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3:21:18

特质范文篇1

【关键词】《陋室铭》;审美价值;艺术特质;志趣高洁

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行文过程中,刘禹锡对其居室以陋室自称,托物言志,对于陋室进行了生动地描绘,通过比兴等手法将自身的高尚的情操和志趣都融入到了行文之中,以此表现出了极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特质,让读者从中能得到极富有感染力的阅读美感。

一、《陋室铭》审美价值

《陋室铭》为我国唐朝洛阳诗人刘禹锡所作,全文仅仅只有八十一个字,但却极具文化底蕴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成为了我国古代散文名篇佳作。全文短小精悍,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陋室之景,抒发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情怀。《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二、《陋室铭》的艺术特质

(一)文体的艺术特质。《陋室铭》其艺术特质首先体现在“铭”这种文体之上,行文目的主要是刻于石碑或器物之上,以作惩戒或称述功德之用。铭辞主要在于让世人有所了解和警戒,因此在行文过程中往往不会进行深入论证,而是仅进行观点论述。这一文体能给读者带来简洁有力的铿锵之感。另外这篇散文佳作多处用韵,在整体行文结构上也颇具节奏之美。在该诗文开篇,以山水之得名得灵喻示陋室主人的德馨情怀,仅只有六句二十四个字,却极富有朗朗上口的诗词韵味。接下来的对偶句、长短句、排比句巧妙进行套用,在韵律跳跃之间呈现节奏的动态之美,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一文体的艺术特质之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比“陋室”,巧妙对偶,回环形成呼应之感,在韵律层面又能实现铿锵有力之感。整篇作品行文的风格和文体富有强烈个性魅力的艺术特质,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极富有创造力的美学追求。(二)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质。《陋室铭》这篇散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极具强烈的艺术特质和感染魅力。首先在文章题目便已进行点题,以“陋室”这一物为依托,抒发自身胸怀和志向。正文开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进行比兴,由山水之物引出全文的核心主旨“惟吾德馨”。在之后的行文之中以居室的环境、所来往的任务、日常的生活起居等方面为切入点,由室及人,由人及室,通过与诸葛庐,子云亭等物的类比进而得出全文主旨的结论,“何陋之有”。在行文过程中紧扣“陋室”这一主题,托物言志,以“惟吾德馨”“何陋之有”为全文主旨贯穿整篇文章。虽以陋室托物言志,但实质上诗人的着力点却在于引导读者从客观表象之中去探索人生真理,陋室不陋的本质原因。尽管诗人描绘了种种陋室的表现,但却并没有拘泥于托物这一层面,而是运用了极具哲理的韵律诗句进行点题,向读者进行极具情感表现色彩的心理暗示,让读者也能够将视角跳出于陋室本身,与文中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和志趣进行结合,从而表露出诗人独具自身价值观的生活作风和精神境界。[1](三)自然之美的艺术特质。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纯朴自然回归本真是最为根本的美学要求,无论是春秋时的老子、庄子都是如此,主张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境界。而在此篇《陋室铭》之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极富韵律感的诗句描述了自然环境的独特美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山绿水环绕着几间茅屋,人处于其间,可听见鸟语,闻到花香,绿色的青苔一直蔓延到了台阶之上,如陋室的青帘,尽管并不富丽堂皇,却充满着清新淡雅的质朴美感。这也直接体现了自然之美的艺术特质年,彰显了作者自身淳朴自然的美学情怀。陋室尽管简陋,但却具备自然美感,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环境,更是因为有着雅士融入其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将人物活动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天人合一的良好交融,真正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陋室铭》艺术特质的集中体现。[2]

三、结束语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开篇以山水为切入点,托物言志,加以文笔的描绘渲染直接体现了极富有阅读感染力的艺术特质。篇末则以诸葛等人自况,将作者自身的高洁品行和安贫乐道的质朴情趣抒发得淋漓尽致,为读者呈现了极富有鉴赏价值的散文佳作。

参考文献

[1]程贵荣.安贫乐道逍遥过,豪情满怀到碧霄———刘禹锡《陋室铭》《秋词》导读与赏析[J].语文建设,2016.

特质范文篇2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

说到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在印度的佛教未进入中国以前,可以说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中国以前接触的均是文化较低落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往往是受中国文化所沐浴,受我们的同化。印度的佛教在汉末已进入中国,至唐代为止,所予中国文化的刺激最大。但佛教文化也是和平的思想,而不见阴险残暴的成分。随后到了明末万历年间(三五○年前),西洋思想也与中国接触了。当时西方正是伽利略、牛顿的时代,耶稣会的教士们,带着新兴的科学思想来到中国。他们的目的,本为传教,但为了适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博得宫廷的欢心,他们一方面不反对中国崇拜祖先的习俗,认为是慎终追远,一方面将天文、数学的理论,天文的仪器,乃至日用的钟表等进贡到中国的朝廷。教士中竟有屈身作钟表匠的,希望得朝廷的信任。那时最有名的教士如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等很为一班朝野所欢迎,汤若望并且主持了中国的钦天监。只可惜传教士中,对于传教的手段,内部发生矛盾,有的认为前面一派人士的作风是离经叛道,更不当涉足宫廷,因此跑到教皇那面去告状。同时明末以后,清朝的大君之中,雍正是最反对西洋教士的。他自己是个喇嘛教徒,即位以后,即将那些教士赶跑,这一段时间,前后不到百年。一直要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方与西方科学思想再度接触。不然的话,中国的科学化要早三百年。

现在我们再来看中国文化的遗产。上古已古不谈,因没有确靠的材料,比方说尧典舜典都不是当时的作品,是假的。为了求材料的可靠起见,我们最好从周秦诸子说起,按时代的递嬗,来看思想的变迁。分时代本不容易,例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可谓是划时代的,但这个时代的思想虽然有大的改变,却不是一切都变,还有它未变的成份。我们讨论到中国的思想,姑且按下面几个时期来划分:

一、诸子时期这一个时期是从西周起至董仲舒主独尊儒术前为止,乃学子最发达的时期。西周三百年是个封建时代,到东周以后,虽然仍为封建,但已经不是定于一尊,而变成霸权争雄的局面了。所谓霸权,争的是执牛耳,即是盟主,因为各邦国会盟的时候,必杀牛歃血为盟,由盟主执着牛耳去杀牛,因此通常称盟主为执牛耳。因霸权鼎盛,社会上合纵连横之说遂兴。各邦国的君主,皆欲收罗人心,招养士子,以为己用,最大的士子如苏秦,竟作到六国的宰相。上面所说的纵横家,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他尚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最要紧的,却是儒道墨法四家。儒家的代表人物首推孔子。孔子在中国恰和释迦牟尼在印度、苏格拉底在希腊一般,同在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又都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最发达的时候。孔子注重私人讲学,没有采用宗教式的组织。道家则不然,除广收门徒,开有讲座外,还含有宗教式的组织兼以实行。但道家并非道教,道教是张道陵所创,是世俗的迷信。冯友兰先生曾将中国道家分为三派,一为杨朱式之道家,一为庄周式之道家,一为老子经典派之道家。至于道家之是否为老子所创,尚是疑问,不过老子确有其人,比孔子老,孔子曾问礼于他。四家之中墨家是主兼爱非攻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巨子是韩非,申不害,法家盛于秦,秦始皇就是以法家统一中国的。如商鞍就是法家。这四大家在中国此后的时代思想中,均有他们的成份。其他如公孙龙的名家,许行的农家,孙膑的兵家,都可惜没有充分的发展,不然中国的逻辑学、农学、兵学,早就该有很有系统的学说成熟。

自秦以后,汉初名君中,高祖崇尚法家,萧何定律,他便是个法律专家。汉高祖溺儒冠,对儒家不感兴趣。文帝尚黄老。武帝思想很复杂,后来他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学时代便告结束了。

