方面更大地让步,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多哈回合是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谈判,美欧理应率先让步。这种对峙的局面一直持续到7月1日。在谈判中,曼德尔森虽然表示欧盟有意在削减农业进口关税方面进一步让步,可以向20国集团的建议靠拢,但他强调这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美国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做出进一步削减农业补贴的承诺。对此,施瓦布和约翰斯(美国农业部长)都继续坚持2005年10月提出的把农业补贴总体水平降低53%的立场,并称美国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才提出这一方案的。与此同时,两人还都指责欧盟和发展中成员没能在市场准入方面相应地让步。

由于主要谈判方坚持先前的立场互不让步,致使谈判无法进行,原计划7月2日结束的会议,不得不提前一天鸣金收兵。出于对这次谈判的不满,印度商工部长纳特7月1日曾退席谈判中以示抗议,他说没有必要掩盖这轮谈判的失败,并拒绝出席当日下午主要谈判方的部长会议。拉米在当日会议结束后的新闻会上也说:在这3天的谈判过程中,主要谈判方互相指责,致使谈判陷入僵局。结局很明显,没有进展,我们必须承认谈判陷入了危机。这种“如果我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的游戏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所有的人都知道,最大的风险是一方亮出底牌,而另一方却按兵不动。

(四)关键谈判的破裂

7月17日,主要谈判六方召开紧急部长会议,商讨如何拯救陷入危机的谈判。鉴于刚刚闭幕的八国峰会确立了在一个月之内打破谈判僵局的目标,因此在7月末达成协议的目标已经无望的情况下,这次会议又提出了8月达成框架协议的目标,并决定7月23-24日、28-29日连续2次召开主要谈判方和部分成员参加的非正式部长会议,抓紧谈判。

7月23-24日,主要谈判六方非正式部长会议以农业问题为中心继续谈判,目标是争取8月中旬就农产品和非农产品谈判达成框架协议,为年末结束谈判奠定基础。由此,这次谈判再次成为实现年内达成协议目标的“关键性谈判”,而美国和欧盟能否相互让步,则成为最大的焦点。在会谈开始之前,美国曾表示只要其他谈判方表明进一步削减农产品关税的态度,美国就准备在2005年10月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农业补贴。施瓦布说她在与拉米会谈时,已经说过美国有意在削减国内农业补贴和市场准入两方面都拿出灵活的姿态。有消息透露美国准备把农业补贴由原方案的200亿美元削减到150亿美元,也有报道说欧盟准备提高削减农产品关税的幅度,由原来主张的39%提高到50%。由此,人们一时对谈判成功寄予了期待。

然而,无情的事实再一次令人大失所望。23日的谈判包括休息和就餐,会议时间虽然长达14小时,但由于各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因此与6月末的非正式部长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气氛和大家对谈判无望的心情毫无变化。直到24日谈判破裂之前,施瓦布才表示美国有意接受进一步削减农业补贴的要求。然而为时已晚,在其谈判方仍然没有开放市场意向的情况下,美国也未公布其削减农业补贴的新方案。这样,这次“关键性谈判”也以失败而告终了。

(五)谈判冻结

美国国会授予白宫的“促进贸易权限”(TradePromotionAuthority)将在2007年7月终止,根据美国的惯例,继续延长授权的可能性很小,这实际上意味着6月末是WTO就农产品和非农产品谈判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因此,在6月末的谈判失败后,就传出了谈判冻结的预言。日本《每日新闻》7月1日就发表评论说:如果日内瓦的部长会谈不能达成协议,多哈回合就会冻结1-2年。不幸的是,这一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7月24日,拉米在主要谈判六方谈判破裂后举行的贸易谈判委员会非正式会议上宣布冻结谈判。拉米说:我们陷于极度的困境,面对这个长期以来无法打破的僵局,惟一的选择就是不得不停止全部谈判,以便使WTO各成员可以就当前的形势、各自的立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检讨。

拉米强调农业问题是导致这次会谈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他说:主要谈判六方虽进行了漫长而细致的谈判,但分歧太大,难以弥合;美欧之间在削减国内农业补贴和削减农产品关税方面的分歧极其严重,而发展中成员的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还未涉及;由于无法就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达成一致,今年年底前结束多哈回合谈判的目标显然不可能实现。

7月27日,拉米在WTO总理事会上报告了23-24日主要谈判六方的谈判结果,说不仅是谈判焦点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两个领域,而且服务贸易、简化通关手续等其他领域的谈判,也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由此,总理事会同意拉米的报告,正式决定冻结谈判。

二、“三角死结”

从WTO谈判走向冻结的过程看,农业谈判破裂无疑是导致谈判冻结的根本原因,而主要谈判六方的分歧和对立,则是农业谈判和其他谈判难以达成协议的最重要原因。经过香港会议以后,美国、欧盟和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20国集团三方对峙、互相牵制、互不让步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很难解开的“三角死结”,其基本格局是:

美国:攻势是要求欧盟和日本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非农产品市场;守势是不肯大幅度削减国内农业补贴。

欧盟:攻势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非农产品市场;守势是不肯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国内农业补贴。

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20国集团:攻势是要求美国、欧盟大幅度削减国内农业补贴,要求欧盟、日本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守势是不肯轻易开放非农产品市场。

