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4:30:52

四导范文篇1

高职院校实行的“四导制”德育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给学生配备专业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学业和学习的问题;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学生辅导员协助专业、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企业辅导员就是指跟学校合作的企业,里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和以后找工作的辅导员,企业辅导员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各种辅导员在工作上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业教育管理问题,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四导制”的实行,可以加强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管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符合要求的人才。

2“四导制”提出的原因

高职院校“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提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水平普遍较低,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四导制”提出的原因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并没有跟上,导致德育管理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加上高职学校自建立以来并没有得到过多关注,德育管理工作落后的现实成为定局。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成为阻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可持续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寻找更好的德育管理模式。

(2)高职院校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德育管理,专职辅导员通常只负责德育管理不管专业教育,这种相互分离的工作模式导致辅导员一旦不在就会导致管理的空白。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大,管理工作比较繁重,辅导员工作量大,不可能对各项工作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寻找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3)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几乎都是80后、90后,这些学生的特点就是集体意识比较单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纪律组织性差、心理承受力比较差、没有坚强的意志。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比高校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德育管理工作模式,很难取得较大成效,因此,必须要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四导制”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4)高职院校主要为当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服务于地方。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步,社会企业用人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专业技能跟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但是职业素养是很难短期培养好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企业纷纷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加重视。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为了适应社会趋势“,四导制”的提出可以深入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1)高职学生的特点: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学习基础差,主动性、自觉性与目标性不强,不文明的生活行为较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欠缺。

(2)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手段:现行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对滞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方法上还完全适应在校高职学生的特点。存在管理理念陈旧,存在严管、死管、人盯人的现象,大多采取“堵”“压”为主的高压管理方式,未能体现学生在学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形式。

(3)学管队伍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相对不稳定,人员变动较大,知识结构不合理,薪酬待遇低及晋升渠道存在瓶颈等,而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高职院校中问题凸显。

(4)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局限性: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形式,但是,学生人数过多,事务性工作过多,职责外的任务过多,上述情况必然对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占用较多,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难于精细化。

4“四导制”的角色定位

(1)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也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人员,是德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工作职责: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团学活动与组织建设。最后是学生事务管理。例如:针对集体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的学生,专职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主题会议、个人评比等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价值取向偏离及思想、心理、性格上存在缺陷的学生,专职辅导员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单亲学生、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专职辅导员要特殊关爱、重点关注,确保学生不掉队。

(2)学生辅导员。学生辅导员辅助专职辅导员完成各项班级事务管理工作。具体工作职责:第一,班级“三风”建设。第二,班级学生信息管理。第三,班级日常事物管理。第四,精神、文件等上传下达。

(3)专业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具体负责专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具体工作职责:一方面是学习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辅导员的设立,可以保证学生学习有指导;学业有方向、就业有帮助,从而使学生从入学就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

(4)企业辅导员。企业辅导员的设立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让学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有认同感,更好的规划并实现自身职业愿景。

5“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的效果

“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各高校纷纷采纳这一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的效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各高职院校的校风得到了很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自律性较差、纪律性较差,相对难管理“,四导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卫生、纪律等情况都取得改善。

(2)高职院校的学风得到很大改善,学生重视操作忽视理论、学风差的问题都得到较大改善“,四导制”中,专业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完成各科学习内容,解决学生不愿听、听不懂和厌学的问题,逃课现象迅速减少。专业辅导员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定位,让学生培养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各种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学生辅导员的设立,使得学生活动变得更加贴近学生,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劲头足、兴致高;学校的应急能力不断加强“,四导制”模式的实施,使得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各种问题,很多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杜绝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6结语

四导范文篇2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呢?首先要树立加强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一、导读,注重朗读训练导读,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格贯彻"以读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做到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一般性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对难解课文可利用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于其中难懂的句群、词组、重点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圈点朗读符号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另外,在读的训练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二、导思,引导积极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做到先问后读,边读边思。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契机,找准课文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知识联结点,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想。这样做,既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

三、导情,体会表情达意导情,就是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的表情达意,理解全篇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景,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思"并诱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四导范文篇3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呢?首先要树立加强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一、导读,注重朗读训练导读,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格贯彻"以读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做到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一般性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对难解课文可利用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于其中难懂的句群、词组、重点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圈点朗读符号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另外,在读的训练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二、导思,引导积极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做到先问后读,边读边思。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契机,找准课文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知识联结点,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想。这样做,既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

三、导情,体会表情达意导情,就是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的表情达意,理解全篇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景,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思"并诱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四导范文篇4

关键词:导示系统;设计;创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美丽乡村进程的快速推进,导示系统在城乡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从业人数和产值均逐年提高,但导示系统的设计水准却相对落后,究其原因,较为突出的一点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导示具有跨域视觉传达、环境、产品三个专业的属性,各相关专业较少开设专门的导示设计课程。导示设计师基本属于“自学成才”。设计水准高低不一,设计创新更无从谈起。本文将较为系统地从概念认知、创意切入、表现方法、材料工艺几方面阐述如何进行设计创新。

一、导示系统的概念认知提升

导示系统是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必备建设内容,基本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标示功能、警示功能、品牌形象提升功能、美化功能等。从概念认知上看,长时间以来导示系统的另外一个概念叫“标牌”,表面上简练直观,但对设计师而言却是一个认知陷阱,当设计内容或目标是“标牌”的时候,设计师设计的导示系统往往也就无法超越“标牌”的范畴了。那究竟如何理解导示呢?其实,“导示”是“导”与“示”的集合,导是导向,示是标示,因此,能够指引方向和标示内容的事物就是导示。该事物的范畴远远超越箭头或牌子这些常规元素,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利用视觉感知,也可以利用其他感官感知;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概念认知的彻底改变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创新设计就拥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导示系统的创意切入