二、儒学奠定时期自汉武帝独崇儒术,至东汉末年为止,可称为儒学奠定时期,儒学在这时成了官定的国学,政府设有五经博士,经成为一种专门研究的学问。特别是儒家的经典,细细推敲研究,分别今古,成为汉学。汉学到郑康成马融,遂集其大成。

三、佛学时期佛教输入中国,始于汉末,盛于唐。汉末以后,中国进入大动乱的时代,经三国东晋而历五胡十六国,连年战伐,群情彷徨,受离乱之苦,又痛受北方异族的残杀、文人无力恢复,只知对面而泣。过去所谈的孔子之学,一时无从实现,人人想退而求个安身立命的归宿。因此与老庄之学接近的佛学,这时介绍到中国来遂大受欢迎。中国通称汉明帝梦金神而求佛,其实不然。明帝以前即有人拜佛,宫中亦有信徒,而佛像是在释迦牟尼死后五百年方兴,汉明帝虽然是做梦,也不能梦到个金佛像,因这时根本没佛像。佛教输入中国后,当时的佛学大师如法雅、道安、支遁等,皆以老庄的思想来诠释佛义,鸠摩罗斯也是个在中国宣扬佛教的得力人物。黄老之学与佛学合流,而蔚为思想的主流。但彼时谈佛教,谈的是禅机,重讨论,尚清谈,实际上未必个个笃信佛教。译述的经典,尚未成熟。以后经南北朝而唐,到唐玄奘自印度回去,大乘佛教在中国乃特盛。译述的经典也日益加多,由过去生粗的认识,进而至深邃的研究。佛学和老庄的思想,笼盖了一切。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其不同之点,中国的佛教里,自己创造的成份很多,有些派别,在中国有的,印度没有,即使印度有的,而解释又各不同。中国有所谓十大派十三派,如唐三藏的法相宗、天坛宗便是自家所创。其中首重哲理的探讨,而于宗教的迷信部分却很少,只有密宗与净土宗算是有迷信的意味。

四、理学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对佛老之学的一种反动,早在唐代佛老之学最盛的时候,已经在酝酿中了。本来儒学在唐代还是相当尊重,国家选拔人才,亦以儒学为准。到了唐末宋初古典派的儒家兴起,便力倡排斥佛老之学,先有韩李,后有欧阳修。唐至北宋这一段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在自己创造佛教。冯友兰先生称这一派的人为新儒家,他们将儒学里面缺少的形而上学部分,加以补充,因孔子只讲人伦、社会、教育,不谈性理与天道。孔子不是不懂形而上学,他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性理之学。不过他不讲,他有另外的一种境界。宋儒吸收了佛教思想中的形而上学部分,融化后拿来补充儒学,成功了性理之学。他们决不承认理学是佛教的思想。理学之中又分程朱与陆王两派别。此一时期自宋至明为止。

五、朴学时期明末清初,中国思想上又发生了大的变动。此时中国已开始与西洋接触,耶稣会的教士将新兴的科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而又因受满族统治,革命的民族思想也发生了。由于西洋科学思想的接触,乃不再谈性理之学。如颜习斋、李恕等,均讲实用之学,研究数学与地理学。在儒学部分终而变为考据之学,用极严谨的归纳法来考据经典。而欧洲的学者如培根,却是拿科学的归纳法去研究自然。在反对异族统治的部分,在思想上变成了民主主义,如黄宗羲的原君原臣,反对专制,比卢梭的民约论,早了一百余年。这一时期的思想讲实讲考据,故又称朴学。至于此后的思想,由于鸦片战争,西洋思想再度进入中国,便进入到科学思想的时代了。

以上是中国思想变迁的大概情形。就中国本身的文化遗产而言,儒道墨法四家之中,可惜墨家法家早衰,只剩有儒道两家。道家因为加上了佛家的力量,故道家也成了中国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每一时代所着重的地方虽有不同,但思想的主流,总是少不了这几家的学说。

根据已经讲过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外来影响,我们现在可以来看中国民族思想的特质。

一、尚人伦中国思想最重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儒家发达得最厉害,孔子讲仁、讲忠恕之道,所谓仁,便是将人的性格发出去,忠的意思是推己及人,恕的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处都着重人与人的关系,要在好的人伦关系之上,建立一最发达最平衡的社会。孔子亦讲重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因为当时名实不符,他希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君有君应尽的责任,臣有臣当守的本分。父对子的慈爱,非为物质的目的,而系出于本心的慈蔼天性。子的孝父,亦不是为报酬、为名誉,是出于纯真。孔子还讲义。行而宜之谓义,尤其对朋友的关系重在义。其次也讲礼,讲智,他提倡人们从仁义礼智上去求发展。孔子以古来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理想,发挥人性想建设一个最和谐最美善的人伦关系。

二、去玄学中国思想少玄学的部分。孔子是见鬼神而远之,他的儒家思想里不谈宗教,只谈哲学的真理,伦理的哲学。他不否认宗教,不反对祭祀,祭祀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所指的天命,也不是天父或神,而是真理。

三、集大成这一传统也来自孔子,所谓集大成主义、是融和一切。培根讲求知的方法,有蜘蛛式的吐丝法,蚂蚁的搬积法,蜜蜂式的采蜜法,孔子却讲集大成法,因为这样,中国便容易接受外来的思想。在西洋,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比人和猿猴同一祖先,均引起西洋人猛烈的反对。1922年美国有一中学教员,即因讲进化论,而被辞退。在中国却没有。中国很乐意吸收他人好的思想。

四、与自然融合中国的思想家,觉得人是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合而力一,只有在整个自然的中间,方可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西洋讲征服自然,印度讲崇拜自然,中国则从了解自然之中,与自然合一。中国也有讲征服自然的,如荀子:“大天而颂之,孰若执天命而用之。”此天乃自然之天,但此说未盛行,中国的自然科学因此不能发达。

五、主容忍此一思想的特质,可以从对宗教的容忍上看出来。中国从来没有宗教的残杀,历史上确曾有过魏武帝、唐武帝、周武宗,三武杀僧侣的事情,但都是因为牵涉到政治的问题。如唐武帝杀僧侣,因为佛教徒要叛乱。至于韩愈、李德裕排斥佛老,所排斥的是佛教的组织,是因为僧侣不生产,并非在思想上反对佛老的哲学。而韩愈的至友之一还是个和尚。至于今日中国西北的回教问题,那更是政治的关系。

特质范文篇3

一、让我十分激动和高兴的是,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舞蹈事业的重视和投人力度加大,舞蹈工作者的视野进一步开阔,观念不断得以更新,舞蹈理念和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舞蹈演员的生存环境有了根本的改观,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优秀舞蹈作品,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西藏的舞蹈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舞蹈教学,功效突显,培养出不少舞蹈表演人才和编创人才队伍,取得了骄人业绩,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准。如参加第六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和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绝大多数舞蹈演员,基本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功扎实,肢体表现能力很强,而且有一些青年演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各种舞蹈技巧有了长足发展和突破,尤其是单、双、三人的技巧,不管是力度到软度或是各种高难度技巧设置,引力有度,非常科学,有极强的表现力,一些技巧的运用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让人赞不绝口。

同时,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舞蹈作品,一些舞蹈作品用肢体的语言和舞蹈技巧非常准确到位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和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实践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肩负的责任,使得作品非常独特和感人,而且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看到此类作品时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倍觉舞蹈之无穷魅力。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拥有一大批精心钻研和探索舞蹈艺术的人才,证明了我国的舞蹈教学水平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可喜可贺。