在上述格局中,美国要求欧盟和日本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的立场与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凯恩斯集团〔农产品出口国〕和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20国集团一致,在削减国内农业补贴方面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和欧盟的攀比;欧盟在反对大幅度削减国内农业补贴方面与美国是互相攀比,在反对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方面与以日本为代表的10国集团攻守同盟,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则与美国和日本共同施压;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20国集团在要求美国、欧盟大幅度削减国内农业补贴方面与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凯恩斯集团的立场一致,在要求欧盟和日本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方面与美国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凯恩斯集团的立场一致。

显然,只有解开“三角死结”,谈判才能取得进展。拉米曾多次表明要打破谈判对峙的局面,美国、欧盟和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让步。贸易谈判就是讨价还价,各方在谈判中虽说要抓住对方的弱点,达成对自己有利的协议,但要最后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却都必须做出妥协和让步,这乃是WTO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香港会议的积极进展也验证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复杂的谈判问题,主要谈判方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不仅需要各方的智慧、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各方建立在远见卓识基础上的富于建设性的努力和做出政治决断的魄力。为此,美国和欧盟都必须首先让步。其中,美国不仅要在削减国内农业补贴方面实质性地让步,而且在削减农产品关税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只有美国在这两方面的立场松动了,欧盟以及以日本为首的10国集团才会在国内农业补贴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做出让步,由此,以印度、巴西为首的20国集团也才会在非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拿出灵活的姿态,从而推动整个谈判顺利进行。总之,要解开“三角死结”,美欧特别是美国乃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在推动谈判方面负责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然而,从谈判走向冻结的过程看,美国和欧盟最终都没有做出让步,以印度、巴西为首的20国集团最终也没有做出让步。正如拉米所说的那样,各方手里都有一张牌,却都希望对方先亮出底牌后才出。

美国之所以拒绝让步,主要由于国内的政治压力,特别是面临11月的中间选举,在农场主选票对选举至关重要的情况下,布什政府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施瓦布一再强调参加谈判的所有成员都不可能不考虑政治因素,因为谈判涉及到贸易政策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对农业谈判的强硬政策,才使施瓦布在谈判中没有余地,难以表现多大的灵活性。6月14日,美国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古德雷特对来访的拉米说:年初一些WTO成员要求美国提出大胆而务实的谈判建议,美国答应了这一要求,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成员作出任何接近美国建议的回应;现在,又有人要求美国更多地让步,而且没有对等回报,美国国会绝不会支持政府再做让步。古德雷特还说:我们现在正等待着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成员的大胆而有价值的让步,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一项仅有利于其他成员而把美国生产商置于不利地位的协议;公平贸易对美国农业生产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其争取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但美国不会单方面作出更多的让步。

欧盟因在其香港会议谈判时已经同意2013年废除农产品出口补贴,手里少了一张牌,已经没有带头再做让步的魄力。所以,欧盟一直在等待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让步。2006年2月,曼德尔森在与波特曼会谈后曾表示如果其他谈判方能同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欧盟也愿意在农产品关税上有所让步。其后,曼德尔森又表示欧盟可以将农产品关税削减幅度从原方案的39%提高到50%左右,接近20国集团削减54%的要求,但前提是其他几方必须同时让步,其中包括美国必须实质性地削减国内农业补贴,20国集团中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大幅削减非农产品关税并开放服务业领域。另外,欧盟虽然实现了一体化,并且以欧盟的贸易委员、农业委员等为代表参加主要的谈判,但欧盟各国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谈判代表不能不考虑欧盟各国的具体利益。6月29日,法国农业部长就明确表示不同意欧盟在现有提案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农产品关税。法国是欧盟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是欧盟现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曼德尔森的谈判灵活性。

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肯轻易让步,乃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从工矿业产品自由贸易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而在事关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农业领域却继续实行保护政策,规定了很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且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些落后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纳特就表示印度不会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跟别的国家讨价还价,其他国家也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开放不满,因此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并严厉拒绝发达国家开放工矿业产品市场的要求,这乃是合情合理的。

从表面上看,美国和欧盟坚持各自立场似乎是有情可原,但根据《多哈宣言》,美欧实际上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2001年发起的WTO谈判的正式名称是“多哈发展议程”,按照各方承诺,多哈回合应以创造更公平的贸易环境,促进贫穷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因此,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只有首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这才符合《多哈宣言》的主要精神和的基本要求。然而遗憾的是,美国和欧盟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则被他们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三、谈判冻结的影响

(一)各方的不满和互相指责

美国总统布什6月15日曾表示如果欧盟和发展中国家让步,美国就准备让步,并且强调美国准备做出严峻的决断,说这是美国给世界的“一个信号”。7月中旬刚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闭幕的八国首脑会议发表声明,也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坚持和实现多哈回合的目标。然而,还不等8月29―30日的谈判进行,就出现了谈判冻结的结局。对于WTO谈判的艰难曲折,各方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谈判在关键时刻突然停顿,却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因此,各方在谈判冻结后纷纷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表声明,表达了失望和遗憾的心情。施瓦布说她对六方未能就关键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达到一致“感到非常失望”。曼德尔森也说他对这次谈判失败和谈判冻结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悲哀”。

谈判冻结后,美国和欧盟还相互指责对方拒不让步的态度,把谈判破裂和冻结的原因归咎于对方。施瓦布说:美国去年10月提出削减国内农业补贴的方案是“非常大胆的出价”,这次来日内瓦谈判也是带着灵活性来的,但欧盟和巴西、印度等主要发展中成员未能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足够的让步。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当日也指责其他主要谈判方让步不够,说如果其他成员都愿意让步的话,美国也愿意在这一全球贸易谈判中让步,但是他们并没有让步。另外,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院内总务贝纳也发表声明,说美国有意改变农业政策,但国内农户要求在世界舞台上必须对等的开放市场;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议员鲍噶斯甚至赞扬施瓦布坚守了美国的立场,说不接受虚伪的妥协是“正确的”。