(一)品牌元素植入。在创新导示系统设计中,品牌标识是品牌形象视觉传达的核心基因,导示系统的创意切入要结合品牌元素植入进行设计,将品牌元素作为导示系统创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导示系统传达的内在表现,这样品牌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导示系统之中,从根本上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审美。(二)产品形态借用。产品形态更为直观地体现产品特点,是产品传达精神属性的外在表现。导示系统的创意切入应重视借用产品形态,在产品形态的结构上要协调和规划好产品形态的定义,使之符合导示系统的设计。对设计师而言,产品的特有形态可以向外界传达出企业属性和身份特点,创新导示系统不能忽视产品形态的设计,学会借用产品形态表达创意尤为重要。(三)关联元素利用。关联元素利用也是导示系统创意切入的重要形式,在导示系统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与产品相关的元素,例如竹海景区以“竹”为元素,火山景区以“火山石”为元素,关联元素的利用使导示设计紧扣主题,更容易打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关联元素多种多样,需要实事求是地深度调研和挖掘。

三、导示系统的设计表现创新

(一)深层挖掘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可以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深层挖掘品牌文化是导示系统创新设计的关键。品牌是无形的财富,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积淀,在导示系统的创新设计中,对品牌文化要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品牌文化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利用,在导示系统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从而促进品牌的持续发展。(二)加强提炼产品创意。加强提炼产品创意是导示系统创新设计的重要环节。产品创意是品牌文化的精华,加强提炼产品创意,用新颖的创意设计导示系统,无疑对创新导示系统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提炼产品创意,应该是集中而强有力的,意在言简意赅,找到产品在功能或效用上的核心诉求点,带有独特的创意点,也就是独创性,才能赋予导示系统精神和生命。(三)精准定位产品主题。影响产品功能定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精准定位产品主题对导示系统创新设计至关重要。单纯而鲜明的定位,更有利于发挥导示系统的信息传达作用,在创新导示系统设计时不容小觑。在具体做法上,精准定位产品主题,就是要通过导示系统恰到好处的主题表现,塑造产品的鲜明个性或特色。(四)力求实现差异化的设计。力求实现差异化设计是导示系统创新的重要举措。就目前而言,导示系统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要创新导示系统设计,必须寻求差异化设计理念,努力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如醒目的标题、图形化的导示系统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打造导示系统等,用个性化取代同质化,可以拥有更多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感觉,从而实现导示系统的设计目标。

四、导示系统的材料工艺创新

(一)金属材料。金属是导示牌中最常用的一种材质,它可以做出很多高品质的导示牌,用于超市、小区、工厂较多,主要以不锈钢、冷轧板、铝合金板、铜板等材质进行加工。各类的金属材料在不同的导示系统设计中是最为常见的,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铝合金板、不锈钢板、冷板、钛金板、铜板等。金属材料的优点是本身质感好、氧化慢、材厚度高、平整性好、色附着力强、不容易脱色、量轻、便于安装。(二)合成材料。导示系统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信息传播。在不同的导示系统设计中,有不少导示系统采用了合成材料,常见的合成材料有亚克力板、玻璃钢、铝塑板、PVC板、阳光板、弗龙板等。特点是个性新颖、时尚感强、施工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要设计时代气息强的导示系统,可以选用合成材料作为导示系统材料。(三)木质材料。要表现传统文化和自然淳朴的风格,导示系统设计的材料往往多选用木材。木材不仅仅用于公园、古镇、旅游景区中,很多酒店度假区也会选择木材,其具有自然、环保等特点。但从木材的工艺特点来看,存在容易开裂的缺点,所以在选择材质时应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最好选择防腐木,防腐木具有防止腐朽菌腐朽、防止生物侵害功能。(四)石材材料。石材也不失为表现文化和自然纯朴风格的材料,石材是一种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石材的纹理特别好看,自身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常见的石材主要分为天然石和人造石、大理石。目前,很多美观的景区标识使用石材制作导示,因为比较坚固,不容易损坏,但从材料的工艺上看,石材也有其自身的缺点,那就是太厚重,不利于加工,因此选择石材材料要慎重。(五)LED材料。LED材料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随着LED产业的发展,LED显示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寿命长等特点,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及视频通过丰富多变的色彩实时显示,坚固耐用、易于调光、色彩多样,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呈现都特别醒目。但LED材料价格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对施工工艺有一定的要求,使用、服务和维修的成本也较高。

五、结语

总之,完善的系统化设计对于促进现代社会人性化、科学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导示设计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现代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导示系统创新设计任重道远,在创新导示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提升“标牌”概念认知,把握好导示系统创意切入的关键点,重点优化导示系统的设计表现,设计出功能性强且造型美观的导示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导示系统创新设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日]田中直人.通用标识设计手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肖维琦.探讨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2).

[3]尹惠敬,汪芸.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马西莫•维涅里[J].装饰,2015,(12).

[4]李丹,杨昭宁.空间导航:路标学习和路径整合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5,(10).