二、在充分赞美和肯定舞蹈艺术所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舞蹈艺术的某些走向着实也让人非常焦急、忧虑,那就是日益呈现的两个极西藏艺术研究"2010"3第18页舞美高原i端:一是技巧的杂技化、体操化;二是表现形式深奥难懂的替代化。这是我个人的直感,不防和大家谈一谈。现在很多舞蹈差不多都是杂技似的技巧和体操似的动作组合刹咧,为了达到技巧,惊险程度,听说有舞蹈演员训练时引进了许多杂技和体操的训练方法,怪不得我们看到的一些男舞蹈演员软度到开度,比女同志还要好,似乎像像皮筋,为了在舞台上展现技巧,惊险程度,文艺团体的竞争越演越烈,甚至一些节目干脆把杂技演员和体操运动员请过来当主要演员,做各种高难度的技巧,让舞蹈演员成为配角,实际起到为他伴舞的作用。以期达到节目更加惊险,观众看得更“过瘾”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却使舞蹈艺术失去了特有的本能和美感。

我认为舞蹈艺术不同于竞技运动,竞技运动目的清楚,规则明确,可以说是,目了然。而舞蹈艺术是比较虚拟的,是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感和抒发自我感受的行为艺术,这与竞技运动的目的完全是两码事。不可否认舞蹈艺术和竞技运动都要有很强烈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这点的确具备统一性,但不同的是舞蹈艺术带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独特的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它用肢体语言来灌输或传递某种思想情感的特质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吸收和借鉴杂技和体操的一些科学的作法和艺术手段,使其变为丰富自己的东西是可以的,但如果随意模仿和无尽追随它们来搞舞蹈创作,反而让舞蹈成为其附属品,这样只能是令舞蹈艺术误人其途,走向吸端,越走越狭窄,最终走向死胡同。另一种现象就是某些舞蹈太深奥、太抽象,观众根本看不懂这些舞蹈要表现什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内含,把观众弄得莫名其妙、眼花缭乱。

特质范文篇4

【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竞争压力,企业领导者应该转变领导方式。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领导特质理论,并提出新经济体制下领导者的品质、风格和领导艺术。

【关键词】和谐社会知识经济领导特质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把领导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首先需要领导方式转型,这无疑也是领导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是在领导理论早期出现的,从传统特质理论到现代特质理论经历了两个研究阶段。根据研究者对领导特性的来源所作的不同解释,特质理论可以分为传统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张首魁、宋合义(2004)认为领导特质理论主要是指有效领导者要具有一定的品质与特征,借此,才能将有效领导者与差绩效领导者区别开来。陈超然等(2004)认为这种理论阐述的重点是作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笔者认为,传统领导特质理论有其不可弥补的局限性,现代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领导者的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众多学者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没有一种特质是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需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成功的领导者却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并且现有的领导特质理论研究较为注重个

体的特征,而对群体的领导特质涉及较少。

二、传统管理体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经营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一支笔”、人浮于事等问题,依旧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经济要想发展,企业要想成长,必须加强管理,积极地去适应市场,摸清市场的脾气,而不能不理会变化的市场环境。命令型、控制型管理的缺点已经日益显现。长期以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等级制,管理者按照级别组织起来,升职长薪要论资排辈,企业运作要靠行政命令或领导意志,上级指挥下级,下级简单地按照上级的指令要求去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灵活性,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单纯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控制型管理体制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来重视人性化管理的实现,人本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其主要特征。

在这种新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如何更好地管理一个企业?笔者认为通过集体决策和团队式管理,比等级制度下的直线职能管理更加合理、有效。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所在的职位赋予他们正式的权力,可以进行奖励和处罚。相反,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而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注入企业文化中,使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让员工们有一种归属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权力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观念的先行者,其次才是一个权力的拥有者。

领导者与下属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俗语讲,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高素质的领导者是一个具有较高威信和拥有较大智慧的人,他懂得如何授权于下属,如何合理地分配工作,让下属明白领导的意图并很好地去执行。同时,他也一定是一个善解人意、懂得尊重人和爱护人的人,他知道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场合巧妙地表达自己对部下的满意之情,以激励下属努力工作。

三、企业领导必须具备的特质

1、值得信赖。值得信赖就是行动上的正直。正直是通过存在和全身心的力量把诚实融入思想和行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说这个人是彻底正直的。杜邦公司已经退休的董事长里查德说:“如果你总是说真话,那么你就无需记住你曾经说过什么话。”最值得信赖的企业领导者是那些无论大小事,都说真话的人。他们处理小事情也能做到具体、准确,甚至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也是有错必纠。

2、为人公正。我们经常听到下属私下抱怨有些领导的不公正。上司要办理某件事,就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在国外称上司不公正是一种严厉的谴责,甚至意味着上司的品格有缺陷,反之,如果上司一贯态度严厉、办事公正,那是令人钦佩的。处理事情不公正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讲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因为他们为其他人开了先例。公正和可信赖是相辅相成的,其对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不可缺少。如果公正和可信赖成为公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种品德会发扬光大,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司。

3、举止谦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创造的环境也应该是谦逊、宽容的,如同他们自己的举止一样。随和、不拘礼节对领导层的文化来说是有益的,是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所有的公司领导者都持有谦逊的态度并创造随便和、不拘礼节的气氛,那么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领导者的文化。

4、乐于倾听。在命令型的公司里面,很大一部分领导者不能很好地倾听意见,他们甚至不听那些能够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避而不听就会使员工泄气,下一次他即使有更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不会来了。从对员工下命令转变为倾听意见,这种变化可能会使员工感到惊奇,但员工会很快接受并乐于接受这种做法。

5、心胸宽阔。领导者有宽阔的胸怀,公司的员工愿意向领导者提供正面和反面的信息。反之,如果命令型的领导者有了一个主意,却听不进任何的反面意见,同时他也没有心胸宽阔的声誉,那么人们就不会提供这种信息,员工对公司的事情有怀疑的时候,往往也会保持沉默。

对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们的来讲,学习容忍和宽恕是十分重要的。容忍各种观点和宽恕微小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这是心胸宽阔的表现之一。一位宽容大度有幽默感的领导是所有员工期望的,有一位可以倾听员工心声的领导,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一种优势。

6、有进取心。进取心是任何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本领之一。要思考、作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重要的是对机会要保持敏锐的感觉。在国外,终身教育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必然,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有进取心才能带领自己的组织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首魁、宋合义:简议领导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其发展方向[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陈超然、卢光莉、樊长春:领导理论演变的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闫慧珍:试论领导生态学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J].前沿,2006(5).

[4]戴志宸:现代领导者素质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

特质范文篇5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什么是舞蹈的本质?舞蹈创造了什么?苏珊·朗格说:“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4](P11)朗格从符号学出发,认为舞蹈是一种形象,或称作“幻象”。舞蹈创造的是“动态的形象”。这一动态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的一般事物,它是仅仅为知觉而存在的一种虚的实体。说它是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非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与它相遇,就能真正的知觉到它,而不是梦见或想像到它。正像由雨雾和光线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站在适当的位置都能看到它。而它仅仅是一种幻象,是一个虚的实体。同样,我们从一个完美的舞蹈中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也应该是一些虚的实体(尽管它包含着某些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以及灯光、声响、道具等),是使舞蹈活跃起来的力。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是这些力的相互冲突和解决,是这些力的起落和节奏变化。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动态的舞蹈形象。朗格从这里找到了神秘王国的象征符号。认为当宗教思想孕育了“神”化概念时,舞蹈则用符号表现了它。正如她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所说:“在想像的最初阶段,人类周围这些可怕的、众多的神并没有明确的形式。最初对于他们的认识,是通过人的力量和意志在人身上感觉到的,这些神最初是通过身体活动得到再现的。……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叫做‘跳舞’的活动,舞蹈创造了一个难以形容的,甚至是无形的力的形象,它注满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王国——‘世界’,它是作为一个由神秘力量组成的王国的世界之最初表现。”[5](P216)