曼德尔森在谈判冻结后的记者会上说: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五方都在谈判中表现出了灵活态度,而遗憾的是美国对此不予认可,并拒绝表现出自己的灵活性,是美国的态度导致了会谈的失败和多哈回合的中止;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力量最强的国家,也是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不应该只享受好处,还应该做出贡献。

针对美国的强硬立场,发展中成员7月1日就发表联合声明,指责美国国内农业补贴对发展中成员的产品造成了严重排挤,威胁了数亿穷困农民的生计,并强调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造成最大贸易扭曲的农业补贴问题,要求美国带头让步,废除国内农业补贴。谈判冻结后,巴西、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部长们又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强烈批评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谈判中拒不让步的态度。纳特说:在其他各方都做出努力和妥协的情况下,美国谈判代表的僵硬和无能导致了谈判的破裂;我们不想无休止地指责,但是这一次情况非常明显,欧盟已经做出了积极的举动,其他各方也都拿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美国却什么也没有做。

另外,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非政府组(OCFR)也发表声明,指责发达国家背叛了开发的承诺,失去了纠正世界贸易严重不平衡的机会。

在主要谈判六方中,只有日本对谈判冻结喜忧参半。从香港会议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一直是美国削减国内农业补贴的态度,因此尽管日本仍强烈反对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坚决反对上限关税,但却一时找到了避风巷,没有被卷进谈判的风口浪尖。因此,与坎昆会议失败后一些人感到惬意,香港会议后一些人长长松了一口气一样,这次谈判冻结后日本一些人也表现出了喜忧参半的独特心情:一方面,日本暗自庆幸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又逃过了一劫;另一方面,又惋惜没有实现其极力主张的大幅度削减非农产品关税的目标。日本《产经新闻》7月25日发表的社论就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日本这种喜忧参半的心情,社论说:日本大米的关税为778%,黄油为482%,花生为593%,谈判的压力很大,国内反对削减关税的呼声很高;现在虽然暂时在市场开放方面松了一口气,但今后如不加快农业改革,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性,重开谈判后仍然是避免不了被动的局面;日本虽然暂时避免了大米等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强大压力,但却同时失去了向发展中国家扩大工业制品出口的机会。

(二)WTO威信的动摇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挽救措施,WTO谈判很可能成为战后多边贸易谈判的第一次重大失败。而如果WTO谈判失败,就必将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蒙受重大的损失。正因为如此,所以拉米在谈判冻结后说:我们错过了一次证明多边主义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机遇,今天所有成员没有赢家与输家之分,都是输家。

谈判冻结的直接影响,是推迟了谈判进程,打击了各成员继续谈判的信心。按《多哈宣言》,新回合谈判本应该在2004年末结束。然而,由于坎昆会议失败,谈判结束的日期延长到了2005年末;经过香港会议,又延长到了2006年末。现在,冻结的谈判什么时候重新开始谁也不知道!由此,香港会议取得“一小步”积极进展所带来的欢欣鼓舞,一下子又为悲观、失望和愤怒所取代。由此,WTO的威信再次动摇,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也受到了更大的怀疑和挑战。巴西外长阿莫林说:WTO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自创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果不加以挽救,其威信和合理性会日益削弱。

其次,谈判冻结损害了各成员的共同利益。多哈回合谈判的价值大大高于以前关贸总协定的所有谈判。经过五年来的谈判,好不容易完成了60%左右的谈判,而现在却面临着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部会化为乌有的危险。现在,不但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国内农业补贴的协议难以达成,事关促进贫穷国家经济开发的承诺也无法兑现,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谈判冻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打击更大。拉米说:多哈回合谈判的正式名称为“多哈发展议程”,本应为千年发展目标作出贡献,而现在谈判失败却将对世贸组织中较脆弱成员的发展前景造成冲击。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谈判冻结使《多哈宣言》“促进发展”的重要承诺严重受挫,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发达国家国内农业补贴的机遇将被错过,长期以来使发展中国家产品无法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立足的不合理政策将继续存在下去,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生活也将继续受到威胁。澳大利亚副总理兼贸易部长韦尔也说:全球发展中国家对谈判冻结将最为失望,因为这一多边贸易体系是它们更好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唯一希望。

(三)重开谈判期待渺茫

拉米在宣布冻结谈判时并没有明确重开谈判的时机,而是说要视各成员的准备情况而定,主动权在各成员的手里。但是,根据拉米的分析,谈判冻结并不是一个暂短的时期,只要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和政治状况不发生大的变化,冻结期间也可能长达数年。7月25日,拉米又强调重开谈判还需要时间和妥协,并要求各成员改变谈判态度,重新认识形势,研究对策;今后,WTO虽然将继续非正式协商,但谈判重新开始,还取决于各成员自发的行动。拉米还表示,虽然多哈回合谈判中止,但作为总干事,他将继续与各成员保持各层次的接触,将继续捍卫WTO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各成员达成一致。

关于谈判冻结的时间,许多国家都认为至少是半年也可能是几年。英国《金融时报》7月25日的报道说:除非WTO的149个成员能够达成共识重开谈判,否则始于2001年11月的多哈回合谈判将自此陷入无限期中止的状态。