四导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

“导生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AndrewBell)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其本质是学生教学生。随着中外教育界对其研究与探索的深入,导生制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教学辅导型;二是学生活动型;三是制度建设型;四是技能训练型[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计算机专业大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对夯实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辅导型”导生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实践,以期起到破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改革的正向作用。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班级内生源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学情差异较大。以笔者任教的2019级物联网1班为例,全班共计学生60名,其中普高生27名,职高生33名。职高生在职中阶段普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堂参与度比较高,但是易产生自满、懈怠的情绪,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更高的期待;而普高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为主,计算机类的课程较少,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沉默,参与度也不高,课程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讲起。导生制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而且经实践检验可取得良好收效。其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生源优势。职高生由于职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经过教师提前选拔、培养和培训,可以担负导生的职责,起到助教辅学的作用。这样课堂上就相当于有了多个“小老师”,他们可以担负起对学生上机练习的管理和辅导任务,及时答疑解惑。第二,年龄优势。由于选拔的导生与受导学生是同龄人,较之传统的师长制,受导学生更乐于接受导生制这种朋友式的引导和交流[1]。第三,小组优势。导生制教学中,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名导生一般负责4~6名受导学生,相较于负责整个班级教学的教师,他们可以快速处理受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将一些共性的问题整理反馈给教师,教师可对某些薄弱、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第四,多赢优势。导生制锻炼了导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且激励受导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劲头,实现了多方共赢。

二、明确导生制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导生是连接教师与受导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导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机练习的效率,教学中要明确角色定位,让导生制教学高效开展。(一)教师。1.知识的传授者。在导生制教学中,教师采用“网课自学+精讲多练”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示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自主练习。2.教学的主导者。在导生制教学中,教师不可陷入“放羊式教学”的误区,觉得放权给导生后就可以放任不管,而是更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监控和小组学习的引导,及时掌握各小组学习情况,平衡学习进度,起到教学的导向作用。3.导生的培养者。首先,教师要做好摸底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导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计划;其次,采取网课先修、集体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向导生进行预先讲解;再次,多多关注导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困惑以及辅导中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为导生解决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后,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导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4.学习的评价者对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既要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导生所辅导的小组进行评价,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结合,以提高小组成员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二)导生。1.教师的“先锋军”。导生,其第一定位是学生,由于课前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所以他们领先于受导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然后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再以自己的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同学。2.受导学生的“小老师”。导生在课堂练习中发挥“小老师”的辅导助教作用,对小组的受导学生具有督促、管理和检查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小组学习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取得归因于他们提前接受了教师的教学培训,但这不是绝对的。3.受导学生的学习楷模。正所谓“德高为师、行为世范”。要做一名优秀的导生,道德品质要高尚、知识技能要过硬,否则难以服众。导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小组成员学习的楷模,引领整个小组的学习进步。因为导生与组员都是同龄人,比教师更具备共情能力,更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4.受导学生的激励者。青年学生求胜心一般都比较强。导生的进步会良性刺激受导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情感上的激励作用更强。5.学习的主体导生不能因为接受了教师的提前指导而懈怠自身的课堂学习,要在辅导同学的同时进一步筑牢自己的知识基础并精进自己的技能水平。(三)受导学生。1.学习的主体。受导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导生制教学中,如果受导学生不参与、不配合,教学收效就不理想。教师的主导还有导生的助教辅学都是为了使得每个层次的受导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取得进步。2.导生的后备军。导生与受导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受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进步较大且具备辅导他人的热情和能力时,也可申请成为导生。通过教师的培训、考察,评估合格后成为一名导生。所有的受导学生都是潜在的导生。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1.导生的培训选拔。(1)导生的遴选机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若想实施导生制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导生的遴选。遴选导生的过程很重要,应保证宁缺毋滥。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班级中有当导生意向的学生递交申请,教师和所在班级辅导员对于递交申请的学生先进行第一轮遴选,然后集中对通过一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遴选———上机与说课测试。上机测试可以筛选出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说课测试则可以选拔出不仅做得出、更能讲明白的学生。通过两轮遴选,确定导生名单并进行公示,力求做到导生遴选过程公开、透明。条件成熟时,可将导生的遴选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建立导生资源库。这样既可以增加导生数量,缓解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又可以确保选拔出高素质的导生。同时,在导生数量增多的基础上,分组数量随之增加,从而解决组内成员多,导生辅导难以兼顾的问题。(2)教育培训制度导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作用相当于教师管理之下的“小老师”。所以,导生的教育培训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职责教育,要让每位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具备奉献精神;二是知识技能及规范教学培训,教师向导生提前传授课程内容,并制定基本的规范操作方法和讲解语言,让每位导生掌握;三是纪律教育,导生需要遵守纪律,耐心解答同学的问题。(3)流动机制导生队伍要想永葆先进性和积极性,必须要有流动机制。导生要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学习上自律与勤勉。而最初未能通过遴选的受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同样可以加入导生队伍。同样,最早成为导生的学生,若辅导效率低、水平不高则直接流动退出导生队伍,由更能胜任的学生来担任。畅通的流动机制,确保了导生资源的质量。2.小组构成。首先,在开始进行正式的课程教学之前,先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测试,将受导学生按照考试表现和测试结果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力求使各组成员的计算机水平相差不多。其次,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导生不易控场;但是每组人数也不能太少,否则可供分配的导生数量不足。因而,小组数约等于班级总人数(除导生外)除以导生的数量,并且每组中强、中、弱学生各有一定数量,以保证组间差异不大。最后,分配导生。导生分配对小组学习十分关键。根据上述办法将受导学生分成小组后,既可以由导生和小组成员进行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小组特点进行直接指派。每组的导生要相对稳定且在组内具有一定的权威,以保证小组内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课堂实施1.课前在线学习课前,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超星课程资源中,让包括导生在内所有学生提前进行在线预习。教师要监督导生对自己本组成员的预习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确保所辅导的小组成员初步掌握本次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导生获得学生对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练习项目,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2.课上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抛出学习任务单,目标明确,靶向性强,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围绕任务操作,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精讲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控制在15分钟内);最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3.课上小组学习。第一,明确目标、任务。导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中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向小组成员进一步阐明任务,引导学习。第二,任务引领,自主实践。给受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操时间[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第三,导生导学,沟通合作。学生自主实践后产生的疑问,在学习小组内解决,可以向导生或其他同学请教,促使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若仍有不能解决的难题可以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促进小组间的互相帮助;若仍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请教。第四,交流问题,分享心得。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大都已经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导生要记录好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随后由导生组织组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第五,共享成果,强化提升。教师听取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汇报以及疑难问题解决办法,全班共享学习交流成果。其后,教师要补充相关学习内容,强调演示共性的疑难问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三)效果评价。1.对受导学生的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完成一次学习任务,就提交一个实战作品。导生制教学中,导生根据提前设计的“过程性量表”,对组内成员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初评;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再次评价;最后还要对小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各项评价结果共同形成学生的平时成绩。2.对导生的评价。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要不定期地对导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视[3]。第一是导生的自评,对标职责,导生对自身工作情况做出评价。第二是根据导生的教辅能力、耐心和责任感等方面设计带分值的量表,由组员对导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第三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导生具体工作表现给出总体评价。通过三方评价的结果,全面衡量导生的工作情况,评选出优秀导生,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使得培养出的导生“能做事”“留得住”。结语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来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导生制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师,导生制教学有效实现了小组教学,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提高了教学效率[4]。对于学生,导生制教学使生生间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激发了学生对标先进的学习劲头,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大有裨益。对于导生,导生制教学提升了导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总之,教学辅导型的导生制教学是对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项有益补充和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45-48.