然而,对于原始人,这被创造出来的“神”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符号。舞蹈不是作为“神”的象征,神恰恰是由这舞蹈创造出来的。人只有通过跳舞才能进入神秘的王国,只有在舞蹈中才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世界。正如音乐舞蹈史家克尔特·萨哈斯博士所说:“在舞蹈的沉迷之中,人们跨过了现实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鸿沟,走向了魔鬼、精灵和上帝的世界。”[5](P218)显然,朗格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即把舞蹈所表示的“王国”与人的“跳舞”活动分割开来。她说:“世界的象征,即用舞蹈表现出来的王国,就是这个世界。而跳舞则是在这个王国中的活动。”[5](P217)这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分离。事实上,不是因为有了艺术,人与世界的关系才增添了诗意的色彩,人一开始就诗意地居住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不是空洞的、孤立的用来盛装各种东西的容器,它是人生存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不是供人活动的场所,它只存在于人的创造活动中。由此看来,苏珊·朗格没有真正揭示出舞蹈的本质,因而也未能真正说明舞蹈为什么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真正的艺术。

可见,无论是科林伍德“全身性动作姿态语言”,还是朗格“动态的形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舞蹈的特质以及它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对“动作”和“动态”本身的探讨,忽视了艺术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创造过程。这就是表现主义和符号学的局限。

在朗格看来,正是那种仿佛推动着舞蹈本身的纯粹外观的力赋予舞蹈以生命。那个作为它的基础的真正的物理力反倒消失了。然而,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是作为舞蹈基础的“物理力”,还是那仿佛推动着舞蹈的纯粹“外观的力”,都是看不到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很显然,动能本身是看不见的,它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眼前那方形的映幕上。事实上,即使我们在看一个真实地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时,也看不到推动他的身体前进的物理力。眼前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明显的位移,我们在这里涉及到的(或看到的)全部东西只不过是由这一可见的位移刺激了观察者神经系统之后,所产生出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力,最终还要取决于那种准确而巧妙的刺激条件。”[6](P550)显然,阿恩海姆已敏锐地感觉到,这里所涉及的已不全是生理的机能,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这种“心理对应物”是如何产生的,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于“刺激条件”的决定。

“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皮亚杰认为,不仅人们所“看到”的推动物体位移的“力”,即使是对“位移”本身的知觉,都只能从它们与动作的联系中去考察。因为离开了动作和“动作图式”,人类(主要指人类童年)的知觉就会像电视屏幕一样只能起到显示图像的作用,一旦信号中断,图像就会消失得不留任何痕迹。皮亚杰描述说:“幼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客体的世界,它只是由变动的和不实在的‘动画片’所组成,出现后就完全消失……”可见,在“永久性客体”尚未出现的婴幼儿那里,是不可能感知“位移”的。只是“随着对‘永久性客体’的定位和寻找的行为模式的发展,‘位移’最后组成了实际空间的基本结构。”[7](P13—14)

显然,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不仅是视知觉的)都只能来源于人身体的整体性活动,没有这种身体的活动,我们将无法理解任何知觉对象。若按科林伍德的理论,把最初的艺术都看作是“表现的语言”,那么任何种类的语言(包括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和诗等)都只能同动作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因而所有其他艺术形式也只能从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舞蹈艺术的母体中产生出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原始艺术中诗、音乐、舞蹈总是三位一体的原因。因而萨哈斯说:“令人感到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还在文明的初期,它就达到了其他艺术和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完美水平。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雕塑和建筑还是很原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艺术!他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音乐如果脱离了这种舞蹈,就听上去什么也不是,只是伴随着这种舞蹈,这音乐才显得动听。”[4](P10—11)

若从艺术发生学上探讨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科林伍德的理论往往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而一旦回到分析的及现象学的角度,我们将更多的受益于朗格。如朗格所说:“只有通过探讨各类艺术的差异,才能真正找到而不是猜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4](P13)(着重点为引者加)也才能真正理解各类艺术的特质。这或许是科林伍德舞蹈理论未被重视的又一原因。

但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朗格指出的,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表现性形式的材料之间的不同,虽然这里所说的“材料”已超出一般的“人体”、“声音”和“色彩”等物质实体,而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朗格认为,一幅绘画是由虚的空间构成的,一首乐曲是在时间中运动和发展的乐音构成的,而舞蹈的构成材料是非物质的力,舞蹈演员创造的却是一个力的世界。这就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所不同的地方。应当说,朗格对艺术本质的领悟是深刻的。然而,她既没有真正找到各类艺术的特质,也不可能最终把握所有艺术共同的属性,更不可能确立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的特殊地位。且不说音乐与绘画,单是对舞蹈的把握就不够准确。因为那仿佛是赋予舞蹈以生命的“非物质的力”不仅仅存在于舞蹈艺术中,我们从音乐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的运动中,从画面色彩的变幻、线条的对比上同样能够感受到这“力”的存在。作为“为知觉而存在”的非物质的力,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而且能够通过听觉等感官感觉到。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是如何以其特殊方式创造出这力的形象的。语言艺术创造的意境舞蹈不可能复制;绘画造成的感觉音乐无法取代。同样,舞蹈的形象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音乐造成的氛围绘画难以企及。因而对于艺术,重要的不是可感的形象,而是创造性的想像。

想像是一种活动,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必然包含着一个低级的运动形态。皮亚杰在驳斥联想主义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知觉的引伸时指出:从神经学上看,一个人在想像一个躯体的运动时,与身体上实际执行这个运动时,无论在脑电图式或肌肉图式方面,都伴随同样的电波形式。这就是说,一个运动的表象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这里必须清楚的是,皮亚杰说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像,而不是艺术创造中的想像。我们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作出这种区分,来自我们对不同种类艺术中创造性想像的差异的认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真正把握各类艺术的特质至关重要。因为当想像没有把对象通过物质的类似物加以客观化时,想像还只是一种意识。这种“客观化”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对世界的把持或超越。这就是创造活动。创造需要想像,但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想像混为一谈。因为创造活动暗示着一种幸运的发现和最终完成这一发现的必然过程。而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想像未必一定要有具体的形式,它可以处于一种虚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说,艺术活动就表现为一种塑造活动。这个塑造或操作过程就是艺术想像的过程,亦即创造活动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想像”。一个画家总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想像,一位音乐家总是用音符、旋律、和声等去思考。正是这种想像本身的差异,构成了各种艺术内在的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可相互取代的存在价值。这是一种质的差异,而不是那种物质的甚或非物质的“材料”的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告诉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8](P427)。艺术乃是一种知觉形式。因而画家的创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音乐家的视觉想像,这里主要伴随的是视觉活动。同样,舞蹈只能是一种动觉想像,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完成其创造。

因而,人体动作才是舞蹈的特质。正如默斯·堪宁汉认为的,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在时空中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我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9]。正是“动作”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很难设想,一个舞蹈家编舞,能够单凭“舞谱”,而不借助身体的手舞足蹈,这不仅仅是为了借助镜子看自己的舞姿是否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得充分。因为“情感的表现似乎不是给已经存在的情感量体裁衣,而是一种缺了它情感就不可能存在的活动”[2](P250—251)。一种生命情调的释放,是在这生命力推动下完成的活动。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为了使某种舞蹈动作达到技术上的准确性,一个有能力的舞蹈教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而是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升、下降、攻击、退让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完成与这种经验有关的动作。”[6](P622)这里的动作从本质上区别于体操动作。体操的目的主要是身体,动作仅仅是手段。而在舞蹈中,身体已不再被注意,它注重的却是动作本身。这里的动作也不再像体操中仅仅是外部的身体活动,它已构成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舞蹈艺术创造性想像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观看舞蹈时,看到的不仅是身体的跳跃,而是灵魂在舞动。那随着人体的升腾跳跃而飞舞流动的精灵,就是舞蹈的精神,是人类艺术的精魂。“我们通过舞蹈家的身体,充分感受到了运动、光明和欢乐。通过这人体的传导,大自然的运动也波及到我们自身,在我们身内活动着。我们感受到了那饱含着思想的光照。这舞蹈就像一次祈祷,在持续不断的起伏中,每一个舞步都仿佛在连接着太空,成为宇宙永恒律动的一部分。”[10](P53)这是生命的最高情调,是艺术精神的充分自由状态。舞蹈正是这种精神最直接最充足的流露。