关于多哈回合谈判在未来恢复的可能性,曼德尔森说他对谈判现状感到无奈,现在还看不到尽快恢复谈判的希望,他说:鉴于目前分歧严重,WTO总干事拉米表示不会为谈判的恢复确立时间表,各方需要为多哈回合谈判的中止付出沉重代价。不过,曼德尔森表示欧盟随时准备重开谈判,施瓦布也表示美国仍将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并将努力保住多哈回合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果。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美国国会授予白宫的“贸易促进权限”在2007年7月后继续延期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2006年下半年世界政治日程繁忙,其中美国有中间选举,巴西有总统大选,日本有自民党总裁选举,因此,至少在年内难以重开谈判。更为重要的是,在各方分歧依旧,都没有让步打算的情况下,即使勉强重开谈判,也避免不了再次破裂的命运。由此可见,重开谈判并不一个是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危险

根据西雅图会议和坎昆会议失败的经验,每当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遭遇挫折时,“WTO无用论”就开始抬头。香港会议“一小步”的积极进展虽然一时把多哈回合引向了正常谈判的轨道,重新恢复了人们对WTO的信心,但谈判冻结又泼了一盆冷水,再次动摇了WTO的威信,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再次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谈判失败,拉米不无担心地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危险将会增加。曼德尔森6月23日在伦敦发表演讲时曾说多边贸易体系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多边主义应该是对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的最好回应。在他看来,没有任何双边协议可以产生象多哈回合这样的多边贸易谈判的效果。

停止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管领导干部。

第三条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是指领导干部涉嫌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章和其它党内法规,违和国家政策,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

第四条对涉嫌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停止职务的程序:

(一)纪检机关及监察部门对立案调查的市管领导干部,需要停止职务的,由市纪委报经市委同意后,对被调查人作出停止职务的决定,其停职决定抄送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二)司法机关及公安部门对立案并采取强制措施的市管领导干部,在采取强制措施后将情况书面告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街道告知后,根据涉嫌违纪违法的基本事实,提出停职建议,报经市委同意后,作出停止职务的决定,其停职决定抄送市纪委、市监察局、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三)在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或由市人民政府任命的市管领导干部被立案调查、需办理停止职务时,事先告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或市政府党组,其停职决定分别抄送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或市政府党组。

(四)在对由市政协全体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选举、任命的市管领导干部被立案调查、需办理停止职务时,事先告知市政协党组,其停职决定抄送市政协党组。

(五)对镇(街道)班子中的市管干部,其停职决定同时抄送当地镇(街道)党委。对协助管理的领导干部同时抄送协助管理单位的上级党委(党组)。

(六)在立案调查或侦查过程中,认为涉嫌违纪违法的市管领导干部不再适应担任原职务的,也可依法依纪先免去其职务。

第五条领导干部停止审查期间,按照浙人薪〔2001〕217号文件规定,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按本人原基本工资额(即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作和工龄工资四项之和)的75%计发生活费。遇国家和省规定调整工资(含调整津补贴标准、晋升工资档次和级别工资等)是,其工资调整暂缓执行。

第六条经查实,被停职领导干部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不补发被减发和扣发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没有违纪违法问题的,由提出停职建议的单位向市委停产恢复其职务的建议,经市委同意作出恢复其职务的决定,抄送相关单位,补发其停职期间被扣除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停止范文篇3

为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促进依法行政,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对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决定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各地区和部门出台的收费项目与本通知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的收费项目相类似的,一律予以取消。

二、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征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或核发证照所需要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其中,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通过部门预算予以安排;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通过安排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支出予以拨付。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上述要求,妥善安排有关部门和单位预算,确保其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有关执收部门和单位应按规定到原核发《收费许可证》的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注销手续,并到原核发财政票据的财政部门办理票据缴销手续。2009年1月1日前有关收费资金余额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门原规定渠道全部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停止范文篇4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属重点国有林区,是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的典型林业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开发较早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和森林工业基地。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86%,有林地面积31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2亿立方米。作为小兴安岭主体的伊春林区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支流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乃至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分布着红松、云杉、冷杉等110多种极其珍贵和典型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种群多样,保存完整,其中野生动物434种、野生植物1396种,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和生物基因库。

二、停止木材主伐的必要性

伊春林区开发建设60多年来,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2.4亿立方米,产量最高时约占全国的1/5,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近70亿元,同时形成统配材差价300亿元。长期高强度开发、过量采伐,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和问题凸显。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伊春长期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重重。2005年,伊春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8年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

1、伊春林区森林资源急剧萎缩,整体生态功能趋于脆弱。与开发初期相比,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森林蓄积和可采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28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下降到2.2亿立方米和320万立方米,分别下降了55%和98%。所属17个林业局中已有13个林业局无林可采,其余4个林业局严重过伐。森林龄组结构失衡,中幼龄林占85%,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50%以上。

2、社会发展欠账较多。林区开发初期实行“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生态功能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严重滞后,遗留了大量历史欠账。林业职工年均收入不足所在省城镇职工平均收人的50%。林区发展相对独立封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依靠森工企业,致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林区路网密度小、等级低,弃养路、断头路多,电网孤立落后,部分林场(所)尚未通电,大多数林场(所)没有安全供水设施。

3、对于加速推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伊春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林区已成为最薄弱的领域。因此,抓住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这一重大机遇,对推动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三、停止主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伊春“因林而建”、“因林而兴”,也“因林而困”、“因林而衰”,全面停止木材主伐,对“资源依赖症”仍然存在,木材采伐量大、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林业局来说,“震动”和“阵痛”将是真实而具体,对伊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带来巨大影响。

