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3:19:38

疏导范文篇1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扩大,它的存在,不仅对农村经济也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原因分析得出民间金融繁荣是金融压抑的必然结果,正规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日益扩大的需求矛盾成为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对于经济影响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要采取疏导结合的方式,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民间金融;问题;对策

民间金融,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直接进行金融交易的行为。由于以往这些借贷行为是非法存在的,也被称为“地下金融”。其具体表现有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有的地方也称“邀会”)、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适应和满足“三农”多样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了特殊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未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对农村和社会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模庞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民间借贷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IFAD(2006)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民间借贷金额高达1.2万亿元左右。从2001到2006年,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大约以19%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全国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高达8000-14000亿元,仅浙江东南温州地区就有3000多亿。

2农村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民间金融繁荣是金融压抑的!必然结果。正规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农村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日益扩人大的需求矛盾成为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

2.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涉农机构锐减,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萎缩。近年来处于自身经营效益的考虑,县域内的国有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尤其是农业银行的减少最为严重。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追求经营利润的考虑,对县级机构的中小贷款客户实行规模控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并设置了较高的贷款门槛,客观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加剧了资金供应的紧张程度。此外,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撒并,这些乡镇的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所也发生了变动。据资料显示,2005年,湖南郴州市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35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26个,信用社撤并9个。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收缩,其信贷业务开始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结算、代收、代付性业务的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多功能储蓄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必将退出县域这块土地。

2.2现有的农村金融部门实力不强,经营效率低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中,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管理监督机制不畅,市场地位不断下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民间金融纰织的存在必定会使一部分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流出,形成一个体制外的金融市场。从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行和宏观调控的实施。如当政府对经济过热实施以紧缩货币政策时,往往政府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倒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对紧缩的经济领域给予信贷支持,经济难以“软着陆”,从而抵消掉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2.3金融自身的缺陷导致其有一定的危害。一是某些民间借贷活动在很大程度形成了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在一些地方,民间金融机构成为非法外汇交易、洗黑钱和集资诈骗的主要载体。二是高利贷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三是民间金融安全性较低,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除了面对一般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外,民间金融机构还要承担得不到法律保护而产生的非市场风险。于是由民间金融引发的纠纷,往往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为了确保资金的回收,不少地下金融组织都雇有专门的追债队伍,其追债人员一般都是横行当地的霸道者,有的甚至是当地黑恶势力的成员。一但发生债务拖欠和纠纷,追债人员就会实行暴力追债,往往酿成社会的不稳定。

3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态度不能是取缔和消除,它的存在是民营经济在资金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必然导致由个体和民营经济来填补这一差距。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要采取疏导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有效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民间金融要加强监管,趋利避害。

3.1立法使民间私人借贷走向法制化。要制定相关的民间借贷管理法律法规,将民间借贷行为置于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民间借贷过程中的违法乱纪活动,尤其是高利贷活动,才能有效地加以管制。放开民间的准入限制,使地下金融合法化和组织化,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轨道。

3.2农村金融体制,组建民间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信用社对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将信用社改造成为商业性的地方股份制金融机构;其他地区,也应该按照股份制原则,吸收当地农民和个体经济组织入股,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一是积极开展合作金融形式,重点引导民间资本组建农民股份银行和农村银行,为民间借贷开通渠道。在地下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尝试吸引部分民间资本参股,建立股份制银行或进行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二是规范对邮政金融的管理。把县以下邮政储所吸收的存款,经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放给农户和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余渠道,鼓励购买农发行的债券。

3.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金融抑制,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的真实供求,从而有效地对金融资源进行处置。金融抑制程度的降低,实际上是削弱了地下金融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它的运作成本;如果正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不能在开展业务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和动力,金融投资品的供给增加,居民家庭理财工具多样化,就会导致冒很大的风险去投资于地下金融产品。

3.4有针对性地对地下金融行为进行监管,坚决取缔和打击违法金融行为。违法的地下金融行为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等特点,有时会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必须加以规范。对一般的个人间的民间借贷活动政府应该严密监督;对于高利贷,只要不是严重干扰社会治安和金融秩序,也不一定完全禁止。对于高利贷的控制,应该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将其挤出市场。

参考文献:

[1]朱泽.我国地下金融发展状况及治理对策[J].农业经济,2005(lO).