既然一些高级心理活动(想像活动,符号活动等)不仅在起源上只能在发达的感知运动图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既然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想像活动,而舞蹈直接通过人体活动来完成,那么,动作在整个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就不是阿恩海姆认为的“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加强因素,或者是一种共鸣因素”;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也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艺术样式。事实上,“艺术家只有通过他的动作,通过‘做’使概念外化时才能释放概念。因此,这里的模式就是创作者也以聚精会神使自己全部呈现化的动作,是我们在绘画的笔法中、音乐的节奏中、诗歌的运动中读到的一种独特动作。于是,想像力指的是这种秘密的但又是明显的,使理念在用手的语言来表现时变成自然的运动机能。它存在于受过训练而又能够获得幸福的躯体中”[11](P70)。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内部和外部活动过程和对这种动作的切身体验,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中国艺术领悟颇深的宗白华先生说: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12](P78)从而创造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人类的其他艺术形式不仅是从舞蹈中诞生,而且无论这些艺术如何发展,都未能全然脱离自己的母体。所有种类的艺术的躯体中将永远流淌着舞蹈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9]欧建平.默斯·堪宁汉的舞蹈思想及编舞方法[J].文艺研究,1986,(6).

[10]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特质范文篇6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分析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他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感悟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他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部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公务员之家: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儿童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特质范文篇7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特质范文篇8

工作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化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数码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方便,因特网的迅速普及让我们瞬间没了距离,所有这一切正以无比伟大的历史力量把人类带进21世纪,带进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和主要特征。它以人力资源为载体,通过企业的有效运作释放出巨大能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张朝阳、杨致远等新一代CEO们就是知识经济时代造就的以知识为资本的巨富,一批“知本家”。知识不仅塑造了他们智慧的大脑,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经济的发达,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潮流。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持,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

知识经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不断地更新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引领着人们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态势日趋明朗,中国入世的步伐在加快,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种种迹象表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顺应时展之趋势,站在市场的高度,以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为指针,变革体制,实现科学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才能在和时们的赛跑中处处领先,抢占市场先机。而一个企业的改革,最根本的是在于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而观念变革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往往是企业的领导者。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能变草木为金钱,带领企业持续改革,能把自己的理念、信条注入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从而带领企业员工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为员工带来满意的薪金和福利;反之,低劣的管理者能使优势产业走向低谷,能使朝阳产业变成夕阳,最后导致故步自封,迷乱不知归途。管理大师,就像职业体育运动的超级明星一样,成为企业不惜重金争夺的对象。艾可卡、吴士宏等职业经理人屡屡被知名公司高薪聘请,不能不说明这一点。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界正失去意义,组织增长以及扩展的潜力变得几乎毫无限制。新的竞争者可能在任何时刻,从任何地方突然出现。那些不能密切监视全球化环境的变化,或者对这些变化反映迟钝的管理者,可能会发现他们组织的生存正在遇到危机。

一个企业,同时是一个结构严谨,行为缜密,管理科学的组织,它是由一群文明的、理性的、高素质的员工组成,有严格科学的制度约束。成功组织是精干的、灵活的、行动迅速的,他们大胆向雇员授权,围绕团队设计任务,学习如何把握变化。

传统管理体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在建立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经营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一支笔”、人浮于事等问题,依旧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经济要想发展,企业要想成长,必须加强管理,积极地去适应市场,摸清市场的脾气,而不能拒变化的市场环境于千里之外。

命令型、控制型管理的缺点已经日益显现。长期以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实行等级制,管理着按照级别组织起来,升职长薪要论资排辈,企业运作要靠行政命令或领导意志,上级指挥下级,下级简单地按照上级的指令要求去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灵活性。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单纯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控制型管理体制已显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来重视人性化管理的实现,人本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新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如何更好地管理一个企业?笔者认为通过集体决策和团队式管理,比等级制度下直线职能管理要更加合理、有效。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利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

相反,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而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注入企业文化中,使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在企业理念的指引下,让员工们有一种归属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权力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观念的先行者,其次才是一个权力的拥有者。

领导者与下属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俗语讲,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高素质的领导者是一个拥有较高威信和较大智慧的人,他懂得如何授权于下属,如何合理地分配工作,让下属明白领导的意图并很好地去执行。同时,他也一定是一个善解人意,懂得尊重人爱护人的人,他知道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场合巧妙地表达自己对部下的满意之情,以激励下属努力工作。通用电器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能记住他手下600多个部门经理的姓名,与普通员工共进午餐,并亲笔给员工写信。他的努万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成了员工的朋友,员工也把当成了倾诉的对象,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杰克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为公司营造了一种人性至上的氛围。作为一个跨国集团的总裁能做到这么耐心,这么细致,不能不让我们佩服。

在企业里培养领导者—领导者的品质

一个企业应该由一个组织得当、各得其所的领导班子来管理。领导者和领导班子一道工作来管理企业,要比等级制的、命令控制型的结构效率更高。

领导者能提出振奋人心的目标,并拥有有统一目标的追随者或员工,总之,一位领导者应该是可信赖和受尊敬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形成双向交流,使他们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

那么企业里领导者应该具备那些品质呢?

1.值得信赖

值得信赖就是行动上的正直。正直是通过存在和全身心的力量把诚实融入思想和行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说这个人是彻底正直的。一个想当领导者的人应该永远说真话,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至少说真话是最简单的。杜邦公司已经退休的董事长里查德说:“如果你总是说真话,那么你就无需记住你曾经说过什么话。”

最值得信赖的企业领导者是那些事无巨细,一律说真话的人。他们处理小事情也做到具体、准确,甚至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也是有错必纠。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在2000年到中国演出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观众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场去聆听大师的绕梁之音,可是没想到,当演唱会正值高潮,唱到咏叹调《星光灿烂》中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上行句时,多明戈的歌声突然停止——大师失声了,唱不下去。这时,大师几乎流着眼泪对观众说:“我非常难过,我已经感冒三天了,没有复原。原以为我可以把这一段唱下来,很遗憾没有完成。”多明戈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稍事休息,多明戈又再次登台演唱完毕其余的歌曲,又加唱了一首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师以自己的正直实实赢得了中国观众,宁要不太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

2.为人公正

我们经常听到下属私下的抱怨就是领导某种形式的不公正。上司要办理某件事,就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在下属看来,某些在规定的要求期限内无法完成的工作是不必要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国外称上司不公正是一种严厉的谴责,甚至意味着上司的品格有缺陷。反之,如果上司一贯态度严厉办事公正,那是令人钦佩的。处理事情不公正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讲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因为他们为其他人开了先例。

公正和可信赖是相辅相成的,她对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不可缺少。如果公正和可信赖成为公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种品德会发扬光大,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司。

3.举止谦虚

傲慢、目中无人和自高自大对领导来说是有害的。但是真正的领导者决不会虚伪地谦虚。他们只是在举止中做到谦逊。言谈举止符合一个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装模作样。

一个领导是团队的教练、指导,同时也是一个仆人。罗卜特.凯.格而在她所著《仆人是领导》一书中提到一个童话故事,说有一群重要的人物由仆人陪同长途跋涉走进荒野。他们迷路了,陷入困境,这个仆人特别能干被大家公认为领导者。主人们信任他,因为它显示出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本领。因此,他作为仆人成了这伙人的领导者,而这伙人则成了他的追随者。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创造的环境也应该是谦逊的、宽容的,如同他们自己的举止一样。随和不拘礼节对领导层的文化来说是有益的,他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所有的公司的领导者都持有谦逊态度并创造随便和不拘礼节的气氛,那么人们的举止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领导者的文化。

