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24:22

随想范文篇1

我在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永远离不开沟通、交流。做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问题中人呢?每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自己能够解决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

《对话》是一档定位在各阶层知名人士的人物访谈节目。如:商界、政界、学术界、艺术界等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与那么多优秀的人对话,我将受益非浅,同时,我也为能与《对话》一起成长而乐此不疲!

人物访谈节目,它不同于脱口秀。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在双向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同的则是,脱口秀节目是根据一个话题跟嘉宾共同展开讨论,人物访谈类节目是根据嘉宾展开话题。

1998年11月28日,第一期人物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了,嘉宾是济南贵和购物中心总经理徐工术。

有人说,98年是中国商业的倒闭年,中国商战可谓是硝烟迷漫,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全国有数十家大型商场倒闭,济南也有几家商业难逃厄运。在这倒塌的声声巨响中,人们听到的是“生意难做”的叹息。然而徐工术总经理作为北京赛特输出的管理人才,这一年里,贵和购物中心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商场销售额猛增,提前完成年计划。

面对一位在商界搏击多年的实业家来说,采访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性。问题提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记得我是这样提问的:“有人说98年是中国的倒闭年。另据一项统计,全国有72%&127;的大中型商场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日落西山了呢!而他却认为恰恰相反,商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中,倒闭是很正常的,就象蒸气机车要被电气机车取代一样,给新行业又带来生机”。我反问到:“照你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不通了?”我的这一反问使徐总对目前的零售业有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全盘否定,市场越来越细化,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不能突出商业特色。”

谈话类节目要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抓住新闻热点,随后济南几个大商场的老总都一一成了被采访对象,在这几期的同行业采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已进入10倍速时代,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的节奏进行。传统的零售业再也不延续‘几点利式’的销售方式,当今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再也不能泛滥。相对于西方发达成熟的零售业而言,中国零售业还很弱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大商场是生存还是被淘汰,是由它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来决定的。科学定价、特色经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期节目播出之后,领导、同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心存感激。

当然,对话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商界名家。学者田川流教授的采访也让我激动不已。田教授主要致力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在全国为数不多,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全省建立全国最好的艺术美学学科。对这样一位对教育事业倾尽心血的学者,我钦佩不已!我也希望自己的采访能够让大家引起共鸣。访谈的切入点就定在艺术美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前不久田教授告诉我,节目反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拿着录下来的节目去学校报考该专业。身为一个电视人,此时也是最幸福的了。

在名人的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现代美术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得意弟子张旭云先生。采访他,是因为他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还是因为他的成就?是,但也不全是。

最关键的是人格魅力。儒雅风度,一派大家风范是我对他的印象,“贫寒的家境,与刘海粟先生的患难之交(四个馒头的故事),奋斗的足迹,做人的原则。这些是我想知道的,也是观众想看到的。”

另外,面对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题也不妨犀利一些。“您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可我发现,在您的画册里,有三分之二作品受黄宾虹先生风格的影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张旭云先生说:“黄宾虹先生应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学画,看了许多黄宾虹先生的书”。此外还有象“广州是个国际大都市,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广东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有很大影响,您生活在广州,您受‘岭南’派的影响吗?”等等问题。

以上是我的采访体验。

有感而问,有问而悟。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被许多电视台采用。它打破了以往电视的僵硬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谈话首先是要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嘉宾对问话感兴趣,这样才有说下去的可能。

其次是倾听。(谈话的首要原则)访谈者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听讲的位置,力图使两者之间相吻合:一方面属于观众所要的;另一方面是访谈者的思想与表达。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对对方的话作出反映,引出下面的话,以此找出更好的空间,并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嘉宾的内心世界。走进心灵深处,让他们能敞开胸襟,谈出真话,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问,意想不到的提问就可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有了上述两点,才能有精彩的提问。提问则是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今,《对话》节目开办近一年的时间。在采、编、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重复采访中的提问,甚至是细节,每一期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因为每一个被采访人物的性格、命运、成就,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我有幸读解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业的赤诚,精彩的故事,闪光的语言,睿智的见解和勤奋的足迹。

随想范文篇2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公务员之家

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随想范文篇3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但又最普遍的一幕。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好景不长,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他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反复复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他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公务员之家

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随想范文篇4

在同时代的中国学人中,章太炎的视野最为辽阔,对社会学以及近代西方哲学皆曾注目。像《俱分进化论》一类的文章就受了欧洲古典社会学的影响。《建立宗教论》弘扬唯识宗的印度现象学,差不多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同步——熊十力新唯识论就是其工作的延续。章的学问源于无著的《摄大乘论》,熊的学问源于世亲系统的《成唯识论》。就经学而言,章是古文经学,赞赏荀子;熊是今文经学,倾心孟子。政治态度亦与之相应:前者是保守派,认同北洋;后者是革命派,认同广东。北伐成功后章氏即以中华民国遗民自居,他的语言学我一点不懂,听行内的朋友说成就在赵元任之上——民国时尚有黄季刚可传其学,现在也成广陵散了。在二十世纪中国文科学界只有熊十力的学问是世界性的,章太炎勉强也算得上,其余都是区域性的。

现在学界争说陈寅恪,其人领域只及魏晋南北朝隋唐一段,如何能成大家——此正俗语所谓“矮子看场,人云亦云”。

《神州》的说法只是沿袭了传教士的旧说。利马窦神父来华时身著儒服、口诵五经,时人以西儒目之。他引原儒为同调,抨击佛教以及受到佛教影响的宋明理学。像徐光启一流的士大夫所以皈依基督教,就因其形态与《诗经》、《尚书》所载之上古天帝崇拜差相仿佛——觉得信主才有可能回复纯朴的尧舜之世。信奉一神教的周人由西北入据关中,传教士还考证说这支民族就是旧约所载失踪的部落。犹太裔的汉学家像列文森等人关注儒学,亦因中国上古的一神教和犹太教非常相近。《神州》作者的心态则与徐光启一般无二,只是将作为民主楷模的美国当作现实中的尧舜之世。日耳曼蛮族颠覆罗马帝国,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罗马像发育成熟的大人,日耳曼则是天真的儿童。前者有如老成之典型——欧陆的蛮族在发育的过程中模仿大人动作,很快变成像罗马帝国一样的君主国。唯独在文明边沿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没有典型可依,遂顺天性自由发展,身躯长大而童心未泯,仍然保有很多部落的传统——北美比英伦更为明显。美国总统选举俨然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所描写的部落酋长选举之再现。联邦即部落联盟组织,汽车则取代了牧人之马匹。迪斯尼乃儿童乐园,成人游玩其间也觉其乐陶陶,可见文化之原始。他们的宗教还是华人在童年时代所信之一神教。