疏导范文篇2

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经常项目顺差240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仅为100亿美元,可见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账户顺差)已远远超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来源。持续顺差显著干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1.持续顺差制约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持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近年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使购买外汇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为例,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年均汇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14149.9亿人民币,以货币乘数为5计算,派生货币总量70749.5亿元,约占2006年货币供应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现阶段的流动性问题与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直接相关。

2.持续顺差使“对冲”操作产生副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外汇占款形成的高额人民币被动投放,央行常用发行央行票据方式进行对冲干预,初衷是减少流动性货币。但是,大量、长期的顺差会导致大规模的对冲,从而产生诸多难题:一是发行央行票据要支付利息,每年数万亿的票据发行使央行为对冲操作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顺差导致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续顺差难免会给国际投资者形成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外汇大量涌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

3.持续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持续外易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近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若为了改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若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又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会拉动本币升值;反之,为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很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二、外贸顺差只能疏导,不能抑制

由于持续顺差的负效应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部分学者提出了“压顺差”的观点,寄希望予“压出口”达到贸易平衡。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外贸顺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采取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恐怕难以生效。

1.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导致中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如产能过剩、国际产业转移、进口替代能力增强等等,这些因素均可归结为两个根本原因:高储蓄率与加工贸易。

(1)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

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外贸差额应与储蓄与投资之差相等。即X-M=S-I,这里的S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是一个流量指标。企业利润、政府预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形成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部分形成经常账户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贸易顺差,所以国民储蓄越是大于国内投资,贸易顺差就越大。中国近年来一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是一定要转化为投资的,国内吸收不了的储蓄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将资本借给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从而形成对外债权。所以,高储蓄率是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情况不变,贸易顺差就将延续。

(2)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

加工贸易迎合了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要求,而中国也具备产品内分工的禀赋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因此产生了产品内分工时代背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互动关系:加工贸易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中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新的产业链,特别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与参与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加工贸易积累的贸易顺差可以理解为使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现象,具有经济合理性

2.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难以奏效

加工贸易造成的贸易顺差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加工贸易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目前,国外的投资正往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增加,说明产业转移还没结束,这一经济结构还将持续。况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需要加工贸易的继续推动。

对于高储蓄率问题,根据X-M=S-I等式,实现经济均衡可以有三条路径:增加投资、降低储蓄率、提高进口。

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处于世界的较高水平,宏观调控的目标经常是要管住投资率上升,所以,不可能通过政策性鼓励投资增加来减少顺差。

形成高国民储蓄率的原因有文化因素、转型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生存性消费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绝非能够靠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改变,只能随着彻底的经济转型而变迁。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具有预防性储蓄特征,如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这些消费需要以相当的储蓄为前提,因此,用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率,减少顺差的政策很难奏效。

通过“高进高出”,扩大进口的方式能否平衡顺差呢?以扩大进口方式降低顺差,等价于用一般贸易逆差来抵消加工贸易的顺差,对于一般贸易的顺逆差情况,国际市场的自主性调节是高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干预的。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情况是一般贸易均呈现顺差且不断增大。尽管政府已强调要适当增加资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进口,鼓励扩大高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但是,希望进口的商品往往受国际市场供给约束和出口方的限制,进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较长时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商品的供应国而非需求国,所以通过扩大进口抑制顺差的政策效果可能也不大。

三、外贸顺差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基于外贸顺差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将持续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

(1)积极管理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讲,相当于集受托人与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央行持有流动头寸部分,用于满足支付和稳定货币政策的需要。投资头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可用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投资参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倾向。对于从央行置换外汇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或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获得。这样,过量的外汇储备将由专业投资公司“疏导”到境外进行投资,而过量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放款也回笼到央行手中,不断积累的外贸顺差对常规货币政策制约的矛盾便能得以缓解。

(2)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

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量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我国汇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结汇需要资本项目放松管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可以遵循渐进法则,逐步放松外汇结汇制度,允许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这可以减轻贸易顺差给央行造成的外汇占款和对冲压力。

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还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注资,让被注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等。