4.乐于倾听

倾听看起来似乎是不重要的事,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她很重要。我们工作中有80%要靠倾听别人说话或者别人听我说话。在命令型的公司里面,很大一部分领导者不能很好地倾听意见。他们甚至进而不听那些能够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但是避而不听就会使员工泄气,下一次他即使有更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不会来了。从对员工下命令转变为倾听意见,这种变化可能会使下属的员工感到惊奇,但是我可以保证,员工会很快接受这种做法并乐于接受这种做法。老实说,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受宠若惊,而正在成长的领导者将会惊奇地体会到,这样做的价值是多么的重要。

在会议上,领导者在讨论的时候过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下属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够被公司及时收集。这种做法,加上员工对他的敬畏,使领导者无法了解到重要的有效信息并听取有益的意见。积极倾听意见可以向其他人证明,员工的意见有人听,有人理解。去听意见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听,也可以做一些引导性的提问,“良方”往往在这些时候被发现。在各项领导技能中,倾听意见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不为人所认识的技能之一。多数的企业领导者只是有时能倾听意见,他们只能是一些普通的领导者。但是有少数杰出的领导者永远能够会听意见,他们的这种倾听的技能,久而久之,会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

我们公司的管理者是一群年轻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从自身做起,遇到问题,及时的召开会议,明确主体,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在开始的时候,有些员工有顾虑,认为公司的领导是在耍手段,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些问题大家不敢说。通过对员工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教育,公司的专题会议和项目会议上讨论的合理化建议,管理层积极鼓励,采取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等方式,使公司的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也日起改善。因为在具体的工作中,具体的执行层的人员,具体的操作员工在问题的现状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的过程中,他们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和事件的细节理解,对管理层的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有价信息的获取和得到,倾听是一个最主要的手段。

5.心胸宽阔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和员工的距离是很大的。他们的心胸紧闭或者是只开一条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的命令型体制有关。企业领导者高高在上,只是不断的发出指令,很少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自我信徒和盲目自大的指挥官。

领导者有宽阔的胸怀,公司的员工愿意向公司领导者提供正面和反面的信息,反之,如果命令型的领导者有了一个主意,却听不进任何的反面意见,同时他也没有心胸宽阔的声誉,那么人们就不会会提供这种信息,员工对公司的事情有怀疑的时候,往往也会保持沉默。

心胸宽阔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做出判断,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能和下属员工建立更好的关系。在一家健康的公司里面,员工可以自由的就公司的业绩讲心里话,并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议,企业的文化会变得更加活跃。当员工得知他们的领导确实在虚心听取意见,他们就更加有信心愿意提出意见和充分自由的交流看法,使谈话变成集思广益的会议。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主意也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改进措施。

对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们的来讲,学习容忍和宽恕是十分重要的。容忍各种观点和宽恕微小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这是心胸宽阔的表现之一。一位宽容大度有幽默感的领导是所有的员工所期望的,一位可以倾听员工的心声的领导,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一种优势。

6.对人要敏锐

如果一位领导者对员工或者其他人的内心想法无所察觉,那么他就无法触动或说服他们,除非他们总是直截了当的把心里话说出来,而这些在现实中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察觉到员工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把这种本领称为“对人要敏锐”。组织行为学要求一个领导者具有能够推测人们内心想法能力,如果我们的领导者了解员工的内心的想法,我们就能更好的说服他们。领导者应该放弃那种想当然的态度,通过仔细的透视、直觉、感觉等方法来推测出员工的内心的想法。对人敏锐也意味着领导者对人们感情是敏锐的。领导者对人要谦和、体贴、理解、谨慎,他们对员工说的话不会令人沮丧,除非是有意的批评,但当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一般不要批评员工。

7.对形势要敏锐

形势是人创造的,也必须由人来应付。当一位公司的领导者受指派去解决问题或者分歧的时候,他必须对事实进行仔细的分析,同时要敏锐地观察有关人员的情感和态度。今天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以利害关系为唯一的基础,在事情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表现得很诚实,但是当事情对他们似乎不利时,他们就会不诚实,就会逃避。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定了一套标准来指引自己,他们时时遵从这套标准,不管这套标准能否立即为他带来利益,或是偶尔还会带给他不利的情况。因为他知道,到最后,这项政策最终将使他达到成功的最高峰。如果有关人员事前能够做出更彻底、更敏锐和更直接的调查,有些灾难性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8.有进取心

进取心是任何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本领之一。他也是可以学会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重要的是,对机会要保持敏锐的感觉。在国外,终身教育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必然,企业领导者首先有进取心才能带领自己的组织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创新。

企业领导是高层管理团队领袖、灵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国际国内竞争的日趋加剧,企业团队建设越来越多地被提了出来,竞争的结果也在不断地显现团队的战略作用和实用效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团队就像一支实力强劲的足球队,在市场上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团队是精英的俱乐部,是优秀人才的成功组合,是弄潮儿的集合体。一个好的领导者同时是企业团队建设的策划者召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他是企业团队的领袖和灵魂,他们在时刻影响和激励着团队努力工作,积极奋进。他们就像一个球队的教练一样,和团队成员荣辱与共,倾心交流,密切合作,为了公司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团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考验一个企业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指标,它应该是企业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领导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团队的建设不是说建立就可以建立的,它的生长成熟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是在一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渐地融合团队成员的性格、行为、经验、智慧,慢慢形成团队整体的行为、经验、智慧和风格。经过一定时间往复多次的磨合,才可能最终成长为一个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凝聚力强,战斗力大的企业团队。

当前,企业团队建设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费心费力去搞团队建设?对此,有些企业的领导者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在问及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时,一位执行副总裁告诉我们:“我们的高层领导是一个强手如林的集团,很难称得上是一支团队。我们很少像一个团队那样开会,……到处充斥着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哪里能看到团队的影子?”“我认为团队方式确实可行。但我仍认为,不值得费心费力把我们的高层管理部门变为一个团队。”这是一位行政总裁的话。

那么,团队建设是不是真的像那位副总裁说的那样,费时费力又没什么必要呢?是不是只要有一个强手如林的集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让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A公司是欧洲一家拥有60亿资产的医疗产品公司,它拥有的三类主打产品系列是牙科类、外科类及诊断类产品。90年代初期到中期,这三个系列的产品就开始输给欧美及日本的竞争对手。在三个产品系列的负责人努力寻找失败根源时,他们最终意识到在制造成本和质量上存在根本性问题。尽管拿出整个公司层面上的解决方案并非难事,但每个产品组的总裁却说:“我负责这个系列,我知道有问题,我会去解决的。”结果只是一连串意义不大的小改变,整个公司的业绩继续下滑。

在一次团队行为协调性的调查中,A公司的综合评分权为2.4(评分标准为1-5分)。相对于接受测试的其它公司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低的分数。调查显示,其实A公司的行政总裁与部分员工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但上述三种产品组的总裁却彼此素未谋面,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流。他们既不合作,也不互动。如此导致了这家公司最终被接管,就因为它只有一群管理精英,却形不成一支高层管理团队。所有经理人都各有所长,却毫无集体行动的能力。

公司为此损失巨大。

相比之下,下面的B公司则是一个较有前途的例子。它与A公司有很多相似之处。公司规模相当,同样具有三大产品线,但B公司的产品是教育、商业及工业三类出版物。

B公司的新任行政总裁走马上任时,就立即洞察到公司在集体行动、共事资源和共同攻关方面的巨大机遇。三类产品在技术与竞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但通过高层管理团队的努力,三大产品组织协调完成了整个公司的彻底变革。公司的经理人接受行为协调性的调查时,他们得分为3.8,远超出了中间值2.5分。调查显示,该公司的经理人,包括行政总裁,花大量时间,共同完成很多事情,并携手解决问题和共享信息。

事实上,任何高层管理群体都能把自己变成B公司那样的真正团队。首先,这个群体必须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团队。具体人员都要清楚他们是否是团队中的一员。这点尽管看上去很明显,然而许多企业中管理高层人员的职责不明、变幻不定。每次问及谁是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你总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团队意识、角色认却必须强化。