[2]新浪博客.“导生制”:撬动课堂改革的杠杆[EB/OL].(2011-12-08)[2020-07-21].

[3]邹亮,纪国明.“导生制”在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23-124.

四导范文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重要性;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工具。在进行创作之前只需要准备纸、笔和你的大脑以及想象力即可。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增强记忆,它在小组学习、做计划或创作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非常适宜,教师不但可以高效地将绘制方法教授给学生,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东尼·博赞创建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其实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跟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先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加工成知识网络输出,而思维导图就是这个压缩机制,它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类。从而把庞大的样本数量,减少到极低,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它最底层的意义。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分别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均衡发展,从而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与此同时,想要让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作用,使用者就必须锻炼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有一个中心主题。当我们观察思维导图的内容时会发现,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并由此而展开的,所以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中心主题。第二,有分类和层次。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根据中心概念而产生次级概念、再次级概念等层次分类,不同层级的概念又会产生许多词汇,将所有的层级以及词汇分出不同的类别即分类特点。第三,有序性。思维导图中所有的层级内容都是依据人的逻辑思维有序排列出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第四,简明性。在思维导图中,大部分制作者都会只进行关键字的标注,这样既能了解内容又显得简洁,从而能够节省时间、增强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明确知识主线,辅助教学

思维导图对于人们极关心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组织培训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例如,研究性学习与行动学习等。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还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结构图式,引导学生在其中填写关键词或补充想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科学研究表明,比起仅依附于文本的学习方式,可视化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建和应用。

(二)响应课改号召,改善教学

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以及怎样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认知尚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先绘制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运用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记忆力,改善学生考虑问题严谨度不高等问题。

(三)优化教学路径,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点间的关系紧密,因此,学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并深入整合知识要点,运用思维导图对各级科学概念合理规划,使用不同颜色符号表征主次概念能让自己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强化知识内容间的联动关系使其更为集中简洁、条理分明,还能让学生利用符号色彩和图像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只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水平,挖掘自己的思考潜力[2]。

(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提到过,儿童从七岁到十一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创造媒介可以帮助学生将思考化无形为有形。通过色彩、符号、词汇等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色彩丰富并有逻辑性的图式,将左脑的逻辑词汇分析功能和右脑的想象色彩情感功能全部调动起来,使其由形象思维转入逻辑思维运行的状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下阶段形式运算做准备。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对其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依据全脑概念,全面动用左、右脑的思维,充分开发大脑的潜能。小学生进入中年级这一阶段后,右脑的节奏感、空间感都会有所增强,此时,在教学中加入思维导图能促进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板书中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时核心主题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科学、高效地把握课堂节奏,将一整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做一个更加系统、清晰的了解,从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每一课的内容串联起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磁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块磁铁,在课堂中将其展现给学生并提问:“对于磁铁,大家能够想到什么呢?”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磁铁的内容。教师看过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后就能够快速知道学生对于磁铁的了解情况,也就知道该讲哪些重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考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无论是传统的线性思考还是现代的非线性思考都是被包容的,特别是对于表达现代非线性思考方式提供了最佳的途径。而且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学习者真正实现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标。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板书中,通过自身的灵活思考,给学生设计各种新奇且有吸引力的板书,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思维导图式的板书相对传统板书来说更加直观方便,可以向学生及时展现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这更是一种知识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并且深刻记忆课程内容。

(二)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中

复习的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复习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建立一个知识网,加深记忆;第二,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养成通过课后复习掌握知识体系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的补充不足,借鉴学习经验,集体思考,会使小学课堂的教学成果不断得到强化,更早实现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随机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小学生分组比赛进行资料收集、图标制作、课堂小演讲等,组内成员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完成对应的小任务,通过组内成员共同合作来促进小学生提升学习成绩。

(三)思维导图应用到作业中

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作业布置得不是很合理,因此导致学生抵触写作业,教师收作业时会发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不好,所以,调整教学方式是必须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兴趣,并能清楚自己要做的内容。而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满足科学作业的这些要求。学生可以动手画、写,可以大胆想象,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思维导图的制作非常灵活,没有很多限制,主要在于体现绘制者本人的思考以及制作目标,并发展其思考能力、提高其思考水平。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通过绘制的过程,学生可以厘清所学内容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3]。