(3)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

当今世界上,黄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在金价稳中有升,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而且进口黄金可以减少外贸顺差。

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

(1)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外贸顺差

适当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开放策略。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从而实现进出口贸易差额的缩小。

(2)从战略上改变外贸依存度偏高,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的状态

内需不足是外贸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8年多,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还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会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率偏高,从而导致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必须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应加快和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实现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多年累积的外贸顺差产生的负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分析了外贸顺差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疏导外贸顺差的政策建议:调整外汇储备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等等。

[关键词]货币政策结售汇制度外汇投资公司

从1994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3年呈现顺差,2007年这一势头仍将保持,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忧参半。贸易顺差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给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难题: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很大冲击,反过来,企图抑制顺差的宏观政策措施却又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贸易顺差如何“疏导”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柏松:《对扭转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建议》[J].国际贸易论坛,2006(4)

[2]何凡等:《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疏导范文篇3

[摘要]后悔是全面解释消费者满意度和后续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基本定义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后悔心理实证研究的不足,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有效疏导旅游后悔心理提供了战略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认知

1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是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的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所强调的消费者动机、感知、期望、满意度、感知价值等行为变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意图。消费者后悔心理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后悔情绪可引发不满和消费转移,事实上,简单的一个后悔期望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后续购买行为。

旅游者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导致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多样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相关旅游体验后,其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稳定和发展客源意义重大。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国内外从后悔心理角度对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研究尚显缺乏。

2理论基础评述

后悔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的消极情绪。当代关于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3种:哲学取向(PhilosophicalApproaches)、经济学取向(EconomicApproaches)与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Approaches)。鉴于个体消费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研究多借鉴心理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也决定了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

国外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而同的。泽兰伯格等(Zeelenbergetal.)把后悔归纳为与观念、感受相关,是一种深切的感受,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做错某件事,或失去了某次机会,对自己不满并想纠正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寄希望于第二次机会的一种理想。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指出可能是消费选择引发了消费者的一种逆反想法而导致了后悔的出现。因此,当购买者仔细考虑放弃的选择时,他们认为放弃了可能更好地选择,犯了选择性错误,并后悔没有选择应选而未选的。从后悔情绪研究的理解来看,消费个体越是认真地考虑其他选项,越有可能体会到后悔。米勒等(Milleretal.)的研究证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数量,影响其对自身消费行为和结果的常规认定(惯性认定),即购买前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购买行为越不常规化(越不符合习惯),购买后悔情绪越高。

当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和满意可能同时出现。因购买者对选择的产品既感到满意,也感到对其他产品没有被选而产生后悔和不安。尽管后悔和不满意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它们的参照不同。当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时,不满意就产生了;但产品的性能比不上顾客应选而未选的产品功能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与购买者对产品的选择有关,而不满意与期望的比较结果有关。当购买者完成了产品特质之间的比较评估之后,他可能感到总体满意,但同时,如果产品的一些特质比不上未选的产品时,也会感到后悔。因此,后悔情绪是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比较引起的。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态度有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即所谓的ABC态度模型(ABCmodalofattitudes)。从国外后悔心理研究结果看,后悔是基于认知信息加工而生成的个体态度(态度的标准学习层级),其结果指向必然是“认知个情感于行为”。因此,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后悔心理必然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表现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旅游后悔心理,它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因后悔心理和行为的直接相关,研究旅游者后悔心理比研究旅游者抱怨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图。

3旅游后悔的行为表现实证分析

3.1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7.01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07年9月进行2次预调查,预调查主要是访谈形式,选择20位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和确定旅游后悔心理的行为表现特征,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①旅游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19类(具体内容见表2),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此类行为特征表现的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②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科差别。

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10月,调查主体以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为主。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24份,有效问卷率86%。调查样本中理科生为105人,占总量的46.88%;文科生为119人,占总量的53.12%。男性为93人,占总量的41.52%;女性为131人,占总量的58.48%。