现在教堂逐渐冷落,社会风气也在走下坡,恐怕将来也会由尧舜时代步入夏商周。最近发生的企业执行长丑闻便是预兆——公众期之以尧舜,而其道德水准只及夏启,这在不久以前还是无法想象的。华人家族式企业传子不传贤,对外人存有戒心,反而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北宋在应当扶辽抗金之时联金灭辽,而南宋则在应当扶金抗蒙之时联蒙灭金,最终国亡鼎迁,欲吸取教训亦不可得。政治家忧虏当下困境,每将敌人之敌人视为天然盟友。其实宿敌并不可怕,容易找到应对之方;而陌生的新兴势力一旦变成劲敌,往往让人手足无措。美国在十几年前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当其培训圣战者对付苏俄之时,恐怕想不到会养虎为患.酿成今日之祸。为政譬如下棋,不能只看一两步。

《诗品》受到印度现象学影响,以二十四种意趣情态传达诗歌的意境与风格——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有非现代文艺理论所及者。如“清奇”一品:“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尸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诗歌之韵味极难辨识,刻意描摹反着语言文字之障。你看他只以画意比拟诗心,使人于连翩遐想中豁然领悟“清奇”之境——真个是禅宗祖师的手段。而今现象学研究不过按部就班的工匠活,殊无《诗品》灵气。

欧洲犹太人曾深受主流社会排挤迫害,马克思的叛逆性格与之不无关系,而其创立的被压迫者的宗教最终在世界范围颠覆了基督教民族的殖民帝国。欧洲因《新约》排犹,美国则因《旧约》扶助以色列——后者尚有十字军情节。然而世易时移,此时之中东早已是安拉地盘,非复所罗门时代光景。齿亡以其刚,而舌存以其柔。手中有牌,妥协会被看作善意;待到无牌,退让就是向人示弱。苏联解体的时候当是以色列寻求和解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犹太人做起生意异常精明,但政治牵动宗教民族感情,使人无法精确计算利害关系。道若委蛇,站在巴勒斯坦人一边才能真正保护以色列——像美国那样做法爱之适足以害之。犹太人不论流落何处,境遇如何艰难,都不忘经典之讲习——默默以民族文化滋润自家生命。文明能量高度密集,不像希腊化文化因广泛传播而稀释,是故他们在各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华人则不然,只知炫耀国粹以满足虚荣,自己一无所得。暗然日彰,的然日亡,此之谓也。

每当中国历史遇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时,文化生命谨慎起见总是先造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试样,然后再依样制作其正本。秦是汉的试样,隋是唐的试样,中华民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试样。前者皆是二世而亡,后者则有几百年的国祚。一如汉唐明清的缔造者,共产党人在夺取天下前有过统治根据地的经验,所以才站得住脚。他们在建政之后将管理农村的经验推广到都市,结果城里人也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了夜生活。中共花了二十年时间由军事斗争的生手变为熟手,又花了二十年时间由经济管理的生手变为熟手。八十年代时经济还剧烈波动,现在已经基本平稳了。台湾则相反,政党轮替后老把式换成新把式,车子马上颠簸摇晃起来。经济管理之道无他,唯手熟尔。台湾因古典文化之保存拜占庭化,最后索非亚教堂也成了清真寺;大陆则象西欧一样,在经历黑暗时代之后爆发了蓬勃的生命力。黑暗时代是一个文化养精蓄锐的休眠期,这三十年和欧洲中世纪相比只是片刻打盹而已。

印度文化在极盛时代曾奄有半个世界,两位大人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一位是穆圣,另一位是朱子。前者使中亚和南洋群岛改宗星月,后者则使东亚获得了精神的独立。最后连印度本部也一分为二。当印巴分治成定局时,圣雄甘地感到无比的悲哀——他所热爱的印度再也不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在个人的生命中,儒家占了六分比重,佛法则有四分,因而对印度永远有种精神的依恋。特定宗教在一个文化里是保守的象征,而在另一文化则可能是叛逆的标帜。基督教乃西洋名教,士人之心怀不满者便学禅宗.效嬉皮,放浪形骸有如魏晋名士。在美国时,我和虔诚的基督徒比较投缘,而与白人佛教徒反多隔膜——双方信仰虽同,性格则异。

儒墨乃战国之世的显学,其教团有类英国两党制中的保守党与工党。项藉亲儒,故以鲁公为爵号;刘邦亲墨,曾依墨者之法约法三章。两大流派皆源于山东的文化传统。山东人与秦人大不相同。秦人乃一发育未久之年轻民族,遵纪守法,思维机械而少变通——象山涧砾石棱角分明。山东人则是文化悠久的老年民族,腐败散漫,脑筋灵活而多权谋——如河口卵石浑圆光滑。秦始皇和汉高祖分别是两种人类的代表人物。秦简常见津法文件,山东简帛则每有哲理篇章。《史记.陈涉世家》就讲严苛的秦法如何在山东激起民变。商鞅尚法,申不害重术,可谓因地制宜。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注重栓选超过了法制,盖因治理老年民族需要随机应变的措施而非一定之规。西人与华人之差别有类当日之秦人与山东人,盲目引进西洋法津必然造成适应不良的问题。法津应与治民之性情相吻,譬如量体裁衣。将本朝之法与《大清津》以及《六法全书》相比照,斟酌损益、取长补短,一以实际效用为依归,如此才有一代良法。欧化的知识分子视西人如帝天,稍有所得便慨然以启蒙为己任——既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也污辱了他人的人格。首先要向自己启蒙,培养一种对历史背景和实际状况的直感。西文为字母文字,观念每从抽象理论演绎;中文为象形文字,思维向由生活实际出发。

近代史上孙毛二公皆由整党开创新局,堪称大师。党必以坚定信念为脊梁,否则只是在政府机构上面床上叠床。对老年民族来说,理智温和的信仰才能生根,过于激烈则如飘风暴雨难以持久。可将《四书》、《老三篇》、《曾文正公全书》作为经典讲习,交流为官做人之道,展开批评自我批评,提撕一个“诚”字。党员每周自由参加礼拜,经典革命歌曲当圣歌来唱,培养一种大家庭的精神氛围。就连“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也能起到起信的作用。意大利人腐败不亚华人,但天主教会始终屹立不摇,盖因其形成可大可久之文化传统,富有内在的吸引力。政府官员可选拔精明干练之管理人才,党务首脑则必具精神领袖气质——善于鼓舞人心,使之持续亢奋。若无信心就不会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政府站在资方一边,党就应当站在劳方一边——两套系统和而不同,在最上面合二为一,浑然一个太极。人大、政协乃党组织联系社会之触须,并非平行机构,首脑最好由党委副书记兼任以别尊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乡镇选举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第二高票可委任监督官,以为国家耳目。乡镇长如有不轨即时以之替换——如此则当选人必须同时兼顾民意与上意,如有芒刺在背。