高层管理群体必须做“真正的工作”。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只是审批别人的工作,他们需要亲自去发掘事实、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团队成员每年至少应该碰几次面,在企业以外的地方至少举行一次深入探讨的会议。而在A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每年仅开两次半天的会议,听听代表的发言。B公司则是每月一会,同时他们内部还设有彼此经常见面交流意见的任务组。

但是管理高层的团队协作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它必须是时刻培养,随时准备好的。如果一个企业遇到重大环境变化时,企业领导者不能只会说:“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团队行为协作,象所有其他资源一样,要求先期投入资金与时间去培养、去发展。如果缺乏这种协作性,像A公司等企业就根本不可能行动一致。而像B公司等企业就能依靠集体力量迅速采取战略行动。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魄力。

为了大幅度提高企业的业绩,企业的领导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动员为数众多的员工去做他们本来可以做到却没动手的事情,要更快地去做,始终如一地去做。这种挑战在于如何想办法促使每一个人都去做他们感到勉强的事,诸如学习新的技能,采纳新的价值观,抛弃旧习惯等。

特质范文篇9

由古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此曲曲调悠长,富有浪漫气息;句尾伴以下行或向上的托腔,以自然调式的和声旋律,自由舒畅地表达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深情,词句之间自然流露出的爱恋确切不移。但如果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所知,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别于西方的直接性、对应性的传统文化。传统诗词在此曲中更体现为一种含蓄、中和的美,运用大量的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因此演唱者在演绎该曲时,应用一种含而不露的深情来诠释,才更符合传统文学赋予此诗词的意境。又如艺术歌曲《杏花天影》,作品分两阙,词意凝练,音节舒展。歌词表现词人的羁旅愁怀以及对恋人的深厚思念,以“起调毕曲”的创作原则,用同度或八度调式主音表现每阙的起与收,感情既细腻又奔放。这首作品的用意同《我住长江头》相似,含蓄地表达了旅人的一种“隐痛”。在中国古诗词的演唱中,情感表达至关重要。作为演唱者,只有深刻地领悟和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气韵和情感,驾驭整首歌曲的情绪发展,正确地诠释出文本所要表现的情感,进一步深化演绎的深度,才能真正将中国古诗词所承载的更稳固、更深层的意蕴演唱出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中国古诗词向来注重对意象的缔造。一方面,古代文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品赏自然之美,达到愉悦心灵,超然物外。为增长见识,开阔胸襟,近有郊游踏青,远有游山观水,在游走观赏中道出对自然之美和内心世界的感悟,流露出对个人性情的娱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国文人深谙养生之道,往往把精神世界寄托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身上。“心逐鱼鸟闲”便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苏舜钦《沧浪亭》诗云:“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这些相似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诉诸于具体事物便形成了意象的高度统一。比较典型的如素有“岁寒三友”之称的松、竹、梅和“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等。魏晋以前,诗歌以客观意象传情尚不明确,但已有萌芽。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魏晋以降,此特质逐渐明朗。竹以其高风亮节深受文人喜爱。菊以其傲霜之姿深得陶渊明倾心。他遍栽菊花,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此外,如梅花、竹子、古松、月亮、杜鹃、鸿雁、春花、东风等意象,无一不在历代诗人反复运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有“花历”,八个节气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天为一花信,梅花争得“东风第一枝”,倍受文人瞩目。《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了对坚贞品格的赞扬。宋时诗人林逋写过多首梅花诗,自云“梅妻鹤子”,诗《山园小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佳句。怀着对林逋咏梅花佳句的喜爱,姜夔自度《暗香》、《疏影》二曲为词牌名写作两词。词序云:“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香》直写赏梅花之人:“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此词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一种今昔对比,同时也见出“月色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毕竟“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疏影》以美人喻梅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亿、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则集中描绘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托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梅花以其幽独之品性,高洁之情操,竟然如王昭君般被冷落,寄托了词人深沉的不为人重、时不我遇的感慨。范成大广置梅花、修建梅园以寄情以明志。中国古代文人对意象十分注重,运用得炉火纯青。只有了解了意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明晰诗人的本意。所以,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不能仅仅停留于字面。演唱者只有体悟到古诗词歌曲中所使用意象的文化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情感表达出来,才能够真正使听众领悟。

中国历代文人,深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既胸怀天下,又渴望遁隐山林、回归自然。“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在热衷仕途的同时,寻求生活情趣,追求回归自我。特别在古代文人遇到仕途受挫、情感波折等人生失意之时,往往无力表达强烈反抗,而采取一种逃避态度,遁迹山林,回归田园,过着淡泊宁静、自然清远的隐逸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闲适。这种隐逸文化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者在演唱这类诗词歌曲时,应当注意到文人隐逸的多样性、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作者的真实情境,力求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正如利奈尔在《菊花与诗酒———中国古代隐士的那些事儿》自序中写道:“隐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隐士那远去的背影恰恰是一抹永远也消褪不尽的残霞。每当我们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就会在天边浮现出来———那绯红的霞光虽遥不可及但却分明而清晰地昭示着另一种理想生活、一种远离尘嚣的无言之美!”①中国隐士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避世阶段。如殷周的伯夷、叔齐,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失望,包括对伦理、道德和现实政治秩序的失望,这种极度的失望让他们逃避这个世界,要和世俗的社会、政治权力以及道德观念作一种隔绝。后来,他们逃往首阳山,不食周粟,终被饿死。第二阶段是庄子提出心隐。②隐居未必要到山林、到荒郊野外去,只要不和政治权力发生关系,市井、乡村都可以。心中自有清、浊之分和美、丑之分,和世俗社会不同流合污。《史记》对庄周记载仅几百言,但高声称颂他与政治不合作,甚至是鄙薄的态度,实质在于称道他独立的精神典范和自主人格。这与司马迁自我独立人格与自我审美观照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部分。《庄子》内篇中多数篇章都涉及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羁绊的主题,谈论尤为深刻,如“曳途之龟”、“鲦鱼之乐”等。古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其核心也是出世思想。第三阶段是朝隐阶段。以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为代表。虽然生活在人群里,只要心灵依然高洁,不受政治权力影响即可。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特质范文篇10

一、创制年代久远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于明永乐年间,清代为鼎盛时期。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与台湾一水之隔,为亚热带湿热海洋性气候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平原广阔,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温室”,唐初置州,多种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南迁带来了选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原乡的民风民俗,不断地在漳州地区广泛传播。宋代是我国手工业发达,雕版和造纸工艺较为繁荣的时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个主要民俗节日,同时在“桃符、钟馗”条下写到“书桃符星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1](P14)宋代中元节日习俗及年画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区已广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沿海围垦、兴修水利。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桅樯林立,贾客云集,贸易航线达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同时也给木版年画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朝中叶漳州木版年画已跃居全国主要产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在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下,漳州木版年画的印制与行销进入了鼎盛时期。杨柳青地处我国河北天津,是我国北方历史名镇,据史料记载初名“流口”、“后复口”和“柳口”。金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为杨柳青。明清时期,此地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交通发达,水运便利,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纵横,商业繁荣,风景优美,被誉为北方的“小苏杭”。[2](P237)民俗文化气息浓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明代杨柳青民间艺人继承宋元时期绘画传统,同时吸收明代木刻版画等民间艺术,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创作出鲜明、喜气、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画。清代杨柳青年画风格严谨,画面热闹,色彩丰富,注重人物刻画,深受人们喜爱,从清朝雍、乾年间至光绪初年最为风行。