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便又有效的学习、创作等辅助工具。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它也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课堂的氛围更活跃,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积极地将思维导图学习法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迪.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沈阳Z小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2]温明贤.思维导图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四导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群文阅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将抽象思维简化为直观思维,将逻辑上紧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思维导图能够拓展思路,发散思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形式。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它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以一个议题结构多篇文本,基于师生共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是以树状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地展示头脑中的各种想法的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一种协调左右脑运行,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以表现思维过程的图形。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帮助人们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并借助文字将想法“画”出来,便于记忆。虽然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并不复杂,但是在我们发散思维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建造多个数据库,各个数据库用于存储不同思维阶段的相关信息。因此,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而提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最终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的联系

群文阅读可以发展学生对多元信息的思辨能力。群文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与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从记忆思维起步,逐渐形成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掌握高阶思维能力。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生提炼并对比文本信息,使其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一)思维导图建构阅读行为体系。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将面对更多的阅读材料,而且要快速找到这些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本之间的关联,在提炼有效信息的同时及时剔除脑中存储的无用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思辨能力,而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和辨识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速度,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文本匀出时间。反复训练后,学生就能掌握使用思维导图快速提取文本信息的方法,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二)思维导图理清阅读思维方式。群文阅读要根据议题对阅读内容进行重组,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对多篇文本进行对比、区分和再次联系,建构结构化的阅读思维方式。例如,一提到战斗英雄,学生首先就会想到的英雄人物,如、、等,但战斗英雄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战斗英雄的特点,以“战斗英雄”为核心词联系阅读内容。那么,每次学生想到战斗英雄的时候,就不会再只想到英雄人物,还会想到其英雄事迹,事迹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英雄的英勇行为的意义,等等。(三)思维导图建立阅读知识体系。当学生阅读多篇文本时,会立即在大脑中记住感兴趣的内容,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记忆就会淡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将在大量知识中提取相似的内容,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存储单元。例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梅花》,它的主题是以雪作为映衬,衬托梅花不畏严寒的美好品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出与此诗意境相似的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同样以雪作为映衬,赞美梅花的芬芳和无畏的品质。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就能更好地鉴赏三首诗的异同,并更加深刻地领悟其艺术之美。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巧设学案,提前自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思维导图正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内容的体现,它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助于学习者锻炼思维能力。所以,要绘制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定能成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材料,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前,必须让其储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资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他们收集、整理、归纳相关资料,让这些资料进入学生大脑,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前提。(二)教学相长,形式不拘。《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教师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但这些也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备课时所预构的思维导图实施教学,而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理解思维导图不仅仅是对文章结构脉络的梳理,更是一种思维形式。然后让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掌握绘制技巧。最后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改进教学,这也有助于教师完善个人教学的缺漏之处。例如,教师以“聊”字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并结合学生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畅谈,将古诗的一般教学分为八个部分(诗题、诗意、作者、阅诗疑问、诗歌朗读、写作特点、思想感情和读后感受)。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了古诗学习的策略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以“聊”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创设话题,就已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些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从“聊”想开去,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家校合作,完善体系。从根本上说,思维导图是一个思维的发散、聚合过程,而要进行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多样的亲子活动,与家长合作,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庞大的知识库,以便学生能绘制出更加贴合思考过程的思维导图。比如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技巧,初步训练其发散思维,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家校建议主要有:1.设立亲子绘画大赛,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2.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头脑风暴小游戏,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让家长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逻辑,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四)确定核心,纵深思维。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它不是传统的单点阅读,而是一套多点阅读的建构模式,通过基于师生共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关键是确定核心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核心词是思考的原点,它既可以提炼自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找:可以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可以来源于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作家的表达特点,也可以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个核心词既是思维导图的核心,也是联系多篇文本的关键,它既能反映作品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五)依托教材,逐层推进。于泽元教授的群文阅读实践的五个层级中,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以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统编教材以单元为编排单位,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感知中抓住多篇文本的相似点,深化理解,这就为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学习阅读策略的单元,单元训练点是学会提问,每篇课文前都有相关导语,问题和任务的设计都是有梯度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议题绘制思维导图,并在实践中理解、活用阅读策略,在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直观地表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可以发展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方式,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合信息,建构认知体系,并在梳理思维的过程中巩固、内化阅读能力。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如何将其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思维,还有待我们持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朱璇.将思维导图引进小学语文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5(8).

[2]江伟英.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课程教学研究,2014(4).

[3]钟燕霞.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6(1).

四导范文篇8

关键词:词汇;词根;词缀;思维导图

一、引言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多寡直接影响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其表达的准确和丰富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英语词汇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词汇的掌握和巩固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一个坎。学生词汇的学习和巩固主要依靠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导致致词汇容易忘记,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其线条、分支色彩等分析和组建词汇学习过程,进一步设计优化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行动把思维转化成实际的想法。