在美国各族裔中,白人较亚裔真诚,黑人更比白人真诚。黑人开化最浅,心智单纯有如儿童,所以才会被人拐卖为奴。他们在舞蹈体育方面的天赋尽人皆知。摩崖画像常见舞蹈造型,此乃原始民族之特长——因其尚未发育深刻思想,故而倾向以身体语言表达感受。运动场上的黑人健儿则使人联想罗马时代的角斗士。文明人只习惯以智能相互搏击,体质已然退化,蛮人之肉搏唤醒了他们青春的活力。撒哈拉以南非洲划界为国,其实还是部族社会,根本无法适应群雄逐鹿的国际竞争。山姆大叔热心向其推广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殊不知美国正处可遇不可求的黄金时代,而非洲则须在赤铜时代和黑铁时代间做出选择——后者盖指没有秩序的乱世。真正需要的是如民之父母般开明专制的政府。唯有这样的政府才能建立秩序,强制施行计划生育,进而引导本国商界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市场犹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父母自己要会水性,先教孩子在浅水处划水,然后再到水深流急的深水区游泳。放任自由只会令其溺死水中。

美国文化开放进取,略类唐型;欧洲文化内向保守,则近宋型。早先西班牙殖民者追逐贵金属,聚居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东缘——足迹罕至北美腹地,因而才给后来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留下地盘。内战前美国南部与拉美在经济形态上连为一体,皆以奴隶制种植园为特征——前者乃联系市场之资本主义农场,后者则往往带有封建庄园色彩。就政治而言,美南诸州象罗马共和国,拉美则俨然罗马帝国之衰世——直到不久前还是军人专政.政变不断。南北战争之后,美南迅速盎格鲁萨克逊化;近几十年随中南美移民之涌入,拉丁文化又逐渐回潮。

《旧约》注重契约,是部资本主义经典;《古兰经》倡言社会正义,是部社会主义经典。上帝退隐,基督徒才得以发挥商业长才;安拉在位,穆斯林还象中古基督徒。很多原始民族在心理上需要父母照顾,因而选择归依伊斯兰教——唯其如此,他们始终无法长大自立,照顾自家利益。在辛巴达航海的时代,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都会随处可见长袖善舞的波斯胡,彼辈略类近世上海滩上的西方冒险家。信仰既深则经商天赋退化矣。现在只听说黎巴嫩人会做生意,不知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

每个社会中人皆具部落民与家庭成员双重身份——当文化年轻时前者重于后者,至其老年则后者重于前者。鲁迅小说描绘了一个毫无公德心与国家观念的病态社会,此乃衰老期之常态。其时若遇外敌入寇,、殷汝耕之流多如过江之鲫。近几十年因革命之洗礼,国人部落意识大为增强,政权传承亦由传子改为传贤。禅让而非民选,头羊领导羊群而非羊群领导头羊——在《尚书》与《日耳曼尼亚志》那里就已预示了现在东西方政治之差异。

俄国人性格粗豪,航天军工发达;日本人感情细腻,精密电子见长。二者皆属偏至性。美国人较为中和,所以样样都很在行。日本人在建造大和、武藏舰时也有粗豪的一面,后因二战之挫折性情大变,好像换了个人。战国时代的田齐也是如此。齐本“东帝”,穷兵黩武几至亡国——在田单复国后变得内向闭锁,淡出了互争雄长的国际角逐。当今安理会的五个核大国都是独当一面的角色,领袖欲强,永远不会将国家安全寄望于他人之善意。日本则不然,低调到略无自己个性。列国结伴而行,放弃核武器者必定跟在后面,而不会抢到前头。经济竞争也是如此。原来日本一路追赶美国,到了齐头并进时就不知如何领导潮流,故而又落到了后面。农人积谷备荒,牧人则逐水草而居——筷子刀叉之别就注定了日本之高储蓄率与美国之零储蓄率。美元就像当日之美洲白银,流至东亚便储存起来。明治维新时日本尚是少年,大清已然老迈年高;现在相反,中国在革命后焕发了青春,日本则步入老年,官僚保守有如满大人。这是身体发育的小周期,一朝一代即有一次轮回;还有一个精神成长的大周期,几千年一轮回——日本正当少儿,中国已至垂暮。所以无论我们的片商如何争气,也无法在动画制作上与东瀛一较高低。

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生活于概念世界,政治家和企业家则生活于现实世界,其佼佼者必有几分原始本能。政治家建立秩序,将人与人争的自然状态压制于雷锋塔下——当此之际,作为次级丛林的市场开始取代作为原始丛林的战场成为人类的竞逐之所。由元而角,由角而分,市场上的搏浪者以货币为媒介精确计算利害关系。他们有时单打独斗,有时结伙相争——后者往往以企业为单位。企业因法权之确立人格化,因而也和生意人一样贪婪不讲道义,永远都在追逐着利润。利润是其赖以为生的食物,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企业或由创意寻到全新的利润空间,或尾随别人之后与之挤占,无利可得又债务缠身的则申请破产,象债奴一样失去了自由。部门经理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企业主管则像头脑一样齐一官感。总揽全局——决策管理无不濡染其人格特质。美国企业所以独步天下,一个原因就是高薪聘请主管,突出其个人作用。我们的国企只是官僚机器,背后没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可以在不触动产权的情况下封建诸侯——只要按时交纳足额贡赋,受封人可以终身保有企业控制权并享受其收益——贡赋额依分封前企业营收而定。不论人事薪酬还是决策管理都由一个人说了算。中国的问题是只有一个主人翁,精力有限。应有一大批主人翁——国家只要监督这些人,他会替你监督下面的人。其人做不了英明神武的曹孟德,也会做求贤若渴的刘玄德。招聘举荐都可,野心勃勃而又脚踏实地者为上选。事业单位也可分封,于国家有突出贡献者论功行赏,如此必可激励社会人心。顾亭林提倡寓封建于郡县,甚有见地。

宪法阐明一个文化最高的政治准则,并以之为衡规范政府组织以及法津体系。《春秋》、《周礼》、《吕氏春秋》皆可看作类似宪法之王纲。当秦人行将一统天下之际,口不韦曾尝试由“制宪”羁縻这支新兴民族,最终功亏一篑。自汉始有“宪政”,麟经为根本大法。“《春秋》决事”即因子法不得与母法相违。真正的宪法铭刻在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文本不过其借以现身的外衣。当今中国宪法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多有抵触,只是印刷的文本而已,所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句话没有写进宪法,但我们一直将其当作宪法遵守。近代西洋宪法则源于日耳曼传统,因与基督教相合获得了神圣感。英国社会乃征服氏族与土著居民组成的二元社会,是故《大宪章》重在调整上层贵族与国王之关系。国王代表罗马传统,议会则代表日耳曼传统,双方长期相持不下——后者最终借清教革命占了上风。与之不同,美国一开始就是一元社会,部落传统在与古代蛮族生活环境相似的蛮荒之地恢复了自我意识——宪政体制中的总统、参议院、众议院可与酋长、贵族会议、人民大会一一对应。华盛顿不以凯撒为偶像,隔着大西洋,他的心灵终于超脱了罗马文化之磁吸。