1、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一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木材产量调减100万立方米,调减幅度为74%。按2010年可比价估算,将影响木材采运业、林产工业等产值减少62.5亿元,增加值减少25.9亿元,对经济能否保持“十一五”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带来严峻考验。二是原料短缺问题明显。以2010年为例,全市林产工业共需原料240万立方米,停伐后,扣除外购进部分,缺口将达100多万立方米;细木工板、胶合板、家具和木制品原料短缺135-145万立方米。三是食用菌原料更加紧张。2010年,伊春林区生产食用菌5.6亿袋,利用锯沫原料37.6万吨,其中80%来自本地。

2、地方财政及林管局利润大幅减收。伊春林区是典型的“木头财政”,主营收入的60%来自木材销售,对木材的依存度依然很高。全面停伐,税收预计将减少1-3亿元,财政收入减少7553万元。林管局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其它产品及业务利润减少6.2亿元。各林业局将直接减少木材销售收入7.2亿元,减提育林基金8641万元。受各种减收因素影响,财政支出缺口进一步扩大,政企合一体制下,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形势更加紧张,运行将更加艰难。

3、对就业的影响。木材产量调减后,将新增5万富余职工,劳动力压力大的矛盾13益突出。停伐后,林业企业调查设计、采伐、运输、贮木、检验、销售、加工等一整条产业链将严重萎缩,将有75%的林产工业企业(大约840户)面临停产或半停产的考验,而且与之相关的一些产业如商、饮、服等也将受到影响。各林业局因木材停伐就业受到影响的劳动力可达8万余人,其中在岗职工5.77万人。从2009年数据推算,林业职工通过木材生产和运输年人均实现收人3600元左右,停伐后这部分收人将减少3/4。

四、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伊春林区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其保护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而全面停止木材主伐,这是国家赋予林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错过机遇就是丧失发展机会。面对减产带来的考验和压力,伊春林区当务之急要积极研究生态保护的深化问题,研究全面停止主伐后的应对措施,研究林区的发展方式,摆脱“资源诅咒”,真正用市场的思维、经营的头脑谋求发展之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停伐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阵痛”,从而做到停伐不停止发展,停伐不影响民生,切实走出一条不依赖木材生产的经济发展新路,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型。

1、以停伐为动力,加快体制、机制转型步伐

一是要从采伐木材向森林经营转变。从以木材收入为主向产业收入为主转变,学会培养税源,发展产业,谋划经济。要研究综合开发林区生态经济的产业链条,实现由过去单一的木材为主向多元开发森林生态的综合收益转变。二是要从生产经营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林业局各职能部门在服务上必须从抓项目、抓招商引资落地,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上来,必须从角色定位、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彻底的转型。三是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林业局机关、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撤并林场(所)等方面改革。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林区各项改革。

2、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一是林业经济林中发展。依托木耳、蘑菇、蓝莓等丰富的林业资源,突出生态特色,打出品牌,发展林下种植、林中养殖,同时围绕打造林产品绿色食品园区,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色项目。大力扶持职工利用林下资源搞林中养殖、林中种植,发展林业特色经济,促进职工就业、致富发展。二是林区工业林外发展。林区大规模发展工业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企业成本制约产品利润。研究规划在林区边缘地区集中建设园区,如大力发展铁力工业园,带动林产品精深加工业,背靠林区、面向市场,引进好项目,发挥好优势,不断做大做强。三是支持矿产资源开发。小兴安岭是我国的重要成矿带,铜、铅锌、钼等矿产丰富。按照“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发展全局、造福一方”的原则加大探矿投入,划定一片区域,集中开发。四是抓好大产业、大项目、大园区。依托优势,搞好规划,科学合理定位,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实现集聚发展。利用优势条件,通过主动对接大集团,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通过裂变扩张,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

停止范文篇5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镇城片区属县城规划控制区域。为拓展县城骨架,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形象,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近期开发城片区。为加强县城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特作如下通告:

一、县城城片区停止城镇居(村)民个人建房,任何个人不准新建、扩建、改建私有房屋。

县城城片区划定区域为首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东以水果市场为界,西至城小学,南起县城龙舟路,北至城杜家湾。

二、停建区内由于建设征用农民集体土地需还建住宅的,须统一规划、集中建设。

三、严禁非法买卖、转让、租赁农民集体土地。

四、自本通告颁布之日起,停止办理以上停建区内城镇居(村)民个人建房报建审批手续和用地审批手续。

停止范文篇6

第一条甲方于乙方完成第二条所列的条件时,赠与乙方xx制xx牌钢琴一台。

第二条本赠与契约生效的条件为乙方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第三条乙方达成第二条的约定时,甲方应于一个月内购得xx制xx牌钢琴一台赠与乙方。

第四条甲方于乙方尚未达成第二条所列的条件前死亡时,本契约即告失效。

本契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立契约人:

赠与人(甲方):xxx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受赠与(乙方):xxx

住址:

停止范文篇7

行政裁定书

(××××)×行×字第××号

原告……(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被告……(写明行政机关名称和地址)。

第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列项和基本情况的写法,与一审行政判决书样式

相同。)

原告×××不服××××(行政机关名称)××××年××月××日×××字

第××号处罚决定(复议决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向本院提起诉讼,本院已依

法受理。现原告以……(简写申请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为由,向本院申

请停止执行……(简写申请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名称)。

经审查,本院认为,……(写明应当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申请的理

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裁定停止执行的,尚需写

明“第×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写明裁定结果。分两种情况:

第一、停止执行的,写:

“在本案诉讼期间,停止执行……(写明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名称)。”

第二、驳回申请的,写:

“驳回原告×××的申请。”〕

如不服本裁定,可以向本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年××月××日

(院印)

停止范文篇8

关键词:搭桥贷款;债务融资工具;监管

2010年5月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下发通知明确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股票以及股权转让等提供搭桥贷款。市场对于“错杀”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反响强烈,现阶段叫停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弊大于利,建议短期内应规范而非严禁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中长期应加快完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体系。

一、收紧搭桥贷款业务的背景是监管层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全线严控职称论文

(一)放行搭桥贷款业务是“保增长”政策导向下的监管支持政策

2009年1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09]3号),在十个方面调整了有关监管规定,其中明确提出“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项目业主信誉良好、相关政府部门已同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或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的项目,在项目资本金能按期按比例到位、各类风险可控及贷款回收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一定额度内向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

(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成为搭桥贷款业务最主要的融资主体

搭桥贷款投向限定为“非生产性”领域,表明它不能用于一般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扩张,只能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该领域主导者多为地方政府。借款主体限定为“项目发起人或股东”,而非项目公司,恰恰适用于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因此,政府融资平台成为搭桥贷款放行一年多来的主要投向。

(三)叫停资本金搭桥贷款意在控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后,国内项目投融资需求集中释放,但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后政策性的软贷款业务被禁止,项目资本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搭桥贷款方式解决资本金缺口、满足贷款条件成为常见作法,这变相提高了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的杠杆率,削弱了资本金对投资者的风险约束,滋长了地方政府投资冲动。2010年5月末,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搭桥贷款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35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不得发放项目资本金搭桥贷款以及财政性质资金搭桥贷款,对2009年初出台的十项信贷监管政策进行修正,体现出严格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监管的政策意图。

(四)一并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令市场颇感意外

《通知》对于禁止性搭桥贷款业务的口径并没有沿用当初十项信贷监管调整政策的标准,除禁止发放资本金搭桥贷款以及财政性质资金搭桥贷款外,还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也一并纳入严禁范畴,出乎市场各方预料。

二、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存在客观需求,潜在规模可观

(一)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搭桥贷款是国内银行业通行作法

发行人在两期债务融资工具之间为避免资金链骤然收紧普遍存在过渡性融资需求[1]。以北京地区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初步统计,2010年上半年辖内中资银行共发放搭桥贷款220.3亿元,其中发放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46亿元。同期北京地区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3396亿元,占同期全国发行量的53%。从账面上看,相对于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辖内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规模较小。

(二)银行潜在或变相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规模可观

银行承销短期融资券或中期票据业务一般由总行投资银行部门统一负责相关工作,而搭桥贷款授信承诺一旦付诸实施则大多会落在发行人所在地分行,出于监管要求等方面的考虑,此类授信承诺一般不会直接在募集说明书等发债文件中体现。之所以目前账面显示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境整体状况良好。近年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短期融资券年均保持34%的增长率,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境相对宽松,顺畅滚动发行保障了发行主体资金循环平稳,搭桥贷款需求相对较弱。二是中期票据搭桥贷款需求将集中在2011年以后陆续体现。中期票据自2008年4月推出以来累计已发行1.1万亿元,由于其融资期限为3-5年,因此上述债务工具最早也要到2011年4月到期,相关搭桥贷款需求目前并未显现。

三、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会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有利于在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建立“防火墙”,避免以银行信用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隐性担保,同时也符合监管部门“受托支付”等信贷管理新规要求。但与此同时,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对于金融市场各主体以及金融市场本身发展产生的影响与制约也不容忽视。

(一)影响金融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是有悖于国际惯例。搭桥贷款或过桥贷款是国际金融市场常见的金融工具,多用于拟上市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短期融资以及使用债务融资工具过程中的过渡性融资安排等,一般由具备混业经营能力的投资银行提供。国内券商等投资银行类机构没有搭桥贷款业务资质,无法向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发行人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由银行承担了这一职能,成为促进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二是可能降低市场活跃度和创新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额已达3.2万亿元,在活跃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优化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在缺乏流动性支持的情况下活跃度和创新力难免受到挫伤。三是将加大债券市场投资风险。突然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可能给部分发行人到期兑付债券带来资金困扰,如果不能及时借助其他有效渠道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局面,部分发行人可能会陷入无法按时兑付到期债券的境地。四是将降低相关机构参与热情。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可以用来偿还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不能用于偿还到期债券,以强制性政策切断资金循环可能削弱各市场主体对于市场公平的认同感。

(二)对银行业务经营将产生多方面影响

一是限制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反映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属于常规性低风险信贷业务,具有单笔业务金额大、融资期限短、收益水平高的特点,叫停相关搭桥贷款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优质信贷业务发展,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维持客户关系的难度。二是制约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增长。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手续费收入是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建设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2009年该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9倍。

叫停搭桥贷款将增加发行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难度,有可能导致发行人因成本增加而放弃滚动发行,从而减少银行债券承销业务收入。三是影响银行负债业务发展。禁放搭桥贷款将使得企业自有资金大量用于偿付或备付到期债券、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款流动性,限制了企业资金结算等相关业务发展。四是影响银行金融资产配置。禁放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可能削弱企业发债积极性,进而致使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规模受限,银行证券投资领域缩小。据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2009年该行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余额约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15%。