二、思维导图的适用性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英国著名心理学者TonyBu⁃zan所创的一种帮助思考和学习的思维工具。它通过独特有效和与众不同的方法统领整个范围皮层结构的技巧,包括词汇、数字、图形、逻辑、色彩和空间感等。思维导图主要是将属于放射性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具体化,其能够以发散结构和生动形象的符号等充分调动和协调人的大脑工作效率。思维导图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学习者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回顾思维过程、发散思维、理清思路、加深知识学习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的焦点在中心位置,并形成从中心向四周发散扩充出来的自然结构;各分支机构以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呈现,遵循基本、自然、简单、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让各分支节点连接一起,形成整体结构。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变成有层次感、容易记忆的彩色图像,高度吻合我们大脑处事方式,容易激发和发散思维。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词汇之间的关系,把词汇放到一个发散思维的网络结构中,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直观、可视化地建立起各个词汇之间的网络图,这将大大提高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主要通过机械的学习方法,单一枯燥。学生机械性地背诵词汇,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只要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使得思考的过程更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一)使用联想法学习新词汇。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词汇,但新词汇并不是完全的新词汇,很多新单词都是由词性变化而得。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对新词汇进行合理的规划,注重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按着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对词汇进行归类,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图1使用联想法英语词汇思维导图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能够由一个单词联想到一系列相关的词汇,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加强了学生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的正确引导使用不但能让学生能搭建词汇的关联结构,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新旧词汇能做到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二)巧妙利用词汇之间的关系。词汇并不是单独存在大脑中的,而是以语言网络形式存在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把词汇之间的关系做成思维导图,使得词汇之间的关系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中心单词,把同类词汇整理汇集分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图2所示。通过词汇之间的关系发散思维,围绕核心词汇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发散到数十个与核心单词相关词汇,可以帮助学生词汇量呈几何级增长。(三)利用词缀、词根学习词汇。英语词汇中,词缀词根是构词能力最强的一种方法,是英语词汇量扩充的主要方式。英语词汇中,大量单词可以按其构成分为词缀和词根两个部分。某些词缀、词根可以衍生出十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新词汇,掌握了常用的词缀、词根,学生容易掌握更多的词汇量,如图3所示。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词缀和词根能有效提高词汇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单词感知力,提高记忆效率。基础的词根词缀作为思维导图中的核心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词汇的构成,清楚词缀词根的变化,熟悉掌握词缀词根,再归类记忆单词,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四)利用词性学习词汇。英语词汇中很多单词同时具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多种词性。使用思维导图把单词的各种词性拓展开,写出每个词性含义,打破传统的词汇学习模式,让学生对单词的整体记忆更加全面,激发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词汇量,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图4所示。图4利用词性学习词汇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打破了传统词汇教学单一枯燥模式,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词汇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将其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预留空白给学生发散思维,方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增添积累词汇。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让学到的词汇更清晰易懂的可视化,做到融会贯通、快乐中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长期的思维和逻辑思考过程,便于学生不断拓展知识,有利于二次记忆。长期的思维导图英语词汇教学有利于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架构,积累词汇量,便于学生形成长久记忆,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俊.英语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四个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5.25.

[2]王海军.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性研究[J].英语教师,2019.17.

四导范文篇9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考语文;复习教学;运用策略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条理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的时候,通常也会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模块化,从而提高考试的全面性、层次性。作为学生,在复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应当从宏观上去整合高中语文内容,之后再从微观上将语文知识拆分不同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把握住每篇文章的核心知识。思维导图,它的构成特点就是层层深入、层层细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回顾所学内容,同样,反过来思维导图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每个点的掌握,实现由点到面,再由面到体的知识积累,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复习。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思维导图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为学生备战高考做足准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更为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是由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思维导图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看作是发散思维的具象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2]思维导图的构成是由中心部分和基础部分共同构成,其中基础部分主要是由某一事物的等级或是分类方式构成,而且中心部分则是由该事物的核心模块或是内容构成,二者通过图像、图标、关键词及色彩等内容形成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是思维脉络。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运用左脑和右脑同时运作才能制作出完整的思维导图。我们在使用或是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会运用上色彩、数字、符号、词汇等内容,其中,色彩和符号属于右脑的功能,而数字和词汇则属于左脑的功能,通过左右大脑的有机结合,最终将思维导图绘制而成。思维导图在语文复习当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①思维导图能够直接刺激视觉系统,通过将语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快速收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复习效率。②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脉络状,因此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知识联想效率,从而对知识进行整体记忆。③同样在复习语文的时候,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对某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即可回忆起文章中的重点内容。④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复习语文,能够语文中沉闷的、无聊的内容,以“图像、图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复习的作用

(一)快速梳理,高效复习。我们都知道高三是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作为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要应对数不胜数的小测、中测、摸底测试等一系列的考试。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的运用茅宇(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江苏启东226200)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回顾和梳理高中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让高中语文整体知识和内容变得更加具有条理,系统化将高中三年学习到的语文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每本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知识是什么、难点知识有哪些。另外,还可以根据历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和常考知识点,从而对知识进行不同侧重的复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语文考场中发挥出最大才能。(二)私人导图,健全体系。思维导图,也被称为思维脑图,它会根据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所以,学生在对全部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程度,结合以往考试内容,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私人思维导图。而私人思维导图的构成,主要是由绘制人理解的重点知识、联想词汇、常考内容及个人学习难点等内容构成。私人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帮助绘制者快速熟悉语文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个人难点,可以精细化到每段每句,健全语文思维体现,从宏观上把握住每个年级语文课本的知识大纲,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更加清晰有序。(三)温故遇新,重点复习。温故知新,讲的是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感悟;温故遇新,指的是学生利用导图复习的时候,将复习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难点标注出来,注明出错的原因。从而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针对自身复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重点复习,强化训练,更好地安排语文复习任务和计划,完善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四)时间规划,急而有序。在高三阶段,最为宝贵的莫过于是时间了。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其根本区别在每个人对于时间的利用方式不一样。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对有限的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将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复习进度,并结合距离高考的时间,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复习的运用策略