随想范文篇5

融合现代科学运用多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特殊灯光对舞台画面进行扫描,配以节奏旋律的独特音响,把观众处置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去欣赏和感受,融汇创造综合性的艺术氛围,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欣赏中情绪为之激荡,心魂为之振动。艺术不像真理那样希望人们信仰,它只希望人们激动,同样,舞台美术设计不一定要像科学论文那样需要充足的参考资料,艺术作品可以凝练和夸张,灵感是最可贵的,创作是自由的,东方有东方的意境,西方有西方的色调,大千世界有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但是人们对艺术美的欲望和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总是向往未来,向往那更美丽更辉煌的艺术佳作。过去很多的革新,那种平面的更换色泽的变移,旧格局、旧观念内的改革,已让人觉得跟不上现代科学和思维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新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音乐出现了电子激光音响,文苑出现了有声有色读物,绘画同样也出现了电脑五彩滨纷的喷绘,所以说舞台美术设计领域在形式上进行新的开拓,可谓势在必然。舞台模型是舞台美术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舞台空间的复杂化,要求舞美设计必须借助模型,单纯的平面草图不能达到目的。可以认为,舞台模型的“立体”雕塑式,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模型本身实际上存在的三维实体,在造型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上比二维的绘画更难把握;二是舞台模型作为视觉艺术,是被人的视觉和知觉所感知的各个视觉面的总和。舞台绘画只是平面上表现出立体形象,而舞台模型则要通过造型的所有可视面将模型的实体展现观众眼前。在掌握造型实体与舞台空间上,设计师本身有其自身的难度。

舞台场景空间是立体的雕塑式的方式来表达接近于现实,是真材实料各种金属木料创造出雕塑形体式为主的布景,以质感取代舞台气氛,以形体与空间取代颜色装饰性,运用舞台设计语言,创造出诗意写实主义。所以只有在舞台空间中认识实体才是做舞台模型的正确的立体观念更新,是设计师用这些具有三维特性的材料作为构成元素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旧的画图设计方法,不可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也表达不出整个舞台实际的空间效果。舞台美术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剧目及性质可以是草图、正式图、模型。

当然舞台模型的性质,主要是设计过程的推敲之用,是给导演各位参考评估,也可以说是从舞台模型开始,结束时才画正式效果图和最后表达模型,舞台模型是一种高效率的设计手段之一。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演讲和讨论的方法,而是靠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这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尝试大胆创新从舞台模型艺术中得到启迪,使舞台模型局部,明白坦露,开门见山,空间透视,虚实明暗,使观众欣赏舞台时在另一层面更集中,更直接,极大地增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充分发挥材料的可塑性。总而言之,首先要专门培养丰富的感觉,具备感觉能力敏锐,及可视形象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对空间形体光线明暗和色彩变化的感觉,还有时画面的更重要的感觉能力,如将各种感觉上升到审美和诗意的境界,使画面的感觉能力产生新的情感和立体意义,这样才能使舞台美术创作具有别于审美特征。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和结构,生命万象以其充活力的感情形式打动我们的生理感官,通过用心感悟和毕生实践,从中寻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东西,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认识、审美、观赏的有机统一,也是舞台美术设计孜孜以求的。

随想范文篇6

都是要树立世界观人生观、要有高出旁人的思维要看的书,看完《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已经几天了书里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真是愧对作者。这本书是阿杰推荐的推荐了很多书。其中一大块就是历史,西方历史。最早的以前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被《明朝那些事儿》引上了看中国历史的道路,虽还是看了就忘,但总算普及了点常识。但是对于西方历史,却是碰也不想碰,可能是小时候被《希腊神话》伤到看到一大长串的西方人民就头疼。后来可能看英文电影看多了对人民不再那么反感,却仍旧不喜欢西方历史,从未提起兴趣来了解。

讲的出国留学要做哪些准备,都快忘了为什么当时就想看了也许是阿杰那场讲座给我洗脑”洗得有点完全吧。当然首先是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问了医学好不好出国,于是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医学出国至少要读十年,青春花在这上面也许不值,国内好好学、好好研究,也可以与国外交流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阿杰说话很有煽动性,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很想像他一样说话又有知识又有说服力,于是下来就开始看他推荐的书。

才发现西方历史原来也很好看。原来曾看过一本《世界一流小说》书,先看了一本《西方文明史》这本是一本教材。里边各书的简介我都大略看了一下,西方历史中又再次见到再了解一下作者、书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才发现希腊神话也很有意思,英语课本也讲了很多,于是再没有以前那种陌生、晦涩之感。也是大概看了看,知道自己记不住,也没刻意去记,都做好了反复看多本同样内容的书的准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见到多次大概能留点印象吧。

由他学生录音、整理出版的基本上保存了陈教授讲课的原貌,看完《西方文明史》来看《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老教授做的讲座。很口语化,易懂。一本书下来,对陈教授也有了个大概的解,十分佩服他这样老的一位教授,思想确并不陈旧。专业是英语,研究欧美的文化,相信也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人,有很多机会去实地考察体验交流。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虽仍处于贫穷状态,但是科学研究者们却能与世界接轨,并未落后,包括研究世界发展史的学者们对世界有着正确的认识,一向都很佩服,那个时候的人就能懂得我经过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效果。陈教授的讲课很有意思,并且重点鲜明,对各种史实信手拈来,并且能给大家推荐更多的书,让同学们自己去更深入地研究,这也就是大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不同吧。

实际上心里想的中国。从全书来看,陈教授在开场白就说:研究欧洲。确想的中国,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发展到现在终于从低谷中爬出来了但是为什么中国那么长时期被动?黑格尔把中国和印度划在世界历史之外,就是把中国和印度看作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之外的国家,另类’当然这是十分的欧洲中心主义’黑格尔还是十分的日耳曼中心主义’但是客观的说,中国进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才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滞后?