对所收集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及KMO值分析,结果如下:数据信度标准值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为0.768,标准化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αBasedonStandardizedItems)为00771,共分析项目19个。根据纳恩诺里和伯恩汀(Nunnally&Bemtein)的研究,测量工具的克朗巴哈。值(Cronbacho)最好高于0.7,但是,如果量表中的测量项目数个数小于6个,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大于0.6也表明数据质量可靠。此处问卷信度值都在0.75以上,说明了本文所使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问卷的KMO值为0.766,巴特勒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于下文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见表1)。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新因子的提取标准一般为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本研究数据的因子分析使用该技术线路。

数据因子分析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2所示。19个问卷项目通过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后新萃取因子5个,分别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及“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3.3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学科门类的差异对旅游后悔心理驱使下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生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特征不存在差异性(见表3)。

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3种后续行为特征和受调查者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两类行为表现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3.4总体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旅游后悔心理对个体后续行为特征的影响,笔者对收集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其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后悔心理研究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萃取了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主要为: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等5种表现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从学科差异来看,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

疏导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疏导

兴趣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力,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自主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疏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的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性的高效课堂。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理念陈旧。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缺乏有效的创新。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学并未重视,在教学中仍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在进行完知识讲解后,教师全程安排体育训练,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有绝对的支配权,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打消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限制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1]。2.教学目标不明确。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尽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但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授课,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

1.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支持学生不断学习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乏味,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当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2]。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以及体育竞赛教学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2.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主体,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学生为核心开展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在进行各种动作示范时要标准规范。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据此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并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3.通过游戏教学方式,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小学体育教学过于枯燥和严肃,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缺少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跳远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跳方格”的体育游戏,在操场中划出范围,进行跳格子游戏,学生可以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和疏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妍.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田径,2018(07):23-24

疏导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疏导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生特殊学生群体心理疏导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职业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条件。而职业教育作为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高职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培养的大批高职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类生产线上的高知识水平劳动主力,如果心理发展不正常,肯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教育疏导,实现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

1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幼稚走向幼稚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幼稚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示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实质的心理特征。既不同于前一个发展阶段,又不同于后一个发展阶段。特殊学生群体中很多人会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偏激、性格过分内向、狭隘失望、脆弱自卑、困惑茫然、逆反、嫉妒、闭锁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困扰并影响着学生的健康生长,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大障碍。

1.1特殊家庭及环境形成偏激、逆反的心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家庭意识与激进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家庭和睦、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灵上存在某些缺陷。这些学生的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争吵,表露了家长自身的缺点或不良习气,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而且不愿接受家长的教育。其现实表示多集中为经常违犯纪律,顶撞老师,对学习、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这些同学并不是有心理问题,而是因为他行为习惯上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特点。往往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满意情绪,言行偏激,凡事无所谓,往往效果较差,进入职业院校的机率极高。

1.2特殊经历形成的自卑、孤僻的心理

青少年中有部分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曾受到教师不公正待遇、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或家境贫寒被人瞧不起、或情感受到严重挫折留下心理创伤,容易发生失望的心理,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能力,发生自卑感,社会性情感表示冷漠。就其实质而言,高职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高职生对他人怀有介意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感觉。有人说高职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中学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时间不只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高职生中表示更为突出。由于自卑心理作怪,可能从此心灰意懒,一蹶不振。一些过去曾遭受打击留下心理创伤的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触及到这个"伤疤"也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强烈的自卑感。这往往使他自主性受到伤害,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较容易发生两个极端:一是学习刻苦,不关心集体,以为只要自身努力就会改变家庭的现状,往往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容易发生“疑心”一是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经常迟到旷课,自暴自弃。由于中学阶段学业成果的不理想,不少高职生的人格尊严被异化。社会上不论什么人都是低眼看高职生,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典型,现实社会中“多余人”代表。可以说,与高校生相比,高职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健康生长,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大障碍。

1.3特殊体质形成的怪异行为心理

这个群体中还有极少数生理残缺的学生、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学生生理完整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残废了对社会无用了不思进取,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最害怕周围的人提起自己的缺陷,性格孤僻,容易走极端。患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因为以前受过一些抚慰导致行为异常,往往有一些奇怪的语言和行为,让人觉得像是精神有问题,甚至成为同学们开心果,视为取笑的对象,自我维护意识格外强烈,像一只刺猬,不容许任何人接近,对周遭充溢敌视,心理不平衡等。有精神病的学生发病多源于有家族精神病史,加之某件事的安慰,容易做出有异于常人的举动,发生一些令人奇怪的行为,比如神态怪异、喜怒无常、间歇性举止狂躁,对寝室同学突然大发脾气,甚至有侵犯他人的暴力行为。这是需要我时刻坚持警惕的特殊群体。