(一)构建导图,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上文提到,在对高中语文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复习语文知识,统筹全部高中语文内容,将三年的语文知识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能够让不同语文知识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让学生复习起来更加容易。鼓励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去复习知识,让学生在对语文整体知识体系的梳理时,发现语文内容当中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共性和差异性的整理和对比,能够大大降低学生复习的压力,减少复习的内容,让思维导图的脉络变得更加简单清晰,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时,语文复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新旧的联系过程。[3]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一直在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没有多余时间对旧的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当堂课程的内容,缺乏新旧知识的融合。而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新旧语文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和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二)细节入手,逆流而上创造导图。在高中阶段中,通常会有很多的考核,而在考核中往往会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导致考试失利,因此,作为高中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中的细节内容,只有做好细节上的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应该从语文知识中的细节入手,重视细节中内容,在构建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个小型思维导图组建大型思维导图的模式,将高中三年中,每本语文课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整理每个个体中的知识,构建出小型思维导图,然后再将不同的小型思维导图,融汇成一个大型的、整体的思维导图。采用这种由点到面的思维导图模式,不仅还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在搜集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因为粗心造成细节方面的遗漏,最终影响到高考时候的发挥。思维导图本身作为一种非常灵活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整理,让学生早些学会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和绘制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便于学生以后的复习。(三)主题复习,顺势形成导图意识。随着语文内容的改革,在我国不少地区当中,开始采用语文主题教学方法,同时在这些地区中,课本的构成同样依托于不同的主题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在高中复习阶段,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主题复习法进行复习。上文提到在高中语文各个单元中,不少内容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以将具备有共性的文章内容,看成一个统一性的主题,这样在复习的时候,不仅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帮助学生养成导图意识。(四)补充内容,丰富思维导图维度。高中语文,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它的知识脉络、体系是非常庞大的。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复习语文的时候,可以利用导图理清知识条理,结合自己的能力,将重点、难点内容补充齐全,也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分成多个层次进行导图的绘制,从而让复习变得更加高效、记忆更加全面,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复习语文的效率。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做到巨细无遗,使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达到了“轻负高效”的学习目的,为学生提升高考成绩提供了强大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亚剑.关于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2):80-81.

[2]黎佳蜜.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中外交流,2017(31):290.

四导范文篇10

“结构一功能”原理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较好的结构表现出的功能也较好,因此,我们根据学法指导原则设计学法训练序列(能力结构),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根据“以学论教”思想和学习迁移规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练结构),以期显示预期的学法训练目标。下面就三个结构谈谈如何进行阅读学法训练。

一、设立学法训练点──能力结构序列化

学法训练有三个原则:[1]确定性。即在一定的年级,结合一定的教材,在一定的课时上训练确定的某一种学法,培养某一项学习能力,以减少随意性。[2]程序性。即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规律,按一定程序去达到训练目标。[3]系统性。即某一门类方法系统(母系统),由许多相关的完整的学法训练点组成,这些学法训练点又可自成系统(子系统)。体现了这三个原则,整个学法结构才能形成科学的序列。

阅读学法是语文学法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根据学法训练原则,大纲对各学年的阅读要求及学生所欠缺的阅读方法几方面综合考虑,编制了一个《阅读学法训练要点表》,这个表从三年六个学期考虑,抓住阅读基本技能和阅读一般能力的培养,全面规划了14个学法训练点,形成阅读学法系统,这个系统的训练序列是:

一根主线贯串:阅读学法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读、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就是:词法──句法──段法──章法,最后达到对阅读方法系统的全面掌握,这根主线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其可靠的依据。

两根副线并进:阅读基本技法(指运用工具书和自学文章的方法、步骤等技法)和阅读一般方法(指阅读理解文章的规律性方法)。

阅读基本技法:阅读步骤(三上:初读、细读、精读)──阅读重点(三上:记事类、写人类、状物类)──阅读理解(四上:析题联文、扣词解文、理段析文)──阅读分析(四下:问题类型、解题思路)──独立阅读(五上:快速自读、多法自读)。

阅读一般方法:理解词句(三上:理解句子、概括句意、句段联系)──自然段分析(三下:句间关系、段内层次,概括段意)──逻辑段分析(四上:分段方法、分段标志、概括段意)──把握中心(四下:点明中心、表达中心、归纳中心)──领会含义(五上:含蓄句子、句子含义、文章感情)──文章分析(五下:分析细节、分析人物、分析写法)。

十根明线相扣。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规律启示我们,相类似或相联系的学法训练宜归并,集中实践一个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损耗”,提高学习效益。为此,我们让每个学期的两根副线自成系统,能力训线点环环相扣,比如“阅读步骤”系列中,设立了“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三个连续能力训练点。在“把握中心”系列中,设立了“点明中心──表述中心──归纳中心──深究中心”四个连续的能力训练点,以便进行不间断的,阶梯式的训练,尽快让学生初步掌握某项学法。

四根暗线穿插,学生掌握学法是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浅显到深刻的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有的系列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分别在几个学年度安插训练点,跨越年级、学期反复由易到难进行某项学法训练,这个序列不易觉察。比如“自读一篇文章(三上)──自读一类文章(三下)──快速自读文章(五上)──自读一册文章(五下)”,又比如“概括句意(三上)──概括节意(三下)──概括段意(四上)──概括文意(四下)”埋下这几根暗线,有利于学生反复实践,不断强化,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二、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操作化

阅读操作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系列实践行为和动作,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操作,即用眼、用耳、动口、动手这种外在的,可见的一组学习活动:一种是内部操作,即动脑这种内在的,不可见的系列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种方式的操作“自求得之”。为此,我们对实施导练的课文编拟了《导练教程》,为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操作规程,为教师提供了能力训练操作化教程。《导练教程》有如下特点:

(一)学法内容具体实用

根据单元学法训练点以及实施训练的课文特点,我们精心编制学法,在《导练课程》中标以“学法提示”。学法提示”不单是授于学生阅读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性阅读的方法程序,学会了它,对今后阅读此类课文具有持久、稳定的指导功能。“学法提示”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导向。提出本单元阅读学法训练任务,明确所要掌握的某一学法。比如在“析题联文”学法训练单元中,要求学会“从课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的学法。

二导法。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提示阅读某一规律性知识方法,但这些知识不是新授的或硬灌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已有实践积累基础上的集中归纳,揭示点拨。如“抓前后联系”学法训练方法提示:文章前后内容照应主要有三种方式:[1]反复式;[2]接续式;[3]因果式。

三导路。设计阅读程序,指点阅读操作所必须的技能技巧,或启发学生思考的路子,通过对学生思维流程的调控,实现阅读过程的操作。比如“扣词解文”能力训练,提示了三个阅读步骤:1.抓关键词,揭示思路;2.抓关键词,理解文章;3.抓关键词,理解中心。

(二)操作方式多样

在《导练教程》中,我们还设计了“导学题”和“导练题”(操作对象),通过操作实践掌握学法内容(认识对象)。“导学题”就课文内容导读,导思、导练,它不完全是讲读课文中的思考题,与领悟“阅读提示”中的学法无关的内容不设计操作题。“导练题”从已学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筛选并要求学生依法自练,通过举一反三地运用学法,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这两类操作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性阅读方式:

1、读议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带问题阅读,读后学生互议或师生共议,对课文进行探求性讨论,通过交流,掌握学法。比如“概括句意”能力训练,《南京长江大桥》一课的导学题:[1]轻声读课文第一段,在具体描述大桥的句子前标上序号;[2]同桌讨论每个标出的句子大意,用一个短语概括;[3]全班讨论选择最佳答案;[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这样熟读、精思、广议,从中得法。

2、批注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指点学生用一定的符号或文字进行批划,圈上重点,标明疑问、批上优劣,注明含义,训练读书动笔的习惯。比如“细节描写”能力训练,《鹌鹑》一课的导学题:[1]用“─”划出关于母子鹌鹑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用“·”标明重点词语;[2]简要注明这些词句写得好在哪里;[3]在有疑问处用“?”标记。

3、填画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编拟相关填空题或绘制图表,画简笔画,让学生填添补。比如《解答问题》能力训练以《草船借箭》为例实施训练的导学题:按下面表格项目思考课后题2.填表后再作答。

(附图{图})

4、评改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针对学生平日突出的共性问题选取(或编拟)典型病例,让学生自改互评。如“归纳段意”能力训练导练题,把学生编写的摘录原句、抓次舍主、点出中心,表述[*#0101]嗦的段意列出来供修改,从中领悟归纳段意的方法、要求。

5.演练式操作。感情色彩浓郁或故事性强的课文,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编自演,在自我感受,自我抒发,自我创造的意境中领悟学法。比如“分析语言”的能力训练《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可让学生即兴表演后再回答问题。

6.视听式操作。对于文情并茂的文章,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借助幻灯和录音,创设情境,在充分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中领悟学法,比如在“文章感情”的能力训练《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7.说写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和课文读写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训练写片断,先读后写,以说助写,以写辅读。比如“借鉴写法”能力训练《小站》一课的导学题:[1]作者写小站的优美环境,目的是表现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2]仿照课文运用“借物写人”方法写一个片断(如:书橱、杂货铺、病房等)。

这里需要提及一点,以上操作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教师或多或少地采用,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法训练途径还没有被教师有意识地去设计、去运用,因此要增强教师的学法训练中的学生参于意识,操作意识和学习效益意识,优化学法训练。

三、实施课堂导练──导练结构程序化

教师要自觉地发挥迁移规律的作用,设法优化学法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导练教程》教给了学生可供迁移的规律性知识和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提供了迁移性训练内容,为了保证《导练教程》在课堂上的实施和能力训练目标的逐步实现,我们将训练指导思想具体化为一定的导练程序:“导练五环节”、“导练三步五法”以改变过去单一松散随意的教学程式,使整个单元训练过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调控性。

就一个单元教学来说,导练结构为“尝试──领悟──运用──反馈──强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迁移。[1]尝试、即对一类课文以“导学题”让学生作尝试性练习。[2]领悟。即回顾尝试过程,逐一归纳抽象出一项一项条理化的一般学习方法,领悟“提示”中的学法内容。[3]运用。即运用初步领悟到的学法学以致用,去完成“导练题”。教师从扶到放,学生技能掌握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以上三个环节完成了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的第一次迁移。[4]反馈。即独立完成二类或三类课文的“导学题”,通过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症结,以便针对性进行学法指导,再次领悟学法。[5]强化。再次通过“导练题”做巩固性训练,沟通新旧知识,强化学法意识,比较自如地实现“在自学中学会,在学会中会学”的第二次迁移。

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要处理好学法训练和原来课文讲读的关系。做到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又突出某项能力训练,可采用三种课堂导练方式:

揉合式。如果学法训练与课文讲读内容密切相关,可以将两者揉合,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在进行“掌握写人文章要点”的学法导练的同时又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会了抓住具体事件,抓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五要素理解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穿插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可穿插尝试“导学题”和归纳领悟“学法提示”两个环节,最后再依法完成“导练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一课,我们在给课文练习分段的同时进行“分段依据”的学法指导,分两步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学生学会划分段落的方法。

集中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就可集中一段时间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导练的环节前后衔接。导练内容步步深化。如“归纳中心”和“借鉴写法”等学法训练都可在讲读教学结束之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