欧洲和中国从历史根源来讲就根本不同,大概是讲。因为欧洲与中国地理环境的不同,欧洲从希腊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追求平等,追求人权,追求自由了那幅拉斐尔着名的画《雅典学院》画出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人都在追其着学术的进步,那种向上积极的气氛扑面而来,看着这幅画,再看看陈教授讲解希腊的文字,眼中都含着泪。不明白我为何流泪,可能因为这就是向往的那种大学生活却无法亲临,也可能因为哀叹中国没有这样的学校。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就能看出西方的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而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都是没有的所以欧洲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美国文化也源于欧洲,而现在欧美文化已经在全球都处于统治地位。

万马齐喑的时代,而中国只有在先秦那个时代。才有言论的自由,都说那是中国最开放的时代,和雅典很相像。但是有什么方法呢,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灭掉了中国其他思想言论,中国也就走上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以及被统治者们都认为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智慧历来不需要在人民中存在所谓的科学创新只是投机取巧,游手好闲。统治者的权力永远只被中央抓得紧紧的现在民主制度很难在中国自己发生。中国永远只是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路来发展。

(一)

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

欧洲的希腊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战国都是小国林立,互相既融合交流,又争战不断。在希腊,雅典文明和斯巴达文明,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道家和法家相似,这是几乎可以套用的,雅典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很精彩,可以与中国的齐国相对。另一个国家斯巴达完全是个纪律国家,严苛残酷,在国内,以牺牲个人来换取国家利益,对外,军队所指,战无不胜。似乎有点秦国的味道。这其中我们现在主要看到的便是实行民主和专制的区别。认为古希腊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有可比性的,或许可以说两者都是一种文化的起始,呈现出一种蓬勃的,青年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但就这一点来说,二者的相似并不是在内容上,而只能说是在形式上。雅典战胜斯巴达后伯里克利的讲演词中向战争中的死者做了一篇悼词,他将雅典的“民主制度”、“法制”归纳出来,悼词中能够看到所展现出来的希腊精神的自由和雄伟,是一种对希腊民主文明的集中概括。也就是真正的,对人民,对普通人的尊重。与之相比,中国古代亦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但中国在古代时候大多被三皇五帝勾画出政治文化发展走向,也就是“专制”了。孟子说“民为贵”,但那与希腊真正意义上让普通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还是两回事。

希腊文明与中国古文化在艺术的造诣上都有着十分辉煌的表现,二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希腊文明中的最终人民的意见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希腊文明的结局和中国战国的结局惊人地相似。文明的希腊,被“蛮横”罗马所灭,这一战事实上撼动了整个希腊文明,使之归于衰落和消亡。希腊之所以国运衰败主要也就是由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是全境的,不是整个希腊都这样。再有就是它的民主制度都很短暂,政体轮换,不断变换“民主制度”,没有形成一种一贯的东西。春秋战国和希腊文明走了一条相似的路,也以相似的方式灭亡了,这不是巧合,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种必然。罗马帝国和大汉朝几乎同时出现,又走了一条相似的路,连结局也相似。罗马帝国以军事成绩取得胜利的同时,又以相当亲切的态度结了不少盟国,以壮大势力,这和刘邦的行为有相似之处,罗马帝国一开始是比较民主的,很多东西照搬了希腊制度,这和汉初引用道家学说来治国也相似。后来罗马帝国渐渐走上了独裁之路,这又正好重合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脚步。

中世纪的文明与中国礼仪

有人认为中世纪就是个黑洞,是黑暗时期几乎就是个烂摊子。我不认

同这种观点,提出这样想法是因为直接将先前辉煌的希腊文明和之后光明的文艺复兴时期孤立开来看的缘故。从历史发展来看,中世纪事实上给人类留下了精神财富,姑且可以认为文艺复兴的积累就是在中世纪。不能说一片黑暗毫无建树的中世纪之后能突然出现文艺复兴的光明吧,在那个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其实有很多东西在孕育着。这其中最最关键,可以说直接引导文艺复兴时期发生的就是它的主要精神--人文精神。我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有些中国人常常表现地非常不讲礼貌,外国特别将保持安静注意卫生等字样用中文写在告示牌上挂在公共场所,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脸红。其实我们对“礼仪之邦”的解释一直不准确,在古代,宗法社会的时候,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士,相互之间如何对待的问题,这是礼仪。但我们现在就简单化了。可以说当我们把礼仪翻译成为讲礼貌,那真是太过于简单化了。

我们看西方人做人做事,文明礼貌是习以为常,成为一种习惯的。那么西方文明礼貌到底从哪里来呢?可以说是从中世纪来。中世纪的西方政局,上有封底,每个封底的诸侯,上边有皇帝,再小一点是国王,再有亲王,还有小宫殿。这一整套局面建立,形成起来,也就一定要定出一些人与人之间待人接物的规矩来了。中世纪许多小册子记载了文明礼貌须知这一类东西,这些内容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简简单单的文明礼貌其实真是差不多,但这种文明礼节是从中世纪特有的那些规模很小,同老百姓距离也很小的宫廷里边出来的。大的诸侯国,小的国家宫廷,中间有许多阶层,到最后与老百姓间的距离,不像我们的皇帝与百姓距离如此之大。因此这些文明礼节,很容易流传开,由中世纪开始,成为西方文明礼貌的一种本能。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

无论是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或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所蕴涵的内容都可以写许多。而这三点之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大程度上缘于三者都是一种由思想观念引发的运动和文明提升,无论它最后成功与否,带来的不同方面的价值如何,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胡适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翻译成“Renaissance”,但中国历史上事实并没有类似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唐朝的古文运动是一股新思潮,但它与文艺复兴本质上并不在同一层面。五四时期或许可以算得上有一些像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希腊文化,就是把希腊文化中的人文注意恢复过来,用它来扬弃中世纪的神学主义,神本主义,而且“复兴”意味着“创新”,不是单纯的复制。“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国向西方打开了大门,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可以说这是抓住了文明发展的要害了:科学与民主。中国新文化运动如此发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另外一次“百家争鸣”。再来看在世界上承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真正从思想上进行的一次解放,强调了运用理智,并且是自主的理智。是一种思想上的真正转变,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革命,那偏见还是会束缚人。启蒙运动强调运用理性,并且是公开的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谈及中国的“启蒙”,哪怕到现在,中国愚昧的,非理性的东西还很多,启蒙即是要去掉身上“不成熟”的东西,而中国直到目前都不是完全有勇气使用自己的理性,因此还是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里,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些像启蒙运动,思想非常活跃,对未来的向往非常强烈,人文气息也很浓厚。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生动的局面由于战争原因而夭折断档了,待到战争结束,我们的文化教育又由于政治运动产生了种种问题,精神文化因而持续地受到摧残。因此我们的新文化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成形,没有真正建立并且自主起来。当然我们在做着,在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当然也应该吸收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但最终要通向现代化,还是必须走工业的道路,而关键在于建设自己的科学技术,建设适应这个新形式的思想。世界总是在不断飞速发展变化,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愿中国文化运动不会重复过去的命运。

(二)

年月日至月日,国际关系学院聘社科院欧洲所的陈先生来给本科生开《欧洲文明史论》课。当时我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许振洲老师指派我和同学陈斌担任助教。这真是我们的幸运,这一段经历也让我难以忘怀。

陈先生是着名的学者,在欧洲文明史领域成就斐然。此前我曾读过他的《文心文事》,印象很深刻。先生在书里面说,他是搞国际问题研究的,但对美国舶来的某些“国际关系理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简单复杂化”的“玄学”,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不足取法”。他写了这么一段话,让其时特别崇拜“理论”的我很受震撼:

治学之道,本没有什么花花哨哨的东西,老老实实去做就是了,走捷径不行,想讨俏也不行。尤其是治文、治史(国际问题也不例外),脱不出太史公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积累丰富的资料),略考其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话虽过简,却是千古不易的经验之谈,舍简求繁、求“玄”,真划不来。

从这里,即可看出陈先生所提倡的朴实学风。他还说,自己虽是从研究国际问题“起家”,但所谓国际问题,离不开政、经、史,而核心还是哲学,所以他最关注的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他时时所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洋务”与国学结合起来,“中国的学者而不大懂中国的学问,可乎?”