(三)对发行人影响更为突出

一是影响投融资计划。据银行反映,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后将促使发行人不得不调整发行或续发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计划,部分有上市发行股票计划或股权并购计划的企业也因搭桥贷款业务暂停放缓了资产清理整合进度。二是增加财务成本。现金流并不充裕的发行人或者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较大的发行人,由于无法通过搭桥贷款来获得短期流动性支持,发行人需要在兑付前提前做好资金安排,通过事先储备自有资金或通过其他融资渠道来筹集本息兑付资金,相应缩减了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的有效使用期,由此将在一定程度增加发行人的财务成本,同时也对发行人提出更高的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三是增大债券续发难度。由于发行人无法通过搭桥贷款来获得短期流动性支持,同时也丧失了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隐形担保,债务融资工具到期续发将会面临更多困难。

四、政策建议

一是短期内应规范而非严禁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业务。在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下,禁止银行发放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将致使该类业务完全丧失生存空间,不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客观发展实际,并可能会导致部分银行绕过政策限制变相为发行人提供阶段性融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更需要银行提供及时、稳妥、安全的过渡性融资安排,以推动创新性业务发展。因此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符合客观实际的作法应是对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的期限、投向、抵质押担保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而非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二是中长期应加快完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体系。明确债务融资工具各市场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流动性支持产品和支持机构,避免发行人对于银行等承销商的隐形担保依赖。规范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健全买方信用评级机制,探索双评级及再评级模式。三是应做好金融市场管理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沟通协调。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应妥善安排重大监管政策出台时机、实施力度以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提高金融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停止范文篇9

一、自2*年1月9日起,对《规定》第二条第五款规定的下列经营性用地,需要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均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项目用地;

(二)小城镇建设项目用地;

(三)开发带危改项目用地;

(四)部级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外非生产加工型一般性高科技项目用地。

对在*年1月9日以前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受理的上述四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委、市建委、市国土房管局提出需要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处理意见,并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下列情况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均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一)除房改带危改项目外,利用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

(二)改变用地使用性质,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

(三)基建项目转为开发项目的;

(四)项目主体发生变化的。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公示制度,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四、市、区(县)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经营性用地,不得受理建设单位提出的立项、规划、用地、施工等申请。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经营性用地的立项、规划、用地、施工等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进行审批的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停止范文篇10

学理上通说认为,行政诉讼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是行政诉讼法上特有的一项制度,是指行政主体一旦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具有执行力,不因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停止对行政行为的执行。但这项原则也并非绝对,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法院可以裁定停止执行行政行为。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一)现行立法的规定

(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根据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是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并且同时规定了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因此,我国的立法模式是“起诉不停止执行为原则,停止执行为例外”。同时,该法第66条又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据此,关于行政诉讼期间是否执行被诉行政行为,我国在实践中采用的是双轨制:第一,对依法享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因为这些行政机关本身就具有强制执行权,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执行,如果在进入诉讼程序后其仍然认为应该执行,则自然意味着继续执行;第二,对没有强制执行权的机关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停止执行。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94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这些行政机关本身就不具有强制执行权,当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程序后,若要继续执行,则需要向法院申请,而根据《若干解释》第9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被诉行政行为,即诉讼期间会导致停止执行被诉行政行为。

(二)问题的提出

上述论及的双轨制是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基本制度,应当说,这种制度设计还是比较完备的,但乍看之下似乎设计得比较严密、无懈可击,其中的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与现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相冲突。如上文所述,《行政诉讼法》第44条确立了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并且同时规定了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如果仅从这一条款观察,这一制度设计并无问题。但是,若将此条款与《行政诉讼法》第66条结合起来观察,就会发现其中不可忽视的制度矛盾。《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此条款是对所有不享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的授权,即这些机关可以以条款为依据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行为,这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相一致。但问题在于,我国很多单行法律都规定原则上只有人民法院才享有行政强制执行权,除此之外,绝大多数行政机关都不享有此项权力,都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有诸如审计、税务、公安、工商、海关等极少数行政机关才享有强制执行权。而《若干解释》第94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这就清楚地表明,不享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进入诉讼程序后,是不能被执行的,而这样的行政机关占绝大多数,因此停止执行占据了主流地位。相反,享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进入诉讼程序后,依然可以继续执行,即不停止执行,而这样的行政机关只是占极少数,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所认为的那样“,《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了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此原则只适用于行政机关有强制执行权并自行强制执行的情形。”[1]因此不停止执行反而成为了例外情形,再加上《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的3种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又排除了相当一部分被诉行政行为,这就使得在行政诉讼期间能够继续执行的行政行为的数量变得极为有限。如此看来,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4条确立的“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基本没有价值,原则与例外已经颠倒,制度设计成为了一纸空文。2.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与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相矛盾。我国行政法学界通说认为,行政行为的效力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即确定力、拘束力与执行力。[2]这种效力的内涵与法院的司法行为的效力内涵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为长期以来学界是将行政行为等同于司法行为的,司法判决具有确定力、拘束力与执行力,这是基本公认的事实,于是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也借鉴移植了这种理论。但实际上,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与法院的的司法判决毕竟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世界主要国家里,绝大多数行政行为都要接受司法审查,只有极少数行政行为才可以免于司法审查。因此,司法判决的效力内容是否可以完全移植到行政行为上来,这是值得怀疑的。实际上,行政行为的效力应该作出这样的区分:一方面,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后,行政行为即具有确定力和拘束力,它要求行政机关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改变其行为内容,否则会承担法律责任;行政相对人也不得任意否认行政行为的内容或随意改变行为内容,非依法也不得请求改变行政行为。另一方面,行政行为虽已成立,却并不当然地具有执行力,因为所谓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相应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3]在这里,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的前提是行政行为已经生效,而行政行为也有有效与无效之分,正如民事行为也有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有效)与其他民事行为(效力有瑕疵)一样。因此,无效的行政行为自然谈不上具有执行力,而具体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程序后,说明其受到了行政相对人的质疑,并且要等待法院的合法性审查判断,其效力已经处于不确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不停止执行被诉行政行为,就等于承认了该行政行为当然地具有执行力,这与行政行为执行力的内涵是相矛盾的。3.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会牺牲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我国现行“起诉不停止执行”的立法设计是为了追求行政管理的连续性与效率要求,正如一种很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所说“:现代国家的行政管理,要求效率性与连续性,如果具体行政行为一经当事人起诉即予停止执行,势必破坏行政管理的效率性与连续性,使法律秩序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遇到起诉情况较多时,甚至会导致行政管理陷入瘫痪,危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4]在行政机关想要实现的法律效果或者公共利益与行政相对人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之时,立法选择了继续执行被诉行政行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就牺牲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诉求,但这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就相去甚远了,因为该法第1条明确规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虽然《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在三种情形下法院可以停止执行被诉行政行为,但这些情形所适用的条件并不明晰,缺乏明确客观的衡量标准,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并不利于相对人权利的有效保护。而且,那种担心停止执行就会破坏行政管理效率性与连续性的论点实际也并不能必然成立,因为这种阻碍只是暂时性的,不是永久性的,从全国范围来看,起诉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是很小的。[5]因此,从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行政管理是否会受影响的角度来看,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都是存在问题的。