二、题材内容丰富

漳州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闽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门神类:漳州木版年画门神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尺幅相差较大,以适合不同门户的需要。其一为武将型:主要有《秦叔宝尉迟恭》、《神荼郁垒》,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风凛凛,浓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对而立。此类门神多张贴于宅院大门,在漳州民间流传较广,成为门神中的主要类型。其二为祈福型:这类门神主要张贴于正厅大门,内容主要有《簪花晋爵》、《加冠进禄》、《天赐平安福》《人迎富贵春》等,还有尺幅较小的《五虎衔钱》、《魁星春》、《梅花福》等数个品种,主要张贴于厨房门、米缸、箱柜等处。此类年画反映人们祈求富贵平安、家族兴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为祈财送子型:有表现财神内容的《日日进财》、《招财王》、《财神献瑞》、《春招财子》等,体现民众求财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为内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孙》、《年年添丁》、《莲招贵子》等等。[3](P78-82)此类门神一般贴于新婚房门或内房门。其四为辟邪护宅型:此系贴于民宅门额上,或船舱上,或建新房安梁时贴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驱灾,祈求平安。主要有《剑狮》、《姜尚在此》、《八卦》、《天师镇宅》等,皆屋门神画,此类形式多样的门神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比较,内容更为丰富。

(二)风俗节令类:闽南漳州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闽南特色的风俗年画,大致有:其一、灯画、纸扎画。以配合民俗活动形式而用,几乎全年月月有之,其迎神结纸花灯的习俗五花八门,其中有:人物类如《奉祀仙女》、《飞天仙女》、《四聘图》等;故事类如《富贵寿考》、《李渊救驾》、《皇都市》等。而用于装饰花灯的图案,按其内容进行设计,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甚至有些图案亦可供纸扎“灵厝”装饰,同时还作为墙窗装饰使用,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其二、世俗故事年画。此类年画多采用民间传说以及漳州地方戏曲故事,又包含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孟姜女》、《说唐前后本》、《反唐前后本》、《二十四孝》、《陈三五娘》、《封神演义》、《荔枝记》等;[4](P45-47)其三、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如《九流图》、《老鼠嫁女》等;其四、寓教于乐兼备识字功能的年画,如《葫芦苯》是闽南一带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字游戏,深受民众喜爱。

(三)祭祀和宗教类:祭拜神灵年画,源自于古漳州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其内容主要有《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司命灶君》、《关公》、《观音》等等。在寺庙宗教活动中,宗教类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如《福禄寿喜》、《四季花开》等,专供寺庙做功德使用;而纸马花样更多,民间主要用于敬天、求财、驱鬼和保平安,常见的有《财子寿》、《三星图》、《天公金》、《改年经》等等。鼎盛时期的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各类题材和品种多达两百多种,形式多种多样,其功能在于满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杨柳青年画的题材也甚为丰富,大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门神、山水、花鸟等为题材,民间过年用于装饰居室专用,增添年节热闹吉庆的气氛,多采用写实寓意的表现手法,画面典雅别致,清新秀丽,如《五子夺莲》、《麒麟送子》、《五谷丰登》等等,皆受人们的喜爱。反映人民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如《富寿平安》、《万象更新》等年画。其中,大多内容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渔妇》、《庆赏元宵》、《庄稼忙》、《渔家乐》、《秋江晚渡》等年画。而门神画题材较少,主要有《钟馗》、《关公、张飞》、《程咬金、罗成》、《秦叔宝、尉迟恭》等武将形象,延续至今。杨柳青年画采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风格亮丽

与杨柳青木版年画写实的细腻的风格相比,漳州木版年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清新淡雅、亮丽雅致,以广大农民欣赏的粗犷、夸张、设色大红大绿的“农村风格”为基础,揉进某些城镇的商品经济元素,同时又兼有东南沿海古朴、神秘的闽南文化特征,形成了漳州木版年画独特装饰艺术风格。在构成上除了饱满、对称统一等年画无拘无束的装饰形式等鲜明特点外,还具有多种构图形式,如《庙会图》采取“散点透视”方法,以漫视和多视域的组合形态,将人物景物有机组合在一个画面,达到了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装饰效果。线条作为民间木版年画整体形式美的骨架,体现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艺人擅长运用粗细、长短、曲直线条相结合的方法,在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下功夫,画面上的线条刚柔相济,疏密有致,体现出刀味和木味的自然效果,整个画面线条极富运动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漳州木版年画色彩则是浓艳中呈厚实,亮丽中呈大气的地域装饰风格。杨柳青的人们讲述木版年画艺术时称:“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5](P383)年画风格吸收宫廷画院绘画风格,素雅柔和、华丽精巧、线条流畅。年画作品不但满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封建士大夫们的的审美需求。特别是乡村妇女绘制年画,更为细腻雅致。杨柳青年画的创作有一套“画诀”,即“金人物,玉花卉、模湖不尽是山水。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灵美人,呆番夷,凶颜恶面是鬼卒。活虫鱼,死蔬果,天宫玉阙是宫室。彩走兽,墨竹兰,朱墨二色画蝠判”[5](P386)此画诀世代相传。清初年画构图以人物为主,注重人物神态,背景较为简单,颜色增多。清中叶,杨柳青年画的画面,人物增多,背景加重,趋向繁荣热闹的场面,色彩柔丽妩媚,如《麟吐玉书》、《功名利禄》等。构图上,有时鉴于场面大,人物多,为了分清远近、层次,采用“宾主虚实,聚离分散”的方法,色彩采用加粉或者描金,色调绚丽典雅,尤其是人物开相,需用手工晕染十多次。装裱后,宛如工笔人物画,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用料技法娴熟

漳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先是在木板上画稿、雕刻、分色版和线版,而后以“饾版”套印。在印制方法上与其它地方不同,虽采用多版套色印刷,但它是运用水印与粉印相结合的方法。先印色版,后印线版,而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先制线版。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是在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底纸都使用色纸,大部分是红色作为底纸。年画所用的纸色都是民间染纸作坊自家制作的,品种有大红、朱红、桔红等,并用万军红纸印“粗神”、玉扣纸印“纫神”,通常使用黑色纸印制供寺庙做“功德”和“纸扎铺”等民俗所用,这些手法为杨柳青年画所没有的,也为其他地区所罕见。本色纸运用于各种灯具及居家装饰的年画,在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产生厚薄不一肌理效果,犹如刺绣,又如同“西洋画”那种厚重、沉着的美感,别具一格。漳州木版年画所用颜料也很讲究,大部分是采用矿物质,许多颜料都是自行研制,如采用当地白岭土、大模粉加工成白颜料。

漳州木版年画很注重调色。调制颜料时常常根据色相添加一些白粉来降低纯度,以防龟裂,必须在白粉里面加胶和矾,令其产生厚重感,还渗入海花料或冰糖、米浆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和光泽度。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大致是:“勾、刻、刷、画、裱。”画稿刻版套印大致和我国其它地方年画相同,只是后期手工彩绘所费工序最多,独具特色。勾描:一般采用老一辈画师画稿,后期还采用上海名家的仕女人物画稿,别具一格。画稿创作都是由画师完成,整个构思是关键,要做到“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厌”。刻版:采用当地产的杜梨木,木质细腻紧凑便于雕刻。线条极其讲究,首先最难的是脸和手,要刻出神情。其次是人物衣纹,要有灵动飘逸感。最后背景要刻出虚实层次变化。套印:根据画面需要进行不同颜色套印,套印颜色有章丹、大红、赭石、老绿、佛青等。彩绘:这道工序有别于漳州木版年画的技法,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复杂细腻的过程。首先是把“画坯子”用矾胶水裱在墙上或木门上,要求平整,不能有空隙,然后画师手持大小不一的笔,沾不同颜色采用平涂,先画脸然后开眼,再上下左右染色,一幅画最短也要好多天才能完成。装裱: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与传统方法一样,分为托裱、画轴、镜心、册页等。杨柳青木版年画所用纸张颜料过去均用国产传统材料,年画光彩照人,色彩鲜艳,经久不变。清末及后来为了节省,一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价格较低廉,纸张一般采购日本的洋粉帘纸,比较脆而薄。颜料一般也采用进口廉价颜料,易褪色,缺失传统年画富丽堂皇之感染力。

五、流传区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