先生是本学科的老前辈,他讲的这些话,我特别信服。也是带着这个印象,我和同学一起到先生府上去拜见他。第一次见面很紧张,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记得先生特别和气,两道眉毛很长,很漂亮。资中筠先生也在家,她告诉我们,陈先生患了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两次血液透析。资先生语气平静,可我知道这是很重的病,很难治。陈先生告诉我们说,他从西语系毕业之后,就分配到外交部门,过去长期做“民间外交”,后来到社科院搞研究,很少讲课,这次请他,他很愿意,再辛苦也要坚持去讲课,他想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听现在的青年学生有些什么想法。

先生交给我三页稿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讲课纲要”,要我打印出来发给选课的同学。这份手稿,我一直珍藏着,后来这门课的课堂记录整理出了书(《欧洲文明十五讲》,大学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可惜没有把这个纲要收录进去。我原样抄在下面:

讲课纲要(参考用)

一、历史、哲学、国际关系

二、远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理环境黄帝、尧、舜、禹、商

三、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早期两周

中晚期秦、两汉(汉武)

四、罗马兴衰一千年汉、魏晋南北朝

五、“黑暗时期”和日耳曼入侵隋、唐

六、封建时期(中古)五代十国

宗教与教会北宋

经院哲学南宋

神学与教育元

但丁的时代意义

七、封建时期

末期(旧制度开始瓦解)明

天命

商业、传教、航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思维

八、近古与近代相接晚明、清初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欧洲文明向欧美文明转化(1815以后)

政治理论的“实验”晚清与民初

九、一个“方法论”问题

康德——理想主义与欧洲主义

黑格尔——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

归结于“一”与“多”——走向“欧洲联盟”

十、文化的“濡染效应”

从欧洲出发走向世界

欧洲界内,亚、非、拉,日本,美国

十一、欧洲与中国——中国文化的前瞻

这个纲要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欧洲文明的历史与中国对应起来。先生解释说,他虽然是讲欧洲的事情,但心里面想的都是中国。他研究欧洲,只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第一次见面之后的三个月里,每周六一早,我就打车从万柳学生公寓到方庄,将先生接到,讲完课再将先生送回家。那时候北京的出租车车况比现在糟糕多了,尤其是冬天,车里面比较脏,味道不那么好,许振洲老师就特别叮嘱我,要打每公里一块六的车,稍微宽敞一点。而陈先生拖着病体,每周往返奔波,天寒地冻刮大风也没有停一次课。我们在车上,常常聊一些闲话,大约是他问我一些现在学生的情况,我来回答。可惜我现在记不起来什么具体的内容了。我也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助教,当时先生坐着讲课,有时候提到一些人名、地名、书名,就由我们帮助写到黑板上,可是我孤陋寡闻,常常写错字,如果是外文,更一点写不出来。

这三个月讲课的详细情况,基本上都已经整理到了《欧洲文明十五讲》那本书里。我读了好几遍,因为书里面不仅讲了欧洲的事情,先生还利用这个机会,谈了很多中国的问题,甚至谈到了人生问题。我喜欢听先生讲话,平和、平实,他爱引用中国古代的诗文,也爱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先生是服膺启蒙思想家的,他认定,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科学,欧洲文明几千年发展,有一条线索,就是民主科学在萌发生长,“欧洲精神”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中国文化必须要引进这个才有未来。

对这样的观点,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就好像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上写的,“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是,他的这些主张背后,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还有几个小的细节值得记下来。陈先生对于现在国际问题研究过分偏重美国不太满意,他上课第一句话就说:你们不了解美国,还有可能了解世界,要是不了解欧洲,可能就很难了解这个世界了,你们不要把美国想得那么大、那么强,它的源头还是在欧洲,欧洲才是博大精深的。我当时就想问,您是欧洲所所长,资中筠先生是美国所所长,您这样说,资先生同意吗?可惜我没敢问。

先生每次讲课,差不多要持续三个钟头,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仍然在讲台上端坐着。他说,我现在得了这个病,基本上很少有小便了,我坐着就是休息。结果课间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过去找他提问,还有同学找他签名合影。最后一次课讲完了,有两个同学走过去,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

还有一次,陈先生对我们说,推荐大家读一读某位老先生新出的一本文集,这本书非常非常了不起,里面的观点很新,思考很深刻。我于是找这本书来看了,里面讨论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可读完觉得没那么了不起啊。我有这个想法,也不敢问陈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个老先生过去是参与写“九评”的“秀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真是非常大的一个事情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后来的人万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新”而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是比前辈少了许多思想包袱,却也可能因此体会不到前辈的贡献所在。从这个事情,我也对所谓“了解之同情”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三个月的课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先生了。这几年里,偶尔从袁明老师、许振洲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也常常读到他新写的文章。有时候我真想去拜访他,可自己毕业后即从事行政服务工作,很少静下来读书,心中无比惭愧,怎么敢再去打搅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那短暂的“助教”经历,只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新年的第一天,我上网,突然看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心情沉重,因为在最近出版的几期《万象》杂志上,先生还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启蒙运动的文章,没想到就这样走了,而且没有举行任何告别仪式。

我想以这些笨拙的文字,纪念驾鹤西去的陈先生。我深信,先生人品高贵、学贯中西,他的道德文章,必将泽被万千后学。

(三)

要说东西方有何不同,首先要界定何为东方,何为西方。东方当然指我们自己。但是西方指什么呢。地理上讲,西方是欧美各国。但我们常说的“西方”,已远非单纯的地理概念,似乎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被赋予相当复杂的含义。首先也许因为国人“西方”概念的形成,乃是自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始,提到西方,总是混杂着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痛苦记忆。其次,我们做学生的,在校数十年,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哪样不是舶来品呢?中国历史,是用马克思主义范式去解释。汉语,也是用西方的语言学体系去分析。所以,经过系统学校教育,在西学浸淫下的东方读书人对西方是又恨又爱,恨帝国主义列强铁蹄践踏国土,爱的是科学,或者还有别的,甚至暗地心向往之。两相混杂,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把读透西学为己任,暗含用先进改造落后之意,明里说,就是“学贯中西”了。