二、域外行政诉讼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考察——以德、日两国为视角

世界各国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是否停止执行制度的规定都是千差外别的,其中以日本和德国的规定最具有代表性,因为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国家的立法规定是正相反的,可以据此说明些问题。

(一)德、日两国相关立法规定

1.日本立法规定。日本立法确立的是“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其《行政案件诉讼法》第25条规定:“(1)撤销处分之诉的提起,不妨碍处分的效力、处分的执行或程序的继续履行;(2)提起撤销处分之诉时,为避免由于处分、处分的执行或程序的继续进行而产生的重大损害,在有紧急处置必要时,法院根据申请可以决定全部或部分停止处分的效力、处分的执行或程序的继续执行。但是,处分效力如由于处分的执行或程序的继续执行可达到目的时,不可停止;(3)法院在判断是否会产生前款中规定的重大损害时,须考量损害恢复的困难程度、损害的性质和程度以及处分的内容和性质;(4)如果停止执行有可能对公共福祉带来重大影响,或就本案来看理由不成立的,则不能停止执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立法在原则之外也规定了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从第2款可以看出,若要停止执行,必须满足三个积极要件,即撤销诉讼必须正在进行之中;存在构成停止执行对象的负担处分;为避免发生重大损害而有紧急处置的必要。同时,第3款又规定了停止执行的两个消极要件,即在此情形下,依然不停止执行,即有可能对公共利益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就个案分析理由并不成立。在具体个案中,这些要件基本上是独立地分别加以认定,但实际上,最终决定停止执行是取决于“诉讼中途如何调整防止原告方面的现状恶化的利益和处分厅方面的早期实现公益的要求”。[6]2.德国立法规定。德国立法确立的是“起诉停止执行原则”,其《行政法院法》第80条第1款规定“;诉愿与撤销诉讼具有停止执行之效力。形成与确认之处分,以及具有双重效力的行政处分皆同其适用。”其余条款由于篇幅较多,在此不予赘述,总体来看,德国的行政诉讼暂时性权利保护机制由延缓效力和暂时命令两个部分构成。延缓效力产生于针对不利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复议或撤销诉讼,其法律效果是停止执行行政行为,阻碍其效果的实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状态暂时不会受到被诉行政行为的影响;暂时命令是除了撤销诉讼之外的任何诉讼种类都可以适用的,包括保全命令与调整命令,它是在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后,由法院审查加以作出。德国法律精细严谨化的制度设计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提供了全面有效的保障。

(二)两国立法规定之比较观察

日本和德国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是否停止执行的规定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这取决于两国立法的价值取向不同:德国倾向于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的有效保障,而日本则侧重于维护行政管理的连续性、效率性及公共利益,正如日本学界所说“:该原则惧怕滥诉之弊,为谋求行政目的的早期且顺利实现应得到评价。”[7]但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差别仅仅是两国立法的一种路径选择而已,并非可以对两种立法选择的优劣一概言之。其实,两国尽管在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立法规定,但依然有着可以找到的共通点,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以日本立法为参照物,尽管德国规定的是“起诉停止执行原则”,但其《行政法院法》依然规定了诸多例外情形,这些不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在实践中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适用,被例外情形冲淡的原则逐渐变得有名无实,使得两国的立法规定在实际中起到的效果逐渐趋同。除此之外,两国都注重法院在决定起诉是否停止执行上的主导作用,德国立法规定行政机关与法院都有权决定是否停止执行,日本立法虽然没有规定行政机关有决定权,但依然赋予了法院决定是否停止执行的权力,因为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可以比较冷静客观地分析衡量各种利益冲突,从而最终决定是否停止执行被诉行政行为。

三、我国行政诉讼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