1.4特定年龄形成多重矛盾抵触的特殊心理

当代高职生正处在青年初中期,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人生过渡时期,也是高职生人生“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人格再构时期,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群体。由于当代高职生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艰难并存的多元化选择的时代。加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别,激进价值权威衰落与现代多元价值的影响,当今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多重矛盾抵触相互交织的复杂时期。当代高职生可以说,这是人生烦恼最多、矛盾和抵触最激烈的时期。局部高职生不能理智地自主应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抵触,使得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呈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经常表示为厌学、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破坏公物等,如此时教师采取了过激的言辞、表情和行为,则会使得师生矛盾激化,师生关系恶化,矛盾就会演变成抵触对抗性的师生抵触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伤害师生的身心,从而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2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

如何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掌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或学生辅导员要与学生在感情上、思想上多交流,从学生生活关心上入手,协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传授知识、思想上重视心理疏导。

2.1用亲情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家境特别学生

中国幸福学认为,亲情就是亲人之间存在那种感情,需要相互精心呵护,懂得相互宽容与理解。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平时要多与他接触,解他内心世界,对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他正确认识、理解家长,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好家长的工作,使他多关心自己的儿女,以便最大水平上弥补学生心灵的缺陷。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工作时,对他还需区别对待,对性情孤僻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多与他交流沟通,注意观察他情绪变化,协助他从失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于那些思想活跃、容易感情激动的学生,辅导员老师要能及时帮助他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使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生活充溢信心。

2.2用宽容的心公平、公正对待有着特殊经历的学生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政治思想作风、人生态度、行为规范对学生有极大影响,因此辅导员应公平、公正地对待这类学生,并号召同学热情地给予他关心和帮助,不只从生活上帮助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扶心、扶成才”专门扶助活动。比如多进行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参与心理情景剧演出、各种文娱及体育活动等,活动中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努力激发他奋发向上的热情。

2.3用爱心关注特殊体质的学生

由于这类学生临时缺乏理解和关爱,对于他要很有技巧地使他感受到关怀,却又不能让他感觉这是同情和施舍,掌握度数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引导他达观”地看待人生,对不顺心的事要想得开,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要“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尤其在逆境中,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更要有乐观主义的精神。

2.4用真心对待具有矛盾抵触心理的学生

疏导范文篇7

为进一步加强与离退休人员的联系和沟通,让老同志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沟通思想、解决困难有一个便捷的通道和平台,服务和促进构建和谐企业,四川省电力公司经过探索、实践,制定实施了《四川省电力公司建立和完善离退休人员沟通协调疏导机制实施意见》。

强化沟通。主要形式和内容包括:情况通报会,每季度由分管领导或有关职能门负责人向老同志通报一次工作情况。老同志座谈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老同志座谈会。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本单位重大情况,倾听老同志对企业改革发展和待遇落实等意见和建议。党组织生活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及时收集和分析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参加重要会议,在召开职代会、党代会和重大政治活动时,各单位要按规定邀请老同志代表列席参加。领导干部联系制度,领导分工联系老干部,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思想状况及生活情况,化解矛盾,解决困难。走访慰问制度,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妥善解决老同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意见传递卡,老同志填写《意见传递卡》,离退休工作部门调查研究并签署意见后,传递给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电话联系卡,制作离退休工作部门人员联系电话卡,便于老同志直接反映问题,了解情况。

注重协调。主要分为四个层面: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研究离退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做好离退休工作。离退休工作部门协调,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属责任范围内的及时研究解决,属职责范围外的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离退休党支部协调,及时研究老同志反映的问题,按组织程序作好情况反映。电力社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电力社区组织作用,配合涉老部门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着力疏导。主要形式有: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工作手段,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信访工作,及时办理、回复老同志的信访件,抓好督办落实。研究解决问题,要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切实研究解决离退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随着《意见》的贯彻,公司很多单位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更加负责,将实施情况纳入了各单位离退休工作目标管理、先进评比表彰和创建敬老模范单位的考核内容。老同志表示,《意见》的实施,使得老同志反映问题的渠道更加通畅了,老同志的情绪、思想疏导更加有力了,心情也更加舒畅了,全系统的老同志思和谐、促和谐、建和谐的风气正逐步形成。