陈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他研究西方的切入点是研究欧洲。陈认为,西方虽包括欧美,但美国只是欧洲文明的继承,自身时间也短,缺少历史沉淀,西学的根还是在欧洲,要研究西方,关键是研究欧洲。他在为国关学院本科生上了一学期课,讲课内容结集出版,就是《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很浅显,很通俗,适合想了解西方,但是又不愿从古希腊着作开始读起的人阅读。陈从通史、社会史、思想史角度讲欧洲,欧洲文明几千年就被他浓缩在这薄薄的一本里了,很了不起。因为很浅显很通俗,所以有些东西陈提到了但是讲得不透,如果读者完全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有可能不能全面理解陈的思想,或者表面上以为懂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看懂。所以还是建议读这本书的人有一定知识储备。

陈书中的内容中,有三条我认为是重点。

第一,是关于“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关于前者,陈说,经典的自由主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由,也就是每个人生来是自由的,每个人的意志、权利等都必须得到尊重;二是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其实是来自于别人的不自由,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法律规定了

许多不能做的事,从而保证了大家的自由。个人主义在陈书中没有展开讲。它来源于“主权”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主权”,这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空间。两者根源于古希腊,在启蒙时期被那些启蒙思想家系统地阐述出来,深刻地影响整个西方。理解西方,首先就要理解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我记得08年第9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辨析一些西方政治学基本概念,提到个人主义在我国被误读很深,常与利己主义混淆。这可能有翻译上的问题,但更可能是因为东方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两者的,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理解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才可以理解法国着名的五月风暴,还可以理解前不久希腊爆发严重骚乱时,警方平乱为何如此不力。这当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最大不同。

第二,是关于启蒙和科学。陈老在书对于启蒙和科学给予了很高评价。关于什么是科学,似乎还没有一个简单明了大家公认的定义。但是什么是“科学的精神”,基本上已有共识。我认为,理解科学的精神,首先要理解“理性”。一切科学的前提是我们相信人类具有“理性”。理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不认可这个前提,认为人类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一切所谓科学都要被推翻。但是认识到这个前提,就应认识到科学只是在这个前提下由人类自身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前提本身是先验的,他衍生出的一切又怎么会是绝对可靠的呢?人类为何具有理性,理性来源于哪里,是哲学思考的问题之一。有人甚至将理性来源上溯至上帝。如果说宗教是盲目的,笃信科学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盲目的呢?于是科学的精神重要性就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弱点并怀疑一切现存的观点。陈老说,理解到科学的精神就是启蒙,人需要不断地加深理解,不断地启蒙。

第三,是关于宗教与社会。陈的书里讲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还可以参见《顾准文集》,顾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讲得很透彻。顾准认为,基督教来源是犹太教,犹太教产生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为在精神层面上拢聚离散的犹太人(很早以前犹太民族的王国就覆灭了),为复国作准备之用的。因此有一些进攻性的色彩,还有一些强调遵守纪律的教义。后来犹太人没有反抗成功,但基督教慢慢形成。基督教的教义就要温和很多,强调爱,强调通过爱的精神来布道。这是基督教的发家史。让我感兴趣的是,从西方政治学角度看,基督教组织成为牵制君主权力的力量,客观上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空间。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里,对基督教与公民社会关系做了详细分析。但这也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君权、神权,一方始终没能完全打败另一方,双方始终处于相互牵制状态。如果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则不会给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机会。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讲解。

随想范文篇7

在清明节祭奠先人,寄托对逝去先人的哀思,是延续已久的民俗。如今,国家还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

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却与我们倡导的“四个文明”多有抵触。一是违背环保理念。每年清明节前后,在一些街头路口,人们祭奠遗留的纸灰和祭品严重影响了环境。而且,烧纸时烟火四起,污染空气。二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烧纸磕头,三跪九拜,是迷信的东西,与我们多少年来一直倡导的科学精神相悖。三是存在安全隐患。清明时节气候干燥多风,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因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近万起,损失相当严重。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化,清明祭祖亦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采取积极向上的祭奠方式进行,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据笔者所知,近年来清明节文明祭祖的形式越来越多,正日益得到人们的赞同和认可。这些形式主要有:一是默哀。在先人陵墓前鞠躬默哀,表达缅怀之情和思念之意,既简单又庄重。二是植树。用植树的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呈现出“文明祭祖、绿色清明”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植树绿化工程。三是献花。清明节为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素花,显得既文明又高雅。四是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先烈故居网扫墓参观,举行入党、入团、入队等主题活动,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人们奋斗不息。其实,对先人最好的祭奠形式,还是继承先人遗志,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关爱家庭成员,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和美美过好网每一天。相反,如果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无论烧多少纸钱,摆多少供品,先人的在天之灵都不会安息。

随想范文篇8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的学习,闲暇之余,偶发感想,遂作此文,欲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

()首先,要坚持促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心,促进发展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各地各级政府和公务员都必须围绕服务发展这个中心努力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应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发展要坚持依靠科学,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和决策的基础上。发展有多种途径和模式,评价发展结果的好与坏,标准就是“科学还是不科学”。

()着眼和关键在于做好“协调”。世界是复杂的,必须从横向、纵向的时空关系上对各方关系进行分析,弄清事物之间、事物逻辑发展顺序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做到“瞻前顾后”、“牵左扶右”,从而形成正确的发展秩序和发展架构,依靠科学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各方面工作健康、顺利、无障碍地发展,使发展更快、更顺。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协调不是要平均主义、同步发展。这一点,我们无必要清醒。协调发展的真谛在于: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发展,没有条件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弥补缺陷后也要发展。

()要树立人才观。人是社会和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在于创新,而创新来自于人才。人才是群众中的精英,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因此,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应树立正确人才观。必须建立有利于成才的培养机制、遴选机制和锻炼使用机制。

二、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到工作中的几点要求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愚以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要静下心来反省过去,查遗补漏,着眼于总结教训,发现过去工作中不协调的东西要补上和矫正,着力于解决“滞后因素”,防止这些因素拖发展的后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随想范文篇9

一、

没有雄心壮志的网站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没有明确目标及相应实施计划的雄心是空洞无用的。明确的目标以明确的定位为前提,在明确成为中国生命科学最大的商务科技综合服务网站的定位之后,XXXX应将宏大的目标落实到计划中,坚定有效地推进实施这个计划,直至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在没有同类网站竞争的前提下,XXXX确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但这个第一是脆弱经不起考验的。一旦有后来者努力追赶,特别是有实业背景的大资金介入,我们一年来的努力会很快被超越,追赶的时间只需半年甚至更短时间。所以,我们不能沉醉于自己吹出来的第一,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看到自己的敌人。而目前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二、

目标、计划和管理密不可分。目标是计划的方向,计划是目标的落实,管理则是保证计划有效实施的手段。因此加强管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网络公司一般高素质人才较多,任务又多为软指标,如果不从体制上实行有效的管理,则很容易形成"君子国"的局面:谦让客气,互不得罪,顾及面子,赏罚不明。大家凭良心做事,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伙。缺乏内部竞争和外部压力,也缺乏可以比较的评判指标。这样的团队,这样的企业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各自努力,其实是没有竞争力的,经不起外面的风浪。所以一定要在内部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机制,从外面引入竞争的压力,才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内部潜力,形成最大合力向前发展。

