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5:05:37

霜霉病范文篇1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发生;防治;安徽芜湖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2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发生;防治;安徽芜湖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3

论文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芜湖地区葡萄生长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分析,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以提高葡萄生产效益。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4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发生;防治;安徽芜湖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5

论文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芜湖地区葡萄生长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分析,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以提高葡萄生产效益。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6

一、危害症状

长叶莴苣霜霉病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先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生浅黄色近圆型或多角型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长出白霉。有时会蔓延到叶片正面。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病重时多数病斑联成一片导致全叶干枯。甚至整株腐烂。

二、病害发生规律

长叶莴苣的病原菌为莴苣盘梗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在北方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越冬莴苣上越冬。也有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出孢子囊,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接触寄主,主要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可反复侵染,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种植密度大、田问通透性差、经常大水漫灌、偏施氮肥植株徒长、夜间结露时间长或连阴雨天发病严重。

三、防治措施

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选择浇灌方便、土壤深厚的沙壤土地块栽培。

2.轮作与非菊科蔬菜茬12I的地块轮作.收获后将病残体彻底清除田问或棚内.以减少菌源。

霜霉病范文篇7

论文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芜湖地区葡萄生长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分析,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以提高葡萄生产效益。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一般抗病品种铵态氮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感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般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近年来研究证明,感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亚种的葡萄较易感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先锋、红富士等,新玫瑰香、玫瑰香和我国的山葡萄等易感病。

3.2加强葡萄园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3.2.1合理负载。为提高浆果质量,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采取疏花序、疏果穗、疏果粒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做到合理负载,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应控制在22.5t/hm2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树势良好。

3.2.2加强肥水管理。秋后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在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前促后控,促进枝条成熟老化,防止因偏施氮肥而引起枝叶过旺、过嫩,造成病菌侵染或越冬时冻死。果园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

3.2.3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得太多,都会影响葡萄的通风透光,而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及时合理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2.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早不宜迟。

3.3清除菌源

随时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枝、病果,减少传染源。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3.4药剂防治

(1)休眠期的管理。早春葡萄出土后、发芽前,全树喷布5°Bè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霜霉病范文篇8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症状识别;发病原因;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在陕西省各地均有发生,是保护地和露地黄瓜严重的流行性病害,特别是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受害较重。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靠气流传播、再次侵染频繁、流行性很强的病害。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重病地块甚至全株枯死,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如何有效防治霜霉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以期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危害。

一、症状识别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感病初期产生浅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因而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卷缩,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成灰黑色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二、发病原因

2.1品种存在抗病性差异

不同黄瓜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陕南月河川道种植的早熟品种,其抗病能力较差,大部分是中感品种。品质好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较差。例如常规种植品种北京密刺和本地种——水黄瓜等,都是品质较好的早熟品种,这些品种历年受害较重。津研系列的黄瓜抗病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是中、晚熟品种,品质也不好,上市较晚,不适宜在大棚中种植。

2.2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不同

黄瓜叶片生理年龄与霜霉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成株期,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植株顶端嫩叶不发病,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很轻,以植株中间的叶片发病较重。嫩叶不发病的原因是气孔尚未形成或数目不多,老叶片是因钙、氮和糖的含量急剧下降等原因,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轻微病症出现。因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以中间的功能叶片受害最重。

2.3温湿度控制不当

在春季,黄瓜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在发病的季节里温度是比较适宜的,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是湿度问题。在多雨多露的情况下,昼夜温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当棚内湿度大,温度在16℃以上时,便可出现发病中心。陕西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是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盛期,保护地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病害发生的早晚与气温的回升有直接关系。温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不及时,造成棚内湿度过高,夜间温度低,湿度大,容易结露;叶片上长时间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白天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在病害盛发期尽量少浇水,将湿度降到不利于病菌侵染为宜。

2.4栽培与肥水管理不当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导致病害加重发生。黄瓜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后浇水次数不可过多,白天应及时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养分完全,性质稳定,肥效较长,可以不断地供应黄瓜各个阶段生长的需要,增强抗病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对促进根系发育与机械组织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黄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不能过密,密度大了,通风不良,影响光照作用,也是诱发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防治技术

3.1培育壮苗

常规的育苗法大都采用营养钵育苗,以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多施有机肥料,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加强光照,增强抗病能力。

3.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黄瓜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推广的大都是垂直抗性的品种,有的品种抗病性容易退化。在生产中表现较好、抗霜霉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7号等。

3.3加强栽培管理

建造大棚时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料。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结瓜后要防止大水漫灌。出现零星病叶要及时摘除,可以喷0.3%磷酸二氢钾或尿素加糖等进行保护。要注意通风排湿,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湿度保持90%以下为宜。

3.4高温闷棚

春季,当密闭温室气温能达到45℃时采用。在准备闷棚的前一天浇1次大水,次日揭苫后封闭温室,使室温迅速上升到45℃左右,并要保持1.5~2.0h。温度超过45℃时,遮荫降温,不能放风。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开始放风,风口要逐渐加大,使室温缓慢降低。次日摘除枯老病叶后再浇1次水。霜霉病暴发时,第1次闷棚后,4d左右再进行1次。公务员之家:

3.5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病叶及植株底部枯、黄、老叶等。一茬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所有的蔬菜残余植株、叶片及杂草,并远离菜地烧毁,以清除病菌的一切寄主,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霜霉病范文篇9

黄瓜霜霉病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中等发生概率60%。

二、病害发生预测依据:

黄瓜霜霉病目前株发病率3-21%,病指0.75-5.25。病情与去年同期相近。

三、病害发生趋势分析:

由于三月份以晴好天气为主,雨日较常年少,晴好天气不仅抑制了病情发展而且促进了瓜类的生长。但近期以时阴时雨天气为主,作物又处在感病的生育期,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即可在三~五天内进入发病高峰,造成较大的危害。望各农场与菜农加强田间检查,适时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

为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应注重利用生态防病。加强适时通风换气,及时整技摘老叶、病叶。

2.常规化学防治:

霜霉病:72%克露800倍、52.5%抑快净2000倍液进行喷雾。

同时注意兼治其它病害:

细菌性角斑病:77%可杀得800倍、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注意:细菌性角斑病常与霜霉病混发)

菌核病、灰霉病:40%施佳乐或50%速克灵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

白粉病:10%世高1000~1500倍、40%福星4000~6000倍液、62.25%仙生600倍液进行喷雾。

霜霉病范文篇10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叶霉病