疏导范文篇8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心理疏导;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压力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二、疏导方法

(一)心理疏导的方法

1、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本质和特点;

2、授以患者战胜心理疾病的方法,激励疾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认清心理疾病的产生规律;

3、改造个性缺陷提高患者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并巩固疗效途径。

(二)心理疏导的实施

1.由经治医师详细地告诉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估计预后状况、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治疗方式、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

疏导范文篇9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工作方法,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手段,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倡导的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方法,常常是通过教育者的理性分析、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等方法,通过“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形式,让被教育者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启迪被教育者心智的目的。

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这些变化,无形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换言之,也即无形地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在人们价值取向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被教育者转变观念:在人们善恶标准出现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这毋庸置疑是党建工作者们共同的愿望。但,究竟该如何创新,该如何与时俱进,党建工作者们在探索,在尝试。今天,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名词,这无疑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

据一些专家解读说这两个新名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

人民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有生力量。关注民生,也即为关注了党的千秋大业,关注了民情,也即为关注了党的执政地位。

由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字眼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民生、民情、民本成为共产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改善与百姓的关系成了共产党的首要工作;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成为共产党的工作目标。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

疏导范文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安全;禁止;疏导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体育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小学体育课每周提高到了三节,一、二年级甚至达到了四节,这说明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但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的小学体育老师越来越怕上体育,体育老师越来越少,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活动范围越来越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出安全事故。现在有几个老师敢在体育课上教学生爬杆、铅球、铁饼……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集体跑都很怕,怕学生跑步时摔倒,怕学生之间有碰撞,出了事不好解决;有的学校为了规避学生安全事故,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比如,严禁学生在校园体育场活动,因为担心学生跑步、跳远以及在体育器械上运动时受伤;严禁学生在校园内玩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之类的游戏,担心学生因此碰了鼻子、扭了筋骨;严禁学生在楼道走廊附近玩耍、观望,防止一不留神掉了下去等。凡此种种,目的在堵。可结果怎样?学生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仔细思考,教育者与管理者忙于“堵”而疏于“疏”,难辞其咎,学生的各种技能极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比较差。在提倡生本课堂的理念下,领导与教师也应充分理解好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适量的体育运动与快乐的游戏活动,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能促进他们心智的良好发展,适当的体育学习更能增加学生的身体机能,甚至是求生技能。因担心安全而令行禁止学生运动、游戏,这无疑是因噎废食,违背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科学活动,具有安全意识,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督导他们遵守基本的规则与秩序,锻炼他们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掌握防止受伤的技能等。那么如何疏导呢?如何减少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呢?如何提高体育课的学习范围呢?

一、体育老师的管理是前提

1.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加强体育课中的常规管理与课堂管理,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2.体育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要掌握一些急救方法。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3.体育老师要善于观察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学生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等。对这样的学生除合理的批评,同时要善于引导,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

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关键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一些事件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如,调皮、危险游戏、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等。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了搞好体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要全面加强(体育课等)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安全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我保护的简易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学校的管理是补充

1.应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2.场地器材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例如,场地的平整、器材(单杠等)的老化、沙坑的安全等。

四、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是最好的动力

1.辩证地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练习,是人的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教育活动,活泼好动的孩子进行室外活功,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甚至破皮流血、伤筋动骨。作为家长对活动中的事故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不必谈虎色变,出了一点安全事故就畏惧不前。教师和家长要树立让孩子吃苦、受挫的意识,要放开手脚让他们去锻炼,在各种活动经历中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2.作为政府要充分考虑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兴建一些正规的质量高的体育设施与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体育培训班。我们还要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级各类体校,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我们真正从学生出发,敢于施教,为祖国的未来着想,积极实践,作为管理者也要从长远出发,勇于担责,把天性还给孩子,多一些疏导少一些禁止,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者:李明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水南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