三、

管理最简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赏罚分明。领导的赏识,薪金的提高,同事的赞誉,自我价值的体现,工作目的的实现,个人要求的满足,能力的充分发挥,意见和建议得到尊重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位员工所体会的"赏",反之就是"罚"。管理的艺术就是要巧妙运用这两个手段,引导全体员工朝向目标努力,减少内部的消极因素。不能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做太平官,当和事佬,追求表面气氛和谐融洽。也不能想救火队长一样被动应付突发事件。判断管理成功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有效组织资源实现计划和达到目标。所谓资源不仅指资金,更重要的是时间。也就是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可以不择手段和不惜代价。不能及时实现目标的管理是失败的管理,用什么理由都是解释不过去的。管理就是要推进计划落实。因此,凡是有利于计划完成目标实现的,就应该奖励;凡是不利于计划完成目标实现的,就应该惩罚,这是一个判别是非的基本尺度。

四、

采取内部评议制度,就是为了使管理更客观更全面,为企业领导提供重要的考评依据,防止因为领导的了解情况的片面或局限、上下沟通机制不健全、个人性格和表现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公正的评判,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工作软指标比较多的情况下,互相评议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显得简单、公正和有效。有道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又有"公道自在人心"之说,没有比同事更加彼此了解的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员工的评价不能等待长期的观察,或者依靠偶然的事件,或者人走了再"盖棺定论"。这样公司的损失就很大了。内部评议就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机制,促进协作竞争,相互督促。有效的合作精神不应该建立在道德品质和个人感情的基础上,更不能靠庸俗关系学来维持。真正的合作精神必须产生于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需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民主的氛围可以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建立公告板是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让领导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个责任区,指定第一第二责任人,划定各自责任范围,明确责任和具体任务,可以增强责任心,提高荣誉感,防止互相推诿扯皮。也使内部评议更符合实际。

强调计划、评议和督查责任区,是使领导工作也处于接受公开监督的同等地位,保证管理的全面有效运转。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有效的措施。

五、

客观的目标和切实的计划有赖于充分了解外面的发展情况。市场宣传部门要经常研究分析动态和敌情,及时反馈。反馈的意见应尽量减少个人主观因素,一定要有客观、公正、全面的数据和依据。比如同类网站的数量,发展现状,浏览量,注册人数,业绩报告,技术水平,资金背景等。要按时提交市场调研报告,这样才能保证知彼知己。企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对手的了解,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对世界潮流的掌握上。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情况,我们的目标方向才真正是有的放矢,不会是想当然,闭门造车。

电子商务方面应建立一支理论和能力兼备的队伍,才能真正把握脉搏,创造先机。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人云亦云,永远也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因此要加强学习,提高我们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这样,市场、宣传、商务方面行使监督权利就是有理有据的,有建设性的,而不是凭空臆想、泛无所指的信口开河。应尽力改进只会提意见,不会提建议的不良现象。

六、

目前XXXX的每日平均浏览量为300左右,注册人数1000多人次,每日平均增加10人左右。期刊(5月22日起)订阅人数为13人,每日平均增加1人。这样的效果还不及一般水平的个人网站。这个局面如果不尽快改观,生物引擎的生存发展将是个问题。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浏览人数和注册人数,提高邮件订阅人数。这些数字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浏览人数和注册人数,电子商务根本无从谈起。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许多人至今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在要不要增加页面内容,提高服务功能,扩大网站服务面,保持相当数量的稳定浏览人群这些起码的问题上模糊不清。设想一个目标:在今年年底实现日均浏览人数1000以上,注册人数10000以上,邮件订阅2000以上。这个目标是相当保守的,即使达到也不过勉强及格而已。但按照目前的水平和速度,年底实现这个目标还相当困难。因此,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开动脑筋,提高效率,发掘各种创意和努力。特别要注重借助外部力量来快速发展自己,这是一条重要的思路和努力方向。

七、目前的改版是今后快速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改版后的框架不仅为吸收结合各种创意和力量提供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启动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改版问题解决得如此艰难缓慢是出人意料的,真正体现了我们观念混乱,组织软弱,效率低下。某些关键部位技术力量薄弱,思想和创意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指望本次改版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所以,应考虑尽快完成改版,尽快进入维护提高阶段。在稳定目前现有栏目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和提高资源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增强互动性。

八、由此可见,全面提升XXXX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单纯考不断改版,增设栏目,丰富内容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首先从管理入手,创造一种良好的内部机制,促进观念、思想和创意的新陈代谢,预防和消除沉浸于事务中导致灵感和触觉退化的现象。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考评监督制度,不然再好的创意都会流产,计划也形同虚设。

随想范文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正是在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坚持。1959年,同志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要用“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写出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因此,在研究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象有些人那样对待理论持形而上学的态度,陷入“非此即彼”的片面性,一强调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错误地认为是不要“老祖宗”了;一强调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错误地认为是要改变党的性质;一强调党的最低纲领,就错误地认为是不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了,等等。

当然,与时俱进绝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也不是被动地人云亦云。与时俱进的“时”是什么?是“时代”和“时势”,而不是“时尚”和“时髦”。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根本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前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当今世界同过去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着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和新任务,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与列宁时代、与时代的情形不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当时情况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论断和结论,不可能为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转变成自己的对立物。列宁曾经讽刺那种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都要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依据的人,简直同盲人依靠拨杆一样可怜可笑。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要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的检验和推动中发展理论、创造理论。历史表明,离开实践谈马克思主义,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实践是一个生动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观察世界,进行理论创新,不是坐而论道,一定要落实到更好地指导实践上来,落实到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最终是使我们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如果我们不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条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不可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相反还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历史已经证明:“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如何进行创新?历史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坐在书斋里,靠苦思冥想,靠逻辑演绎,纸上谈兵,搞出一些所谓“新说法”;另一条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经验,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疑,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惟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因为理论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只能来自实践,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创新由实践赋予动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所提出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科学的。列宁曾深刻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而不能把过去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不加分析地照搬套用来解决当前发生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理论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这些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新视野、认识新情况、掌握新本领、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用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奥秘所在。

今天的中国不仅处于一个创造历史奇迹的时代,同时也是创新理论的时代。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当代中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

第一,要充分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能动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能理解和掌握。同样,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达到新的思想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才能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精神力量才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的体现与成果,又是统一全党同志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统一思想,自觉地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认识,自觉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二,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如果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坚决避免同志曾经批评过的那种“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轻浮态度。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解决当代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情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的:“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不可漠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且关系到我们在新世纪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应自觉站在时代高度,立足理论前沿,尊重理论研究的规律,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进行理论概括,从人民群众伟大创造中进行理论提炼,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在推动实践发展中实现理论的发展,创造理论的繁荣。邓小平同志曾经满怀信心地指出:“深入研究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